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思想政治理论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

篇1

1.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精致化”教学打破只注重知识输送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思想是“为实现每个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注重教育资源的最优整合、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精致化”追求在于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育的主体精神,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从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微观角度出发施以关怀。

3.有利于提升教育者的教学科研能力并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精致化”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加强科研能力,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增强了解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领路人”和“导航员”。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致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空泛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理论说教,缺乏对实践的认知及对现实的理解,教育内容过于形式化、空泛化。

2.教学目标理想化。

现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目标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二是教育目标倾向政治化过于严重;三是教育目标忽视情感培养。

3.教学方法简单化。

目前思想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总体上仍然未摆脱被动灌输为主的传统模式,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二是过于注重理论灌输,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重课堂教学轻生活体验、重形式轻实效;三是显性教育方式往往带有被动性和灌输性,忽视隐性课程建设。

4.教学评价形式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知行合一”。道德修养必须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习得和获取,但道德认知并不等同于道德认同,更不等同于道德行为能力。在实践中,现有教育评估体系存在缺陷,尚不完善,在一定层面上制约着对大学生日常品德行为的把握和指导。评价中更多是以知识考核为主,思想政治实践活动、道德品行养成尚未真正纳入德育课程考核体系。

5.教学动机功利化。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功利化、工具化的价值取向:忽视个体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片面强调社会现实发展需要的工具,以德育服务、服从社会现实需要来掩盖或遮蔽德育的本体功能和终极目标。

三、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致化”教学的有效路径探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精致化”追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在自我理论素养体系中要完成以下基本纬度的建构。其一,向哲学要高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哲学素养。教师的哲学素养实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哲学的能力,是对哲学知识、哲学思维能力和哲学思维方法高度综合运用的结果。其二,向史学要深度。教师承担着人类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学工作的综合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备的能力素质中重要环节在于史学素养。其三,向前沿学科要新度。高校教师是一群在思想上、学术上均有一定造诣的特殊人才,他们应该有博大的知识层次,广泛的知识结构,对前沿学科的观察力敏锐,能够准确地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在某些领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够把多种学科知识交叉渗透,从而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能有力地促进高校大众化。其四,向相邻学科要广度。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其他学科知识“博学而笃志”,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课如沐春风豁然开朗,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五,追求自我创新度。大学教师在教育创新方面,主要应做到教育思想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客体的“精致化”培养。

作为接受教育的客体,当代大学生更要接受全面的、精致化的教育,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其一,心理素质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应该具备:第一,健康的人格、十足的信心、坚强的意志、明确的目标等;第二,积极的创新思维,富于探索精神,勇于突破常规和定式思维;第三,要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自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立能力等;第四,顽强的社会适应性,学会观察环境,学会变通。其二,顽强的意志力。教师必须善于深入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耐挫折能力、抵抗诱惑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这是德育能否达到内化从而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其三,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社会要求和自我发展需要,在教育者引导下或外在环境作用下,通过主客体的分化,把自我作为教育对象,通过自我认知、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实现等过程,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和教育行为的外化,以提高和完善自我整体素质的活动过程,也就是培养大学生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道德践行的能力、自我修养的能力。其四,加强自我接受能力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认识能力、选择和调控能力以及践行能力。认识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作出判断和评价;调控与选择能力强的学生能对一些道德要求生发强烈的欲望和深刻的情感,产生积极接受的愿望与情感体验;践行能力强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和省察,使正确的选择与正确的行动统一起来,从而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的“精致化”发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过程中有效把握其实践性,实现课堂教学转向现实生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到现实生活中去,在实践中巩固认知、加强体验从而转化为行为。其一,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贴近的德育情景,把理论解说和教学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对具体的生活情景进行自主的选择和判断,以便于学生能很快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其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其自尊需要和归属需要。其三,加大社会实践力度。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使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等,自觉培养高尚的品德素养。其四,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评价体系。把学生的操行表现和社会实践等情况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仅在理论上进行考核,也要对学生的生活表现、社会实践等进行测评,以激励学生投身德育实践。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结构的“精致化”构建。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结构的“精致化”要完成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完成教材体系向能力素质体系的转变;二是要完成由知识理论体系向信念体系的转变。因此要构建与“精致化”教学相匹配的学科内容结构。其一,徳智平衡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应注重大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积累,更要关注大学生们德性的培养与践行。其二,情感体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全面发展的人,它是一个关注人的情感,关注人性完善和人格健全的过程,体悟生命之美好、体悟亲情之伟大、体悟友情之恒久、体悟爱情之纯美。其三,学习创新教育。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不断超越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于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优良的创新品格是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其四,行为规范教育。自然之道、社会之规需要人人遵守。角色包含着规范要求,规范要求又包含着“应该”对“能够”的制约。人若是不受“应该”的束缚,就会在其“能够”的范围内无所不为。因此,在“能够”中应有规范限定,在“应该”中会有角色要求。其五,意志升华教育。青年大学生应具有主动支配自己行为并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目的的意志品质。这种意志品质的培养能使大学生坚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克制自己的情感。

篇2

2.教学课程设置改革“: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不断得到完善,经过“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改革完善,其课程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随着时展主题而不断变化,以中国化理论变迁为线索,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改革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3.教学理念创新:对政治—人本—发展—逻辑的关注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展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处的社会地位变化而实现从‘政治自觉’到‘经济自觉’到‘人本自觉’的嬗变,发生了从‘物本’向‘人本’的现代化转换”[1]。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对生命、发展和心灵的关注[2],符合学生生命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

4.教学内容整合发展:对政治性、社会性、公共性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高校思想领域以教育形式展开的政治实践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行考察,对政治性内容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内容和本质规定,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发展变迁的不变主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众多影响党执政合法性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民生问题,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社会形势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公共环境、设施的教育价值利用与再造,公共文化空间与公共传播途径的利用与再造,公共性活动的开展及其价值引导来进行。”[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性”关注与“公共化”转型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趋势,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5.教学主体互动:“主体性教学”向“主体间性”教学转型随着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交往、交往实践哲学等理论逐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视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征逐渐显现,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维定式,从平等的视角、和谐的视角、人性的视角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破了主客二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跨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逐渐引起重视。

6.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由单一教学方式向多元教学方式转型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方式发展来看,出现多元多样教学方式并用的态势:“研究型”教学[4]、对话教学[5]、体验式教学[6]、启发式教学[7]、混合型教学[8],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向

从系统要素视域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涉及教学主体、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要素。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于“90后”大学生期待“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访谈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遭遇“实效弱化”、“情绪极化”、“信息乌托邦”、外源“负能量”等现代性困境。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从整体体系层面加强多方面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管理体制机制、重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完善相应的经费支持等条件保障外,还要逐步补强“短板”:一是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二是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三是教学主体的主体间性化;四是教学环境的“文化化”;五是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政治化、理论化、知识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在教学课堂中施加给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政治内容。

(1)促进教学内容的时代化契合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双重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认知性。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在突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中增加生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廉洁教育、交往教育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着重建构主动学习和契合学生认知水平。

(2)守住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规定其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是以政治思想为主导的理论和价值观的灌输、宣传、教育、内化等,其教学组织管理体制由政治制度规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也需要政治权力支撑。在实际教学内容中,如“纲要”课教学内容重历史史实,往往不经意间在突出“历史”的同时“淡化”了政治,出现了使“纲要”课由政治课演化为历史课的倾向。因此,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本质规定。

(3)提升教育内容的知识化增量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和知识性,正确处理意识形态性与科学化、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灌输与内化的关系,体现的科学体系、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等;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放置于西方现代史的时空场域中,运用中西方比较视域进行分析,分析理论发生发展的国际背景、时代背景,把握教学内容的时空逻辑。此外,还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本地史结合起来,特别是教学区域所在地的地方历史与时代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如乡土地理、民风习俗、革命文化、历史人物、社会变迁等等,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融入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2.教学方式以生活化为中介:与社会实践和个人经历相结合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意识形态的目的,仅仅用意识形态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方式方面需要将道德、法律、意识形态等作生活化处理,以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和主体生活结合起来。

(1)坚持“灌输与对话”的统一灌输理论是的重要原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秀传统。当前部分“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灌输理论,就不可能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因而,要在继续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灌输的同时,需要克服将理论灌输原则与具体的教育方法等同起来的“生搬硬套”,注重借鉴运用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孔子的“启发式”方式,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采用讨论式、提问式、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方式启发大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2)注重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两方面的特征:同质性表现在寝室成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素质、专业或年级方面基本相同或相近,由于长期在一起生活,还会培养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异质性主要表现在每个成员的文化背景、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由于出身、经历、成长环境等差异而导致个性品格也不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注重运用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真正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理论探索的需要、解除困惑的需要、主体参与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培养他们做人做事的能力。

(3)注重教学方式的“公共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课程,理应是公共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理应是社会公共事件的专业阐释者,是公共价值观的践行者”[9]。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在目标、内容还是方法、路径、载体、手段,乃至资源、环境等方面,都会日益突出地体现出公共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公共关怀,具有问题意识和公共意识,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培育具有公共的人格和公共事务能力的大学生主体。在教学方式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育方式,采取一些形式把大学生推向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如积极开展以假期社会调查为主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思考社会问题;结合“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或周末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方式的公共关注和教学主体的公共性参与。通过教学方式的“公共性”关注和公共化转型,将封闭的课堂教学与公共的社会交往连通,改变理论的系统灌输向价值观念引导、公共生活能力的训练转变,让大学生主体拥有真实丰富的价值观心理体验与公共参与。

3.教学主体以主体间性化为核心: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体性力量,实现由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的主体间性转型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内在诉求。

(1)教师要有言传身教、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主体自觉综合看来,全国高校学科的科研人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承担着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之时,还要承担着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责任。理论学科教师的“师生比”高,承担的教学任务重,同时还要承担学术科研、职称评聘等压力,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三种“劳动”,即脑力劳动(理论武装、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相长)、体力劳动(多校区办学、跨城办学、跨区办学的奔波)、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学科意识、学科认同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专业热情和学科自觉是重要的问题。在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从“组织领导、思想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师德师风建设”等外部条件保障方面做出了制度性规范与条件保障。同时,有了外部保障和条件支撑外,还需要教师主体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学科意识和学术精神的培养,注意内在素质的提升,关爱学生,用自身正确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达到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境界”,做到真正的“立德树人”。

(2)教师“主动教”与学生“主动学”的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艺术、学术能力及知识深度和广度相比其他课程可能要更高,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从教学艺术、学术能力、知识增量提升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潜力,这是赢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和“点头率”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实现从“要我教”到“我要教”的转变的内在自觉。从课堂教学而言,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师“独白”教学模式,转向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讲授与讨论、情景互动教学结合,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探讨式教学模式,让教师“独奏”转变为师生“合奏”,让学生“动”起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3)教学主体力量的整合与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群体;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师等教师队伍群体;三是作为自我教育主体而存在的个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主要是专职教师及部分学生兼职辅导员等,因而要将分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与学生工作者、党建工作者等主体相互互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党建、学生事务工作者角色互动。一方面,通过整合学校党建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主体力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补充力量,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职教师也可通过参与党团组织的大学生课外活动,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达到主体力量的互动与整合,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与大学生社团活动载体平台互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把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延伸到课外活动和课外时间中,通过“师爱传情,以情感式教学感动学生;对话引情,以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激情,以自助式教学激励学生;课间寓情,以快乐式教学愉悦学生;课下延情,以延伸式教学打动学生”[10],改变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的抵触心理,实现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

4.教学课程环境以文化化为重点:建构思想政治理

论课程教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产生发展过程中影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要素的社会空间存在方式。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环境,即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的影响,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中观环境的影响,还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微观环境的影响。

(1)通过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加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创造物,包括两方面:一是高校发展过程中以外在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校园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布局和校园建筑等校园教学环境直观的表现形式;二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大学生必须习得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要求等在内的课堂教学物质文化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挖掘环境育人资源,美化育人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环境建设,广泛开展以体育、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实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材建设、教师队伍、教学媒介、实践教学、课堂文化设施等课程物质文化建设,开展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专题讨论、情境扮演等活动,利用影视频资料的形象生动性,契合文化媒介的特质加以传播与强化认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治学风格、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

(2)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强化规约为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必须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制度化规范;二是渗透于教学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因此,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化建构,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业化、知识化、科学化、时代化的知识制度化体系,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学科制度化体系和管理制度化体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融入中国化的理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推动渗透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入耳入脑入心,见言见行见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的“规训”功能。

(3)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神文化环境加以熏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一种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环境,包括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和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即优良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的营造等。通过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廉洁校园;通过建设体现为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课程班级教学文化,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学习、成长展开的交往文化,营造良好的班风;通过明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的价值,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准则,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使教师既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传递者,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建议者,建设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风;通过学生的自觉学习,提高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把蕴含在学科课程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加以挖掘和提升,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发挥精神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作用。

5.教学体系以系统化为归宿: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行动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中,要有价值理念引领,以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和行动体系建构为中介,发挥专家、教师与学生三个主体作用,强化学术与知识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生长与成才统一,建构让“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化教学体系。

(1)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教材体系规定了特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拓展和延伸。这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知识修养,又需要增加自身知识的交叉性和丰富性。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吃透教材,融会贯通,把握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发展脉络与思想精髓基础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促进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辅助活动相结合,在吃透教材、确定所针对的问题、设计个性化教案、精选教学案例、合理使用多媒体、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度高的教学辅助环节、倡导师生心灵互动等基础上构建内容精致、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

篇3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也给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创新独立学院集体备课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1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现实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们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认真阅读教材,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拟定教学计划,交流教学方法,撰写教学教案,制定教学课件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所以,集体备课就是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来完成教学准备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这种博众家之长的备课方式正是解决独立学院思政课诸多问题的需要。

1.1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需要

独立学院思政课的师资队伍一般由母体学校委派教师、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教师往往来源复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以统一,教学效果也有高有低。集体备课就为协调教学进度、学内容、研讨教学重点和难点、查找教学漏洞、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了保障。

1.2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学学时欠缺的需要

“05方案”实施以来,多数独立学院认真贯彻落实“05方案”的要求,把规定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实际上,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几门课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学时和学分减少的问题。在教学学时欠缺、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

1.3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师经验不足的需要

独立学院专任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体,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应届硕士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大多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学习时间有限、培训机会较少、业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集体备课把有经验的教师和没有经验的老师安排在一起,为新教师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管理方法、教学技巧提供了机会。集体备课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

2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现在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总的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活动基本上还处于一种比较随意的阶段,有的学校的集体备课甚至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综观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学校重视不够,缺乏管理机制制定

科学合理的集体备课制度对规范集体备课活动,提高集体备课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的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缺乏、管理经验相对落后、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等原因并没有制定集体备课制度。在没有政策支撑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们只能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全凭一个人的力量从事教学研究。有的学校尽管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活动计划,开展活动的随意性也很大。再加上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缺少对备课效果的检查与监督,导致集体备课很难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2.2教师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集大家之智慧来弥补各自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理解和认识,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误解:认为集体备课只是少数人的事,“与我无关”。有的学校采取的“轮着来”的备课方式也让一些老师产生了误解,认为一人一次,就是轮着的人备,没轮着的人就可以袖手旁观,甚至可以坐享其成。因此,教师们参与备课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导致很多学校仍然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

2.3备课模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虽然集体备课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但大部分学校都把集体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备教案方面。在许多学校看来,集体备课只要掌握了教材的内容,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案就完成了任务。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则很少纳入到备课的范围,对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如何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针对文理科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如何“因材施教”并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也很少涉及。具体到如何备课,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备课就更不重视了。年复一年的采用单调乏味的集体备课模式直接导致教师参与备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3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模式探索

传统的备课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必须突破这种单一的备课模式,创新灵活多样的备课模式以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团队合力。

3.1专题型备课模式

专题型备课模式是指教学团队在集体备课时预先选定一个专题,大家围绕这一专题仔细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学参考书,搜集、选择教学案例,补充教学资源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撰写教案、制作课件,最后在集体备课会上展示自己的专题教学内容,由其他教师进行集体审阅,提出修改意见的备课模式。这种备课模式特别适合教学学时不足、教学任务繁重的独立学院。通过专题备课,教师团队不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了教学体系,还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3.2案例型备课模式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广大学生的喜爱。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与各种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添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经典教学案例。案例型备课模式就是教学团队以一个专题或一个章节为教学核心,大家一起挑选、编写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研讨怎样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如何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合力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资源库的备课模式。这种备课模式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的能力,最终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

3.3问题型备课模式

问题型备课模式是指教学团队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的备课模式。传统的问题型备课模式往往把重点放在组织教师集体讨论学生具体的知识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事实上,仅仅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只是起到了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某一知识点的作用。从当前独立学院思政课的现状分析,思政课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如何解决学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不感兴趣的问题。所以,问题型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首先应该是备学生目前的思想问题,弄清楚学生的具体想法及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其次,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共同研讨解决方案。最后才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知识点的问题。学生思想困惑的解决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前提,只有解决了根本的问题,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创新备课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除以上三种集体备课模式,独立学院还可以选择视频学习型、文件学习型、优秀教师示范讲座等模式对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及方式进行创新。

总之,独立学院通过创新集体备课的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优势,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使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持续的发展。还可以起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赖平.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思路之坚持集体备课锤炼教学团队[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院,2009,(3).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109-04

考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几年来,考试改革的呼声颇高,改革的尝试很多,取得的成果也令人瞩目,但是在考什么、怎么考问题上仍然存在相当多的困惑甚至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有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进行深刻反思,以推动考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进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现状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针对考试改革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顿过。随着“05方案”的实施,教学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考试环节能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能不能与其他教学环节相协调,已经成为制约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各高校纷纷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有力地推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改革。总体来讲,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 考试方式多样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基本上采用单一的闭卷方式进行,而现行的考试方式主要有闭卷法、开卷法、笔试法、口试法、课堂考试法、平时成绩积累法、论文考试法、实践考试法、免试激励法,等等。这些方式还有不同的组合变式,并且这些组合变式因其吸纳考试方式的种类不同、各种类所占的比例不同,进一步形成了诸多的子变式。所以,目前究竟有多少种考试方式,恐怕很难统计准确。

2 考试范围扩大化。现在的考试不仅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且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也纳入到考核范围,特别是随着实践教学的开展,对于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考核更是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考试成绩构成复杂化。随着考试范围的扩大,需要进行考核的项目种类也增加了很多,而且为了便于对学生情况进行合理的评定,每个项目又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如此一来,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必然是由多个部分所构成。比较常见的有期末考试、期中考试、课堂表现(如课堂考勤、听课状况、课堂讨论发言等)、课外行为表现(如无偿献血、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考试作弊、打架斗殴等)、课后作业情况、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甚至有的学校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及获奖情况都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评定中。这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成绩构成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课程考试。

4 考试主体多元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考试中,任课教师是唯一的考试主体,考试的全过程都是由任课教师组织实施。但是,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不断推进,不仅纳入到考试范围的项目增加了很多,而且有些项目的考核不可能由任课教师亲自组织实施,当然任课教师也不适合作为考试主体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于是考试主体由任课教师扩展到了辅导员、班主任、学生所在院系、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甚至扩展到了学生本身的自评和互评。

5 考试手段现代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运用,考试手段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答卷,电子化考试已经开始进入到实际的考试环节,诸如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考试、制作并提交电子版材料等现代化考试手段,以其高效便捷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探索如此活跃,表明了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普遍采取了实际的行动,以开阔的思路和大胆的尝试,将探索的触角深入到考试环节的各个方面,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考试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篇5

一、报告背景

当前,有人把大学和学院甚至包含了高职高专都称作大学。其实,大学和学院以及高职高专之间是有区别的。大学与高职高专所设专业的区别,主要在于两者学习的课程内容是不同的,高职高专的教学侧重于职业技术技能方面,因此,高职高专学生所学的专业要比大学更加实用一些,而大学主要是培养社会研究型人才,这就决定大学很难培养比较实用的人才,其根源就在于大学所设置的课程和实践是脱节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随着应用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的区别需求,高职高专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与实践相结合,而普通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更侧重理论研究,通过对当前高职高专与普通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展开调查,为高职高专与普通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异同进行分析奠定基础。

二、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对高职高专与普通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增加本次问卷的可信度,所以本次问卷针对不同的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放了相关问卷。本次调查选取了云南的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曲靖师范学院、昆明理工大、德宏职业学院的9个不同专业的23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高职高专和普通大学对于思想政治课方面的认识以及两者在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调查。其中有效问卷是207份,有效率为90%,通过对本次问卷的统计分析,在207份有效问卷中,男生所占的比例为51.7%,女生所占比例为48.3%,本次问卷调查的问题主要是对高职高专与普通大学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与实践教学的教学情况、效果以及影响的相关看法,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建议等问题的分析,本次问卷主要采用开放式提问。

三、高职高专与普通大学学生对思政课态度的现状调查

高职高专的学生和普通大学的学生要了解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相关情况,其主要的渠道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课堂教学。文章针对高职高专的学生和普通大学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态度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从表1的调查的结果来看,两者对待思想政治课的一个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更详细的说,普通大学的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的对待态度上要比高职高专的学生稍微好点,但是态度相差并不大。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并记笔记的比例很小,高职高专的占7.3%,普通大学所占比例为7.5%,高职高专学生不积极主动的占38.2%,普通大学学生不积极主动的占38%,而高职高专学生中看情况而定的高达52.8%,普通大学学生中看情况而定的也高达52.7%,也就是说,在这些学生中,只有在感兴趣的时候听一会课程,不感兴趣的时候就看课外书籍、玩手机、睡觉或者做其他事情。表2中所示,高职高专和普通大学的同学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基本是一致,但他们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例如,在选择“专题报告”的比例中,高职高专学生所选比例为25.2%,而普通大学的学生所选比例则为23.5%,传统理论推演教学授课高职高专比例为13.8%,普通大学比例为17.8%,主题班会高职高专比例为12.5%,普通大学比例为15.6%,主题演讲高职高专所占比例24%,普通大学所占比例为28%,主题讨论高职高专为27.2%,普通大学为35.2%,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普通大学的学生更喜欢用讨论和理论研究方式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而高职高专的学生在选择方式中,社会实践占据78.1%,普通大学为68%,虽然二者所占的比例都很高,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所占比例更大,可能是与专业需求有关,高职高专学生更倾向于实践课程。当然,学生的选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调查中,大部分都集中在演讲、看视频、辩论、社会实践等,从相关的调查可以看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授课的时候需要更多的采用一些更具多样化的手段来进行授课,然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从这些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现状其实并不乐观,在教学中要更多的采用实践教学形式来增强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从表3可以看出,高职高专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比普通大学的要差些,觉得效果好的仅占6.3%,普通大学达到9.8%。觉得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一般的比例中,高职高专所占比例是76.1%,普通大学所占比例为75.1%,认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不大,高职高专所占比例是17.9%,普通大学所占比例是15.1%,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并不满意,在“您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各系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何影响”的调查中,高职高专的各项调查比例明显弱于普通大学。

四、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高专和普通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高职高专与普通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第二,普通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三,高职高专与普通大学开设思政理论课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都缺乏正确的认识。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转变教学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的观念。

第二,构建实践教学新模式。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开展实践教学。

第三,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改变过去的重书本轻实践,重讲解轻参与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体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篇6

[作者简介]任启州,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203-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指高校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近年来,高校“两课”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两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与其所承担的任务尚有相当大的差距。

理论界和学术界对“两课”教学效果低下原因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造成“两课”教学低效的原因有许多,诸多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两课”教学不和谐的“离心力”。然而对于这一问题成因的探讨,很多都是泛泛而谈、流于面上,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造成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行为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构成体,而是一个包括教和学两个动因在内的、结构复杂的、内容丰富的目的。它是由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与行为主体相联系的起着直接与间接作用的因素所构成的、在动静交替转换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它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师生的互动行为。在其构成上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显,如教学语言、教学组织、板演示范、实验操作、表情姿势等。从现象上看,这种行为有很大成分的无意性(多是有意后行为)和不自主性。这种显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认知和把握。其二是隐,是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潜在能力和个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态势,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强的意识性、稳定性和自主性。这种内在的行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显得扎实而专一。在“两课”教学中,教师只有把隐全部投入时才能产生教学效益。因为它具有内在的、强迫的力量,迫使教学行为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对行为进行调整和修正。

一、对“两课”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高校有两类课:一类是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另一类是使人成为某种人。它是两种学问、两种课。高校开设的使人“成为人的学问”是教育本质的载体,而“两课”就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的载体。高校“两课”的基本任务是使大学生掌握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既是高校“两课”教学的本质定位,也是确定高校“两课”教学的逻辑前提。依据这一定位,高校“两课”教学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这一价值导向强调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两课”讲授的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专业课讲授是使人“成为某一类人的学问”,两种性质不同的课程不能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了鲜明的政治性是我国高校“两课”教学的根本特点。这一特点要求在“两课”教学中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灌输我国的政治意识形态,要通过知识的传播和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对教材内容的生成

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两课”不是一般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公共课,而是思想性、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理论课,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课程。我们不仅应当尊重理性,而且能够做到以理服人,“两课”教学的特殊效益性,使我们应该始终对“两课”教学有一种忧患意识、阵地意识、历史使命感及责任感。对其重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提高“两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障。

目前,许多教师和学生对现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评价不高,认为它没有成为学生愿意看、愿意学的活教材,使任课教师无从着手,大伤脑筋。教材中的基本理论是大量史实所得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对该时代最高的理论化概括,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变化,具有稳定性。怎样处理基本理论稳定性与社会生活复杂性的矛盾,是横亘在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面前的难题。教材的编写相对于使用较稳定,因为抽象理论需要使用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去运用,理论是从特定的生活中抽象出来,而大部分教师在讲解时,不能把它回归于生活了,只注重结果的感受,不注重过程的感受。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教师的观念陈旧、思维僵化、知识结构单一,正如在我国时期是适用“城市包围农村”,还是“农村包围城市”一样,在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中,教师的作用可见一斑。“两课”教师要力争系统地讲授理论课,才能在自己讲课中产生更多的发散点和触点,才能优化其知识结构,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学生所喜欢,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对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的把握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在目前大学生对“两课”改革前景的估计中,认为“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占85.4%,“前途未卜”的占12.9%,“越改越糟”的仅占1.7%;在对大多数“两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进行的调查中,学生认为“老师语言生动,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讲解透彻”的占29.5%,认为“教师语言平淡,基本能够把知识点讲解清楚”的占51.2%,“语言枯燥无味,照本宣科”者也为数不少;在对“两课”教学感受的调查中,认为“受益匪浅”者占32.8%,认为感觉一般者占53.6%,几乎没有什么收获占13.6%。由此看来,在大部分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之所以没有凸显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的思维霸权、知识霸权、语言霸权在强烈地挤占学生自身建构的空间,引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低效。

新时代的大学生,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思维敏捷、节奏快;思维独立、不盲从;思维活跃、信息多。大学生进入了思维逻辑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他对事物、对理论的究根问底,是他的逻辑周延性和知

识完型的需要。而“两课”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内部知识体系的不周延,还有知识陈旧、重复、断裂、肤浅问题等等,难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缺少震撼学生心灵的逻辑力量。教师在讲授时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动力的价值,仍沿袭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点你背”的单向灌输方式,抑制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淡化知识记忆,重视情感、价值,要有强烈的找到问题症结并把之提升到理论高度的意识。与学生先共情,再共鸣,观察生活找问题,援用理论解决问题,阐释“老问题”要有强烈的时代感,讲述“新问题”更要有深沉的历史感,体现理论的时代价值。

四、教学方式的运用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多元化的思潮,迫切需要我们用理论去阐述、论证和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但这正是我们当前的“两课”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少教师在“两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讲理论多,讲实践少;讲历史多,讲现实少;讲已经定型的多,讲正在发展变化的少,使元理论更显得呆板。“两课”教学方式的单一,影响学生听课兴趣和效果,学生就很难把理论转化为自觉信念。在“学习‘两课’后,你是否结合实际加以运用”的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经常用以指导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占27%,认为“偶尔运用”的占49.6%,“基本不运用”的占23.4%。因此,从教和学两个方面都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在调查问卷中,学生们认为较好的教学方式居前三位的是“看教学录像”占27.2%,“自由讨论”占21.4%,“演讲”占14.6%,而“组织听报告”的占11.7%,“集中学专题”占9.8%,“写小论文”的占7.6%,“一般讲授”仅占3.7%。因此,“两课”教学应减少教师一般讲授的份量,积极探索课堂讲授与讲座、讨论、参观、看录像等辅助教学的结合方式。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是“两课”教学的三项任务。对学生只教知识或结论,不进行能力培养,就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问题,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现实生活总是运动、发展的,人们面临的情况也是千变万化的,固定的结论或知识一旦遇到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学生没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或知识就会失去其现实作用。因此,“两课”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既进行知识教育,又对他们进行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有作出结论的能力,就可以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能够融入时展的主流价值观中去。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理论的现实力量和理论魅力,在心目中树立起的理论威信,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对实践的思想指导

在我国高校的两课教育中,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虽然也比较多,也有很多这样的组织,但是实践的效果如何呢?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收效不大。这到底是因为整个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所致,还是我们的做法本身有问题呢?

综观我们的实践活动,大都缺乏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思想,一般都是高度组织化的,带有明显的强迫性,而且活动的后续教育工作很缺乏。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忽视了通过活动使学生人格结构中形成新的内容。学生只有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才能确保学生将他们的选择、兴趣、价值带人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以,“两课”教师在实践的指导行为上,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要正确预测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一切都必须要有明确理论来指导。

搞好“两课”教学是党和国家赋予“两课”教师的一种责任,也是“两课”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两课”教师只有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给学生提供理论思考和思维创造的空间,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对理论的正确理解,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才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才能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陈秉公.“两课”教学的六个基本范畴[J].思想教育研究,2004,(1).

[2]吴倬.论“两课’教学的目标及其实现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6).

[3]陈占安.对进一步推动“两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2)

[4]杨建辉.当前高校“两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1).

篇7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成因探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中一个普通又“特殊”的群体。教师不仅要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道德思想教育,要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回答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更要具备坚定的信仰,才能从容的解决当理论与现实冲突时自身的困惑和学生的困惑,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容易面临缺乏对自身理论的自信和教学能力的自信这双重的压力。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来讲,由于其个人经验、思想水平、发展程度、社会阅历等多方面不足,可能问题会更甚。教师职业压力是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因所承载的职责、要求、期望等超出自己的负荷而产生一系列消极情感体验,迫使人们作出偏离常态机能的改变和反应,这种改变可能是生理的、心理的,也可能是行为的,比如抑郁、焦虑、沮丧、疾病、极端行为等。毋庸置疑,职业压力的存在会给教师本人的幸福与安宁带来负能量,影响其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也必然会对学生、学校的发展也带来不好的影响。在今天这个信息化、“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这在工作负荷、教学效果、工作适应、职称评聘、科研方面、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可能都会有所反应。其压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课程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的特色,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倾向,容易使学生产生天然的反叛情绪。经常有专业课老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就是“吹水”就行,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任何人都可以做。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可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社会不道德现象丛生、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冲击。这些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加深了难度,而年轻教师经验不足更是苦于应对这个挑战,容易产生主观预期、付出与现实效果、回报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产生挥之不去的压力。

(二)自身原因。西摩•萨若森曾说过“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所有为人类服务的行业一样,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是职业要求和个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职业压力的产生也是职业要求和个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的工作,有些人却可以将压力转化出去,而有些人则无法排遣压力。辩证法认为,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存在也跟本身个人原因有密切关系。比如: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能力、自我减压消遣、人格心理条件、人际关系等方面。

(三)外部原因。首先是学生的原因,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和不重视给教学带来难度,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学的都是对学生没用的东西,殊不知专业课教给学生的是知识、技能,是安身之法,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给学生的却是做人之本。其次是组织的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在工作环境、课题申报、工作负荷、职称评聘、生活压力、职业发展、社会认同等方面存在一定期望差。这些因素都可能会给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带来职业压力。

三、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从个体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1835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存在下去。”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要明确自己这份职业的重要意义所在,因为我们的幸福也将属于千百万人。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正视工作中的压力,正确的认识自己,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将心态放平和,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另一方面,要认真钻研业务,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紧跟时代潮流,努力做一个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好老师,有效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成就感,增强职业认同度。

篇8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有目共睹。但是,相对于其在高等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作用而言,它还远未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加人数受到限制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开展的环节,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但多年来,各高校开展的与理论课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异化”为只有少数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参加的、在寒暑假假期集中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展得轰轰烈烈,实践报告也是写得有声有色,但大多数学生个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却只要求在社会实践表格上加盖任意单位红章了事,甚至在一些高校连填写社会实践表格的要求也省去。以点代面的社会实践严重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目的与要求,教育教学实效受到严重影响。

(二)时间安排、内容、质量等方面缺乏保障

现在,多数高校并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体系中,理论课实践教学已成为仅仅在寒暑假进行的突击性、阶段性的活动,且处于“三无”状况(无教学大纲,无教学要求,无时间保证),结果是随意性较大,目的性、系统性不强。这种方式的实践教学既使学生缺少在时间上量的积累、思想上质的飞跃,又不符合教育效果要反复强化的规律,影响了学生良好素质的内化及行为方式的养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纳入正规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相比,前者具有后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们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把它们放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三)教学经费得不到保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得到学校的经费资助。因为,无论是课堂实践教学、与理论课实践教学相关的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教学,还是理论课教师自身充电一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培训,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做后盾。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往往使上述目标的实现有海市蜃楼的感觉。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一)开展课堂实践教学

对于有些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时常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要统一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使他们认可、接受教师灌输的主流意识形态,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是达不到目的的,而课堂实践教学(即演讲、辩论、情景模拟等形式)是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观点、见解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演讲、辩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使学生在辨析不同观点的过程中明辨是非,认同教师的观点,接纳主流思想与科学原理,最终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目标指向。

(二)延伸社团活动

大学校园里的社团活动因其易于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与积极推崇,一直是高校参与人数最多的课外活动,它对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充分照顾到大学生的内心需要与体验,能有效地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它是大学生在自觉自愿、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方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借助这个平台,与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共同协商,将社团活动延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设立符合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题,把理论课所要传授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渗透和潜隐到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当中,通过各类活动促进大学生对理论课的教育内容进行思考、理解、择取、整合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使他们的境界得到提升,能力获得提高。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32-02

慕课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创造了平台与氛围,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学视频的制作进行研究,从技术和内容两个层面对其制作规范做出探讨,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慕课平台的教学有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视频制作的技术规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是借助慕课平台进行教学的一类课程,制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视频需要遵循慕课视频的技术规范,主要包括视频时长、音频质量、画面摄制和视频编码等内容,这些技术规范主要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视频以清晰、可视性强、适于网络播放的形式呈现。

篇10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的形式、空间、时间等存在的局限性影响了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实现了案例的展现,却无法真正实现对案例的分析,无法实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所有的思政课教材均为统编教材,在教材中主要是理论知识,对于案例的设置并不多。而教师参考书中虽然设计了较多的案例,但案例内容往往比较陈旧,不能贴合新时代的发展实际与学生的现实要求,没有很好地找到学生的关注点,导致案例缺乏吸引力。思政课案例的选择则需要真实性、情感性和政治性并存。这些都给思政课教师在案例选择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应用不当

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多使用列举式、模拟式、讨论式等案例教学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举例式的应用往往只是案例内容的讲授,缺少对案例的分析。模拟式的应用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往往较少使用此类案例教学方式。讨论式是教师最经常使用的案例教学方式,教师一旦放任学生充分讨论,往往会出现课堂胡乱的失控局面。

(三)案例教学认识偏差

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课堂理论讲授的辅助方式,必须占用一定的课堂学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强调案例教学而忽视课堂理论的讲授,仅仅是为了实现案例教学方式而使用案例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其辅助理论教学的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方式只能是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辅助形式,而不能喧宾夺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优势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制作要求突出主题、内容短小精干,针对教学内容的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长度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具有直观、方便、快捷等优势。例如校史档案资源,“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光辉历史,这些真实的轨迹和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而高校校史档案资源是记录一所高校奋斗征程的具有高度保存价值的文字、照片、录像等档案资料,展现了一所高校创建、发展、壮大的真实历程,承载了一所高校的精神传统与历史风貌,最能够代表一所高校的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1]通过微课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加充分发挥校史档案资源的教育意义。

(一)实现教师教学的自主

微课的实施能够充分实现教师教学的自主,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充分选择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方式,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最新的教学理论程度,灵活安排教学内容。[2]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兴趣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段将微课传递给学生。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的大学生已经是95后,是网络生活的原驻民,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锐性和关注度。一方面微课注重真实情境的再现,能够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选择微课这种新鲜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微课视频资源往往是共享的,学生既可以通过教学客户端浏览教师上传的微课视频,进行互动讨论,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互动,促进学习效果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三)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

每门思政课都有着自己固定的教学学时,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教师必须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但繁杂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想要在规定内的教学学时内完成必需的教学内容,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讲并不容易,因此利用微课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起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微课视频内容的学习与分析讨论,既不受教学学时的限制也不受教学地点的限制,能够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

(四)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微课视频教学的开展,需要充分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学生通过微课视频一方面能够预习即将学习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复习已经学过的教学内容,还能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料与案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微课视频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究,这种自主性的交流能够扩发学生的四维空间,也能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火花,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三微课与案例教学的结合模式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微课与案例教学协同应用,将案例教学中无法在课堂实现的内容与环节以微课的形式加以实施完成,使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微课教学的形式充分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微课与一般案例的结合模式

一般案例指的是篇幅较小的案例,只提供少量的核心关键资料,仅涉及教学内容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学生通过案例的展示能够很容易根据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总结,得到问题的结论。此类结合模式主要适用于已经有明确结果的案例内容,具体结合模式如下。

(二)微课与综合案例的结合模式

综合案例指的是篇幅较长的案例,提供大量的丰富负责资料信息,但有些资料信息是有效的,有些则是具有干扰性的,并且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教学内容捋顺资料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出关键点,进而分析案例内容,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此类结合模式主要适用于当前出现的并无明确结果的热点事件或典型问题,需要教师自己编辑视频内容,需要学生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

四微课与案例教学结合模式的注意事项

无论是案例教学、微课教学还是微课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都只是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永远都不能替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辅助教学手段。既然是教学手段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一)微课与案例的准备

教师在课前必须精神收集整理最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既要注重实效性、典型性,同时也要注重案例的可讨论性。选择到适合的案例后制作微课视频,对案例内容进行呈现,并根据案例内容提出适当的讨论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

(二)微课与案例的展示

案例与微课结合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完成对案例内容的了解与分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教学客户端上上传课外学习资料,方便学生的自主探究效率。

(三)微课与案例的讨论

篇1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下简称实践教学)的探究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教学的主流,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形式简单且缺乏有效的管理,这在实践学教学中既没必要实效性也不够突出。课程化管理能很好地解决现阶段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深刻阐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作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必须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要求对实践教学进行课程化管理。如教社科[2008]5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第17条明确规定:“完善实践教学制度”,确保实践教学的学分,形成长效的制度机制。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政课主要有四门必修课程,是有内在严密逻辑的课程体系,整合了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特征。单靠一门课程或者几门课程简单的结合,无法体现其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发展这个思政课的作用和功能。这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其实践教学。作为高校特别是独立院校在学校发展和定位上,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如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突出以特色办学为发展始终,按“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特点”的规律办学,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精神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应用人才。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为践行高校的办学宗旨,必须推动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

2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这是独立学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现状的考察,存在整体性缺失、内容安排单一、资源重合、考核机制不健全等缺陷,需要改善和提升。(1)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安排。现有实践教学通常将思政课具体化为四门课程,各门课程再细化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然后分别按照每门课程的特点进行实践教学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实践和理论割裂开来,并使实践教学只是成为了理论教学的补充。如有独立学院长期安排了实践教学,并围绕“基础”课开展了大学生活规划、法制宣传等主题教育活动,围绕“纲要”课开展了暑期红色社会实践、走访荆州历史古迹、评析历史人物等主题活动。并规定了实践教学计入学生成绩,占每门课程平时成绩的50%左右。在探索实践教学过程中,虽已取得一些成绩,并在相应的课程中形成了制度的规范。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随意性比较强。首先,没有形成规范和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其次,没有规范的实践教学内容,更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开展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再次,实践教学组织缺乏统筹不能保证教学效果。(2)实践教学的内容单一。思政课的教材是国家统一制定的教材,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组织编写,内容统一、规范。实践教学以思政课的教材为依据,以思政课的理论内容为蓝本,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但是并不阻碍实践教学的丰富化,但是有些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唯理论出发,唯课堂出发,唯学校出发,视线教狭隘,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化。(3)实践教学持续性不够。由于实践教学中涉及到的不仅是思政课的教师,还有学生,学校及社会各部门,加大了实践教学的难度,很难长久。如暑期红色社会实践由于涉及到安全、管理及经费,工作繁琐,耗费的精力大,不确定性的因素多,一度不能持久。再加上其他管理部门参与的力度较小,工作基本由思政课的教师完成,教师压力和阻力大,挫伤了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实践教学的持续性受阻。(4)实践教学资源的重合。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没有系统规划,学院各部门之间就实践教学沟通、协调较少,大家各自奋斗,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叠和浪费。资源的重合是很多学校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其实,志愿者活动、校园社团文化活动、社区文化等活动可以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合理的利用资源,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5)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是对实践教学的激励,也是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设置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标准,对实践教学也从学时、学分上作出了规范化的认定,但是仍有部分独立院校没有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思政课的成绩规范之内,而只是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参考标准。而且在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方法、考核时间上没有具体的说明和规范制度。有些独立学院虽已把实践教学的活动纳入到相应的课程之中进行考核,但不够规范,也没有制度上的认可。

3关于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的思考

(1)内涵界定。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就是独立设置使之为一门课程,按照标准化课程开发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组织、方法、评价做出整体设计,提出要求和执行标准。(2)课程化管理的实施步骤思考。第一步确定实践教学任务,以理论的整体性和学科整体化为要求,构建符合思政课发展趋势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第二步确定可行性项目,综合考察学校、学生、教师的可承受能力形成典型的实践教学项目。第三步建构课程内容体系,根据高等教育及学校人才目标要求,确定学生成长及认知规律的发展,将典型的实践教学项目转换为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课程必须体现教育的原则,体现学生成长的规律,这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实践教学实效性能否实现的决定性环节。是学与做的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知识力量内化为学生能力的过程。第四步确定学习单元、设定学习情境,这是将课程内容具体化为一个个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体现学生主动性的过程,直接针对理论和现实。(3)课程化管理的方法与原则思考。首先,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系统,需要考虑课程内容设置的结构和逻辑,以使教学资源得以科学、合理的综合应用和配置。其次,课程体系应包含目标、学时及内容,其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理论教学的内容为纲,以时代脉搏为点,以学生热点为面,以学院特点为色。再次,学习情境设计体现思政课发展的原则。(4)实践教学具体环节的思考。第一,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的制定。根据各独立学院学时安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确保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要重点关注课程受众对象特点和课程内容指向的这两个基本要素。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在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上,以形象而生动的课题为主,研究性课题为辅。第二,根据教育部和独立学院特色办学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设置项目式实践教学的专题内容。依据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内容、学院学生特点、专业设置、社会热点及用人单位职业要求,可以设置大学生生活规划,志愿者服务,红色社会实践,德育习得,荆楚文化鉴赏,法制精神与实践,社会调查,口述历史,石油精神与石油文化及自选项目等10个项目,以形成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蓝本。第三,依据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特点,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打通教师队伍、学工队伍两支队伍,结合教师队伍和党团干部队伍,将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将实践教学活动与学校党建、团委活动主题相结合。建立大德育队伍,专任教师、党团干部和辅导员通力合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队伍模式的建设。第四,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的环节,学校管理部门特别是教务处是管理者,思政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主体,专业系部是后盾,应有力配合。特别是需要根据学校及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制定健全的保障实践教学的相关文件,从人才培养方案上肯定实践教学课程化管理方案的实施,从思政课的教学体系中肯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第五,完善考核机制。有效的考核和评价能够很好地反馈实践教学的成效和问题,这是检验实践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提供方向和依据。需要具体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环节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直接计入学分,完成得学分。

作者:史苗苗 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长明.大课堂观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篇12

一、研究概况

本研究综述运用“超星搜索”对全部文献类型键入相关关键词进行高级搜索。由搜索结果得知,国内对案例教学的研究文献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1989年以前文献数量只有62篇(册),1990至1999年10年内文献数为186篇(册),从2000年以后开始逐年递增,2000-2009年共发表或出版文献4325篇(册),之后增加较快,每年超过千篇(册)。截止到2016年3月,关于案例教学的文献数量为12537篇(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的文献出现于2006年,为6篇(册),接下来几年相关文献数量逐年缓慢增长,2010年最多,为36篇(册),后略有下降。截止到2016年3月共有文献数量342篇(册)。其中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普遍规律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为210篇(册),其他为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的具体研究。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大连理工大学的杨慧民等人最早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并且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综述

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相关研究,或从宏观角度对一般规律进行研究,或结合其在某一门课程中的具体运用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于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都认为案例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教学方法。如阮春光、王春茹提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源于现实生活,贴近思想实际,让学生以“情感-认同-导行”的方式学习理论,在感悟中实现理性飞跃。范传鸿、李永亮认为案例式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能力、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能力、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使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得以校正。戴艳军、杨正德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特点,既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又适应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还体现了“大课程”观的现代教育理念,能够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需要。马莉将案例教学法看作是以学生为本,突破理论抽象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认为案例教学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集中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三大功能,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罗爱武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在他看来,案例与理论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全过程的一对矛盾,案例描述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论表达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案例来教授理论、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分析和综合的内在联系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可能的原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规律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必要的依据。

2.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质、分类及教学主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对于专业课有其特殊性,其案例教学也不同于专业课的案例教学。杨慧民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与其他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管理学等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的结论是多元化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中尽管也存在一些可以争论的问题,但在涉及国家政策或重大原则性、方向性问题时,案例教学过程则不允许或不应该出现争论,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的导向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不能够单纯以能否引发学生激烈的争论作为案例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杨素群、马德坤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应具备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强烈的社会现实感、结论的历史必然性等特点。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分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杨慧民根据案例的属性,将其分为描述型案例、评析型案例、综合型案例等;根据案例的呈现形式,将其分为文字型案例、视听型案例等;根据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案例、中篇案例、长篇案例和超长篇案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性质将其分为导向型案例、争议型案例和分析型案例。罗爱武根据教学目的不同,将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说明“理论从何而来、怎样得来”的理论发现型,一种是为解释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的理论运用型。前者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思路,后者主要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舍娜莉、何颖利在多媒体教学案例的使用过程中,根据其运用范围、使用特点和发挥作用,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应用型案例、思考型案例、开拓型案例。李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素材分为知识案例、生活案例、影像案例、现场案例、实践案例等。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主体,陈效兰、吴玮分别就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了界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教练员、导演、触媒剂、待用信息库,尽量不使自己扮演讲演者、评论家和仲裁者的角色;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要扮演好教学活动主体的角色,主要是运动员、合作伙伴,要避免扮演待哺者、搭便车者和故意讥讽者这样一些角色。

3.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编写及案例教学实施的原则

关于案例编写的原则较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陈效兰、吴玮认为选编好的案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编写案例必须明示或暗示某些与所讲内容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必须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问题的“旅程”;必须短小精悍,难易适中,易于理解;必须具备实用性、典型性、时代性和普遍性。孙冬梅提出教学案例应本土化,即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中采用大学所在地域与课本内容有着紧密关联的现实案例,而非其他地方的教学案例。田华提出案例的选择要“抓大放小”,这个“大”就是有正确的导向和具有规律的特征,这个“小”是学生身边的一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董海涛、王志中研究了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特殊,提出应尽量选择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选择要体现不同课程的特点,案例选择要尽量选用具有争论空间的事件,避免结论的唯一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过程中,王继全、陆树程提出应坚持正确的导向、紧贴现实生活、把握案例的时效性和案例分析的辩证性等原则,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郑小明、蒋代谦认为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坚持十大原则,即:目的明确原则、开放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学生主体原则、普遍性和典型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全面历史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郭巧云、李青春通过对“故事化”案例教学法的SWOT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故事化案例教学法运用的原则,即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启发性原则;案例教学中的故事应具有典型性、故事性和生动性三大特点。

4.关于如何设计和实施案例教学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设计,各位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陈若松、陈艳飞认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设计的主要元素包括案例教学资源元素、案例教学知识元素、案例教学情感元素、案例教学方法和技能元素等方面,应编写、制作能尊重师生双方个性特点的案例教学讲义和课件,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优质案例教学资源。杨素群、马德坤对案例教学整个过程进行了设计,认为教学体系设计变章节教学为专题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案例设计要注意案例要新、要真、要精、要体现正能量;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应注意问题与案例及教材的高度关联性及问题的争议性;应设计课堂引导,一是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二是引导学生重点发言,三是引导得出正确结论。石瑞红认为应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法与整体性的关系,为此,应从整体性出发确定案例教学的适用性;确保案例教学环节的整体性,凸显的典型分析方法;提高案例教学对理论整体性的“驾驭”能力,案例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准确把握概念的整体性,以综合性案例统领相关理论问题,体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以案例分析的特殊角度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张晓、李倩则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提出从建构主义的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等要素,探讨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实施。关于案例教学的实施,韩裕庆指出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各有其优势和局限,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特色和教学对象特质,合理地安排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权重,慎重地选择教学模式,灵活地将讲授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贺映红采用“双五步”案例教学法,即“课堂外五步法”和“课堂内五步法”。前者包括课前的“选择案例”“列出问题提纲”“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和课后的“指导学生运用案例”“学生评议案例”;后者包括“分组讲述观点-互相评论正误-各组拾遗补缺-老师点评各组表现-老师总结归纳观点”五个环节。一些学者尝试将其他学科的学习理论和方法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如杨洪涛主张借鉴管理学中的“学习理论”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他从“学习”的视角,通过创建“学习型小组”的具体教学实践深入剖析了如何应用“学习理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王晶梅则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刘笑菊、何丽丽也认为心理效应在案例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从心理层面研究近因效应、名人效应、超限效应、共生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感动效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是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路径。刘秉贤将符号互动论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这中,认为社会活动是符号相互作用的过程,用该理论分析以互动为内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具有适切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学者们也提出应避免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甘慕仪、徐刚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组织不严、脱离主题、针对性差、喧宾夺主、负面过多、王婆卖瓜、草草了结等七个方面的问题。刘晓娟、郝文清总结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中存在三方面不足,即:案例选择陈旧,时代性不足;案例数量过多,典型性不足;案例解读过浅,理论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5.关于案例教学考核

马丽丹、吴立红等根据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际,提出以“以生为本”“全程综合”和“体现时效”为考核原则,以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及分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学生“一卷定论”的压力为目的,探究一种既能准确评判学生的案例教学效果,又能体现案例教学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考核方式。基于此,案例教学考核方式应由平时成绩和综合考核成绩两个子系统构成,这两个子系统又分别由两个小系统所组成:一是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和小组讨论两个小系统;二是综合考核成绩,包括小组成果汇报和案例分析报告两个分析系统。

6.关于案例教学的测评

韩美群认为,案例教学测评机制就是将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复杂体系,依据案例教学自身的规律,运用测量、统计、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各个环节进行测评,以使它们之间有序作用而完成整体教学目标,并最终实现案例功能的运行方式或运转模式,包括:案例教学目标测评(逻辑起点)、案例教学内容和方法测评(逻辑基项)、案例教学过程测评(逻辑中项)、案例教学效果测评(逻辑终点)。案例教学的测评原则为:以定性测评为主,辅之以定量测评;以动态测评为主,辅之以静态测评;以过程测评为主,辅之以绩效测评。罗忠荣、张雅光提出了关于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包括五个方面:学生评价、任课教师自评、同行老师评价、督导专家评介、教学管理者评价。基于不同的评价主体,从案例教学准备、案例教学过程和案例教学效果体验等三个方面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7.对多种案例教学方式的探索杨慧民探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大体遵循如下“六步曲”:①师生双方在线注册,创设个人空间;②选定的教学案例,确定教学活动安排;③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案例,积极思考问题;④组织学生在线(或课堂)讨论,形成小组报告;⑤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及时通过网络提交;⑥考核成绩的评定与反馈。杨慧民又尝试了现场案例教学,就是将案例主人公或业界精英以特邀嘉宾身份请进课堂,结合其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围绕某一教学主题现场说法,参与课堂教学。黎海燕将“百家讲坛”“故事化”的成功经验运用于教学环节当中,打破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故事化、内容生活化、客体主体化及效应情感化。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尝试将案例教学和专题结合相结合,并对此进行了探索。杨慧民将案例教学与专题结合探讨了“案例式专题教学”,即在严格遵循统编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以“专题”为单位提炼教学内容,通过“以案理论”的方式,并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理论呈现出来,注重调动教师和学生双向参与互动的积极性。顾岩探讨了案例式专题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在讲授理论前用案例导入;理论部分讲述完毕后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深化理论部分并结合实际;实践环节采取课堂讨论等形式设计问题,结合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并讨论;考核环节利用网络课堂给学生提供案例素材,让学生提交论文。

三、结语

由以上数据可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从文献研究内容看,研究涉及的问题比较全面,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案例编写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研究较多,对于案例教学的考核、案例教学的测评等研究较少;对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与专题教学结合无疑会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但这方面的探索还很少,也不够深入,而且对案例式专题教学有所研究,但对于专题化教学前提条件下如何实施案例教学则研究缺乏探讨。总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角度有待进一步拓展;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教学对象也会不断呈现新的特点,教学手段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日益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以适应新的变化,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研究没有止境。

参考文献:

[1]阮星光,王春茹.让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功效[J].江苏高教,2007,(1):140-141.

[2]范传鸿,李永亮.素质教育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功能的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80-83.

[3]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52.

[4]马莉.发挥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优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92-94.

[5]罗爱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何以可能?何以必要?如何设计?———基于案例与理论关系视角的分析[J].社会纵横,2010,(9):118-120.

[6]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杨素群,马德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规律探索[J].山东高等教育,2014,(11):34-41.

[8]舍娜莉,何颖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设计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7):54-55.

[9]李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的选用和组织[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1):.

[10]陈效兰,吴玮.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82-84.

[11]孙冬梅.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向导,2014,(23):320.

[12]田华.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引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60-62.

[13]董海涛,王志中.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特殊性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33-35.

[14]王继全,陆树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几个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92-94.

[15]郑小明,蒋代谦.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十大原则———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3):59-61.

[16]郭巧云,李青春.“故事化”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173-174.

[17]陈若松,陈艳飞.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设计元素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0):77-79.

[18]石瑞红.论整体性视域下的案例教学[J]文教资料,2013.(4):165-167.

[19]张晓,李倩.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136-138.

[20]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合[J].思想研究,2006,(6):149-153.

[21]贺映红.“双五步”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世纪桥,2014,(5):22-24.

[22]杨洪涛.应用“学习理论”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79-80.

[23]王晶梅.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师生的心理契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86-89.

[24]刘笑菊,何丽丽.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运用[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80-82.

[25]刘秉贤.符号互动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66-69.

[26]甘慕仪,徐刚.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忌讳[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96-197.

[27]刘晓娟,郝文清.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与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14,(5):109-112.

[28]马丽丹,吴立红.许艳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考核方式探究[J].学理论,2013,(18):288-289.

[29]韩美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测评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7):57-60.

[30]罗忠荣,张雅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效果评价问题探讨[J]高教论坛,2015,(10):98-100.

[31]杨慧民.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53-56.

[32]杨慧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71-76.

[33]黎海燕.“故事化”与案例教学———从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69-71.

篇13

目前,在我国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党校教师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学习是统一的,并且他们都主张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针对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党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得学生理解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学习的方法和本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在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老师还是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缺点是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真正意义。这样学生很难在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政水平,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倦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的问题出现。在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规范教学的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对我国现阶段思政的认识,以提高学生学习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的兴趣,要不然很不利于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2]所以说,由于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设计方式的不合理,也会影响到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质量。

2.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源头

目前,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根本不关心我国的实时政治,导致学生的思政意识比较狭窄。但是,在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忽视了对学生的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要求。学生只有真正关心我国的实时政治与国际大事,才能积累广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方面的知识。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通过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而间接地获得知识的机会是很有限的,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政觉悟。因此,在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源头。

二、提高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策略

1.培养党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思维习惯

人们常说的指的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思维习惯就是被自身的思维干扰了的思想政治理念,产生了对思想政治理念的偏差。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政治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的问题普遍存在。虽然随着党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经常的不断加深,一些思想政治理念已经为党校学生群体所接受。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对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识还比较单一,即一种思维跨度所引发的思维习惯的差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党校学生群体经常出现案例搭配、逻辑结构的错误,这都由固定思维所引起。与此同时,由于文化视角的差异,造成党校学生存在其固有的思维习语,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我国党校学生碰到最为困难的问题即是对思想政治理论专有术语的解读,这对于党校学生的思维理解造成了十分大的阻碍。受传统思维的长期影响,对于其他文化的较少涉猎与储备,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

2.加强党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作用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中国党校的各个专业的党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思考的机会并不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的中国党校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学习产生轻视心理,错误的认为自己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就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了。因此,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之中,这些党校学生自暴自弃,不去认真的锻炼自身的思想政治能力。[3]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我国国际化水平的日趋提升,思想政治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理念,势必在我国党校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之中扮演重要角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