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采购的风险管理

采购的风险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采购的风险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采购的风险管理

篇1

一、政府采购的概念和特征

1、政府采购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简称《政府采购法》)中的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条例》(简称《条例》),可进一步解释政府采购行为,见表1。

2、政府采购特征

(1)采购主体庞大。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非常庞大,政府采购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我国政府是国内市场最大的消费者,没有任何私人采购的规模能与之相比拟。

(2)采购对象广泛。政府职能的广泛性决定了政府采购对象品目繁多,从汽车、家具到武器、航天飞机等无所不包,涉及货物、工程和服务各个领域。因此,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懂技术、懂管理、懂专业的采购队伍。

(3)采购资金公共。政府采购的资金是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和以财政性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的借贷资金,来源于纳税人的税收和政府公共服务收费。

(4)采购政策严明。政府采购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规模巨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支持民族产业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采购政策具有导向功能。

二、政府采购风险识别

政府采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廉政风险、违规风险和质量风险。政府采购历来是廉政高风险岗位,廉政风险是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采购人或采购机构、评审专家等采购当事人利用职权之便设租寻租谋取私利的风险;违规风险是采购人或采购机构因为主观故意或对政策把握不准确而造成的违反政府采购制度规定的风险;质量风险是由于供应商偷工减料或故意以次充好使得采购对象与采购人预期或采购文件的规定不符给单位带来损失的风险。

三、政府采购风险分析

1、行为主体利益不统一造成的风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益最大化是各个主体(包括政府)的行动目标。如果一主体利益的增加是以另一主体利益的减少为代价,那么必然导致风险的产生。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行为主体包括三个方面:采购单位(用户)、采购机构和供应商。采购单位的利益是以尽可能少的财政资金获得质量高且数量多的货物、工程或服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采购机构的利益是通过组织采购活动获得丰厚的收费和佣金,其利益实现的关键在于以最少的耗费促成最大量的采购交易。供应商的利益在于通过参与政府采购活动,最大限度地获得商业利润,其利益实现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中标和取得采购合同。三方利益的不统一,有利于相互间监督制约,但易导致廉政风险、违规风险与质量风险。

2、政府采购中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信息不对称源于“私有信息”的存在,即交易活动中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增加了欺诈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政府采购是指代表政府的一方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易。不管是集中采购还是分散采购,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集中采购交易中,虽然政府采购制度中的“三公”原则使得政府一方将信息及时公布于众,让所有供应商前来参与采购,但政府对广大供应商的“私有信息“仍不能完全掌握,信息表现为“单向”不对称。在分散采购交易中,只有少数供应商能从政府那里获知采购需求信息,而对于其他供应商而言,信息是不对称的,政府对单个供应商的各项信息也是不了解的,这种交易存在“双向”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增加和效率降低,甚至导致交易失败,还易产生廉政风险、违规风险和质量风险。

四、政府采购风险控制

1、廉政风险控制

(1)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培训,打造高素质采购队伍。一是自上而下组织政府采购人员学习本单位组织的采购培训内容,认真参加财政部组织的《条例》知识竞赛。二是根据《政府采购法》和《条例》以及本单位的规定,制定完善政府采购工作流程和采购中心岗位责任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三是推行人员准入制度,组织政府采购人员参加岗位考试,凡是通过考试的人员,颁发合格证书,要求采购人员持证上岗,从根本上提高采购队伍整体素质。

(2)把握廉政风险关键控制点。一是杜绝“化整为零”的现象。按照国务院或地方人民政府规定的采购数额标准,实行公开招标,严防人为降低竞争难度、封闭采购信息、与供应商串通、滋生腐败问题。二是严防目录内项目自行采购行为的发生。采购人应根据采购项目是中央预算还是地方预算,执行国务院确定公布的集中采购目录或地方的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集中采购目录,不可人为增加“自由裁量权”,将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采购项目自行采购,而不委托集中采购机构组织实施,这种故意规避集中采购的行为也带有廉政隐患,要严加防范。三是执行回避制度。采购人员、评标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竞争性谈判小组的成员以及询价采购中询价小组的人员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必须回避,防止相关人员,滋生廉政风险。

(3)全过程多部门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加强监督力度。采购部门、财务、监审等相关部门要实施从立项到采购到验收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对重大招投标活动要现场监督,对查实的商业贿赂等腐败案件要依法予以重惩。执行政府采购信息公告制度,畅通社会监督政府采购的渠道,借助社会监督力量防范政府采购廉政风险。

2、违规风险控制

(1)增强采购人依法采购意识。《政府采购法》主要包括总则、政府采购当事人、政府采购方式、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合同、质疑与投诉、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九个方面。涉及到五个重点环节。一是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必须全部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依法实施政府采购,要做到“应采尽采”;二是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项目必须依法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不得自行采购;三是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以上的项目要进行公开招标,数额标准以下的项目应选择相适应的采购方式;四是采购进口产品要履行报批手续,落实节能环保产品强制和有限采购政策,落实自主创先产品、中小企业产品有限采购政策等;五是按照各种采购方式的法定程序组织采购,重点包括信息公告、专家抽取、开标、评标等环节。

(2)加强各个环节审核控制,使采购行为合法合规。一是计划环节,政府采购计划是否与预算对应,是否包括全部应纳入采购范围的项目,是否选择了正确的组织形式和采购方式。二是立项环节,集中采购目录内项目是否委托集中采购机构采购,是否按照协议供货、定点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项目是否采取公开招标方式,未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项目是否按规定合理选择采购方式。三是特例品环节,涉及进口产品采购的项目是否已事前履行审批手续,准备采购的项目是否已编入政府采购计划。涉及节能环保产品采购的,评分条款及其他条款是否体现强制和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政策。四是采购环节,采购活动是否按照法定程序开展,是否在财政部指定的媒体上信息公告,是否组成评标委员会、谈判小组、询价小组等,其中的专家应在财政部专家库抽取,评分、谈判、确定供应商是否符合采购文件约定。

3、质量风险控制

(1)做好供应商的审查与登记工作。一是资格预审,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比照《政府采购法》和各行业的特殊要求,对投标人的基本情况、经验和过去完成类似合同的情况、财务资信状况、人员及设备能力情况等进行严格审查,不得违规将不合格的供应商列入储备库,也不得采取种种手段故意刁难合格供应商。若出现该种问题应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二是资格复审,重点审查供应商的诸如假账、违约或作弊、供应商合谋等各种不轨行为,一旦发现问题,采购机构及时终止或取消供应商的投标资格,避免给采购方带来损失;三是资格后审,为了有效地控制质量风险,在确定中标商后,对中标商是否有能力履行合同义务作进一步审查。

(2)做好政府采购履约验收工作。政府采购履约验收是政府采购活动的最终环节,也是保证政府采购质量的关键。一要重视验收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依据政府采购合同,以采购合同、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为主,结合国家颁布的有关规定标准、国家有关部门的检测报告、制造厂商的产品说明书作为参考,对采购标的的规格、功能、品质等技术指标,包括供货时间、售后服务在内的相关要求确定严格的验收标准,并据此制定具体验收方案。除了验收标准和具体方案外,验收程序也要严格规范,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标准严格、方案清楚、程序明确是保障采购产品质量的必要条件,同时保护了采购人和供应商双方的合法权益。二要根据常规项目与特殊项目采取灵活的验收方式。常规的采购项目在供应商履约后按照通常的验收程序进行验收,对一些具有特殊性的项目可采取定期回访、临时跟踪与分段式验收等更有效的验收方式,避免一次性验收可能造成的售后服务不到位的现象。此外,对重大的和技术复杂的政府采购项目要组织评委和专家进行联合验收。

篇2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39

采购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企业产品的开发、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的作用。采购作为企业成本支出的重要形式,关系着企业的经营发展和企业的利润收入,加强对采购工作的管理是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当前的采购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我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企业采购的创新和发展,应该对当前的企业采购形式进行创新和改善,借鉴优秀的采购管理,提高我国采购供应链的管理效率。

1大宗物资集中采购的现状及问题

1大宗物资集中采购的现状

自2004年开始实施采购战略以来,各大公司在进行物资管理的过程中,运用了集中采购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且其效益性和规范性都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当前,公司的集中采购管理工作主要是实现对采购工作的规范性和完善性的管理,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的过程中,公司主要是对工程物资进行集中采购,并且提出了物资采购管理规范、招投标管理方法和合同管理办法等,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实现了对采购工作的指导,确保采购工作的顺利完成。[1]

2大宗物资集中采购存在的问题

各大公司在运用集中采购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公司的采购金额、采购量和采购次数呈现逐年增加的情况,集中采购管理问题凸显,这些采购管理问题的出现,对公司的采购管理效率和采购管理成本等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

第一,采购集中度不高是当前企业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由于签约集中度与企业制定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集中采购物资的需求和使用准确性相对较低,公司在利用集中采购时,与实际的预期出现一定的差异,呈现出计划使用量与实际使用量不一致的情况,不能实现与采购计划的有效协同。第三,人员队伍不健全,人员过少,不能满足企业采购的需求。第四,采购审批的流程过长,审批的环节较多,造成审计的时间较长,导致采购的效率下降,采购工作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2]

2大宗物资集中采购的风险管理措施

1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应对水平

首先,需要对当前的物资集中采购制度进行完善,企业当前的采购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的发展要求,应该结合企业当前的实际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对企业的效益成本进行有效的分析,结合公司的具体采购情况,加强对企业的集中采购,完善企业的集中采购目录建设工作。同时还要将企业以前以数量分配为主的管理形式进行改变,改成以工程标段和金额为主的方式,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需要加大对奖惩机制的实施力度,改进集中采购管理的行为,在企业内部设计考核目标,提高对废弃物资的使用效率。对于物资浪费现象,应该做好处理工作,加大惩罚的力度。最后,应该从制度上明确采购的内容,需要在根源上改变公司的不规范情况,对该种现象加以重视,更好的分清责任。[3]

2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降低集中采购风险管理

首先,需要加强对企业的集中化管理,以便能够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按照相关的采购需求,制定好采购的标准制度,以便能够按照制度的相关要求,结合模板进行需求的填写。其次,应该对采购风险非管理的相关流程,加强标准化的管理水平,一旦出现制度不完善的情况,应该按照相关的标准加以解决,促进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再次,要加强对物料编码的标准化管理,能够实现对企业物资的集中采购,加强对企业物资的有效管理,除了应该对企业的名称和各项编码进行规定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对企业各项物资的管理工作,还需要对其规格和功能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更好地实现对物料编码的完善。最后,还需要对企业各项采购工作的行为加强控制,实现对标准采购工作的减少或者杜绝,降低集中采购的风险。[4]

3加强信息化管理,增强风险应对能力

首先,需要对当前的信息化系统功能进行不断的完善,促进库存管理模块和采购管理模块的不断完善,在加大采购部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的物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企业各项库存信息的收入库情况进行仔细的记录工作,严格控制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实现标准化的管理形式。其次,还需要对库存物资进行

定期的清点工作,明确企业当前的物资情况,并将其记录好的物资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当中,实现对企业物资的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实现对库存系统的合理使用。最后,企业管理部门在进行采购需求提交时,为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应该通过减少电子清单使用情况的形式,运用标准化的采购形式,进行采购信息的完善,以便更好地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促进信息系统的合理使用。

4加强风险人员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主观因素

首先,应该加强对各部门的风险管理人员进行不断的调整和管理,实现对各管理部门人员的不断调整,应该将该部门的人员调到业务量较多和人员较少的部门,以实现对各部门的合理管理。其次,应该加强对各部门人员的事务管理,将一些复杂的事项交给技术高的员工,将一些简单的事项交给专业能力较弱的员工,以便更好地提高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效率。

5提高综合管理水平,降低集中风险发生的概率

首先,需要了解大宗物资的集中管理水平,以便实现一体化的配送服务,通过将物流直接入库和减少采购时间的形式,提升物流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物流与采购效率。其次,需要对企业的物资自检水平进行深入的分析,加强对物资的管理能力,实现对检测工作的管控能力,确保物资管理水平。最后,采购部门要做好精细化管理工作,对采购的数量和采购的标准,应该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管理,以便有效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采购质量。[5]

3结论

在企业进行采购的过程中,要对企业的采购效率和采购成本等进行有效的分析,以便加强企业的大宗物资集中化采购风险的管理。本文主要是针对企业集中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公司的实际采购情况,提出加强风险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1]罗宗平谈建筑施工企业的大宗材料物资集中采购管理[J].山西建筑,2015(11):248-249

[2]王青大宗物资集中采购信贷管理的初步设计[J].财经界:学术版,2015(22):127-128,135

篇3

中图分类号:F5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进行,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成立,我国的铁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里程碑,既有铁路大面积提速、高速铁路的不断投入运营以及既有线大力发展重载运输,铁路安全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风险种类、水平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铁路建设项目风险也在不断增多,因铁路工程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跨越地区多、系统复杂,项目特别容易受到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物资采购供应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铁路建设项目采购供应的各个环节,包括物资设备清单整理分类、采购决策、采购形式、部管物资集中采购、建管物资招标请示计划、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及定标、竞争性谈判采购、发中标结果通知书,中标人履约保函、合同签订、增补、设计变更、不合格产品处理、验收入库,发料使用安装、直到工程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一、铁路建设项目物资采购供应风险的类型

1、铁路建设项目物资采购供应外因型风险

一是招标风险,投标人操纵投标环境.在投标前相互串通.围标,有意抬高价格;投标人与招标人串通投标;投标人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投标人以他人名义投标;投标人弄虚作假,伪造资质、中标通知书、合同及编造虚假业绩骗取中标;招标人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的,强制要求投标人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的,或者限制投标人之间竞争;使铁路建设项目蒙受损失。 二是合同风险。中标人在接到中标通知后,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履约保函或保证金而不签订合同;中标人如无故中止合同、更改合同条款、涂改合同条款等。三是价格风险招标采购物资后.该种物资可能出现价格下跌而引起采购风险。三是采购质量风险。中标人所提供的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或没有按照招标文件中承诺的技术标准执行,或执行已过期的铁路技术标准,影响或直接威胁到铁路运输生产安全。四是中标人延迟交货的风险。由于中标人在生产要素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或决策失误,推迟交货日期,从而使采购部门不能及时采购铁路工程所需的货物,给采购工作带来延期交货的风险。五是技术进步风险。某项铁路物资设备实施时由于技术标准的提高,按招标时技术标准生产的产品已被淘汰,不能适应工程需要,或者某种原材料因技术进步而发生变化,导致原有原材料因质量不符合要求不得不舍弃。六是采购意外风险。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自然、经济政策、价格变动等因素所造成的意外风险,如意外交通事故等不能正常供货、遭受缺货风险损失。

2、铁路建设项目物资采购供应内因型风险

一是采购计划风险。铁路建设项目物资部门计划管理不适当或不科学.导致采购数量、采购目标、采购时问、运输计划、使用计划、质量计划等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二是采购合同风险。由于合同订立者未严格按法律规定办事,导致建设工程项目蒙受巨大损失;或卖方采取不正当手段,以某些好处为诱饵公开兜售假冒伪劣产品,导致合同风险。同时建设项目也常常由于合同管理混乱造成违约而被对方追究。三是采购验收风险。由于人为因素造成采购物资在进入仓库前未按合同及制度要求,对采购物资数量、品种、规格、质量、价格、单据等进行审核和验收而引发的风险。四是采购存货风险。存货风险指企业存货因价格变动、商品过时等因素而使存货价值减少的可能性,如采购物资不能及时供应建设工程项目需要,发生生产中断造成缺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五是采购责任和道德风险。经办部门或个人责任心不强、管理水平不高造成责任风险,引起合同纠纷。收受中标人的好处,降低相关质量或验收标准。六是预付款风险。有时铁路建设项目为了得到急需的物资、会采取预先支付货款的方式购进物资。然而,一旦质量有问题.就会相互扯皮,影响铁路信誉,且款项又被供方控制,处于被动局面。七是安装风险。由于施工单位安装人员未按技术规范进行安装造成设备损坏,或野蛮作业造成物资设备损伤。八仓储风险。库存物资设备因锈蚀、变质、失效、被盗给铁路建设项目带来损失。九设计变更风险。因设计变更原因引起的物资设备品种、规格、型号、数量增加给采购供应带来很大困难。

二、铁路建设项目物资采购风险防范措施

1、依法合规,规范采购过程管理

一是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要突出依法编制招标文件这个重点。依法编制招标文件,要充分披露采购信息,全面客观反映采购人合理需求和政策要求,摒弃倾向或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内容。要合理确定投标人参与铁路建设项目采购的基本条件,要科学确定评分办法,评分项的设定既要与项目相关,又要全面考量符合项目要求的投标人的综合实力,确保实现充分竞争。要完善工作流程,确保编制活动公开透明,接受各方监督,要定期修改完善招标文件模板,逐步实现招标文件编制工作标准化。二是追求最佳采购结果,要抓住依法组织评标活动这个关键。依法组织评标活动,要严格遵守国家、铁路购相关法律制度,公正、客观、审慎地组织评审工作,确保评审活动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要按规定程序组织评审,仔细校对和核对评审数据,对排名第一、报价最低的、投标文件被认定无效的情形进行重点复核,以确保评审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要严肃评审工作纪律,对评审现场工作人员明示或暗示其倾向性、引导性意见,接受供应商主动提出的澄清和解释,征询采购人代表倾向性意见,评委会成员之间协商打分等各种违规行为,要注重预防,及时制止。铁路建设采用列入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业产品目录、铁道部行政许可目录、铁路产品认证采信目录内的铁路专用设备,必须选用许可认证的物资设备。

2、对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全过程是指对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重点是对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四个关键点的控制,以防止舞弊行为。全方位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把监督贯穿于采购活动的全过程.是确保采购规范和控制质量风险的第二道防线。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物资采购价格,提高物资采购质量,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外部矛盾。

3、强化对物资需求和物资采购计划的管理

要审查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否科学,调查预测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计划日标与实际目标是否一致,采购数量、采购目标、采购时间、运输计划、使用汁划、质量计划是否有保证措施等等。

4、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的监督

依法订立采购合同是避免合同风险、防忠于未然的前提条件,也是强化合同管理的基础。首先.要强化对采购经办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管理。采购经办部门和人员应对中标人进行生产状况、质量保证、供货能力、企业k经营和财务状况的调查,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合格中标人的正确决策,使合同建立在可行的基础上。每年对中标人进行一次复审评定,所有中标人都必须满足IS09000标准的要求。考评指标包括供货质量、履行合同次数、准时交货率、来料批次合格率、价格水平、合作态度、售后服务等。其次,要对合同中规定的始种、规格、数量、质量、交货时间、账号、地址、运输、结算方式等各项内容,按照合法性、可行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四个标准,逐一审核。

5、对物资采购合同台账、合同汇总及信息反馈的管理

建立合同台账、做好合同汇总,是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风险的一个重要方丽。一是列于已签订的合同要整理成册、妥善保管;建立合同台账、合同汇总以便及时查找合同履行情况。二是合同管理部门应对交付合同进行分类编号,并建立合同台账。合同统一编号要合规,每一份合同包括正本、副本及附件。三是合同履行完毕要及时建立合同档案。合同管理人员应将所有合同进行分类汇总,及时提出报告和汇总表,报送单位领导和各有关业务部门,据此组织生产、规划价位、及H寸接运和按时承付货款。要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向相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真实的反馈信息.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6、对物资采购合同执行中的监督管理

一是审查合同的内容和交货期执行情况,做好物资到货验收工作和原始记录,严格按合同规定付款。如有与合同不符的情况,要及时与供方协商处理,对不符合合同部分的货款拒付。对有关合同执行中的来往函电、文件都要妥善保存、以备查询。二是审查物资验收工作执行情况,对物资进货、入库、发放过程进行验收控制。三是对不合格品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管理.审查物资管理部门是否及时记录发现的不合格品。四是重视对合同违约纠纷处理的管理。五是采取“零库存”策略,并保持一定的产成品存货以规避缺货损失、满足需求增长引起的生产需要;建立牢固的外部契约关系、保证供货渠道稳定,降低风险,规避成本。

7、对物资采购绩效的审计考核

建立健全合同执行各个环书的考核制度,加强检查与考核,把合同规定的采购任务和各项相关工作转化成分解指标和责任,明确规定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标准。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个人,结合经济效益进行考核,以避免合同风险的发生。

8、加大物资质量抽检力度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监管制度,加强对重点物资的监督检查和质量追踪,采取多种多样的检测方式,确保铁路工程物资设备质量,重点加强对招标物资、行车重要物资、首次批量供应单位物资的进场质量抽查;对检查不合格产品及时处理,协调退货和质量赔偿,及时《铁路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对抽检不合格及铁道部质检通报的不合格产品进行核对、清理、退货、撤换,为确保铁路建设项目和运输安全把好质量关。

9、加强与设计、工程部、施工单位沟通

召开由设计院、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技术部门、施工、监理单位参加的设计变更会,做好四方签认的设计变更,及时上报路局、铁路总公司设计变更文件,做好审批后的物资采购工作。

10、加强廉政建设

进一步完善物资监察、物资纪律;要坚持开展专项执法监察和物资管理标准化检查活动,要积极利用网络等各种手段做好物资招标的上网公示工作,主动接受舆论监督;要进一步完善决策、采购、验收、付款、使用五权分离制度,构建权力制衡的长效稳定机制。认真排查廉政风险类型,积极建立廉政风险防控线。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建设项目物资采购供应存在一定的风险,规范铁路建设项目采购市场秩序,促进供应商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使采购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确保铁路建设项目如期竣工运行。在铁路建设项目时,采取不同的措施去针对不同的风险,是铁路建设项目施工企业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控制风险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6-0146-03

1 工程项目管理

1.1 工程项目管理的涵义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建筑市场中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在建筑市场中显得极其重要。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指工程项目的管理者依据业主的不同要求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或者某个阶段的服务与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可以协助业主对整个工程进行勘察、分析、施工。

1.2 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复杂性、创造性。一般看来工程项目的建设跨度的时间比较长、受外界的影响大,整个工程项目中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得项目工程的复杂性加大。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创造性,各个企业可以总结前人的经验、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工程项目管理中。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本着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切合实际地解决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相应的项目管理的方法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其中最主要的是项目管理的方法具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集多学科知识于一体,将项目管理方法分为三种,包括逻辑方法、专业方法、哲学方法。工程项目的企业者将这些方法运用到项目的策划、分析、目标的控制以及项目工程的后期评价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项目工程管理的科学性。目前各个企业都对项目工程建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以应对项目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不同问题。这些组织结构会将项目工程中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后再进行合理使用。项目工程的组织机构会在不同的阶段对整个工程中的资源、资金、人员进行不定期的调整,以达到整个工程项目预定的目标。另外,工程项目组织机构的建立不可能采用单一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管理者会针对不同的管理要求在组织机构的建立上采取弹性管理模式。业主的满意度是评价一个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举,项目工程的管理就是在结合业主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业主的要求,使得客户对整个项目工程的满意度达到最高,以实现双赢的

目标。

1.3 工程项目管理的意义

目前,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工程项目管理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像项目管理层的监督不到位、对项目管理的水平低、企业的扩张与企业间的利润不同步以及总公司与各分公司间的利益冲突,这些都是项目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完善工程项目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解决不同困难的途径,解决客户的实际性问题。针对工程项目复杂性的特点,企业的管理层应做到不断加强与完善项目工程的管理策略、提高组织机构的管理效率、加快各企业间的信息传递、完善业绩考核以及优化各部分间的利益达到化解内部矛盾的功效。工程项目管理的不断优化,能够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使得企业更具有实力,企业将会在不断调整的基础上,继续开阔市场、加大宣传,对项目工程进行进一步的专业化管理。由此可见,项目工程的管理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2 物资采购

2.1 采购的涵义

采购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对所需的商品进行预测,从商品的质量、价格、渠道以及数量上进行进一步选择,采购的方式包括很多种,有批发、零售、网上电子采购,还可以是供需双方面对面的交易,主要是指需求方为获得物资、信息、技术等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在市场经济的交易工程中当物资、信息、技术的所有权发生转移时意味着采购的交易过程完成了。

2.2 采购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的管理中采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工程项目中设备采购的好与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优化工程项目中原材料的采购,一方面能够增强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3 工程项目采购风险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工程项目的采购管理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关键之举。所以,加强对采购工作的管理,对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采购工作效率、项目工程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开放,建筑市场的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进入21世纪,国际、国内的各大企业都在不断地扩张,而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性人员缺乏以及工程项目中物资管理水平的低下,使得整个工程项目采购的发展现状呈现出粗放型、不完善型的状况。

3.1 国内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在项目工程风险的管理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多学者将从风险中得出的分析、对策、识别方法等运用到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中。但是,就目前看来,我国对采购风险管理的专门性研究还是比较少,况且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只停留在表层上,深层次的成果相对缺乏。有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采购风险体现在采购的各个环节中,各企业中的采购人员对采购中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企业制定的采购决策不科学、容易受利益关系的限制等,这些都是造成工程项目设备采购风险的成因。工程采购的风险与其他类型商品采购的风险相比较具有特殊性,工程采购的材料都是特质的,它会在一段时间内一砖一瓦地呈现在你面前。因此,工程采购除了具有一般风险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风险。

现在,我国很多企业中的采购者在采购过程中效率低下,在采购工程中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会消耗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很多采购者为了方便,省时间,在采购时没有做到货比三家,自然而然采购的效率就比较低。另外,在采购过程中还存在采购方与供应商间的沟通不完善、信息共享程度差等问题。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相互隐瞒各自的信息,多次的谈判是通过电话来实现的,所以相互间的信息共享度差。

3.2 国外研究现状

在项目工程采购的风险研究现状中,国外的研究多趋向运用定量的方法对项目工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研究,其研究的范围较为广阔,对风险的分析、识别占有较大比重。目前国外已经建立了识别项目风险的管理机制,对一些大型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应对措施。一直以来国外的项目工程管理大都基于主观经验,缺乏实质性的探索,所以,建立对项目工程的风险探索、风险评估、风险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在项目实施之前就将项目的风险指数降至最低,尽可能地减少工程项目的生产成本。200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很多企业管理者更多地是在应对工程项目中的风险,而不是从最初的防范风险做起,针对此风险各企业应该尽早地不断完善防范风险的对策。虽然,国外在项目工程采购风险的管理中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但是对于项目工程中的一些风险还是缺乏定性的、专业性的研究。

3.3 发展的方向

工程项目设备的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与风险管理的结合,是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我国目前的项目工程风险管理的发展朝着计算机化、专业化、全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周期性长、不确定因素多、投资消耗多、技术要求高的过程,且我国在风险应对水平上也低于国际水平,因此,如何提高项目工程设备风险管理的水平是一个重要课题。对于风险技术管理中的风险分析、风险预测等技术还要继续探索。随着,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不断发展,我国在项目工程风险管理的领域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风险效益的综合化、风险预测的定性化以及风险管理模式的完

善化。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采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工程项目越来越具有优越性,现在有些学者运用计算机技术针对项目工程中的采购风险提出了风险评估系统、风险预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各个企业的管理者在计算机上运用这些系统解决一些大型工程中遇到的风险问题。对于一些地区跨度大、专业分类比较杂的大型工程来说,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地提供有效信息。计算机管理技术的运用,使得项目管理的科学性逐渐朝着成熟的方向发展,可以说项目工程的管理也逐渐走向专业化,企业主将项目工程管理体系理论逐步运用到实践中。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在不断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集中体现在国际间项目工程的合作不断增多、国际间专业信息的共享以及国际间专业活动的增加。项目工程风险管理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为我国提供了技术与知识,另一方面,伴随的挑战也加强了,对我国项目工程管理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了。现在的项目工程管理所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广,所涉及的知识也比较广,在很大程度上项目工程管理将抽象的转化为具体的,总之,我国的项目工程风险管理在不断朝着综合化的趋势发展。

4 结语

目前,我国在项目工程风险管理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风险也在加大。因此对工程项目采购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是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程岩,刘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J].建筑设计与管理,2003,(6).

篇5

1.企业风险。所谓风险,即某一行动的结果有多种可能而且不确定,其中某些结果将对事件主体产生损失。这种损失的可能性就称为风险。而企业风险又是特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可能遭受到的损失与威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不管是在采购、生产、销售等不同的经营过程,还是在计划、组织、决策等不同的职能领域,都有可能遇到风险。

企业风险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风险是事件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综合,包括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其次,风险与机遇二者在数量及性质上成正比例的辩证统一关系,机遇蕴含于得到有效管理的风险之中。

2.采购风险。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包括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具体来说,如采购预测不准导致物料难以满足生产要求或超出预算、供应商群体产能下降导致供应不及时、货物不符合订单要求、呆滞物料增加、采购人员工作失误、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实甚至违法行为,这些情况都会影响采购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采购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手段和方法,予以防范、控制和处理,以最小成本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采购风险管理可分为四个阶段:

(1)对采购风险的识别。对企业或供应链面临的潜在各种风险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加以认识和辨别。即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并以明确的文档描述这些风险及其特性。风险识别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应尽可能地全面识别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对风险进行分类和归纳是风险识别中常用的方法。根据积累的风险数据和信息,特别是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数据集合风险管理知识库,可以较为完整地开发和编制企业风险检查表。检查表的好处是提高了风险识别过程的效率。特别是企业进行大量类似项目时,完全可以开发一套通用的风险检查表,以提高风险识别过程的速度和质量。

(2)对采购风险进行分析。即评估已识别风险可能的后果及影响的过程。风险分析可以选择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方法,进一步确定已识别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并根据其影响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关键风险项,并指导风险应对计划的制定。风险指数体系是一个有效的风险分析模型,主要用于表征整个企业的风险程度。该体系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结果,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得到一组量化的风险指数,从而实现对企业风险的量化反映及横向校核,并监控风险管理的绩效。

(3)对采购风险进行应对。即针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开发、制定风险应对计划并组织必要的资源着手实施,目的是有效控制风险,避免风险失控演变为危机。风险应对计划包括企业当前及未来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别,针对各类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每个措施的操作规程,包括所需的资源、完成时间以及进行状态等。风险应对计划形成之后,企业应通过风险管理体系确保计划启动时所必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

(4)对采购风险实施监控。即在风险管理全过程中,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控残余风险及识别新的风险,确保风险应对计划的执行,评估风险应对措施对减低风险的有效性,并形成风险监控报告。风险监控是企业风险管理生命周期中一种持续的过程,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不断变化,可能会有新风险出现,也可能有预期风险消失。

三、防范物资采购风险的对策

1.建立与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素质。建立减去物资采购的内部制度与程序,并不断完善,相关人员要严格按相应的文件执行采购行为;加强对员工尤其是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警示教育,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增强法律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循,不断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杜绝人为风险的存在。

2.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全过程指的是物资管理的所有环节,包括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过程。重点是对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加强对物料需求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的审计,做好合同鉴证审计,做好对合同台账、合同汇总及信息回馈的审计,加强对物资采购合同执行中的审计,加强对物资采购绩效考核的审计等方面。3.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系统。首先,建立健全预警系统,通过对风险值较大的要素设定警戒值,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征兆,准确的预报风险。例如,对主要原燃料库存就可设定警戒库存量,当低于这个库存时必须实施应急措施。其次,建立全面的应急系统,这是一旦风险发生后企业可以启用的应急措施。应急系统一般采用备选方案的形式预先准备,当风险发生后,企业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与之对应的应急措施进行实施,以便及时补救,变被动为主动,使风险损失降为最小。

篇6

1.1企业物资采购外因型风险。

1.1.1意外风险。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自然、经济政策、价格变动等因素所造成的意外风险。

1.1.2价格风险。一是由于供应商操纵投标环境,在投标前相互串通,有意抬高价格,使企业采购蒙受损失。二是当企业采购认为价格合理情况下,批量采购,但该种物资可能出现跌价而引起采购风险。

1.1.3采购质量风险。一方面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而导致加工产品未达到质量标准,或给用户造成经济、技术、人身安全、企业声誉等方面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因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有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整体质量、制造加工与交货期,降低企业信誉和产品竞争力。

1.1.4技术进步风险。一是企业的制造产品由于社会技术进步引起贬值,无形损耗甚至被淘汰,原有已采购原材料的积压或者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而造成损失;二是采购物资由于新项目开发周期缩短,如计算机新型机不断出现,更新周期愈来愈短,刚刚购进了大批计算机设备,但因信息技术发展,所采购的设备已经被淘汰或使用效率低下。

1.1.5合同欺诈风险。①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他人订立合同,以伪造、假冒、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担保;②接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款、预付款,担保财产后逃之夭夭。③签订空头合同,而供货方本身是“皮包公司”,将骗来的合同转手倒卖,从中谋利,而所需的物资则无法保证。④供应商设置的合同陷阱,如供应商无故中止合同,违反合同规定等可能性及造成损失。

1.2企业物资采购内因型风险。

1.2.1计划风险。因市场需求发生变动,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性;采购计划管理技术不适当或不科学,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导致采购中计划风险。

1.2.2合同风险:一是合同条款模糊不清,盲目签约;违约责任约束简化,口头协议,君子协定;鉴证、公证合同比例过低等等。二是合同行为不正当。卖方为了改变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往往采取一系列不正当手段,如对采购人员行贿,套取企业采购标底;给予虚假优惠,以某以些好处为诱饵公开兜售假冒伪劣产品。而有些采购人员则贪求蝇头小利,牺牲企业利益,不能严格按规定签约。三是合同日常管理混乱。

1.2.3验收风险。在数量上缺斤少两;在质量上鱼目混珠,以次充好;在品种规格上货不对路,不合规定要求;在价格上发生变形等等。

1.2.4存量风险。一是采购量不能及时供应生产之需要,生产中断造成缺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二是物资过多,造成积压,大量资金沉淀于库存中,失去了资金的机会利润,形成存储损耗风险。三是物资采购时对市场行情估计不准,盲目进货,造成价格风险。

1.2.5责任风险。许多风险归根至底是一种人为风险。主要体现为责任风险。例如,合同签约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未能把好合同关,造成合同纠纷。或是采购人员假公济私、收受回扣、谋取私利。

2. 企业防范物资采购风险的主要对策

2.1应建立与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教育,提高素质。

应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程序,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增强法律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杜绝合同风险。

2.2加强对物资采购招标与签约监督。

(1)检查物资采购招标是否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采购经办部门和人员是否对供应商进行调查,选择合格供应商。是否每年对供应商进行一次复审评定。(2)加强签约监督。检查合同条款是否有悖于政策、法律,避免合同因内容违法、当事人主体不合格或超越经营范围而无效;通过资信调查,切实掌握对方的履约能力;对那些不讲效益、舍近求远、进入情货等非正常情况严格审定;审查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当事人权利义务是否明确、有否以单代约、手续是否具备、签章是否齐全。

2.3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全过程的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重点是对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价格,提高物资采购质量,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外部矛盾。

2.3.1加强对物料需求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的审计。审查企业采购部门物料需求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依据是否科学;调查预测是否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计划目标与实现目标是否一致;采购数量、采购目标、采购时间、运输计划、使用计划、质量计划是否有保证措施。

2.3.2做好合同鉴证审计。(1)审查签订经济合同当事人是否具有主体资格,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2)审查经济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实。(3)审查经济合同主要条款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要求。(4)审查经济合同主要条款是否完备,文字表述是否准确,合同签订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通过审计鉴证,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不合法现象;提请当事人对缺少的必备条款予以补充;对显失公平的内容予以修改;对利用经济合同的违法活动予以制止,从而减少和避免经济合同纠纷的发生。

2.3.3做好对合同台帐、合同汇总及信息反馈的审计。当前,合同纠纷日益增多,如果合同丢失,那么在处理时会失去有利的地位而遭受风险。因此,建立合同台帐、做好合同汇总,运用先进管理手段,向相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真实的反馈信息,也是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7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天然气及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就使我国油气管道行业遇到了发展的黄金期。管道运输在油气运输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其质量与大众生活、能源安全等密切相关,所以应受到足够重视。

一、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意义。

在油气管道工程中,物资采购常常在项目总造价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超过50%。物资采购在整个油气管道项目中占有这么大的投资比例,使物资采购状况直接决定了管道项目运行效果的关键因素。物资供给是油气管道项目生产的基础,生产中用到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都是从采购中得到的;没有采购则不具备油气管道项目生产需要的基本条件,没有充足的物资供给就不能顺利开展生产活动。所以,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是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具体的物资采购过程中,任何一种采购都必须确保所采购物资的质量都符合油气管道项目的生产标准,应该始终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符合项目标准为责任。物资采购管理是当前工程建设滚利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环节,应该将物资采购管理活动始终贯穿于风险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所以,采购活动与采购管理对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都有重大影响。

二、物资采购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物资采购风险,一般指的是在具体的采购中可能发生的一些意外状况,造成所采购到的物资不能满足项目需要或者不利于项目收益的提高等。因为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金额在总工程投资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项目总工期及质量有重大影响。所以控制采购风险是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核心内容。有效预防物资采购中的风险因素,有助于施工单位依照合同履行自身的职责,有助于保证项目成本目标、工期及质量的实现。从油气管道项目中标到签订合同再到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工程竣工及验收,各个环节都需要对所使用的物资进行风险管理。由此可见,加大对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收益、提升自身市场竞争的最有效手段。笔者调查发现,在油气管道项目的物资采购过程中,其风险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点:

1、物资采购方案中的风险。

物资采购方案是整个油气管道项目中物资采购工作开展的依据,所以采购方案的合理性及精准度直接决定了采购活动的成败。在具体的物资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因为采购者没有准确估计市场行情,导致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使实际金额与计划金额有很大差异,严重超出的计划数目,从而严重影响整个油气管道项目生产活动的开展。如果所采购的物资过早地大批量融进施工现场的话,势必会导致严重的物资积压,就会大幅增加物资管理及堆放场地的成本。另一方面,如果物资没有依照施工进度的需求按时送达施工现场的话,就会因物资供给不足而导致代工损失,直接影响工期及进度。可见,油气管道物资过早或者延迟送达施工现场,都会对工程的进度及利润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运行成果。

所以,为了确保物资采购与油气管道项目的施工进度高度匹配,应该严格根据物资管理制度策划出合理的、精准的采购方案,并将整体采购方案分成精细的分期审核体系,项目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核采购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全面预测采购方案是否有利于施工实际的状况,调查实际采购与方案目标是否一致,针对采购方案中的不合理细节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偏。只有借助严格把关及科学管理,才能有效预防由于不合理的采购方案而引发的采购资金风险。

2、供货商引发的风险。

近年来,油气管道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得更多的企业都投身于管道建设。在数目众多的油气管道供应商中,其生产条件、资质等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很可能会出现由于物资供应商不能及时供货而影响工期的状况;可能会因供货商所提供的油气管道物资质量、数量不达标,而导致物资积压或者影响施工质量等问题的出现;还可能部分供货商诚信意识不强而出现严重违约现象,导致出现合同诈骗风险。

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在油气管道物资采购中,较为常见的风险是质量风险。在油气管道市场中,因为激烈的竞争很多物资供应商不得不大幅降低利润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其还必须严格控制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很多油气管道物资供应商虽然从整体上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但是也大幅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不断暴露出来的产品质量问题,也给油气管道项目采购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材料质量是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生命,其直接关乎油气企业的兴衰存亡,可见,物资质量管理在油气管道项目中必须被高度重视,并常抓不懈。在市场经济中,油气管道项目已经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想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求生存,就必须严格控制物资采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所采购到的物资质量能完全符合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

因此,在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成本风险、大幅提高物资质量。在具体管理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应详细而全面地调查供货商资质,深刻了解其服务态度、价格水平、交货能力、生产能力。②小批量抽检供货中的产品,针对重要的油气管道物资,应该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供货商的车间进行监督生产。③严格检验需要入库的物资。入库检验是确保油气管道项目材料质量的主要环节,也是杜绝不合格品进入施工现场的有效手段。④评价与考核供货商,并和表现良好的供货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总之,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在整个油气管道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其管理成效直接决定了项目建设的成败。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充分重视对油气管道物资采购的管理,全面分析物资采购中的风险因素,并积极制定有效措施予以应对,确保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篇8

1.1 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滞后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设计不严格,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如下:(1)会计基础性工作未认真执行,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2)权力与义务不统一,有时出现权力滥用的情形。个别管理人员可能利用职务之便,钻法律的孔子,获取不正当利益,或私自挪用拨款、政府专项资金、公款等,给机构造成损失;(3) 资产管理缺乏制度规范,产生账面价值和实际资产不相符问题,给单位带来资产流失。

1.2 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备

目前,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对本单位的业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环节事先设立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而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导致该单位无法及时预见、识别财务风险,更无法及时予以控制和防范。此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尚未有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风险决策机制,由此导致参与制定财务决策和财务规划的利益相关者范畴不明确,财务决策效率低下,风险控制难如人意。

1.3 必要的财务监督不到位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监督管理机制主要以内部监督为主,即依靠相关规章制度等硬性规定的强制作用,极少依靠外部力量,如法律、道德、市场、文化等的约束力,而我国目前法律体系建设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造成法律约束力很难发挥应有作用。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更多关注的是财务的核算,因此缺乏自查力和有效的自我监督。

1.4 岗位设置不合理

由于受单位核定编制的限制,财务管理人员数量有限,且岗位设置不合理,很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跨岗兼职的问题。相关业务人员、会计人员、监督人员没有做到岗位分离,容易出现单位内部人员工作混杂、职责不清的现象,由此使得财务风险发生几率增加。

2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缺陷的原因分析

2.1 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各项财务工作要想顺利有效地进行,离不开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就目前情况看来,一些单位的领导以及财务人员对防范财务风险的意义还未明确,风险控制意识较为薄弱,从而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管理的关系,更缺少对财务风险的正确把控。如有的人认为,只要会计核算中心清楚财务问题就行了,真的出现问题和自己毫不相干,由此剥离了财务管理的整体性问题;有的人则单纯地认为财务风险管理只是财务部门需要掌握的,因而造成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实行的一支笔审批制度也常常流于形式。

2.2 会计核算中心与机构内部缺少必需的沟通

沟通不畅影响了对财务风险及时有效的掌控和管理。行政机构作为会计核算单位的主体,财务管理功能保持不变,不能认为只要实行集中核算,财务管理机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各单位应与会计核算中心保持沟通交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联系和监督,共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会计核算部门不统一,双方联系沟通不到位,极易造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即会计核算中心只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只管物不管账,产生账物不符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财务风险整体控制的有效实施。

2.3 个别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当前我国财务管理工作尚欠完善、重要性还未能完全体现出来,所以对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远不及企业单位来得严格;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信息化则带来了管理观念的更新和变革,许多事项的规范及其具体落实离不开具有较高水平的管理人员,这对矛盾无疑会影响财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

3 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构建

3.1 明确会计岗位职责,实现相互牵制

行政事业单位首先要完善岗位职责,实行以职定岗、以岗定责,增强各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更好地履行自身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需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完善激励竞争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紧迫感。此外还应强化学习机制,鼓励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据此,会计岗位设置应当符合以下几点要求:1)各会计岗位要保证职责明确;2)各会计岗位要保证分工明确;3)会计岗位应当与本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业务相适应;4)各会计岗位要保证不定期考核;5)各岗位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

3.2 增强风险意识,明确风险控制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相关领导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合理有效地安排财务工作,并周期性地开展风险防范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明确风险控制目标,确保总体目标与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相协调,确保内外部、尤其是各部门之间实现真实的信息沟通,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的财务报告;确保单位有关规章制度及为实现业务目标所施行的主要措施落到实处;保证管理的有效性,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确保财务工作所涉及的资金核算、资金支付、资产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与会计基础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相一致,财务管理工作所形成的财会信息能够符合会计准则所要求的及时性、真实性、明晰性、可比性,从而为上级部门及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3 加强财务监督工作

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应该是交叉使用、有机结合的监督模式,因此只有建立内部财务监督和外部财务监管合作机制,监督才能发挥实效。所谓内部监督,通常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监督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二是确保资产的安全,包括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固定资产等;三是严格控制成本和费用;四是监督业务活动运行情况,其目的在于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确保资金发挥最佳效用。当然,为了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重视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将市场监督、管理层监督、上层监督、有关部门监督等各种监督统一起来加以综合运用。国内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现代科学技术,逐步构建财务风险检测、评估、预报系统。把掌握的横向数据与纵向数据进行比较,对实际财务工作汇总潜在的风险作出反应,将可能产生的财务问题消弭于萌芽状态。

3.4 健全财务危机管理机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遭遇财务危机时,当务之急是先仔细研究危机发生的原因,判断是由内部工作原因还是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然后根据原因找出措施,以防止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在建立健全单位财务危机管理机制时,首先需要激发相关人员参与财务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保证其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其次,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型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与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要素系统需要根据内、外部相关情形的变化而随时做出调整,财务风险管理过程需要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优化,简而言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必须经得起考验,尤其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剧烈波动的时候。

3.5 强化预算管理力度

3.5.1 保证预算编制的严密性

部分预算管理问题,在预算编制时或已埋下隐患。有些单位认为这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因此只让财务人员参与其中,很少考虑其他部门特别是业务部门的共同参与,由此造成所编制的预算与各部门实际情形不符,甚至相去甚远。因此要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一是要尽早启动,使得同预算编制相关的各个部门有充裕时间进行酝酿;二是应经过几上几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保证预算编制能最大限度地切合单位内各部门的实际运行情况。

3.5.2 加强预算支出的执行力度

预算支出,简单来说就是相关业务部门完成工作时发生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耗费。各业务部门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做到勤俭节约,照章办事,尤其是在处理三公经费问题上,必须防微杜渐。对于违反财务规定的事例,核算部门要遵循法律法规,及时向负责人报告;对于情节严重者,纪检监察部门则应追根究底,严惩不贷。当然,对各业务部门的资金使用绩效,也应该进行有效监督和考核评价。

3.5.3 加强预算执行中后期的跟踪检查

篇9

引言

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在面临任何风险时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测和决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市场经济走向,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成为当下企业财务管理中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而防范财务风险,完善风险管理系统,提高防范政策的实施力度等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构建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为企业内部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依据

企业的财务状况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盈利情况,管理者通过财务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经营状况的好坏来决定下一步的经营决策。同时,企业财务系统管理者通过分析企业人员的工资体系、绩效管理体系等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其对企业运营所做出的贡献,也成为企业人事调动的依据,成为企业高效管理的重要辅助信息。

1.2有利于企业应对新时期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大数据时代是各种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新的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成为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必然因素,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做出经营决策的有效性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环节,而应对这种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也是企业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模型的重要原因。

1.3有利于帮助企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企业应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应对企业内部、外部面临的各种潜在的挑战和竞争,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力,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依据,还能够在资金流动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监督和预警机制,从而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发现财务危机和预防财务危机,并能够在遇到危机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风险最小的方式进行解决,将企业可能的风险和损失降到最小,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财务风险管理程序老旧、不完善

一个成熟的企业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作为支撑,以应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危机。然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潜在威胁,而此时,有些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没有将新的风险划分到管理系统中,给企业发展造成威胁。另外,很多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只是一个空壳子,系统中的各个机构人员设置都不到位,没有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作为支撑,这样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运行起来会产生重重的困难。

2.2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大数据时代下很多企业都具备了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有着丰富的财务风险管理经验,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只停留在了制度方面,基于制度而制定出的各种运行政策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公司有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有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只是因为执行力度不够,而将企业置于非常危险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

2.3对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

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是相辅相成,共同完善的,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各种企业经营政策的实施还需要严格的监督机制作为保障,而对于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来说,只有更加完善、严格的监督体系,才能把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置于一个更加公开透明的环境中,才能及时发现财务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然而,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忙于应对各种新的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而忽视了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监督和管理,导致各种财务问题的产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威胁。

3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模型构建的途径

3.1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运行中的地位

大数据时代下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有一个良好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提高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度,将此体系真正贯穿到企业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对不按照财务管理制度运行的人员进行严厉的惩罚,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提高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威信力;其次,企业要对本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力度进行大力宣传,做到人人懂,进而人人尊重,人人能够自觉地按照此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管理自身的行为;最后,管理层应该意识到财务管理体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能够积极构建完善此体系,逐渐形成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使其真正发挥在大数据时代应该有的作用。

3.2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运行监督机制

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企业良好发展过程中所最需要具备的。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的竞争力,首先,就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以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为依据,积极引进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体系,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现状,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提高财务管理能力,提高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其次,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机制,形成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完善的监督体系,内部监督主要通过将财务情况公开透明,形成员工与其他部门对财务管理的监督,而外部监督主要是通过各种审计机构对企业进行定期的审计、检查和监督,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外部监督关系到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声誉,因此企业更应该加强重视,完成企业从内而外的各种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帮助企业进行科学决策。

3.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作为辅助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也至关重要,因为人才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

4结语

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整个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下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企业内部的各种监督机制,才能有效应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时期可能出现的各种潜在的经济威胁,才能壮大企业实力,增强发展动力,才能在新时代下发展成为更优秀的企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彪.基于大数据的企业财务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5.

篇10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程度日益加大,企业集团如果不能有效地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因素,势必使企业集团的未来发展陷入严重的危机境地。因此,从战略的高度出发。设计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模式对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特点

(一)规模不经济问题

集团成立的初衷就是要发挥其作为一个整体的资源优势。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等效益。但是。由于对各子公司的控制力度不够,子公司各自为战的现象严重,由此。一方面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阻碍了集团整体目标的实现。导致规模不经济。

(二)资金管理问题

有些企业集团公司的资金流动与监督控制严重失调。出现大量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资金管理失控。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内部人员利用权力擅自挪用转移资金。使企业集团原本有限的资金分散、沉淀、闲置;二是子公司都掌握一定数量资金,而这些资金大部分由母公司贷款获得,如果母公司对贷款难以及时调回,会影响母公司的财源和资信。

(三)资本运营问题

资本运营是企业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资金的筹集、运用、收回的分配。首先,企业集团内部整体资金调剂无序,资本经营意识不强;其次。有些企业集团投资盲目,导致整体投资效益差,投资风险加大;三是企业集团自身管理能力较差,导致企业资金回报率低,甚至出现亏损。

(四)信息失真问题

由于集团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或公司内的管理部门之间出于各自的局部利益,主观上不愿及时提供准确的相关信息,阻滞信息流。造成信息严重的不对称和不集中。更为严重的是提供虚假信息。造成集成后的信息普遍失真。

二、传统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缺陷

(一)财务预警模式

由于企业的各种风险最终表现为财务风险,早期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式,与此相对应的财务风险管理模式便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相关财务指标模型评价企业目前的风险水平。进而再作出相应的风险示警和风险控制决策。

从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历史演进看,其评价对象主要集中于财务指标。因此具有容易量化、评价方法日趋成熟和便于理解的优点。但同时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第一,财务模式基于财务数据而其本身不能对财务报表的真伪进行鉴别,当财务数据失实时则不能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正确评价;第二。单一的财务指标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整体风险水平;第三,偏重定量指标、忽视定性指标而易失去相关的重要信息。

(二)平衡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不足

平衡风险管理模式是在财务预警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贯穿了平衡记分卡的基本思想(平衡记分卡从四个方面构建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财务层面、客户层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方面)。通过平衡考虑企业的财务风险、内部经营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外部客户风险来评价企业的整体风险,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控制风险的具体方法。

相比财务风险管理模式而言,平衡模式的创新之处表现为:风险评价指标全方位化;风险评价指标全局化、群众化;风险管理动态化、适时化。

但是,平衡模式仍然有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各类风险之间没有主线贯穿从而导致相互之间分散而缺乏联系。无法有效控制风险;没有明确相互平衡的各类风险如何进行权衡即权重分配问题,不同的分配权重的取值,可能导致不同的风险评价结果。

三、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设计思路

集团风险管理是关系集团发展战略,贯穿集团成长全过程的战略性的动态管理活动。因此,集团风险管理模式的构建必须实现以下几个目标:首先,必须有助于集团从战略的高度控制企业集团的风险,避免由于集团面临来自外部环境的威胁而导致经营失败的风险;其次,避免由于集团内部的管理风险、子公司的经营风险导致集团整体风险扩大化;最后,通过各级公司和各级管理阶层运用具体的风险控制手段将风险控制和消化在萌芽阶段。

(二)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模式的系统原理

集团风险管理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其构建包括三个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风险管理架构、风险监控机制和风险管理流程。

架构、机制和流程这三要素构成了企业风险管理模式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如图1所示。

(三)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架构

风险管理架构是指集团风险管理的依托对象。即公司治理结构中拥有风险管理职能的权利机构和岗位安排。如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集团内部审计机构等。

集团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在内的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涉及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包括:

1 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

具有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和审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等权利。

2 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在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由董事会向下属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监控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一种经济监督制度。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的两大原则:一是选择对集团核心力构成最为重要、对集团利益贡献最大或者经营业务必不可少但管理非常混乱的控股子公司;二是财务总监对集团公司董事会负责,其经济利益与派驻的子公司脱钩,由集团董事会考核和管理。

3 审计机构

这里一般是指集团内部的审计机构,承担了集团主要的内部审计工作。在特殊情况下也包括董事会聘请的外部审计机构。

(四)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机制,就是利用相应的风险监控工具(如内部审计制度、外部审计制度等)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潜在的风险发生领域进行监督和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 现代内部审计 现代内部审计不仅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纠错防弊,更重要的是用来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活动,以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现代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应该从财务收支活动、内部控制制度拓展到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主要包括:专项业务审计,评价其对企业决策和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及目标的完成情况;企业的管理活动审计,评价其管理职能的发挥情况及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对各子公司责任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其责任履行情况。

现代内部审计不仅从审计的内容进行了拓展,而且从审计的方式和控制关键点进行了革新。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管

理的现代化。传统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全面、准确的监控。因此,内部审计的控制重点必须前移,把事中、事后审计和事前审计相结合,发挥好预防性和建设性的作用,把审计工作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防。首先,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计划―决策―执行―评价”的过程,现代内部审计对企业重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主要是经济可行性和财务可行性)进行审计,看企业的分析和论证是否合理;其次,项目实施后,对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检查计划的实施和决策的执行情况是否正常。是否出现偏差,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项目结束后,对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率等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2 外部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即经营风险导向审计(Bus‘lness Risk-basedAuditing)从战略管理和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和流程,分析评价企业可能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剩余风险,从而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如毕马威会计事务所的经营风险测评程序(The KPMG‘s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简称BMP)。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战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对于监控集团的经营风险和战略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引入基于战略发展观的现代风险导向的外部审计,对集团的战略发展风险和高层管理舞弊风险能够起到更好的监控作用。

整个行业的商业风险通过经济活动的主体即企业的系列经营活动传递到企业的战略管理和经营层次,而企业战略管理风险和经营活动风险会以经营失败或管理舞弊的形式爆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于集团风险监控体系,一方面体现在集团母公司以及各子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审计上,另一方面体现在集团认为有必要借助于事务所的咨询方案对集团进行诊断和战略调整。不管哪种情况。都应首先从战略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给各行业带来的风险,然后再从行业的角度具体分析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而评价企业的经营失败风险和管理层舞弊风险,从而把握集团整体风险的大小、范围以及重要程度,最终为集团制定相应的风险治理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五)集团财务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环境分析、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风险控制六大步骤。

1 环境分析

主要是分析集团面临的全球经济环境、所处行业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全球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资源禀赋、全球化竞争和文化冲突等;所处行业状况包括行业竞争状况、行业价值链地位、市场需求状况和行业进入壁垒等;企业经营环境主要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业务流程和领导风格等。环境分析有利于企业制定各种正确的目标,并可以通过事项识别发现机遇和挑战(即风险的潜在表现)。

2 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既是环境分析的结果,也是风险识别的依据。企业根据内外环境的分析,制定与企业愿景相适应的战略目标,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制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各项财务或经营报告目标以及指导企业业务活动符合相关法规制度的合规目标。

3 风险识别

通过内外环境的分析和企业制定的各种目标可能或已经实现的程度,动态地对风险进行识别。这些风险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自然、技术等各方面。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和经济效益原则对风险识别的深度、广度和时间进行决策。

4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主要是分析评价潜在风险可能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程度,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企业的固有风险(或叫系统风险,不可分散风险),然后根据企业的风险偏好。确定剩余风险,最后得出企业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

5 风险反应

篇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并购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但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营业和发展,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所以对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企业并购及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一)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并购企业的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基础上,为获取竞争优势而进行的以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等形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来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行为。通常企业的并购有兼并和收购两种方式。企业并购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规模经济、交易成本、价值低估和理论等的研究和发展。其中规模经济有利于降低企业总成本使企业的资金更具流动性。而价值低估使并购企业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收购目标企业并为己所用。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因为公司财务分配不合理,融资不恰当使得企业的收益不增反减。而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受并购定价、融资和支付等方面的影响,这些选取的不合理会给企业财务方面带来威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并购事实上也是企业风险的扩大。企业并购可能会使企业的资金吃紧,融资的成本上升,企业的价值下降等。所以企业在进行并购时,一定要仔细衡量以上的每个过程,做好决策使风险降到最低。当然,企业并购是机遇还是风险,取决于分析和决策的好坏。

二、降低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理智的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分析计算,从定价方面降低风险

这要求收购方对目标公司有足够的了解,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并购公司在并购前应调查和研究好目标企业的战略战策、财务、人力资源、税收等等。这些内容的研究和调查离不开专业的并购团队。因为只有他们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经验能够为收购公司提供较为客观的价值判断。当然通过不同的评估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价格,所以并购企业应根据并购的动机制定出一个合理价格区间。

(二)合理的对不同的融资渠道进行搭配,从融资方面降低风险

并购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不仅要满足能够为企业提供足够资金的条件,还应使融资的成本最低而且风险较小。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先对各种融资的成本(企业为获得资金而投入的代价)进行比较。成本越低越有利于企业发展。但实际上公司并购时的融资方式不可能只有一种,这时的他们之间的分配就成为了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一般我们通过对资金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并算出该种分配方式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加权平均成本率越低说明融资方式分配的越合理。当然在选择融资时也要考虑实际情况,一般应先选择企业内部积累,主要因为阻力小,风险小。其次是选择银行等进行贷款,主要因为速度快,保密性好而且成本低。最后在考虑发行有价证券进行融资。当这些都考虑完全并进行比较后一个低成本、低风险的融资分配方式就会显示出来。

(三)恰当的选择支付方式,从支付方面降低风险

可供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方式、债务方式和股权方式等。而这些支付方式各有各的优缺点。并购企业在选择支付方式的过程也就是在回避风险的过程。除了短期能看出来的风险,支付方式风险还可能是潜在风险。所以在确定支付方式时既要考虑分散即期风险,也要考虑到化解潜在风险。

(四)解决企业在并购债券与流通性上的风险

在企业并购完成后,很容易降低资金的流动性,导致企业缺乏有效融资、急需偿还债务,这都会影响企业对于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削弱其调节功能。为此,并购企业可以与目标企业开展财务资源的整个活动,从财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源管理、财务机构管理等方面进行整合,对企业的税收、债务、资产进行优化,减少企业的资金损失。此外,还要保持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流入,尽量控制企业的资金流出,为企业提供空间,缓解企业在债务偿还与资金流通上存在的压力。企业并购完成后,企业的规模增大,对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压力同时增加。因此,增强企业管理的风险意识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对于并购企业而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会相对大一些,这就要求进行企业并购的决策者要有足够的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控能力。

三、结语

总之,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定价、融资和支付三个方面造成。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三个方面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希望在企业并购时,能够给企业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黄慧萍.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及风险衡量[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5).

篇12

一、目前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常出现的风险问题

(一)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不完善

在医疗机构的内部控制中,经常会出现货币资金管理的不完善,形成账外账、“小金库”等经济犯罪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财务票据的管理上,由于管理不善,经常造成票据遗失、虚假发票和现金套取的现象;二是财务印章的管理上,部分医疗机构出现用业务印章代替财务印章、滥用印章等现象,给医疗机构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三是在内部稽核上,出现业务部门账目作假,采购的过程中存在以次充好、资源分配不合理等情况;四是在专项资金管理上,由于监督制度不完善,部分医疗机构的财务人员或部门内勤人员出现挪用公款、虚报冒领等现象,给医疗机构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

很多医疗机构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在预算、账务处理、净资产、报表编制和会计档案保管上都存在许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核算工作程序,预算时没有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合理评估,没有及时进行会计核算,按工作规程执行等;二是有些科目的设置违背国家的政策法规精神,或者在执行过程中科目的使用不规范等,都会使得账目不精确、核算数据出现偏离、不能显示真实的财务状况等现象;三是在财务报表的编制上,经常上报不及时、报表调整不合理、会计档案归档不及时、财务交接工作不规范等现象,从而使得相关的财务档案遗失,造成经济事项备案或经济责任追查时数据失真等情况的发生。

(三)信息化管理流程管理不完善

在医疗机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财务流程、业务流程与电子信息流程管理不对称的现象,这样就会使得财务管理的监督不全面,业务流程有所偏离,经济管理出现漏洞等现象,从而致使医疗机构不能对经济业务进行监督,由于数据信息不精准,造成医疗机构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医疗机构财务管理风险的预防办法

(一)健全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和外部审计工作

对医疗机构实行内部控制,应当要求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制度,使之形成一个内控监督体系,将医疗机构的信息管理能够完整地统一起来。因此,在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同时,应当使医疗机构的内部和外部审核充分结合起来,以预防财务风险现象的出现,从而减少由于?务管理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在进行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时,应当按照各项的控制标准进行严格实施,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结合,把控好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中易出现失控的节点,并且能够根据审计中出现问题进行规范财务管理,保证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健康运作。

(二)对风险基金、财务预算等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规范

在规范医疗机构的会计核算工作上,应加强风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工作,从医疗收入中进行专用基金的提取计入,以防止在医疗风险出现是能够对账务的支付上进行处理。而在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上,也应当使账面价值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医疗机构的真实状况和损失准备情况。对会计预算的编制进行规范,目的在于能够使医疗机构收支平衡、以收定支,能够真实地反映医疗机构的财务状况,使其合理合法,从而达到预防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

(三)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降低医疗机构财务管理风险系数

篇13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Enterprise purchase risk is many and various, and is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profit of the enterpris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ype of procurement risk firstl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supplier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particularly.

Key words: supplier management; procurement risk; supply chain

采购风险贯穿于整个采购过程的各个环节,涉及到采购计划的制定、供应商选择、合同制定、采购决策、订单处理、采购运输、验收入库、直到使用寿命结束为止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供应商指提品的组织或个人,可以是制造商、批发商或产品的零售商,也可以是服务或信息的提供者。作为供应链的起点,供应商在企业物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稳定的材料供应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生产线,不可能有稳定的产品产出。对于高科技、工艺复杂的现代企业,材料质量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供应商管理,提高企业利润、降低采购成本、防范采购风险,优化采购流程,进而优化整条供应链,实现采购商和供应商双方共赢。

1采购风险与采购管理

采购存在的风险多种多样,按风险因素的来源界定,可分为内因型风险和外因型风险两大类。内因型风险是指源于采购主体自身因素和采购管理内部因素所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计划风险、存量风险、验收风险和责任风险。外因型风险源于外部环境因素,这种风险主要来于供应商和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具体包括:意外风险、价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质量风险以及技术进步风险。

采购管理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重点在于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模式与传统采购模式相比,具有从一般买卖关系向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转变、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以及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的转变三大显著的特点。正确处理和发展同供应商的关系,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从而实现对采购风险的有效控制。

2供应商管理措施

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的开发、评选、联盟、绩效评估以及供应商的退出等。其中,以供应商评选与绩效评估最为重要。

(1)供应商选择

一般而言,供应商越少越有利于双方的合作。但是现代企业产品对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取恰当数量的供应商,建立供应商网络,并逐步减小供应商的数量,致力于和少数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根据供应商的竞争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供应商可分成一般供应商、主力供应商、战略供应商三类。

供应商的选择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企业必须成立跨部门团队,团队成员来自采购、质量、技术等与供应链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在此过程中,技术、质量以及使用部门的初期介入是非常重要的,采购行为的发生与新品开发的过程应该是并列进行的。采购部门可以尽早了解新品开发对物料的需求,并相应地做出反应,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新品上市时间,而技术部门可以利用采购经理相关领域的行业知识和对供应市场的了解,有利于新品开发质量的提高以及对供方的优化。同时,技术与采购相互间可以互相监督,供应商管理的责任明确。

(2)供应商绩效评估

供应商的绩效评估要素主要包括质量(Quality)、价格(Price)、交付(Payment)与服务(Service)四项。

质量:质量是指供应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质量评分是绩效评估的关键,在四大要素中占最高权重,通常在50%~60%。质量评估应从实物质量和质量系统两个角度来认证该供应商的符合性。实物质量认证过程主要是通过试生产来进行;供应商质量系统认证采用调查表提问或现场审核方式进行。调查表审核受到审核发现及审核证据获得的限制,只能从中了解供方是否有建立基本的制度要求,无法获得系统运行状态的有效性评估数据,有其局限性,对供应商的现场审核,能准确地判断该供应商的质量管理系统是否满足要求。

价格:价格即成本,除了提供的产品本身的价格外,进行评估时还应当考虑供应商责任缺陷成本、加强检验增加的质量成本以及在为提升供方质量系统能力付出的额外资源成本等。

交付:交付能力包括交货时间、交货速度、灵活应变性等。交货准时牵涉到节约成本,保证现场需要。交货速度是要求在百分之百的准时供货基础上,通过缩短交货周期来加快交货速度。交货灵活应变性是要求在交货数量、速度方面有足够的柔性,能够随用户的要求而及时调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