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美丽乡村总要求

美丽乡村总要求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美丽乡村总要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美丽乡村总要求

篇1

第一,要搞好乡村建设的空间规划。现在,我国的城镇都有建设规划,但乡村却没有普遍的空间建设规划,很多国家的空间规划都覆盖到每一寸国土,但我国直到目前并没有负责乡村规划的专门部门、机构和经费。在规划上城乡分离的局面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只要看看全国各地许多乡村地方出现的“垃圾围村”现象,就能深切感受到规划的缺乏。要坚决杜绝把乡村的大树都搬到城里,而把城市的垃圾都倾倒到乡村的现象。

篇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保护乡村绿化成果,持续增加乡村绿化总量,着力提升乡村绿化美化质量,努力建设“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二)基本原则

1.以村为主、多方参与。以村为单位组织实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山下造林绿化,动员村民自己动手投工投劳,自觉投身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推动乡村山下造林绿化工作健康稳步开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地理位置、自然禀赋、生态环境状况、产业发展需求等不同情况,瞄准绿化美化短板,因地制宜,缺什么补什么。开展各具特色的山下造林绿化工作,既要大力提高乡村绿化覆盖率,又要促进乡村林业特色产业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23年,全乡的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8.1%以上。建成一批美丽宜居的森林乡村,乡村绿化效果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

1.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全面保护好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原有地形地貌、山水田园、古村古建和人文遗迹等。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对濒危和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及时开展抢救复壮。保护好乡村水口林、景观林、护村护路林、护渠护岸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原生林草植被以及小微湿地,促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

2.增加乡村生态绿量。一是开展村庄“四旁”(路旁、渠旁、村旁、宅旁)造林绿化。在村庄“四旁”闲置地营造和补植补造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片林、带林,做到见缝插绿,消除缺株断档,“四旁”地等全部绿化,无地,路旁、渠旁提倡栽植枫香、水杉等彩色树种,村旁、屋旁提倡栽植樟树、楠木、枳壳等乡土珍贵树种;二是开展村庄公共区域造林绿化。在村庄公共区域、空心房屋拆违地,以乡村绿道、乡村森林公园等方式,营造风景林、游憩林、康养林,打造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微森林公园、公共绿地等绿化美化精品,每个行政村建设有1处以上以乔木为主的乡村森林公园、休闲绿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托地形地貌,将农田、果园、山地、森林、湿地、古村、遗址等特色景观联成一体,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人文丰富、景观多样的乡村绿道网;三是开展农田林网建设。在建设高标准粮田工程的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道路、沟渠、山脚建设农田林网;四是开展山体生态修复。对乡村周围可视范围内的宜林荒地、采石取土场、废弃矿山等实施复绿增绿,做到应绿尽绿,无地。五是开展乡村公路绿化。每个村要结合义务植树,每年打造一条高标准的乡村公路绿化示范带,以栽植乔灌景观大苗为主,年前打好穴,年后清明前完成。

3.提升乡村绿化质量。做好乡村山下造林绿化规划设计,加强乡土、珍贵、彩色乔木树种的应用和配置,做到以珍贵乡土乔木树种为主,经济林树种相结合。村庄“四旁”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片林、带林营造楠木、樟树、女贞、枫香、木荷、水杉、池杉、马褂木、油茶、柑桔、蜜柚、枳壳等用材、经济树种,乡村风景林营造楠木、樟树、女贞、银杏、含笑、广玉兰、枫香、木荷、桂花、红豆杉、无患子、茶花、红叶石楠等景观乔灌树种;农田林网营造水杉、池杉等彩色落叶乔木树种,山体生态修复营造枫香、木荷、湿地松、杉木、泡桐、油茶等耐土壤脊薄树种。

4.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关注广大乡村农民需求,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造林绿化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调整绿化结构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既要大力推广栽植楠木、樟树、枫香、木荷等珍贵乡土乔木树种,也要积极组织农民大力种植高产油茶、商洲枳壳、井冈柑橘等特色果药林。依托乡村绿色生态资源,用好古村落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古迹、古树名木、乡村绿道等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观光、林果采摘、森林康养、森林人家、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三、保障措施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高度重视,大力实施好山下造林工作,切实加强山下造林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乡村造林绿化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是要注重科学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开展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风景林、游憩林、乡村森林公园等建设,重点规划美化彩化珍贵化乡土阔叶乔木树种,提倡栽植两年生以上的容器苗,慎用外来树种集中连片造林,杜绝盲目追求名贵花木和贪大求洋,禁止大树移植进村。

篇3

一是为确保我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效落实,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王耀东同志、乡长徐晓东同志为组长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各村、站所责任分工;二是制定出台了《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乡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乡“六清一改”村庄清洁百日攻坚行动方案》等相关制度文件。三是坚持领导包片、站所包村、全员参与总思路,发放宣传单9828份,悬挂宣传标语46条,3辆宣传车流动宣传,11个村大喇叭全天广播,投入资金550万元,雇佣人工12400人次,动用车辆852次,从党委领导到村组干部深入一线,定村屯、定路段、定时限,不等不靠,使狠劲、动真格、下苦工、形成了全面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力的确保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突出重点整治,确保任务落实。

篇4

一、调研基本情况

针对一年级招生工作和中心年轻教师流动性大问题,我认真制订了调研方案,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对中心小学和联办小学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发现,学区招生困难,主要原因是师资配备、校园建设和中心相比差距很大,还有部分家长在镇驻地打工上班,接送学生不便,导致学生流失,中心年轻教师流动性大,主要原因离家远,生活不便,导致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 存在问题

(一)学区年轻教师缺乏,师资配备不均。

(二)学区校园环境较差,校舍陈旧。

(三)学区没有食堂,不能满足家长需求。

(四)家长在镇驻地或外地打工,接送孩子不便。

(五)年轻教师离家远,居住条件不优越,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条件。

三、 提出建议

(一)优化资源配置,一年级配备骨干年轻教师。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5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前提在统筹。针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重、难度大的工作实际,我们按照“县主导、乡组织、村自治、社会参与、村民唱主角”的工作原则,层层压实责任,处处宣传引导,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实现了城乡联动、统筹规划、梯次推进的工作态势。工作中,做到了“四动”:一是谋划先动。按照我市城乡做美战略安排,在农村环境建设上确定了“点上示范、面上推进”的总要求和“一年打点、两年连线、三年铺面”的工作思路,形成建点连线、以线促点、串线扩面的梯次推进模式。即:利用一年时间集中力量完成我市溪河镇、白旗镇、法特镇、开原镇、上营镇等区域节点镇环境整治,特别是着力打造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实现美丽乡村“典型化”;利用两年时间以点连线,集中力量整治国道、省道沿线乡镇村屯的环境,形成“远看有形象,近看有亮点”,实现美丽乡村“整齐化”;利用三年时间,以线带面,促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巩固、扩面、提升,实现美丽乡村“全面化”。二是责任推动。市委、市政府切实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摆上日程、抓在手上,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研究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逐级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环境整治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制定了《舒兰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市级领导包乡、部门包村、干部包屯、党员包户”的“四包”责任机制,形成市、乡、村三级联动、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是部门联动。建立了由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牵头,12个责任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优化整合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安排和项目实施,形成了推进环境整治的合力。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1次,协调解决重大问题18个。四是群众主动。我们通过电视、网站、农村广播等媒体,采取建立宣传队、设立宣传栏、发放倡议书、悬挂宣传标语、开展科普讲座等方式,发挥村级组织作用,强化宣传引导,增强村民对环境整治工作的认识,使村民“唱起主角”,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在溪河镇溪河村集中开展“清柴草”整治行动中,村民开始都不理解、不配合,全村124个柴草垛经村干部反复做工作才搬走43个。但随着砌边沟、植树绿化、修建文化墙、改厨改厕等工程的深入开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庭院成为绝大多数村民的共识,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支持村里的工作,81个柴草垛仅用一周的时间就搬到了村里指定的存放地点。溪河村在这些柴草垛的存放原址建设了一个村民休闲广场,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补短板、强建设,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在建设。我们结合东中西三大产业带布局,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打造了节点型乡镇政府所在地和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有效示范带动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中,做到了“三个突出”:一是突出资金支撑。为了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难题,我们采取市里补资、村里出资、部门助资、社会筹资、农民自筹、向上争资的办法,有效整合了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农村道路、植树绿化等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资金保障。2016年,全市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7560万元,其中,用于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资金3750万元,用于其他乡镇人居环境整治资金3810余万元。资金来源,争取上级资金3570万元;农民筹资筹劳760万元;社会捐款捐物价值达到480万元;本级财政投入2750万元。二是突出规划引领。结合人文资源、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制定乡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规划,努力形成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风貌。在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带规划设计上,我们坚持“一镇一特”和“一村一策”,充分聚合各种资源和发掘村庄元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着力打造溪河镇凤凰山乡村游、白旗镇农特产品集散中心、法特镇满族民俗小镇,提升美丽乡村的吸引力和发展力。三是突出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文化广场、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和承载能力。2016年,改建乡村公路101公里,铺设上下水管线12575延长米,新建文化广场20340平方米,安装路灯615盏。

三、抓整治、改方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篇6

二、2013年工作有四大亮点

1、项目投资创历史新高。至11月底41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95.7亿元,占计划投资的92%。市政府下达28个责任项目的征地全部完成,是近年征地任务完成最好一年。2、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商贸业、物流业、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迅猛。中心商业圈新增望海国际广场、华润万家名门店等一批大卖场。江东红树林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四个大型旅游项目先后启动。新增现代农业基地3798亩,30万蛋鸡场已投产。

3、改善民生步伐加快。确保区级新增财力70%用于民生。新农合参合率99.8%,城镇医保参保人数列全市第一。59个校安工程竣工率达95%。47个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

4、城市管理再上台阶。在全市率先启用接待大厅,在全省率先成立驻区人民法院调解室,在全省率先开展“庸懒散贪”整治活动。全国政务公开及政务服务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建立。2013年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企业留用地选址、责任田重新分配等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财政增收、社会维稳、民生保障等压力仍然较大。

三、2014年工作思路

我区2014年工作总体思路是:以“项目引领,强化统筹,创新管理,给力民生”为总要求,稳中求进,做大区域经济,做强农村农业,做新社会管理,做实民生事业,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好于同期。

1、做大区域经济,以项目投资拉动增长

重点抓四大产业板块:一是主城区板块,建设大厦、国际金融中心、大英山路网、美丽沙二期、新埠岛之心和西北片道路。二是江东板块,建好“三路一桥”及希尔顿酒店、司马坡岛等。三是红树林生态休闲旅游板块,建好江东红树林国际湿地生态旅游度假区、风情小镇和一批生态旅游区。四是机场临空产业园板块,启动机场二期扩建征地拆迁,推进产业园一期建设。

2、做强农村农业,建设生态休闲农业高地

一是热带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建好万亩蔬菜、千吨杏鲍菇、千亩莲雾种植基地和1.5万亩花卉长廊及国际花卉产业园。二是培育中心镇,计划投入1000万元,专项用于奖励镇域经济发展成效突出的镇。三是加快发展海洋经济。采取“企业+合作社+渔民”的投资方式,由政府扶持30%,建造30艘200吨位钢质远洋捕捞船。推广海菜(藻类)种植和浅海贝类养殖,投放600口深水抗风浪网箱,推进盛海佳万吨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四是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建设“鹤舞三江”文明生态村片区、丁荣湖生态度假区、美篆村农业观光园和4个特色新型农村社区。

3、做新社会管理,打造美丽“最美城区”

篇7

2014年,时代的发展强音动人心魄。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农村民生改善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这些成绩为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支撑、增添了底气。

2014年,同心同行的幸福梦想共振。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活用市场、网络和科技的“新农人”,农业正成为体面职业;从脏乱差到生态宜居,农村正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乡村;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乐业,“三个1亿人”正朝着实现自由有尊严的生活迈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这些简单朴素的梦想正成为“三农”中国梦的生动诠释和活力之源。

2014年,美妙的改革乐章音声相和。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试点,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规范支持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明确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条不紊,有序推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成为“三农”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动人心弦的时代关键词。

拥抱2015,期待和奋进激扬。

新的一年,“三农”事业持续发展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奋发有为具备了良好的势头,再上台阶也蓄积了勃勃的力量。但是挑战也是实实在在的,不容回避也难以回避: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抬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补贴的边际效应减弱。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如何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和投资空间、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沉甸甸的硬任务。

篇8

一、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概述

1、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概念

(1)美好乡村建设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想,而“美丽中国”的实现离不开美好乡村的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乡人民的共同福祉。

美好乡村建设,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又“美”又“好”的乡村。所谓“美”,主要体现在乡村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具体表现为乡村的生活美、自然美、环境美、特色美;而“好”则是内在的,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等措施,来最终实现乡村的宜居、宜业、富裕、文明与和谐。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人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关键在于“人”,农村人居环境是以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物质生产生活等相关活动的空间场所,包括农村环境、文化交流、生态保护、社区交往等方面的要素。它是以农村为特定区域,以农村居住人群为主体,以农业为对象的半人工化的人类栖息活动的地理空间;是由多个乡村空间聚落形态和多种生态环境要素、生产要素、生活要素、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等镶嵌于一体的生态与人文经济社会系统;是城市向自然过渡的半人工化生态环境。

2、美好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

(1)美好乡村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战略背景

美好乡村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通过美好乡村建设,可以保护农村原始山水田园生态资源,构建绿色乡村体系,形成生态宜居农村新亮点;美好乡村建设可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创收,改善落后的生活环境,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美好乡村建设有助于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各地民俗文化,拓展农村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新空间。总之美好乡村建设为今后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背景。

(2)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美好乡村,首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关系到美好乡村建设的好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安徽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部分地区在建设新农村之时,政府通过整治农村土地、改造农村危房、保护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式,保障了村庄规划的落实,有效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与优化,也为美好乡村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美好乡村建设,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最终结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支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保证。

二、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村庄整治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开展村庄整治的面不广,力度不大,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相比于快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和迅速变化的城市面貌,县域农村的村庄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城乡差距依然呈扩大趋势,农村人居环境未得到良好改善,美好乡村建设之路还很艰辛。

据调查,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仍十分普遍,农村人居环境环境质量较差。此外,农田化肥、农药及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很突出,饮用水质量难以保证。“脏、乱、差”既影响村容村貌,妨碍生产,更给村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不少农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都很薄弱,他们仍保持着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在投入美好乡村建设的队列中的积极性不高。

2、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1)人居环境规划体系不健全

随着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规划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实施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很多规划不是十分明确。由于规划设计人员农村生活背景较少,使得部分规划脱离了农村实际情况,或者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起不到多少实质性作用。此外,很多乡镇的规划基本相同,没有因地制宜的指导意义;就是有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其执行力度也不够,有些地方忽略了规划的细节方面,缺乏长期有效的维护。

(2)资金来源资金投入太有限

长期以来,政府财政投入主要是面对城市建设,农村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基层政策微薄的资金投入和农民自己集资。由于基层政府筹集的资金有限,农民收入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3)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很不足

由于农村财政投入有限,基层干部和农民普遍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意识,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基本都放在发展经济上,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投入很少。有些农村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比如为了吸引一些小企业、加工厂的加入,当地政府对企业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噪音、病菌、烟尘、垃圾等的要求很低,这些小成本企业基本上没有防护和治理措施,导致农村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4)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太落后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垃圾随意堆放、污水随处倾倒等现象十分普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仍然存在着基础性设施不完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等问题。比如安徽省肥东县元瞳镇80%以上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几乎100%的村庄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村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威胁,美好乡村的建设也受到很大影响。

(5)农民参与建设热情不高

现如今农村中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对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缺乏认识与了解,而农村中剩下的一些老人、妇女、小孩文化层次较低,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对美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农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消极态度使得美好乡村建设缺乏人员支持而举步维艰。

三、美好乡村建设背景下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策略

1、制定科学村庄规划,保障规划贯彻落实

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与美好乡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作为指导和规范农村人居环境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保障。在编制村庄规划时,既要充分考虑广大村民在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上的要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又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区域差异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地域特征和规模,采用拆迁新建、改造提升、旧村整治、特色保护四种模式来体现各自特色,完善村庄布点规划,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自然村,并与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土地整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将粮仓、晒场、水利、机耕路及机械库棚、维修点等一并纳入规划。尊重自然,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积极主动地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乡村。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与美好乡村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农民群众是建设工作的主体,而政府才是真正的倡导者和带队人,在工作实施时,政府在资金上要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保证资金数额逐年增长。此外,政府还需加大对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资金投入。在投资方式上,应该倡导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变传统的乡镇政府“一手抓”的做法,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工作。

3、加强思想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农民是建设美好乡村的主力军,也是建设的主体。美好乡村的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都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在制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措施时应时刻以农民为主体,加强对农民群众环保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农民对美好乡村建设和优化人居环境的目标、措施、意义等有深刻而具体的了解。帮助农民群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不断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此外,政府宣传部门可通过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好乡村建设后带来的村庄风貌的大改变以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等方面的好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带领群众壮大建设队伍。

4、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美好乡村与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的落脚点在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完善农村基础性配套设施,提升农村公共配套设施。要从改造水、电、路、污等方面入手,同时配套相应的文化生活设施,并与农村医疗点、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站等公益事业相衔接,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为满足广大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村委会在乡村建设村庄整治工作实施时,可在村内修建文化墙,在加强党的建设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次,“广场舞”已成为当今时下潮流,为了与时俱进,配备音响、光盘、扇子等相关设施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使村民在响应号召的同时,又能够锻炼身体,丰富其娱乐生活。再次,开展各式健身活动,配备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设备,推进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丰富广大村民的文体生活。最后,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快义务教育发展并提高其质量。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备,有利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健康、文明、和谐、美好的乡村建设。

5、结合各地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美好乡村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政府的支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也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发展上,针对各地发展基础与资源特色的差异,以产业转型为途径,立足环境优势、资源条件和人文特色,以发展乡村经济为目的,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发展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与建设美好乡村的支撑,没有产业,两个“建设”就不能落到实处。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实现两个“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有机结合,结合地方特色,努力形成“村美人富”的局面。

四、结语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乡村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随着政府在政策和财政上支持力度的加大,科学合理村庄规划的具体落实,农民参与程度的提高,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将会得到大面积的治理和改善。未来农村将会呈现崭新的风貌,美好乡村的建设将步入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轨道,农民生活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9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让精神文明唱响乡村振兴战略主旋律,让文明、文化塑造农村的“精气神”,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题中之义。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志和重要保障,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质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就东宝区来讲,仍有10万人长期生活在农村,没有农民、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东宝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全面小康就不可能实现。 

三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农村,不仅是农民群众的期盼,也是城镇居民的向往。我们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在参与中提升幸福感,在奋斗中增强获得感,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四是推动东宝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建设江汉平原“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和全省县域经济强区、建成全省县域经济新增长点是八届区委为东宝发展勾画的宏伟蓝图。实现东宝高质量发展,既要有城市发展高质量,也要有农村发展高质量。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培育乡村好风尚,是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和农村发展高质量的内在要求。 

二、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部分干部存在模糊意识,认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而然上去,先把经济抓上去,再抓精神文明也不迟;部分干部觉得物质条件差,思想工作难做,精神文明不好搞,应付了事。

二是阵地建设滞后。主要是一些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不够,加之受经济条件制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投入较少。部分镇、村无正规专门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设施不齐、设备老化占绝大多数,且没有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

三是农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多数农民认为,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就是要想方设法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文化人干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主要原因是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宣传融入互联网还不够。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主要通过手机浏览网站和新媒体,现在农村也是这样,但是,现在部分镇、村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做的还不够,还没有建立本村村民的微信群为自己所用,甚至有的干部还不会使用微信,更别说掌控舆论,凝聚力量,传播正能量。

三、新时代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一是加大户外公益广告宣传力度。镇、村要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型户外公益广告,每个村至少设立1块以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永久性宣传牌,制作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和一批“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及遵德守礼标牌,让正能量充满镇、村的每个角落。二是加大理论宣讲百姓宣讲力度。镇、村要组建宣讲员队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基层宣讲活动,活动要覆盖所有村组。要通过评选农村道德模范和乡贤,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教育引导农民弘扬践行助人为乐、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三是加大新老媒体宣传力度。镇、村新老媒体要开设“践行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专栏,经常性报道群众身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类先进典型、好人好事,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流量。

(二)坚持抓农村精神文明阵地建设。一是要建设微信宣传阵地。互联网时代,手机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每个镇、村都要建立本辖区的微信群,让群众进群入圈,通过微信群来传播正能量,发挥其一键转发,跨平台传播,极速蔓延的强大的宣传功能,广泛凝聚社会正能量。二是要建设乡村“道德文化墙”。要把“文化墙”作为美化乡村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各村不同的特点,在文化广场、主干街道两侧的墙壁上,把孝老爱亲、健康文明的故事制成一幅幅鲜活的图画和文字,构筑一个个文化长廊,彰显乡村文明新风尚,倡树正能量。三是要管好农家书屋。加强各村农家书屋的常态化管理,落实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借阅制度、管理员岗位职责等三项管理制度,实行免费借阅和免费开放。要自觉查处抵制内容低俗下流、恐怖残忍、易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出版物。

(三)坚持抓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开展。一是要经常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更富人文情怀,让乡村生活更具情感寄托。注重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农耕文明遗存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有根有魂的现代化。 二是要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发掘整理推广各地农村历代保留下来的乡规民约、族规家训、文史典籍,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培育富于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具有农耕特质、地域特色、个性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三是要建设文体骨干队伍。村村都要明确文化体育社会指导员,适时组织他们学习培训,加大培养文化示范户、民间剧团力度,村村建设一支农民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清理抵制各种场所的、低俗的演出活动。

篇10

吹响全力精准扶贫的冲锋号,四川省锁定10个方面重点工作。

【载体】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开展农村危房改造信贷贴息试点,提高困难群众危房改造补助标准

加大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推进力度

新村建设是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的重要载体,具有全局性、牵引性作用。“我省新村建设抓得早,加速了扶贫攻坚进程。”省委农工委副主任杨秀彬介绍,一个多月前,四川省专门召开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工作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按到2020年全省80%以上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目标,倒排工期,分解任务,今年确定建成5000个幸福美丽新村。”

会议提出,要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地域、文化、乡村特色,注重扩建、改造和保护相结合,加大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建设推进力度。

凉山州州长罗凉清提出,争取“十三五”期间彝家新寨建设可以解决全州80%的贫困人口居住问题。“在交通十分不便、自然条件差的地方,我们将结合建筑产业工业化,新寨可能是工厂化建好的房子,拿到现场组装。”

会议要求突出特困群体,重点支持贫困户危房改造,开展农村危房改造信贷贴息试点,提高困难群众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对建不起、改不起房的特困户,要提供农村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

对凉山州宁南县俱乐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罗传宝来说,这可谓是一颗“定心丸”。在他看来,特困户的居住问题不解决,就没办法安心生活,更没有基础谈产业发展。

【根基】发展产业实现就业

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宜工则工,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设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根本要靠发展产业、实现就业。“发展产业必须因地制宜”“不要强制性推进工业”“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分组讨论中,不少与会者都提出产业选择要适宜。会议提出,贫困地区或多或少都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关键要发挥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旅则旅、宜工则工,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以“飞地园区”推进产业扶贫是与会者关注的一个话题。阿坝州政协主席吴泽刚带来了成阿工业园的消息,“园区利用民族地区的政策、资源优势,以及成都的区位优势,快速发展。这几年,园区封闭式运行,已经是满载状态。”

会议提出,要支持贫困地区发挥资源、政策等优势,与发达地区共建产业园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新有介绍,四川省将加大力度指导飞地园区加快发展,利用好资源,壮大产业,助力全省扶贫攻坚。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提出,四川省将进一步建立健全跨区域财政利益分享机制,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便利。

“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得依靠科技。”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宋全安以特色农牧业发展为例进一步说明,贫困地区要依靠科技支撑,走特色、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个地方产业发展起来了,不等于群众富起来了。会议强调,要设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政策上鼓励企业更多吸纳贫困群众就业,支持以土地、资源等人股参与产业发展,把产业发展红利装进群众腰包。

【硬件】改善生活生产条件

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重点解决贫困村供电设施落后、供电能力不足等问题

到2020年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所有建制村和新村聚居点通硬化路

硬件就是突出基础先行。“扶贫开发攻坚大会战,交通要当好先行官,下好先手棋。”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彭琳认为,会议明确提出基础先行,抓到了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未来五年,交通部门将对88个贫困县实施精准扶贫的交通攻坚方案。对外继续完善贫困地区路网骨架,打通“最后一公里”,搭上国省干线“主动脉”;对内构建形成交通网络,畅通“毛细血管”,到2020年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所有建制村和新村聚居点通硬化路。今年将基本完成“溜索改桥”工程。

饮水安全备受关注。“老百姓吃上放心水也可降低因病致贫的概率。”省水利厅厅长冷刚认为,完成“十二五”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和新增藏区规划外任务,这是硬指标。省水利厅将进一步加大对四大片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力度,尽早实现自来水全域覆盖,提高农村自来水覆盖率,及早构建水厂、水质监测中心和卫生部门共同参与的三级水质监测体系等。

6月,四川全面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基本消灭无电村,但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依然感觉担子沉甸甸的。“‘硬骨头’一个接着一个。”王抒祥说,消灭无电村之后,还有农网升级改造、低电压治理、为漏统的无电户供电。为此,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国网将投资80亿元,力争在2017年实现电网全覆盖,解决低电压问题,让四大片区不再因电致贫。

信息网络覆盖方面,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继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农村网络建设,尤其是抓住“互联网+”的战略契机,继续整合020农村/社区电商平台,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软件】扶贫扶智治穷治愚

逐步把“9+3”免费教育扩展到全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

牢固树立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理念

软件就是抓住“人”这个关键。会议提出,要支持民族自治州、县稳步推进15年免费教育;逐步把“9+3”免费教育扩展到全省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等。在德阳市代市长赵辉看来,“扶贫攻坚,治标更要治本。通过教育让贫困家庭孩子走出来,有可能从根本上阻隔贫困的代际传播。”他提出,德阳将进一步把职业教育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强化就业岗位培训等,提高贫困户子女的就业成功率。

会议提出,要认真实施“乡村教师专项支持计划”和“藏区千人支教十年计划”,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素质。52岁的泸州市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村小学教师杨启芬高兴地说:“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的关心和帮助,能让老师安心留在贫困地区任教。”

基本医疗服务方面,会议提出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建立与新农合制度有效衔接的大病保险制度、建立大病救助机制、加大地方病防治工作力度等,提升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篇11

 

各行政村(社区),各办(所、线、中心)及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推进我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经镇政府研究,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提高规划建设水平

1、村庄建设规划有序。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居住点)建设,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基础设施配套,按照规划居住户数,对单地块一次性安排4户以上联排建房给予2000元/户的补助,用于公共配套建设资金(含居住小区<点>内外的道路建设配套经费)。积极推行空壳自然村改造,做到“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对根据村自身发展需求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及调整的给予50%的费用补助。

2、为进一步改善行政村的办公和公共服务场所,切实提升基层基础保障水平。对各村新建、扩建办公用房,要坚持节约土地、控制面积、履行勤俭的原则,在办理相关土地、规划手续基础上,控制在项目申报额度内按审计核定价的3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限额(含装修)在28万元以内。

3、根据年初镇政府确定的道路建设任务,对各村建设的村级道路实行资金补助,建设标准行车宽度必须2米以上。对行车宽度2米-6米,按路面上部结构造价的30%给予补助;6米-8米的,按路面上部结构造价的50%给予补助;危桥维修、改造、重建的主体工程建设经费,按工程最终审计价的70%给予补助。道路砌浇、桥梁建设所需土地、拆迁等政策处理均由各村负责。

4、扶持各行政村的菜市场升级改造,根据年初确定的建设任务,经镇工贸办审核,具体以招投标、验收、审计资料为依据给予适当补助。

5、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单体式处理、集中统一纳管和分散式处理三种治理方式,竣工验收且审计后按接入农户数、户均分别给予400、400元和500元的政策补助。

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6、加大特色林果发展与特色渔业等方面扶持。对当年度发展特色林果、稻田生态综合养殖,带动农户成效明显的,经审报并通过相关验收的,镇给予适当配套扶持。

7、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扶持。对当年度新发展休闲加工渔业和现代水产品加工、畜禽养殖向畜禽产品加工转型提升、订单农业、农业品牌建设的,经审报并通过相关验收的,镇给予适当配套扶持。

8、加大精品观光农业、休闲渔业旅游、家庭农场等方面扶持。对依托马渚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基地、新发展或对原有基地进行改造提升的,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示范辐射明显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按基础设施等建设实际投入,经审报并通过相关验收的,镇给予适当配套扶持。

9、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根据年初确定的建设任务,经镇农办审核,对各村新建的农田主要机耕道路、进水渠道、排水沟和机埠等设施,工程最终审定价在耕地保护资金额度内的进行全额补助,超出部分按50%给予补助。

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10、文化阵地建设。按照余姚市级以上当年文化阵地建设创建要求,经验收、审计合格后,按照市里配套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10万元。

11、新建体育场地。新建标准球场(灯光篮球场、门球场、地掷球场、气排球场)、健身房、宣传窗、综合活动室(含老年活动室)等符合市级规定要求,经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项目给予适当补助。其中,对门球场补助3万元,篮球场、地掷球场和气排球场各补助2万元,综合活动室、健身房等各补助1万元,宣传窗补助0.5万元。

12、业余文体团队。对一年内开展活动频繁、活动效果好、参加镇级以上比赛获奖的业余文体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企业、单位出资组建业余文体团队,投资额度较大,有一定影响的给予单独的奖励和补助。该年内配合镇级层面相关工作积极主动,参加市级以上的由文体部门主办、组织的文体比赛获得前3名的文体团队或个人,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奖励(市运会青少年组除外)。

13、一村一品。对各村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文艺项目,该年内配合镇级层面相关工作积极主动,在全镇乃至全市有一定影响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或奖励。

14、传统民间艺术。鼓励各村(社区)、团体充分挖掘民间艺术,对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经文化部门或相关专家鉴定认可的,符合当地文化需求的传统民间艺术,每一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或相当的设备、设施的添置,影响力大,档次高的给予特别奖励。

四、改善公共环境卫生

15、卫生设施建设。各村申请新建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冲式公厕,经社务办核实,镇政府同意,按验收审计总造价的50%补助到村,补助最高限额控制在每座8万元以内。对旧公厕按标准进行改造,且改造金额控制在5万以内的,经社务办核实,联村组同意,按总造价的60%补助到村,补助最高限额控制在每座3万元以内;对旧公厕进行拆除的,且村级公厕总数减少,每减少一座按1万元补助到村。各村购置符合要求的垃圾分类设施、垃圾终端处理等卫生设施一次性费用在5000元及以上的,由村事先申报,经社务办同意,并经实物清点核实后,按总价(以正规发票复印件为准)的50%标准补助到村。

16、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和垃圾分类工作奖励。按镇农村环境卫生和垃圾分类考核细则要求,镇社务办采取季度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保洁和垃圾分类效果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并结合村大小,分别给予2—6万的补助。对积极创新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和垃圾分类机制且效果显著的,经综合评定后,再给予1—5万的奖励。

17、公共卫生。根据市政府规定,镇财政配套专项经费按预算比例分别拨给各级组织机构。

18、加大农村水环境提升项目扶持。根据年初确定的建设任务,经镇农办审核,对各村当年度实施的水环境整治类项目,根据工程最终审定价进行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

五、强化社会综合治理

19、鼓励各村(社区)加大技防、物防、人防的投入力度,对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建造治安岗亭的村(社区),经镇政府登记核准,按招投标额度并经审计的50%予以补助。红袖套小喇叭工作按照专项进行补助,网格化考核以奖代补方法另行补助。

六、打造特色亮点村庄

20、美丽村庄创建。对当年度创建宁波市级及以上美丽村庄,经验收合格,创建成功美丽乡村合格村的,镇政府按市政府1:1配套奖励;创建成功宁波市级及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美丽宜居示范村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21、文明村(社区)创建。经文明委考评获文明村(社区)称号的村(社区)按不同级别给予奖励,宁波市、省级、国家级分别为6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

22、卫生(健康)村创建。对当年度被授予余姚级一次性补助1万元;宁波级一次性补助2万元;省级卫生村称号的一次性补助3万元。

23、民主法治村创建。对当年度民主法治村创建成功的,按不同级别给予奖励,余姚市、宁波市、省级、国家级分别为1万元、2万元、3万元和10万元的奖励。

24、党建全域亮显。鼓励村社开展党建公园、党建示范带、党建综合体等综合性项目建设,对市内外影响面广、实际效果好的村社给予3-5万元经费补助。

25、对兴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经上级验收合格的村一次性补助3万元。

26、积极举办特色性旅游活动,并且宣传力度大、市内外影响面广、实际效果好的村给予1—5万元奖励。

七、其他

27、各村实施项目建设应量力而行,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28、本政策与上级相关文件精神有冲突的,遵照上级相关文件执行。项目符合多个奖补政策的,择优选择其中一项,不得重复申请补助。具体实施项目由各相关办公室负责登记、报批、核实。

29、本意见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马渚镇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马渚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马政发﹝2016﹞1号)自本意见实施之日起废止,原由镇政府出台的政策与本意见不一致时,以本意见为准。

篇12

(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打造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大农业标准化种养作用与效益的宣传和推广农业标准化种养实施经验,推广高效成熟绿色立体养殖模式。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农展会、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经贸活动以及名优农产品评选,提高资源农产品整体知名度。目前我县以优质谷、红提、西红柿、猕猴桃、辣椒、茶叶、食用菌、百合、中草药等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及以竹狸、生态猪、生态牛、黑鸡等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已初具规模。例如特色产业“三木”药材种植面积22.8万亩,白芨、重楼等特色作物1.95万亩(其中:高山优质茶叶0.5万亩、百合种植0.3万亩、白芨0.6万亩,重楼0.2万亩,玉竹0.35万亩)。二是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药材、肉牛肉羊、  生猪七大种养业,以及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三个新兴产业加大示范创建力度,促进大宗农产品品牌化、特色农产品高端化。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创建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1家、市级1县、县级4家、乡级26家,示范区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等举措,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标杆作用,有力示范带动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一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农业农村设施进一步完善。2019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983.13万元,共分29个项目点,新建渠道38.96千米、拦水坝1座,项目建成后改善灌溉面积2000亩,恢复灌溉面积600亩。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166.2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粮食产量426吨、水果279吨、红柿25吨。2019年生态乡村示范建设工作, 12个村屯道路硬化道路20000多米,14个村屯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1900余户、11000余人。二是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目前已发放宣传资料15600张,悬挂宣传标语451条,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次数868次。清理积存和散落的垃圾累计20939吨,清理河塘沟渠累计21.3公里,清理废弃秸秆农膜及露天堆放农业废弃物累计462.3吨,集中开展大扫除、大清洁的户数5153户,农村受益群众人数58775人。财政资金投入32万元,自筹资金408万元。将在24个自然村做无害化厕所600座,6个村整村推进无害化厕所,结合新农村生态(幸福乡村)示范建设点,建设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建一座集市公共厕所,10座300户以上的村屯公共厕所。三是全力统筹抓好田园综合体项目。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举全县之力推进园综合体建设,引进全国第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区域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结合我县中峰镇独具的红提产业,旅游业态,乡村特色,佛教文化等量身定制资水丹霞田园综合体。目前县财政落实300万元设计规划资金,整合3000万元资金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0万元资金发展产业。

(三)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一是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部分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达到特色风貌提升,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的总体要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农村风貌管控,传承发扬乡村优秀历史文化。二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继续推进“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实现农村清洁厨房普及率60%以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人畜混居改造完成率达100%。三是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扫尾工作。健全自治法制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工作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县县直单位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推进重大政策、重大行动和重要工作,协调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难点问题。并制定督促检查工作年度计划和阶段性安排,不定期开展督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

(二)培育农业品牌,抓好示范区建设。通过抓有机农业政策落地、抓“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抓标准化生产、抓质量安全体系、抓电商及订单销售模式等五大内容,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推进有机农业全覆盖,确保到2020年全县累计建成各级园示范区(园、点)102个、其中自治核心示范区2个,市级示范区3个,县级示范区3个、乡级示范园19个,村级示范点78个。

(三)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借力“互联网+”发展,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有文化的“二代”农民、有技能的“两后生”返乡从事涉农行业创新创业,支持优秀农业技术科技人员参与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大力培养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的新农民。目前共开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310余期,培训农民2.4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受益人数达5.8万余人次。

三、存在问题

(一)在培育带动型的龙头企业方面,我县农产品外销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龙头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二)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我县新型经营主体实力弱,成立的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实力薄弱,带动能力有限,难以担负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重任。

(三)在培育扶贫产业方面,我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县,贫困村大多地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户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等因素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目标。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美丽资源”乡村建设四个阶段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民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工作思路

1.规划先行,做好三个规划。一是县发改部门牵头做好全县的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统筹全县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二是规划做好农村建设规划,确保农业、水利、住建等各项建设有序推进。三是农业部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2.示范引领,做好示范区域建设。一是打造资江沿线示范区域。以绕资源县城水为基础,以山水相依、碧水蓝天为主题发展资江休闲旅游产业,把资江沿线的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区。以支部为龙头,以文明村创建和乡规民约制定为抓手,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好人家、好人好事评选,着力打造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示范区。二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及其他现代农业产业,打造产业兴旺示范片。

(三)主要措施

篇13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32-01

庆元县农村能源工作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总要求,依托农村沼气(中央投资)项目强有力的支撑,规划引领、因地制宜、以点带面、项目带动,农村能源工作大力推进,亮点纷呈,成效明显,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庆元县农村能源建设与利用现状

1.1 农村能源建设

从2005年开始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截至2013年底全县有沼气用户8 180户,建成5个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村,大中型沼气项目1个,沼气整村集中供气示范村2个,农村小型连户沼气8个,农村太阳能推广利用3.1万m2,沼气后续服务网点76个。农村能源项目总投资达5 000万元以上。

1.2 农村能源利用

目前庆元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用能主要以使用清洁能源液化气、电、沼气、太阳能为主,非清洁能源薪柴、煤炭为辅的用能方式。据庆元县农村能源办公室2013年度《农村地区生活能源消费情况统计表》资料显示,全县有农村人口18.8万人,用能总量折标煤约4.62万t,人均用能折标煤0.25万t,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54.3%。其中使用清洁能源折标煤2.51万t,占54.3%;非清洁能源折标煤2.1万t,占45.7%。非清洁能源来源主要是薪柴、煤炭,2013年薪柴使用2.23万t,折标煤1.84万t,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9.8%;原煤使用0.37万t,折标煤0.26万t,占农村生活用能的0.06%。随着农村清洁能源的普及发展,除农村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外,农民对薪柴等非清洁能源的用量也相对减少。据庆元县林业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庆元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3%,被国家环保局誉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和“国家级生态县”。

2 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工作,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为民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来抓。早在2005年,县政府就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县有关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庆元县农村沼气设施项目领导小组”,形成了县政府牵头抓总,农业部门具体抓,各部门分工负责,农民为主体的工作格局。并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县财政安排了专项工作经费,将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任务列入各项目乡镇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明确了工作职责。

2.2 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建设质量

项目建设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逐户设计,统一施工,坚持质量第一。一是项目建设实行职业准入制度,从事沼气池建设的施工人员必须获得“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实行“谁建造,谁管护”的原则,力求建池户受益;二是要求各施工队伍和技工都按相关的建设质量标准规定进行施工,真正做到“四统一”,即建池标准统一、安装规范统一、施工程序及方法统一、技术验收标准统一[1-2];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县农能办的工作人员经常下到项目村进行检查、跟踪服务,及时纠正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监督作用,村干部、农户全程参与项目实施监督,确保建成“村民满意”项目。

2.3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建立规范的资金使用制度,确保项目资金按规定专户核算,专款专用。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遵循质量第一,户用沼气项目建设的沼气池必须经县农能办验收合格后,再由县农业局通过财政专户统一按户支付补助资金,对户用沼气灶具及配件等关键设备选用农业部公开招投标产品,做到了阳光操作。

2.4 加强项目安全管理,确保项目施工安全

项目建设始终都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一是加大了安全宣传,对技工反复强调安全生产,提高技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制定安全生产制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规定技工要负责向农户说明施工现场的安全注意事项;三是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与施工单位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四是加强了检查指导,确保项目安全施工、放心施工[3-4]。

2.5 加强项目档案管理,确保项目资料完整

为准确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投入运行的情况,县农能办加强了项目建设档案的管理,对建成投入运行的建池户、设施及时建卡立档,做到建设一户,立卡一户。

2.6 加强后续服务管理,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农村能源项目后续服务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成立了“庆元县百峰沼气专业合作社”,组建了76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以区域形式将沼气后续服务功能涵盖全县278个沼气项目村。通过建设形成了“农村能源办公室―百峰沼气专业合作社―乡村服务网点”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服务网络将主要承担农村沼气项目的后续服务工作,积极探索了后续服务新形式,逐步建立一种“有偿、自愿、合同管理、菜单式”服务新模式。

3 农村能源项目取得的成效

农村能源项目的推广应用既可解决农民生活用能所需,减少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面源污染,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5],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节支增效,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是推动循环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3.1 生态效益明显

庆元被誉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和“国家级生态县”,是瓯江、福安江、闽江源头。庆元农村能源事业长足发展,对生态环境和“三江”水系的保护起重要作用。据2013年林业调查,庆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3%,为浙江省之最,生态效益明显。

3.2 经济效益显著

年处理污水48万t,年利用沼肥8万t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4 结语

庆元县农村能源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随着整村集中供气项目的示范推广,一些农村能源设施的相继建成,势必成为新农村建设、农业“两区”建设和发展循环农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5 参考文献

[1] 王金玲,王珍,陈伟华.开发利用农村能源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129-130.

[2] 张和平,张司达.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类型分析及重点发展领域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24):212-213,2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