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其他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景,加强对句型的感知与理解。例如,为了教学生“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态的一般疑问句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方式”,一位教师在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悬挂了一个气球,邀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进行触摸气球的竞赛,并发出“Jump high and touch the balloon”的指令。男生跳得高,碰到了气球;女生则没有触摸到气球。这时,教师很自然地指着男生问其他学生:Does he iump high?学生回答:Yes,he does,再指着女生问:Does she jump high?教师得到的回答自然是No,she doesn’t,这样。学生就在这个真实的情景中自然地理解了该句型的意义。
二、设计旧知铺垫。巧妙呈现新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获取新知识的基础,通过提示新、旧句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句型的意义。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2B》(译林版,下同)第三单元“What can you see?”时,有一位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已经学过的“Can you…?”会话,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停车场的夜景图。随着一束模拟探照灯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车辆,教师逐个说:A car.I can see a car.A bus.Ican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后,将光束聚焦在一辆小汽车上,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引导学生答:Ican see a car.这种从旧知引人人手,通过铺垫性操练,引导学生自然地感知并理解新句型,学生会学得轻松、活泼。
三、强调意义联系。实现知识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小学英语句型教学应培养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来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采用循环式编排方式。以时间表达的句型为例,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后三次在相关单元安排了时间表达的不同句型,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综合复现”的原则。有一位教师在教学5B第七单元“A busy day"时安排了4个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教具钟。T:What’s the time?(旧知)S1:It’s three o’clock,(旧知)2 教师将时间拨到3:30。T:What time is it?(新知)S2:It’s three thirty,(旧知)3 学习新句型后,教师让学生向教师提问。S3:What time is it?(刚学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 教师出示新旧句型,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
1备课阶段融进情感因素
教师要想以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打动学生,首先这种情感要先能够打动自己,其原因在于情感的互通性与感染性。因此,教师的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还应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情感因素,如文章作者及人物角色的情感表现等,并充分调动自身的已有生活经验,努力感悟其情感,使自己做到感同身受、情动于心;同时,教师还应熟知学生的情感体验,预设学生面对不同境况时的情感表现,以便于在引领学生走进教学文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产生情感共鸣。
2教学过程中满怀激情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这充分说明教师情感对于调动学生情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一位具有乐观人生态度、宽容精神和大家风范的教师,才会有对工作对生活的激情,也才能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当教师满怀激情,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时,其“情”即已传递给学生。教学还没有开始,情感交流已然进行,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亦如黄宗羲言“贯金石动鬼神”,打动和感召学生,触感,增强兴趣,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意注意,提升学习效果。
二、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入情
1设计深情款款的导语
导语是教学的开始,好的导语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给学生以思想的火花和思维的启迪。教师的导语设计必须融进自己的激情,以情感拨动学生心弦,引感共鸣,在师生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以《雨巷》教学导语为例:“戴望舒是一位正直、善良却又显柔弱、哀伤的诗人。他曾写诗给自己:给什么智慧给我,/小小的白蝴蝶,/翻开了空白之页,/合上了空白之页?/翻开的书页:/寂寞;/合上的书页:/寂寞。其实,戴望舒的精神深处,也有这样一支寂寞的白蝴蝶,形单影只,感伤无涯,翅膀张翕却不能翩然起舞。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雨巷》,走进他油纸伞下的寂寞。”实践已经证明,该导语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极大引发了学生的心灵共鸣,很好地进入了后续学习的各个环节。
2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引领学生兴趣
读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经验谈。表现在教师优秀的范读上,对学生兴趣激发所起的作用极大。这主要是因为,教师范读的声情并茂及其节奏,能有效激情引趣,使学生耳醉其音、身醉其境、心醉其情,迅速进入教学文本,与文本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即“情以生文,文亦足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渐渐可入佳境”之谓。所以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范读技巧,激活文字,“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折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叶圣陶语),极为必要。
3以妙趣横生的讲解启迪学生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07-01
21世纪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新时期,我国教育应当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武术作为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知识积累、现代化的思维和素质、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更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人才努力学习和工作基础。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加强武术运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发展,有益于他们打牢身体基础,从而更好的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去。
武术运动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的佼佼者,正随着全面健身运动的大力推广和武侠电影的广泛影响,逐渐被广大人民所喜爱。但就我国目前武术教学的现状而言,武术教学与竞技武术相比,明显发展相对较慢,且教学目标与总体目标存在较大出入。本文以河南省高中武术教学为例,探讨制约武术发展缓慢的因素,并通过有效的研究方法,寻找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武术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我国高中武术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一、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通过选取河南省20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的600名师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及访问。在整个调查访问的600名样本中,体育教师人数为60名,学生人数为540名。研究主要应用了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访问法。其中在问卷调查法中,共计发放了600份调查问卷,从回收情况来看,去除无效的问卷,回收了582份,回收率达到96%。
二、调查研究结果及反应的问题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整理,本次调查结果见统计表1和表2。
通过上述整理的统计结果不难分析河南省高中体育课中制约武术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及问题,本文将就其中影响较大的四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1)学生较薄弱的武术基础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武术基础较差,教学跨度和难度较大是高中体育课中武术教学最大的困难。武术是一项系统性较强、延伸性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这一点尤其是在武术套路的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要。但据本次调查获知,大多数高中生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都未接受过正规的武术教育,且仅有的极个别的学生,其武术知识的获得都来自于民间。诸如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高中体育课武术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陈旧单一的教学内容
陈旧单一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丧失对武术的热爱,难以为继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根据表2的统计显示,高中武术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学校实际的期望。高中时期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喜欢对抗激烈,富于青春活力的项目,比如篮球、足球、健美操、跆拳道等运动项目。对拳术、器械套路等课程明显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度。
(3)学校领导薄弱的支持
高中体育课中武术教学是否能够获得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但由于以下三个原因,导致高中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的支持力度不足。首先,现阶段武术体育项目在我国现行的高中教学体育大纲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其次,学校领导对武术的认识和了解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最后,现行的升学考核制度使得学校领导不得不牺牲武术教学的投入转而换取较高的升学率。
(4)硬件配套设备的不足
学校体育课武术教学配套设施是否充足与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支持力度的不足,河南省高中普遍存在武术教学硬件设施不完整的状况。
三、发展高中武术教学可用的有效途径
(1)重视武术教学宣传,提高学校领导对武术的认识程度
近年来, 人们已逐渐对武术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 特别是学校中的一些领导以及广大体育工作者, 他们已不再把武术看作成一项陌生甚至是神秘的运动, 而且有意识的去接触和重新认识武术。因此, 我们应加大各级宣传机构、人员(如新闻媒体、报刊、武术院校、武术专业人员等)对武术运动的宣传力度, 不断地提高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校长、体育教师、学生本身以及研究人员, 对武术运动和开展武术教学的意义、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2)组建武术兴趣小组,重视武术学习氛围的建设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建立并参加武术兴趣小组,通过把对武术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形成武术学习的氛围,才能进一步扩大武术教学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兴趣小组的建立是短期内促进武术教学深入开展,并迅速收获教学成效的可靠途径。
(3)增强师资力量,重视教学水平提高
师资是武术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注重体育课中武术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应从师资力量的提升做起。教师武术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武术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以武术教学目标为指导,注重引进业务水平较高,示范性较好的教师人才十分重要。同时,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促进教学内容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因此,推广高中武术教学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引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适时引导,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适度地进行指导。对那些阅读速度很快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再阅读一遍,面对那些速度较慢的学生则要重点进行观察,必要时可以给予一些提示,但应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还要通过观察,及时捕捉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然后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学习。例如:在阅读《卧薪尝胆》一文中,有些学生对于题目理解较全面,能够快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而有的学生理解比较费力,无法较快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记录,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如越国打了败仗,越国人民家破人亡,勾践万般无奈。学生无法从语句中读出勾践的无奈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读相关语句,联想出勾践的万般无奈。又如,学生不太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读一读“哪句是写卧薪?哪句是写尝胆?”进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全文大意,增加阅读兴趣。
二、示范朗读,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表率作用。教师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绘声绘色、入境入情、抑扬顿挫都会传染给学生,学生也会学着教师的情感动作去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教师便能将自己的阅读技巧传给学生,包括阅读的节奏、阅读的方法。例如:在阅读文章《的扁担》《梅兰芳学艺》等文章时,教师可以进行示范阅读,将文章的感情融入其中,通过人物情感描述表达人物思想,将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带到阅读中。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而且能够提高模仿表演能力,进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三、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环境的创设以及阅读氛围的营造,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利用课堂时间向全体学生宣讲读书的意义,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让学生明白:要多读书,即博览群书,手不释卷;要读好书,读名家名人,读名作名篇;要善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通过浓郁的读书氛围的营造,让好书的影子随时撞击学生的眼球,让好书的“声音”不断萦绕在学生的耳际,让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着学生的心灵。在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地就会把阅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兴趣也自然而然得以提升。
四、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创设一个与原文相适应的意境,如诗歌散文以音乐相配、记叙文以课本剧相配、说明文以图片相配,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切身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现代文章阅读过程中,大多文章都是图文结合,只有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使学生移情、入情,学生才会不知不觉地走入课文,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激发起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经历讲给学生,并且让学生从自身出发体会这种感情。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会体会到文章的内涵,感受文章的情感,而且通过自身回想体验,能够切身地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自觉地融入阅读当中。
五、启发诱导,激发阅读兴趣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将那些经典、健康、内容丰富、具有意义的书籍文章介绍给学生,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当然,前提是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要博览群书,多阅读精美文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启发诱导,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文章《台湾的蝴蝶谷》《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等文章时,重点要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诱发学生在心底里想去那儿一游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有阅读课文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文章《航天飞机》《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科技文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要引导学生阅读科技文章,并且通过阅读科技文章,从中探求真知。同时,引导学生从人类智慧、名人的成长足迹中得到一些启发,并把那些名人作为自己的榜样,从而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书籍,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是十分重要的。现阶段,教师要从适时引导、示范朗读、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启发诱导五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阅读能力。
当前,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小学群体中,为数不少的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心理障碍,有人将“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和固执”称为当代青少年的五大不良心理。因此,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中小学校教育中日益受到关注。
利用诸种手段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纠正不良心理,使人的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使各种非智力因素、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心理教育,毫无疑问地成了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小学绘画教学凭借其有趣、生动、形象等特点和优势,在学生心理教育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绘画过程实施心理教育的潜在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绘画是作者心理现实的展示,它具有深刻的心理孕育功能,绘画教学过程实施心理教育的潜在优势是其他教学活动无可替代的,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当成为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线条、色彩的心理暗示作用。线条和色彩是最基本的绘画艺术语言。线条从本质上看,是人的主观的、情感的、理性的创造。线条源自心灵,又有再度感发心灵的能力。与线条相比,色彩与心理的联系似乎更为明显。“蓝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觉,红色使人感到恐怖,绿色包含着善良与和解,具有安抚眼睛和心灵的能力。”欧洲一位足球教练,让人将足球队员休息时的更衣室刷成蓝色,造成一种放松的氛围,而当他作赛前动员时,则让队员站在涂着红色的接待室里,以便创造出一种振奋人心的气氛。这是一种非常高明巧妙的做法。
2,绘画创作过程对心理磨练的功效。绘画创作高度自主。学生完全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主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必然养成自知、自尊、自信、自强以及独创、革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
绘画作业严谨有序。对于浮躁、焦虑、粗疏等不良心理的消解和纠正很有效果。作业过程是艰苦的劳作,绘画作业常会遇到的“越描越黑”“前功尽弃”之类挫折性困难,很有助于帮助受教者增强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矫正知难而退、畏难而弃、遇难而溃的脆弱心理。
3,绘画活动中蕴含着积极地心理因素。小学绘画融入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各种课外教育活动),如:参观画展、举办画展、绘画讲座以及教室绘画墙报、宿舍床头绘画、校园主题画廊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活动使参与者既是创作者、施教者,又是受教者、观赏者。通过这些活动,创造了学生之间交流、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竞赛和学习,增强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现代意识。
二、绘画教学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绘画教学实施心理教育的方法很多,“定向教育”是诸多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所谓“定向教育”是指从教育的系统论观点出发,学生学习接受构建说、类化经验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应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学习为主而创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体系。
绘画艺术作品通过主体审美感受力的中介作用,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与主体的气质、性格乃至心性产生“同构”对应,从而使这些心理因素产生各种积极变化,这就为绘画的定向教育提供了现实的依据。通过定向教育,以有效地改变、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教育定向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研究课题,根据国内外一些研究和实验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反思,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124-02
高中音乐教育实施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则是情感教育。基于此,本文探讨高中音乐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高中音乐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知识和文化修养。歌唱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声乐文化。教师仅仅教给学生歌唱的方法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帮助学生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演唱一首新歌时,教师应先给学生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例如,在教学生演唱《小白杨》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这样介绍:这首歌以白杨树象征保卫边疆的人民子弟兵。白杨树生长环境恶劣,边疆战士也是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但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守保卫祖国的任务,精神可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知识,增强爱国主义热情,提高文化修养。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认识。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价值、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但并不牢固,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加以引导。音乐教育的核心或者说本质就在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美德感知能力和欣赏力,通过声音的熏陶引感的共鸣,使学生明白和体会到音乐所蕴涵的情感价值,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认识观。例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的歌词朴实直白,通过对教师工作的向往来赞扬人民教师的伟大和无私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文字带来的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工作的观念。
二、高中音乐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高中阶段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都将精力放在了备战高考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忽略、不重视音乐教学课程。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学习,并有所进步。例如,在教学音乐的节奏时,教师可以播放浪花拍打海岸的澎湃声音,让学生感觉节奏,接着放几首熟悉的音乐,让学生学着拍手打节奏,使学生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轻松学会吟唱歌曲,并经过教师的提点,自我感知歌声中所包含的情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熟悉的音乐声中学会了教学内容,而且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如,教师可以播放学生比较熟悉的经典影视作品如《水浒传》《西游记》等的歌曲,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熟悉的情节中,学生演唱起来自然会融入情感,不需要教师强制地灌输歌曲的情感,且演唱较为自然流畅。
(二)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第一,选取优秀的军旅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军旅歌曲激励学生勤奋读书,报效国家。优秀的军旅歌曲极易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特别是学生熟悉的,如《咱当兵的人》《打靶归来》《军营小唱》等一大批优秀军旅歌曲,能够让学生对军旅生活产生好奇、向往之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感悟歌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爱国情怀。第二,选取积极的流行歌曲,给学生传递正能量。积极向上的音乐所蕴涵的思想对学生有正面的作用。因此,教师给学生选取欣赏的音乐作品,应能传递正能量,让学生明白善恶黑白,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例如,《奇妙恩典》这首优秀的歌曲,通过悠扬婉转的歌声传递着宁静和谐,让听众忘记世俗的纷争与利欲。学生的心灵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洗涤,心情立刻得到放松。再如,台湾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挂着轻轻的仰望……”这首歌给了现在快节奏繁忙生活中的人们以勇气、希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让风吹干流过的泪痕,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教导学生只要肯努力,只要肯拼搏,抱着自己小小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幸福。这些好的音乐能够与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引发共鸣,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三)多方面挖掘音乐的情感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里有鲜明的形象、丰富的人生、美妙的世界,因此,对音乐的处理应做到把握准确、细致入微。高中生在阅历、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音乐感悟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去剖析、分解、比较,并加以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内容形式、风格特点等,最大限度地挖掘音乐的情感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此外,高中生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情感丰富,易受到外界的熏陶感染,而音乐相比其他的艺术而言更具情感的感染力,符合高中生的情感需求。赏析优秀的歌曲作品,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巨大魅力,并学会以音乐为媒介,感悟人生的喜怒哀乐。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教学渗透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知识和文化修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多方面挖掘音乐的情感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等途径,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郭凤金.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3(8)
[2]刘艳莉.在高中音乐欣赏中如何进行情感渗透[J].新课程学习,2013(10)
[3]杨华.情感体验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界,2013(35)
[4]单吉平.让音乐教学情感飞扬――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情感体验[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0)
在学习时,如果光扣字词的表层意思,那学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知识。这样的精品,我们只有在把握表面意思之后,反复去读,反复去品味,方能嚼出其中的滋味,理解其中的内涵,才能真正欣赏到艺术的精华,食其琼浆。同时通过朗诵古文,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屈原的《离骚》,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读《孔雀东南飞》,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封建家长制等制度的强烈不满,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实际上,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是如此。读《黄河颂》时,我们通过大声地、包涵深情的朗读,感动同学们,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对祖国的深情。
二、诵读可以激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在古诗文中,联想和想象是常用的手法。例如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整个的过程都是作者联想与想象的,想象自己飞入仙境,最终表达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又如在李白的《月下独酌》中,作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与它一起谈心、赏月、喝酒,看似热闹异常,开心快乐,逍遥自在,其实这只不过是为了显示作者更加寂寞而已。想想这些作品,如果没有加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恐怕难品其真昧。可见联想和想象是理解、欣赏古诗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古诗文中,“诗人感物,联类无穷”。而要激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那就需要我们大量地诵读,在诵读中感受那变幻多姿的画面,在诵读中去遐思迩想,去想象其人、其事、其景、其境,在诵读中加深对诗作内容的理解。
三、诵读有利于文言语感的形成
“语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高品位的语感还能使人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过去,语感训练并未真正引起语文教育界的重视,近年来,开始呼吁语感的归位。目前,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并重视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古诗文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它被应用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人们平时说话是不会用它的,因而无从听到,这使得学生的古诗文学习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语感对的诗文学习有重大作用,这就需培养好学生的语感,培养好语感,就需要我们的诵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心想口诵耳听,朗朗书声构筑起相应的语言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反复读,反复去背,日积月累,许多词、句、篇都积淀在头脑之中,文言语感也就日渐增强,语感增强了,文言的学习也自然轻松自如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7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46
在中学教育的历程中,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中学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是人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同侧面。科学教育侧重于智慧、理性和能力的发展,通过“求真”,使其行为合乎客观规律;人文教育侧重于社会价值、规范、情感的形成和确立,通过“求善”,使其行为合乎本真人性。一个完整全面发展的人,既需要有科学教育使其拥有理性方法,同时,又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组成其全面的知识结构,进而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完善的思维模式。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中学教育现状中,高考的杠杆作用使学校和个体都把精力投入到了应试教育之中,人文教育基本被忽视是一个现实。尤其是在占据较高比例的理科生的教学中,其教育内容除了语文之外,主要是数理化生等以科学教育为主的内容,无论是从学生个体还是学校的整体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都不容乐观,都亟待提高。因此,应该重视人文教育,使培养学生的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应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主要途径如下:
一、传授人文知识
(一)开设人文素质学科课程
与现有实行的文理分科相比,即将取消分科,实施新的高考方法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进步,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分科以后,虽然人文类课程(语文、历史、地理、政治)成为了所有学生日常授课的正常内容,但实际效果恐怕也只是停留在课程表面或者课程表上而已。在考试杠杆的作用下,感兴趣的学科才是值得学习的科目,偏理和偏文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会分化出潜在的文理生,其本质上和以前不会有太多的改变。只是对于文理兼修的学霸而言,多了一份选择。
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人文素质教育受到轻视的现状,有必要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可以尝试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强制性,使其成为高考的一份子或者参考成绩。要创新办学与育才的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建立人文素质的课程体系,将史地政等基本常识汇成一个门类课程,传授基本的常识,使学生能接受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同时,增设一些文学艺术类的选修课,既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也使学生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特性
在人文素质教学中,语文课无疑是最基本最现实的科目。作为言志载道的精神工具,语文教学承载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和散文类文章,除了承继文学的作用,同时也兼有历史甚至是地理的教育作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无论是英雄还是侠客、帝王还是平民,其自身中都会包含有传统的价值观和善恶是非的观念,这些形象在与读者心灵的碰撞中会改变着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和思想;同时,一部作品既是文学也会是史学,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历史的身影。尤其是文学常识部分,其本质上是史学的一部分,在教学中,不应该简略而过,而是要浓墨重彩,从而弥补历史教学缺失带来的空白。再者,结合文章中出现的地理内容,教师也应该融进地理知识,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的作用应该被充分放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自身的人文性,使之能够在学习中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
语文课程教学除了传授基本的人文常识,同时也可以利用很多真实的英雄人物和虚构的美好形象,以及对国家自然、历史的描绘,向学生传递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民族美德等正能量。而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将价值观和是非观念等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情操,塑造理想的人格。使学生既能通过读书掌握书籍中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能领悟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二、 组织人文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传授人文知识只是工程的一个方面,组织人文实践活动则可以将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化。
(一)举办知识讲座和人文社团活动
人文素质系列讲座和社团活动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有力途径。
在正常的教学之余,举办普及性质的文学、历史或艺术等方面的讲座,不求深奥,但求宽泛。既讲究知识性,也注重趣味性,使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感,娱乐身心的作用,从而对学生起到熏陶、教育、感召、净化的作用。讲座时间可以固定,形成一个机制,时间的长短要适度,既能达到传授基本人文常识的目的,又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把握好时间和内容全面以及趣味性是其重要所在。从这一点出发,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要高一些,如果达不到要求,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
对于社团活动,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大学生的专利。其实不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中学中,也大有市场。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就是一个成功的社团活动。该社团每年都会举行各种级别的活动,小到全市,大到全国、国际,参加的人数之众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这个社团的活动中,不仅仅是英语口语的提高,同时,学生对于联合国机构的模仿建立,对于世界问题的参与、讨论,以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和稿件的写作等,全方位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思考能力、语言辩论能力、对国际政治的了解和解读能力、对新闻稿件的写作能力,甚至小到学生自我的生活管理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等。
模联只是成功的例子,其实,在学校中还可以有很多合适的社团活动,比如读书会、艺术团体等。读书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宽度、也可通过写作读书体会并加以交流而加深自己的知识厚度。艺术社团则可以了解艺术的有关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所以,社团绝不是大学生的专利,在中学开展社团活动,对于提高人文素质有着不小的实际作用。将社团活动全面禁止或者抱有偏见的观点无疑是眼光短浅的表现。
(二)发挥共青团的特殊作用。
长期以来,共青团的重要作用在中学被忽视了。语文教学所宣扬的价值观念是通过隐喻教学来实现的,观念隐含在作品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思想教育则是直观可见的,二者之间的作用不可以相互替代。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传统的美德教育,仅仅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是不完整的。必须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始终教育学生把树立崇高的信念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教育的重点,长抓不懈。通过辅导讲座、观看影像、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形成立体教育,从而使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的政治热情,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从家门到校门,一心闭门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其实,这种局面大多是由学校和家长造成的,而学生本身对于走入社会、和外界交流有着浓厚的兴趣。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接触社会,对于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队等方式,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社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总之,只有不断更新人文教育的观念,拓展传授人文知识的方法,活化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人文教育的精神内涵,才能真正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作用不会马上显现,但对于个体的发展而言,一生将会受益无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082-03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点,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型’教师队伍,要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近年来,广西在实践中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探索。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还需要正确把握其发展趋势。
一、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为了提高中小学壮汉双语教育质量,广西通过定向免费培养、名师培养工程、学历继续教育、分类分层培训、举办教研活动、机构专业引领等多种途径加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一)定向免费培养。2013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广西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和编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通知》,决定从2014年至2018年,每年从壮汉双语乡镇招收100名初、高中优秀毕业生,由广西师范学院设置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定向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全科壮汉双语教师,学制两年(自2016年9月开始,学制调整为三年)。学生在修读年限内,免除学费,免收住宿费,并按照有关政策发放生活费补助,毕业后回定向录取乡镇壮汉双语小学或教学点从事小学壮汉双语教学。
2014年9月,广西师范学院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学生,通过课程设置、专业竞赛、实践活动、专家讲座等形式培养小学壮汉双语师资。
1.课程设置。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培养方案设置了4种课程类型,第一类是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B与法律基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壮族文化概论等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第二类是包括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EEPO有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朗读技能指导与训练、三笔字、简笔画、“五课”活动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等在内的教师教育课程;第三类是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分为学科专业教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围绕小学壮语文、小学汉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艺术、小学体育四个方向开设相应的学科知识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围绕小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设计及心理健康辅导、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等内容设计,学生任选四门课程修读;第四类是包括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与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基本功训练与考核(项目包括壮语、普通话、简笔画、美术字、粉笔字和钢笔字等)在内的实践类课程。本专业学生须修满95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10学分,教师教育课程1分,学科专业教育必修课程42学分,专业选修课程4学分,教育实践课程20学分。
2.专业竞赛。广西师范学院举办汉字听写与汉字文化知识竞赛、标准壮文听写大赛、标准壮语朗读比赛等专业竞赛活动,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学生的壮汉双语能力。其中,汉字听写与汉字文化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汉字,领略汉字的形态美、文化美,体会到中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规范书写汉字打好基础。标准壮文听写大赛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壮文书写水平,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壮文的兴趣与自信。标准壮语朗读比赛展示了壮语的独特魅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壮语的乐趣,提高了他们学习壮语的积极性。
3.实践活动。广西师范学院组织小学教育专业(壮汉双语方向)学生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参加壮族文化传承节、观摩全区小学生讲标准壮语故事比赛等实践活动。其中,组织学生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学生体会到广西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到武鸣县太平镇庆乐小学参加以“传承文化、传播文明、传递幸福”为主题的壮族文化传承节,观看壮族盘歌、嘹歌等原生态的壮族歌舞,并参与竹竿舞、抛绣球、三人板鞋、顶竹杠等具有浓厚壮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壮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组织观摩第三届全区小学生讲标准壮语故事比赛,增强学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壮语教学技能、为壮语教育贡献力量的决心。
4.学术讲座。邀请区内民族教育管理人员及专家学者开展题为“学好本领,为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做贡献”“关于汉语文学习策略”“壮汉双语教学现状与对策”等学术讲座。其中“学好本领,为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做贡献”介绍了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详细解读了定向培养小学壮汉双语教师的政策;“关于汉语文学习策略”从加强记忆的角度来谈汉语文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汉语文学习效率;“壮汉双语教学现状与对策”解读了《壮语文课程标准》,介绍了壮文标点符号的用法。学术讲座生动具体、深入浅出,加深了学生对壮汉双语教学现状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方法,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二)名师培养工程。为了培养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壮汉双语骨干教师,2013年3月,广西教育厅启动“百名壮汉双语名师培养工程”,并委托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实施。采取学校推荐或自愿报名参加方式,在壮汉双语小学骨干教师中遴选100名优秀教师作为名师培养对象,通过集中培训、个性化指导、跟岗研修、名师引领等多种方式培养。
1.集中培训。对遴选出的壮汉双语骨干教师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基础教育与双语教育理论、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的通识性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还举办信息技术微课、教师素养提升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2.个性化指导。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为遴选出的壮汉双语教师配备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各1名,借助网络或面对面的方式指导壮汉双语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且规定培养对象直接跟从导师学时间每年不能少于两个月。学习结束后,导师通过听课、查阅培养对象的有关资料,以及访谈培养对象所在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了解培养对象的成长现状、存在问题、发展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
3.名师引领。2014年2月,组织学员参加“全国小学名师课堂教学现场观摩会”,培养对象通过名师现场教学观摩、案例分析、理论讲座、与名师面对面讨论等形式,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研究总结教育教学新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4.跟岗研修。2015年9月,为了学习区外民族双语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组织壮汉双语教师到吉林省延吉市的中央小学、建工小学、延北小学、延南小学等7所朝汉双语学校开展跟岗研修。研修期间,壮汉双语教师观摩朝汉双语课堂教学,学习这些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参与导师及所在教研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议课、微教研、教材梳理等教研活动。7所双语学校鲜明的朝鲜族教育特色、优美的育人环境创设、成熟的双语教学模式、生动的课堂师生互动、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使学员们收获匪浅。
(三)学历继续教育。针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低学历比例较高的现状,广西教育厅委托广西民族大学成人高等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文)专业,招收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专及以上学历、参加并达到全国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且有志于从事壮汉双语教学的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和民族中小学校在编教师,发挥培训专题针对性和学历教育系统性的优势,量身定制课程,聘请区内外的壮汉双语教育教学专家在寒暑假时间集中面授。2013年开始招生,教师每次参加培训均计算学分,修满学分并过自治区壮文水平测试中级以上水平后即可获得本科学历文凭。
(四)分类分层培训。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精神,广西教育厅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特殊补助经费为主,以自治区民族双语教育专项经费为辅,多方筹集资金,委托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壮汉双语教师壮语文知识培训、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不断提高壮汉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开展培训过程中,针对培训对象的差异性,分层次安排培训活动。例如,广西民族大学举办的壮汉双语教师壮文知识培训,针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的壮语文基础的差异,设置壮语文知识初级培训班、提高培训班和高级培训班,通过三个层次的壮语文知识培训,实现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壮语文水平的A梯式提升。同时,针对这三个层次的培训分别编写了初级、中级、高级壮汉双语教师培训教材――《壮语文教程》,为今后继续开展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壮语文知识培训打下坚实基础。
(五)各种教研活动。广西教育厅每年召开一次全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现场观摩暨教学研讨会,以专题研讨的形式不断提升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例如,2014年5月、12月分别召开南部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壮汉双语教学研讨会。2016年6月,召开全区中学壮汉双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探讨在新课改形势下中学壮汉双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同时,定期举办全区壮汉双语教学优质课评选、壮汉双语教师说课比赛、壮汉双语教学论文比赛、壮汉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比赛等各种竞赛活动,形成以“赛”促“研”,以“研”促“教”的壮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形式。
(六)机构专业引领。2015年6月,广西教育厅在广西师范学院成立“广西壮汉双语教学指导中心”,中心下设办公室,设立专项建设资金。2016年10月,广西壮汉双语教学指导中心组织11支由高校专家、壮汉双语教研人员、一线壮汉双语教师构成的专业团队,对全区壮汉双语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实地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由课改专家、壮汉双语专家对壮汉双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研究、专业成长等方面开展专业引领,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成长。
通过以上几种基本途径,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定向免费培养逐步改善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现状,参与“百名壮汉双语名师培养工程”学习的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经常代表所在学校参加自治区级、县(市)级的公开课、观摩示范课等活动,先后有56名教师在区内外报纸杂志上67篇,申报国家级子课题2项,省级课题15项,厅、市级课题43项,有72人次获得各级各类比赛奖励。但是,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诸如中小学参与度不高、专业标准缺位、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
二、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
广西自1980年恢复推行使用壮文以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壮汉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现有160多所中小学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共有在校学生93176人、专任教师5380人。2016年4月,广西教育厅、民委、财政厅、人社厅、编办、民语委等六部门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区实施壮汉双语教育的中小学校达到300所以上,在校学生达到15万人以上”。为了实现《规划》提出的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模翻一番的目标,广西还需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不断补充教师队伍的数量,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针对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除了继续实施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免费培养计划、选派在职教师进行壮汉双语专业培养培训以及学历继续教育等方式外,还需要正确把握其发展趋势
(一)政府、高校、中小学三方联动,协同推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顺利实施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等多方责任主体的协同参与。因此,要依托广西壮汉双语教学改革指导中心,构建“政府政策保障―高校专业支持―中小学基地实践”三方联动机制:相关政府部门为壮汉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提供政策支持;高等院校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与中小学壮汉双语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变革培养、培训方式以满足中小学校对壮汉双语教师的规格要求;中小学校作为实训基地要加大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为高等院校培养、培训壮汉双语提供丰富的实践性教学资源。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管辖的电教中心、高等院校的资源优势,加快信息技术建设与资源优势整合,提高壮汉双语教师远程培训资源的建设与使用能力,协同推动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二)建立壮汉双语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推动壮汉双语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O的意见》要求出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一直以来,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专业标准的缺失,导致壮汉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等环节处于失范状态,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要参照国外双语教师专业标准的范本(如美国1974年制定的双语教师入职标准和认证指南)、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小学壮汉双语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从思想政治素养、双语双文化素养、学科专业素养、个性心理品质、双语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构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专业标准,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等工作提供依据,切实推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注重文化教育,提高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专家指出,壮汉双语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教育。壮族学生通过双语教育学习本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不仅可以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还可以从中学习、了解汉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从而学会欣赏、理解和接纳不同民族的文化。教师是壮汉双语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为了满足壮汉双语教育的师资规格需求,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为此,在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过程中应该夯实文化基础,通过加大壮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课程开设的比例、加大跨文化教育及活动的开展力度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的文化修养,以适应壮汉双语教育的要求。
(四)创设实践性知识共享机制,促进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认为,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专家型教师区别于新教师的关键因素,实践性知识共享是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必要路径。因此,加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还应考虑利用网络平台创设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机制,将每个壮汉双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帮助未来教师和新教师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有助于他们尽快成长为中小学壮汉双语教学的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0年壮汉双语学校达300所、在校生达15万人广西出台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EB/OL].(2016-04-26)[2016-10-22].http:///Item/13024.aspx
[2]滕星.壮汉双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研究,2013(2)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2
[4]刘东敏,田小杭.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路径的思考与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4)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班级德育工作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基本内容有: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实施途径:
班级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主要途径如下:各科教育;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共青团教育活动;家庭教育和校外教育活动。
四、教育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加强针对性;坚持正面教育;提高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五、具体措施:
1、进行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规范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落实学生个人量化积分为主线,以德育系列化活动和“班级十最”等评比表彰机制为动力,扎扎实实地搞好德育工作。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知识比赛等,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广大学生奋发向上。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003-01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系统的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道德课程。
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课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得以实现的,因此,对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思考与探索,有助于我们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校实现德育的整体目标。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现状
1.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现状
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注意力正在逐渐的转移;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期望正在逐渐的减弱;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地位正在逐渐的丧失。
2.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
通过和很多老师的谈话了解到,在很多学校,政治课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仍然没有把它当作德育主课程和主渠道来抓。还有就是,现行的思想政治课在教学模式上,教师总是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也难以摆脱“识记——应试”的被动学习局面,失去了政治课应有的德育效能。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的成因分析
1.外在的因素
(1)受应试教育残余思想的影响,学校对思想政治课的地位重视不够;(2)受当前错误认识的干扰,对思想政治课失去了信心;(3)不良的社会风气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出现偏差。不良的社会风气与中学生不成熟的分辨能力相结合,使一些学生的人生价值错位,道德认识产生偏差,也使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2.内在因素
(1)政治课德育目标的理性化与学生思想的实际严重脱节。思想政治课理性化的德育目标很难被不同的现实个体普遍接受,使政治课的德育目标往往流于形式;(2)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政治课教学变成了空洞的说教。理论脱离实际,使政治课失去了说服力;(3)政治课的正面说教与纪律的约束相分离,大大的影响了政治课的德育效果。思向政治课教育与评价的分离,使政治课的德育工作苍白无力,政治教师只能说说而已,并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四、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强化的途径和方法
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使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德育创新中走出困境,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1.教师方面: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关键。
首先,政治课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自己的思想会影响一代人的思想,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其次,政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基本原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正确理解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给学生,增加可信度。另外,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掌握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充实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发挥德育的整体效应。
再次,要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示范性是很强的。所以,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2.教学方面:改革和优化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是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好德育的目标,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教学过程方面要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寓思想性、教育性于知识的传授之中,课堂教学在本质上的德育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其次,要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目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在深刻转型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大环境中诸多不利因素对中学德育教育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也增加了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难度,迫使学校、家长和社会公众对中国目前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反思。本文通过对国外中学德育教育模式的分析,从中得以启发,使得我们的中学老师和相关德育人士与时俱进,不断在变革中探索与中国国情相适合的中学德育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
1中学德育教育
德育(moraleducation)也称道德教育,“德”主要内涵是思想道德品德,而“育”则是指培养教育。一般认为“德育”这一词在18世纪70、80年代早已经形成了。直到英国学者斯宾塞在《教育论》(1860年)一书中,明确把教育划分为“智育”(intellectualeducation)、“德育”(moraleducation)和“体育”(physicaleducation),“德育”才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名称。从狭义来理解“德育”指的就是道德品德教育。而从广义而言,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就比较丰富,它是一个整体的互动过程,主要指的是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教师)按照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要求以及被教育人员的需求,依据人生发展不同年龄段的思想道德和品质形成的特性和规律,运用不同的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被教育的人实施的道德品质、政治立场以及心理健康等相关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通过对德育教育概念和内涵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得知德育教育是有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具有一些特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而这些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最终会形成一定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模式。有鉴于此,所谓的德育教育模式就是指运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道德教育、塑造、培养,进而形成具有一定理念、主体、方式的教育关系体系。中学德育教育模式的形成与一个国家的国情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国制订的德育教育任务目标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习惯有关,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建立和形成科学合适的德育教育模式,进而确保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使德育获得应有的效果。
2国外德育教育模式
一是理论教育模式。这种德育教育形式的核心理念和规则来自于现有社会中已经形成和存在的价值理念,是从这些价值理念中抽象归纳出的更具一般意义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将其细化为具体的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等规则。进而将这些细化了的道德规范构建成一个系统的德育教育体系,并由老师、家长及其他教育人士向青少年进行引导和灌输,使他们理解、认同并最终接受这些道德规范和规则,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习性和人生价值观。理论教育模式主要通过讲解、教授、强化、训练、榜样典型、表扬奖励、处罚惩戒等来实现德育教育的理念和目标。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现论教育模式的开创者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强调:“伟大品格的养成,需要通过科学、严密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管理是为教学服务,而教学是德育的最主要途径。”赫尔巴特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上偏重宏观理念上的教导,但是其方式手段也并不固化死板,他认为德育教育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互动过程,老师应该比较好地掌握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而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培养和约束,使其能够遵守相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习性和价值观念。从理论教育模式的理念、内涵、方式、方法的分析,可得出其主要有以下特性:首先是德育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作为施教的主体,在德育过程中老师或教育人士主要采用主动的讲解、教授、训练、培养等来实现既定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第二个特点就是德育教育的实施手段和方式主要还是传统的填鸭灌输、强化、树立榜样典型,奖励或惩罚(训诫、惩戒)都是为了实现德育教育目标的辅方式和手段。二是自我教育模式。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主要由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并由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倡导摒弃理论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被动接受的填鸭灌输的传统教育方式和手段,非常强调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自我学习和调节能力,主张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为学生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学习和培养的氛围和环境,让其在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基本道德规范中自我学习、调节和发展,并且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方式使学生参与多样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和实践,进而使学生逐步实现道德的自我塑造。杜威明确反对传统的填鸭灌输式的讲授、强化、惩罚训诫的教学手法,反对将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产品”进行统一化的培育。他非常提倡学生在基本道德规范内的自我学习和发展,非常推崇美国式的独立、个性、自由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他提出了自我教育模式的三个核心主张: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成长以及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自我教育德育模式强调学生自我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主张学生自己调节发展,进而形成内化的道德习性和价值。其主要的实施方法和手段有:情景模拟、对话交流、参与互动、自我学习、角色扮演、现场实地体验等。自我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学生的自我学习自主发展作为道德培养的主导;二是自我学习和发展是在符合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原则的范围和基础上进行的;三是非常注重道德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尤其是学校和家庭的环境,重视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的作用;四是非常强调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三是新道德教育模式。此种教育模式主要是由美国的教育家弗里肯纳、英国教育家威尔逊等著名学者在分析批判了理论教育模式和自我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可以说新道德教育模式是理论教育模式和自我教育模式的有效结合,它既强调通过讲授、强化、训练、榜样典型、奖惩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约束,又非常注重学生自主性的自我学习、自主发展,关注学生的独立、个性和自由;不仅重视传统理论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而且也强调实践活动对德育的影响。英国著名教育家、新道德教育模式的支持者威尔逊指出:“如果追求奴隶制度,需要的是规则和鞭子;如果追求民主社会,那么需要的是复杂的机制和交往的环境,道德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此种道德培育模式不是靠强制灌输,更不是处罚与惩戒,而是在基本社会价值理念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学习的健康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这些实践活动应该是有一定目标来进行引导和培养的,而不能是随意而为的。因此新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它的实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给学生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
3对中国中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通过以上国外三种不同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分析对比,我国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发展,需要在借鉴国外德育教育模式关于个性、民主、自由的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与中国传统德育教育中的社会理想、责任、义务等方面紧密结合,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更具针对性的和更具操作性的中学生德育教育模式。首先,在继承和强调传统德育教育模式的积极功能的同时,还需要逐步借鉴国外的理论教育、自我教育以及新道德教育模式的优点,以教育理念方式创新为突破点,不断改进和完善德育教育方法,并以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和人性化教育为抓手;从多元化的渠道和途径共同建立独立、个性、自由与自律相结合的综合式的德育教育模式,注重教育中的人际之间的互动交流;还要依据实际情况构建和完善具有社会整体性的德育理念、价值、知识和规则体系,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进一步探索学生道德约束与引导的校内外整合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适合中学生的个性化自我学习发展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式,并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环境的同时构建一套系统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体系。其次,按照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各地的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方面的课程安排和调整,补充一些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德育内容的课程。可以借鉴美国在各中小学开始增设公民课程和道德课程的做法,逐步在有条件地区的中小学增设相关公民课程和道德课程。借鉴法国对中学生自由人的德育教育理念,以及吸取英国对中学生理性精神和自治精神的道德培育理念,注重对中学生自我责任、社会责任、爱国主义、守法自律等公民精神的培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始终,进而将我国的中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具有社会道德属性的公民和劳动者。最后,在借鉴国外德育教育的具体运作方式和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学德育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没有充足的投资资金,德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只能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加大对德育教育的人才、技术、设施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西部边远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使德育教育和创新发展在智力保证的同时有充足的资金后盾。此外,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还应不断拓宽社会资金投资德育的渠道和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德育资金投资机制。
作者:卿艳珺 单位:兴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田梅溪.初级中学德育教育培养体系建立[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
[2]郑永延.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4]赵旭琴,苗翠环.我国社会转型期中学德育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09(4).
[5]曹承慧.美国的道德研究与中学德育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