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健康教育的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现象愈来愈复杂多样,复杂的现实不但影响了成人,而且也对幼儿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复杂现象,有健康纯洁的,也有不良不端正的。如何才能发现幼儿这些心理现象,并对其健康加以激励,对其不良的加以矫治呢?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懂心理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知识,蒙台梭利曾说过:要教育幼儿就要了解幼儿,幼教工作者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该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运用到幼教工作中。同时,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知识,而且教师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儿心理发展又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2.用爱心呵护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担会增加教师的负担,而且让幼儿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会适得其反。因此,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去,使其融入到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1 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为幼儿们营造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围,使幼儿找到培养积极情绪途径。而良好的气氛它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能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感染和熏陶。尤其是孩子们,他们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创设丰富多彩的环境氛围可熏陶幼儿美好情感的追求。例如:在幼儿园里我们将环境布置地多姿多彩别具一格,使幼儿一进园就有愉快的心情。走廊上布满每个幼儿自己制作的画;墙壁上描绘着各种小动物;哈哈镜的神奇变化;早上愉快的音乐等。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亲身感染快乐,保持快乐的情绪,开始一天快乐的生活。
3.2 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善于在一日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过程中,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以鼓励为主,多说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的消极。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当然,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内在、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游戏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每天的一日活动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积极培养和积极防治相结合
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不但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做到培养与防治相结合。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就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幼儿入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5.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 R19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6-0148-02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Medical Compliance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after Medical Examination/LIU Chun-hui,LIU Min,CHEN Che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6):148-149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medical compliance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after medical examination.Method:90 cases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of 45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 intervention measures,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The medical complianc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the complianc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Examination; Compliance behavior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Liangshan,Liangshan 615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6.082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1]。体检已逐渐变为保健的一种主要措施,各项体检项目也随之出现。健康体检的目的在于发现机体中未被察觉的异常变化,并尽早采取防御及治疗措施[2-3]。据此选取2012年
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45例对象,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并且检查结果显示有异常需进行治疗和复查的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62岁,平均(46.0±2.2)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9~61岁,平均(44.0±2.3)岁。两组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如下。
1.2.1 体检前的健康教育 成立特殊服务全程护理小组,制定体检时健康教育路径,并严格执行。首先,对体检对象进行健康情况的评估。医护人员通过与其进行交流,熟悉其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按照不同体检者的个人信息制定相应的体检项目。体检者主诉出一些疾病的典型表征或发生明显的体征时,建议其去专科门诊,以防延误病情。同时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检查前常规指导,如B超和采血均需空腹进行,因此在进行体检前1 d晚餐应当饮食清淡,晚8点后禁食,晚12点后禁水一直到体检日早晨,当日进行采血时间点尽量控制在9∶30以前,若时间太晚会由于机体内部分泌生理性激素而使检测结果不准确。
1.2.2 体检时的健康教育 在体检时除给予患者相关知识指导外,还应根据体检者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及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主动为其讲解医院领先的技术力量、先进的设备,与体检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需要做胃镜的体检者应首先完成空腹B超的检测再进行检查,避免胃镜检查对B超清晰度产生干扰。如果需做子宫附件、膀胱、前列腺检查者,应当于完成上腹部B超后,大量饮水,保证膀胱充盈才可进行检查。为了使体检者的空腹时间减短,可以告知体检者先进行抽血和空腹B超,然后进食早餐,再继续其余体检项目。测量血压和心电图前半小时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1.2.3 体检后的健康教育 (1)体检结束后,医生应当按照各项检查和化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体检进行总结。根据检查结果将体检者分为糖尿病组、心脏病组、高血压组、慢性支气管炎组、胆固醇异常组、肝肾功能异常组等,建立各组的网络和短信平台,由全程护理小组负责各组的健康教育,将相关疾病的研究成果视屏放在网上,定时短信提醒体检者服药、锻炼、合理饮食等相关内容。(2)个性化健康教育:根据体检者的检查结果,由护理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指导,每次20 min左右,了解体检者体检后的遵医情况,对于没有遵医或不完全遵医的患者进行提醒和督促。(3)建立就医绿色通道:影响体检后遵医行为的重要因素是部分体检者工作繁忙,无闲暇时间就医,针对这类人群,想起提供方便、快捷的门诊预约、就医等服务,从而提高体检后的遵医行为。(4)开通健康服务热线或网站等,为体检后患者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就医建议、体检结果的解释、相关健康知识的咨询等。
1.2.4 针对体检者不良情绪的心理干预护理 体检异常患者常会对异常结果较为担心,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对于体检异常患者医务人员应耐心进行心理指导,告知患者可能找出检查异常的原因,询问患者近段时间的日常生活情况,帮助患者进行原因分析,避免患者出焦虑、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4]。
1.3 评价方法
干预后6个月采取电话随访方式通过自行制定的问卷对体检者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每个方面体检者能够完全达到为5分,部分做到为3分,无法达到者0分,满分计3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正确服药、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及时治疗、按时复诊等遵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由于人们对医疗知识的缺乏以及受家庭或社会的影响,体检后遵医率一直较低[4]。研究调查显示多数患者认为无明显的身体不适感、无严重的问题,就会产生无所谓、轻视的心理,造成遵医率低。另外工作性质与文化程度也对遵医行为有重要影响,研究调查显示入院体检者多数为个体户,个体化大多工作繁忙,无闲暇时间就医,并且大多数体检者均为自费者,当查出的问题自认为暂时不会影响其身体健康时,就不会积极就医。另外研究指出学历大学以上体检者的遵医行为相对较高,这可能是文化水平高对疾病知识的认识水平较高有关[5-6]。此外,由于我国医学领域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健康体检与医疗还未规范化的相互结合,使体检异常患者并未得到良好的后续观察,导致多数体检异常患者不能有效的自行处理[7-8]。如何提高体检患者遵医率成为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问题。
有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对于卫生知识的推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9]。尤其对于体检异常患者,对自身健康安全较为关注,对于此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熟悉每项体检的含义及影响因素,指导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及治疗方法,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遵医行为。而根据不同体检者性别、职业、文化等特点,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不仅能增加其对医生的信任,提高遵医率,还能使患者获取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等。研究报道指出,对体检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高其体检后的遵医行为,提高其对疾病的重视,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本文研究健康教育在体检者健康体检后遵医行为的影响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正确服药、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及时治疗、按时复诊等遵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体检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其遵医行为,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先勇,王家宏,王晶,等.体检者对健康体检项目的关注度和知晓度调查[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0(6):582-584.
[2]彭茜苑.探讨健康教育在医院健康体检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4(12):257-258.
[3]姜丽.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C]//浙江省衢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金华市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丽水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八卷 护理分卷),2006:4.
[4]臧惠珍,张青梅,秦玉花,等.健康教育对病人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4,13(4):25-27.
[5]陈卫权.健康教育对单位职工体检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7):124-125.
[6]魏洪莲.对体检女性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140-141.
[7]张国方,罗美香,林燕.健康体检护理在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95-97.
结果:脑卒中无意识障碍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症状。经过健康教育,患者SAS1及SDS2评分,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均有降低,同健康教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针对性健康教育,可减轻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降低其发生率,有利于脑卒中恢复。
关键词:健康教育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21-02
脑卒中是一类危害人类健康问题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均相当高,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为每年150/10万3。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是脑卒中常见的情感障碍并发症,发病率达20%~60%。为了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焦虑及抑郁等心理反应,本研究对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并对干预组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个体化健康教育,观察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中的作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对象为从2007年10月-2008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6例符合上述标准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一般统计学资料、基本疾病特征、社会支持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具体方法。健康教育方法:两组病人均按常规进行治疗护理。对照组仅按常规做一些疾病知识的介绍及卫生宣教,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在充分了解脑卒中病人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科室分派两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护士负责共同制订脑卒中病人的健康教育资料,资料形式多样,如图片、小册子以及书面材料等,并由科主任和护士站审核通过。其内容包括:①心理健康教育:主动与病人交谈,耐心倾听病人的真实想法,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恢复好的患者现身说法,树立其长期治疗的信心。②饮食健康教育: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存在的症状之一,针对个体情况指导可进饮食的种类,注意事项等。③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的健康教育:解释按医服嘱药,定期检测血压,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的重要性及配合方法,有高血压的患者还要坚持服用降压药,不能随便减药或停药,以免症状加重。④肢体功能锻炼、卧位的健康教育:包括急性期卧位及恢复期进行功能锻炼的时间、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⑤预防继发感染的健康教育:预防感染的意义,方法等。⑥脑卒中病人的出院康复指导。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收集的资料量化后输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包计算样本均数,标准差,并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
2结果
2.1研究人群基本情况。96例患者均神志清,语言表达良好,无合并心功能和呼吸系统疾病等,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平均年龄(65.0±14.8);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1例,高中23例,小学及以下14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4.0±13.6)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2例,高中21例,小学及以下15例;两组病人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入选时SAS及SDS得分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出院时得分均较前一阶段显著降低(P
经一般卫生宣教及疾病介绍后,对照组病人焦虑、抑郁虽也有所减轻,但其减轻程度不如干预减轻程度明显,见表3(a)(b)。
3讨论
本文调查结果表明,脑卒中后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交流和抑郁情绪,其中焦虑情绪发生率为52.08%,抑郁情绪发生率54.17%。由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院时焦虑、抑郁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通过健康教育后,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焦虑发生率为38.54%,抑郁发生率为47.91%,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组间比较,对照组入院时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2.38%、54.81%,出院时焦虑发生率为41.96%,抑郁发生率为51.78%,而干预组入院时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2.57%、54.56%,出院时焦虑和抑郁发生率分别为36.08%、46.87%。通过一般入院常规卫生宣教后,病人对疾病知识、治疗及预后有一定了解后,其焦虑和抑郁发生虽较入院时降低,但是,因每个病人的病情,文化差异,个性及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的不同,病人对疾病的理解、态度不同,其发生焦虑和抑郁的原因亦不同,根据不同病人的疾病特征及心理特点进行健康教育,使病人感觉到自己是被重视的,可帮助病人树立自信心,也符合整体护理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护理。经针对性健康教育后病人焦虑和抑郁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降低显著,说明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在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生活方式、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通过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使病人感动被尊重、支持和理解,病人有疑问可随时向护士咨询,不断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能力,消除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增强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认识到心理健康对疾病恢复的正性促使作用,从而有意识的保持良好情绪,减轻焦虑及抑郁情绪。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健康教育后,出院时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充分证实了健康教育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尤其是经针对性健康教育后病人焦虑及抑情绪程度降低更加明显。提示根据不同病人采取针对性健康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有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B84
(正文)我国的教育家姚本先曾说过:“教育性、全体性、差异性、主体性、整体性和保密性都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应该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而“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胜”又是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教学的开展应遵循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则来开展,同时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尤其注重结合心理进行展开教育教学,身为教师掌握好教育的艺术,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个性,培养其良好的性格,陶冶其高尚的情操。
一、中学生的心理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封闭。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本属正常。但部分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由此发展到自我封闭,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因而遇到烦恼时,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2、压力过大。父母望子成龙,教师期望过高,学习、升学压力沉重地压迫着学生的身心。有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升学无望,便忧虑重重,丧失信心。
3、未经挫折。有的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一路顺风,从未有过挫折。平时看上去意气扬扬,偶遇挫折却一蹶不振。
4、被动地位。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方式管理下,绝大多数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逐渐丧失了主体意识,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他人,一旦失去依赖,便无所适从,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二、找出症结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1、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交往与合作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如:新生入校一周内,召开集体谈心会,让学生逐一自我介绍,达到使师生、同学之间在互相认识姓名、外貌的基础上增进了解的目的。平时引导学生既要与全班同学友好相处,也应该有几位关系密切的好朋友,能够互相说说心里话。
2、化压力为动力
如今,初中学生背负着来自多方的压力:社会评价的压力、老师教育的压力、家长期望值较高的压力以及自我施加的压力。重压之下,考生的心理负担让人担忧,家长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同样不可小视。心理医师建议,考生应学会调节自身心理,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如学生可经常进行自我比较,通过比较获得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信心。同时学生和家长的心态都要放松,淡化高分论成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社会对有一技之长的技校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大学生。
3、从失败到成功或者从成功到失败互相转换的情感体验
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也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初中的学生对正在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生在不能将老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又常会被老师一味地责备为不努力、不肯学,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感,加之部分老师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望生成龙”心切,教学中一味提高教学要求,更增加了学生的失败的情感体验,其后果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害怕、厌恶等不正常情感。致使一些学生产生“反正学不会,干脆不学了”的想法。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教学中,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因此有些知识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引向深人,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向受教育者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文化知识只是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和奉献的精神,造就大学生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灵魂更是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现代大学教育观念体现在其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辩证统一上。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社会需要的、能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注重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和政治品质的培养。而个人本位观注重发展个人需要,从现代大学教育的观点来看社会本位观和个人本位观的结合正好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完整价值观点。实际上,文化学习和知识学习既有社会价值的因素也有个人价值的因素。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顺畅地融入社会,和谐地与周围的人或事物相处时,他才能构建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友好环境,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除了考虑要如何将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以及如何与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能力。但是,大学生人格和品德形成以及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常常存在很大的误区,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足。由于对上述两个问题认识不足,加上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不足,以及重视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问题的事后处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地位不高。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至今有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仅仅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而对大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学业等诸多困惑的大学生无关,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生理疾病、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先后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工作的重点放在咨询和治疗上,缺乏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预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念。
据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最高时期竟达34%。很多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特别是大学生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实现、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杀、凶杀等恶性事故更呈上升趋势,越来越严重地危及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主要表现是: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挫伤与自信心的消失,五湖四海的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出现交流中的困难,产生孤独,不适应大学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引起心理失衡。知识与阅历的匮乏,产生认识和情绪上的极端表现。此外,独生子女自私、胆小和感情脆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都对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与品格造成影响。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乐往与封闭孤独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竞争与求稳的矛盾、性生理发展与性心理发展的矛盾也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根源。
健康包含四大要素:生理平衡(没有身体疾患)、心理稳定(没有心理障碍)、社会成熟(具有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良好的品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心理学家英格里希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工作者孟波指出:心理健康是合乎一定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总之,心理健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能积极调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变化;二是能有效、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大学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促进身心正常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坏,影响整个社会健康知识的普及率和形成率,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基础。高校健康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自觉自愿地保持健康的意识和行为。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将对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建议大学健康教育尤其采取以下积极对策:
(1)教师应具有科学的教育观,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发挥课堂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在体验掌握知识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体验创造,体验收获,体验成长的美好。学校既是读书的地方,也应是学生幸福生活的地方;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既是引导学生进步,又是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地方;教师既是学生的引路人,又是学生的知心人。
(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能力。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学生,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及自我心理健康调节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3)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化自觉行动。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着自身的能动行为,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主体参与,其教育的目的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通过课内外各种环节教育,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提高,增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进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得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自觉行动。
(4)学校应努力扩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在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自我、环境以及自我内部的矛盾运动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通过自觉接受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磨练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大学生自身出现的认识偏差,缩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丰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良好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愉悦身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个性的自由发展。只有在开放、自由的广阔空间里才能实现大学生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这种空间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层面上的。在自由独立的心理空间中,人们追求着理想和终极价值,发现自我、把握自我,实现人格的完善。心理空间以物理空间为依托,但主要还是要求在精神上的无拘无束,自由驰骋,要求有一个能任其自由发展的精神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应提倡交流与碰撞,提倡开放与争鸣,提倡兼容并蓄、多样性的统一。校园文化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6)积极引导学生做到快乐学习,快乐是人们在某种活动中获得的兴奋感、满足感、幸福感,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活动过程。喜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有兴趣才能够感到快乐。培养兴趣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督促学生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某课程没太强的兴趣时,老师引导对其最终目标的了解就变得尤为重要。学习过程多半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止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加强其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的深刻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制定合理目标,使学生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对学习产生信心和兴趣,并通过不断的鼓励来巩固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其产生自我成就感,从而不知不觉地建立起直接兴趣。
(7)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尊和自信的建立是其完整性格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是否值得被爱;自信是相信自己的处事能力,越多能力被认定,人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建立自尊自信,首先要寻找个人自尊自信的支点。找好正确的参照标准,使他们能扬长避短。其次,要创造成功的记录。自尊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没有成功,就不会自尊自信。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采取赏识的方式表扬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重建、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与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在未来有所作为,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96-01
近年来,相关数据表明中国人的离婚率越来越高,且出现了倍增的趋势。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初中生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上升。这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离异心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或自卑或叛逆,有的还会上升到犯罪行为。因此,加强对这部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已经是刻不容缓。那么,究竟如何加强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教育管理呢?我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硬件方面的教育管理对策
1.1建立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为了更好的把握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状况,学生需要适时的对这部分初中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袋”。心理健康档案袋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监控,一旦发现他们有心理上的变化,学校和教师可以及时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办法。那么,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档案袋具体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至少要包括下面几项内容:学生的心理测试情况、学生的心理访谈情况、学生的家庭情况等。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学生的成绩大幅下滑,学校和教师一定要给予及时的关注和采取必要的措施。另外,建立离异家庭学生档案袋的时候不应该刻意为之,以免学生知道以后心理会产生不舒服。在对离异家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或访谈的时候不妨与其他的学生一起做,这样就不会让离异家庭的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变化,或者感觉自己是个异类。在需要的时候还需要对离异家庭学生的监护人和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从而更全面的把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
1.2设立心理咨询室和悄悄话信箱、心理热线
目前,很多离异家庭的初中生都希望学校可以为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排解心中的烦闷。基于此种情况,我建议学校可以适当的考虑设立心理咨询室或者悄悄话信箱以及心理热线等。这样做的话更利于学校加强学生这部分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管理。一旦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有某些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及时的得到咨询和指导,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同时,也让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显得更加主动。一旦发现离异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产生严重的问题了再去解决就显得为时已晚了。不过由于害怕自己家庭的事情被别的学生和老师知道,一般离异家庭的学生都是不愿意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的。他们更愿意选择悄悄话信箱或者心理热线。
悄悄话信箱主要是以书信的方式与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也有的学校采取电子邮件的方式。电子邮件相对于传统的书信方式要安全保密的多,学生可以匿名发信,学校则可以安排相关的教师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指导。
心理热线也是离异家庭学生喜爱的心理沟通方式之一。他们一旦心理上有何困惑,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打电话进行咨询,也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总之,学校要想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在硬件设施上一定要加强建设。建立心理咨询室或者悄悄话信箱以及心理热线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软件方面的教育管理对策
2.1教师真情关注和教育
事实上离异家庭的学生与家庭完整的学生是没有区别的,唯一的区别就是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往往会表现的更加脆弱,或者会缺乏更多的父母关爱。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离异家庭的学生学校和教师一定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教育,让他们时刻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2.2严格要求,做到严爱结合
面对离异家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打架、旷课等现象,我们更需要谨慎对待,采取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不能因为他们是离异家庭的学生而对他们过渡包容,也不能因为他们是离异家庭的学生一味的对他们进行打压或漠视。离异家庭的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反复的现象,在老师面前可能会表现出很大的决心改正,但是时间一久还会再次犯同样的错误。此时,我们教师更应该对他们加强管理和教育。不能抱着恨铁不成钢的思想,要更加耐心的对他们进行教育。要让他们明白老师这样做是关心他们,为他们好。
2.3培养学生面对父母离异时的抗挫折能力
离异家庭的初中生对于父母的离异所表现出的态度基本都是消极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很难经受这种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需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让他们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1)帮助学生对现实采取宽容的态度
(2)帮助学生对挫折采取必要的应对方式
三、结语
除了上述教育管理措施之外,为了更好的提升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和教师还要加强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家庭和心理状况,利用家校合作来加强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教育和管理,让离异家庭的学生和家庭完整的学生一样,能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丁芳.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对策[J]. 理论与现代化, 2008,(03)
[2]李妩祎. 浅谈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J]. 今日科苑, 2010,(08)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201-02肺结核是我国临床的常见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估计,2000年~2020年,世界每年会新增100万肺结核患者,肺结核患者的总数将达到20000万人,且20年间,至少有3500万人死于肺结核[1]。我国是肺结核负担最重的一个国家之一,肺结核总数占全世界的25%左右[2]。而尤其以农村、偏远地区最为多见,患者由于经济压力,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往往遵医行为较差,不利于疾病的康复[3]。为此,我院在工作中,强化了健康教育,患者的遵医行为显著提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4月收治的68例肺结核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2004年我国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肺结核诊断标准》[4],患者均需要进行抗肺结核治疗。排除有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不愿意配合答卷、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随访失效的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34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在21~67岁之间,平均(47.82±9.86)岁。患者病程在2~10,平均(5.86±1.55)年。对照组患者3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在20~65岁之间,平均(47.43±9.11)岁。患者病程在1~10,平均(5.77±1.3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加强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后的遵医行为,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2.1 加强健康教育方法
强化健康教育,要求我院护士在工作中,制定各种宣传板、宣传册,在患者入院时,将宣传册发放到患者的手中,内容涵盖肺部的基本结构,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的知识,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等。
定期组织入院患者进行集体的授课,使用影片等,强化患者对疾病的印象。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解释患者的各种疑惑。同时,鼓励患者说出自己对肺结核的理解,对用药等的想法,对患者理解有误的部分,要给予纠正。
护士在每日清晨交班时,为患者普及各种知识,使患者和患者家属都对疾病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此外,还要让患者了解到肺结核国家免费治疗的信息,减轻其心理负担,提高其用药的依从性。
在健康教育时,不但要针对患者一人,还要将此疾病的知识讲解给患者的家属,消除患者家属的顾虑,使其能够鼓励患者积极用药,并起到监督作用。
患者在出院时,护士将患者的健康档案发放到患者的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日常的饮食和活动的注意事项。同时写明患者服用的药物,服用方法、时间和剂量,注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标好患者的复查时间。
此外,我院为了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在患者出院时,与患者彼此交换了联系方式。由责任护士,每周与患者进行一次联络,主动去了解患者疾病的控制情况、用药情况,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1.3 数据处理
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过我院强化健康教育,患者能够更好地听取护士的意见,积极主动地了解肺结核的相关知识,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后的遵医行为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比较
3 讨论
我国的肺结核疫情具有高患病率、高耐药性、高死亡率、高感染率和低递降率等特征,且农村的疫情明显高于城市。这些患者,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如经济压力、对疾病等认识不足、多疑、迷信等,造成患者遵医行为较差,疾病的迁延不愈等[5]。因此,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纠正其不良的用药和生活习惯,是临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院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加强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能够了解到疾病的严重性和遵医用药的必要性,进而提高其出院后的遵医行为,患者私自更改药量、忘记服药等次数减少,对医生和护士的信任程度更佳,更愿意听取医生的建议。
经过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34例,在一个月内,忘记服用药物和私自更改药量发生次数均较少,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其中30例患者能够在一个月后入院复查,复查率达到了88.24%,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对肺结核的有效治疗和传播的控制,起到了重大的意义。
总之,强化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进而提高其遵医用药的行为,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Ragas,A,Roussel,L,Puzo,G et al.The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ell-surface glycoprotein apa as a potential adhesin to colonize target cells via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pulmonary C-type lectin surfactant protein A.[J].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7,282(8):5133-5142.
[2] 李秀萍,霍敏俐.健康教育对3级督导点服药的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558-1560.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72-02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启动阶段、还不太系统和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并认真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以期待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1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上海等地为代表大致可分为“自发探索”、“积累成果”和“推广普及”三个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经文献检索发现,1979年下半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研究会的寇清云等就在市三中和十三中尝试开办心理学讲座。80年代初、中期,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在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它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关开始意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为以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积累成果”阶段: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从青春期教育入手,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心理适应、挫折、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困扰进行辅导。几年间,出现一些初露心理健康教育雏形的学校,如上海的曲阳四小、风华中学,江苏的金陵中学等,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小学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十年以上的实践之后,逐步得到了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而蓬勃发展起来。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咨询)室,开展地区和校际交流,一些地区(如上海)还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读物,如班华主编的《心育论》、郑日昌主编的《学生心理健康文库》、邱章乐、程新国编著的《中学生心态调节》和期刊《大众心理学》等。中科院心理所、华东、华南师大等编制了大量心理量表和计算机辅助测量软件,以及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等技术性工具。其间,我国的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实验,为1998年秋季,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开设初中心理常识课奠定了基础。
2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从研究到实践已经逐步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快于农村,沿海快于内地,有的地区至今仍未有学校开展这项活动。即使是在一个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盲目发展,各校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地位和时间保障。
其次是理论研究薄弱,学校的教育实践得不到应有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大滞后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既未看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必然联系,也没有弄清二者的区别,实践中常把二者割裂或等同起来。
再次,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与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断定学生心理。另外,教师的培训尚未正规化。90年代以来,北师学、中科院心理所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班,但由于数量有限,仍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尚未能形成一个有机运作的系统,也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运行系统及其支持系统的运作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3 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如要获得新的质的发展,需要把它纳入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需要提高它的规范化程度。因此,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讨论。
3.1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从总体来把握,在内容上无非包括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健康发展;发掘潜能,增强耐挫力;解决心理困扰,及时治疗。方式上主要包括课堂授课(作为学科课程,以自然班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分类组合,具体辅导)和个别咨询辅导。长期以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叫法比较多,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指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等。很显然,以上各种提法的侧重点是有所差异的,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则全面涵盖了整个范畴。
3.2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在已到了提出全面规划发展要求的时候了。在这方面,上海市有着很好的经验。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相继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和“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近年来,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1997年起,除各高校以外,重点中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1998年1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此后,又对全市的幼儿园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师资、设施等)进行调查。是年暑假,制定出上海市中小学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12月,出台《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1999~2001年)》以及《上海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大纲》,并明确:凡是建立心理辅导机构的学校,都应保证必须的活动经费,且能逐年增长。
日前,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还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委托部分省、市和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并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这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规划,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显而易见,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包括德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过程,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也是不完备的。其实,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阶段多思索和传播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联性,更有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另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如果充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联系,也比较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获得更多的支持。
很显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相互代替。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来看,它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同样,德育不能把一切都推给心理教育,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模式,注重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使德育工作科学化;心理教育也应有明确的目的,它不仅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包括“德”在内的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就学校德育而言,一旦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增强德育的科学根基,使学校德育有可能跃上一个新的层面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我们知道,学校德育主要是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负责,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目的,是要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终身幸福负责;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还是倚重于先人为主的科学灌输,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则是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能量,来发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如果学校德育能够合理吸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与技术的话,那就如国家教委有位领导同志所称:势必带来中国学校德育的一场革命。
3.4 关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有一种偏颇的认识,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等同于心理咨询,以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就是重视和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毫无疑问要包括心理咨询,而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就可替代的了的,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不只是心理咨询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慢性肝炎;健康教育;效果
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机错综复杂、病情极易反复、并有一定传染性、临床上难以治愈的疾病,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一般人群的HBV标志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分别为约57.6%和9.7%,估计约7亿人曾感染HBV,其中1.2亿人为HbsAg慢性携带者,占全世界HbsAg慢性携带者人数(3.5亿)的1/3[1]。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对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及落实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它贯穿于患者从门诊、入院、出院、回家休养、康复各个环节,存在着大量的生活、康复的健康指导。健康教育在乙型肝炎的整体治疗的作用非常重要。我院于2009年1月启动健康教育课堂,在沿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的情况下,同时应用CAI通过系统、规范、通俗、易懂的疾病知识及护理知识的健康指导,使得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知晓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门诊及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50例,采用健康教育课堂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50例,沿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比较2组对护理组工作的满意度和健康教育效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健康教育方法沿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采用口头告知及原件的书面文字健康教育资料等方式,告知疾病相关知识,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病人的心理指导、饮食指导、休息与活动;家属护理应注意的事项等。主要由负责护士完成。
1.2.2 干预组健康教育方法沿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的同时,2次/周采用多媒体课件(文字、图片、视频播放)讲解、课后提问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乙型肝炎发生原因,疾病相关知识,化验结果的正常值,病情观察合作要点、饮食指导、各种营养菜谱、休闲方式、症状护理指导、康复训练指导、输液指导、用药指导等方面。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个性问题,进行个别的指导。
1.2.3 观察指标
1.2.3.1 评价2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出院前1d发放调查表,调查2组患者及家属共同完成。调查表内容参照医院行风调查表以及患者需求趋势,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护士专科知识、主动服务意识、病区环境卫生等10项,采用百分制。每项满意10分,较满意5分。不满意不得分。得分≥85分为满意,
1.2.3.2 评价2组健康教育达标率根据专科特点,设计健康教育效果问卷表。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的基本知识及自我护理知识,病情观察配合要点、饮食基本知识、心理支持,常用检查配合要点、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相关知识等。共50题,每题2分,回答完整给2分,大部分正确给1.5分,一半正确给1分,回答小部分给0.5分,完全不知道不得分。干预组与对照组均在出院前2d完成,问卷由患者及家属共同回答完成,满分为100分,得分≥85分为健康教育达标。
1.2.4 数据处理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 果
2.12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见表1。
表12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组别 例数 满意(例%) 不满意(例%)
干预组 50 47(94%) 3(6%)
对照组 50 38(76%) 12(24%)
注: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P
2.22组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达标情况比较,见表2。
表22组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达标情况
组别 例数健康教育达标(例%) 健康教育不达标(例%)
干预组 50 48(96%) 2(4%)
对照组 50 40(80%) 10(20%)
注: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达标情况比较,P
3 讨 论
3.1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多媒体和教育手段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2]。而开展健康教育课堂广泛使用了CAI技术,根据健康教育的需要将文字、照片、图画、动画、录像、光盘等视频文件同音乐、配音、解说等音频文件有机结合起来,使患者及家属脑、眼、耳、手、嘴等同时运用。课件还可以停顿讲解、跨越浏览、提前退后、提问回答、讨论交流、题库解答,这种丰富而灵活性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兴趣,增加了对大脑皮层的良性刺激,增强了记忆力,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质量。表2显示,干预组健康教育达标率明显提高。
3.2 开展健康教育课堂,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制作课件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及学量的专科知识;要学习做多媒体的技术、讲课的技巧,让患者家属觉得通俗易懂;要学习与患者家属沟通技巧等。还大适度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等的综合素质,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表1显示,干预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3 开展健康教育课堂,有助于患者的康复。负性情绪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内神经递质与激素的浓度或分泌量,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3],病毒不易被清除,疾病迁延不愈,体内的BVDNA通过整合,插人激活以及HBVx蛋白(HBxAg)和PreS2蛋白的反应激活作用,使一些原癌基因活化[4]。健康教育课堂之后,病人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削减了负性情绪。很大程度促进了病人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贾继东,庄辉.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研讨会会议纪[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11):698-69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亚健康状态人群不断增多,人们的健康状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如何进行病因预防、临床前预防、临床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除了定期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外,有效的健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健康教育作为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手段,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它可让人们提高健康意识及自我保健意识,对已存在的疾病进行合理的治疗,对潜在的亚健康趋势进行有效的预防。我院体检中心2007年2月及2008年3月对某单位两次体检人群的健康教育和体检结果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7年2月及2008年3月两次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金达莱环保有限公司员工;2007年参检317人,其中男性139人女性178人,平均年龄40岁。2008年参检321人,男性140人,女性181人,平均年龄41岁;两年参检者在性别、年龄、文化教育程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007年参检的317人,按常规进行体检,体检结束发放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表,对结果有异常的人群进行指导、治疗;此次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2007年体检结束后我院医务人员在该单位组织了多场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各种健康教育手册295份,传授健康知识,并派专家进行现场解疑,对需要治疗的员
工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计划,并做好随访工作。2008年3月该单位参检的321人设为实验组,体检结束后发放健康知识问卷调查表,对两年体检人群的健康知识了解度及体检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方法
两组资料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实验组在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肾结石的检出率及体检人群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知晓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和见表2)。
表1 该单位健康教育前后体检结果
3 讨论
3.1从体检结果不难看出该单位两次体检人群的健康知识了解度及体检结果呈现负相关:2007年该单位职工的疾病检出情况:参检317人,糖调节受损15人(4.7%),高血压38人(12%),临界高血压52人(16.4%),高血脂47人(15%),脂肪肝37人(11.7%),肾结石10人3%;在该单位职工的所有体检项目中,阳性检出率为62.78%(199/317),与相关资料报道[1]的相比,该单位职工高血压、高血脂及脂肪肝比率相对偏高。2007年体检结束后通过对体检人群进行多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各种健康教育手册295份,传授健康知识,并派专家进行现场解疑,对需要治疗的员工有针对性的制定治疗计划,并做好随访工作。使受检人群的对健康知识的知晓度明显提高,有效地预防或减少了疾病的发生。2008年该单位职工的疾病检出情况:参检321人,糖调节受损6人(1.87%),高血压23人(7.16%),临界高血压33人(10.28%),高血脂21人(6.54%),脂肪肝15人(4.67%),肾结石3人(0.93%);在该单位职工的所有体检项目中,阳性检出率为31.46%(101/321);与2007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3.2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干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其目的是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无论在临床还是在非临床,健康教育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3]。医务人员通过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多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具有一定的保健能力,并贯穿于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等活动过程中,指导体检者预防疾病、促进健康[4]。
3.3对相对固定人群的定期健康体检,可以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干预;对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提出预防保健措施并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健康体检的主要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兰玲秀,刘爱彬,刘希红.社区人群体检学制测定结果分析及健康教育[J].护理进修杂志,2005,20(5):480—481.
【关键词】职业内涵;专业知识;艺术手段;一日生活皆教育
一日生活是教育幼儿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教育幼儿的重要内容。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坐在教室里的集体教育是行不通的,而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就是一日生活本身。所以,作为幼儿老师,要使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教育价值,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使一日生活教育的作用最大化。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健康教育开展的需求
《纲要》中指出: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幼儿只有一个童年,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自然发展,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将幼儿园的教学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可以促使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同时也尊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更是我们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体现。
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健康教育实施现状
(一)日常健康行为教育存在不合理方面
1.目标意识淡薄,活动过程缺乏对目标的真正重视活动目标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是教学设计的归宿,整个的教育活动都是要围绕着活动目标进行的。 然而,在健康教育中,老师们通常只把精力放在活动的设计上,很多时候活动目标只是一个摆设,很难发挥他的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技能和知识方面的目标受到很大的重视,而诸如主动、乐观、合作等情感方面的目标都是被忽略的,活动中很少会有与之对应的内容,就显得目标可有可无,造成目标的流失。
2.教师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不全面现在有很多的老师对健康的概念理解的很狭隘,常常把健康教育等同于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教师们的这种认识就常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们只是在保健和体育活动中关注幼儿,这就使得老师们只向幼儿教授卫生和体育方面的知识,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是被忽略的; 教师会把健康教育等同于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所以保健医生和体育老师对幼儿就会有更多的教育,其他老师的教育机会就会缩少很多,因此,教师对健康概念理解的不完善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二)饮食营养教育不健全,缺少常规指导幼儿身体健康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幼儿的身体健康需要均衡的膳食营养作保障,但是当前幼儿园普遍忽视饮食营养工作。 在健康领域中,涉及到饮食营养的教育是很少的,而且老师也只是在课堂上说教,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却忽视了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 这就使得幼儿在进餐的过程中,依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挑食行为,使得老师的教育没有什么意义。
(三)幼儿身体生长教育方面存在局限内容选择与组织重视身体结构轻功能。老师在组织实施生长教育活动时, 老师可能会利用一些道具更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幼儿面前,但是仅仅只是停留在认识各部位的器官,而对于各个器官所具有的作用缺少相应的解释,使得幼儿只之其一不知其二。
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健康教育实施建议和策略
(一)幼儿日常健康行为教育方面的建议
1.制定合理的活动目标,发挥活动目标的实际作用制定的活动目标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涉及到幼儿的方方面面,全面培养幼儿。 在课堂上,活动的进行要严格按照目标去执行,避免让目标成为摆设。尤其是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目标要切实可行,注重培养幼儿积极向上得到情绪,让幼儿充满正能量。
2.提高幼儿教师对健康本质的理解 促进和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老师们不能只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 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所以,在以后的教育中,要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置于同等的位置,从而才能使幼儿健康成长。 同时,幼儿健康教育的工作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保健老师的工作,只有所有老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幼儿饮食营养方面的建议健全饮食营养教育内容,加强老师的指导。 课堂中要多对幼儿进行饮食营养的教育,课堂上让幼儿知道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在进餐的时候适时的指导幼儿,遇到挑食的幼儿,主动向幼儿讲解食物的好处,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
(三)幼儿身体生长教育方面的建议教学内容要全面,不能只重视身体结构忽视功能。 幼儿正处于身体生长的阶段, 课堂上对幼儿讲解各个器官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可以更全面的认识自己。
(四)幼儿安全生活教育策略
保护和教育并重。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每一个步骤都渗透着安全的教育,不能一味地保护幼儿,可以让幼儿自己在活动中增强保护自己的能力。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让幼儿自己去实践意义更好。 平时可以进行一些演习,增强幼儿的逃生技能。 这比空洞的讲课有很大价值。
(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建议
加强幼儿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根据幼儿时期孩子的特点,制定和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和技巧,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性格和心理素质。
四、结语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联系。而作为教师,尤其是幼儿教师,是孩子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引路人,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所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要学会调节心理压力,完善自我。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带着明媚的心情,乐观的态度,与孩子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健康风险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1年媒体报道在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中,因各种原因退学人数占在校生数平均每学年为075%,即每学年约16万人。2012年,一项针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学生遇到过心理疾病问题。而据教育部相关调查,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占已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另外,在每年数万因为疾病不得不退学的大学生群体中,因为白血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中断学业的人数正在急剧增长,使大学生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发展到对生命的威胁和使家庭陷入重大困境的严重程度。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大学生健康风险问题的关注和有效预防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1生活方式不健康造成的健康威胁
111对电子产品、网络的过度依赖
随着电子科技技术及产品的发展,电子产品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非常高,笔记本电脑、手机已经几乎成了每个大学生的必备用品,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用上了平板电脑和kindle,上网载体的丰富,使大学生的上网更加便捷,也使网络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量时间。调查显示,超过75%的大学生每周上网频率超过两次,集中在2~5次;近70%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在1~5个小时,且实际上网时间比原计划时间长;超过80%的大学生因上网时间太长而忘记了原来的计划;超过90%的大学生有过熬夜上网和上课上网的经历。[1]对126名国内大学生样本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完全没有网络依赖的占 697%,轻度网络依赖占235%,严重网瘾占5%。[2]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网络中占据了过多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可避免的健康风险。
112运动不足、不当减肥的健康隐患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6年的一项对全国十几个城市的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运动量不足,女生体重偏轻者超过1/3。大学生活中的学习压力并不能算大,而且大部分大学有自己的运动场地,大学生们有较为充足的运动时间,却普遍缺乏运动兴趣,把更多的时间投入电子产品中,看视频、玩网络游戏成了大多数大学生的消遣娱乐方式。运动量不足一方面会导致体能的下降,影响健康;另一方面会造成肥胖。很多同学为了控制体重,而选择减少食物摄入、吃减肥药等极端方法,更加损害了健康。
113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的健康威胁
童萍等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调查显示,158%的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郑天生等人对温州市大?W生睡眠质量调查显示,193%的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这些调查研究都表明:不少大学生存在睡眠问题。[3]网上调查结果也显示,日常无规律的学生比例已经占419%。长期的作息和饮食问题,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精神不振等不良影响,是健康风险非常主要的原因之一。
12心态不健康带来的健康威胁
121人际交往障碍
调查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信任他人、不善于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这些交往障碍出现的比例最高为 838%,最低为383%。[4]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交往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需要,但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应对人际波动的能力,当遭受拒绝的时候,就会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而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去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形成一个不良的心理状态的循环,造成健康风险。
122自我认知偏差
过度自信,或过度自负都会引起自我认知的偏差,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以至于看不到自我的优点和潜力,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当对自己有认知偏差的人遭受学习上的挫折,或恋爱上的失败时,往往不能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只是过度地责备自己,或是自负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从而做出自我伤害、伤害他人等过激的行为。
123心理压力大
由于当今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这样一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没有吃过苦,当走出家门初见社会时,自己在家中独得恩宠的地位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内心压力骤然增加,当压力过度无处释放时,会表现出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的焦虑、压力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形成较大的健康风险。
2因大学生健康风险而导致的经济负担风险
21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
国内外学者对于患病大学生面临的经济负担也展开了研究。王聪(2009)对290名曾经或目前患有较严重疾病的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其中245人的医疗费用完全由家庭自费,占845%,只有45人部分诊疗费用由医疗商业保险金或父母单位的医疗保险金所支付。[5]有的家庭认为,孩子正处于青壮年,不需要任何规避风险的方式,有的家庭对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了解甚少,以至于在健康风险来临之时,只能自己承担,如果自己无法承担,则要靠亲戚朋友相助,或者求助于网络类似于“轻松筹”的众筹平台,但是这个网络平台的性质到现在仍有争议,以至于真正需要帮助身患重症的人无法受益,而这种方式的抗风险性是很低的,也间接加大了大学生的健康风险。
22不良心态导致的无度花销
2016年,网络上爆出的“裸贷”一词,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许多高校的女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的强烈需求,而抵押肉体,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周转”堵上贷款的空子,而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逼迫参与裸贷的大学生,以肉抵债,以惨痛的代价,为自己的欲望埋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普遍弱化
大部分子女考上大学之后,随着空间距离的加大,在面临健康风险时,家庭成为大学生征询意见较为靠后的考虑选项,同时家庭也认为,自己上交了学费,学校不单单有义务进行教育,而且有义务保证学生远离健康风险,而疏于对子女的关心指导,任其在大学中自由地发展。
32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浮于表面
年龄段不同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因为空间、时间上的距离,家庭成员无法对大学生近期的困惑进行有意义的指导,通常只是停留在吃饱、穿暖的问题上。而且由于中国人内敛、不善于表达的性格,父母对大学生子女迫切需要指导的有关情感、性方面的问题往往羞于开口,使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浮于表面。
33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的效力减弱
子女考上大学,年龄基本到了法律规定的成年年龄,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家庭给予生活费,相对来说,可以自由支配,迫切地渴望脱离父母的管控,自己探索尝试在家庭中所不允许的新鲜事物。由于中国的历史因素,家庭中长辈的成员的学历,大都不超过大学,这给大学生的心理形成了一种优越感,对家庭中长辈的意见有较大的反抗性和抵触情绪,降低了家庭对大学生抗风险意识的教育效力。
4强化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41深化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培养的内容
健康风险教育的培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对身体、物质上的关心,更应该向更深层次、更隐性的心理层面加以培养。同时应该加强与学校的配合,而不是认为自己付学费供大学生,就是把老师当作保姆,把学校当作托儿所。
42以子女的实际需求为重点导向
家长可以发挥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优势,对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真诚的指导,引导子女向自己诉说他们的实际需求,用客观冷静的角度给予指导,在需要安慰的时候给予温暖的鼓励。
43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沟通技巧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完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当前学校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日趋突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越来越明显。因此,国家在2004年就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中职教育中也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也应开设并开足课时,并加强心理教师培养,以此发挥其积极作用。另外,对于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相比文化课学习来说,在成长中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可利用学校中的校园专栏、网络论坛、校园广播、微博、博客等形式,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可成立心理健康咨询辅导中心“、心理信箱”“、悄悄话信箱”等,鼓励学生把自己遇到的自己无法处理的麻烦事或一些想法通过信箱反映出来,然后由教师通过写信等方式给他们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并为学生心理问题答疑解惑、疏导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中职学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意义重大,而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生活中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态度,会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心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另外,学生的情绪及其情感教育也要跟上,并适时进行引导教育,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释放学生压抑的情绪,获得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维持。四、强化学生青春期性教育,消除青春期性心理障碍,进行健康人际交往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的关键阶段,在生活上与成人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多,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及其发育的规律,懂得一些必要的生理和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友好相处,坦诚地与异性正常交往,和谐人际关系。并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社会沟通协调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