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

篇1

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前,首先需要教师明确不同的学段应当有的单元整合重点,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接受能力上还是自身的基础知识、能力上差异都比较大,如果教师盲目地对所有学生采取相同或者相似的教学方式,单元整合的教学重点也没有区分,很难收获预期的教学成效,单元整体教学的优越性也无法体现。因此,教师首先要从这一点上有所突破,要结合具体的教学主体以及教学目标,确立有针对性的单元整合的教学重点。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显然存在差异,教师要仔细分析这种差异,这样才能够制定更明确的单元整合教学重点,让单元整体教学更好地发挥其效用。

对于一、二年级低学段教学而言,生字词的掌握依然是教学重点,因此一、二年级适合将“识字”作为整合点。对于三、四年级的中段学生而言,教学重点在于加强对字词的理解,尤其是要重视句、段的理解,在文本朗读时能够读出感受,所以三、四年级在教学整合时可以以单元主题为主线,指导学生预习,重点在句段推敲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效果。对于五、六年级的高学段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有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我们可以以单元主题为发散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充分整合课外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句段和篇章的对比,体悟感情。只有明确不同学段的单元整合重点才能够让教学过程更有针对性,这也是让单元整体教学能够发挥效用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单元整合的教学重点,这样才能够让教学过程收获更好的成效。

二、主题学习课教学整合

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时,除了可以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确立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教师也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知识技能训练的不同方向来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这同样是训练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主题学习来进行教学整合,无论是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文本朗读能力的训练还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这些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单元整体展开教学。在确立了明确的教学主题后,教师要进一步针对教学内容展开细致而合理的设计,这样才能够让单元整合教学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推动。

可以以文本的诵读作为一个教学主题,以此来深化学生对教学文本的体验与感知。课文诵读模块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思想感情。很多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可以以课文诵读作为主题模块展开,如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几篇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麋鹿》都非常适合诵读,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增强对文章情感的体会。理解领悟模块也可以作为一个主题,所谓理解内容就是指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理解文章说了什么,并能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口语交际与习作密切相连,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单元主题。口语交际的语言组织与调整,就是对习作思路的归纳与调整。通过口语交际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帮助学生积累习作所需的内容题材,为习作奠定基础。对于教学主题的确立与整合才能够让单元整体教学更有针对性,也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养。

三、回顾拓展课教学整合

对于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并且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教学拓展与延伸,这同样是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于文本的回顾拓展也可以作为一个教学主题,以此展开的单元整体教学将会很好地巩固学生对学过内容的掌握。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创设一些有意思的学习活动,以活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良好地展开对于学过内容的梳理与回顾。同时,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内容作出拓宽与延伸,这将会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篇2

新课程改革提出后,单元整体教学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手法。传统的课堂教育手段难以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以课本知识为教育主体的教育写作手法,过多重视课程的总体教学,对单元教育缺少探究。借助于单元整体教学理论和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的相互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教育的教学效率,增进单元教育的教学成效。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含义

单元整体教学指的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的章节、重点进行有机的划分,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手法。通过了解小学语文的发展结构,能够对将单元章节进行有机归纳,进一步分析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序列性,增进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秩序。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在不同年级的构建中,细化语文教育的单元知识层次能够使语文教育的教学成果更加显著。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小学语文的教学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单元之间的连通性不足

在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对教育知识点的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对其中思想内涵的组织和传达。使不同单元之间的知识点相互分散,难以凝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单元教育的创新意识淡薄

在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中,单元成为教育活动范围的代名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中,学生需要对不同单元的识字教学、作文教学、阅读教学进行组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创新意识不足,过多重视课程的总体教学,对单元教育缺少探究。难以针对学生进行创新,使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无法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效果。

三、强化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措施

(1)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中,科学开展教学规划对语文单元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施此项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确保语文单元教育的发展规划。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手法,在每一项单元内容的发展初期,应当让学生对单元章节进行初步的预习、然后在由教师进行分层次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见解、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针对学生实际,提升单元整体质量

为了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考虑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实际认知,要尊重学生所具备的逻辑思维,认真探究每个单元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置符合教学情境的各项策略,例如小组合作教学、单元知识竞赛等手法,将小学语文教育变的更加生活化,促使学生能够处于一个教学情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单元整体教育的发展水平。

(3)增加整体特性,统一单元知识要点

在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将新旧知识链接在一起,帮助学生转移知识要点,关注学生的发展能力和阅读水平。同时,教师要尝试引导学生参与到单元知识点的挖掘、整合中,在实践中激励知识素材,组织学习语言,让学生能够具备完善的教学理念,通过单元预习、单元交流、单元总结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结构,通过一系列的开拓,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归纳意识才能得到发展。

(4)拉开教育层次,规划单元教学重点

在小学教育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教育上的发展目标也各不相同。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小学低年级,因此,对生字、生词的教学关注点较高。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说,他们需要了解教学中的语句段落,因此需要以单元主题为导向,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字词、语句的理解和体会。而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综合感知能力,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发展基础,增进单元教学的教学规划。

(5)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师资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提升,但仍有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及理论水平有待提升。例如有一部分教师仅局限于自己常用的教学策略,不善于进行新的教学策略的尝试及探索。当单元整体教学与其习惯的教学策略发生冲突时教师急于否认其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所展现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及专业能力不足,无法胜任整合、统摄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此类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实施,同时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积极吸纳新的教学策略及文化知识,进行多方面教学资源的整合,勇于尝试积极探索,不断的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灵活的进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调整。从而将单元整体教学落到实处,彻底改变单篇课文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彻底的将传统的教教材转变为灵活的运用教材。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秉承着规划、发展、整合、创新的发展优势,进一步提升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知识要点。以单元为基础结构,增进语文课程的思想性,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充分的调动,对整组的单元知识能够实现整理、归纳和概括,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论与小学语文教材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可以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合等方面来进行。

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基本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承担着实施和引领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知识和成果的系统阐述,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的重要载体。为有效的实施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作用,充分发挥三者的合力,笔者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如下要求。

一、全面进行单元分析

进行单元分析,就是全面把握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以及特点,了解它的外部联系和内在结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分析单元,以便真正把握整个单元,驾驭整个单元。

首先,从纵向来看,我们要分析单元的序列性。如果说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是一个由多根链条相互交织且不断上升的螺旋体,那么单元内容则是其中某根链条上的一节。分析序列性就是分析这些链节在某根链上和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也即确定听、说、读、写等内容的顺序、作用和逻辑关系。单元序列性基本上表明了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规律。弄清楚单元的序列性就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单元中听、说、读、写等内容的要求,据此细化目标,既不过度拔高也不降低要求,从而使教学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进行。

其次,从横向上来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分别由游历山水,真诚待人,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乡村生活等几个单元组成,体现出并列关系。掌握了单元之间的联结关系,老师们在使用教材时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创造性,为整个学期的教学作出统筹安排。这是做好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保障。在单元之间的各种外部联系中,各个单元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册中的各个单元相互独立,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完整且独立的听说读写系统。教师必须做到对整个单元内容心中一盘棋,弄清它在主题、体裁、知识点、能力点、主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表中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简要列出了单元内容的分析情况。不同的单元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个性特征,这些特点共同表明了单元的独立性。弄清每个单元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加明确的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二、充分考虑学生学情

学生的学情包括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因为学生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的学习会受其心理发展水平以及思维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

张大均教授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学习一些简单的认知策略,他们具备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学生们就能够使用这些策略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策略教学时可以从这一年龄段开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类比比较,总结归纳,概括反思等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出现了逻辑思维,但是需要与具体事物相联系,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教学时需要给学生们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补充和增加相关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教学时也需要注意将新旧知识,前后知识相联系,相贯通,帮助学生促进知识迁移。其次,在考虑学生年龄特征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指向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发展。在单元阅读阶段,通过讲读和自读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对整个单元的课文进行对比分析,理解几篇课文的共同特点以及个性特征,学会有效迁移,举一反三。在单元表达阶段,沟通单元内容有关读写的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情景,在实践中积累素材,组织语言,是同学们学会写作,学会与人交流。在单元总结阶段,注重引导学生对单元内容以及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思,通过检查反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逐步培养学习能力。因此单元整体教学要在合乎学生年龄特征,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用。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能够有效克服单篇课文教学的弊端。单元整体教学提倡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从而实现优质教学,高效课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们作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有显著的提升,但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还是参差不齐、有待提升的。大部分老师囿于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策略,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做新的尝试和探索。即使他们对单元整体教学持肯定和赞扬态度,但仍然不愿打破他们惯常化的教学策略。其次,改变传统的单篇教学策略,整合、统摄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教学,这对一线老师们来说还难以胜任。

另外,当单元整体教学与其原有的惯常的教学策略发生冲突时,就急于否认它在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方面的优越性。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激而就的事情,这一方面需要教师们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做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教研培训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以此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

总的来说教师们不仅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从理论上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厚实文化底蕴,扎实业务能力,而且还要从之前的被动执行的角色中逐渐脱离出来,积极转变为研究性教师,专家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和胜任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25-01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首次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它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新理念。作为一名教师,怎么样在教学中正确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以及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以下研究和探索。

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著名学者刘淼在《当代语文教育学》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综合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也有研究者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所以,让学生扎实地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应努力的目标。

二 语文综合性学习面临的现状

第一,老师不够重视。综合性学习的效果由于很难从考试中进行检测,因此很多教师在面对教学压力时较容易忽略或弱化综合性学习。单一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充斥着我们的课堂,认为综合性学习可有可无,忽视了其重要性。

第二,学习资源利用不足。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但实际在教学操作中,部分资源需要老师自己去寻找、联系和开发。很多老师觉得麻烦,不好操作,所以大多时候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都只是草草了事。

第三,学习过程缺乏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的学习方式,与传统“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形成对比。但有些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对其探究过程缺乏指导和评价,其学习的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学习效果难以迅速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的量变才能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形成质的飞跃。但很多老师往往急功近利,把教学目标都定在“考试”二字上,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三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实施策略

第一,目标选择突出语文味。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与其他课程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把社会、科学、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整合。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老师将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手工课等,课堂注重热闹,偏离了语文课的主航道。因此,在教学主题选择和教学目标设定时,还应以文本或实践活动为契机,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第二,教学指导避免随意性。语文教材的编排以单元主题为基础,结合单元主题编排有“主体课文”、“语文天地”、“口语交际”、“笔下生花”等。因此,在教学前,老师应对单元进行整体备课,提炼出单元主题、单元训练点等。只有这样,教学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之后的学科优化整合才能更好地相互渗透与促进。老师在每学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应有一个整体安排,制订学习计划,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主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学习评价坚持主导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如果教师忽略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会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达不到预期发展,热情也受到打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整合和利用好资源,引领他们运用合适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从综合性学习中寻找规律,构建科学教学体系,树立规范教学方式。在此笔者希望促进深入研究,通过本轮课程改革,开创我国当代中国特色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益.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9

篇5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由于忽视甚至不了解助读系统的实质功能,存在以下的认识误区。

1.将助读系统作业化。有些教师将一些单元导语、课文导读、题注、释文、资料袋和阅读链接等当作作业,布置学生抄写背诵。

2.将助读系统功能淡化。有些教师只注重选文的教学,对助读系统不重视,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他们或是在备课讲课时不去留意单元导语、课文导读和文中提示语,思考导语提出的阅读任务要求的内在联系和目标指向;或是让学生走过场式读一下资料袋、注释等,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引导。

3.将助读系统功能泛化。有些教师泛化了助读系统的功能,没有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课堂导语,而是盲目照搬单元导语、课文导读,直接把它们当成自己的每一堂课的导入语,忽视自身课堂导入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已经阅读过教科书的内容,长期的照搬根本不能起到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一些教师甚至将助读系统等同范文系统来讲授。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功能及分类

设计适合的助读内容能充分发挥教科书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是助读系统的根本任务。学生怎样学,教科书就应当怎样“助读”,也就是助读系统的功能。作为一线教学的实践者,必须对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功能进行整体、深入的了解。

王婷在《教科书的负面性及对策研究》中曾经论及助读系统的功能,她认为助读系统的功能是指教科书助读系统在涵养学生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以及在积淀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主体人格方面所带来的效应,这种效应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之分。就是说,助读系统的功能在性质上有正负之分。助读系统的正功能最终表现为能够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养成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独立、自主、自强、自律、合作、宽容的主体性人格。如果助读系统设计不当,也会出现负效应,主要表现为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带有编写者的偏见,容易忽视地方的特殊需要,容易窒息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等。

因为助学系统的正功能是主要的,所以本文主要探讨其正功能,即——提示、导引、激励等功能,负功能不在研究之列。通过对助读系统正功能的分析归类,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助读系统可分为以下几类。

1.提示类:彰显编辑意图,说明教科书的体例、总体结构,指引教法、学法。

2.注释类:补充帮助理解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3.附录类:拓展知识空间,丰富学生阅读,沟通课堂内外,总结梳理知识点,归类知识,方便教与学。

篇6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63

阅读虽然没有在小学阶段设有专门的课程,但是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无论是考题中必考的“阅读理解”,还是作文,都离不开阅读的支撑。例如很多学生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愁眉不展,觉得没事可写,或者知道要写什么主题,就是组织不好语言,甚至写成流水账,写着写着就跑题了。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都会带领孩子走出家门游玩,学生的见识越来越广,但一到下笔时就大脑一片空白,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师经常说,写好作文必要要有一定的阅读量,的确,要想将表面的语文知识升华为自身的语文能力,阅读必不可少。

一、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可以以课文为基本素材训练学生阅读。《五彩池》这一课,结合教材特色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多方面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比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通过合作学习、感情朗读、读说结合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文章从传说引入,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是引导四年级学生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展开逻辑段教学的范例。上课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感受五彩池的神奇,让学生尝试通过比喻、对比的方法将事物的特点写具体;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在深入学习中,感受运用修辞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同一语境中,引导学生开展言语实践,体验语言的魅力。

《五彩池》最大的语言特色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与事物形状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重点领略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阅读完后,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作文时能不能用上这些修辞,达到课文的表达效果,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同样,《秋天》一课展现了小动物们在秋天里欢快生活的情景,色彩感强,充满童趣,很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针对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读”为主,带领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读准课文、读好课文,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读后用,引导学生经历读懂课文、读美秋天的内化过程,并在读的过程中聚焦重要的语言现象,学习表达,从而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并进一步进行语用训练。

二、依据教材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的各单元都安排了相应的主题,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课外经典阅读,毕竟仅仅依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但是课外阅读又不能随意推荐,最好是有一定的规划。课内每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很好的依托,可以说没有“依托教材,立足课堂”的阅读指导,就没有课外阅读的高效。笔者经过多年的阅读教学,认为最好的课外阅读方法就是得法于课内,利用在课堂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去阅读课外经典。这样,通过量的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实现一个质的飞跃,即得益于课外。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阅读,这是阅读课外经典的最有效途径,否则在课下没有了教师的指引,学生将敷衍了事或者无从下手。教师在备课时要全面地把握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用心去体味文本,发现其趣味和深刻内涵,做到教学的深入浅出,并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学作品的浸润,获得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教师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时,要紧密联系教材,切合单元主题,以读整本书为主,书目以新课标必读书目为参照,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论语》《诗经》等,这些都是小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后,应不失时机地将学生的阅读视线引向“同步阅读”,并力争课堂上挤出时间进行阅读;在对教材进行单元整组教学过程中,应契合时机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引读。日常经典诵读,除了小说之外,还要扩大文体范围,比如选择语言美、语意美、语律美、语像美的散文,成语、歇后语等也是可选范围。尤其是古诗词,也应列为重点。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言精练优美,含义丰富深刻,蕴含着丰富的人性美、自然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要背诵古今诗词160多篇,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情感积极健康,起着培养学生人文修养,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这样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学生日有所诵,必将受益终生。

三、总结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进行阅读量积累的好时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将大有裨益,因此吗,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时刻关注他们阅读的情况,必要的时候要给予指导与鼓励,或者组织活动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要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有益于学生进步的阅读教法,并加强交流,让学生经历一个有意义的语文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毛爱华,张兴文.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 教育探索,2004(9).

[2] 李建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1).

篇7

生命教育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上个世纪中后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基本上在中小学广泛开设生命教育理念的课程学习,以期引导中小学生确立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珍惜和尊重生命、张扬与发展个性、挫折与逆境教育、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国大陆则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出现“生命教育”词语,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开始研究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当前,由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诸多原因,生命意识逐步渗透到人的内心,生命教育逐渐走进大中小学,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显然是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也是尊重和关爱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近些年,生命教育理念备受教育学者和心理学者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质,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底蕴使其成为开展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加深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感受生命、珍爱生命,过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翟淑娟对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表明,生命教育理念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教师可以通过注重“教”“学”结合、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实施个性化教学评价来达到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让学生的生命自由发展、凸显生命灵动的目的。

二、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1.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的生命意识产生兴趣

相关研究表明,苏教版一至六年级小学语文用书中识字、课文、练习、习作这四个部分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共213篇,占四部分总篇数的42.39%,分别是识字3篇,课文132篇,练习65篇,习作13篇。可见,生命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15课《放小鸟》,作者用儿童语言精炼地表达了孩子对动物的爱护、对生命的尊重。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4课《做一片美的叶子》,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文中的语言优美,如“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等,无不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恩和热爱。

2.注重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构建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课堂引导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课堂评价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直接影响。教师需要充分把握课堂这一师生情感互动的重要场所,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提问、课堂评价、课堂辅导,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生命理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3.课外阅读和实践中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

阅读不单纯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元素,而且阅读会影响人的一生,白岩松曾说:阅读是生命前行的动力,阅读是人生回望时的坐标。阅读不仅可以积累知识,而且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激扬人的生命和潜能。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推荐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情感共鸣的阅读书籍,在读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语文学习还包括课堂之外的各种体验式学习,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的机会,可以设计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单元活动,通过游戏、演讲、绘画、情景剧编排等丰富多彩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生命意识,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人际互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美好,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三、践行生命教育理念的思考

基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为更好地把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身体力行,关爱每一个学生。

其次,在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真正成为一名懂得学生内心语言的语文教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属于童年期,这个时期学生的记忆量增加,记忆的主要方式逐渐从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的记忆转变,抽象记忆的发展也逐渐超过形象记忆,因此,针对这一阶段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

总之,要积极探索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使学生收获对生命的感悟、收获知识、收获成长!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314-01

导语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开场白,是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唤起学生潜意识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正所谓良好的开端便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教学导语的设计往往能够创设好的语文教学情境,烘托良好的语文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一步一步带入语文学习的殿堂。

一、导语设计的原则

语文课的教学虽说是教无定法,课堂导语设计形式可以多样,为了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导语的设计达到先声夺人定基调的效果,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短小精练

导语的篇幅不宜过长,因为它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因此,导语的设计应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且短小精悍。课堂教学时间宝贵,导语设计时间最好控制在三分钟以内,不宜泛泛而谈,以至于学生在听完导语后,仍然不知接下来要讲的内容,要学会在恰当的时候言归正传。课堂导语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无论哪种导入方式都应明白准确无误地指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意图。

2、富于趣味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学习兴趣,积极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在众多因素中,兴趣才是促使学生产生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在导入上花心思、下功夫,设计的导语要能贴合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或故意设计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新知发现者的愉快心情把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学习动力。

3、承上启下

教学是个系统有序的科学过程,课与课、单元与单元都有一定的衔接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 引导学生要以旧拓新,引出新课自然合理,。课堂导语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知,能体现出语文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抓住两者间的异同,找出知识的结合点,提出即将研究的问题。这样一来,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新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语设计的类型

导语的设计因授课的时间季节、文体因素、当时的热点问题不一样,因此,导语类形可以千姿百态。

1、悬念导入

充满悬念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可以在课堂中巧妙地设置悬念,让学生处于不悱不发的心理状态,当学生带着探究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去预习或听课,能让他们的思维向更宽广的境界飞跃。此外,设置悬念,还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背景导入

文章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背景下创作成的,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创作背景进行导入,有利于学生透过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深刻的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学生与作者所处时代不一样,这种时空距离的差距,使得他们在理解文学大师的作品思想与情感时有挺大的难度。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介绍相关作品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成长历程与人生经验,阐述文章的独特思想与创作动机,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故事导入

小学生年龄尚小,爱听故事,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尝试着从一个简单的故事入手,将课本的知识做一个适当的延伸,逐渐将学生带入到课本的学习中去,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题线索,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教学的环境中去。

4、名言导入

在教授新课程时,适当的引入名人名言,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为推进学生的成人成才立下了汗马功劳,其背后隐藏的故事还能够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切入更加的自然,和谐,减少课本知识给学生带来的陌生感,使得学生可以更快的融入到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去。

5、影音导入

利用音响、幻灯、电视、电影等设计的导语导入,集听、看、思于一体,效果更好。它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录音朗读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影音像教具特别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

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和技巧有很多,在设计导语时,不但要注意到它的新颖别致,还需要留意到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要精炼灵活,但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语艺术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1 引言

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是开放式教学在小学语文领域内的运用。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开放式教学的研究在国外已开展多年,而我国直到近两三年才开始。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虽然部分一线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重实践研究轻理论研究;部分研究多整体研究少;关注学生发展忽视教师素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开放式教学研究的发展。本文从基本涵义、实施依据、主要内涵、具体实施四个方面对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进行了分析。

2 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基本含义

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整合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广泛吸收已有各种教学法的长处,创造性地应用于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并通过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改革评价体系,达到使学生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指导思想。它本着“教为学服务”的观点,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立体的目标体系,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个性、创新精神和勇于实践的品质。

3 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实施依据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种封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学习的主体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没有思考的时间保证。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二是以书本为中心。三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与不可逾越的鸿沟。四是以考试为中心。

要实现上述目标,语文教学就要贴近社会生活,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联系,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教学方式上不能死守课堂,死守教科书,应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活动相结合,有一个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广阔背景,有一个语文自然习得的基础。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际运用,语言和语言能力就没有实际意义。

4 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主要内涵

开放式教学因其是教师在教学中为达到和潴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丽遵循的一种以教学最优化为原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态度,所以在它的指导下,无论是教学硬件还是教学软件都应是开放的。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教学时间开放-----不拘泥于课堂40分钟之内

(1)课前铺垫。传统教学是上课了才向学生公布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开放式教学则在课前公布目标要求,学生可通过预习新课、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等途径,对新课的教学内容有充分的感知与准备。

(2)课后拓展。除了博览群书以外,还要让学生带着许多在社会和生活中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走出教室,积极参与到家庭、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完善、升华,做到课内学知识,实践长本领。

4.2 教学空间开放-----不局限于教室、校园之中

语文教学除了课堂、学校以外,还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但我国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把学生限制在教室里、校园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不让青少年飞近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觅丰富的精神食粮。开放式教学就是要打破这种时空阻碍,有计划地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

5 小学语文课堂开放的教学模式

(1)讲读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初读课文,针对课文标题、内容、主题等提出各种问题,然后指导学生甄别、筛选,确定几个主要的问题,再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熟读文本、交流探讨,共同寻找合理的答案,最后指点朗诵技巧,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学生不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性,自问自学,而且不断积累朗诵技巧,提高了朗读水平。

(2)表演式。新时代的教材也提供了学生表演的契机,有的课文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对话丰富;有的课文虽无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利于学生展开想象,从侧面进入课文,充当角色。课堂教学中主要运用的表演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角色表演。课文中描写了几个不同的角色,各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第二种,模拟表演。有些课文,可以根据内容,模拟某种生活情境,做间接表演。

(3)活动式。小学生生性活泼,爱唱爱画,爱说爱跳。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将艺术元素融入教学,编歌、画画、写诗等活动既可单独进行也可综合运作,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发散思维、开阔视野、训练语言。

(4)辩论式。把辩论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来掌握知识,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如:学习《苦柚》一文,针对小姑娘卖柚子到底该不该收老伯的钱这个问题,学生各有看法,议论纷纷。在此情况下,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分为赞成、反对两队,各抒己见,展开一场小辩论。

(5)实践式。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具有开放的时空观,教师町利用自然、社会资源,构建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如:一年级下册有个“春天”的主题单元,教师可让学生听一曲《春天在那里》,然后将学生带到户外寻找春天,仔细观察春天的特点,看看树木、花草、动物有何变化,天气、人们的衣着有什么改变。寻找时,可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它能将枯燥的学习与生动有趣的生活相联系,将单一的语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相融合,将封闭狭小的课堂无限拓展延伸,将机械乏味的讲授变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课堂、学校以外的知识更感兴趣,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更充满好奇。开放式教学恰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更易调动学习激情,使他们积极思维,好学乐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项目学习;主题教学;调查;对策

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就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小学语文为主,适度融合其他学科,将学习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组织,结合项目学习开展的三要素,即活动、情境和结果,多元开发多项技术支持工具,调集多种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小学语文学习。

一、国外基于项目学习研究实施现状

1.基于项目的学习是近年来国外兴起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型模式。从发端来看,其前身源自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教育的中心目标是帮助学生使其生活中充满有价值的经验”“教育需要让学生参与到真实情境中来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杜威《Experience and Educatiom》1984)从普及面上看,2000年之后,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普遍被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和香港等许多国家与地区的高等教育中诸多学科和专业广泛运用。(刘广平《国外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研究》2013)在实践层面上,一是侧重建构学习任务,二是倡导学生采用技术工具,三是重视过程反馈与绩效评估,全视角关注学生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陈立文《境外项目学习研究综述》2014)从实施成效上看,基于项目的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较好地促进了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关于小学语文学科主题教学的内容几乎没有,从目前搜集到的国外文献来看,更多的是融合了多门学科,无固定主次的综合式主题教学。从发展过程看,主题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开始初现端倪,许多国家也纷纷开设主题教学课程,开展主题资源建设。如日本的STS(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美国的GEM(教育资源门户)、加拿大的SN(学习资源)课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大多采取以学生为中心,选取学习者感兴趣、社会关联度高的主题,结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杨振兴《境外主题教学发展研究》)从实践成效上看,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课程,较好适应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兴趣、能力水平及学习风格,将学习内容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给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二、国内基于项目学习研究实施现状

1.由于基于项目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在谈及我国的教学改革当中提及过。如黎加厚博士于2010年报告《教育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大力倡导项目学习的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在实践层面上,2004年,英特尔公司将“基于项目的学习”作为专项学习模式引入国内,以问题为引领,以案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为最终目标,为教师提供了系列化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方法,引导教师创建项目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帮助教师对“基于项目的学习”这一教学设计方法和教学方式由浅入深、不断进行系统认识和理解。(http:///)有诸多研究者从某学科角度作出了基于项目学习的策略探索,主要文献有李英春的《“项目教学”的试点与思考》(2011),肖敏的《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2011),宋斌的《项目化教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研究》(2012),马玉慧的《运用项目管理方法进行写作学习过程管理》(2013),奕蓉的《运用学习终端开展项目学习的研究与运用》(2014)等等,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从实践成效看,项目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难发现,国内的研究综合了国外项目学习的核心元素,但由于其实施受到实践基地、可操作性、学习内容无法向学科聚焦等因素影响,大多数项目实施都集中在可实践性课程中。

2.国内关于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研究现状。叶澜教授在2001年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在新课程的内容上,提倡按照学习领域,主题等来划分,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让新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笔者选取了中国知网全文、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三个数据库,对其中的专著和学位论文、学术论文进行文本检视。直接研究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只有窦桂梅一人。同时,研究中也发现,关于小学主题教学的研究者过少,专门针对教师进行主题教学备课方面的应用设计研究则提及更少,透露出薄弱之处,但是对这方面的需求却是迫切的。

三、开展基于项目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对策

对策和建议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定位,把握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要义。坚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立足点,以资源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正常开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促进作用。从长远目标来看,它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它将成为语文课程中占重要地位的学习方式。

2.凸显特点,体现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综合性。综合性是主题教学的基本特征,它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机结合与整体提高,体现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沟通,表现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整体提升。如,在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搜集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物品,包括传统手工艺品,传统小吃,书法,绘画艺术等,以年级为单位组织了一次大型展览,并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展品写一份介绍。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而且对其中的历史、风俗、民间工艺等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样就突出了主题教学的自主性、综合性。

3.多元评价,体现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多向激励。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富有开放性和丰富性,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而且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因此,对成果的评价不要只看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多层次,多样化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激励,学生的热情会空前高涨,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依,也没有具体的量化评价标准,教师只要坚持多元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必然百花齐放,并投之以饱满的热情,乐在其中。

立足于基于项目的学习,挖掘主题教学资源,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能够改变当前的课程之间过多坚持各学科甚少交叉、相对封闭的现状,并努力尝试弥合此种教育现状。在学科体系上,逐步淡化学科间过细的界限划分,以主题化内容组织方式,整合适合学生开展语文的项目化学习任务,主动推动以小学语文学习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跨学科尝试,重视对教材的解读多元化,大胆吸收、即r更新当代科技发展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的适应性、自律性,从而真正顺应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这一核心要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成长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任英杰,戴心来.网络环境下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2]钟启泉.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J].教育研究,2005,(05).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B-0030-01

近年随着人们对新课改的深刻反思,促使语文教学逐渐走向一条返璞归真的道路,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基于单元教学的“读中学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所谓“读中学写”,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挖掘文中便于学生学习借鉴的习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从而实现读写双赢的一种高效教学法。它以单元为单位,以单元内阅读教学为依托,既注重局部又注重整体,使单元备课与阅读教学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发挥了单元教学的实效性。

当今无论何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单位编选和编排文本的。同一单元课文的体裁、主题与单元作文要求基本一致。写作与阅读的同步性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借鉴和学习文章作者的写作方法。然而,在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由于不了解读写结合的具体方法,致使单元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严重脱节。

那么,如何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实施“读中学写”呢?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参

教师要明确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弄清楚单元阅读教学与单元作文教学的关系,挖掘出文本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围绕切入点,精心设计“仿写”的方法与过程。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仿写” 训练

(一)仿写重要的词语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时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能轻易地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才能发掘文章的蕴涵,从而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例如《燕子专列》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我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抓住句中“冒”“顶”“踏”三个动词体会人们寻找燕子时的艰辛和危险,理解人们保护燕子的真挚情感,还让学生用这三个动词仿写一句话,强化了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二)仿写重要句子

大多数课文中有一些精彩的句子,它们或含义深刻,意味深长;或用词准确、刻画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经久不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它们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品悟佳句的巧妙,体会佳句的表达效果,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笔者就很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精彩语句的妙处。当学生明白“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后,笔者适时安排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描写一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立即有同学想到:“一团黄中透红的绒毛,四只短短的小腿,加上两只尖尖的小耳朵,凑成了我家的小狗豆豆。”仿写的效果不言而喻。

(三)仿写重要段落

课文中一些描写精彩生动的段落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仿写的参考。比如,《翠鸟》一课的第一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这是集中描写翠鸟样子的段落,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抓住了翠鸟哪些部位的特点的?”“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颜色鲜艳的特点?”待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理解这一切,提出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小动物吗?让学生适时进行小练笔。

(四)仿写整篇课文

主要是指模仿课文的立意和布局。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文章的思路变为自己的思路,可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全文后,思考“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文章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让学生围绕课文,在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方面进行细细品味,最终学会运用。如教学《桂林的山水》后可让学生也用课文中的排比、比喻等手法,甚至模仿课文的语气写一处景点。学过《草虫的村落》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思路,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蚂蚁,展开丰富的想象,也进行一次草虫村落的奇异之旅。

对整篇课文的仿写一般放在单元教学结束后,这是因为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回顾单元教学要求,对单元内的几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异同进行一番对比、分析,归纳写法,找出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的仿写,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篇12

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必将更好地优化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学语文的同时,突破课堂教学和规定教材的局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形成从“局限”到“无限”,从“被动”到“主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通过情境画面,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全方位地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效果,可以创设新颖的情境,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如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课文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但是学生没有亲身去过西双版纳,对西双版纳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为了平缓教学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电教媒体,播放西双版纳的植物和动物的有关资料,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境界,并辅之以解说,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真切地体味西双版纳的美丽与神奇。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

新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或策略,都应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同时,新课标提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实质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多媒体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材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可爱的西沙群岛》一课中,“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美丽的海水,富饶的海底世界,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语感熏陶”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学的形式。首先,我让每一小组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接着,让每一小组选择自己最关心的海底资源,上网获取这些资源的信息。学生获取知识是在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中完成的,这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并茂,可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语文课教学时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技术,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形成冲击力,学生的感官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拨动起兴趣的心弦,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获取信息,拓宽素材积累空间,促使学生建立素材“信息库”,对素材分门别类收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搜集、贮存、加工、处理能力。在阅读教学预习中,采取单元整体预习的方法,利用已有资源如网络、杂志、书籍等,在作者、背景、知识、出处及相关方面查找整个单元的资料。课堂教学中,学生随时提取适合某一阶段学习内容的资料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适时补充。如:《无声的竞赛》一文中,我们以“八骏图”引入,首先感观徐悲鸿的大作,然后展示学生查找的其他有关资料。这样,通过多渠道获取的信息,使文章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宽,徐悲鸿这一伟大的爱国画家的光辉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顿生异彩。有的学生阅读时,朦朦胧胧觉得有些词语能看懂,但对自己的理解又没有把握,通过《现代汉语词典》进行词语意义查询,便理解该词语了。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将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它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

篇13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全面渗透、文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全面发展,都需要教师通过学习来提高。教师每时每刻都应该是学习者。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上课也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这样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意味着教师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就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引导教师学习。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积极阅读书籍

通过研究发展,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爱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己。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组织课改沙龙

课改沙龙能营造出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让大家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探讨语文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话题。每次可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改革中的新方法、新模式。

(三)亲近名师课堂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名师的引导。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让语文教师走近名师课堂。通过对名师课堂的学习、观摩、研讨,如通过观看光盘光碟、课堂观摩、远程培训等让教师在目睹名家风彩的过程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以提高自己。如观摩于永正的课堂,我们可以让教师领略他语文课堂中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重习惯” 五重教学特点,感受他“新、实、活、疑、爱、情、趣、美”的八字真经。

二、打磨教师课堂,提高课堂实效

打磨教师课堂,主要包括常规公开课的打磨及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的打磨。

打磨常规公开课的出发点在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讲究的是课堂的入格、课堂的实效。主要侧重于在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上下功夫。这种课的打磨目标,就是要让每个教师都上达标课、骨干教师能上示范课、优秀教师能上精品课。从而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三、进行教学反思,沉淀教育智慧

“教学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因此而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夸美纽斯如实说。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一个实践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师,哪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教师要养成一种研究的习惯,一种反思的习惯,不断思考自己的精彩与失误,这是专业化教师的必备素质。进行教学反思可采用写教后记和群团反思的形式。

(一)写教后记

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教后记是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它是教师思想智慧的结晶。

(二)群团反思

这是以学科组、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组织的教师的集体研讨。教师的个人反思与“个人理解”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有同事参与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多种声音”,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使教师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如年级组进行单元教学反思、学科组进行期中、期末反思、教研课的相互研讨,都能有效促进教师的共同进步与专业成长。

四、开展学科研究、强化科研意识

具有科研的意识、知识与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因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必须强调有关研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这要求教师自身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式、创新方法等方面有一个新的飞跃和突破,而这些正是科研能力的核心,科研能力是高质量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结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开展学科研究主体有以下三个途径:

(一)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是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育生活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意义、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从而彰显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意义的研究。

(二)积极进行微课题研究

微课题又称为“问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微课题研究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进行的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