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

篇1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资产配置

我国于2006年末开展了全国事业而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其中,尤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开展范围最广、开展力度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然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仍然存在着账实不符、配置不当等问题,从而限制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在此背景下,在了解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概念的基础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力度和评价核心的分析力度,已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作。

一、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及其管理概念

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即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并使用,在法律上为国家所用且能够以货币计量各资源价值的固定资产总和[1]。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既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资产自身的质量、规模和价值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总资产的计算和相关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是借助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对行政事业单位内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保管和报废等各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具体来说,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就是将固定资产作为主要对象,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整体目标出发,从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与组织统筹规划层面对固定资产进行规划设计、采购建设、以及保管维护和退役报废的全过程。

二、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配置不科学,效益低下

就现阶段而言,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大都是以非经营性资产为主,其使用的目的也均具有服务性,相应地,固定资产的使用也具有鲜明的无偿性,其被应用的最终目标均在于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但需要说明的是,要想对社会效益的评价标准进行细化是具有较大难度的,由此,也导致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较为模糊,无法实现对相关资产的科学、理配置。此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配置资金又大多为财政性资金,从而导致相关资金在配置与使用时并不计成本、盈亏,反而追求资金配置的豪华化与高档化,由此造成投资上的盲目性,加之缺乏统一管理,使得大量固定资产凝固化或处于长期闲置状态,导致资产浪费严重。

(二)资产产权不明,流失严重

对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进行分析可知,其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自身的服务职能与社会公益职能方面,相应地资产的属性为非经营性资产,然而,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以筹措经费为名义进行兴办实体,将固定资产的属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从而造成了产权不清与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对经营性资产进行分析可知,其价值补偿的实现途径主要以计提折旧为主,但目前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未对其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或少提折旧,从而出现了“非转经”资产,加之资产所有者对资产配置的“虚位”,组织单位的经营者便在无人向其追索投资收益的情况下将受益分配倾斜于自身,造成了固定资产补偿的严重不足,相应地,国有资产也发生了变相流失,这也是不同地区政府部门、各个行政单位间出现“贫富不均”以及各单位职工待遇和办公条件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账实不符,资产信息失真

账实不符,资产信息失真是当前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另一突出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准则进行分析可知,其在年度末应开展清产核资工作,从而确保各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并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供支持。然而,就现阶段耳环,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仍然存在着账实不符的情况,主要体现在:(1)有物无账,构建的资产并未及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由此产生账外资产,例如,已经使用了一定年限的房屋建筑仍然归于“在建工程”的会计科目当中,难以对该部分资产的账目进行准确核实;(2)有账无物,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将已经损毁、报废或是已变价处理的固定资产计入账簿当中,导致固定资产的清查信息严重失真。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创新途径与评价分析

(一)建立基于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

建立基于统一监管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并对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无偿使用模式进行改革是实现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科学配置的关键途径。具体形式如下:以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共同作为出自方,组建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出资人制度,从而以新的国有资产产权运营主体形成对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经营、托管,同时,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依托实现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科学的优化配置与合理的资本运作[4]。相应的操作步骤为:(1)产权的整合与变更。原有的归于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产权应变更至组建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当中进行统一的管理与配置;(2)建立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租赁制度,对此类资产实施有偿使用制度,以资产使用者所占有的资产量为依据对其收取相应的资产使用费用,同时,将其所缴纳的租金纳入到出租单位的行政预算当中。由此,建立起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与资产使用人间的这一新型经济关系,以此来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形成资产租赁付费的市场化意识,实现固定资产配置科学性的全面提升。

(二)建立以政府采购为主导的资产增量管理模式

建立以政府采购为主导的资产增量管理模式是明确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产权的有效途径。首先,政府应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统一标准为依据,对各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不切实际的项目和超出标准限定的项目购置计划进行限制;其次,政府应加强发挥其在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将此类固定资产的购置权与使用权进行分离,进而从根本上避免单位中无效资产的增加。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产权,政府除了加强其采购作用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其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关于固定资产使用和折旧的监督,政府应以具体的会计期间为单位,对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用途进行全面检查和分析,一旦发现相关单位以筹措经费为名利用固定资产兴办实体经济组织,便应立即停止单位有关负责人的一切职务,同时,对其人为转变的经营性固定资产进行清查,计算出资产流失经济损失,令相关负责人承担其相应的法律责任[5]。此外,政府还应在固定资产采购后、投入使用前对固定资产的产权予以说明,而任何以个人形式挪用属性为国家公共财产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行为势必会受到法律的追责和制裁。

(三)构建“非转经”资产管理模式

对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可知,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因此,其应属于非盈利性资产。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在从事着固定资产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公众的利益造成了严重影响。而对此类固定资产的经营若以收取使用费或租金形式进行束缚和限制显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在此种情况下,在政府主导及有关行政单位的配合下,可组建一专门的公司负责固定资产的经营活动,使其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以租赁、拍卖、出售和转让等形式实现对固定资产产权的变更。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对固定资产账目的核对与处理,通过引入相关领域的财务人员,对相关账目进行核查与分析,从整体上降低账实不符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确保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基于固定资产利用效能的管理体制评价核心

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的评价核心应集中体现在固定资产利用能效的评价方面,而这一工作又是由对规定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来决定的,即应将固定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作为评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以此构建的评价体系应将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完好率、使用率以及增值率和闲置率等相关指标予以囊括,同时,这一评价体系还应同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制、单位绩效以及管理者的服务和管理能力的评价工进行有积结合,并将其共同作为管理人员职务与薪酬变动考核的关键指标,在明确各管理部门全责的基础上,构建起高效、公平、公正的固定资产评价监督体系,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及其管理的概念进行说明,针对当前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对此类型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途径与评价核心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的创新途径主要包括了建立基于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以及建立以政府采购为主导的资产增量管理模式和构建“非转经”资产管理模式,而其体制评价核心则在于实现对固定资产使用的科学绩效评价。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从而使行政事业性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够充分服务于社会群众,促进社会发展。

作者:朱莫思 单位: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存芳.完善我国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的具体措施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5(12):28-29.

[2]宋川.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完善公共预算体制——结合广东省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环渤海经济!望,2013,10(24):55-57.

篇2

引言

随着我国的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收支分类财政的改革,在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运而生。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原则、标准、分类、科目设置等都作出较大的调整。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下,该如何做好会计工作,从而达到有效的利用资产,保护资产,达到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精密化将是未来事业单位会计部门所将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新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发生的变化

1.1对固定资产的概念产生了变化

在新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概念是: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特有的,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且单价在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形态超过1年以上的资产。与旧的会计制度相比,通用设备以及专业设备的价值都有增长,这一价值标准就说明新的会计制度更适应现在的物价水平和消费标准。

1.2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发生了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分类与旧的会计制度相比有着以下改动。

(1)将原有制度中的“房屋和建筑物”改为“房屋与构筑物”。

(2)将原有制度中“一般设备”改为现在的“通用设备”。

(3)将原有制度中“图书”改为“图书、档案”。

(4)将原有制度中“其他固定资产”改为了现在的“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这说明新的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对现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状况和特点以及财务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了综合地考虑,同时相比旧的会计制度也显得更加的合理。

1.3对固定资产的确认发生了变化

1.3.1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

在确定成本这一方面,新旧会计都是根据相关凭证上注明的金额以及相关的税费、交通费等确定的。但在新制度中却加进了没有相关凭证的,其成本对照同类或相似的固定资产价格,再加上税费和运输费等相关费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该固定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1.3.2固定资产的盘盈

在盘盈固定资产方面,新旧会计制度都是通过相类似的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来确认其入账价值的,但是新会计制度中加了一条“对于没有相关凭证和类似的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的,该固定资产需以名义金额的方式入账。”

1.4对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有变化

1.4.1累计折旧的核算

旧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折旧,而新的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除了文物、陈列品、动植物、档案、图书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之外,都应折旧,并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金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扣[1]。

在账务处理方面,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应计提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应当按照已计提折旧,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科目[2]。

1.4.2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核算

在新会计制度中增设了“在建工程”会计科目,对自行建造或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先通过该科目进行核算相关成本,待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相较旧会计制度下的账务处理更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更为详实、准确。

2.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的不足和建议

随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推行,对权责发生制进行修正,是为了令固定资产的核算更为真实可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单位报告的质量有所提升,但是依旧存在着一些弊端。

2.1对固定资产的范围以及折旧年限的界定不够清楚

因为即使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中,依旧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明确、统一的标准划分,从而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固定资产划分的难度。除此之外,影响成本核算以及资产使用情况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使用年限。不同的使用年限会影响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时的金额,在这个时候会计人员往往会采用主观判断的方法,从而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偏失,从而令固定资产的核算效果大打折扣,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还有一点,那就是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其核算标准偏低,例如固定电话等简单的办公用具也加入到固定资产的核算,这不仅容易影响到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还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建议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时,尽量提高核算标准或是分类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明细。

2.2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较为单一

年限平均法以及工作量法是新制度里提到的对于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的两种方法。在实际情况下,这种规定事业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都按照直线法的方法进行折旧,不仅违反了会计的原则,还对核算固定资产,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的准确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事业单位在采用会计折旧方法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折旧方法进行明确的规定,并不得随意变更。

2.3对固定资产相关科目设置有所疏忽

在会计行业中的谨慎性原则中就提到过,不能高估资产,同时也不能低估负债。在会计工作中,固定资产的损耗其实是难以避免的,这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就没有找到相应的设置,如减值准备。

3.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旧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到新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较旧的制度更为全面、详实、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提高,但新的制度依旧存在着一些缺陷,希望有关部门以及会计工作人员能够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建议,共同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

篇3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一、旧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

1.认定标准过低。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自1997年起颁布执行,其中对固定资产的认定价值标准为一般设备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在800元以上,按照当时的经济和物价水平来看,这个标准具有合理性。然而,十几年过去了,我国的经济总量翻了好几番,当时的标准在已经明显偏低,参照旧《制度》中的判断标准,固定资产核算范围无疑会大大地扩大,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2.会计报告不完整,会计科目不能包括所有核算项目。旧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在竣工之前单独建账,不在会计总账上反映,待项目竣工决算后再并入会计报表中。这一做法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信息具有了天然的不完整性,部分规模较大的基建项目的完工验收可能导致资产发生剧烈变动,同时在基建过程中监督的缺失极有可能导致会计舞弊、建立小金库等行为。因此,长期以来基建项目核算方式广泛被人们批评,这既不利于事业单位对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也不符合预算改革的基本要求。

3.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始终不变,不提取折旧。旧的预算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但是,实质上随着使用年限的逐渐增加,固定资产必然会老化磨损,价值产生变化,而账面上的固定资产价值始终不变明显不符合会计核算中“实质大于形式”的要求。事实上,不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始终将其按原值显示至报废是长期以看来广受各方诟病的问题,这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严重失真,同时也不利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二、新旧《制度》固定资产核算相关规定变化对比

1.定义及分类变化。(1)新《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定义和分类标准主要来源于2012年的财政部第八号令《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旧《制度》相比,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认定标准有所提高,符合当前的经济和物价水平;(2)在固定资产分类方面,新《制度》对固定资产分类更加明确、具体(如将档案归入固定资产范畴);新制度对明确了一些特殊固定资产(如应用软件、经营租赁租入的固定资产、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等)的确认方法并进行了特别说明。

2.相关科目设置变化。新《制度》规定:将“固定基金”科目更名为“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并设置了四个二级明细科目:“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与旧制度相比,该科目的核算范围有所扩大。

3.调整了基建项目会计核算办法。按照旧《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在竣工之前单独建账,不在会计总账上反映,待项目竣工决算后再并入会计报表中。新《制度》增设了“在建工程”科目,用于“核算事业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和设备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同时针对这一变化,新《制度》还明确要求:“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至少按月并入‘在建工程’科目及其他相关科目反映”,这一规定圆满解决了基建工程“账外账”引发的种种问题。

4.固定资产折旧。旧《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按照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新《制度》中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对除下列各项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①文物和陈列品;②动植物;③图书、档案;④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这一变化解决了固定资产价值不实的问题。

三、固定资产核算的改进

1.新《制度》调整和修改了一部分科目,科目设置更加符合实际。具体来说,除了对“固定资产”进行了主要调整以外,还调整了多个科目,进一步完善了固定资产的核算。例如,旧制度中的“其他应付款”科目包括了各类应付款项,涉及范围较多,明细不清容易引发各种问题,在新《制度》中针对这一问题,专门增设了“长期应付款”科目。这一变动符合了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同时出租方和承租方有了相互对应了会计科目,事业单位以往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产生的负债专门在此科目中核算,这一科目的设立使得以往一些支付期限较长的负债可以根据流动性与短期负债区别开来。

2.完善了会计核算体系。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基建项目的核算改进上,一举解决了“账外账”难题。事业单位将基建项目运行中产生的会计科目变动直接计入“在建工程”这一科目,而这一科目作为一个单独科目在会计报表中存在,相关人员可直接、及时了解基建项目进展情况而无需查看其他账目。

3.新《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创造性提出虚提的概念。根据有关规定,不允许财政部门拨付折旧费用,同理也不可能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损耗而产生的成本费用拨付资金,这是预算管理规定与会计核算的“规定冲突”。针对这一情况新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虚提折旧”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在会计报表中对固定资产损耗进行折旧提取,同时核减了固定资产价值,但是折旧提取不会在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间产生任何的资金流动,完全是事业单位根据相关折旧提取规定的“自选动作”。这个办法解决了财政部门与事业单位关于固定资产价值变动处理的矛盾,同时也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更加符合实际,一举数得。

四、结论与展望

新《制度》的出台全面反映了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发展新要求,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供了新依据,在继承了旧《制度》合理内容的同时,又体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然而,任何制度的修订和出台,都意味着相关工作的巨大挑战。在本次修订中,所涉及的“虚提折旧”、“基建并账”内容,由于其长期以来的历史问题和体制问题,可以预见新旧衔接的难度较大。有鉴于此,为确保新旧《制度》的顺利衔接和平稳过渡,财政部又于2013年1月10日印发了《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专门就制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指导。

当然,我们要意识到的是,所有的改革举措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做好配合工作,财政部门积极出台指导规范、事业单位及时组织协调新旧衔接、会计人员自主学习新制度、新规范,这样才能实现顺利过渡,真正让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篇4

目前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由《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共同规范。在其准则和财务规则中规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 经济 资源,包括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该定义描述了事业单位资产的三个特征:(1)是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2)能以货币计量的;(3)是一种经济资源。这与目前 理论 界对资产的定义是有差别的。正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三辑《财务报表的要素》中指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或加以控制的。”其重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资产蕴涵着可能的未来利益;(2)特定个体能借助它获得利益,并对其他方面之取得它加以控制;(3)使个体有权取得或控制利益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业已发生。

实质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论财务会计概念》关于资产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非盈利组织。其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是企业和非赢利组织所需的资财都从各种来源取得,其二是资财或资产是企业和非盈利组织生命所系的血液。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其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明确公共部门(包括政府)与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即资产具有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和权属性两个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其部分被划归企业,部分被划归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因此作为其拥有的资产和其他实体所拥有的资产是同质的。都应是一个实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实体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实体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

二、关于事业单位资产范围的问题

(一)财务规则与准则及制度不协调之处

首先,关于存货的定义不一致。财务规则称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而在准则(试行)中规定的存货是事业单位在业务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为耗用或者为销售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实质上,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一个实体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

其次,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不相一致。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准则(试行)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但对规定的标准没有进行说明。

(二)现行财务规则与准则及制度涉及资产的几个重要问题

1.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根据现行准则和制度,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在使用过程中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这样导致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现时净值随时间推移相差越来越大。而且,由于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在成本中得以体现,必然导致成本费用,虚增赢余。再者,修购基金的提取与固定资产的损耗没有必然的关联,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 影响 会计信息的提供。 2.基本建设 会计 游离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之外。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没有对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事项做出规范,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对基本建设拨款收支及结余的核算有所涉及, 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明确指出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三者之间的核算口径不相一致。

3.资产减值的计提 问题 。资产预期能否会为实体带来 经济 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实体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实体的资产。比如,事业单位在年末检查存货时发现存货毁损、无望收回的债权等情况,应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以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因为根据资产的定义,上述项目已经不能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将其继续列报在资产负债表上必将导致会计报表反映的资产价值有“水分”,从而导致不能揭示资产潜在风险,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4.投资核算过于笼统,不够细化。现行财务规则和准则对对外投资的核算过于简单。没有区分长、短期投资,没有细分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因此不利于加强事业单位投资项目的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几点建议

篇5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概述

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概念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其价值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800元以上。单位价值虽然不在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2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会计处理方式

事业单位在购建固定资产时,按资金来源分别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事业支出”、“专款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融资租人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其他应付款”,支付租金时,借记有关支出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同时借记“其他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盘盈的固定资产,按重置价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因报废、毁损及盘亏等减少的固定资产,按减少固定资产的原值,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相关残值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列入“专用基金――修够基金”;出售固定资产时,按实际收到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同时按原价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

二、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所存在的问题

从上不难看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只核算帐面价值,不计提折旧,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应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财政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这种会计处理已不能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运营状况,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

1 固定资产的范围界定欠合理

购入固定资产按实际列支,对一些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如电话机等简易办公设施也在固定资产中核算。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物价水平的提高,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及专用设备价值在800元以上的价值标明显偏低。

2 虚增资产总额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不能以累计折旧来反映使用过程中的损耗,其新旧程度无法体现;另外不计提减值准备,使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无法得以反映。由此虚增了资产总额,使得固定资产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差额会越来越大。

3 虚增净资产

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提取的修购基金直接增加专用基金,同时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数额未有变化,这使得净资产中既包括固定资产的原值,又包括提取的修购基金。这样使净资产虚增,净资产信息失真。

三、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具体对策

1 引入低值易耗品的核算

单位价值虽然不在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可作为低值易耗品核算。事业单位一次性购入大批同类资产时,借记“低值易耗品”,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并可在一定期限内摊销,摊销时借记“事业支出一低值易耗品摊销”,贷记“低值易耗品”;零星购入时可直接列支,借记借记“事业支出一低值易耗品摊销”,贷记“现金”等科目。由于物价水平的提高,可相应提高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

2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及减值准备

篇6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7(C)-0267-01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指事业单位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五百元以上,专用设备八百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作为物质资产,它为事业单位行使各项职能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深入,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上面发现一些问题,需要重点分析,以适应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不高,资产闲置与浪费现象严重。我们都知道,依靠国家财政拨款配置了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之前,采购回来的固定资产在管理中不需要对效益进行考核。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还加强了资产的核查,对于资产管理有了一定的规范,但是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益好坏仍然没有与单位日常运作紧密联系起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还不够高。许多管理者对于资产管理的认识不够深,责任心也不够强。因为管理不到位,很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和长远意义没有深刻认识,导致很多购置回来的固定资产闲置和浪费比较严重。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不健全,相关责任不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主要涉及到两个部门,一个是事业单位里的财会部门,这个部门负责对购置回的固定资产不定时地对其价值进行账簿方面的登记和管理;另外一个部门是事业单位里相关的物流供应部门,这个部门负责对资产实体进行盘查和管理。在实际的资产管理中,往往因两个部门缺少管理上的衔接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相关管理人的责任不够明确,经常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账簿所做的记录与实际情况不相符、一些设备没有来得及登记、设备挪作它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急切地需要我们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健全引起重视。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法不科学,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管理是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也需要用到科学的管理手段,充分实现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总是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其中资产管理者的素质水平对管理方法问题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这些问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就暴露出来了。固定资产的机械设备没有科学有序的方法来维护和修理,还有些单位对于购置回来的固定资产使用当中出现一点小问题就搁置一边,且报废也没有相关的流程和手续,十分随意,也不在账务上作相应的处理,形成了账务的混乱。对于会计管理中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即使已经实现电算化,但是许多单位部门之间的核算没有实现共享,影响到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实际效果。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领导的重视不够,比较随意。事业单位与民营企业不一样,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花费费用来自于国家与政府财政,不像民营企业一样需要把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到运营成本中去,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益问题也不会计算到事业单位相关领导的工作业绩中对其考核,这从客观上使得领导不会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关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资产保持原有价值和增值考核的政策。这样,许多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处置只能依照上面的指示履行相关职责。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的流程不够严密,人为影响严重。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一般购置有购置流程,报废有相关报废流程,但是经常因为这些流程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往往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漏洞,人为造成资产管理较严重的影响。就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报废流程来说,审核部门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审核,对没有达到审核标准的固定资产被退回去,在这项固定资产第二次进行报废申请的时候,又需要重新履行一系列申请手续,往往这里会出现人为的因素,对管理造成混乱。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财会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不够专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有财会人员的参与,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控制。财会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的数量和金额的核算时候,还需要得到使用资产的相关部门的配合,但是一些事业单位存在重行政,轻管理的现象,导致很多财会人员不能按照资产管理相关规定办事,而是听从了部门领导的意见,使得事业单位内部原则性的管理意识下降,加上还有些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本身对资产管理概念模糊,不够专业,也加大了资产管理科学的难度。

结束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全面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商讨出适合当前事业单位发展的办法。综上所述,我们需要从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资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上做一番思考,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作者单位: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田洁萍,刘岩,姜宏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日科苑,2010(04).

[2]郝咏梅.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网络财富,2010(15).

篇7

教育装备是实施和保障教育活动的所有硬件、软件的统称,是学校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也是新办学条件下衡量学校现代化水平及办学条件达标情况的重要指标。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形态的资产,其标准是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物质形态,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根据新固定资产标准第31条规定)。

教育装备属于资产的一部分,它包含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

教育装备与固定资产不但在概念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软件数据资料录入方面也有所区别。“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系统”是教育装备管理软件,该软件汇集了教育装备和学校固定资产总的数量和金额,它是学校财产的汇总,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条件是否达标以及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据。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网络软件对各学校的教育装备及其配置情况进行查询,以软件的数据为依据查看该校办学条件是否达标,监督学校对教育装备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而“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则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软件,此软件不但用于教育系统,而且是整个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的应用软件。此软件定位于固定资产动态管理软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通过远程服务功能查询并监督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拥有及使用情况;它又等同于固定资产电子账目,在每年财政预决算、统计等系列报表中,凡涉及固定资产数据上报的,均可以此软件数据作为依据。因此,该软件对学校固定资产的统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装备和固定资产在学校管理中的不足及原因

1.管理中的不足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装备和学校固定资产在学校办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现代技术的支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校在教育装备和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国内各企事业单位、各高等院校以及部分区县教育装备部门相应出台本部门、本单位资产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个别中小学也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并制订了本校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实施办法。尽管如此,日常工作中仍然会出现账目不清、资产管理不善的问题,下面就学校管理方面的不足与大家一同探讨。

(1)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育装备和固定资产的概念混淆不清,误将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财产列入固定资产,导致“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系统”和“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两大系统的数量、金额完全相等。

(2)个别学校对固定资产的范畴仍不清楚,在日常的工作中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遗漏。如捐赠的大型物品未计入固定资产账、装备部下拨的物品没有进行财产登记入账等。

(3)规章制度不严,造成设备在使用管理上出现漏洞。比如个别保管员对未经手的大量资产草草签收,对资产存放的地点、使用人、形状大小等全然不知,这造成资产的个别流失以及损坏无人问津现象的发生。

(4)对报损报废资产的审查审核以及处置不够严谨。在报损报废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资产报损报废的有关规定进行操作,而是由个别保管员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数据,在还没有收到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批复时便草草注销,导致账账、账物、账表不相符。

(5)目前,学校财务账目将固定资产科目依照“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系统''软件分为六大类,而年终决算则是按照国有资产十大类上报,这样或多或少误导了财会人员对教育装备和固定资产的理解,因而导致近70%的学校忽略了固定资产的概念,盲目将教育装备视为固定资产上报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从而影响了国有资产数据统计的真实性。

2.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

首先,会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据不完全统计,教育系统有90%以上的会计、保管员是半路改行,由一线教师转为二线,即使后来拿到了会计证或有会计初级职称,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仍表现出专业性不够强,业务也不够精;其次,对教育装备的概念不了解,以为教育装备等同于固定资产,甚至不了解固定资产的标准,对国有资产的概念更是模糊不清;再次,95%以上的学校没有设立专职财产会计,而是由财务会计兼管,这样会计会依赖财务账目,按照固定资产六大类的分类标准将教育装备视为固定资产进行统计;最后,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来说,摊子大,财产多,个别专室管理员对财产账目管理不专业,因此出现了管理不善的问题。

(2)主观因素

第一,没有真正重视管理工作。有些学校注重经费的支配,忽视有形资产的管理;重视资产的申购,轻视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以至于个别保管员在财产管理方面责任心不强,管理概念模糊,实物管理混乱,使部分财产流失。第二,个别学校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在管理过程中面面相觑,物品损坏后不追究责任,结果不了了之。第三,年度清产工作领导机构不健全,致使保管员自行将财产报损,然后自行处理,忽略了资产处置的有关规定。

篇8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相比校,预算会计包括第三产业中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和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

企业会计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行业所运用的会计,包括第一、第二产业的各个行业以及第三产业中流通部门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的各个行业所运用的会计。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都是用货币来计量,把各种耗费综合地表现为统一的货币量,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

2 核算基本前提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与企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相比,既有相同的方面,如会计主体、持续运作、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的表述、内容。也有相差异的方面。

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合法性前提的设立。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合法性前提表现为:

对于取得财政预算拨款的单位,在取得拨款时要特别强调合法性,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项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

对于从社会取得收入的单位,要将取得的收入及收支对比确定的净收益正确反映,并严格按国家法律规定上缴、分配净收益。

核算一般原则比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与企业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相比,既有相同的方面,如都具有真实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等的表述、内容都是相同的;但是也有相差异的方面。其差异可表现为:

(1)有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有,事业单位会计没有。

如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中包括谨慎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事业单位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包括这两个原则。

(2)有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没有,事业单位会计有。

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包括专门使用原则,企业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包括这一原则。

(3)事业单位会计同时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原则,而企业会计的一般原则中不存在。

如事业单位会计可以按不同的单位类型选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原则。

3 会计要素的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相比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相同的会计要素,如资产、负债的内涵、表述都基本一致。

(2)名称相同、含义不同的会计要素,如“收入”要素在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名称相同,但内涵与表述有明显的区别。事业单位的收入是广义的收入概念,企业的收入是狭义的收入概念。

(3)名称不同、含义也不同的会计要素,如净资产和支出。

(4)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企业会计的要素会计等式表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4 会计等式的比较

两者的会计等式在意义和形式上都不同:

(1)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会计等式表示:

资产=负债+净资产

结余=收入一支出

(2)企业会计的会计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式与事业单位会计等式有差异,其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利润=收入一费用

5 固定资产核算比较

转贴于

企业的固定资产核算与事业单位相比较没有与之对应的固定资金。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事业单位会计在对增减固定资产核算的同时,也需要对其对应的固定基金进行增减的核算,其结果是“固定资产”帐户的借方余额等于“固定基金”帐户的贷方余额。

但也有特殊情况,即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在租赁费未清偿时,“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帐户的余额不等。

6 收入及收入核算的比较

事业单位收入与企业相比,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事业单位收入的来源包括单位自身业务活动所取得的业务收入,

从财政或上级取得的拨款收入,进行业务活动时具有偶发性、边缘性的收入。

这一特点决定了事业单位对收入进行核算时,设置了多达7个收入性质的科目。而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因此其收入主要是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预算会计的收入目的与企业会计相比较是非营利的。资产供给者向事业单位提供资产后,不要求偿还或不要求取得与其所提供资产等比的经济利益,而是要求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某类商品或劳务,所以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相应地,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收入也就具有非营利性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因为收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企业与事业单位相比较取得收入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组织收入的核算。不同的收入具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其特点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等级帐基础。

事业收入是为开展业务活动发生的收入,这些收入的目的具有非营利性质,应该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核算;经营收入是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取得收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盈利,为了正确地核算各期损益情况,可以采用权贲发生制的原则核算。

7 支出核算的比较

篇9

现如今,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制度体系的改革,再加上我国事业单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加强其内部的管理改革,完善计提折旧,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就显得尤为重要。据准确数据显示,我国事业单位在以往的工作管理中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提,导致了资金的大量浪费,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目前,事业单位为了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已经在不断加强完善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但是2013年新出台的有关事业单位计提折旧的对策也仅仅是在净资产之间进行转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想要实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有效性,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进,从源头解决问题。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顾名思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就是指在使用年限以内,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固定设备设施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折旧计提的办法。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设备的使用年限,保证资金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影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既包括资产成本、预计净残值,也包括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和使用年限,每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折旧计提数量。

二、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以往,我国有关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有很多,既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也有加速折旧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但是随着我国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改革,现如今仅存的方法只有以下两种,各个事业单位要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准确选择。

第一,平均年限法。这种方法又可以称为直线法,是一种等额的折旧方法,它是指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均摊到各个时间段的方法,其公式为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00%。这种计提折旧的方法是最为简单的办法,但其准确率不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来说,它的使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固定资产在不同的时间内所达成的经济利益是一样的;第二,固定资产在不同的时间内所花费的维修费用相同。所以,我国的事业单位在使用平均年限法的时候,要严格审查资金情况,如果固定资产各期负荷程度不同,那么这种方法就不能准确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第二,工作量法。这种方法是事业单位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量计算出应该计提折旧的方法,也可以看成是平均年限法的扩展。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我国从事运输、建筑施工等事业单位可适当的采取这种办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它能够在磨损或损坏的情况下保证折旧计提的相对准确,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完善,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在2012年末新出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章中对事业单位的计提折旧进行了严格的制定,取消了固定基金的概念,并把它转化为了非流动资产基金,其中包括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事业单位计提折旧的顺利进行。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例如折旧的计提仅在净资产之间进行换算,当借款为非流动资产基金中的固定资产的时候,贷款即为累计折旧,这种做法虽然会更加接近实际,但是由于借入时还包括事业支出,而贷出时也有银行存款,所以并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问题。

四、我国事业单位进一步改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方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据调查了解到,我国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进行改革后,虽然使其折旧数值更加接近实际,但是资金的利用率仍然不高,会导致大量固定资产的浪费,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只有进一步健全完善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方法,充分利用起资源设备,减少重置现象,才能保证资金的合理应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二)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涉及的事项多且复杂,其中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在会计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单位内部固定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的数值要根据其原值加以反映,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固定资产的磨损消耗也是会计工作计算数值准确与否的重要指标。所以说,如果不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计提,或者计提的数额不准确,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数值的准确性,造成数据的失真。

(三)有利于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数值是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必然会发生固定资产的耗损。如果事业单位不加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准确性,不加以进一步的改善,就会造成成本的减少和盈余的虚增,不能够正确反映事业单位实际资金的使用情况,影响单位数值的统计,无法做到准确核算。

(四)有利于固定资产的改造升级

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提,就可以定期对其进行检查和观察,这样做有利于及时发现设备设施的缺陷和问题,从而加以改造和完善。另外,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也可以增加一定的收入,从而用于固定资产的升级换代。

篇10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企业单位会计准则 改进方法

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主要是以事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对象,反映和记录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中过程和结果的一种专业会计,事业单位的会计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他们还有一种名称,叫做非盈利组织会计。而我国的企业会计,则主要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方式,使用特殊的方法,对整个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以及消耗进行连续且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为相关方面提供比较可靠、有用的财务信息的专业会计。不论是哪种会计准则,他们都属于基本的会计准则层次,都是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所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准则。我国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准则对总则、会计要素以及一般原则等都做了较为全面的说明以及规定。

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之间的比较

从整体上看,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二者之间的相同点

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在结构方面,二者之间都具有四种结构,分别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报表的基本要求内容以及会计的要素准则。在总则方面:

1、制定出来的目的以及根据都是一样的。二者基本都是在第一条中就明确指出这个问题,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统一并且规范整个会计核算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这些都是依据会计法来制定的准则。

2、会计核算的前提基本都是一样。两种会计准则都在这一点中做出了四个方面的规定,分别是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的评估、持续盈利以及会计主体。

3、两者都是使用借贷复式的计算方法,二者的记账方法相同。

4、在记账过程中的文字相同,但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在记账时可以用少数民族的文字,通常情况下都使用中文记账。

在一般原则方面,两者之间都共同具备且内容完全一样的八条一般原则,分别是相关原则、客观原则、惯性原则、明晰原则、及时原则、可比原则、重要原则以及成本原则。

至于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报表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资产、收人、确认、支出计量、纯资产与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等基本一样。他们都规定了较为完整和健全的报表体系,他们都包括了最基本的会计报表、附注附表以及情况说明书。

(二)二者之间的不同点

企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同样存在不同点。比如,在总则方面,他们所适用的范围不一样,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适用于各类国有事业单位,而企业会计准则则只适用于我国境内的企业。在一般原则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没有一般原则,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则有谨慎性原则以及划分收益和资本性支出原则。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只有在发生经营业务时,才可以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及配比原则;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仅使用权债发生制原则以及配比原则。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看,对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种资金,必须要按照规定的用途来进行划分和使用,而且要进行单独核算。但对于企业会计准则而言,就不会要求专款专用,但是必须要划分出收益的支出以及资金的支出。

在会计要素方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被定义成非偿还性的资金,它主要包括了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以及基本建设收入等而对于企业的会计单位准则来讲,它主要被定义为营业收入,它包括了业务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主要是把事业单位内展开的业务活动以及其他活动所消耗的金费损失以及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定义成“支出”,其中包括了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以及附属单位的补助和基本建设的支出等等。而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则是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消费定义成“费用”,其中包括了直接费用、期间费用以及间接费用等等。

三、企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之间所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根据现在事业单位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企业单位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比较,事业单位必须要保留住自身的特色,例如实行支出核算、建立一个资产概念,要发现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制度中所存在的几个缺陷:

(一)固定资金和修够基金的问题

1、从整个固定资产的标准上看。事业单位的标准是:普通设备的价值在500元左右,而专用设备则在800元左右,如果单位的价值并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同类物资,也会被作为固定资产对其进行核算。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事业单位针对固定资产这方面有三个弊端:第一,随着现在经济发展以及物价的提高,普通设备价值500元、专用设备价值800元的固定标准明显偏低。第二,某些价格比较低,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物品比如电话、办公桌椅,也必须被纳入到固定资产的核算中,这些物品大量混入固定资产的核算中,就严重影响到了会计信息质量。第三,它加大了连带固定资产日后的管理工作量。企业的固定资产取消了固定资产的硬性规定,只提供了一个确认基础,它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属于自己的分类方法和资产目录。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调整的资产范围,将工作手续慢慢简化,克服上述的各种弊端,提高整个会计的信息质量。

2、从固定资产的核算中看。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以及固定基金都反映出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固定资产从入账到报废,二者的账面数目始终不变。其中的固定价值会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逐渐减少,以历史的成本为限,以收入为根据的计提修够金并不能反映出固定资产的折损价值,它的折旧数目同样不能在负债表中得到体现。

(二)针对固定资产这就的核算

在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不能按照固定资产原值的预计使用来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它是按事业收入的比例计提修够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金的维护以及更新。这种核算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1、国家早在1998年就开始对事业单位开征企业所得税,在对事业单位构建固定资产时,会直接作为事业支出,这样不但虚增了整个事业成本,还在计算企业的所得税时,调整纳税。

2、企业在折旧资产负债中列示于固定资产值的下方,根据抵减过后算出固定资产的资产净值,而事业单位的资产则不是折旧,它是为了确保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提取的修够资金,它和债务表中的固定资产没有任何关系。

事业单位可以参考企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标准中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反映出事业固定资产中净值的真实情况以及净值的盈利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折旧在纳税前合理避税。在会计的财务处理中,设置一个“累计折旧”可以核算出固定资产的减值部分。

四、针对支出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事业单位中,净资产指的是减去负债之后的差额,其中包括了事业的固定资金、专用资金以及事业基金等。对于净资产而言,它是构成事业单位的一个存量概念,净资产应该被归纳成静态报表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净资产的组成项目中,既包括了事业的资金、固定资金以及专用资金等,又包括了流量类的事业结余和各种经营结余。从性质上讲,这两者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是根据“资产加支出等于负债加净资产加收入”的原理,而资产的负债表则是事业单位中的财务状况报表,是一个静态报表,是按照企业资产的负债表为编制依据的。

参考文献:

[1]田建红.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58-61.

篇11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完好率,使其充分发挥效能。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可以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基础管理还十分薄弱,它一方面制约了部门预算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也为部门、单位或个人利用国有资产谋取不合理收益提供了机会,甚至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事业单位办公条件的逐步改善,大量现代办公设备的添置,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日益增多,但综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及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管理薄弱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务处理不规范

大多数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问题,其表现为:一是调拨、接受捐赠及其他渠道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未在账面上反映出来,由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置的和其他单位调拨的微机、汽车、一些专用设备,按财务制度规定应纳入单位固定资产账目进行核算,但有些单位未在账上表现;二是大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改扩建增加部分未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三是移交不清,有些单位在领导变更移交及人员调整调动时对固定资产不按规定进行移交,固定资产仅有总账而无明细账;四是固定资产账簿记录不完整,有些单位由于会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对单位购置的图书、其他固定资产以及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未按规定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五是存在账外资产,缺乏有力的监管,一些单位在专项工程或者专项项目实施中所购置的设备在项目和工程专账支出中列支,项目结束后,应将固定资产移交单位管理和使用,但有些单位借机将这部分固定资产放在账外,失去监管。

(二)未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多数只注重对有严格的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单位公用经费的管理,而对固定资产重视程度不够,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不健全,有的甚至未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造成对固定资产管理无章可循,只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登记账,有的制度虽然编印成册,但只是形式主义,应付检查,形同虚设;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十分突出,单位领导、财会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不像货币资金那样重视、严格;财务与资产管理不能很好地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不严,普遍存在财务与资产管理“两张皮”的现象。

(三)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疏于日常管理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在采购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重视,层层审批,责权分明,但是在采购之后的使用环节却被慢慢地忽视了,忽略了资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实物。缺少固定资产的定期清查盘点制度,仅仅从会计记录上看其资产的情况,长期不对账、不清点、监管不力,账面反映的固定资产与实物不符,可能许多固定资产早就已经报废或损失了,却还挂在账上。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较多。

(四)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不规范

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概念模糊,固定资产的报废、调拨和变卖不按规定的程序处置固定资产,脱离了财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管,导致了部分单位的固定资产家底不清和流失;随意处置资产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转让、出售、处置等活动非常随意,末按国家规定报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及资产评估,仅按照部门领导个人的意愿进行任意处置和定价,可能会出现私自低价转让、出售固定资产的现象。

二、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管理

(一)严格遵守有关的财经法规,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首先,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使其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个人。

其次,提高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明确落实资产的管理责任,增强并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事业单位应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资产管理政策制度的同时,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和实际,制定和完善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使用、处置、报废和资产评估、资产清查、政府采购管理、档案移交和交接手续制度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制度,细化各个环节的管理。

其次,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把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纳入到对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和经济责任制审计中,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进行评价。明确领导、财务人员、资产管理人员和资产使用者的责任,并对各部门、个人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

再次,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建立资产专人负责制,不定期对资产的安全完整进行检查,至少两年一次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盘点,并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由财务部门统一建账核算,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登记、管理,资产管理部门应当严格坚持和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和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三)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改进固定资产账目处理方法

篇12

(一)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政府的责任

政府的角色一直在转变之中,职能也在随之变化,但加强事业单位固有资产的管理是不可松懈的,他和改革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国有资产是从人民身上得来的,只是由政府来进行统一的使用,所以人民有权利对资产的使用作出监督和管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人民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国有资产无故减少的情况屡见不鲜,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否则甚至引起社会的动乱。

(二)有助于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是符合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的,将政府各方面的开支公开化,接受人民的监督,这样就可以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减少其中一些灰色地带,做到对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在公共体制的基础之上,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形势要求的,这样才可以让资产的管理更加合理,科学,才可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才可以将资产的功能发挥到最大,而且能做到完整的保存。

二、加强事业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的法制法规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规章制度的支持,加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样也离不开这条定律。可见法规制度是作为基础性工程存在的。法制法规的制定者当然是国家的立法部门,立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的现状,加强管理,将所有的问题都细化,做到权力与义务的分明,建立起一个管理系统来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作出必要的指导。法规法制在确定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不同的事业单位单位进行,不能搞一刀切,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特点,所有只能有一个大致上的概念,细微的方面也和各个事业单位作出必要的沟通,这样才符合每个事业单位的标准,法制法规才有存在的意义,监督和管理的工作才能得以进行。

(二)加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管理人员的素质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所以不妨以这个为突破口,将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到议事行程上来,加强管理人员全面素质,赋予他们全新的管理知识,使他们成为沟通市场经济和事业行政单位的中介。训练管理人员要根据管理人员的级别做出分类,对于一般的管理人员要加强他们在资产管理上的知识,对于比较高级的管理人员,可以适当的外聘,以此为整个团队增加亮点,成为普通管理人员前进的方向。管理人员的培养内容涉及面要广,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有专业管理的基础,要熟悉各条规章制度,要在管理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固定资产的管理才可能向前迈进一大步。

(三)完善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

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在其基础工程上下苦功夫,这样才能为更高层次的打好管理基础。具体做法如下:要将固定资产管理的每一个步骤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因此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的法制法规作为准则;将固定资产的各项财务做出仔细的记录,利用数据库保存起来,实行动态管理,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当然这就需要计算机技术作为保障;对于管理人员方面,要加强对他们培训与引导,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使他们成为出色的管理人才;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监督与管理,要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对管理赏罚分明,这样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篇13

一、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因此,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收入实现制为基础,对经营性收支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二者的资产和负债从他们的本质上基本是相同的,其他几类要素在实质上有较大的区别。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当中的净资产是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所拥有的资产净值,产权单一,是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同时,它也是与债权人权益相联系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权益概念。显然预算会计中的净资产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2.收入:事业单位和企业都有收入要素,名称虽然一致,但在本质上有较大的不同。事业单位的收入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主要从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收入。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通过上级拨款,所以具有非偿还性的特点,他的目的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盈利;而企业的收入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收入的实现主要是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产生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盈利。

3.支出与费用: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事业单位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其目的只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营业收入,获得更多的新资产;只有那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各种支出,才是费用。

4.利润:利润是企业特有的,指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而事业单位没有利润这个会计要素,因为它是非盈利组织,不涉及到盈利问题,所以也就没有利润。即使有一定的经营活动,期末也只是结转到“结余”。

三、会计等式不同

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此等式为动态等式,反映单位在业务营运过程中收支结余情况及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因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上级拨款取得的,所以要严格监督各项支出的耗费,因此要采用动态等式,资产负债表也是以此等式为依据的。

企业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此等式为净态等式,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表明了企业和所有者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同时,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四、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

在预算会计中,有一些核算内容和企业会计有明显的差异,有其特殊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