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方针的基本特征

教育方针的基本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教育方针的基本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教育方针的基本特征

篇1

教育最优化

最优化是对所有教育工作的要求。教育工作的最优化是指在当时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和时间最少而获得的效果最好。曾经有人问过我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不能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但我对“最优化”的教育有一些思考,那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的教育效果最优化,关键是要用动态的观点来思考这个问题。

教育方针

在我本人看来,教育方针一时间有宣传不充分的趋势。我视察过全国的近百所学校,把教育方针印在学校显赫位置处的学校没有看到一所。现在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势头大大超过了对教育方针的宣传,甚至是取而代之,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这句话中的“贯彻”二字已经给素质教育定位了,它是教育方针的下位概念而不是上位概念。教育方针是有功能的,是国家对教育的总政策、总要求,它既可以用来评价学校,也可以用来领导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提法离教育方针的表述有一定距离。

教育评价

缺少评价的工作是缺少理论指导的工作。评价是听诊器、方向盘、指挥棒和推动机,能够告诉我们存在着什么问题,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来提高和推动我们的工作。评价要讲究科学性、适时性、最优化和适度适量化。在我看来,教学评价量表是一个学校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往大了说,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实行的重大战略也应该进行评价。

体制与机制

要研究体制、优化体制、改革体制,首先就要把什么是体制弄清楚。我拿龟兔赛跑来举例,在陆地上比赛肯定是兔子胜,在水中比赛一定是乌龟赢,如果在陆地上赛跑允许兔子驮着乌龟,在水中比赛允许乌龟驮着兔子,这就是能达到双赢的体制创新。什么叫机制呢?三个和尚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但是如果让三个和尚一人挑水一天,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机制创新。说来说去,部门之间是体制问题,部门之内是机制问题。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机制是构成节约型社会的软实力。

人力资源强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一共27 000多字,我觉得“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一句话最能概括《纲要》的核心精神。无论是提高教育水平还是提高教育质量,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方法和过程,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才是最终的目标。

教育中要遵循的三个基本规律

规律一:育人规律;规律二:社会用人规律;规律三: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规律

教育系统中的“5+1”支队伍

为任何一项事业服务的都是一个体系而非作为个体的人,为教育提供服务的也是一个体系。单以人力体系来说,就是“5+1”支队伍:以教育部长为代表的教育行政官员队伍、以校长为代表的校内行政官员队伍、教师队伍、教研员队伍、教育督导员队伍。这是站在前排直接为教育服务的5支队伍。我把教育科研人员放到后排,作为另外1支队伍。如何优化这“5+1”支队伍、利用好这支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在《纲要》制定的研讨中我们已经提出了教育的“5+1”支队伍,但是在正式的《纲要》表述中没有提到教研员,全国的几十万人都被甩在了这个系统外。其实教研员是一股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这支队伍由拥有5年以上教龄的优秀教师组成,负责对其他教师的教学提出有效建议和改进意见。优化教育系统中包括教研员在内的“5+1”支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学校的基本功能

学校具有三大功能:传授知识(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最基本的功能是教书育人。

学校之间的竞争

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学校内为教育服务的系统之间的竞争。两所学校之间的竞争并不是校长间的竞争、特级教师间的竞争或教授间的竞争,而是这两个学校为教育服务的整个体系之间的竞争。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服务都是一个体系,因为要考虑到是否具备政策、技术、器械等条件,校长对教师的关照、威信状况都包含在这个体系内,都是竞争力的一部分。如何研究、优化和充分利用这个服务体系来提高教育质量,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校园文化

如果让我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述要如何建设一所学校,我会说要具备“三材一化”。“三材”是指人才、器材、教材,“一化”指的是校园文化。我要特别强调这个“一化”,因为建设、利用校园文化对于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本人十分赞同一种“腌萝卜”式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内容能真正渗入学生的头脑中,使之真正理解教育内容的深刻含义,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建设是“腌萝卜”式的教育的必要条件。

校园文化是培育学生的隐蔽课程: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4个层面。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不要求豪华和富贵,但求整齐和干净。在精神文化的指导下形成制度文化,再利用制度文化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养成人们的习惯,使习惯渐渐形成学校的风格与面貌,再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学校的文化精华反馈到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来,校园文化建设的4个层次就是这样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我建议应大张旗鼓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它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名校与名师

名校的基本特征是:有稳定的世人公认的一流的教书育人的成绩。成绩是稳定的,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成绩是教书育人的成绩而不是考分、上“名校”的辉煌。

名师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认认真真地教书育人且效果显著的教师。

不怕说句得罪人的话,要把名校长和名学校的校长严格区别开来,要把名学校的教师和名教师严格区别开来。名校长、名师不一定都在名校。

全人格

人格需要人格的教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者是在教书育人,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特征、思想品德。师者没有好的人格怎么能把学生教育好呢?教师的教学是全人格的参与过程,教师的为人处世,教师在课堂的表现,行为的逻辑性、条理性对学生都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培养全人格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就必须是一个全人格的参与过程。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规律,而不是强加在教师身上的教条和束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凭借着人格特征形成威信,而威信,是一种“教育能”。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果的关键。学生如果热爱教师就会热爱教师所教的课程,热爱教师所教的课程就容易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努力养成如下三种人格特征:第一,富有热情和同情心;第二,富有激励与想象的倾向性;第三,对工作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学习)方法

教学(学习)有法,但无定法;搞好教学(学习),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学习)方法都不能“原版”复制。

学习的水平

我把学习的水平分为5级,分别是:记忆、理解、融会贯通、概括和创新。这五级水平既可作为学习水平的评价,也可作为评价教学水平、评价学习方法、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材、指导教材写作、评价论文、指导论文写作等的依据。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指导一切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学目的的理解能够影响教师的执行力,我认为如下12项应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1.传授知识,塑造学生的知识结构;2.培养学生的技能;3.培养学生的能力;4.发展学生的智力;5.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6.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7.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8.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9.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习惯;10.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1.培养学生的情商;12.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艺术

所谓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把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零散的问题系统化。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增效剂,是不可模仿的艺术。

教学情感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 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共同目标

1.1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有相同的教育目的

体育教学的目的旨在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三基”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来说,增强体质就是发展身体形态结构,促进身体机能发展,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掌握“三基”就是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进行道德品质与行为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素质教育包括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劳技素质、审美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教育,而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中最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和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

1.2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有相同的基本特征

体育教学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全体型;二是全面性;三是主体性。而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独特功能跟素质教育要求达到的目的是吻合的。

2 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1 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智力素质

在体育教学及活动过程中,各种技能的形成有赖于大脑的功能,通过观察模仿和掌握各种技术和技能会促进大脑技能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开发智力的过程。因为学生在活动中既享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又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调节情绪,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促进科学文化素质和智能素质的提高。

2.2 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品德

由于体育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属性,通过从事体育运动,有利于发展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学生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都要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现自己的意志和体力。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中既是思想意志、情感与能力的大较量,又是获得身心锻炼的教育过程。教师通过掌握各种信息,因人而异的诱导,使每个人都能在意志上得到磨炼,把思想作风和品德教育融于教学活动之中。而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其它教学过程所不能替代的。

2.3 学校体育教学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具有凝聚功能、协调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等。体育是社会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民族的凝聚力,一个民族蓬勃向上的朝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不仅体现在满足人体的需要与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方面,而且更多地体现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方面。因此,体育教学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3 体育教学中如何来贯彻素质教育

3.1 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的理论研究中围绕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展开讨论,但争论的重点都没有把问题提高到素质教育这一关键的认识问题上来。而是把体育知识灌输和竞技运动技术传授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把体育教育的意义从“育人”降为单纯的“传技”,从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只有树立了素质教育观,才能深化对学校体育理论上的认识和指导改革实践。

3.2 强健身体,全面发展

“强身健体,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按照体育的总目标,通过体育教学首先使学生的身体均衡发展,体质健壮,生理机能、心理素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应变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等精神面貌,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美德。

3.3培养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理论课、座谈会、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对学生进行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通过教育对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保持旺盛精力,乐观愉快的情绪,健康的学习、生活、完成学业,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有积极意义。人的素质是终生表现,体育应伴随其一生,实现终身体育。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在的体育活动动机。要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场地器材要满足学生学习和活动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为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3

二、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生活技能素质等)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顾明远:《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

根据上述几种表述与界定,素质教育应具有下列特征:

一、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从广义上说,是指教育要面向全体国民,要求每个公民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以达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目的;从狭义上说,是指教育要面向全体适龄儿童,要求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在体现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上表现为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照国家教育方针中的规定,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智育被大大地强化了,而德育、体育和美育相对被削弱了。学生道德水准、身体健康状况、审美修养均处于薄弱状态,这显然同我们的教育方针相悖。因此,素质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重此轻彼,并要重视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相互联系、影响与渗透,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三、教育机制的主体发展性。素质的要义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即学习主体主动地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学习,促使学生稳定的素质内化与形成。学生相对稳定的素质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更高层次素质教育的基础,成为进一步提高素质的条件,成为个体发展的巨大潜能,使其终生受益。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这就必然要求相应的教育机制保障。

四、教育内容的基础性。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也就是说无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则应打好三方面的基础: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走向社会的基础。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养成基本行为规范与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生活能力。主要是让受教育者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拥有一技之长;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潜力,而不是进行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训练。

五、教育空间的开放性。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教育空间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和校园里。首先,课堂已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和机械强化训练的场所,而是灵活安排、适当组合、生动活泼的开放性学习空间;其次,随着拓展课程、隐蔽课程的设置,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提供新的机会与途径;再者,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外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的开展,均为素质教育的贯彻与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根据前述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特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音乐课程应具有下列一些基本理念:

一、 面向全体学生

在音乐课程中,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因此,音乐教师应立足于全体教育对象的素质培养,而不是面向少数音乐特长生,更不是专业性质的音乐人才培养。让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是每一位音乐教师所应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真谛的音乐教育在于其广泛的适应性。

面向全体,实质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也就是说,音乐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与个性发展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一直是注重共性至上的群体性原则,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漠视和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千人一面的“模子”式教育强调的是统一标准和统一要求,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而个性发展,既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及内容。在音乐课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音乐是体验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

二、 重视审美体验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同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这个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课程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使人格得以完善。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应贯穿在音乐教学内容、方法以及音乐教学环境之中。比如: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育的潜效应;注意教学环境的优美与和谐等等。

三、 倡导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学生要主动发展。因此,在基础音乐教育课程中,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置于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音乐课程标准》不仅充分阐述了“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的课程理念,而且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足见对其重要性的高度重视。

学生主动发展,在音乐教育中还体现为一种创造性的音乐学习。由于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像、联想的广阔空间,同时也为创造性的音乐学习奠定了基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自觉改变“我讲你听”的传统模式,改变那种只考虑教材要求和从教案出发,立足讲解音乐、传授知识、而且越系统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指导思想;改变那种不考虑学生需要,不顾及学生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学唱,而且越安静越整齐越能跟着老师思维走就越好的陈旧观念。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体会蕴藏在学生内心中的渴望同外部世界交流的主动性发展潜质,给学生一些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体验;给学生一点问题和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前进、去发展。

篇4

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已经到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的大背景下,怎样重新赋予教师角色新的内涵,我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体会颇深。

一、充分认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家长的代言人,是学校的人,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执行者,是班级教育的组织者,是学生的保护者和关怀者,是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全面负责的教师,是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助手和骨干力量。在班级微型社会中,班主任扮演着“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在同年级教师群体中,班主任扮演着“协调本班各科教育工作”的协调者角色;在学校这个社会体系中,班主任则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得力助手”;在宏观社会体系中,班主任又担负着“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的责任。

由于班主任角色的多元化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只有全面了解这个多元化的角色,只有充分认识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才能带好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才能当好一个合格的班主任。

二、组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1.一个良好班主任的基本特征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是以其良好的规范性,借助各种事务、活动等媒体,向外界显示出自身良好的形象。一个班主任在组建班集体方面的职能发挥状态,是良好班集体构成要素认识、把握、利用和调节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正确处理好“领”和“导”、“管”和“理”的关系

领导者的职能,包括“领”与“导”两个方面。所谓“领”者,着重于一种行政性质和职能的确定――以上级对下级的关系,确定其行政长官的地位和职能;而“导”者,则着重于一种教育性质和职能的确定――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关系,确定和发挥其教导、引导的作用和职能。

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管理者,班主任也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管”和“理”的关系。“管”,强调的是一种硬性的规范,以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等形式施加一种具有规定性、约束性的影响;而“理”,强调的则是一种科学态度、科学理性以及对行为的合理性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把“管”看做是一种具体行为,而“理”则是一种思想理论。因此,“管”与“理”之间的关系,并不仅是互为补充,更需要“理”驭“管”,以“理”来提升“管”的水平和质量。对于班主任来说,如果只是放任“管”而忽视对“理”的追求,必然会出现过于依赖纪律杂文、规章制度的硬性约束而将管理对象置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扭曲了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丢失了班主任“教育、引导”的角色职能。

3.正确处理好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管理者,班主任如何处理好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呢?在管理学生问题上,许多班主任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经验上,以为只要把班内几十个学生管好,班内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就可以了,忽视了以现代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来指导班级的管理工作。因此,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也就难免出现了一些违反现代管理科学要求的情况,结果非但不能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甚至师生关系陷入了一种充满矛盾的困境之中。

三、善待后进生

我在课外时间着重研究丙类学生,也就是如何善待后进生的问题。

后进生可分为学习、品行和品学三个层次的后进。我们平时所谓的后进大都指的是学习差。其实,这种后进生的形成相当部分是我们做教师的态度所为。岂不知后进生也是人,他们同样需要自尊,他们并不想受到同学的孤立、老师的鄙夷和家长的责骂。相反,他们渴望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赞扬。

篇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106―03

素质教育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主流。课外体育活动是普通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最根本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针对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任务,而且它还能有利于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如何使课外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成为了我们当前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解决的重要问题。

1 课外体育活动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体育发挥了巨大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有巨大作用。

1.1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健全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以及充沛的活力是大学生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没有良好的体质,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将成为无源之水。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并帮助其正常地生长发育,是课外体育活动的根本目标。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和习惯。在学生的身体形态的改变和身体机能的提高的同时,使其实现生理和心理的自我完善、自我创造,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

1.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课外体育活动是公共课的延伸,与体育课相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兴趣性、自主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十分吻合。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调节、控制和稳定自己的情绪,协作共进,从而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竞赛中经受失败与成功、表扬与批评的磨练,逐步形成既能享受成功,又能承受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从而形成不怕困难、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信心和决心的良好心理素质。

1.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学观点视课外体育为课堂社会,并以人际交往为其基本特征,课外体育活动鲜明的特征是以群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主动(或被动)地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而这些不同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角色相对应,这种“预演式”的角色承担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和竞争。课外体育活动的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的、多边的社会交往机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此,教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在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处理好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 对素质教育基本特征的分析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1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根据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相对应的。通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素质为发展对象,以思想品德、知识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为发展内容,合理优化素质结构,使学生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更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2.3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教师要尊重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素质教育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首先,素质教育从社会实践出发,把学生作为社会实践主体,从而注重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主体精神,进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其次,素质教育不仅把学生作为生命体,更重要、更本质的是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它教给学生做人的方法,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以及精神风貌和精神力量的展现,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再次,根据素质教育主体性的要求,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使学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素质教育的差异性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通过先天遗传素质表现出来,也通过其身心成长与智力发展水平表现出来。由于这种差异性使学生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发展水平也有区别,因此,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有所不同。教育者应根据学生性格、爱好的特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发展各个层次所需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其自身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5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与之相适应。素质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内教育,必须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3 对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基本特征的关系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属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运用各种练习方法和手段,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运动水平和丰富业余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的练习,对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有重要作用。

3.1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教学目标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教学的继续和补充,但它们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又有一定的区别,课外体育活动有其自己的教育特点:活动的独立性、自由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能够把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地提高和巩固。

3.2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教学内容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其内容比体育教育大纲更多样化,而且在项目锻炼、内容选择及时间安排上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体育活动要求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中达到调节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它的教学内容广泛,活动空间相对宽松,符合素质教育全面性的特点。

3.3 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主体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自发或有组织的、单独或群体性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教育部门和组织管理部门为辅的体育教学活动。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协作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4 对素质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制及体育主管部门的分析与思考

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的培养模式也逐渐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而课外体育活动在管理的方法、手段和制度上也应符合学生进行自发性的课外体育活动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完善的制度下,经过自发的身体锻炼而逐渐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使被动地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我锻炼过程,从而培养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学校应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到体育教学管理中,通过学生部门和学校体育部门的组织、协调,使学生各团体、运动队进行自我组织与管理,形成一套符合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机制。实现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全面监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体育爱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从而养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郭廷安,等.对高校课外体育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2).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李相如,屠晓萍.简论在学校体育中落实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体育教学,2000(3).

篇6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它必须是“全面性”的教育。这里所说的“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1]。

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教育方针的贯彻上,重视智育,轻视德、体、美、劳各育;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学科教学方面,重视语言和数理化等所谓主要学科,忽视音、体、美、劳等所谓次要学科;在教育目标方面,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等等。这种“片面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应当指出,“全面发展”已经列入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目标之中。但是,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中,探索“全面发展”的具体途径。素质教育中的“全面性”,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从整体出发,重视受教育者各种素质的全方位发展,使思想、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身体等各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而不偏废。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一要反对教育目标片面化,不能因某种功利目的顾此失彼,或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学生某方面素质的发展;二是要反对把全面发展的要求绝对化,求全责备也会扼杀个性,会妨碍青少年儿童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才能,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有信心根据他自己的特点,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二、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在应试教育过程中,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学生往往处于附属的地位。这种师生观、教学观的最典型表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主动参与机会。

素质教育则不然,它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自由,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局面,弘扬他们的主体意识。从根本上说,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教育和环境等外部影响和要求,只有通过个体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这就决定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认知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2]。

因此说,“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素质教育与实施义务教育联系在一起,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作为教育者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个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进步和提高。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最终使学生的全体和个体都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最重要、最根本的的权利和义务。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四、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知识与能力虽不是完全等同的东西,但是,如果学到的知识是“活化”的知识,是能够“投入运转的知识,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能顺利地转化为能力,成为人的智慧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强调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在教育重点上,它应该是“能力教育”,且尤其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生存、生活能力为主的“能力教育”。之所以是这样,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生活“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一个人倘若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维持,恐怕是无暇顾及发展和创新。要培养学生的生存、生活能力,这就必须向学生传授与社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知识、应用技术。同时,从社会对知识的需要来讲,尽管社会也需要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但其最直接需要、第一需要,毕竟还是应用知识、应用技术。尽管应用知识、应用技术也来源于基础知识,但它们之间毕竟是有距离。真正能转化成生产力,且能最快地转化成生产力的,毕竟还是应用知识、应用技术。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智慧、潜能和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脑科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现已开发的只占它的很小的一部分。潜能是每个人潜藏着的智慧才干和精神力量,被称为“沉睡在心灵中的智力巨人”,“每个人身上有待开发的金矿脉”。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目前各人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各人潜能开发的程度不一样,而且绝大多数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五、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封闭性而言的。应试教育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教学,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课本,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来源渠道。素质教育开放性的涵义.不单指它的外部流通,而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是指素质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范围、教育过程、教育方法上的系统性、兼融性和全程性[5]。

如果说,应试教育的任务还可能由学校和教师独揽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任务,在校园里仅仅靠教师是难以完成的。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另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构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学校走向社会,从中国走向世界,从消极被动转向主动和谐的教育内容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学校,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它可以使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统一的首选基地,学校应广泛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充分利用社会上一切积极有益的教育因素,扩充教育领域。

参考文献

1.边星灿.考试与素质教育论[J].中国考试,1998,(4):8-12.

2.江峰,林玲.论教育的竞争与应试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2-78.

篇7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1.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有利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英语作为国际间语言交流的媒体已成为现代文化人必须具备的素质。高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是明确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较高。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对专业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好英语除了可以直接用英语获取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最新发展信息外,还可以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提高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作为教学的主体和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上述学习动机使学生具有更明确的学习目的,更加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贯彻教学大纲,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2.良好的语言环境和现代教学手段有利于贯彻素质教育。课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方面,然而绝非大学教育的全部。加强大学生基础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在于改进课堂本身,同时,还可以调动一切可能的非课堂教育等手段,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为贯彻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天地。这对大学生能力提高、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形成和稳定起着重大的作用。

科技的迅猛发展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加强了双向交流,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在教学中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方针。把思想教育与语言学习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培养他们战胜学习和生活中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这一教育不是靠陈词滥调、空洞说教,而是利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传递优秀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引导学生向人生目标迈进。例如,在学习《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中“Sailing Round The World”一文时可以提出两个思考题:Why did Francis Chichester sail round the world alone?What’s the meaning of his adventure?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一个已经到了人生暮年,身患癌症的老人,凭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利用简陋的工具战胜了自然,证明了人的力量,赋予人们新的自豪感。

2.处理好教学和测试的关系。测试和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测试是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测量,语言测试本身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也不能代替教学。为避免应试教育,首先,CET考试应按《新大纲》的要求加强对语言技能的测试,如口试应考虑纳入评估手段中。其次,考试内容要全面覆盖《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推动《新大纲》的贯彻执行。如阅读技能的考试仅用单项选择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阅读水平。另外,CET考试题型应多样化,这有利于减少应试教育的心理压力,使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然要求。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和学生素质的培养。由于教育对象的心理是具体的、变化的,适用于全体对象和各个不同时期对象的科学方法根本不存在,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调外语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课堂外语教学越来越突出交际性,并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归纳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积极倡导启发式教育,废除灌输式教育,全面实施因材施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沿阵地。但要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正确对待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关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立语言学习的自信心,提升语言素质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苏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8

教育管理学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其中,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学校组织的特性、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等问题” 。与此相对应,普通中小学的内设管理机构常常是: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任何一所学校,无论规模大小,这三项职能是不可缺少的:作为一级组织单位的学校、日常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和保障学校运转的后勤工作。即使在简陋的复式教学点,虽然没有明确健全的机构,但是这几项工作区分是存在的,它们相对独立,而且缺一不可。对于规模更大的中小学校来说,机构更加健全的基础也就是相应功能内涵的细化和扩展,如办公室、政工科是校长室的延伸,教务科、政教科、保卫科是教导处的延伸等。所以,中小学校内部管理工作也应该围绕这三项核心职能要素来进行,即学校组织工作、教育教学工作和后勤管理工作。其管理模式则因这三种因素交叉结合的不同组合以及不同侧重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模式。

一、系统管理模式

现行的中小学管理系统平台包含有非常详细的功能,如学校综合信息管理、教务管理、排课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学生成绩管理、体卫管理、总务管理、档案管理、科研管理、政教管理等方面,这充分说明,从功能来说,学校是一个庞大的功能系统。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寻求并确立适用于系统的原理、原则甚至数学模型,实现对研究对象的功能的把握。有人说,宇宙、自然、人类,一切都在一个统一的运转的系统之中,一切伟大的进步都必须以系统论做为出发点及归属处。系统论试图囊括一切的企图未免有失夸大之嫌,但系统论确实有助于我们对学校管理各方面问题的综合思考。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思想具有科学方法论的意义。从整体性来说,学校、教学和后勤工作既有互相独立的内容,又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组成部分,不可偏废,不可缺少,要统筹思考。关联性有助于学校各个部门采取换位思考,对各岗位职责和工作意义有明确的意识,不妄自尊大,不自我菲薄。等级结构性有助于维护领导者权威,保证政令畅通,防止出现一盘散沙、各自为政、互不买账的情况。平衡性有助于我们把握工作的部分和部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不顾此失彼,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时序性有助于理解工作的先后秩序,如重要性的先后顺序,时间性的先后顺序,厘清思路,春播秋收,有序开展工作,防止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还有助于我们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应对工作中变动不居的情况,培养更强的工作适应能力。系统论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来看问题。学校是一个发展的对象,本身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说,学校将面临生源质量的起伏、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社区教育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学校工作要随时适应各种形势,制订相应的工作目标,采取相应的工作方法,才能使学校整体工作水平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从实践看来,我们工作中很多问题的产生都可以用系统管理的方法来予以克服,如新建学校的自我定位,老牌学校的自我调整等。如果不能随时全面思考学校自身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的情况、学生的来源质量等因素,就无法做出准确的自我估量,无法找准自我位置,完成计划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和育人目标。中小学的管理属于地方政府的一项日常工作,学校的定位还必须适合地方政府的政策规划和教育目标。从学校的外部环境来说,兄弟学校包括私立学校的竞争情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关联因素。一所学校本身内部始终有变动不居的因素,如师资的补充、生源的变化、设施的完善和损坏等动态因素,相应的,我们要随时修改教学目标,以适应变化了的条件,避免资源浪费,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平台。

二、目标管理模式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层学校的管理工作是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当且仅当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工作中实现“自觉控制”,自觉努力,主动完成自己的教育目标的时候,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目标管理法就是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它围绕着学校(组织)的任务,学校和老师共同决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并且定期检查完成目标进展情况,由此而产生的奖励或处罚则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来确定。目标管理法属于结果导向型的考评方法之一,考评的重点是员工工作的成效和劳动的结果。这里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管理实施前,要统一思想。教育是党的事业。只有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理解党的教育思想,吃透一个时期的教育精神,才能将党的教育方针和目的转化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否则各个部门,不同教学任务的老师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很难协调,发生内耗和浪费的可能性很大。

目标管理制订的绩效目标是由上级和下级共同讨论制订的,在将宏观的教育方针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目标的时候,必须由上下级人员共同参与,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以及各个方面的工作责任,因此学校要经常召开会议,讨论决定学校的大计方针。在决策过程中,做到民主、透明和科学,这样大家才会有主人翁意识,参与的积极性高昂,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工作效率高,有效避免扯皮现象发生。

学校在制订教育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地集思广益,搜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凝练思想,凝聚人心。管理是一种具体行为,也是一种精神凝聚和思想升华。在精神层面上,它是形成学校文化的基础。一所学校在较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会逐渐有意识地提炼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等精神成果。这需要管理者在具体管理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启发,全校上下团结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学校的教职工是流动的,学生也是流动的,但不管经过多少年时间的流变,学校的文化和精神是永恒的、传承的,是一份难得的财富。

第二,管理实施中,要保持协调互动。目标管理体现了现代管理的哲学思想,它非常注重过程,尤其是上下级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整个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步骤,①制定目标,②实施目标,③信息反馈处理,④检查实施结果及奖惩。

我们上面提到统一思想,解决了制订目标的问题,接下来的实施过程对于学校管理工作来说更加重要。因为,只说不做,就变成了假大空,流于形式。实施的过程要一级一级地将教育教学目标分解到学校的各个部门和教职工。这样,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就被转换为每一个部门和教职工的具体工作行为。从国家的教育方针到政府教育任务,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的教育目标,再最后落实到学校部门和教职工个体。这个过程还是结构性的,学校目标与部门目标连接,部门目标与每一位教职工关联,因此,每个人对学校的贡献都很关键。如果所有人都实现了他们各自的目标,则学校的教育目标也会自然达到。

目标的实现过程远非一帆风顺,而且人们对目标的理解也要在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完全理解和融合,因此,信息反馈和及时处理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经过多次的反复和调整后,结果才能达到人们希望的高度和境界。

第三,管理实施结束,要保证绩效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正确的导向性。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以成果为标准,因此,衡量管理行为效果时,一般实施绩效考核办法。绩效考核是评价工作成绩,激励员工,促使能力发展,提供训练动力的重要手段。绩效考核细则的制订,应支持学校的教育目标、发展方向,符合学校的价值观,要重视教职工的参与性,体现出学校的价值导向,有一定的文化提炼意识,并与一定的结构性薪资方案挂钩。

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自从梅贻琦提出大学非大楼,而应重大师的理念之后,高等教育对大师即人才的重视程度非常普遍。从人才观来说,中小学和大学是相通的。对于基础教育,政策是保证,设施是前提,人才是关键。一所学校,如果有完整、齐全的人才队伍,各方面精英荟萃,这是学校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学校工作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从我们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人才的缺失是明显的。因此,学校管理一定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科学规划,其次要大力招聘,合理配置,第三要建立培训、开发与激励机制,第四要科学管理,包括考核、薪酬福利和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通俗地说,就是要招得到,用得好,留得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

当前国内的一些著名中小学都在实施名师战略,打造属于自己的名师队伍,用名师效应和名师作用带动学校工作的全面提质,重塑学校形象,凝练学校文化。

对于学校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工作是科学规划,这是前提,引领整个招聘引进人才工作的全部过程。名校不是全校,实际上,要做一所全功能型的学校不仅不现实,也不必要,毕竟每个学校有自己的办学实际,管理者有自己的个性追求。学校之间有竞争,以硬碰硬,硬是要在兄弟学校的强项上咬下一块骨头来,花费气力不算,效果不好不说,付出和收获肯定不成比例,效费比肯定不高。

世界著名大学有自己的个性,著名中小学也是有自己的个性的。有的学校艺术师资强,有的学校是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有的学校学生竞赛水平高,等等。为了塑造学校的个性,就必须有一定的学科意识。在招聘引进相同学科师资的时候,要注意专业方向的互补性。比如音乐教育师资,要考虑声乐、器乐和舞蹈的全面性和互补性,既要有带头人,把工作做活,又要有团队意识,做到整体层面的丰富和强大。

篇9

关键词 中职体育教学 学生爱好 舞蹈 学生快乐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在中职教育总体教育方针的要求下,体育教学也承担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重任,因此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明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并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开展中职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模式。

一、素质教育模式下中职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设置

(一)中职体育教育不能流于形式

虽然国家教委部门对中职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中职教育过于关注培养目的、学生的时间原因或者是学校时间安排不当,造成中职体育教育并没有完全落实,忽略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和学生都加大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加以重视,确保落实。

(二)中职教育中的体育教育要从学生出发,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爱好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而如果学生都不是在有兴趣的情况下上课,那么教育效果自然不会很好。中职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多开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比如:街舞、跆拳道等等。大多中职学生能歌善舞,所以可以在舞蹈方面加大培养力度,这可以提高学生的素养。

(三)中职体育教学的教师要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体育教学任务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更多地了解体育和卫生保健常识,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他们的运动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为今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重视中职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理念的作用

重视素质教育是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要结合职业学校及其学生的特点,适当地安排一些针对未来工作的身体素质锻炼内容,让学生掌握这些练习的方法,以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也可以增加一些具有一定强度,一定运动量和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以适应未来社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把握好素质教育的这些特征:

(一)全体性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要求学校的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因为学习和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所以中职教育的体育教育是面向所有中职学生的,这就是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本质区别。体育教学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使每个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都学有所得,获得均衡的发展。

(二)全面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学习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学习体育能力,在短期内受益,而且使学生培养终生锻炼的意识,在今后的生活历程中注意锻炼身体,幸福生活。

(三)主动性

素质教育是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中职体育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围绕在教师指导下的体育锻炼活动,还可以通过观赏体育视频、体育图片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设计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身体素质不同的学生,要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来对待。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注意教学的艺术性,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在学习体育知识、训练体育能力的同时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更加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引入素质教育理念的作用

中职教育与素质教育有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指导中职教育发展,使其更加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中职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实践的一部分,很好地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宏观蓝图,并为其改善发展提供依据。在中职教育中,我们引入素质教育理念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完善学生心理素质

其实体育课程并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身体,在心理上,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精神上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非常有利。

(二)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审美意识

科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发育,因此加强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育,而且在运动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学习能力也大大加强。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体育不仅是身体的运动,在身体的运动过程中心灵也会受到一定的刺激。体育教学中学生会明白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培养出他们互助合作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结语

在中职学校的体育教育中引入素质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有利于中职学校培养越来越多的社会建设人才。

篇10

一、新形势下技工学校教学管理的基本特征

1、程序性。由于技工学校教学管理例行工作量大、操作繁杂、灵活性很小,按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行事很重要。求建立教学管理质量体系,制订合理、操作性强的教务工作程序,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实践证明,通过体系的建立,明确了职责权限,理清了办事程序,为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2、准确性。教学管理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要力求做到准确无误。首先制订的教学工作目标必须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督导评估的要求与标准相对应,与学校工作目标不相悖。其次,制订的教学文件准确,例如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若安排不准确,将影响到各班级的交接班正常进行。另外,教师工作量统计、考试成绩、预订教材等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关系到教学管理者在教师、学生中的信任度和威信,要求准确无误。

3、创新性。教学管理例行工作是常规性工作,但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及时掌握新的管理理念,定期组织人员学习、研究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如学分制、行为导向教学法、模块式教学等。从而体现学校品牌与特色。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促进教学管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坚持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以学生为本,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不断转变管理理念,实现教学管理由单纯的任务管理向更加注重教学内涵管理转变。

1.技工院校教学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行政与教科研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管理;理论教学过程管理;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教学设施管理等。

2.技工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教学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研究并组织实施教研教改和教学基本设施建设;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三、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推进“三项改革”

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高技能人才和企业合格员工。企业对院校提出的基本要求,那就是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与企业相适应的职业行为规范。围绕着三个方面大胆创新培养模式,大力度推进“三项改革”,构建完善的准员工培养体系。技工院校要专门设立教研教改处,一体化工作站和大师工作室,为推进三项改革提供保障。

1、工学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就是以国家职业资格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2、企业通用职业素养改革――以企业合格员工为标准,制定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职业院校德育和养成教育模式,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准员工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按照培养企业合格员工的标准开发教材和教学教法,对基础文化课程进行颠覆性课改,围绕企业员工素养采取双元制培训方式,校企共同培养。

3、企业化学生管理改革――按照企业“7s”管理标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制订学生学习、实训、生活和活动常规管理目标;按照企业规章制度修订学生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化学生管理机制和体系;按照企业职工行为规范,从宿舍、教室、实训车间、食堂、课外活动等各方面实施企业化管理,推进带有企业特点的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企业生产、生活、培训、管理环境,最大化模拟企业化管理,使教学、实训、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最大程度企业化。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换。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师水平

1、拓宽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按照《教师法》和国家、省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尽快达到规定的学历和职业技能等级水平,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职业实践和多种形式的进修活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科学理论水平,提高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及时了解科技发展、职教改革的最新动态。

2、重视教学技能培训。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知识、技能竞赛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学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但由于技工学校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工科院校,一般没有接触过教学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如采用行为导向法教学、模块式教学、说课、观摩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分阶段,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教师的教学技能,力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3、学校要重视专业(学科)带头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骨干力量.

教学管理工作是技工学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订能反映学校实际情况和“就业为导向”为指导方针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学校市场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对于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探索先进教学模式,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为学校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技工学校教学管理纲要》2009.2.19

篇11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相对于传统语文教育的“开放性语文教学”,以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为基本特征,它扩展了语文教学的外延,增加了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是21世纪语文教学改革的最佳选择。因此,实施开放性语文教学,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立足整体设计语文教学目标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又从属于社会大系统,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各科教学必须受社会大系统的制约,即在学科教育目标上必须服务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这种理性认识,我们必须从教“语”教“文”的狭小天地里走出来,从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特点出发,以教育方针为依据,以21世纪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制定语文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必须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方面(包括理想、道德、学习习惯、心理品质等),学生知识素质培养方面(包括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知识与教材外的语文知识等)和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包括语文能力、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加以考虑,立足于整体设计,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

二、要立足整体优化,对教学各因素进行全方位改革语文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构成人的文化环境的重要因素。以人的发展来说,语文教育无疑是居于首位的,不但出于参加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且还因为语文素质的提高是人的整个文化素质提高的基础。开放性语文教学,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时展的信息与实践应用三者相结合,构成完美的教学内容体系,加上它强调整体性、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性,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特殊的育人优势。因此,要进行全方位的语文教学改革,必须立足整体优化教学各因素:

①切实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教师要努力提高文化素质和理论素质,因为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③教材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载体。优化教材因素,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作适当调整,如增加一些古诗、科学小品文和举办文学讲座等。同时,要开展大量的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

④由于开放性教学的灵活可动性,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注重创造性和艺术性,做到因地、因人而异,发扬教学民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61-01

一、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一)当今社会,在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的情况下,计算机职业教育院校不断增多,怎样使院校的教育水平能在众多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并让在读学子不为今后踏入社会找不到机会而发愁,这早已成为众多计算机职业教育院校思考的最关键问题。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其实用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的桥梁。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和计算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教学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科学的教育方针是高职计算机院校未来的发展目标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各高职计算机院校的发展口号。正确处理其增长的数量、保证教育质量、稳定发展速度和增强教学效益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所谓全面与和谐的发展,主要是希望高职计算机院校的教育方针不要太过单一,除了计算机的教育,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指: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从战术措施和发展战略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不仅对政治、文化、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也深有影响,两者缺一不可。

(三)计算机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不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要求

职业教科书广泛的应用过时的内容和不符合现实需求的技能等,导致不能很好的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因此,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不能满足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

2.教学与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一般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上机操作的形式,学生上机操作一般只是为了调试程序,完全达不到实践的目的,虽然学生上机操作过,但只是形式,并不能提高学生利用程序审核、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程序设计要求有所提高,就现在的考核来看,处理信息,使用适当的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不到体现,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际能力。只有让学生掌握语法编程和调试,才能培养出出色的人才。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设计

(一)注重课件的设计

随着电脑技术的推陈出新,可供我们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必须要从课本里提取精华并设置多媒体课件,以此让学生们能尽可能快的吸收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指点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完成其它相关课业。在选择多媒体课件内容时,应在原有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将原有的基础知识与最新的社会实践内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教学内容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太过时的内容可以适当的缩紧或删除。由于大量的信息走进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堂,课件应在对文本绘制的同时,多增加生动的图形及动画信息,用更生动的表达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对计算机的好奇与兴趣。

(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一些纯粹理论的东西是大多高职学生难以接受的,有些甚至对其产生了逆反心理,但是他们对工作技能的实际运用和实际还是很感兴趣的。在实际培训课程中如果减少理论知识的教学,多进行实际的操作可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上进心,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实践教学应注重系统性、及时性、科学性,我们必须继续以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大幅增加的实际操作培训和类似生产工作的目标和能力,减少了验证性实验项目,传统的教学示范,学生逐渐掌握了基本的专业技能也有了实际应用和现实操作的实践能力。职业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的毕业生将直接面对管理和生产的第一线,在计算机领域负责将他人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具体产品,或直接应用高等技术到生产中去实践。

(三)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关于教育行业一直没有出台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这可以说是我们教育行业存在那么多缺陷的导火索,如果构建了完善的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并明确教育中的经费来源,这便可使我国高职计算机的教育包括其他教育行业能够有法可依,从根本上做到依法治教。同时,我国的高职计算机教育当前处于发展的起步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应给予一些高职院校自主办学的权力。例如,审批专业设置,更灵活广泛地应变招生政策,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则可以跨地区招生,并能与异地的高职院校实行联合办学,对某些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可实行“双向专科”的教育办学试点等等。

三、总结:

其实我国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萌芽阶段,但这种发展将会是持续不断的,高职计算机教学设计是相对比较难学难教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大力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更多的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基本技能和能力,学习这些课程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基本概念。

参考文献:

篇13

素质教育的实施让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不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经过查阅有关资料,我得到了答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由此我在不断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了呢?如何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呢?笔者经过多年的英语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借此机会与广大的英语教师来探讨一下。

一、 正确认识素质教育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学校和教师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它提出了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合理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思想的、文化的素质。教育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作为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考试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使有不同天赋和爱好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除了统一的基础课程外,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给予他们能发挥天赋和爱好的空间和时间。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有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愿意学习,课堂违纪的情况较多,因为几个学生成绩较差,最终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总成绩。即使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考虑问题时还是会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尤其是在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应该抱怨,试想一下,我们的理解力当然是要比学生强很多,而且经过多年的教学已经背得很熟悉了,而学生刚开始学,在理解上一定是要下功夫的。而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我们要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虽然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所不同,但是如果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主动学习,还担心学生学不会吗?在课堂上适当的分小组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要给每个小组分配具体的任务,让小组之间讨论交流,然后回答问题或者是阐述对文章的理解等。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既可以增强学习主动性,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这样比教师的讲解效果要好很多,也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其实,初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大部分小学都开设有英语课,我们要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让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更加充实并充满乐趣。

三、在教学中要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英语是西方国家的母语,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注意结合西方文化来学习英语。例如,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多是问一些“你吃饭了吗?”“做什么去呢?”等一些寒暄的客套话,而在西方大多数时候用一句“how are you!”“hi”“hello”,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更是有着独特的问候语“how do you do!”这些细节性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此外,西方国家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也不希望别人过问自己的私事,即使是出于关心的目的,也会让人误认为是干涉自己的自由。而在中国,关心别人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应该得到提倡,应该受到表扬。西方人在得到赞扬时,会非常高兴,欣然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赞扬;而在中国,当受到表扬时,人们会表现得非常谦虚,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还要不断地学习、进步。西方国家的人在给别人指出错误时,也是非常直接,而在我国,当别人做错了一件事以后,总是非常含蓄地指出来,有的时候还要花心思去想一想到底是在表扬还是在批评。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有所了解,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更多的有用的知识。

总的来说,英语课堂教学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在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也把语言的文化背景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学生既能学好一门语言,又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也有很多,要在英语教学中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基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