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点

语文教学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语文教学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教学点

篇1

一、认真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二、细研教材、潜心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心得体会 fanwen.chazidian.com)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准备充分,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易于接受。

三、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我尝试着以下的方法:

1,用新颖的导入调动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我从生活中抢劫需被判刑引入到英法联军抢劫却召开庆功会,调动学生情感上的痛恨。还有上《行道树》我用田震《好大一棵树》的音乐导入,学生在音乐的轻松氛围中走进文本。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以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用轻松愉悦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

教学课堂上感受到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僵化呆板、默默无闻、做模范听众。他们个性得到充分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教室中再不阴暗冰冷。课堂上充满着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3用积极的探究提升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1、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语感。

对于有些同学,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连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样也制约了他们的阅读及写作能力,所以我对两班中这样的学生规定每天早上必须大声朗读20分钟,然后站起来读给全班听。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

2、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演讲比赛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经常让几个同学自选对手,朗读PK一下,全班学生点评。学生们都跃跃欲试。还有,我会定期给一个题目,自选美文,小组推选人员,组组之间对抗,有时是一组四人共同演绎,和其他组比赛。有时是邀请其他班的到我们班来参加对抗。经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我班的整体朗诵水平在同年级可谓是首屈一指。每次学校组织的演讲或朗诵比赛,我班都几乎是名列前茅。

篇2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学生在自主的、积极的学习中提升自身能力。我国传统教育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再加上落后的教育现状,在新课程实施后并未取得如人所愿的预期效果。利用新教育理念来提升学习效率呢?笔者以初中语文为例,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广大教育同行能够参考。

一、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关系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情感”是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无论任何教育模式都必须维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所谓“师严如父”,学生一定要毕恭毕敬、洗耳恭听。这种关系的存在,完全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教育陷入一种恶性状态。所以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教师不一定是长者,朋友同样可以。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营造和谐、活跃的气氛,时不时开句幽默的玩笑或摆个让学生都认为可笑的姿式,让学生感觉到你能够被接受,至少和你的沟通不再有障碍。

2.善于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成功之人必备的品质。同样,兴趣也是语文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没有兴趣是无法学生语文的。兴趣源自学生积极的情绪,而这种情绪需要适时的点拨才能被激活。显而易见,教师正是这把激活学生积极情绪的钥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立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启发式谈话,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庐山云雾》一课,教师可搜集庐山美景图片制作成课件,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当学生看到那奇妙的景色之后,就会不自觉得勾起一探究竟的兴趣,于是他们打开书本,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庐山云雾之美。遇到问题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整个课堂弥漫着一种积极、活跃、和谐的氛围。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学生创造力提升的关键。许多教师十分反感在授课时被学生打扰或打断,认为这样会影响其他学生,是“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作者以为不然,学生提问是因为有“质疑”,如果这时将其扼杀,其实质等于让学生服用一剂扼杀其创造力的毒药。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无论学生的“质疑”是对是错,都应该给予表扬和认可,因为这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对于学生不当的“质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还要为其斧正观点。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使学生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

要正确理解学生、教材和教师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要善于利用讲台、黑板为学生搭建教材学习的桥梁。教师只有将课文情感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能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升学习的自主性。正如《伤仲永》一课,“伤”字贯穿全文,可以围绕这个字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或书籍搜索带有“伤”字的文句,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伤仲永》一文“伤”字的涵义。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积极性都很高,甚至一些学生写了读后感,可见对其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感染。当然,师生情感融通和学生情感再造,必须是以教师爱学生为前提的,学生爱老师,从而爱学习,那么,语文水平就肯定能提高了。

2.要在备课上下工夫

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讲的入情入理、丝丝入扣,关键在于备课。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往往一些教师因为教龄很大,认为教材的内容几乎是倒背如流了,不用再去刻意去背。其实这正是课堂教学最忌讳的,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肯定无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提前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3.运用科学的问题教学方法

方法运用得当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首先,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问题具有启发性,学生就会乐于思考,就会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不至于使课堂氛围如“死水一潭”。当然,启发性的问题并不是指简单的游戏提问,其实游戏提问虽然表面看上去轰轰烈烈,学生回答争先恐后,但问题的简单化并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学提问是指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习惯。其次,让学生有疑可问。无疑就谈不上创新,所以用点拨的方法让学生生疑。如《故乡》一课,闰土有这么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这里教师就可以适当的点拨,闰土的第六个孩子多大了,有没有读书?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在读书,他为什么不去呢?家里那么多人可以干活,但为什么吃不够呢?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无疑中生疑,教会他们这个方法,以后就不怕没有疑问了。最后,对比生疑。对比是很好的生疑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生疑的重要教学技巧。如《梅岭三章》一课,先用多媒体展现美丽的岭南风光,然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与岭南风光形成对比,从而生疑,为什么将军会写下这样的诗篇呢?当时这个美丽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自主质疑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篇3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段时间,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1.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猿猴”,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所以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三、采用多形式教学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会,根据课文内容,以故事会、讨论会、朗诵比赛、演课本剧等形式对课文开展多形式的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四、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五、营造愉快、融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思考在课堂上给学生指引怎样一个学习的领域与主题,如何有效呈现教学内容,以及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与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下,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路,最终形成师生和谐、知行和谐的良好课堂氛围。

和谐课堂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充分发展为目标,使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教育影响力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产生共振,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的课堂。和谐的课堂的核心特征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篇4

改变传统教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从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改变传统的教法,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做到五个转变,即:①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只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的开发性教学;④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即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⑤由课堂教学的“独角戏”转变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用低沉、悲痛的语气向学生讲解,配上哀乐。学生伴随着我的讲解渐入情境,课堂气氛显得庄严、肃穆。我用悲哀、缓慢的语气描绘当时的情景,再加上对一系列问题的讲解,有很多学生流泪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人们对亲人的爱戴、崇敬和留恋之情。

(2)巩固图画再现情况。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利用图画创设情境时,教师加以点拨。如教《三只白鹤》一文时,我在黑板上画这样两幅图:一幅是三只白鹤都记住了自己鱼的地方,分别是太阳下面、白云下面、柳树旁边;另一幅是第二天三只白鹤分别到白云下面、太阳下面、柳树旁边来找鱼。这两幅画概括了全文内容,也就是三只白鹤第二天是怎样找鱼的。由于在教学中巧用了图画,使教学情境有静有动,效果好,同时使教学过程始终随着学生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进一步得到深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和直接途径。因为,想象需要提供着直接凭借。同时,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就能够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能力扩展想象就是让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据,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开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

(2),培养学生的对比想象能力客观事物因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同一种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或特征。语言文字训练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认识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需要进行对比想象。

(3)合乎情理,培养学生的假设想象能力假设想象就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想象未曾经历的情境或没有出现的结果等。这种想象比较顺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假设想象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创新意识小学教材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契机和空间,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向学生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创新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在知识的“怎么样”“为什么”以及在知识的“脉络”“体系上”去寻找,发现问题。其次,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还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学生通过思考而得到新的认识,就包含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能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好问、敢疑的精神多加鼓励。

篇5

小学生年龄还小,对学习没有持久性。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非常艺术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古往今来,历史上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的故事。商鞅舌战群臣,得以顺利变法;诸葛亮舌战群儒,得以说服孙权抗击曹操。这些故事时至今日仍然激动人心。

人类需要交际,人和人之间需要沟通,更何况是和小学生,即便是自己和自己也需要内部沟通,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充分体现出了语言的巨大价值。一个教师要充分相信语言的力量,要充分使用犀利的语言这一利器。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学生面对糟糕的环境,或者对学习不感兴趣,如果说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境,那么就会消磨掉他的意志,就会耗费他的大量精力,他就会感觉到疲惫不堪,他的神经系统和潜意识就接受了失败、灰心、沮丧等等不良信号。这时候最需要有人对他进行心理帮助,引领他走出心理误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担负起这个重任。

二、要加强小学生的背诵能力

篇6

一、培养和爱护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强,爱问这,爱问那,常常提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 ,在以往“传统教育”的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必须按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过程去听课,配合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学到知识。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往往会遭到教师的责备,使得学生对学习深感恐惧,感到学习难,更感到教师的可怕。这次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要给予表扬,还要善于启发引导;同时教师要提一些吸引学生注意的、超出常规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教师要让学生多看、多想、多问、多说,要耐心为学生解释问题。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要让学生相信自己,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一生的学习种下希望的种子,以促进其人生健康的成长。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巧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课内容丰富多彩,只要教师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巧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教师教学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运用简笔画

低年级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喜欢土涂涂画画。在语文课上,我就和学生一起画,一边画一边理解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上《比尾巴》的开头导入时,我让学生们在纸上用水彩笔画出三种小动物:猫、小鱼、小鸡,然后挑初几篇最好的让同学们观察三种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同,依此导入新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

(2)演童话剧

低年级的课文中童话很多,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我就采用扮一扮课文中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有关情节方法,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我事先做好小动物的头饰;课上让学生依照课文进行表演,让学生语言自由表达。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续编课文结尾

低年级小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爱因斯坦说过:“相象比知识更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经过合理想象,结合课文续编结尾。如学习完二年语文上《坐井观天》后,让学生想想: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去看外面世界时,它会说什么?如果它不肯跳出,还会发生什么事……

又如二年语文上《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后,让学生想象:第二年这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他又是怎么做的……

(4)编儿歌

在低年级拼音教学中,可以利用声母、韵母编儿歌。这样上课既进行放松休息,又可以巩固拼音知识。如马蹄印子d d d 伞把样儿t t t 一个门洞n n n 小木棍儿l l l 当然活动方式很多,我只谈了其中几点做法。

三、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容;而低年级小学生限于生活经历和生活积累,感知水平不高,有些课文与教学实际相离很远,很难正确感知。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集投影、录音、录象、摄象、电脑多种功能,以文字、图形、图象、动画、影象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多重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心目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自主学习的环境。如一年级语文下古诗《小池》时,课上插入配乐朗读和影象,使学生在听、读感知,欣赏体味中仿佛置身身于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之中,尽情欣赏溪流,浓密树阴,清澈水面,出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的优美画卷。在小学语文课本适合做动画片的也不少,如《小壁虎找尾巴》、《两只小狮子》等等。

四、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育的最终结果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动手――操作实验。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尤其是一、二年级的;教师要将这一天性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写写画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使其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2、动眼――仔细观察。观察是思维的触觉,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让他们观察身边的事物,展开想像。例如在教学动植物的生字时,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学习,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了生字。

3、动口――语言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一、二年级要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说完整的话,将自己想的、看的、听的都说出来;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促进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发展。

篇7

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鲜活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如一位老师在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回忆起了的话,请举手。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

生:额头布满皱纹。

生: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

生:头发枯黄枯黄的。

师:从这张脸上你还能不能看出点别的来?

生:这位车夫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生:车夫的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拉车的活对他来说是很累很累的。

师:是啊!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光着脚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车,玻璃深深地扎进了他的脚底,地上流了一大摊血。他想站起来,可是,脚底的剧痛,使得他只能蹲在地上。假如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

(生纷纷发言)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来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

该教师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唤起了学生对车夫的怜悯和同情,与文本的情感强烈共鸣,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在情境中把握词语教学的深度

在给学生讲解“流利”一词时,有这么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看看“流利”这个词语在哪句话里?找出来读读,看看说的是什么?

生:(读)“那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不住地点头。”

师:你知道流利是什么意思吗?

生:流利就是背得不结巴。

生:流利就是读书读得很熟练。

师:请小朋友看我在干什么,然后用“流利”说一句话。(老师拿出钢笔在纸上作写字状,笔不出水,甩不出水,甩了甩再写。)谁来说一说?

生:曹老师在纸上写字,钢笔有时不出水,写字很不流利。

师:我换一支笔,看看怎么样?(老师用另一支笔流利地写出了“高山流水”四个草书。)

生:曹老师这支笔写字很流利。

“流利”一词,意思抽象,学生理解或造句都较为困难。这位老师精心设计情境,沟通词语与生活情境的联系,词语的意思便化为具体的形象,进而运用词语描述情境,既生动地理解了词义,又给造句赋予了情趣。

三、在联想中拓展词语教学的广度

一位老师在《搭石》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人影绰绰”一词的。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宽”的意思。

师:是吗?你知道“绰绰有余”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就是很宽。

师(微笑地):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不是“很宽”,而是“很宽裕,用不完”的意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理解了吗?(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篇8

一、“点拨―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有利于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点拨―创新”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当下“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填鸭式”的弊病提出来的。总书记曾经强调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语文“新课标改革”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点拨―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实践,正是朝着新课改这一方向努力的。

2、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探究研究能力

“点拨―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育人”,在于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与培养人。“点拨―创新”模式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它的“育人”这特点。在点拨学生实践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为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实行新教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改革并取代灌输式教学模式

“点拨―创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灌输式教育不断向启发式教育转变,在课堂上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放开传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束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性思维,从而培养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4、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和人格的提高

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促进者,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者。“点拨―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有利于我国教师队伍的全新塑造,改变传统的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从不断提高自我和和学生创造性的高度去学习探索和创造,不仅善于再现知识,而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知识和在科研中创造知识,使学生热爱创造。

二、“点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点拨法教学一直汲取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形成了今天的“点拨法”的理论体系。

1、点拨学生的思想

在打开他们思路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感情,在课文中独立思考分析比较把握文章的语言、内容、结构与艺术特色,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阅读、写作与分析的能力和水平。

2、点拨学习疑难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给与相机引导适时点拨,帮助他们越过层层难关,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然高明的点拨还不止这些,不仅仅要做到对学生单向引导,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让他们学会自己“点拨”自己,去代替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能“点拨”自己也是我么教学活动中一种很重要的“点拨”。

3、点拨知识重点与难点

不断启发学生,让他们学会去比较与分析,做到举一反三。教师在进行教学点拨学生时要善于将两方面的“点”结合起来,一是教材上的点,一是教法上的点,也就是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过程的引爆点、窥豹点、释疑点和传技点。只有对文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点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内容,提高分析、评价、鉴赏及写作等各方面能力。

三、“创新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实现创新式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习兴趣,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愉悦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成长进步,教师和学生关系要和谐,平等对待,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创设宽松愉悦氛围,让教学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如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影视,报刊、网络、广播等将教学素材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可以利用电教媒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整合语文教学方法和内容。如,《江南冬景》这篇文章,制作一些江南冬景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达到共鸣,帮助他们更好的领悟文章,提高教学效率。再如,《胡同文化》一课程,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老胡同,体会味小说中的文化韵味。

3、拓展教学渠道

优秀的老师要善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层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教师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也很重要,如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课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我的未来》的演讲比赛,分组进行竞赛,能够充分愉悦学生的身心,强化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点拨―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其中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灵活多变。也并不是固定的,唯一不变的,只是在时代和社会变迁之下,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它们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参考意义,所以才能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参考和运用。

参考文献:

篇9

语文教学当然也可以用科学理性方法进行量化,分步骤、摆序列、循逻辑等,正如许多语文教师自己总结或被别人总结的几课型,几步法,几主几式一样。科学主义理性方法,永远不可能长度清晰地解决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不可能根本解开语文教学之谜。

纵观几十年众多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实践,那些富有成效的语文教学,总是将科学主义理性方法的实施限定在一定量度内,而尽力发掘语文的人文精神,将它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而本文从近代中学语文的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进行论述。

关键词:教学形势;教学思考;协作;结束语

一、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形势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各种改革的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实施自主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平台”实施语文新课改,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自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树立自主创新学习的思想,是当代初中生必须树立的意识。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即学习,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语文的教学的几点思考简要论述。

二、初中语文教学思考

我以为,几十年语文教学的失误就感动科学主义的泛滥,人文精神的消遁。而语文教学改革的总趋势,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地追求人文精神的渐趋复归,如强调语言和思维的结合;强调情感教育、文理情并重;强调审美教育;强调语言感觉(语感);强调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身心;强调语文教师的人伦情怀与爱、师生主体投入;强调学生表达要有真情实感、真切体验;强调求异思维、想象力培养;强调教师不同个性形成不同教学风格;还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接受美学,模糊美学,格式塔完形理论等等,所有这些努力,实际就是在不同角度和侧面冲破科学主义的樊篱,强化和贯注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

几十年语文教学科学主义的过度和泛滥大体表现在,过度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点的细密化;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序列化;教学方法上对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确理解化;语文知识完全量化;语文能力的训练层次化;语文考核测试的标准化等等用冷漠的知识分析取代辩证的语文感受,用大规模的狂轰滥炸、抽筋剥骨,扼杀语言的气韵和灵动。

科学主义总试图寻找一套纯逻辑的语文教学秩序,而我们也似乎找一种这样一种秩序。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家们总是在他们的眼前看到自然科学的方法,并且不可避免地总试图按科学所运用的方法来提问题,答问题。这种倾向正是形而上学的真正根源,并且使哲学家们走入一片混沌不明之中"。

我以为,要卓有成效的搞好语文教学,就必须动摇人们大脑中根深蒂固的这两个观念,一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哲学观,二是建立于其上的现代语言观,以及由此衍生的写作学、阅读学、文章学等。

语言是主体,极具情意化特征。任何事物,只要一"落入"语言,用语言的形式描述出来,就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事物本身,而带上了强烈的主体色彩。一言语,语词的选择,语序的排列,都带作者的情感与意志,都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可以说,语言是人的心电图。"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试图说明语言文字的局限,但更说明了语言的强烈的主体特征。语言的意义并不等于事物的本义,而是言说者的解释义;语言的序并不是事物本序,而是言说者即语言编码者的序。因此,用凝固、静态、剔除情意的方法解析语言,便成为死路。必须在流变中才能真正把握语言,用人的情感、意志去激活语言,用经历、心境去补充语言,用联想、想象去联缀和具象语言。因此,说、写、读、听语言就是"主体与主体对谈"。

我觉得,中国现代中学语文教学所走过后 曲折道路,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历程的一个缩影,语文教学的教训,也是文化建设的教训。现在应该是从深层上反思和总结的时候了。

三、教育学生教学的协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就需要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量,但仅以个人的力量去完成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多方协作,充分开发教师、学生、家长的教育资源,进行协同教学。1、教师间的合作。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教学形成专业互补,构成更大的知识背景,能够向学生提供多学科的视野和多样化的思考框架;同时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行为显示良好的合作心态,表明合作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合作的方式、技巧。这样有效的教学策略也在协作中得到交流,经验的分享使得合作集体更富活力。

2、与学生合作。语文综合性学习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的线性关系,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都不是单一的“传授者”和“学习者”,而是互相把对方视为学习的合作者,合作中的每个人都可能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正如阿莫纳什维利指出的那样,只有在这种合作的、协同一致的生活深处,儿童才可能理解教师,积极参加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与家长合作。家长是综合性学习中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要把家长引入到综合性学习中来,利用家长的职业特点,发挥家长的各种特长,丰富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拓展综合性学习的领域。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学科知识、行为态度、教学技能及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初中学习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变革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这种变革中得到扩展和提升。

篇10

教师成功点拨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语文点拨教学法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构建形成,在90年代走向深化成熟。21世纪是语文点拨教学法的开拓发展完善时期。一代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在点拨教学法的探索道路上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精华。作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渗透点拨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基本知识和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本文拟从初中语文点拨教学应用的基本途径和初中语文点拨教学应用的主要方法两个方面展开尝试性地探究和讨论。

一、初中语文点拨教学应用的基本途径

1.点拨学习兴趣,激起探索欲望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解决疑难的原动力。教育家斯卡特金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我们能做的是百分之百使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学习,那么我们的成绩率就是全优的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先生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一个人的积极状态和积极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强有力的鼓舞者和推动者。因此,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调拨时首先要点拨的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初中的学生们最怕的莫过于写作文了,尤其是写议论文。这时,教师就要进行兴趣的点拨。教师可以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练习议论文的写作,鼓励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多积累写作素材,对学生的写作内容的范围稍加放松,支持学生们多议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主题。学生们愿意议论自己喜爱的事物,逐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议论文的写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不再惧怕议论文的写作,成为写作的小主人,提升了写作水平和语文成绩。

2.点拨学习方法,激起自主学习

古人告诉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语文教师循规蹈矩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容易的,但是创造性的将学习语文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教授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知识我们教学的起点,但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们能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们最终学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充分感受学习主体的地位。这是因为,学生们一旦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我们可以教授给学生的方法包括一些相关学科的学习方法。知识都是相通的,尤其是中学各学科之间有很多的联系。比如我们可以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嫁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来。另外,除了教师可以讲学习方法直接教给学生之外,我们还应当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把握有时可能比教师更加清晰,学生自己更明白什么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学生在摸索方法的过程中必将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研究发现,中学时期,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正是学生们找寻并且稳固学习方法的最佳时期。总之,初中时代,学生正处于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心理上就像是钟摆一样地强烈动摇着,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们的这一特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便于他们接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我们的学生们受益终身。

3.点拨学习疑难,巩固学习信心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有机过程。点拨学生疑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积极地思考。我们作为教师不怕学生有疑问,就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疑问。引导学生生疑是我们进行点拨的最重要步骤。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好,他说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成建造一栋大房子,那么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就是将建造房子的建筑材料全部教给学生,而具体的建造工作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事实上,有的时候正是因为教师太过于主动将答案告知了学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导致我们的学生们理解能力不强,反应不够灵活机敏的。学生在疑难面前不再畏惧,而是一往无前,最终踏实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也会进一步增强自己学习的信心,更加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地学习语文,喜爱语文这门课程。总之,点拨学生们学习上遇到的疑难,帮助学生们克服疑难,是教师们要对学生进行点拨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二、初中语文点拨教学应用的主要方法

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应用的教学点拨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暗示启发点拨法和引路入境点拨法两大方法。除了这两个方法之外,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供选择,同时,我们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也要充分挖掘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暗示启发点拨法

篇11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微课教学应运而生。微课是继慕课、翻转课堂之后教育界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因此,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以精小视频为载体,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微课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提升了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微课作为中职学校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具有目标突出、形式短小、内容形象生动等特征,满足了不同学生对于学习的不同需求。

1 微课的内涵及特征

1.1 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一种微视频网络课程,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而存在。微课是指教师利用网络视频的优势,将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视频呈现出来,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微课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了中职语文教学效率。由于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微课视频一般都比较短小,视频通常控制在5-8分钟为宜,视频过长不利于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视频过短所教内容讲解不清楚,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好视频录制时间,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实施。微课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更加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1.2 微课的特征

微课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微”,“微”主要是指教学时间短小,教学内容精悍,这样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通常情况下,微课的教学视频控制在8分钟以内,教学内容以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主,或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阐述,教给学生最快捷的方法。在微课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将微课简单地看成普通的视频资料,而是将微课与传统课堂进行有效结合,然后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1]。

2 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 改变教学观念,营造“微课”学习氛围

改变教学观念,建立微课学习氛围首先要从教师队伍入手:一是要提升中职语文教师对微课的认识,让教师认识到微课的重要性及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二是要加强语文教师在微课教学方面的培训,使教师了解微课实施的条件、方案、方法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中职语文培养更多的优秀骨干教师,从而为微课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运用情景剧的方式进行微课教学

运用情景剧也就是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中职语文微课教学中,选取部分学生担任文章中的角色,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不仅能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点。比如在讲授《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教师在对文章情节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几名学生上台进行情境扮演,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故事的背景进行了深入了解,还对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把握,最后教师再将教学视频呈现在学生眼前,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1]。

2.3 采用PPT进行微课教学

运用PPT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等结合在一起进行播放,运用它可以对文字进行注解,对文章进行配乐、对语言的氛围进行渲染。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微课教学,会提升课堂教学进度,同时教师可以对知识点进行直观性地总结。例如,在采用PPT的方式对《我爱这土地》展开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忘记历史,对日本不了解等现象的发生,教师可以在每一句诗的下方配备时期的图片,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地了解这首爱国诗,还可以避免学生忘记国耻,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1]。

2.4 合理加工微课素材

中职语文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微课教学理念渗透到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对微课素材进行合理加工,然后进行整理,吸取微课中的精华,为中职语文教学服务。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学有所获,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图片和视频,通过这样的转化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对微课素材进行合理加工,提升微课的教学效率。在中职语文专业教学中对微课素材进行加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使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得到了提升,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思路。

3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意义

3.1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将微课教学应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即使教师在课堂中付出再多的努力,有时候学生收到的效果也是很小的。微课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活跃了课堂氛围,因为微课具有开放性、娱乐性、参与性等传统课堂不具有的优势作用,所以学生对微课怀有极大的好奇心,因此也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3]。

3.2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微课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可以被当作一种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教学目标,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同时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有了更多自主参与性,为教师整堂课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3.3 丰富了中职语文教学素材,提高了语文教学活力

篇1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感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优秀影视作品对于人心灵的净化与语文教学是相通的。许多经典影片中的精彩片段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并引人深思,这对我们认识生活、战争、生死、人性有时间难以磨灭的影响,在教学中我时常引导学生探究电影中的经典片段,比如你如何理解《勇敢的心》中华莱士行刑前高呼自由这一场景?《泰坦尼克号》中乐师在即将沉船时依然忘情演奏的情节给你怎样的启示?如何理解《七宗罪》中的阴雨背景,你认同原罪之说吗?谈谈《拯救大兵瑞恩》中美国的人道主义与对公民生命的保护?肖申克完成了几次救赎,你如何看待自救与他救?《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有哪些伏笔?《返老还童》有哪些时代意义?……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欣赏电影,领悟电影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广泛的问题讨论探究使学生在思想碰撞相互切磋中,加深对电影的领悟对文学原著的理解。

二、赏析影视作品与表演相结合,充盈语文教学点亮心灯。

电影是文学的延续,很多语文教师在抱怨影视作品脱离了著作者的原意时,常常忽略它们之间的相通和不同之处,这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原著,从而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投入审美鉴赏活动中。比如学生在学习的《雷雨》时,常常很难把握好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心理,人物之间的爱恋、同情、愤恨、忏悔、悲哀情感令人难以捉摸,阅历简单、人生经验缺乏的学生面对作者笔下的形象虽感到回味无穷,但在理解上困难重重。

我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观看影视作品《雷雨》,在分析剧本与电影两者不同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的分析。学生借助演员的场景、台词、动作、面部表情等初步了解作品内涵,而由此课引申出的课本剧表演、《雷雨》剧组记者招待会、辩论赛“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门当户对”更是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展示了他们的青春风采,给学生提供了情感体验的平台。利用这些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雷雨》中人性的丰富和复杂,让他们深切感受到经典戏剧的艺术魅力。《雷雨》课本剧的成功演出,记者招待会的激烈讨论,那些智慧火花的碰撞交锋,成为学生高中生活的深刻印记,讨论、探究延伸出的正确恋爱观婚姻观也启发他们对爱情、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一课程活动贯彻新课改中“语文教学要渗透文化功能和育人功能”的理念,广受学生的欢迎。

三、将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鉴赏,深层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创造能力。

艺术是相通的,在影视作品的欣赏活动中,对比探究的学习方式避免了学生在封闭、独立的领域里学习语文,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开放、互补的学习意识。比如在欣赏《乱世佳人》后,我引导学生把电影和原著《飘》进行对比赏析,讨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与原著的区别,进而对文本的思想主题等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引导学生对比《辛德勒的名单》与《钢琴师》的异同,鼓励他们积极发表不同的看法与创造性地解读;对比赏析《魂断蓝桥》与《北非谍影》的叙事艺术……这些做法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探究意识,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了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的鉴赏与探究、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也许担心,利用每周一节或每两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影视鉴赏时,整个欣赏过程是否显得多余,因为我们本身的课时不多。实际上当学生对某影视作品产生感觉从而获得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必然对其做出一些选择、分析和判断,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对影视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他的情感随作品涌动起伏,创作欲望适时而生。不少学生在观看了电影《可可西里》后,在课堂教学中对其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写作中也提到了它,这说明这部影片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比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不但使学生对法西斯产生了强烈的憎恨,而且影片中色彩的运用成了学生进行影视评论的一个角度,从欣赏变为理性的分析和评论,这无疑可喜可贺。这样的创作欲望一旦产生,教师就要抓住时机,不遗余力地进行鼓励、指导,使这种欲望稳固化,教学的目标就会实现。

日光倾城而下,时光摆上的印记在身后层层腐朽。或许我们会遗忘某些细节,但学习过程中鉴赏、表达、写作能力的提高,精神后花园的构建足以让学生有所收获,而由欣赏电影衍生出来的剧本、配音、摄影、表演、服装、道具、舞蹈、建筑风格、民俗等问题,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拓宽他们的就业视野,丰润他们的人生厚度。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今后,我们拟在此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微电影拍摄的实践,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拓展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渠道,以使我校特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丰富,从而扩大学校艺术素养培养的广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他们的人生点亮艺术之光。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语文教学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丽娟,著.视听语言传播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魏楚豫,著.一生要看的50经典电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斯群,主编.世界经典电影荟萃.重庆出版社,2001.

[5]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三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篇13

“四环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课堂上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进行探究,获得知识。课堂教学中似乎淡化了教师的作用,但我认为 “四环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主动参与、能发挥好自身的主观作用,对“四环节”教学效果的起着关键的作用。

1.教师的“激趣”是主动学习的先导

在“四环节”教学的第一步是“创设情景,质疑自探”。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生活情景、科普知识、有趣故事、谜语游戏等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学习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施“四环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主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那么教师能从哪些方面人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呢?我的方法和体会是:

1.1 把握学生的心理,创设兴趣情景。有趣新颖的导人新课,能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空间,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情知开端和背景。

比如教《为你打开一扇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呢?(文学之门。)“你”又是指谁呢?(青少年读者。)对,作者是想把青少年读者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揭开文学神秘的面纱,让我们尽情领略文学的无限风光,从而深深地爱上文学,做文学的忠实读者。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论语六则》这课时,我说:“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谁排在第一位?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么一说,学生们学《论语六则》的兴趣便浓了一些。

1.2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创设体验情景。这种方法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景沟通起来,促使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我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我特地选择了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一天,先组织学生到学校的植物园,指导他们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再导人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朱自清生花妙笔下的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更深地领悟作者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1.3 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愉悦情景。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独特作用,它可以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

诗歌《乡愁》描写的是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大陆深切的思念之情。这对从未远离故乡的初中学生来说难以体验和理解这种感情。我创设了这样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情景:在引出课题之前,先播放了一首学生熟悉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同学们对歌词里流露出的对祖国故土深切的怀念之情深有感触,沉浸在充满浓浓的怀念之情的氛围之中,我开始了饱含激情的范读,再现了诗人的感情,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教师精彩的教学设计就象磁石,能一下子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聚扰过来,又好像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在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2.教师的“点睛”是提高课效的法宝

“四环节”教学法中,第三个环节是“精讲点拨,巩固训练”,这一环节要求教师通过精讲点拨,使学生解难释疑,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要在学生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对教材重难点、易错点的解释,解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启发、引导、激励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全面准确理解、掌握知识,构建学生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中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恰到好处的“点睛”,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有效的点拨,我认为教师除有积极参与的心态之外还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2.1 适时点拨。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2 适度点拨。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2.3 适量点拨。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社戏》,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也是的好戏了。”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戏对“我”的深远影响及“我”对社戏的深切怀念。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激趣”就像一把钥匙,能开启学生主动学习的心门;“点睛”就像一把火,能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在实施“四环节”教学中,教师若能积极的、有目的的去激发学生发现、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又能做到合理的点拨,往往能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使“四环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 “四环节”教学法及其应用》 龙安区教育体育局 2010年6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