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案例

农村经济发展案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农村经济发展案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经济发展案例

篇1

群众村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敢于引导、敢于决策,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到2008年,群众村蔬菜面积发展到400垧,占总耕地面积的80%,其中胡萝卜300垧,红甜菜、白萝卜、山东大葱等面积发展到100垧,年产蔬菜3000万斤,产品销往长春、沈阳、大连、牡丹江、俄罗斯等国内外市场。

群众村在搞好种植的同时,还以本村的蔬菜资源优势,组织党员干部带头领办、创办小型加工企业9个,修建胡萝卜冬贮保鲜窖580多个,每年可增收300多万元,还可增加100名劳动力就业,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篇2

关键词 :吉安 五朵金花 二大基地 定位 镇域农村经济 举措

一、吉安镇地理气候和经济概况

镇域农村经济是全国农村经济的组织细胞。发展镇域农村经济事关县域农村经济、区域农村经济、全国农村经济。现就吉安镇近几年经济成长之路做一个认真梳理。吉安镇位于永川南部,地处黄瓜山山脉,自然条件适宜,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6.5至17.5之间。季节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地处川渝交界处,连接泸洲的新旧两条永泸公路横贯全境。区域优势明显。据镇统计办统计:全镇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990元,同比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15年1月20日在国新办会上公布,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由此可见,吉安镇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增长明显,远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二、因地制宜确立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

镇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结合本镇实际,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经济模式,吉安镇的定位和总体思路是:

(1)锁定三大目标:水果大镇、工矿强镇、乡村旅游;

(2)发展三大产业:多彩果业、科技牧业、新型矿业;

(3)发挥三大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域产业优势;

(4)实现三大愿景:沿边重镇、秀美乡村、幸福吉安。

三、制定加速发展镇域经济具体举措

1、发展特色农业,精心培育“五朵金花”,打造“多彩果乡”。

吉安镇地处永川百里水果长廊的核心区,温润天然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土壤质地,孕育出“五朵金花”——尖山富硒梨、三和蓝莓、一心杨梅、箭杆李子、高峰纽荷尔脐橙。年产各种水果3万吨,为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增收2750元。建成了永川“百里水果长廊的核心区”,拥有2.1万亩优质梨,8000亩纽荷尔、200亩箭杆李基地。其中,1200亩的七彩·蓝莓园,年产鲜果25万斤,实现产值25000万,也带动了周边农民47人就业。建成了是名副其实的“多彩果乡”。

2、依托“五朵金花”,激活民间活力,做活全镇乡村旅游。

吉安镇积极招商引资,全力推动后黄瓜山乡村旅游四季果园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尤其是投资建设以蓝莓为主题的健康休闲观光园,占地1200亩,其中蓝莓种植400亩,临湖花海20亩,苍翠林风体验区280亩,休闲娱乐区320亩,拟建成具有较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能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并为吉安镇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这是目前川渝两地最具规模的蓝莓种植园,积农业观光、康健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吉安镇在园区精心打造了十大赏花胜地,和十二家卫生、安全、舒适的餐饮、住宿企业。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住的舒心,这直接给当地农民和商家增加了300多万的收入。尤其是带动了地方土特产品的生产消费。吉安镇还积极利用每月3月举办永川梨花节、在各种水果成熟时节举办采果节,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欣赏万亩梨花园。这也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养殖业,游客乐于购买土鸡、蛋、自酿蜂蜜等出售,增加了农民养殖收入。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充分激活了民间活力。

3、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对“五朵金花”进行深加工。

当地两家酒厂加工梨子酒,梨子膏、蓝莓酒出售,销售情况很好,年销售10万斤。

4、科技农业助推农民万元增收。

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吸引资本下乡,做强全镇特色农业。一是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积极改良品种和引进新品种,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二是引进了民间资本投入,建立了储存量达5千吨级果品保鲜超级水果冷藏保鲜库。现代科技设施、设备大大的延长了水果的储存期限,并保持水果的营养价值;也有利于农民在市场过剩,农产品价格过低时,暂缓销售,等待更好的商机。

5、建立“二大致富基地”,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乡土人才领跑带富”试点基地。对镇内10名重点乡土人才从资金、技术上予以帮扶。尤其是技术上采取“单独辅导、专家跟踪服务、实践操作指导、组织培训”等方式进行悉心培育,以达到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的目标。如:吉安镇由一乡土人才新建立了一家3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带动了周边农户饲养。

二是创建了中小企业创业园基地。尤其是今年矿业经济受市场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创建这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尤为重要。因为它增加了当地农民就业收入,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确保了农村经济整体平稳运行。吉安镇通过招商引资力度,新增了一批工业企业落户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以达到以工促农的效果。再者,农业是经济的基础产业,工业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能切割而谈。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吉安镇通过“多彩果业激活农村乡村旅游;科技农业助推农民万元增收;特色农业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镇域特色经济,以此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新经济。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83-01

一、引子

案例一:在小贝3岁时,父母离异,双方均对小贝的扶养推卸责任,小贝只好从小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祖父母对小贝娇生惯养,从小小贝就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小学时,多次与班上的同学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屡教不改,初中时,小贝发展到逃学旷课,经常出入娱乐场所,同时染上了吸烟、喝酒、赌博、偷窃的恶习。在一次假期,潜入学校撬开学校办公室,在办公室盗窃时,小贝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案例二:小华6岁时,父母为了生计双双赴广东打工,而把小华托给外公外婆照应,外公外婆都是已过60岁,体弱多病,而对小华十分溺爱,非常迁就,使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的性格。由于缺乏最直接的父母的亲情之爱,小华性格冷漠,在学校时非常调皮捣蛋,老师找他谈心,他置若罔闻,成为学校比较典型的三“差生”。

二、隔代教育的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农村“隔代教育”作为一个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教育方式,也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我国农村教育的落后,主要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比较差,特别是老师队伍整体素质低,整体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的教育,由于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又愈来愈激烈,年轻的农村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奔波在外面的世界,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政策的开放,大城市也为在农村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这些年来出现了一股“外出打工热”。年轻的父母常年不在家,家里的小孩教育就自然而然落到了祖辈们身上,这就导致了农村千百万个“隔代教育”家庭的出现。

2、在我农村,封建的传统观念、传统生活方式,如大家庭的生活方式也为农村“隔代教育”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在农村,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大院,如王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院等。他们世世代代住在一起,这种大家庭式的生活在农村非常普遍,当前比较典型的家庭是“四二一”型,这种家庭组合,祖辈们与孩子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孩子也与祖辈们比较亲近,孩子的教育也主要由祖辈们来承担。

3、有些父母对教养孩子的责任认识不够。教养孩子是每个父母都应尽的义务。然而有的年轻父母图省事,怕费事,贪图二人世界,乐得把孩子推给自己的父母。再加上老年人孤寂难耐,也想从扶养孙子的过程中得到乐趣,两者一拍即合,就容易形成“隔代教育”的局面。

4、在农村,传统思想影响比较深远,如“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思想比较根深。所以为了逃避计划生育,逃避当地政府的眼睛,多生几个子女,把先生出来的孩子藏匿在外祖父母家或其他亲戚家,而且越是落后的贫困的农村家庭越是想多生,被藏起孩子的教育责任则完全落到了外祖父母肩上,“隔代教育”也便成为事实。

三、解决“隔代教育”提出建议和对策

“隔代教育”作为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是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实践证明,其存在着许多弊端,对农村的家庭教育存在许多副作用,影响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进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对此,应该高度重视,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隔代教育”的根本途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为政治理论的发展提供动力,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也受到经济的制约。由此,当前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几届政府都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发展农村经济最主要的是要发展好乡镇企业。在农村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避免农村劳动力流向大城市,同时要稳定农村基本的政策。

(二)增强国家在农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基本途径。国家和政府应鼓励外出务工或经商的父母们,在资金和经验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回到家乡,为家乡作贡献,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地方经济,使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红火起来,真正实现致富和教养孩子的“双赢”。

(三)父母和祖辈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增强各自的责任意识是重要途径

篇4

 

1 农业政策分类及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机理

 

1.1 农业政策分类

 

农业政策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主要的政策类型有组织政策、财政政策、农业产品流通政策、农业科技政策等。组织政策体现在两个方面,政府依据农业形式所采取的针对性政策,依据农业生产过程进行调整、控制的政策;财政政策是为实现农业目标调整农业财政收支规模与平衡的指导原则,细分有税收政策、财政拨款、农业投资政策等;农产品流通政策主要是指调节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农产品市场价格等的政策,有利于维护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可细分为农产品价格政策、农产品结构政策;农业科技政策,该政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促进农业发展,鼓励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政策,可以细分为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产品技术推广政策。

 

1.2 农业政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机理分析

 

农业政策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三个方面。

 

农业政策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向,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区进行规划、政策制定等引导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政策的导向作用体现在引导资金的流向,通过资金拨款、兴建水利设施、新产品培育等在引导农业种植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如东北地区盛产玉米、大豆等,吸引该类制品企业到该地区投资建厂,节约原材料成本;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前农业种植主要变现为单一种植,改革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部分地区形成农业种植规模性,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各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使得农民获得较高的农业收益,农业的规模种植与生产同时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机会成本,农业生产积极性增强,农村劳动力由城市向农村回流现象明显,如近几年的民工荒等能够部分说明农村劳动力回流的现象。

 

农业政策有利于完善市场结构,实现供需平衡,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农业政策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确立农民在土地使用中的主体地位,对土地可以转包、转让、调换、出租,长期不变的经营区保证了农民种植的独立地位,以此实现农业种植效益最大化目标,增加要素投入、改进种植品种等成为农民自发行为;激励作用还体现在需求激励方面,农业政策的制定有利于解决农产品供给不足现象,实现粮食安全,如粮食购销政策,在某个环境下通过合理的运用价格保护,当农产品剩余条件下通过粮食收购保护,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及种植积极性。激励了农业经营上的创新,实现了产学研用协调发展,以农产品需求为导向,农产品流通为主线,规模生产、农产品深加工模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还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实现了农产品的供需调节,促进了农业市场的供需平衡。实现了对农产品价格上的调整,对农产品价格形成了保护,如通过增加库存稳定了农产品价格,提高了农业种植积极性。实现了农业收入的调节,各种政策补贴的出台提高了农民收入,如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补贴、最低价收购政策等。

 

2 农业政策下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2.1 形成农业规模生产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待提高,由于农民自身对土地种植拥有很高的自由,户与户、村与村种植内容不一,农业种植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不利于农产品销售,规模效应较低。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对不同区域种植进行规划,具体方式为:鼓励农村形成合作社,鼓励个人大面积承包土地来建立大面积农场,对参与规模种植区域给予财政或物质上的支持等,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规模化生产。

 

2.2 鼓励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农超对接

 

鼓励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农超对接,提高农民收入,依据地区特色,政府应制定相关措施,如农产品深加工财政补助、深加工产品销路解决、鼓励大学生深入农村、鼓励农民进行管理上继续学习等。鼓励城市超市深入农村,同时实现城市食品无公害引入与农民增收,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民融资,如农村物流金融等。通过鼓励农产品深加工或者农超对接进一步挖掘农产品价值和解决农产品销路,进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务农积极性。

 

2.3 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重要趋势,生态农业是指通过现代管理手段结合科技成果,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鼓励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连接,坚持农业与环境、健康等可持续发展,依托多种途径实现农民增收。生态农业具体做法如下: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如稻田养鱼、作物兼种等,发展农村旅游观光,鼓励农村结合自身地理特色,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通过发展农家乐、农村文化旅游等实现农民增收;发展绿色农业,提高产品价值,如采用有机肥,生产绿色产品,保持土地肥沃,提高绿色食品生产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形成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对接,实现农业经济、生态保护、社会稳定的统一。政府部门应通过建立生态农业基地形式,作为示范点,鼓励其他单位效仿、学习。

 

2.4 继续推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初具规模,成功案例很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会面临农民财产权益保障等诸多问题;缺乏规范化的专业操作,运营过程规范性还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缺乏健全的信息沟通系统、内部制度仍不健全、规模太小等;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整体素质落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制约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部分组织成立比较随意,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认识不够全面,缺乏资金的保障,融资渠道狭窄。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坚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发展形势的多样性,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如规模大小、农产品种类等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据市场规律办事,严禁盲目进行;向专业化组织模式发展,同时要面向市场,就近组合;强化政府部门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强财政支持力度,如在税收、信贷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带来市场机会的同时解决资金约束问题,用技术或管理等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行关于农业的产学研用对接工作,鼓励有管理能力的毕业生向农村发展;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强化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实现信息共享,扩大经营范围,实现为农民服务到自我服务观念上的转变。

 

3 结论

 

篇5

1.1 随着这些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生产经营体制的不断变更和发展,以前的救灾救济方式已经难以发挥对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作用。商业保险的引入,能够让农村新的风险保障体系得到健全,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维护农村居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从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1.2 商业保险在农村中的发展能够帮助农村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很多问题。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数据表明,农村中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要严重的高于城镇的情况,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商业保险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减轻人口老龄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负担,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3 商业保险的发展,能够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农民因为意外伤害和疾病等因素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减少了农村居民因病返贫的现象产生,让农村社会更加稳定,还有一些自然灾害而引起的问题,如子女教育问题等等。商业保险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少部分的资金投入,同样能解决很多问题。

1.4 商业保险资金投资功能的发挥,支持了农村的一些基础建设,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让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增收增加和拓宽了渠道。同时在农村中,商业保险的发展还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和费用,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养老基金亏空等问题。

2.商业保险在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问题

2.1 农村居民保险知识贫乏,导致商业保险发展缓慢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他们有着对保险的需求,但是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村居民虽然听说过保险,但是真正对保险的了解可谓少之又少,并没有把保险当做是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因此他们的投保率及底。

2.2 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本质是利益的最大化的追求商业保险工作是一个企业,而企业是属于盈利性的组织,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是利益最大化的创造和追求。而农业商业保险中,因为自然灾害和一些设施的简陋等等造成了商业保险的高赔付,这就和商业保险的目标相悖。再加上农村保险跨越的地域面积大。单笔保费低、业务分散等等,导致了商业保险公司服务成本的增加。

2.3 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和供给不足农村所需要的保险产品一般是那种缴费低、覆盖广、缴费灵活以及保障高的保险产品。而商业保险公司目前所经营的保险产品中,对于这类保险产品还比较缺乏。再加上农村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对于保险金的支付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虽然国家近五年来对农村的农业发展和农民个人通过保险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通过商业保险转嫁经营风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民个人利益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但由于农民对保险认识的局限性,就导致了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较窄,规模不大,风险集中,商业保险不能在其中直接获取经济利益。

3.增强商业保险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3.1 加强商业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农村居民的投保意识增强商业保险能够有效的服务“三农”,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能够得到农村中,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商业保险要利用好乡、镇政府部门,积极的做好农村保险知识的宣传工作,加深农村居民对于保险的认识,比如可以在乡镇的街道上、各村的村委办公点以及各个村落的重要路口等进行农村保险宣传专栏的设置,宣传当前的保险基础知识、保险法规以及承保和理赔中的重要事项等等。还可以通过乡镇的相关干部进行集中的保险知识以及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加农村居民的投保意识。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教育机构进行保险知识的宣传,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让他们从小就能够得到保险知识的普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