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

篇1

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让学生具备关于地球和宇宙环境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掌握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等多方面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在对具体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促进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在此过程中实现传授学生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方,进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地理案例教学的显著特征

1.以学生为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

案例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性,将学生感兴趣的地理问题放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和讨论,在贴近生活的实例中促进学生理解,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和解决地理现实问题,让学生更好体会地理知识的应用性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由于地理案例具有直观的特点,能帮助助于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探讨,进而提高了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兴趣和能力。

2.促进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理案例教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实际状况,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围绕某个地理案例,主动收集信息资料,而后进行必要资料整理和分析,进而解答高中地理案例中的问题。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可以该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图书馆、网络上中主动收集和分析资料信息,一方面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主动思考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改学生坐等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习惯,大大培养了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

3.注重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运用源于现实生活的高中地理案例,例如社会热点问题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已有经验分析案例,而后教师根据案例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法,鼓励学生将个人看法表达出来供其他学生学习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述能力。

4.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通过系统性的课堂授课,促进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掌握,而案例教学通过富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形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而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讨论并发表个人看法,在此过程中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个人职业技能要求较高。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教学职业技能不足,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进行良好的准备组织,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指引,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启发和点评不够深入,对学生不能形成启发,不仅不能达到教学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对高中地理课程产生厌恶感。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不适应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和配合,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善于发现社会问题的思维敏感才能达到地理的案例教学效果,然而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传统学习方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3.案例质量低,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中,良好的案例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高中地理的知识属于综合性质,而高中地理单一知识点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案例难以发挥引导教学的作用。

三、提高地理案例教学效果的策略

1.做好地理案例的选择

案例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促进师生交流和互动,在案例的选择中需要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选取地理案例是,要合理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能够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典型特征;其次是具有较高的客观性,符合客观实际,只有实际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是要求具有较高适时性,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的实例,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促进学生思考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最后是要求实用性,案例与生活紧密相连,从生活中选取促进学生参与。

2.合理有效的运用地理案例

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效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能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首先是提出地理案例,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提出地理案例,可以采用教师学生描述、印发地理文案材料、现场参观考察等方式,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然后是分析地理案例,将案例与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紧密联系,研究讨论其发展规律[2]。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形成开放式课堂环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后是评价地理案例,在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并表述之后,教师对地理案例进行讲解和评价,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并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小结。新课标对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不仅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同时还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2008,(06).

篇2

一、结合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的案例教学法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现象或情境的描述、呈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笔者在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文地理(人教版)的农业地域类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节《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发现用案例教学法来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效果非常好。

二、结合地理高考、高中地理会考,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地位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考纲中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地理高考考纲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要求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例如,2010年聊城质检就有一题,下图为“四地区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这道试题就明确提出对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进行考查。此外,在高考和高考模拟考中,对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考查,多数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三、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教学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

作用

农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中地理模块必修二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应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通过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特点的讲述,使学生能够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等。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其他章节和“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

按照一般的教学思路教学,教师通常先对课本的图片进行分析,按照分布地区、区位条件、生产特点、主要农作物的教学思路逐一呈现知识点。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思路思维的清晰度不够。这是因为学生对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一个是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另一个是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区位条件分析。而且在分析农业区位的时候,学生往往只注意了区位条件分析,而忽略了农业地域的分布,因此,导致农业地域类型这一模块的学习思路不清晰或者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为此,笔者从农业区位的概念出发,对原来的教学思路稍做调整,教学思路如下图:

这个教学思路是先进行农业地域的生产特点分析,之后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区位。这样就把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分出了前后顺序。由于对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且是分开呈现的,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能快速掌握知识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了。

经过这样的教学思路调整,明确了各个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教学并非可有可无,并且在教学中应首先呈现,它也是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教学成败的重要基础。为了讲好各个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笔者通过阅读多个版本的教材、参考多位同行的设计和课件,经过综合分析,认为要讲好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首选案例分析法。

四、以四个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教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性应用

地理教学案例的应用一般有三个方面:(1)用案例引述一个地理问题;(2)用案例印证一些地理原理;(3)用案例探究某种地理规律。下面用四个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施教案例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效性应用。

在进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教学时,笔者注意到案例分析法能快速达到教学目标。以下就具体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说明。

1.使用文字案例与图片案例相结合的实例分析

(1)施教季风水田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了图片案例和一段文字案例。首先呈现的是图片案例――“水稻的种植过程”共15张图片,分别展示了泡种、育秧、犁地、插秧、田间管理等,在展示过程中还对照图片特别讲解了地少人多的特点、地块小的原因、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的特点。由于图片展示直观性强,学生也能基本理解季风水田农业投入劳动力多的基本原理。之后呈现的是文字案例――“李守田一家的水稻种植简介”,案例如下:

李守田家住在江淮平原上。①全家6口人,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李守田承包了8块地,共0.5公顷,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②李守田家与另外5家村邻共同购买了一头耕牛、一台水泵、一台电动脱粒机。其他小型农具每家自备。一般情况下,李守田用0.3公顷田种双季稻,用0.1公顷田种单季稻,用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③他家每年约收稻谷3800千克(双季稻产量为1050千克每0.1公顷,单季稻产量为650千克每0.5公顷),其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饲料用粮及上缴公粮,其余的1300千克到市场上出售。

通过对文字案例的解读,学生可以自主归纳出季风水田的特点。对照①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小农经营,地少人多;对照②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对照③可以归纳出的特点是:单位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此外,回顾之前的图片,可知季风水田农业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水利工程量大。

(2)施教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首先选取呈现一幅潘帕斯草原的放牧图,指图对比潘帕斯草原的牧草与我国乡间常见的牧草,学生能马上得出潘帕斯草原水草肥美的结论。接着从图上看到放牧牛羊众多,学生可以基本获得一个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之后呈现两个文字案例,如下:

文字案例1:“潘帕斯”意思是没有树木的大草原。它位于阿根廷的中、东部,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潘帕斯草原气候温暖湿润,平坦的沃野无边无际。阿根廷人总是夸耀这块富饶的土地,说从大西洋岸边一直耕到西边的安第斯山麓,连一块石头也找不到。

潘帕斯草原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垦为农田和牧场。田里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牧草丰美的草原到处是白色、黄色、黑色、花色的良种牛群。

文字案例2:草原上种植的玉米,大部分用来饲养牛羊,牛肉产量很高。阿根廷每年要宰杀1千多万头牛,除了大部分供国内食用,还大量冷藏出口,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牛肉是阿根廷的主食,菜市上最热闹的地方是牛肉铺,宴席上大都是用牛肉做成的佳肴。潘帕斯草原是阿根廷农牧业的主要产区,也是南美的粮仓。这里有着阿根廷全国67%的人口,80%以上的工业,以及许多重要铁路和城市,是阿根廷的心脏。

通过对文字案例1的解读,学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其中一个特点:生产规模大;通过对文字案例2的解读,学生可以得出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另外两个特点: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2.仅使用图片案例教学的实例分析

(1)施教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一幅广阔的麦田图片,在金色的麦浪中,零星分布着两三台收割机,图片上的情景已经强烈地表达了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施教乳畜业特点的案例

笔者选取了多幅图片案例,首先是各种奶制品的图片,以此说明乳畜业生产特点之一是商品率高。然后呈现的图片是“利拉伐”AMR全自动机器人转台挤奶系统,由此说明乳畜业的其他生产特点: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五、评价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个单元的几个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笔者深深体会到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施教过程中的强大魅力。

篇3

【中国分类号】G633.55

在高中学习地理的阶段,地理案例是指具体地理情景的描述,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给定案例中进行观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实践学习。通过这些来思考和总结归纳,从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方式不仅能实现学生快速的接搜知识,还能够更高的程度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案例教学中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探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及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实现了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应用。

1.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概况

新课标确立以后,在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的要求下,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显得越来越重要。案例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素质的高低乃至整个素质教育的改革等。案例教学在高中阶段非常重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地理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所以高中地理老师一定要正确的认识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用案

例提出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用现实中的地理案例论证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

1.1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一个新引进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地理案例教学只是教学的初期,在初期很多知识和方法都需要学生不断的适应。

1.2学生问题

地理案例教学方法的时候,对于学生有可能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案例的理解性不够积极。这样就影响了案例教学。其实,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应该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的积极配合来实现。由于地理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都老师和多学生都有一定的较高的要求。在案例提出来的时候,要理解这个案例就要求学生有很多的社会阅历,这样才能有效的理解这些。对于老师要有丰富的教学敬仰,这样才能够为学生解答好这样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学。

1.3老师问题

对于老师来说,案例教学作为一个新引进来的教学方法,老师会有一些教学技能上的不足,没有地理案例教学的经验。这样就会影响到案例教学。地理教师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主要的作用是组织、指导与引导学生学习地理。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记”得陈旧的方法。而现在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已经和以前不一样。

地理案例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以及地理案例教学

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其实是一门很复杂的课程,地理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资料分析和解决资料中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没有这样的案例教学经验,这样就要求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这样就能够帮助地理老师增强他们案例教学的经验。

1.4实际案例问题

在地理案例教学初期会出现可用的案例少,而且案例的类型和知识不能够相符合,这种情况是很容易发生的。所以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地理案例的内容要丰富多样。教师要不断的搜集符合课本知识的案例,不断的进行案例研究。可以鼓励学生寻找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周围存在很多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更加能够理解地理案例。另外案例的选择要多方面的,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案例的知识深度,选择一些能够容易理解的案例。这样有简单到复杂能够让学生不断的接受到这些,为地理案例教学提供一定的条件。

2.解决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办法

地理案例教学中对于老师、学生和案例都存在相应的问题。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老是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还是要靠老师自身解决,在没有实际案例经验的时候。老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地理案例,不断的探索身边的地理案例。学生在没有积极性上案例课的时候老师要想方设法的去增加课堂的幽默性。另外学校和一些教育组织要定期的组织一些地理知识的培训。这样能够帮助老师增加一定的经验。

对于学生来说上课的时候不能快速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要多多的接触一些课外地理知识,因为很多材料都来源于课外资料。在阅读课外资料的时候要不断的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研究这些资料就能够更好的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对于案例少,而且实用性不强这个问题。主要还是要靠学校和老师的不断努力。老师要多方面的搜集一些案例的资料。可以通过电视以及网络等平台进行搜集。如果还不充足还可以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互动,两个学校的地理老师一起进行案例研究,这样就能够填充一个学校学习资源的不足。

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重要性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知识,案例教学就像一个课外读物课堂。他能够能加丰富整个教学环境。其次,地理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加入到课堂。在课堂中更加活跃,能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在课堂中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那些案例知识,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最后在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增加很多社会经验,地理课堂的案例有很多和生活有关,学生深入理解之后就能够更加热爱生活等。

结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阶段非常重要,老师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做到让学生喜欢上地理案例课,让学生加入到整个课堂中来,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氛围。作为学生要深入的理解案例这样能够增强自己的素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倡导案例教学要把新课标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94-01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地理情境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及归纳的教学手法。案例分析教学已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得到了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它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阐述了对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对于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探索

1、利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

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很多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躁厌烦心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地理这门课程,知识点杂,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致使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活跃,不能主动参与。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应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笔者的做法是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针对这一案例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寻问题的答案。

例如笔者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2节“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在课前对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你们都知道哪些地区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2.我们所在的城市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哪些?3.不同的地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都进行思考,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然后再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便于更好的掌握地理教材。

2、利用案例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案例应具有详细的资料与数据,并且贴近生活,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并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地理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即找到案例的关键点,根据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对于案例中存在的地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先给出一组土地荒漠化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中反映了怎样的环境现象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假想自己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解决这一现象时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怎样具体实施这些措施等。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利用案例证明地理原理

地理原理,即地理规律,是指所有地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必然会产生的规律现象。地理原理有难有易,因此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设定不同的地理案例情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正确且普遍存在的地理规律。另外,教师也可改变传统教学策略,通过对于地理案例的分析与教学,为已有地理原理进行验证,以帮助学生对于抽象的地理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如2012年12月7日于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里氏7.3级的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此次地震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惨重,道路交通严重受阻,日本地震厅还发出了海啸预警。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揭示出板块运动规律及地震的成因,加深学生对于地震这一地理现象的了解。

二、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反思

第一,受教材版本、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的影响,有些教学案例的选择受到了限制。这种局限性为课堂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造成了一定困难。对于这种状况,教师要适时调节教学策略,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案例内容枯燥、方式单一的现象。

第二,案例教学是通过几种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使学生对于该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但是对整个知识系统很难全面了解。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争取做到以点带面,由一个知识点引出所有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记忆。

第三,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要想让学生对于案例进行更好的讨论与研究,就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于教学的每个环节精心设计,计算好进行每个环节的时间,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开展案例教学,让案例教学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篇5

叠置分析是通过叠加含有不同信息的各个数据层面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面,这个新的数据层面综合了原来各个数据层面所具有的属性。

以ArcGIS为平台,选取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中探讨我国东中西区域差异形成原因为例。形成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将从自然因素(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经济因素(交通运输状况)三个方面来探讨。

教学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本节课所需的地图数据:中国东中西分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中国大中城市分布图、中国交通分布图。

教学过程:在ArcGIS中加载中国东中西分区图(如图1),引导学生熟悉每个分区的的省区范围;打开全国交通分布图(如图2);将两个图层叠加(如图3),分析东中西部的交通分布特征。按照同样的方法,将东中西分区图与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大中城市分布图、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依次叠加,让学生分析东中西部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以及城市分布特征。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东中西部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明确其区域发展差异。通过多图层叠加分析,提高学生信息提取与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对点、线、面按距离设定条件,在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自动建立缓冲区多边形图层,实现数据在二维空间的扩展,并进行分析得到所需结果。

以ArcGIS为平台,研究我国洪涝灾害的影响。我国位于最大洋与最大陆的交界位置,季风气候显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但同时又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方,尤其是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段,更是成为洪涝的重灾区。下面将以荆江段的洪涝灾害为主,介绍缓冲区分析的应用。

教学准备:获取我国的河流分布图以及全国市级行政区划图,准备研究区域相关的河流水文数据以及气象资料。

教学过程:打开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以及行政区划图(图4),通过ArcGIS的查询功能让学生对我国的河流分布状况进行动态学习;提取出长江荆江段及其所流经的省市(图5),让学生分析荆江段河流的特点,加深对九曲回肠的认识;每年5-8月,季风气候给我国长江流域带来丰沛的降水,根据雨量的大小以及汛期的长短,荆江段的洪涝影响范围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荆江段的洪涝影响区域;在ArcGIS中制作荆江段的洪水范围缓冲区(图6),分析不同雨量的受灾面积以及主要的受灾区域,分析洪涝灾害对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影响。通过缓冲区的建立,学生可以动态的了解不同降雨量的影响范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数字地形分析

数字地形是GIS中地形起伏的数字化表达和存储形式,常见的地形模型主要是数字高程模型(DE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