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学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核医学发展至今五十多年,从开始的甲功测定仪到放射免疫测定仪、再发展到今天的数字化双探头及三探头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仪器在不断更新,技术在不断进步。正因为核医学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涉及了大量的解剖结构、疾病、正常及非正常的影像学表现,在核医学教学中,老师应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辅以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比如核医学的动态显像、血流灌注,获得的是一系列、连续的影像,这些都是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无法生动的体现的。核医学科的一些常见操作,如动态显像的床旁“弹丸”式注射、图像的动态采集,放射性药物的标记等过程都可通过多媒体投影形象生动地演示出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抽象的理论更加的直观,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记忆,在有效时间里取得很好的效果,使教学的实际效果得到提高。
TBL教学是以团队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地说,TBL教学先由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讨论,然后由多个团队共同讨论,最后由老师指导。该教学模式既能发挥小组教学的优势,又能克服小组教学师生比例小的缺点。TBL教学分为课前准备(readingpreparation)、准备度测试(readinessassurance)和运用课程观念(applicationofcoursecon-cept)3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主要是个人预习。准备度测试则包括个人测试、团队测试和团队讨论:即首先由学生运用之前所学到的知识来作答完成一份多选题测验;之后参照分组,各组共同回答同样的多选题测验,并交出共识建立之后的最后答案;最后由老师检查考试题目。运用课程观念则由各组运用先前所习得的知识,来共同完成老师所指定的作业。
二、TBL教学的关键
TBL是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因此,有效发挥团队的作用是教学的关键,而增强团队责任感、加强团队交流、强化团队相互促进是重要手段。
1.增强团队成员的责任感。团队成员的责任感是保证团队任务完成的关键。任务布置给整个团队,如果团队成员没有责任感,将任务交给团队中的个别成员,便无法达到课前准备的要求。因此,在TBL教学过程中,第二阶段的准备度测试时,应首先实施个人测试,了解每个成员的准备情况。同时,在团队讨论时,可以通过要求每个成员发言的方式了解其预习情况,并强化其个人预习的习惯。同时,还要增强整个团队的责任感,有利于整个老师指定作业的完成。团队责任感的建立,需要在团队组建时布置合理的任务,并要求团队在规定时间内交出实际的成果。同时,老师应该对团队的成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并与其他团队的成果相比较。
2.布置利于相互促进的任务。在TBL教学中,各个阶段的任务应该是连贯的,利于相互促进的。这样,前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有利于下一阶段任务的开展。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布置任务时应掌握“3s”原则,即同样的问题(sameproblem),明确的选择(specificchoice),同时报告(simultaneousreport)。同样的问题是指班级的每个同学都应该面临同一个命题;明确的选择则指班级的每个团队都应该就同一个命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同时报告就是指每个团队应该同时给出自己的答案。
3.促进团队的交流与相互提高。TBL的最后阶段是通过团队间的协作,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作业完成的质量,一方面与作业的交流空间有关,一方面与各团队间的观点有关。所以,在老师布置作业时,应考虑到团队协作的问题,同时应保证每个团队的参与度。也就是说,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由一个团队独立完成,应该由各个团队完成其中的一部分,然后各个团队相互讨论借鉴,最后形成共同的结论。另外,每个团队都应该有重要作用,不能让团队产生被轻视的感觉而放弃讨论。这就要求在团队划分的时候,尽可能的变换成员,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完成不同的任务。
三、TBL与PBL的比较
TBL与PBL(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都是对传统的以讲授方式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有着共同的目的,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然而,两者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较多的差别。
1.核心教学思想。PBL强调学生导向的学习,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的收获来自于导师领导的小组解决实际问题。而TBL强调应用老师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收获来自于围绕实际问题的讨论以及老师就该组讨论的及时反馈。
2.基本教学方法。在PBL教学中,老师逐步揭晓事先准备的案例。学生分析案例并发现解决问题的知识缺陷,并学习缺如的知识以参加老师引导的讨论。而TBL教学中,老师指定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参加准备度测试,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在团队讨论中选择指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3.学习者的目的。PBL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于参与讨论并课外学习其感兴趣的案例并分享自己的见解。而考试常常很简单。TBL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自己以及所在团队在准备度测试中的良好表现以及参加团队讨论。
4.教师的作用。PBL教学中,教师组织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促进小组讨论,必要时给予引导,更多的象一个顾问,帮助学生完成独立学习。而TBL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准备测试题目,提出学生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团队讨论。教师是一个指导者,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文理生兼收,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尤其对文科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学习时往往带有抵触情绪鞠。另外,学生从高中步人大学,学习方式不能适时转变,而课程骤然增多、课堂容量大幅增加、难度跨越加大、进度变快等都引起了他们“消化不良”,甚至“因噎废食”。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化学课同医学专业课的联系,只把化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来学习,未发现医学专业课中处处存在化学的“影子”,因而缺乏学习兴趣,表现出应付及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忽视了对化学课程的学习闭。
1.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知识更新速度慢
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化学教学时数不断减少,但教学内容又不断增加。在这一矛盾作用下,教师面对不同教材,不同学生,往往不能适时改变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大部分化学教师专业知识扎实,但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授课时缺少生动、具体的医学实例,讲解空洞、乏味,导致学生对化学失去学习兴趣嗍。另外,教师也面临做科研、晋升职称等压力,因而教学方法陈旧,知识更新速度慢。
1.3化学实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医学院校对化学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把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掌握书本知识的辅助教学环节,使得实验内容的安排以验证书本描述现象、机理为主,而不考虑实验教学本身的教学规律及其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学生按照课本“照方抓药”,导致实验课预习不充分、实践操作能力差,使化学实验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2对策
2.1调整教学内容,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卢姆说,对一门学科的兴趣,既是掌握该学科的原因,又是掌握该学科的结果。化学学习难度过大,很容易使学生丧失继续学习医学的兴趣阎。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需求,以必需为准、够用为度,酌情讲授教材内容,适当删减,做到详略得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化学与医学相结合。如在讲解酸碱平衡时,可以呼吸性碱中毒为例进行讨论,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是医学的基础,医学进步离不开化学发展,医学生需有扎实的化学基础。
2.2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2)临床应用广泛的核医学技术,如: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
(3)在临床诊断治疗、疗效判断、预后评估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核医学技术,如:肿瘤核医学、心血管系统核医学、神经系统核医学。
(4)临床价值重大的核素治疗,如甲状腺疾病及肿瘤的核素治疗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从核素显像的原理,影像的分析要点、常见的异常类型、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核素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后的防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给出实际病例,进行课堂讨论,积极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考试命题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突出核医学的临床实用性。
2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多模式教学过去由于教学内容多,理论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们更多进行了“填鸭式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进行教学,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讨论等环节,使学生疲于接受教学内容,而难以及时消化吸收,导致学习兴趣低、学习效率低。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核医学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视频及文字资料生动逼真的融于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给学生们更为直观、深刻的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教师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幻灯,将核素示踪过程完全以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教学互动,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同时增强了教学效果。
3将核医学影像与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
体现出核医学功能显像独特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以放射学得理念学习核医学,特别强调解剖学的概念,例如在描述影像时,常用放射学概念,如“密度”、“信号”等,因此,授课时,我们特别将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在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放射影像学与核医学成像原理的不同;在各论教学时再进行比较教学;例如心肌灌注显像是核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主要目的是评估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部位、范围及程度;而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也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我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教学;冠脉CTA检查的是冠状动脉的解剖学改变,即冠脉有无狭窄、钙化及肌桥,并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理论上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的血流灌注减少,但由于机体有着强大的代偿机制,并不是所有冠脉狭窄、斑块及肌桥都会出现心肌缺血或梗死,因此,冠脉CTA并不能显示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然而这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心肌灌注显像观察的是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多与少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多与少,而心肌细胞聚集放射性的多少取决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灌注量,即心肌灌注显像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狭窄这个病因所导致的结果-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范围及程度,从而判断预后,并可评价冠脉支架的疗效。这好比是水渠与稻田,冠状动脉好比是水渠,心肌好比是稻田,水渠有问题不能代表稻田的灌溉不好,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稻田里的麦苗是否长的好,即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冠脉CTA所提供的是解剖学信息,心肌灌注显像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二者分别反映了一个疾病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评估,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4紧随现代医学发展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核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及时跟进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动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现代医学影像学已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发展为形态与功能成像并重,并着眼于分子影像学的研究,分子影像学代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核医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分子核医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带动了肿瘤核医学、核心脏病学及神经核医学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图像融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核医学图像模糊、解剖结构欠清晰的难题;PET/CT、SPECT/CT图像融合一体机的使用,使核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另外,随着现代临床医学及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些传统的核医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了;同时,随着核医学仪器及放射性药物的发展,核医学中新的内容层出不穷,我们需要及时跟进核医学的发展,将核医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核医学先进性及实用性,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并重点讲解这些内容,例如:随着PEC/CT的广泛使用,正电子显像成为了核医学研究热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正电子显像的显像原理、临床应用价值就成为了新的重点内容;这样更贴近临床的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们及时跟进学科发展新动态,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更合理自如的运用核医学知识为临床服务。
5加强教师技能培训
医学专业有其特殊性,学习的主要知识大都是应用在临床工作中,因此在学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技术对具体的临床操作技术有印象,降低失误率,而且有的病症极其临床表现和手术过程在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了解,让学生都能增长见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也可以解决自己在网络资源中的疑难问题,把网络和课堂有机的联系起来,在课后的网络背景中,学生还可以在专业的软件指导下进行模拟实践,例如可以对有些手术不拿活体做实验,而是通过模拟的场景,成本低,如果失误了,也不会承担医疗风险,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而且对不满意的手术可以反复操作,不会由于活体的限制而只能操作一次,能让学生提前对手术有所了解,也可以把实际的手术过程中的实例让学生观看,增加实际对手术的认识。总之,针对医学教学中的临床操作过程多可以利用网络背景让那个学生更好的学习医学知识。
1.2网络资源优越
网络资源在电脑中存放所占的内存不大,传送和接收的过程方便,操作便捷,只需要简单的电脑操作知识,而且不只是文字形式,还可以是图片和视频形式,从视觉、听觉共同感受,和其它背景相比能够更加多样的学习资源,而且资源共享方便快捷,只需要简单的沟通对话工具或者是便携的优盘就可以完成资源的共享,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完成整个过程。
1.3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新课改的标准,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在网络背景下,医学教学就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网络上的课程资源丰富,学生对于知识的要求不同,而且基础也不同,在网络资源中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差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尊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2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就是“填鸭式”教学,把所以的医学知识一股脑的传授给学生,不管学生接受多少,教师的职责就是把知识告诉学生,而且课堂都已教师为主导,突出教师的“教”,就算有的高校应该多媒体技术,可是也仅限于把传统的教学板书换成课件而已,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是学生的主题地位没有凸显,没有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对于学生来说还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医学知识产生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不了解,没有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都采取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造成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教师对于教学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也会降低教师的教学热情。
3网络背景下的医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背景下进行医学教学和其它专业相比,起步较晚,这就造成了有些具体的细节问题不会尽如人意,尽管随着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成型,可是有些问题仍旧存在:
3.1学校和教师的认识程度
尽管随着时展的要求,许多高校对于网络背景下的医学教学有所资金投入,可是没有端正思想,没有把在这个问题制定专门的制度去管理,而且投资都是基础的硬件设施建设,没有对其余的后续设施和其它服务功能的开发,而且有些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由于自身的网络水平限制,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应用,认为这种模式会浪费原本就不多的时间何经理,事倍功半,当然这和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不到位。
3.2教师的网络技术水平
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发起者和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以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为基础,可是从事医学教育的教师大都是对医学知识精通、临床经验丰富,可是年纪较大,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也不愿意去学,更愿意把时间用在专研医学知识上面,因此就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去进行教学工作,也就没有带动起学生在运用网络学习,没有一个为学生的学习做好背景建设,这种教学模式就不能正常的进行下去。
4网络背景下的医学教学模式创新
4.1建立网络教学系统
网络教学系统是根据校园网的医学信息提供网络版的教材,也包括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版的课堂教学情况的录像,也有工学士操作的模拟临床系统和练习题。在这个系统中,学生可以对课堂中模棱两可的内容找出课堂录像反复学习,直至融会贯通,虽然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自由以此,可是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可以反复观看,反复揣摩,而且对于某些棘手的问题,没有办法拿活体进行操作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模拟临床联系来操作,并且配有练习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题目难度和数量的要求,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于不太常见的医学问题和临床内容进行了解,运用了网络这个资源宝库,能满足学生的求知要求,而且在这其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和教师沟通,在线提问,教师可以单独解答,也可以把普遍性的问题汇总,一起答疑,而且不受外在因素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自己掌握时长,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4.2课堂教学的丰富
教师可以把教材和自己收集到的其他教学资源相融合,知识结构体系更加系统完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要求,针对普遍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答疑,而且教师在这种模式中的作用也是要引导和监督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是说有了网络教学系统,教师就可以在电脑面前坐着等着学生质疑了,有的学生离开了教师的监督不会自觉的学习,这套系统对于他们就不会有任何作用了,而且还是上网的借口,因此,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网络教学系统是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而且专业的医学教师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职业操守,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还是医学教学的主体,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找寻,以自己的专业的视角能找到适应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制作成课件,让学生学习,避免了学生在网上独立学习知识的稂莠不齐,也能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防止有的学生课后不学习,而且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的学习效果,在折基础上对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改进,保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也可以讲述自己在医学方面的新的和经验,让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不是面对冷冰冰的电脑屏幕,而是活生生的人,也可以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通过监测结果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给学生虚拟的病例和病症,让学生自己设计手术方案,再进行操作,作为作业交上来。总之,网络教学系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手段,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但不能代替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4.3教师的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系统培训来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让教师既是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拥有者,也是高计算机水平的享有者,学校加强重视程度就会让教师把网络资源更好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资源的应用能让教师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现状,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多次观看课堂教学的视频,减少教师的教学负担,学生也会从多角度对课堂所需要学习的直射进行了解。教师也可以把板书换成精心制作的课件,这个课件就相当于提前写好的板书,能够节省课堂的时间,学生就能多些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没有把学习固定在课堂中,而是各种地方,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学习,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提高教学效率。
4.4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的基础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及时的完全的接受医学知识,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就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而且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的各种资源都很丰富,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而不是让那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应那么多的学生。医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让那个学生学习妆也的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和一切和医学专业有关的知识以及各方面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有责任有担当的医学人才,因此就需要满足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现状、知识的薄弱地方和想要学习的方面进行学习,自主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学习的要求,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自己安排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成绩。
输血医学的历史从1900年发现ABO血型系统至今,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输血作为临床抢救和治疗有效措施,挽救无数生命,并保证了许多其他治疗的安全实施。然而,血液本身是很复杂的,恰当使用可能起死回生,达到与其他治疗无喻论比的功效;不必要和不恰当的应用则可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面临到临床工作的机会,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输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血液成分的性质、用法、应用指征、输血风险等内容,按输血原则,从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出发来考虑血液各成分制品的应用,为保证临床输血治疗科学合理、安全有效打下坚实基础。
2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制下,输血医学的教学内容主要设置在外科学中,一是授课时数少,一般为2~3学时,且内容较简单,局限于外科输血部分,学生系统学习输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少,以至到临床后不熟悉输血工作,达不到科学合理、安全有效输血要求
。
二是临床医学生对输血医学课程不够重视。一份输血方面基本知识的调研结果显示,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在职医师和医学院校对自评分评估太高,与实际了解程度(测试分)间存在一定差距(P<0.001)。这一差距也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对临床输血疗法不能正确使用,从而影响临床输血的疗效[2]。
三是教学形式单一。目前教学形式仅局限于课堂授课,未安排临床实习或见习内容,对输血的掌握程度不够,以致到临床后盲目,不能适应现代临床输血的发展要求。
3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教学内容改革建议临床医学专业输血医学的教学应当结合其专业特点,教学内容与形式应当适应临床输血的发展,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3.1扎实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输血教学时数和内容少,不适应临床要求,应适当增加教学时数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应包括血型免疫学知识,例如ABO、Rh血型、血型相容性检测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和HLA抗体的意义等,输入血型不相合的血液可发生致死性溶血性输血反应;HLA血型系统在临床输血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多次输血病人,很容易产生HLA抗体,发生同种免疫反应或输注无效。基本知识应包括各血液成分制品的性质、保存温度,容量、临床适应证等。例如冷沉淀(Cryo),1单位由200ml全血制备,含有Ⅷ因子80~100单、纤维蛋白原约250mg,血浆20ml,容量约20-30ml,应在-20℃以下保存。适用:①甲型血友病;②血管性血友病(vWD)③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输注,对乙型血友病却没有治疗效果。而基本技能主要为输血方法、血液成分制品的合理应用和输血反应的防治等。
3.2重点突出科学、合理用血,强化输血安全与责任意识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合理用血的概念是输注安全的血液制品,仅用以治疗能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重情况而又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3]。临床医师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是血液使用的决策者,在考虑输血治疗时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目前临床用血尚不尽合理和科学,对输血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如输血时凭借经验红细胞与血浆随意搭配、等量输注,过度输血、血浆用于扩容、补充蛋白、提高免疫力等。甚至有个别医师明知术中出血不多也要输上200~400ml血保病人“平安”。临床输血不合理使用不仅是对血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带来潜在的风险。
3.2.1重点突出科学、合理输血内容临床医学生在掌握了输血基础知识后,应进一步加强运用能力训练。通过分析患者在血液状态发生改变后的病理生理,判断患者真正需要什么,是否有替代途径,什么时机补充,补充多少,是否有明确的证据,输血后效果如何。例如对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首选晶体液和胶体液扩容,尽快恢复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是成功救治的关键。如果使用不合理,仅仅补充等量的全血或红细胞,组织间液则减少了28%,死亡率高达70%;又如在围手术期不恰当的输异体血患者,其术后感染率是输自体血或不输血患者的3~6倍,且感染率随输血量的增加而增加[4]。现已明确围手术期输血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而去白细胞输血则有很大的改善。因此,倡导在保证患者能够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应尽量不输或少输血,对确需输血的患者应恰当的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
3.2.2重视输血后疗效评估当前输血医学教学中基本没有输血后疗效评估的内容,而临床上却很重要。例如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观察;许多因素可影响浓缩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如:(1)预防性输注以实验室指标为主,检查、确认其是否会产生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并检测循环血小板计数,观察浓缩血小板输注后是否达到治疗效果。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常用指标是:输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MPI、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5]。一般情况下以体表面积为参数的CCI较为准确。(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主要观察出血的临床症状是否改善。因此需要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正确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采取适当对策。可通过血小板配型、大剂量IVIG的应用、血浆置换、免疫抑制剂、自身血小板冰冻保存等措施来提高血小板的输注疗效。建立疗效评估机制,科学、合理输血,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输血疗效,而且也能够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3.2.3强化输血安全和责任意识。面对日益严峻的血液资源和安全形势,应当在教学中加强对临床医学生安全输血观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输血可以救命,但也同样可以致命”,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合适的时间,给合适的病人,输合适的血液”的理解。培养学生输血安全和责任意识。
3.3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输血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教学内容改革
2.1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适当删减部分较为单纯的康复理论内容,适度增加师生互动部分以及学生提问环节;课程中较为简单且典型化的病例讨论内容应适当增加,充分培养学生对突发性事件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具体的康复实践操作流程也应适度增加,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2.2优化实践课程
康复医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在整个康复医学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因采用分组教学模式,将大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分别由相应的带教老师负责,为实践效果提供有效保障;课堂上应为学生留置充分的练习时间,以便于其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各类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实践,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透彻;为学生提供各类见习机会,学生能够更多地走进医院,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提高操作技能。
3教学方式与教材改革
3.1教材改革
在康复治疗学教学过程中,康复治疗教材是其重要保证。就当前形势分析而言,康复治疗学教学过程中教材水平普遍不高,尤其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当前的康复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以康复治疗学系列教材(人卫版)为主,包括《理疗学》、《运动疗法技术学》、《康复医学基础》、《康复医学评定学》、《作业疗法》、《社区康复学》、《言语治疗学》等等。但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下教材建设仍应进一步加强。相关部门可积极组织教研,或与同类学校之间展开通力合作,编写出蕴含有中医康复理念的康复治疗教材,即对西医中有关康复教学的理念予以阐明,无有遗漏,更使中医康复理念的背景得以凸显,特别是在康复医学临床中中医康复理念、措施及技巧的应用,极具参考价值。
3.2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康复医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和提高,关键在于对教学方法与手段展开积极的改进。“形象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场景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会诊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超脱于常规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康复治疗学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注意最大化启发并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掌握基础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对现代化技术下的高效教学手段予以充分利用,例如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利用幻灯片、视频、相关影像资料等在课堂上展开直观教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争取校方支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教学网站,为师生互动打造交流平台,在网站上公布教学大纲、网络课件、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计划等相关内容,学生据此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复习。由此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和形象地理解教师所讲述的临床理论以及相应的实践操作,从而使课时过少、缺乏实验条件等缺点得到有效弥补。
1.1情景式教学情景教学法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开始讲述环境与健康这一章内容时,向学生展示一副优美的画卷,配上南风田园轻音乐,娓娓道来。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近处是的大海,微风吹过,水面碧波荡漾,右侧是阳光普照的沙滩。在这幅优美的画卷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是海面上有一位红衣人划着他的绿色小船悠闲地坐在那里看着这一切。随着讲述结束,在轻音乐中询问学生感觉到了什么。学生们一致回答,是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老师接着提问,人类与环境不和谐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们的回答更积极,可举例说出很多结果。至此,关闭音乐,老师进行总结,有利的环境在给人类带来美的感受的同时还有益于健康,不利的环境势必危害到人类健康,我们在学习这一章时重点学习环境对人类健康不利的影响。
1.2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调动所有积极因素,努力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方法与原理[2]。它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在讲授中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时经常应用案例启发式和对比启发式教学。
1.2.1案例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列举和讲授内容紧密关联的案例,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职业病诊断前,先讲述“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询问学生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出具的诊断证明“无尘肺0期(医学观察)合并肺结核”是否可信。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出具正确的诊断证明“尘肺合并感染”后,为什么被河南省卫生厅通报批评,并立案调查?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职业病诊断,兴趣倍增,也有助于其今后的临床工作。
1.2.2对比启发式对于易混淆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方式启发学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并且有助于应用于实践。例如,教师在讲述世界膳食结构时,首先从总体上告知学生共有4种膳食结构,然后从字面上先理解前两种膳食结构。东方膳食结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此类型,提问学生获得什么启示;经济发达国家的膳食结构,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提问学生又获得什么启示;接着深入学习各自的食物摄入特点,并进行比较,询问学生这两种膳食结构会对健康带来什么后果,推测理想的膳食结构食物摄入特点有哪些?最后教师讲述理想的日本膳食结构和特殊的地中海膳食结构,比较日本膳食结构是否与刚才回答的内容一致,特殊的地中海膳食结构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1.3问题引导式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3]。两种教学方法并用在中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中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述病例对照研究流行病学方法的前一周,将自拟问题和经过删减的美国波士顿Vincent纪念医院妇产科医师Herbst做的研究实例打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分组,利用课余时间仔细阅读案例和查阅文献。课堂中教师在讲解案例时,不遵循以往先通读案例,然后让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分组汇报的形式,而是边讲解案例边提出问题,每题20分,每组选代表以抢答方式进行回答,一个问题持续回答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回答完毕教师加以点评和总结,案例讲解结束计算各组得分。
2改革考核形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所谓综合能力,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预防医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限选考查课,其考核形式全部是形成性考核,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勤,占20%;第二部分是平时作业,占40%;第三部分为教师自选形式,占40%。起初第三部分是课堂测验,以选择题形式考核学生,虽然不允许翻书和手机上网寻找答案,但避免不了互相看,分数拉不开档次,而且这种考核形式仅重视理论知识,轻综合能力提高。现在第三部分改革为撰写论文,以综述形式撰写,教师先讲解何谓综述以及综述的格式,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预防医学讲授内容中的任何知识点或者观点作为论题,通过上校园网图书馆的中国知网查阅文献,撰写论文。通过批阅论文,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大量查阅文献,论题新颖,内容充实,并带有自己的观点。
当前我国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导致培养模式缺陷、培养动机不纯导致培养要求偏颇、培养方式僵化导致培养质量下降以及培养师资不足导致培养素质低下等现状[1]。以基础医学为主的学院式研究和以临床医学为主的临床研究共同构成了现有的医学研究格局,二者发展的速度不协调、方向不对称、缺乏合作,导致二者之间形成了“鸿沟”。
我国八年制教育一定程度受两方面现象的影响,一方面,从事基础学习或研究人员着眼于数的多少、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对于其研究成果是否真正能应用于临床则表现为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临床研究人员由于忙于医疗实践,对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与进展也缺乏兴趣,这种缺乏互动交流的现象使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步伐变缓。临床医学八年制更加凸显医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将其按前后期断然分开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从而难以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如果利用转化医学的理念,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找到交汇部分,即实现在有限的时段中扩展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基础医学能力,改变原有为发表文章而做科研的动机。
2以转化医学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改革
2.1转化医学模式引导八年制医学生基础、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共同培养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培养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在基础学习阶段,对八年制学生进行科研启蒙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尽早在该阶段向学生渗透临床意识,是转化医学教育的重点教研方向之一。这对将来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医学科学家、发展未来的学术带头人和改进患者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南方医科大学在八年制医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中,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早期接受临床思维的启迪及培养。在相对枯燥乏味的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多内容却与当前科学前沿或热点问题密不可分。
例如,生物化学课程中,向学生渗透当前分子生物学中热门的“基因”专题;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涉及到“组织工程”部分;在免疫学和遗传学课程中均提及目前国际最为热点的“干细胞”研究内容。将最新热点问题与基础医学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基础医学的重要性、实用性的认识,并且不再固守已有的教材知识,启发学生根据兴趣寻找更多的课外材料。通过查阅文献、书籍等及小组交流沟通,启发学生寻找热点专题中与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交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科研主题,准确、快速地检索相关英文文献,撰写综述,以加强对科研思维的早期培养[2]。
2.2以转化医学模式拓展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创新性教学内容
目前全国已有10余所高校开始招收八年制医学生,这些高校基本具有附属教学医院。承担八年制教学任务的教师多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临床医生。在此阶段,教师充当了执行转化医学的重要角色。Krajews-ki和Chandawarkar[3]提出,在住院医师教育和培训中,激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设计实验,把他们的发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随着转化医学理念与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制度的结合,教师更多的将引导八年制医学生效仿自身成为科研与临床的有机整体,使得临床八年制的培养更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二级学科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Schnapp等[4]认为,目前基础领域研究进展向临床转化一直不足且缓慢,为了改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相互作用和合作,他们创立了肺重症医学的急性肺损伤转化研究训练项目来弥补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训练的不足。通过学员选择基础或临床研究训练,辅以其他科目交叉训练。通过对比及分析训练前后学员文章发表率、研究领域合作率、转化焦点文章发表率等发现,经过转化医学研究训练项目培训的学员,其多学科合作、转化医学文章发表数量明显增长。从而得出此种培训项目能够加快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转化,提高对患者救治水平。
医学生在学习临床二级学科的同时,教师随时可将转化医学的理念引入各系统当中。以呼吸系统为例,对肺癌章节,在学生学习传统的诊断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该领域涉及到的新科技。如当前热点之一是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血清中寻找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实施转化医学策略,进而获得比以往更多、更精确的与癌症有关的分子通路知识和新的分子靶点。
此外,让学生明确临床的生物样本可以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宝贵资源,成为转化医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临床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能由单一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把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结果转化为能提供临床实际应用的手段,需要有强大的、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设施和平台。加强转化医学领域的培训,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可能是未来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趋势。
3八年制医学教育后续培养的思考
目前我国转化医学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实践上正在成立各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探索将基础研究结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不仅在十年前即提出了转化医学发展路线图和将多个转化性研究项目用于转化型研究中心的建设,在医学领域支持转化医学的同时,也注重加强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出台相应的教育改革计划,出资改革博士教育,如衣阿华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ClinicianScientistTrainingProgram,CSTP)[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c)-091-02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医学教学培养目标、体现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是医学生向医生过渡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职业道德和动手能力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是综合检查并反馈医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实践能力,影响到医学人才的培养[1]。因此,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保证并提高临床实习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实习教学环节中应关注的部分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切实加强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全面提升医学生道德素养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把医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医学教育不管是在哪个阶段都应把德育作为首要任务,即首先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理想,具有良好的医风和严格的组织纪律[2]。“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以德为本”,“无德不成医,无术不医病”,无疑,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合格医学实习生应有的素质和必备条件。因此,切实加强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培养真正仁心仁术、开拓进取的准医生势在必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实习医院对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普遍重视不够。
各实习医院通常都会重视临床实习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般均会有各种措施和方法积极拓展医学生不同领域的前沿知识。但关于临床实习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方面的举措却很少。医院科教部门往往在安排好学生的实习轮转顺序后,便仅仅例行公事式检查学生的到岗、在寝等日常情况,对于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也仅是在发现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后蜻蜓点水式的教育,或集中在某个时期开展全院教育活动时“大锅炒”。针对学生整体的长效性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开展得很少。与此同时,医院与学校本部对学生的医德医教育存在互相推卸的现象,都倾向于把实习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责任推给对方,造成医德医风教育无专门部门掌管、无专职人员负责的局面,实习医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也因此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有鉴于此,实习医院应高度重视医学实习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全面提升医学生道德素养,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常抓不懈。
首先,实习医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医德医风氛围。良好的环境对培养合格人才的熏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实习医院特别是从教医师的医德医风水平直接影响医学实习生对医德医风的认知程度。因此,实习医院要对医德医风工作常抓不懈,营造出良好的就医氛围。
其次,要选派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医师作为从教医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教医师是医学实习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是一本能说会动的“活教材”,在学生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教书育人,立德为先”。作为从教医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在传授学生医学知识的同时,用自身良好的医德医风来教育学生。医院应随时加强对从教医师日常工作进行了解,对不合格的带教教师要坚决撤换,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教育,让学生就事论事分析后谈感想,以加深印象、防微杜渐[1]。
再次,还要通过系统学习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学习实习生守则和医德规范,召开医疗道德和法律的专题讲座,召开医患座谈会,组织医务人员形象大讨论等各种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专题教育。促进医学实习生对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的探讨,强化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2妥善处理好实习与考研、就业的关系,夯实临床基础
随着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毕业生中考研一族人数骤增,这就直接影响了毕业实习尤其是前半年的质量。医学实习生往往在实习阶段的初期尚能认真学习,但到中期、后期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积极性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都面临就业和考研的选择。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本科就业形势的日益艰难,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考研这条道路。由于研究生考试以笔试和基础理论为主,从而导致学生忽视临床实践,经常发生迟到、早退甚至不参加实习的现象,这样便大大挫伤了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
实习是进入临床的第一步,差不多是整个临床生涯的塑型阶段,很多实习时学的东西很可能对一生都有影响,而考研、就业也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但是考研、找工作,绝不能以牺牲临床实习为代价。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及教学医院的医教部门应在实习前做好这方面教育,要求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正确处理好实习与考研的关系。实习与考研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但无疑两者都很重要。实习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切不可因为考研,而不认真实习。在学医生涯中,也许只有实习阶段才有机会系统地轮转科室,所以实习生应在实习过程中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为以后行医诊病打下基础。考研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短时间内的复习就一定能够成功,要大学几年所学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实习的过程也是复习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的过程,对考研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在实习阶段学生还应以实习为主,以巩固基础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临床能力。
另外,王英凯等[3]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①研究生考试提前至四年级结业时, 保证五年级临床实习的时间;②将研究生考试分为理论与临床两部分, 并允许后者在其他学校异地考核的提议。笔者以为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实习与考研的冲突的最终途径。
3掌握实习工作强度,提高学生实习兴趣,强化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在一些医疗质量较高的综合性医院病员很多,医疗工作任务很重。这往往使带教老师忽略了学生参与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学”,而把实习医生当成了工作中的主要帮手,把所有患者的病历书写部分或全部交给实习医生。诚然,写病历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但如果超出其能力范围就会影响实习质量。一方面,实习生忙于病例书写,没有时间仔细思考、分析和消化患者病情,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
在此情况下,应适当掌握实习生的工作量,譬如,可安排实习生集中于某一位患者的病程记录,在病情分析、鉴别诊断方面让学生独立进行,由带教老师予以把关。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应加强学生对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掌握手术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并熟悉手术操作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应鼓励并安排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门诊和急诊的小手术和常规操作,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示教。从术前准备、消毒铺单、手术切口的选择以及切口后的每一步具体操作都要求准确、规范,再配上详细的讲解和解剖结构的辨认,边做边讲,力求做到让每一位学员在实习期间都能较好地掌握外科的基本操作技术,同时还能对人体解剖结构有更感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系统化、整体化、分析问题、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实习效果[2]。
4加强医院与学校之间的有效联系,促进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与临床实习两个阶段的协调
理论学习与临床实习本应相互贯通、相互衔接,但目前这两个阶段的教学上还存在着割裂的现象。校内教学阶段只涉及基础知识,学生对临床知识往往一无所知;而临床实习阶段则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整合。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刻板和僵化,不能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梳理知识结构,灵活运用知识点。一般来应当在讲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注重联系专业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找出各学科间的联系。临床实习的时候,带教老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将病人、疾病与已经学习的知识点链接起来,这样的学习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为有效的将上述两阶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应当改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增强临床前的诊断、手术等桥梁课的学习,目前这方面的课程偏少,基础课和临床课的联结不紧密。二是鼓励学生进入开放型实验室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学习循证医学模式,培养他们独立的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实验的水平。三是尽早接触临床。早期接触临床是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家的共识。美国医学院校将临床实践贯穿于学生培养始终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通过严谨的培养和实际训练,缩短学生进入临床的适应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整体思维,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综上,学校与教学医院要努力加强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全面提升医学生道德素养;还要妥善处理好实习与考研、就业的关系,为学生夯实临床基础;还要妥善掌握好实习工作的强度,尽力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并应加强学生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加强医院与学校之间的有效联系,促进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与临床实习两个阶段的协调。
[参考文献]
[1]韩艳宾.儿科学临床实习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62.
[2]刘理.关于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工作能力培训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 7(1): 93-94.
一、激发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一旦人们对一些事物激起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会主动去学习、去摸索、去实践,同时在此过程中产生美好的情绪、体验,因此,从第一堂课绪论开始就应引入故事,医学免疫学从发现到证实的每个知识点,都有一段感人的科学故事,比如将预防天花的“痘苗”的发现作为铺垫,将抽象的“免疫”具体化为学生们碰触过的事件,使学生们对“免疫的感念”有个初步的认知,在故事的背景下再阐明免疫的概念及免疫的功能等抽象的知识就顺理成章了。免疫学其他的概念同样有相关的故事,比如德国科学家贝林用白喉抗血清拯救白喉患儿故事,从而得出了抗体这章知识的学习。因而,在同学们学习的每一新章里,老师们都必须用心设计,耐心引导,同学们对相关章节的知识产生浓密的学习乐趣,以带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
二、提高学生对免疫学教学的重视
吸引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重视,才能使学生有学好免疫学的决心,所以,将以下几点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1、纳入诺贝尔奖的教学
向学生们介绍关于医学免疫学在诺贝尔奖中所取得的主要业绩,提高学生们了解免疫学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例如,早在1908年,俄国科学家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与德国科学家保罗?埃尔利希发现的细胞吞噬作用,从而取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随后,奥地利的Karl Landsteiner 在1900 年发现了 A、B、O血型以及 1913 年法国的Charles Robert Richet对超敏反应的研究,分别获取了的生理学医学奖。到2000 年以后,仍然有关于医学免疫学的研究而获奖。其中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Luc Montagnier 和 Francoise Barre Sinoussi两位科学家因此在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此类科学家们的故事讲解可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讲课格外生动,引起学生对免疫学的重视性。
2、结合实验课教学
在讲授理论教学的同时,实验课的教学可验证其基础知识,能协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4]常见的免疫学试验分如凝集反应、ELISA、吞噬实验及单核细胞的分离及过敏原检测等。即可以提高学生科研操作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操作及其发生原理的讲解,引起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重视。
一、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是与某种学科或职业相关的英语,医学英语就属于这一范畴。为培养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理解和运用医学英语,很多医学院校都开设有医学英语课程。然而,由于医学英语的特定内容和语言特点,其教学存在很多困难。众多医学英语教学教师都曾撰文对医学英语教学的难点和应对方法进行过讨论,本文也拟对医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商榷,为医学英语教学提供借鉴,以便提高医学英语教学效果。
二、医学英语教学目标分析
医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分析意在阐明学生学习医学英语课程应获得的能力。大学英语语言教学包括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两个方面。语言形式即英语语言知识,涉及语言学习的基础知识如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知识等,以及语言的应用能力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知识。而语言内容是语言所负载和传播的信息,具体即指听读中输入学习的内容。语言教学应当同时包括这两个方面,但可能在不同学习时段和不同学习者身上体现侧重性。在公共或基础英语教学中,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学习比较平衡,教师通常既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教授,又同时讲解了语篇中负载的知识内容;学生既学习语言也通过学习语言学习其传播的知识。但在公共或基础英语教学完成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学习的平衡性在教学中却显得不易保持。在这里,其实涉及对通常论及的几种教学方式之间的探讨,就与英语和医学相关的教学来说,即医学英语教学、英语医学教学和双语医学教学。英国文化委员会调查称“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的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由“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刘润清,1996)。医学英语教学和英语医学教学正分别是“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的对应,而双语医学教学是英语医学教学的一种补充。英语医学教学和双语医学教学主要侧重医学专业知识方面,其教授的主要为语言内容,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只是潜移默化的。而医学英语是一门语言课,其教授的主要为语言形式,而语言内容的作用同在公共或基础英语教学中一样,主要是为了展现语言形式的。在以往的论述中,对医学英语课程有几种看法:一是医学英语课程没有必要开展,而应代之以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或认为医学英语课程只是进入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的过渡。也许这一看法是受到“由‘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的影响,认为应该开展着重于“用英语学习”的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但在英语为非母语和官方通用语言的语言环境下,“用英语学习”无法简单摆脱“学习英语”而存在。因为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尤其是听力水平。76%的学生认为英语的加入使原本就不熟悉的专业课更难理解和掌握,51%的学生认为进行双语教学的有关专业课内容比单纯汉语教学简单且内容减少(张晓波,陈 超,黄国英,等,2005)。双语医学课程尚且如此,更不要说英语医学课程了。这其实便体现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在英语和双语医学教学中的不平衡性。由于语言形式输入方面对于学生难度较大,为平衡整体教学难度,有两种选择:降低语言形式难度或降低语言内容难度。降低语言形式难度可使用简单的英语或使用汉语,但由于语言形式与内容紧密相关,医学知识内容本身的难度会限制使用英语的简化程度,而如大量使用汉语教学又背离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的初衷,最终出现“学生认为英语的加入使原本就不熟悉的专业课更难理解和掌握”的情况;相反,教师在降低语言形式难度不易的情况下,加之使用非母语或英汉双语对照教学势必使教学时间变长、进度变慢,只好采用降低语言内容难度的方法来降低课程整体难度,最终出现“学生认为进行双语教学的有关专业课内容比单纯汉语教学简单且内容减少”的情况。由此可见,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强调语言形式学习和语言内容学习的平衡。而在专门用途英语学习中,当语言形式学习和语言内容学习不能像在基础或公共英语学习中保持平衡时,正确的做法是将原先在一门课程中可以达到的平衡转而在各有侧重性的两门课程中实现。这也就是医学英语课程和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应同时开展,互为补充的依据。医学英语课程侧重语言形式的学习,而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侧重语言内容的学习。
三、医学英语教学教师分析
医学英语教学到底是由英语教师还是医学教师来承担?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是医学英语教学中讨论的焦点。其来源于现实教学中出现的困难。在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使用两种师资的情况,即英语专业或医学英语专业教师和医学专业教师,两种情况在医学英语实际教学中都遇到了困难。从事医学英语教学的师资中医学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语言能力虽强但医学知识薄弱,而医学专业教师却缺乏系统的语言培训并且只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相关领域(高丽,2006)。这一现象是语言形式教学和语言内容教学不平衡在教师方面的体现。英语专业教师通常并无医学专业知识,只具备医学常识,医学英语专业教师虽然在其专业训练中学习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但主要学习的仍是英语语言知识;而医学专业教师虽在其学习过程中接受过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知识的训练,但其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应用知识的水平总体来说低于英语专业教师或医学英语专业教师,并且没有接受过只有英语专业教师或医学英语专业教师才接受过的英语语言学知识训练。因此,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英语专业教师和医学英语专业教师的语言形式教学能力大于语言内容教学能力,而医学专业教师的语言内容教学能力大于语言形式教学能力。据本文上一节的分析,语言形式教学和语言内容教学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的平衡性很难像在公共或基础英语教学中那样在一门课程中得到实现,而应在两门各有侧重的课程中实现。在医学英语课程中侧重教授语言形式知识而在英语医学或双语医学课程中侧重教授语言内容知识。针对不同背景教师的相应特点,应当由语言形式教学能力较强的英语专业或医学英语专业教师教授侧重于语言形式教学的医学英语课程,由语言内容教学能力较强的医学专业教师教授侧重于语言内容教学的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可见,对于“医学英语教学到底是由英语教师还是医学教师来承担?”这一问题的答案应当是英语教师。当然,英语教师在教授医学英语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医学知识,要认识到医学英语教学中自己的核心作用。医学英语课程不是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的附属,而具有自身独立存在的重要地位,因而医学英语教师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医学英语教师的医学知识到底要达到什么程度?之前提到即使是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其医学知识在医学英语教学中仍显得不足。难道教授医学英语课程的英语专业教师一定要达到医学专业教师的医学知识水平吗?这就如同我们要求医学专业教师在英语医学课程或双语医学课程中一定要达到英语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一样。其实,“希望英语教师和医学教师成为对方的专家都不现实”(缪军,2005)。那么,语言因素和医学知识对医学英语教师的影响到底孰轻孰重呢?据赵跃君的研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更加关注的是教师的语言能力,而非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赵跃君,2004)。因此,医学英语教学的效果仍然主要是由教师对语言因素和医学知识的处理方式决定的,其中最主要关注的仍然是语言因素。
四、医学英语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第二节中说明过,大学英语语言教学包括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两个方面。医学英语教学即包括医学英语教学和医学知识教学两个方面。刘彦娟认为医学英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选材;二是句式结构;三是词汇;四是内容(刘彦娟,2012)。选材和内容属于语言内容方面,涉及医学知识内容教学,句式结构和词汇属于语言形式方面,涉及医学英语语言教学。前文已述,医学英语语言教学和医学知识内容教学不可能在这一门课程中兼顾,教师也不易在这一门课程中平衡两方面的教学。医学英语教学是侧重于医学英语语言形式教学的,而医学知识内容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为展现医学英语语言知识服务的。因此,医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或者说医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应该符合这一课程指导思想。即医学英语教材应侧重于医学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医学知识内容不宜太专太深。但不宜太专太深并不是说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医学知识只能是常识性内容。传统的医学英语以科普文章为主要素材(赵庆红,2005)。虽然通俗易懂,但由于医学知识内容过浅,所展现的语言内容也不会太深,达不到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医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应当按英语语言知识分类的角度来考虑:分为医学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材和医学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知识教材。医学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可与公共英语教材的体例相仿,只是选取的课文都是关于医学的,通过医学课文教授医学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如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知识等。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既要注意医学英语和公共英语语言的不同之处,也要注意两者的共同点(陈杰,孙景,2013);医学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知识教材应当按照医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几个方面来划分,如医学英语听说、对话、会议演讲和辩论、医学论文阅读与写作等。在不同的年级应当开设不同的医学英语课程(尤永超,2007)。在低年级开设医学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课程,在高年级开设医学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课程。而双语医学或英语医学课程则在更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开设。另外,无论是医学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教材还是医学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知识教材其语言内容难度都应相当于或低于医学基础课的内容,不宜过浅或过深。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语言内容学习的负担,而关注语言形式的学习。若内容难度过大会造成语言内容教学干扰语言形式教学,教师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关注医学知识而不是语言因素。在更细程度上按医学专业课内容划分编写的英语教材应当在英语医学教学或双语医学教学中使用,这也便于只熟悉自己所从事相关领域的医学专业教师进行教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英语教学和英语医学教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在两门课程中实现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教学的平衡性的。医学英语教学有自己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其教学应当侧重于语言形式的学习,由更具备语言形式知识的英语教师讲授,其教材也应按英语语言知识分类的角度来编写。当然,由于医学英语教学本身的复杂性,还有很多具体的教学问题需要探讨,来更好地为进行医学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杰,孙景.从文本类型谈医学英语翻译的得体性[J].华章, 2013,(9): 92+150.
[2]高丽.语法翻译教学法在五年制医学英语教学中的改良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81~383.
[3]刘润清.21 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1~9.
[4]刘彦娟.论翻译法在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学刊, 2012,(3):143~144.
[5]缪军.对医学英语教学影响因素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5,4(5):308~311.
[6]尤永超.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1):23~25.
2床边教学的方法与要求
为使医学生在骨科临床实习过程中更好地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临床诊疗,更快地建立临床思维模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必须抓好床边教学质量,丰富床边教学的内容,提高床边教学的质量。以下就我国医学院校床边教学的主要方法和相关要求进行探讨。对于手术科室,床边教学要求带教老师充分重视实习医师的操作能力,建立手术病例的分析方法、明确诊断、手术指征、手术条件、手术方法、手术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等;在手术台上不仅要做好手术而且要时刻想着自己的带教任务,给实习医师讲解手术过程要点及其相关问题等。
2.1参加医疗查房
在主治医师的组织下,上级医生带领实习医生每日对所负责床位进行查房,早晚各1次,节假日坚持早查房。要求实习医生必须提前到达病房,勤于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每日病情变化,掌握患者第一手临床资料。查房时要求实习医生主动汇报病史、各项检查结果及病情变化,主诊医师给予点评,指导实习医生分析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阅读X线、CT和MRI片等影像学资料,指导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实习医生在每日查房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临床知识,逐步提高对疾病病因、病理、诊断分型及治疗等各方面的认识。
2.2参加教学查房
对于典型的临床病例,由主管教学的带教老师组织教学查房,全体实习医生参加。由床位主管的实习医生采集汇报病史、体格检查、提出初步诊断、做出必要的鉴别诊断,最后提出治疗方案。一般来说,病例的选择,是那些病情不太重。病史及症状、体征比较明显,有一定表达能力的最适合我们带教的要求,学生可以直接与患者交流,获取病史,也可进行必要的体检,掌握和熟练查体手法。带教老师应指出学生的缺陷和不足,指导治疗方案的改进。最后,带教老师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查房的内容,鼓励实习医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辅以讲解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融入循证医学的证据,拓展知识面,进一步帮助实习生建立建全思维体系。
2.3锻炼临床实践操作技能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能让医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避免错误和事故的发生,通常在实际操作之前,先复习操作基本要领,在模型上练习数次,带教老师亲临指导。最后实习医生独立操作,带教老师全程观看和指导,必要时充当实习医生助手。例如常见的骨科查体、换药拆线、骨科牵引、石膏托外固定等,通过系统化的模拟和实践,逐步提高操作动手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参与病例讨论
病例讨论是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进行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临床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病例讨论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求实习医生首先汇报病史,独立做出诊断,说明诊断依据,并提出治疗原则和方案,要鼓励实习医生积极踊跃的发言,表达自己对于疾病的见解。上级医生在实习医生发言后进行发言,并对实习医生进行指正与点评。临床教学中通过典型病例讨论课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学习相关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的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从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互动学习效果。
2.5参加值班和晨会交班
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加科室日常诊疗工作,并轮流与带教老师参加科室值班和交班;积极参与危重病人抢救过程,及时写好抢救记录;学会动态全面地观察危重病人的病情变化;学会纵观全局,了解掌握全科病人情况,从中锻炼提高管理病人的能力。熟悉科室每日交班的形式和内容,写好交班记录。在科室晨会交班时向全科医生汇报值班情况,带教老师适当予以补充,不断提高医学术语表达的能力。
2.6出科考核
科室教学助理在实习医生科室实习结束后组织出科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技能两方面,特别是要重视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考察,主要针对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和基本操作等。基本功的考察是出科考核的必须项目,如问病史和查体这两项基本功必须过关,从换药拆线所需物品的准备,手术打结缝合操作熟练程度、无菌观念、爱伤观念等多点进行考核。
2.7教学督导
教学督导不仅“督”而且“导”,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克服影响床边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及时有效地解决床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床边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目前全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基本上成立了教学督导组,聘请一些临床专家和教授,担任教学督导员。教学督导员的主要工作包括进行规范化教学查房的示教;设计调查问卷,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质量;召开教学座谈会,及时了解实习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的困惑;定时对临床老师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教师尽心尽责,忠于职守,在教学上力求精益求精。而过去实习质量其实并未达到我们的要求,我们在分析其原因时认识到,我们的管理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和结果,尤其是不注重结果。
在管理中我们只注重给学生安排的小讲座、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的数量及其有关记录,但对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的质量过问的太少,对讲座、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学生能否接受,接受了多少我们知道的不多。我们注重查房时各级医师的位置如何站,但对实习医师体格检查、分析病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关心的不够。因此,造成表面上实习医师天天繁忙,而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这种管理模式造成带教老师和教学秘书的主要精力花在了填写管理部门所发的表格、安排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上;而对于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的质量如何、实习医师能否接受、接受的程度如何根本无暇加以关心。这种管理模式并未加强广大教师的教学意识,反而在广大临床教师心中造成了这样一种潜意识:我们是在完成任务。因此转变管理模式,从重视管理形式转变到重视实习质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床边教学质量的关键
医学生的沟通技能是本科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注重实习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他们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很多医疗纠纷是因沟通能力差引起的。骨科患者往往病情危重,病种多样,所以急诊科实习的过程对医学生的成长来说弥足珍贵。以往的教学侧重于临床技能的培养,如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治疗处理等。由于忽视交流沟通技能的培养,医学生不能及时从医学生角色转为医生角色,无法圆满完成医生的职责。因此,应加强实习生临床沟通技能的培养也是提高骨科实习生床边教学质量的关键。带教老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医学生的交流沟通技能进行培养。
3.1医患交流沟通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