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89-01

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偏重于知识化,重视背诵而轻视朗读。古诗词的授课时间也比较少,师生没有开展良好的知识互动。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不感兴趣,无法理解古诗词蕴含着的内容。这些常见的教学问题都会对学生的文学素养产生不必要的影响。故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应试理念,注重学生长远发展。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和文学素养,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品读古诗词,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常见问题

1、应试教育使教学偏重知识化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思想、方式依旧影响着主导老师的思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了高考,教师教学方案均以考试内容而定。这样的大环境中,古诗词的背、悟、品成为了填鸭式教学。古诗词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释古诗词内容上,很少有教师解释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状况等。古诗词不等同于文言文,高考考点多在背诵方面。但是学生若无法感悟古诗词创作意境,即便了解诗词的全部内容,也会渐渐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感受不到古诗词的优美。

2、授课时间过于强迫

正是因为初中教学具有特殊性,教师授课时间、进度上都比较紧凑,有赶进度现象。应试教育模式难以转变,教师古诗词授课的时间很短。教师常常将自己理解的古诗词内容或者教案讲给学生听,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抄写和记笔记,并按要求背诵。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只能感觉到古诗词押韵,无法理解古诗词深层蕴涵和魅力。学习过程索然无味,没有质疑品味、探索发现。等到古诗词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流利的背诵出来,却并不知道这些古诗词的含义又是什么。

3、重视背诵、轻视朗读

很多学生更喜欢教师逐句讲解、疏通文意后,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这样系统连贯的教学方式,更利于学生心理接受。教师讲授古诗词也可以避免重视背诵、轻视朗读的教学误区。实际教学时,一些语文教师先要求学生背诵诗词,再开始讲解和疏通。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不够。古诗词采取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品味其中的意境。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读古诗词两三遍,涵义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深情的古诗词朗读,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和诗歌描述的场景融为一体。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去品味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古诗词教学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丰富教学经验和良好教学观念。但是,许多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认为古诗词教学应当顺从应试教育内容,实施解答教学。教师素质跟不上,教学过程常常脱节。校方应当重视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定期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共同教学和互动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阅读与学习新知识,丰富自身人文内涵。学生学习古诗词不应只为应试教育,而是要促进学生未来的成长和进步。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采取更具效果的教学模式,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2、改进古诗词教学方式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可运用一些妙语把学生引入学习氛围内。课堂教学之前采取良好导入语,能够迅速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情境式教学或者趣味故事教学。例如在讲述《天净沙 秋思》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在苍茫暮色中,一个漂泊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行走在古道上,产生了强烈的孤寂、飘零之感。学生便会更加理解该诗词的内容和蕴含的意境。同时,一些古诗词具有生动表现力的字眼,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寻找和理解。比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直”字表现了大漠豪壮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兴致会有所提高,也更利于学习和理解好古诗词。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不应从应试教育出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不能缩短古诗词教学的时间,重视背诵、轻视朗读,应当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学识,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蕴含情感的理解,达到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1.初中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学上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英语教学整体效果不佳,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方法守旧。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初中生刚进入英语的深入学习阶段,学习兴趣高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耗费师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削弱实际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英语的兴趣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也阻碍了中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意识水平的发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1.2注重读写,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四种表达形式听说读写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其用,不可偏废其一,事实上,不少英语教师看重学生的试卷分数,盲目重视升学率,只重视学生英语的读写能力,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的全面培养,听说读写共同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四个要素缺一不可[1]。

1.3教学内容理论化,偏离生活。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学内容理论化态势明显,脱离了生活现实,抽象的理论和社会现实、学生生活脱节,涉及的知识很难为学生所掌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致使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

1.4师资水平偏低。

我国素质教育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低等问题,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都亟待提高。

2.针对初中英语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解决。

2.1创新教学方法。

2.1.1灵活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英语学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少不了对知识的复习和检查。背诵和默写是进行检查的重要的方法,而这两种方法是学生较为恐惧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平衡好检查目的和学生恐惧心理之间的关系,选择一个便于接受的检查方式。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运用抢答竞赛的方式进行检查,还可以由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前进行默写,由其他同学对默写情况进行评说和修改。运用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

2.1.2巧妙运用情境教学。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学中的主体由教师变成了学生。情境教学是一种生动的教学方式,主张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节和常识引入课堂,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创设与教材相契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知识探索。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对语言的感知力,交际和应变能力也在无意识中得到了提高,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

2.2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

2.2.1教师要和学生平等交流。

初中英语新课标指出:“英语教学是英语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和学生的交流学习中,教师在发挥其知识帮助作用的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2.2.2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英语教师应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自主学习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学习的目标,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2.2.3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者。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遵循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努力捕捉每个学生的优点,以鼓励为主,杜绝盲目批评,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犯的错误,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做好有人性魅力的评价者,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成就感得到增强[3]。

2.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思想、教学能力是影响英语教学成果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新课标实施后,对教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该学科的历史和发展做到充分了解,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在初中英语基层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不论是否科班出身,都要不断地提高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的英语知识结构,为培养学生的英语实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服务。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了,教学水平得到了最基础的保障,更利于保证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3.结语

学好初中英语是学生接受更高层次英语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学习。初中英语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一线的英语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从而保证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促进初中英语教育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著名语言学家里弗斯曾经说过:“成功运用一门语言的关键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由此可见,词汇在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同时,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也是提高学生们英语综合运用水平的前提条件。因此,为了改变目前初中生英语学习中出现的“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的尴尬状况,教师应从学习兴趣的培养、词汇记忆法、语言情景的构建等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们词汇记忆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水准。

一、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孤立性”强,与其他环节“协调性”差

新课程标准对词汇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阶段将从原来800个单词提高到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并强调用“学会使用”代替以往的掌握,更加突出了语言的运用。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词汇量,不仅仅局限于“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强化词汇精准度、储备量、牢固性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们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水准。

(二)重视度低,学习积极性低迷

众所周知,英语试卷中直接考察英语词汇的试题少之又少,即使偶尔出现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也是“轻如鸿毛”。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中考形势下,这种词汇考核方式上的欠缺,也导致了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和学生们对词汇学习方面的放松。这不仅制约了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在策略上的改进,同时也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词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一味将课堂重点放在语法、阅读、文章的讲解上,而将词汇学习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这种“放养式”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学习方式,常常会使得学生因缺乏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有效词汇记忆指导,而致使学生落入对所学词汇掌握不牢、词汇量偏低、听说读写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的恶性循环中。

(三)学习渠道“狭窄”,缺乏学习情境

丰富的词汇积累,离不开生动形象、灵活多样的词汇学习环境。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在帮助学生们巩固新课标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考试的热点难点、时事新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等,选取一些难度适中、便于记忆、实用性强的词汇供学生们拓展学习。

但是,很多初中英语教师为了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往往将英语词汇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考试内容、课文讲解、教材辅助练习上,让学生们通过死记硬背、反复强化记忆的方式来学习词汇,而忽视了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多样化和灵活性。这种脱离具体语言情境的词汇学习和记忆方式,虽然在短期内使学生们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但是却因缺乏对词汇诸如同义关系、一词多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反义关系等方面的讲解,导致了学生们盲目记忆、无法实践等弊病。

二、提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密切联系,增强关联度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由此可见,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最基础、最可靠的部分。因此,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新课标教材的实际内容从“听、说、读、写、练”等方面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词汇教学目标,从而在保证学生们词汇“量”增长的同时,提升学生们词汇学习的“质”。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词汇质量

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词汇的发音、拼写注释等方面着手,运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授课手法,从而在激发学生们学习热情的同时,促进学生们词汇量“保质保量”的提升。

(三)拓展学习渠道,营造学习氛围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可见,良好的词汇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英语词汇增长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际的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做好课堂词汇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展诸如英语朗诵、单词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舞蹈剧、英语歌曲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从而让英语词汇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例如:在讲解telephone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以打电话为场景,让学生们根据不同的情景造句。如电话打不通时,信息服务台会如何答复?“Dialling tone sound heard on the telephone showing that one can begin to dial the number wanted.”某人停下来去接电话,应如何表达?“Tim broke off telling the story to answer the telephone.(吉姆将故事停了下来去接电话)。接完电话,把听筒放回原位怎么说?“He forgot to cradle the telephone receiver when he finished.(他打完电话忘记把听筒搁在支架上)。通过不同场景的设计,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英语单词的理解和记忆,更为学生们今后单词的具体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结语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可见,丰富的词汇储备,是促进学生们流畅表达自己思想内涵的可靠保障。与此同时,学生们英语词汇量的多少,也是衡量一个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帮助学生们强化新课标基本英语词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适当增添一些难度适中、实用性高的英语词汇来拓展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空间。从而在增强学生们英语储备量的同时,提升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水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目 录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1、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 2

2、人际关系不协调 ……………………………………………………… 2

3、自信心不足 …………………………………………………………… 2

4、早恋问题的困扰 ……………………………………………………… 2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 2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 2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 3

3、环境污染 ……………………………………………………………… 4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 4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 4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 5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 ……………… 6

参考文献 ………………………………………………………………… 7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有关心理教育的实践,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标志。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

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 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

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

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

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

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 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 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 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的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崂山中学、潍坊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语文课中的表情复述、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我校青年教师毛波在讲“长江三峡”一文时所创设的“创设情境——美读感知——品味理解——想象创造”四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探索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的成功范例。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

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

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创造,审美的能力。

(4)

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

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

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以满足学生来自各方面的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自学积累心理学的知识与经验,逐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开展宣传、广播、公告、板报等最后达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学习方法、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2)力争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到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班主任教育、年级段教育等各项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找出学生问题存在的根源,挖掘和开发其潜能。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篇5

在探究 “水的电解 ”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水通电分解的现象,学生只 把注意力停留在两个电极产生大量汽泡这一有趣表面现象,不能 从化学思维的角度去积极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该现象说明了什么?反应后生成了什么物质?自己能否找到证据 ?如何根据生成物推断水的组成,学生往往只是通过死记硬背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只“活动”,不“探究”的现象。这时候教师的适当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要努力将试验(方案),观察(现象),思维(问题)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思维(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试验,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思维,通过具体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组引导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有关结论。

对策:在“水的电解”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可以采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怎样全面观察水电解的实验现象?电解水后可能会生成什么物质?怎样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让学生做到有目的地观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思维 得到发展。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在中要不断地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产生感悟和体验,让学生真正做到在探究性试验中不但要亲自动手“活动”,而且要在活动中深入“探究 ”。

二 、重“探究过程 ”,轻“试验操作”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教学中,教师设计如下问题:

1. 大家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氧气呢?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方法。

2. 制取氧气要如何选择装置呢?

3. 用什么方法检验一瓶无色无味气体是否是氧气?

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试验。然而恰恰是在分组试验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指导,多数学生在试验中顾此失彼,乱了阵脚,并不时出现各种错误操作,导致试验成功率不高,一节课后在乱哄哄的场面中结束,学生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遭受到了打击。在试验操作阶段出现这么大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重点只是放在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上,而忽视了对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实验操作的指导和训练。这也是目前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忽视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对策: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过分地强调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或者过分强调实验技能的熟练化都是不可取的。应当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置于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上述案例存在的问题,教师可针对实验操作复杂而且教材上对操作细节的介绍又较少的情况,在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前,全面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疑问和学生容易忽视的细节,写出全面,细致的问题及引导内容,以书面形式发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行严谨细则的操作。在氧气的实验操作前可设计问题如下:

1.如何将高锰酸钾装入大试管?管口应放什么?

2.如何连接制取装置?

3.要收集几瓶气体?操作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4.收集好后,制取装置如何处理?

三、只见“内容”,不见“目标”

篇6

一、学生在听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背景知识的欠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英语教学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学习,学习英语也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由于英语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交际,从语言训练技能来看,要想把文化意识和听说技能结合起来,学生必须具备一些英美国家的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家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但由于种种方面的原因,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2.学生的心理障碍

就我们现在的语言环境和教学氛围来看,课外有声的英文输入几乎为零,学生只能靠听听磁带、读读课文、背背单词等一些原始的手段来学习英语, 因而他们很难正确掌握纯正的英文发音,从而使他们在听力理解和口语训练的过程中产生紧张、害羞、焦虑和怕出错的心理,因而有很多学生“不知所云,有口难开”,脑子一片空白,只能保持沉默。

3.母语对听说训练产生负迁移的影响

许多学生在听说技能的训练中,受母语的影响,习惯中文顺序,不能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从而影响到信息输入,说出来的都是“中国式”英语 。

4.不恰当的听说习惯

随着中考机制的日益变革和完善,学生也开始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但也有不少学生反映:他们许多时间听各种材料,然后重复模仿,为什么还一直停留在似懂非懂的水平?如果我们用心分析学生听的过程,不难发现问题出在听力习惯上。他们跟不上说话人的语速,他们不会从语流中去理解意思,而把注意力过多地停留在个别音、单词或表达方法上,试图听懂讲话人所讲的每一个词。当他们听到一个不熟悉的词,或者听到词的弱化或简略说法时,不是继续往下听,而是反复思考刚刚听到的这个词,这样就听不到后面的内容了。

二、教师在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英语学习受长期以来习惯的影响,较多的老师比较重视笔试,对“听说”训练不够重视。但就英语学科而言,“听说读写”的训练永远是一个扯不开、挣不断的链条,决不可以顾此失彼。

部分老师专业素质不过硬,不能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有些老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心存忌患,担心英文教学学生听不懂会影响授课的质量;有的老师想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但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大量实践证明: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示范语,有利于学生的口头模仿,有利于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并提高学生说英语的兴趣。

语言是有声的,听是学习语言的源泉和基础。听得清,才有模可仿;听得对,才能说得正确。在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要求重视听说训练和口语能力的培养,这是科学的,是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切实抓好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学生初学英语,往往抱有好奇心和新鲜感,因而对学习怀有极大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一良好的开头,把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培养成愿听爱说的好习惯、勇于用英语回答问题以及提问、模仿录音发音的好习惯。老师则用流利、动听的课堂教学语言,配上实物、图片以及肢体语言,给学生造成深刻的语言印象,并努力使听说训练从小处着手,创造学生开口的机会。学生听得多了,不仅能听懂了,而且也能说几句,好奇心就得到了暂时的满足。这时老师可有意识地将课堂上的机械听说扩展到课余生活中去,使学生的好奇心升华为一种讲英语的兴趣。兴趣的增长,必然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抓好英语教学的起始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听说训练非常重要的一步。

2.听前活动内容设计融入对新知识的感知,真正达到培养听说能力的目的。通过听前活动使学生感知听力课文中出现的新语言知识,如核心词汇、句型,不仅能降低听力理解的难度,还能增加新知识学习的层次与复现率,使学习过程更系统、更扎实,真正达到培养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目的。老师在讲课时,不仅要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而且要力图使自己的语音语调准确规范、富有表现力。学生提问或者回答老师的问题也尽可能地使用英语。

篇7

初中物理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促进个人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学生拥有一定的思维方式,随着主动判断思维的发展,其治理与思维也会得到很大发展。初中物理包含了对生活以及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为激发物理学习兴趣,渗透新课程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老师必须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方针与方法,以此促进教学发展。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常见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主次颠倒

从本质上来看:物理教学应该属于探究性课堂,学生始终是开展探究工作的主体。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次要,老师始终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按照成人思维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根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物理探究与学习,用主观的学习经验教学,根本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与要求。

2.课堂教学中的讲与做颠倒

物理学习应该是贯彻生活的实践活动,学生也只有亲身参与到实践中,才能感受到物理学习的魅力。但是事实上,在物理学习中,大部分老师只注重实验内容,却忽略了实验;学生一直忙于记录,老师在黑板举例,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也没有任何探索热情。

3.实验过程和结论颠倒

为掌握实验内容,很多老师只是片面的采用强制记忆手段与方法,误以为学生已经记忆,忽略了学生在实验期间的思维与思考过程,更没有考虑到构建实验活动与学生在实验中的创造性感受。

二、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的建议

1.提高物理学习与探究热情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探究物理知识的动力,它是对自然与社会进行科学认知的体验,同时也是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正确规划导学方案。老师应熟知学生生活环境与背景,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导入学习,结合学生性格、年龄与接受能力编排知识,通过对物理现象的选择与回忆,提出和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并且适时带入新知识。具体如:学习声的相关课程中,可以播放扬声器或者击打鼓乐的方式传播声音振动。在敲打鼓时纸屑上下浮动、音叉与发声出现水花,这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都可以应用到物理教学中。

其次,从求知欲和好奇心着手,打造特别的实验。在生活中,有很多随处可见的物理知识,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忆。如:学生爱玩的磁铁,吸引细针期间,设想在实验间插入隔板,问这样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再带领学生回想,秋冬季节晚上脱下毛衣,为何会有噼里啪啦的声音,甚至还有火花出现。让某个学生堵住耳朵,是否依然能听到金属敲击的声音?光的反射中,老师还可以自己设置实验,如:带领学生观察平面镜对光的反射。指导小实验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光在凸透镜与平面镜中的踪迹。通过小实验,不仅提高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也提高了对科学世界的探究欲。

最后,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层次教学。对问题的认知与探究就是引导思维的过程,通过卡通人物与贴近生活的讲述揭示问题,可以提高物理情境趣味,这很好的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

2.氖笛槌龇,理解物理事物本质

首先,做好小组实验教学。在小组实验分组中,通过合作式实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操作水平与动手能力,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器材仪器,如:温度计、天平等。通过对质量的测量,训练物理技能,更好的掌握知识规律。

其次,引导学生做好验证与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总结实验,更好的展现物理知识的本质特征。如: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基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要求,结合户外景致导向引领学生探究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倒像倒位、正位的演变过程与形状、大小,通过实践得到缩小与放大后的结果,并且借助数据验证。通过不断猜想、思考、验证行为过程,就能发现潜在规律,更好的阐述与分析实验内容与本质特征。

三、结语

初中物理是一种感受体验与认知结合的过程,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物理老师必须主动放弃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误区,结合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要求,从新设计教学方案,创设物理情境,并且整合物理现象,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实践与理论并行的过程中,做好规律总结与探讨,以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内涵。

【参考文献】

[1] 涂亚辉.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应遵循的一些规律和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J]. 小作家选刊,2015(26):210.

[2] 谢新琼. 从教师的层面说说农村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推进[J]. 读与写(上,下旬),2014(15):238-238.

篇8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与深化,中国原本的陈旧的教育风格和格局正在被逐步打破,在这个过程中也给初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希望,比如新课改要求展开研究性教学,探索性教学等。下面就简单分析一下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常见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常见问题分析

从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来看,虽然新课标已经开始实施了,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依旧是主体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亦步亦趋现象依旧存在而且还比较普遍。许多教师还没有完全领会到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没有完全转变自己的观念,在课堂上依然以自我为主,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和兴趣。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一个价值观成熟和性格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渴望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现在的许多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课堂气氛和效果不佳

教学手段单一指的是在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采用比较线性的平面的教学模式,而政治学科相对来说又是比较抽象比较理论化的学科,学生单一的听老师讲述书本知识还是很难理解。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骤减,导致课堂气氛僵硬,常常出现老师讲的卖力课堂效果却不佳的现象。

(三)课程内容局限书本学生思维无法拓展

现在的初中政治教学基本还是以教材内容为主,老师也基本按照教材来教授内容,而教材的条条框框恰好束缚了初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再加上书本的知识相对比较笼统化和教条化,学生兴趣会比较少,思维无法得到拓展。

(四)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

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很多还是在按老的套路走,缺乏一种创新的意识,并且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依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很大程度违背了新课改的宗旨,现在的许多学生缺乏对时事的关注,缺乏对社会的关注,缺乏对生活的关注,这也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利。

二、对策与方法

面对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常见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在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良和完善:

(一)积极改变观念明确师生定位

面对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教师需要从原来的主导者改变成为现在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思想无法代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意愿,不能一味的灌输,需要和学生多做交流把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来。这样学习的过程就不是传统的被动式了而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学生也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积极创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政治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传统的照本宣科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形势,现在的课堂教学需要开展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由于初中的政治知识比较抽象化和理论化,许多学生光看书光听老师讲述还不能完全理解,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图像,影音比文字来的更加直观易懂而且更加印象深刻,这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也自然而然浓厚的起来。老师还可以让同学们展开小组讨论,师生课堂提问等环节,既让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又让同学们掌握了知识更让同学们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增强。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学生思维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和自行开展一些社区和学校的活动,寓教于乐。比如学校可以举办一个关于时政方面的辩论会或者座谈会,这样学生也不会在拘泥于书本,他们就会关注一些社会的实事会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这样的方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更让同学们增加了学好政治的信心和兴趣。以后遇到课本上或者考试中的一些问题,学生们就更容易自己思考自己解决了。

(四)积极创新注重联系实际

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我们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和学生展开情感的交流,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有时可以拿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实例,也可以让同学讲述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启发学生去探究去思考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可以让学生们谈一谈对当下国家大事和国际时事的一些看法,这样比较新颖更加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三、结束语

借着国家改革的东风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们初中政治教育也要抓好这个时机,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认识自己的不足,与时俱进,积极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对初中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们处于人生中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其学习能力的提高、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逐渐成熟都处于上升空间极大的关键点上。对初中英语老师而言,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水平的主阵地,课堂上老师该如何教,该如何引导学生学是个日久弥新的话题。日常教学中,英语老师们常有的抱怨是学生的成绩与老师辛勤的付出不对等。对此,我们应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各环节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消除英语学习的障碍,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就初中英语教课堂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其相应对策进行探讨。

1 学生心理压力加大

改革开放使英语逐渐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中,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英文的运用也随处可见。英语教学也是从幼儿开始接触和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图片等媒体来提高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但进入初中后英语成为考试必修科目,成为了学生考试、教师考核、学校升学的压力,教学趣味也随之而减。作为英语教师要设法将压力变为动力,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学英语也像其他科目一样需要有好的学习方法,要找准有效的突破口,这样才能让学习过程如行云流水。首先,我们需要从最根本的单词开始,如果词汇量太小,在做题时就会有很大的压力,有时题目摆在面前都不清楚出题人在说什么、不明白选项是什么意思。还有一部分压力是来自听力和口语,很多同学拼写单词还不错,听力却相差很远。原因是平时不注意单词的发音,对音标不熟悉,以至于自己读的和标准不一样,遇到考试时就会听不懂。还有就是自己平时听得少,练习少,对英语没有感觉,即使把单词读准了,在做听力时也不能得心应手,因为在听到一个单词时须花很长时间去想它的意思,等回过神来的时候已经是下一道题了。而且英语中有很多连音、爆破音等,更是为听力增加了难度。所以,建议学生要多看英文电影,多听英语歌,多模仿下别人的发音。最后,语法也是一个必须过关的难点,没有扎实的语法知识,背了单词也不能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写的句子别人还是看不懂。只有抓好这些基本功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2 学生学习中受母语的影响较大

英语学习中,学生很难摆脱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语言迁移。迁移主要有正迁移和负迁移:凡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我们称其为正迁移。例如:英语和汉语的基本语序均为S+V+O(主语+谓语+宾语),“我说汉语”(I speak Chinese)这个句子中,汉、英两句语序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生就借助于母语的语序用英语词汇构成一句正确的英语句子。凡是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作用的,为负迁移。例如:汉语中,我们将词的成分分为“主谓宾定状补”,格式大致为:(定)主+(状)谓(补)+(定)宾,而且还有很多虚词;英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等,位置的摆放与汉语有不同的地方,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就会出现误用;又如:汉语中有词类活用(在句子中有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的现象等等),英语中则没有词类活用。

实际上,对于作为英语初学者的初中学生来说,在纯汉语环境中学英语完全排斥汉语是不可能的,母语是可以吸取经验的唯一语言体系。汉语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合理安排汉语在语言教学中的比例,在教学中尽量使用英语,同时适当、合理、有效地使用汉语,做到“Speak English when it is possible ,but speak Chinese when it is necessary ”,尽可能减少汉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作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正迁移作用。

3 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够

在一般情况下,英语教师会把英语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讲授上,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心理辅导上。当学生的成绩下降以后,教师往往只会在教学层面上寻找问题,而不会在其心理上寻找答案,治病找不到病根,当然就无法真正地解决问题。

对初中生而言学习英语是一种新的体验,在学习中都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焦虑感过多或过少都可能成为阻碍英语学习的因素(有些研究者发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有助于学习,那就是焦虑的积极作用)。来自家长、老师、考试的压力再加上急于求成的心态都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的情绪。如果压力适中,就会起积极作用,但压力过大,又会转化为消极作用。因此,老师一方面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应该让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他们能动起来,能够“跳一跳,摘到桃”,享受到付出努力后有所收获的成就感。这样既可以促进学习的动力又可减少情感障碍,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趋利避害,尽可能地抑制焦虑在语言学习中的消极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4 英语听说教学跟不上要求

现如今,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最头痛的莫过于英语听说教学了,很多学生在提到英语时往往读写能力还说得过去,一旦说到听说能力,就会皱眉头。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沟通交流,然而大部分的学生却偏偏在听说能力方面卡壳,这显然有悖于英语学科设置的初衷。造成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跟不上的原因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外,还有教师在英语听说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需进一步斟酌。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目前初中学生在听力和口语学习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其一,语言障碍:由于我们普遍缺乏英语的语言环境,大多数学生在英语的习得过程中往往受到母语的干扰较大,会在语音、语速、词汇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困难,阻碍听力和口语的快速提高。其二,文化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学生除了应当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及语言文学知识外,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不少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在听说方面会表现出理解偏差或是辞不达意的情况。其三,心理障碍:中学生听说英语的潜在困难是心理障碍,多数人感到被动、没把握、怕说错,因而过分紧张,产生畏难情绪,导致本来能听懂的也听不懂了,本来想开口也不敢说了,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要想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就必须克服轻视听力和口语的倾向,充分认识听力和口语的重要性,切实加强课内外时间听力和口语的训练。英语的五项技能没有一项能够在短时期内就得到提高,尤其是听力和口语的技能,如果寄托于通过突击来提高听力和口语的技能,无疑是异想天开,最有效的办法只能是进行大量而不间断的实际训练。比如:引导学生们利用袖珍收音机,每天抽出30 分钟左右的时间来选择收听;引导学生利用市场上的英语听力磁带进行学习(学生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购买);有条件且喜欢看美国大片的学生还可以组织起来到多媒体教室观赏原版片,这样既可以感受原版片惊心动魄的真实效果的震憾,又可以在潜意识中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这些都是提高英语听力、口语能力的现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篇10

目前,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学工作中,英语课堂教学也存在着问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提升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探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常见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具有实际意义。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忽略学生英语学习计划能力的培养

教师依然遵循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只重视英语教学的结果,关注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学生英语学习体系计划的制订缺乏有效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有效的学习英语知识。而在课下,学生不能根据系统的英语学习计划做相应的安排,学生课下学习计划的缺失不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的学生只具备基本的英语单词拼写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严重缺乏,这种是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重视课堂教学计划的安排,没有在教学课堂上展开学生英语学习计划的制订,忽略了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

2.教师对教材的运用不合理

英语教材是英语知识有效的载体,一本英语教材可以极大地方便教师的英语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仍有不合理之处。

(1)课堂教学前的备课准备。如果教师对于教材没有深刻的见解和体会,对教材使用不当,课堂教学存在失误。备课是在对教材理解的情况下,做出符合教师风格和学生水平的教学安排,不能流于形式,或者互相抄袭备课教案。

(2)课堂教学过分地以教材为中心,在课堂上只是枯燥地读教材,按照教材的内容顺序完完全全地通读一遍,严重依赖教材进行教学。

3.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不高

课堂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以教师为中心,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间,以教师单向的教学为主,学生不能够参与到教学的互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时间严重地被缩短。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提问,问题过于局限,问题范围覆盖教材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造成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4.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有限

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优秀的教学水平,就难以克服课堂教学活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英语教师口语错误较多。英语课堂上,需要英语教师用英语表达出来某些句子或文章,因此口语教学在课堂上较为常见。但是有些英语教师英语用语习惯的问题,会造成语法错误、发音不准或者搭配不当等问题。发音不准往往对学生产生严重影响,会导致学生发音出现问题,也会影响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信心。

(2)英语教师不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发言。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问题要求过于严格,连续打断学生的回答,破坏学生思维连贯性,这会造成学生情绪的高度紧张,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1.注意培养学生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过程中,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进行英语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状况、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安排,能够兼顾到大多数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更好地进行英语内容的学习。(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生在初中阶段,正是理想的成长阶段,学生会有不同的个性以及差异,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把英语教学课堂变成寓教于乐的地方,鼓励学生。

2.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保持学生英语学习的注意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主观努力。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总结归纳教学方法,吸取经验教训,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努力把学生兴趣的培养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充分考虑如何结合教学方法和学生的理解水平,把教与学充分的统一起来。教师在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以及英语思维习惯时,仍然习惯汉语思维的表达方式,以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英语内容,在讲授spend和cost的用法时,教师往往采用如下的表达方式:人+spend+时间/金钱+on sth./(in) doing sth.;物+cost(+人)+金钱;讲授take表“花费”的用法时,如此表述:It+take+人+时间+to do sth.如此的中英文结合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3.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要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有所互动,就要求教师能够掌握教学节奏,留出一定时间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提醒学生进行预习,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交流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例如,可以采用课堂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人物台词进行更改,教师可以提出评价意见,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也可以在其中扮演角色,进行旁白的讲述等,增强互动性。

4.创新英语教学思路

创新英语教学思路,可以从提高教师水平和创新教学形式入手,教师的培训可以采取多种的形式。例如,组织教师经验交流会,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讲解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定期组织英语教学录像的研究,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出教学问题供教师讨论,整体提高教师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英语教师进修或者到其他学校学习交流,提高本学校的英语教学能力,还可以到国外进行培训,多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形式可以做如下改进。例如,可以组织英语教学鉴赏课,观看评价较好的英语教学电影,边看边进行教学;组织学生排练经典的英语短剧,培养学生英语交流能力;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短时间的英语演讲,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创新英语教学思路,做到英语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综上所述,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提升教师、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路,采取相应的方法,加上师生共同的努力,英语教学会逐渐走向正轨,英语教学会提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篇11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依据英语词汇教学的相关理论以及词汇学习和识记的规律,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在新课标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同时提出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一、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

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本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理解、思考、猜测、归纳和总结的词汇或归律,都由教师完成了。教师只注意到自己的教学进程,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以下的单词: (1)rain(n.)-rainy(adj.);snow-snowy;wind- ________ ;sun-sunny; fog -______。

(2)slow(adj.)-slowly(adv);Lucky-luckily(adv)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归纳:n.+ yadj.,adj.+ lyadv.如果学生在归纳过程中存在疑问,教师可以补充说明,但不要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只局限在课本上的单词

教师只教课本上出现的单词,没有适度地扩展相关词汇,如同义词、反义词、词组、词缀更能有效扩大词汇量,同时也巩固词汇运用与记忆。比如教单词“weather”教师就可以引入描述天气的形容词(warm,hot,cool,cold)以及相对应的季节的单词(spring,summer,autumn/fall,winter) 又如,在教授单词“big”(大的)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大一小的苹果让学生比较,引导学生学习“big”反义词“small”(小的)通过这样引入相关的例子既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扩大了词汇量。专家指出:“适当扩大一点课外的相关内容、适当地引申,可不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精神,让学得好的同学多学一点”。

二、加强英语词汇教学的具体方法

1.形象教学法

是指老师使用图片、简笔画、实物、动作、表情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词汇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词汇的长时记忆。例如,在学有关衣服的词汇时,可以拿几件实物或图片,再配上发音,这样学生就很快记住这个单词的音与意义了。又如教drive,fly,run等词时,我们可以配以肢体动作,一边比划,一边读,这样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人常说:“理论来源于实践。”所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知词汇,是词汇教学的关键。在教给英语初学者实物名词时,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些实物照片呈现给学生,课前教师要找实物的图片,用Photoshop的套索工具处理图片上所标的单词,以动画形式将其设置在图片中,并配有单词的发音。教师点击图片中单词的动画,让学生看实物图片读,记单词。有趣的画面、难忘的镜头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单词的印象,同时引导学生说出一些分别包含这些单词的日常用语,学生的情绪会调动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情境中,并很快说出这些单词,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词典的用途

在教学中要正确使用英语词典。我们都知道,在进行英语阅读时不应当经常停下来在词典里查生词,而应该根据上下文、构词法、词类转化法等方法去猜测词义。但在这些方法不起作用,而这些生词又影响到上下文的理解时,就应该去查词典。不过,在使用词典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要把词典里对生词的解释都记到笔记本上,或写到课本的字里行间,而要做到浏览该词的各种解释,迅速找出更适合本文具体语言环境下的那个意义。一个词的意义只能从它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是语义学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应当向学生讲明,要充分利用词典,弄懂该词的各种释义,并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释义。这样才能准确掌握每一个词在每一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二是了解有关该词的其他信息,例如:含有这个词的短语、用法注释、同义词、反义词等。这些也有助于使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更全面的感知和把握,同时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3.直观词汇教学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43-01

一、初中语文教学常见问题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加强了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但同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兴趣度不高。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很容易出现课堂开小差、精力不集中等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当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其具体的方法比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填鸭式教育,使得学生接触的语文学习素材的范围比较狭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对语文知识以外的东西进行考虑,而且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新媒体的应用不足,没有结合信息时代的特征以及背景,使得语文学习成为一种机械化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第二,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当前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水平还比较薄弱,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大纲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学生才是主体,因此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磨灭。与此同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学方法也应该要契合时代背景,实现信息化,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对信息化教育的应用不够,对各种新媒体资源的应用不够。第三,教学理念还比较陈旧,还采用常规模式进行语文教育。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比如语文知识的讲解、背诵、考试等传统模式,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考虑不多。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水平的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要学会如何使用利用语文课程来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掌握各种语文知识。

二、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方法

1、加强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认识

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各种知识体系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初中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由于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教育中各种理论性内容依旧是主要教材,教师注重对解题技巧进行讲解,因此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在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改革,加强对素质教育以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应用,教师应该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对于传统的语文教育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主的状态要进行改变,加强对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认识和深入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水平作为教学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语文词汇、语法等知识。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趣味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一直在倡导要加强课外实践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但课堂依旧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对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将会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教学情境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在课堂上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得传统的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教学情境的设置过程中,可以加强对新媒体的利用,从而使得初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利用网络以及新媒体设备为学生搜索更多有趣的学习资源,比如一些视频、音乐等,都可以作为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教学素材,与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互补,对语文相关的知识要点进行讲解,从而进一步调动初中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更爱语文学习,能够在语文学习上爆发出更多的力量。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些古诗词的场景进行还原。比如在讲解送别类的诗词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中播放游一些比较舒缓的音乐,并且让学生扮演送别的主角,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表现比较幽默,会让人捧腹大笑,再比如有的学生很入戏,将那种送别之情演绎得很到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轻松地了解到那种送别时的感情,有助于对诗词的主旨的理解。再比如在上课之前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微视频,营造一种良好的语文氛围,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3、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角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能过多的强迫学生,而应该要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其语文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为后续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学校应该要为教师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比如争取到其他学校进行交流学习、校内组织一些培训课程等,为教师学习一些新技能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可以组织一些计算机培训,让教师对新媒体、计算机技术有更深入地了解,从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媒体资源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是当前初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在这种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加强主体性的发挥,比如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加强教学情境的设置以改变课堂氛围等,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3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和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进行施教,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 适当地进行创美尝试, 从而使其得到审美体验。【关键词】美育初中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学直接与美育相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育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培养兴趣, 让学生养成习惯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 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初中生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 容易陶醉于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之中, 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 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他们立场变化快, 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形。因此, 首先应培养其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习惯。为此, 我校语文教研组曾开展过唐诗宋词比较鉴赏的兴趣活动。由有中教高级职称的名语文教师作为辅导老师。在学期教研总结会中教师都反映: 学生诵读蔚然成风, 较有感情, 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的诗词全文背诵。教研组趁热打铁, 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 学生参与意识强烈。这说明学生兴趣已高涨, 但习惯尚未形成, 本人在班上又采取了以下措施:

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制贺卡或书签, 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 把在教科书或其他刊物上读到的自己感觉美的或引发了自己思考的句子摘抄下来。教师每周检查一次, 在每个检查周期中, 学生必须对最喜欢或最感动的内容加上自己的评语, 字数不限。两学期下来, 学生已养成良好习惯, 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 都能有感情地朗读, 并会自行设置问题作深层探讨, 少数优秀学生可创作出较有思想深度的佳作,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二、突出意境, 营造美的环境

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 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 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通过提供鲜活的形象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 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 也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营造美的环境重在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进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 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 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配以音乐,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暗示下, 情感、想象, 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马致远营造的诗词意境中。

三、利用教材, 把美育进行到底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中外古今名篇, 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 歌颂了真、善、美, 鞭挞了假、恶、丑, 有着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不仅表现和讴歌了生活中的美, 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阅读、学习这些作品就像徜徉在美的艺术世界, 可以使学生充分地领略山光水色、花虫草木的自然美,感受作家创作的艺术美,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我们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这种特性进行审美教育, 并通过审美教育,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教学中, 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美的方法, 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师应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美。文学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 人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因此,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要体味教材中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 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 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的美感。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 有平仄、对偶、押韵等, 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感受这种语言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古文, 其用语的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 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注重朗读的作用。

在整体感悟中体味作品的思想美。阅读文章应该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 可使学生在对作品产生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 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 产生审美效应, 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