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老年护理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165-01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全社会更多地关心老年人健康,改善 老年人生活质量。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平均寿命随之增长,但在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日益发达的同时,各类车祸、生产安全事故也不断增多,当这些不幸发生在老人身上时,由于年老体弱,多数病人需要长时间卧床。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病人,多数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别人的帮助。做好对老年病人的护理,尽快恢复其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为达到上述目的,一定要掌握老年人护理的特殊性,提高老年人护理工作效果,护理人员的责任义不容辞。下面就2009 年1 月~201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400 多例骨科老年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予以总结。
1临床资料
我院骨科2009 年1 月~2010年12 月份共收治住院病人192l 例。其中55~92 岁446 例,占本科住院总人数2312 % ,55~60 岁236 例,61~70 岁116 例,71~92 岁94 例,其中女174 例,男272 例。这些病例中长期卧床的比例占70 % ,有半数以上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支、肺气肿、肺心病、营养不良性水肿、静脉曲张、前列腺肥大等。其中有1 例死于心肌梗死,1 例死于脑出血,1 例死于癌转移。其它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掌握骨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当患者带着病痛就医时,面对的是医护人员和其他住院的病人,要等待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加之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差或完全丧失,随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激动、多语、失眠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为解除病人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重要的是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我们根据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与病人进行亲切的交谈,护患之间相互沟通,使之信任我们并对自己的伤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士对待老年患者一是要尊重他们,二是要理解他们,三是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要经常与老年患者进行思想沟通,处处体贴照顾。
2、2 生活护理 老年人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应耐心、细致多做解释。操作时动作轻柔,给病人一种安全感、亲切感、使之容易接受。患者住院后生活环境习惯改变,加之各种因素影响,易造成失眠。护士应注意夜间有治疗护理操作时,尽可能集中进行,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尽量满足其一切所需,不能表现出有任何厌烦的情绪,让病人信赖我们,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为进一步配合手术、药物治疗打好基础。
2、3 营养护理 个别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增添麻烦,为减少大小便次数而控制饮食。应向其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其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食物,保持二便通畅,避免便秘。
3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
3、1 警惕心、脑血管的并发症 老年人多伴有循环系统的明显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能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此类病人,一经入院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等生命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2 防止呼吸道并发症 老年人呼吸功能相对减弱,一部分病人有烟酒嗜好,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史,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病人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入院后,要求不吸烟,讲清吸烟对术后身体的危害性。鼓励病人咳嗽、作深呼吸,上肢能活动的作扩胸运动,增加肺活量。在协助病人翻身时,拍击背部使积痰易于排出,怕疼痛、不能咳嗽的病人鼓励病人尽量把痰咳出,若痰液粘稠可给予雾化吸入。
3、3 褥疮的预防 长期卧床,截瘫或需牵引病人,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差,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多皱褶,皮肤营养缺乏,弹力及皮肤抵抗力低下,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因此病人入院后给予气垫床、海棉垫或骶尾部加防褥疮垫,骨突处可垫海棉圈。不能自行翻身的隔2h 协助翻身1 次,并用50 %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护理上一定要职责到人,每班检查交班,护士长不定时抽查,人人重视,使大家认识到,预防褥疮的发生,不是某个人的事,必颈全体医务人员及家属共同努力。由于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多年来无褥疮发生。
3、4 预防泌尿系感染 老年人因肾血管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而致肾功能减退,此外膀胱粘膜并随着老化萎缩,前列腺肥大等均可发生尿潴留,再加上卧床而引起泌尿系感染。对长期卧床病人嘱其多饮水,有尿及时排出,排尿困难时,可用手挤压下腹部,使膀胱余尿排空。需行导尿术的病人,按留置尿管的护理常规护理。
3、5 预防消化系统的并发症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均减退,因病情需要使用激素治疗的应警惕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密切观察腹部及大便情况,发现黑便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长期卧床病人易出现腹胀、便秘情况,宜进食粗纤维易消化的食物,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必要时可用缓泻剂。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39-02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生活、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改变,以及疾病增加,行动不便,必然造成老年人的孤独感、失落感、寂寞感的增加,造成了老年人独有的心理特点[1]。因此充分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并施以合理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提高患者的疗效及满意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内科老年住院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内科老年住院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在62~82岁,平均年龄为75岁。
1.2 方法
观察分析每一位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关心与鼓励他们,同时争取与老年患者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行之有效的心理沟通,取得老年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1.3 护理措施
1.3.1 老年患者与青年患者的心理差异
①感知功能衰退:由于老年人脑组织萎缩,细胞功能下降,大脑皮层退化,加之眼、耳、鼻、皮肤等感觉器官的老化及病变,对视、听、嗅等感觉能力下降,引起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依赖性增强,随之出现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悲观、抑郁、消极、冷漠等[2]。②思维能力下降:因记忆力减退,思维过程减慢;另外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使老年人固执、多虑、易冲动等。③记忆力衰退:记忆由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四个部分组成。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表现为机械记忆力和近期记忆力差,爱唠叨、急躁、埋怨。④性格与行为的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性格也随着发生一些变化,有些老年人做事优柔寡断、顾虑重重;还有些老年人不愿与人接触交往,性格孤僻[3]。⑤情绪情感的变化:老年人的情绪变化时多种多样的,可由个人所处的环境、职业、素养等不同而表现各异。有些老年人情感变得幼稚、不稳定,像孩子一样,稍不顺心便会生气、哭泣,有的则会因一点小事兴高采烈,或因较大刺激而反应强烈,情绪失控。针对老年患者的与青年患者的心理差异,首先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相处关系。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护士可以通过经常与患者一起聊天等方式,充分关心患者日常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本身的了解程度,还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对患者思想情绪的变化及各方面需求做较为深入的了解。
1.3.2 老年患者自身的心理特点
①焦虑不安,老年患者往往对自己疾病的相关问题及相关知识不了解,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是否能治愈等还不清楚,因此常常引发焦虑不安,可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②孤独寂寞:老年患者由于住院时间较长或亲人陪护时间较少,而又不愿同其患者交往,患者感到非常孤独寂寞,情绪低沉等。③悲观恐惧:主要见于病情较重或癌症患者等,感觉正向死亡靠近,加之病痛的折磨因此产生恐惧、紧张;还有些患者对自己病情预后不了解,缺乏信心,产生悲观失望心理。④多疑: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多见,此类患者过于谨慎小心,对自己的健康问题往往过于关注,如出现稍微的不适,就以为自己身患严重疾病。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应有针对行的实施护理,①焦虑不安:首先了解影响患者焦虑不安的因素,可通过周围环境来改变患者的焦虑情绪,比如可以再在床头上放一些绿色植物,或建议患者听一些舒缓音乐,指出焦虑不安对疾病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能减轻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②孤独寂寞:这类患者虽表面冷漠,但内心情感丰富,内心渴望有人关注,对于这类患者在护理上要打开患者的心扉,通过与护理人员的交流、与其他患者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患者的适应性和相处能力,帮助患者摆脱孤独寂寞[4]。③悲观恐惧:这类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无法预后,对这类患者要给以更多的同情,并可给患者讲一些同种疾病治疗成功的例子,减轻患者悲观恐惧心理,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④多疑:对此患者应耐心疏导,给患者讲解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一些生理上正常的表现,消除患者多疑的心理。
2 结果
通过调查分析,84人(96%)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86人(99%)在住院期间对比较满意(其中一人因医保报销问题保留意见)。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内科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自身的衰老,内科患者数量增加有味明显。且老年患者的与青年患者的心理差异,不能将青年患者的护理方式直接应用于老年患者身上,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首先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相处关系。其次护理人员还应针对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特点,针对不同老年患者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总之,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要因患者而异、因患者疾病而异,这样才能起到对疾病治疗的促进作用,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梁秀梅,李建华,中艾琳,李晓芳,方忠宇.老年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2):65-66.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11-02
一?老年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
当病人被确诊为癌症后,普遍会有震惊?否认?埋怨?愤怒?悔恨?恐惧?沮丧等等情绪,其心理反应主要取决于本人的性格和既往对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应变能力?有的人可以正确对待,采取积极的态度配合各种检查和治疗;有的人则绝望消沉,产生恐惧?抑郁?愤怒等情绪,给治疗带来消极的影响?
当癌症患者被确诊后的心里一般是恐惧感,感到心慌,惊恐,眩晕,茫然,这称之为“休克期”,癌症患者往往精神极度紧张,彻夜不眠?有点甚至感到悲观?绝望?不思饮食?拒绝治疗,听天由命,等待死亡的来临?
二?老年癌症患者被确诊后的护理
2.1对病情紧张恐惧老年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首先我们要以热情友好的态度迎接他人来住院,用亲切礼貌的语言详细介绍责任护士?负责医生?同室病友?饮食制度?探视制度等,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引导和协调患者之间?护患之间关系,鼓励他们适应新的群体生活或发扬互帮精神?其次我们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病情的重要性?可靠性及安全措施,给他们以足够的心理上的支持,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2对于忧虑怀疑老年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我们要利用术前接触患者机会多的有利因素,把握时机,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想,如要让他想想现在遭受疾病折磨,忍受一时开刀之苦,可免除长期的病痛?对他们的询问和质疑要“百问不厌”,用具有说服力的语言进行疏导?解释?满腔热情地介绍同种疾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并邀请术后的患者现身说法,可通过这种交流,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同时客观地介绍主刀医师的高超技术,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依赖,耐心地讲解麻醉方法及麻醉效果,千方百计地消除患者忧虑怀疑心理?
2.3 对于焦虑不安老年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我们要有极大的同情心,充分理解他们的心情,了解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适当?适时安排家属探视?针对经济困难的事实深入浅出地讲解治疗与手术之间的关系?手术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情况下才采取的手段?手术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使你不再为疾病而担忧,生活能自理,这样可以减轻家庭或单位负担?通过解释和安慰,消除老年患者焦虑不安心理?
除此之外,我们不应忽视对家属和所在单位方面的工作,主动向他们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使他们愿意出钱支持患者手术?鼓励家属合理安排好工作,关心照顾好患者,使老年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三?老年癌症患者手术前后护理
3.1 术前心理护理
作为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的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应具有深厚的同情心和理解?并以高度的同情心安慰家属,首先使患者家属克服悲观情绪,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另外,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简单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药物的副作用及防范措施与注意事项,消除其思想顾虑,增强治疗信心,以取得密切配合?
3.2 术中心理护理
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反应及时处理,主动关心体贴和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多作解释以防止患者情绪波动,而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总之,术中适时的关切询问?简单亲切解答询问,尽量用语言安慰病人,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平衡,使手术顺利进行?
3.3术后心理护理
我们把对患者的同情和关怀延伸到手术室之外,通过随访,了解患者使用造影剂及化疗药物后的反应,经过相互交谈加深患者及家属与护士之间的理解?信任?完善护患之间的关系?
在对老年心理护理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敬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突出的心理需求是受重视和尊敬,因此护士称呼老年患者要有尊敬之意,言谈举止要考虑老年人的感受,耐心地与之沟通,老年患者喜欢谈及往事,切忌生硬打断,而且听其讲话应专心,回答询问要慢而响亮?清晰?切不可奚落?挖苦老年患者,损伤其自尊心?
2? 关心老年患者
关心老年患者需给予其精神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老年患者因病住院,可因原已习惯生活方式改变而倍感方便,但又不肯经常求助他人,因此老年患者的住院生活更需要得到护士的细心关照?护理老年患者除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还要充分考虑其特点和习惯,如把物品放在老年患者的易取之处,考虑老人的饮食特点的同时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不勉强老人接受不喜欢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睡眠?此外,病室设备和布置也需考虑老年人人性化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轮椅,走廊和清洁室设有扶手,地面干燥不滑等?
3 ?调节老人情绪
安排老人参加些集体运动,可起到调节老人情绪?克服孤独感之功效?对老年患者独特的不良行为如易忘事?刻板?古怪等,可在短期内有所改变的,应积极给予帮助,如帮助老人制定日常生活时刻表,按时提醒,以保持其日常生活的计划性;不易在短期内改变的,只要不影响其他患友和疾病诊治,则应避免过度关注,可通过赞扬?肯定等方式使其强化积极行为,忽视消极行为,切忌生硬强迫老人改变日久形成的癖好?
4?加强社会联系
老年人独居缺乏照顾,往往会造成老年人性情孤僻?焦虑?多疑等心理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身健康?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社会联系,避免孤独就尤为重要?要鼓励组织他们热爱生活,心情舒畅?热爱社会,关心公益,积极参加有意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鼓励其老友?老同事及单位前来看望,也可安排老人的交谈活动?亲人?朋友?同事的探访有时仅几分钟,对老人却是莫大安慰?但护士需提醒探望老人者切莫谈论强刺激性话题,以免他们因过于激动发生意外?
1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特点
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疾病的种类不同,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将受到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1悲观孤独心理人到老年多会产生失落感,好反思,多顾虑,骨折后老年患者因意外事故打击,发病突然,致生活自理能力变弱,加之创伤带来机体的一系列功能改变,致老年人发生极度悲观情绪,又失去了与家人生活中的交往,便产生强烈的悲观孤独感。
1.2焦虑、恐惧状态环境对于保持人类健康及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影响。老年骨折患者来到医院,在各种需要未得到应有满足时,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1.2.1期待性焦虑病房环境对老年骨折患者来说往往是陌生的,患者的衣、食、住、行一般都在床上进行,患者对关怀和照顾更显得急迫,致使患者产生期待性焦虑。
1.2.2分离性焦虑老年骨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住院后不得不与熟悉的人和环境分离,而这些熟悉的人和环境可能是老人心理的支持,一旦分离可能产生分离性焦虑。
1.2.3自觉性悔恨骨折后老年患者常因资历老,贡献大,性格固执,适应性弱,所以特别希望周围的人,特别是护理人员能对待自己像长辈一样尊重他们,使他们的自尊心理能够得到应有的满足。
2老年骨折患者的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干预的媒介不是药物或治疗工具,而是护理人员的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及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
2.1急诊期护理干预骨折的老年患者多数因意外事故所致,发病突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痛苦,甚至愤怒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宜首先了解患者受伤经过及精神状态,然后以热情诚恳、富有同情心的语言安慰患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地满足患者非原则性要求。我们还要积极地与患者沟通交谈,以便掌握老年人的心理要求,对表现孤独者予以交流,对表现焦虑者予以疏导,对表现抑郁者予以劝慰,对表现绝望者予以信心,特别对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更要细致。耐心对待老年人,并要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争取支持配合护理工作,使老年骨折患者心中得到慰藉,增强老年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决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治疗期护理干预骨折后老年患者心理平衡失调,脑力不济,行动不稳,生活处理能力差,所以骨科护士要以勤为本,要有为老年患者服务,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这是满足老年患者身心需要的重要基础,坚持为患者做好每一件琐碎的事,如定时为老人翻身,以防发生压疮,对长期卧床的患者还要经常深入病房,及时解决患者起居问题,使之主动配合治疗。解除患者担心治疗效果的精神负担是护理干预的关键,早期功能锻炼阶段的进步有助于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刺激,以防止患者身心疾病的恶性循环,有助于发挥药物和手术的疗效,调动患者的能动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
焦虑 衰老的征兆往往会使老年人感到惶恐不安、内心空虚、无所适从,莫名其妙地担忧将来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对自己的健康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往往就会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性格发生变异。常表现为意志消沉,烦恼,抑郁焦虑。
疑病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些人往往会出现疑病症状。这种人一般比较刻板固执,因循守旧,个性执拗,容易将注意力从外界事物转向自己的躯体,并且主观感觉加强。
自卑 这种人往往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很少与别人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减弱,对生活缺乏热情、勇气和自信心,从而产生不安和自卑心理。
孤独 有些老年人由于丧偶或夫妻不和、多病、行动不便,儿女工作繁忙,自己无人陪同,精神压力和体力负担过重,再加上不善交际,易出现孤独、失落感,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
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多因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亡的威胁而产生。有的老年人则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而产生抑郁心理,悲观失望。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保健调节 老年人应该从身体、智能及情感上适应生存环境,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即使在遭遇困难或者不幸时也能用自己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保持冷静,适应新的环境。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年人应戒烟、限酒,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扩大社会交往面,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触大自然,保持心情舒畅,克服消极心理,振奋精神。
保持与社会的接触 应多关心老年人,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走向社会,多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