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发展乡村集体经济

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发展乡村集体经济

篇1

一、20xx年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目的,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充分调动村“两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以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为契机,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一年的努力,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二、工作开展情况

20xx年,我镇以“服务产业、土地流转、盘活‘三资’、能人带动、兴办实体、开源节支”为重点,积极探索实践“以资源转资本、以服务促创收”的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找准了符合发展实际、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增收之路。

1.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合长期外出创业人员的承包土地集中流转,鼓励村集体统一经营农户自愿转让的土地,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结合村庄整治,开展土地整理和宅基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对新增的有效耕地由村集体所有和经营,以增加集体资产收益。在紫云村可对村集体所有而接近荒废的200亩茶园及土地进行流转,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在xxx村对灾后重建回购的宅基地进行整合利用。

2.培植农业主导产业。村级组织结合各村实际,利用我镇突出的生态优势,领办和创办蔬菜、水果等高效农业和特色种养殖业作为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发展优势明显和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把农民增收和集体增利结合起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在xxx村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山药、佛手瓜及本土蔬菜;在紫云村利用山场多、空气好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

3.兴办经济实体。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探索兴办经济实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大沟村利用野生竹笋、鹿耳韭、蕨类植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空石林景区开发带动的区位优势,争取扶贫专项资金兴办特色蔬菜加工企业,增加蔬菜附加值,壮大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xxx村依场镇人口密集的特点,利用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在毓秀新区成立xxx村农特产品供销中心,解决“空壳村”的问题。

4.盘活“三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核实资金、资产、资源存量,充分挖掘潜力,实现集体“三资”保本增值。对村级集体所有的长期闲置的房屋、资金、土地等集体资产资源,以独立经营、联合经营、股份合作或租赁承包等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

5.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坚持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村域内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四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包括荒地、荒坡、荒沙、荒草、荒水等)资源潜力,充分利用辖区内的独特的气候和旅游资源创办集体经济实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三、工作成效

xxx村全村人口1345人,为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于20xx年10月在xxx社区租房开设《xxx村农副产品供销中心》,截止20xx年9月30日,村集体经济销售中心纯收入3000元;另将xxx村产业扶持基金同xx县文旅集团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投资40万元,按合作协议已收入利息1万元整;20xx年xxx村集体经济收入共计1.3万元整,人均9.7元,稳定达标。

大沟村全村1032人,20xx年集体经济有两项:

篇2

2、由于受XX至黄埠公路的制约,招商引资成效不大,离实现农村工业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3、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旅游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发展。

4、缺乏财源税源,资金紧缺,一些项目建设受到影响。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将采取如下对策:

(一)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突出养殖主导地位,努力建设“养殖强镇”。重点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启动元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力争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带动我镇水产养殖上规模、上档次,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充分利用台地、荒地等资源,加强规划,加大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经济林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开辟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的新渠道。要调整渔业结构,建设渔港经济区加快渔村的脱贫致富步伐。

(二)加大工业开发力度,壮大全镇经济总量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开发的突破口来抓,以海丰港平战码头的建设和XX至黄埠公路的修通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关系,“走出去,请进来”,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热潮,用我们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千方百计把项目引进来。特别要继续抓好“回归工程”,下功夫把在外地办厂的XX老板引回来、拉回来,鼓励他们在XX投资置业。同时,我们将继续做好“筑巢引凤”工作,配套完善工业区,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为工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要积极实施“旅游驱动”战略,把旅游业作为驱动我镇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来抓。要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鼓励客商前来我镇开发旅游资源和兴建旅游设施、兴办旅游企业,重点开发好南方澳渡假村、海水天然浴场和拉大网等旅游项目,逐步建成融海景、美食、娱乐于一体的整套滨海消闲避署圣地,达到有海景可观,有海水可浴,有海味可偿,形成具有XX特色的滨海旅游业,以旅游开发带旺带热饮食、商贸、运输等第三产业,促进我镇经济大发展。

(四)利用民资民力,下大力气发展民营经济

要毫不动摇鼓励、扶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一个“放”字,即放开手脚,放宽政策,放手发展,打破“主、辅”的界限,不看比例看效益,不看成份看贡献,不看规模看发展。在发展路子上,要突出一个“宽”字,即拓宽经营对象,拓宽经营范围,拓宽经营领域,不限行业和比例,做到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农业、工业、旅游、运输、服务等业全面抓。在发展环境上,要突出一个“优”字,即优化氛围,优化条件,优化服务,优化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人创办更多的民营企业。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篇3

2019年,街道新开村和立新村年初谋划的项目是与公司共同进行中草药种植。由于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资金拨到我街道已是年末,公司在2019年春天就进行了中草药种植,到了秋天,中草药种植收效不理想,为了使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资金保值增值,经向区委组织部请示同意后,项目变更为温室种植软枣猕猴桃,并于2020年春天开始正式实施。截止目前,项目资金已用于改良土壤15.2万,引进苗木18.25万,水电铺设18万,棚膜棉被35万,网架1万,人工费6万,给付土地租金34.8万元,总计支出资金128.25万元,完成了年度绩效目标。

二、资金落实情况

2019年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资金下拨到街道财政账户后,财政所根据新开村和立新村于公司签订的协议,第一时间将扶持资金100万元转入公司账户,用于温室种植软枣猕猴桃项目建设。

三、项目运行情况

目前,项目建设已建成十栋温室大棚,其中6个温室大棚完成土壤改良,4个温室大棚种植早熟软枣猕猴桃五年苗“长江一号”500棵,2个温室大棚种植冰果三年生苗2000棵。现苗木生长情况良好,预计明年“长江一号”可以少量挂果,产生收益。

四、村集体增收情况

篇4

为了将保护环境的措施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当中,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能在规划的初期形成良好的态势。目前,已经有许多地方都要求要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计划和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提出来的,虽然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但还没有得出完整的概念,而作为处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工作前沿的一些国家,其国内外战略环境评价也还处于研发的初级阶段。而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为题,因而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我国来说是必要的,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历程

自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欢迎问题的研究盛会之后,中国也开始了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研究:1973年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引入我国;1977年中科院召开‘区域环境学’的学术讨论会;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回报要点》首次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意向;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1年《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颁布;1989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和《关于颁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收费标准的原则与方法》试行;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颁布;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通过并在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2006年《环境影响评价工总参与暂行办法》。我国的环境评价的制度和程序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内涵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对环境,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视。

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一开始就有足够的重视,而且也在不断完善,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还是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缺乏经验和实践,所以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2.1,环境影响评价没有得到普遍实行

虽然环境影响评价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但在很多地方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例如作为乡镇企业代表的小企业等。乡镇企业虽然为我国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有着其积极一面的作用,但它们普遍都存在着技术落后和能力浪费等严重问题,是环境管理比较薄弱的环节,所以如果不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管理限制,就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环境影响评价必须要做到观测预防,落实到户,普遍实行,这是我国换影响评价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2公众参与评价的制度不够完善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能够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可以避免组织领导着单方面的决策失误,是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的一个核心内容。随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得到了很好的明确,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怎样去调查,怎样选择公众代表人等不少问题仍然不够清楚。而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知识性,所以对于参与评价的公众也有一定的素质要求,不能采取随机发放调查表的形式。

2.3缺乏操作性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某些条款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即所谓的重形式而不切实际,这些条款让环境影响评价的执法人员无从下手,也为许多企业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找到了借口和可乘之机。

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及对策

环境影响评价既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也要考虑后代人的需求,因而,社会经济要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要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也要可持续发展:

3.1制定合适的指导原则

虽然在我国已有的政策法规中已经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定的规定,但由于各个地方实际工作情况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导致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协调管理不能做到统一,因而有必要根据具体环境具体地方制定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指导原则,以提高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质量。

3.2重视并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定

公众的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应该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上专设章节来表达可能受影响公众的利益和补偿,同时,在项目建设中,要重视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度,以促进工作的深入调研,从而建设项目建设工程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3.3采取灵活的环境评价工序

我国法律对于任何开发活动都要求要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对于不用的开发所采取的的评价详细度不同,在此分为初评和详评:初评是以所有项目为对象,通过论证项目性质规模和方案的可行性,并判断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而对于小型或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只需要初评即可。详评是对大型和对环境影响较大项目的进一步论证,而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大规模开发工程,所以并不能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详细的考擦评价,所以对于开发项目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的手段来进行初评以及详评,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效率。

3.4加强报告后的监督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不是评价完就算了的工作,加强对评价报告之后的监督,也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检测来判断项目是否符合环境影响标准,以改进对项目的环境管理手段和措施,再通过检测和预测的结果的对比,提高日后类似项目预测的准确性。

结束语

随着世界环境问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经济建设的规划也越来越重要。对此,努力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和内涵,对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1、破解农村交通发展瓶颈

交通是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很多农村地区就是因为交通建设滞后,而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只有加强交通建设,不断夯实农村地区的交通发展,才能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笔者认为,必须下大力气解决通村公路、通组公路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对农村公路交通建设的规划,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地区交通网络,切实提高农村村级公路、组级公路的规格和标准,减轻农村农产品加工运输、农资购买运输、农村企业产品运输的成本,缩短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加大城市辐射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圈建设,这样才能从而根本上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2、破解农村水电基础建设

瓶颈水、电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农村地区经济的基础因素之一,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些基础问题,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提供必备的基础条件。一是解决好水的问题。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大量开展农村人口饮用水工程,加强农村地区饮水、用水工程的基础建设的科学规划,既要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用水困难的突出问题,又必须从有利于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确保农村地区饮用水工程建设使用寿命和适用时间得到最大可能地延长。二是解决好电的问题。牢牢抓住农村地区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全覆盖、全改造、全升级,增强农村用电的供电能力,为农村地区生活和生产加工等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保障,同时,优化农村电网,降低农村用电的成本,为农民减轻用电经济负担。

3、盘活农村土地承包流转

土地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依靠,是农民的钱袋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以盘活农村土地经济。一是坚持好土地承包责任制。继续坚持这一基本土地制度,鼓励农民种田种地,并坚决落实好粮食直补等系列惠农优农强龙政策,严防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二是积极探索实践农村土地承包流转。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中创业、打工、就学等,使的农村土地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土地在农村中的地位仍是不可动摇的。因此,面临这一新的形势,必须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现状的思考,并大胆创新,注重土地流转。大力提高农村生产机械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更加有利于土地的保护和开发利用[1]。

二、科学发展农村产业经济

农村经济产业化是改变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途径,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1、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一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根据市场需求量,坚持以市场未来发展为导向,立足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之路,科学化、规范化的进行农场产业基地的规划布局,确保其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在此基础上,要突出农场特色产业,打造名优农副产品,畅通销售渠道,健全生产、加工一体化、一条龙的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也能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同时,还能留住一定的农村流动人口,让农民在家里就能创业、打工挣钱。

2、助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是加强农产品加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带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的加工和开发力度。尤其在加工农产品过程中,必须确保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布局的科学性是决定农产品加工成效的先决条件,只有科学布局,才能更好地加强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加强企业发展。加大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注重产业链的建立,在促进综合效益提升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并结合实际对规模进行不断的扩大,从而更好地建立龙头企业,从而更好地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与闲散的人员,确保其更加愿意留在农村发展,这样农民在农忙时成为农民,农闲时成为生产企业的工人,最大化的促进农村经济得到科学的发展。此外,通过农产品加工能有效的提升其附加值,促进产销一体化的科学发展,确保农民增收增产,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2]。

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农民的负担发展

篇6

(二)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制约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篇7

1.1资源因素制约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村级集体资源的再分配,如今村级集体组织掌握的可支配资源越来越少,特别是失去了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和使用权利。因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很难地村里落地建设,而村级经济发展、留用地开发等缺乏财税、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企业入村却得不到实惠,村集体积极性不高。村干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一方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已有很大的工作压力,而一方面来自村民利益的要求很高,村干部难以达到两全,普遍存在“守摊头”思想,缺乏内在动力。

1.2增收项目少,增收方式单一。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国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群众收入得到稳步增加。但是,增收幅度缓慢,主要原因:除了农业生产和部分从事经营服务,外出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

1.3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由于受生产条件的制约,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专业技能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

1.4农业技术水平有待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许多农民还是靠天吃饭,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损失惨重。一些基层单位农技员较少,很多还兼职其他工作。尽管上级有关部门会到镇村举办一些如科普之冬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但实践性缺乏,农民真正能听进去的课程不多。

1.5农业资金缺乏。一些农民在上级部门的引导下,逐步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寻找到了一些致富项目,但就是手头缺乏资金,很难实施发展规划,失去了致富机遇。

2.对策措施

2.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及地域优势,大力引进短、平、快品种项目,缩短生产周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农业道路,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加快经济运行速度,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同时,要兼顾发展种植、养殖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时鲜蔬菜种植业和家禽、牧畜养殖业,形成粮食、蔬菜作物种植和家禽、牲畜养殖并存的农业经济结构。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生产规范、监管有力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名优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

2.2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有偿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有偿转让,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要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探索试行“订单式”农业,即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协议,农户负责按照订单生产,公司负责产品收购;探索试行“公司+农户”式农业,即将整个农业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公司自行负责生产经营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农户仅以雇工形式受聘于公司进行生产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农副产品质量和农业产出效益的提高。

2.3提高农业产品信息服务。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加大对农资产品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收集,及时宣传推广极具市场竟争优势的品种。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服务渠道,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取得经济效益,改变广大农民传统的销售方式和销售观念,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以及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篇8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8- DOI:10.13535/ki.11-4406/n.2015.

在我国,农业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保证人均生活所需及经济建设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全国农业生产力中,又以乡镇农业生产力为主导。因此,如何加强农业生产力,提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能力俨然已经成为了当前国家农业部门及乡镇农业部门所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近年来,在国家的良好政策下,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其逐渐呈现出以下三点优势:

1.1 乡镇农业经济环境发展优化

乡镇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其农业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发展:其一,就硬件方面来说,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备支持及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如各乡镇大力兴修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设备,在某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抗干旱及抗汛能力。另外,乡镇在加强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大力改善乡镇人均的用水安全度,同时为提高乡镇人均的业余生活,大力兴办各类娱乐活动,从而使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其二,就软件方面而言,随着国内高科技产品及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均接受并懂得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乡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为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新产品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党和国家和号召下,乡镇对农业市场混乱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整顿及治理,从而为吸引外资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1.2 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

随着乡镇人均对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化,使其整个经济建设思路不断朝着更好的方面优化发展着,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农业产品正由传统的普通单一品种向多元化特色精品的方面优化,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越来越多的精品农作物生产种类代替了部分普遍的农业种类,使之农业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虾提高。其二,随着农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深化,尤其是果业生产率及农业再造工程等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可利用率。其三,农业经济的经营方式也随着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单一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形势发展,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3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发展正朝着多元化、科学化及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着,尤其是近年来,非农产业的发展有逐步取代以农业生产为本的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并快速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许多乡镇劳动力进入乡镇农业企业务工,使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以优化。最后,乡镇的农业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目前乡镇农业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化为集餐软、服务、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结构,大大增加了乡镇人均的经济收入。

2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镇农业经济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十分快,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但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绝大多数乡镇农业都以快速的建设模式发展着,但少部分偏远地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仍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发展模式,甚至有些乡镇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经济的主要来源依然靠政府扶持。另外,大部分乡镇地区的人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小富则安的阶段,对农业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进取心。同时,部分乡镇人均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从而使农业经济生产经营模式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除此之外,一些乡镇地区虽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农业生产人员仍将注意力集中于作物的生产及现有土地的开发中,对以自然条件创造旅游业、餐饮业等完全忽视,大大浪费了诸多资源。另外,由于部分地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经营理念接受能力较差,因此严重地制约着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2 乡镇农业人员素质低下问题

农业生产人员的技术及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对部分乡镇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员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调查结果发现,在乡镇农业发展中,绝大多数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并且多存在着文化素质低下问题。据该项调查表明,被调查乡镇区域内,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农业生产人员仅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而文盲、小学文化的人员却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另外,随着乡镇形势的发展,大多数拥有农业生产技能的人员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乡镇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使乡镇农业生产劳动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诸多结构体系因素下,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3 乡镇农业经济基建设施不足问题

乡镇农业生产设施不健全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就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及机械化产业十分落后,且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基础建设相对缓慢,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始终处初期阶段。另外,一些乡镇地区在农业产品经营时仍采用传统的直接销售原产品的经营模式,而没有经过深加工的产品相对来说在经营中处于劣势地位,使之乡镇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除此之外,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中仍延用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没有兴修水利设施,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

3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促进全国性经济发展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速度。

3.1 转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针对于某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的地区,首先要转变该地区农业生产人员的观念。打破农业生产人员经济靠政府的观念,积极引导其利用农产品的再次加工吸引外资,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提高其经济发展能力。其次,农业生产人员要充分利用地区性资源进行开发,并将农业发展的注意力由农作物的种植及现有土地的开发利用转移到开发自然资源上去,扩大农业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能力。

3.2 提高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同时在乡镇地区实行扫盲行动。另外,要在现有的农业生产人员中培养出多名优秀且具较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人员,并由这些技术人员带动全体乡镇人员进行农业生产及经营,从而实现乡镇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培养,使自己成为综合性农业生产人才。

3.3 加强乡镇农业基建建设

对于某些乡镇地区因基建不足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说,首先要加强该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兴建及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其次,在农产品销售前,要进行再次的深加工,将普通的产品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精品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国性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在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要加强乡镇水利资源的建设,同时要加大先进机械生产设备的购置力度。另外,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农业生产人员接受新技能、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及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志坚.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篇9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8-01-01

目前在我国农业方法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农村经济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我国相关的政府部门就颁布并实施了相关的规范制度,来完善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建设的相关内容,从而大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在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收入作为其中主要的内容之一,在对其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就要将农民经济收入作为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农产品的生产、管理、销售、储存以及运输等方面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完善和改进。不过,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民收入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为此我们就要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进而采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来对其进行处理。下面我们就对农业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收入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样不仅不利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给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其中在当前我们农村经济建设当中,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这就导致人们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其农业产业的效益受到了极大的现在。而且在一些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当中,如果其基础设施比较差,那么就十分容易导致农作为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的下降,这不但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影响了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由于其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比较落后,因此这就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都是采用的分散经营的方法来进行农业经济建设,这样不仅使得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影响,还不利于人们对农业经济的控制管理。为此,在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就颁布并实施了相关的政策和手段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不过大多数规范制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这就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

第三,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在农村人口已经占我国总人口的65%以上,这就导致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过多的问题尤为的突出。而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当中,人们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建设不够重视,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都投放在工业化生产当中,这就使得农村人口,无法很好的向城市化方向转变,进而导致农村人口的数量在急剧的增长,从而使得农民的人均收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这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第四,有的地区对使用农民工还进行了限制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给制约了。农村在计划生育工作做的不够完善,经常出现超生的情况,一家兄弟姐妹众多,这些问题就引发了农村的教育问题。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封闭的思想迫使农村许多女孩子不得不外出打工,所以,想要使农民的生活富裕起来,就要有效的减少农村的人口,才能提高农村人均收入。

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一)大力发展农业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稳定发展主导产品的粮食产业。如优质小白,专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对农产品的区域规划就按照国家优势,重点发展优势产品,重点提高品质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将生产目标定位以深加工原料为主。对专用品种的生产要大力重视。建设实施具有示范性的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玉米振兴计划等。种植技术要不断标准化,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其次,农业劳动我国有50%的人口都在从事,我国有着广阔的耕地面积和资源,有着十分大的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潜力。所以,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先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内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第三,农业科技的推广网络要建立健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普及的脚步要加快,对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要做到合理分配,科学死样,精耕细作都可在不同层面拓宽了就业空间,提高农民整体收入。

(二)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惠民政策

国家曾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列席的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新兴农村合作社,新农保和粮食直补”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优惠。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就是神话改革各种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机制体制。切实减轻农民负加强农村税费的体制改革,让农民没有负担的去发展经济和生产,增加收入。为农民提供实用和先进的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可得到提高。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在创业期间遇到的资金问题,政府要建立一些列的乡镇银行来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将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进行完善,做到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效深化,为了方便农民的生产,要尽力让农民获得重要的资料,使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给有效调动起来。帮助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还有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权要用不同方式来让给农民,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成为专业大户,不仅拉动了农民个体收入,也大力发展了农村经济。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一直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走向,提高农民收入也间接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收入,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仅要在改革和农业方面做出调整,如控制人口增长,加大农村化向城镇过渡都是有效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只有深化改革了农村经济,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收入问题一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在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就要从农作物的生产、运输、管理、销售以及人员的控制等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进而采用相关的技术措施,来大力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虽然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在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随着农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收入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彻底的解决,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篇10

(二)发挥地方社会成员主体作用,构建多方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篇11

外向型经济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在较大规模上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并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我国国名经济增长、就业、国内外收支平衡的全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关于外向型经济发展问题,需要更加理性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需要更加宏观的策略和长远的举措。

一、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影响的特点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目共睹,特别是对外向型特点突出的经济区域形成比较强烈的冲击。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来,这种冲击还在影响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大连为例,作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十二个沿海城市之一,以成为外商云集、外向型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比较严重,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放缓,进出口严重下滑,企业因市场萎缩或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减产、停产,个别企业关闭。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受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从市场方面看,完全依靠国外市场的企业,即加工贸易型企业受冲击最大;从企业类型看,中资企业好于外资企业,外商合资企业好于外商独资企业,应为独资企业生产普遍以国外市场为主;从企业规模看,中小型加工企业大多属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业领域,自助创新能力弱,缺乏自助品牌,规模效益差,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技术低,受影响程度比大型企业大。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外向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随着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状况,调整发展结构和模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一)对外依赖性过大。

目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中,仍以加工贸易型企业为主,他们从国外进口加工后在出口,特点是“两头在外”,只负责按照国外客户(主要是投资方)的产业需求指令和要求组织生产,绝大部分没有设置市场销售方面的部门及人员,相当于社在我国的一个加工厂,市场销售环节由外方负责,产销完全依靠国外市场,在国外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订单大量减少。而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对产品质量、价格等方面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这部分企业从产品设计到生产都是根据国外市场要求进行规划的,很难转入国内市场,企业方面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处于无奈的境地。据调查,国际市场萎缩是影响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最直接因素。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但与我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在对外贸易中,除了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资料外,更主要的是依靠给国外配套加工生产,缺乏自主创新的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控制市场的能力,在日趋广泛深入的国际竞争中越来越被动。

(三)低附加值高耗能。

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也是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可以为有效扩大需求,为经济平稳发展和顺利转型创造条件,而今后持续以年均较高的增幅扩大出口的可能性,已经为能源、资源、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来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以数量扩张而取代,缺乏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开发的动力。因此,需要尽快搞好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在危机过后,继续稳步扩大出口,把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到与我国综合实力相适应的水平。

(四)服务业发展相对滞留。

由于受社会意识、政策引导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说到发展经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发展生产,制造商品,往往忽略服务业发展,因此,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服务业占的比重很小,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人民聪明的才智没有充分被发挥,服务业的潜力没有充分被挖掘,导致外向型经济中产业发展不均衡,和国外发达的服务业相比差距很大,进而影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迎难而进,确保外向型经济长足发展

世界先后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深刻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实践证明,凡是善于迎难而上的、依靠科技,锐意创新的国家和企业,都能够很快的摆脱危机并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要有远见卓识,及时转变思维,涉取经验教训,着眼与危机后国际竞争力的培育,逐步改变对国外过分依赖的现状,注重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建立起以鼓励自主创新,放弃短期利益而谋求长期利益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

(一)减少对国外的依赖性,提高企业生存能力。

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开发国内市场是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但这不等于不重视国外市场,特别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落后,即使发达国家,一定程度也依靠国外市场。因此,要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改变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启动国内市场,拉动国内需求。调查发现,国外投资方在我国的项目设立时,大部分根据国外市场的需求状况而规划,很少考虑我国的市场因素。要想使国外的一些大集团、大项目能够针对我国市场状况进行投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条件,最主要的是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比如:在招商引资、税收等方面,给面向我国的外资项目一定优惠政策。同时需要政府大力扶持自主创新、高科技项目的引进和开发等,提高国内市场的需求档次,缩小与国外市场的差距。此外,需要政府建立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业状况、产业情况信息档案库以及国内相同或相近行业分布、产业需求等相关信息数据库,应注重发展国内市场,做到两条腿走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设品牌经济,增强企业竞争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品牌效应越来越突出,品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数据显示,世界上不到2%的知名品牌,占据了全球40%以上的市场,品牌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个地区或国家优势产业的崛起与一批知名品牌的成长密切相关,2009年全球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在前10强中,美品牌有7个,发达国家强大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品牌竞争力的贡献。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看,哪个地区品牌多,哪个地区经济发展就快,应对危机的过程就是企业竞争力比拼的过程。为了使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应利用各种优势特点,出台一整套完善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给在市场中已经形成的数百个关联度大、专业性强、协作关系紧密的专业经济区和生产基地以具体的指导和扶持,充分重视品牌的研制和开发,在全社会营造品牌经济建设氛围,掀起“打造中国品牌”,“振兴国民经济”的热潮,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品牌精神,发展一批知名的中国品牌,真正的打造企业内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抵御危机的能力。

(三)增加技改投入,优化外向型经济结构。

篇12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69-02

一、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呈现出速度、效益、结构、质量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的态势,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促进改革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民营经济对我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2007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5.8%。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83.3万户,比上年增长3.4%,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71.4万户、个体工商户165.7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1.5%和2.5%;从业人员568.3万人,比上年增长2.8%,其中非公有制企业223.1万人、个体工商户334.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2.4%。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994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7.6%,实现增加值466.9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76户,超10亿元的企业有14户。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由2002年的9,8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26.7亿美元,年均增长9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1%提高到2007年的73%;进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由1家发展到24家,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合作的主要力量。2007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0 199户,比上年增加了300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20亿元,利税13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8%和16%。

2.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使大量闲置的国有资产得以盘活。近三年,我省民营企业通过不同形式参与国企改制,盘活国有资产35亿元,安置国企职工近4万人。通过参与国企改制,有54个民营企业项目获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国债支持,总投资55.2亿元,分别占全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总数的40%和总投资的20%,形成了与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活力。

3.是技术创新的活力源泉。我省近些年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全省50%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已有170户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近千户企业实施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300余户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4.是进一步扩大开发、推进开放的投资主体。我省2007年民营经济投资总额1784.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62.3%。

5.优势特色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全省中小企业已呈现出优势特色园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目前,省级中小企业园区发展到80个,形成特色产业集群82个,企业6492户,从业人员25.8万人,年销售收入239亿元。大庆市20个工业园区,2007年新开发面积18平方公里,投入建设资金2l亿元,入园企业总数达到105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81亿元,占地方工业的62.5%,初步形成了轻纺、大豆加工、纸业包装、皮革、橡胶等主业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国务院于2005年出台了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三十六条”文件,虽然明确了凡法律无明文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个体私营经济都可以平等准人,享受同等待遇,但从现实情况看,行业准人进展缓慢,一些垄断部门和行业、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准入门槛依然很高。

2.融资难问题突出。在金融方面,对中小企业信贷仍有诸多条件限制,使一些经济效益好、社会信誉好、管理先进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问题而难以大踏步发展。

3.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缺少为个体私营企业服务的中介组织,个体私营企业在政策法规、信息咨询、融资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技术对接、项目研发、人才培育以及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难以获得有效的市场支持。一些部门以检查收费来代替服务和监督,没有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4.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还不优越。在一些地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案例时有发生,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对个体户、小企业滥施罚扣的现象经常不断。统一、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

5.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综合竞争能力。一些企业对其从业人员缺乏严格的培训和科学的管理,出现了缺乏诚信、账目不实、偷漏税款、逃废债务、制假售假等不良行为,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形象,严重的损害了国家利益,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三、对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1.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在城镇和农村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的特点,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城镇居民和农民、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乃至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小企业。

2.重点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示范功能。积极搞好创业辅导、项目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撑等活动,落实补助资金,扶持发展创业项目;积极扶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群体;积极扶持拥有专利技术、管理科学、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3.发展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延伸优势产业链。通过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扩散、零部件加工,带动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接活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围绕我省乙烯、汽车、飞机、电站设备、重型机械制造等骨干企业发展好配套项目,搞好零配件加工和延伸加工,发展专业化的配套企业。

4.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布局合理、土地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改善产业集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业依托。积极发展一批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石油化工业集群、医药制造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5.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挥好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产品总量大、品质好的优势,促进民营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作用。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粮

食、畜禽、亚麻、马铃薯、山特产品、乳制品、果蔬加工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鼓励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工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活动。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产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应用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并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推广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3.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努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全面开展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企业诚信活动,帮助民营企业提升诚信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自然人创办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分散机制,降低担保、贷款风险。

4.提高对民营企业项目开发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推进民营企业上市辅导工作,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5.建立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民营企业培养国际经贸合作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

1.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包括非营利性领域和营利性领域。

2.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在省、市财政预算中设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效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鼓励各金融机构从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

篇13

我乡种植水晶葡萄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首先是前进村大坪寨的部分农户在自家房前屋后试种了几亩,仅用几年的时间就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了甜头,周边村寨的广大群众看到了发展致富的希望,并纷纷尝试种植,逐渐形成规模。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明确将水晶葡萄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打造,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省委办公厅的大力扶持下,举全乡之力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对外积极联系客商,在项目资金的投入上重点扶持。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交梨乡水晶葡萄种植已成为我县五大现代农业产业之一。截至2011年底,我乡水晶葡萄种植户共3616户15320人,面积已达26000多亩,占全县葡萄种植总面积60%左右,其中有1300多亩已挂果,产品主要销往四川、湖南、云南、两广及省内等地,2011年实现产值5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6元(其中2100元来自葡萄种植)。水晶葡萄种植已成为我乡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手段。

二、当前交梨水晶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品种结构比较单一,市场竞争优势不强。近几年来,我乡水晶葡萄发展很快,葡萄十里长廊已成雏形,但几乎全部都是中熟品种,由于采摘期比较集中,而市场容量相对有限,对市场压力过大,不利于拉开葡萄上市时间差,导致葡萄价格难以提高,甚至出现滞销苗头,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此外,水晶葡萄粒小、易落粒、不易保存、不耐贮运。所以,急需补充一定比例的早、晚熟大粒耐存贮运或具有香味等特色的水晶葡萄品种。

2、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水晶葡萄产业的规模发展。我乡水晶葡萄种植绝大多数都在高坡上,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最急需解决的困难是水源供应和产业路问题。所以,要加快水晶葡萄产业发展步伐,必须解决好小水窖、正常滴灌和产业路的问题。

3、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难以适应市场化运作要求。由于葡萄种植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如扒条、埋条、灌溉、施肥等,费工、费时,而目前农民种植主要采取以家庭为主的管理方式,栽培管理比较粗放,施肥施药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不均。农业专业合作社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化管理机构,作用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

4、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严重影响水晶葡萄的质量和市场销路。目前,我乡在水晶葡萄种植管理方面虽有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但与水晶葡萄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没有科研经费,缺乏专门培植优质苗种基地,在水晶葡萄快速发展中无法提供优质苗木,不少群众因苗木质量差,导致死苗或苗木生成长期过长等情况发生;二是在水晶葡萄栽培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规范化栽培技术措施不能落实,存在有技术规程但不按技术规程办事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是造成我乡葡萄生产不稳定,新植水晶葡萄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5、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附加值低。目前,我乡的水晶葡萄由于缺乏产品加工企业,产品品种单一,包装过于简单,缺乏终端销售网络;品牌建设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后期维护跟不上,无法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缺乏全国知名度,仅仅停留在地方品牌的水平上,使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产品层次的提升。

三、对加快交梨水晶葡萄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按照全乡葡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针对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将以葡萄种植、葡萄深加工、民族文化、自然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水晶葡萄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档次和附加值,真正使水晶葡萄产业发展成为富民强乡产业。

1、坚持水晶葡萄优先发展战略。继续将我乡的水晶葡萄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利用“集团帮扶”和扶贫开展项目,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增加产业投入,重点加强对小水窖、滴灌、产业路和新增种植等扶持力度,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力争2015年我乡水晶葡萄种植面积达40000亩以上,着力打造“水晶葡萄之乡”。

2、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争取1―2个水晶葡萄加工企业到交梨进行投资开发,把全县的水晶葡萄集中到交梨来进行深加工,努力开发出具有交梨特色的葡萄酒、葡萄饮料和葡萄干等绿色食品,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水晶葡萄产业的附加值,既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又增加农民收入。

3、继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是对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等葡萄产业重点环节进行扶持,通过优惠政策调动农业合作社与农户发展葡萄产业的积极性,引导产业扩大基地规模,实现规模生产,加快其发展步伐。二是大力推广和扶持发展温室水晶葡萄生产技术,建立高效农业示范点,把温室水晶葡萄生产作为葡萄种植业的延伸加以发展,以引进和使用新技术,进行产期调控,生产提早和延晚葡萄,农民的增收前景会更加广阔。三是积极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和葡萄产业保险体制,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巩固和延长葡萄产业链条,打造知名品牌,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生产效益,带动产业扩张和升级。

4、加强水晶葡萄的产销管理。要真正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作用。积极主动帮助农户做好市场产销服务,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宏观指导和规划工作,促进产业有序管理、优质生产、加强约束、健康发展;同时引进先进理念做好葡萄栽培、葡萄等经果的深加工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