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

篇1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传统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出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准确、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创新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一、优化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实践意识

加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对地理活动的设计、开展能够否顺利、高效也进行有着直接影响,为此,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涉及地理观察、实践调查,以及熟练、准确使用地理教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要想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与时俱进,积极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来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注重应用巩固

教材是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调查、实地考察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对相关技能有更灵活的掌握,促进其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在讲解完交通运输布局、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我爱画地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手绘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欢的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中国铁路干线图、气候分布图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地理知识,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

3.结合环境问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并将传授知识、德育、智能教育与锻炼进行科学整合,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其中环保教育内容对渗透德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又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如。“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讲解,就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起环境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比如,旅游环境问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首要选择。但是在旅游中,乱刻乱画、随地扔垃圾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给旅游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何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为什么会有益于环保”“若你是旅游者,会选择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更生动、有趣、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4.强化活动方案设计,避免形式化

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对活动方案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在开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课程时,为了让学生对海陆间的温度差异,以及季风形成的原因,教师就可以利用沙子与水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这个实验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学生逐渐地默契配合,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

1.应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与时展趋势

进行时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要积极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与提升。而高中地理教学则可以作为良好的切入点,教师应通过整合地理知识,通过采取科学、新颖的设计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地理综合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协调发展。

2.应充分考虑乡土地理内容

每个区域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地理特征,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关于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的分析叶先流(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时,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的新颖、丰富,还应重视学生实践与发展也必然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征,设计切合乡土实际的综合活动,从而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以及积极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也能够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

3.应兼顾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为了确保相关综合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其认知特点与规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此来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锻炼与实践。同时,针对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学校的各种活动、图书馆、校园网、地理园等,进而为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也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认识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乡土实际,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花.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J].学周刊:A,2011(12):62-63.

篇2

关键词: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传统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出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准确、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创新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一、优化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实践意识

加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对地理活动的设计、开展能够否顺利、高效也进行有着直接影响,为此,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涉及地理观察、实践调查,以及熟练、准确使用地理教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要想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与时俱进,积极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来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注重应用巩固

教材是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调查、实地考察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对相关技能有更灵活的掌握,促进其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在讲解完交通运输布局、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我爱画地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手绘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欢的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中国铁路干线图、气候分布图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地理知识,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

3.结合环境问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并将传授知识、德育、智能教育与锻炼进行科学整合,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其中环保教育内容对渗透德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又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如。“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讲解,就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起环境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比如,旅游环境问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首要选择。但是在旅游中,乱刻乱画、随地扔垃圾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给旅游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何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为什么会有益于环保”“若你是旅游者,会选择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更生动、有趣、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4.强化活动方案设计,避免形式化

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对活动方案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在开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课程时,为了让学生对海陆间的温度差异,以及季风形成的原因,教师就可以利用沙子与水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这个实验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学生逐渐地默契配合,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

1.应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与时展趋势进行

时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要积极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与提升。而高中地理教学则可以作为良好的切入点,教师应通过整合地理知识,通过采取科学、新颖的设计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地理综合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协调发展。

2.应充分考虑乡土地理内容

每个区域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地理特征,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征,设计切合乡土实际的综合活动,从而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以及积极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也能够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

3.应兼顾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为了确保相关综合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其认知特点与规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此来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锻炼与实践。同时,针对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学校的各种活动、图书馆、校园网、地理园等,进而为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也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认识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乡土实际,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作者:叶先流 单位: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篇3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原则

(一)贴近生活

地理学科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地理实践活动开展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应用地理学知识去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地理学中有很多内容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如辨别方向、观察天气、自然灾害等。这些内容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学生做起来不那么费劲,而且特别感兴趣,从生活中取材真正让学生从活动中受益,培养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因地制宜

地理实践活动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情况来安排内容。因地制宜地组织好活动,是顺利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关键。如调查当地环境破坏情况,调查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当地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交通状况等。

(三)形式丰富

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首先应先确定地理实践活动的目标,活动方式主要有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年级活动等。其中,小组活动形式是开展课外活动采纳的主要形式。如气象小组、环境小组、资源小组等。这些小组的学生在地理老师统一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开展各项地理活动。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地理观测类

地理观测类活动指组织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具有原本意义的地理知识或印证某地理知识而进行的活动。如参观天文台、气象站、地震台、海洋研究所、海底世界、科技馆、植物园、环保设施、工厂、交通设施和名胜古迹等。在地理观测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与体觉等参与或偏于思辨性或偏于操作性学习过程,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会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地理观测活动是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事物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地理智能、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途径,也对培养他们非智力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二)野外考察类

野外考察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地形考察、河湖及海岸观察、土壤和天然植被观察等,如实地观察海岸地貌(地处沿海地区),河谷地貌,花岗岩地貌,水土流失地区,同时作观察记录,通过活动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验证所学的地理知识,而且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感性知识,并在实践中将这些知识升华,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三)地理实验类

高中地理实验是运用一定的器材和设备,人为地把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以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的实践活动。例如,在《地理必修I》(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师可以做热力环流实验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一些实验活动,引发探究兴趣,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体会成功与艰辛。通过实验,学生的操作兴趣得到满足,探究兴趣、创造兴趣又被激发,学生的兴趣水平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转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地理调查类

地理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土地利用情况调查、环境质量调查、社区人口状况调查、工农业生产条件与布局调查、市政建设调查、市场经济调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调查、环境承载力与潜力调查等,通过调查实践让学生了解家乡工农业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家乡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在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4

一、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环境问题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严重,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环境问题,增强环境意识,探究解决方法,我们试图探讨将环境教育贯穿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环境观察、实践、调查、分析、归纳,获取环境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走出长期以来只在课堂上大量灌输知识概念,忽视实践技能,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贯彻三个必须

1.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紧扣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素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作为很好的切入点,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教学形式,从而促进学生情意、操作技能和认知协调发展。

2.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紧密联系乡土地理内容。第一,各区域都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地理特征,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采用不同措施。所以,以区域为单位,结合具体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就能更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而且,结合学校所在的具体区域进行研究能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第二,乡土地理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平台。从理论上来说,“区域可持续发展”属于应用地理范畴,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并且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研究。学生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地理各要素综合起来研究的能力。

3.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切实有效地管理好外出调查的学生。根据我们对高一刚入学的新生的问卷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初中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是背诵法,普遍感到地理很难学,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因此,为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开展,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学生现有的学习习惯与课改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间取得可行的转化措施。其次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学校以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学校的关系网、学校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学生生源的分布,制定对学生外出调查的管理措施,学校的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等情况,这些方面都是必须考虑和做好准备的。

三、试行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践活实动教学模式探究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发动、调动、助动的过程;从活动本身来看,有一个准备、活动、拓展延伸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一个萌动、主动、自动的过程。这三个过程相互作用、协调运转,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教师处于辅导、指导、诱导的地位,学生处于主导、主体的地位。教学核心是学生的“活动”,没有“活动”的实践活动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形式,因其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因此,不可能详细列举各种活动课课堂的组织形式。目前,我们实验研究的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采取了下述两条思路:一是活动方案式,主要包括活动标题、活动目的、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场地设计与器材准备、活动程序(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活动的总结与体会。二是主题活动式,就是指围绕着一个主题,鲜明而突出地提出所要解决的课题,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多种能力、多种手段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时空交错,充满立体感,发挥整体效用。

我和我领导的课题组的老师们,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了一个“关于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即“三段十五步式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三段”指的是: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五个步骤。具体如下:

1.准备阶段:第一步,老师根据课本进程选定活动主题。第二步,宣传发动学生。第三步,学生通过网络、图书室、阅览室等搜集有关主题的资料。第四步,举行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第五步,加强社会沟通,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2.实施阶段:第一步,小组确定活动地点。第二步,小组制定活动计划。第三步,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活动过程性表格。第四步,与相关部门联系。第五步,学生实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3.总结阶段:第一步,学生整理小组相关表格和活动记录资料。第二步,班级讨论会,分个人、小组、老师三个层面进行总结交流。第三步,整理出研究出的内容。第四步,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五步,学生写出活动心得和活动日记。

我们通过这个模式有效地进行了环境教育,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知识的信息量。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养了动手和动脑能力。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学习兴趣也很高。通过活动,学生们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生活,也了解了所学知识,并且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发现问题,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培养了情商;学会了如何设计问卷调查,如何分工,如何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知识。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反过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扩大了视野,让学生养成了科学意识和思维方式,能够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篇5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学好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学科能力,必须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新型教学形式。

一、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

(一)落实新课改确立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落实这些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能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二)激发地理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接、广泛地接触纷繁复杂的地理环境,直接感知地理现象、地理事物。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学习领域,会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地理学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例如,在城市中学进行的“学校附近某街道交叉路通流量的调查”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习以为常、天天熟视的交通问题引起注意,在完成实地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因果分析,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正确把握影响城市交通的主要因素,在活动中认识地理学习的价值,提升地理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三)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地理环境,培养学生从关注家乡开始,养成关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的意识与思维习惯,亲临现场观察、了解地理环境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及其在人类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直接感受并体验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并不断积累和深化这种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四)诱发地理审美、丰富爱乡爱国情感

家乡是学生最初认识客观世界的场所,是学生学习地理学科、探索自然、了解社会的重要学习资源,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身边的地理环境,进行地理活动教学,能引导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感受祖国美好河山的壮丽,深切感受和体验家乡的自然山水之美,探索自然奥秘。通过对家乡的人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可以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社会进步,形成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从而直接认识祖国的社会进步,促进爱国情感的形成。

二、地理活动教学的特点

(一)实践性

与以往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认识不同,新课标要求“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其相关要求分别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及内容标准之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地理理论知识,而地理活动教学则需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养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体验活动过程带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丰富情感阅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综合性

地理环境错综复杂,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之一。地理实践涉及的范围广、领域多,可以观测、考察、调查的对象很多,每一项地理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都比较全面,因此,中学地理活动教学也具有比较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例如,比较常见的气象观测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气象观测实践活动,了解不同气象观测仪器的基本性能、基本结构、使用方法、保养措施,了解气象观测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观测要点、观测时间要求以及一般注意事项和观测数据的记录方法、处理办法,如何进行合理的观测分工等。

(三)自主性

学生可根据教学进度、当地资源条件、学习兴趣等方面选择不同的主题。对于同一主题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开展地理观测活动;组织地理拼图、地理猜谜、地图旅行等地理娱乐活动;编辑地理墙报、地理小报、地理漫画等地理科普宣传活动;采集地理标本、调查某地植被土壤、考察某地地质地貌等地理研究活动等,都可由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学习组织灵活,活动参加人数可多可少,协作分组可以自由组合,活动时间跨度可长可短。

三、高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做好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

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克服对地理实践活动的畏惧心理和神秘感,敢于尝试,不断积累经验和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要在自己教学计划中做好各种实践活动的安排,要对高中课本中的所有地理实践活动做总体规划,另外每学年计划时就有各项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案,

(二)创新地理实践活动形式

篇6

一、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从学生的特点来说,他们的个性各不相同,学习欲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自控能力也都大相径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规律,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更多的去注重整体教学和个性的培养,才能在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取到较好的传输知识的效果。作为十五、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黄金期的他们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开始更多的通过自己而不是家长和老师来加深对身边事物的理解,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去体味未知的事物,并从探寻未知事物的喜悦中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和提高对探求的渴望。针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变得尤为重要。

地理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更为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真正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门课,这位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地突飞猛进,学生在课堂以外也可通过影视、电脑等,更加清晰直观的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博大与趣味性。而这趣味性,正是老师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关键。如何通过引起学生对地理课题的兴趣,引导他们在课下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信息,自主地进行探索是地理教学中成功开展学生实践的良好开端。

二、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势与方法

关于引起学生对于地理内容的兴趣,更多的参与到实践中来,以下提供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1.课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

每当临近下课,把下节课可能用到的知识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激发他们对于未知事物的自主探索精神,并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自主甄别信息的正确性同时加深对它的感受,使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静止的死知识转变成鲜活的事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信息并鉴别的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2.利用有关图片、课件和影像等资料丰富学生的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同学们课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鲜活事例后,在课堂上极其死板地转化为枯燥的文字板书出来,无异于为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奏了一首催眠曲,让人昏昏欲睡。适时出示图像、视频,不仅能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基本能力,同时也可以对比学生在课下自主收集的相关信息,找到学生思维的局限与盲区,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身临其境。只有这样,才能让记忆深刻而持久,不易遗忘。

而且,不能否认的是,地图这一工具,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就像化学周期表之于化学一样,许多地理现象和规律都储存在地图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一起读图的同时,也通过这一媒介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老师地理思维的方法。动态云图可以显示出更多的信息,也更加的形象、生动。可以向学生展示雨云,气团的运动,台风的形成与运动。更加直观的展示地理学中的气象学知识,这是传动的教学方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会极大地引发学生的讨论与兴趣。

3.利用史实、典故来串联知识点

利用引人入胜的地理典故导入新课或是联系两个知识点,都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密度流”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由洋流助战这一战争史实入手。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地理现象的认识,还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提供给他们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提高他们的联想能力。

4.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地理并不是一门纯文科内容的科目,其中大量的统计数据更加直观的体现出一个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发展趋势。利用与新内容有关的统计数据来引导学生们一同来处理和分析可以增强学生们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更重要的使学生有一种代入感和成功得出结论的成就感,这些对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动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讲“环境问题产生”时,为学生们提供世界森林消失的速度、水资源消耗的速度、沙漠化进程以及年垃圾排放量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时,学生们往往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反响,认识到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性。

当然,最直接意义上的实践就是走出教室,让学生们用心去体会、用手去触摸、用眼去观察。独立自主地从中获取信息,从而得出结论,这是实践活动最高层次意义的体现。但要做到这样的教学是很难的,首先我们可到达的地方实在有限,局限于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显然得不到正确的探知;其次,正如前所述,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尽相同,这样足够放松的教学方法可能荒废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但定期举办个一两次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影响

篇7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鼓励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资源中进行学习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更好地使用教材文本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本内容,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笔者以为,利用校本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主要体现在:(1)使用好文本教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积累;(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3)帮助学生建立具有生活化的学习思维,以满足提高他们学科素养的要求。

例如,在湘教版(下同)高中地理二“土壤”专题教学中,笔者利用本地的土壤特点,鼓励学生自行组建“土壤”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如下的教学步骤:(1)要求学生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查阅本地土壤的特点,并且能够提供一定的证据;(2)教师布置思考探究题目:①本地土壤的特征是什么?其形成的条件是什么?②本地土壤的性质特征是什么?③为什么土壤会有肥力,本地土壤适合什么作物生长?(3)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写出一份调查报告。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知识和技能。

2.运用课堂学习知识和技能,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人类和地球的彼此关系是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充分领略自然的风光。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活学活用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深化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使学生围绕这种特定的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运用课堂学习知识和技能,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主要表现在:(1)充分地了解本地与此相关的教学内容;(2)引导学生充分地关注周边地区社会生活热点,以激起他们参与课堂实践的信心;(3)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实践探究。

例如,在湘教版在湘教版第二册“全球气候的变化”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教学:(1)播放与文本教学内容相关的画面,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走访当地的气象部门了解本地的自然气候,并且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绘制一幅气象发展的走向图;(3)带领学生观察本地的天气变化情况,并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利用学生的课外研究性成果进行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具有丰富性和发展性。

3.注重活动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思维

地理课程的综合发展性告诉我们,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一定的知识,不仅能够满足他们学科学习发展的需要,还能够缓解课堂教学中紧张的教学氛围。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思维模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让课堂所学的知识成为他们实践活动运用的动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学习情感体验,培养他们丰富的知识思维能力。

注重活动过程体验,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学习思维主要体现在:(1)能够让课堂所学内容得到充分的运用,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技能得到成分的发展和提高,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3)能够让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课外,使得彼此的链接成为发展和提高他们知识技能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活动过程体验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丰富,让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活动的过程中有所积累,有所发展和提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的学习激情始终能够保持高涨;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文本的内容,运用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性,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问题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端蓉.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J].龙岩学院学报,2005,(11).

[3]董鑫,陈俊玲.浅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7).

篇8

一、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

地理实践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但是从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地理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偏重书本知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我们认为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参加社会活动,是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主的活动。

在地理教育系统中,地理实践活动与课内教学相互渗透,各有侧重的子系统。从信息时代对人才需要,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从当前教改的高度看,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地理实践活动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实践活动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地理实践活动是在教育大纲范围以内的,学生自愿参加,旨在培养学生智能和特长的,具有吸引力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

1.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生在野外对照地图实地观察具体地区方向时,就对理解地图上的方向很有帮助;学生通过学校及周边地区平面图的绘制,对地图比例尺和图例的理解就比纸上谈兵要好得多;学生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实地观察得出的环境问题,要比从书本上理解得深刻。学生的实践活动对正确理解地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为课堂上和书本上抽象的孤立的知识提供极为生动形象的例证和解释。

2.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

学习一切知识的目的都在于应用。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而看到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学生对社区环境作调查时,会发现社区建设如采暖锅炉的位置设置,社区绿化建设方案等都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再如学生对城市环境的调查,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出有益的改进方案。

3.有益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发展。

例如学生对定向越野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等高线知识、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知识等都有迁移和发展。再如学生根据对学校的测量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对陆地与湖面气温的观测与计算、对学校绿地与裸地的对比观测、对学校教室外有无爬墙虎室内的温度的观测,等等,都是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4.有益于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例如学生对校园环境如污水、废弃物的调查,不但能使地理知识与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数学知识、美术知识、语文知识相联系,而且能使学生的测量、计算等技能得到发展,撰写论文使语文写作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组织学生的垃圾分类、噪音的测量和水质的化验等都涉及到很多学科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活动都要有综合的知识,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综合地运用各科知识。

三、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原则和方式

1.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而中学一般是从新学期开始,由学校领导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某项活动;也可组织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地理课外活动。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都应尊重学生的意愿,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这是搞好各类地理课外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自己动手,调动积极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可靠保证。

2.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实践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大胆让他们去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教师要耐心加以启发指导,而不要帮助太多,更不能包办代替。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场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等。

活动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或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课外活动少数人);可以是长期的,如气象观测、地震预报等,也可是短期的,如地理展览、地理调查、地理报告会、主题班会等。

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的。无论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这是确保课外活动胜利完成的重要环节。我校10多年来开展的地理课外活动形式达十余种,结合本地区实际,小型课外活动常年坚持,如气象小组、教具制作(10―20人),全校大型课外活动如野外考察、各种地理专题报告等吸引了无数学生。

4.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实践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的关键。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

内容的选择应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学生经过老师的点拨或自己动脑后,只要稍微跳一跳就可做到。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克服困难。这是组织好活动,扩大地理课外活动影响,使地理课外活动深深扎根在同学之中的关键。

四、学生实践活动实施的步骤

1.列出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法。有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的原因及失败的地方。有的活动内容应由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

2.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的活动量。小型活动人数一般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师生共同配合,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3.活动过程中的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老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完成活动任务,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如在调查乡镇企业污染源时,要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参观天文台和地震站时要做好笔记,要提出疑问,在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排版、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提炼。活动准备充分,教师督促与指导得当,活动率就高,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就大大提高。

4.成果检阅与归档。

要使地理课外活动有蓬勃生机,除了内容具有吸引力,组织得当以外,做好成果检阅和归档工作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成果检阅方法很多,可以请专家领导作专题报告或现场观摩指导;参与学生小论文竞赛评审(地震、环境等),学生课外活动作品进行展览(如少科站巡展),进行国土、国情知识演讲,等等。资料整理包括: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学生亲自动笔写的)可剪贴保管收藏;学生在活动中写的小论文,可以集成册,其中好的文章印发推荐交流;有些活动成果具有一定价值,可拍照保存,有条件可以拍录像,有用资料及时归档保管及输入计算机,以备查用。

五、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得多,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得多。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不但可以在社区这个广阔舞台上显露才能,而且亲自体验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得多。

1.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例如在调查学校节水问题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调查水表的数据、设计表格、记录次数、进行计算、向全班宣讲,小组成员全体参与实践活动。

2.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多,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例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例如学生在学校节水实践活动中,访问学校领导和教师,探讨学校节水工作,就是一例。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观点,就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4.领导与被领导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作为领导的经历和体验,可以获得被领导的经历和体验。这两种体验和经历的相互补充,将会使学生收益匪浅,使其能力都得到提高。班中可能有班长、组长、班委等干部,他们是班级的领导。但是当他们在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中,就有可能成为被领导者。被领导也是一种能力。

5.搜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现成的资料,所需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极为有利。例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地区环境的调查时。他们所需的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

6.动手操作能力。

使用各种工具,如测量、计算、画图、观察等能力。

六、对学生实践活动中的感悟

1.学生实践活动是一个经常探索的过程。

学生实践活动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在教科书上和教学大纲上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指导者,而不是操作者。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地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探索在课堂上是很少见的。教师不要事先准备好标准答案。

2.实践活动是一个反复尝试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课本讲授,很少走弯路,而是走捷径直接到达结论。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却不同,科学真理、正确结论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为进行反复的尝试。学生实践活动不仅允许学生走弯路,允许范错误,而且必定要走弯路,必定要犯错误,只有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得到成功。例如学生对红绿灯使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和立交桥使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的调查中就走了不少弯路,才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3.学生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学生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包括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都不要设置框框,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但是它同人类的一般实践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仍然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改变为目的,最终目标在促进于学生的发展。就如学生对家庭成员中受教育程度等的调查,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对学校绿化的设计,也并非承担学校的绿化任务,这种学生实践活动主要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

4.保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

不要是个别、零散的片断,而要让学生经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全部过程,也只有这样,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转换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七、结语

篇9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表达者、表演者,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被忽视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一线教师应深刻懂得: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

一、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是采用一定的活动,开展和参与地理课教学。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背书学习;需要在课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不是所有实践活动都能称得上高中地理课教学活动。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特点如下:

1.目的性。活动教学服从于高中地理课教学目标,一定教育教学内容规定和制约着活动形式、规模及时空。每一次或每一项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过程和反馈评价,都与相关联的学习内容相呼应和相匹配。

2.参与性。活动教学在一定时间里给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空间,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活动向每位学生开放,全员参与,体现教育公平;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是活动教学本质的要求。

3.实践性。活动教学即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认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地理课活动教学不完全等于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活动,尽管它可能产生一定的生产力,但衡量标准是精神方面及学生综合素质能否得到或多或少的提高。

二、活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内容依据学科教学目标划分,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据学科教学内容划分,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课活动形式分课内、课外,主要有以下多种。

1.课堂内活动教学形式。

(1)课堂讨论。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如图片、漫画、背景材料、社会热点话题、名人名言、名片名段欣赏等),并根据情境设置创造性地设计出进行探究的问题。

(2)主题辩论。按照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设定某一辩题,由学生组合成正方、反方、评价方、观众方等,开展辩论,要求恰当运用知识、科学分析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精神。

(3)角色扮演。依据一定学习内容创设一定情境,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开展演出活动,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观看并思考表演的内容寓意,从中得到启迪。

2.课堂外活动形式。

(1)社会调查。把学生组织起来,组成活动小组,走出课堂,开展专题调查。一般程序有:定题―选点―拟纲―分工―调研―总结―成文―考评。社会调查是中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长才干的最佳途径之一。

(2)参观考察。从实际出发,配合一定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博物馆、海正药业、烈士陵园、名胜陵园、名胜古迹等参观考察。此项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不忘历史,了解自然,热爱家乡,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信息处理。要求学生每日收听收看电台电视播出的时政新闻,是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报纸、上网搜索、图书馆借阅书刊等多种渠道,学会收集、筛选信息,处理利用信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

三、活动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动力系统,促进学习者认知有效转化为行为,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3.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拓展课堂所学理论,在实践运用中检验理论,从而避免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现象,做到学用一致,强化学习效果。例如:讲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农民,自己考虑种什么庄稼,种这些庄稼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等。

四、活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准确确立教师的角色地位。活动教学中,教师将不再是“专家”、“讲师”、“教授”,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形象地讲,教师就是“六导”,即提高思想觉悟的“导师”、教学活动的“导演”、创设情境的“导游”、发表见解的“导播”、释疑解惑的“导航”、明理教育的“导行”。

2.提高活动的含金量。“以活动促发展”是对活动教学精髓的高度概括,是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切入点。活动的开展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应依据大纲,立意新、定位准、讲实效,体现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把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各有千秋,但又是统一的,主体都是学生,基础都是学生的实践和社会生活,目的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总之,课改是挑战,需要勇气;教学是艺术,需要大胆而不懈创新。活动教学并不排斥或否定教学其他形态,而是强调各种形态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它们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张金萍.如何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篇10

现代地理教学观中核心理念之一:提倡开放型教学,反对封闭型教学。纵观实际教学现状,不少一线教师对教材中形式多样的活动要求熟视无睹,安全问题、条件受限、时间不足等原因让地理活动徒有虚名,流于形式。众所周知,开展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笔者设想,尽管开展地理活动有很多难处,但此事并非不可为。经常开展做不到,那就偶尔开展;大规模组织办不到,那就小范围组织;走出课堂不现实,那就在课内组织;平时时间紧,那就节假日组织。经过一年时间陆续探索和尝试,笔者发现有计划地开展地理小专题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以及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转变观念,立足现状,树立活动意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高中地理新课标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之一。地理教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师处于绝对控制的地位,即使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惯性依然很强,惯性不仅来自学校和社会对教育评价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教师意识上的惯性。如何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更多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师应有大教育的意识,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教师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教师除了重视学生的成绩以外,还应该着眼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发展真正所需的能力,还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认识地理教育。通过眼下较为传统的地理课堂能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吗?这样的反思应根植于每一位老师头脑当中。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出台后,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许多人会以“平稳过渡”作为地理课堂丝毫不作改变的理由,这与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是相悖的,地理教师应该要基于眼前的实际做一些调整,微调胜过不作为。上学年,学校进行分类编班后,一个二类兼三类文科班“诞生”了,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真正需求,通过对意见粗略统计,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提到应在地理课上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提出建议,要继续做好课前五分钟地理知识介绍的活动(原来班级曾经组织过)。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时向学生做了反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予以高度的肯定,班级的《地理学习公约》应运而生,《地理学习公约》明确了一学期地理科学习的任务,地理学习的规范要求和方法等。同时明确提出开展三项活动,这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尤其是学生所提意见被采纳后,情绪十分高涨,前期准备工作为小专题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意见的尊重,这就是最大的以人为本的体现。

开展活动的想法不谋而合,2008学年第一学期共策划了三项小专题活动。

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实施活动过程

(一)地理讲坛――让学生“讲”出来

地理讲坛,即每节课前五分钟,由学生提前一周时间准备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内容,并利用课前五分钟向其他同学介绍。此项活动原来曾经开展过,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进行了重新“包装”,向央视的百家讲坛看齐,品味得到了提升。由于原来的课前五分钟组织尚有较多的不足,如课前五分钟的主题与所要上的地理课内容偏离太远,甚至与地理学科毫无联系。为此,与学生协调对此做了调整,一是要求内容与上课内容尽可能的联系。比如在复习中国地理时,学生做了《美丽富饶的广东省》、《秦岭》、《天府之国》、《浙江地理知识》等主题;复习世界地理时,又出现了《马尔代夫》、《塞班岛》、《埋葬记忆里的土耳其》等;开设选修IB旅游地理模块的时,又有了《我曾去过的风景名胜》、《世界十大景区》、《玉环风俗》等。每次活动前,学生会事先做好PPT,事先拷贝到老师的电脑或通过E-mail发到老师的邮箱,课代表负责课前为每位同学准备一张打分表,课后进行统计,每节课公布上次讲坛的大众评分结果。每次讲坛结束后,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简要的小结,重点是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同时指出少许的不足。通过一个学期的活动,共收集了学生35个地理讲坛PPT。去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此时的教学进度刚好是复习世界地理,主讲学生征求老师的意见:是否可以改变他原来的话题来专门介绍汶川地震,他的这个要求不仅得到满足,而且还被特别表扬。该同学用了自己短短的五分钟时间第一时间向同学介绍了汶川的地震情况,他唤醒了大家的公民意识。之后,这个班级成了全校行动最迅速的捐款班级,并于第一时间交到了县民政局。这是地理讲坛的“额外收获”,也是对学生最好的一种德育。不少同学一开始上台表现的比较紧张,但经过几次的磨练,胆量越来越大,讲话时非常从容,从会紧张到不紧张这就是非常实在的能力提升。

(二)野外考察――让学生“做”起来

峦岩山离学校只有不到四公里的车程,又名棋盘山,海拔140米,是一处完整的地层剖面。 峦岩山得名于“山愈秀而岩益奇,岩益奇而峦愈趣”。这么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地,许多学生并不知晓。到峦岩山做一次野外考察的设想,得到学生的普遍赞同。为了使这一项活动有别于学校的春游活动,老师事先进行了踩点,选择了考察路线,确定了考察主题,利用上课时间,选用视频资料进行介绍,让学生加深对该景点的了解。确定的考察内容包括:①土壤剖面制作;②学会识别火山凝灰岩;③何谓植物入侵;④野外如何根据植物长势判定盛行风向;⑤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看经济发展;⑥佛教文化初探。利用周六一个下午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由于天气炎热,为防止中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瓶的饮用水,一顶太阳帽,一些常备药品,以及制作土壤剖面的工具。活动中学生们汗流浃背,饶有兴致的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很多问题并没有找到答案,但能够产生问题就是一种成功。如峦岩山的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峦岩山开发为旅游地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有哪一些?当学生用相机拍那些形态奇特的岩石时,老师及时指导学生在岩石的边上放一些诸如钥匙、笔、数码相机皮套等参照物;当学生学着做土壤剖面时,现场可以教会学生在层与层之间插上小木条……预设无法全部预知所要发生的一切,野外考察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活动的全部细节。组织考察活动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当“不速之客”出现时,老师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活动前的准备,恰恰有时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这样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地理论文――让学生“写”下来

一年一度的“地球小博士”的活动是中国地理学会针对小学生、中学生举办地理知识普及活动,2008年的小博士活动征文是有关于“节能减排”为主题的小论文评比。同样,前期做了发动,明确活动意义和组织程序。结合学分认定的要求(此时已经完成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学习),除了进行模块的知识测试之外,外加一项小论文写作。学生对撰写小论文,普遍感觉难度很大。为此,老师多次向学生介绍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如切入口要小,主题要鲜明,其中要渗透个人的想法,同时也有参照别人的论点,最后再用相对术语方法来表述。第一次上交的小论文质量不高,为了真正体现对学生的帮助,老师不止一次的修改学生的“小论文”,看到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大部分学生进行了二次修改。修改后的论文在老师要求下,每位同学要将自己的小论文输入到电脑,用邮件形式发送到老师的邮箱里。通过这一次小论文写作,学生撰写小论文的技巧得到锻炼,其次培养了学生上网查阅搜索资料的能力;再则,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成功体验非常明显,尤其看到小论文既将被“出版”(编订成册)时的那份成就感。他们写下的不仅仅是“节能减排”,他们也写下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虽然笔法稚嫩,但撰写小论文的心理体验却不容忽视。撰写过程中,学生调动和运用了自己的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也提出了必要的论据,论证相关的地理问题。并尝试了运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及时总结,认真反思,提升活动内涵

小专题活动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小――生命力强

一学期安排三项小专题活动,并没有对地理教学造成冲击,这样的安排密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一种变化和创新。小专题活动之所以能够开展,一是因为占用的时间不多,可谓是细水长流,如地理讲坛,每节课的五分钟(有时要少)不影响课堂的整体进度,因为围绕的话题与上课有关,他成为了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论文的撰写没有在字数上具体要求,自然不会让学生有像写作文一样的压力,同时它培养了学生科学表述的能力,一方面不占课堂时间,同时也培养部分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减少用电脑聊天打游戏的时间,增加了用电脑学习的时间。

(二)专――地理性强

地理小专题活动无一例外都与地理学科紧密结合。由于地理学科的独特之处,上通天文,下达地理,包罗万象,因此可以联系的要素很多。在地理野外考察时,有一些环节的设计并非现行教材要求的,如简易的土壤剖面的制作、简易的岩石硬度测定方法、地理摄影等。但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却是在课堂所不能及的。小论文的撰写看似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事实上,对学生的“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三)活――操作性强

以上三项地理小专题活动的共同特点是能够随时开展,也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序列,可操作性很强。可以“嫁接移植”也比较方便,只要是拥有课堂的机会,就可以举行相类似的活动。许多时候不是根据地理学科要求设定活动,而是从实际条件出发来选定活动。如地理讲坛和小论文撰写,只要老师提出要求,稍作策划,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另外,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环境,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周围一定会有可供野外考察的地方。

通过尝试,小专题活动尚存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小专题活动与活动之间的整体性不强,缺少统一的规划。今后应该旨在形成比较稳定的活动体系,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避免随机性,活动最好能够形成稳定的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

(二)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在活动组织中,由于个人的阅历,地理学科储备知识量的不同,总会有一些学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导致时间的浪费。统一要求的活动,不能让每位学生有收获,个别学生总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三)活动组织与升学之间的潜在“矛盾”。进入高三以后,绝大多数学生对组织地理小专题活动还是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小专题活动对于学业成绩的提高不能起到一个立竿见影的作用,所以在进入高三的高考复习后,不得不放弃原来的一些做法回到课堂教学的老路;

地理小专题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实践性,类型多种多样。在我国的县级行政区一般都设有城建部门、旅游局及气象站等行政部门,这些部门都可以成为我们小专题活动的场所。地理活动的开展,可在校外,可以校内;可以室外,可在室内;可个别自愿参与,可全体学生参加;可集中时间进行,可持续长期活动,种类形式多样。除了上述活动之外,地理教师还可以组织地理观察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地理课外阅读和写作,以及地理竞技活动,地理专题讲座、地理墙报、地理网页设计、地理游戏等。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推动地理小专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学习也能够变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篇11

一、研究的缘起

笔者在江西省2010年教改课题“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师资培

养对策研究”中,对176名中、小学教师,264 名中、小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在开展过程中,往往是少数1—2个同学完全包揽,其余的成员基本上置身度外,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也导致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不甚理想。笔者就此与上述中小学教师中的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加强对小组活动的指导,以此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此,笔者尝试开展在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1、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首次出现的课程形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五年制定向生必须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习得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策略和方法。

2、学习共同体

学者张建伟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固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1]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构建学校共同体和班级共同体外,还可以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构建学习共同体。

3、两者之间的特征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它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自然而然产生共同学习,相互作用的集体。学习共同体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它的本质特征是行为主体性、系统开放性、成员组织性、目标整体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恰恰符合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学习者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学习者个体理解、想象和创造得到确认,学习活动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这也与学习共同体可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构建是相一致的。

三、研究的开展

(一)组建学习共同体

理想的学习共同体,是共同体成员共同学习(learning with each other)、互相学习(learning from each other)和互利学习(learning on behalf of each other)的统一。[2]因此,笔者在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进校时,联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调查,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组建学习共同体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以及家乡所在地等因素来安排共同体成员,尽量把性格互补、风格各异、来自不同县区、性别平衡但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组建为一个共同体,成员人数为6—8人。以真正做到每个成员都有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都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益又有所贡献。

创设环境,让学习共同体更有形。“共同体”在作为一个人类学概念被提出时,就具有以地缘为纽带、关系亲密、自然情感一致的意涵。[3]学习共同体与一般的教师在课堂上临时组织的学习小组的一大区别,在于共同体成员在学习生活中进行经常性的广泛而频繁的互动,在情感上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为了让学习共同体得以维系和发展,在配置好共同体成员后,笔者首先鼓励学生给自己所在的共同体“冠名”,旨在让每一个成员拥有一种组织的归属感。其次,发挥大学校园学生座位的不固定性,要求地理课堂上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座位上靠近,以便于课堂上和课间进行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第三、构建“理想说话环境”,从熟悉彼此的名字开始,指导学生以宽容的心态和欣赏的原则,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包容,让个体觉得已经被他们接纳,体验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在心理上彼此接受。第四,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标准,保证学习共同体的有序发展。

(二)安排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要使组建的学生群体成长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他们在共同学习中学会学习,需要教师对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予以合理安排和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对学习的方式和流程进行有效指导。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乡土地理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以调查、参观、野外考察、专题研究、条件分析、汇报交流等为学习方式,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理化生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它是课堂地理学习过程的升华,是将应用主题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到更高层次——利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活动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适于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年龄较小,学习热情高,可塑性强,并且学习时间、空间灵活、充足。综合上述因素,笔者为学习共同体安排了以真实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真实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宽广的视域和灵活的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有效运用各种解决策略,因此有必要将学生组织起来,使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尽可能多地从各个角度探索问题。或者探索问题睥各个侧面,并且切身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如何以及为何被运用的,从而真正习得这些学习策略,具体说来,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4]

(图1: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

1、发现问题。鼓励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产生尽可能多的不同的想法,而不去深入追究这些想法是否完善。由于小组内成员思维的异质性,思维的想互激荡作用特别明显,新的想法也就容易涌现。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其次,要求每一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循“讲问题、听问题、谈问题”的模式,指导每一成员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讲出来,同时,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问题,最后讨论大家提出的问题,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围绕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确定共同体要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学生们曾提出过以下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杨歧寺的宗教文化”、“萍乡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神奇武功山”、“萍乡城区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调查”、“走进‘凤凰天成’——萍乡精品小区设计中的问题”等等。这些主题由学生自发提出,兴趣高、实践性强,因此可行性高。

2、分析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后,学习共同体首先根据主题要求和成员的实际情况,推选出活动的负责人,学习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意涵的认识,进而提出拟进一步获取的知识信息以及获取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理论搜集、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其他成员给出反馈或建议。其次,负责人根据讨论的情况,组织成员制定活动方案,根据活动过程进行成员分工,每个成员明确自己要获取哪些知识信息以及怎样获取这些知识信息,并分头展开相应的信息搜集和知识学习活动。

3、解决问题。每一成员在共同体中汇报自己信息收集、知识学习情况中,所有成员在共同评估这些知识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而,每个成员再次获取相关的知识信息。最后,共同体成员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综合获得的知识信息,表达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见解,并撰写活动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评估。

(三)评估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情况及效果

1、评估内容多元化

对学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主要对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在进行评价时,可对每一项目提出更为具体的区分内容(见图2)。

评价内容评

点1评价要点2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经常独立提出问题,具有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提出地理问题,能否补充问题的必须条件;

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即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是否新颖。在各项探究活动中是否表现出下列情感与态度:兴趣、好奇心、探索欲、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创新精神等。

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能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地理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能否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能否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是否具有独立思考与反思的习惯和质疑意识;

能否与他人合作解决地理问题。

表达、交流探究成果能否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否将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得出基本合理的解释;

能否用语言、文字、地图、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学习成果。

(图2: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点) 2、评估主体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因此,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也应是多元的,首先,成员在共同体内部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其次,成员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第三,共同体之间通过活动展示,交流等进行评价,第四,教师通过活动过程的观察,对每一学生进行评价,最后得出学生的综合评价。

四、研究的结论及遗留问题

(一)培育学习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其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兴趣,形成共同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具有不同背景文化、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利用各自的专长,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其共同协调确定的学习目标,这就保障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既让五年制定向生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懂得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二)培育学习共同体对新课程改革有指导意义

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异质性,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沟通,不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构学习者之间的社会结构和对话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相适应的,特别是对于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能够从学习经历中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习得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策略,将对今后在实际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学习共同体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有新课程的理念,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形成平等、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活动指导能力,帮助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目标,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调动教师进行这项工作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孙宴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8.

[2]胡咏梅,英国中小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系统[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3]赵健.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

[4]黄娟,徐晓东.校际主题综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0)

篇12

地理作为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学科,伴随着近年来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与现实和实践“脱节”,学生在课堂上仅仅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课本之外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上为环境忧心忡忡,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又没有树立起低碳环保的理念。这种传统的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更不利于学生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下是作者关于如何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几点探索和实践。

一、扩大地理课堂,寻求地理学习的空间

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局限于教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乎“纸上谈兵”,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有限,无法将地理课堂与现实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拓展地理课堂,拓宽地理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完成从书本理论到课外实践的跨越。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相关内容时,作者引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掌握相关的要领。比如结合所在地的地缘、地貌,再结合相关的资料开展研究,了解中国的地形和气候。再比如了解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了解地形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了解中国的地震带和火山是如何分布的?中国的气候有怎样的分布特点,这种分布的成因是怎样的?中国有哪些气象灾害?这些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结合空白的中国政区图,填写上山脉并标注名称。如以下图表:

通过以上图和表可以看出中国地形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类似的课外实践活动,扩展了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创新地理课堂,打造合作学习的模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也会采用多种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这些方法都有点“捉襟见肘”,学生无法全面“施展”。而有效开展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博采众长,打造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从教材到生活实际的迁移与发展。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例如,学习“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时,作者引导学生小组到图书馆、本地博物馆或通过网络进行查询,了解如何判断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类型有哪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学生合作小组通过实践整理出以下两份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

“二战”前后的世界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口迁移

整理出表格之后,学生合作小组结合上述两个关于人口迁移的表格进行探讨,有的学生便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人口迁移反映的是社会的倒退还是进步?学生就此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的进步,伴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口迁移表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有的学生则提出对这个问题应该理性应对,在战乱时期,人口迁移是一种被动的迁移,是被迫的,是社会的倒退,而到了现代社会,人口迁移往往是经济发展、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走出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灵活的学科,所谓“知识在课外”,书本之外,有着更多的地理知识等待学生去挖掘,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培养自身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地理课堂,学生被动地学习相关的知识点,缺乏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当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点,运用创新手段,积极拓展知识网络。

比如针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来研究,也可以通过发放调查表来了解普通居民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看法,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将这些实践报告收集起来,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制成如下表格:

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发现,其实书本上的知识点正是现实生活的呈现,深层的地理知识都蕴藏在实际生活之中。

四、激活地理课堂,实施思想教育行动

篇13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些教师不愿意在教学中主动运用乡土课程资源,不愿意带学生外出进行考察,不愿意进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这些都不利于高中地理的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实施策略进行一些思考。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意义

1.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明确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要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作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还可以使地理教学从“纸上谈兵”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长期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总是从理论到理论,从黑板到课本,习惯于“纸上谈兵”而不注重地理实践。以致学生学了地理却不会观察地理事物,也不能用地理知识对各种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更不能用地学原理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地关系的问题。乡土地理课程实践资源的利用,可以使地理课本中的地理概念、地学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形成学生真实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概念以及正确的地理判断。

比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类型,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如果本地有地形要素比较齐全的地方,地理教师把学生带出去看一看,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缓坡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山谷等高线要向高处弯曲,而山脊的等高线却向低处凸出,看一看,比一比,就会迎刃而解。这样,把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既弄清了概念,又加深了印象。

2.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提出要不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可以让学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比较、鉴别、分析、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而去关注家乡的人和事,做到胸怀祖国,胸有大志。

二、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实施策略

1.教学中以地理课程资源为教学实例

在讲述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和地学原理等知识时,当碰到一些带有结论性和抽象的地理判断时,为了增强说服力,可以选用有关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料加以印证。比如,近几年初春,在一些地区的大风、沙暴天气,就是快行冷锋天气的最好印证。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先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预报的预测时间,来确定观测的时机和程序,记录观测的现象,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快行冷锋天气。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沙暴天气的发生较前些年严重,这就成为沙暴天气成因人为原因分析的最好例证。另外像“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昼夜的长短变化,我国的降水分布,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都可以在乡土范围内找到例证。通过这样的乡土事例的讲述,可以证明许多地理判断的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同时还巩固了学生地理知识。

2.加强实践活动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

根据教材的安排有计划地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也有利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比如,讲授气候时,可以要求学生对学校或者家庭周围的气候情况做观察记录,包括温度,降水。对一年的气温、降水总趋势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印象,也可以向长辈请教。这样的实践活动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对于我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就会有很深刻的认识。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户外考察。如学习地图时,难点在于对方向、比例尺的理解。如果能够让学生对一个比较小的范围进行一次自主调查绘图,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而且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要求学生对市容进行调查,要列出街区内工厂、商店、服务行业的名称,还要简要分析这些地理事物布局的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并绘制出街道平面分布示意图。这样,有的同学平时连周围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楚,这下他们的收获的就不仅是懂得了地图的基本要素了。

3.做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要确定专门的研究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适当的场所。在活动中,要加强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还要给学生以发挥创造的空间,比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如气象组、环境保护组、城市规划组、园林绿化组、乡镇企业组、工农业发展组、旅游资源调查组等等,教师可以为各个小组拟定若干课题,也可由小组成员自行决定研究课题,让学生有研究的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此外,高中阶段的学生实践活动毕竟不同于大学阶段,和一些专业人士的野外考察,要有明确的观点、充足的论据、令人信服的理由和确凿的事实,特别要具体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最后要形成一定的文字资料以展示研究成果。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时,要突出实用性、区域性、实践性等,不同区域的教学所采取的形式可以不同,所进行的内容可以不同,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对于地理教学的促进应该是一致的。要把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高中地理教学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中的人地关系问题,把校园及周边、过渡带、学生家所在地变成地理学习的实践基地。此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调研,多考察,开展专题讨论或撰写小论文,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设想。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尽量加强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只要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注意其中的一些问题,发挥好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作用,就会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