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生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理健康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生理健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生理健康教育

篇1

生物学科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本科目,教材中涉及到不少生理学与心理学知识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利用这些特殊的知识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可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指导他们掌握消除不健康心理的方法。而且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将不健康心理扼杀在萌芽中。比如,在“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在班内开展一个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正式讲授教材内容之前,新设计一些与母爱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沟通,诸如,可让他们询问母亲在怀孕期间发生过哪些令人难忘的事情?感觉比较幸福的事情有哪些?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等等,并相互交流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接着,教师可告知学生人体疼痛的感觉分为多个级别,其中目前在分娩时所承受的疼痛为最高级别。通过教育和引导,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养育孩子时的艰辛,并使其热爱生活与生命,进而形成感恩的健康心理。

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与理论,还属于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品质和健康人格。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思想发展和意识形成重要时期,周边事物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和教师接触的较为频繁,影响力不同忽视。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以积极向上与饱满热情的态度去影响学生,通过提升个人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的感染他们,在无形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例如,在学习“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时,教师可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我国森林状况和绿化方案设计方法的资料,以及调查本校的绿化情况,并绘制出本校的绿化方案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次性筷子和被砍伐森林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看到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想法?森林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讨论: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是否遇到过破坏环境的事例?破坏环境有哪些不良影响?是否知道哪些行为和举措能够保护环境?然后,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学校的草坪和树木,冬天给树木防寒,夏季浇水等。如此,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促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绿化活动中,从而形成健康心理。

三、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特殊的环境,情境创设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根据学科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初中生物教学需以公平、民主的态度对待整体学生,鼓励他们学习,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其学会与人相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由于初中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教师应多爱护和关心他们,为其形成健康心理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教学为例,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动物的特征,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延伸教学内容。教师为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江白鳍豚的图片,告知学生它们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地球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物种绝灭人类不能漠然处之,原因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时,当学生遇到难题或无法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耐心解答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预期,肯定与鼓励他们的表现,学会换位思考维护其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尊重教师,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中学阶段是人生过程中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被称为“反抗期”“麻烦期”或“危机期”,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加上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心理压力大,对挫折的承受力差,自信心不足。学生间的学习竞争十分激烈,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

3.早恋问题的困扰。初中生自身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从而影响到学习。

4.对网络的痴迷。现在有叛逆心理和患孤独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在生活中有一些愿望,一些自尊得不到满足,就转到虚拟的网络中去寻求满足。

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观念,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

建立以科研处、政教处、团委及年级主任、班主任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选配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组成员。学校为教师学习、培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定期开展知识讲座、理论研讨、案例分析等,总结交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初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

4.家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座谈会等。对学校教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棍棒相加,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科学教材、专业资料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极为欠缺,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需要进一步明确。所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学生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同样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3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抓好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几乎为自习课或其它主科的补课。部分初中管理者观念较为落后,甚至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心理问题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即使部分班主任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学习成绩压力及缺乏连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仅在班级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诱发心理疾病或突发精神障碍时求助于相关精神心理科医生。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90%的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62%的初中于初一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只有少数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多数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或活动课,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5]相对于初一而言,初二、初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发展冲突更为明显,而在这一阶段却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辅导。此外,多数学校即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仅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效果完全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在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的条件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部分较为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初中生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

3.心理学相关师资缺乏,业务能力相对欠缺。受制于教师编制限制及中考压力,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资不足,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教师多为政治、德育、团委等教师兼职,其从事心理咨询仅为个人兴趣爱好或学校任务要求,未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仅经历短期培训,对于心理咨询难以整体把握,无法保证心理咨询效果。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但因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咨询偏少,缺乏足够的咨询实践,专业技能有所减退,难以达到有心理咨询需求学生的期望。笔者甚至接触过因初中心理咨询教师对心理咨询整体把握存在问题造成求助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个案。

4.社会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在我国,多数人习惯上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许多初中生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此,即使部分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受制于其他同学的偏见也很难求助于心理咨询教师。而接受心理咨询的初中生也反复要求心理咨询教师不要将自己心理咨询经历外传,以免“丢面子”。同时,初中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没有大段空余时间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而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雷同,造成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从整体来看,初中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开放不定期甚至不开放,形同虚设。[5]

5.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重治疗轻预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初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多在学生突发心理疾病的处理,而对于初中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人际关系调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青春期性冲动等心理问题根源并不重视。因此,不妥善解决潜在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忽视日常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在生活事件诱因下恶化。

6.忽视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是青少年最受困扰的问题之一。在初中阶段,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初中生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产生好奇、不安及恐惧感,适当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不良情绪,适应其自身性器官变化,同时有助于减少早恋、婚前甚至早孕等不良现象。然而,我国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讲解性生理知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内容较为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6],部分学校甚至对性问题避而不谈。如果学校不能对初中生性发育现象和性冲动予以合理教育、引导,初中生会将性神秘化,或产生性刺激,造成不良结果。

7.心理健康关注对象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育界习惯于将学困生作为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但相关研究表明,学优生同样受困于心理问题。[7]学优生因学校、家长及自身过高的期望,使其相对于学困生更容易从学业中体会到压力,对成绩波动敏感,过分关注周围人群对自己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重视,构建高效心理健康管理机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初中设置相应的教师编制。同时,学校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经费、场地需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间及相应师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招聘心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以外,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还要经常选派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心理诊断、常用心理测验的使用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培训、进修,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讲座、指导。同时,由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各初中的心理学教师参加案例讨论会,针对近期各学校心理咨询个案提出心理干预方案,提高其临床诊断与心理咨询技能。此外,多数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没有医学背景,对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部分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临床特点及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前往相关医院见习,使其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3.加强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其有效运行。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较为简陋,缺乏心理咨询的环境和必备的硬件设施。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外,还应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咨询室墙壁应以淡黄色等柔和色调为主,避免教室的白色,配置沙发、茶几等家具,使心理咨询环境优雅、舒适,易于产生信任感和放松感,避免使咨询室环境与教室或教师办公室过于相似,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尽可能配置心理测验软件,辅助心理咨询教师初步诊断各类心理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室还应该尽可能远离学生教室,以免使求助学生感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和偏见,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切实保障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在学生自习课、午间或晚自习前安排相关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使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其课余时间寻求心理帮助。

4.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避免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多数初中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在初中一年级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适应初中学习、人际关系协调、情绪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概述的认识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初中生年级的上升,学业、升学压力逐渐加大,性困扰逐渐出现,人际关系逐渐复杂,自我意识矛盾出现,却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初中生适应其心理发展,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变化。因此,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学期均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面临的不同心理压力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顺利成长。如可以在初一学生入学时开设初中生心理特点概述、心理健康概述、学业压力调适、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二年级开设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青春期心理矛盾、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与调节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三阶段开设考试焦虑、人际矛盾处理、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中考前两个月开设考前压力调节与放松训练,必要时考虑安排考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如有可能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考试压力与情绪缓解方面专题讲座。根据不同阶段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的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避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尽可能采取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初中生性格特点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人格体液问卷等心理测验,要求学生完成测量并将相应的测验结果予以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身性格特点,达到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学目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学专题中,除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及人际关系调节的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有效交流外[8],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或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完成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临床症状的理论讲授方式难以使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电影教学的方式,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表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各类常见的心理问题初步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5.尽可能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依赖于相关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通过在其它相关科目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9];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青春期发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的生理基础,同时对初中生的性心理特点予以合理的解释,使其对性发育有客观的认识,避免将性神秘化;在遗传与环境相关章节教学中,教育学生在挫折、冲动、愤怒时,能够客观分析内因和外因[10];在人体生理卫生中神经系统相关内容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心身相关的含义;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等。[11]

6.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接触较多,相互较为熟悉。因此,通过对初中班主任简单心理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2]

7.开展丰富的校园心理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初中生的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如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签名活动、心理图片或心理影片展等。同时,开展校园活动提倡集体创作、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心理特征,改善人际关系。

8.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寻求家长配合。学校有必要举办家长心理培训,使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姚树桥,傅文青,唐秋萍,等.临床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状况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7).

[4] 辛永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吉林教育,2012(8).

[5] 侯一波.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

[6] 唐晓君,钟朝晖,汪海英.重庆市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和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15).

[7] 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5).

[8] 阚学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教育探索,2007(4).

[9] 刘若静.地理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10] 张志俭.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综合,2008(2).

篇4

初中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重要、关键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他人和社会。可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2.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

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篇5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学校要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既然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就应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其次,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努力创设和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实施心理治疗。也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动技能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浓郁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励学生拼搏精神,整洁的校园设施可以规范学生心理行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也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学校要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家教知识,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水平,促使家长自觉地营造和睦,平等,民主的家庭心育环境,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管教孩子,与学校形式强大的教育合力。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村队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

三、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要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可以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力。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有所不同。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独立与依赖、自觉与幼稚、积极与懈怠等错综复杂、相互矛盾的不成熟的特点。也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的表现不可能整齐划一,但是这种差异不是消极的、有害的,而是可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一种资源。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教师不应忽略这一点,无论对什么样的学生,都切忌轻易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老师要为人师表,以满腔的热情感动学生,要有敬业精神,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这样才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篇6

一、初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的身体开始发育,性机能逐渐成熟,学生对性开始有了懵懂的认识,对异性开始产生好奇心和倾慕之情。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初中生往往会对异性展开追求,这就出现了所谓的“早恋”问题。

2.成长环境引发的心理问题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所谓的“小皇帝”、“小公主”,但在学校,老师会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谁都不会有特权。两种迥然不同的方式,使得学生容易与老师和家长产生隔阂,进而影响初中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网络环境带来的心理问题

现阶段社会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从小就被灌输“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的想法。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青少年们极易产生厌学情绪,逃避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去,出现所谓的“网瘾”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1.以学生为本,做到“寓学于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育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科学性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本身的问题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其乐观向上的性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趣味性是指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单一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构建轻松有趣的教育氛围,使同学们在这种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自我,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2.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

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初中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富有冒险精神,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非常敏感,老师、家长一个细小的行为都有可能使他们的心理产生波动;同时,他们性格不太稳定,情绪变化比较快,容易与周围的人产生矛盾。这就需要老师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同时,针对每个时期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学校与老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对同学们进行心理引导。在开展讲座的过程中,老师还应该注意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一般和个别的统一。因为一般的心理健康理念是具有广泛性的,所以老师应该取其精华,然后进行整合,找出贴近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3.让初中生正视社会压力,端正面对压力的态度

激烈的社会竞争造成就业压力变大,类似“名牌大学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无疑会对初中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使他们产生“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我好好学习将来就一定会成功吗”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端正他们面对压力的态度。一方面,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对社会要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进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开始转变就业观念,以后大学毕业生各种各样的择业方式会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但这不代表“学习无用论”;现阶段,初中生好好学习,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才是正确的明智的选择。

4.引导初中生正确使用网络,抵制网络游戏的危害

在这个阶段,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初中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无疑,网络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危害。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长时间坐在电脑前面,缺乏锻炼,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发育,造成视力下降、思维能力下降等后果,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人际交往;同时,专注于虚拟世界的初中生,往往会忽略现实生活中与老师、家长、同学的沟通交流,造成人际关系淡漠,进而会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除此之外,网络中的大型电子游戏,可能会使学生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故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同学沟通网络的使用方法,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使互联网成 为学生学习的有力的辅助工具,抵制不良网络信息。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应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篇7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 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2 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 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 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 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 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 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 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某些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心理教育课程化

初一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3)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 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2)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3)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 重视家庭教育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91-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科技日益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教育也在改革与创新。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中,对于农村初中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不太高,对其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完善成为教师要重视的一项任务。学校必须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从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让初中生用健康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1.学习方面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往往心思缜密,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想走出去看看。因为受这些想法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产生厌烦心理,感觉作业多、压力大、动力不足。尤其是在农村,由于家长可能没有高学历,也没有专业的素质水平,所以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理解孩子,只是一味地进行督促。如果孩子没有考出好成绩,就会进行责骂,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2.交往方面

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对社会现象做出不完全的判断,然后形成自己的想法。而且现在的农村不再像从前一样闭塞,初中生已经能够通过多媒体了解外面的世界,再加上这个时期是初中生生理机能走向成熟的时期,这就让他们在感到惊喜的同时,也会有些手足无措,无法面对自己的突然长大和成熟。如果这时没有正确的心理引导,就会让学生把自己孤立起来,甚至还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3.情绪方面

青春期的初中生情绪会变得十分不稳定,易哭易笑易暴躁,情w波动大,而且不善于调节和自控。尤其是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一件小事就会让他们丧失信心,影响到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影响了积极向上的进取心,甚至还会因为情绪所致而犯一些错误。

4.行为方面

行为方面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沉溺于网络、说谎、违规违纪等。这些行为在当下农村初中生中也是最常见的问题,比如说某校一名学生逃课、逃学、沉溺于网吧,教师进行教育时,还十分不服气,家长面前谎话连篇,成为学校头痛的问题学生。据调查,这名学生也曾经是一名优秀生,但在几次考试不理想后,发生了逆转,做出了让同学和教师不能理解的一些行为。所以教师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批评与教育时,要从心理健康出发,看到其优点,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让其重新找回自我。

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办法和策略

1.让学生找到心理平衡

现代的社会已经不再需要“高智低能儿”,所以强调分数的教育模式也要进行改革,教师和家长的思想观念更要从根本上改变,不要以分数论英雄,不要给学生太大的精神压力。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新课改的要求,对课程安排做出适当的调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加强一些课外活动的学习和锻炼,让他们的知识面在业余活动中得到拓展,更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找到心理的平衡点。

2.为学生创造交往的氛围

部分农村初中生不善于交往,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交朋友,而是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与社会因素所造成的,使他们有强烈的自卑心理,不敢迈出交往的第一步。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心理的健康,要为他们创造一种和谐的班级氛围,让他们感觉到同学与教师的亲切,愿意付出真心、接受真爱,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让初中生的过激情绪和失控行为得到控制。

3.为学生设立心理健康辅导课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自身的变化无法理解,也不好意思张口询问,所以教师要抓住他们的特点,在心理健康辅导课上进行讲解,让他们了解青春发育的过程。要对内向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防止他们钻牛角尖。另外,还需要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信箱、悄悄话活动等,让他们的一些隐私有处可诉。

篇9

学生是未来的新星,是民族的希望。在新课标实施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学习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又何谈为祖国、为社会效力呢?学生心理健康不仅需要学生自己的调节,更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和策略引导。

一、全方位了解学生状况

初中三年是学生身体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学生的身体机能便能逐步的趋于成熟化,生理上的成熟促使学生对心理成长产生了迫切的期望,他们对生理上的成熟一方面存在隐隐的不安和好奇,另一方面又希望获得迈向成熟道路上所拥有的承认权利,由此使得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很多时候初中生是成熟与幼稚、内向与外向、开放与自闭、自信与自卑的结合体。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达到了怎样的一个层次,又存在怎样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初中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所以说校园环境如何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校风恶劣、环境肮脏、人心冷漠的校园环境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更不用说学生是否可以健康成长了。良好的校园环境体现在多个方面,学校应该从多方面出发为学生打造全方位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校风建设上应该设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完整的实施和反馈体系促使校园规章制度的实施。在环境建设上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绿色舒适的学习环境,如可以扩大校园绿色植物的种植,并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加入到绿色校园建设上来,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植树和植物修剪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为绿色校园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应该在校园组显眼的地方挂一些文明标语,或是在校园板报上留出心理健康引导的专栏,尽可能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氛围,引导学生朝着健康愉悦的方向成长。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校生活占中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都可以向教师请教,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后不会选择与教师交流,久而久之当困难积累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会大大的降低。因此教师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首先,教师应该放下身段,站在同一高度与学生交流,由此避免不平等带来的隔阂。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群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使得学生的问题在出现之前得到预防,在出现过程中得到扼杀,在出现之后得到挽救。其次,在情感中拉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情感的付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在平时要避免一些粗俗的语言,避免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冷嘲热讽的态度,应该以和蔼的态度面对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应该以肯定为主。尤其是那些学习滞后的学生,除了学习上的辅导,更要在心理上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引导,进而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健康成长。

四、正确对待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广大教师们的关注,而对于如何处理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加以对待。一方面教师要足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忽视和淡漠学生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教师的忽视和淡化让学生的心理问题极度的恶化,很多时候一些可以再一开始就得以遏制的心理问题在教师的“默许”下开始泛滥,等到问题出现进一步恶化,教师的补救便显得无济于事。因而只有做到重视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解决的良策。另一方面教师要理解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一定是存在着某种引导的诱因,教师需要在了解诱因之后给予学生真诚的关怀,在理解中包容学生、爱护学生,从而与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这样教师的理解才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五、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心理辅导。很多中学为了节省出更多文化课时间,忽视了心理辅导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学校每星期至少要安排一至两节心理辅导课程,让觉生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时候可以以考核方式检验对学生心理辅导结果。此外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心理辅导讲座,通过邀请心理辅导方面的权威专家为觉生做心理健康测试,并引导中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最后针对部分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老师要尽量通过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例如有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由于受到来自中考的压力以及其它各方的压力,极容易出现各种阻碍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这时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一对一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在平时教学中给这些学生特别的关照,如多让他们回答问题,多鼓励,多肯定,由此帮助学生逐步解决心理问题。综上所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新课改实施进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各种各样的学科知识,更要在对其心理健康方面作出正确的指导,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有用之人。

篇10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界定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健康[1]。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目前,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7月对青海省西宁市5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区(城市或是农村)、民族;第2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调查,包括研究对象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途径的认知等;第3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设置了一个问题“您觉得作为青少年是否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1.2.2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和自愿参加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填表方式,由研究者集中发放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达93.8%。

1.2.3统计学方法

对于获取的定量资料,经双人核对录入,建立EXCEL电子表格数据库,逻辑检查后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469名学生中,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分别为160人、152人、157人;A学校学生为78人,B学校学生为86人,C学校学生为100人,D学校学生为110人,E学校学生为95人;其中女生为245人(52.24%);以汉族学生(91.04%)和农村学生(98.51%)为主。

2.2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

2.2.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获悉程度

问及“您是否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回答者中,89.77%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除C校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比例为78%,其余院校比例均在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初三年级听说过健康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达到90%以上,而初二的学生所占比例略低为8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

选择网络、电视这一途径的学生人数最多为47.74%,其次依次为他人、书籍、其他。男、女生间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中,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为58.74%,其次依次为初二、初一年级学生,各年级之间有统计学差异。A、C、D、E学校的学生选择网络、电视途径的人数比例均在45%以上,而B校学生选择这一途径的人数仅占26.19%,该学校学生选择他人的比例最多为51.19%,各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及需求情况

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所了解,仅3.33%选择“完全不了解”。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的了解程度较高,74.35%能正确回答。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的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极少,仅占9.03%、8.79%、1.43%和6.18%。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高,有97.01%的初中生选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3讨论

3.1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的总体状况

本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获悉途径主要为电视、网络;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目标、开展途径、功能、内容等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而97.01%的学生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这一现象提示西宁市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需要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3.2影响西宁市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与需求状况的因素

3.2.1外在因素

3.2.1.1学校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各学校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关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不够深入[2],部分专业人才学历低、资格水平低、实践度低,不能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处于西部地区的青海省在教育方面与内地有一定差距[3]。学校教育观念陈旧,片面强调学生升学率,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督导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偏低。另外,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教学力量的差异。A、B两所学校听说过心理健康的学生比例最高,B校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开展了心理课程,并经常进行心理方面的知识讲座。A校的教育水平在5所学校之中相对较高,学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相对全面和优质,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且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强,能够自主通过网络、电视了解相关知识。

3.2.1.2社会因素

有研究显示,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极其低下[4]。环境因素越好,越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本次调查对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水平低与我国农村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也有很大的关系[5]。其次,应试教育也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通常对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知识可能是其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偏远地区的学校会更加注重专业文化知识的教导,而忽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1.3家庭因素

处于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6],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认识,不了解也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以至于不能及时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疾患时给予正确引导。

3.2.2个体因素

3.2.2.1性别

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相当,此结果与李美华[7]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这一阶段男女生所处环境基本相同,获取信息的途径,面临的问题也大致相同有关。

3.2.2.2年级

可能是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刚结束升学考试,而初三年级学生又要面临升学考试,因此,初一、初三年级学生比初二年级学生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三年级通过电视、网络途径(学生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的学生比初一、初二年级的多,可能是由于初三年级学生接触网络、电视的时间更长。可以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只能答对两个或三个,正确率不高,此与各年级学生缺乏正规的健康教育有关。

3.3建议

3.3.1学校方面

肖汉仕[8]认为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学校老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现状。首先,学校要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应广泛多样,如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等。教育学者吴澄波[9]提出语文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最优化载体。其次,指导具有阅读能力的学生课外自学有关实用的心理指导读物。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渗透。

3.3.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影响巨大,因此父母理应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应重视并加强与子女的有效沟通,对孩子的反常行为予以关注并提供真诚的帮助。为了促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实施,学校可根据学生家长素质的现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推荐、发放科学而实用的心理指导读本,宣讲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确保能够顺利构建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架桥铺路。

3.3.3社会环境

社会大环境也应营造出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通过播出公益广告、出版相关书籍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调查结果可知,电视、网络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渠道加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定义、目标、功能、内容、开展途径等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作者:闫雪梅 马圆圆 郑玉花 吴丝丝 杜春燕 苏春香 刘天贶 杨晓玮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秋梅,孙文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8-12.

[2]马眸眸.新形势下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2:21.

[3]席美云.青海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98.

[4]沈德立.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5):71-75.

[5]欧友湘.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23.

[6]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8-95.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19-02

初中阶段,家长们关心孩子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重视。笔者在心理咨询室碰到学生们咨询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只有加大社会和学校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作为学校的心理教师, 我认为初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

1.不能处理和同学的关系

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她们总喜欢背地里说我,我总感觉每天他们都在我背后指指点点" "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2.学习压力大

总怕家长骂,因而产生厌学心理。望子成龙,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每次月考都排名,学习压力大,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好的高中,","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从乡下来城区读书的,如果学习不好,我无脸见父母","有时真想不读了。",于是厌学感、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3.自信心欠缺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高中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

有些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较早,开始对异性有一种朦胧的渴望,导致"早恋问题",现在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20%,"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5.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的时候,就觉得没有人关心我,没有人爱我,怎么办呢,我就出去找那些看起来好像很关心我的人,往往就是带坏他的那些人。我们曾对学校的两千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全校有95个单亲的学生。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来心理咨询的时候,大多同学都没有办法理解自己的父母。甚至憎恨自己的父母。

6.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

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家里的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还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监督他们的学习,造成留守学生对学习的自律性差。很多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出现成绩滑坡现象。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存在沟通障碍,无人倾诉。中学阶段是身体发育关键期,女生碰到月经初潮、男生首次遗精一类的事情,不好意思和长辈、亲戚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7.电脑游戏导致学生们荒废学业

虚拟世界是非常适合中学生,生活不顺心,学习压力大以及很强的逆反心理等因素导致了他们选择了一个发泄的空间――虚拟空间。他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去做平时在现实中做不到的事情。这时,电脑游戏就像鸦片一样,使得许多学生越陷越深,逃课、夜不归宿、睡眠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厌学心理就更重了。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针对以上我在心理咨询室碰到的最常见的问题,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多进行个体辅导,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和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经常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2)要进行团辅导:团体活动功能与目标有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且预防、发展重于矫治。也就是说不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需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而是通过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社会技能,学会用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防止心理疾患的产生,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协助学生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承担生活的责任,发挥个人的潜能,过健康快乐的生活。使同学们在懂得珍爱自己的同时,在生活、学习中学会帮助其他需要帮助与关心的同学,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助的氛围,懂得珍惜。

(3)开展专题讲座:推动或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篇12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需要结合生物课时的特点,充分挖掘素材,利用相关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结合初中生物学课本知识,初步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亲子关系构建、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方面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利用生物课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随着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增大,近年来,有关初中学生出现自暴自弃、甚至轻视生命的事件时有报道,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作为生物教师,因为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丰富,所学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再者新课标要求生物学教学要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生命意识。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命价值观的渗透。即要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感恩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丰厚的礼物,树立大自然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的意识;热爱生命,认识生命的不易,善待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生命观[1]。在八年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节课中,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播放视屏,用倒计时的方式播放出中国十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剩余的数量。从而提出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当世界上只剩下人了,那是多么可怕的景象啊。学生在认识到我们熟知的动物只剩下仅仅几十只的时候,就会更加认识到每一种生物的价值,知道每种生物都有存在的权利。所以我们要参与到保护生物的生命活动中来,保护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的同时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2]。

二、利用生物课堂,进行青春期亲子关系的心理教育

随着学生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变化,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去观看周围的世界,心理上一方面渴望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渴望被关注、被理解。这一阶段是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的关键阶段。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转型,留守儿童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的增多,引发的隔代教育、亲子关系的淡化、学生的心理变化等,致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了亲子问题。在七年级的“人的生殖和发育”这节课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在讲解受精的时候,一次生殖活动,会产生成亿只,这些中生命力最强、最优秀的,最先和卵细胞结合,形成了受精卵,这就标志着生命已经诞生了。所以说生命是父母赐予的,同时是最优秀的、最有活力的冠军,要相信自己。在讲解分娩这个知识点时,笔者用视频播放一个母亲分娩时的痛苦镜头,随着镜头的推进,教师提出“分娩不仅仅给母亲带来了十几个小时的撕心裂肺的疼痛,还使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同时,笔者抓住这个机会,给学生普及相应的知识。其实受精卵的形成,到胎儿的正常的产出,时间是漫长的280天,给母亲的心理和身体带来了一些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到了怀孕的后期,不论是吃喝、睡觉、运动,还是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母亲要负担着两个人的一切。好不容易盼到了分娩,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的出生,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可见,孕育是一件非常艰难和伟大的事情,我们每个人要时刻牢记母亲的生育之恩,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不要一时冲动,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三、利用生物课堂,普及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良图片、不良文章和视频等充斥着整个网络,初中学生抵不住这些诱惑,过早的、早孕、学生妈妈、青少年性犯罪等事件已屡见不鲜。这不仅给当事人的身体带来了不小的伤害,也给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在七年级“青春与健康”这节课中,笔者会留出一两节课,给学生普及性方面的知识:在了解男女的生殖器官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让学生正确对待因青春期而至的遗精、月经等生理现象,同时使其学会懂得自身保健和护理的原则和方法;学生懂得受精卵的形成和发育的过程,懂得一些基本的常识,比如性激素是性器官分泌的结果,一者消除他们对性的羞涩、好奇心和神秘感,消除因生殖器官发育变化而带来的困扰和不适,同时注重爱护和保护自己的生殖器官;对于如早恋、避孕、性病、性心理、性自我保护意识不足、性态度较开放、与异性的相关行为过于亲密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普及。从而使其在正视自己身体发育带来的不适和变化的同时,调节自己的心理,健康地成长。总之,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不可轻视的教育工程,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充分挖掘生物学科中所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之花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绚丽绽放。

作者:刘文达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第三中学

篇13

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21世纪被认为是生物科学的,生物科学将其领头学科地位的确立而在新世纪里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着严峻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薄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愉快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大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通过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积极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著名的心理学效应――皮格马列翁效应形象地诠释了期望这一点。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多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句式,表达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表扬的力量永远大于批评。教师只要多留心学生的闪光点,不仅使学生兴趣十足地学习生物这门学科,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充分考虑,采取不同的方法,注意掌握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

二、钻研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及发展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生物教材无论是选材、组织教材或是阐述教材,都能挖掘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在生物教材中,有着相当篇幅的生态学知识、青春生理卫生知识等,其中很多知识都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大量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改善气候条件,气候条件适宜又促进生物的生长,增加动植物资源,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优化环境,这就需要每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低碳生活。在讲到青春期教育的时候,应让学生知道青春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增长才干,而不是浪费时间虚度年华。因此,在进行生物教学的同时,挖掘出其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帮助学生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特点的认识,正确认识人生,正确认识挫折和不良情绪的危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视实验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教学重视生物实验、强调尊重客观事实,利用这些要求,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而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摆正自己在班级、家庭和社会上的位置,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是最多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和坚韧的性格。有一些同学在实验中因为某些原因而失败,教师要鼓励他们“再试一次”,让他们面对失败不急不躁,沉着耐心,反复操作,直到实验成功。经常这样做,并同时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就会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心理上能逐步接受和正确对待学习上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提供自主探究氛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也就是要变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因此,倡导探究性学习,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又发展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特别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课外活动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而且应拓展到课外。广泛地开展课外活动是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带领学生参加当地的绿化活动,参加绿化活动学生把感受写成短文,在班上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爱护生物和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新的生物课程改革标准确立“人与生物圈”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爱护身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的教育,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展废品回收及利用废品制作小工艺品等活动,学生亲自参与此过程,如用废弃的油笔芯做成既实用又漂亮的笔筒,用废旧衣物做成的漂亮洋娃娃等。在此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变废为宝,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

六、名人事迹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为科学献身奋斗的坚定理想信念教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杰出贡献……科学家们的这种不畏艰辛,不怕困难,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对学生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形成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养成谦虚谨慎、治学严谨的作风习惯有重要作用。通过讲述名人事迹,让学生学习名人们坚忍不拔的思想意志及为科学献身的良好品质,从而为立志成为一名国家栋梁而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进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生物教学中,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育心。作为生物教师在以后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而是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地处理好教材,适时地进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智育教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金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灵魂[J].安徽省蚌埠市第七中学

[3]李中霞.《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J].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