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篇1

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对体验的需求日益高涨,更渴望追求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感悟中感受愉悦。”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一度兴起的城里人到农村“住农房、吃农饭、干农活”就是体验式旅游的雏形。人们开展旅游活动大多是为了扩展个人视野,感受不同的生活体验或者获取个人生活范围以外的信息。

有机农业生态体验式旅游适时填补了都市人“回归田园、回归内心、回归原真”的“回归”情结需求,适应了人们对原生性和生态性的要求,可以给人们提供一方净土放松心灵、感受自然。有机农业可以融入沟通、互动和消费等体验方式以及精神享受,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体验式旅游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城乡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无锡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的现有产品类型

无锡“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农业与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展现无锡“岸青水碧、蔬果飘香”的江南鱼米之乡农业特色,依托我市丰富的自然山水和农业物种资源优势,建设一批以产业发展为基础,集生态、文化、教育、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农业休闲基地,实现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适应市民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无锡旅游要以“旅游城”建设为目标,以发展定位为统领,以发展战略为抓手,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无锡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使无锡成为“最适宜旅游休闲度假”的国际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城市。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无锡应打破城市与农村的对立,实现和谐共生、成就新型农业特色示范,加快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推进健康、养老、旅游等生活服务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有机农业,并打造有机农业的多功能景观,以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对有机农业文化性、娱乐性生活的多维体验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娱乐主题的休闲旅游。

目前无锡市正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到2015年,基本形成锡东生物农业、锡西优质果蔬产业、锡澄高效设施农业、宜南特色精品农业和环湖休闲农业等五大现代农业板块。但高品质的有机农业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开发,产品同质性高、功能单一、档次较低;目前供应的有机农业产品结构单一,经营粗放,档次偏低,缺乏精细化经营;现有产品多打观光牌、生产牌,配套设施少,游客往往乘兴而来、阑珊而归;目前已开发游憩产品以同质性高的农家乐为主,缺乏更加深化的娱乐、休养、运动、消费等游憩功能。仍停留在对休闲农业资源的低层次运用,不够重视生态融合。

据初步调查,目前无锡市以有机农业为主题的产品类型如下:

(一)主要依托农产品销售

如龙寺生态园,主营采摘茶果(杨梅、水蜜桃、醉李、枇杷、葡萄等)、湖边垂钓、品尝太湖美味、木屋品茶等项目,附带烧烤欢聚、CS拓展、帐篷野营。另外还有阳山村、天蓝地绿休闲农庄、“尚田”农业、“好壹家”主题农园等。

(二)主要依托旅游

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养殖、素质拓展、会议服务、运动(有氧跑步,田园骑行)、写生等项目。如红沙湾农业观光区,作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无锡市乡村旅游示范单位,主要种植茶叶、枇杷,采摘、烧烤、农家乐。

(三)依托自然资源、地方文化

如马山古竹村,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近有湿地、远望青山,毗邻灵山景区,设有精品民宿,农家餐饮,地方名俗文化体验等项目。雪浪山生态观光园,以薰衣草观赏为主;山联村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旅游景区;鸿山都市农业生态园,突出“泰伯故里”、吴文化发祥地的亮点等。

(四)依托农业文化、科普

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以农业文化、科技、产品、模式、展示为基础平台,主要经营亲子体验、政商会务培训、生态采摘等农业旅游产品。

(五)主要依托房地产开发

如“田园东方”,国内首个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农村融入都市文化,适应城里人体验农趣的市场需求。(图1)

二、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的类型

有机农业带给旅游者带来最高层次的享受是深度的互动体验,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探索,是身体的调养与心灵的愉悦,我们将这些非物质的感受统称为“生命感悟”(启示),如个别领先的有机农业推出的“佛法农禅”(例如:有田)、“慢生活”。

游客的体验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称为“4E”(Entertainment,Education,Escape,Estheticism),即娱乐、教育、逃避与审美。游客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逃避现实),接受不同文化与异域风情的洗涤(审美),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娱乐),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取精神的成长(教育)。

(一)娱乐体验

娱乐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愉悦身心的方法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旅游体验之一。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节庆活动、历史文化,在有机农场可以打造多元主题活动,游客可以与家人共聚天伦,与朋友谈天说地,在不同乐趣中放肆快乐。游客通过观看各类演出或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使自己在工作中造成的紧张神经得以松弛,让会心的微笑或开怀大笑抚慰心灵的种种不快,从而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的目的。

(二)教育体验

游客在旅游中见识到的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点,总会以其独特的自然知识或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传统、高超的技艺等令人耳目一新,学习自然而然地就融入旅游的全过程当中。有机农场面向核心家庭开展了形形的亲子活动。来自城市的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栽种、采摘、烹饪等环节,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劳动的艰辛,体会植物成长的点滴。游客在田间尽情呼吸新鲜空气,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纯天然绿色蔬菜等食物,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管理知识,并在亲自躬耕于农田时体会到种植和收获的乐趣。

(三)逃避体验

工作的压力、日常生活的烦恼、人际交往的复杂、生活空间的拥挤与喧闹使人们希望能定期到尚未城市化的地方修心养性,忘却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寻找生活中另一个摆脱束缚的真实自我,远离都市,与田野、清风为邻,净化身心灵。近几年农家旅游的出现客观上满足了游客的这种需求,到农家体验田园生活,可以使游客在相对淳朴的人际关系中放松自我;在与自然、田园零距离接触中体味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在平淡、与世无争的状态下重新发现人性的美好。

(四)审美体验

美好的事物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游客在感受名山大川姿态各异、人文建筑的高超艺术之美时,就是获得从身体到精神的放松、通畅、忘我感觉的过程。乡村建筑、稻田、菜园、花田、鱼塘等农村元素,以其独特的色彩、肌理、线条、尺度,都能给都市人提供别样的形式美感受;田地劳作、渔舟晚唱、节日喜庆等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又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表现美。

三、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规划与发展的方向

有机农业旅游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与本质表现,比如乡土味、文化味、人情味,这三种味道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有趣味,包括趣味运动、趣味教育、趣味劳动、趣味营销等等,只有趣味性在各个环节得到体现,才能调动顾客深度体验的积极性和快乐感。自然就能达到“值得回味”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能促使消费者做一个津津乐道的义务宣传员,能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并最终促成回头消费的目标。

(一)发展目标

提升一个有机农业体验式旅游的功能与品位,大致有六个方向,一是山与水的交融,这是满足空间审美的主观性与普遍性;二是城与乡的互动(城乡要素的对流),这是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性与重塑性;三是动与静的结合,这是统筹乡村休闲的舒适性与趣味性;四是古与今的对话,这是保持文化传承的连贯性与鲜活性;五是中与西的合璧,这是匹配信息社会的时效性与开放性;六是情与景的升华,这是掌控细节处理的艺术性与灵活性。

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服务的个性化、灵活化,以及更多的体验和参与。有机农业旅游开发在吃、玩、住、行、养生、运动、教育等方面,如何更好地增加体验值?有机农业的规划开发,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传统景观。将“农业资源”和“体验经济”相结合,从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和定位等方面,为目标客户设计个性化消费特征的旅游产品,以适应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旅游需求的转变。

1、从资源中转化价值:无锡“山、田、湖、城”的基底上,有很多珍贵的资源。如“隆元”、“太湖明珠”等知名地方大米品牌;“长江三鲜”、“太湖三白”和“韬湖鲜”为代表的优势水产品产业集群;阳山水蜜桃、马山杨梅、璜土葡萄、阳羡茶叶等规模化优质茶果产业;无锡太湖花都、锡山高科技园、阳光农林、红豆杉科技产业园、农博园花卉市场等。因此,立足无锡“鱼米之乡、江南水乡”的传统农业特色,注重挖掘和弘扬江南鱼米之乡的农耕文化资源的积淀,注重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教育、休闲等功能,形成一批森林和湿地生态景观、休闲体验农庄、乡村度假基地、农业科普基地,充分展示现代有机农业新形象,吸引市民前来体验旅游。

2、从趋势中把握方向:无锡已经告别资源依赖的时代,深度体验之外更需要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回归。旅游已被提升为转换心境的生活必需品,产品的供给亦应随之走向精神层面,关注外在景观的基础上、注重文化内涵、回归人性成长,从视觉感官升华为精神感悟――关注人文回归层面需求,从大众走向小众――关注细分市场及潜力市场。比如瞄准家庭市场,围绕亲子活动、儿童教育等目标开展亲子DIY活动:陶艺,扎染,绘本阅读,烘焙,烹饪,艺术手工课(树叶、果实),涂鸦,或者以动物,植物,农业,儿童训练营等主题教育。

3、从市场中挖掘机会:充分深挖增长市场、积极引导潜力市场。分析客户群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等,了解他们需要吃什么(农家饭、下午茶),需要怎么住(酒店、民宿、帐篷,是否过夜),喜好什么活动(农事体验、观光、采摘、运动)。注重互动及体验的核心家庭,偏好商务度假的政企团体、青睐个性休闲的青年情侣;潜力市场包括,期盼颐养天年的财富长者,关注健康有机的养生之客,需要社交休闲的商务精英,热爱文化体验的国际游客。

4、从产业中延展题材:针对不同的客户群需求开发旅游,兼容历史,并蓄文化,融合自然,将一切吸引元素打包为可销售的产品,如亲子运动,主题游乐,品质会奖,自然感知,精致度假,健康疗养,科普体验,有机食品,企业培训,文化休闲,高端运动,私人社交。

(二)资源评价

篇2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52-03

1 有机农业及其产品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一词来源于英文词组“Organic Agriculture”。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欧盟、美国等国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概括,但内涵一致。即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有机农业基本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1]。

有机食品:有机食品一词来源于英文词组“Organic Food”。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的,有机食品是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生产加工,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1]。

有机产品:所有以有机方式生产,符合各自有机标准的产品,包括有机食品、有机化妆品、纺织品、林产品、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1]。

有机农业强调自然秩序相和谐,天人合一,物土不二,强调适应自然而不干预自然;在手段上主要依靠自然的土壤,主张依赖自然的生物循环;在目标上追求生态上的协调性,资源利用上的有效性,营养的丰富性,是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新型农业模式[2-3]。

2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史

世界有机农业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9年,有机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围绕着如何培肥地力这一根本问题进行。18世纪初英国人到美洲开垦土地,大量砍伐森林。在美国独立后不到100年时间里,美洲就出现了因植被破坏引起的严重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等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到处寻求对策,于是派遣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管理局局长的F.H.King到中国寻找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经验。这样,由20世纪初开始总结中国传统有机农业的经验,不断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有机农业[4-5]。而中国真正的有机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回顾其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中国有机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于1994年在该所成立了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6]。

发展阶段:1992年,中国农业部批准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CGFDC),负责开展国内的绿色食品认证和开发管理工作,并于1995年提出了绿色食品的分级理论。CGFDC于2002年10月组建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并成为在国家认监委登记的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OFDC根据IFOAM有机产品生产加工的基本标准,参照许多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协会或组织的标准和规定,并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和食品行业的有关标准,于1999年制定了OFDC有机产品认证标准(试行),2001年5月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成为行业标准[7]。

规范阶段:2002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正式颁布并实施,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进入规范化阶段。2005年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这是中国制定的第一个有机产品标准正式颁布。此后,中国有机农业迅猛发展,截止2010年底[8],中国有机农业认证企业从2003年的540余家增加到2512家,生产面积从2003年的34.3万公顷扩展到374.42万公顷,年产值从20亿元增加到63.98亿元[9]。

3 中国有机农业的现状

3.1 生产现状

从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看,目前中国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已有约50大类,400~500个品种,包括蔬菜、豆类、杂粮、水产品、野生采集产品等。截止2010年底,全国约有2000多家有机生产企业,总共有机面积300多万公顷。中国有机农业以种植业和加工业为主,参与企业占85.5%,生产总量占据94.3%,总销售额占68.8%。而生产面积则以野生采集和畜牧业最大,占生产总面积的67.9%,单位面积产值则以种植业最高(表1)。

从区域发展规模和认证数量看,本世纪初,全国区域比较优势初步显现,部分地方已形成有机食品集中产区。绝大多数生产基地分布在东部和东北部各省区。同时,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在有机食品企业中,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国发展速度均在提升,区域差距在逐步缩小[10]。截止2011年,全国已有368个单位创建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536个,总面积840万公顷,带动农户1603.2万户,对接龙头企业1369家,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9亿元。

3.2 市场现状

中国有机产品市场可以分为国外和国内两大市场。据中投顾问《2009-2012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估计,2010年,世界有机食品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中国有机产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中国生产的大部分有机产品被出口到欧、美、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促进了中国有机产业的起步和发展。2000年后,随着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国内有机食品的消费群体日渐壮大,逐步形成了国内消费市场[11]。据预测,2015年中国国内有机农产品将达到248~594亿元的市场规模,中国将成为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大国,有机食品有望占到中国整个食品市场的1%~1.5%。

3.3 标准与法规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有机农业市场的兴起、发展以及有机产品出口量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有机产品的生产、销售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工作。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颁布。2003年由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了我国《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规范》。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为有机监管体系的运作制定了整体制度体系。2005年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这是中国制定的第一个有机产品标准。2005年6月,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制定了相应的产业规章以符合国家有机标准的要求。不断完善的有机产品认证监管体系,为保障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效性,促进有机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中国有机认证机构共发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4800多张,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4000多家,国外认证机构认证企业数超过500余家[7]。

4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中国自然条件限制了有机农业发展

第一,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小,粮食供给始终关系着国家安全。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扩张,中国未来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粮食需求总量将进一步提高[13]。因此,鉴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以及现有的植物保护水平,中国现阶段要全面发展有机农业尚有难度,只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绝不能盲目贪大求速[6-7,10]。

第二,中国幅员辽阔,全国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等各不相同,地域差异极其明显。这给标准化生产的有机农业设置了无形的障碍。从而导致有机农业在中国呈现出东西部发展极不均衡的局面[6,9]。

第三,由于中国农业化肥的过度长期施用和工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近年来中国耕地和水体的面源污染十分严重[6],许多重污染地区连传统农业生产都无法进行。这无疑给有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2 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阻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7,9-10,14-15],截止2009年,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只占全国农业面积的0.34%,远低于世界0.85%的平均水平。而且产品结构不尽合理[9],种植业养殖业不协调,野生采集面积过大(表1),品种过于单一,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此外,中国有机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较低[9],产-供-销体系还不完善,从而极大的阻碍了有机农业的推广。

4.3 混乱的市场扰乱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国内有机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由于有机农产品很难直观判断其真伪,消费者消费后也难以感觉其和常规农产品的区别,这给不法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假冒有机产品充斥整个有机市场[10,14]。此外,由于生产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部分企业生产的有机产品难以通过认证却仍然上市。这些问题都将造成市场贸易和生产的不协调[9],打破供求平衡,扰乱市场。

4.4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延缓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识不够和,真假难辨。再者,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的机构及相应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农业还缺乏明确的政策、资金扶持[6-7,10,14,]。从而造成中国有机农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难以提升。

4.5 有机法规和认证标准不健全制约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虽然中国有机农业相关法规和认证标准发展到今天已经基本形成体系,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认证机构既是有机产品的法律、 法规、 行政规定和标准的制定者,又是实施监控和颁发证书的部门,难以取得国际经销商的信任。 二是认证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三是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有机次品大量上市[10,15]。因此,中国的有机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不仅在国际上难以立足,国内市场也缺乏竞争力。

5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展望

5.1 统筹粮食生产,调整生产布局,加强环境治理

第一,协调好粮食安全和有机农业的关系。转变观念,正确摆放有机农业的位置,不能急于让有机农业来完全替代现代化学农业。国家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有机农业。

第二,要调整全国生产布局,缩小地区差,务求平衡发展。相对于东部,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以及并存的经济弱势决定了其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走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也能缩小其经济弱势[6]。

篇3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16-02

对农业经济发展概念广泛认可的是“农业从业人员能够获得可持久且具有增长性的收入,与之相匹配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种持续的发展”[1]。进一步对这个定义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1)经济的发展要超过人口增长比例;(2)发展的持续性;(3)生产的多样性;(4)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是农业从业者能够从农业经济发展中享有发展的成果。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以上几个特点,并选择符合乡镇发展实际情况的特点,走出一条快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评述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微细胞,其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

1.1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这可以从乡镇农业的硬件设施与软件配套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在硬件设施发展层面,农业机械化的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的水利设施逐渐完备,包括机井建设、农田水渠建设等;农业的播种、收割、运输等设备逐步完善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乡镇“村村通”公路工程,农民社区建设,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如健身广场、垃圾箱、路灯、电箱、摄像头等都逐步开展,效果显著,大大便利了乡镇农民的生活。在软件配套方面,不断有高科技人下乡指导农业生产,乡镇社区也不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前沿农业信息的传播;乡镇经济市场发展逐步规范,乡镇农业经济开始重视经济发展规律,探索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利用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

1.2 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变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不再走盲干、蛮干、资源粗放利用的增长道路,开始探索更符合当地乡镇农业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在农业种植品种选择上,根据土地的特质与区域具体情况,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种,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扬长避短,发挥土地和地域资源的最大优势,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再者,对土地利用方式开始转变,提高了乡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1.3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日益优化 虽然现在的乡镇农业经济依然是靠地吃饭,但并不是一味从事过去的那种传统的生产方式,而是思考更远的生产链,日益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比如建设食品加工厂,发展大棚养鸡、养鸭、养猪等。有的甚至办起了信息网站、餐饮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业的资源限制,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乡镇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2.1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中的农民素质偏低 老一辈的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拥有高中学历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只有大约18%,而大部分新一代的高学历水平的农村劳动力都选择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或者进入乡镇从事非农企业工作,而留守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与儿童,因此整体上看,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呈现低学历、低素质的特点,文化与技能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进程,成为农业经济更快发展的一个瓶颈。

2.2 乡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虽然乡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升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很多的乡镇农村基础建设非常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作业、粗放经营、小规模生产的农业时代,离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小的距离。很多乡镇没有发展非农产业,仍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为主,很难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乡镇自身财力有限,拿不出钱搞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依靠国家的投资。

2.3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有待改革 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管理先行。当前不少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松散,没有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妨碍了农业经济的管理效率。比如有的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没有与时俱进的改革管理手段与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节奏,从而失去了管理本应具有的迅速反映能力与贯彻执行能力,不利于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对策

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农业发展的大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撑,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 提升乡镇农村人口素质 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很大一部地区没有享受到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的成果,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首先,应当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促进对发展教育的重视,由于城乡发展的极不均衡,国家在出台相关教育政策方面,应当向农村地区倾斜。其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否足额、及时到位关系到教育基础设施配套的供给。第三,各级农村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再教育,促进农村教学水平的提升,保证教育质量。

3.2 加快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2.1 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型经营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投入要素之一,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限制条件下,如何提高耕地的单位产出量是乡镇农业经济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乡镇农业生产应积极推进农地的适度流转,采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更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2.2 加快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 乡镇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资金、技术条件差,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利用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的特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深度开发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发展与其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好地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3.3 创新农业经济管理 要不断创新乡镇企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现代农业的管理思想,更新农业发展理念。用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经济发展;(2)建立特色乡镇企业,开发更多的农业产品。发展农业市场经济;(3)加大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力度,走科技致富的道路。

篇4

[4] 滕晶,邬元娟.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产业化发展的优势[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2):16.

[5] 孙岚.南阳市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机遇和对策[J].河南农业,2014(15):54-55.

[6] 陈新娟,朱祝军,徐志豪.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优势、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8):26-31.

[7] 高照全,戴雷.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3(3):943-944.

[8] 丁俊杰. 河南省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7.

[9] 封超年,周桂生,陆建飞.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研究趋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4):4-7.

篇5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68-02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and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including cultivation area,plant species and spatial arrangement,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situation;China

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按照一整套严格的认证制度来完成。近年来,有机农业(食品)产业正逐步发展形成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破坏区的恢复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地表水水质,减少地下水污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1-2]。我国有机农产品生产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但发展迅速、紧跟国际市场步伐,具有巨大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1 概念和特点

1.1 概念

有机农产品是根据其生产标准和方式生产、加工出来,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也称为有机食品、绿色生态食品,是纯净、天然、安全、无污染、健康营养的农产品。其概念来源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充分循环,不人为打破生物循环链的农业生产方式。美国农业部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化肥、农药以及其他生长调节剂的高效农业”[3]。

1.2 特点

有机食品的特点:一是原料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采用有机方式采集的野生天然食品;二是其生产过程,包括种养、加工、包装、贮藏、运输,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的标准;三是质量跟踪审查体系和生产销售记录档案完善;四是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质量优、营养丰富、天然健康、无污染[4]。

2 发展现状

我国早期的有机农产品生产主要是天然有机食品,如高山茶叶、大豆、谷物、野生果品和中草药材等。随着国内外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增加,部分栽培农作物逐渐发展为有机农产品。据统计,2013年我国有机食品销售额达238.2亿元。

2.1 种植面积

2014 年《中国有机产业发展报告》[5]统计,截至2013 年底,获得有机认证的生产面积为272.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0.95%。其中,野生采集生产面积143.5 hm2,有机种植面积128.7万hm2。2005 年,我国有机种植面积46.5万hm2,产量约为278万t;2009年增加到94万hm2,增幅近2倍,产量增长到415万t,到2013年产量增长为673万t(图1)。之后基本维持在100万~120万hm2,由逐年增长转变为平稳发展。目前,我国有机生产基地6 628个、有机加工厂3 910 个、有机产品生产企业7 894 家,覆盖植物、动物、水产及加工四大类,有机种植产品主要是谷物、豆类及油料作物、蔬菜、茶叶、水果及坚果、青储饲料等。我国有机茶叶生产面积占全球的1/2,谷物、豆类及油料作物和蔬菜占全球的1/5~1/4。我国有机产品每年销售额为200亿~300亿元,已成为第四大有机产品消费国[6]。

2.2 种植种类和空间布局

我国有机农产品有三大主产区。一是东北谷物、豆类及葵花籽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二是沿海有机蔬菜区,如鲁、京、沪、苏、浙等;三是浙、闽、赣等有机茶叶区。在布局上,我国有机农业明显向东三省、发达地区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集中;在产品类别上,多为植物类,所占比重较大的是有机蔬菜、有机茶、有机大豆和有机大米等,也是有机产品出口的主要种类;在加工深度上,初级产品居多,加工产品少(表1)[7]。

截至2009年底,我国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已通过认证的有1万hm2(不包括面广、量大的野生天然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已颁证的产品包括谷物、豆类、蔬菜、水果和中草药等150多个。从事有机农产品生产行业的单位600多家。近几年我国经OFDC认证的有机农产品出口增长率均在30%以上[4],2009年出口额约40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国内有机农产品消费的增长量将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市场潜力巨大,我国有机农业(食品)产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

3 参考文献

[1] 席运官,陈瑞冰.论有机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J].环境保护,2006(17):48-52.

[2] 谢标,王晓蓉,丁竹红.有机农业的环境效益评估[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2):71-74.

[3] 纪霞.中美有机农业发展的比较研究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6(4):12-14.

[4] 孙立勇.世界有机农产品生产概况及认证[J].中国果菜,2011(1):3-4.

篇6

20世纪70年代,“石油农业”在消除农业贫困、增加食品供应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同时也带来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高强度投入的化学品成为农业污染最重要的来源,进而造成了土壤、水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立体污染,致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下降,这促使人们对现代农业进行反思,探索新的出路。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成立,对规范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推进有机农业研究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有机农业进入增长期,其标志是成立有机产品贸易机构,颁布有机农业法律,政府与民间机构共同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根据有机农业研究院、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2012年度报告,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机农业生产遍及160个国家和地区,有机农业面积达到3704万公顷(包括过渡期面积),有机农业面积占农业面积的0.85%。具体来看,有机农业发展呈如下特点:

1.洲际有机农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有机农业面积呈稳定增长。与1999年相比,2010年有机农业面积增长了约2.4倍,但洲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其中,大洋洲有机农业面积比例最大,占全球有机农业面积的33%、其次为欧洲占比27%、拉丁美洲占比23%、北美和亚洲占比均为7%、非洲占比3%。欧洲为有机农业面积增长最大的地区,与2008年相比,有机农业面积增长了约170万公顷。从有机农业面积占区域农业面积分析,大洋洲和欧洲占比较高,分别为2.85%和1.36%,非洲最小,占比为0.1%。

2.有机农业生产和市场规模。2010年,全球有机农业生产者达到1574971户,比2009年有所下降。从洲际来看,在2005-2010年间,有机农业生产者增长平均为1.27倍数。其中,非洲为增长最快的地区,达到3.04倍,其次是亚洲为1.35倍、欧洲为0.48倍、拉丁美洲为0.46倍、北美洲为0.39倍、大洋洲为0.12倍。非洲和亚洲增长比较快的原因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小,小农户数量居多,而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有机农业属于大农场经营,农户数少,但面积增幅较大。从市场规模看,2010年,全球有机农产品贸易达到445亿欧元,比2005年增长89.2%。北美、欧洲和亚洲交易额分别达到220.59和195.83亿欧元,占总交易额的93.5%。

3.有机农产品种类和有机农业生产大国。2010年,全球有机庄稼种植面积为609万公顷,排名前5位的农作物面积包括:谷物类251万公顷、草料203万公顷、含油类种子46.8万公顷、蛋白类作物30万公顷、蔬菜27万公顷;永久类作物面积265万公顷,主要包括咖啡64万公顷、橄榄油50万公顷、可可29万公顷、坚果类26万公顷、葡萄22万公顷。排名前10有机农作物生产大国分别是:澳大利亚、阿根廷、美国、巴西、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德国、乌拉圭和法国。

4.有机农业认证机构发展。2009年,全球有机农业认证机构达488家,比2008年的481家有小幅增加。其中大多数认证机构设在欧盟、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全球共有79个国家有认证机构,主要为发达国家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认证服务,非洲绝大多数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缺乏本地认证服务提供商。非洲仅有10个认证机构;亚洲有164个认证机构,其中大多数总部设在韩国,中国,印度和日本。2003年以来亚洲认证机构数量急剧上升,欧洲和拉丁美洲有所增加,非洲和大洋洲则相对稳定。

二、有机食品价格及其弹性特征

由于各国经济水平、各国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知和消费偏好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市场有机食品价格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国际组织和政府的研究报告中,主要采用两种比较方法:一是选择本国市场,对常规食品价格和有机食品价格进行比较,评估有机食品的价格溢出;另一种方法是测算有机食品的价格弹性,讨论价格变化对有机食品需求量的影响。

(一)有机食品与常规食品价格比较

已有研究文献主要基于不同国家或一国不同地区的比较。尹世久(2010)通过调查我国粤、苏、鲁三省七个城市13个超市或专卖店的有机食品与常规食品价格,发现有机食品的价格溢出平均为3.15。从食品种类来看,有机蔬菜的价格溢出最大,达到3.76,有机大米和面粉的价格溢出相仿,分别为2.87和2.83。从地域来看,山东的价格溢出略高,为3.18,广东与江苏比较接近,分别为3.11与3.12。山东省有机蔬菜销售较为少见,但其有机大米与有机面粉的价格溢出都远远超过广东和江苏两省,达到3.17。其调查结果与美国农业部调查结果基本相仿(如表2所示),有机蔬菜价格比常规蔬菜价格平均溢出接近3倍。

(二)有机食品价格弹性

虽然有机食品价格、消费者收入、常规食品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但有机食品价格弹性主要反映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有机食品需求相应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价格信息的敏感程度。以意大利为例,20种日常消费品价格弹性特点表现为:

1.绝大部分有机食品价格弹性大于1。除了小甜点的价格弹性为0.1和不含碳水化合物的果汁价格弹性为1外,18种食品的价格弹性大多有在2和5之间。

2.大部分有机食品遵循“需求法则”,即价格下跌,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量价呈反比例关系,需求曲线可以表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3.有些有机食品量价呈正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例如,果酱、新鲜水果、意大利面、橄榄油、小甜点、精制谷物、鸡蛋、茶出现了量价齐升;大豆饮品出现量价齐跌。需求曲线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能的原因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消费偏好发生变化,对这些食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拉动了价格上升。

4.新鲜和易腐食品价格弹性较大。例如,新鲜水果、蜂蜜、大豆饮品、鸡蛋、鲜奶的价格弹性分别达到16.7、14.2和10.4、9.6和9.6,需求量变化对价格变化极为敏感,即价格一个微小的变动导致需求量大幅度变动。上述分析显示,随着潜在的消费需求成为有效需求,有机食品价格溢出效应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

作为有机食品生产历史悠久和有机食品生产及消费大国,对意大利有机食品价格弹性变动分析对我国有机食品贸易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鉴:即大部分有机食品价格弹性较大,部分有机食品量价成正向关系,价格越高,需求越大,因此扩大种植将有利于农户收入增长;对于价格富有弹性但量价反向关系的有机食品,只要价格下降幅度小于需求量增长幅度,生产者仍然可以获益。

三、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及其对策

我国认证有机农业生产开始于1989年,2006年,我国通过有机认证的面积为203万公顷,排在全球第三位。但最新统计显示,2010年,有机认证的面积仅为139万公顷,全球排名第6位。我国有机食品在全部食品种类中只占0.1%,远没有达到国际2%的平均水平。尽管有机农产品高价格对农民具有激励作用,但在缺乏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政策支持的环境下,单个小农户面临有机农业生产过渡期的高风险和高成本,不愿投资有机农业生产。有机农业生产的高成本主要来自固定设备、培训、有机资格认证、有机肥等大量资本投入,其成本一般高于常规农业生产的40%-100%以上。农户要实现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轨,过渡期内成本高于收益,一些农户只有依赖借贷投入。但风险导致的农村信贷市场约束间接阻碍了农户选择有机农业新技术投入。因此,根据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鼓励农民投资有机农业生产。

篇7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2

1 有机农业产业概念综述

1.1 有机农业基本概念

有机农业是指在种植过程中只添加天然肥料,完全或基本不用化学工业肥料、农药、及其他化学制剂来促进作物生长,只采用有机肥以供作物生长的种植业,或采用天然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1.1.1 一般定义

有机农业具有其特定的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生物科技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照作物自然生长原理,使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系统达到平衡,采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以使农业生产体系保持平稳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1.1.2 新增定义

近几年,农民已经认识到有机农业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是使用传统的原生态生产方法,包括做规划、记录、更新设备和技术支持,这都需要大量投资。虽然有机农业目前规模较小,但受到国家政策及各方面的支持,美国有机农业农民的增长率可达到13%,而现在全美国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已超过13000人。

1.2 有机农业产业特点

1.2.1 食品安全无污染、口味好,保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

现代农业主要靠化学农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会破坏农产品的原有营养,残留的农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发展。现今人类疾病发生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各种各样的癌症,这都与农药残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买菜慌”的现象。有机农业基本不使用工业化学添加剂,避免产生化学残留,全部采用原生态有机肥料进行施肥,所产出的农产品食用非常有保证,有利于保障身体健康。

1.2.2 较少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

虽然化肥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但是其作用率却很低,一般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其中一小部分残留在农作物上,被人类食用,剩余大量残留物通过各种途径流入生态循环系统中,对环境及生物造成污染。如果化氮、磷物质流入江湖中还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影响水域原本的生态环境。农药在杀菌除害的过程中,使用次数越多,害虫抗药性越强。有机农业则不采用化肥、农药,从根源上减少污染,有利于生态平衡发展。

1.2.3 增加农产品出口量,提高出口农产品提质,增加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关税对出口的农产品的作用很小,但却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严加把控,无论是生产条件、种植方式和产品质量都严加监管,只有能够保证质量的产品才能通过审核。因此,有机农业的大力发展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与其他国际有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

1.2.4 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激发生产动力

有机农业产业是一种环保产业,是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识以及技术支持,着重解决未施加农药所产生的病虫害等问题。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普遍较普通食品高,一般会高20%~40%,甚至有些要高出一倍以上的价钱。因此,发展有机农业产业成为增加我国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民生产士气,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3 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3.1 国外现状

世界各国家都很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据调查显示,全球现有约140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有机农业,全球共有超过253万hm2的有机农业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农业耕作基地在大洋洲,共约87万hm2,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亚;在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国约有5万hm2有机耕作面积;拉丁美洲国家有机耕作面积已达到50万hm2,亚洲有机农业产业发展速度快,目前从事有机耕作面积约为47万hm2,北美洲从事有机农业耕作面积约为33万hm2,非洲南部国家有机农业发展较快,从事有机耕作面积约为31万hm2,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是全球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占全球有机农业耕种面积的2/3,是位于全球前3位的国家。

1.3.2 国内现状

关于国内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近况有数据显示,总体上,我国有机农业与其他国家相比大面积种植较晚,但扩张势头很快。从市场分布图来看,国外市场占很大一部分,国内市场占比很小。从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分布图来看,有80%分布在东北部分,如沿海地区和东三省地区,而近几年西部地区着重发展有机农业,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十分快速。产业结构方面,有机农产品有几类,约400多个品种,主要为蔬菜类、水果类、豆类、水产和野生采集产品。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为原生态产品,经过加工而成的产品较少,以植物类果蔬等农产品居多。

1.4 国内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环境

1.4.1 政策环境

我国有机农业行业归国家农业部管理。国家农业部对有机农业产业的管理进行了以下规定:

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有机产业的生产行为,引导正规企业正规生产和销售;

制定相关有机农业产业的国家级标准;

采取相应措施,鼓励企业创新科技,使行业迅猛发展。

1.4.2 经济环境

有机农业的消费现状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模式发生变化,人们消费习惯更加健康化、享受化,消费方式不再一味的铺张浪费,消费领域更加多样化,消费结构将会更加均衡,消费水平将呈现一个全新的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由于居民消费能力的增加,在食品的消费也在增加。饮食结构更加健康均衡,对有机食品的消费也在随之增加,从而使有机农业产业更加快速发展。

1.4.3 社会环境

近年来国内农产品质量堪忧,调查显示,中国的农药施用量和生产量居世界首位,为了生产方便、产品品相,农药的使用量一直没有下降趋势;中国一般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化肥的使用也是情有独钟。近年来,国内经常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国民对食品安全保障系统非常堪忧。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具有安全、有机、健康概念的有机农产品进入消费者视线,受到有实力的消费群体的重视和青睐。

2 有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有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是:有机农业产业科研技术跟不上,相应服务体系有待提高。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体系。普通农业到有机农业的转换是质变,技术是首要关键;有机农业产业的开发,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及后备力量支持,但国内相关技术服务组织却非常稀少。

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缺乏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各地对开发有机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政府扶持政策。

成本与价格较高。有机农业生产的生产成本是普通农业的好几倍,高投入高价格,有机产品价格是普通的1倍以上,甚至是4~5倍;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较小,价格偏高,一部分企业的投机行为使我国有机产品的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有机农业标准欠缺。我国有机农产品标准建设严重滞后,尚未与国际接轨,现阶段达标率不高。对有机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能统一,国内目前有20多家从事有机产品生产合格标准的认证机构,彼此的执行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在这家认证的产品到另一家并不适用。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发展对策是:有机农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于广大民众的,一定要严加规范有机农业产业的各项标准,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有机农业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是一个缓慢发展且有利于环境的一个进程,也是一个公益性产业,需要国家各级政府的配合,制定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未来规划,并制定相应的政府制度和政策。政府有责任在有机农业知识普及、劳动力培训、认证与科研创新等有利于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环节上给予相应的支持,从而提高有机农业产业的生存竞争能力。

加快创建有机农业基地,促进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产业,从产生发展有机农业的提议,到进行试验到形成规范到快速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时间,是出于环境保护和身体健康的考虑。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则是出于市场调控和进出口贸易,因此,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之路应理论结合实际,步步深入进行研究。

处理好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加深彼此的信任程度。有机产品的核心理念是诚信,由于国内有机食品产业尚处于刚开发的状态,需要在建立初期就加强监管机制,以树立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生产、销售的诚信机制。针对消费者进行针对的宣传活动,建立有机产品消费者协会,不定期邀请个别消费者参观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参与农产品生产过程,让消费者切身实地感受到有机农产品的健康、环保,建立客户忠诚度,提高消费欲望。

3 结语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到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创新有机农业的核心技术,更新相关设备,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对加快中国有机农业产业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有机农业产业现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随着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很多问题会随之出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将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收稿日期:2011-01-05

作者简介:金 丹(1983―),女,辽宁沈阳人,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073-03

1 引言

发展有机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生态环保型经济、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

人们通常将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农业理解为有机农业,但这只是有机农业的必要条件,并不能体现出有机农业的实际内涵和有机农业的精华。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有机农业的侧重点不同,对有机农业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4月实施的《有机产品》标准(GB/T 19630.1-19630.1)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 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底辽宁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达55家,产品总数312个,生产认证面积5.5万hm2,实物产量7.7万t,销售额3.8亿元,出口创汇1 597万美元,品牌影响不断提升,为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绿色芳山”为代表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生产安全、优质、健康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道路。被辽宁省政府评为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基地被授予“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在看到成果的同时,还要意识到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辽宁省有机农业以生产有机豆类为主,加上一些花生、大米、野生天然产品如松蘑等。有机生产基地面积很大,总产量高,但是产品相对单一。作为日常消费量很大的果蔬类有机产品的发展则跟不上国内外的需求。有机食品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如商品性有机肥、生物农药等供应不足或缺乏专门的供应部门。

3 辽宁省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3.1 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发展优势有机产业

辽宁省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最佳地区之一。辽宁省东部农业生态环境条件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环境洁净、交通便利,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没有工业“三废”污染源,产地环境符合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是辽宁省得天独厚的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后花园。在东部地区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生产,不但有利于保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而且对推动东部地区优良环境优势向农业生产优势转化,增强辽宁省农业市场竞争力、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2 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建立严格质量管理体系

有机农业的突出特点是,不以评价安全为最终取向,而是重在生产过程,通过生产加工过程的一系列准则标准,约束和规范生产者的操作,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发展有机农业过程中,不仅要继承传统农业优良的种植习惯,同时要按有机农业原理和标准的要求进行科学的作物轮作安排,施用堆肥恢复和培肥地力;运用物理的和生物的综合措施控制和防治作物的病虫害。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可以安排专人负责每个基地,建立种植户档案,统一印制,发放田间管理记录卡,内部检查员随时根据技术准则对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逆向追踪体系等等。

3.3 以“公司+农户”为运作模式,发挥规模生产效益

采用龙头企业、“公司+农户”订单运作模式,即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由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收获、统一加工和销售。所谓“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项产业或一种产品,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外接国内外市场,内接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农户,形成一种“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格局,在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经济利益主体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两方。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是合同契约,利益分配主要是保护价让利,纯收益分成等。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下的有机生产组织规模大,专业性较强,组织严密,运作规范,管理层次较高。

3.4 发挥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

在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下,发展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利用地方资源环境优势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对于有较好基础条件且具有有机先进理念的企业,政府应给予政策上、技术上乃至资金项目方面的支持,以鼓励其带动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3.5 建立和完善有机农业、有机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追溯是指从供应链的下游至上游,以一个或多个标准为基础,鉴别供应链定产品的来源与特性的能力。作为国家政策性文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最早在2007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出。按照农业部《种植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方案》的总体目标,依托《全国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管理平台,按照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基本要求,通过规范产地和产品编码、档案记录、包装标识、产品召回、责任追溯等一系列管理,在示范成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质量追溯实施进程。

(1)建设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可以利用农委辽宁金农网管理平台,建立与农业部管理平台接口对接的,省级网络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系统,逐步扩大到市、县,建设市县管理子平台。完善市、县管理机构设备配置。建立省、市、县三级数据管理中心(包括编码数据库、生产档案数据库、产品检测数据库和认证信息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实现本区域和全国范围的产品质量可追溯。

(2)完善全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协调各市、县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围绕追溯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需要,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维护与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编码管理办法》、《可追溯农产品质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管理规范。利用政府推动力量和市场引导作用,立足强制性规范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相结合,逐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

(3)推动实施产品和产地编码制度,完善产品身份识别手段。建立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以农户和产地为基础编码信息,指导企业建立编码制度,使之成为追溯信息的有效载体,建立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从源头做到地块、生产责任人和农产品身份的可识别、可追溯。

(4)按照良好农业规范(GAP)组织生产,建立农产品生产电子档案。良好农业规范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体系,其核心是可追溯,强调全过程档案记录。电子档案是实现产品质量“数字化”管理的基础,记录内容包括地块、面积、生产者、种植品种、播种期、施用肥、药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使用停用日期、农残检测情况以及采收、清洗、包装、贮藏和运输等信息。将这些内容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到信息中心,就可形成产品的田间电子档案,同时产生追溯编码,管理部门可通过信息系统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5)建立标识管理制度,规范包装标识。结合产品包装标识加贴和管理的需要,设计制作统一的“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与农产品追溯编码相对应,实现产品包装标识和追溯编码的同步加贴。追溯标签内容包括品名、产地、生产者、包装日期、生产标准、电话、产品追溯码、查询网站、查询电话等基本信息。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系统查询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信息。

(6)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公众查询系统。消费者和监管者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或在网上查询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等相关信息,如购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就可据此查到货源,实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查询和追踪。

(7)相关知识和业务操作培训。组织技术力量,对各市、县农业管理部门以及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质量追溯、良好农业操作、软件操作和管理制度等相关知识,对编码设立和田间生产档案的填写进行现场演示和指导。

(8)舆论宣传,树立追溯产品形象。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追溯制度建设的进展情况,扩大追溯产品的知名度和对同类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设,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4 结语

辽宁省虽不是农业大省,但近几年的有机农业、有机食品发展经验证明,只要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识,在任何具备条件的地区,有机食品都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不仅可以做到有限资源的持续利用,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且能够将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国际化统一起来,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既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又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志平,乔玉辉.有机农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中国农学会.有机农业110[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3] 马 卓.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11):81~82.

[4] 郭春敏.中国有机农业现状和发展战略研究[J].当代生态农业,2006,15(1):88~90.

Discussion about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Organic Food in Liaoning Province

Jin Dan1,Fan Weiyan2,Liu Shuang2,Zhang Xuefeng1

(1.Green Food Development Ceter of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 110032,China;

篇9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等,而是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为能使本种植技术体系能够以更加良好的态势发展下去,就必须在当代的科技背景之下,针对有机农业种植体系自身的特点,结合当地的资源状况,对生产技术做出一定的要求。

1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1.1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平时的饮食健康问题,而有机农业生产的产品无疑成为这类人的首选。因此有机农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我国,目前已经拥有超过5000家有机农业生产企业,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然而目前该种植技术尚未成熟,所形成体系不够完善。要想保证其产品质量,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就必须做到对其进行全面管理,提高对其生产技术的要求。

1.2有机农业的特点分析

1.2.1提高了作物的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多种作物交叉种植的方式可以减少害虫对作物的损害,同时还能抑制杂草的生长。另外,通过一些其他的措施例如使用高级杀虫剂、适当调节作物的耕种时间、增加作物的植被覆盖率都能够起到保护作物的作用。1.2.2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据相关专家证实,同一区域内实行多样化种植利于作物生长,并能有效抑制虫害和杂草生长,确保了有机农业生产的稳定性。1.2.3保证养分的持续供给有机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使用传统的有机肥料为作物提供养料,这样一来肥效持久且大大改善了种植土地的品质,在外来肥料的补充下,养分在系统内部实现闭合循环来提高土壤肥力。

2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对生产技术的要求

2.1资源环境

有机农业的发展虽然迅猛,但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首先有机农业种植所需的耕作环境相对于传统农业种植来说较为苛刻。由于有机农业所得产品需为纯天然绿色无污染,而现在的种植环境普遍受污染比较严重,耕种面积又少,作物容易受到化肥、室外空气以及土壤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有机农业种植需要在密闭的耕作环境下进行,使得尽可能多的影响作物生长因素由人工决定,同时还要与应用传统方式进行种植的农田保持一定距离,这样才能够使有机作物健康成长。这是一个较为稳妥的可行方法。此外,在我国一些相对落后的地方可能开采程度非常低,像这样基本不受污染的耕作环境就非常适合种植有机作物,还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利用现有的有机农业技术进行林木、畜牧业的综合发展,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1]。

2.2加强有机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区的建设

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急剧提高,环保绿色无污染的有机食品成为了健康的象征。在一些大、中城市的周边地区,有机农业的发展相当迅速,出现了大量的有机农业种植基地,我们可以通过农业种植与其他耕作方式的结合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发展。比如,可以将种植业与果林采摘等组合成一个项目,构建农林旅游区,现在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每天都投身在繁冗的工作中,相信此类生态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在空闲时间中享受恬静之美的愿望,一定能迅速发展起来。当然,有机农业种植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说明此类种植体系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需求[2]。宣传是任何事物发展所需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将种植业灵活的与其他副业结合起来,吸引城市中的居民前来参观,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并对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3人工劳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早已进入机械化时代,在大部分平原地区农场的管理者大都是采用机械手段完成农业生产。而有机农业生产有着绿色、生态的原则,为了使作物能够按照正常的生态生长规律生长,这就要求管理者使用传统的耕作工具如铁锨镰刀等完成农业工作,几乎每一项田间的劳作内容都需要人工负责完成。例如:间苗、浇水以及锄草等。除此之外,有机种植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杂草的处理。由于不能使用农药,锄草就成为了作物管理过程中最艰难的一项工作,现在普遍利用的还是一些传统工具,但是效率低下,锄草质量也非常低。如果说对于那些规模化的企业来说可以引进一些先进的锄草设备,由此建立完善的基础设备实施工作,那么设备也是需要人员来操作的,这就又需要投入部分人力劳工。而有些地区可能就要依据当地的环境和耕作习惯采用适当的工具完成生产活动。由此可见,有机农业对于人工的要求还是较为苛刻的[3],而且输入人工成本相对较高。

2.4有机种植业的发展要与有机畜牧业相结合

首先要分析市场在有机粮食方面的需求,然后有计划地对有机作物进行种植。同时,发展有机作物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结合当地的有机畜牧业一起发展,从而构建一个能够使作物健康成长的闭合养分循环体系。在进行有机农业种植时应注意一些操作技术的规范性:首先,学会适当的利用免耕技术,达到预防水土流失导致土壤结构遭到破坏的目的。其次是要控制好虫害及杂草的问题,以免对有机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危害。种植有机作物所使用的有机肥料必须合格,保护土壤养分,充分利用水分、空气等对作物生长起影响作用的因素,有目的地进行生产,促进有机农业的稳定发展。

2.5防治病虫害

长期以来,如何防治病虫害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一个大问题,依照有机农业种植的原理来说,它的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作物在培养过程中不受污染,而目前为止主要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就是利用杀虫剂,这与其种植理念相悖,因此这个问题就成为了制约有机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里我们有一些遵循自然生长规律方法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相信一些老农户比较有经验,他们在有机作物种植初期就做好了预防病虫害的工作,为后面的治理病虫害的工作减轻了负担。如果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遇到了病虫害严重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治理。第一是引入害虫天敌,利用捕食关系消灭害虫,这样不但维护了种植环境的生态多样性,还使害虫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天敌前要考虑这种生物会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第二就是利用雌性害虫或雄性害虫的性激素来达到治理病虫害的目的,这一过程就避免了使用化学合成药物的做法,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3结语

总而言之,有机农业的发展是传统农业改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在我国市场上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就目前来看,它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相信以后在国外都能有一片广阔的市场,与传统农业相比,它拥有的不仅仅是生产环境上的优势,在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仅如此,有机农业的推广还能起到保护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尚未成熟,我们仍然需要注重生产技术的规范和提高,进而促进有机农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梅琳琳.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体系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J].南方工业,2014,(15).

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24-01

近些年,有机农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如何安排有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如何衡量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农业领域比较重要的一个话题,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法作为分析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有机农业领域使用较为广泛。经济效果比较法衡量有机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有机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 、经济效果比较法与有机农业概述

经济效果比较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比较法是指在人类在进行物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使用价值和在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中耗费的劳动的比较。这种比较有益于我们根据生产耗费的资料,在多种经济措施中,选择耗费最少的生产方法而获得最大的使用,从而促进生产发展。狭义的经济效果比较法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比较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分析各种生产方法的优劣,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理化、最优化。

有机农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生产标准,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生长调节剂、催熟记、化学农药、添加剂、化肥等物质,不采用转基因种子,遵照生态学的方法,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农业技术以保证种植业、畜牧业与养殖业的平衡发展的一种生产方式。有机农业照顾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它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保护环境,有机农业区别于传统的农耕方法,并有巨大的优势,它保护了土地、地下水和野生动物、微生物免遭化学物质的危害,它没有污染,有益于恢复生态平衡。此外,有机农业对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人民收入,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经济效果比较法在有机农业中的应用

经济效果比较法在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的中应用体现在有机农作物的生产投入成本、产量、农作物管理等方面。在投入成本方面,包括物质投入成本、劳动力成本、机器使用成本等,通过计算这些成本投入在总成本中的比例,结合有机农作物的带来的经济收入,综合分析比较这些投入成本的利弊,对于需要加大投入的成本,种植户要加大投入,对于不必要的成本,则尽量减少,通过经济效果的比较,适当调整成本投入的比例结构,达到成本结构的优化,已达到用最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农作物。对于有机农作物的产量问题,实践证明,有机农作物接近常规农作物的产量,且更具有竞争优势,其经济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作物。

在农作物的管理环节,有机农作物管理的首要涉及的是土壤的经济效益比较问题。由于有机农业种植的农作物较多,涉及的面较广。因此有机农业中不同农作物与土地所要求投入的资金是不同的,不同投资结构会产生不同经济效果。对于这些经济效果,我们要综合运用植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等知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因地种植。综合分析比较这些土地取得的经济效果。同时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经济效果取得最大化前提下,有机农业的合理投资结构;二要清楚农作物的经济效果的大小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例如采用间套轮作制、二年三熟的农作物比一年二熟的经济效果更高,当作物的耕作条件变化时,结果会有不同。这要求我们在比较经济效果时,要因地制宜的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调整生产。

三、有机农业经济效果比较法的特点

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生产创造的产品不仅取决与人的劳动,更取决于土壤的质量,因此,在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是有机农业在进行经济效果比较时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有机农作物由于自身的生长规律,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产量是不定的,因此,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经济效果的比较是相对的,种植户要因地种植,了解农作物发育规律,这是提高有机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有效方法。

有机农业生产措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一种生产方法不一定适应整个有机农业。因此,在进行经济效果比较时,要统筹兼顾,在生产措施产生效力的近期进行评估,否则会造成经济数据的紊乱。

四、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经济效果比较法的意义

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经济效果比较法的意义重大,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系统复杂、涉及面广。经济效果比较法可以让我们清楚认识在生产管理中,各部分投入所取得经济效果,有助于种植户评估有机农业各部分的产值,调整成本投资结构、采取必要措施提高有机农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这对于提高有机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有重大作用。

五、总结

有机农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经济效果比较法的优点很多,我们要创新管理模式,在有机农业生产管理的各环节,综合运用经济效果比较法,明确各环节的盈利水平,促进有机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世铭.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4(10).

篇11

2月10日,《2016年世界有机农业年鉴》在德国纽伦堡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据报告显示,从全球范围来看,有机农业延续了近几年迅猛发展的势头,有机农业用地总面积达4370万公顷,市场规模超600亿欧元。

2014年,全球有机农业市场增长迅速。据市场调查机构有机观察(Organic Monitor)估计,2014年全球有机食品消费市场规模已超过600亿欧元,美国继续以271亿欧元的市场规模稳坐世界第一有机食品消费市场宝座,紧随其后的是德国(79亿欧元)、法国(48亿欧元)和中国(37亿欧元)。2014年,瑞典人对有机食品表示出了极大兴趣――瑞典有机食品消费市场增幅超过40%,这对一个较为成熟的消费市场来说增速惊人。人均消费额最高的国家是瑞士(221欧元)和卢森堡(164欧元)。

有机农业生产者达到了230万人的历史新高。在过去的几年里,有机农业生产者人数位列前茅的国家是印度(65万人)、乌干达(19万人)和墨西哥(16万人)。

有机农业用地达到4370万公顷,比2013年小幅增长了50万公顷。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因为有机牧场占有较大面积,分别以1720万公顷和310万公顷占据各国有机农业用地排名中的第一和第二位,美国有机农业用地面积(220万公顷)排名第三。从国家内部来看,全球有11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机农业用地占总农业用地的面积超过10%,马尔维纳斯群岛(36.3%)、列支敦士登(30.9%)和奥地利(19.4%)分列前三位。

自2000年起,世界有机农业权威研究机构――瑞士有机农业研究所(Research Institute of Organic Agriculture )和全球最大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已连续17年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开展有机产业发展调研,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世界有机农业年鉴》(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近几年报告均在2月的纽伦堡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上,内容由有机产业专家撰写,主要包括世界几大洲和特定国家的有机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被称为全球有机农业发展的“白皮书”。尽管由于各国有机农业运动发展和管理水平不一,造成统计数据相对粗放,但从全面性和权威性方面来看,《世界有机农业年鉴》是目前全球有机业界最可靠的信息来源之一。

篇1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源越发缺乏,人类一方面在寻找新资源和可替代资源的路上持续行走,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日益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重要性。早在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提出了“生态农业”一词。这拉开了众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序幕,而有机农业便是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一、 有机农业的概述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合成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以维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作物秸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主要手段。

二、 有机农业与其他农业的区别

1.中国传统农业注重天人合一,采用人畜力等原始方式耕种,在农业生产中注重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虽然投入很低,但产出也很低。

2.化学农业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耕作,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农作物,利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工产品,其特点是投入高,产出也高,但污染环境,是耕种环境不具备持续性。

3.有机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继承了传统农业优良的耕作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手段,使用人力、畜力以及部分机械动力进行耕种,并用现代生态学知识加以总结;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防治方法;使用抗性品种、采用生态模式;有机肥、绿肥、农家肥、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具备较底的投入,高产出,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特点。

三、 有机农业耕种的主要作用

1、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攘质量

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的污染,主要集中于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污水灌溉、施用污泥等几个方面。目前,我国每年要施用80—100万吨的化学农药,高毒农药占37、4%,其中对土壤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机磷、有机氯和含汞、砷等重金属的农药。由于施用方法和农药种类的影响,大约有50%左右的农药会进人土壤中。同时’由于锌、辐等重金属常与磷矿石伴生存在,极易通过磷肥的施用而被带入到土壤中,造成土壤中锌、福等重金属的累积。另外,大量的重金属会随着污水灌溉和施用污泥而进入到土壤中。有机生产中,严格禁止化学合成农药、除草剂和化学肥料的使用,并禁止使用污水灌溉和施用污泥,可以非常有效的阻断剧毒农药和重金属进入土壤的途径,降低农药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与常规农业相比,长期进行有机操作的土壤,其有机质含量、土壤团粒结构、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数量都能够得到非常大的改善。

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组织联盟在其负责的一次研究中,对常规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对比,证明有机农业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有机生产中,土壤微生物种群远较常规生产活跃。可以增加CH4的氧化性,从而减少甲烷的排放。另外,有机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无机氮肥,这就可以显著减少N02的排放。

3、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有机农业中,严格禁止化学合成肥料的施用,这大大降低了氮、磷等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累积,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这些营养元素进人水体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体的富营养化。当然,水体富营养化还受水体地理位置、周边工业活动情况、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努力。

4、规范野生采集行为。保护野生资源与自然环境

野生产品采集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可以为人类提供药材、浆果、坚果、茶叶等多种资源,是部分地区农民增加收人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目前的大部分野生采集行为都是农民自发进行的,没有统一的管理,加之野生产品多是公有资源,大部分农民都是抱着多多益善的心理,对野生资源进行无节制的采集。这种采集方式严重影响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实现野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合理的采集机制,有机农业恰恰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采集模式。GB/T19630-2005中严格规定,“采集活动不得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或对植物物种造成威胁,采集量不得超过生态系统可持续生产的产量”,并“制定和提交有机野生植物采集区可持续生产的管理方案”。最后,还必须对采集人员进行培训,在他们掌握了正确技术后才能开始采集。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所采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保护了自然环境。如果能将国家强制性保护措施与有机采集模式结合起来,不失为保护野生资源的一个好办法。

结语

在农村环境日趋严重的当下,随着人们环境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有机农业在世界各国被提倡,并已然形成了发展趋势和模式,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其实也是在提示我们,也许人们需要重新界定和思考究竟什么是农业?什么是现代农业?虽然,中国传统农业存在各种问题,包括对环境的破坏,但是传统农业对土壤肥力的可持续维护、对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都使其具备环境友好型的特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机械化和化学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最终危及了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由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进而既能满足粮食安全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5-3159-04

Research Progres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 China

YUAN Yuan,LU Jian-fei

(Agricultural Colleg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Jiangsu,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over the past decade was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market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benefit evalu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nd so on. The main problem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on further research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organic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benefit evaluation

有机农业作为目前世界上发展较快的一种可持续、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倡导的安全生产和健康消费理念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在引入有机农业理念的20多年来[1],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对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从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产业发展、效益评价、发展对策建议等方面,对中国最近10年有机农业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开展有机农业的研究提供依据。

1 有机农业的生产与市场营销

1.1 生产技术

耿晨光[2]提出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要增加有机肥投入、扩大绿肥种植和搞好秸秆还田工作,并要制定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相关标准,对土壤-农产品-水源实施监测。彭兴扬等[3]强调在坚持施用有机肥、绿肥、生物肥和矿物肥料的前提下,有机农业土壤培肥还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环境、不同的肥料性质和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进行施肥,并且要进行配方施肥。郑运章[4]综述了有机农业生产中不同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指出可以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进行有机农业病虫草害的防治。

1.2 市场营销

余玫[5]介绍了中国有机农产品主要通过直销、超市和专卖店、直供和配销、政府和组织采购、有机餐馆和出口进行流通,提出要大力开发新的细分市场,建立合理的有机农产品流通模式等营销对策。陆建飞等[6]提出当前中国可重点建立和完善“销售龙头企业带动式”和“产销直挂式”相结合的流通模式,以解决当前中国有机农产品市场发展中“信任危机”问题。娄向鹏[7]指出有机食品有价无市源于缺乏信任,价值支撑是树立有机品牌的根本,要真正打响有机食品品牌,关键要构思营销策略。邹卫华等[8]基于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离散选择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各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对有机食品的质量要求、品牌效应和易购买程度等,对有机食品营销具有正面影响,而消费者年龄、有机食品与非有机食品的价格比率等因素具有负面影响,消费者性别、消费频次等因素则影响不明显。

2 有机农业的产业发展

2.1 发展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