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知识产权管理经验

知识产权管理经验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知识产权管理经验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知识产权管理经验

篇1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034-06

一、引言

会计盈余是反映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书面文件,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直接影响股东对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判断以及对未来投资决策的制定。Jensen和Meckling早在1976年就发现,企业管理层和外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存在成本问题。理性的管理层为获取私利,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操控会计盈余,误导股东和债权人的决策。Roychowdhury[ 1 ]采用操控性现金流、操控性生产成本和操控性费用指标度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后,盈余管理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外许多学者从产品市场竞争的视角研究盈余管理问题,但结论并非一致,Karuna和Markarian发现,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管理层采取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2-3 ]。但也有学者认为,激烈的产品竞争能有效缓解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4-5 ],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6 ]。

国内对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管理的研究比较少。陈骏和徐玉德采用2000―2009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10 265个观测值为样本,研究产品市场竞争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行业内竞争地位高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更高,且主要倾向于负向的应计盈余管理[ 7 ]。而周夏飞和龙发现,公司产品竞争势力越弱,越倾向于选择更高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8 ]。张欢从金融危机冲击视角,研究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金融危机后,相比竞争劣势的企业,行业内处于竞争优势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显著低,且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9 ]。

显然,国内对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管理的研究未得到一致结论。导致不同结论的原因除度量方法和样本区间的差异外,可能因为我国特殊的企业所有权性质影响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因此,本文以2000―2013年全部A股企业为样本,以修正的Jonse模型和Roychowdhury(2006)模型计算应计项目操控值、生产操控值、费用操控值和销售操控值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替代变量,以市场占有率作为行业内企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的替代变量,从不同所有权性质的视角实证检验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本文的贡献在于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从不同所有权性质的视角研究产品市场竞争对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为研究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供经验证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盈余管理

现有文献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信息机制和约束机制的作用。从信息机制的角度分析,产品市场竞争有助于降低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4,7 ]。但Markrian et al.发现,只有当资本市场完全有效、投资者能够完全观察到公司经营状况时,产品市场竞争才能发挥抑制盈余管理的信息机制[ 10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较差,股价暴涨或暴跌现象和资产增涨异常现象普遍存在,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达到完全有效。本文推测,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产品竞争的信息机制并不能有效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相反,有些学者认为,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有可能是激烈竞争环境的回应[ 9 ]。激烈竞争环境下的企业,为避免竞争对手掠夺性威胁,会降低盈余信息含量[ 11 ],保护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2,10 ]。周夏飞和龙发现,相比于产品竞争势力弱的企业,行业内产品竞争势力较强的企业,具备更高的定价能力和外生负面成本转嫁能力,从而盈余管理动机相对较弱[ 8 ]。

从约束机制的角度分析,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会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企业破产清算可能性,从而迫使管理层付出更大的努力提升企业价值,维护自身声誉,在这种情形下,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逐渐趋同化,管理层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 12 ]。因此,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行业内竞争优势越弱,则盈余管理程度越低。正如上述分析,产品市场竞争的约束机制在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上真的起到抑制盈余管理的作用吗?会计盈余表明公司处于竞争劣势时,会使其在股票市场上遭受更大的惩罚[ 3 ],从而使经理人的私有租金受损,比如受到更严格监督,显性与隐性收入降低,甚至被解雇[ 7 ]。因此,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越弱,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越强。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推测产品市场竞争的信息机制和约束机制并不能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反而可能激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提出假说H1:

H1:相比产品竞争优势弱的企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强的企业盈余管理水平越低。

(二)产品竞争、所有权性质与盈余管理

我国资本市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不同,我国资本市场的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是国有资本改制形成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存在投资者缺位、信息严重不对称现象。但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不论是市场惩治还是资源配置(融资压力)方面都面临国家的保护,不遵循市场经济的“达尔文”优胜劣汰规则。首先,由于国有企业承担更多就业、国防、基础建设和资源稳定等社会责任,即使盈余情况并不乐观也不会面临破产或管理层被解雇的风险。其次,从社会资源配置和银行信贷融资角度分析,由于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国家,而银行是国家的金融工具,因此,具有良好政府背景的大型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商业银行追逐[ 13 ],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 14 ],社会资源更倾向于为国有企业开放。因此,不论从企业破产、管理层失业还是外部融资压力的角度分析,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较弱时,民营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显著高于国有企业。相反,行业内产品竞争优势越强,民营企业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低于国有企业。从而提出假说H2:

H2:行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越强,民营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越显著低于国有企业。

三、研究设计

(一)盈余管理度量指标

1.应计盈余管理度量指标

本文采用修正的Jonse模型度量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该模型首先计算出企业的正常盈余管理部分,然后用实际盈余管理减去正常盈余管理部分,即得到操控性应计盈余项目值,修正的Jonse模型用该值代替应计盈余管理程度。

TAt/At-1 = ?琢0 + ?琢1(1/At-1) + ?琢2(?驻SALESt - ?驻ARt/At-1) +

?琢3(PPEt/At-1)+?着t (1)

其中TAt为企业第t年应计项目总额,用企业第t年营业利润NIt减去第t年经营现金净流量CFOt后的金额计算。At-1为企业第t-1年年末总资产价值;?驻SALESt为企业第t年营业收入的变化额;?驻ARt为企业第t年的应收账款变化额;PPEt为企业第t年固定资产原值;a0为截距项;ai为回归系数,i=1、2、3;?着i为残差项。首先,分行业、分年份对模型(1)回归,得到截距项和回归系数值,然后带入模型(2)得到正常的应计项目值。

NDAt=■0 + ■1(1/At-1) +■2(?驻SALESt - ?驻ARt/At-1) +

■3(PPEt/At-1) (2)

可操控性应计盈余项目,即应计盈余管理水平表示为:

AMt=■-NDAt (3)

2.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度量指标

本文借鉴Roychowdhury(2006)的销售操控值、费用操控值、生产操控值替代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其中,销售操控是采用激进的现金折扣或不合理放宽信用条件来增加企业报告期销售收入,提高利润。因此,Roychowdhury设计企业经营性净流量与销售收入和销售收入变化的线性回归模型(4),分年行业回归得到回归系数,并代入无残差项的模型(4)得到正常的经营现金流量值,然后用实际经营现金净流量减去正常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得到销售操控值。该值越低,真实盈余管理水平越高。

CFOt/At-1 = λ0 + λ1(1/At-1) + λ2(SALESt / At-1) +

λ3(?驻SALESt/At-1)+?着t (4)

其中,λ0为截距项;λi为回归系数,i=1、2、3;?着t为残差项;企业生产成本PRODt等于销售成本和报告期存货的变动额之和,且销售成本和存货变动额可以表示为销售收入和销售收入变化额的线性函数。故生产成本的函数为:

PRODt/At-1=?茁0+?茁1(1/At-1)+

?茁2(SALESt/At-1)+

?茁3(?驻SALESt/At-1)+

?茁4(?驻SALESt-1/At-1)+?着t (5)

计算过程也同理,首先对模型(5)进行分行业年度回归得到截距项和回归系数,然后把截距项和系数带入无残差项的模型(5)得到正常的生产成本PRODt。然后用企业实际生产成本减掉正常的生产成本,得到成本操控值。其中?茁0为截距项;?茁i为回归系数,i=1、2、3、4;?着t为残差项。费用操控模型(6)由酌量性费用和销售收入的线性函数表示,其中酌量性费用等于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合计。模型如下:

DEXPt■At-1=?滋0+?滋1(1/At-1)+?滋2(SALESt-1 / At-1)+?着t

(6)

其中?滋0为截距项;?滋i为回归系数,i=1、2;?着t为残差项。上述销售操控值、生产操控值和费用操控值分别用RM_CFO、RM_PROD、RM_DEXP表示,并且借鉴Roychowdhury的做法,得到综合真实盈余管理模型RM=RM_PROD-RM_CFO-RM_DEXP。

总盈余管理程度TM=AM+RM。

(二)回归模型的设计

本文借鉴Cohen[ 15 ]、袁知柱等[ 16 ]的做法,设计盈余管理EM的多元回归模型,检验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EMt=x0 + x1COMPE + x2MKT + x3BALANCE + x4NOA+

x5SIZE + x6AGE + x7LEV + x8TURNOVER + x9LTA + x10ID +

∑24 i=11xiYEZR+∑35 i=25xiINDUSTRY+?着 (7)

其中,被解释变量EM分别由总盈余管理程度TM、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M和应计盈余管理程度AM组成。COMPE为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程度;x0为截距项;xi为回归系数,i=1、2、3……35;?着为残差项。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见表1。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00―2013年沪深两市全部A股企业作为样本,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企业数据;被ST、*ST、SST、S*ST、G、S、G*ST、PT、GST的企业数据;上市时间少于3年的企业数据;总资产为负的企业数据;净资产为负的企业数据;极端或异常值数据;数据信息不全的企业数据和计算RM或AM时行业年份回归观测值小于30家企业的数据。最终选择6 791个样本观测值。本文需要的数据来源于万德数据库。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所有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表2。从表2可知,AM、AM+、AM-、RM_CFO、RM_DEXP标准差小于0.100,但RM_PROD和RM的标准差高达0.46。Cohen等[ 15 ]对美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变量标准差基本大于0.310,最高达到0.5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低于美国上市公司。但我国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应计盈余管理。行业内市场地位COMPE变量均值为0.0111,标准差为0.0237,与袁知柱等[ 16 ]研究的均值0.016基本保持一致,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平均市场占有率都低于2%,竞争比较激烈。股权制衡变量BALANCE的均值为0.540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与袁知柱的结论一致。

(二)相关性分析

表3是本文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变量和盈余管理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从表3可知,产品市场竞争COMPE与应计盈余管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正向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与负向应计盈余管理未发现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行业内产品竞争优势越强,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初步验证本文假说H1;但产品市场竞争优势COMPE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RM和RM_PROD正相关,与RM_DEXP和RM_CFO显著负相关,说明行业内产品竞争优势越强,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本文假说H1在真实盈余管理层面未得到验证。本文在回归分析中,引入控制变量,并且按所有权性质分组,进一步分析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盈余管理关系。

(三)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盈余管理的回归分析

本文把被解释变量TM、AM和RM带入模型(7),进行线性回归得到表4。从表4可知,产品市场竞争COMPE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与TM显著负相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AM显著负相关;但与RM未发现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行业内产品竞争优势越强,企业盈余管理水平越低,且主要表现在应计盈余管理层面。本文H1再次得到验证。这个结论与周夏飞等的结论一致。本文进一步分析产品市场竞争COMPE与正向应计操控、负向应计操控、生产操控、销售操控和费用操控之间的关系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COMPE与AM+和AM-显著负相关,与RM_PROD、RM_CFO和RM_DEXP显著负相关。说明行业内产品竞争优势越强,正向、负向应计盈余管理和生产操控方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而费用操控和销售操控方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四)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所有权性质与盈余管理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产权性质对产品竞争优势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影响,本文按实际控制人是否为国家控制为依据把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组,且采用模型(7)分别对国有企业样本和民营企业样本进行线性回归得到表5。从表5可知,在民营企业样本里,行业内产品竞争优势COMPE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TM负相关,但在国有企业样本里,未发现上述显著相关关系。本文H2假说得到验证。进一步对AM和RM线性回归发现,在民营企业样本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优势COMPE与AM和RM显著负相关;但在国有企业样本里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优势COMPE只与AM显著负相关,与RM未发现显著相关关系。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从所有权性质的视角研究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采用2000―2013年非金融类A股企业作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行业内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越强,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越低,且应计盈余管理层面更显著。(2)进一步考察所有权性质对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和盈余管理关系的影响后发现,民营企业产品市场竞争优势越强盈余管理水平越低,且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但国有企业,除应计盈余管理层面外,未发现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与盈余管理之间的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对国有企业提出如下建议:(1)股权结构调整,大量引入民间资本,降低国家资本份额,有效解决实际控制人缺位现象,使国有企业民营化。(2)降低电力、石油、医药等国有企业居多行业的进入壁垒,实现有效竞争,同时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使国有企业产品在无国家庇护的情况下提升市场竞争能力。(3)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确保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工作的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 ROYCHOWDHURY 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35-370.

[2] KARUNA C,SUBRAMANYAM K R,TIAN F.Industry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Z].Working Paper,2012.

[3] MARKARIAN G,SANTALO J.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inform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14,41(5/6):572-599.

[4] HOLMSTROM B.

Moral hazard in teams[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2, 13(2):324-340.

[5] SCH ARFSTEIN D. Product-market competition and managerial slack[J].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8,19(1):147-155.

[6] HESLY P,SERSFEIM G,SRINIVASAN S.Market competition, earnings management,and persistence in accounting profitability around the world[J].2014,19(4)1281-1308.

[7] 陈骏,徐玉德.产品市场竞争、竞争态势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财政研究,2011(4):58-61.

[8] 周夏飞,龙.产品市场势力、行业竞争与公司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4(8):60-69.

[9] 张欢.金融危机冲击、产品市场竞争与盈余管理策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3):73-83.

[10] MARKARIAN G, SANTALO.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informa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2014,41(5/6):572-599.

[11] BAGNOLI M, WATTS S G. The effect of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 game theoretic approa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19(4/5):377-397.

[12] WU P, GAO L, GU T T. Business strategy, market competi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2015,9(3):401-424.

[13] 王彦超,林斌.金融中介、非正规金融与现金价值[J].金融研究,2008(3):177-199.

篇2

1高教研究中经济学研究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1.1极易发生知识产权“撞车”事件

经济学不同于部分科技型学科,在科研人员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市场需求和创新性的想法,能够不断地研发出新的产品或研究结论。科技型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相比传统的经济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更易在一片新的领域研究出新的成果。而经济学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对已经生成的理论进行分析,并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当前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并据此预测国内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存在的问题,各个领域或行业的发展前景等。有限的思想和有限的领域,让科研人员在对经济学进行研究时易与其他科研成员产生雷同的思想,进而造成研究成果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使得研究成果无法公开发表,最终影响相应的科研成绩。

1.2对经济学知识产权管理不重视

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思想。这种理论思想在科研人员将其与现有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等相融合后,所得出的理论结果在成果转化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经济的发展既关系到体制机制的建设,也关系到各个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等,在具体执行上,既抽象,又难以全面化,从而使得理论成果与实际成果存在一定的出入。缺乏成果转化,而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上的经济学研究,无法给高教研究所带来实质性的收入,对此,高教研究所便会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用于科技型,或实用性较强,或成果转化较易的科研领域中,从而使得经济学科研成果的知识产品难以得到重视。

1.3科研人员对产权保护意识不足

经济学研究成果易雷同的特性,使得经济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在产生相应的创新思路,并着手研究时,需要提前了解当前各个研究机构的相关科研人员着手研究该课题的情况,并以跟时间赛跑的心态,抢先在其他科研人员公布成果之前,注韵嘤Φ闹识产权,并申请产权保护。对此,一方面高教研究所对经济学领域的知识产权管理缺乏重视,进而未设置一套完整的产权管理流程,使得部分科研人员对知识产权未形成强烈的保护意识;一方面高教研究所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以和被引用的次数等指标为主,使得科研人员在考核指标的引导下,也忽视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2对高教研究中经济学研究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分析

2.1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实用型经济研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教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目的是为了推动国家经济、社会、体制、民生等的进步,而非储存于研究所的档案管理室内的陈列品。因此,对于位于文科领域的经济学研究,应该向应用型理工类学科看齐,将高深的专业知识和人类的智慧结晶与实际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将经济学的晦涩难懂的知识,以简单易懂的模式与企业生产管理相结合,与金融领域的投资行为相结合,与国家各个行业的发展形势相结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以专业知识来指导各行各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从而既为高教研究机构带来一定的转化收入,又推动了国家经济、社会、民生等的进步与发展。

2.2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产权管理体系

对经济学科研人员着手研究的科研项目,制定严格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首先,制定项目研究前的产权管理制度。在项目立项前,安排知识产权管理小组对当前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再确定是否对该项目的创新点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确保研究结果不会对已有的成果造成侵权行为。其次,制定立项后的产权管理制度。要求相对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小组实时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情况进行跟踪,对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成果或技术等,进行及时的登记和产权申报,以第一时间对知识成果进行保护。同时,定期对研究人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及制定相应的侵权应急预案。最后,制定研究结束后的产权管理制度。要求知识产权管理小组在研究人员完成科研项目后,及时明确各个项目的产权人,保障每位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抓住时机对专利进行立项研发,巩固高教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科研地位,并将专利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2.3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高教科研机构以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用次数为主要的考核指标,这种考核指标会将科研人员无形地引导向,只注重论文撰写,不注重成果转化的方向。我国科研实力并不亚于许多发达国家,但是真正用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的科研成果却并不多。因此,高教科研机构应该转变绩效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一方面要用考核指标引导科研人员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要用考核指标引导科研人员注重进行应用型成果研究,以及注重成果的转化。同时,还应将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所产生的相关利益与科研人员的利益相挂钩,以公平公正的考核指标和权重,来激励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各行各业的侵权成本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形成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仅以道德的谴责还远远不够,在利益的唆使下,以侵害他人知识权益来满足个人的物欲行为,在现实中数不胜数。学术领域的抄袭行为在被央视多次曝光后,各个科研人员也形成了意识的觉醒,既开始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也避免与他人产生侵权纠纷。但是知识产权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高教科研机构通过制度的制定,流程的设计,人员工作量的合理设定,产权归属的清晰化,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等,才能既从意识上引导科研人员注重个人的知识产权,又能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曹亚林,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5月。

[2]齐琳琳,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6(10):169.

[3]武毅英,叶爱珍,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与高教研究主体的使命[J].阅江学刊,2010(06):46.

篇3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自此,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光明大道上远航,科技创新由此步入正轨,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各类创新企业也不断取得喜人的科技成果,我国的科技发展正在迅速成长。

自“科教兴国”,“863计划”等施行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高校科技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虽然创新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质量却不高,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远低于韩国日本等国家,而且,大量的创新单位和产业区创新实力不够,只是空有其表,无法最大的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尽管国家对此大力支持,然而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尽管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某些领域十分落后,甚至有空白,由于起步较晚,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科技基础薄弱,创新机制不够完善,企业规模多数不大,缺乏足够的创新人才,国家投入力度缺乏后劲,知识产权管理经验不足,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对于人才的培养水平不高,科技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三、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途径

1.企业应当增强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研发经费就是给企业的创新“加油”,投入越大,创新后劲就越大,实践证明,大多数科技创新实力强大的企业,对于创新的投入是惊人的,因此,企业的创新活动,都要保证科技创新经费的绝对充足,否则,多么好的科技项目也只能落个“流产”的下场。

2.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多的国外先进科研技术为我所知,企业可以确立“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研究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

3.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的支持,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无疑是坚强的后盾,创新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的企业,国家应当加以保护和鼓励,推广其成功经验,由点及面,培养大批的优秀创新企业管理者,获得优秀人才的培养经验,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规范,建立并完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严格执法,净化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好知识产权,增强创新人才的信心。

4.提高创新教育水平。国家应当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科目的重视力度,完善对高校科研创新的奖励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同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的支持。

5.加大R&D资金的投入。以此来调整企业创新经费的支出的结构问题,使之趋向于合理,向发达国家看齐,使得企业创新技术支出达到其主营业务比例的3%~4%。与此同时,可以建立企业的风险应对政策,减轻企业面对风险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时的压力。

6.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 中小创新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弱势力量,他们受到自身规模小,科技实力弱,经济基础差,竞争实力差等方面的限制,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国家应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其政策优惠,提供优惠贷款等措施促进中小创新企业的发展。

7.确立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应当确保“发掘得了人才”,“留得住人才”,学习应用好“一捆绳子”,“一条鞭子”的管理制度,例如华为,他们通过给予人才充分的奖金,股份话语权,上升空间的支持,又建立了“末位淘汰制度”,促使企业人才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伴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创新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严正课题,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科技创新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自20个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以来,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的思考和探索道路上一路风雨兼程,我们紧随世界发展潮流,努力与国际接轨,同时根据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借鉴??外管理经验,不断修改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法律条例,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

四、当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

由于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人民群众及企业管理者对于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全,导致很多专利成果申请不及时,甚至导致一些专利成果流传到国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由于对知识产权战略的不了解,缺乏全局观,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漏洞太多,无法有效的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

五、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企业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与世界接轨,努力了解世界上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掌握,切莫片面的追求企业的效益和规模等问题,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细节问题的忽略恰恰是导致企业损失的重要原因。企业领导者及企业创新人员都要认真的学习和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信息知识,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2.企业应当快速全面地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认真学习外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经验,国外常见的管理体制有,集中式管理体制,分散式管理体制,行列管理体制等,企业在认真学写这些管理经验的同时,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3.引进一批具备丰富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以此来为知识产权的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增强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优势,使得知识产权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避免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

篇4

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2000年率先提出了“专利信托”服务,随后,湖北省电力调度通讯局高级工程师郁伯超申请的专利技术“无逆变器不间断电源”正式委托给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进行“专利信托”服务。华达电子作为受让方与武汉信托投资公司签订了专利转让合同,但是我国首例“专利信托”服务却以失败而告终。武汉信托投资公司的专利信托业务的经营模式为:在不转移专利所有权的情况下,专利权人与信托公司建立信托关系,由信托公司管理或处分其专利权。信托设立后,信托公司对该项权利进行技术分析,价值评估和市场联系,确定专利权的受让方,实现专利权的许可转让,从中获得收益,该收益由专利权人、信托公司和受让方按约定的比例分配。在武汉国际信托公司开展专利信托的两年间,仅仅签订了一项专利转化协议,且没有一件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技术,从效果上来看,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

武汉信托公司“专利信托”服务失败的原因

1.知识产权信托期限不确定

在知识产权信托过程中,知识产权的复杂性在于每一项法律权利法律规定的使用权限都不同,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怎样才能确定知识产权信托财产的期间, 在知识产权的权利期间存在着各种法律风险,如专利无效,期限届满等,这也可以说是知识产权信托首当其冲的风险。

2.无专业的知识产权信托机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的发展也日益成熟,信托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特别是在《信托法》出台后的这十几年间,信托投资公司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在我国信托投资公司主要以基金,证券交易或股票信托等为主要业务,对于知识产权信托这项业务仅仅存在于一些大型的信托投资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对于知识产权的信托业务也仅仅是浅尝辄止,我国尚未出现专业的知识产权信托机构,知识产权信托业务在我国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知识产权信托作为一种新型信托类型既是以无形财产权为对象,同时探索解决传化科技成果为现实价值的问题。科技成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及管理经验的人是知识产权信托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知识产权权利人想要把手中掌握的知识产权转变成现实利益,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交给具备专门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机构。首先,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管理财产的手段,不仅要有保值功能,更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所以知识产权的信托的受托人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其次,开展知识产权信托业务还需要一些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如信托登记制度,信托法律制度等,但是这些制度目前在我国是极其匮乏的。以上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建立起专业化知识产权信托机构的难度。

3.知识产权信托登记制度的缺失

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取得都是以登记为要件,有关商标权或者专利权的交易、转让行为也必须进行登记才发生效力,同时在我国《信托法》第10条也明确规定了对于法律规定应当办理登记的信托财产,必须依法办理信托登记。所以,设立知识产权信托时,应当进行信托登记,只有完成信托登记后,信托关系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知识产权信托若想顺利的开展,必须有成熟的登记制度才行。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尚未出台与知识产权信托登记有关的法律法规,登记机关,登记范围和登记内容不得而知,法律制度上的缺失使得知识产权信托的开展无章可循。

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的构想

1.界定知识产权信托财产的信托期限和范围

从理论上来说,知识产权信托期间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够超过知识产权自身的权利期限。我国法律对不同的知识产权有着不同的保护期限,所以知识产权信托的期限也就受到了相应的限制。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一项知识产权所创造的价值也是不同的,若想使知识产权信托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信托期间必须要遵守两条规则:一,为了使受益人和受托人达到共赢的效果,必须使信托期间的长短与知识产权的生命周期、技术价值和技术寿命直接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知识产权信托期间能够效益最大化;二,知识产权的信托期间不应该为一个固定的期间,应当根据不同种类的权利制定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信托期间。

我国《信托法》规定只要不是法律、法规等命令禁止流通的财产均可以被作为信托财产进行市场运作,但是知识产权却包含了很多类型不同,特点分明的权利,具体到每个上面能否作为信托的客体还需要结合其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的价值分析来确定知识产权信托的具体范围。

2.培育专业的信托知识产权的信托机构

知识产权是引领可见前沿的治理成果,其必须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专业性。知识产权信托业务虽然在我国发展势头正在逐年上升,但知识产权信托在我国尚在起步阶段,社会大众对这方面的意识还十分淡薄,专业机构少之又少,所以时间上不会有太多的人采取知识产权信托。因而,培育专业的知识产权信托机构,为知识产权的转化,交易提供一个专业的平台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方面来着手。首先,培养专业人才是发展知识产权信托机构的关键。我国应该努力培养能够熟练掌握知识产权信托的专业人才,借鉴国际经验,聘请国际专家到我国进行指导,储备后续人才。其次,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评估部门。知识产权信托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转化手段,知识产权信托不仅能够保护知识产权的现有价值不受损失,同时也有利于保障知识产权财产权益和防御知识产权的现有价值不受损害。只有确定规范的评估标准和专业的评估部门,知识产权信托实践才能够顺利进行。再次,要广泛利用信托投资公司的各种资源,建立起一个一体化的智商产权交易平台,最大限度地为知识产权的成功转化提供机会。最后,建立起专门的知识产权信托机构是一个系统而长远的工作,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建立起一个专业的知识产权信托机构,必须循序渐进,实事求是,既要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又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推进。

篇5

2005年毕业于延边大学制剂工程专业的周大成,初入职场时从事新药研发工作,参与了几项专利撰写。出于对专利的兴趣,周大成在2007年初加入北京同仁堂研究院后,主动提出将自己负责的项目研发成果申请专利,着手专利申请并开始系统接触知识产权相关知识,这也开启了他的知识产权职业生涯。之前积累的研发经验使他能够站在研发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研发人员的语言,识别想要表达的要点,从而更好地引导研发人员按照专利所需的思路框架进行阐述,这对于周大成今后从事专利工作助力匪浅。为系统积累专利经验,2010年周大成加入新奥集团,进入知识产权职业积累阶段。2014年初,怀抱着为祖国医疗健康领域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继续奠基和探索的志愿,周大成回归医药领域,加入中国再生医学集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来到中国再生医学集团,我不盲目走‘先大后强’的路,而是推行‘有目的的创新(瞄准市场),有目的的布局(针对对手)’,专利数量与质量并举,关注商业竞合关系,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充分考虑和论证每件专利的价值”。

仔细想来,周大成已在知识产权领域摸索前进了近十年,遭遇过风雨挫折,也获得了成长和历练。他始终坚持初心未改,全情投入,修养自身,勇往直前。而他对于整个行业变迁和知识产权经理人这一职业的内涵更是有着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China IP:请您结合自身的工作情况,谈谈对知识产权行业和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的理解和感悟。

周大成:就整个行业而言,近年来,我们共同目睹了我国知识产权行业的辉煌发展,尤其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知识产权数量快速增长。2010年度我国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0万件,而2015年将超过200万件,连续五年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有效注册商标数量累计突破400万,2015年有效注册商标数量累计已突破千万,连续13年世界第一;我国已迅速成为世界知识产权大国,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大跨越。2015年是特殊的一年,国家商标局降低了注册商标申请费、国家专利局延长了专利年费减缴期限、国家财政部规定了知识产权产生费用可作为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正在修改的《专利法》拟提高侵权赔偿额度……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提升知识产权产生和市场参与的活跃度。未来,中国将向知识产权强国发展,在中国法制逐步完善以及全面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而知识产权经理人在企业和行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企业,其是知识产权工作的引领者。公司经营发展需要诸多保障因素,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责是持续提高公司知识产权产生、管理、运用能力,为公司经营提供稳定、平衡的知识产权环境。在企业内部,为技术研发做好开路先锋,为产品营销做好保驾护航,为公司经营打造精通知识产权运作的高效团队,保障公司经营和发展,这也是知识产权经理人职责的体现。在行业,则是知识产权发展史的推动者。知识产权经理人也是众多知识产权工作者中的一员,也是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群体的一份子,知识产权经理人必然都有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全体知识产权人一同纠正错误的知识产权观念,尊重和敬畏知识产权规则,营造正向的知识产权文化,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

China IP:在您看来,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知识产权经理人?

周大成:随着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随着更多中国企业成长为世界级企业,随着各个产业领域“互联网+”概念的出现并逐步实践,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需要不断突破视野,跨界学习。而在成长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实现自我成长。

首先是要有“全局观”,包括公司内的全局和行业内的全局。知识产权工作者在企业中要从产品销售、公司运营的角度主动思考和识别知识产权业务结合方式,发现知识产权工作要点;此外还要结合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把握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确定知识产权工作的方向。

第二是要有“前瞻性”。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经营的武器,其运用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繁衍,从国内国际走在知识产权实践前列的大企业之间所发生的各种知识产权纠纷,来审视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结合企业所属领域的特点,识别企业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有所准备,或者根据已经发生的纠纷持续调整和完善知识产权布局和管理。

第三是要有“计划性”。计划性是成为优秀知识产权经理人的有益习惯。除了战略上要有计划性,完善的知识产权结构是实施各种战术的重要基础,企业知识产权人员应当有针对性有逻辑性的计划如何持续优化知识产权结构,强化专利组合,规划商标布局,储备知识产权。

第四是要做好“服务者”。知识产权部门是企业的辅助部门之一,知识产权本身是企业的重要武器,其本质上是为公司运营和业绩增长提供保障的服务性工作。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不能期望过高,要在提升团队服务能力上下功夫,适应公司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才能体现价值。

第五是具有“创造力”。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要具有在情况复杂、时间紧急、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解决问题的“创造力”要求我们企业知识产权人“懂专业,懂企业,会沟通,能执行”,以结果可控或利益可控的方式解决问题。

China IP:您对新入行的同事们有哪些建议?

周大成:职业知识产权经理人一般会经历“转行变型”、“专业提升”、“视野突破”三个成长阶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具体实践:

坚持学习。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迅猛,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变化,才能保证“不退”。此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职业洞察力和领悟力的天然催化剂,是持续学习、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做自己擅长的事,除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外,知识产权行业还有人、审查员、律师可以选择。

善于总结。“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要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也看看前面的路,根据目标调整自己的步伐,经常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正视自己、有利于自我提升和目标实现。

积极参与。在企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应当走出办公室,积极参与企业各个经营环节中去,积极参与到技术合作、项目管理、人力资源、采购、并购、市场推广、销售中去,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参与和推动工作。在企业外部,也要积极参与行业活动,跟知识产权业务走在前面的大企业多交流多学习,才能在企业内部发挥更大的价值。

China IP:您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

周大成:事思敬,修己以敬,做个有内力的人。我会努力成为国内知识产权领域具有良好口碑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为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力尽终生。

工作业绩及奖项:

2010-2011年,总结专利工作经验,提出“345”专利管理体系,提升团队业务水平,加快人才培养。

2012-2013年,组织制定推行《知识产权系统化保护方案》,推行单元化布局,注重系统化保护;负责集团下属3个公司“知识产权贯标”工作,获“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等荣誉。

篇6

高校是一个知识、人才、成果密集的地方,涉及到大量的知识产权问题,我国《知识产权法》虽已公布实施20余年,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产学研的发展。

发达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已有上百年历史,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给高校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面对全球科技、经济的发展变化形势,发达国家的高校纷纷根据本国政策,调整、加强了学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对促进高校的产、学、研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借鉴具有代表性的美、英、日三国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措施,将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以及产学研合作具有启发意义。

一、国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成功经验

1.美国知识产权战略在高校的实施情况

美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大特点是建立了详细、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的法律制度,促进美国高校技术转让的积极开展。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变革,允许大学对政府资助的研究成果拥有完全控制权。政府秉承“必须将新技术以某种方式转移给公众并加以广泛应用,同时这种方式必须具有较高的效率”的思路,通过法律规定必须将技术转让列入科研人员的职责并进行绩效考核,这极大地促进了大学将创造发明转移到企业进行开发和商业化。各种以技术转移为工作内容的机构纷纷涌现,主要有三类: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立的技术许可办公室或技术转让基金会,非营利机构成立的完全以企业化方式经营的国家技术转让中心或技术转让顾问公司,大学教授担任主任、外界人士加盟的类似基金会的技术转让组织,它需要会员每年缴纳一定费用,自负盈亏。其中,大学中的技术许可办公室主要致力于受理员工们的成果申报、专利申请和实施专利许可,通过合理分配技术许可收益激发教职员工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只有能够证明具有潜在商业价值、能被成功许可的发明才会申请专利。美国高校这种重视科研效益的理念和其知识产权机构的设置大大加快了技术转化的速度和步伐。

美国很注重提高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通过开设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课程和各种培训培养适应不同部门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美国高校十分注意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和规避知识产权转让中的风险。高校一般都与教授事先签订书面知识产权协议,确定双方权责;规定学校商标和名称的使用范围和相关的审批程序;在知识产权转让合同中注明仅转让或许可实施知识产权,概不承担该技术的一切风险,以便回避市场风险、安心从事教育科研;同时,高校自身也不创办或参与创办企业。

2.英国高校的技术转移及知识产权管理

英国高校技术转移的实现也主要依靠校内的技术许可办公室,但除此之外,英国一些研究水平较高的大学(如牛津大学等)还成立独立的公司开展技术转移工作。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英国高校很重视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几乎所有高校都宣布拥有产生于教职员工的知识产权,对学生的知识产权也通过签订协议确定其归属。政府资助的研究所产生的知识产权一般属于高校,其它情况则通过协商解决。但是,即使知识产权给予资助者,高校也注意在协议中明确学校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使用知识产权,以及学校如何获取知识产权产业化中应得的收益、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如何被实施利用等问题。

英国高校制定了完善的知识产权利用激励制度。大约三分之二的高校将知识产权许可和转让得到的净收益分为学校、发明者和其所属学院三部分,直接给教师奖励。同时,明确将知识产权的产生和利用作为晋升的一项指标,并给知识产权的利用等活动提供时间,特别是在成立新公司时,允许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离开学校或减轻其他工作。英国高校还允许研究人员持有公司一定的股份,使研究人员对公司成功与否的关注更直接、长久,从而也缓减大学在经济上的风险。

3.日本高校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情况

日本政府在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政府发表的《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各高校设置了统一管理知识创新、知识产权获取和利用的知识产权本部,同时,政府批准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等中介机构,通过它们,使研究成果迅速转移到企业得到应用。政府还放宽限制和改革税收政策,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培育、引导大学风险企业,通过专利许可及股权等形式,使大学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最大限度地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日本,企业和大学的科技人员交流频繁,大学教授在企业担当顾问,企业研究人员也可以到大学实验室工作,政府还向大学技术转让机构派遣民间专家和企业开发研究人员,通过多种合作方式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日本还很重视知识产权教育,在大学培养熟知知识产权的专门人才,在法律大学将知识产权法设为选修科目,并招收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生。同时,建立相关人才的培训制度,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整个国民的知识产权素质。

二、国内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情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中国在努力构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同时,还针对高校情况,于1999年4月8日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旨在“有效保护高等学校知识产权,鼓励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的积极性,发挥高等学校的智力优势,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国内各高校也在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南开大学开展知识产权启蒙运动,提高学校师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又如浙江大学,2004年6月30日对与校名有着自然联系的45个大类180个商标进行了注册,并积极邀请知识产权界权威人士来校举办讲座,还采取各种知识产权鼓励政策,给予发明专利的奖励高过SCI收录论文;华中科技大学则结合各个学科领域的特点,创建了一套面向市场经济的科研成果考核机制,将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结合,将专利授权和科技成果获奖同等看待,并率先实施了知识产权保证书制度。但是,我国高校仍然存在着诸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问题,如高校教职员工对知识产权认识不够,重成果报奖轻知识产权运用,不注意保守学校的技术秘密,人员流动造成学校知识产权流失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科技创新,阻碍了高校产、学、研的发展。

三、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问题的建议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科研倾向于以荣誉和地位为导向,没有直接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形成了追求是否达到国际水平,而不管科技优势能否通过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的局面。面对全球激烈的经济竞争带来的科技竞争,我国高校要积极转变认识,积极融入市场经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参考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探寻一条产、学、研协调、快速发展的途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希望有助于加强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

1.建立科技交流信息平台,成立技术转移中介机构,培育完善的技术市场

我国高校科研实力参差不齐,绝大多数高校很难独立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部工作。所以,需要拓充多种渠道,通过政府引导,依托市场,大力建设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和知识产权转化中介机构,架起沟通高校与企业的桥梁,使技术能够成为一大生产要素在市场流通,为知识产权市场化提供服务。

2.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调整科技工作的科研导向

高校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产、学、研的发展,观念要先行,不仅科技人员要有知识产权意识,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更应该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不但要注重专利权的取得和运用,也要给予著作权、技术秘密、商标、学校名称等知识产权相当的关注,尤其是学校名称,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它的使用,保护学校的无形资产,维护学校的社会声誉。高校要扭转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意识淡薄的现象,关键是注重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科研的市场导向。知识产权意识的产生和提升是与智力成果的商业化密不可分的。对于应用技术类项目,高校要从科研选题出发,引导科技人员关注市场需要,尽一切可能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在知识产权的运用中提高高校师生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促进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运作。

3.建立统一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知识产权的产生、保护和运用牵涉到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人事部门、校产业办公室、校出版社、情报档案部门等多个机构,需要这些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非常有必要设置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各部门工作,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专业性、日常性等特点,学科涉及法律、管理、经济等多个领域,对管理人员要求较高,让学校其他部门人员兼管难以完成。并且,随着我国高校科研实力不断壮大,高校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也不断增加。这些都要求高校应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设立一个高效管理机构,专人专职,保护和运用好学校的知识产权。

4.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科研人员的创造热情直接关系到知识产权的产生,为此,高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师生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如在兼顾学校和院系利益的基础上,使知识产权创造者从成果转让或运用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合法经济收益等。高校还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如完善项目过程管理办法,项目要单独立项,独立核算,要保留研制过程的完整记录,以证明知识产权的归属;签订知识产权保护保证协议书,明确师生员工创造的职务成果的归属,对于留学、对外学术交流、离休、退休、调离、辞职等人员要求其保守技术秘密;制定成果转化、校名使用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知识产权纠纷解决办法等。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规范高校师生员工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各种行为,防止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促进高校产、学、研的发展。

5.加强知识产权教育

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都依靠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有责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知识创新的能力,又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能够灵活运用知识产权。高校有必要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在有条件的大学招收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生,还可以对本科生开设知识产权方面的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学科重点讲授不同的知识产权内容。高校还需要对教职员工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尤其是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同时,高校要加强对高新技术环境下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以适应科技发展的趋势,提高高校的竞争力。

要做好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并不是高校自己的事情,它与国家的政策法律、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紧密联系。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这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大好良机。高校应该抓住这一机会,面向市场,调整学校的科研定位,充分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使学校走上产、学、研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金永红毛丽青:美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及其启示[J]. 电子知识产权,2007,2:36~38

篇7

学院目前建成1个模拟法庭,1个多功能会议厅,2个案例室、1个电子阅览室,另有1个专利信息检索室和1个知识产权鉴定中心在建。

学科建设

从2005年起,学院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至2008年已形成一支拥有6位博士、1位在职博士生的师资队伍。从2004年起,学院挂靠暨南大学法学院招收了5届43名民商法学专业知识产权方向的研究生。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合作,率先在国内推出EMBA教育(知识产权管理方向)招生方案,在企业界、政府部门引起良好反响。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率先在国内试办知识产权本科专业(030103S),开始招收境内外学生。现已招收4届80多名学生,试办效果良好。

科研活动

自2004年成立以来,学院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获得省部级,厅级和校级科研项目40项,科研经费达147.9万元。徐碹教授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论文《知识产权的正当性――论知识产权法中的对价与衡平》获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5年)和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

学术与交流活动

2005年8月23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承办,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协办的第十六期“岭南学术论坛”在暨南大学召开。

2006年1月14日,由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广州市律师协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

2006年3月29日,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谢肃方应邀在暨大作题为“著作权的概念与发展”的演讲。

2006年3月31日,暨南大学召开敦聘仪式,聘请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著名学者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_Lessig)教授为客座教授。劳伦斯・莱斯格教授作了题为“共享创意与知识产权――中美Internet的法律分析比较”的演讲。

篇8

一、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

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是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随着世界范围内企业的市场化、全球化发展,深入研究企业法律风险的科学管理和控制战略,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逐渐变化,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问题进行系统地了解并深入分析企业会遇到的法律风险问题,对企业良好运营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的意义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逐渐成为我国企业最有力的财富来源,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起到越来越大的决定作用。因此企业的知识产权早已成为激励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品牌价值创造过程中占据有力地位。因此,企业若想在发展中逐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优势,应制定有效完善的知识产权运营和法律风险管理战略,逐步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在国外发展成熟企业取得十分完善的制度体系,在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运营和法律风险管理战略之后,已取得十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

三、构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总结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所显现的基本问题以及通过发达国家成熟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可以看出,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国外成熟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我国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产业需要,应尽快构建一套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要想保持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对有限的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保证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方面保持足够的资源。因此,有效的整合企业的资源,将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交给具备相关专业技能和资质的机构,在规定的法律专业活动范围内,针对企业的委托,提供专业的法律技术服务,为企业制定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

2.树立正确的法律风险意识

企业作为法律风险的管理主体,企业自身以及机构都应树立良好的法律风险意识,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委托服务机构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体系,逐渐提高机构总体的业务水平,对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体系制定严格的审核制度,避免由于机构的原因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同时,应当尽快完善法律机构的评估标准,由仲裁机构给予正确严谨的法律意见和建议。

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问题是企业的知识产权以及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相互发展的融合体现,同时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管理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国内外企业占据竞争市场份额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方面暂时落后,问题突出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力量指引、法律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控制度有待提高等重点问题,因此在市场运营过程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学习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从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出发,制定出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法律风险管控模式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陈晓峰.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D].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10).

篇9

十四载风雨不改

2012年5月,张德志作为知识产权部主任正式加入新奥科技。对于公司来说,这无疑是新鲜注入的血液,而对于张德志个人而言,他其实已经在知识产权的道路上打拼了十余年。

初识知识产权是在2001年。彼时供职于联想集团的张德志,为顺应集团以专利分析指导研发并进行专利布局的整体发展思路,开始由专业研发逐渐转型,摸索专利检索分析事务,进入了知识产权领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2002年以后,一些专利的NPE组织开始跟联想谈专利许可的事情,我在合理应对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成就感,感觉到专利原来可以这么玩,很有意思;另外,我做出了联想第一份专利分析报告,对研发部门有很大的帮助,于是致力于从事知识产权。”

2005年7月,张德志进入数据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任职知识产权与标准化部部门经理。正是在这段时期,他在一点一滴地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支持公司业务开展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知识产权经理人的意识。他曾指出,走向知识产权经理人的必经之路就是“如何从只关注知识产权本身到综合考虑各个业务,更好地释放知识产权价值”。调整看待知识产权业务的角度问题是他在转型蜕变时期领悟到的关键。

到如今,已经是张德志进入知识产权行业的第十四个年头了。这十四年的职场磨砺,使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愈加成熟稳健。这十四年以来,张德志也亲身体会了中国知识产权行业的变化发展,从原来很少有公司设置知识产权部门到知识产权在越来越多的公司体现价值,很多优秀的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更是纷纷涌现。在这十四年的知识产权风雨路上,张德志陪伴着中国的知识产权行业共同成长,起起伏伏间却从来没有一刻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分阶段地感悟知识产权

张德志将自己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即把知识产权当作事情、把知识产权当作业务以及关注知识产权行业发展。不同的认识阶段也为他带来了不同意义上的成就感。

把知识产权当作事情去做时,只要相关工作上有了进展,成就感便油然而生。张德志曾提到:“在联想时,看到做的专利分析报告对研发有帮助,有成就感;成功地应对了NPE,感觉有成就感。总的来说,只要看到自己的工作有好的结果,就觉得骄傲。”这种内在的成就感,正是促使他进一步深入知识产权行业的重要动力。

而当把知识产权当作业务去研究时,在单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要展开深层次的思考,以期获得效果最佳的部署方案。就职于握奇时,张德志就曾积极思考如何推动知识产权使其更好地支持业务开展。“在某项产品的市场推广前,提前预判专利对业务的影响,作好相关的预处理,无论是针对专利无效,还是业务开展中各种专利纠缠,均做了非常有效的准备,有效地保证了产品在全球的销售。我想,这个事情是我在具体的专利事务处理方面最有成就感的”。进入新奥集团后,张德志开始专注研究不同的技术交易方式,例如技术服务、技术许可、技术转让等如何进行知识产权部署,这些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对知识产权行业认识的加深,张德志开始尝试突破自身局限,关注整个行业的发展。正如他说过的“独厉害,不如众厉害”,要发展壮大一个行业,只依靠少数精英是不可行的,而是要绝大多数从业者共同进步,知识产权行业尤其如此。他坚信“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国际化以及法制中国的推进,中国知识产权经理人必然是众多企业的必备良药”。对于他个人而言,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凭借自己多年的行业内经验,尽最大努力帮助新一代从业者更全面地掌握行业相关知识以及行业工作方式,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产权与业务之前的内在关系。每当他看到自己的同事取得工作上的成就,或者感受到新人的成长壮大,都会倍感骄傲。

谦恭束腰 自信满满

篇10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工作室转身变为美艺策划设计公司。当时,朱增辉19岁,还是大一学生。

刚刚创业的朱增辉以为广告市场一定很大。但实际操作起来,才发觉一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公司创办第一个月,只接了一个单,赚了2000元。此后几个月里,业务也没有开展起来。这时资金短缺、人员少、信誉度低等一系列麻烦也接踵而至。最后,业务员都走了,只留下3个股东和两个技术人员。不久,另外两个股东支撑不住退出了公司。

做业务员学经验

一段时间后,朱增辉决定放弃硬撑。他觉得,创业没有经验是不行的。朱增辉停止了公司的运营,但没有注销公司。他先是在深圳一家广告公司做起了业务员,计划学会经验后东山再起。

朱增辉做业务员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在与客户谈广告,每天都要拜访几十个客户。勤奋的朱增辉也很聪明,常常用智取的方式获得与客户的谈判机会。被拒绝了也不气馁,换一种方式继续寻找机会。两个月后,朱增辉的广告业绩渐渐超过了同事甚至主管。7个月后,他成为了公司的业务总监。

积累了一些业务和管理经验后,朱增辉辞职回到长沙。在外学习的经历让他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思维方式:品牌设计第一步是商标注册,之后才是品牌设计和品牌推广。因此,他认为知识产权咨询行业更有前途。

隔行如隔山,朱增辉将自己重新归零,进入一家知识产权公司做业务员。凭着勤奋、口才和营销技巧,朱增辉每月都能拉到十几个商标,最多时一个月30多个,比副总经理的业绩还高。

不断微调 最终明晰定位

有了业务经验和对行业的充分了解后,朱增辉对再次创业充满了信心。2006年,他重新经营起长沙美艺策划设计有限公司,调整了公司的业务范围,从之前的软件开发、网页设计项目调整为以品牌设计、包装设计、画册设计、空间设计为主的品牌视觉设计公司,原公司更名长沙美艺品牌设计有限公司。这回在业务方面,朱增辉又有一些创新的举措。以前业务大都是通过电话营销、面谈推销的方式开展,这次,他大胆采用了网络营销的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3个月,公司的业务就忙不过来。这时,朱增辉抓住商机又投资成立了长沙齐翔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因为知识产权行业专业性强,他不惜高薪招聘了一些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朱增辉三顾茅庐请来一位有20余年行业经验的资深人士担任公司总经理,业务全权交给这位总经理开展,自己只做宏观上的管理。

篇11

大型军工企业集团建立了严密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人员管理、机构设置、内部流通、信息交流、权利归属、经费来源、激励政策等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规定,以此来保护与管理国防知识产权。美国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国家经济增长,是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而日本是当前世界上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最为系统化、具体化和制度化的国家。

2.机构的管理

许多外国的军工企业有专门为知识产权管理成立管理机构,机构承担的职能包括:建立发明管理制度;参与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处理等。在他们的设置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直属总部管理,属于公司的高级管理层,部门机构由科研部门专家和知识产权律师组成,机构人员充沛。根据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机构设置情况的统计,70%的采取专利和商标集中管理的模式;23%的采取专利、商标和版权集中管理;只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采取三家分散管理模式。

3.经费的保障发达国家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费充足,数额庞大,有集团公司作为保障。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可以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中国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存在的弊端

1.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淡薄

在计划经济和科研体制的长期的影响下,许多军工企业和科技人员“重成果、重论文、轻专利”,重视和科技评奖,不重视专利申请和技术秘密保护,在技术创新的初始、实施、应用阶段无完整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措施,导致大量的科技成果因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而使知识产权流失。企业和科技人员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价值认识不足,更不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技术创新成果,导致不应有的损失。

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许多军工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处于松散状态,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重要制度,都缺乏明确、系统的规定,导致知识产权管理不能有效地贯穿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企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管理也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各部门尚未形成统一合力,使有限的知识产权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知识产权运营能力较弱。

3.知识产权管理经费不足,专利管理人才稀缺

对知识产权保护资金的投入量无法保证宣传调研、专利数据库建设和知识产权运营等知识产权管理日常工作。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员较少,相关专业培训缺乏,导致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停滞不前。

4.我国对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司法等保护不到位

我国虽说已逐步加强了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司法等工作,但由于军工企业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导致军工企业在科技成果权益的法律维权上可操作性不强。

三、加强我国军工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对策

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条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军工企业的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完善性、知识产权管理职能的健全、运作方式的有效性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军工企业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就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积极探索与实践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对知识产权实施专利化、规范化、价值化的战略管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保护体系。

1.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意识是否受到领导的重视是知识产权工作取得长效的根本保证军工企业必须从内部决策人物开始,加强灌输知识产权理念,深刻领会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决策依据之一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提高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让所有科技人员能够真正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质就是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依法保护自己创造的成果。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规范化军工企业应建立规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对知识产权创造、建档、开发运营、人才管理、激励创新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比如,职工智力发明登记办法、知识产权考核办法、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健全专利技术管理等专利的管理制度;加强保密制度建设,同时要结合军品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加强对专有技术、军用与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情报信息管理系统,为开展关键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设计服务,为提高产品研发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和法律保障;建立科学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运用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采取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不断地挖掘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最大程度避免人才和减少知识产权的流失。

篇12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系统性。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属于系统性工作,需要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覆盖面非常广。二是综合性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还需要了解与科研管理相关的知识。高校科研管理是把多个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系十分庞大。三是决策性。在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合理的做出决策,才能保证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复杂性。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

1、科研管理观念落后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也在快速发展。但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科研管理观念落后,过于注重管理,而忽略了服务的重要性,科研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科研管理与高校发展需求不相符,无法满足高校和社会发展需求,科研管理水平比较低。除此之外,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而且高校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导致高校很多科研成果流失,给高校造成巨大损失。

2、科研管理体系不完善

如今,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科研管理权限集中在几个人手中,其他人不具有科研管理权限,导致这部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除此之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科研管理体系不完善,在出现问题后也没有及时解决,最终出现不负责的局面。

3、缺乏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高校科研管理成效有很大影响。但是,从高校现有科研管理人员结构来看,高校缺乏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现有科研管理人员缺乏实践经验,而且观念比较陈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低,导致科研管理水平低下。除此之外,高校奖励机制不完善,高校既没有对表现优秀的科研管理人员给予奖励,也没有对行为不规范的科研管理人员给予惩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

1、更新科研管理观念

人的思想指导行动,要想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高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科研管理理念,增强科研管理意识,认识到开展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科研管理方案,有计划的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实现有效管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服务对象有以下几个:一是学科,二是学生,三是学院。对此,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还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明确科研管理目标。

2、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高校要想实现科研管理目标,就必须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除此之外,高校必须设置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明确人员职责,把科研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适当的放权,这样可以让科研管理更加灵活,但是一定要避免滥用职权的问题出现,防止阻碍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防止阻碍高校的发展。

3、加强科研管理人员培训

既然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科研管理成效影响比较大,高校就必须认识到加强科研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加大科研管理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丰富科研管理人员培训形式,不定期派遣科研管理人员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丰富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开拓眼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从外部聘请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组建一支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满足高校科研管理实际需求。高校必须严格审核和聘用科研管理人员,为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基本保障。除此之外,高校还必须在科研管理人员内部建立并完善奖励和惩罚机制,实行人性化管理,对于工作表现较好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对于工作表现不佳的人员,高校也需要给出相应的惩罚,规范科研管理人员行为。高校需要整合科研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出科研管理部门的作用和优势,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具有责任感和凝聚力,顺利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以实现科研管理目标。

4、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篇13

乐视集团全球专利副总裁,海外多年留学及从业经历,曾任职华为、小米;上任不到半年,乐视专利部门已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描述已不禁让人感到好奇,究竟谢海楠是怎样的人,他将给乐视带来哪些变化?

China IP: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截止到目前的职业生涯?

谢海楠:国内知识产权行业在2000年前后仍处在方兴未艾的状态,机缘巧合的关系,大学毕业后进入到当时为数不多的国内大型专利机构工作。一年后,又选择了前往美国Franklin Pierce Law School进修知识产权硕士学位,毕业后留美工作,算是逐步确立了自己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职业方向。一晃10多年,期间美国律所和公司法务的从业经验,涵盖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各知识产权不同领域,相关工作包括IP完整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但这个行业的特性就是这样,越是接触的久了,越能体会知识产权行业的博大精深,所见所学所经历仍是冰山一角,只有持续学习和研究才能保持足够的敏锐度和专业性。

China IP:中国知识产权环境相较于美国如何?美国的从业经历对您回国后供职国内企业有何帮助?

谢海楠:众所周知,美国知识产权的发展要先于中国,在IP保护制度和力度方面都更为成熟。但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迅速,在过去的30多年间,已取得诸如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全球第一、商标申请连续12年全球第一等等的卓越成绩,知识产权大国的名号实至名归。李总理因时应势提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将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相结合,更是极大程度地明确了未来中国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方向,给中国知识产权行业带来了绝佳的政策利好。大量的外向型国内企业的崛起和其全球化步伐的快速迈进,辅以全民创新和科技发展的快速迭代,使得中国正在成为知识产权发展最肥沃的土壤之一,更是给知识产权行业带来了无比美好的遐想空间。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知识产权问题几乎是每一个寻求开辟全球市场的企业所需面临的挑战。在美国的知识产权从业经验,确实一定程度的培养了我习惯于全面审视评估供职企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在复杂案件的处理上维持高效,并实时预判案件走向并及时做出调整。但单一依赖美国的从业经验,未必能够服务于那些觊觎全球市场的企业。全球化视野和具备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运营知识产权的能力和专业性的养成才是真正解决越来越多外向型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全球范围内的困惑的唯一途径。

China IP:相较中国而言,美国法律环境更为成熟,无论是律所还是企业,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回国工作?

谢海楠:国内知识产权发展的土壤更富生机,这是欧美成熟的法律环境和体系所不具备的。对于已步入职业成熟期的知识产权工作者,机会和上升空间有时远比舒适的环境更加令人向往。

China IP:您回国后选择的第一家企业就是华为,当时您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谢海楠:主要是诉讼业务。加入华为时,正值公司面临摩托罗拉商业秘密侵权的指控。受限于保密条款,很多细节是无法对外分享的。当时作为华为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地方法院摩托罗拉商业秘密侵权案件的主要负责人,从诉讼策略的构思制定入手,到反复确认及执行既定策略,及最后仅用了3个月便取得中国企业对国际知名企业在海外法域历史上首次诉讼胜利。案件的胜诉本身已经足够激动人心,但更让人兴奋的是这更加印证了当时回国前的判断,国内企业的国际知识产权业务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带给国际型知识产权人才广阔的发展空间。后续华为经历的全球专利诉讼总量逐年攀升,迅速达到每年约百余件的数量,其中即包括竞争友商间的大规模的集团诉讼,也包含海量的NPE的诉讼。受益于海外专利从业经验打下扎实的基础,在面对复杂案件时能够在全面分析的同时保持高效,所负责的S级诉讼项目InterDigital华为在337调查案中获得专利全部无效或者不侵权的完胜,所负责的大型NPE专利诉讼获得明显优于业界友商的许可条件等等。

China IP:从美国到中国,从律所到企业,当时会有不适应吗?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谢海楠:知识产权工作万变不离其宗。从美国到中国,从律所到企业,从制造业厂商到移动互联网再到互联网生态公司,虽然工作环境、重心和权重略有不同,但知识产权工作本质不变,特有的属性不变,所以谈不上不适应。可能有些人认为公司法务的工作节奏要远低于律所,但国内企业正经历快速发展阶段,所以工作强度较律所其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迁徙最大的感受是,每一次变动所或多或少带来的对于知识产权工作不同角度的解读,都一次次反复的检验和印证此前对于知识产权行业和工作的理解,这些迁徙经验的积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信心的增强,同时也无一例外的夹带着熟悉的新鲜感。

China IP:加入乐视不久,您已有很多大的动作,这是否表示乐视在专利方面将加大力度?

谢海楠:确实如此。公司致力于跨界创新及强调持续颠覆能力,打破产业边界、组织边界、创新边界,不断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全新产品体验和更大的用户价值。所涉足的7大生态,包括:互联网生态、内容生态、大屏生态、手机生态、汽车生态、体育生态、互联网金融,均为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我们将逐步构建生态型知识产权体系,在确保创新被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寻求完整生态的自由运营,甚至是更远期的知识产权资本化的远景。目前全球专利申请量已超过5000件,布局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在核心技术领域,包括:人机交互、数据存储、传输、处理、云计算、大数据、实时视频通话、车联网、意识流操作的UI操作系统等;在这些领域,我们会加大专利投入,全力打造生态专利,确保在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领先优势。

China IP:未来乐视国际发展,您是否预见了想到的困难?比如之前小米在海外市场就较为受挫?

谢海楠:无异于其他走出去的国内企业,乐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势必会遇到来自知识产权优势国家地区的挑战。但挑战始终伴随着机遇,自加入乐视,我所致力打造的具备国际化、专业化的生态型乐视知识产权团队已初见规模,团队成员均来自全球各行业顶尖企业和律所,有大量的诉讼,许可,交易,申请等知识产权实操经验。再辅以乐视内外生态的协同合作,我相信我们有能力应对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