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际沟通的困扰

人际沟通的困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人际沟通的困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人际沟通的困扰

篇1

一、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燕王中学、北赵中学、姚家巷中学三所农村中学,各年级分别随即抽取一个班。

2.调查工具

共发放问卷300份,得到有效问卷281份,其中初一学生108份,初二学生107份,初三学生65份;男生134份,女生147份。

调查问卷包括:(1)个人基本资料,包括学校、性别、年级、家庭月收入、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是否离异等。(2)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采用张琴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调查问卷》[1]。该问卷共包含34个条目,每个项目的答案从1“极不需要”到5“非常需要”分为5级。该问卷包括学习发展咨询需求、人际沟通咨询需求、行为困扰咨询需求、价值观咨询需求、情感情绪咨询需求5个维度。信、效度满足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可以应用于中学生群体。

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 结果与分析

1.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总体状况分析

从整体上看,初中生整体心理咨询需求在中等偏上水平。在各个因子中,对学习发展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其次是人际沟通,然后是价值观、情绪情感方面的需求,得分最低的是行为困扰。

将各个年级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总体平均值进行比较,从图1的结果来看,初三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一,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低的是初二年级。总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发展变化的趋势是波浪曲线变化,呈现类似于英文字母“V”的图形。

2.农村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1)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及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

对男、女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进行t检验,发现在心理咨询需求的各个维度中,性别差异有不同的影响。在行为困扰、情绪情感咨询需求上男女存在显著差异,男生需求水平明显高于女生,而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价值观咨询需求上男女生不存在明显差异。

(2)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各因子在年级上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年级的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的是学习发展咨询。从需求各因子水平的高低来看,对人际沟通咨询需求水平最高的是初一年级。初三年级对学习发展、行为困扰、价值观和情感情绪咨询需求水平在三个年级中均为最高,且在学习发展和价值观咨询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初二年级。

(3)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各因子在家庭收入上的差异

将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视为低收入家庭,而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视为高收入家庭。在281人有效被试中,112人为低收入家庭,35人为高收入家庭,其余134人不知道自己的家庭月收入情况,对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初中生进行t检验,发现除价值观咨询需求高收入家庭高于低收入家庭外,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行为困扰及情绪情感咨询需求方面,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得分均高于来自高收入家庭学生得分,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4)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各因子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

将受教育程度在中学及其以下视为受教育程度低,而受教育程度在大学及其以上视为受教育程度高。281名有效被试中,有41名学生不知道父亲的受教育程度,44名学生不知道母亲受教育程度,217名学生父亲为低学历,220名学生母亲为低学历,23名学生父亲为高学历,17名学生母亲为高学历。分别对父母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进行t检验,发现除价值观咨询需求父母低学历高于父母高学历家庭外,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行为困扰及情绪情感咨询需求方面,父母低学历的学生得分均高于父母高学历学生得分,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5)农村初中生心理咨询需求及各因子在父母婚姻状况上的差异

281名有效被试中,有9名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婚姻状况,18名学生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254名学生来自父母未离异家庭。对父母离异和父母未离异初中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进行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来自父母未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价值观、情感情绪咨询需求上均高于离异家庭学生,而离异家庭学生在行为困扰咨询需求方面的得分高于未离异家庭学生。

三、 讨论

1.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整体状况

从整体上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在中等偏上水平。具体而言,初三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一年级,心理咨询需求水平最低的是初二年级。总之,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水平发展变化呈现出类似于英文字母“V”形图形。

从内容上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最高的是学习发展咨询,这说明学习和发展问题是农村初中学生最关注的,也是农村各个年级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咨询需求内容。学习是初中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成绩是家长和学校最为看重的,也是农村学生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因此他们对如何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适应学习环境、自我激励、自我潜能开发、改掉粗心、自我管理、人格完善、素质提升、生涯规划等问题非常关心,这方面的咨询需求水平也较高。

从咨询需求水平高低来看,对人际沟通咨询需求水平最高的是初一年级。初三年级对学习发展、行为困扰、价值观和情感情绪咨询需求水平在三个年级中均为最高,且在学习发展和价值观咨询需求方面显著高于初二年级。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刚由小学升入中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和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如何和新同学、新老师和谐相处,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他们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而初三学生,年龄大约14、15岁左右,升高中的压力、青春期的萌动、迫切想要脱离成人束缚的渴望,使他们身心经历巨大变化,所以他们对学习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及价值观问题特别关注。

2.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性别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内容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想要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发展咨询,而男生想要咨询的问题除了学习发展外,还有行为困扰和情绪情感。可能是由于在农村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求学机会来之不易,很多女生把上学看作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机会,因此格外珍惜,在学习方面一般较男生积极主动、刻苦勤奋,因而在学习发展咨询需求上显著高于男生。而此年龄阶段的男生自控能力比女生差,易迷恋网络游戏,情绪、行为易冲动,所以对行为困扰、情感情绪咨询的需求水平高于女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女中学生因人们的偏见而对自己的学习要求更加苛刻[2]。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进入初中后女生的学习会不如男生,这种观念导致女生们在潜意识里的自我期望值降低,但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又迫使她们和男生一争高下,所以女生对自己的学习更为关注[3]。

3.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的家庭背景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行为困扰及情绪情感咨询需求方面,低收入家庭学生得分高于高收入家庭学生,父母低学历的学生得分高于父母高学历学生得分。价值观方面的咨询需求,高收入家庭学生高于低收入家庭学生,父母高学历学生高于父母低学历学生。可能由于在农村父母高学历家庭学生的父母大部分是学校教师,高收入家庭学生也大多来自于父母为村干部、教师或者有除土地之外其它收入的家庭,相比较于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家庭学生,他们了解和接触到更多社会拜金主义风气、社会贪污、腐败问题、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攀比等社会影响及成就感、责任感等价值观问题,对这方面的困惑也较多,因而特别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能和高收入家庭和父母高学历学生人数较少有关。

研究结果也表明,来自父母未离异家庭的学生在学习发展、人际沟通、价值观、情感情绪咨询需求上均高于离异家庭学生,而离异家庭学生在行为困扰咨询需求方面的得分高于未离异家庭学生。这表明,父母离婚会给中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也更容易产生行为方面的问题:冲动、自杀、迷恋网络游戏等,但差异未见显著,可能与离异家庭学生人数较少有关。

相比较于城市中学来说,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环境设施、师资水平、开展状况等都低于城市中学,但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咨询需求是存在的,因此,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大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满足不同群体心理咨询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2

1、一般资料

来访者,女,20 岁,大学二年级。穿着整洁,体态偏瘦。情绪焦急,主动求治愿望强烈,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主诉;睡眠质量差;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经常一个人偷偷哭泣;与男友经常吵架;学习效率低,自我控制能力差。

2、个人自述及他人反映

2.1 个人自述

我是外地人,独自来求学,家人朋友都不在身边,自己认为独立又害怕孤单。从入学一直到现在,宿舍一般在凌晨两点左右睡觉,某位舍友经常磨蹭到很晚,总在自己快入睡时去洗漱,洗漱声音很大严重影响到自己,其他舍友也因此闹矛盾,自己认为不想舍友关系闹僵,但自己变的比较敏感,入睡时特别关注舍友洗漱声音,只有等舍友躺下后才可以慢慢入睡,严重影响到自己的休息质量,上课时候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学习效率低,对此比较苦恼。与朋友相处中发现朋友比较自我,不太关注周围人的感受。因自己恋爱,与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变少,发现自己慢慢被疏远。感觉与朋友之间只是形式上的朋友不是心灵精神上的朋友,对这些比较在意,困惑自己的朋友质量。由于自己的朋友都是学霸,自己也想努力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学习效率比较低,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学习方面也比较担心。与男友之间的感情没有问题,总是因为一些小事天天吵架,例如自己约会总是迟到,男友就会比较生气,知道也自己有拖延的老毛病,但看到男友生气的表情就懒得解释,迷惑恋爱中这种情况。这些都是一些小的事情,但很多事情堆积起来有时候自己心情会比较低落,焦虑,内心变的黑暗。又不知道怎么和朋友讲,所以经常自己一个人偷偷哭,哭完感觉会好点,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又回到原来的样子,反反复复,前来咨询的目的就是想要彻底解决自己的问题。

2.2 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的观察:来访者表情焦虑迷茫困惑,表现自然,逻辑思维正常,穿着整洁,有礼貌。

3、评估与诊断

3.1 心理评估:

青春期的女生;性格外向但较敏感、不自信。由于对自我认识不足,人际关系沟通不畅导致产生了烦躁、焦虑、情绪起伏不定等情绪困扰。其他舍友因洗漱问题进行争吵,影响了舍友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即使被舍友影响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不满。

3.2 诊断

来访案例本来访者主诉:睡眠差、焦虑不安、情绪起伏不定等躯体症状。心理咨询中观察举止得体,思维清楚,表达有逻辑;情感较丰富又敏感,当说到自己渴望友情又被朋友疏远时,表现出的情绪起伏合乎情境,并未泛化且在可控范围内;来访者远离家乡,独自在外对自身与人际关系沟通的存在不良认知,但较切合实际的。来访者睡眠质量差、学习效率低,情绪偶尔起伏,存在人际紧张的焦虑状态,是可控的,通过上观察述评估,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1]。

4、咨询过程

本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2]以及角色扮演方法[3],咨询时间安排是每周1 次,每次50分钟,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咨询目标是缓解来访者的情绪困扰、学习和掌握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认识并改善自身不良的性格特征、完善自身。

首先通过摄入性谈话,运用谈话法、共情、倾听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采集来访者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等个人信息;通过谈话内容与心理测试,对来访者进行评估和诊断,共同并协商咨询目标。本案例中来访者主要是自我认识不足、对人际冲突存在不良认知、缺乏人际沟通技巧。根据来访者问题,布置作业“写下20个我是谁的句子”以及思考自己的优缺点,让来访者更深入认识自身性格特征。针对来访者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感受交流,让来者认识到自身认识不足,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 因为远离家乡,所以来到学校后非常渴望人际间的温暖,却存在认为人际关系中应该尽量避免冲突发生,人际沟通间的默契是不用表达出来等不合理认知。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认识到人际间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你怎样看待出现的矛盾,情绪是受对事情看法影响的,解决问题矛盾的点不在于客观对事,不针对人本身。

再次来访者与咨询师在设定情景中角色扮演,让来访者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感受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从而认识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教受人际沟通技巧,通过角色互换来体会和运用正确的人际沟通方式和技巧。最后引导来访者表达咨询过程的体会与成长,清楚认识自己问题根源更深层次认识自己,灵活将咨询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技巧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5.咨询效果评估

一个月后,咨询师通过回访与跟踪发现来访者睡眠质量有所提高、能清楚合理认识自身、情绪较稳定,朋友间关系有所缓和,心理咨询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导论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科学的不断进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新技术层出不穷,正所谓高竞争的时代,人本管理思想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关键是人才,靠的是协作分工,靠的是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有机的、系统的组合。神九的升天、“蛟龙”的探海、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等等。现代企业的发展无一不聚集了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工厂生产需要沟通,家庭生活需要沟通,朋友之间需要沟通,实施营销需要沟通,绩效管理需要沟通,文化教育需要沟通,思想教育更需要沟通……而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的一种形象描述,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更一种技巧的表现。大学生如何做好人际沟通关系,将决定着其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赢得成功。

一、什么是沟通

沟通的概念: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人们采用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不仅有语言、文字、符号,也包括姿态和行为。沟通最基本的要素是:信息发出者、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是信息沟通的源头,是有目的的信息传播者。信息是沟通的内容,即表达沟通的主体思想、观点、需要、意见和消息等。通道即传递信息的途径,信息必须载于通道才可能沟通。声、光、电、动、物、人、报刊、广播、电视等都是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接受者接到信息后,经过译码才能了解和认识信息,沟通的目的才能达到。沟通对于任何群体或组织的工作效果都十分重要,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也有赖于信息的沟通。

二、我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现状

身处当代社会之中,人际交往与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大学生同样离不开与人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在2013年3月期间,在本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采访了100名大学生(男、女各50名),其中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受访者分布大致平均。如图表所示:

则反映了我校各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大一新生普遍人际关系一般;二年级学生三种情况分布大体均匀;三年级学生人际关系在良好和一般的情况占大多数。上述情况笔者分析大体原因如下:大一学生刚刚入学,对新事物、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还处在认知不全面的程度,所以人际沟通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不强,导致人际关系一般的情况占了大多数,而良好和很差的情况则极少;二年学生对大学环境基本具备了自己大体的认识和一套比较成熟的对事物评价的标准,以为对校园基本熟悉,所以对人际沟通的主动性和实践性较大一新生来说要强一些的,处理得当就会人际关系良好,处理的不尽如人意则会人际关系较差,在大二年级的体现就表现出3种情况大体均等;大三年级经过在学校的长期生活,对这个校园里的事物已相当熟悉,在校深造期间思想境界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心理素质与心态经过了一定的锻炼,沟通能力在此期间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强,可以观察到其人际关系的稳定与成熟,但大三的学生面临着考研升学、实习工作、考证评优、感情波动的问题也随之增多,所以分析大三年级的学生人际关系的情况分布要考虑到背后的因素,实际上大三年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三、我校大学生人际沟通现状分析

学生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而且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这使得大学生较少或者不愿关注人际交往,交往的范围比较狭窄。长期的学习考试压力使得大学生早已习惯了这种比较被动的交往模式,这是心理长期受到压抑的体现,让这样一个大学生突然面对积极交往这个问题,往往使其有些不知所措,无法一下子克服一系列的问题,诸如:

(一)自卑心理。长期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尤其使大学新生在面对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时难以适应,觉得总有种莫名的不安;当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面对面时,往往觉得浑身不自然;当看到一个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时会有意无意地避开;当老师叫到自己名字时,第一反应总是自己做错事等等。这些都是自卑心的体现。

(二)冲动心理。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平时总是受到家长的精心呵护,因此难免会遇到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须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也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引发热战,使人际关系处于不好的状态。

(三)封闭心理。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因为紧张的学习所累,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心理封闭往往使自己在有困难时一个人去想办法解决,在有苦楚时一个人默默承受,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在心里积压,造成了愈加自闭,与人交往也就更少,这样一来也就越不合群,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四、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一)为什么要进行人际沟通

1、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式,是人们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沟通和交往的领域不断拓宽,其作用日益突出。

2、在职场中最常见的沟通是人际沟通,这类沟通发生在与上司、与同事、与下属、与客户等人之间。事实上,只要在社会中生活,人就离不开沟通。

3、从我们身边讲:人际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你才能了解周围人的性格品德,它的产物就是你与其他人的融洽程度。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你与其他人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同事之间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知道对方好恶,才使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不至于碰壁。

(二)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1、当今社会,职场如战场,大家拼命相互攻击,推卸责任;职场如舞台,人人翩翩起舞,尽情挥洒才华。搞好与别人的关系不可或缺,人际关系沟通至关重要。

2、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够建立起人际关系,而且是牢固的、长久的。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沟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如果不顺畅,就不能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给对方,会引起误解或者笑话。人与人的交往,就是一个反复沟通的过程,如果沟通好了,就会很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沟通不好,闹点笑话倒没什么,但因此得罪人、失去朋友,就后悔莫及了。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其影响也很大。此因,人际矛盾大多数都可归因于沟通不畅。

在人际关系中,特别强调“增加共识”,实际上就是多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一个团队能够沟通顺畅,上下合力,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上害怕的。所以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说:“如果你必须将沃尔玛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能就是沟通。因为它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协作。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现实中的成功者都是擅长人际沟通、珍视人际沟通的人。

五、大学生如何进行人际沟通

(一)悦纳自己克服自卑心理

要想协调人际关系,让别人接纳和喜欢自己,首先要悦纳自己。一个人自卑、缺乏自信的人往往与对自己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我们与他人进行比较时,一是要注意比较的标准,不能以已之短去比别人之长,这样势必导致误差。二是比较时必须注意客观性,千万不能认为自己某一方面不如他人就什么都不如人。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客观合理时,才会增强自己的信心,自信心强才有可能克服不必要的自卑心理。在沟通中,要有交往成功的信心,不要总是被人际交往会失败的心理所困扰。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积极主动的过程,一方主动而另一方被动势必造成交往难以正常进行。主动大胆地与人沟通有利于消除胆小、害羞所带来的交往障碍,因为主动大胆地与人进行交往,能够锻炼自己的胆量。只有大胆地尝试,主动地参与社交活动,慢慢地才不会害怕见陌生人,那种自卑的心理也会随之而慢慢被消除。

(二)真诚待人、尊重他人是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

真诚是指一个人待人的态度,是一个人发自内心而不是虚情假意的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有些学生把直率和直言当成了正直和真诚,认为真诚和正直起码直就是要实话实说,就是表在思想一定要直来直去;“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与人交流时,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尤其在表达不满时更是要考虑到交往对象的接受程度,以便于工作能够优化人际关系,减少人际之间不必要的隔阂和磨擦。

要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就应做到:首先,要学会面带微笑。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的友好、接纳、赞同、理解、宽容和尊重。其次,要认真倾听。尊重的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是认真会倾听。要诚心、耐心、细心地听,即使对方讲的话并不十分令人感兴趣,也应让人家把话讲完。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别人的原则,不损害他人的名誉和人格尊严,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就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三)宽诚待人体现大学生的良好品格

大学生们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不允许别人轻易地冒犯自己。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严以律己,宽限以待人,应该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忍让,学会妥协,学会宽恕别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更高水平的人格风范。大学生个性的多样化,感觉的“过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沟通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只要胸怀宽广,发火的人一定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涵养、有“肚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实现双赢。

六、结 语

沟通是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和群体进行交流的过程。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进行着口头或是字、肢体语言的交流,进行着信息的交换,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沟通;因为沟通,我们把彼此的信息和想法进行了交流,之后才会产生见解或者共鸣;因为沟通,我们才能了解我们周围的人的性格品德;因为沟通,我们才能达成共识,才会有合作共赢。

篇4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从过去简单的护理工作转向了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工作,不管是病人还是医院,都对护理人才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有极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娴熟的工作技能,还要有很高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各卫校的护理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护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的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增加就业率。

一、加强护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今天的护理专业学生就是明天的护理工作者。作为现代社会的护理工作者,除了要牢固的掌握基础性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等知识外,更需要掌握的是各种医疗知识、医学临床知识、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患者提供适宜有效地健康服务[1]。护理专业的专业技能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护理专业学生毕业以后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这是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思路,护理专业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实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使护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护理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的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

(一)结合临床工作整合实训流程

中职医学教育中临床进展与课本内容脱节的情况一直困扰和影响着临床教学,从而导致护生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影响护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每个临床学科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去除临床中已淘汰的陈旧内容,补充临床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尽可能做到教学与临床的同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从而制定出能适应临床工作中技能操作的简易实训流程。

(二)运用简易流程,改变护生学习方式

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训场地情景模拟医院,护生运用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简易实训流程进行技能操作,从而使护生的学习更简单更实用,改变了卫校护生以往枯燥的死记硬背、机械操作的学习方法,更突出培养护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2]。

二、加强护生培养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在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任何场合都少不了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在护理工作当中,人际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医院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沟通不好造成的。护理工作者的沟通能力也成为各医疗单位对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要求[3]。因此,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护生在专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在校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我们实施了校内沟通能力的提升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一)沟通能力的校内提升

一般都是采用培养、锻炼、交流等形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心理”,组织演讲等方法,锻炼护理专业学生在多人场合自然发言胆量、得体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新老学生同堂座谈,锻炼与陌生人的接触和沟通能力。

(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大多都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和通过在医院实习时加强。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到不同的敬老院义务活动,让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与老人进行交流护理。或者组织学生到各社区进行各种医疗护理知识普及等,让学生与陌生人接触并进行沟通。比较有实效性的是学生到医院实习期间,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对专业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的运用有一个提前的了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与真正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接触,在运用专业知识护理患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找到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举多得。在活动过后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心得体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医改的背景形势下,在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护生的就业取向,对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指出各种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护生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误区进行阐述和指导,提高护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样会才会使护生以正确就业观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通过护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提高护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护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在新医改环境下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中职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亚君. 护生人际沟通学习需求调查[J]. 护理研究,2009(19)

[2]刘雪萍,蒋翔,蒙小严. 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探讨[J].全科护理, 2009(01)

[3]吴芳.在校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J].家庭护士, 2008(04)

篇5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受到更多的关注,并逐步走向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与推广是在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除了向学生讲授心理学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一种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的意识,在学习中学会思考,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笔者在近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融入了团体心理活动来实施教学,发现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十分的有帮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功能和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让学生学习、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学会一些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法,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实践操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在环境适应、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应对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2.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形式上以学生间的互动为主,注重过程经验,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情绪的唤起和情感的共鸣,教师起到的作用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和困难,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分享等方法,进一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协调自我。

3.该课程的目标要求更适合通过学生间的互动开展教学。当前在大学校园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是以主题的形式进行,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它们都很贴近在校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每个人都有切身的感受。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合作与互助,发挥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借助人际间的互动来促进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二、团体心理活动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式学习

团体心理活动是以心理活动为载体,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体验,成员间的相互分享,从而调整或改变其观念或行为,达到使每位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的。在团体心理活动中,很注重学生间的讨论和分享相互分享彼此之间的感受,获得其他成员在团体中对其观察的反馈,使之从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而得以改善适应,促进成长。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为每一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情绪困扰的成员提供理解的、支持的气氛,在这种安全的氛围里,成员会尝试各种行为和方法,探索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团体心理活动内容包括环境或人际的适应问题、人际交往的方式、自我认识等。由任课老师带领,重点放在学生们共同关心或者经常遇到的问题上,常使用的方法有课堂讨论、分享感受和体验等。

三、团体心理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团体心理活动,下面列举笔者在“人际沟通”为例的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人际交往之四:沟通篇

1.单元目标:学习倾听与沟通。

2.活动准备:一些画有简单线条的图片2个、纸每人2张、笔每人1支、小纸箱1个、抄写好沟通练习的大白纸1张。

3.活动程序

(1)“我说你画”游戏(50分钟)

①活动过程。老师把学生分成8-12人的若干小组,每小组随机抽出两个同学,领导者给每组中的一名成员出示图1,并确保另一名成员无法看到。然后请前者向后者描述图片的内容,后者根据前者的描述画出该图片。然后两个人交换角色,领导者出示图2,重复上述游戏。在做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参加的同学不准说话,认真观察。活动结束后小组内进行讨论,相互分享感受。

②领导者点评。人际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你所表达的并不一定就是别人所理解的,你所听到的未必就是别人想表达的。沟通需要双方要不断反馈,调节沟通方式,才能达到沟通的最佳效果。

(2)倾听练习(30-40分钟)

①当你的朋友向你倾诉他的烦恼时,你会作何反应?并说明你作出这样选择的理由。以下面的话题为例:

朋友向你倾诉:“我最近倒霉透了,谈了两年多的女朋友居然把我给甩了。哎,我真想一死了之!”

你会如何回答?

A你怎么这么想,一次失恋就成这个样子,也太没出息了。

B.不用这么难过,俗话说得好,天涯何处无芳草,改天我帮你介绍一个更好的。

C.谈了两年的女朋友居然和你分手了,你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所以觉得活着没意思了。

②领导者点评。倾听的关键在于让你的朋友感觉到,你是在认真地听他说话,而且感受到他的心情。在案例的几个答案中,最后一个反应最为恰当,但很少人会选它。因为它只是用自己的话把别人所说的内容简要地翻译了一遍,似乎是在说废话。事实上只有倾诉者才最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才能为自己的行为作选择。他通过倾诉,希望寻求的只不过是一种关心、理解和心理支持。而“C”回应恰好可以满足对方的这种心理需求。因此,把对方所说的意思简要地反馈给对方,就是简单而又十分有效的人际沟通方法。而事实上很多人在沟通中急于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别人的感受,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提出劝告,希望帮助对方,但是这却不是对方所要求的,即所谓的沟通不平等,不畅通。

(3)小结(5分钟)

老师总结,如何做好人际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

总之,团体心理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这种教学方法在活跃教学气氛中,让学生轻松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团体咨询和理论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6

据徐双敏等人研究,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和敌对等四个方面,人际关系问题突出。在某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人际交往不良案例进行心理诊断,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调整了情绪状态和认知方法,使其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

一、一般资料

1.基本情况

朱某,男,19岁,新疆人,汉族,高职院校大一新生。来访者身高175cm左右,穿着整洁,体态正常,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无心理咨询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2.个人成长史

来访者性格文静、内向,不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自述与母亲关系亲密,大一时几乎每天给母亲打电话,有时一天2~3次。母亲漂亮爱打扮,非常宠爱自己,小学时还是母亲给自己洗澡,初中时才没有再跟妈妈睡在一起,为分床还生父亲的气。因父亲经常出差、内向不善言辞而缺少交流,在家时与父亲说不上两句话就会有冲突。爷爷大男子主义,家里都是爷爷说了算。小学时就被认为女里女气,初中时因脸上长满痘痘,被女生嘲讽,受伤害大,为此妈妈还多次与班主任交涉。性格变得较内向、孤僻,没有要好的同学。

3.个人陈述

两天前坐公交车手机被偷后,不知道怎么处理,对同学谎称手机坏了。现在考上的高职院校不好,学生素质差,想要退学,羡慕其他大学的学生。不喜欢寝室同学,没有共同话题。自己喜欢打扮,想做较完美的自己。认为寝室同学脏、乱,不爱卫生,没有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适应。自己在寝室没有朋友,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愿意告诉室友,怕被嘲笑或瞧不起。这次手机被偷后又后怕又内疚,但是找不到人倾诉,也没有人关心。最近几天觉得特别孤单、无助、伤心和烦躁,希望通过咨询找个人倾诉,调节目前的负面情绪,改善人际交往状况。

4.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眉目清秀,思维清晰,表达清楚。因手机被偷的负性事件主动求助,表现出希望解决问题、积极配合咨询的倾向。来访者因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和同学交流少,而不知道如何处理因负性事件导致的剧烈情绪波动(害怕、内疚等),希望从心理咨询中获得帮助。深入交谈后发现来访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自卑与自大并重,对外界环境与人多有负面评价。也缺乏一定的交流技巧,如在和咨询师的交谈中,常表现出急于表达自己的问题、想法,却很少静下来倾听对方的回应,常不礼貌的打断谈话而转到其他话题。自己也提及生活中不知道该和别人讨论什么话题。在交谈过程中,表情自然、能与咨询师对视。

二、诊断

1.诊断结果

根据该来访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中的人际交往不良。

2.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来访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询行为,无幻觉、妄想、逻辑思维混乱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其主导症状属于正常心理活动。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来访者表现出悲伤、烦躁等负面情绪。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来访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来访者因手机被盗产生强烈负面情绪,而因为人际交往不良导致缺乏社会支持而出现孤单、伤心、烦躁等,时间在一周之内,病程较短。

总体来看,来访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来访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初中时被女同学嘲笑导致在人际交往上的退缩、自闭;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自我封闭孤傲处世,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缺乏人际交往技巧;遇到负性生活事件之后缺乏有效社会支持来帮助应对。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对人对事负面评价居多。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的确立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与来访者协商后确定咨询目标如下:

1.1具体目标: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同学的关系。

1.2长期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2.理论原理和方法

根据求助者状况,经过与求助者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使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法进行心理辅导。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角色扮演的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咨询中通过情景模拟,要求来访者扮演指定行为角色,并对行为表现进行评定和反馈,以此来帮助其发展和提高行为技能最有效的一种培训方法。

在本咨询中希望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减轻情绪困扰,使用角色扮演法来学习和练习适当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五、咨询过程

1.诊断阶段

共做两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第一次咨询:来访者因手机被偷导致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咨询中主要围绕手机被偷及学校学生素质等来访者关心的话题进行会谈,一方面为来访者提供信息和心理支持,第二个方面用接纳、共情、理解和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第三搜集了来访者的相关信息,帮助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和咨询方向有了大致的判断。

第二次咨询:在第一次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资料,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人际交往状况和目前最大的困扰。在本次对来访者进行了心理评估,通过协商与来访者确定了咨询目标。随后制定了咨询方案。

2.咨询阶段

三个任务:一是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二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体会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三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三至六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法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调适。

2.1合理情绪疗法在本咨询中运用举例。

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手机被偷心情不好也不愿对他们说。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寝室同学从来不主动招呼我,他们肯定讨厌我。2)手机被偷,很丢脸,他们如果知道了肯定会嘲笑我,说我活该。

造成的结果:不想和寝室同学交流,独来独往,感到孤单、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寝室同学从不主动招呼我,一定代表他们讨厌我吗?我自己是否经常主动招呼他们?2)手机被偷我是受害者,觉得自己缺乏社会经验被偷而感到丢脸。人们都不是一出生就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的,现在缺乏社会经验并不意味着以后也缺乏社会经验,只要自己努力去适应社会,经验会越来越丰富的。我的手机被偷了,他们一定会嘲笑我吗?还是只是我害怕他们会嘲笑我?我希望了解别人遇到手机被偷的情况是如何应对的,但是我又不去询问别人的意见,我怎么能够获得足够的经验呢?也许他们会给我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而我因为害怕被嘲笑所以错失这个机会。就算他们会嘲笑我,那又如何?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可能被别人嘲笑或讨厌,这是不可避免的。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来访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来访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自己情绪不稳定,对一些人和事常常进行负面的评价,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而敏感,但是又对他人苛责过多。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所以觉得别人会讨厌自己和嘲笑自己,其实是自己形成了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指出来访者需要正视自己的自卑,和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辩论,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通过咨询,来访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2.2角色扮演法在本咨询中运用举例。

咨询师先扮演来访者寝室同学,对来访者手机被偷一事进行交流。一方面了解来访者平时和同学沟通交流方式,另一方面帮助来访者看到不同的视角,从自己对同学态度的负面想象中跳出来,看到其他可能性。

然后进行角色互换,由来访者扮演寝室同学,咨询师扮演来访者,这样有助于来访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咨询后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来访者对周围同学、老师进行简单的调查,了解他们对手机被偷的人有何看法。引导来访者从中获得支持信息,并合理看待负面评价。

2.3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针对来访者情况,提供人际交往的相关看法以供参考。

热情交往:人际关系是互动的,不能总是消极地等待,而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沟通。开放自我是有感染性的,你对别人开放,别人也对你会开放;理解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性格特点,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在与同学交往中,如能互相理解尊重,大家的关系就容易融洽,也会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宽容谅解:周围的同学都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处理问题会有很多不妥之处,对许多问题也会有不同见解,这就要求能够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相互谅解,就不会导致敌意。

人际沟通中常用技巧:聆听;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说话的技巧;学会欣赏别人等等。

3.巩固与结束阶段

共进行两次,回顾咨询中涉及到的关于来访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对初中时导致来访者性格改变的负性事件进行简单梳理,引导来访者使用合理情绪疗法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使来访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并帮助来访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最后建议来访者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来访者对咨询的自我评估

经过几次咨询,来访者汇报心情好多了,觉得手机被偷的事情造成的情绪波动已经平复,对人际交往悲观失望的情绪也已经得到一定调节。在生活中尝试转换角度来看待问题,对就读学校、寝室同学有更为正面的看法。也尝试在生活中练习使用咨询师提供的人际交往技巧,虽然有时不是特别有效,但是觉得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锻炼和挑战。准备继续去图书馆借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认为这些书对自己会有帮助,将会在实践中慢慢练习交往技巧。

2.来访者周围人的评估

在保密情况下联系来访者辅导员询问情况,了解到来访者近段时间参加班级活动较为活跃,班上同学特别是同寝室同学反映朱某更为合群,开始和同学有一定交流,情绪状态较好。

3.来访者前后心理测验比较

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咨询师评定

第一、对咨询师提供的信息接受度较高,认可关于不合理信念的说法。咨询后能够举一反三的使用ABCDE模型,识别并与自己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对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进步一认识,开始尝试用更为正面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和同学。第二、来访者情绪状态得到改善,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轻松,虽然对人际交往还有一定担忧,但对于人际交往的技巧很感兴趣。第三、在和咨询师的交流中,开始能够考虑到咨询师的感受,比第一二次咨询时更能耐心聆听,打断谈话时更有礼貌和节制。表示愿意尝试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

七、总结

本例表面上看是因为应激造成的情绪问题,但其实质是长期人际交往不良缺乏人际支持而积累的后果。咨询师针对来访者的成长经历、人格特点和具体的应激事件对其人际交往不良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处理,在咨询中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较好的处理了来访者的认知偏差,结合角色扮演、人际沟通技巧学习处理了来访者的情绪问题,并发展了人际交往技巧,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11.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11.

篇7

一、前言

职业倦怠是指一种在工作重压下身心俱疲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往往伴随职业者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一般表现为:角色模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怎样做;在职业发展上,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悲观沮丧,对前途缺乏信心;在人际关系上,常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冷漠孤僻等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将体验到一种持续的身心疲惫不堪、悲观失望、失去生命活力的感觉。

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年中国员工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调查人中有25.04%的被调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在普通员工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高达33.30%。而另一项调查发现,有12.6%的普通员工受到“职业倦怠”的困扰,而且有逐渐上升的趋势。针对这一情况,许多专家、学者积极呼吁要大力加强员工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尤其对员工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更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员工出现“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1.职业与工作压力

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任何社会都要大,人们的心理问题也比以往要多得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持续、过重的压力,易使人长期处于紧张、忧虑状态,从而造成员工缺勤、离职、事故率较高以及体力衰竭、精神恍惚、焦虑等心理问题,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和个人职业的发展。一般而言,员工的工作压力主要表现在:(1)超负荷、超强度、超时间的工作,造成员工身心疲惫,而产生一些的心理压力;(2)员工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员工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工作环境缺乏安全感、工作时间长、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导致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缺失;(3)职业的发展前景和岗位不符合员工的个性心理特征,造成员工对职业的不满足感,所形成的职业压力;(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弹性或情感管理理念,人际沟通不畅所形成的职业压力等。

2.社会地位与社会现实的落差

目前,许多企业的员工普遍存在的待遇相对较低、工作繁重、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都是造成员工“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与白领、金领阶层相比较,普通员工所从事的事业大部分都是最基础、最底层、低收入的工作,这些工作往往带给员工的是低回报、低待遇、低福利,得不到整个社会的普遍认可,他们往往承受比其他人更大的压力。而且,职业的发展前景与部分员工的职业规划发展现实相矛盾,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出现对工作缺乏热忱、缺少积极性,工作效率较低,最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3.个体压力及自我强度不够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程度与内外压力成反比,与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成正比。造成员工“职业倦怠”的原因除了外在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员工内在的压力以及员工的自我强度不够。个体的压力主要体现在:(1)家庭压力,比如疾病、离异、失业、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压力;(2)个体的认知偏差,比如对职业的认同感、对金钱的认识、对人生价值的认可等方面的偏差所产生的压力;(3)人际关系不和谐,比如人际沟通不够,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猜疑等;(4)人格缺陷,比如偏执、强迫、抑郁等方面造成的压力。同时,员工自我强度不够,心理素质欠佳,缺乏对心理健康的有效维护,也是出现“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维护员工心理健康的对策

加强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避免员工受到“职业倦怠”困扰的有效措施,也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而且有益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降低管理成本以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构建完整的员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尤为重要。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

1.优化工作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减轻或消除员工职业心理压力,提高员工的职业安全感和工作舒适感。同样,加强以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也有助于企业内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助于营造活泼、乐观、积极、拼搏的工作氛围,形成一种企业特有的凝聚力。因此,企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阳光心态,从而提高员工的心理品质和工作绩效;企业应从细节入手,尊重、理解、关心、信任员工,努力打造舒适、温馨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员工营造快乐工作的氛围,员工自然而然就会觉得工作很轻松,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2.强化应激能力培养,提升员工的心理素质

员工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员工个体的问题,其产生与企业有密切的关系。企业在加强员工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抵御能力之时,必须做到三个方面:(1)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少员工出现心理问题,是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特别是长期处于面临超越自己能力范围而不能处理的工作所造成的。提高技能水平不仅能使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同时也能消除心理问题,提升员工的心理素质,比如举行岗位培训、专题培训、进修计划、案例分析等等;(2)加强实用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企业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作讲座、报告或专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实用心理课程方面的培训,树立员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确认识,学会心理疏导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3)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企业与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心理问题,由于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心理咨询工作者,因此企业可以把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业务范畴,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员工的心理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来减轻或消除它。

3.重视心理辅导,加强人际沟通

要使员工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企业与管理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和培养企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通过访谈、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员工的心理档案,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以咨询的方式解决个别员工的心理困惑,及时矫治员工的心理问题,排除其心理障碍,使员工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态来工作。同时,企业必须重视人际沟通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有效的人际沟通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和管理者要加强对员工日常生活的关心,要尊重、理解、信任员工,培养员工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真正建立起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

4.加强自我维护,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自我维护是提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潜在能力开发、加快人格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和维护员工心理健康的核心环节。因此,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员工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自信心。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坚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比金钱、势力更为有用的心理条件,是员工职业发展的可靠资本,能够使员工克服障碍、摆脱心理危机,走向事业的成功。(2)坚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实践已经证明:人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员工而言,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的作息、平衡膳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3)完善人格。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员工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员工要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主动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工作环境。(4)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员工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总之,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企业和管理者容易忽视的问题,但又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企业和管理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不仅仅有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而且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企业管理者较好地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指导企业的管理工作,必将给企业管理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78-03

基于整体社会竞争力提升的要求,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成为重要的议题。西部地区作为经济后发区域,对高素质群体的需求潜力较大。西部地区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

一、西部地区大学生沟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表现为推动或困扰着大学生是否积极学习生活的状态。大学生沟通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大学校园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处于心理发展成熟度慢于生理成熟度的阶段。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求和行为进行独立的思考和选择,希望形成自己独立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社会认知经验的缺乏、过于理想化等的心理特征,不能满足生理发展的需求,从而产生冲突,形成矛盾的心理。这种矛盾心理若无法得到有效引导与排解,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

环境与家庭因素。西部地区大都处于经济不发达区域,现实的经济社会氛围影响着大学生成长与成熟的整个过程。欠发达的经济社会现实往往决定了整体社会氛围处于封闭状态,对大学生成长中的开放、包容需求发生冲突。同时,在社会转型期,传统家族式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都在被冲击,新型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正在逐步形成。导致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影响着西部区域大学生在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大学环境的氛围因素。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场所,对大学生沟通具有深刻的环境意义。尤其是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其生活方式、学习模式和交往模式都存在较大的变化。从大学入学前的个体分散式生活变化为远离家庭的集体化生活容易引起不适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不适感表现较多;同时,传统大学教育的以知识传授、理论传授为主,缺乏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的强调,这种教育的不足引起大学生发生情绪障碍等事件容易无所适从,导致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的提高较慢。

社会与技术变化因素的影响。快速发展与急剧变型的社会不断侵扰着大学校园的主体的学习意识。社会环境对于处在正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有着全面深刻的影响。技术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步,导致大学生沟通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沟通变化为网络化沟通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屏蔽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社会地位、专业、出身等实际差异,提供了一个全新、便利的交际渠道,但这种交际方式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沟通机会,使得大学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沟通受阻,就会逃向虚拟社会寻求心灵安慰,消极面对现实生活,逃避自身沟通能力不足的现实。

二、西部地区大学生沟通能力测度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沟通理论所积累的沟通能力结构与维度的成果,对西部地区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状况进行测度。根据已有研究的整理,大学生主体沟通能力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分别是沟通技能、沟通认知、沟通倾向等。沟通技能主要是主体在沟通过程中的行为方式选择以及表现状况;沟通认知则体现了主体对主体本身、沟通参与方和沟通所发生的实际情景的理解能力,进而体现出判断效果体现的能力;沟通倾向则表现为主体关于沟通的实际偏好及其体现在行为状况中的趋势及动力等。

本部分的主要过程是首先参考心理学领域关于沟通能力的量表,结合西部地区大学生实际特征设计调查问卷来反应西部地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进行试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的问卷。问卷的发放主要是作者所在高校的三个校区的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掉无效问卷,使用EPIDATA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状况。

(一)大学生沟通能力三元结构模型与问卷编制

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与其他组织群体主体特征有所不同,借鉴有关人际沟通能力的研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归纳,提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三元结构模型。分别包含沟通技能、沟通认知和沟通倾向。在模型中,三元维度起不同作用,综合互相关联、系统化描述大学生沟通能力状况。如图2-1所示:

根据上述沟通能力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三个维度分别编制题项9、8、10个,题项内容遵循李克特量表的表述方式,根据程度差异分别赋分5、4、3、2、1分,5分表示完全符合,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中间各分值程度依次递减。

(二)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衡量所设计问卷的信度需要借助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s Alpha。表2-1的Cronbach's Alpha的值为0.428,表明本例中所设计的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在信度。

评估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到除了沟通认知因子以外,其余因子的相关系数相对比较理想。表明问卷调查设置在本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Bartlett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是进行因素分析的先决条件。Bartlett球度检验可用于检验相关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即各变量是否各自独立。经过对预试问卷的初步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值为1886,显著性水平为0.000,差异极其显著,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共享因素的可能性,适合做因素分析。如下表所示:

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KMO为0.728,球形检验结果显著。原27个变量可归纳为9个公因子,它可以解释总方差的61.832%。验证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维度结构是合理的。因此,可以认为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问卷结果与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实际状况的吻合度较高。

(三)案例学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统计分析

本研究以西部某大学为例,该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对象为其大学2011级、20012级、2013级和2014级本科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并对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6.3%。

年级差异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多独立样本检验分析结果;

表2-4采用多独立样本检验考察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三个影响因子沟通技能、认知和倾向的年级差异,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上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三个维度方面,沟通认知年级差异显著,在沟通技能和倾向上面则年级差异不明显。

从上述表可以看出,大学生虽具备基本的沟通能力,但仍缺乏系统、深层次提高沟通能力的训练;无法更好地适应与不同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培养基本策略与建议

通过上述严密的问卷设计与问卷发放及回收,对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了解了西部大学生年级差异角度下沟通能力的现状。针对大学生沟通能力尚弱的总体结论,基于研究所采用的三个维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本部分从大学生群体的相关层面,主要包含学生群体、家庭层面和学校层面出发提出提高西部地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对策。

(一)对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的强调

在对实际人际交往过程的总结与研究中发现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平等原则、诚信原则、适当原则以及互利原则等。平等原则与诚信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在平等原则和诚信原则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主体的顺利进行。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培养中比较忽视原则性的作用,较为随心所欲,为了提升沟通能力必须对交往原则进行强调。

(二)对人际交往技巧的培训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面对的人群性格各异,不存在单一的技巧或方法可以应对所有类型的群体与不同性格的人。为了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必须注重对人际交往技巧的培训。技巧是处理人际交往过程中各类关系的技术与方法,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是决定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对交往群体关系的优化有着推动与制约的作用。总之,根据不同类型对象与群体,进行针对性地交往技巧的培训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三)对良好人际交往心理的培养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中间环节。这个转变环节的剧烈震荡对大学生良好心理适应力要求较高。同样,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中心理适应力对沟通能力影响明显。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中往往会产生很多消极心理,例如自卑、自负、嫉妒以及猜疑等,这些心理障碍对良好的交往与沟通产生消极作用。为了提高沟通能力与效率,必须培养大学生群体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四)优化家庭环境,创建和谐家风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人际关系的第一所学校,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首先是在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家庭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的第一所学校。基本的说话方式、交往方式、表情、手势等人际交往中需要的方式方法都是儿童在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学会的,家庭环境直接决定着孩子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对待别人的态度,人际交往是否成功,人际交往成功的孩子则会感到心情愉悦,不被同伴接受的孩子则会产生自卑或狂躁的心理,心理上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从家庭层面引导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对于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意义重大。

(五)对沟能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开设与创新

相对于家庭,学校层面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可以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辅导。学校层面可以创新教育,开设相关沟通类课程,例如《公务礼仪》、《有效沟通》、《沟通理论》等相关课程,通过对实际沟通背后普遍规律的教授,促使学生掌握沟通交流的相关知识。通过实践类课程,从着装认识、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教导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得到丰富,提升应对沟能困境的能力;注重大学生年纪差异,不同年纪根据沟通状况与困境设置不同认识水平的课程,促使沟通能力体系在大学生认知体系的基础上得以建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勇,彭新梅.网络环境下高校师生沟通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45-48.

[2]陈华,甘雪花,徐天耀.基于网络沟通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9):137-138.

篇9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面临着学习及就业压力,使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了许多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值得全社会给予关注。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众多高校建立了以学院为主导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充分发挥了二级院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适合本院系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意义及优势

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是指在高校原有校级心理咨询中心的基础上,由院系设立的致力于本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院系二级辅导站的建立有以下优势:第一,协助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各项工作,还能充分发挥院系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尤其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面,让广大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只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对多数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即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问题,预防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第二,学生对院系辅导站的辅导者和辅导地点较为熟悉,更容易吐露自己的心声,辅导者也便于对本院系学生进行跟踪教育。第三,二级辅导站的设立有助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通过对班主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班级宿舍心理委员的系统培训,让更多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1]第四,二级辅导站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心理预期,能够将心理工作开展的更具有实效性。

2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覆盖面广,在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少、资金紧缺的状况下尤为适用,它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受益面,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不良的思想状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因此,把团体辅导应用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既照顾到学生思想问题中的点,也照顾到了面,又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松自然,这就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3 二级心理辅导站利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将教育学和心理学更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且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近年来,团体辅导已经在高校中受到重视并开始应用,以团体辅导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方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趋势。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团体辅导的优势对学生班级建设、人际交往、压力管理等方面进行影响。

3.1 团体辅导对大学班级建设的影响

建设和谐班级是高校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团体心理辅导能促成班级内部和谐,使班级个体和整体处于和谐的状态,同时也能通过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促进班级的外部环境和谐,为学生顺利实现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学生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2]。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将团体辅导运用在和谐班级建设中,我们需注意一方面要正视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在班级建设中答案尝试团体辅导的方法,另一方面要不断总结经验与创新,为采取团体心理辅导法促进和谐班级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3.2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当这些压力不能及时有效得到缓解释放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甚至生命都会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压力及其管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生目前的学业压力、生活压力更多的反应在班级层面,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的定期反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3]。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可针对性的对专业或者年级存在的类似问题,制定针对性强的团体辅导方案,招募同质性团体成员,在较便捷的时间和地点展开阶段性的团体辅导活动,及时、有效缓解学生当下心理压力。

3.3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之一,人际沟通的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状况,也是为大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据相关调查表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中,人际关系困扰所占比例为47.8%,而有32.1%的大学生表现出轻度的人际交往困扰;15.7%的大学生表现出严重的人际交往[4]。在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背景下,可依托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对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认清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观念,掌握更多有效的人际交往模式。通过团体辅导可以更好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促进人际技能的提升。

4 结语

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既是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机构,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向深层次延伸的重要载体。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指导下,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利用团体辅导的优势,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关注度、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扎实、做牢固,致力于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曼.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145-146.

篇10

        1.1 高强度的职业性应激 护理是一项风险大、责任重、要求高的助人专业,是卫生服务行业中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3]。我国也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强度的职业性应激易导致部分护士的身心失衡或健康失调[1]。调查表明,认为职业导致的紧张和压力过大或较大的占55.9%[2],护理人员作为高压力的群体[4],每天面临各种职业紧张因素,职业紧张已成为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1.2 职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日本学者稻冈氏对护士陷入bs的背景做较深入的分析后认为:造成护士bs的主要因素,是其职业价值观和人际关系[1]。

        1.2.1 职业价值观 在医学领域,医生和护士是相互合作关系,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对医生和护士持有等级观念,认为护理是从属于医疗专业的,所以客观上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于医生[5]。社会公众认同感及价值取向低,加之医护之间经济上的悬殊都是导致护理人员个人成就感低下的原因[6],调查显示:46.8%的护士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低,37.48%的护士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相对较低的劳动报酬和传统观念都促使护士形成心理压力[7]。

        1.2.2 人际关系 近年来,护士之间的横向暴力是医疗保健行业的严重问题,这一现象损害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护理质量,制造了消极和紧张的工作环境。[8]频繁的人际冲突使护士陷入了无尽的压力和痛苦中,这种痛苦要大于来自患者和家属或医生的暴力或欺凌。[9]其次,是护士和患者、家属的关系,部分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缺乏尊重和信任,在医治过程中遇到治疗效果不佳、提出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等时,往往慑于医生的权力,将矛盾指向护士,对护士肆意谩骂,甚至殴打致伤,护士人身安全缺乏保障,杨多等调查表明:综合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一年内发生率为70.6%,[10]护患之间的误解或冲突严重的损害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超负荷工作和疲劳 长期以来,由于护士配备不足,许多医院护士配备仍未达到1978年卫生部制定的标准:病床与护士之比1:0.4。但是,随着病人需求增多,护理服务内容不断增加,病人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超负荷工作已成为普遍现象,是疲劳的高发群体,97.27的护理人员有被疲劳困扰的经历[11]。

        1.4 自身因素 缺乏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如缺乏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差;人际沟通能力差;社会适应性差;身体素质下降等。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当感到紧张和压力时,能主动或较主动寻求心理支持的占37[2]。 

       2  维护策略

        2.1 树立对职业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                           

        做为护士,要正确认识护理事业的平凡与崇高,相信护理事业的前景是美好的,热爱自己的职业。培养积极的职业心态,例如:职业微笑、对病人的真诚关切,甚至为了病人能够忍辱负重等。具备积极的职业心态,才会自觉地要求自身言谈举止有益于病人身心状态,形成良好的人际魅力,赢得病人的尊重和信赖。[1]从而提高个人成就感,更加热爱护理工作。                                         

        2.2 加强人际沟通技能学习,营造良好人际关系                                   

        2.2.1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                                                 

篇11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的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许多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相关〔1,2〕,人际关系和谐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3〕。为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的咨询、诊断和辅导提供理论指导,进行了本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0月~11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济南大学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700名作为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31份,回收有效率为9014%。其中男生311名,占4929%;女生320名,占5071%。一年级159名,占2520%;二年级298名,占4723%;三年级174名,占2757%。理学147名,占2330%;工学134名,占2124%;医学350名,占5546%。年龄16~22岁,平均年龄(1939±106)岁。

12 调查工具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4〕、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5〕、自尊量表(SES)〔6〕、抑郁自评量表(SDS)〔6〕、焦虑自评量表(SAS)〔6〕、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S)〔7〕、防御方式问卷(DSQ)〔6〕、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6〕和一般情况问卷。

13 方法 调查员均为本校研究生,施测前进行严格培训。在正式调查前,首先随机选取2个班(75人)进行预调查。2周后开始正式调查。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匿名笔答方式进行,要求被试者独立完成问卷。在调查结束15d后,随机抽取2个班,共83名学生进行重复测量,并对2次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Kappa系数和Pearson相关系数均>075。

14 统计分析 将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逻辑检查、整理编码和数据量化,然后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 2003数据库。以人际关系困扰总分≤8、≥9且≤15、≥16将人际关系困扰划分为无、轻度、严重,分别赋值0,1,2。运用累积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在进行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时,对于分类变量需进行如下量化:两分类无序变量赋值0、1;无序多分类和多选变量,根据例数多少及实际需要合并成两项,或者引进哑变量;有序多分类变量按照顺序赋值1,2,3,……。从而确定共计51个自变量。最后检验各自变量与LogitP之间的线性关系。经检验,a14(每周上网频度)、a15(每周运动频度)与LogitP之间为对数关系。因此对a14和a15 进行变量变换,以对数形式引入模型,其余自变量直接引入模型。

2 结果

21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状况 大学生无人际关系困扰者占4643%(293/631);人际关系困扰总检出率为5357%(338/631);其中,轻度人际关系困扰者占3851%(243/631),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占1506%(95/631);具有明显人际关系障碍者占143%(9/631)。

22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对模型的拟合优度的检验结果(P>005),说明预测值和观察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的预测能力为:一致性=919%,不一致性=75%,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对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结果(P

3 讨论

本调查发现,轻度人际关系困扰者占3851%,严重人际关系困扰者占1506%,与汪雪莲〔8〕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就所有累积Logit而言(即人际严重困扰对轻度困扰、无人际困扰的对数发生比;人际严重困扰、轻度困扰对无人际困扰的对数发生比),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神经质程度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发生的危险性,是无神经质的4078倍。原因可能为神经质程度高的人,表现为焦虑、紧张、易激怒、偏激,常伴随有抑郁。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社交能力差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发生的危险性,是社交能力强的2755倍。社交能力差,即缺乏人际沟通、交流的技巧,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在人际交往中常处于被动的境地,从而产生人际关系困扰。在其他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受生活事件影响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发生的危险性,是不受生活事件影响的2257倍。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应激源,当累积到超过心理承受限度时,就会导致心理负荷过重,其精神状态会处于崩溃的边缘,从而引发心身疾病,人际关系也会失调。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角色作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突出。当父亲在满足子女需要方面表现得小气、吝啬,对子女的行为挑剔、否定,认为子女带给自己反感、不快等拒绝否认倾向,容易让子女感到无能和自卑,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子女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而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则对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

表1 人际关系困扰影响因素的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略)

【参考文献】

〔1〕 张翔,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1):364-367.

〔2〕 田可新,唐茂芹,吴昊,等.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7):657-659.

〔3〕 D' Angelo B,Wierzbicki M.Relations of daily hassles with both anxious and depressed mood in students[J].Psycho Rep,2003,92(2):416-418.

〔4〕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1.

〔5〕 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317-323.

〔6〕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增刊,251-252,160-161,202-205,46-53,285-288,122-129.

篇12

罗先生不仅在单位里对同事有这种敌对心理,在外边也常常因此和素不相识的人干起来。一次,罗先生和家人去饭店吃饭,结果服务员将他点的菜弄错了,罗先生不由分说将服务员骂了一顿。

很多了解罗先生性格的人都不愿意和他来往。这反而加剧了他对别人的怀疑。在人际关系越来越糟糕的情况下,罗先生的家人帮他找了心理医生。

篇13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实习期间、就业岗位和社会工作中,建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他们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减少他们在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特别是对个人生活与职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然而,纵观中职生的人际交往心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讨中职生人际交往心理有关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生人际交往心理困扰及表现

处于青少年期的中职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在交往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自卑心理

多数中职学生进校时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很长时间沉浸在挫败与懊恼的负性情绪之中,觉得自己就是“差生”的代名词,似乎“低人一等”、“矮人三分”,总感到自己存在缺点和不足,在家人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不愿与人交流。来到新学校后,在言谈举止方面表现出过当的防备心理,对自己正常的人际交往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在课堂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生活中不主动接触他人,极力回避集体生活。

(二)孤独心理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在以学业好坏为标志的学校、社会里,不少中职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中职生,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是现实社会中“多余人”的代表。在学校,他们经常被老师忽视、排斥、指责,有些老师和同学都不太愿意与他们打交道。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连普高都考不上,使自己在亲朋好友面前抬不起头,有时对他们冷脸相向。诸此种种,导致学生封闭自我,乐于独处,即使是集体活动,也是形式上的参与,不流露真实想法,不开放自我,不谈个人观点。

(三)逆反心理

中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期间就不遵守规则,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不尊重权威,不愿意与他人持共同意见,张扬个性,异常反叛,希望自己与众不同而得到心理上的极大满足。正因如此,有的中职学生就形成了固执己见的性格,仅凭自己主观想法看待事物,听不进他人意见缺少客观的态度,从不自我反省,固执,偏狭,常常认为周围没有合得来的同学,对他人行为和观点认为不可思议。

二、中职生人际交往心理困扰应对措施

鉴于中职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扰,我们应加大对中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视力度,立足现实,集思广益,引导中职生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一)加强中职生人际交往认知指导

认知人际交往首先意味着职校生对人际交往的目的和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通过对自己、对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感知,能了解彼此的态度、看法,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学校教育应通过正确的指导,让职校生认识到交往在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交往中必须遵循平等、真诚、宽容、信用和互助等基本准则,让他们认识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交往程序,人际交往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开始发展自己的过程。如果没有其他个体的合作,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个过程的。对职校生进行人际交往认知方面指导的具体方法可采用讲解介绍、情境讨论等。

(二)加强中职生人际交往情感体验

每个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情感体验,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人际交往的方向和程度,是人际交往认知和行为之间的“调控器”。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第一印象、晕轮效应等现象,会出现偶像崇拜、爱屋及乌等行为。由于情感是以认知为基础,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情感方面的指导训练通常与行为和认知的指导训练结合在一起。人际交往情感体验训练方法主要有:①情境诱导。这种方法是把学生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感知激动人心的情景,理解他人体验,引发新旧情绪的冲突。适当反复,可以促使某些被体验、被认知的待人态度转化为稳定的心理状态。②角色扮演。这种体验式方法是让职校生在给予的情境中,分别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处理问题,了解社会、他人的需求,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学会认识自我,提高自信,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懂得遵守规则,懂得如何化解冲突,懂得与人合作,达到改善交往的态度和行为。

(三)加强中职生人际交往行为指导

交往总是要通过见面与分手、招呼与介绍、提问与应答等具体可感的行为表现出来,这些行为有很高的技艺要求。交往行为技能缺乏的职校生很少能顺利地与他人进行交往。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出,许多不良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是模仿而来的,是从不适当的社会强化中发展而来的。因此,交往知道必须重视将知识概念转化为熟练的行为。一方面要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另一方面要消除、纠正异常的交往行为。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人际沟通技巧的课程、专题讲座、课外读物等向学生系统的介绍提高沟通能力的技巧及交往的礼仪规范等。或者可以通过指导教师直接示范,或选择学生中技能熟练者示范,或向学生呈现影视剧(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金正昆教授的“礼仪讲座”)中的理想行为、规范行为,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在交往行为的学习上,职校生很喜欢模仿老师,模仿小说、电影、电视中的艺术形象,模仿他们喜欢的明星或伟人。他们可能模仿正面人物,也可能模仿反面形象,对此,指导教师要注意引导职校生对正面形象、规范行为的学习、模仿上。

参考文献:

[1]李春玉.浅谈中职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教育,200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