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作用

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作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作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作用

篇1

调查研究,既要调查,也要研究。调查与研究是了解情况的两个相互联结的不同方面。这两个方面是辩证、和谐、统一的。调查是获取感性认识的阶段,研究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研究要以调查为基础,调查要靠研究来提高。如果只研究不调查,就不能了解客观实际,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发现问题。相反,只调查不研究,就不可能获得对于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无法发现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晰,就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不了,工作就打不开局面。只有既调查又研究,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性,才能制定出科学的行动方案。因此,要正确认识调查与研究的辩证关系,自觉地把调查与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调查中有研究,研究中有调查,从而构成一个不断调查、不断研究、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永无止境的动态发展过程。

发扬民主,体现广泛性

调查研究要注意发扬民主,体现广泛性。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认识世界的聪明才智和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我们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吸取群众的经验和智慧,而群众并非个别人,而是一群人,这就要体现广泛性。其中包括各个不同阶层、各种不同观点的群众。要多方面了解他们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要鼓励群众说真话,特别是要注意鼓励那些如实反映实际问题,敢于提出批评、建议和不同意见的群众,不要闻喜则喜,闻忧则怒,偏听偏信。更不要捂盖子、扣帽子、抓辫子、打棍子。只有这样广泛去听取意见,才能达到对客观实际全面、深刻、真实的认识。

突出重点,体现针对性

调查研究突出重点,体现针对性,是提高成效的重要途径。不同的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的单位在调查研究中应该有不同的重点,突出的重点必须切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在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调研阶段,要按照自治区党委的要求,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是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二是打破阻碍科学发展的利益格局。三是克服阻碍发展的思想作风。四是消除阻碍科学发展的环境氛围。各市县既要突出这四个方面去调研,又要注意结合实际,或者在这四个方面之外还有重点,或者在突出这四个方面中又有不同的侧重,等等。总之,要针对实际,突出重点。

创新方法,体现深入性

篇2

作者单位:675900 云南省凤庆县人民医院口腔科 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众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活动及过程。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医疗保健行为成功的必要支持。口腔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

1 调查研究的目的

11 社会医学调查 掌握社会对口腔健康的需求和能利用的保健资源,确定社区口腔保健的目的。

12 流行病学调查 将社区口腔保健的目的,找出口腔疾病的原因,确定预防、治疗的最终目的[1]。

13 行为分析 将口腔疾病的病因分为与行为有关和无关的两大类。对于与口腔疾病有关的行为进一步作出重要和不重要、易变和难变的分类诊断,掌握有口腔病因行为人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状态,确定应干预的行为顺序,制定口腔健康教育目标[2]。

2 调查研究课题的选择

21 在口腔健康教育的对象中进行调查研究 不同对象,如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对口腔健康教育知识的接受、理解和记忆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要求我们分别调查研究,掌握其特点。在具体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中要研究群众喜欢什么样的健康教育方式,实现知(识)、信(念)、行(为)的转变[3]。

22 从口腔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要调查研究各种不同的口腔健康教育方法,如电视宣传、印发宣传资料、就诊宣传、口腔保健专业指导、示范性教育等不同的方法和效果;激励式教育方法的使用和效果;不同宣传地点的宣传方法和效果等。

23 从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调查研究 口腔健康教育的工作效果的表现属于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客观指标不易确定。不过,只要我们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可以从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中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为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调查研究的范围

口腔健康教育调查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一是在欲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社区(或某项口腔疾病的人群),影响人群口腔健康水平的社区状况(或某项口腔疾病相关因素状况);二是当地人群对口腔疾病问题的意见。前者为社区的客观条件,后者是人群的主观要求。工作中,应注意那些群众对口腔疾病意见不多,而社区口腔疾病患病率高,口腔保健意识差的地区,只有将客观情况和主观要求作综合分析,才能对社区的需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4 调查研究的准备

调查设计是否周全,观察指标是否客观、具体,样本大小是否合理,对象的选择和怎样抽样调查,都直接影响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准确性。因此,应在调查研究前对调查研究的课题进行精心准备。

5 调查研究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

口腔医师应根据调查材料,去掌握社会对口腔健康问题的需求,及时、正确地解决社区群众关心的口腔医疗保健问题。如群众反映的患龋病率高的问题,便是社区对口腔健康教育工作的需求。健康教育资料统计分析之前,进行认真筛选,弃掉不符合要求的资料,然后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逻辑推理,找出问题本质,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规律,验证假说,写出调查分析报告。

参 考 文 献

篇3

我公司办公室系统,现已在七个子、分公司分别设立了综合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办公室系统各项工作,并形成信息上报制度,定期于每季度、半年、一年向公司办公室上报各类信息和工作总结;公司党政办设有调研员,在办公室领导指导下,定期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我们还要求调研员参加所有公司高管会议或专业性会议,收集各类信息资料,全方位开展调研工作,确保调研工作的全面、客观。同时,我们还按照集团公司要求,针对不同时期的调研课题,结合企业实际,不定期开展专题性的调研,并做好向集团公司的上报工作。

为了做好调查研究,为领导提供高质量的辅助决策建议,我们在实际开展调研工作中,始终注意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一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调查研究是为了揭示客观的物质世界及规律,用以指导实际工作。办公室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常常是按照领导的意图和需要去调研,这就要求调研者根据领导的意见去客观的调研,而不能为领导的意见而左右。二是不先入为主。既不能把领导的意见或书本上的东西当做既定的、不变的结论,又不能在调研之前凭经验和成见抱定一个主观臆想的结论,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如实反映,客观判断。三是要充分占有材料,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掌握全面、系统的材料是贯彻实事求是原则的具体体现。调研时既要深入实际,亲自观察,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又要通过看文字材料、统计数字,听取别人口头汇报等方式获取第二手资料,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四是坚持正确的调研方法。要坚持正确的方法,必须运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反对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要把调研对象放到本单位各项工作的大局中,把握调研课题在企业发展建设全局中的作用和问题。当然,调查研究也不是漫无边际的搜集资料,必须有重点,必须注意从调查任务着手,围绕主要目的搜集资料,抓住主要矛盾开展工作,要使调查研究的结果有针对性、有操作性。

篇4

一、前言

现在,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着以重大体育赛事,特别是以近期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的发展情况。搞好体育旅游的调查,可以反映出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为国家制定将来的行业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实现体育旅游国际国内上的双向沟通角色,解决体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或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意义重大。

二、依据研究性质,体育旅游调查可以分为基础性调查和应用性调查两大类

分类就是将不同的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研究对象进行分门别类去处理。体育旅游也在不断地借鉴其他学科的调查方法,不断形成和完善自己的调查方法。

从研究性质上来看,一般调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纯理论性调查,另一种就是应用性调查。体育旅游中的调查研究也可以据此分类。理论性调查也称为基础性研究,主要是为发展及考验理论与假设可能具有或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涉及到假设检验,包含非常抽象及特殊概念,以及逻辑推理过程的应用。理论性研究着重解决的是方法论的发展,形成与完善,侧重于研究理论性的概念定义、逻辑推理、结论概括等方面的内容,它的主要调查内容涉及到研究方法、过程、技术以及研究工具发展、检证、证明、改进等措施。例如,国家为制定正确的体育旅游发展规划,所做的调查就是一次深入的广泛的体育旅游基础性调查,从而对此行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评估,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大多数的社会科学调查都属于应用性研究内容,主要是指针对现实体育旅游发展问题,旨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经验研究。应用性体育旅游调查的目标只要是为了能够迅速地了解现实的体育旅游,尽可能地描述体育旅游现象地状况和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政策建议等。它的应用领域主要涉及到搜集不同情况、议题、问题或现象信息,以及政策形成、管理、增加对特定的体育旅游对象更深层了解,或去解决特定体育旅游行业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某地政府部门要发展当地的体育旅游市场,就必须要先结合当地的地理资源或人文历史资源,对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以及参与的人口,形成体育旅游的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内容,依据相应的理论进行一下应用调查,从而才能做出一个有利于当地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科学规划。

三、根据体育旅游研究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普查、抽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个案调查

普查:称为整体调查或全面调查,它是为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而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部门的每个对象无一例外的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的特点是工程量大,劳力费神,需要很多的部门配合协作才能完成。此种调查如同我国正在进行的人口普查一样,要求严格,方案切实可行,调查从问卷到数据处理都必须严肃认真,才能顺利完成。

抽查:即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这种调查的特点是从样本结论来推断总体,可以节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结论却因为样本量的大小而不同。如果样本量太小,极容易导致产生误差。

典型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被研究的总体中有目的的选取一些典型的个案加以调查。这种调查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了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问题,特别是能针对性地对某些体育旅游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论比较可靠。

重点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主观选取少数单位进行调查,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单位进行的调查;并通过这些单位的情况来反映总体的情况。重点调查的对象不一定要有代表性,但必须在总体中占有重点的地位或在总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例,为了说明某地的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可以就当地几个体育旅游景点的接待的人数来进行调查,也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个案调查: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这种体育旅游调查具有很好的深入性,能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可以为制定预防或补救措施而进行。它的特点是省力省钱,调查质量高,但是,主要缺点就是研究人员的主观性对其结果产生影响,且不能将其调查结果推论到总体,不能因个别人对体育旅游的看法就去影响大众对体育旅游的支持态度。

现实情况中,体育旅游的调查研究方法多而又多,还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标准。例如,可以按照体育旅游研究的目的与作用可以分成探索性或可行性调查研究、描叙性调查研究、解释性调查研究,还可以根据对体育旅游研究的时间性将体育旅游调查研究分成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根据体育旅游调查方法和收集资料的特点将它们分成问卷调查、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依据体育旅游研究分析资料的方法将它们分成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等不同的调查研究。

四、小结

本文详细叙述了体育旅游研究的分类和各种不同的体育旅游实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这些体育旅游的调查研究方法各有各的优点与缺点,在进行一项体育旅游调查研究时,要综合运用,多个角度去验正结论是否正确。

参考文献:

1、曹国新.旅游研究方法的要求、规范与意义[J].旅游学刊,2007(3).

篇5

一、前言

地质灾害是由不良的地质作用引发的事件,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经济损失和环境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环境及工程环境本身的影响与致灾性越来越明显。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可能引起地表塌陷,例如地下空间开挖活动、矿产资源开发、地下工程施工、古溶洞、隐蔽工程、含水层中地下水流失、地层液化、建筑物自重、冲积层中含水量变化、化学物侵蚀作用、地壳移动、古窑老采区、地层滑移、地下水超量开采、陷落柱及淤泥地带等因素。

由于特殊的地质演化过程,岩溶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往往更频繁地发生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地质灾害最多表现形式为岩溶地面塌陷。

二、岩溶塌陷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1. 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

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和型岩溶分布区,部分发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

溶穴的发育和分布受岩溶发育条件的制约,一般主要沿构造断裂破碎带、褶皱轴部张裂隙发育带、质纯层厚的可溶岩分布地段、与非可溶岩接触地带分布。一般情况下,岩溶越发育,溶穴的开启性越好,洞穴的规模越大,则岩溶地面塌陷也越严重。

2. 覆盖层厚度、结构和性质

松散破碎的盖层是塌陷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基岩构造成的塌陷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溶洞、管道顶板陷落而成的塌陷为基岩塌陷。塌陷体物质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形成的塌陷叫土层塌陷。据南方十省区统计,土层塌陷占塌陷总数的96.7%。

3. 地下水运动

地下水运动是塌陷产生的动力条件――主要动力。地下水的流动及其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岩溶塌陷形成的最重要动力因素,地下水径流集中和强烈的地带,最易产生塌陷,这些地带有:

(1)岩溶地下水的主径流带;

(2)岩溶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带;

(3)地下水位埋藏浅、变幅大的地带(地段);

(4)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段;

(5)双层(上为孔隙、下为岩溶)含水介质分布的地段,或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的地段;

(6)地下水与地表水转移密切的地段。

地下水位急剧变化带是塌陷产生的敏感区,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产生塌陷的主要触发因素。

水动力条件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降雨、水库蓄水、井下充水、灌溉渗漏、严重干旱、矿井排水、强烈抽水等。

此外,地震、附加荷载、人为排放的酸碱废液对可溶岩的强烈溶蚀等均可诱发岩溶地面塌陷。

三、岩溶塌陷勘查及预报

(一)勘查工作内容的一般要求

(1) 查明岩溶塌陷的发育现状、历史过程及其危害性。

(2) 确定岩溶塌陷的成因、类型、形成条件和地质模式,研究其分布规律。

(3) 确定岩溶塌陷发育的动力因素,研究其动态特征及其与塌陷的相关关系。

(4) 确定岩塌陷的机制及其临界条件。

(5) 研究岩溶塌陷综合评价预测和信息管理系统,评价其稳定性。

(6) 确定岩溶榻陷的前兆现象与监测预报方法,研究预警措施。

(7) 研究岩溶塌陷的防治工程方案和措施。

(二)勘查区岩溶环境调查研究

目的是了解勘查区所处的岩溶工程地质环境的特征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布规律,以保证勘查工作的质量。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是综合分析研究已有助各种资料,必要时进行补充的路线调查。调查研究范围以达到上述目的为原则,一般应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调查研究的主要内:

1. 地形地貌

调查研究山川形态与走势,地形切割起伏特征,地表水文网的配置格局,夷平面和阶地的发育特征和分布高程,地貌成因类型与形态特征。着重调查岩溶地貌形态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组合类型及其分布。

2. 气象与水文

(1) 气象要素中着重调查降水特征,包括多年长周期丰、贫水年变化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单次最大降水量及持续时间,最大降水强度(以小时计)等。

(2) 水文要素包括地表汇流面积,径流特征,河、湖及其它地表水体(包括季节性淹没的洼地)的流量和水位动态,包括最高洪水位和最低估水位及出现日期和持续时间,汛期洪水频率及变幅等。

3.地层

调查研究组成地质环境的地层层序及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与接触关系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其中,侧重对碳酸盐岩及其它可溶岩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调查研究,

(1) 对碳酸盐岩及其它可溶岩,调杏研究其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非可溶岩夹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划分岩溶层组类型。

(2) 对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调查研究其岩性结构、沉积年代和成因类型及其厚度与分布。注意调查红粘土、软土及其它特殊土类的岩性成分、结构、厚度及埋藏分布条件。

4.地质构造

调查研究区域构造格架与构造线方向,主要构造的形态特征、产状、性质、规模与分布,其形成时期与组合关系。着重调查断裂构造、其规模、产状、力学性质、组合与交切关系,以及破碎带的性状与特征。

5.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1) 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性质与特征。根据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特征、地貌差异及水热活动等迹象判定活动性断裂,注意调查其产状规模和破碎带特征,切割的最新地层及最新充填情况,判明其活动时期、活动特点及强度。着重调查构造现今活动迹象,根据地形变资料,分析现今活动特征。

(2) 搜集历史地震资料,了解震中位置与震级,分析评价地震活动水平。

6.岩溶发育特征

(1) 调查研究岩溶的形态、规模、组合特征及其分布,统计分析不同条件下岩溶发育密度。分析研究岩溶发育与岩溶层组类型、构造、地貌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关系,了解岩溶发育与分布规律。

(2) 以岩溶层组类型及岩溶地貌特征为基础,结合地表岩溶形态、岩溶率及蓄水性等指标,评价岩溶的发育程度,一般可划分为强、中、弱三级。

(3) 对覆盖岩溶区、着重调查研究浅层岩溶洞隙的发育特征,包括其形态、规模、组合特征、连通情况及充填状况,分析研究强岩溶发育带在平面上的分布和剖面上的发育深度。注意调查研究隐伏于松散覆盖层之下的岩溶形态及其分布特征.如漏斗、洼地、槽谷等,分析研究其与浅层岩溶发育的关系

7.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1) 调查研究岩溶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岩溶地下水总体上具有赋存状态复杂(集中管道状或分散网络状),动态变化迅猛,径流通畅,流态多变的特点。这些特征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其补、径、排条件的不同又有明显的差异。影响补、径、排条件的因素除了地质构造外,主要是受地貌所控制,不同的地貌类型具有不同岩溶地下水特征。据此可将岩溶地下水划分为三种类型:岩溶山地(棵露型岩溶)的岩溶地下水,岩溶平原、盆地、谷地(覆盖型岩溶)的岩溶地下水和河湖近岸地带的岩溶地下水。

(2) 调查研究岩溶水文地质结构

调查研究各岩溶含水层组的层位、岩性、含水介质类型、富水性及水化学特征,其埋藏和分布条件,其相互间的水力联系及与第四系孔隙水和地表水体的关系,分析研究岩溶水文地质结构的类型及特征。

(3) 调查研究岩溶水系统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调查研究岩溶泉和地下河的发育与分布特征,结合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分析研究岩溶水系统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其补给、径流、排泄的水动力条件及其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持征。

(4) 调查研究覆盖岩溶区的地下水流场特征。

着重调查研究岩溶水的流场特征和水位(水头)埋深与基岩面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岩溶水主径流带的分布与水动力特征。近河(湖)地段注意调查研究岩溶地下水、上覆土层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补排关系、洪水涨落过程所引起的它们之间的水位(头)差及水力坡降的变化,以及洪水倒灌的影响范围。

(三)岩溶塌陷监测

岩溶塌陷研究中,要监测地面、建筑物的变形和井泉或水库水量、水位变化,地下洞穴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塌陷前兆现象,对预防、减轻塌陷灾害损失非常重要。在地面塌陷频繁发生地区或潜在地面塌陷区内,可采取以下监测和预报措施:

(1) 在具备地面塌陷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塌陷动力、塌陷物质、储运条件)与岩溶低洼地形地区,在抽排地下水的井孔附近,应对地面变形(开裂、沉降)进行监测。

(2) 进行宏观水文监测,当出现地表积水或突然干枯,放水灌溉及雨季前期降雨都可视为可能发生塌陷的前兆。

(3) 监视井泉内、坑道与水库渗漏点的地下水位降深是否超过设计允许值,地下水位升降速度有否骤然变化,渗漏水中泥沙含量是否高。。

四、岩溶塌陷的灾情评估

(一)岩溶塌陷等级划分

岩溶塌陷应查明:塌陷的位置、范围及面积;塌陷量;塌陷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塌陷原因以及发展趋势。依据塌陷面积进行等级划分(表1)。

表1岩溶塌陷灾变等级划分表

(据张梁等著《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1998, P28)

(二)岩溶塌陷的灾情预测

预测步骤包括以下三个:

1. 查明研究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 调查已有塌陷点的塌陷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确定出现塌陷的综合判断指标。

3. 考虑塌陷发展趋势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研究区进行塌陷预测分区,提出地表各种重要设施的保护方案和预防措施。

目前国内岩溶塌陷灾情评估的方法,主要采用经验公式法、多元统计分析法,也可根据岩溶类型、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厚度和覆盖层结构,进行岩溶塌陷活动程度判定(表2)。

表2岩溶塌陷活动程度判定表

五、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我国对岩溶塌陷的防治工作开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较宪整和成熟的方法,即采取以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塌陷前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厂矿企业建设总体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开塌陷区;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减少塌陷的发生;建造防渗帷幕,避免或减少预测塌陷区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产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监测网。

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道与河槽防渗;综合治理。

一般来说,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加固措施、控水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一)工程加固措施

1. 清除填堵法:用于相对较浅的塌坑、土洞。

2. 跨越法:用于较深大的塌坑、土洞。

3. 强夯法:用于消除土体厚度小,地形平坦的土洞;

4. 钻孔充气法:设置通风调压装置,破坏岩溶封闭条件,减小冲爆塌陷发生的机会。

5. 灌注填充法:用于埋深较深的溶洞。

6. 深基础法:用于深度较大,不易跨越的土洞,常用桩基工程。

(二)控水措施

1. 地表水防水措施

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减少渗漏;对漏水的河、库、塘铺底防漏或人工改道,严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实。

2. 地下水控水措施

根据水资源条件,规划地下水开采层位、开采强度、开采时间,合理开采地下水,加强动态监测。危险地段对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

(三)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1. 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风险评价。

2. 开展岩溶地面塌陷的试验研究,找出临界条件。

3.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梁 ,等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 , 地质出版社19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