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篇1

2、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体,比水轻的会浮,比水重的会沉”。

知识:

1、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2、有用简单器材做的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情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

教学准备:

铁钉、气球、小玻璃杯、石子、灯泡、木棍、四个大小一样的塑料瓶、砂、盐、锯末、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两个大小不同的螺母、装有水的水槽、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玩潜水艇时,我们发现潜水艇里水的多少决定潜水艇的沉浮,一般物体的沉浮又与什么有关呢?

2、推测我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如铁钉、气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3、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看看有没有推测错的物体,把水中上浮的物体和水中下沉的物体分成两堆,并在教材上记录。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小组讨论:物体在水中浮与沉,可能与哪此因素有关?学生分小组讨论推测,并将推测结果记录在教材上。

2、教师出示并介绍本次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验器材及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中都浮了起来,两个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师提问:这和同学们的推测一样吗?有的同学说大的会浮、小的会沉,可是小木块也浮起来了;有的说重的会沉,轻的会浮,可轻的螺母也沉下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怎样来研究?

4、小组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教师引导各小组商讨,制定尽量完善、有效的观察、测量、记录方法。

5、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的方案中的不足进行指导。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学生们不容易想到用剩下的一个塑料瓶装水来进行实验,不容易将“水的重量”作为物体沉浮的一个“界线。同时由于塑料瓶有一定重量的关系,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结果,在实际数学中,建议尽量用小塑料袋,减小同于容器重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一次物体沉浮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4、让学生汇报本课的研究与发现,并做好记录。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此前的猜测,并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自己认知上的误区,修正自己的思维。

四、拓展与应用.

1、说一说潜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课题:自由研究

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建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知识:拓展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的认识。

情感: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建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故事与事实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不少物体沉浮的秘密。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老师想办法解决。

2、有一个新鲜的马铃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演示:把一个新鲜的马铃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寻找与他人不一样的办法。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不用工具,不改变马铃薯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4、启发思考,为什么人可以躺在死海中看书看报?

四、拓展于应用。

1、说一说马铃薯沉浮的道理。

篇2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 预习要求:

学生对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

2、 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

2、 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播放朗读录音。

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 学生齐读课文。

4、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 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的乐观主义精神。)

2、 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为我们展示了在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

,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 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 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

远征难: 只等闲: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7/08-0049-05

科学教育在继STS教育、Hands on教育、Minds on教育之后出现了STEM教育理念。STEM教育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强调综合性,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四个领域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学生的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

在STEM教育理念引领下,北京师范大学项华副教授及其团队创立了“数字科学家”课程与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在数字环境下,以信息技术为情感激励工具和探索工具,旨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索世界的意识和能力的课程与教学模式。

北京景山学校北校区从2011年3月开始实施“数字科学家”课程项目。期望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能够对任何一个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选用适当的科学手段进行解决,从而成为一名自由的探索者。下面将以“投票计数”为例,介绍我们的思考与做法。

教学任务分析

“投票计数”是初中阶段“数字科学家”选修课程的第一课,问题情境源于北京连续出现雾霾天气,学生要对过春节时是否有必要燃放烟花爆竹进行投票。

任务要求: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否低碳环保呢?请自主选择一个内容,制作投票计数器,让本班同学参与投票,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任务内容:1.根据问题情境,选择环保内容,编制成可以进行投票的问题与选项。2.利用Scratch软件平台的按键侦测功能,设计制作投票器。3.在全班进行投票,获取数据,将结果导出,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4.撰写研究报告,按小组交流展示。

学情分析

学生共11人,来自七年级的两个班级。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一个学期的Scratch学习、使用经验,具备了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Scratch的键盘按键事件,制作两个键响应的投票器。2.进一步熟悉Scratch动作模块里“移动多少步”程序块的功能与使用,利用画笔里的图章功能,制作投票数据的柱状统计图。3.了解Scratch中变量的定义、使用,记录输入不同选项时的投票数。4.了解分支选择结构和文字显示的功能,对投票结果进行判断和输出,直接得出投票结论。

过程与方法:1.亲身经历“规划设计—制作—测试—修改完善”的过程,体会如何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出符合需要的投票器程序。包括程序的功能设计、角色与界面设计、变量设计、初始化设计及程序制作。2.初步协调小组成员的配合,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本课任务涉及了数据的获取、导出、处理分析及结果的应用,渗透了“数字科学家”的课程理念。2.体验从问题情境中提炼出核心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规划设计投票器的功能。2.程序的测试与修改。

难点:1.投票器功能的规划与程序界面的设计。2.程序的测试与修改。3.对所获取数据的处理、分析与应用。

课程资源

Scratch 1.4软件平台;投票计数学案.doc;投票计数.ppt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基于问题的小组探究式学习,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师的作用是:引出核心问题—指导学生设计—点评程序,提出改进意见。学生的活动流程为:分组协作、明确分工—规划设计、拟定功能—编写程序、调试应用—获取数据、撰写报告—评价反思、展示交流。

1. 引入新课(15分钟)。

教师介绍“数字科学家”课程的目标、要求与安排,并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确定组名与分工。

(教师用图片展示情境,引入项目)北京频繁出现雾霾天气;春节期间,很多人选择不燃放烟花爆竹;四年级小同学在进行“我们的碳足迹”项目活动。

师:我们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否低碳环保呢?让我们制作投票器来进行投票,并对投票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应用。

教师展示投票器示例画面,带领学生明确探究学习步骤:

(1)启动Scratch,设计制作问题背景和问题角色。

(2)编程制作投票器:按y键表示同意,n键表示不同意;数据的可视化(多种形式,如柱状图);统计结果的记录(变量或链表)。

(3)在小组内进行投票测试并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试。

(4)导出数据并对投票后的程序界面进行截图。

(5)撰写本课研究报告。

2.学生分组探究学习(40分钟)。

研究报告格式:

主题:***环保生活方式调研

研究者:***小组 组员:

轮值主席:

调研目的:

程序流程图:

调试过程(出现问题,解决办法):

导出数据与分析:

环保生活方式建议:

体会:

3.小组展示交流与教师点评(25分钟)。

4. 教师小结及作品整理提交。

实践、反思与拓展

第一次实践:自选主题设计投票器

5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地完成了任务,撰写出了研究报告,完成情况很好。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有以下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现象。

1. 学生发现了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在程序的制作和试运行过程中,学生发现“按住Y键不放时,会导致多次重复投票”,怎么办呢? 围绕这一问题,学生自己展开了讨论与尝试,各组都有不同的高招:

“TCYYY”组采用了直到按Y键结束前一直等待的程序模块。

“冯周”组采用了按Y键后进行广播,等待1秒后才能重新投票。

“燃烧军团”组采取了要求投票者填写身份和理由的方式,并在按键处也采用了直到按Y键结束前一直等待的程序模块。

“132425”组采用了“计数器”和“数学逻辑”的模块,实现2秒钟内不可重复投票。

从以上情况看出,学生能够在程序测试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宽松的研讨环境中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得到了较好的拓展,得出多种解决方案。学生们已经有了问题意识,有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与能力。

2. 撰写研究报告,培养了学生记录探究过程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意识。

下表是各小组对程序问题的部分调试记录。可以看出,尽管学生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各不相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同,但都把问题说清楚了,记录了自己思维和探究的过程。

3.从研究报告中的“导出数据与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考虑问题角度的多元化和分析数据时思维的发散性。

4.学习评价要素与权重:轮值主席(10)、学习纪律(10)、小组合作(10)、程序功能(40)、研究报告(30)。

这是一次两课时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从最终效果看,还需要在学生开始自主制作之前进行讨论交流,明确程序的基本功能和程序设计的变量定义等,从而让学生的探究更有的放矢。

从学生选择的投票主题看,问题比较单一,在选题方面的思维不够发散。当学生把制作好的投票器给四年级“我们的碳足迹”项目负责老师用时,老师的一句话“我想问其他的问题怎么办呢?”就把学生问懵了。怎么办呢?我根据可以探究的新问题,对活动进行了延伸。于是,有了第二次实践。

第二次实践:万能投票器的制作

1.问题情境: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进行“我们的碳足迹”项目调研时,拿到了我们之前制作的投票器,发现我们5个小组的选题比较单一,想问其他问题却没有办法使用这些投票程序,怎么办呢?

2.讨论形成任务,明确程序功能。

通过讨论,学生提出制作能够让使用者问任何想要调研题目的投票器——万能投票器,即简易专家系统。

程序的功能:

通过人机交互可以生成任意想调研问题的投票器(要有相应按钮,在问题生成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重新开始设置问题)。

通过人机交互利用设定初值的程序进行投票(要有相应按钮,在投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重新开始投票,而不必重新设置问卷)。

通过人机交互生成投票结果并进行初步判定,得出结论。

3.分小组进行程序开发,并完成以下各项工作:(1)通过填表的方式,明确程序功能,并进行变量和链表设计。(2)编写程序。(3)发现程序问题,调试程序。(4)撰写反思与体会。(5)进行共享交流。

4.评价要素与权重:学习纪律(20)、小组合作(20)、程序功能(30)、研究报告(30)。

5.实践情况:每个小组都撰写了程序的开发说明,并完成了程序的制作。以下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小组程序开发说明。

【小组名称】132425

【任务主题】制作任意题材,2~4个选项投票生成器。

【程序功能】先由提问者通过“回答”设计出问题,然后进入回答模式,再由计算机通过程序辨析,做出条状图。

【变量设计】No1:一号选项, No2:二号选项,No3:三号选项, No4:四号选项。

【链表设计】问题链表(用于记录问题),回答列表(可随时导出回答数据)。

【初始化】主角设置问题、选项个数与选项名,可随时停止设置问题。

【投票器使用】通过键盘控制选择选项。

由于时间关系,只有2个小组的程序做了应用演示,其他3个小组只写了开发说明,课后上交了制作好的程序。我在试运行学生的程序时发现,如果不猜的话,就不知道怎么使用他们的程序。怎么办呢?于是就诞生了第三次实践的问题,即如何使别人能够顺利使用自己开发制作的程序呢?

第三次实践:程序测试修改与编写使用说明

1.问题情境:小学四年级“我们的碳足迹”项目组的学生拿到了我们制作的万能投票器,在使用时又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怎么使用啊?我想导出投票数据怎么办呢?

一个软件开发完成后的第一项工作是测试、调试、修改,第二项工作是编写软件开发与使用说明,让后续的开发者和使用者知道如何着手修改和完善程序,怎样能够正确使用。

2.讨论明确任务:(1)测试、调试、修改程序。(2)编写软件开发和使用说明。

3.按小组程序调试与修改,并准备自己软件的展示与宣传广告词。

4.评价要素与权重:学习纪律(20)、小组合作(20)、程序功能(20)、使用说明(20)、交流展示(20)、加分(10)。

篇4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

下面是三位老师在教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5.4“我变胖了”的问题情境片段。

A老师:

师:“变”是一种本领,孙悟空之所以本领高强,原因之一就是他能72变。然而孙悟空最终败在了二郎神的手下,为什么呢?

生:二郎神能识破孙悟空的72变。

师:那二郎神是怎样识破孙悟空的72变的呢?

生:找他变不了的东西――尾巴。

师: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个问题:(课本例题)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型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B老师: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不经意地就会听到或看到一些“减肥”的广告。可我们今天不研究如何“减肥”,我们今天研究“我变胖了”。现在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橡皮泥,先用这块橡皮泥捏出一个“瘦长”的圆柱体,然后再让这个“瘦长”的圆柱“变胖”,变成了一个又矮又胖的圆柱,同桌可以相互帮助随后思考两个问题:

(1)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的过程中,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度呢?

(2)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生:在作的过程中,圆柱的直径和高度都发生了变化,而橡皮泥的体积没变。

师:很好,那么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个问题(出示课本例题)

C老师:

借助多媒体播放“朝三暮四”的动画(学生们看完后都笑了)

师:有什么值得大家这么高兴?

生:是猴子,他们笨死了。4+3和3+4不是一样吗?

师:是呀,我们知道加法具有交换律。(接着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了两瓶矿泉水,容量一样,一瓶短而宽。一瓶长而窄)同学们看那个瓶子装的水多?

下面议论纷纷,学生们说什么的都有。

教师拿出两个相同的量杯,让―个学生把两瓶矿泉水分别倒进两个量杯中,结果全体同学都说一样多。没有说对的同学,不好意思地笑了。

师:不要紧张,现在还有机会证明自己,请看:(出示课本例题)

反思:

A老师用学生熟悉的孙悟空72变为情境引入例题,讲解的也很清楚,但没有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扼杀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篇5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八年级

教材版本:部编版

提供者:刘建云

单位:仁化县长江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安塞腰鼓》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文章,是舞蹈艺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八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以及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来确立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诵读法2、探究、鉴赏法3、课外延伸

篇6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教学难点 透过文字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金色的读书年华,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珍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和学习生字的情况。

(1)初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自然停顿,如: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2)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

注意多音字“娜”。

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

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

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回顾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老师点拨以下几点:

(1)整体描写。

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

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

(2)局部描写。

“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边浣洗……特别好看”理解。

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

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

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

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

材料多:石头、木头。

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

(3)总结过渡。

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

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

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篇7

一、研究性教学案例的材料设计

本节教材的规定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构成人体营养素的相关知识和营养的意义,懂得制订合理营养食谱的要求和依据,根据人体所需营养素的需求状况,科学制订营养食谱。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创设研究情景,本课研究情景的创设要考虑到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能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其中最关键的是掌握怎样科学合理制订营养食谱。通过阅读教材发现,本章节涉及内容较多,但本知识点较浅,对于一些实际操作性内容、方法较少,教师需要给学生提示一些研究参考以利于学生把握方向。具体研究情景、研究参考如下:

情景材料:目前社会上由于饮食爱好、习惯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本校学生尤其是一些高三学生及某些家长因饮食喜好的差异、生活习惯不良、对合理营养缺乏认识等种种因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导致学生及其家庭成员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导致“大胖墩”和“豆芽菜”的数量大增,甚至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和自身美观。我从网上和生活中摄取了一些镜头和图像,截取了一些实实在在、活生生的案例,加以对比剖析,并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放映出来,以此导入课题,形象而直观地让同学们了解营养过剩、营养缺乏等不合理营养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危害。

问题材料:通过学习书本上相应章节的理论知识和课堂上幻灯片的影像及图片,根据情景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请同学们为自己和家人制订一份合理营养的食谱。

具体要求为:

(1)简要说明你制订合理营养食谱的依据是什么。

(2)预测你制订食谱后的饮食习惯会有什么改变。

其他材料:

(1)根据制订合理营养食谱的依据,分析我们平时的饮食习惯、爱好有些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2)根据分析确定怎样才能让自己和家人从日常摄取的食物中吸收合理、全面的营养素。

(3)根据自己和家人的饮食习惯及爱好,以及每天对营养素的需求,制订出某一时间段的营养食谱。

(4)参考书查阅方向:体育运动类、医学保健类。

二、研究性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但他们长期囿于应试教育,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适当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和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同时学生个人能力有限,很难以个人的力量较好地完成上述研究。因此,教学中可采用小组组合共同研究的形式,便于学生互相讨论拓展思维空间,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高中学生个性较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意见、观点,以指导者的身份接受学生的提问和咨询,教师应以民主参与的形式进行教学。为更好地创造研究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培养能力的机会,课中安排了类似论文答辩的“研究成果招告会”。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本组为自己和家人制订的合理营养食谱(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学生和教师有针对性地找缺点并提问,小组成员逐一进行答辩。

具体教学过程:

(1)对营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对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2)观看情景材料,回忆自己和家人的饮食情况,根据材料,研究参考。

(3)学生自己组合研究小组(5~6人为宜)按材料进行研究。

(4)教师巡回各小组接受学生提问和咨询,进行适时的指导。

(5)学生根据研究写出相关材料,制订合理营养食谱。

(6)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本组制订的合理营养食谱(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学生和教师进行评述,小组成员逐一进行答辩。

(7)教师归纳点评,对本课进行总结性发言,评出最佳食谱。

(8)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学生为父母亲制订一份合理营养的食谱。

三、研究性教学案例的反思

篇8

2、能比较形近的声韵母,并抄写。

3、看图拼读音节,会把音节和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

4、认读巩固学过的字。

二、教学重难点

1、区分比较形近声韵母的音和形。

2、巩固学过的生字。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字母。

1、学生自由读字母,要读准每个字母的音。

2、同桌互读,如果读对了,奖他一颗五角星。

3、小组开"火车"比赛认读。

比一比哪组读得又准又快。

二、比较并抄写形近的声韵母。

1、集体认读,注意读准音。

2、四人小组,选择一组字母,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多。

(1)b___d

相同点:由半圆和竖组成,都占上格和中格。

不同点:前者右下半圆,先写竖,再写半圆。

后者左下半圆,先写半圆,再写竖。

儿歌巩固:右下半圆bbb,左下半圆ddd。

(2)f___t

相同点:横写在二线下方。

不同点:f,右弯竖。

t,竖右弯。

儿歌巩固:一根拐棍fff,一个伞把ttt。

(3)n___m

不同点:m比n多个左弯竖。

儿歌巩固:一个门洞nnn,两个门洞mmm。

(4)u___ü

不同点:ü比u多两点。

儿歌巩固:u上两点ü。

3、游戏"变变变"。

老师说前半句,学生猜字母,猜对者学生击掌表扬。

4、对比书写,边抄边小声读字母。

第二课时

一、看看读读。

1、看看图,你知道图上都画了什么吗?

2、自由拼读音节。

3、指名读。

二、认认连连。

1、看看图上画了哪六种动物?你认识吗?

2、现在它们迷路了,想请同学们替它们找到回家的路,同学们能帮忙吗?

小动物的家上都有名字,只要你把动物和相应的音节连起来,它们就能到家了,

3、学生自由拼读音节,连线,教师巡视,找出一份全对的连线。

4、集体订正。

四、巩固生字。

篇9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构成,而专职教师队伍偏年轻化,要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理念和语言学习特点以及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集中表现在对于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等均无法做到熟练掌握,形成无效课堂教学情况居多。教师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不用谈科研水平的提升了。与此同时,学生也体会到英语学习过程中较强的挫败感,无法找到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全面提升与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关联点,整体通过率偏低,这些都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总体质量构成致命的威胁。随着招生专业不断增加,招生数不断扩大,作为独立学院,我院已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技能型人才”,这势必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及评价方法要创新,教学质量更要快速提升,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教师在大学英语改革中的作用。

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较高的英语素质,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较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熟知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掌握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组织语言教学,并能自觉参与本专业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大学英语教师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开展的直接承担者,也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就成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二、课例研究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途径

1.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

刘波(2006)在对课例研究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时,认为课例研究(Lessonstudy)是由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的一个小组,基于对有效教学理念的追求,以真实课堂教学为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行动研究。其基本操作过程为:①定义教学内容。②备课目标放在如何使授课促进学生学习。③授课小组观摩教学并录像。④个人课前课后反思和集体评课。⑤修改教案。⑥用修改了的教案在另一个班授课,进一步评价和反思。

2.课例研究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结合举措。

我院自2010年起选用外研社出版发行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材。2013年伊始,公共英语教研室在每周一次例会上,开展课例研究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的研究措施。第一轮研究选定第一册第五单元文化阅读部分教学作为操作点(ReadingacrossCultures———LoveMakestheWorldGoRound),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①课前反思与教案设计。公共英语教研室在开学初,第五单元授课前数周,布置任课教师完成课前反思写作,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就已阅课例研究理论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结合即将讲授的这一单元模块,独立完成一节课教案设计(全程授课50分钟,其中40分钟用于讲授,10分钟用于随堂测试),教案务必涵盖词汇和国内外文化对比讲授内容。②课件制作与课堂讲授。选定3~4位教师作为研究与观摩的主体,研讨课件制作及其在课堂运用所占的比例并集体制定统一的随堂测试题。这几位教师逐一授课并将授课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其余教师可随堂观摩也可课后通过观看视频录像进行评课,重点评议是否完成了原定的授课计划。③课后反思与视频转写。教师在授课后一周内完成课后教学反思写作及其视频课程转写工作。课后教学反思要求其对原定教学计划完成情况,重、难点把握以及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详细描述;视频转写要求教师务必真实、完整再现课堂上的话语,以便教师集体对每一授课环节处理得当与否、成效好坏等做相关分析研究。④随堂测试成绩分析与新一轮教案设计。授课班级随堂测试题由教研室组织教师统一批阅,记录学生成绩,作为分析研究新一轮文化模块的教案设计、课件制作以及力求达到高效课堂的依据。

3.在课例研究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发现了诸多问题。

①课前反思与教案设计环节。教师在进行课前反思写作时,发现自己虽然知晓以生为本的重要性(学生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导师),但是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将教师的导学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结合?如何在教案设计时既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学习有困难以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呢?教师普遍发现,只有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发挥师生合作的原则,才可以有互动良好的有效课堂。这一单元的文化模块主题是关于爱情的,其中穿插有关于中外婚俗的文化对比,教师可以在教案设计时,先提出两个导入这一主题的问题,例如:(1)Whenitcomesto“LOVE”,Whatcanyouthinkof?(2)Howdopeopleshowthattheyareinlovewithsomeone?随后利用10分钟左右疏通拓展词汇,给学生5~8分钟随堂阅读篇章,找寻6个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紧接着利用10分钟逐一提问学生,核对答案;再将各个自然段的含义与学生一起梳理,辅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再次理解篇章,着重讲解学生答案有误的地方;再利用10分钟,利用PPT音频和视频的功能,将中外婚俗进行对比,板书与此有关的拓展词汇,在寓教于乐的情境中结束课程讲授;剩余10分钟,用于随堂测试(篇章理解问答题和相关词汇汉英互译),测试结果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下一单元文化阅读篇章教案设计提供更为合理、科学的依据。②课堂讲授环节。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观摩教学的教师都能发现,原本以生为本的教案设计,在实际运用时,往往受学生已有英语水平和学生参与课堂意识的制约,有的班级师生互动良好,教师能顺利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多元化高效课堂;有的班级互动欠缺,课堂气氛沉闷,教师难以按照既定计划展开教学,在反复鼓励未果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授课,最终只能形成以知识为本的低效课堂。究竟该如何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授并且使得学生吸收最大量的知识,成了教师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③课后反思、视频转写及随堂测试结果。在授课后一周内完成课后反思和视频转写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原本自己毫无意识、不断重复的课堂用语,口误也时有发生,还存在表扬学生用语过于单一,提问学生的面过窄,或者过多相信集体反馈的阅读理解水平,忽视了个体差异的学生,尤其是阅读能力较差且沉闷内向的学生。随堂测试的结果分析显示,有的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案设计时重、难点把握不够合理,这也为今后教师提高教与学的契合度、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三、课例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例研究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某个环节相结合,既有教师个人的课前课后反思,又有集体研讨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还有课堂观摩教学以及课后随堂测试的批阅和成绩记录分析,研究和教学的一体化可以在教师发展中起到如下三个作用。

1.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及时掌握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从课例研究相关理论的研读,到课前反思、教案设计,一直到课堂讲授与观摩教学、课后反思及随堂测试结果分析评估,每个环节都有教师个体和群体的参与,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被观摩评价者,能深切感知自己教学经验不断增强,也能了解自己在教学方法和水平上的不足之处。

2.提供大学英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有利平台。

大学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参与,促进了教师间有关教学经验的交流,综合知识以及诸如教案设计和课件制作技能的分享,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全程被录像保存,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在观摩学习中完成快速从教学生手到熟手的转变。

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40-1.5

在很多人心目中,中小学的美术课是非常好上的。而美术课的备课、写教案也是很容易的事,是任何非美术专业的教师都可以胜任的工作。普通人都会觉得他们无非就是写写“先讲什么”、“再画什么”而已。因此,美术课在很多中小学和家长心目中是不受重视的,更何谈如何写好美术课的教案了。

在美术教学中教案设计是重中之重,想要上好一节课,就要预先写好当堂课的教案。有句俗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美术教学也是如此,短短45分钟的时间内,学生既要学到知识,又要活动思维,还要确定其价值观等等要求,可说是难上加难。这一系列的难度凸显了美术教案的重要性,它要求教师上课前要有充足的准备,预设好教学课程中学生所要达到的程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是否能完全解决当堂课的问题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在教案中体现出来。所以说,一个成功的教案设计是一堂课是否能成功完成的关键。

一般在美术教学中,教案设计大体可分为八个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具学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objective of teaching)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预期达到并可以测度的学习结果及具体规格①。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的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按三维目标各自的特征来分述: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②

在这里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把一节课分成三个环节,分别完成三个目标,它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所以在实践层面上必须三位一体。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有情感、态度倾向的,有积极地也可能是消极的,现在的中小学生中,有不少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我们要有意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课程的人文性,使课程更具有教育价值。

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三维目标中,相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然而,知识与技能也同样重要,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依附于知识与技能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实际授课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成长与发展,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或技能,通常就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在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下,有时也可以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指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而学生却难以理解或难以掌控的知识或技能,通常也包含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中,与教学重点有必然的联系。③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其实是两个部分,有很多新教师会对其理解错误,造成教学上的混淆,使学生根本不明确本堂课到底要学习什么。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提出的所要学习的任务,需要教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教材;而教学难点则是具体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常常是因人而异,需要教师能准确判断学生的能力水平。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teaching procedure)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教与学相互依存④。教学过程中的文案,就是把在上课过程中要讲的和要做的一切具体内容的“动态”的教学过程写出来。教案通常根据详略程度分为“详案”和“简案”,对于初等台的新教师应认真写好详案,以及对教学活动的设想和明细的安排,这样对新教师的快速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教学过程之后的自我评价和针对课堂上教学的不足之处的自我分析。一般包括:陈述课堂上教学的效果,自己对这一节课的效果满意与否及其理由;对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思路,分析教学中的得失;分析和总结造成得失的主要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新思路和措施等。

美术教案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的,是一系列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学结构体系、各个环节和各教学活动都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负责,从而成为有效教学。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教案时,由始至终都要考虑各环节、各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解决了什么问题等等。从而要保证我们的设计思路是清晰的、明确的,整个教案的结构是严谨而有效的。

综上所述,笔者并没有就美术教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论述,仅是挑选了四个新教师可能思考不全面的重点环节来论述,希望能对阅读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也期待能为美术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注释】

①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②王大根著:《美术教案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月版。

篇11

同一个问题,在先后三次教案中教学设计是有很大不同的。第一次设计由课文中的曹操联想到先前学过的曹操诗作,体现了语文课程内部新旧知识的前后联系。第二次设计,既涉及到已学过曹操诗作的主旨,又扩展到对历史上曹操的认识,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第三次设计,把认识曹操的人物形象又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在多方位多角度认识曹操的同时,让学生评论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并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进一步展示人物形象。从教案的前后三次设计变化,可以看出问题的设计更丰富了、深入了、全面了、精彩了,也可以看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成长过程。

篇1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23-03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本文选取德国职业教育教案范本与我国教案样本进行比较,尝试分析中德教案设计的异同,比较优缺点,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职业院校的教案撰写提出有益的参考建议。

一、中德两国教案设计概况

中德两国教案设计概况具体可见表1。

(一)中国教案设计的概况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教案模板,但整体认识比较一致主要包括要素结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信息。一般教案都包含有开课单位、授课教研室、课程名称、授课课题、授课形式、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教材、授课时间及时数等。此部分信息以表格式撰写为主要,层次清楚。

2.教学目标。根据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常以陈述语句表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目标(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目标(Process & steps);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俗称三维目标。

3.教学重难点。通常是教师根据本节课(本单元、本主题)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重点,即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教学难点即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

4.教学方法、手段及媒介。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可以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中用的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教鞭、翻页笔,多媒体计算机,PPT课件等。

5.教学过程。本部分是教案的主体,教师需要详细描述教学实施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具体包括课程复习引入、课程新授、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本部分内容有些教案以文本式的结构表达,也有用表格式的结构表达。

6.作业布置。作业布置是教学过程的延续,为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而设计,巩固加强的内容,作业布置分为书面作业或口头作业。

7.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一方面帮助教师把握教学主体内容,另一方面方便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提供必须要参考。

8.教学反思。授课教师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实施后,对教学的具体过程,教学内容及自身的教学直接感受与学习的反馈进行反思,挖掘优点,指出缺点,以便进一点的改进。

9.参考资料。本节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所用的文字性材料。

总之,我国教案的撰写主要以教师个人编写为主,有部分属于集体备课,教研组或课题组共同撰写。

(二)德国教案设计的概况

据了解,德的教案有国家的法律进行相关的规定,提升到国家法律的层面,内容要求比较规范,由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框架。本文德国职业教育教案范本来自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学教授授课提供的翻译稿,笔者进行了相关整理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基本信息。以表格的形式,要求撰写授课教师的相关信息,主要有:教师姓名、学校名称、专业、本课时的主题、时间、年级与班级、教室、地点与日期等。

2.阐述本课时的主题意义。要求从教学大纲相关规定,与职业实践的相互联系两方面出发,阐述本课时选取的主题的当前意义,即为什么教学内容对“今天”而言是重要的;未来意义,即这节课对学生的未来有什么意义;典型性意义,即为什么选择这些教学内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本部分填写课时安排,安排中要求突出本节课的内容与前后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必须列出具体的上课时间,主题及内容要点。

3.学情分析。对学生已有的基础进行全面分析,对学生的人数与性别、学习兴趣状态、家庭背景、居住环境、社会背景、年龄结构、学历背景等基本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对专业能力从四个纬度出发,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等,描述学生目前的能力状况。

4.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学习目标的设定,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

5.教学设计分析与说明。要求教师从教育学角度对教学设计内容进行深层次、剖析式的分析,并说明设计的理由。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说明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的重要性。二是说明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教学流程。三是为什么使用主要阶段中的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与方法。四是主要的阶段有哪些,做出过程特征描述,设计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

6.教案设计表格。本表格细化落实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有基本信息,学习目标与前面的内容要对应,保持一致性。强调了上节课结束前布置的作业或上节课结束前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描述中,从时间,行动阶段、教师活动、参与者活动、学习方法、学习媒体(材料、媒介)等方面着手,特别强调每个阶段之间的过渡语言行为。本部分是描述得最细致的部分,将直接做好课堂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另外还要进行总结,板书结构布局及家庭作业。

7.参考文献。列出本节课参考或者引用的文献。

8.附录。把本节课用到的材料都需要附上。

9.备注。

二、中德两国教案设计的异同

中德两国教案的异同可见图1。

(一)相同点

中德两国的教案从整体的结构上来说,结构清楚,层次清楚,有基本信息,学习目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描述、参考文献等相同的结构点。透过整体的结构深入到具体的内容里分析,两国的教案课时安排包含的要素基本相同。

(二)不同点

通过深入内容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德两国教案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具体有以下方面的差异:

1.整体感受。比较中德两国教案的整体感受是中国教案比较概括精练,采用表格或者文本等表达方式呈现,内容比较偏理论、学科化比较严重。而德国教案倾向具体而有可操作性,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关系,采用表格方式呈现,内容要求细致,而且表述要求有理有据,必要时需指明出处。教学过程中从第一部分进入第二部分都必须要设计相应的过渡语言。

2.设计理念。从教案设计理念分析,中国教案侧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体现比较明显;而德国教案更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不论是学情分析还是教学设计的具体过程,较多的细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可以学到的内容,而不是突出教要教的内容。对于教学内容选择,教师必须要说明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社会意义,情感意义等。

3.学情分析。中国教案的学情分析,在教案撰写的内容中涉及了一部分,更多是出现在说课稿,内容比较空泛,不够具体细致,这个方面与德国教案的差异比较大。德国教案对学情分析是细致入微,一是特别强调了数据统计重要性,对学生的基本信息都要求进行数据统计,用表格的形式呈现,一目了然,有助授课教师特别是代替教师迅速了解所教班级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二是学情分析深入学生的经验背景,这对于教师准备课程的针对性与适切性方面大有裨益。三是突出能力分析,将能力细分为四种进行详细阐释,突出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以行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四是分析的内容突显动态性,与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一致。

4.学习目标。关于学习目标,德国分成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我国教案将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强调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其中最大区别在于,德国教案特别强调了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说明,不仅要撰写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必须分析说明确定的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的重要性,必须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找出其理论的依据,不是教师想当然的确定目标,而是基于一定教育学理论才可以确定。在能力目标方面,中国教案内容更关注学生的学业能力,特别知识能力而非实践能力;但德国教案除了关注学业能力之外,更关注学生的社会能力与个人能力的发展。

5.教案设计。在教案中的主体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中国教案一般都是比较精练写出教师的活动,对于学生活动强调不如德国教案的细致。其区别在于,一是时间安排上,德国教案要求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必须明确标注。二是设置了行动阶段,这是行动导向教学的特色之处;三是强调每个阶段的学生方法与学习媒体(材料、媒介)。四是注重每个阶段之间的过渡性语言行动,每个环节的细致点都考虑到,教案相当的具体且有可操作性。

6.评价方式。关于评价方式,其实是中国教育的弱点,因此在教案里也体现比较明显,几乎没有涉及,如果有也是比较笼统,没有具体化。而德国教案特别强调评价,对于教学目的是否实现,都有一定的评价,把评价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需要一一对应。

7.板书设计。中国教案的板书设计放在教学过程之后,而德国教案的板书设计置于教学设计表格之中完成。

8.附录与备注。中国的教案没有这两个部分,而德国教案有附录与备注,主要原因是与督导评估有关系,尽可能为督导提供更丰富的材料,以便于进行合理、恰切的评估。

三、启示与思考

经过两国教案的对比,发现了中德两国教案之间的差距,比较在于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更好的改造、完善自身。因引,我们从德国职业教育教案比较入手,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优秀经验。

(一)教师能力培养从细节入手

撰写教案是我们培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案撰写能力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它是指导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比较发现我国教案存在的弱点,完全可以借鉴德国的优秀经验。

在撰写教案上,我们必须学习德国人对待教案的严谨、细致、务实等优秀品质。特别是对准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培养,必须从细节入手,加强教师教案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性,每节课都要撰写详细的教案,对知识内容选择依据、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等,都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是单纯在教案出现相关的文本而已,从理念入手改变对教案的表层,粗浅的认识。

在专业化日趋细致的时代,专业性的体现更注重于细节,教书育人不仅需要宏观理念的指导,更需要从细节中着手,能力培养才可以落实。

(二)教案设计凸显“以生为本”理念

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我国教案对“以生为本”理念体现不够,内容设计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出现在教案中基本上是被要求完成各项任务,而且答案都是单一的,学生的多元性、个别化完全被忽视,教师关注的是统一的进度,而不是学生能力的发展。

德国教案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本节课选题意义中从三个方面强调了选题对学生的价值与帮助。学情分析更是服务学生的又一例证。教学设计从教育学角度阐释教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教学设计表格别增加了参与者活动的描述。这些都体现了“以生为本”理念,设计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进行。

对于我国教案的改进,可以借鉴德国的教学设计表格,不是学形式,关键是学生内在的实质。一是以“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来设计教案,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做好细节学情分析,需要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教案设计提供统计数据支撑。二是在设计选择教学内容时,问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生学这个内容?”“这个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什么社会性意义与价值?”“学生如果不愿意学,我应该怎么办?”如果能给这三个问题以肯定的、满意的回答,教案的设计往往能体现“以生为本”。三是教学活动设计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中,而不是被动地听,关键在于动起来,参与进来。这样考虑学生的参与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

(三)教学设计强调有理有据

我国的教案撰写基本上都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对于教学设计从来没有在教案体现出设计的合理性,没有强调设计的依据理论。在德国教案中,从目标的确定,选题意义、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成果的检验方式、教学过程方式与方法等都有明确的阐述,强调是否有理论依据、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符合职业实践的要求。这可能与德国的教育相关文件都上升到国家法律制度有关系,但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有益于我们在撰写教案去掉主观性,能从更客观地角度审阅教案的合理性。

将“以教师为中心”现状改变,突出“以生为本”理念,需要我在撰写教案时,必须做到有理有据,不是教师的主观臆造,“这个学生可能喜欢?这个学生可能需要?”一切都要有事实依据,追究其合理性,撰写、设计教案时,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设计是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要有问题意识,让追求真理变成一个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当前的现状。

(四)教案设计注重集体智慧,强调团体协作

德国教案是按照行动领域、学习领域来撰写的,一个领域通常由3-5名教师来承担,教案设计都是小组合作完成,更加注重集体智慧,强调了团体协作,让每个人的特长尽可能发挥在他擅长的领域,进行优化组合,将团队建设到最佳的状态。我们的教案受到学科式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借鉴德国的经验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不对称逐步被消除,单靠一个教师的力量备好一节课,上好一节课,越来越难。我们更需要团队的力量,一起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借助互联网形成教研团队,参加教师实践社区,向他人学习,注重教育智慧的分享。同时,在学校里要学会依靠教研组,向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学习,一起共同备课,共同协作,共享集体智慧,享受教学的乐趣。

(五)教案设计突出能力导向

我国的教案撰写也有能力目标,但不够细致,在德国教案中不仅对能力进行了细分,并且要求能力目标在教学设计哪些环节进行体现,强调对应的一致性,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理念的重要方面,突出能力培养的经验,给予我们诸多好的建议。

要做好突出能力导向,需要教师改变理念,不仅关注知识成长,还需要关注能力发展,找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结合学校的实际与学情分析,有步骤地改革,突显能力导向在教学应用。

教案的设计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时间,需要教师投入精力,明白一个道理容易,重要的是坚持不忘初心,关键在于落实到行动。只要我们坚持学习他人优秀经验,一定可以不断地完善自身,改进教学,促进自身能力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佘雅斌.信息化环境下幼儿活动指导课程教与学的方法[J].广西教育,2014(15)

篇13

【中图分类号】G142.28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18-02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实施前必须的准备工作,而教案的设计又是其中的关键部分,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案的设计要突破传统侧重知识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测练题的选取和教学步骤的安排,呼唤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统一,使学生“在双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新课程呼唤与之相应的英语教案设计。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英语教案设计应体现以下策略:

一、灵活开发校本资源,丰富英语教案设计的内涵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让学校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因此,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第一线教师的身上。既然是校本课程,则要与学校的资源相结合,突显其特色。教师结合校本资源备课,须以学校为本,离开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英语教案的设计应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传统的英语教案设计,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有关的知识和心理冈索, 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重教学步骤的设计,粗放学生。相较传统,新课程的英语教案设计应张扬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要考虑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也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学习方式和班级学习氛同等因素,设计英语教案,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

(2)整合信息技术。教学媒体引入英语教案设计,无疑使英语教案设计更加丰富多彩,体现了新课改的一大特色。教师在引人信息媒体整合英语教案时,要了解这些教学设备的操作及其运用水平,结合自己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整合视听技术,力避运用教育技术容易走向的误区,设计丰富多彩的英语教案,活泼课堂。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播放英语原版片或真实的语言资料,让学生从视、听觉上感受真实的语境,效果更佳。

(3)有效利用硬环境,延伸课堂,发散教学。新课程的教学突破了原来的封闭状态,呼唤多维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不再受限于教室。英语教案的设计也要体现这点。教师应将学校的场、馆、处室等引入英语教案,甚至辐射发散到校外的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充实教学。

二、整合教材原有知识,挖掘隐性信息,扩大知识面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讲授完教材,侧重点不外乎知识重点、难点以及考点,同时安排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外作业。他们没有考虑教材的潜在信息,也容易忽略学生的心智特点和能力。顺应这种理念就衍生出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没有给学生留出“自留地”以供其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新课程的设计突其显性内容的同时张扬隐性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校本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为此,教师要勇于在英语教案设计中与新教材进行重构对话,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理和心理特点、思维特征、学习态度等,以教材为范本,大胆创新,对其进行加工,通过取舍、补充、替换或拓展,创设情景,设计英语教案,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教师如能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英语教案中大胆地突破教材的限制,对其进行二次加工,自编、自导英语教案,辅以自设测练题,则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想象力,增长智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例如:笔者在每次对话课后都会设计要求高于书本的情景对话,让学生结合并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发挥想象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三、增强师生互动对话,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英语教案设计较为单一、线性,教师较为侧重英语教案步骤的编写,而新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知识,完善人格。根据我国新课程的三个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理念,摒弃教师本位主义,直接与学生全面对话,突破单纯的知识灌输,在英语教案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在与新教材进行对话的前提下,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情景,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感官注意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能力。教师在英语教案的设计中应服务学生,侧重学生,构设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导火线”,促使学生解放自我,挑战教师,敢于与教师就知识发生碰撞,发表不同意见,提出独到见解。英语教案设计中要强调学生互动因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习,促进知识、技能的生成,又交流情感,共同提升,和谐发展。例如,英语教师本着“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理念,认真研读教材,在英语教案设计中力争把时间交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人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参与各种听、说、读、写活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知识,“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四、加强学科间知识的联系,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试题的设置不但考查学生本学科知识,而且考查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反观以往的教学,教师常会将本学科独立于其它学科之外,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片面、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新课改力图突破这一不足,强调新课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呼唤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互相补充,凸显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结合,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前提下,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促使各学科共同服务于新课改总体目标的实现。为此,教师在设计英语教案时,应既体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又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为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做准备。新课程基于单元所设置教学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案中既要基于本学科知识又要打破学科界限,延伸本学科知识,交叉、融汇和结合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设备贴近生活且切合学生实际的素材,例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球与环境、生命科学、能源与人类环境、信息技术、人文与科学、社会与文化、健康与生活、艺术与人生等,将其渗透于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测练题、课外活动中,使学生既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又吸收应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和理念,同时了解相关知识的新成就、新发展,为以后学习生活夯实基础。教师在英语教案中将学科内容与其它学科整合时,不要牵强附会知识,简单堆砌,而应紧紧围绕单元主题,有机链接其它学科内容,以立体化形式进行知识融合、呈现,这样就可构成以单元为中心,综合性内容为辐射的教学模块,从而整体优化单元教学。

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方案,大力提高英语教案质量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