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育赛事信息

体育赛事信息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0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体育赛事信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体育赛事信息

篇1

体育新闻不仅是对有关体育赛事的报道,还涉及到体育背后的社会文化。西方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冲突性、搏击性的体育文化与中国平和的养生体育文化在意识观念上有明显的不同。为了更好地融进世界大家庭,我们应自己树立起文化自觉的意识,随时去彰显我们的民族文化。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报道理念、模式和笔法,接受西方一些成熟的技法。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之处,尽快提升报道的制作水准,提倡有创意以及创造出可以媲美西方的体育新闻报道。下面以两则报道为例作一比较。

其一,中国网球:中国女双组合晏紫、郑洁苦战三盘,击败经验老道的女双组合帕斯奎尔/苏亚雷斯,为中国赢得了首个温网女双冠军。作为大赛4号种子,晏紫、郑洁分别以6:3、3:6和6:2的比分击败对手,为中国女网谱写了新的历史。此次冠军争夺战历时128分钟,冠军奖金为205,280法郎。赛后,郑洁总结了她们这场比赛:能成为中国首个在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的双打冠军,我们很高兴很骄傲。她说,“这(冠军)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一年,我们希望在今后的比赛中能继续这个势头。”郑洁完全有理由感到高兴和骄傲—温布尔登的胜利为她赢得了超过1百万美金的职业奖金。在取得温布尔登比赛胜利之前,早在今年一月份的澳大利亚公开赛上,她们就成为了首个拿下大满贯冠军的中国选手。国际上冉冉升起的中国网球选手并不是只有郑洁和晏紫,李娜也曾成功地打入了女子单打四分之一决赛,只不过后来输给了比利时的Kim Clijsters。似乎有迹象表明:在赢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网球女双金牌后推动了中国的网球的发展尤其是女网。来自上海电视台的顾珏(音译)对此分析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女子网球加大投入力度,因为他们不得不选择一种方式去提高比赛成绩,但是男子网球的竞争更加激烈,女子网球更容易出成绩。随着今年六名女子选手出现在温布尔登的赛场上,相信男子取得同样的成绩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其二,大杨扬为中国夺得首枚冬奥会金牌。第一个项目女子1500米比赛失利之后大杨扬背负了更多的压力,可以说大杨扬是中国代表团本届冬奥会的最主要的希望所在。进入决赛的五名选手中只有保加利亚的拉达诺娃是最强劲的对手。此前,拉达诺娃一直是女子500米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幸运的是大杨扬今天抽到了最有利起跑的第一道,只要起跑时占据第一位,拉达诺娃就基本上没有了追回的机会。发令枪响了,大杨扬果然跑在了第一位。这一次杨扬不会再有任何闪失,不会再给对手任何机会,她第一个冲过了终点也穿破了所有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尘封已久的心。王春露也获得了宝贵的一枚铜牌,两名中国姑娘紧紧拥抱,主教练辛庆山与两名爱徒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杨扬:今天最后我战胜了自己,赢了以后我还在喊:杨扬我不是别人。刚才冲刺,我还在喊:我是杨扬我不是别人。我要冲刺!我要冲刺!此时,杨扬终于可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鲜艳的五星红旗绕场一周了。第一次冬季奥林匹克的赛场上因金牌而升起了五星红旗。

何振梁:咱们参加了六届冬季奥运会,前几次六块银牌,就差一块金牌。有几次就差手指头这么粗的距离,与金牌失之交臂,这次终于实现了我们冬季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

小杨扬:从她一出发,我就觉得她能拿冠军。

主教练辛庆山:盼这块金牌已盼14年了,从1988年到现在已努力14年了。作为我们冰雪项目来讲,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杨扬:它应该是最辛苦的,我想说,现在感觉非常灿烂,但我觉得(拿这块金牌)是最辛苦的。

比较这两则消息,体裁不同但赛事新闻对新闻要素的要求来说都是一样的。

一、相同点

都属于硬新闻——体育赛事报道,结构安排上都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以及赛后或赛中教练员、运动员的点评,消息短小精悍,简洁明了。围绕各自主题都具有由重到轻,层次分明,条理性强的逻辑特点。

二、不同点

1、主题不同

西方报道就赛事而论,紧紧围绕运动员而写,突出选手的个人成绩。也报道了赛事奖金。即使有对中国网球发展的预测也依旧以赛事为主,不脱离运动员。

中方以夺金牌为中心,紧紧围绕金牌的意义而论,运动员是叙述整个事件的线索。运动员角色在赛事报道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赛事数据的使用不同

西方报道以赛场的运动员为主,紧紧围绕赛事进行写作。有关赛事的数据交代详细。中方以运动员为线索,但更多关注的是赛事的意义。大杨扬的赛事数据交代不明,她的比赛成绩做了淡化处理。

3、客观性

《中国网球》,标题客观,不带有主观性的语言。内文以温网女双冠军引出赛事背后的新闻,预测中国网球的发展。以逻辑推理证实“似乎有迹象表明”的可信度。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引述中国上海记者的分析,使读者看到双方的声音,增加客观性。《大杨扬…》的标题以热情的笔调赞扬赛事的结果,报道中“不会再有任何闪失,不会再给对手任何机会,她一路流畅地第一个冲过了终点,也穿破了所有中国人期盼已久的、尘封已久的心。”主观性的语言富有情感煽动性。

4、语言使用上的区别

《中国网球》击败经验老道的女双组合,“经验老道”与“苦战”的“苦”,形容词的使用凸显了中国新手的胜利。此后就鲜有形容词了。没有使用“激烈的冠军争夺战”、“兴奋地总结了”等形容词性主观词语。《大杨扬…》的报道全篇洋溢着激情,形容词使用较多,抒情性很浓。导语中动词的使用,“组合”、“苦战”、“击败”、“赢得”与“失利”、“背负”、“是”相比,《中国网球》的动态性要强。

5、结构安排上的区别

《中国网球》采用断裂式结构,把材料分散形成小段落,角度多变,一段落一个意思,简洁明了,信息量大,显得结构松散但又紧绕赛事而论,文章富有跳跃性,起伏波动,既把多重的信息传递出来又让受众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不沉闷。《大杨扬…》讲究结构的完整,层次分明,严谨、稳重但缺少流动感,缺少变化,概述性的语言多。

三、中西赛事新闻报道的区别给我们的启示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中西体育赛事新闻报道都遵从新闻报道的规律,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要与世界接轨就需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还需向西方学习。

1、做到客观报道

西方经过了多次的新闻改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进入商业报纸与大众化报纸时期,强调报纸是纯粹的新闻工具。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的要求促使西方的新闻报道注重新闻的客观性。具体操作上,从上面例文就可看出,(1)对中国网球的预测,在事实做论证的基础上,再用中国记者的语言证实,主客双方的意见都表明,显得中立客观。(2)引语的使用上多采用直接引语,因直接引语具有可信性和历史性,尽量避免间接引语,因其具有修饰和重编的可疑。(3)多用数据说话,因数据的引用具有科学性、客观性。显而易见,他们充分运用写作技巧尽量表现的客观些。

尽管西方标榜其新闻的纯客观性,但新闻毕竟是上层建筑,有其意识形态。纯新闻是不存在的。“报纸的新闻方针并不是贴在布告牌上或印在工作手册上的,它是通过种种办法加以贯彻的。称职的把关人和记者受到奖赏,懂得方针的记者委以重任。不符合方针的新闻报道受到修删以至被扣押。报纸的实际做法,就是雇员对新闻的方针是什么心领神会了。”西方的新闻工作者是深谙新闻报道宣传的,每篇报道后面都有其引导作用,只是其尽量表现的隐晦不明罢了。西方注重个体意识,赞扬并鼓励竞争,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个人自我价值为荣,肯定奖金的获得。商业经济带来的对金钱的追求也就毫无遮掩的成为正当的目标,也就难怪用充满羡慕与肯定的语气报道通过竞争角逐获得高额的奖金了。

中国则注重群体意识。《大杨扬…》开首就提到“中国代表团…希望”,以后的官员、教练、队友等反映出群体的力量。这样一对比,西方新闻突出客观性与我们的舆论引导和宣传的表面性截然不同,一目了然。

2、注重写作方式与技巧

从《中国网球》的写作结构上分析,基本不脱离西方赛事写作的惯例。(1)导语,最重要的内容。(2)对导语的支撑,细述赛事经过,各局比分。(3)点评,运动员或教练员的直接引语。(4)细节,跳跃性地选择与赛事相关的细节描写。(5)背景,与赛事相关的背景介绍,(6)相关的事件等。一场赛事要写的内容非常多,而不论何种媒体,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内容要压缩,因而形成这样断裂式的写作方式,富有跳跃性,显得轻松、活波,易于随内容而改变形式。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使其具有求异、创新的特性,而这点也就促使他们在写作方法上与众不同,不断创新。过去在创作手法上我们太强调新闻的写实性以致放弃了文学的许多创作手法,现在看来是不对的,文学中的一些手法也可借用,正叙、倒叙、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等都可借鉴,有广博的中国文学作基础,我们一定可以创作出新颖而又适应国际发展的体育新闻。

【参考资料】

[1] 程道才.《西方新闻写作》.新华出版社.2004.

篇2

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以赛事组委会为生产者,以劳动与设备为投入品,各种人体运动组合为产出品的生产部门,在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环境下区别于其他产业,难以被模仿的能力。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系统性、价值性、独特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培育与沉淀下来的,与周边其他要素资源互相影响的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结果。但是,目前体育赛事产业存在诸多问题,如高规格的体育赛事亲民度不够,国际性比赛量大项目多,专门化运动管理团队缺乏。这些问题,都在影响与制约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独特角度入手,提出体育赛事产业应走战略发展之路,本土品牌之路,合作共赢之路。

一、体育赛事产业环境要素分析

根据索罗与丹尼森等人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表达式为Y=f(K,L,R,A),Y为产出增量,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R为资源增量,A为技术状况。它表达了经济增长需要劳动与资本投入以及技术的支持。因此,体育赛事产业环境要素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企业需要提高本身的经营管理技术,优化资源,采用新的生产与销售方式,实现利润。体育赛事产业也需要通过产品创新,运动设备创新、生产资料创新、组织过程创新等实现体育赛事全面创新的技术与能力,以科技带动体育,以体育促进科技,走科技与体育互相协调,共同发展道路。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之一在于是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作为国家体育产业,其发展对于提高国际影响力重中之重。政府应该通过产权制度,税收政策,体育赛事文化氛围等制度创新,为体育赛事提供较低运作成本,而税收优惠又将激励各参与主体的市场行为。技术的创新与制度的创新共同带动了体育赛事产业区域创新环境要素的构成:一是硬件创新环境。主要指大型体育活动或赛事所具备的交通、设施、宣传设备等创新。二是社会文化创新。居民的审美标准、价值观、文化水平与心理素质等需要创新形成彼此信任、相互合作的良性发展力量。三是劳动力市场创新。运动员需要积极训练,通过培训,教育,有一定强度的训练达到赛事生产需求。

二、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互协调,内部与外部环境资源整合,资本与技术等共同创新的系统能力。体育赛事产业可以实行跨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结盟,以收购、合作或者合资等方式进行战略资源的整合,扩大产业的规模,增强产业的实力;在优势竞争方面:体育赛事产业的模式应该向环式发展,即为投入者硬件软件生产者服务口碑文化软件硬件投入者,如此一来,可以降低宣传成本,增加投入者粘性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增加投入者资本投入,并且结合社区商业模式打造品牌优势与规模效应,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在寻求战略优势方面,强化关键成功因素(KSF),体育赛事产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为高性价比、优质的硬件和软件充分结合。加强硬件设施的改进,通过技术、知识与物质资本的整合,使体育赛事产业有硬件上数量、质量、使用效率的支持。优秀劳动力资源需要不断地运输,通过无形要素与劳动力资源的整合,使各个省市区具有培育特色运动项目与俱乐部的能力,使业余体校,高校,体育中介机构具有培训教练员、裁判员、赛事管理员的能力。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对于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如前所述,品牌与规模的效应对促进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则从宏观角度,探讨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制度的创新、宣传的意义等,通过建立体育赛事产业文化网络,形成共同的体育文化价值观。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结盟,可以形成强大竞争优势的体育企业;通过战略整合,可以达到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制度创新、文化支持等要素协同发展,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体育赛事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作用;在寻求战略优势方面,既要走共赢之路,也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强化关键成功因素,使体育赛事设施等硬件与网络文化,赛事相关人员的能力等软件高度结合,使劳动力资源不断完善。

三、总结

体育赛事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的创新与制度的创新共同带动了体育赛事产业区域创新环境要素的构成。并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结盟,战略的整合,增加投入者粘性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增加投入者资本投入,并且结合社区商业模式打造品牌优势与规模效应,形成共同文化价值观念,为中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篇3

关键词 :世界技能大赛 心理训练 心理问题 心理技能

基金项目: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2013年度重点项目“世界技能大赛我国参赛选手心理调适和辅导方案研究(KJLSX13-03)”,主持人:徐大真。

2010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并于2011年和2013年分别参加了第41、42届世界技能大赛。作为世界技能大赛的新成员,我国选手在展现出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同时,也遭遇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从选手心理问题角度来看,我国选手在日常备赛训练中、赛前、赛中以及赛后均出现一些心理困扰,例如“高原现象”、“克拉克现象”、“瓦伦达效应”、“心理饱和”、怯场等,甚至是由此产生躯体化症状,例如头痛、失眠、腹泻、出汗、发抖等。因此,加强选手心理训练,培养和增强比赛所需心理技能势在必行。

心理训练,又称心理技能训练,最早应用于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航空航天领域,用于培养和提高航天员的心理技能,后被广泛运用于体育、军事等领域。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多种心理学方法和手段对参赛选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影响的过程,使选手学习和掌握身心活动的调控方法、提高调控效果,达到最适宜的程度,以满足提高竞赛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一、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心理问题现状

为了解世界技能大赛选手(以下简称“世赛选手”)赛前心理状况,研究者使用张力为编制的赛前情绪量表-T,对28名世赛选手进行赛前情绪调查。结果见表1:

本研究采用平均数加上一个标准差来计算选手情绪问题的检出率。结果显示, 28名世赛选手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情绪问题,存在不良情绪的选手人数总比例高达46.43%,显示出选手心理状态亟须得到关注,赛前情绪调节具有必要性。分别有17.85%的选手在个体失败焦虑、社会期待焦虑和躯体焦虑分量表上分数较强,显示存在一定焦虑情绪;17.83%的选手参赛自信心分量表分数较高,显示参赛自信心较强。

研究者将吴慧攀编制的《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认知调查表》进行修订,成为《世赛选手参赛心理风险认知调查表》,对世赛选手的参赛心理风险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参赛选手的心理风险因素集中在情绪风险,另外注意力风险和自信心风险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其中情绪风险主导的情绪是焦虑。

二、世赛选手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1.竞赛焦虑带来巨大压力

张力为认为,竞赛焦虑主要包括情绪体验、认知表征以及生理唤醒三种成分。

(1)失败焦虑。世赛选手绝大部分是经过重重选拔的技术精英,他们自我要求高,期待完美表现,容易产生“必须成功”的绝对化要求以及“如果失败我将一败涂地”的糟糕至极等错误认知,抗挫能力较差,害怕失败。加之面对世界级的比赛,缺乏参赛经验,身处陌生环境,面对国外强大竞争对手,更增加了选手的失败焦虑情绪。

(2)社会期待焦虑。世赛选手代表国家比赛,身上肩负家长、教练、学校、乃至地区和国家的殷切希望,认为自身身负使命,责任重大。加之有些教练为选手确定了过高的目标,以比赛的成绩来衡量选手的成败,也增加了选手的心理压力。

(3)躯体焦虑。身体是心理的指南针,一旦焦虑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身体就会出现退缩性、畏惧性反应,以逃避当前面临的巨大困境。世赛选手的焦虑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缓解,心理资源过度消耗,再加之赛前高强度训练、赛中遭遇语言不畅、规则不熟悉等突发状况,极为容易产生躯体化反应,如头痛、呕吐、发抖、腹泻、失眠等。而这些躯体化反应也加剧了选手的焦虑情绪,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2.注意力风险

世赛选手的注意力风险主要表现在“不能选择对比赛最为关键的信息”。通过与选手访谈得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包括缺乏比赛经验、对世赛不够熟悉,加之教练员的训练方式与自己常用方式产生冲突,使得选手莫衷一是。注意力风险会使得常规训练效率降低,遇到难关时犹豫不决,难以应对。在赛中,注意力的风险还在于能否排除场内强大选手和场外热情观众的干扰,专注于参赛项目的操作上。

3.自信心风险

世赛选手的自信心风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信心膨胀,另一种是自信心不足。这两种情况均是由对自身能力认识不清晰导致的。自信心膨胀的选手对前景估计过于乐观,导致轻敌,容易马虎,且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容易受挫;自信心不足的选手经常有消极的自我暗示,否定自身能力,容易怯场、紧张,导致赛场失利。

三、基于心理训练视角的对策建议

1.进行目标设置训练,合理角色定位,降低竞赛焦虑

目标设置训练是指通过合理设置目标来进行正确的比赛角色定位,提高训练效率,降低竞赛焦虑情绪,增强竞赛自信心的训练方法。

首先,目标设置训练的关键在于设置目标,最终目标的设置要专注于能力的提升,而非成绩和结果。成就目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掌握目标,一种是成绩目标。掌握目标关注点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而成绩目标关注点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能够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挑战困难任务,并使用深层次的加工策略;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焦虑水平较高,常和别人进行比较,遇到困难容易退缩。

其次,设定类似“最近发展区”的目标。“最近发展区”是通过一段时间的集训,在教练指导、自我摸索和努力之下能够达到的目标,并了解当前能力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

再者,目标设置要遵循“小步骤、具体化、细节化、各个击破”的原则。研究调查发现,选手的训练日志中反映出训练常见问题具有频发性、微小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如工具摆放与整理、废品回收、审图检查等,这些细节问题是选手最容易忽视和多次重复犯错的地方。因此,设置目标要从细微处着眼,每日设置小目标,一一完成,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进而形成自动化。

2.熟练掌握放松训练及自我暗示训练,缓解紧张情绪,增强自我效能高,调节竞赛状态

放松训练是指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的心理训练方法。放松训练的基本假设是改变生理反应,进而改变情绪状态。

首先,将放松训练应用于日常训练,作为一些心理技能训练如注意力训练和表象训练等的准备训练,将呼吸法、肌肉法和想象法相结合,缓解训练的压力与疲惫,放松身心,提高训练效率。其次,放松训练作为高效率调节情绪的方法,对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效果显著,且其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临场应用方便。

自我暗示训练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选手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自我暗示训练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其关键点在于用正向、积极的言语鼓励来对抗消极认知,通过改善情绪来稳定动作技能的发挥。

3.灵活运用表象训练,提高练习效率,增强抗挫能力

表象训练是指在充分放松之后,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在头脑中反复呈现已经掌握的动作操作技能。

表象训练的作用机制来源于两大理论,一是心理神经肌肉理论,二是符号学习理论。选手可以通过想象来使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兴奋传至相关肌肉,可使肌肉产生细微变化,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同时,通过表象训练可在大脑中建立和巩固动作图式,使动作操作更加熟练。

除了促进技能学习的形成之外,表象训练还有其特殊功用。可在表象训练中加入赛中各种突发状况的表象,并在表象中加以应对和克服,可提高赛中抗挫能力,使选手更加沉着、自信地应对比赛。

4.其他心理训练方法

不同阶段,不同参赛项目,不同选手,要采用不同的心理训练方法,制定个性化方案。

常规训练阶段,可进行基本心理技能训练,例如放松训练、注意力训练、意志训练、自我认知训练、目标设置训练、自我暗示训练等。常规心理训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选手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增加心理活动强度。

冲刺训练阶段(赛前一个月),主要目标是缓解选手因大赛临近带来的焦虑情绪。例如心理准备训练、自我调节训练、生物反馈训练、心理适应训练、比赛动机训练等。

赛中除了选手应用日常学习到的心理训练法进行自我调节之外,还要还需要心理专家全程陪伴,以便对选手出现的情绪困扰等突发状况进行疏导和援助。

赛后心理辅导方式应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具体方法可采用箱庭疗法、粘贴画疗法、图画疗法等表达性心理咨询方法。

参考文献:

[1]高发民.体育心理学[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新胜,顾玉飞.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力为.赛前情绪的因素结构、自陈评定及注意特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吴慧攀.运动员参赛心理风险认知与应对——以山西省运动员为例[D].山西大学,2009.

[5]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篇4

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网站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技术层面的知识来阐述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的实现途径。构建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对挖掘、整理、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达到实现资源数据存储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并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文化。通过信息库的形式使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社会。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与内容,查阅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中有关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与信息库构建的相关文献资料,并通过Internet和中国期刊数据库对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详尽的检索,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网络查询来设计体育场馆与周边宾馆的数据结构,构建数据库,利用GoogleMapsAPI进行可视化系统设计,在系统中嵌入GoogleMaps,并在地图上叠加自己的数据,实现体育场馆及周边宾馆数据的标注、展示、叠加及统计等功能。

1.2.2系统设计法

根据收集的资料及信息库的构建思路,利用开源的基于PHP+MYSQL技术,并结合电子地图技术进行可视化系统设计,在系统中录入收集的民间体育赛事信息数据,并在系统中嵌入GoogleMaps,在地图上叠加自己的数据,实现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系统。

2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的建设内容

2.1设计构想

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的设计根据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特点,并借鉴信息技术与数据库技术而设计。该信息库系统地、分门别类地搜集和整理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相关信息材料,建设成一个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相关信息内容,并面向公众普及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知识,弘扬民族文化的信息库;同时又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可便捷使用、开放式的、集成性的、多种媒体资源并存的有较大规模的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综合性资源库。由于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具有数据量大、分散性、时序性等特点,因此该信息库在设计时除了一般的数据库技术外,更多地要考虑到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共享。另外还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信息库数据量庞大,包括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要对各种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需要解决好数据的组织与存储方法。

(2)要保证各种复杂数据之间对象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保证文字、图像以及视频等信息的同步性。

(3)由于信息库本身包含多种形式的数据,要实现数据的查询就需要采用特征匹配和模糊匹配的查询机制和方法,如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等。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采用目前流行的B/S架构,即把信息库部署在服务器并放置在因特网上,用户只需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即可浏览信息库内容。开发技术采用开源的PHP+MYSQL技术,目前该技术成熟且使用广泛,例如百度、淘宝、谷歌等知名互联网公司都是采用此项技术。该信息库由文字库、图片库与视频库三个子库组成,基于这三个字库,分为前台信息展示与后台信息维护两个模块。前台信息展示又分为传统浏览模式与地图浏览模式,可在不同模式下进行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的查询、浏览、检索及对比。后台可进行赛事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平台采用PHP语言作为网页开发语言,利用MYSQL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存储。

2.2信息收集

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运用信息技术,通过组织采集、分析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名称、民族、区域、规则、特点、历史”等专业数据信息,建成一个完整且信息准确的信息数据库。所需建设的内容即为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相关信息。由于该领域信息目前分布广泛,有口口相传、文字记录、图片视频等记录形式,研究目标数据量庞大且分散,信息收集具有很大的难度,本次研究需利用多种方式,通过网络、图书馆及实地考察收集赛事相关的图书、论文、报纸文章、网页资源、图像和视频等资源。

2.3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属性定义

通过与专家访谈及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一个单独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需包含如下属性:①名称;②参与民族;③分布区域与省份;④规则;⑤特点;⑥发展历史;⑦功能;⑧资源开发,⑨相关资料。

2.4信息分类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根据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分类,每一个项目需包含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分别建立民间体育赛事项目的文字库、图片库与视频库。其中文字库需进一步分类,根据文字所描述的内容细分为项目的各类属性。各类数据建立信息索引,方便录入信息库。

3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的功能设计

3.1前台信息展示

3.1.1信息浏览

信息录入以后,按照相应的数据模型组织到数据库中。系统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可被各种用户共享。在信息库前台首页可以查看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列表,点击进入后,可查看该赛事项目的具体信息,如名称、特点、规则、参与民族、发展历史、赛事功能、资源开发等。该信息库同时也可对图片与视频进行展示,用户可在系统中查看体育赛事的图片以及在线观看。

3.1.2信息搜索

在信息库前台可对信息进行高级查询,既可以通过关键字检索赛事信息,也可根据条件对信息进行筛选,例如选择某一省份,某一民族有哪些体育赛事。系统对各查询条件使用“交”的关系操作。如:关系R和关系S的交,就是同时在R和S中存在的元素的集合。

3.1.3数据对比

由于某些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在某些方面,比如流传区域、规则、使用器材等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却又不尽相同。为了能够对两个或多个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有更细致的认识,本系统专门设计了可以对这些民族民间赛事进行一些参数的对比功能。可以在系统中选择任意两个或者多个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进行对比,可以展现出这些赛事在哪些方面是有相同性的,在哪些方面不同。

3.1.4集成地图模式

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还与googlemap相整合,在googlemap中定位到中国的版图中,即可显示在全国各地的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分布区域、省份等信息,点击进入某一民族民间体育赛事项目中,即为本项目的详细信息。

3.2后台信息维护

3.2.1信息录入

可在信息库后台分别录入赛事的名称、参与民族、分布区域及省份、规则、特点、发展历史、相关图片与视频等信息。信息的录入采用人工录入与网络采集两种方法。人工录入即为在信息库后台中直接输入赛事的相关属性信息,录入完成后直接放入系统数据库中,用户可在前台直接查看。网络采集为采集互联网中关于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相关数据。由于机器采集到的信息质量相对不高,并不能立即使用,故不首先放入系统数据库中,而是放入采集库中,再经过人工修改及确认之后放入系统数据库中。

3.2.2信息修改

如果遇到以前上传的信息需要更改、更正或者添加其他属性值时,可以利用该功能对录入的信息进行修改。

3.2.3信息删除

可以对录入的无效信息进行删除操作。

3.2.4用户管理

信息库管理采用了多角色、多权限的灵活管理方式,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权限用不同Session值进行控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各种不同的角色,并且给不同的角色赋予不同的权限,从而优化信息系统管理,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4构建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的意义

构建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4.1为构建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针对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特点设计信息库的功能,对构建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4.2有利于少数民族体育赛事信息资源的整合

目前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很多信息都散布于各处,无法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也不利于信息的长久保存和流传。构建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库,有利于维护民族体育赛事信息资源的整体性与共享性,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可读性。

4.3可促进少数民族体育赛事的发展、加快少数民族体育赛事的资源开发

电子地图综合应用了数字制图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把各种媒体信息有机地联结在一起,适合运用到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的展示之中。利用电子地图技术,其可视化效果可以很直观的展现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的空间分布明细,有利于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信息的传播与发展,保护民族民间体育赛事文化遗产。

篇5

体育赛事能够成为倍受瞩目的“眼球经济”,与媒体的传播方式密切相关,其中新兴的网络媒体业已成为体育赛事进行营销的重要手段。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继广播、报纸、杂志、电视之后的“第五大媒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新兴的网络媒体业已成为体育赛事进行营销的重要手段。截至2013年12月,世界网民达到30亿,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中国手机网民在第二季度的统计中已达6.68亿人,智能手机用户占全球手机用户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利用网络架构进行的“网络营销”,具有成本相对较低、传播速度快、互动性高、潜在市场大的特质,不仅是传统营销的创新,更代表了营销发展的趋势,体育赛事因此具有更为广博的传播空间。

(二)有利于竞赛表演市场的大力繁荣

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引起社会各界对体育产业的高度关注,其中对于体育赛事提出“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推动专业赛事发展,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在各地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这次与2010年3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22号)相比,对体育赛事产业发展更加关注打造品牌赛事,同时丰富大众体育市场,强调社会与市场力量的大力参与。2014年9月国务院会议宣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进一步开放了中国现有的体育产业,让更多企业有机会投身到体育赛事中。目前市场开发空间较大又具有品牌效应的往往侧重于大型体育赛事,正引领着我国赛事市场的发展导向,赛事的网络系统吸引着众多体育迷。

(三)有利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如今,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日益凸显的作用。随着以奥运会为标志的各项国际国内大型赛事在我国的不断举办,整体办赛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体育赛事网络营销的基本特征

(一)体育赛事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共同特征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不需要更多的中间层。体育赛事网络营销作为一般网络营销下的一个分支,它和一般网络营销一样都是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网络达到目标群体与目标顾客进行沟通,可以包括视频、文字和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网络营销。体育赛事网络营销同一般网络营销一样具有公平性,竞争者都是在同一个平台上,以相同的网络渠道争取达到目标群体的机会,所有的网民都有机会通过网络获得与体育赛事相关的信息,这样信息一般化的平台也是相对公平的。另一方面体育赛事网络营销和一般网络营销相同的还有其全球性,网络跨越了国界,无论是体育赛事网络营销还是一般的网络营销都可以使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在相同的平台上了解到同样的信息。互联网是宣传和推广赛事的一个多样化的平台,以达到利用不同资源为建立品牌形象服务的目的。互联网能够作为赛事营销过程中的一个独立渠道,完成赛事产品从生产者到经营者的全部环节,包括产品提供、支付和配送。互联网渠道己经成为赛事经营者开拓赛事市场的重要环节。同时体育赛事网络也能够更及时和大量地向受众传递信息,为不同企业的广告投放以及冠名权等其他相关资源的交易提供了极佳的先决条件,也会吸引到更多深层次的收益。

(二)体育赛事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区别

体育赛事网络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其营销目的往往不是以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或者直接利润为目的。许多商家通过在网络上推广某个产品,其目的是在于通过对商品的销售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而体育赛事网络营销最重要的并非销售有形产品,而是对一个赛事品牌的营销扩大体育赛事品牌的知名度,使体育赛事得到更好的发展,加深自身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赛事关注赛事。也正因为体育赛事网络营销与一般网络营销的主要目的不同,其在网络营销的方式上、网络营销时的侧重点上、网络营销的管理过程也有很大不同。同时在体育赛事的网络营销中,其商业性并不那么突出,虽然同样会推广一些体育赛事的相关产品但并非重点,相反体育赛事的相关网站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的关注度吸引赞助商从中获利。此外,一些在我国举办的频次相对较少的大型体育赛事存在巨大的网络营销难点,即非赛期漫长,本国的职业体育联赛相对赛期长,但也要受到竞技水平与国外高水平职业联赛的巨大冲击。这对于赛事网络营销来说,如何吸引网民持续观看将是一个严峻考验,也因此会导致成本的短期投入与难以回收。

体育赛事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方式多以传统营销为主

传统的赛事营销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印刷品等对赛事进行宣传,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站、论坛、微信、微博、APP等都成为了赛事营销更加广阔的渠道。但是从调研中了解到,目前通过网络了解赛事信息的还不到一半,基本以中青年为主,传统媒体营销方式尚在发挥重要作用,但它同时也必然存在反复观看、多种组合元素以及参与度较低的问题。辽宁全运会也是以传统营销手段为主,网络营销辅助进行。

(二)财力投入不足

赛事网络营销主要存在三种方式,或者由新浪、搜狐等网络媒体全力承担宣传报道重任,或者独立建立赛事官方网站,或者只是以网络相关信息为主。目前无论是哪种方式,总成本投入都远低于传统媒体营销,这与人员构成与财力以及认知观念直接相关。另外对于大型体育赛事,赛事公司一般会花大量经费在球员邀请、赛事赛场和观众服务上,而对于赛事网络营销的投入十分有限,这就直接影响了中网网络营销以及赛事推广的质量和水平。

(三)网络营销商业成效欠佳

赛事网络功能目前还是以赛事信息与视频图片为主,商业功能还很薄弱。有些大型赛事把官网建成票务平台,但是在赞助商宣传、特许商品销售等方面成效甚微,这也是众多赛事不去建设官网的重要原因之一,成本投入较大,但是商业回报却较低。有些网站虽然关注度较高,但是销售效果也多欠佳。

(四)官网媒体报道不够深入且并非宣传主力军

与体育赛事门户网站相比,赛事众多官方网站往往报道信息总量相对较少,缺乏深度与趣味性。如武隆第十二届国际户外越野挑战赛,其官方媒体—新华社以及重庆当地媒体将主要工作集中于开幕式、闭幕式,完成政府计划内的工作,并未深入赛事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此种报道模式,使有较大权限的官方媒体并未真正给赛事网络营销做出贡献;同时也使无权限但有实力的媒体丧失报道精彩赛事的机会。

篇6

(2)确立网络媒体广播组织权的主体地位。英国相关的法律规定,电视台和其他媒体机构享有对体育赛事片段进行独家报道的权利,此类体育赛事片段应当受到版权法的保护,与其他版权作品一样拥有被利用、转让、许可或者分割的权利。事实上,体育赛事组织者可以单独出售授权转播商没有选择的某些体育赛事的转播权。德国基本法第5条规定“政府部门不得干涉电视转播商以及转播商转播和接收信息的权利”。《州电视转播协议》更是对体育赛事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规定:“电视台有权利自由报道体育比赛结果以及相关精彩片段,免费电视台可以转播某些非常重要的体育赛事”;“欧足联和各个俱乐部(俱乐部只享有自己所参与的体育赛事的网络转播权)享有在体育赛事结束一个半小时后在网络上体育赛事录像的权利”。这说明,每个体育赛事组织者都有权主张自己组织的体育赛事的相关权利,但是这些权利应该有专门规定进行限制,防止滥用囚。    

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广播组织权仅限于控制以有线方式进行同步转播的行为。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对广播组织权的内容定义十分狭窄,并且控制的侵权行为极其有限。网络媒体并没有被当作广播组织权的主体,这给新媒体机构的维权带来了很大困难。在互联网环境下,我国著作权法应该认定网络媒体广播组织权的主体地位,明确这些主体也享有广播组织权。  

(3) 把定时播放纳入信息网络传播权。很多学者认为,定时播放是一种单向的非互动的广播行为。然而,信息网络传播是一种互动性的传播方式,公众可以享有在其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观看作品的权利。而网络实时转播不具有信息网络传播权所必备的互动性。如果按照以上说法,不仅容易导致司法裁判中的差异,也不利于维护体育赛事合法网络转播商的权利。因此,我们应该侧重考虑侵权人是否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侵权行为,至于是否定时播放,则不应把它当作对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认定的条件。    

2.加强综合执法管理    

(1)建立相关联合执法机制。由于体育赛事网络转播侵权行为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侵权证据不容易保全,仅仅依靠某一个执法部门是很难进行有效管理的。因此,国家涉及监督管理体育赛事网络转播的各个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联合执法机制,严格实施审查监督才可能取得成效。    

篇7

1.作为广告载体的体育赛事营销

作为广告载体的体育赛事营销,其营销主体是企业,即“企业按照市场规律,结合企业需要,整合企业优势资源,借助冠名、赞助等手段,通过所赞助的体育活动来树立企业的形象,推广自己的品牌,创造消费需求,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等营销目标的一种新生独立的营销手段。”从其定义中可以看出,企业借助体育赛事的营销主要采取体育赛事赞助形式。

在该领域,学者已形成了完善的理论,如学者欧亚敏和詹才荣认为,体育赞助指某一组织或个人向某一体育资产,例如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公益性体育活动等,付出一定数额的现金或实物,作为与该体育资产合伙参与开发以达成各自目标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商业行为。阙剑,谭玲认为,体育赞助是通过有针对性的赞助体育赛事、运动队、运动员、教练员来实现组织的商业目的。并且,众多企业也正是借助体育赛事营销而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如耐克、阿迪达斯、可口可乐、李宁、安踏等。

2.体育赛事本身的营销

体育赛事本身的营销是指体育赛事主办单位通过有效地整合资源,利用营销手段使体育赛事的社会效果、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在该领域内,学者的研究少之又少,仅有个别学者涉猎。其中有代表性是学者侯晋龙提出的“体育赛事的本质是一种整合营销”观点,他认为体育赛事整合了交换过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众多资源,既有场内资源,又有场外资源,既有观众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赛事本身所具有的潜在经济价值。

综合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尽管针对体育赛事本事的营销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尚停留在传统的营销理论上,多是观点的阐述却没有系统的构架。基于此,本文借助新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构架起系统、完整的体育赛事整合营销传播模式。

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整合营销传播最早由唐·舒尔茨提出,他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发展和实施针对现有和潜在客户的各种劝说性沟通计划的长期过程,运用与现有或潜在的客户有关并可能为其接受的一切沟通形式。”菲利浦?科特勒则提出,整合营销传播即企业里所有部门都为了顾客利益而共同工作,既整合对外的传播工具与传播信息,以通过“一种声音”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建立对外统一的“品牌形象”;又整合企业内部营销、生产、研发等部门协同建立“信息源”,使消费者在各种“信息接触点”都能获得良好感知。

总之,整合营销传播是系统化各种传播工具和方法,把品牌、理念、市场、产品、价值、网络、促销等整合为一体,在交换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理论与营销方法。因此,体育赛事的整合营销是以体育赛事为主题,综合运用各种工具、方法进行传播的一种营销方式。

三、体育赛事的整合营销沟通方式

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包括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人员销售和直复营销等多个方面,在体育赛事中可以运用任何与“现有或潜在客户与产品或服务之间发生的一切有关品牌或公司的接触”传递信息,通常以体育赛事为中心,从公益、文化、热点等各个角度,运用新闻传播、电视转播、事件营销、体验营销、商业赞助、纪念品营销等相关营销活动来进行。

1.新闻传播

体育赛事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电视、报纸、广播媒体都会主动地挖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但对于主办方来说,更应该主动地利用新闻媒体,通过宣传赛事的活动和理念,使其在举办之前便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还未正式举办,但关于奥运筹备的新闻便一直占据各大报纸、网站、电视的显要地位,所有重大新闻都在第一时间传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奥运会主场馆的设计方案的问世、北京为迎接奥运所进行的绿化、交通改造等新闻,都引起了消费者对北京奥运的极大关注,加强人们观看奥运的心理渴望,收到了极好的营销传播效果。

2.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是营销者在真实和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行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运作有“热点新疗效应”的事件来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兴趣和注意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和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的目的。[在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潜在观众的注意,可以运用该理论进行独具匠心的、与赛事有关的事件营销活动。例如2005年6月4日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来北京参加奥运会志愿者启动仪式。需要注意的是,事件营销的策划要与赛事的主题、理念相符合,达到“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效果。

3.体验营销

伯恩德·H·施密特在其《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提出了适应体验经济时代的体验营销模式,他认为应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方式。从体育赛事的消费过程来看,体育赛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体验消费。体育赛事是一种参与程度很高的活动,消费者参与其中感受体育挑战极限、追求超越的精深,为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呐喊、助威,为赛事胜负而悲喜。而当消费结束的时候,消费者又将体验的过程作为记忆保存起来。例如,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和会徽的设计方案展开全球征集活动,促使全球关注奥运会的人士联结起来投入其中,使得2008年奥运会的理念广为传播。

4.商业赞助

商业赞助是指通过投资于事件或慈善事业以实现公司目标,尤其是提高品牌认知度、改善品牌形象和提高销售量。体育赛事赞助已有成熟的运作模式,企业赞助体育赛事的观念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例如1983年上海举行第5届全运动时,赞助金额只有11.36万元。而到了1997年的第8届全运会时,赞助金额达到8921万元,比第5届增长了785.3倍。

商业赞助的形式主要有体育赛事冠名、体育赛场冠名、体育赛事赞助商、体育队伍赞助商等。通过赞助企业可以获得赛事会徽和吉祥物的使用权、公关活动权、独家现场销售权等各项权利,通过企业品牌与体育赛事的结合来提升了企业形象。

5.纪念品和授权产品营销

大型体育赛事发行的纪念品不仅能宣传体育赛事,而且能使消费者“睹物思情”,每见到纪念品即联想起赛事,使赛事的影响力得到延伸,同时还是体育赛事主板方获得经济收益、减轻赛事经费压力的有效途径。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发行的福娃系列纪念品、奥运系列专题邮票,在全球刮起了一阵收藏的风浪,不仅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收益,也对奥运起到了推动作用。

体育赛事主办方还可以授权使用体育赛事的标志、会徽等方式来加强影响。以NBA为例,它为全球100多个国家的球迷提供了授权产品授权商品包括运动服装、运动用品、球员卡、文具、出版物、录像带和纪念品等。结果,NBA在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还通过授权商品上的NBA标志,在世界各地时时刻刻做着广告。

6.大众传媒营销

体育赛事多在露天或室内的体育赛场进行,但是由于体育赛场空间、位置的限制,任何一个体育赛场都无法满足所有体育消费者的需求。于是,大众传媒便成了体育赛事延伸,不能前往体育赛事现场消费的消费者,通常会通过大众传媒获得体育赛事的信息。因此,与媒体的合作是体育赛事获得成功的关键。通过与世界范围内的电视台、报纸、杂志、广播等进行全方位的合作,保证体育赛事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收视,是体育赛事扩大影响力的关键。

7.网络新媒体营销

网络营销是刚兴起的营销新概念,指借助互联网商业信息、进行广告宣传,低成本、高效率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网络营销的成熟源于IT产业的快速扩张,如今网络已经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息息相关,借助网络进行体育赛事的营销便成为一种必然而有效的营销方式,如网上直播、网上转播、赛事网站、网络新闻、旗帜广告和链接广告。体育赛事通过网络在线传播与观众形成友好接触的平台,不仅可以提升知名度,还可以获得不菲的收入。例如NBA的官方网站在2003年~2004年赛季中的浏览人次高达3.15亿,平均每天浏览人次超过160万,网络营销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8.关系营销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关系营销是指为了保持长期的优先权和业务经营而与关键顾客建立长期的令人满意的关系的活动”。体育赛事是关系到国家、社会或地区的活动,有效地利用关系营销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体育赛事的利益相关者有从业人员、投资者、设备供应商、赞助商、观众、公众、社区、大众媒体、政府等方面,通常以各种赛事及赛事进展的新闻、记者招待会以及大型公益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关系营销。并且,体育赛事主办方可以借助公共利益相关者中影响力最大的政府的支持,与社区、大众媒体等利益相关者搞好关系,从而推动关系营销的顺利、良性运转。

9.手机互动营销

手机被营销学者称为新一代媒体,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将与互联网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以手机为载体的精准、互动营销手段也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随着媒体娱乐化和草根一族的兴起,人们更偏爱互动性节目。表现在体育赛事中,则消费者期望更多的参与,更多地体验到体育的刺激与激情。基于此,体育赛事主办方可以举办“冠军竞猜”“我最喜爱的运动员”之类的活动,鼓励观众参与体育赛事中,使观众体验到参与体育赛事的愉悦。

四、体育赛事的整合营销沟通模式

体育赛事整合营销沟通是要以体育赛事为核心,把诸多营销沟通方式整合在一起,促使不同的营销沟通方式互为补充,从而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达到最大程度地宣传体育赛事,并获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体育赛事的整合营销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体育赛事整合营销模式中,所有的营销沟通方式均围绕着体育赛事展开,重复持续地向广大消费者传递同一个理念,突出同一个主题,最终实现同一个目标,万万不能出现不同部门、不同比赛、不同方式所表达的内容不相吻合的现象。在这一方面,目前奥运会的营销便可以作为一个佐证,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是“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则奥运会主场馆的建设集中体现了“科技奥运”的精神;具有浓厚的中国色彩的奥运吉祥物“福娃”表现了“人文奥运”的精神;奥运场馆的建设集中强调“绿色奥运”。同时,不同的整合营销沟通方式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体育赛事主办方在配置资源时,应避免在不同沟通方式上的重复投资,而应该依据沟通方式的投入收益率合理配置资源,使不同的营销沟通方式之间形成互补之势,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五、小结

篇8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中国2008年奥运火炬在全世界的传递,我们开始发现全世界人民对体育的狂热程度是其他社会文化现象无法比拟的。今几年,伴随着商业利益的推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规模、传播范围越趋庞大,观众和运动员数量成倍增长的同时,赛事所需物资数量也相应增加,这对于体育赛会的主办者及主办城市来说,如何在有限时间、空间内将各种流动资源(人力、财力、物力等)及时、准确地进行支配、传递、交互是一件棘手的事情,而现代物流理论的应用,极大满足了现代大型体育赛事发展的需求。

一、大型体育赛事物流特点

1.需求性

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很难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物流需求,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赛事物流管理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

2.时间性

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具有时序性,可分为赛前物流、赛中物流和赛后物流。由于体育赛事全球化趋势,各种比赛或与比赛相关的器材及设施、文件、图片的送递等都需要国际间的合作。

3.空间性

一般来说,大型体育赛事中的运动员、观众、记者以及场馆设施、新闻及体育器材等在空间上会相对集中,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计划使用比赛场馆37个,布局呈“一个中心加三个区域”集中分布,所以,体育赛事物流要注意在空间上合理分配资源需求的分布,以降低物流成本,满足物流需求。

二、现代物流理论在大型体育赛事的应用

1.管理物流系统

主要职能就是规划、组织、监控体育赛事各项物流活动,依据主办城市环境布局,优化整合各项物流活动,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现代物流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为管理媒介统筹物流作业,如利用物流规划仿真、网络化仓储管理、物流智能配载、物流智能配送、物流实时跟踪系统、“供应链管理模式”等以协调赛区、非赛区物流活动的冲突。

2.信息物流系统

(1)信息物流内系统

主要职能是收集、加工、处理在进行体育赛事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类信息,如赛事基础物流信息、赛事物流作业信息、赛事物流管理信息等,并且能协调、指导物流系统内部各环节正常运作,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系统内部基本物流资源进行调配,以保证物流活动的连续性。

(2)信息物流外系统

主要职能是传递、指导在外环境条件下(如经济、社会、市场等)对体育赛事物流活动发生作用的各类信息,如大型运动会供应商信息、物资往来信息、交通运输信息、政府部门信息等,随时进行信息传递、反馈与接收,以统一协调内外系统信息。

(3)基础物流系统

1建设物流

建设物流,是指主办城市为举办体育赛事而兴建、改造场馆设施与交通设施所进行的物流活动,是主办城市在物流规划中资金投向最大的部分。

2器材物流

器材物流,即比赛器械、办公器材、新闻器材、医疗器材等的物流活动,而器材物流包括设计到包装、配送、装卸、储存、采购等诸多环节,所以交通设施的畅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器材物流的分配速度,同时采用创新管理技术为器材物流的“类别划分”选择最优化方案,以缩短器材物流循环周转时间。

三、赛事主办城市规划中物流理论的应用

1.主办城市赛事物流规划特点

(1)经济性

经济性内涵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物流程度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城市经济是城市物流发展的前提条件。二是城市物流规划的经济性。

(2)区域性

物流渠道的畅通与主办城市的区域性特点有关,由于各地区地理形势、人文环境、气候等方面不同,其处的城市物流环境也有所不同。如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端,居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是我国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的国际港口城市,目前上海已形成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具有现代交通运输的网络,其可因地制宜,建立现代物流组织形式,合理规划物流网络分布。

此外,还要考虑到本地区及周围地区是否属于人文景观区、旅游旺季是否与赛事日程安排相冲突、国内外游客数量、天气气候变化等因素,以提前做好各项物流渠道疏导计划,保证赛事物流的正常运作。

2.功能设计

进行场馆设施兴建、改造等活动时,要考虑到城市环境密集强度,注重空间的二度开发,兼顾后续经济、社会效益,如上海举办“八运会”而兴建的徐汇区体育馆具有多功能使用价值:室内混响设计可举办音乐会;赛后将体育馆的一层架空可改建成超市,这样大大减低了物流据点及其渠道闲置浪费的风险。

四、建议

现代物流理论应用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体育赛事的举办而造成资源浪费,加大大型体育赛事中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机械自动化的应用与操作,对赛事物流系统进行净化控制,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从而为保护环境提供可能。在大型体育赛事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现代物流已融入到体育赛事当中,要注重合理规划物流的整体运作,因地制宜,加强各系统部门的协调作用;借鉴往届赛事物流经验,加大国际合作,提高综合物流作业能力与业务操作能力,培养、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形象,增强整体综合竞争实力。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体育赛事 区域城市 经济效应

研究背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要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文化作支持。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社会传播链中成为一种信息资源,而这种信息资源是需要不断发现、开发、拓展的。

大型体育赛事是一种以竞技运动为载体,以实现某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事件,它的举办则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及对外影响,它的竞赛又是稀有资源对推动区域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开发起着标志性的作用,所以说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影响区域城市经济的一个平台。它的市场价值取决于赛事组织者、推广商、赞助商和媒体的合作,但成功的体育赛事离不开赛事的运作技术和营销策略。市场调研、赛事评估、创造品牌、组织管理是运作技术的关键;与消费者、媒体、赞助商、政府互动是赛事营销的特点;建立品牌是最重要的营销策略;赛事主办、承办、协办方的合作多赢是最重要的营销理念。

大型体育赛事在区域城市举办的意义

(一)促进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必须有高规格的体育比赛场馆、高度发达的交通、高效优质的通讯服务、充足的水电供应、可靠安全的防灾系统等设备。而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一个载体,它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城市建设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大型体育赛事在区域城市的举办促进了该城市大规模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兴建。如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亚运会,为保证赛事的正常运转,比赛时共使用70个场馆,其中新建场馆12个,改建、扩建场馆58个,投入资金1200亿元,其中城市面貌和环境改善预算资金1090亿元,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是改善人们居住环境、促进城市发展共赢的新路子,为广州大型社区开发建设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模式。

(二)促进区域城市科技创新的发展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是一场世界瞩目的体育盛会,也是一次展示国家高科技水平与成果的盛会。科技创新的竞争跟奥运会赛场上的竞争是一样的,在奥运会上拿的金牌数量和在科技上拿的金牌数量是成正比的。

科技创新涉及到信息化、交通、环境、安全、场馆设施和体育科研等多个领域。如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为了保证奥运会期间的交通畅通,大量采用高科技手段,建成了智能化交通管理指挥系统,基本实现了交通指挥现代化、管理数字化、信息网络化的作用;“数字化等动游泳训练测试器材”技术就可以通过运动员的模拟动作,记录在不同泳姿技术动作下的一系列数据和变化曲线,客观评定运动员主要肌群和专项力量、专项体能的训练水平;现场转播也成为现代奥运史上第一次全面采用高清设备进行电视转播的一届奥运会,这也是全球电视传媒机构联手进行的最大规模的高清晰电视转播活动。以上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促进了举办城市科技创新更快、更好的发展,更推进了中国科技创新走向国际化。

(三)促进区域城市对外的影响力

大型体育赛事由于是一种国际性的赛事,它在举办期间,几乎是全世界(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或整个大洲(如亚运会、美洲杯)或全国(如城市运动会)都会关注举办城市,是加快和促进主办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能使城市形象“品牌化”,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竞技体育本身,而成为文化盛宴和推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可以说,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为塑造、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影响力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对内增强了市民的凝聚力、认可度,对外加强了文化交流、传播了城市形象。如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不仅为更多的人了解中西方文化提供很好的平台,同时展现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也让西方看到中国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通过大型体育赛事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来宣传举办城市,起到吸引投资、增加就业和吸引游客的作用。

(四)促进区域城市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大型体育赛事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旅游资源。随着它大规模及频繁的举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体育迷们前往观赛,在观看体育赛事的同时又能观看赛事举办地的各种风景,因此,体育赛事对旅游业起着促进作用,而旅游业对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也有促进作用。

大型体育赛事与旅游业是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这样体育赛事与旅游活动就很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并融合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赛事旅游活动,必然会促进举办城市旅游业体制革新,建设良好的旅游环境。根据北京奥组委目前的预计,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参赛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将达到16000人,近5000名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7000名赞助商及其客人将参加北京奥运会,另外还有数百万的海内外游客将汇聚北京观看精彩的奥运赛事或游览故都名胜古迹。以此来看,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举办城市的旅游业起到长期而深远的意义。

(五)缓解区域城市的就业压力

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会给举办方甚至整个国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为城市的加速发展提供源泉。筹备一个大型赛事,一般需要3-7年的时间,改造或新建各种体育场馆,修建或新增交通、通讯等服务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减缓区域城市的就业压力做出巨大的贡献。如2008年的奥运会就为北京创造了200万个就业机会,2010年的亚运会广州将额外增加30.4万个就业岗位。

(六)促进区域城市政府的管理机制科学有效化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是一项涉及人力、物力、财力、安全、经营、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运作能力是大型体育赛事顺利举办的保证。政府对体育赛事的管理思路和引导策略,不仅表现在资金支持方面,更体现在政府的桥梁作用以及与组织者间的协作关系和自身定位上,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推进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部分。在2008年举行的奥运会中,中国为了保障科技奥运的顺利实施,政府部门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机制,全面统筹规划各项工作,动员协调各方面力量,有效整合最优秀的科技资源并进行优化配置,确保奥运科技的成熟、可靠、稳定及可持续发展,并促使相关部门和企业把握奥运契机,实现创新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奥运管理机制,既对推进科技奥运实施具有重大意义,也将成为世界奥林匹克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为以后奥运会举办国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区域城市产生的经济效应

体育的经济表现,在于通过提供体育服务产品,起到拉动市场、增加创汇、扩大就业、联动产业等作用,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能带动旅游业、商业、广告业、建筑业、服务业、通讯业、信息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发展。体育作为第三产业,可以容纳较多的劳动。举办大型的体育比赛特别是国际体育赛事,成为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良好时机,从国外体育产业运作情况来看,体育就意味着财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区域城市产生的经济效应主要为直接经济效应、间接经济效应、衍生经济效应。

(一)大型体育赛事产生的直接经济效应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给举办方带来大规模的经济效应,直接拉动增长点,如电视转播收入、TOP赞助计划、赞助收入、标志特许使用、体育彩票、门票、纪念币、纪念邮票、正式供货商收入、各级政府补贴等收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收入与支出通过奥运会组委会的财政预算,直接盈利1600万美元(如表1)。

(二)大型体育赛事产生的间接经济效应

大型体育赛事的间接经济效益是指获得直接经济以外的效益,在举办的全过程中,能够引起举办城市与国家的经济、社会指标发生改变的活动。如旅游产业、文化体育产业、房地产业、商业餐饮、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邮政电信业等产生的经济效应也是不可估量的。在2010年广州举办的亚运会期间,旅游业方面将有15万外国游客、50万国内游客莅临广州。根据估算,预计带来10亿元左右的额外收入;门票收入预计2亿元、纪念品等收入为0.5亿元;建筑业方面,每年直接拉动经济产值约10-15个亿。

(三)大型体育赛事产生的衍生经济效应

所谓衍生经济效应是指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显现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的提升,对外开放的扩大,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来实现的。它的经济效应包括电视转播、赞助商及周边产生的效应,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

首先,由于大家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等因素,在电视转播权出售方面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与此同时它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使其得到良性循环。其次,赞助商通过赞助大型体育赛事,获得广告、合作等特许权,是商业和体育的结合,让体育活动赢得大量的资金支持,赞助商品牌的良好形象也借此获取关注。

结论

总之,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影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对区域城市的经济效应最终还是取决于举办方的宏观经济环境的性质和条件。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已使大型体育赛事的社会价值明显凸显出来,说明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对当地城市经济、城市旅游、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其他项目发展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必将成为举办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胡乔,陶玉流.城市竞争力视野下大型体育赛事的效益研究[G].体育与科学,2009(4)

2.吴新章.奥运商机的经济分析[G].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5)

篇1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竞技体育不仅可以承载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同时还能反映所在国家、城市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因此它已经远远超越了竞技体育本身,成为赛事举办城市、举办国家形象的重要构成要件。如论哪个国家,无论哪个城市,都会利用举办赛事,尤其是国际赛事的机会,充分展示自身形象。

一、大众传媒在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功能发挥

当前,大众传播媒介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关系日益紧密,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的实时性、广泛性、公开性,体育赛事得以及时、全面、广泛传播,推动了体育产业发展,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同时大型体育赛事所承载的丰富人文内涵,通过大众传媒的聚焦、放大,传播,可以影响甚至塑造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

1.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媒介聚焦

大众媒介在体育赛事传播过程中必然要对赛事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选择行为不仅事关媒介自身利益,还将影响赛事所在城市和国家的形象。大众传播媒介在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过程中,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拟态的世界。在大众传播时代,这个拟态世界将成为人们认知事物,认知环境的主要中介。大众传媒建构的拟态世界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世界,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赛事所在城市和国家的真实情况,事关人们对客体的主观认知。

2.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媒介放大

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赛事信息的同时,通过议程设置功能,可以实现对整体事实中局部事实的主观放大。媒介通过在一段时问内集中大量地报道某一类型事件,引发人们对此类事件的关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大众传媒在体育赛事中为受众设置什么样的议程,可以间接影响城市和国家形象。如果大众传媒设置的多为负面议程,主要放大事物的负面局部,其结果将形成受众对认知对象的负面印象。反之,则会形成正面、积极的整体形象。

3.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媒介传播

大型体育赛事凭借其国际影响力,为大众传媒搭建了一个国际竞争舞台。传播主体在传播体育赛事,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形象的传播,传播者的权威性、信誉度,传播理念,传播时效,传播覆盖面,传播技术水准都可以在大型体育赛事这个舞台上中得到集中展示。换句话说,大众传媒竞争的背后,是国家地区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大众传媒形象的背后,是城市、国家的形象。

二、大型体育赛事大众传播控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体育可以承载地域和民族文化,可以展示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家实力,大型体育赛事凭借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广泛的国际关注度,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展示综合实力、自我形象的国际舞台,而大众传媒可以影响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进而影响城市和国家的整体形象,因此对大型体育赛事实施传播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的大型体育赛事传播控制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赛事传播中,不仅需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关注、聚焦体育赛事,还应该从城市和国家利益层面出发,调动内部和外部手段,通过各种方式对赛事传播行为、传播活动进行必要的约束,将其引导向有利于城市和国家利益的方向上来。

1.以赛事传播为契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随着后奥运时代的来临,体育的竞争将会由赛场转向社会,转向大众。金牌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竞技体育水平,但国民身体素质、体育教育水平、体育设施建设情况、体育运动普及程度等,更能反映一个国家、城市的体育综合实力。大众传播媒介在赛事传播过程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聚焦、放大、传播这些内容,势必推动相关领域工作的推进。

2.以赛事传播为契机提升媒介国际形象和拓展话语空间

大型体育赛事传播同样是展示媒介形象,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的一个契机。大型体育赛事往往会吸引国内外众多媒体参与报道,各国媒体将在同一个平台展开面对面竞争。另外,大众传媒的国际关注度也会借赛事得以提升。为保证在赛场外的媒介竞赛中取得成绩,就必须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大媒介硬件投入,加强媒介软件建设。

利用赛事传播机会拓展话语空间,争夺国际传播话语权,不仅可以展示大众传媒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还将为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城市形象打造一个更加有效的媒介工具。

3.以赛事传播为契机提升城市与国家形象

大型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展示城市和幽家形象的舞台,尽管城市和国家形象的提升不是依靠传播媒介独立完成的,但大众传媒的聚焦、放大、传播功能会可以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进而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以往大型体赛事传播中,体育赛事无疑是传播的主要内容,但在新的传播控制理念之下,那些能够展示国家社会所取得的文明成果的不同侧面,如城市建设、生活状况、生态环境中的亮点,将会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介传播的内容。这些内容与体育赛事混合交织在一起,可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有效提升城市与国家形象。

三、大型体育赛事大众传播控制内容及总体原则

人类社会所有信息传播过程都包含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收受者和传播效果五大要素。体育赛事传播目的,传播意图的实现与以上五大要素有直接的联系,其中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是体育赛事传播控制的重点,是实现传播目的的关键之所在。

1.传播主体控制原则

传播主体通过自身的把关行为可以决定传播内容,影响受众认知,影响传播效果的正负值,因此对传播主体实施必要的控制是实现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目的首要保证。

(1)媒体资源统一配置的原则

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的媒体资源统一配置原则是指,在大型体育赛事传播过程中,协调不同形态、不同层次媒体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实施资源的统一安排,统一调度和资源共享。以保障最大程度地实现传播目的。

资源的统一配置原则包含三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求不同级别媒体问的资源实现统一配置。城市媒体支援中央媒体,中央媒体帮助城市媒体;第二,要求不同形态媒体间的资源实现统一配置。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间打破壁垒,左右联动,协同作战;第三,要求不同性质媒体间的资源实现统一配置。市场化媒体、主流媒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和目标共同体,协同配合,互通有无。

(2)主流媒体主导,市场化媒体跟进的原则

在大型体育赛事国际传播中,各媒体要实施联合作战,资源整合,必须明确各媒体的主次分工,这样才能保证政令畅通,调度有效,否则,媒体间的资源整合很难形成真正的传播优势。主流媒体历来承担着党、政府、人民喉舌的重任,是党和政府重要的舆论主阵地。因此,以政府媒体为主导,市场化媒体配合跟进,是针对传播主体的重要控制原则。

该原则对政府媒体提出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在新闻聚焦功能上发挥主导作用,对新闻信息的筛选把关坚决贯彻既

定传播策略,进行议程设置,实现传播目的;第二,在舆论组织功能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发起、组织社会性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讨论,吸引社会广泛关注,以促进相关事业的发展;第三,在舆论引导功能上发挥主导作用,对重大新闻事件、典型事件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观点,传播主流话语,传递政府的声音。

2.传播内容控制原则

传播内容是大众传媒与社会群体建立社会关系的主要路径,传播内容以编码和符号化的方式再现现实,影响社会群体对环境的认知。因此,传播内容控制是实现大型体育赛事传播日的的手段保证。

(1)及时性原则

大众传播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是环境监测,通过反映世界最新的变化,为人们提供判断决策依据。如果没有时间性作为保障,这种环境监测功能将会失去意义。

及时性原则一方面要求新闻传播内容的时问性,即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事实公诸于众,消除受信者的随机不确定性,解除他们在判断决策中的困扰;另一方面,及时性原则还要求新闻传播内容的适宜性,即寻找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传播事实,以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最大程度实现传播目的。

(2)客观性原则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基本途径,是保障大众传媒权威性、公信力的核心手段,是实现受众知情权的前提条件。新闻传播内容做不到客观,就意味着排斥和蒙蔽,它不仅会损害新闻媒介自身的形象,也会影响城市以及国家形象。

客观性原则要求新闻传播内容必须用事实说话,通过精心选择事实,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态度和看法,影响人们对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的认知。

(3)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

大众传媒在参与构建国家和城市形象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选择那些能够展示国家城市文明成果的侧面和事实,积极正面地反映国家和城市形象。

当然,以正面报道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和屏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矛盾。大众传媒应该以改进和建设的态度来面对问题和矛盾,通过反映和报道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进而敦促问题的解决,这同样是正面报道原则的具体体现。大型体育赛事牵涉面广,系统复杂,时间集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突发性问题,面对这一特点,强调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就显得尤为必要。

3.效果控制原则

对大型体育赛事传播效果实施控制,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实现主观目的,即提升国家城市形象,提升国家城市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大型体育赛事有可能对社会产生的客观影响,引导向有利于传播者自身的方向上来。因此,传播效果控制是实现大型体育赛事传播目的方向性保证。

(1)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大众传媒具有公益性,是社会公共事业的组成部分,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它也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具有企业性,有自身的经济利益追求,大众传媒也希望通过传播行为获得自己的利益。

篇11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一再高涨,带动了全球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包括体育彩票业、体育健身业、体育娱乐业、体育竞赛业等。其中体育竞赛因激烈的场面,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参赛选手的精神感染力等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关注,从而催生了各种内容、形式、规模、地域的体育竞赛。其中,一些规模较大的体育竞赛由于对举办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能产生巨大影响力而升级成为“体育赛事”。通过专业组织的管理和运营,电视、网络等媒体深度介入进来,商业企业充分参与并提供大力的资金支持,使体育赛事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和喜爱。而大型国际性体育赛事,由于能促进投资、拉动消费、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能克服政治、种族歧视以及贫富、强弱差距,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吸引了各国、各地区、各城市竞相举办,且争办势头强劲,体育赛事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成为体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得中国经济、人文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体育事业突发猛进,中国体育健儿在各种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摘金戴银为国争光,全国运动会、城市运动会、民族运动会、各行业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在各大城市竞相举办。与此同时开始尝试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比如亚运会、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体操锦标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ATP中国网球职业公开赛等。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动下,大型体育赛事及国际性体育赛事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借以推动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最佳选择。随着赛事实践机会的增多,赛事管理经验和赛事管理人才有了一定储备,增强了我国举办世界顶级大型体育赛事的信心和决心。21世纪的头10年成为中国大力申请和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期,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使这种热潮达到了顶点。奥运会是当今社会影响面最广,涉及领域最多,参与部门最复杂,规模最盛大的体育赛事,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而且每一届奥运会在制度上的创新以及所采纳的创新技术带来了很多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新知识。北京奥运会在体育赛事的组织和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引入了知识管理这一新的理念和方法,解决了赛事主体多元化和参与者利益复杂化、海量信息与知识共享等问题,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知识报告和经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奥运会管理者——国际奥委会的知识管理措施。在组织发展中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作用,突出知识管理的地位,是国际奥委会近10年来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奥运会在每一个举办地的顺利进行,国际奥委会将知识管理作为义务写进了《主办城市合同》,通过知识管理项目监控奥运会组委会的知识管理执行情况,要求按照给定的模版提交知识管理成果,并通过培训、外围网、观察员计划等提供知识管理服务。北京奥组委运用知识管理的手段管理奥运会,既符合了国际惯例,又突出了主办国特色,使知识管理在北京奥运会当中进一步应用和完善,对奥运会的知识创新和传承做出了新贡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04-13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07GXS3B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文卉(1974-),女,湖北武汉人,国家大剧院文化交流部部长,博士,副研究员;黄朕(1968-),男,湖北武汉人,武昌理工学院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讲师。

3 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KM-SM模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进步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诸如赛事主体多元化、参与者利益复杂化、海量信息和知识共享等新问题对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对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的重要意义,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进行了全面审视。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北京奥运会的案例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简称:KM-SM模式),期望能够推动知识管理在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应用推广,提升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整体水平。

3.1 KM-SM模式的内涵

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横向由赛事计划管理、组织运行管理、竞赛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管理、后勤保障管理、风险管理、客户管理、新闻传播管理、活动仪式管理、形象景观管理、财务审计监督管理等组成,贯穿于赛事举办的整个过程。纵向来讲分为赛前、赛时和赛后三个阶段,赛前着重计划和演练,赛时着重执行和应急,赛后着重总结和评估。根据赛事举办不同阶段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特点和要求,赛事管理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赛前往往会采用职能化层级制的垂直管理模式,讲求自上而下的管理风格,统一行动、雷厉风行和高效率。随着赛时运行阶段的到来,为反应迅速和权力下移建立起一批任务团队,具有扁平管理模式特点,总体上看是一种网络化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不同阶段组织模式的转变以超文本方式进行转换,保证了大型体育赛事管理的连贯性和参与各方的协同性。本文提出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并不是对传统体育赛事管理模式的彻底颠覆,而是引入知识管理的新元素,让传统体育赛事管理模式在继续发挥优势的同时,用知识管理的理论补充其不足并解决新的问题,以期让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是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模式创新,不仅可以解决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的问题和瓶颈,还能预见未来赛事管理的新趋势和新问题,是大型体育赛事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动力。KM-SM模式在政府、赛事管理组织、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管理组织,这四种力量并驾齐驱、各司其责、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使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达到最佳效果。KM-SM模式符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项目”的行为准则,满足了体育赛事组织专业化、知识化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更新的体育赛事管理模式。

3.1.1 KM-SM模式的系统构成

图3-1 KM-SM模式示意图

图3-1所示KM-SM模式包含密切关联的四个元素: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它们共同承担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和运营工作,各方有独立的权责,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集成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四位一体”的功能,形成“政府为先导、知识管理组织协调、赛事管理组织执行、企业充分参与”的四元驱动赛事组织管理模式。

(1)政府――在宏观层面发挥先导作用

政府在KM-SM模式中处于先导地位,不同于“政府主宰”或者“政府主财”。个人或某个单独的职能部门通过经验作出的判断往往带有浓烈的个体本位色彩,从而可能导致“面子工程”或“赔钱工程”,这样高度集权和领导拍板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在KM-SM模式中,政府在宏观调控、全局保障和赛事定位上,依据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大量知识作出决策,为其它协作机构制定明确的活动范围和项目实施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还会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一定的物质资源和财务担保,为赛事举办提供便利,并节约大量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做出的宏观决策和全局定位不是拍脑袋空想出来的,而是建立在赛事管理组织和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前期调研资料和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知识管理组织――在中观层面起优化协调作用

知识管理组织在KM-SM模式中充当参谋和协助决策的角色,也是此模式区别于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的关键点。知识管理组织的中心任务是:①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将个体、部门和组织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②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赛事管理过程其实也是知识生产的过程,从最初的赛事申办到赛事筹办和举办,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档案,这些都是智力源泉,靠知识管理组织挖掘整理和传递。知识管理组织不仅要在整个参与赛事管理的四方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底层传递结构,还要积极的倡导和建立学习和分享知识的组织文化,设计和实施知识管理的流程,创造知识资产和构建学习型组织。对体育赛事运行过程中的文档、资料、图片、管理文件、运行方案以及更为细微的项目实施方案、代码库等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提取,将繁杂的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经人的参与和加工提升为知识,借助e-mail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论坛、学习班、头脑风暴会议、虚拟会议室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交流,从而与组织知识相结合转化为显性知识在组织中流动,最后,它会回馈于个人并得到内在和个体的提高,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又为组织提供了新的知识可供分享。信息交流的畅通和知识的不断分享,可以使组织和参与体育赛事管理的几方更为高效且协调得力。政府的不同部门与组委会不同职能处室的业务往来和执行情况,可以在信息共享平台上找到及时的信息和数据,包括总体方案、行动计划、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实施进度等,不仅大量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成本,而且信息过时、政策歧义等老问题在知识管理组织的介入和参与中得到了解决。

(3)赛事管理组织――在微观层面发挥主体作用

赛事管理组织是整个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执行者。赛事管理组织既要在政府规定的赛事组织目标、运行模式等多种要求下工作,又要借助知识管理组织对赛事管理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赛事的申办、前期准备,到赛时运行、再到赛后总结,这些工作都由赛事组织者具体实施和完成,工作量巨大且项目庞杂。因此,在四方当中赛事管理组织机构是赛事运行的核心,政府、知识管理组织、企业从不同方面给予指导、监督、完善和补充。

(4)企业――在微观层面起关键作用

赛事相关企业在KM-SM模式中起关键的作用,它承担了许多政府不能或者不适合运作的项目,但又与赛事组织方有明确的职能区分。赛事相关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是不可替代和功不可没的。例如北京奥运会门票销售就是以北京奥组委票务中心为指导和统筹,具体的票务营销渠道和方法由合作企业实施完成。北京奥组委票务中心制定原则有: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购票机会和权利;分阶段售票: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公众提供尽可能简便的购票渠道和流程。在这三个售票原则的指导下北京奥组委委托了一家专业的国际票务公司来全盘进行门票销售。这是专业公司参与赛事管理的典型案例,实现了最优化的做法――用专业化的公司去运作不同的项目。企业有足够的实力与政府共同做好体育赛事中的有关项目,从而使政府由多重身份的窘境中解脱出来。

3.1.2 KM-SM模式的优点

(1)促进多元主体的一致性

KM-SM模式由四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构成,四者在赛事运行过程中密不可分。从KM-SM模式的运行机理看,该模式有明确的宏观、中观、微观分层,且各个元素之间形成了有序而紧密的逻辑联系,具有层次分明的结构。KM-SM模式中的四个要素在赛事中发挥各自独特功能,如果只选用其中任何一个或者两个,都无法全面、系统、科学地管理体育赛事。因此,KM-SM模式能够将四个要素协同起来,最大限度的释放各自潜力,融合各要素之间的功能,构建出完善的有机互动体系。

(2)保证大型体育赛事的稳定性和创新性

随着科技文明的飞跃、管理学科的推陈出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赛事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和体育赛事需求。从国际奥委会的实践以及其它体育赛事的探索中,清晰可见知识管理参与赛事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以何种方式参与、参与多少没有定论。本文提出的KM-SM模式,是对新型赛事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也为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权责更加明晰,避免了传统赛事“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赛事组织的职能更为明确和简化,不需要再走传统赛事的“保姆”式;知识管理组织在整个模式中起着粘合剂、剂和内循环水的作用,使得整个组织摆脱了静态的、僵化的、闭塞的困境,此模式下各组织之间、组织内部的工作是动态的、创新的、有活力的。在这种模式下,四个要素的潜能被充分激活,在KM-SM模式框架内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

(3)提高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决策的正确率

在传统大型体育赛事管理当中,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甚至被恶意封锁的情况,也不给各参与主体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从而阻碍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降低了各方的积极性,增加了内耗,影响赛事举办的效果。KM-SM模式能有效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政府不再做具体的事务性命令,而是提出宏观要求和政策规定,避免了政府行政命令过多干预体育赛事的情况。知识管理组织在实现信息对称和知识共享上提供关键技术和方式方法。赛事组织机构在政府指导下,在知识管理组织支持下执行知识管理应用的过程,通过对海量信息的处理和赛事知识的传递共享,提高了组织和员工的决策正确率。

3.2 KM-SM模式的运行机制

图3-2 KM-SM模式的运行机制

3.2.1 目标定位

充分发挥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的联合优势,共同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以便举办影响广泛、环境友好、经济效益好、美誉度高的赛事,从而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优化调整行业结构。KM-SM模式运行要坚持“政府为先导、知识管理组织协调、赛事管理组织执行、企业积极参与”的总体原则,权责明细,各归其位。以政府的总体规划为指导,以知识管理组织为切入点,以赛事组织机构为运行载体,以企业参与为补充,既充分利用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又发挥了赛事组织机构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最终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多赢的目标。

3.2.2 组织形式

在KM-SM模式中,大型体育赛事围绕政府规划和要求进行方案设计。赛事的整体方案、实施原则、组织架构、运行模式等大的框架都由政府制定,并负责运行和管理中重大事项的决策。知识管理组织主要是在政府的总体规划下,协助政府统筹好各类知识管理操作项目,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速度和知识传递的准确度等。赛事组织机构主要是在政府制定好了相应的赛事规程和赛事组织方案后具体执行,保证每个环节都能按照政府设计的方案实施。企业主要是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支持,具体操作融资事宜,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等。这种组织形式的体育赛事往往在决策上要经过较长时间,但决策正确率是有保证的,而且执行效率很高,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组织内部协同工作。在这种情形下,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四方处于平等地位,相互之间既是契约关系,又是合作关系,会通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书面协议,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联合管理。与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相比,KM-SM模式的组织形式具有明显优势,参与主体的联系是紧密的,合作是全方位的,决策是全局性的,最有利于实现共赢目标(见表3-1)。

3.2.3 实施原则

(1)合作共赢的原则

建立四方合作委员会,统筹协调体育赛事组织过程中的重大事宜,共同审议体育赛事组织的规划方向、办赛规模、项目设置、管理团队建设、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问题。寻求四方管理理念的共性和交集,从而使理念趋于一致。在参与体育赛事管理的多元之间建立统筹规划、分工合作、沟通协调、并行发展的管理机制。在人力资源开发、财务管理、统筹规划等方面形成严密的相互制约机制和监管机制。实现管理上通达、资源上互补、利益上双赢,从而确保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使赛事规模和规格与社会资源配置相适应。

(2)资源共享的原则

首先是人才共享。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组织、企业都因赛事举办需要而大量吸纳人才。知识管理组织对于赛事管理架构中的信息交流和知识传递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和沟通作用,人才在框架体系内的流动也是知识传递、融合、提升的重要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构建四方良好的协作机制,更能够产生大量的新知识,为组织乃至管理体系的提升发挥重大作用。其次是技术共享。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组织、企业四方不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法必然会存在较大差异,各方所掌控的技术要领也各不相同。例如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赛事组织的整体协调操作技能,知识组织的信息传递体系构建技术,企业的市场把握和应变技能,都是各自的专长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四方通过技术合作与交流,深度开发出一套体育赛事管理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较大商业价值。

(3)专业性原则

专家委员会指导。从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组织中各抽出一部分专家,并从科研院所、高校、体育组织中聘请一部分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赛事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组织内部和框架内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保驾护航。

3.2.4 合作内容

(1)服务合作

体育赛事组织过程中有大量的服务保障性工作,包括医疗、志愿者、技术处理、信息通讯、安保等。合作表现在服务上互相补充,医疗、通讯和安保服务需要由政府宏观调控;人力资源和技术方面由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共享平台,便于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餐饮、运动员村和运输等由合作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2)职能合作

体育赛事的职能合作主要是协调过程。比如在赛事的新闻宣传和报道中,政府有新闻办公室,组委会有新闻宣传部等,共同寻找新闻点,统筹宣传渠道,并统一宣传口径。

(3)管理合作

体育赛事组织机构中的人力资源广泛来源于政府及事业单位,通过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实操培训和演练,让大家迅速成为专家,共同管理各业务口的计划和执行。

(4)监管合作

监管合作是四方都有权对赛事组织的各个方面进行随时监控,比如监察审计由招标而来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的审计部门来完成,餐饮住宿的服务质量由星级酒店的高级督察、质量监督局的官员组成监督小组来管理,卫生安全由政府协调公立医院、研究机构的卫生专家共同完成。

3.3 KM-SM模式的保障机制

3.3.1 制度保障

KM-SM模式中,有包括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和企业在内的四方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大型体育赛事管理和运行的相关任务。让四方平等参与赛事管理过程,必须以积极协作的结构环境为前提,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对KM-SM模式进行认证,并对四元主体行为规范作出规定。即要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或合同明确知识管理在赛事组织中的地位,确定KM-SM模式的管理方式,在政策上保证赛事管理模式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比如国际奥委会在《主办城市合同》中把知识管理作为规定写了进去,使举办地政府和具体执行的组委会从一开始就接纳了知识管理的各项规定。国际奥委会对近100个业务口了技术手册和标准流程,对奥运会举办方而言一方面是政策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政策约束,是必须遵守的操作规范。

确立知识管理组织的创新主体地位。知识管理组织在整个系统中拥有最大的信息量和知识储备,能够为赛事的组织管理提供足够的案例,帮助赛事主体全面、系统、有序、高效开展各项组织、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知识管理组织承载着整个体育赛事的信息传递疏导和知识共享传承工作,国家应对其扶持和进行政策倾斜,优化科技和人才配置,大力支持知识管理组织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形成一套良好的机制来保证知识管理组织的成果能够顺利转化和应用到体育赛事管理的实践中。

3.3.2 组织保障

组织结构主要是指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方式以及各主体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沟通机制,以高效、合理、优化的方式把各主体和主体内部各要素之间以科学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共同努力达到预期目标。组织结构好比人体的骨骼,撑起整个模式的支架,是系统内部知识和信息传递、交流、沟通的载体。它不仅推动着系统运行的进程,也承载着系统的各项任务,高效的组织结构是KM-SM模式中极为关键的因素,也是重要的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赛事知识创新体系,以之为基础将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企业纳入组织保障的系统之中。如图3-3所示,此系统以创新部门为中心连接五个机构:由国家为创新部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创新部门能够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由知识管理组织为其提供丰富的知识案例,使得创新部门能够有强大的知识平台作为研发后盾;由赛事管理部门为其提供赛事管理需求信息,使其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工作;由地方政府为体育赛事做宏观定位,使得创新部门在创新过程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由企业为创新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证,使创新部门无后顾之忧。同时,创新部门在研发过程中为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创新成果使各方受益,为知识管理组织提供大量的数据,便于知识的产生和更新。在这个体系中,还存在一个互动关系,即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也在不断的为知识管理组织提供大量原始数据,供知识管理组织提炼成信息再加工成知识,并分类存档入库,供有需要的部门包括创新部门使用。这个体系能够很好的促进KM-SM模式的运行和发展,也使得KM-SM模式在不断的实践和社会发展中调整更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适用于大型体育赛事的管理。

图3-3 大型体育赛事创新体系结构图

3.3.3 物资保障

物质和资金投入是KM-SM模式得以正常运作和实施的必备条件和基础。投入不足会导致知识管理组织和赛事组织无法正常运转,投入过多会增加政府负担,造成浪费和资源使用不足的现象。KM-SM模式需要建立政府投入、企业赞助的资金筹措机制。如图3-4所示,资金保障体系囊括了KM-SM模式的四元主体。由赛事管理组织对知识管理的实施进行规划设计和提交预算,由政府进行资金筹措和调配,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将资金拨付给赛事管理组织,加上企业赞助和供应商服务,保证赛事知识管理的正常运行。

图3-4 物资投入方式运行图

政府在知识管理投入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通过直接拨款或政策倾斜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知识管理的支持。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并不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当地方政府在举办一次性赛事往往不愿意为知识管理投入太大时。而企业参与知识管理的建设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除直接赞助现金之外,还可以供应商角色提供知识管理的技术设备和软件服务,直接找IT企业作赞助商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例如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上以实物形式赞助的物品和提供的服务占技术部门总服务的60%。当时最主要的IT公司都是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包括柯达、施乐、兄弟、飞利浦、3M、松下电器、理光和IBM,他们提供的赞助均以实物和服务为主。因此,KM-SM模式将政府和企业同时纳入资金筹措体系之中,政府负责自身的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由企业负责提供现金、设备或服务,引入了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市场上的各种资金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提供了物资保障。

3.3.4 人力保障

人是KM-SM模式中最核心的资源,也是知识管理的立足之本。无论是知识的收集、提炼、整理、传递以及再创造都需要人的参与。可以说,专事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是保证赛事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也是KM-SM模式顺利开展的人力保障。基于KM-SM模式的人力保障体系建立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之上,大量借鉴和沿用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将知识共享与知识网络、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知识整合、联盟和联网等概念引入人力保障机制之中,确保KM-SM模式惠及各类人才。

篇13

1.详细规划,稳步推进,分步实施。体育赛事经营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从某一个具体层面开始首先完成风险管理的流程,比如可从某一职能(如赛场安保)入手,也可以从某一流程入手(如某单项项目的比赛过程),制定详细规划,然后分阶段、稳步推进体育赛事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2.加强对风险的控制。风险控制是一种预防或减少风险损失的对策,就是找出关键风险因素并逐一提出技术上可行的、经济上合理的预防措施,以尽可能低的风险成本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程度。对于体育赛事经营企业来说,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预案。比如进行马拉松等户外项目的比赛,组织者就应事先查探摸清赛场环境、地形以及植被等情况以防迷路;通过提高装备质量控制标准以防止因装备质量不合格而引发伤害事故;在运动过程中通过控制比赛参与者和观众的行进路线、加强安全教育和强化安全措施以减少事故发生的机会等。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将面临的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以避免损失的一种方法。体育赛事经营企业的风险转移有两种方式:一是将风险源转移出去,可把风险大的部分项目转交给技术更先进、经验更丰富的专业项目组织者,如综合型体育赛事主办方与体育协会组织联手、赛事餐饮外包等;二是把部分或全部风险损失转移出去,在风险可能发生的情况下,体育赛事经营企业可通过购买保险、签署合同等方式将风险转移。

4.持续不间断地监控、改进和调整。体育赛事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最忌讳搞运动、走过场,仅仅为满足政府监管的要求而闭门造车编制风险控制文件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已经建立的风险管理流程,需要在每次赛事举行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以实现企业在风险管理上的持续改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