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交通发展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交通发展的重要性

篇1

0.引言

我国现阶段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中,部分小城市由于经济落后以及其他原因,还没有全面建立自己的公共交通系统或刚刚建立自己个公共交通系统,缺乏相关的意识和管理措施。对于大中城市,公交系统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私家车越来越多,超过了道路设计的交通量,原有的城市道路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交通量,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使我们的城市陷入了“亚健康”状态。因此,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本文借鉴国外先进的公交理念,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公交系统的建议,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建设城市公交系统的几项措施

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节能减排,大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是构建低碳交通、绿色交通的重要手段,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1.1 政策倾向,公交优先

为了应对城市交通拥堵,并为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保障,必须要有相关政策“关照”,突出绿色交通发展在城市交通治理中的引导作用,围绕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小汽车交通、道路基础设施采取相关措施,发扬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等低碳交通,合理抑制小汽车交通。在公共交通发展方面,建设快速公交系统;设置公交专用车道。在限制小客车使用方面,首先严格控制公务车的购置和使用,并适时在中心城区特定区域和时段收取交通拥堵费;根据交通状况分区域实行差别化计时停车收费政策。2012年10月,总理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施城市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指出必须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地位,根据城市实际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建设以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快速公共汽车、现代有轨电车等,有条件的特大城市、大城市有序推动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同时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

1.2 规范管理,提升形象

公交公司规范化管理,树立良好的公交形象对鼓励市民优先选择公交出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公交司机形象不佳,服务态度差的现象普片存在。很多公交司机为了提升盈利,对于上车乘客,随叫随停;而对于下车乘客,却要求在站台下车。还有的司机看见站台候车的都是老年人等不用买票的特殊人群,就不停车,直接开往下一站。这些都损害了公交形象。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服务监管措施,我们建议在公交车内的摄像头不仅看向车内,而且监视司机的前方,同时在公交站台也安装摄像头,随意停靠载客和拒载乘客的公交司机进行处罚。

1.3 形式多样,创新发展

对比国外,我国的城市道路规划还处于满足基本通行阶段,没有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而最求更好的效果。除了管理水平之外,国内对于交通系统的创新才是主要问题。同样是一条8车道路,美国就能想出在上下班时期变为2+6车道的新式,来满通量高的方向的通行。像这样的灵活变通的思维才是限制中国交通系统发展的最大障碍。

1.3.1 公交走廊

公共交通方式有很多,除公共汽车外,还有轻轨、有轨电车、地铁等。结合我国城市交通实际,模仿西方发达公交系统是很有用的。在城市核心区域建立公交优先走廊,充分改善核心区公共交通,是核心区成为人活动而不是车流动的空间;公交走廊设置为单项3车道道路,其中一条为公共巴士专用,一条车道为轻轨专用,另一条车道向社会车辆开放,公交乘客在两小时内可免费换乘不通公交方式。

1.3.2 实时公交信息服务

有专家分析认为,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存在突出矛盾。在我国大城市,人口很多,公共交通系统复杂,一般发车间隔较长,有些路段人们等待很久也没有车经过。因此建立实时公交信息服务尤为重要;在每一个公交站台安装实时公交车辆到站时刻显示屏,方便乘客查询;并且把每一个公交站编号,乘客通过网络或电话即可查询公交站所有公交车辆下一辆到站时间。

1.3.3 公共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是一种绿色交通方式,灵活、方便、环保、零污染。把自行车交通并入城市公共交通,建立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不仅可以缓解交通压力,而且可以完善、补充城市公共交通,把城市公共交通延伸至商业中心、服务中心、社区、菜场等,建立公共交通租赁系统,在城市及其周边区域内,隔一定距离规划出一个自行车租赁点,用连网的系统管理,方便乘客租用和归还。在社区道路上建立自行车专行线,以保证自行车行车安全和较快到达目的地。为了使公共自行车与公交汽车充分融合衔接,可以使公共汽车与自行车接驳,更方便乘客需要。

1.3.4 电子智能化

智能交通系统投资小,见效快。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非常有帮助,它可以实现监控指挥、信息、企业在线、综合运营分析、动态监管稽查等功能,同时对公交设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比如对于中小城市,由于群众素质较低,公交车上的安全锤基本上都被乘客拿走,所以公交车上都没有安全锤这一消防设施。我们可以使安全锤与电子报警系统相连,若安全锤拿起,则警报响起,这样就提醒了司机,防止乘客随意拿走安全锤。在每辆公交车门的扶手上都有一个按钮,是供需要下车的乘客来告诉司机时的提示按钮。简简单单的一个设计,我们觉得非常实用与巧妙。这个设计,避免了乘车高峰期乘客与司机之间需要大声喧哗才能沟通的问题。同时,司机能很清楚的知道是否有乘客需要下车,在不需要停车的站点不停靠节约了很多时间。同时,在公交车内营造了一种文明、安静、和谐的气氛。

1.4 改革思路,大胆突破

从对未来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如今的状况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问题的思路需要转变。

1.4.1 道路分离

道路分离就是不同类型的车辆行驶在不同的道路中,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简单点来说就是设置专用道路。一种想法是在公路上方行驶,即开发新型的公交车,在道路两旁铺设类似于铁轨的道路,公交车做成双层模式,第一层中空,以行驶其他车辆但这个的前提是要建立城市高架桥网络系统。

1.4.2 立体化交通

立体化交通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建立多层体系来减少单一流量。 目前立体化交通在城市道路中,因为占地问题往往采用地铁,公路的双层交通体系来代替。在一些大城市,虽然地铁分流了一部分人群,但由于公交车体积和道路的规划,往往还是拥堵不堪。说明城市道路的问题还需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建立城市高架桥公路网且与原先的相连接。建立地上的多层公路网,使车辆行驶有多种选择来避免一条道路上车辆过多的情况。同时减小城市道路管理的难度。

2.建设假想

结合上文分析,我们可以做出一个高架桥的建设假想。

首先是桥的主体构造,为了满足桥下列车的通行,桥面宽度不应太小,最小大约为6车道的宽度。由于为多层体系桥,必须控制桥的自重,且下端受到列车自重的拉力,桥身材料应该用高强度的钢材来满足该拉力。对于车轨,可采用悬吊-槽式结构,即在桥下做一个倒T型结构,列车两端通过挂臂与之相连。设计上可以采用两边悬吊式,在悬臂的上部设电车的输电线连通电站来获取电力,下部设置车轮。这样设计的优点是车辆的重心再下方稳定性强。但弊端也很明显,由于全部的重量由悬臂承担,这就对建造悬臂的材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有很高的强度,也要满足自重要求。桥身安装太阳能板可沿全线安装,桥墩处除了太阳能板外,还需安有电力的储蓄装置来储存产生的电力。

站台和路线的设计,若采用高速度的设计,可以在城市外环建立双向环城线路,再在距离城市人口密集的几个区域设置站台,达到人出站台后能通过几分钟的步行到达目的地的效果。上层公路通过与原有公路的连接,使路网大大的增加,车辆若要去往城市的任意位置只需先上高架桥,再行驶至距离目的地最近的出口下桥即可,免去了在城市中穿行堵车的困扰,也减少了城市道路车辆数目,为行人的出行增加了安全性。

站台的设计可以采用现在火车的设计来做。由于桥面宽度较宽,地上站台部分直接在桥下建立,地下部分修建地下通道。目的是使下车人员走地下通道,上车人员走站台。分开出入站,减少站台的拥堵。这样公路-列车-站台-地下通道的一体化设计不需占用其他土地,大大减少了稀缺的城市土地资源。

3.结语

新时期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大势所趋,而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我国,各类城市发展状况不一,制约公共交通发展的因素也不尽相同,我们应根据各类城市的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发展举措。

(1)规范管理公共交通,树立良好的公交形象,让群众感受到公交的贴心与温暖;建设先进的公共交通设施不仅有利于交通的通畅,而且吸引了乘客,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2)所加大对公共设施的投资和对公交公司的监管力度,提升企业效益。

(3)创新发展,建设公交走廊、公共自行车服务;对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应把城市公交立体化,节约城市占地面积。

(4)对于未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大胆假想,借鉴国外发达的公共交通模式,试点运营,找出不足并加以改正。

参考文献:

[1] 叶建红,陈小红,张华. 减少小汽车出行的波特兰多方式交通体系建设[J]. 城市交通,2013,1:10―15

[2] 庞明宝,张思林,李春霞. 城市公交站设置双层规划[J]. 公路交通科技. 2013,3:118―119

[3] 杨涛. 健康交通与健康城市[J]. 城市交通. 2013,1:2―3

[4] 曹伯虎. 天津市构建低碳交通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 城市交通. 2013,2: 70―71

篇2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事业不断扩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业不但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生产、产品分配及消费等过程中起枢纽作用,人民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步入了物品全流通时代,在社会发展中交通运输所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作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连接枢纽,交通运输业也在逐步完善及发展,只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对社会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同时向国家及人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进而对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增强了人们出行的安全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交通运输是社会生存的重要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事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是指在人们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借助于运输设施完成人和物位移的全过程。为满足生活需求人们必须进行连续性的生产,在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中,生产商品等都会发生位置转变的情况,实现这种转变情况的主要工具为交通工具。在生产过程中运输占有重要位置,也是社会生产及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经大量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足及稳定,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是国家安定、繁荣的可靠保障。

2.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则有效提高了其运输效率及服务水平,在运输业发展的同时,还对其成本进行了极大的降低,这就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当经济水平过低时,就会对交通运输的规模、科技创新及方式等方面产生极大的约束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水平的提升才能促进交通运输产业的平稳发展。基于此,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协调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及探究。只有确保经济发展,才能满通运输发展的需求,还能为交通运输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市场。

三、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推动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1.交通运输业推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石油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在经济链上的扩展。据交通运输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关昌余介绍,高速公路的建设是拉动经济最有效的载体之一。高速公路投入一亿元,就可以直接创造1800个就业岗位,间接创造2100个就业岗位。每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就要消耗500t到1500t的钢材,4000t到12000t的水泥及1900t左右的沥青等。这样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交通网的便捷可以有效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补,进而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能拉动交通路线附近的产业,增加就业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部原名为交通部,随着名称的更改,交通运输业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也代表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结构与交通运输业结构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某一方面产生改变都会对另一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经济产业结构起到重要的调整作用,从本质而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推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缩短产业之间的距离,推动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效化,同时还起到调整能源配置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不断加快速度,技术产业结构在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对运输人才需求的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对交通运输人才的专业性及多样性有着诸多的限制。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业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民生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对人民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衣食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出行更是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的今天,安全出行已经成为人们及社会关注的主要热点。当交通运输业发展过慢将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将交通建设提到国家发展日程中,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将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将极大促进城乡交流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四、国民经济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措施

1.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

为健全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必须不断对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进行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如交通运输发展策略的合理制定,可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对产业发展战略进行适当地调整,加大交通运输业建设项目的力度,对城市交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以此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确保交通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相关部门不重视交通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将对经济增长造成极大损害。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起着先导性作用,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并加大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推动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改良交通运输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航空水路运输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应站在全局高度增加、协调各运输方式的发展和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优化资源结构及降低运输成本。为改善交通运输市场的竞争环境,发展多种运输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同时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能增加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还能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及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实现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在深刻认识到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性的基础上,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及改良交通运输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新泽,姚智礼.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35):278-279.

[2]张云,孙启鹏,丁海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6).

篇3

【摘要】文章就轨道交通行业折旧政策和方法的选择对损益的影响进行分析,进而分析对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可以采用的折旧政策。

【关键词】折旧政策 轨道交通 影响

一、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必要性

轨道交通,顾名思义是指利用地下或高架等空间运行的轮轨交通工具,由于不受交通条件的限制,故具有舒适、便捷、快速的特点。从城市发展来看,投资轨道交通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但从单条线路来看,不仅不能完全满足客流需要,更无法达到舒适、快捷的目标,因此建造多条轨道交通线路乃至打造轨道交通网络,合理分配轨道交通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网络快速、便捷的优势以使轨道交通的效率达到最高也就成了一个理想的目标。所以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乃至轨道交通网络是十分必要的。

二、发展投资轨道交通的瓶颈

要建造一条轨道交通线,涉及土地、动迁、建造、设备、车辆等诸多环节,其投资额非常巨大,一般来说,铁路每千米平均造价达到4.5 亿元人民币,一条22 千米左右的线路,总投资要达到100 亿元,这对政府财政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地铁建设的周期通常在3 年左右,投入运营后需要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才能达到成熟,根据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部分数据测算,平均10 ~ 15 年才能步入盈利期,一般需要35 年左右才能收回投资,从投资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个理想的回收期限。

轨道交通投入运营后,其必需的人工、动力、管理及折旧等运营成本也是非常地高,在运营一段时间后,车辆、设备的大修、更新等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方面由于轨道交通存在着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缺陷,基于单独一条线而言,往往在其成熟后客流量就达到了设计饱和能力,无法再继续增加载客量,运营收入也就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大修、更新费用加重了财务负担,导致线路盈利能力下降,投资回收期拉长也就不足为奇。

而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特点以建造多条线路并组成轨道交通网络,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以网络的形式将每一条线路连接起来,通过几个重要集散枢纽把乘客送到四面八方,这样不会出现有的线路拥挤不堪、有的线路空闲的状态,网络可以调节乘客从不同的方向或不同的方式到达目的地。有了网络优势作保障,整个网络的运营收入也就有了保证,其盈利能力也有了保障,其投资回收期也将大大缩短。如果仅建造一两条线路,对于财政来说或许还能够承受,但要同时兴建十几条线路,财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资金,因此建设资金就成为建造轨道交通线路的最大的“瓶颈”。

为了尽早地建成轨道交通网络以缓解城市居民出行难的问题,也为了打破建设资金“瓶颈”,可以改变由政府包揽出资建设的做法,而采用多元化投资的方式组建项目公司,政府和多元化投资主体一起出资作为项目公司的资本金,建设资金不足部分通过银行贷款、债券等融资形式解决,不仅能起到国有资本“四两拨千斤”的放大作用,更能有效地解决了建设资金的“瓶颈”问题。同时,作为法人的项目公司在融资建设地铁线路的时候,就必须考虑今后的还本付息,而从轨道交通行业的运营特点看,还本付息是有保障的。

三、轨道交通行业的特点

1.运营收支的特点。作为轨道交通行业,在建设和运营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投资额巨大,回收期长;第二是运营收支呈“剪刀”状,运营初期线路尚未成熟,运营收入弥补运营成本的能力不足,处于亏损状态,但随着线路逐渐成熟,客流量的不断上升,加上可能的票价调整因素,运营收入弥补运营成本的能力越来越强,在经过10 ~ 15 年的维持后步入盈利期,且累计盈利快速增加。

针对轨道交通前期亏损、后期盈利的特点,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发展“瓶颈”,即如何平稳度过运营初期的亏损以及在建造轨道交通网络的前提下如何提高项目的再融资能力。地铁运营初期的亏损最直接的结果是报表所反映的亏损状况影响企业的短期再融资能力,从而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发展。事实上线路运营成熟后的收益足够弥补还本付息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因此必须着眼于降低初期运营亏损额及缩短亏损期,也就是说可以用“预支”未来收益的办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从测算可以看出轨道交通新线开通后的前10 年处于亏损状态,10 年以后开始实现盈利,之后进入完全盈利期,在测算周期40 年内其盈利总额可高达几百亿元。

2.成本构成特点。从目前公开的信息中可以了解到,目前轨道交通行业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直接运营成本(包含了人工、维修、电费等)、折旧和财务费用。从测算数据看,在影响票务收入的相关因素正常实现的情况下,票务收入总量基本可以覆盖直接运营成本和财务费用等付现成本,且略有盈余,造成初期亏损的主要因素就是折旧。因此,采用与轨道交通运营特点相符合的折旧政策将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轨道交通行业折旧政策

轨道交通行业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还是属于比较新兴的行业。世界各国对地铁运营的管理模式多种多样,同样对地铁资产的折旧也采取了不同的办法。

首先从折旧对象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由政府全额投资建设的地铁,运营亏损也由政府进行补贴,如美国纽约市的地铁。这类企业将地铁资产根据性质分成隧道、砼体等土建设施、运营车辆及其他电器设备三类,隧道、砼体等土建设施不计提折旧,车辆按照产品设计寿命约35 年计提折旧,其他电器设备按照15 年计提折旧。二是由地铁公司市场化运作,建设、运营的资金均由企业自己承担,自负盈亏,如香港地铁。这类企业同样将资产分成隧道、砼体等土建设施、运营车辆及其他电器设备三类,而隧道、砼体等土建设施按照设定的100 年使用期限来计提折旧,车辆按照产品按可使用寿命50 年计提折旧,其他电器设备按照15 年计提折旧。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土建设施是否计提折旧。

其次从折旧方法看,目前按照财政部所颁发的相关会计准则和规定,折旧方法一般有4 种,即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及年数总和法。通常情况下,由于地铁线路长,车站多,资产类别、数量繁杂,造成移交资产清单非常庞大,资产条目小类也会有超过上千条信息,因此大多数地铁企业都选择了较为简便的大类直线法进行折旧。这种折旧方法,对于财务人员来说相对简单,工作量相对其他方法来说要小,但是这种方法却有着较大的缺陷,各会计期间所承担的负担与轨道交通运营的特点不相符。轨道交通行业与许多行业一样,都要经过一定的成长期,才能达到成熟阶段。轨道交通从建设到运营,技术含量很高,在新线建成后,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调试、联运、载人试运营、客流培育,再达到设计运能。因此,在线路开通的初期,开行列数相对少、开行间隔时间相对长,随着线路各项指标逐步稳定、成熟,开行列数会快速增加,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这对设备、土建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采用直线法折旧,使得运营初期承担的折旧成本与成熟期基本一致,不仅不合理,也使运营初期的成本虚增,从而影响亏损总额。

五、折旧政策的选择

折旧概念的产生是企业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的重要标志,其概念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以及体现这一制度要求的配比原则。按照配比原则,固定资产的成本不仅仅是为取得当期收入而发生的成本,也是为取得以后各项收入而发生的成本,即是为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取得收入而发生的成本,不仅需要与收入相匹配,也应当与业务的实际状况相匹配。鉴于上述折旧方法的不合理性,为使财务成果与经营结果相对一致,在现有的会计准则和规定下,笔者认为应当选择更为合理的工作量法来对资产进行折旧。

以上海地铁为例,城市规划发展的初期是将上海地铁瞄准在地铁行业运营、管理水平居于世界领先的香港地铁,也是打算走准市场化道路的,因此从资产折旧对象来说,应当采用对全部地铁资产进行折旧,即不同类别资产在设计使用寿命期间内,按照所受到的磨损程度(即工作量)来计提折旧。

篇4

1.城市交通建设的乘数效应分析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建设城市的交通设施,可以有效的带动城市很大一部分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更可以进一步刺激提品服务的一些相关企业公司的消费,对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是一种提高,这样也可以提高消费需求,拉动内需。通过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现实表明,城市交通运输的投资乘数大约在2.5左右,累计的社会总产乘数大约在7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国家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投资1亿元,那么就可以在社会上带动7个亿的总产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的交通运输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值得大力投入的。

2.城市交通建设的区位效应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交通干线沿线以及周边城市的可达性,使其在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各大企业原材料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企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城市的集约化,产业化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也渐渐在加快城市化的程度。

二、城市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强化社会经济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和作用来看,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交通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产业链的作用,在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导致的相关部门经济效益增加基础之上,还会引起别的产业部门经济效益增加,最终引起连锁的反应,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增加;(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成立,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便于形成统一市场,并且由于市场经济自己具有的淘汰机制,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城市各个产业链间的资源调整组合,从而推进区域一体化经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投资增长,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大大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工业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良好投资环境。目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周边的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在道路两边拔地而起,足以证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区域投资的增长又可以带动边远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再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像更优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见图 1。

2.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使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成,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让经济潜能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动力。(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国土的开发和增加土地的含钱量,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能够改善道路沿线区域的交通状况、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沿线土地的增值。(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就业岗位。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在道路的建设期与营运期提供比较多的就业岗位。这样的话,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建设会大大加快。(4)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城市交通运输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大量的人涌向一个城市,一定会引领一种年轻健康的生活方面。一是促进原有旅游景点的效益增加,二是促进新旅游景点开发的效益。

3.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篇5

1.城市交通建设的乘数效应分析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建设城市的交通设施,可以有效的带动城市很大一部分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更可以进一步刺激提品服务的一些相关企业公司的消费,对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是一种提高,这样也可以提高消费需求,拉动内需。通过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现实表明,城市交通运输的投资乘数大约在2.5左右,累计的社会总产乘数大约在7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国家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投资1亿元,那么就可以在社会上带动7个亿的总产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的交通运输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值得大力投入的。

2.城市交通建设的区位效应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交通干线沿线以及周边城市的可达性,使其在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各大企业原材料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企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城市的集约化,产业化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也渐渐在加快城市化的程度。

二、城市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强化社会经济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和作用来看,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交通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产业链的作用,在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导致的相关部门经济效益增加基础之上,还会引起别的产业部门经济效益增加,最终引起连锁的反应,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增加;(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成立,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便于形成统一市场,并且由于市场经济自己具有的淘汰机制,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城市各个产业链间的资源调整组合,从而推进区域一体化经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投资增长,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大大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工业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良好投资环境。目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周边的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在道路两边拔地而起,足以证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区域投资的增长又可以带动边远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再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像更优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见图 1。

2.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使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成,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让经济潜能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动力。(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国土的开发和增加土地的含钱量,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能够改善道路沿线区域的交通状况、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沿线土地的增值。(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就业岗位。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在道路的建设期与营运期提供比较多的就业岗位。这样的话,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建设会大大加快。(4)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城市交通运输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大量的人涌向一个城市,一定会引领一种年轻健康的生活方面。一是促进原有旅游景点的效益增加,二是促进新旅游景点开发的效益。

3.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篇6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8-03

执行力源于企业界,指组织及其成员贯彻执行决策层战略思路、决策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即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执行力可界定为执行任务的能力和完成任务的效果程度,但衡量执行力效果、体现执行力水平的关键标准是落实决策或完成任务的效果。高校领导干部是实施和发挥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职能的践行者,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和主管部门/领导决策、实现学校既定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高校能否科学发展,其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水平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国内众多高等教育工作者从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概念诠释、内涵分析、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等角度做了许多有益探讨和实践。但是,对于高等教育阶段性转变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带来的影响则鲜有涉及。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初期发展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阶段,各类高校因招生规模扩大所带来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相对不足的问题已经得到逐步改善,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应对高等教育这一阶段性转变,保质保量完成各高校旨在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科学研究水平、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建设任务,就是当前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所必须关注的核心要素。

一、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面对的工作任务性质在大众化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初期,为应对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而办学空间和教学资源相对滞后的矛盾,高校发展模式主要以外延式发展为主。高校领导干部面对的主要是增加师资队伍数量、扩大学校教学和空间、改善教学基础等建设任务。例如师资引进,在这一时期,对于引进师资虽有学历、专业以及职称等要求,但考核人事部门或者院系领导的任务完成情况主要是依据每年引进师资的数量;再如学科平台建设,学校及院系主要的工作重心皆放在平台的申报方面,而对平台的建设则缺乏相应的关注和规划。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建设任务虽内容千差万别,但无论属于哪种类别,一般都具有目标明确、可定量化的特点。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初期,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要求就是其能按照既定的定量化指标完成相应的刚性任务。

而进入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2012 年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叫停持续13 年的本专科生扩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该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以质量提升为标准的任务决不是简单的指标性地若干量化指标。以引进师资为例,这一阶段的师资引进决不能仅是单一考虑引进人员的数量或者学位、职称等显性指标,学校人事部门及院系更为重要的考量是需要仔细斟酌所引进人员的个人专长和校院招聘岗位的“契合度”,“契合度”是指引进人员的科研兴趣是否与校院学科特色匹配,其教学能力是否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个人是否具备与校院发展融合的团队协调能力等;相应地,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也不再是简单地以学科领域面上成果的数量(包括论文篇数、专利项数、成果数量等)累积为目标,而是在学科优势特色基础上,强调成果质量(如期刊的影响因子、成果级别、专利的工程转化等),旨在提升学科特色优势为目标。诸如此类要求虽可定性描述,但是显然是属于难以量化的隐性指标。也就是说,当前后大众化教育阶段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要求就是其能按照既定的定性化指标完成相应的柔性任务。

在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有了更多的办学自,高校自身怎么定位、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把专业和学科办出特色并形成优势等这些变化,使得高校领导干部所面对决策和任务的不再是具体的硬性指标,而是基于质量提升为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似的柔性指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能否及时适应这一要求变化并完成转变,无疑成为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能否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关键保障之一。

二、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发展对领导干部执行力的内质要求

内涵式发展作为后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主要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在质量保障之上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办学要克服同质化倾向,须根据各自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合理定位,走特色发展道路,应形成各自办学理念和风格,凸显各自的办学特色。教育主管部门今后将主要负责对高校办学进行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和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宏观”和“引导”意味着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也就是说,高校领导干部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必须提高主观能动性,要从之前刚性任务下的“要我做”转变为柔性任务下的“我要做”。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不是一个可定量化的简单目标。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不仅仅是每年毕业多少专业学生,而是要求高校每年输送多少具备某种特性的、适合国家及地方发展需要的高质量毕业生。围绕人才培养核心,结合高校自身历史渊源,各高校必须构建并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抑或是兼具上述二者特性的“混合型人才”?这是一个定性化的目标。因此,切实执行落实好“我要做”,要求高校领导干部要在明白“做什么”的基础上,围绕之拟定“怎么做”的具体措施和步骤,最终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宗旨。

高校领导干部要执行的任务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数字化的目标,也不一定具有一个可照搬、照套的模板。学科有学科的特点,专业有专业的不同,校院间、部门间、院系间在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是一个有机结合、相互影响又相辅相成的综合系统。在高校内涵建设时期,高校领导干部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和规划中,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不能局限于单一学科、单一专业、学院、部门眼前发展一隅,执行工作时,要综合、全面、可持续。高校领导干部的执行力绝不仅是事发时冲锋在前的救火能力,其内在实质是指高校领导干部应具备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顶层设计能力”和深入领会决策内涵并化为己用的“基层实践能力”。

三、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在履行执行力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面对上述变化与要求,不少高校领导干部对执行力的认识尚未能与所面对的工作任务性质相适应,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其在履行执行力的水平上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可将影响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指现行高校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考评激励措施、岗位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等各级政府及校级层面的各项干部管理机制体制和政策措施;内因指高校领导干部自身对面对工作任务的认知以及具体履行执行力的状况。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作,同样,讨论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履行执行力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割裂影响其执行力的内、外因素,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影响是二者相互交织的共同作用,难以分别讨论,本文从思想认识、履职践行和继续学习三方面,探讨当前阶段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距高校建设发展要求所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的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当前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模式的转型尚认识不清,未能深入领会当前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面对的工作任务性质的变化,设计、执行各项柔性任务时仍简单量化为显性指标来执行,在设计制订校院/学科/专业等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时忽视学科差别、特色和历史传承,缺乏针对性的引导,依旧循例简单以成果数量、级别等作为绩效考核,忽略成果与本学科领域的相关性和影响性。二是虽认识到变化,但思想上尚缺乏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上仍处于刚性任务下的“要我做”的状态。

(二)履职践行的问题。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在规划和执行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应注意工作任务长期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但受内外因素影响,当前高校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制定发展规划中注重“短频快”建设内容,忽视人才培养、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长效性、可持续性;具体工作中不是围绕特色优势夯实基础,而是涸泽而渔;不是继续提升,而是唯上是瞻。

(三)继续学习的问题。众所周知,国内高校领导干部多是从校内外师资队伍内具备一定学术能力、教学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人员中选拔任用的,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内都具备相当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有些还是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但是,在领导岗位上,他们还面临不少新问题。首先,他们所面对的领域不是本专业领域内的个人所熟悉的事物,专业虽可触类旁通,不过其中差别非一时所能领悟。其次,有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学科发展方向也难凭一己之力高屋建瓴。最后,此时的管理也非单纯科研项目的管理,其管理内容涵盖宽泛,既包括科学研究,还包括师资培养、人才引进、基础建设、合作交流,等等。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高校领导干部有意识地自主学习提高,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干部在培训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熏陶。而这是当前高校领导干部继续学习中尚显薄弱的问题。

四、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思路

如何开展高校干部执行力的建设,国内高教工作者已做了许多探讨,本文不再累述。内涵式发展时期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既有相关专业学识的要求,也有教育教学经验以及管理协调等方面的要求,各个方面的要求因学科、专业及校院自身特色难以一概而论。本文仅从当前阶段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距高校建设发展要求所存在三方面问题,从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思路上做相关探讨。

(一)实事求是是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高校要避免同质化倾向,走特色发展道路,决不能背离本校发展的历史渊源、行业背景以及所处区域特点等实际。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的施展如不能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基础,背离本校/院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历史传承、区位特点等因素,那么,基于此而进行的所谓顶层设计就有如无水之源,难以确保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而开展的基层实践则有如隔山打牛,难以落入实处。因此,必须将实事求是作为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原则基础。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践行之根本。面对内涵式发展时期的柔性任务目标,能否坚持群众路线仍应是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所采取的工作方法。在后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质量发展需要兼顾的任务目标所隐含的专业性、长期性、可持续性的要求,是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所面临的困境。打破这一困境,高校领导干部需要对自身有清醒认识,个体能力再强,也有相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在拟定学科、专业的建设规划,确定建设实施工作的计划及工作程序中,高校领导干部首先应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群策群力,明晰校/院发展目标;其次应虚心向基层师资学习,善于从他们的议论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最后还要通过基层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等问题。可以说,不能在执行力实施中贯彻和坚持群众路线,就难以提升高校领导干部的执行力水平。

(三)战略视野的培养是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开展继续学习的重中之重。强调内涵式发展,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以及服务社会与传承文化创新的能力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持久工作,其成效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显现,这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所展示的“顶层设计能力”和“基层实践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对于高校而言,如果不能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作为一项长期建设工作,而期望领导干部执行力能一蹴而就地解决上述问题,重申报轻建设,那就如同将“焦头烂额者奉为上宾”,这对高校的发展无疑是有害的。在后大众化教育阶段,围绕人才培养核心,高校的很多建设工作需要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来观察成效,决不能以搞运动的方式来建设。因此,应当将高校领导干部战略视野的培养作为继续学习的重中之重。高校干部管理部门不仅应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在自主学习中注意这方面的历练修养,在干部再培训中,也应通过专题讲课研讨、调研学习交流等形式加强熏陶。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正确进行或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对于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提出了挑战。高校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学识深度及广度,没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没有一定的管理协调组织水平,那就很难针对学科/专业建设拟定具超前性、战略性的正确预判和防患于未然的举措。在施展执行力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仅是正确开展内涵建设工作的第一步,如能正确做出战略性的、科学的、可持续的设计和举措则是彰显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的分水岭。总之,对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如何夯实这个基础不能忽视当前高等教育已发展到后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现状。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校领导干部需要从建设理念和战略思维作双重转变。对于该阶段提升高校领导干部执行力水平建设,高校应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石庆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处级干部队伍执行力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陶岩平,朱锡芳,徐建方.提升高校干部执行力的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2)

[3]段志平.高校中层干部执行力的诠释与建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4]王勤,张伟林,赵雷.如何提升中层干部的执行力――以高校为例[J].党政论坛,2011(15)

[5]史明艳.高校中层干部提升自身执行力的策略初探[J].学理论,2013(30)

[6]李琳,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特征[J].文教资料,2013(8)

篇7

一、交通物流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交通物流运输行业来说,其是融合了包含仓储、运输、信息以及货代业等各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服务产业,其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先行优势,而同时,如果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较好,也势必会存在着交通物流运输行业的巨大增长。因此,大力发展交通物流运输行业,可以极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条非常好的经济增长途径。以某地为例,其参考了“硅谷”的概念,实施了“农谷”的交通物流运输发展计划,在建设完成所谓“农谷”道路的建设之后,打造了县乡村三级战场框架下的物流实体网体系,并构造了农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手段的信息网,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地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当前交通物流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在很多地方中由于对交通物流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使得交通物流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问题:

 

1.缺乏对交通物流运输重要性的认识

 

在很多地方,由于管理决策者缺乏对交通物流运输重要性的认识,使得它们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中,没有将交通物流运输纳入到统一考虑之中,就造成了物流公司都处于分散的状态下“各自为战”,缺乏第三方物流公司。同时,针对交通物流运输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体制,使得交通物流运输的运行缺乏必要的指导。而且,由于缺乏对重要性的认识,也使得交通物流运输市场缺乏必要的监管,很多企业都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先,产生了不正当竞争。

 

2.交通物流运输缺乏现代化管理

 

针对交通物流运输缺乏现代化管理,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物流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仓储、运输业务,不仅地理位置分布散,企业规模小,而且没有一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程度;其次,物流运输企业的服务水平较低,除了传统的仓储运输业务之外,没有针对客户的个性化物流服务解决方案;第三,由于很多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比如乡镇公路条件较差,再加上物流企业没有完备的机械车辆,物流运输过程以人工搬运为主,缺乏机械化手段都限制了物流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最后,物流运输企业采用的信息化手段落后,没有采用当前先进的电子信息科技手段,如条形码技术等。

 

3.交通运输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

 

在交通运输物流企业中,对专业人才的缺乏,也限制了相关企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在交通运输物流中,缺乏的物流人才一方面需要具备物流技术专长,有一定的物流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具备现代化的物流理念,可以从现代化信息手段以及经济手段,对物流企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总之,交通运输物流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必定是高层次和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提升交通物流运输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上文已经论述,提升交通物流运输管理水平,可以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措施展开:

 

1.提升交通物流运输管理水平,构造区域物流中心

 

可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深化交通运输企业的改革,以经营集约化和规模化为目标,积极引导交通企业提升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以此为基础,构造当地的区域物流中心。比如,在某地,正是在政府出台的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指导中,将构造区域物流中心作为发展目标任务,并确定了每年的阶段性任务,不断打造了一批发展先进的物流园区和国内影响力较大的物流企业品牌,有效搭建起了城市、乡村和干线的三网融合模式,形成了完善、高效的交通物流运输管理体系,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积极发展涉农交通物流运输,强化经济带动作用

 

首先,为涉农交通物流运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政府是涉农交通物流运输的发展政策保障的主体,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聘请物流专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农村物流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编制,并确定合理的发展阶段目的。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发展物流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把握好发展中心。为了涉农交通物流运输的良好发展,可以采取试点形式的工作模式,以实现农村交通物流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完善综合协调机制,以提升农村物流运输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部门参与的综合协调机制,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明确目标和分工,以试点为基础进行辐射发展。同时,建立多领域发展的市场运转机制,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行业资源、网络和服务优势,打造具有交通运输特色的农资产品配送“绿色”通道,形成灵活、高效的农村交通运输物流运作模式。

 

最后,建立和完善涉农交通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在涉农交通物流运输中,不仅要重视科学的统筹的规划,还需要结合现有的资源提升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篇8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而轨道交通建设质量及其水平对整个轨道交通网安全运营意义重大。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成本控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可确保轨道交通建设有序开展,亦可更好地缓解交通需求量逐渐增大和城市交通问题,且发展公共交通是处理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途径。现代化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早已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但其间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探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成本控制,对轨道交通建设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大推动作用。

1 城市轨道交通特点

轨道交通属于公共交通的一种,西方国家的交通运输业发展飞速,且诸多成功经验表明,大客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有效缓解城市公共交通的状况,城市轨道交通具备其固定的线路和敷设的固定轨道,且具备相对应的运输车辆及其服务设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于城市中以车辆于固定导轨上运行,且多用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我国相关标准是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以电能作为动力,再以轮轨方式快速运输的公共交通的总称,通常是地铁及轻轨和有轨电车。国际上现有的城市轨道交通形式主要是地铁、轻轨、单轨、有轨电车、城市铁路、磁悬浮系统、线性电车系统、新交通系统,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则是地铁、轻轨交通、市郊铁路。轨道交通运营速度及其客运量和乘车时间,再是能耗与营运成本等方面优势较大,且其服务水平高,比如其正点率高、舒适性好、安全性高、占地面积小、环境污染小。

2 层次分析法基本形式

层次分析法应用时,可设其判断矩阵是A,同层次中的指标数量则是m,这时的A=(aij)nxn,aij表示同层次中的指标i、j的重要性。其间重要性均是以1-9转序排列表示的,1则表明两者是一样重要的,3则表示其前指标比后指标略重要,5则是表示前指标比后指标明显重要,7则是表示前指标比后指标重要的多,9是表示前指标比后指标极为重要,而2、4、6、8均为其临近判断中间值。具体而言,展开层次分析时,应对其设定矩阵进行检验,这里主要是计算其一致性指标IC,计算其一致性指标评估,最终获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也就是IR。根据以上两个指标可获得一致性比例,如果此比例小于0.1,则表示判断矩阵具备一致性,可用于实际工作中,不过若是其结果大于0.1,这时就说明矩阵需要修改与完善。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成本控制措施

3.1 指标选择适当化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体系构建应选择适当的指标,着眼于层次分析法,则表明其最重要的是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也就是其相应的指标体系。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包括行车管理、站务管理、票务管理、车站设备管理这四个方面,其属于一个有机系统,此类管理系统构建完成之后,再全面分析运营系统各个相关因素,比如运营指挥、运营控制、维修控制、车厂控制、车厂信号控制、人员秩序管理、站台秩序管理、卫生环境保持、广告招商服务、向导标识完备、车务部票务管理、票务稽查、财务管理等相关因素均作为方案层,其间行车管理与站务管理和票务管理、车站设备管理为准则层,从而深层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图。

3.2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合理化

这里强调的是要依据AHP原理及其程度进行,且聘请专业进行各层要素重要程度的判断与比较。之后于1-9之间对各个元素进行打分,最终得到相应的元素重要性判断矩阵;再是把某层的元素与各层元素进行重要性单排序,这时就可得到某层元素相对于各层元素的重要性判断矩阵;还要采用yaahp0.4.0软件计算其各个层次的指标权重,再基于此进行严格的一致性检验。

3.3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科学化

单排序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这也说明其各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均可接受。同个层次中的层次单排序结果十分重要,其可计算出某层元素相较于另一层的重要性全权值,或者是获得与更多层的重要性权重,之后再对其进行总排序。而总排序强调的是同层次中的元素对目标层的重要性。

3.4 结构模型计算结果准确化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计算获得的大量数据与结果,可快速判定运营成本运行因素,更能获得基准层中的因素于轨道交通运营体系的重要性排序,比如行车管理、车站设备管理、站务管理、票务管理。而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方案层排序是应急处理设备、运营指挥、运营控制、维修控制、配套设施建设、车厂控制、财务管理、自动售检票设备、卫生环境保持、车厂信号控制、站台秩序管理、向导标识管理、人员秩序管理、票务设备及其维修、车务部票务管理、票务稽查、广告招商服务、物资采购及其印刷,而这些排序均可体现轨道交通运营成本控制情况。

3.5 行车管理成本控制科学化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控制工作十分重要,行车管理及车站设备管理成本控制非常关键,且其站务管理工作亦不可马虎,票务管理更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不过具体而言,控制轨道交通运营成本时,应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作效率及其业绩,且不断提高行车管理成本控制水平。相关部门应积极引进新型管理方法,促使其控制工作模式化。再是要加强培训,以便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培训制度,以科学的管理机制有效控制行车管理成本。

4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为城市公共交通必要的主干线,客流运输量大,更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生命线工程,最终的建成运营与居民的日常出行、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此类交通方式低能耗、低污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其属于最大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可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亦可带动城市交通轨道周边区域的发展,从而推动城市繁荣,以便更好地缓解城市中心人口密集和住房紧张等方面问题,可有效改善城市绿化面积小、空气污染严重的问题,推动整座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尽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快速,但其间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这也说明探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成本控制,对轨道交通建设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大推动作用,文章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特点,简述了层次分析法基本形式,探讨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成本控制措施,为轨道交通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篇9

 

道路交通运输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日益关注的话题,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人员也日趋增多,这就对如何做好交通运输档案的管理和开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阶段,道路交通运输档案是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和条件,是交通事业发展中不可小觑的重要环节。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即为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档案工作的开发。因此,对于档案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摆在广大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对其的研究也势在必行。

 

一、合理利用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重要性

 

在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大一部分人忽视了道路交通运输档案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过于狭窄,导致了交通运输档案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管理工作也始终停滞不前。实际上,合理利用道路交通运输档案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道路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道路交通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它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其相互促进的关系也是不可否认的。运输业的发展有效降低了道路交通运输的成本,使其获得最大的利益,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经济发展与道路交通运输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合理利用道路交通运输档案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档案的利用与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文字缩影,合理开发与利用运输档案是实现道路交通运输档案最大价值的重要途径。做好这一项工作,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真实地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趋势,同时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在为后期实践提供有力的依据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

 

二、提高道路交通运输档案利用的措施

 

(一)采用新的服务方式,加大档案的利用率

 

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目的和主要任务,是档案工作服务于企业的直接体现。交通运输档案的利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创新型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利用率。

 

1.树立主动服务意识。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管理人员应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摒弃传统的档案管理思想,将以保管为主的思想观念转变成为以利用为主,在此基础上,主动为档案使用者服务,更好地适应使用者的需要,并对档案利用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积极主动地实现档案的最大价值。

 

2.完善服务过程。应注重服务中与服务后着两项工作。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管理人员应善于总结和归纳各项数据,并从中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做好追踪服务。主要包括档案的开发与利用为企业或社会提供了哪些服务,取得了哪些效益,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善与开发,为道路交通运输档案开发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积极开发档案资源,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条件

 

档案工作者不仅只是保管档案,还应积极主动地开发档案资源,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在收集道路交通运输档案时,应确保其完整性,保证档案的成套性。并对其进行编研和开发,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档案管理者应积极了解用户的利用需求,将档案编辑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文献,还应增强其科技含量,为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有效利用创造条件。

 

(三)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档案作为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在企业或社会的改革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自身理念,主动地做好档案的利用服务,树立正确的档案服务意识。应正确认识到道路交通运输档案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将档案利用与道路交通运输衔接起来,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围绕服务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档案服务利用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有强烈的责任感,应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服务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应注重对档案工作人员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其善于吸收文化知识,档案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五)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资源建设离不开软件和硬件的支持。我们应将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大对其的投入,在积极引进各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现代化、标准化服务。

 

三、结束语

 

篇10

1 做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一种基础性、先导性的产业。在交通运输的经济发展中,其重点在于交通资源集约用、替代用、持久用,将交通运输循环经济在不同领域进行大力发展,以便能够达到高效率、低能耗、轻污染、少成本的效果,从而真正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产业。步入21世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交通运行经济发展,还应重视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面步入现代化的今天,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中必然少不了科技的存在,所以,做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到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确保和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对于科技在交通运输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仍不够成熟,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也在迫切寻找正确、有效的交通运输科技领域循环经济发展途径[1]。

2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内在意义

交通运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交通基础设施问题、交通运输系统管理问题以及交通运输装备问题等方面。所以,通过交通运输问题我们能够进一步得知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的定义与概念,在交通运输问题与相关服务方面,通过采取相关手段,实现对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再生等方面的综合利用,从而达到提高交通运输业务环节水平的目的,例如,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水平与交通设施养护水平以及交通运输装备升级优化水平等,以此,通过科学技术来确保和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交通运输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较多与之相关的原则,最经典的就是3R原则,就是通过综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再生等手段,来促进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主要是指,通过采取集约、持久的交通资源使用方式,来缓解资源浪费情况,并以此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时限。交通运输资源减量化的实现能够使资源利用取得更好效果,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交通设施的质量、延长设施的使用寿命。实现交通运输资源再利用,有助于提高产品与服务利用效率,增加产品重复使用率,从而进一步延长资源使用寿命。提高资源的复用能力是实现资源再利用的关键。交通运输资源循环再生的关键就是交通产品能否在使用之后再次变成交通资源,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变废为宝;交通运输资源循环再生的实现,不仅能够降低资源的最终处理量,还能使资源利用程度最大化。在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中应综合运用3R原则,以此实现交通资源利用最优化。且在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同的发展情况,其采用的原则和方式也不尽相同。在交通基础设施中所采用的原则是减量化;而在交通运输工具中应采用回收再利用与循环再生这种相互组合的原则;在交通运输系统管理与服务中,实现交通运输资源再利用才是最优化的原则[2]。

3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关键的探析

3.1 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利用减量化

一是合理规划、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对不同交通运输方式间的枢纽衔接与集疏运配套进行强化,对运输资源配置进行不断优化,对公路网络进行完善,对公路体系进行完善;同时对国土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二是优化交通设施结构。在这方面应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公路比重上,采取加强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利用,提高集约效益;实现交通运输装备专业化、大型化,支持发展各种大型车辆,推广标准化运输,这样能够对高速公路运力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资源的减量化。

三是建设耐久性好、使用期长的交通运输工程。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建设出一个耐久性好、使用期长的交通运输工程,应采取提高设计标准,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广各种先进技术、材料、工艺,例如,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施工技术,滑模摊铺施工工艺,高强度混凝土、耐腐蚀钢材等施工材料。

四是做好工程养护。要做好工程养护工作,首先就应重视工程的预防性养护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改革高速公路养护体制,加强超载超限运输情况的治理,建立长效机制,深入公路路面破损情况的研究,同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研发出更先进的公路路面养护与修复技术。

五是合理选择交通设施建设中材料。在选择交通设施建设材料时,应尽量做到因地制宜,且对材料进行综合考虑,其是不是能够进行再生利用,例如,公路路面尽量采用能够再生利用的沥青路面;积极推广和大力研究交通设施建设木材替代措施。综合利用废旧路面的材料、废钢材、工业废料等,以此促进沥青路面、混凝土等废旧材料的循环再生。

3.2 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资源循环再生

为了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资源的循环再生,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并将先进技术应用到平台中,以此提高平台的信息共享水平与复用能力。二是不断挖掘集成化交通技术、规划理论、交通生态学等有利于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技术,并充分重用这些技术[3]。

3.3 交通运输装备的优化升级

一是交通运输装备的节能与环保。随着环保、节能方面所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方面也应充分重视这一情况,尤其是在交通运输装备方面,其所排放的尾气对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所以,不断优化升级交通运输装备,以此实现再利用与减量化显得非常有必要。结合国家在节约能源与代替能源方面所制定的政策、规划,加大对乙醇、电池等替代燃料的科研投入与推广,并给予财税政策方面的支持,通过研发节能、环保的交通运输装备,来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交通运输装备的再利用。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以此为各种废旧汽车的回收再利用工作提供支持,加大对废弃轮胎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力度,以便使得废旧轮胎能够再次安装在汽车上,从而奔驰在大地上,此外,还有汽车外壳、汽车发动机等方面的回收再利用[4]。

4 结束语

总之,从做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内在意义以及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关键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涵与关键[J].现代经济信息,2011.

篇11

一、概述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就成了必然。在最近几年,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法规等多个交通运输管理条例,促使运政部门在管理交通运输上更加制度化,也为交通运输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但是随着交通运输发展的难度不断加大,也使管理难度加大,我国政府就必须要和相关部门结合着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出相应有效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方案,以保证交通运输网能有效发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与经济管理的联系

 

从我国计划经济垄断体制结束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步入市场化,同时也面临着来自经济区域化、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冲击。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迅速,后期的城市相关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让交通运输行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需要,交通运输的建设对建设地区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中,两者之间也呈现出特别的相互联系性。

 

1、交通运输行业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说交通运输建设是我国经济起步腾飞的根本前提。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活动的传递都是通过陆运、水运、空运三大主体交通方式来完成的,这是经济生产行为能够顺利完成的基础。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节点在不断增多,网络遍布面积更为广泛,全体社会经济的经营与运作都需要交通运输事业给予强大的支持,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行业正在大范围地涉及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必须要依赖于交通运输提供的便利性。在许多发达与欠发达的地区,对其经济发展程度的衡量都是以当地的交通运输建设状况为依据,交通运输网络的普及情况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经济资本的累计。先进的交通运输能够积极促进相关区域的经济管理;反之,落后的交通运输状况则会让当地发展不能突破狭隘的经济圈,进而抑制了经济资本的累积。

 

3、投资者在制定投资方案时要对当地的基础交通运输条件进行考察,一般交通运输事业发达的地区具有强大的投资吸引力。从我国当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来看,如果具备了高效的交通运输条件,不仅中心地带可以享受外资进驻带来的经济进步,在交通运输能够触手的周围地区也能得到一定的经济惠泽。所以,在搭建交通运输网络工程的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概念,以保证交通运输事业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能效。

 

从上述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完全摒弃了以往计划经济的固定供求关系,在此基础上采取了灵活的按需生产模式,这也成为当前我国进行各项经济生产项目过程中必然遵循的活动原则。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在逐渐完善,同时各个行业都体现出了较强的经济发展速度。交通运输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在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推行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并获得较大的进展。市场经济与交通运输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两者也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必将会促进交通运输链和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是时展的要求,近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从而促使各行各业都体现出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而交通运输是我国的核心行业,为此更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经济属性,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要加强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做好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使其更适合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长远发展。

 

2、加强交通经济管理也是当前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交通经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就是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交通运输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在进行经营体制改革中必须把交通运输行业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做好了交通运输的经济管理工作,不仅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自身经营体制的改革,还能够通过交通运输的基础服务属性促进其他各个行业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进而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不仅仅是当前社会时展的要求,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改革和持续进步。

 

四、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政府对城市交通的经济管理的经济政治支持

 

为了使我国城市交通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加强政府对其的经济政治支持,无论是财政支持还是政策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应围绕着城市交通相关问题,制定出相关的规则和管理条例,做好管理工作。鼓励群众乘坐公交车,尽量减少私家车的出行,这样能减少能源的消耗,也保护了环境,缓解了城市拥堵现象,减少了安全隐患。

 

2、加大交通运输行业的内部管理力度

 

要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落实好内部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内部经济管理当中,必须在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和体系。此外,交通部门管理人员是核心工作主体,要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还必须要加大对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最终创建出一支专业化程度足够高的管理队伍,以促进交通运输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3、全面实行预算管理

 

篇12

1高速公路的功能和特点

高速公路的主要功能有:实行交通限制,规定汽车专用;使汽车分隔行驶、安全行车;严格控制车辆的出入。高速公路在公路运输中的主要特点有:行车速度高,通行能力大;物资周转快、经济效益高;交通事故少,安全程度高;占地多、投资大、造价高。

2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融入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必要性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而现代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更是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与高速公路交通有关的各种信息,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了更好的发展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求现代化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采用一种综合管理、目标管理、动态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整合。 因此将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整合在现代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中是明智的做法也是时代的需要,对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来说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3应用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

3.1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现代通信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数字技术、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子与光电子技术以及微波技术。并且正朝着电子技术向光电子技术进化,计算机及软件技术扩大应用,图像信息服务的普遍发展,信息技术促使制造技术的彻底革新的趋势发展。 (1)数字技术。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数据通信已经成为主体,计算机数据通信是传输数字信号,通信网必然趋向于综合服务数字网。光纤通信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数字通信,程控交换是能够实现时分的数字交换。因此,数字技术至关重要。(2)软件技术。现代通信的特征是通信与计算机结合,尤其是数字信号的交换与处理,越来越频繁地依靠计算机及软件的扩大应用。如程控时分数字交换以及分组交换技术,其卓越的功能和特点,主要是靠程序软件发挥作用,因此软件技术处于核心地位。(3)微电子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的CAD技术与集成片的未加工技术使得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在通信设备与元器件制造中成为可能。这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而且为新的通信技术应用、先进通信设备问世奠定了基础。(4)光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光纤通信的成功标志着光电子技术发展的开端,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传输技术从同轴电缆向光纤电缆过渡。为了实现通信设备小型化,改善性能和提高可能性,人们将光子器件与电子元器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这就是光电子集成,它比微电子的IC和集成光路又进了一步。(5)微波技术。微波通信是一种无线通信方式。无线通信是依靠无线电波在空间的传播来实现信息的传输。

3.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目前许多城市建立的交通管理系统,多半是以监控和计算机为基础,结合具体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等高科技组成。监控系统由摄像机、对讲设备、主机系统、监视器屏幕墙多媒体控制机、录像系统等组成。系统能够提供实时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多媒体信息,为道路交通现代化综合管理目标奠定了基础。

3.3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主要有:第一,车辆检测,车辆检测传感器用来检测车辆的存在或通过。第二,车辆的识别与分类。第三,车辆控制。车辆传感器有控制车辆运行、驾驶状态操作、检测车辆运动和异常状态监控等作用。第四,环境信息检测。这类传感器主要利用超声波、电波、光波等制成,用来检测周围环境中的车辆,行人、障碍物、路面状况等各种情况。第五,危险驾驶警告。这里阐述的危险驾驶,主要是指驾驶员在驾驶的过程中处于过度疲劳和饮酒的状态,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造成可怕的后果。因此利用传感器判断驾驶人员的驾驶状态,再对危险驾驶进行警告是极其重要的,可以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使用传感器对过度疲劳和饮酒不同的状态所产生的不同因子的监测来判断驾驶员的状态。传感器既可以进行车辆检测又可以进行车辆的识别和分类,既可以进行车辆控制又可以对环境信息进行检测,还可以判断驾驶员的不同状态来对危险驾驶提出警告。传感器技术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4交通监测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通监测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正朝着数字化、灵巧话、智能化方向发展,其测量精度、可靠性、灵敏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功能也大大增强。交通监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测车辆的存在、速度、占有率等交通参数,为实施有效的交通控制与管理提供实时、全面的信息;二是监测交通事件以及和道路交通有关的环境条件、驾驶员的身体状况等。交通监测是由各种检测器来实现的。检测器可分为车辆检测器和其他检测器。前者是用于检测与车辆有关的各种信息;后者用于监测气候、酒精、疲劳等方面的信息。

4结语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而现代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更是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与高速公路交通有关的各种信息,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将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整合在现代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中是明智的做法,也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本文结合高速公路的特点,详细介绍了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中的整合应用。

参考文献:

篇13

我国是个倡导文明的国家,但那些交通不文明的现象仍然存在。红灯时,有的人看路上没有交警、没有汽车过的时候,就向前冲;有的人因为偷懒,人行天桥近在咫尺,却冒着生命危险横跨栏杆;……以上这样不文明的现象还有不少,也随处可见。

为了避免这种再次现象发生,我认为应该:

1.加强教育。使小学生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