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

篇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076―01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自由地展示自我的风采,超常地张扬自己的个性,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语文基础知识,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1. 小组讨论形式运用不当。新课程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是体现团队精神的良好渠道,它能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往往出现一些偏差。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少,只是蜻蜓点水,要么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聊天机会。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讨论中,需要老师科学点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否则,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2. 课堂活动流于形式。主要表现有:其一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二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活动方式单一。现在有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总是生硬地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根据课文及课堂情形,老师可灵活、恰当的运用比赛、点评、欣赏等形式。

篇2

对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惑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村地区初中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教学方向,也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指导。部分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表示,甚至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基础知识严重不足的情况,甚至没有系统的学习拼音知识,个别学生会出现写错韵母和声调等情况,对教学活动产生严重的阻碍[1]。并且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经过书法训练,在进入到初中阶段后字迹潦草,不能进行规范化书写,也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造句成篇这种应该掌握的基础能力,农村初中学生造病句的情况时有出现,给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其二,农村地区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再加上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有限,在教师执教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其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但是由于农村初中教师所接受的教学指导有所不足,造成教师难以对自身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在教学活动中产生迷茫感,无法正确把握教学方向和引导学生的尺度,会影响教学实效。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改善教学现状,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学指导。

二、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

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惑,新时期在探索教学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指导。

(一)利用多方资源,加强自身教学素养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困惑,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执教能力不足,无法把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应该尽量寻求利用多方资源比如教学论文、教学杂志、教学网络论坛以及周边学校的教学交流活动等,帮助自己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促进自己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正确定位自己、认识自己,合理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保证其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教学指导。

(二)设置层次性教学,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针对农村地区初中阶段学生基础知识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入层次性教学法,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多层次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学习,争取逐步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如在对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怀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课文阅读和理解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在设置教学引导任务的时候就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一,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一谈对“秋天的怀念”的理解;其二,综合考察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史铁生的创作造背景,探索“秋天的怀念”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其三,对比史铁生同一时期的其他文章,探索“秋天的怀念”的思想情感以及创作风格等。这样就能够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指导,彰显教学针对性。

(三)突出教学趣味性,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篇3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写作文普遍成为学生的老大难,也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一块心病,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归纳起来,初中生作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错别字多,语病也多,不会用通顺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二是无话可说,说则东拉西扯、层次混乱,不会按一定的顺序表达;三是内容空乏、言之无物,不会围绕一定的主题具体有序地表达。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总的来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根据农村初中生的作文现状,应该怎样对症下药,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调查研究,认真反思,找到症结

造成作文难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学生语文基础太差,字、词、句都难过关;(2)写作时心理压力大,再加上要写五六百字,畏难情绪加剧,难写出像样的文章;(3)本地条件差,可供学生读的书不多,读书时间少,头脑空空,缺乏写作的材料。(4)平时没注意引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去获取材料,练习又缺少系统安排,有很大的盲目性。

二、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困惑,对症下药

1.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都一样,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主动参与、把事情做好的欲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和兴趣。让他们感觉到写作任务能完成,逐步对写作产生兴趣,适应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作文时,创设一些有趣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写作,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2.注意指导学生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写作时就只好瞎编乱造。因此,指导学生不断积累是很有必要的。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写作题材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作文材料就越充足、内容就越充实具体,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漠不关心的人,是不会从生活中获取写作材料的,应引导学生参加生活实践、人际交往活动及其他各类活动。观察生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怎么观察生活呢?要随时观察,即要时时关注生活,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良好习惯;要用心观察,即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观察,从琐碎的小事中挖掘材料,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闪光点;要反复观察,当学生对生活现象产生困惑时,更需要再观察、再思考,使认识更清晰、更深刻;要动笔记录,通过写观察日记或观察片段,把观察到的人、事、物、典型语言、所产生的感受记录下来;要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多参与、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情感”的土壤。

3.激励学生多动笔练习写作

熟练的工夫来自于长期的勤学苦练。如果不动笔写,头脑中的材料再多,都不能转化为有用的材料,更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勤练是必要的。可从写话、习作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鼓励他们写想象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教学中还要加强对他们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让学生明白: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防止学生的自卑、自负心理。只有坚持练习,不断努力,逐步体会、摸索、掌握写作要领和技巧,才会真正有所进步。除此之外,还可以改换练习形式,增强新鲜感,使学生有兴趣参与。

4.辅导学生多修改自己的作文

篇4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篇5

1.如何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2.什么样的课堂语言评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语文教学中怎样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4.面对新课改,作文教学怎么教。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出路

1.重视语音训练和《汉语拼音方案》教学,重视语汇积累,重视语感培养

通过大量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提高思维水平。加强普通话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毕业时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听、说、读、写。所以,我认为,学生不善于表达的根本原因在于语汇积累不够。通过对优秀的经典作品的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领悟什么样的句子合乎规范,什么样的句子不合乎规范,进而凭直觉造出合乎规范的句子来,而不一定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来。从理论上讲,既然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产品,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语言这个“产品”的拆卸和组装来逐步学会语言的构造规律,并且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结构,从而达到提高思维水平的目的。

2.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整理语言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关注社会人生,积极参与生活

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性决定了语文学习必须进行艰苦的积累,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教师要教学生利用语言记录本收集精彩新鲜的词语和句子,或剪贴报纸杂志上面的精彩文章。与此同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与别人交谈或听别人说话时有意识地学习别人优美的语言。并且要养成自觉而熟练使用常见语文工具书的习惯,通过查字典辞典积累语言文字知识,提高语言文字水平。

3.优美的课堂语言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是注意课堂语言的温度;二是充分发挥语言的导向、激励作用;三是注意语言的幽默。教育是艺术,之所以称它为艺术就在于他能激励受教育者能唤醒受教育者的智慧,所以教师要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语言的感召力。充分发挥语言的评价功能。我相信只要我们充满爱心、信心和责任心,我们就一定能做好。

4.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幻灯。幻灯能借助画面提供大量色彩鲜明而真实的事物图像,以此再现课文场景,展示写作实物,增强语文教学直观性,为学生提供思维、表达的实践机会;也可以代替板书演示,节省课时,增大信息传递量。(2)唱片。唱片能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提供朗读规范,促进朗读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听、说能力。(3)录音。在将无声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提供朗读规范方面,录音和唱片的功能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录音使用起来比唱片方便,它可以按教学需要或长或短,或停或放。另外,所需设备早已普及,易于长时间保存。

5.改进作文教学,激发作文热情

篇6

1、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涉及的内容宽广而又有深意,作品中流露出的喜怒悲乐愁,蕴含着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处处散发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辉,是非常好的情感教育素材。语文学科这些突出优势,让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可因势利导,进行情感感染与熏陶,让学生从中学会尊重、宽容、友爱等人类美好的情感,并延伸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积极体验,达在自我教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2、语文课堂上的情感熏陶

2.1、要学生入情,教师先入情

教师在教授教材时,应先是读者的身份,再是教者的角色。首先,教师以读者的身份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师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领悟能力较强,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先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真正走进语言文字之中,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先于学生有所感悟和触动,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才能向学生传情达意。然后再以教者的身份深入钻研教材。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深入到课文中去,找出文章的动情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之前自己对文章的所感所悟用富有感染性的肢体语言展示出来,开启学生的情感大门,努力为学生与作者构建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

2.2、创设情境,以境引情,以情击情

要想语文教学做到一往“情”深,学生对文本学习“痴”情不已,情境创设不失为一妙计。情境创设形式多样,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情况而定。在实际教学中,本人曾尝试过以下几种情境,课堂效果都不错。一是用视频创设形象情境。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鲁提辖疾恶如仇的人物形象,我适时播放了一段“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视频。有的学生还即兴表演起来,把里面的对话读得生动而富有个性,激发了学生的正义感。二是音乐创设情境。在教周国平的《家》时,我放了一段《回家》的轻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在音乐的氛围中,许多学生开始轻声朗读,有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此时也在音乐的感染下读了起来。在学习《》时,惨烈的画面配上悲伤的音乐,将学生引入了那段悲惨的历史,课堂上有许多学生不停地捂着嘴小声哭泣,还有许多学生愤恨不已。无须多言,一段音乐就能激起学生对双亲的感恩,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三是用煽情语言创设情境。这里煽情的语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文字本身的煽情魅力,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引导学生体会书中感情。另一种是教师语言煽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教态去煽动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2.3、走出课堂,回归生活,生成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做学问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才可。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毕竟是间接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情感激发会沉浸在作者构思的幻想中,感情受到熏陶,但那是一种有距离感的情感体悟。要真正让学生体悟到感情,最好的平台还是要回寻到现实生活,把课本中的情感移情到课外,客观真实地认识、辨别、创造真善美,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最高境界。正所谓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因而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他们提供情感培养的机会,使其生成真正的情感。

篇7

初中教学阶段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深入把握初中语文教学主旨,让学生们能够灵活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并提升自身探究思考能力。“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是缩小城乡教学差距的重要手段,教师不仅要改进农村教育环境下语文学科的教学方针,还要着力改善学生们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实践探索欲望。下面,我将结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特定教学现状谈谈如何有效运用“先学后教”教学策略,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1 “先学”理念方针运用探析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先学”的教学体系定位,所谓先学就是要让学生们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前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尚未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自主学习科学性较差,因此教师要从“先学”下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意识。

1.1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深入体现,教师要想充分践行“先学后教”教学理念,一定要科学贯彻“课前预习”方针,科学组织并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前预习。首先,就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以及以课文为基础的文科教学方式,教师要让学生们进行相应课前预习,这样才能够为课堂教学过程做良好铺垫,提高课堂实际教学效率。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雪孩子》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先自行朗读这篇课文,使其增强对这篇课文的熟悉度,其次我还让学生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所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时,为了加强对低年级小学生词典运用能力的训练,我让学生们自行用字典解决生僻字词等问题,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这样,我在接下来的文章讲解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对“雪孩子”这一童话故事的情感、主旨等能够进行更好地赏析与掌握。

1.2 组织学生课堂合作,解决问题

在教师进行实际教学和知识传授前,教师还要适当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还能够促使其在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发散自身思维,及时解决自身在预习阶段中的疑问与困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学习知识点,以及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在课堂上运用板书和教学课件的形式给学生们出示了本节课堂的具体教学计划以及课文重难点内容,继而组织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与重难点教学体系进行自主合作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明确学习目标,还能够帮助其锻炼自主探究能力。

2 “后教”策略分析

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后教”这一环节是在“先学”基础之上,教师针对相应的教学方向以及学生们在“先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继而部署或改进教学规划,让课堂教学过程更加具有方向性与目的性,这也是提升学生学习收获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2.1 重点知识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是以文章教学为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将学生们在自学阶段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课文的重点与难点列举出来进行重点教学,尤其在实际教学阶段要做到“讲清楚、讲明白”,这样才能够充分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量。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尤其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氛围中,教师往往不重视这一步骤,导致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够迅速把握课文重点与主旨,这也给教师带来了相应的教学困惑。因此,我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准确树立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把握重点数量,切忌“满堂灌”,要注重优化学生们的课堂学习体验。

2.2 组织学生讲解课文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不仅仅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还要能够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扮演教学者角色,使其对自身和同学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自我讲解与阐述,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促使学生掌握课文主旨,还能够锻炼学生们的实际综合能力。教师能够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环境中,突出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还能够了解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标所获得的收获等等,这都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模式相结合的重要性体现。

3 重视当堂训练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与城市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考试成绩上,还表现在综合素质能力上,因此教师在贯彻“先学后教”教学理念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当堂训练,不仅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进行当堂训练,还要能够当堂训练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课堂反馈训练来检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还存在问题与疑问,通过当堂演绎来训练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等等,这都是提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策略。

4 结语

如今,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在初中教学阶段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在素质教育模式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城乡教育差异这一严重问题,积极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针,灵活运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锻炼其实践探索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志波.先学后教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3(S3).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94-01

1 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自主学习实际上是让个体采用真正学习主体身份,主动开展有预见性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活动主体为学生,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为“交往理论”与“建构主义”实施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哈马贝斯的“交往理论”指出,每一个学习个体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但其不将交往对方当成是客体。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并非是经由教师讲授来获取的,而是学习人员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经由别人帮助,经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活动才实现的建构知识意义的整个过程。上面两个理论为自主学习理论奠定基础。

2 明确自主学习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关系

自主学习理论就是将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学环境内,由教师充当指导者与组织者,切实利用好协作、情景以及对话等学习环境方面的要素来切实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实现对当前学到知识的进行意义上的建构。采用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成为知识层面上的主动建构人员;教师是整个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更是整个意义的促进与帮助者;初中语文教材内所提供的知识不再为教师传授的方法与手段,而是用来开展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也就是学生能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去学习语文。

3 自主学习理论指导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具体措施

3.1 分析学生学习需要

首先,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让学习者明确其当前的水平和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形式来了解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及存在的一些学习困惑,并且让教师能发现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将收集上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来确定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定需要解决问题的路径。例如,在讲授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要让学生回想下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区别,老舍先生为什么偏爱济南的冬天?教师这样问学生的话,学生自然就会出现学习上的困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致到底如何,进而在解决学生困惑后还学习了有关写景方法,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优良品质。

3.2 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

首先,启动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一般来讲,包含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其它策略。学习策略是对学习者基本需要来展开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来确立学习策略。比如,讲解朱自清先生《春》时,学生对春天景致是非常熟悉的,如何能激励学生抓住春光、努力工作才是最主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从文中感受到这一高度,成为学习的重点。因此,就从常见春天美景入手,来搭设桥梁,让学生明确课文意蕴。其次,明确学习内容。而学习内容是为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系统知识学习以及行为经验之和。在进行教学设计的程序内,学习内容包含学科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两大类别。例如,课文《春》中是表达了珍惜春光积极工作、奋进的理念,教师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上来,抓住当前的大好时光,刻苦努力,让学生和作者实现共鸣。所以,教师重点应该放在策略性知识方面,也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提炼文章深刻内涵。

3.3 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选取自主学习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形式,是探讨教学顺序、建立教学活动安排,选用科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充分解决好教与学的基本问题,“自主性学习”教学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组织、内容、指导以及帮助下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基本活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将外部的教学目标逐渐转变为内部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新知识学习,推动学生经由自身学习来获得新知,进而内化知识,形成并不断发展自身学习能力。比如在讲解《范进中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丈人等分不同角色进行表演,让学生能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以及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3.4 制定整体教学方案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创建教学情境,并且能赋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学习,开展自主探究,推动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前进行安排,明确教学设计的重点,形成课堂教学教案。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点:确立教学目标、准备好教具、明确教学设计理念、安排好教学过程。比如在文言文课文《期行》中,教学目标是:为人处事中应遵守诺言的基本道理,教学工具为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做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个讲诚信的人,在整个教学中明确突出“守诺”这一主题。

3.5 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

采用自主学习理论制定的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试用,并且明确该方案运转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如果是教学设计存在某些缺陷的话,可再进行修订,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设计质量,确保好的教学效能。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学生以及教师对教案的反馈信息,并且将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与教师对该设计的反馈情况,加以综合性的分析与处理,进而发现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对教学设计加以修改与完善。

总之,在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采取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启动学习策略,明确学习内容,做好教学设计评价工作等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水平。

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55

教学是一种复杂、精密的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沟通活动。所以,教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具有语言性的活动行为。教学语言主要的特点就是需要沟通,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时所使用的专门的教育话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调节和平衡教学氛围,以最大限度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行为,这是一种具有感官的语言技能教学活动。教学语言对教育培养有非比寻常的重要作用,不管是科技再进步,教学手段再优秀,如果缺少教学语言的扶持,那么就会失去意义。

一、提升教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及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表达,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提升自身语言表达的水平,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表达不仅仅要清晰的表达出表述者的意思,语言表述还要求语言明确的表现表述者的感情。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的语言环境也应该同时注意语意以及感情的表述。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构建适应初中学生语言水平的语言环境。教师语言表述中要口齿清晰,吐词清楚。此外,教师表述的语言要尽量使用书面语言,尽量避免使用口头禅。其次,初中Z文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课堂上语言表述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多使用专业词汇,要求学生语言表述精炼清楚,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与语言理解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掌握语言表述与语言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别人语言所表述的意思及感情,以让学生具备更加扎实的语言基础,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加强课堂语言的有效性

(一)提问语要具有有效启发性

提问语的质量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问语的设计需要注意多方面的原则。1.把握好时机,当学生对某一部分文章感到困惑不解时,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2.提问要明确,即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强烈的目的性,同时问题表述也要清晰准确;同时,提问必须要有启发性,提问要由浅入深,逐步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另外,提问要有梯度性,教学提问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情表现出层次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始终把握好学生的注意力。提问语的设计方法也是多样的,如迂回设问,言此意彼;新颖设问,巧妙务实;互动设问,生成活力。

(二)过渡语要自然合理

教学语言上,一定要注意过渡语的使用,必须要遵循自然合理。因此需要做到几个方面。首先,所使用的语言一定要合理自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了解和关注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以灵活的言语来帮助教学内容进行过渡转换。其次,所使用的教学语言要具备发散性,这样过渡语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思考,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中。最后,教学语言因况而定,根据教学内容和情境来设计不同的教学语言。

(三)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往往受到内心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中通过激励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通过课堂阅读完课文后,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去说一下对文章的理解,然后其它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最后再由老师去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同学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将学生作为激励评价的主体。通过不同的意见,进而达到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力。我们只有正确地运用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多元化方法、合理发挥评价的多元化手段,巧妙发挥评价的艺术性,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挑战新的高峰;才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正视自己,发展自己;才能锻炼学生健康的身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意体态语言的运用

在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的同时,也要恰当地使用好体态语,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手势,都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和老师之间没有距离,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使学生乐于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接下来,我们就谈谈如何使用无声语言,使课堂充满魅力?

1.用好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传情达意除了有声语言外,主要靠眼睛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靠眼睛对听课人察言观色,以便掌握其心理活动,而且靠它表达讲授内容,教师的眼睛里要表现出教师本人对讲课内容的情绪体验,以辅助语言去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应使自己的眼神与作品思想保持同步。

2.掌握好表情,教师对自己表情的显露和运用,其重要性仅次于眼睛。讲课对表情的基本要求是:热情专注,真挚可信。所谓专注热情,是对听课者的态度而言,所谓真挚可信,是对讲课的课文内容而言,讲到高兴时,就要喜笑颜开;讲到愤怒时,就要怒容满面;讲到困难时,就要愁云密布等等。随着课文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多变的表情信息必将作用于听课者的观察器官,引起思想共鸣。

3.要做好手势。手与脑中的感觉区和语言区联系十分紧密,一个人的愉快、苦恼、疼痛,兴奋都可以用手势表达出来,手势既可以表情达意又可以摹形状物,具有很强的注意力和吸引力,巴尔扎克笔下《守财奴》中葛朗台临终时心理畸形的一“抓”。同样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讲课对手势的要求是:形象有力,准确得体。

总之,初中语文语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桥梁。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语言学习对于学科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主要是靠语言,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然,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教学。相信在教师和学习的共同努力下,就能真正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

篇10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是学生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我的主要途径。重视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现阶段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步骤。理所当然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也要能做到这一点,要求必须重视课堂的教学效率。就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诸如教学计划不全面、教学环境差、教学目标不清晰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也正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显得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十分具有必要。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注重课堂导入,开展有效性教学。立足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新课的导入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利用正确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发展时期,思维和性格上还未完全发展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约束能力。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一开始,学生很难一下子就融入学习状态中,这也是课堂最初几分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的原因所在。如果在课堂伊始教师就开展重点内容的讲解,学生则很难学习到有效的知识,同时整个教学课堂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不仅如此,借助良好的课堂导入,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重视课堂导入,切实发挥课堂导入教学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进行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社戏》这篇文章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开展课堂导入教学,通过向学生介绍文章中的趣事来勾起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堂语文课中。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迅哥儿”和童年玩伴一起看社戏的场景,亦或是他们看完社戏去偷罗汉豆的场景,渲染出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将实现做好的课件通过多媒体软件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交流和探讨。由于大部分学生事先都不会知道课文的内容,也就不会了解教师的教学手段和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阅读原文,学生很快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答案,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好最快的掌握住知识点,学好这篇文章,这对有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存在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强调课堂重点,进行有效性教学。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生搬硬套教科书上的内容,把教科书看做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即学生必须能够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是基本概念及其规律所折射出来的思想方法,或者称之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知识。而语文教学的难点指的是学生很难完全了解的知识内容,亦或是很难掌握的技巧。教学的难点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来定,同一个知识点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难度也不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强调课堂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作《陋室铭》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紧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重点句子进行教学,向学生传递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水平人才。

篇11

(一)观念不适应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对教学进行彻底的调整与改革,逐步更新和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要想让新课程标准得到较好的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相应的语文教育观念。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有许多不太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不能完全理解语文的性质。以往的教学大纲,主要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是,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主要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人文性较好地结合起来。可是,当前不少农村中学教师始终将语文的工具性放在了首位,总是片面地认为语文学科就是对语言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就可以了。特别是到了九年级之后,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更是将教学过程变为了实施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忽略了语文浓郁的人文气息。

但是,另一个方面,却有些教师总是片面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部分教师认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是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没有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进行较好的理解,或者总是忽略语文学科中的基础知识,脱离语言环境进行学习。比如,在对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总是没有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就让学生在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谈主题,但是在谈主题的时候,又强制性地将文章的主题归纳到“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上……”,这样就夸大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性。

第二、对学生的理解不能完全适应。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得知,“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将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比如,在对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江村小景》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感悟,去领悟课文中体现的这一家人从“团聚”到“离别”的背景,从而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方式不适应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特别是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将以往那种传授知识的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是,在不少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明白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听得就越累,无法把握学习的重点。比如,在教学《苏州园林》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学习,对苏州园林的美景进行欣赏,只是简单地将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到比较枯燥,最终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实施“新课标”的“两大困惑”

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总是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就是“新课标”的要求同当今农村教育的现实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无法理解真正的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的因素之外,还有社会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先谈谈社会因素,由于农村的经济状况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课程的实施。当地的经济状况会给学校的教师培训、教学场地的改造、教学设备的更新等带来制约。在有些偏僻的乡村,有时连教师的工资都没有保障。如果学校得不到社会经济的保障,那新课程标准就是一句口号了。同样,家庭氛围也是比较重要的。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到轻松、幸福。

(二)无法准确理解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来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即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但是,不少教师无法完全进入到这种状态中。没有电脑设备,即使有了这样的设备,乡村中学的不少教师年纪较大,没有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对《马说》这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涉及不少多义词,这些词语的拼音也是有区别的。其中的“食”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读音,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用多媒体进行朗读示范,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的相关对策

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适应和困惑,笔者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07-02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初中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使他们面临很多的心理问题或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必要。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性质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有助于初中学生个性发展: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以其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和教学目的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初中学生,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2 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的,与同样注重初中生心灵世界的初中语文学科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初中语文课程,最大限度发挥初中语文课程的作用。

1.3 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活动效率和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开发初中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初中学生智力发展,矫正与预防初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 通过培养语文学习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让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掌握适当的心理调节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

2.2 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过渡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的思想情绪,教师的言行、举动无不对课堂气氛产生很大的影响。初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与自尊自爱的心理有关,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受到激励时,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万倍的信心,自觉参与学习。热情的教师易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这些都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开放、民主,富有启发性,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维护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时要相信学生,研究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如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问题要清楚明确,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将心理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3 通过作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3.1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有时写出一些有真情实感,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文,而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一般,很平淡,很让人失望。因为在低成绩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挫折、失败和痛苦比较多,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似乎是“坏事”,然而对写作来讲却不能说极其有利。学生积郁在心里的喜怒哀乐以及强烈的爱憎,一旦找到喷发的突破口,往往可以写出很多叫老师兴奋不己、拍案叫绝的优秀作文。所以,语文教师要仔细地寻找表达他们感情的突破口,热情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

2.3.2 通过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他们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但教给他们读书方法,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

2.4 通过初中语文课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学生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治中汲取完善自我心理的情感力量,通过生活实践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初中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开展,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新的渠道。可以通过搜集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召开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外实践中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天然的互补关系,实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高度的融合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境界,让初中学生在求知中得到陶冶,让语文知识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提高民族素质、铸造民族魂魄是不可缺少的,也是社会和时代赋予初中语文教师的使命。心理健康教育己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新世纪的初中语文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充分发展其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54―01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字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渐地认识到汉字学习的过程,可以通过对字、词的教授来让学生逐渐地提高对于文字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掌握文章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地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一、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定位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课程。对于字词教学而言,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初中语文字词对于夯实初中生语文基础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相对与小学语文来讲,对于生词的教授相对更细化,要求的关联性更高。严格意义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初中语文的字词教学要让学生对于字的用处、词的用处掌握得更牢,分析得更加透彻,就是要求通过字连成词,进而造成句,便于学生应用到文章写作中去。可以这样理解,字词教学在初中教学中的定位即是一个基础性教学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素质教育应用环节。因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地掌握语文应用能力,而字词方面就是素质教育体现中的最重要环节。应该说,初中语文字词是学生学习的最关键环节之一,对于培养新时代初中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状分析

现阶段,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方法不是特别的灵活,整个课堂教学气氛不是特别活跃,相对比较沉闷,严重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语文是一门相对有趣的学科,教师要不断地提高字词教学效率来提高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

其次,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相对较差。字词相关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有着很好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因为教师和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对整个教学过程了解得更加清楚,利于学生字词学习能力的培养。

再次,教师在字词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吸收。有的学生尽管在学习过程中用了很大的劲,但学习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吸收相关教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吸收,注意教学进度的循序渐进,使学生学习的效果变得更佳。

三、如何促进字词教学的效果更佳

1. 教师要把字词教学和课文进行适当结合。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将字词教学应用到课文讲析过程中。如果教师把字词教学分开进行讲解,首先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学习感到很突兀,其次学生可能感到这种方式过于单调,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字词在语文教学中会十分孤立。学生学会了相关字词的用法,但不会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如果教师能够将两者有效地结合,那么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能够通过文章的讲解来检验,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2.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所谓课堂教学的互动,指的是教师要能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回应,整个课堂教学气氛会更加活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再简单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朋友关系。学生更愿意去向老师讲述其学习中的困惑,而教师也能够通过这种互动了解到更多的学生的学习困惑,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教师要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要求。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互相辩论,教师在学生的辩论过程进行课堂教学总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