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

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对统计学专业的理解

篇1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培养了学生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归纳总结具有一定规律的方法,因此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管理类领域更是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统计学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教师更多地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实践教学过程。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就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统计学主要是与数字打交道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非常枯燥无趣,而且统计学需要背的数学公式较多,但是没有实践的体会是很难理解那些深奥难懂的统计学公式的。统计学就是为解决人类现实问题才出现的一门学科,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就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对于日益兴起的统计学工具不太重视,缺乏利用现代科技的意识。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的重要工具,日益发展的计算机行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提高了人们办公的效率,特别是统计学方面各类数据处理的软件,极大地改变了数据统计处理的效率。然而高校对统计软件的教学和训练非常少,学生只能简单地通过老师的讲解来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没有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学生很难掌握统计学的核心理论,很难深有体会地去理解统计学。

二、统计学教学的改革思路

国家社会的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作为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教师一味地把知识点不停地讲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点,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相对快一点的学生来说,还可以理解消化掉新知识点,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大学教学速度快的情况下,很难消化理解新知识,导致学生只好狂记概念和公式,然而对于统计学的知识点的本质认识却非常模糊,从而造成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总是束手无策,而经济管理类对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也就造成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应该要立足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统计学学科特点,改革统计学教育方法,改善统计学教学手段,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术强、理论水平高、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改变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知识被动地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统计学的知识主要是与数字打交道,如果仅仅只是通过教师的课堂灌输,学生是很难理解统计学知识点的,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要多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讲授基本知识点的时候,多引导学生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发挥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时,多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去思考。(二)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统计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更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培养,不仅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更加深刻,还提高了学生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教好统计学这门学科是每一位统计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统计学教师作为统计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人,应该要理解学科特点,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思考和总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熊沙沙 单位: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95-02

统计学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门科学。当今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中都存在大量的复杂数据,如何由数据客观地得出结论及对未来进行预测,是很多实际领域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统计学作为处理数据的一个重要利器,在很多学科中都有很大的应用性。基于时代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很多非统计专业都设置了统计学作为专业必修课。本文基于作者多年来对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过程的经验和感受,探讨对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一些认识和建议。

一、非统计专业学生对统计学的误解

1.对学习难度认识的两极化。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部分同学认为统计学比较简单,而部分同学认为统计学很难。情况往往是这样,女生认为统计学简单,她们只注重统计学的计算层面上,没有认识到统计方法的本质;而男生则认为统计学较难,性别差异很明显。而这些简单的认识,往往都是对统计学的片面了解造成的,并没有把握到统计学学习的本质。

2.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统计学课程和他们的专业课程(尤其是文科性质的专业)相差较大,部分学生觉得统计学很难,看到统计学的符号和公式就头大,故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较小,缺乏主动性。还有一部分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觉得统计学无非是利用一些软件算出一些数值,非常简单,现用现学或者临阵磨枪即可,无须去下较大的功夫,致使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3.陌生感与距离感。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没有学过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专业的学生,看到统计学的一些符号、公式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陌生感,于是会对统计学的学习产生一些本能的排斥。其实,统计学只需要有中学的数学基础就可以学习很多的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统计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统计思想对统计学的理解和学习非常重要,而这往往会使初学者产生一种距离感,导致了一些消极的学习态度。

4.对统计学的价值缺乏认同。部分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价值缺乏认同,尚未了解统计学的意义和作用。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距离处理数据比较遥远,对于统计方法的实用性也缺乏认识,学习统计学仅限于完成上课任务并且通过考试而已。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很多,既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社会环境的问题,或者是相关专业的其他教学中对统计学的涉及不足,也可能是教师或者教材存在的问题。

二、统计学在非统计专业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过程的有机结合,教学效果的好坏既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取决于教师的教授过程。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不断增强自身知识体系的接触上,应该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方法上多下功夫,而这点也是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目前,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过于“程式化”。统计学与数学是有一定区别的,对于统计学的教学,每一种统计方法都包含着一定的统计思想,其提出具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分强调统计方法的实施步骤,而忽视了统计思想的自然性及其传授,导致其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认识过于机械化、程式化,往往对于数据能够熟练地计算其结果,而对于结果的解释及其应用条件的判断却束手无策。例如,很多教师在讲方差时,往往着重于方差的计算,而忽略了对其定义的理解和认识,而这往往会导致学生认为统计就是一些数字的误解。

2.与具体专业的结合不够。统计学无所不在,只要有数据的地方就有统计方法的应用。而统计学真正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实际中,尽管要教授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是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的实际例子除了要有代表性还要和具体的专业紧密结合。而部分教师由于对相关专业的应用情况了解不足,教学过程中的例子往往和相关专业结合不够,这样会使学生对统计学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3.多媒体在统计学教学中的使用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板书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对于统计学教学而言,板书教学不利于展示统计方法对于具体数据的实现。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进步,在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学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图文并茂,有利于展示统计方法在统计软件中的实现,在学生掌握统计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多媒体教学的最要重要。但是多媒体容易使教学速度加快,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在统计学教学中,过分使用多媒体或者基本绝缘于多媒体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要结合所教授的内容,恰当把多媒体教学引入到传统教学当中,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考核方式略显单一。在非统计专业中,统计学多为考试课。考试形式多采用闭卷考试,试题类型常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简答和计算,缺乏对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考核。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往往使得临阵磨枪型的学生考试成绩也不错,使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和认识产生误解。而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思想也有一定的束缚,很难培养学生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因此,教师需要对统计学的考核方式多做些思考,在考核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学在非统计专业中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1.注重统计思想的传承。统计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是人们客观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类随机现象的经验总结。任何一种统计方法的产生并不是凭空的,总是有它的实际应用背景和启发的问题,可以说统计方法是实际中使用方法的一种理论提升。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统计思想的传承,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也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一个前提。

2.注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统计学来源于实践,也必定扎根于解决实际问题。实际问题,往往不是经典统计方法的一个简单应用,这要求把实际问题首先提炼成统计学的问题,这就要求统计学教师不仅要不断拓宽专业知识,还要多多接触非统计专业领域的问题,善于交流与合作,这样统计学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具体专业的实例来传授统计学的方法,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深刻体会统计学在本学科中的应用价值。比如,在讲授回归方法的时候,首先把数据的散点图呈现给学生们,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从直观的想法出发,如何对一个新的个体进行预测。这样在学习统计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统计方法如何应用。

3.多媒体和板书有机结合。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板书和多媒体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板书来传授理论知识,用多媒体生动地来解释实例和演示统计软件。这样,两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相互补充,才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Logistic回归模型时,首先应用板书来讲授Logistic模型的模型框架及其建模方法。其次,对于不同的问题,哪些适用于Logistic模型。对于不同的统计软件,如何实现Logistic回归,这需要用多媒体来演示统计软件的Logistic回归流程。最后对于软件的输出结果,如何解释。这样的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统计方法的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4.培养学生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学教师的教学不仅限于课堂,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聚类分析时,让学生们3人一组,对已有的考试成绩进行聚类分析,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数据的处理,对优良中差这类分级的成绩如何赋分,然后选择合适的聚类方法,对得出的结果如何进行解释。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需通过上网或者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用计算机模拟不同的方法,最后把研究成果用文字报告或者PPT呈现。这样,原本看似枯燥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会变得既有意义又生动,留给学生们很大的空间去选择和应用统计学方法,结论也不一定是唯一的,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统计学是实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非统计专业的数据处理中统计学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维、海量及复杂数据的出现,统计学与各领域的结合更加密切。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统计学在所学领域的应用,这对非统计专业学生能力的提高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教育,2007,(12).

[2]邓海松.关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一些见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97-02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方法,推测分析研究对象的本质,预测其未来的综合性科学,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今世界大数据分析遍布各个领域,统计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而且与多个学科交叉,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课程是教育部规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在强调培养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提供必须要的统计学理论基础也尤为关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分析需求的提高,以及目前高等院校教学计划对《统计学》课程授课时间的限制,现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需要。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探索《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路径是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有的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理论教学多而统计实践教学少。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理论为主。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依然是讲授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为主,且对于统计学知识如何应用的实践性教学非常少。以课本知识为主的讲授方式,学生实际应用统计学的能力缺乏足够的锻炼。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拥有一定的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缺乏案例教学。在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部分,大多数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讲述完某个统计理论的内涵后,没有采用相关的案例来进一步说明该理论可以应用的背景,或者该理论可以解释的现象。此外,《统计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且很多统计学理论都会涉及到一些数学公式。对于这些数学公式,基本上都缺乏相关的案例来解释这些公式的内涵。然而,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招生时多为文理兼收,因此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公式的内涵,导致对统计学理论认识不够深入。

3.缺乏互动式教学。就目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而言,教学明显缺乏互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很少。一是统计学的理论内容比较枯燥,而教师的授课方式与风格不能改变这种枯燥,甚至使其更加枯燥。二是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主要是由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所以学生更关心课堂笔记而忽视课堂参与。互动式教学的缺乏可能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

4.软件应用教学不足。当前应用专门的统计软件,例如R、SPSS、SAS等,进行统计研究,已经成为大数据背景下各个领域进行统计分析的常态。但由于受到《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限制,我们分配在软件应用教学上的学时较少。实际上,这些统计软件是比较复杂难学的,学生在缺乏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很难自己学好软件应用。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对《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里不包括对软件应用的考核,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会忽视软件应用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出的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科研的经验和实践,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摸索,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1.理论与实践并重。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授课老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应当坚持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并重,不可过分重视理论而忽视统计实践。而且实践性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反过来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对于实践性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理论性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例如,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组,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大学生网购等作为调查主题,根据统计学的授课进度,分步完成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推断等任务。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有参与感,体会统计实践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采用统计分析案例教学。通过课堂上引入具体的统计学案例,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使得抽象枯燥的统计理论变得立体生动。通过采用统计分析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在选择案例时,可以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自身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特点,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具体说明统计方法运用的背景、条件以及分析过程。例如,股票市场的案例、物流公司的案例、房地产市场案例等。此外,统计学案例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3.采用互动式教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是课程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生只有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具有学好统计学的动力。互动式教学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互动式教学并没有具体的形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思路,激发学习《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以及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将互动式教学纳入课程的考核范围,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理与软件应用相结合。使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时,需要处理大量的统计数据,此时学习R、SPSS、SAS等专业统计软件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统计理论教学与软件应用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数据烦琐的计算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统计软件的演示,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软件操作,掌握运用软件处理数据的方法。由于受到《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限制,大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安排时,选择先讲授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才安排软件应用的上机操作课程。这种安排是不尽合理的,从以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角度看,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将理论与软件应用相结合,教师可以更好地教授理论知识,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熟悉软件的操作,对于软件操作,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有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习软件应用。

四、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虽然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规范化和系统化,然而目前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时代的要求在变化,教学方法更应该不断地改革和完善。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更加丰富多彩。本文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是经过我们多年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和探索的总结,希望能对广大师生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唐志.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1):17-19.

[2]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163-164.

[3]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沿革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3):48-50.

[4]纪淑娴.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0):109-111.

[5]史文雷,徐蕾,彭学君,宋存米.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06):41-42.

篇4

关键词 :统计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

一、前言

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统计学的定义是一门关于社会经济活动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是收集、分析、表述、解释数据的科学。它通过汇总的大量数据来探索规律,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之一,统计学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夯实数学与经济学基础,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统计数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统计学应用相当广泛,以致于我们可以将统计学的范围扩展为能够用数据表示的现象。但是目前在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根据统计学课程在非统计学专业中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够给《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建议。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安排不合理

根据全国的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设计的调查中发现,某些高校,在课程安排结构上存在不合理现象。例如某些高校,《概率论》与《统计学》安排在统一学期,或者《统计学》安排在《概率论》之前,还有些高校将《西方经济学》安排在《统计学》之后。而《概率论》课程中的内容是学习《统计学》的基础内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内容是理解《统计学》课程的前提。

2.课程教学模式不合理,学生难以理解

《统计学》课程本身就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及数学公式,这些概念及公式是统计学知识的基础内容。但是,对于大多数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数学功底较差,学习统计学就有着很大难度。另外教师在讲授课程中,由于不注重教学方法,使得本身数学不好的同学对统计学的学习产生恐惧和厌烦感。另外,尽管统计学的应用可以说贯穿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老师在课堂教学并没有让同学们感受到这一点,所举示例都远离学生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学生们自然对这个数学要求高、抽象思维强的课程毫无兴趣,结果就是不想学习,最终结局导致统计学课程没有学好,更谈不上分析实际问题。

三、针对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合理安排课程

根据各个学校的自身情况及《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合理安排与《统计学》相关课程的先后顺序,例如《概率论》安排在《统计学》之前,《西方经济学》安排在《统计学》之前等。

2.多媒体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合理使用

根据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丰富性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58.0%的学生对本校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丰富性现状满意,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多媒体内容、形式、学习资源,整体效果的信息丰富性方面比较好,所以在《统计学》的教学中可以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

3.开展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统计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学生们在学习了统计学中的很多理论之后,却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理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怎么样使用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开展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必要。

统计学教师在传授统计学课程的过程当中,应当先注意将案例与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的结合,唯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强学生们对于统计学公式的理解能力,促进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统计学的案例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指导学生们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日常身边实际问题进行实践活动的组织。例如说:在学习指数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们可以在高校校园当中调查学校食堂内饭菜的价格,编制高校食堂饭菜价格指数;或者在学习市场调查中,可以对大学生的手机月消费情况进行调查来得到大学生手机消费情况;再或者讲授回归分析中,可以指导学生收集班上同学父亲身高和同学的身高,来计算在班级上的同学父亲身高与子女身高的回归线等等。

从教学实际考虑,统计学实验教学可以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统计软件包中的工具对统计学方法进行操作。通过这些训练,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将统计理论用到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目前在高校讲授的统计分析软件主要有SAS、spss、Eviews 和STATA等,但是这些都是相对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课程中是接触不到的。很多高校也不会为了《统计学》一门课程再重新开一门统计软件课程,所以实验教学中可以考虑使用EXCEL软件,这个被大家熟悉的且功能强大的办公软件。EXCEL 操作比较简洁,功能实用,易学易懂,便于掌握,对于非统计专业的人员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非常合适,完全可以满足一般统计分析的需要。在统计学的实验教学中就可以将实例教学中得到的数据使用EXCEL软件,得到分析结果。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统计学的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教学模式不合理等问题,并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例如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配合多媒体教学模式。现代社会“数据的增加呈指数型,数据分析的增加呈二次式”。当大量数据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如果不采用合适的方法去加以整理分析,那数据只能是一种意识空间的浪费,更不用提以此来拉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了。因此,统计学教育工作者通过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法将枯燥、抽象的统计学理论更加让学生们接受、理解,培养学生们的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唐志. 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 高教论坛,2011,11:17-19.

[2]袁卫.机遇与挑战———写在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之际[J].统计研究,2011,11:3-10.

[3]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 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 统计研究,2010,02:3-6.

[4]张朝晖.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莆田学院为例[J]. 科技和产业,2010,12:109-112.

[5]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沿革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03:48-50.

篇5

统计学是探究数据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展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推断,是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统计分析与决策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居于重要的位置,统计学方法可以对经济管理中的大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尤其是在医药经济管理中统计分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统计学成为高等院校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统计学教育是大学经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统计学的内容难度较大,统计理论基础部分难于理解,对统计学的学习产生“畏惧感”。同时随着各类数据分析软件的推出和不断升级,新型数据分析方法被提出,这就要求统计专业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1经管类专业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认知

在医药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统计学居于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医药经管类的一些其他基础课课程,它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统计学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管理决策和社会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但就目前来看,统计学教学还存在一些不甚合理之处,如过分强调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忽略统计分析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很可能会导致学生掌握了统计基本理论,却不会进行软件操作,无法有效分析统计软件的结论。

2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与教材偏重理论,与专业应用结合不够

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注重统计理论的推理和证明,对统计应用的实际操作的关注较少[3]。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出现偏差,仅仅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数学理论课程,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从而可能会忽略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4]。同时,学生在学习了大量的统计理论后,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不能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或者无法有效地解读统计分析结果,无法找到关键信息。教材方面,当前大多数教材编写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覆盖知识面广,但重要部分讲解不够精细的现象,一些教学内容与医药经管专业的学生需求不符合,导致学生所学无法应用到实际中。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课程,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最重要的是其应用,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但是现有的一些教材中的例子和实际结合较少,仅仅是一些统计方法的演示,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价值,也就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当前的统计学教学仍然依赖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通过黑板和PPT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边听边做笔记,基本上属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授课内容理论推导和公式讲解占据了大多数,这一现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显得不合时宜。由于在传统的统计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统计理论的讲授,而统计理论中的数学基础部分又较难理解,因此学生对于统计学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甚至产生挫败感[5]。当前统计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授课依然是单纯的理论方法的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教师会通过提问甚至是点名上黑板做题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但收效甚微。这种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单通道的知识灌输,必然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在统计课堂教学中和教师的互动较少,而且气氛也不热烈,这其实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一种表现。

2.3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考核题型多是以试卷笔试为主,考核的题型多为常见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和计算题等,考核内容多集中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这种导向也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只关注考核内容的记忆,对于一些应用的实际背景或者统计软件的使用反而关注较少,学生通过短期的突击复习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对统计学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却未能得到训练和提高。可以看出单一的考核方式不仅无法全面地评估学生对统计学的掌握情况,也间接影响了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提升[6]。

3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3.1调整教学内容

在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内容设计中,既要保证一般统计理论的讲解,还要考虑到经管类学生专业的特点,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并对教学章节进行合理的分配[7]。学生通过统计学学习,不仅可以理解统计的基本理论,更要掌握统计软件的使用,分析统计结果所表现出来的重要信息。

3.1.1理论部分的设置

统计学理论部分是统计学学习的基础,统计理论部分内容较多而且多涉及数学知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应该结合专业研究的特点有重点地设计课程内容,注重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抽样分布、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统计学理论基础,又不至于陷入繁杂的数学分析中[8]。

3.1.2实验部分的设置

统计教学中,统计软件的使用和统计结果的分析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从统计分析结果中识别出重要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因此统计软件的上机实验就显得必不可少。在实验内容中主要介绍,统计分析的步骤和统计结果输出的分析。在实验部分,学生要掌握数据库的构建、缺失数据的处理。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对统计的认知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而且可以应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有效解读分析结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3积极开辟第二课

堂统计学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只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但是对于统计方法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衔接。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社会实践或者开放性实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统计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实践任务,把课程中的方法和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3.2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统计学教学中不可避免会涉及一些抽象的数学计算和复杂的数学推导,如何将这些抽象而复杂的知识生动地展现出来,对于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3.2.1注重案例的结合

统计学的数学理论部分很抽象,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就需要结合一些实例来教学。教师通过设计教学环境以及相应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9]。通过案例的引入强化学生对统计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理解,令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信息社会网上资源丰富,教师在教学前可以通过网络收集教学资料,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设计案例,增强趣味性、引导性和时效性(例如可以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本市场的股票波动设计案例);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题,再结合学习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说明,对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进行解读。

3.2.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在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进行全面支持,通过平台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物理位置限制。随着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将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统计学教学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学生在课前选择观看教学视频熟悉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则以应用、答疑和案例教学为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2.3重视统计软件教学的结合

统计理论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而且难于理解,在教学中结合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类统计分析软件,还可以使学生对于统计分析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统计软件的实验还可以使学生快速分析大量数据,解释分析结果,体现统计分析的实用价值。在软件教学中引入多种基本的统计数据分析软件,例如EXCEL,SPSS和SAS可以让学生能够掌握多种常用统计软件的操作分析方法,拓宽学生软件操作的能力界限。

3.2.4重视实践教学的结合

通过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统计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令学生发现统计分析在经济管理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3考核方法的改进

在统计学课程考核中,考试内容和方法既要关注统计基本理论的考察,也要重视统计软件的实际操作和结果分析。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考核方式,应该考虑使用笔试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笔试可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操作则考核学生对一般统计软件的掌握情况。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还可以考虑将平时作业成绩按比例计入最终考核成绩[10]。考试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20%、笔试成绩60%和上机实验操作20%三部分构成。综合测评不仅可以评估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统计分析应用能力,从而培养既具有医药管理知识背景又具有统计分析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黄小艳,吕杰.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经济,2014,(8):98-99.

[2]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教育,2007,(12):25-26.

[3]何丽红.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4,(2):119-122.

[4]李因果,经管类专业学生《统计学》教学认知研究[J].才智,2013,30:109-110.

[5]闫敏伦,李宗娟.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109-111.

[6]霍东华,田秀杰.经管类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2(1).

[7]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改革以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3):47-50.

[8]胡冰.基于实践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改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2-173.

篇6

《卫生统计学》既然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统计学课程的设置就应该遵循“淡化理论,着重技能,强调应用”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具备收集和整理统计资料的能力,其次要掌握根据分析指标正确选择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规范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等技能,最终做到熟练地将统计理论思维结合到专业思维上,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1]。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不容乐观,即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很多人学了多遍统计学仍不得要领,不会将实际问题正确地转变成相应的统计学问题,一用就错,临床等其他专业的这种情况可能普遍,更加严重的是在医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误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伦理问题。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统计素质较低,缺乏使用统计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缺乏正确使用统计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发挥造成困扰。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和学两方面:一方面在进行医学统计学教学时,采取单一的正面灌输的死板方式,结合统计学本身就跟数学息息相关的学科特点,就会使学习者仅有的一点学习兴趣荡然无存,使他们感到统计学难学难懂难用,枯燥乏味,甚至望而生畏;另一方面,医学专业的学生“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导致他们在《卫生统计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和瓶颈,也给课程的教学人员带来了大量的难题和困扰。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我们对课程教学改革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工作。

 

一、转变教学思路

 

将教学目标从让学生理解统计学方法的原理、掌握统计学分析过程和步骤,转变为让学生理解统计学基本概念,了解统计学方法的原理,掌握统计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条件,正确应用各种基本统计分析方法。教会学习者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透视的眼光去洞察事物,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统计思维模式。统计思想的精髓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统计处理的问题呈现出一种“表现型”的面貌,直接根据这种常常带有假象的“表现型”盲目地去按照统计学教科书上的“标准型”进行套用,出错的概率极大。这就要求人们在运用统计学方式时,必须先将“表现型”的本质——“原型”剖析出来,进而将“标准型”套用在“原型”上,这样极大减少了错误的发生,进而有利于提高统计学的正确运用水平和科研工作的质量。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内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公式的来源、简单推导和详细的手工计算过程,分析结果的正确解释和结论。在这些内容中,公式的推导有利于对公式及其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手工计算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印象,但对医学学生而言,公式推导过程已很困难,更不论记忆这些冗长的公式了。更重要的是公式的推导严重消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首先对教学思路进行了调整: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培训统计学思维上,而不是烦琐的计算过程或数学算法的讲解[2]。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掌握统计学基本概念和理解统计学方法的基本原理,重点讲解统计学概念、基本原理,强调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培养学生的统计学逻辑思维能力,减少对数学公式及数学推理过程的灌输,淡化相关统计公式的要求,最终达到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衔接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将灌输式教学改变为启发式教学。教学时注重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让学生掌握搜集、整理资料方法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透视的眼光去洞察事物,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统计思维模式。上课过程中将教师直接灌输改为教师应用实例或某个问题引导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这样更好地激起了求知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很好发挥主动作用,配合好完成教学任务。

 

2.在《卫生统计学》课程中增加案例教学内容。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统计教学不再适应目前医学科研的发展需求,因此应将案例式教学加入到统计课程中。案例式教学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僵硬死板的缺陷,充分发挥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优点。在《卫生统计学》课程中加入案例式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统计文献的能力,还能通过案例培养他们在统计文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正确利用资料和文献的能力;案例中会涉及到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案例锻炼学生多门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进而引导他们勇于创新;在案例讨论课堂上,学生们会就自己的观点进行激烈的讨论,讨论过程中让他们学会倾听,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案例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提高。

 

3.培养统计分析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计算器教学已经逐渐被淘汰,各种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理论课教学工作中,每讲授一种统计学方法都随之加入统计分析软件的讲解和实验,给学生讲授各种统计数据的记录方式、相应统计学方法的软件操作过程以及软件输出结果的读取,将统计学结果结合上专业知识做出解释。让体会到借助统计学软件实现复杂统计学分析方法的简便性,使学生克服对《卫生统计学》课程的恐惧心理,加强学生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统计方法应用于医学实践。实验教学的内容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上机结合的方法,经过自己上机亲自操作,更深入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建立、菜单的操作及结果的解释。实习课的内容也是由浅到深,由例题数据类型到实际收集的原始资料的类型,这样统计学实习课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获得了分析处理数据的手段,还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更重要是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考试模式和内容,合理评价教学效果

 

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哪种课程都将考试视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卫生统计学》考试都是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不可忽略闭卷笔试的方式对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但绝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化地死记硬背,这样根本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将统计学的考核思路和内容围绕教学思路做了相应的改革,减少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这些需要死记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题型比重,增加了“综合数据分析”和“案例辨析”等题型,将重点放到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试题形式以考查概念理解和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为目标,广泛地涵盖课程的学习内容,一个题目中会涉及到多个章节的内容,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分为理论知识的考核和统计软件应用能力考核两部分。

 

1.理论知识的考核。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原理、案例分析、统计思路等,这部分以笔试形式进行。但不局限于死记概念和原理,需要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利用“案例辨析”这一题型,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目的是要考核是否能够将所学统计方法正确进行应用,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

 

篇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科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经济数据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作为一门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论的学科,统计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高职院校的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各领域统计方法应用的要求相比较,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测评方式,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偏重理论,与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的教材和教学过多地偏重于理论研究对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讨论,使过时的观点和陈旧的例子在反复重复着,缺乏新鲜感和实用性。高职院校生源的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教材理论化过强,加重了他们这方面的负面因素。

(二)教学手段结合计算机的应用和培养能力不够

主要针对SAS、SPSS等大型专业软件应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接触的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功能。WORD、EXCEL等软件的统计运算功能,统计课几乎不介绍,不少高职院校学生不会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大多数普通函数计算器都具备的求和、平均、方差和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功能键。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在进行调查时,不会选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资料。

SPSS课程教学不是单纯教会学生使用一种软件,而是要在统计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地使用它。高职院校的学生掌握SPSS软件并不容易,其有限统计学背景知识是影响学生掌握该软件的最大障碍。受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所限,教师讲授的统计知识内容主要围绕描述统计和简单的推断统计,用于分析社会问题的多元统计方法(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在课堂上很少涉及。由于授课对象缺乏必要的统计知识,可用的教材又没有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这给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带来了诸多困难。 (三)统计方法使用价值不高 统计学课程所涉及的统计方法,主要是将使用条件加以标准化的方法,这一方法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但作为认识工具,这一方法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如线性回归分析,无论是一元还是多元,都有一些基本假定:误差项的零均值假定、同方差假定、无自相关假定等。倘若数据不满足这些基本假定,就不能直接用OLS对回归系数进行估计,否则就会得到错误的样本回归方程。在实际问题研究中,绝大多数的情况是回归模型不能满足所有的基本假定,而我们对高职院校学生所介绍的回归分析方法,很少会涉及违背基本假定的处理方法,甚至不提及基本假定这回事,只介绍使用条件已被标准化的回归方程的建立步骤。可想而知,高职院校学生所掌握的回归分析方法使用价值不高。

(四)教学方式死板,高职学生能理解的内容少

上课仍然是教师讲和写,学生听和记,学生真正理解的内容不多,应用更谈不上。例如“正态分布”让学生记住曲线的形状和数字特征,但很少有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和普遍存在性,更谈不上用来分析社会财富结构、个人条件等现实问题。传统的统计教学方法与其他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学生分别成为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高职院校学生势必严重缺乏创新能力。

(五)考核方式内容单一

高职学生往往机械性的记忆一些抽象的统计名词以及烦琐的计算公式,而随着考试通过,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也荡然无存,违背了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统计学课程的传统测评方式一般为闭卷笔试,主要测评对有关概念、统计原则和方法步骤的理解程度。测试的题目类型主要为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总的来讲,测试结果很难体现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真正掌握程度,更难以体现高职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学的学科教学性质分析

(一)遵循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

在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规定了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数学科学知识,会计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统计科学知识;强调本专业应培养基础扎实、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指出了本专业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这些都是进行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所应遵循的前提。

(二)以统计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依据

统计学专业的主干学科规定为:数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因此,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应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点突出这些学科知识。

(三)考虑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坚持厚基础,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和主干学科知识;其次,应坚持宽口径,考虑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最后,应重视高职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应考虑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统计学人才获得全面发展。

(四)精选统计专业应具备的知识点和能力素质点

高职作为专业教育而言,由于学制有限,不可能也无必要将各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纳入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之中。为此,应从复合型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的需要出发,按照必备性、够用性、科学性原则,从各个有关学科中选择其分支学科知识,并考虑其课程设置。

(五)遵循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

统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设计改革,应注意统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各种学科知识应互为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课程体系设计改革应体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注重改革课程设置的整体效应,使知识传授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六)遵循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由于统计专业人才应具备多构面的知识结构,因而课程的设置必然出现多门类化。为此,应遵循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正确处理重点课程与一般课程、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三、关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根据笔者的多年实践,结合统计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统计学教学的原则和方向,对统计学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统计方法的实用性很强,加之专业统计课程的课时毕竟有限,故应把重点放在统计方法的应用上。所以,有必要从数据来源人手,着重介绍现成数据如何收集,若没有现成的数据,如何采用不同的调查组织形式进行数据的收集,问卷怎样设计,怎么做好访问员等;若进行抽样调查,又如何取得抽样框,如何保证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等。

所以,对高职院校学生除介绍传统的统计方法外,有必要引入国外比较通行的、实践证明有应用价值的一些统计方法,比如: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以提高统计方法的可学性和运用性,为高职院校学生今后,运用统计方法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学内容可根据课时的可能性和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专业的特殊要求作适当的改革,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重在体现统计方法的有用性和可行性。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作为实用性很强的统计学课程,更应加快教学方法改革的步伐。首先,统计教学中要强调“重实践,重应用”,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统计思想。其次,要逐步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合作教学,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真实的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思路,搞好案例教学关键是案例的收集与编写、案例的选择、案例教学的实施。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可参与案例的编写。案例教学的实施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把关作用。再次是安排一定的课时让高职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专题统计调查。从选题到收集资料,到整理分析资料,最终得出统计结论,让学生参与全部的统计过程,既体验统计工作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又能真正体会统计的意义所在和统计的方法思路。

优化教学方法有多种措施,应当更加注重案例教学法、答疑释导法、自学指示法、讨论教学法等教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统计学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

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借助于现代的教学手段,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统计方法介绍和运用的要求。因此,统计学课程,应强调与计算机的结合,要逐步加强SPSS、SAS等统计软件及EXCEL软件加载的统计分析工具宏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处理多元变量及庞大的数据应借助专门的软件,仅介绍统计思想、分析步骤,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统计方法的应用。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涉及多元变量的统计方法,应尽量少讲统计方法的数学原理和数学证明,而着重介绍每种方法的统计思想、使用条件及如何利用统计软件加以实现,特别是数据如何输入,怎么读懂输出结果,以及几大统计软件在解决问题上的特点,教会学生灵活使用统计软件,如时间序列分析,可同时使用SPSS软件和SAS软件。判别序列平稳性时,SPSS所提供的图示更加清晰,而用SAS软件编程建模更加灵活、有效。

统计学课程相对来讲难度较大,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更难接受这些方法的统计思想。利用计算机辅助教育开发软件,制作课件,使统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统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统计学内容的理解。

此外应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手段。实施统计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可以链接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便于在课堂上处理大规模的实际数据资料,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解决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使教学重点得到突出。通过大量实例的比较分析,使高职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实际应用效果。

(四)统计学课程测评方式的改革

统计学课程的测试应多样化,闭卷部分占1/2,着重测试高职院校学生统计理论的理解程度,这部分测试可采用笔试形式,也可以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样在计算机上完成。开卷部分占1/2,着重测试高职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试题形式以案例分析题型为宜,上机完成。当然案例本身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各门专业课程尤其是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思想性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充实和完善。反映科技进步的新水平和新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教学的同时,重视基本技能训练,特别是统计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多元统计分析统计应用软件,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应重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素质培养的统一,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要求。

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枯燥为乐趣,提高教学效果。广泛应用统计方法寻找各领域的各种现象的规律性,已成为一种趋势,高职的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已无可争议,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怎样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真正理解统计思想,真正学会统计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借助统计软件实现统计方法的应用,为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篇8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确定

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泛,可以选择各个工业企业的生产、销售、物流和消费终端就业,也可以选择经济、金融等行业就业。因此,在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应用统计学要有其针对性和实用性,对重点知识要重点讲解,突出知识点的应用和掌握。

由于传统的统计学课程主要是在财经类专业或者是经管类专业开设,本课程没有专门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或者是相近专业的教材,所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在以传统的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确定。通过分析相关的各类教材和工业工程的专业特点,使学生系统掌握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确定讲解的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抽样与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产品质量的统计管理。其中重点内容为抽样与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这些方法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能够广泛使用。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来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突出对统计学知识的应用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相对于传统的数理统计也有相应的区别,也就是对知识的讲解主要采用以案例教学为主和以理论推演为辅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以学生的工业工程专业课学习兴趣为基础,开发其对专业课知识的渴望心理,将统计学知识与专业课知识有机地揉合和统一起来,使学生们在学习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同样掌握专业相关知识。案例教学在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方法是基于在学生对专业知识有相应兴趣,主要是以相关专业的工程实例或案例为知识载体进行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组织与讲解,所以能够恰巧抓住学生的主动学习心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调动学生学习本知识点的主观能动性。

2.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做,教学方法偏向于灌输式教学,没有针对性,因此其内容显得乏味无趣,且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是要求学生在处理知识时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要勇于提问和交流,这样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效果。

3.增加学生课堂上对知识点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提高课上消化效率。由于大学三年级课程多、平均学习时间短,因此课上知识消化效率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度量标准,案例教学法将统计学知识点揉合于专业知识中,减小了学生的消极心理,提高了学生对课上知识的兴趣和精神集中度,从而对加强知识点的接受可能性和理解度起到重要作用。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建设与改革

课程的考核是检验教与学两个过程的必要环节,在统计学的考核方式与方法选择上也要有针对于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考核方式,因此,在《应用统计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考核方式的建设与改革也是重点内容之一。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考核内容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得不到学生的有效重视,出现教师讲课内容与考核内容不符合的情况,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必须对统计学课程的单一考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从考核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和拓展多个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

在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方面,拟采用的考核方法为考试。考试作为一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方法之一,是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学习、掌握、运用和拓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工业工程应用统计学课程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上采用考试方式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认知、理解和掌握,考试在全部考核成绩中占的比重为50%。

在考核学生对统计学在本专业相关知识的运用方面,主要采用课堂讨论提问与即时作答的方法。此种考核方式主要是在课堂上老师根据上节课讲述的内容,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内容制定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在设定的时间内进行答题,一般每章设计一道题目,考核学生统计学知识的同时,也考察了其对相关的专业课知识的理解和对数据的提取和处理能力。

在考核学生对重点方法与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方面,采用教学互动的方法。一是在每章的课后习题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先对题目进行作答,然后互相讨论作答内容,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表现予以评分;二是每章讲完之后设置专门的考核重点环节,让学生分组对重点知识在课堂上互相讲解给其他同学,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思考如何才能让其他人掌握相关知识点。另外,在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主动性方面还应该采用常规的课堂出勤率和出勤表现方面对每位学生进行记录,确定相应的课堂表现成绩。

篇9

一、统计学专业的研究方向

作为专业性比较强的数学类专业的统计学,其的教学和课程设置应更加具有钻研性和实用性,通过对我国各个高校的统计学专业的设置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高校只有根据自己学校的发展现状,在原有的统计学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设置明确的研究方向才能更好满足人才竞争的需要。目前统计学专业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经济统计方向、市场调查方向、金融统计方向、风险管理方向。从研究方向的分类就可以更直接的看出社会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类别设置,不仅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利用现代的信息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众所周知,21世纪是集人才竞争、科技信息及知识经济为一体的一个新型的发展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各个高校开办统计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合时展的专业型和应用型必须具备以下素质:首先,应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因为理论专业知识是基础,其是为更好地作出统计分析和预测打基础的,是培养专业型以及复合型人才的根本。

在此基础上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生活结合起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通过科研创新促进统计专业更加适应时展要求。其次,通晓计算机操作、有写作和表达能力及较高的外语水平;因为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为我们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且良好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我们对外交流合作,是学好统计应具备的基础条件,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是进行对外交流的必备条件可以更好地应用外语编写的软件,确保信息更加准确。最后,具有现代统计意识和风险意识;统计人员在进行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具有风险意识,对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尽量减少风险损失。

三、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对统计学专业的知识摄取主要取决于专业课程设置上,其是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了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并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结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我们确定了统计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后就要明确其课程设置。统计课程的设置要与其研究方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的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其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和科学人文素质课。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确定课程设置的比例,有的放矢的M行课程配置和学习,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两个关注点:其一是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其二是为了实现统计学的教学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在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下,我们要学会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一次来调整和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实现有机的结合。需要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多应用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

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比起来,仍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我国在统计学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统计学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能力。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必须在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发生一些转变,加快统计学教育改革的力度,集中统计学教育的中心思想,使我国统计学教育和统计学人才和国外的差距进一步的缩小。

一、我国目前统计学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010年5月27号对厦门大学统计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访谈和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情况、实践性教育环节、综合素质培养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

本次发放的调查问卷总共有500份,主要的调查目标是大三、大四的群体,回收有效的调查问卷420份。通过对回收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之后,总结出来了统计学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对本专业的就业方向问题,即毕业之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干些什么。第二,对本专业的了解不够透彻,认识模糊。第三,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于本专业的只是掌握程度欠佳,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情况比较好。第四,同样对于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只是处在一般的水平,这部分同学占到了40%以上。第五,对于专业的教学效果,30%的认为教学效果一般,不是很理想。

二、统计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分析可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统计学人才对于自己的未来仍然存在着比较模糊的认识。在我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之下,个人认为大学统计学人才的培养应该做到以下的转变。

1、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确定统计学的教育方向

过去得几十年来,各大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对于统计学人才的需要,都设立了相应的统计学专业,为我国统计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各大高校在统计学专业设立的时候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本学校的特点,比如说师资力量、学校的优势等等,导致了培养出来的统计学人才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各大高校在培养统计学人才时,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使学校的优势更加的明显。

2、对统计学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统计学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是促进和培养统计学人才的有效模式。本人根据多年的教育经验和调查结果,认为在统计学课程安排上应该涉及到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理论课程的教学,理论的教学是培养统计学人才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国内的大学当中,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在这两所大学当中均有开设数学的基础课程和统计学理论课程,为该学校的学生在统计应用方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经济理论课程,对经济规律进行适当的了解是统计学教育的重要保障,使得经济学和统计学教育之间能够交叉渗透,使统计学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第三,要勇于的进行创新,对统计课程的内容应大胆的进行改革,删掉部分课程的门类,对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等进行重点的突出教育。第四,统计学软件的应用和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介绍。

3、构建实践的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使统计学人才更加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应构建实践的教育环节。和社会上的一些信息咨询公司、数据处理公司或者政府部门进行合作,提高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构建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环节,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处理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高校、企事业单位互利、多赢的教育培养模式。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丰富教学方法

在新形势大环境改变的背景之下,要求统计学教育的师资力量也能够适应这种大环境的转变,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对世界统计学前沿领域有着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应该让学生有能力读懂数据背后隐藏的意义,开启学生积极动脑的思维习惯。在统计学教育发展到今天,我国统计学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5、加强统计学教材的建设

统计学教材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选择合理的教材,目前国内大多数教材停留在理论阶段的解释、说明上, 案例较少, 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开阔视野, 不能真正理解到某些方法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因此, 教育部提倡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是很有道理的。

三、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

根据国家统计行业技能资格及其专业的特点,应对教育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对高校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校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应该颁发统计师或者调查分析师资格证。另外,对于教学质量应该及时的进行反馈,使得每一个教育环节都能严格的进行落实和补充,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全面的监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使得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够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扼要的对我国统计学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各行业需要的统计学专业性人才,使得统计学高校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在统计设计、调查和整理分析等一些实践性环节上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只有对现有的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有效的培养出统计学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伍长春,宁自军,杜欢政. 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以嘉兴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 2010,(11) .

[2] 向书坚,平卫英. 30年来我国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统计研究, 2010,(01) .

[3] 王花,吕洁华. 高等学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探[J]经济视角(下), 2010,(08) .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96-02

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一般来说,大众教育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因此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多年来,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差强人意,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因此,对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一、当前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不足

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是在目前大部分院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实践学时所占的学时比重都较低,导致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全面顺利开展。

(二)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仍占主要地位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不足,更注重理论教学的研究和教学,重理论推导和介绍,轻方法应用和操作,甚至有些教师自己的实践能力都相对偏低,这就导致学生对概念公式非常熟悉,考试成绩很好,但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不能结合相应的理论进行分析和解决,实践应用能力欠缺,动手能力很差。

(三)实践教学形式陈旧单一

当前的实践教学仍是以实习为主,有的院校会将学生集中派往实习基地进行参观,由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多是讲解理论知识,或进行一些毫无技术含量的简单工作。这样背离了实践教学的初衷,学生大多走马观花,认为与课堂上的学习方式类似,所学的现代统计理论和方法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实习毫无意义。有的院校不具备实习基地,只能要求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践,以至于部分学生弄虚作假,白白浪费了实习机会和时间。

(四)实践教学内容不规范

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不同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质量参差不齐,水平有高有低,导致学生难以适应,而且绝大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无材和教学规范,这就容易造成内容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差,不利于与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相适应,也不利于优秀的实践教学内容推广。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实施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

所谓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是通过介绍实际问题中提炼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案例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引入、进行探究、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的过程,对实践中遇到的某些具体问题抽象成统计学案例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深化研究,将教师的引导、学生兴趣、教材的示范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理论知识的必要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国际上十分重视案例教学,我国的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将目光投向了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更多地结合院校的专业背景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编写案例,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开始接触实际问题,为将来的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课题训练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实践内容按难易程度和教学要求编制成各种规格的课题,由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课题研究。这里的课题,可以是应用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也可以是一个社会调查方案的编制实施,例如,在校学生的月生活费用调查,图书馆的利用率调查等,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并且学生能够从中体会课题的完整研究过程,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和深造。

(三)重视统计工具的使用

先进统计工具软件的使用是对传统统计工作的一个变革,也是学生今后在从事统计工作时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至少一个统计分析软件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统计软件的应用不仅仅包括统计软件的操作过程、程序编写和结果读取,更重要的是数据预处理,以及考虑到问题背景后进行的统计模型的选取,这也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指导实践。目前应用广泛的统计软件有SAS、SPSS、EXCEL、R等,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一门专业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极为有益的。

(四)课程实验紧扣理论教学内容

高等院校的统计学专业都会开设统计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如统计学原理、抽样调查、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这些课程的理论性强,学生对某些重点、难点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时,不妨针对每门课程划分出相应的实验学时,编制紧扣理论教学内容的实验资料,在讲授相应知识点时,可以在实验室里引导学生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验证式实验,或者安排学生在开放实验研究中进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对抽象知识有个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对各类统计基本方法的掌握和灵活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能力。

(五)开展假期社会调查活动

社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可以参与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调查活动,也可以采用自行命题的方式进行感兴趣问题的调查,还可以参与一些活动主办方委托的调查。学生通过对某些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能够提高对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迈进。

(六)强化校外实习作用

具有校外实习基地的院校尽量与实习单位协商,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日常统计工作中,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例如,实习基地为某地区的统计局时,如恰逢普查年度,可以给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之后,选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由单位派出到基层进行相关的普查工作,或者协助工作人员进行普查。目前的统计工作大部分开始使用新型的仪器设备,学生在培训中对此接受能力较强,能够胜任相关的工作。当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对专业知识才有着感性认识,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运用,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学生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有相当大的益处。

(七)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环节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进行初步科研工作的开始。选题、分析研究、成果总结和最终成文的过程,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毕业论文环节严格要求也是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体现。

三、结语

以上是关于统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一些看法和建议。在统计学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和应用型统计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通过统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来保障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来提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才是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有效运用各种现代统计工具,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徐秋艳,万秋成.统计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4).

[2] 岑仲迪,奚李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教学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9).

篇12

随着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有效挖掘有用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已逐渐引起国内外政府机构及学者的极大关注,国际上关于大数据科学研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统计学作为一门数据分析学科,主要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对象的数据,进行建立统计模型、量化分析、总结和预测,探讨研究对象的数量规律及其特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具有统计学基础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由于统计学涉及的理论内容、公式和抽象概念比较多,通常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比较难以掌握和学习的课程。结合自己对财经类专业学生讲授《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实践,在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探索适合金融工程、工商管理、会计学等财经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办法,如何解决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数据分析人才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一、《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输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背景下,虽然多数教师坚持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但是有些教师将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黑板板书,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容量过大,讲授速度过快,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统计学内容在重点部分常常涉及较多公式和概率统计定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使得讲课速度过快,造成学生无法跟上教师思路不能理解具体内容,仅仅会记忆理解,熟练地套用计算公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只注重应用表面,缺乏理论深度

财经院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是以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入手,简单介绍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回归、统计推断等内容。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基本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推理以及前后知识在数学上的联系缺乏讲解,使学生不能理解到所学知识的本质,仅仅会依葫芦画瓢地应用,导致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方法单一、创新不足。有些财经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更是将统计学与概率统计同一学期开设,使得统计学课程的内容缺乏概率统计中的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等假设检验的基本知识,造成学生无法理解所学内容。

3、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

讲授统计学的教师队伍近几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还有一部分统计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理想,数学和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客观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财经类院校讲授统计学课程的教师主要以经济统计、数量经济学等财经类出身教师为主,缺乏数学专业科班教师,使得课程内容的设计仅注重应用,缺乏相应的数学理论作为支撑,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4、统计软件与统计案例缺乏有效结合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会用统计软件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分析能力已成为每个学生必经的阶段,计算机软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现实中,虽然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也注重统计方法的应用,但是由于统计学知识繁杂、课时安排普遍过少、开课班级过多等原因,导致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训练过少。尤其是财经类非统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统计学》课程设计基本以54学时为主,使得课程教学内容仅可完成理论教学,缺乏用SPSS、SAS、R软件等统计软件进行实际问题处理的实践教学。

5、统计分析方法与学生专业知识缺乏有机结合

统计分析方法与学生的专业脱节,教师从概念、公式、定理等方面讲授完统计理论与统计方法后,往往无法从学生的专业角度出发与实际的经济、金融、管理等内容相结合设计统计案例,或者完全缺乏与实际问题相关的统计案例,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给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讲测定离中趋势的指标标准差时,可以结合股票投资的例子说明标准差度量风险的应用,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统计学》教学改进措施

1、提高教师素质

大数据对统计学的挑战要求统计学教师必须加强专业学习,及时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作为一名统计学教师,课堂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输知识,还要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统计教学中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展示统计过程和分析应用,通过实际的统计数据案例分析与学生互动,及时设置统计理论与实际数据分析相关启发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积极性。同时,各财经院校要针对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不定期或定期举办统计学授课经验交流会或送青年教师参加国内一流大学举办的课程培训或进修,为教师提高授课技巧创造有利条件,并注意吸收高学历、高学位的统计专业人才充实到统计教师队伍以提高统计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实多媒体教学课堂内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课堂讨论”、“理论与案例结合”等形式多变的授课方法,以达到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主动思考的更好教学效果。虽然各种教学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融入课堂,以快速掌握课堂知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内容丰富、所含内容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图文并举形象生动地展示课堂内容,已经成为主流教学手段,但是仅用多媒体教学,忽视黑板板书教学,会使得课堂内容含量过大而导致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进度,特别是统计学课程内容涉及较多数学公式推导和定理证明,不用板书进行严密的推导,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这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达到更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3、积极引进数学专业教师,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财经类院校要积极引进数学专业出身教师担任统计学教师,讲授内容上对所涉及的数学理论进行适当的推理证明、补充最新统计方法并适当深入讲解理论在实际应用时的重要性,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财经院校非统计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遇到处理实际问题时能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实践,并为实现数据处理方法创新、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打下较好的基础。

4、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软件应用实践教学

财经类院校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为学生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其专业实际问题提供方法论基础。而统计学正是以经济、金融、社会等实际现象的数量方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软件直观处理和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因而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选择SPSS、SAS或R软件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独立处理大数据问题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5、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统计学》是一门侧重实际应用的方法论课程,传统的考核方法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考核内容主要是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期末闭卷考试并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当学生遇到具体的实践问题时往往不知如何处理。因此,有必要对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可以将学生的期末总成绩从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改成由平时成绩20%、软件实践30%和笔试成绩50%三部分构成。笔试考核内容突出实用性和工具性,可设置开放试题,重在考核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定理或公式,考查学生综合利用统计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到统计学知识,又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问题。

三、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具有扎实统计基础的数据分析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统计学》作为数据分析方面重要的基础工具课程,对于财经类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及将来从事金融、管理、经济等行业数据分析相关专业工作十分重要。因此,要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任课教师不仅要努力钻研统计基础知识,探索新的统计授课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勇于探索适合不同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编写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新的教学案例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探索,切实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改革已有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348)。)

【参考文献】

[1] 游传新:高校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篇13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据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描述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其显著特点是可以与整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可以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相结合,处理各个领域的数据分析与统计推断问题,是一门方法论学科。统计学专业主要包括理学类统计和经济统计两类专业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市场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地,在大数据时代,把统计学人才培养成数据科学家是在新时代统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统计学的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在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类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等数学类课程,这对刚步入大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这几门数学类课程比高中数学的难度增加了几个等级;另一方面,对数学基础不好或厌倦学数学的同学来讲,原以为经过高考后,不选择数学专业就可以不再学习深奥的数学,可事与愿违,选择统计学专业仍然离不开为数不少的数学类基础课程。因此,结合统计学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现状:有些统计专业的大一新生以为学统计就是学数学,觉得太难,枯燥无味,就给统计贴上了数学的标签,未经深思熟虑就想转专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于大一时没有打好数学基础,有些大二以上的学生对待专业学习时态度消极,经常感觉很茫然,学无所获、虚度光阴,专业课的学习入门难;由于缺乏对统计学专业的认识,有些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就业时不想找与统计专业对口的工作,盲目择业,既弱化了专业竞争力,又耽误了未来的发展。这些现象可以认为是对统计专业认知不良的表现,反映了部分统计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识不深、动机不强、缺少认同。因此,在统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增强统计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重庆理工大学统计学系(理学类统计)多年来在培养统计学专业学生时,讨论了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统计软件教学、实践教学、专家讲座等方面专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对于新生的专业教育,可以以专业导学课的形式,第一时间给予学生专业引导,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清晰的、宏观的认识

导学课的课时以16课时或一个学分为宜,内容上除了介绍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还要系统地进行统计学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发展趋势、前沿的专业技术、就业前景等内容的讲解。特别地,由于在大数据时代,把统计学人才培养成数据科学家是在新时代统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结合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的艰巨,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入学教育,尽早地让学生接触专业,了解专业,做到先入为主,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二、对于理论教学,要把握好一些关键的专业课程

统计学或描述性统计学课程,作为统计学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应由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渊博、上课幽默风趣、深受学生喜爱的资深教师担任。把这门课程上好了,能使学生了解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从而消除学统计就是学数学的误解;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从而了解统计学专业学生具有极宽的就业面;结合对实例的讲解,使学生感觉“统计是无所不能的”,从而对统计学产生较浓的兴趣,爱上统计学。在教师讲授核心课程,如《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质量管理》《抽样调查》《应用回归分析》等课程时,要多搜集实际案例,采用案例驱动法教学,消除理论课程的枯燥、乏味,便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动脑筋,运用课程知识解决与实际应用有关的一些统计问题。由于统计学的问题总是来自于学科外部,故要强调实践,要求学生会利用统计软件和相应的统计知识对实际数据做分析,并对结果给予合理的解释以及说明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对这些课程把握好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一环。

三、对于统计软件的教学,如在SPSS、R、SAS等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掌握算法的原理以及软件的操作,并深入思考算法的实现与相关理论的指导作用

“大数据”环境下,对统计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统计软件的教学。在进行统计软件课程的讲授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知识体系偏理论,由于缺乏应用和分析工具,导致知识理解不深刻,专业知识零散,整体感弱。统计软件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学习和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要求学生掌握一至两门统计软件,具备数据分析的操作能力。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注意与其他课程理论讲解的不同:模拟直观,展示理论含义;逐步计算,展示理论过程。学生初学时,可能觉得使用统计软件获得一些分析结果非常容易,殊不知,要获得正确的答案并不容易,教师应强调学生对相应的统计方法要有透彻的理解;统计软件的输出总有一系列的结果,要从中找到对问题分析有用的结果,并能结合实际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通过系统学习统计软件,使学生又一次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知识体系的整体感。由于统计软件的学习没有理论知识那么枯燥,学生更容易去上机实现,但又得避免学生一味地重视操作过程,而忽视正确的统计方法的选择。甚至有学生大学四年下来就记住了怎么用软件输出结果,至于哪些结果有用,哪些没用,分得并不清楚,只是将输出结果全列出,看不懂输出结果,更谈不上是否选择了正确的统计方法了,出现这样的现象就在于学生将统计软件等同于统计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强调:统计软件只是帮助进行统计计算的工具,能否恰当用好这个工具,在于你对统计方法掌握的程度。

四、对于综合实践教学,强调统计数据、计算机编程以及统计分析软件的结合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首先突出典型案例教学,由易到难,通过典型案例教学逐步让学生掌握不同结构和数量的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进行实际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当进入大四时,几乎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都已经学习完毕,就可以逐步过渡到以数据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目标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统计分析人才(或称为数据科学家),而合格的能进行统计分析的人才的培养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统计实践训练。诸如统计数据平台,金融数据库,大数据展示平台及大数据问卷调研系统等,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到课堂教学中。

校外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专业实习能起到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桥梁作用。通过校外专业实习,可以让同学们对自己、对工作有更具体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同学们明白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或原来理解不深刻的知识,感觉到实际工作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的差距,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带动学生了解和掌握整个数据分析实践的流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塑造更好的自我。

另外,可以积极鼓励高年级学生参加统计建模竞赛。通过竞赛,激励广大学生学习统计、应用统计的积极性,提高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统计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统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对于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与就业面,可定期或不定期以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的形式体现

通过邀请国际国内统计学家来校讲学,让学生了解统计前沿及当今热点问题,可为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优秀学生指明方向。由于统计学的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可邀请相关行业专家来校讲座或聘请其为兼职导师,让学生真正了解统计学在各行业的应用,进一步激化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上只是笔者结合重庆理工大学统计学系多年来在培养统计学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一些有益探索及实践来进行总结,还有未尽之处,需要在实际中进一步地总结及摸索。尤其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对统计学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人才的培养和供应方面如何与时俱进是当前面临的典型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胡爱平,肖枝洪,苏理云,伍度志,陈彩霞.从就业前景谈统计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20-120.

[2]黄介武.浅析大数据环境下的统计学课程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8):235-235.

[3]刘晓东,宗义湘,白丽.地方农业院校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技术路线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4):37-40.

[4]邱东.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挑战[J].统计研究,2014(1):16-22.

[5]李君.统计学专业就业前景以及课程介绍研究[J].科技与企业杂志,2012,(9):224-224.

[6]张海波,黄世祥.统计学专业学生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方式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4,(24):66-68.

[7]徐秋艳.统计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152-154.

[8]王炯琦,吴翊,周海银.美国一流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3):61-64.

[9]苏理云,高红霞,胡爱平,陈彩霞.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应用统计学人才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248-249.

[10]苏理云,叶志勇,刘仁彬,刘锋,高红霞,胡爱平.一般本科院校统计学本科实践环节的系统设计与优化,中外教育研究,2011,453(4):20-21.

[11]苏理云,叶志勇,李凤兰.案例驱动和课题带动的统计学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中国科技纵横,2010,90(6):121-1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