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财务估值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中国银行业财务价值评估的理论纷争
近年来。对于国有银行是否“贱卖”的争论日趋激烈。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建设银行引入的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在锁定期满后,即出售所持建行10%的股份(占其持股总数的一半)。筹得100亿美元的资金,远远超过其初始投资额。另外,中国银行引入的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瑞银(UBS)。在锁定期满后,更是全部卖出其持有的中国银行股份,获得巨额套现收益。为此,形成了三种立场鲜明的意见:
第一,“贱卖”论。主要依据是中国银行业的股权溢价远朱实现。中资银行急于吸引外资,情急之下有些不计成本,过低估计了银行的真实价值。
第二,“公平”论。主要依据是外方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不只是投入了资本,而且改善了银行治理结构和技术等,并注入了其本身的无形资产,从而共同提升了银行的价值,中方也获得了巨额的股权溢价。
第三,“责买”论。主要依据是中国银行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缺陷,不良资产问题较为严重,且外方投资者存在较多限制,比如,外方单一投资者股权投资上限为20%,有三年的锁定期等。所以外资投入中国银行业是一场风险很大的投资。
至今这些纷争虽然尚未有定论,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银行业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很可能确实存在价格过低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战略投资者的抛售,原来认为能够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水平和银行管理技术等方面获得较大帮助的希望也趋于破灭(刘煜辉。2005),“贱卖”的观点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在进一步反思“贱卖”的诸多原因中,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我国银行价值评估过程中存在较大缺陷,我国银行业需要建立新的、较为完善的估值方法体系,以更为准确地评估其价值,既不“贱卖”。也不“贵买”。而是尽量实现“公平”交易。
二、中国银行业财务价值评估方法的主要问题
(一)估值评估方法本身的缺陷
我国银行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与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基本相同,主要有以下三种:
1 收益现值法
该方法通过预测企业未来收益。选择合适的折现率将其折算为现值,据以确定企业价值。收益现值法评估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是首选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但是。在收益现值法使用过程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被评估企业的收益要能够预测。二是被评估企业的风险要能够准确确定。在评估我国银行的过程中,上述问题都比较突出。首先,银行经营过程较为复杂,外部难于掌握其长期发展规划、管理决策机制和实际运营状况,不大容易准确预测其未来盈利。其次。我国银行大都属于国有企业,有很强的政府隐含担保性质,简单借鉴国外银行业的基本状况来估计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折现率存在较大问题。但至今国内还没有权威的银行业折现率标准。
2 市场比较法
该方法以市场上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类似的企业的市场成交价值为基础,再根据被评估企业与参照企业的差异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确定被评估企业的价值。该方法运用的前提是具备高度发达成熟的产权交易市场,市场的竞争能够产生较为公允的企业市场价值,而且有足够多的可类比交易案例。在现时的中国,资本市场尚待进一步完善,银行产权交易案例较少,该方法的运用较为困难。
3 资产基础法
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分别评估企业各项资产的价值,然后加总作为企业价值。在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中,资产基础法仍然占有重要位置,社会公众也较为熟知。但是,本方法存在较为重大的缺陷:首先,企业整体价值一般不等于单项资产价值之和。企业是各个单项资产的有机组合,组织有效的企业价值高于单项资产价值之和。反之则低于单项资产价值之和。其次,采用该方法时,银行业的企业品牌、商誉和客户资源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很难得到充分反映。但对于非经营性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用收益现值法等方法评估时,会忽略这些非经营资产的价值,此时就需要采用资产基础法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各种企业财务价值评估方法均有其适用范围和内在局限。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根据评估目的、评估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充分考虑其局限性的基础上,对企业财务价值作出合理评估。
(二)估值评估过程中的重要遗漏
由于我国银行业在经营机制、行业监管、资产负债等方面,与普通工商企业显著不同。因此其价值评估也存在特殊性。在采用上述传统方法评估银行价值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重要遗漏。
1 银行特许经营权的价值。为了控制风险,防止银行业出现过度竞争和垄断的情况,世界各国对银行业均实施特许经营。制定了比普通工商企业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涉及市场准八、股东资格确认、分支机构开设、资本补充机制、资本充足率和偿付能力充足率等诸多方面。这种通过政府管制设立的“门槛”,具有租金的性质。相应的银行特许经营权是具有价值的。而且“门槛”越高价值越大。中国银行业的“门槛”显著高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其特许经营权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目前的评估方法。尚难准确地对此价值进行测算。
2 银行经营中积累的品牌、网点、客户资源的价值。与普通工商企业相比。银行虽然资产规模庞大,但土地、房屋、办公设备等有形资产比重较小,只占资产总额的1―2%。其最重要的价值是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积累的品牌效应、网点布局、销售渠道、管理能力、客户资源、市场影响力、商誉等无形要素的价值。目前,在用资产基础法评估银行价值时,缺少对这些价值的合适评估方法,造成了遗漏或低估;在用收益法评估银行价值时,主要依赖于经营绩效,这使得相对较为流动的管理团队的组织效率的高低,在银行价值评估过程中占了过大比重,同样会造成银行价值的低估。
3 政府信用支持给银行带来的隐含价值。考虑到金融风险普遍具有波及扩散的特征,每个金融机构的风险对整体金融业和经济体系都是潜在的威胁,其风险防范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无论国内外,在金融企业(特别是大型金融企业)出现困难时政府都给予支持,以确保整个金融行业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对于我国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政府更是给予很高的支持,比如,1999年以来,先后多次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剥离;多次对国有商业银行直接注资以提高其资本充足率等。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几乎成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隐含担保人,这是国外银行所不具备的。对此,国外评级机构给出的评价过低,与我国银
行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这是造成我国银行价值低估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我国银行价值评估方法的改进途径
(一)对于评估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思考
企业的评估价值很难与其市场价值完全一致,其原因在于,首先,不同的评估目的会得到不同的评估价值。例如,企业产权变动(包括上市)、融通资金、财产保险等相应的价值评估方法有所不同,其评估价值就会有所区别。而市场价值则是在竞争市场中,信息充分的市场参与者形成的交易价格。在一个给定的时刻只有一个市场价值。其次。企业评估价值形成后,一段时间内基本保持不变,而企业市场价值则会随市场波动而不断变化。
对于以上市交易为目的的企业价值评估来说,就是要合理估计企业交易可能形成的市场价值。但是。上市企业的股票价格又是不断波动变化的,这就造成一个很大的困难:究竟何时的交易价格为基础形成的市场价值,才是真正的市场价值。从本质上看,这是静态的企业评估价值与动态的市场价值的矛盾,在资本市场较为成熟的国家。同时经济较为正常运行时,两者相差不大。但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中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国外评级机构又带有偏见,银行评估价值和实际价值就会形成很大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在评估方法上加以调整,充分考虑中国银行特许经营权等的额外增加价值,以获得较为全面的企业评估价值;第二,需要增加市场竞价机制,随着市场的动态发展调整评估价值。
(二)将实物期权定价方法和改进的收益现值法相结合,可较好获得我国银行的评估价值
中国银行业财务价值较为合理的评估方式,是在收益现值法估值的基础上,增加特许经营权等的评估价值。具体公式为:
被评估银行的价值=银行持续经营的现值+银行特许经营权的价值
1 银行持续经营的现值用现值收益法加以估计,但需要两方面的改进。首先。不能简单按照国外评级机构给出的投资级别来确定其折现率。需要根据中国银行所具有的信用特征、规模、网络和客户资源等加以调整。其次,银行收益增长率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整,不能简单按照历史收益率增长速度进行外推。
2 中国银行业的特许经营权具有极高价值,其价值来源于银行业高进入壁垒可能带来的超额利润,其本质上是以银行价值(即收益现值法估计的银行价值)为标的的买入期权。为此,可以引入实物期权定价的方法,对银行特许经营权的价值进行评估。
(三)建立竞争性价值发现机制。使评估价值尽可能地接近市场价值
要获得更为准确的银行价值评估结果。除了改进评估方法,还需要通过建立竞争性价格发现机制来获得更为合理的评估价值,减少静态的评估价值和动态的市场价值之间的矛盾。该方法的思路是,首先按照上述改进的方法完成银行价值评估,据此确定初步的市场价格区间。然后,在寻找大型机构投资者批量购买的同时,有必要利用中国股票市场的配售平台,建立非机构投资者能够参与的市场询价和竞价机制。使得非机构投资者在锁定一定保证金后。能够参与银行上市发行的竞价。通过机构投资者和非机构投资者的竞价博弈。来获得更为合理的上市交易价值。建立上述机制的主要原因是,上市银行通常融资额度巨大。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能力有限。如果仅局限于大型机构投资者。就有可能受制于少数国外金融资本,难以避免高折价发行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野华,卓贤中国渐进改革成本与国有银行财务重组[J],经济研究,2006(3):25-35
[2]赵保国,新股发行上市溢价之谜的解释[J],财经问题研究,2007(9):55-60
[3]陈引,郑明J11,实物期权无形资产及其价值评估研究[J],财贸研究,2005(3):94-97
此前国内外学者确定固定资产质量的方法大体有4种:
1.1资产结构细化分析法
分析总资产的内部结构,计算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比重,固定资产是企业主要盈利来源,但也应在合理的比重范围之内,如果固定资产比重偏高,则会削弱营运资金的作用;如果固定资产比重偏低,则企业发展缺乏后劲。同时运用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加以辅助,以确定固定资产质量的方法。
1.2现金流量分析法
比较现金流量表与利润表中的数据,确定财务成果和资产质量的对应性:企业在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与主营业务利润相比较、投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与投资收益相比较、净现金流量总额与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相应的现金净流入的利润,就说明其质量是不可靠的。
1.3虚拟资产、不良资产剔除法
此方法是把虚拟资产、不良资产从资产中剥离出来后进行分析的方法,实质上是对企业存在的实有损失和或有损失进行界定。
1.4资产同相关会计要素综合法
利用会计六要素间的内在关系来判断固定资产质量,如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等。以上4种方法的入手点都为会计报表,利用报表数据或根据会计报表计算而来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一旦报表本身未能对固定资产本身价值确切计算,那么这些分析的依据也就不完整了。因此本文将固定资产质量分析与固定资产价值准确计量相结合,对以往财务分析工作中固定资产质量分析工作进行补充完善。固定资产在财务分析过程中一般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不具备增值潜力的固定资产,另一种为具备增值潜力的固定资产。
2不具备增值潜力的固定资产质量确认
该种方法常见于普通生产用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办公设备等方面的财务。一般现行评价其质量的方式都是按其账面价值计算。例如某企业财务分析过程中判断一组生产设备的价值,2010年购入,购入时为200万元,合同规定使用年限为10年,期末无残值。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每年计提20万元,若财务分析之时点为2014年,则其净值为200-4×20=120(万元)。但其中并没有考虑到除实体性损耗之外的原因,也没有顾及到该设备使用频率较高、较低或经历过更新改造的情况,因此评价此种类型固定资产质量的方法需要完善。
2.1使用频率较高或较低引起固定资产质量变化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些企业的固定资产长期闲置或开工不足,而有些固定资产却因追赶订单而长期超负荷运转,这些情况都与合同中规定的额定工作时间不符,因此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如前例,假设该企业机器设备每日额定工作时间为8h,而实际上在此前4年中每天使用都超过10h:则其实际使用年限为10/8×4=5(年),价值实际应为200-5×20=100(万元)。意味着超负荷运转会导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老化,质量会加速下降。反之,若每天勉强工作4h,则其实际使用年限为4/8×4=2(年),价值实际应为200-2×20=160(万元)。意味着开工不足导致固定资产磨损减少,相对使用寿命也将延长,质量下降速度减缓。对于经历过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应计算其加权使用年限经历过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往往更加坚固耐用或功能会有所提高,那么它的质量将随之提高。此时的固定资产应考虑更新改造后的价值,即计算其加权使用年限。还以前题为例,假如该机器设备2010年购入,购入时为200万元,财务分析时点为2014年,同时企业分别在12年和13年花费了3万元和5万元对其进行更新改造:则设备的加权更新成本=200×4+3×2+5×1=811(万元),更新成本=200+3+5=208(万元),加权使用年限=加权更新成本/更新成本=811/208=3.9(年),那么该机器设备价值实际应为200-3.9×20=122(万元)。可见,经历过更新改造后的机器设备相较于原先来讲贬值更低,使用年限更长,因此质量会更高。
2.2功能落后引起固定资产质量降低
对于功能落后的固定资产质量降低应计算其功能性贬值。机器设备除有形损耗之外,还会产生无形损耗,比如由于该种类型的设备技术进步,出现了性能更为优越的机器设备,所以引起本企业机器设备功能相对落后而造成的不可见的价值贬低。其表现为在完成相同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原有设备在人力、材料、燃料动力或者其他制造费用等方面的成本更高,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超额运营成本。将机器设备在剩余寿命内每年都会产生的净超额运营成本进行折现,并求和,即可算出机器设备的功能性贬值额。如前例中假设该设备耗电量大,维修费用高,与同类新型设备相比,每年多支出运营成本3万元。与此同时,该设备正常运行需5名操作人员,而同类新型设备操作人员只需3人。操作人员年均工资约为2万元。所得税率为25%,折现率为10%,那么该设备实际价值还应考虑功能性贬值:每年都会产生的超额运营成本=3+(5-3)×2=7(万元),功能性贬值额=7×(1-25%)×(P/A,10%,6)=22.87(万元),则该机器设备价值=200-4×20-22.87=97.13(万元),可见,固定资产的功能性贬值同样会引起其价值减少、质量下降。
2.3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固定资产质量降低
对于国家政策限制或市场环境变化等外在原因致使固定资产被迫减产降低收益的应考虑其经济性贬值。有些时候企业的固定资产质量下降并不是由自身原因,而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比如竞争者实力增强、数量增加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同类产品增加、替代品产品出现导致社会总需求量减少;主要材料供应不畅、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正常生产无以为继;利率上升、汇率下降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出口产品换汇减少;国家政策、产业政策、环境能源保护法律法规变动导致缩短使用寿命或生产规模受约束等等,这些原因都会从外部强制迫使固定资产相对质量下降。针对此种类型的影响一般可从三方面考虑:
2.3.1造成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缩短如前例:该机器设备原使用年限为10年,但由于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到第8年必须强制报废:那么应首先估算在原始状态下该设备的实体性贬值率=4/10=40%。再估算在国家新出台的产业政策限制规定要求下该设备的实体性贬值率=4/8=50%。则该设备此时产生的经济性贬值率=50%-40%=10%。假设不存在其他异常状况,则该设备的价值=200×(1-4/10)×(1-10%)=108(万元)。此时固定资产质量下降的原因即为政策性变化,迫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缩短而导致的。
2.3.2造成固定资产利用率下降如前例:该机器过去每年正常生产1000件产品,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企业不得不减产至800件产品,假设每件产品单价500元,单位总成本400元:那么该机器设备每年的损失=(1000-800)×(500-380)=24000(元)=2.4(万元),此后6年损失的收益总额=2.4×(1-25%)×(P/A,10%,6)=7.8(万元),假设不存在其他异常状况,则该设备的价值=200×(1-4/10)-7.8=112.2(万元)。此时固定资产质量下降是因为外部环境变化,迫使固定资产利用率下降而导致的。
2.3.3造成固定资产收益额减少如前例:该机器过去每年正常生产1000件产品,假设每件产品单价500元,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每件产品单价不得不下降至450元才能全部出售:那么该机器设备每年的损失=1000×(500-450)=50000(元)=5(万元)此后6年损失的收益总额=5×(1-25%)×(P/A,10%,6)=16.33(万元)假设不存在其他异常状况,则该设备的价值=200×(1-4/10)-16.33=103.67(万元)此时固定资产质量下降是因为外部环境变化迫使固定资产收益额减少而导致的。可见,如果出现固定资产闲置、停用或利用不足、使用寿命缩短都应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固定资产质量下降这一层面问题。但如果该固定资产以后不再继续使用或无继续使用价值,通常不需特殊考虑。
3具备增值潜力的固定资产质量确认
该种固定资产质量确认常见于房地产类型,一般现行评价其质量的方式都是按其账面价值计算。例如企业有厂房1000m2,砖混结构,经济寿命年限为50年,现已使用10年,当初购入时3000元/m2,残值率为3%,用直线法计提厂房折旧:则厂房现在净值=3000×1000×(1-3%)×(1-10/50)=2328000(元)=232.8(万元),经调查该地区为经济开发区,自然环境好、交通通讯便利,该地区此类型厂房售价为6000元/m2以上,市场销路良好:则该厂房价值=6000×1000=6000000(元)=600(万元)。可见,类似房地产这种固定资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特点,其价值不会由于使用年限增加而下降,反而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其需求的不断膨胀,出现相对稳定甚至增值的趋势。此时必须用现行市价的方式去确定固定资产的质量。
可比公司;
【中图分类号】 F832.51
估值旨在寻找公司的合理价值,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在估值过程中,需要对影响价值的各种经营要素进行分析和量化。然而,现代公司的商业模式日趋复杂,影响价值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目了然,估值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如要对公司进行估值,除了需要熟练掌握公司估值的基本理论方法之外,还需要利用财务模型进行系统性分析。Excel提供了大量的计算函数和辅助分析工具,具有形象直观的操作界面,并且提供了大量快捷键。本文利用公司估值的基本方法,以甲公司为例,采用Excel建立财务模型作为估值的辅助工具,从而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出估值结果。
一、估值方法
公司估值的目的是分析和衡量公司的公平市场价值,以帮助投资人和管理者改善决策。基本的公司估值方法主要包括绝对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
(一)绝对估值法
绝对估值法主要采用DCF法,即现金流量折现法。它是通过估测被评估公司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来判断公司价值的一种估值方法。
在预测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时,通常会人为确定一个预测期间,在预测期后的现金流量就不再估计。通常为5~10年。
在公司价值评估中,更经常的是评估公司的股权价值,这时使用的现金流量是指股权现金净流量(FCFE)。用公式可表示为:
股权现金净流量=(税后净利润+非现金支付+借款净增长)-(长期资本净支出+营运资本投资)
在预测出预测期间各年的股权现金净流量后,下一步是要选择合适的折现率将各年的股权现金净流量折算成预测期初的现值。
折现率是指将未来预测期内的预期收益换算成现值的比率,有时也称资本成本率。在股权现金净流量估值模型中,折现率可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re=rf+(rm-rf)×β
式中:re为股权资本成本;rf为无风险报酬率;rm为市场投资组合的预期报酬率;(rm-rf)为市场风险溢价;β为市场风险系数。
无风险报酬率指无任何拖欠风险的证券或者有价证券组合的报酬率,通常使用5年期或10年期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报酬率。
市场风险溢价是市场投资组合的预期报酬率与无风险报酬率之间的差额。
市场风险系数β是反映个别股票相对于平均风险股票的变动程度指标。
估计公司未来的股权现金净流量不可能无限制地预测下去,因此要对未来某一时点的公司价值进行评估,即计算公司的终值。
公司终值一般可采用永续增长模型(固定增长模型)计算。这种方法假定从计算终值的那一年起,股权现金净流量是以固定的年复利率(永续增长率)增长的。公司终值(TV)计算公式为:
TV=FCFEn+1/(re-g)=FCFEn×(1+g)/(re-g)
式中:TV为预测期末的终值;FCFEn+1为计算终值那一年的股权现金净流量;FCFEn为预测期最后一年的股权现金净流量;re为股权资本成本;g为计算终值那一年以后的永续增长率。
最后,公司股权价值等于确定预测期内股权现金净流量的折现值之和,加上终值的现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V为公司股权价值;FCFEt为确定预测期内第t年的股权现金净流量;re为股权资本成本;TV为预测期末的终值;n为确定的预测期。
(二)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是以交易活跃的同类公司股价和财务数据为依据,计算出一些主要的财务比率,然后用这些比率作为乘数估计被评估公司的价值。
运用相对估值法的关键是选出一组在业务和财务方面与被评估公司相似的公司,通过对这些公司的经营历史、财务情况、股票行情及其发展前景的分析,确定相关财务指标和乘数,然后用它们来计算被评估公司的价值。
将被评估公司和同行业中其他上市公司进行比较时,通常可分析下述财务指标:销售利润率、销售毛利率、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产权比率、年销售收入的增长率等。
可供选择乘数一般有如下两类:
一是基于市场价格的乘数。公司价值与业绩之间的关系称为“市场/价格乘数”。“市场/价格乘数”按其分子是公司股权的市场价值还是股权和债权的市场价值之和区分,常见的乘数有市盈率(P/E)、价格对收入比(P/R)、价格对净现金流比率(P/CF)和价格对有形资产账面价值的比率(P/BV)。
二是基于公司价值的乘数。基于公司价值的常用估值乘数有EV/EBIT、EV/EBITDA、EV/FCF。其中,EV为公司价值,EBIT为息税前利润,EBITDA为息税折旧和摊销前利润,FCF为公司自由现金流量。
运用不同乘数得出的多个公司价值估计数是不相同的,为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可以对各个公司价值估计数赋以相应的权重,至于权重的分配要视乘数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大小而定。然后,使用加权平均法算出被评估公司的价值。
二、案例分析
本文x择的案例公司甲公司于2009年在新三板挂牌,是一家网络安全软件开发行业的网络安全产品生产商与信息安全服务提供商,主要收入来源是产品销售和服务收费。
(一)甲公司与可比公司主要会计信息和财务指标对比
甲公司的主要已上市和挂牌可比公司为A、B、C、D、E五家公司。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可比上市公司/挂牌公司与甲公司的主要会计信息和财务指标对比如表1所示。
(二)甲公司盈利预测
1.与财务和监管有关的数据和指标的预计和测算情况
甲公司与财务和监管有关的数据和指标的预计和测算情况见表2。
2.预测依据的基本假设
预测所依据的基本假设如表3所示。
3.编制基础以及选用的会计政策
甲公司财务报表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基础,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第33号、财政部令第76号修订)、于2006年2月15日及其后颁布和修订的41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及其他相关规定(以下合称“企业会计准则”),并参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2014年修订)的披露规定编制。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甲公司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除某些金融工具外,财务报表均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资产如果发生减值,则按照相关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盈利预测选用的会计政策与实际采用的相关会计政策保持一致。
4.盈利预测结果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预测结果分别如表4、表5、表6所示。
(三)甲公司估值
1.估值模型、参数及其选取依据
DCF模型的股权现金净流量(FCFE)折现法涉及的参数估计如表7所示。评估日期为2016年11月12日,相应参数为当天的市场数据。
相对估值法取2016年11月12日数据,分别采用了PETTM、PSTTM数据,由于公司为高科技企业,采用PB估值法意义不大,因此仅选用PE及PS估值法。为保证估值数据口径的一致性,统一采用预测的2016年财务数据。此外,由于A股的流动性高于新三板做市公司,因此从谨慎性角度考虑,给予参数一定的流动性折价。鉴于甲公司的经营业绩及发展状况,综合考虑给予参数统一5折的流动性折价。
2.估值逻辑、估值过程及估值结果
(1)绝对估值法
绝对估值法估值结果如表8所示。
(2)相对估值法
与对标公司对应,分别计算对标公司的PE、 PS,加权平均求得甲公司的平均预期PE、PS,并利用新三板公司D公司和E公司的每股收益、每股营收指标,加权平均求得甲公司的平均预期每股收益、每股营收,计算出每种指标下的估值结果并平均,得出甲公司的最终估值。
相对估值法估值结果如表9所示。
综合以上两种估值方法,最终得出甲公司估值均价为7.57元/股。
三、公司估值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绝对估值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盈利预测
盈利预测的前提是财务分析。对公司历史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全面了解公司过去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指标,为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提供基础支持。财务分析的主要方面是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重点在于把握企业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如资本结构、资产结构、盈利能力、成长性等基础数据和财务指标,以建立盈利预测的基本假设,确定盈利预测的逻辑和参数。
绝对估值法估值过程中的盈利预测,通常会人为确定一个预测期间,在预测期后的现金流量就不再估计。期间的长短取决于公司的行业背景、管理部门的政策、公司的发展阶段等,通常为5~10年。预测期间不可太短,也不可太长。太短不能充分反映公司的发展趋势,太长会影响盈利预测的准确性。
2.折现率的确定
折现率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般可以选择到期日距离评估基准日5~10年(与预测期间长短一致)以上的国债收益率作为无风险报酬率(rf),计算与预测期间一致的5~10年间年均股票市场报酬率作为市场投资组合的预期报酬率(rm),选取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β系数作为被评估公司的β系数。
其别要注意的是,对于被评估公司β系数的选择,因为不同公司的资本结构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将可比公司的β系数直接套用,而是要将可比公司剔除财务杠杆后的β系数进行平均,再加上被评估公司的财务杠杆,得出被评估公司的β系数。β系数去财务杠杆和加财务杠杆的过程,可利用哈马达方程进行,其计算公式如下:
β1=β0[1+(1-T)×(D/E)]
式中:β1为负债经营的β系数;β0为无负债经营的β系数;T为企业所得税税率;D为公司负债的市场价值;E为公司权益的市场价值。
(二)相对估值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可比公司的选择
可比公司的选择是相对估值法的一个关键问题,决定着相对估值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所选取的可比公司应在营运上和财务上与被评估公司具有相似的特征。在综合考虑宏观经济、行业发展与公司基本面的情况,经过初步搜索得出足够多的潜在可比公司总体后,还应该用进一步的标准来决定哪个可比公司与被评估公司最为相近。常用的标准如规模、资本结构、法律形式、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范围、所服务的市场及顾客结构、财务表现及成长性等。所选取的可比公司与被评估公司越接近,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就越好。
当在实务中很难寻找到符合条件的可比公司时,则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即选出一组参照公司,其中一部分公司在财务上与被评估公司相似,另一部分公司在营运上与被评估公司具有可比性。这种变通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流动性折价的确定
对于非A股上市公司来说,其股票流动性一般较A股上市公司为低,出现公司股票流动性风险。因此,用于评估非A股上市公司商业价值所使用的倍数必须考虑市场流动性折价,而不能直接使用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倍数,借此反映非A股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较低的风险。市场流动性折价取自市场上部分相关的研究报告,一般为25%至50%。
主要参考文献:
[1]Sheridan Titman,Tony Martin,Arthur J.Keown, John D.Martin,Financial Management: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Pearson Australia,Melbourne,7th Edition,658.150994.,2016.
[2]Jack L.Treynor,Market Value.Time and Risk.1962.
一、私募股权投资估值方法概述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对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绝对估值法,主要采用折现方法,如现金流折现方法(DCF)、期权定价方法等;另一类为相对估值法,主要采用乘捣椒ǎ如P/E、P/B、P/S、PEG及EV/EBIT价值评估法。以下以投资机构对投资项目经常使用的估值方法进行概述。
(一)P/E法(市盈率法)
市盈率即市场价值与净利润的比值,或者说是每股股价与每股净利润的比值。投资机构是投资企业的未来,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能力给出目前的价格。企业价值=预测市盈率×公司未来12个月利润。由公式可以看出,市盈率法需要确定市盈率和目标企业的净利润。市盈率可以通过参考对标企业或竞争对手的市盈率或目标企业所处行业的平均市盈率,市盈率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的预期增长率。
(二)P/B法(市净率法)
市净率即市场价值与净资产的比值,或者说是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值。市净率估值的主要步骤跟市盈率大体相同,只不过主要变量由每股收益变成了每股净资产。
(三)P/S法(市销率法)
市销率是市场价值与销售收入的比值。在成本、费用等相差不大情况下,企业价值主要取决于销售能力。用市销率作为估值的主要过程也跟其他相对法估值类似,主要变量变为每股销售收入。
(四)DCF法(自由现金流折现法)
自由现金流是指一个企业在满足了短期生存压力和长期生存压力之后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流。
二、私募股权投资传统估值方法论的局限性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估值方法,根据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投资机构甚至融资企业都存在片面使用单一估值方法的问题,融资过程中往往是以当年或者下一年度预测净利润数乘以一定P/E倍数进行估值,这种估值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首先,企业估值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能以单一维度进行判断。企业的价值不应只是体现在财务指标上,还存在于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所形成的护城河上,这是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根基。一家能够产生良好盈利的企业,但没有形成足够的护城河使自身具有竞争优势与壁垒的,仍然无法长期生存。
其次,仅以财务数据作为指标静态地判断企业价值,而忽视了企业所生存的土壤――整个行业的周期波动性,将可能导致企业发展与投资预期严重偏离。光伏组件行业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事实告诉我们,任何只看到眼前繁荣的数据,而没有对整个行业周期的意识与判断,这样的估值以及投资是存在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最后,片面使用单一的估值方法存在较大的逻辑漏洞,甚至整个估值方法都不适用,这样通过单一估值工具形成的估值判断是远远偏离了真实的企业价值的。不同的估值方法存在不同的适用场景以及应用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应当区分不同的行业以及不同类型的企业,有针对性地适用某种估值工具,同时运用其他估值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三、私募股权投资系统性估值方法论
笔者通过所在投资机构的锻炼与培训,并在总结了上述估值方法的优劣势后,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估值方法体系。这套估值方法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于巴菲特护城河理论,建立多维度估值体系
巴菲特曾说过:“在商业上,我寻求有着无法突破的‘护城河’保护的经济城堡。”巴菲特提出的护城河理论主要是指四个方面:无形资产、客户转换成本、网络效应、成本优势。具体来看,无形资产,是指带来定价权或促进客户购买力的品牌,多样性的专利与技术创新,限制竞争的法定许可、认证,评价无形资产最关键要素,是看它们到底能给企业创造多少价值以及能持续多久;客户转换成本,是指客户黏性,与客户的业务结合、财务成本和重新培训时间成本都会影响客户黏性;网络效应,是指随着用户人数的增加,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也在提高;成本优势,是指低成本的流程优势、更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相对较大的市场规模。
护城河之所以能增加企业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帮助企业长时间地保持盈利状态。引入巴菲特护城河理论,就是要在基于财务数据的估值模型基础上,增加无形资产、客户转换成本、网络效应、成本优势四个方面的维度,综合多个维度识别并判断企业长期存续并保持盈利的能力,以及基于企业形成的护城河所推导出的合理估值。
由于护城河理论主要是定性描述,较难量化判断,可能无法做到像财务模型可以量化估值结果。但是可以通过横向与行业竞争对手进行比较,从而判定目标企业是具有宽护城河、窄护城河还是无护城河。
(二)基于艾略特波浪理论,判断行业周期节点
艾略特波浪理论是美国证券分析家艾略特针对股票交易市场的波动现象而提出的一套市场分析理论。艾略特波浪理论认为市场走势不断重复一种模式,每一周期由5个上升浪和3个下跌浪组成。艾略特波浪理论将不同规模的趋势分成九大类,最长的超大循环波是横跨200年的超大型周期,而次微波则只覆盖数小时之内的走势。但无论趋势的规模如何,每一周期由8个波浪构成这一点是不变的。
一般行业周期是简单地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这种观点比较僵化地看待行业周期发展规律,忽视了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波动问题。艾略特波浪理论同样可以适用于一级市场也就是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判断行业周期的发展规律,适时把握投资节点,以动态的方式看待企业价值变化,从而使得企业估值更加契合行业发展周期,也更具有长期的合理性。
为了更形象说明将艾略特波浪理论用于企业估值,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以下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进行说明。下图是笔者及所在公司团队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长期的观察与研究所得出的行业周期图。
图1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周期图
如果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股嗤蹲剩在明确了整个行业发展周期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在2007年7月份左右、2013年9月份左右、2017年1月份至2017年6月份左右,是投资新能源汽车行业比较合适的时间窗口,这个时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企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蛰伏期,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具有护城河优势的企业将在这个时点快速崛起,此时的估值更加具有合理性;如果错过了上述最合适投资的窗口期,而错误选择在2009年6月份左右、2016年1月份左右、2020年左右进行投资,一方面企业经历前一段上升浪的快速发展后,若仅仅以财务模型判断估值肯定畸高,而随后行业风向即快速下跌,基于财务模型的估值由于未预见到周期的波动性将无法撑起高估值,而导致估值泡沫破灭。
(三)综合利用多种估值方法工具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谈谈不同估值方法工具存在的使用误区,以及应该如何综合利用多种财务模型工具进行估值。
首先,不能简单地使用P/E作为估值指标。P/E=股价/ EPS(每股盈利),EPS容易存在很多一次性利润,P/E指标的逻辑是当投资机构收购一家企业时,愿意为企业现在的利润支付多少倍数,这个利润应该剔除所有非经营性、不可持续的利润,得到一个经营性可持续的利润。使用P/E进行估值时,若考虑的是企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则P/E是一个可用的比率。
其次,不能简单地使用P/B作为估值指标。P/B指标的逻辑是判断现在的股价占企业每股净资产多少比例,若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或虽然高出但溢价较少,投资机构对企业估值安全边际较高。但是需要考虑到管理层通过回购股权或分红的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净资产的大小。
再次,不能模型化地使用DCF(自由现金流折现)。几乎所有的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都需要预测3-5年的未来的自由现金流,然后出现一个“终止值”(Terminal Value)。预测3-5年的财务数据准确性非常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里的终止值占到了模型里股票价值的50%以上。因此,只要终止值发生一点变化,整个估值可能相差巨大。而且这个终止值对折现率比较敏感,将折现率下调1%,企业估值可能上升1倍。可以利用这个模型进行逆向思维,反推现在估值处于什么水平。
最后,综合利用多种估值工具判断企业价值,需要遵循以下逻辑:(1)企业目前资产值多少,利用P/B指标并辅以重置成本工具进行判断;(2)现在企业的正常化利润是多少,剔除一次性利润,利用P/E指标并辅以EV/EBIT工具;(3)企业成长性如何,需要判断企业的护城河以及行业的周期性。
参考文献:
[1]徐继凯.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分析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年
一、企业估值之后保持不变,与企业发展需求存在偏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发展变数太多了。一些企业为了战略发展进入新市场;一些企业自认为财大气粗,非要在某一领域“插一杆”;一些企业认为无利可图,继而将企业自己卖掉,等等。所以,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是各显神通,奔着利益最大化而去。这样一来,企业处于“动态”的发展阶段,而企业估值之后保持不变,势必与企业的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企业动态的性质,致使估值的参数发生变化。比如说: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包括萌芽期,成长期,过渡期(shakeout stage),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五个不同的周期里面,也需要我们对企业估值有着不同的计算结果。
二、多样化的估值方法下,企业的估值却是唯一的
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其坚信这么一点,无论基于何种估值方法,所得到的估值是唯一的,只有一个。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在多样化的估值方法下,其变量、手段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评估师,用到的模型各不相同,对于企业所处行业的企业估值也各有各的见解。在实际的估值过程中,只要评估师所运用的方法科学合理,我们就可以认为其所得出的估值是正确的、有道理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估值报告中的假设进行检查,确定所有假设是否合理可靠,进而可以有效判断估值的合理性。在这里,笔者简单的解释一下所谓的“合理”,“合理”并不是指“精确”。例如,当我们运用到DCF模型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输入性变量进行一个合理的估计,这就需要我们对于折现率进行一个估计(即相关的WACC),但是折现率理论上和利率有关,利率又和我们的通胀率有关,而通胀率几乎是不可能进行预测的,所以,我们说所有的假设只要“合理”就可以了。
三、企业让律师或会计师进行估值,认为其估值也能确保正确性
邀请律师或会计师承担企业估值任务的现象经常发生,一些企业认为律师或会计师都可以进行估值,且也能确保估值的正确合理性。其实,这是错误的看法。因为,律师、会计师缺乏相关的专业资格、专业技术,并且估值工作经验缺乏,这势必对估值的合理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律师、会计师与企业有利益冲突,即使其对企业情况十分了解,也不应让律师、会计师承担估值工作。如果他们在进行企业估值的过程中,为了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利益关系,进而故意将估值数字微改,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现代企业估值过程中,应尽量避开律师或会计师参与估值工作,以确保企业估值科学合理,维护企业健康发展。
四、仅仅基于财务报表进行企业估值,认为同样合理可靠
毋容置疑,企业财务报表是估值的重要基础,但仅仅基于财务报表近进行企业估值,显然是不行的。其实,除了重要的财务报表之外,还有经济形势、行业情况、市场竞争等因素,都需要在估值中有所考量。例如,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对周期性行业运用价格乘数进行预测,因为乘数会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市盈率指标(P/E)。如果在企业估值中,如果不考虑经济形势、行业情况、市场竞争等这些因素,其所建立的估值模型肯定是不合格的。所以,企业估值绝非是简单的看看财务报表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开展工作,方可确保企业估值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由于企业估值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所以在实际的估值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各方影响因素,以确保估值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并且,在估值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规律,以及运用普遍认为好的估值方法,如DCF模型。这对于估值的合理性有所帮助。当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企业在解决法律纠纷、申请融资等的情况时,一旦所运用的估值方法不合理,所带来的损失将会是巨大的,不仅是巨大的资金损失,还有大量的时间浪费。所以,对于这些情况,需要特别的重视。
五、估值方法错误,运用行业收益乘数进行估值
从实际来看,在企业估值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错误,那就是运用行业收益乘数进行企业估值。这种估值方法就带来这样的问题:虽然行业收益乘数是可以作为行业内企业基本价值的衡量。但是,并不是行业内所有企业都是适合这一衡量基数。所以,如果一味的运用行业收益乘数进行估值,势必造成估值与实际存在偏差,出现企业估值不可靠、不合理。其实,其中有诸多因素,如供应商、技术水平等,都会造成同一行业内的企业产生差距。进而,如果在企业估值的过程中,运用行业收益乘数估值,势必会出现不合理性的问题。
六、结束语
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估值的合理性,对其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基于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企业在追求最大利益的过程中,应认真对待企业估值问题,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顾问,以提高企业健康运行效率。与此同时,现代企业应清楚地认识上述的几大误区和问题,以便于及时采取从事,有效的进行纠正,确保企业处于健康发展的良好状态。
财务理论与估值实践中包含有二十余种估值方式,总的来说,可将这些方式分为4类:一是基于企业资产拥有着悠久历史的资产价估值法;二是在市场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市场比较法,比较常见的有市净率法以及市盈率法;三是基于资本结构理论以及预算理论的折现法,这一方式指出,企业价值与现金流入现值是相等的;四是在金融期权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期权估值法。
一、企业估值方法分析论述
(一)市盈率法
我们把普通股每股市价同其收益的比值称之为市盈率(简称P/E)。在评估企业价值时,市盈率法一般要通过对比估值对象才能得到结果。市盈率估算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估算方便、结果直观易懂,股市上的数据就是其估值的现成数据,大大简化了估值的复杂程度,因此是使用最频繁,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其余方式无法有效进行估值时,市盈率法常常是评估企业价值的不二之选。
(二)市净率法
我们把企业的每股市价与每股的净资产比值称之为市净率(P/B)。在实际运用里,市净率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盈利水平、未来前景、行业特点、股权交易双方的讨价还价状况)来适当调整市净率。但在估值过程里,其暴露出了几个问题:1、每一个企业的会计政策是截然不同的,账面价值是否真实有待考究,不具有可比性;2、源于财务报表的净值属于历史成本,与为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无太大关系,极易忽略企业管理能力、品牌状况、人力资源水平等这些方面的价值驱动因素,最终导致估值结果出现偏差。
(三)股利折现模型
我们把企业未来预计将发放的股息以一定折现计算得到的现值称之为股利折现模型,简称DDM。在实际应用里,股利折现模型的要求比较高,它要求公司的股利政策必须十分稳定,如果公司股利时常波动或是无法按照原计划发放股利,那么就无法有效的进行估值。另外,如果企业存在盈利水平时常波动,或是企业投资前景不乐观、利润空间,无法发放股利的问题,那种这一模型法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同时,股利折现模型在选择折现率时,主观色彩比较浓重,会影响估值结果的可信度。
(四)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
我们把由企业创造的、在达成再投资目标后结余的,不会制约公司可持续发展,供给企业和利益要相关者分配的现金称之为自由现金流。在自由现金流基础上进行估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能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一模型能有效的对企业价值展开评估。但是,这一模型无法有效的评估企业未来的自由现金流状况,受评估者主观色彩的影响,评估结果会有所偏差。
(五)期权定价模型
我们把企业在特殊条件下获得的资产与报酬称之为期权。诸如:在买期环境下,只有在预设价值低于基础证券价格时,才具备购买价值。在售出环境下,只有在预设价值高于基础证券价格时,才值得购买。最具代表性的期权定价模型是布莱克与斯克斯联手构建的B/S模型。虽然这一模型在理论上未达成一致看法,计算流程也比较庞杂,但它可有效的评估含有期权性质的金融产品,比较适用于评估中国公司的认股权、股票期权定价以及可转债定价的价值。
二、企业估值方法的选择应用
企业价值的评估结果与评估方式和评估模型有着莫大的关系,它与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利益相关人执行约定的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使用评估方式时,要系统的把握估值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从而顺利展开估值工作。
(一)各种估值方法的对比与结合使用
在企业应用估值方式时,如何挑选出最适宜的估值方式是最棘手的问题,好的估值方式可直接反映出企业的真实价值。在上文所介绍的几种方式里,最简便、模型结构最简单、最容易取得数据的方式要数市盈率法与市净率法。相较而言,对于摆脱市场比较法的局限性,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用基于现金流折现理论上构建的股利折现模型、公司自有现金流折现模型以及股权自有现金流折现模型是评估企业价值的不二之选。但折现模型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的选择折现率,如何合理预测现金流,如果无法做到这两点,那么就会使估值结果出现偏差。
(二)价值评估中主要参数的选用问题
上文介绍的各种估值模型所包含的参数都比较复杂,因此要不断规范采集数据的流程,明确相关概念,这样才能提高模型的估值效率。其中,如何选择最适宜的折现率是运用现金流折现法的重中之重。所谓折现率,即在某种风险环境下,投资者期望得到的报酬率。一般情况下,企业在估值时,会以企业的资本成本率来代替投资者的期望报酬率。从计算技术方面看,折现率对估值数据要求很高,主要表现在,折现率中无论多小的变化都会是估值结果出现偏差,所以,折现率不同,其估值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为了更科学的选择折现率,资本资产模型便应运而生了,通过这个模型,能有效的规避市场计算风险,选择出最合理的折现率,为了降低计算难度,在使用这一模型时,一般会用企业的平均投资报酬来代替报酬率。但是,不管运用哪一种估算方式,都要先估算出企业未来的盈利水平以及实际现金流量,这样才能准确、客观的反映出企业的真实价值。
三、结论
企业价值能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以及现金流现值,其估值过程是比较庞杂的,并非是简单的加减企业资产价值。在使用估值方式时,不但要充分把握每种估值模型的特点,还要系统的考虑目前的财务模型以及各种变量因素。这些因素囊括了企业的未来盈利水平、行业发展前景、公司管理水平、市场宏观走势、公司股权结构、公司技术状况、特许经营权等等。
参考文献:
1 企业价值评估的概述
企业价值(Enterprise value)是由企业选择的资产(包括并未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诸如声誉、品牌以及人力资本等隐性资产)和投资创造的,企业价值等于企业被收购时,收购方付出的代价是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以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它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密切相关,体现了企业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以及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价值评估,简称企业估价或企业估值,目的是分析或衡量一个企业或一个经营单位的公平市场价值,并提供有关信息以帮助投资人和管理当局做出正确的决策。
价值评估是一种经济评估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一方面它使用了许多定量分析的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它又使用了许多主观估计的数据,带有一定主观估计的性质。进行评估时需综合考虑: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环境和前景,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前景,行业发展状况和前景,市场供求关系,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等企业自身状况等诸多因素,评估的结果和质量还取决于评估人员的经验、责任心、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等因素,因此企业价值评估并不是完全客观和科学的。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相对估值法,特点是主要采用乘数方法,较为简便,如PE估值法、PB估值法、PEG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另一类为绝对估值法,特点是主要采用折现方法,较为复杂,如现金流量折现方法、期权定价方法等。
2 PE和PB估值法的原理
PE为市盈率,等于公司股票的每股价格除以每股收益;PB为市净率,等于公司股票的每股价格除以每股净资产。
具有高增长率且能够产生超过投资需求的现金从而能保持高股利支付率的公司和行业,应该具有较高的P/E乘数。如果两家公司具有相同的股利支付率和EPS增长率,而且具有同等系统风险(因此股权资本成本相同),它们就应该具有相同的P/E。
类似的资产应该具有相似的价值,乘数估值法主要是依据预期在未来将产生与待估值公司非常相似的现金流的其他可比公司的价值,来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该方法体现了评估中替代的原则,因此乘数法也称比较法或相对估值法。
2.1 基本模型
2.1.1 市盈率(PE)
股票价格(P)=每股收益(EPS)*市盈率(P/E)
将上述进一步扩展,则:
P0=EPS1*预测P/E
其中P0为目标公司的每股股票价值,EPS1为预测来年的每股收益,预测P/E为可比公司的市盈率。
目标公司的价值=公司的总股本*P0
2.1.2 市净率(PB)
股票价值(P)=每股净资产(BV)*市净率(PB)
将上述进一步扩展,则
P0=BV1*预测PB
其中P0为目标公司的每股股票价值,BV1为预测来年的净资产,预测PB为可比公司的市净率。
2.2 案例分析
笔者通过从沪深两市中选取了新华制药和太极集团等九家制药业上市公司作为可比公司,利用相关公司2012-2013年的财务数据,评估2012年和2013年新华制药的市场价值。
下表为可比公司2012年与2013年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与市盈率等信息。
可比公司2012-2013年的有关数据
■
经查阅新华制药对外公布的年度报表,可知该公司2012年的每股收益为0.05元,2013年的每股收益为0.08元。
2.2.1 采用PE估值法
新华制药2012年与2013年的股价分别为:
2012年:P0=EPS1*预测P/E=0.05*34.596=1.73元
2013年:P0=EPS1*预测P/E=0.08*41.317=3.31元
新华制药2012年与2013年公司的价值分别是:
2012年:市场价值=总股本* P0=
457312830*1.73=791151195.9元
2013年:市场价值=总股本* P0=
457312830*3.31=1513705467元
2.2.2 采用PB估值法
新华制药2012年与2013年的股价分别为:
2012年:P0=BV1*预测PB=3.8*1.16=4.408元
2013年:P0=BV1*预测PB=3.85*1.26=4.851元
新华制药2012年与2013年公司的价值分别是:
2012年:市场价值=总股本*P0=
457312830*4.408=2015834955元
2013年:市场价值=总股本*P0=
457312830*4.851=2218424538元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具体运用时,到底采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企业所属的行业性质来定。
市盈率取决于增长潜力、股利支付率和风险(股权资本成本),选择可比企业时,需先估计目标企业的这三个比率,然后按此条件选择可比企业。在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增长率,处于生命周期的同一阶段的同行企业,一般都具有相同的增长率。
3 采用乘数法估值的优缺点
采用乘数法估值的优点:使用基于可比公司的估值乘数,被看作是折现现金流估值法的最佳“捷径”,这种方法不用单独地估计公司的资本成本、未来收益或自由现金流量,只需依靠具有相似未来前景的其他公司的市场,操作简便。且估值过程是基于真实公司的实际价格,而非基于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可能不切实际的预测。
乘数法的局限在于,不同的乘数提供的只是关于待估公司相对于其他可比公司的价值信息。如果整个行业都被市场高估或低估,利用乘数估值将不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乘数法也没有考虑待估公司和可比公司间拥有的不寻常的管理团队、高效的制造工艺和程序以及刚取得的新技术保护专利等重要差异。
参考文献:
一、公司估值方法介绍
关于公司估值的方法,一般分为两大类: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是一种乘数法,简单易行,因此为广大投资者所熟知。一般有市盈率法、市净率法、市销率法、市研率法四种,尤其以市盈率法、市净率法应用极为广泛。绝对估值法采用折现的方法,相对复杂,分为现金流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法,其中现金流折现法应用比较广泛。以下将简单介绍两类估值方法中常用方法。
(一)相对估值法
其估值过程是根据企业特点,选择与某一企业有相似营业特征(现金流特性、成长性,风险)的可对比公司,计算具有可比性的乘数,分析估值企业的乘数与可比公司乘数均值的差异及差异来源、决定因素等,最后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寻找企业价值所在。下面介绍两种常用方法市盈率法和市净率法。
1.市盈率法(PE)。市盈率法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估计投资企业价值的方法。市盈率是股票价格相对公司每股收益的比值,公式表示为:PE=P/EPS。其中P为股票价格,EPS为公司每股收益。市盈率经济学上的意义为购买公司一元税后利润所支付的价格,又或是按市场价格购买公司股票回收投资需要的年份。市盈率的有效性取决于对公司未来每股收益的正确预期和选择合理的市盈率倍数。
2.市净率法(PB)。市净率的计算公式为:市净率=股票市价/每股净资产。净资产为公司资本金、资本公积金、资本公益金、法定公积金、任意公积金、未分配盈余等项目的合计,代表全体股东共同享有的权益,称为股票净值。净资产受公司经营状况影响,经营业绩越好,资产增值越快,股票净值就越高,股东所拥有的权益也越多。
(二)绝对估值法
绝对价值估值方法又称内在价值法,是通过对上市公司历史及当前的基本面分析和对未来反映公司经营状况的财务数据进行预测,从而获得上市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其理论基础是公司价值等于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贴现值,这种折现思想来源于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MP)。下面介绍使用最广泛的现金流折现法。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应用,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办法:股利贴现(DDM)模型、权益现金流量模型、贴现的自由现金流量模型,其中以贴现的自由现金流量模型最为常用,以下进行简单介绍:
2.权益现金流量模型。权益现金流量模型是用权益资金成本(股利收益率加资本利得收益率,也就是股东的必要收益率)对股权现金进行贴现,股权现金流是公司在履行了各种财务支付义务后所剩余的,并且可以向公司股东提供的现金流量。这与下面的自由现金有较大的差别。
这个模型在理论上简单,但现实操作中却存在一定困难。主要在于股权现金流相当于当年公司能够拿出的最大现金量,并没有将公司下一年的资本品更新和重购考虑在内。因此模型除了应用于没有固定资产投入的金融机构,无法运用到其他类型企业。
自由现金是指扣除了公司为了维持长期竞争优势而付出的资本性支出后的税后利润,贴现率是指在公司股价日当时社会正常的无风险资本回报率。此模型由于考虑了公司长期的竞争优势,在实践上取得了非常的成功而在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关注使用。
二、相对估值法与绝对估值法优缺点分析
在公司估值的实务操作中,每种估值方式均存在其自身的缺陷,因为每种估值方式均存在前提假设条件或其他限制,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够完全符合这些条件,所以两种估值方法在实务操作中均存在优缺点:
(一)相对估值法—市盈率/市净率优缺点
1.市盈率法的优点:获取渠道多且容易统计计算,是一个将股票价格与当前公司盈利状况联系在一起的直观统计比率;由于包含了公司经营的风险、增长、当前盈利与未来盈利的差异和不同的会计政策等内容,因此能够反映公司的风险和成长性。
缺点在于影响因素中每股盈利会受盈余管理的影响,被公司管理层操纵,而每股收益受经济周期影响变动会比较大;值为负数时没有任何意义,在实务操作中很难确定合理的市盈率倍数。
2.市净率优点在于:每股净资产相对稳定和直观;每股价值收益为负值的公司,或者非持续经营的公司,仍然适用。局限性在于:资产的准确计算比较困难,尤其是品牌价值、人力资源价值等无形价值的确定;会计制度大多数规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等于最初的购买价格减去折旧,考虑到现实社会的通胀因素和技术进步,用市净率法估值时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可能存在很大的背离。
(二)绝对估值法优缺点
绝对估值法的优点是,通过实际财务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有完整的理论模型;通过公司财务报表获得所需的现金流,直接反映公司的成长性和营运能力;对于关键参数,如折现率和增长率,可作敏感性分析,以便得到合理的估值区间;评估内容为公司内在价值,受市场短期变化和非经济因素影响较小。
缺点在于所需数据比较多,模型操作比较复杂,需要分析者对公司未来发展有较好分析能力;主观假设因素对最终结果影响较大;未来股利、现金流、贴现率的确定较为困难,影响估值精确性;不能及时反应市场的变化,对短期交易价格的指导意义很小。
三、绝对估值法与相对估值法的适用范围分析
(一)相对估值法
市盈率估值法选取的基本面参考指标为每股收益,因此适合盈利相对稳定,周期性较弱的行业(如公共服务业)。以下企业则不适合:周期性较强企业(如一般制造业、服务业);每股收益为负的公司;房地产公司等项目性较强的公司;银行、保险和其他流动资产比例较高的公司;多元化经营普遍、产业转型频繁的上市公司。
市净率估值法适用于周期性较强的行业(拥有大量固定资产且账面价值相对较为稳定);银行、保险和其他流动资产比例高的公司;ST、PT绩差及重组型公司。以下则不适合:账面价值的重置成本变动较快的公司;固定资产较少,商誉或知识产权较多的服务行业。
(二)绝对估值法
适用于公司被估值时有正的现金流,未来的现金流可以可靠的加以估计,同时根据现金流相关特征能够确定恰当的折现率的公司。不适用于两类公司:一类是陷入财务困难的公司,因其当前受益和自由现金流量一般为负,存在破产可能,估计现金流量困难。一类是拥有未被利用资产的公司,此方法无法反映产生现金流资产价值。
四、结束语
实务操作中公司估值,任何一种估值方法均有其局限性,与其他估值方法同时使用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且每种估值方法均有其适用范围,故需要综合考量企业所处行业及自身特点等相关因素,选取合适的估值方法。
参考文献
一、企业估值概述
资产评估在我国刚刚经过20年的发展,其中企业价值评估是一项新兴业务。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包含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更是为评估增加了风险筹码,我国的评估师们面对企业价值评估这一难题,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务上都缺乏足够的积累。但是随着企业兼并、战略投资、股权交易等活动日益频繁,企业价值评估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企业价值评估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也成为不可逃避的课题。
当前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涉及企业价值评估的并购、重组等事件日益上演,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目前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重组,也有现代意义上的收购兼并,这都对企业价值评估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模式已经代替了单纯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成为了各个企业财务管理的新目标。如何提高企业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便成为企业管理层奋斗的核心内容。实际上,企业价值评估不仅仅在企业进行产权交易等经济行为时才能派上用场,它已经成为评价和管理企业多种财务活动的基本标准,是金融市场重要的投资分析和管理工具。
企业价值评估是指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其整体获利能力为依据,充分考虑影响企业整体获利能力的因素,对其整体价值以公允市场价值计量为属性,进行的综合性评估。因为企业价值评估将企业拥有或实质上实施控制的全部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又有无形资产,全部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评估,所以,企业的价值并不是所有单项资产的简单累加和。
二、企业估值特点
(一)综合性
正如前文所说,企业估值并非全部资产的简单累加,而是在综合考虑了企业全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品牌竞争力和企业战略等诸多因素后,按照一定逻辑关系形成的资产有机结合。所以,企业估值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过程,企业估值的过程就相当于对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规划进行一次系统的量化计量,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各种财务决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二)风险性
在企业价值评估的各种方法中,都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例如,在现金流量折现法中,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就是该方法中的两个变量,这也是决定企业价值的根本因素。但是自由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选择和判断涉及到了评估师专业胜任能力,并且在实务操作中也面临独立性等诸多方面的威胁。变量如何确定,要在收集、分析企业各项历史数据和未来几年的预测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企业未来盈利能力,还要考虑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品牌竞争力等因素,此外还要关注与企业预期收益相关的宏观政策、行业状况、市场供求等因素。
(三)缺乏参照物
对于单项资产评估而言,在资本市场上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资产,并形成较为公正的市场交易价格,这些可比的资产交易活动可以作为其他资产在评估时的参照物,这样可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但企业具有独特性,各自发展及市场定位均不同于其他,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并不存在完全可比的参照物或者可以遵循的市场交易价格,同时,在市场不完备的情形下,交易价格可能和资产内在价值发生较大偏离,所以,以参照物的市场价格为评估方法来估算企业显得并不十分可靠。
三、企业估值方法
在企业价值评估活动中,评估方法是整个评估项目成败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价值评估的结果,也构成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框架。在我国评估理论界已研究出众多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例如历史成本法、期权定价法、收益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等等。但是在实务操作中,收益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应用比较广泛。下面就以收益现值法中的现金流量贴现法和相对估值法为例进行分析。
(一)现金流量贴现法
目前国际评估惯例中,最基本评估方法之一就是现金流量贴现法了,在西方国家已广为采用,这种方法是对包括股权在内的所有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其原理是任何资产的价值都可以用其未来收益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现来衡量。对目标企业估价的现金流量贴现基本模型为:
其中为第t期的现金流量,TV为目标企业的终值,n为预测期,i为根据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确定的贴现率,也叫做资本成本,它是所有者要求的收益率或机会成本。实际上,资本成本反映了投资者投资该项资产所承担的风险。风险越大,i就越高;反之,i就越低。从这个基本模型中可知,企业价值是由预期现金流量的大小、发生的时间及其贴现率决定的,具体来说:预期现金流量越高,企业价值越大;现金流量产生的时间距离现时越近,企业价值越大;现金流量的贴现率越小,企业价值越大。应用现金流量贴现方法进行公司价值评估有三个具体模型:A、红利贴现模型;B、股权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C、企业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这三个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现金流量的规定范围不同。在红利贴现模型模型中,现金流量被定义为股东得到的实际现金流量即红利;股权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中,将现金流量范围规定为归属于股东的理论现金流量;而在企业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中,现金流量是企业自由现金流。目前,企业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是现金流量贴现评估法主要采用的模型。
(二)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因简单易懂,便于计算而被广泛使用,其原理是相同或相似的资产应具有相对可比的价值,如前文所述,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必须是具有完备的,至少是有效的市场。只有在此前提下,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才会等于或接近其内在价值,这样,依据可比资产的市场价值计算出来的目标资产价值才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它的内在价值。应用相对估价法通常是先选择可比公司,然后确定适当比率,最后则是计算企业的价值。
对于确定可比公司,最重要的一点是公司间的未来现金流量有较高的相关性,通常在同一行业、处于相似地位的公司,最有面对相似的市场,而且公司间的经营模式也可能大致相似,它们之间的现金流量也最可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对备选公司的资产规模、资本结构、流动性比率、偿债比率等方面分析,剔除与目标公司差别过大的公司。
对于确定适当比率则是相对估值法的关键,因为这种方法实质上就是用所选比率的实际值来反映资产的价值,因此所选的比率要与未来现金流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且在可比公司间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可用于相对估值法的比率包括市盈率、市净率等。以市盈率为例:
目标企业价值=可比企业的平均市盈率×目标企业的净利润
市盈率=市价/净利润=每股市价/每股盈利
四、企业估值方法比较分析
实务应用中,没有哪一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是绝对合理的,每种评估方法的模型都有其前提条件,而现实市场环境又很难完全符合所有的假设前提。所以在进行企业价值估价时,应按被估价对象的性质和特征,选择合理的估价方法。
(一)现金流量贴现法的优缺点
现金流量贴现法注重现金流的现值,而不仅是单纯的关注财务报表上利润率大小,所以相对于市场上经过粉饰的利润率来说,现金流量一般不易操纵,客观性强。能够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同时现金流量贴现法符合对资产的定义。由于资产的特征之一就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所以企业的价值也应当是所有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即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
但是现金流量贴现法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动态的估价方法,涉及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未来现金流量、企业终值及贴现率、预测期等。这些变量选择需要进行主观判断,所以保持客观公正以及准确是很困难的。此外,从贴现率的角度看,现金流量贴现法不能反映出企业灵活性所带来的收益。假定资本成本是对企业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的内在回报,那么,由于企业为适应环境所做出的灵活性决策所带来的非系统性风险则没有进行充分考虑。
(二)相对估价法的优缺点
相对估价法相对其他方法来说直观易懂,不需要很深的专业知识。对我国采用比较多的市盈率、市净率所包含的价值内因进行分析,合理的比率应该是建立在对价值内因合理估计的基础上。所以其优点是只要可比公司选择适当,再选取适当比率对目标企业进行估值,结果应当是非常理想的。但另一方面来说,相对估价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假定是市场在总体上是有效的、正确的,如果市场整体上对价格高估或低估,那么相对估价法将失灵。
(三)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分析
由于现金流量贴现法需要确定未来现金流量和贴现率,所以最适合那些能准确地测算未来现金流量及贴现率的企业,对于处在财务困境时期的企业、正在进行重组并购的企业、有专利权或产品选择权的公司不适用,处于清算状态的公司也因为不能再预测未来现金流,也不适用现金流量贴现法。
(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公允价值计量作为应对风险而产生的会计属性,其本身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操作层面也存在着多种风险,而且这些风险往往是现实存在的,明明知道风险就在那里,却无法有效地规避和控制。公允价值计量的风险有来自会计系统外部的风险和来自会计系统内部的风险,外部风险主要包括影响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市场环境、外部压力及其他的环境因素;内部风险主要包括理论固有风险和会计人员的行为风险。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无法进行提前的精确预测,而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使用会作用在市场变化上,造成显著的顺周期效应。以金融市场为例:市场繁荣时,由于交易价格过高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高估,导致了利润的虚增;市场低迷时,则由于交易价格过低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值的低估,导致账面利润的损失。尤其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会使市场陷入价格下跌资产减记利润下降核销资本金抛售资产、提升资本充足率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中。由此风险就逐步地被放大,传导到投资者,引起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变化。会计人员的行为风险,排除主观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局限在经验和能力上,同时受到信息不对称的限制,导致对风险的产生、发展、后果无法充分认识和把握,或者发现了风险却没有能力和意识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导致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异常,最终影响到投资决策。单一出现的风险,在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上是易于执行和管理的,可是现实业务中,风险的出现往往是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固有风险、人为风险相互交织穿插在一起,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后出现在投资者眼前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包含的风险根本无法区分,更谈不上如何消除风险,还原公允价值的真实面貌。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决策中的风险防范
目前,尽管在我国实务应用中全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还不具备,在企业层面也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在国际上公允价值计量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尽管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还存在着种种短期内难以避免的风险,但市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接受程度和风险防范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
(一)财务稳健性财务会计最基本的功能是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历史成本法在可验证性上无可挑剔,公允价值这个方面相对要薄弱很多。如何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对资产实质估值的准确性,保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稳健性成为投资决策中的重点。1.理论层面。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的研究是围绕公允价值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而且这些零散的理论还分布在多达17个准则里面,造成了公允价值没有整体感,很难准确地学习和把握;同时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规定侧重总体描述,会计人员在实际业务中往往是根据个人理解进行运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无法得到充分的保证。在投资决策中,对于准则中有限的公允价值计量规定,必须深入地学习,充分了解各项计量方式、方法所适用的范围和具体的操作程序,来提高决策人员对公允价值资产的判断能力。2.实务层面。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实务操作的规定相对笼统,更多情况下需要财务人员自行判断公允价值计量应该采用什么方法,需要哪些假设条件,因而造成公允价值计量出来的资产价值带有严重的主观色彩和人为痕迹,而且我国至今还没有统一的估值标准,也没有提供定性定量的估值方法给企业,造成了企业拥有操纵利润的可能和方法。因此在投资决策中,应和财务人员充分沟通,掌握其对资产计量适用方法的判断依据,对假设条件的采用进行深入的探讨,充分表达对公允价值计量过程的看法,对比不同计量方法的优劣,从技术层面断绝公允价值计量可能的造假,以此来增强公允价值计量估值的可靠性,降低利用计量估值粉饰报表的可能,最后在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各个方面都达成一致后,再进行投资决策。
(二)寻求规范完善的市场环境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机制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因此公允价值推广应用的基本前提是要有健全而成熟的市场。然而,尽管我国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形成,但依然存在很多非市场化的因素,通过垄断和行政手段扭曲市场的情况时常发生,作为市场机制主要功能的调配资源很难正常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真实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和范例。由此可见,市场环境的完善和良性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资产存在于一个活跃的交易市场中,根据市价作出的资产估值才会最真实、最准确,过热、过冷或非自由交易的市场所提供的市场价格都不是公允价值,可见市场失真,基于市场的公允价值计量也同样会失真。只有在市场足够完善和活跃的前提下,参与市场的各方利益相关者才能更好地运用公允价值,此时的公允价值计量优势才能完全发挥。投资决策时,首先,要对市场本身可靠还是不可靠有个基本的判断,寻求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规范市场。其次,在该市场中观察公允价值计量的对象,了解其价值波动及影响其价值波动的因素,如果没有同类对象,则要仔细研究类似对象在该市场中调配的情况,找出不相关的需要剔除的因素。再次,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值得依赖,就有必要考虑该项投资是否必须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一定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则应该比较国内外同类市场或者类似行业市场的情况,扩大市场的覆盖范围,通过以数量换质量的方式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料,运用不同的计量估值技术方法对同一项资产进行估值,作出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尽量确保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有效性。
一、引言
审计质量可以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唐跃军等(2005)认为审计可以发现控股大股东的财务粉饰和造假行为,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研究发现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和审计质量的交叉项与年报披露日的收盘价正相关,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误差负相关。说明审计质量能加强公允价值计量下会计盈余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并能降低其不对称程度。公允价值审计及其质量的提高是证券市场投资决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允价值审计比起其他审计来说更为复杂。对于特定项目,如商誉等,由于没有流通市场进行价格参照,这些项目的估值变得更为困难,再加之多变的环境使得管理层的估计与实际之间的偏差变得更大,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审计任务的复杂性。环境因素对所有的审计类型的审计质量都有影响,但是对公允价值审计来说,影响更为重要(IAASB,2011)。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和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环境因素与审计质量直接相关。我国对于公允价值审计的文献很多,但是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公允价值审计风险方面的实证文献更是少见,本文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外文期刊相应文献的检索、综述。
二、环境因素与公允价值审计风险
( 一 )估计的不确定性 国际审计准则(ISA)540将估计的不确定性定义为:估值及其披露对缺乏精确标准的敏感性。估值的不确定性是公允价值审计中需要注意的重要特点,估计的不确定性包括:计量标准的不确定、宏观经济风险、价值评估的不透明性。(1)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相关人员面临着在对特定项目进行估值时候的模糊不清(如财务指标),或者对离散数据的估值时候的含混不清。公允价值可以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中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市场价格是会计的一切计量属性的基础。市场价格是会计计量最公允的估计(葛家澍、徐跃,2000)。在一些情况下,价格可以从市场交易中得到,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价格可以使用模型定价方法确定(Kolev,2008),这里经理人员选择模型和输入变量,常常有着对将来一些因素的假定。计量的不确定产生的原因之一是,除了已知的输入变量,还有未知的决定变量。ASC820 (FASB 2011)将公允价值计量分为三种水平,直接采用活跃市场报价(水平1),采用相似市场报价(水平2),采用模型定价(水平3)。这个层级体系表明了这样的假设:市场参与人能够使用所定价的资产和负债(或者能够参与交易)。资产的价格选择的主观性以及资产负债的参与人能够使用定价的资产负债的假设导致了估计测量的不确定性。采用输入模型估计那些能够很好理解的项目,这种估值也可能包含了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性。如估值时候采用国债折现率似乎是可靠和透明的做法,然而克利夫兰联邦城市银行(2008)不连续的通胀估计表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基于变现的做法影响了估值的准确性。Folpmers and de Rijke(2009)使用标准蒙特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使用可观察输入变量和不可观察输入变量对抵押债券进行估值。结果表明,估值的离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预期值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估计值似乎高估了资产的价值,但是要对计算进行调整又受到主观的影响。除了模型假设对计量产生的不确定性外,管理人员经常在不同模型中进行选择,当多种模型被使用的时候,到底选择哪一种模型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股票期权激励估值模型中,Bratten et al.(2011)发现,经理人在有意识降低股票期权成本时候,倾向于选择更带有主观性的模型。当存在几种模型时候,经理人倾向于对模型进行加权。美国航空公司在对SEC的回信中描述了如何估算潜在商誉,计算的商誉依赖于三种模型的权重,权重的制定在最终计算出来之前一直是含混的。(2)宏观经济风险。计量的不确定性还在于,模型存在于一定的经济环境中,当经济条件变化时候,估值结果就会令人沮丧。在令人沮丧的市场里,即使可观察的价格也未必是合适的公允价值的估值标准。在2008年的信用危机中,美国金融分析师克里斯·维伦认为,价格并不必然是公允价值的可靠的代表(Hughes and Tett 2008)。另外,Vyas (2011)证实,在2008年的危机中,许多财务机构拒绝对信用下降带来的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确认。通过这些研究表明,宏观经济风险增加了与价格选择信息和可能的管理人偏差的风险。这些都对审计产生了特有的风险。(3)不透明性。不透明性是指审计师并不知道当事人是否按照最佳估计数进行估计,从本质上说,不透明性包括了这样的含义,很难或者几乎不可能确定:估计或者模型的输入是基于最新的技术(Kolev 2008,2)。审计时面临着这样的不确定,是否能够在估值时从统计技术上拒绝一个模型,甚至是估值后也难以做到。统计上的噪音,模型输入的不确定性,无法确定的管理人员的估计,为有偏差的报告创造了机会。甚至有的财务人员会利用公允价值的模糊性进行盈余操纵,从而产生了新的更大的审计风险。
( 二 )监管和法律体系 监管和法律体系是显著的环境变量,决定了什么是可接受的行为,并且使用处罚手段使监管者认为的优先行为和动机得以实现。从功能结构上看,这种监管结构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政策制定和监管。有的部门是规则制定(如FASB),有的则是政策监管(如证券交易委员会)。由于萨班斯法案相关的民事诉讼和犯罪案例,明确和强化了相关的法律制裁。对于相关从职能上看,监管处罚措施,原告的赔偿,以及审计失误招致的更为严厉的监管,都使得审计师有动机提高审计质量,提高公允价值审计质量。在财务危机中,公司声称它们的审计师保持了对准则的严格遵守,担心重蹈安达信覆辙(Hughes and Tett 2008)。法律监管的加强有利于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Dickey et al. (2008) 研究了次级贷款与诉讼的关系,认为这些诉讼纠纷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发行人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PCAOB 在2010的调查也表明,大约42%的审计不足与公允价值和会计估计相关。即便如此,研究发现,如果没有监管,情况会变得更糟。Vyas(2011)的研究表明,法律压力和SEC的调查加大了减值准备的计提。Van de Poel et al. (2009)调查了“高质量”司法体系对商誉损害的影响。发现高质量司法体系与更谨慎的商誉损害确认相关(在IFRS,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框架下),更高的监管改进了公允价值相关的审计质量,然而,没有对高监管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的直接研究。财务报告准则是影响审计需求的重要监管方面的环境因素。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践中,一些会计要素及报表项目(如收入要素项目),实质已经是按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来进行计量(卢永华、杨晓军,2000)。2006年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不少准则在计量中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近年来国内外会计界正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工作,全球金融危机不但未能阻止、反而加快了这一进程(谢诗芬、戴子礼、廖雅琴,2010)。由于会计准则制定的落后,造成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候缺乏依据会造成更大的风险。正如谢诗芬(2006)所说,“在《企业会计准则2006》连公允价值概念都没有阐述明确、其计量和披露规范非常简单分散、相关的公允价值审计准则又不许越雷池的情况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如何能有效地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公允价值概念本身在国内会计准则的不确定,国际上的几易其稿,评价标准本身若不明确和统一,就会影响注册会计师评价的正确性。但公允价值会计自身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公允价值会计审计方法研究上的不断突破,将从根本上减小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谢诗芬,2006)。自2002年第一个国际公允价值审计标准(国际审计准则第545号—审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诞生以来,2003年1月,美国101号审计准则公告《审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也随之颁布。国际审计准则545号提出了对重要资产、负债和权益部分的评价、计量、列报和披露有关的审计,并规定了了解、评价、测试等审计程序,规定了利用专家的工作、与管理层沟通等内容。刘丽娟(2006)对《国际审计准则第545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ISA545)、美国会计师协会的第101号审计准则公告(SAS101)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中关于公允价值披露的规定进行了比较。规范公允价值披露的要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公允价值披露进行审计的重要性。ISA545和SAS101均认为对公允价值披露进行审计有助于报表使用者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第二,对公允价值披露进行审计的要求。ISA545规定:评估原则是否适当且一贯使用;评估方法和重要假设是否根据财务会计准则适当披露;会计报表附注中自愿披露信息是否适当;SAS101规定:评估原则是否适当且一贯使用;评估方法和重要假设是否根据GAAP充分披露。第三,针对公允价值披露使用的审计程序。ISA545和SAS101规定一致:所使用审计程序与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审计程序实质上相同。对某一事项计量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考虑。ISA545和SAS101一致认为,若某一事项计量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审计师应评估披露的充分性,以使报表使用者确认该事项具有不确定性。上述除了第一点外,我国审计准则均未作规定。由于以上几方面的规定为审计过程中具体审计程序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标准,因此该部分审计准则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我国审计准则的总则与ISA545和SAS101不相同,有些项目有待明确规定。近年来,国外对于公允价值方面的财务报告相关规定的数量和复杂性有着明显的增加。如FASB(2010)认为,近年来至少有60项规定是允许或者要求会计主体使用公允价值,这些规定之间的差异无疑会增加公允价值相关报告的复杂性。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和管理人员的财务工具创新使得公允价值方面不连贯的、零星的准则变得更为混乱。如会计准则修正案(ASU) 2011-08 (FASB 2011) 修订了关于商誉受损时候公允价值指南的内容,并且增加了可选择的计量步骤。但该项修订和国际会计准则IAS36,资产减值并不一致,导致对商誉估值审计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Bornino,2011)。对现存准则的解释,尤其是估值不确定性方面的准则,也增加了审计的复杂性。审计职业警示SAPA(No. 9)提醒审计师,公允价值假设中应该考虑现有的经济风险(PCAOB,2011c)。虽然审计师和审计准则制定者无论什么时间都会考虑会计准则,但是,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也应当考虑审计师、审计政策制定者,以及审计研究的局限性。美国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在寻求对现有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进行协调。但是很难说这种国际协调能否解决由于公允价值审计带来挑战。理论上说,不同国家相关准则和指南的标准化能够改进财务报告和审计质量,但是Van de Poel et al.(2009)的实证研究的在欧盟国家进行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协调期间,会计报表和审计质量有着更大的偏差。
( 三 )会计师事务所和外部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协议方(如估值专家),同业竞争者,审计委员会的等相关主题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公允价值审计的审计环境。这些关系中,有的能够对审计质量起到正面影响,有的则相反。本文首先分析客户付款模型(Client-Pay Model),接下来是先入为主模型(First-Mover Advantage);然后是利用专家的工作,专家既能够从正面、也能够从反面影响审计质量。最后文章讨论了另外三种因素——审计师声誉、审计师任期,和公司治理的影响,这些都会影响到审计质量。(1)客户付款模型(Client-Pay Model)和“先入为主(First-Mover Advantage)”。许多研究认为客户给审计师付款给审计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如 Cunningham 2006)。关于审计师报酬的研究认为,当对审计收入威胁较大时候,审计师会更多的与客户达成一致(如Farmer et al.1987,Windsor and Ashkanasy 1995),而客户付款模型使得审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利益有不恰当趋同的作用。客户付款模型在公允价值审计中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会更大,因为公允价值审计涉及到更多的估计,主观判断对价值的影响更大,从而为会计盈余操纵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审计程序的先后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公允价值审计的质量。首先是管理层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和报告,其次才是审计师检查估计是否合理。Earley et al. (2008)将这种次序称为与类似于“先入为主”的情况,在一个博弈中,管理层是先手,审计师是后手。当存在测量标准不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层会更多的占尽先机。监管机构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PCAOB(2011)引用了一个例子,毕马威(KPMG)在使用来自第三方的多重定价进行估值的时候,使用了与客户最接近的定价。实证研究已经证实,在管理层的估值包含了一定的货币激励动机的时候,较大的测量标准的不确定性会导致较大的偏差。有研究报告了这种偏差,有资产证券化的公允价值估计(Dechow et al,2010),贷款的公允价值估计(Beaver and Venkatachalam 2003,Nissim 2003),股票期权的公允价值估计(Choudhary 2011,Johnston 2006)。这些研究与管理层在公允价值估计中的“先入为主”观点一致。(2)利用专家的工作。利用专家的工作,是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师都需要的。提供专门价格服务的机构所提供的一系列的数据和指数,在公允价值评估中被广泛采用。King(2006)认为,虽然客户和专家的估计是高度相关的,但是被客户聘用的专家是独立的,而审计师另外再聘用其他“独立的”专家(价格服务)似乎不是必须的花费。但是,监管机构已经在担心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师都过于相信外聘专家。另外,如果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师都依赖于有着相似数据和方法的价格服务,这样的估计结果将会高度相关,最终结果是仅仅让被审计单位的初始报告合法化。同时,如果审计师和被审计单位使用同一价格服务机构,也会损害审计独立性。然而,使用价格服务,也有促进提高会计报告质量和审计报告质量的作用。Deloitte (2010)的研究发现,73%的享受价格服务的资产管理者相信,价格服务比其他的经纪人服务更可靠。在同样调查里,接近60%的公司有单独的公允价值评估委员会(fair valuation board)。IAASB (2011)认为,价格服务有着这样的好处,那就是对有着竞争性的价格提供一种标准化的估值程序。这些价格服务提高了财务报告的质量。Deloitte’s (2010)的调查认为这种估值服务对买方估值提出了挑战。虽然基于审计服务的目的签订价格服务契约,可能导致统计上的相关性(对统计结果产生影响),使用价格服务仍然能够被视为对于其他安排的一种改进,如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的改进。不幸的是,使用价格服务对审计质量或者可察觉审计质量的影响仍然缺乏相应的文献支持。(3)审计师声誉,任期和公司治理。在审计研究中,审计规模常常用来作为审计质量(包括审计师声誉和专长)的替代变量(如DeAngelo,1981),很多研究证实了:审计声誉越高,审计质量越高。就公允价值审计来说,审计师声誉的作用也是相似的。Van de Poel et al.(2009)发现,国际四大审计师能够通过商誉摊销对盈余管理进行较好的约束。Dietrich et al.(2001)发现国际六大的公允价值估计比非六大更可靠。审计任期越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得到更多的任务和客户的专业知识,因此审计质量越高。同时,审计任期越长,审计师容易自满,或者是降低审计独立性或者降低职业怀疑态度。在公允价值审计领域,研究结果并不一致。Wang(2010)发现,相对于单次审计,连续审计的审计师更容易接受被审计单位的估值。Wang and Tuttle(2009)发现,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在强制轮换下更难合作。相反,Davis et al.(2009)发现在萨班斯法案实施之后,审计任期与可操控应计(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总体来看,审计任期对公允价值审计质量的影响并不明确。最后,大量研究证实,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的公司的财务报告更可靠。然而,与公允价值相关的研究则提供了不同的证据。Song et al.(2010)发现公允价值第三层级(没有相同资产和相似资产价格可以采用,而是采用模型定价)的估值在规模大的公司更可靠。其次,DeZoort et al.(2003)发现,当涉及到估值、以及建议内部审计加强监管时候,审计委员会并不倾向于支持审计师。由于估计的不确定性,被审计单位更可能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进行盈余操纵,从而带来更大的审计风险。法律和监管能够提高公允价值的审计质量。而会计师事务所和外部单位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可能对公允价值审计带来风险。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计量、披露到鉴证需要多方合力保障,其中公允价值审计起着守夜人的作用。
三、结论
公允价值审计中,与环境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估计的不确定性,法律和监管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和外部单位之间的关系。在使用模型定价方法确定公允价值的时候,除了已知的输入变量,还有未知的决定变量。较大的估值偏差造成了计量模型在估值方面的困境。而宏观经济风险增加了与价格计算中所选择信息的偏差,进一步加大了估值的不确定性。统计上的噪音,模型输入的不确定性,无法确定的管理人员的估计,为有偏差的报告创造了机会。甚至有的财务人员会利用公允价值的模糊性进行盈余操纵,从而产生了新的更大的审计风险。监管和法律体系是显著的环境变量,实证研究表明,更高的监管改进了公允价值相关的审计质量。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和管理人员的财务工具创新使得公允价值方面不连贯的、零星的准则变得更为混乱。对现存准则的解释,尤其是估值不确定性方面的准则,也增加了审计的复杂性。实证研究认为,有的地区的会计协调则带来了更大的会计报告偏差。客户付款模型使得审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利益有不恰当趋同的作用。客户付款模型在公允价值审计中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会更大,因为公允价值审计涉及到更多的估计,主观判断对价值的影响更大,从而为会计盈余操纵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审计程序的先后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公允价值审计的质量。首先是管理层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和报告,其次才是审计师检查估计是否合理。在管理层的估值包含了一定的货币激励动机的时候,较大的测量标准的不确定性会导致较大的偏差。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师都过于相信外聘专家。如果审计师和被审计单位使用同一价格服务机构,也会损害审计独立性。然而,使用价格服务,也有促进提高会计报告质量和审计报告质量的作用。审计任期对公允价值审计质量的影响并不明确;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的公司的财务报告的公允价值并不见得更可靠,实证研究甚至提出了相反的结论。由于估计的不确定性,被审计单位更可能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进行盈余操纵,从而带来更大的审计风险。法律和监管能够提高公允价值的审计质量。而会计师事务所和外部单位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可能对公允价值审计带来风险。我国近年来的对于公允价值审计实证研究文献很少,这就造成对具体的估值的具体细节的实证支持不足。国外的相关结论对中国的具体环境是否适合?如公司治理能否提高公价值的信息含量?中国的价格服务能够提供更好的公允价值估计吗?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实证研究进行验证。
*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2013年软科学研究资助项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26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2006年第9期。
[2]刘丽娟:《公允价值比较研究:文献回顾与分析》,《财会通讯》2009年第11期。
[3]谭洪涛、蔡利、蔡春:《公允价值与股市过度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4]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6期。
[5]谢诗芬、戴子礼、廖雅琴:《FASB和IASB有关会计准则研究的最新动态述评》,《当代财经》2010年第5期。
[6]Bratten, B., R. Jennings, and C. Schwab. The effect of using a lattice model to estimate reported option values.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Kentucky,2011.
[7]Dickey, J., M. King, and K. Shih. Subprime-related securities litigation: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Insights: The Corporate Securities and Law Advisor,2008.
[8]Griffith, E. E., J. S. Hammersley, and K. Kadous. Auditing complex estimate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used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Georgia. 2012.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87-01
1 公允价值的引入历程
随着经济环境和投资状况的改变,公允价值终于在我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中作为一大亮点全面导入。新准则体系要求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交易或事项中谨慎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的转变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就不用多说了,对我国金融企业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而银行业就是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由于银行业涉及到大量的金融工具的问题,所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使用对其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2 我国商业银行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存在的问题
2.1 公允价值的估值较难
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照熟悉情况并自愿进行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参考标准。专业人才、信息系统以及数据欠缺使得公允价值的取得和披露都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没有市场价格其公允价值就难以确定,公允价值在估值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困难。
2.2 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可验证性和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关于公允价值提供信息的可靠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核心问题。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决定了其可靠性会遭受到质疑。要解决可靠性问题,必须先解决其估值问题。
2.3 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和财务报表的充分披露,损益波动必然反映到财务报表中。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允价值的波动必然会增加我国上市银行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我国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与我国变化多端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资本市场和经济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通过公允价值计量反映到财务报表上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健全,经济环境变化情况较为频繁,这必然也将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
2.4 银行的监管问题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使我国上市银行违反资本监管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导致银行监管机构对其进行过多的监管干预以及诱发商业银行做出旨在减少干预的不正当行为。其次,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虽然要求上市银行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时必须披露确实的理由、事实或依据,但是,上市银行在提出这些事实、理由或依据时会存在大量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并且在不同的时点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银行监管机构很难判断和评价上市银行的业绩和资本状况。最后,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监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涉及大量的专业判断,专业人员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专业判断是很困难的。其实归根究底监管问题的产生也是由于公允价值的估值问题所引起的,由于估值的不确定性导致中间可供人为操纵的因素增多,所以就有了监管问题的产生。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实施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管理的一个巨大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积极地措施应对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挑战。
3 启示与对策
3.1 完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提高公允价值估值的可靠性
要改变我国的公允价值估值现状,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特别是建立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涵盖全部业务和管理信息的数据仓库平台。健全银行管理信息系统,保证公允价值的取得和信息披露工作是建立在先进、高效的系统平台上。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能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保证估值的可靠性。
3.2 完善制度规章体系,统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框架
建议监管当局明确衍生金融工具的资本计算方法、银行帐户与交易账户的界限。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减少公允价值计量估值的可选择性,对估值方法的选择定期作出评估。同时监管部门也要健全各项检查制度。有效地监督相关规章制度的实施。
3.3 完善市场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机制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较为严重,而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使用是建立在交易环境公平,不存在欺诈行为的基础之上,所以完善市场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机制是有效运用公允价值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我国在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引入公允价值概念,其定义为: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资产与负债依据公平交易原则,熟悉情况双方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资产或债务清偿时的金额计量。而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财政部在2014年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中,对公允价值定义进一步完善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产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可以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需要支付的价格。依据此定义,市场计量成为君顶公允价值的主要因素。
(二)税务会计背景下的公允价值定义
我国的所得税法中明确规定:公允价值是指依据市场价格而确定的价值。市场价格为贸易双方在熟悉情况与资源基础上而进行公平交易时所达成价格。市场价格特点决定了公允价值需要以期为确定标准,具有公平性与客观性。当企业的收入为非货币形式时,为了区别货币收入固定性与确定性,其金额确定可以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从而使税法和窥觊准则相互衔接。因此,市场价格可以很好反应公允价值。
二、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确定方法不同
财务会计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资产和负债公平交易时需要遵循自愿原则,并对资产或者负债金额进行准确计量,在特殊的情况下公允价值也可以利用估值技术计量,其确定的方法主要为三种:一是市价法。以相同或者形似功能资产与负债对市场中公允价值进行准确计量的技术。二是类似市价法。如果市场中不存在相同资产或者负债,可以利用类似的市场报价,并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三是现值法。如果市场中不存在相同或者相似的资产或者负债,可以利用其它估值技术对现金的流量进行有效控制,并以适当折现率所确定的金额为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税务会计中的公允价值确定方法只有市价法和类似市价法,在实际的运用中,其方法选择与应用还需要满足税务机关要求。同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水区机关需要依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公允价值进行确定,如货物出口等。如果没有收到已经视同销售的销售额,或者纳税人销售的价格较低且缺乏正当理由,税务机关依据如下顺序确定其销售额:首先为依据纳税人当月销售商品平均价格确定,其次为依据同时期内销售的平均价格确定,最后为依据计税的价格确定。
(二)表现形式不同
财务会计公允价值强调公平的交易环境,此时公允价值为交易双方自愿达成的金额,代表价格类型为模拟市场中的价格,在交易的金额没有算清时,可以利用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对市场中资产或者负债进行准确的估值,其表现形式可以包括其它计量属性,如重置成本、历史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等。税务会计公允价值是指企业经济生产商品的销售价格,需要依据市场估值进行计算。按照税法规定,同期内企业商品销售价格偏低且无正当理由,需要依据市场价评估其销售金额。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现值不同,税务会计信息更真实,且没有减值的准备。
(三)使用范围不同
会计法规定公允价值为资产类或者负债类,且对其属性需要适当运用。财务信息真实性是为帮助企业了解其财务状况,并有效预测企业的未来状况,可以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能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估值并纳入企业的财务报表,而财务报表可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既经营的成果。使用税务会计公允价值时,既要考虑到历史成本优势,又要考虑到财务会计核算职能。只有无法核算历史成本的时候,才使用公允价值,而此时只限于资产使用而不包括企业负债,纳税人任何形式收入都需要依据公允价值进行计算。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所涉及公允价值并不相同,税务会计公允价值为计量初级阶段,对数据真实性要求非常高,而这主要体现在其对历史成本的计量方面,没有特殊的情况一般不会使用公允价值。
三、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公允价值的相互借鉴
(一)使用范围方面的借鉴
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既可以应用于实体经济,又可以应用于资本经济,而税务会计的公允价值只适合实体经济,而这即为税务会计需要借鉴之处。税务会计公允价值应用在资本市场时,需哟啊考虑税款缴纳公平性,而公平是市场交易的前提,税务会计在借鉴财务会计的理念时,还需要接受财务会计交易时的金融工具,如交易性的金融资产等。
(二)确定技术方面的借鉴
在公允价值的第一级次中,获得的市场报价非常真实,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也相当可靠,而在第二级次中,报价能参考市场价格,因此价格需要核实。虽然价格的调整会受到其它因素影响,但那时对计量结果影响有限。为了增加公允价值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借鉴税务会计使用方法,加强对期的控制,并依据价格波动及时将其公布。
(三)操作方面的借鉴
财务会计不但需要利用公允价值对价格进行计量,而且需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计划,明确其使用时的思路,以便于按照要求进行有序操作。使用公允价值时,只有在上一级次没有成功时,才能使用下一级次。财务会计可以借鉴税务会计此种方法,以避免出现企业通过公允价值操纵企业经营利润的现象。
(四)控制程序与信息方面的借鉴
财务会计以公允价值计量价格以后,为了避免企业选择计量方法,还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程序,使计量顺利实施,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税务会计公允价值使用的时候,需要接受法律约束,这种约束主要体现在控制程序方面,这值得财务会计借鉴。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需要注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在企业的管理者缺乏一定理性知识的时候,公允价值的波动情况较为明显,所以这种非市场的因素会有所体现,因此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需要注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