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生阅读课程

小学生阅读课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小学生阅读课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生阅读课程

篇1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98年4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95年8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我国台湾省于00年8月开始在全岛内从学校、社区运作、家庭教育三方面实施了儿童阅读计划。的确,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个在少年时代没有大量阅读过中外名著的人,他就很难为自己的发展构建坚实的、宽厚的基础。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业者,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科学领域,我们只要认真研究其成长经历,无论他是否接受过正规的教育,肯定都会有过一个大量、专注阅读的阶段,肯定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课堂教学效果再好,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吕叔湘和张志公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于永正老师则说,他的语文能力90%得益于课外,且是得益于出了校门后的“课外”。

二.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1.选编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这么大的阅读量应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呢?国家课程标准虽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推荐的读物太少,太一般化,缺少层次性,为此,我们实验班的老师经过反复研究讨论认为理想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诵读类。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像《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及里面的补充诗词240首、《三字经》、《小学生优秀作文》、《名人名言录》、《常见歇后语》等宜在晨读课、语文课及各种活动课中,让学生吟诵、熟读,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接受传流文化的熏陶。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名著类。课程标准提出了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要求,这一点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还认识不够,实践不足。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

(3)浏览类。指时文、报刊、网络的阅读。学生毕竟生活在现代生活社会中他们不仅应该接受传统的文化、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也应该感受身边的生活。老师应该把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网络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一。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那么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2.读书活动荟萃例析。

(1)建立“读书积分卡”。

建立“读书积分卡”。为了促进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对孩子的读书活动进行量化,每个实验班都成立了读书会,给每个会员建立了“读书积分卡”。以学校推荐书目为主进行阅读,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目阅读,学生读书积分成绩由实验老师认真核实。学生每阅读一万字的内容,可积10分。设立“读书星计划”,四至六年级学生积满50分,可获得一颗读书星,获得30颗读书星,将荣获“班级读书大王”称号;获得60颗读书星,将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荣获“校级读书大王”称号的学生,可获得老师赠送的精美图书一套。

(2)举办读书成果展览会。

a.剪报本――每生用厚16开白纸自己装订成几个剪报本,可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把自己从报刊中看到的最喜欢的内容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这些本子上,每张报都要尽量做得精美别致,比如加上标题,在四周添上花边,或在适当处加插图或加一段读后感。

b.摘记本――每生准备一个厚硬皮本,专门摘记从课外书报中读到的重要信息,如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格言、谚语、歇后语、古诗词知识、写作知识、对联、8字成语、文学常识等等。同样,学生要精心制作每一页版面,做到图文并茂。

(3)争当最佳图书推销员――孩子们开始热爱读书了,可书从何来?a.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里有藏书几十万册,除必读书外,每个学期再搞个调查,列出班内学生最想看的书目,每个月让图书管理员到图书室去借出多于班级学生数10本的书,做好有关登记后,一一借给学生看,然后在每天中午半小时阅读课中,学生可以随时先还后借,每次限借一本,最迟在7天内归还。b.学生个人购书。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些适合孩子看的课外书。

(4)举办“读书节”系列活动。

实验班每学期都要组织“读书节”主题读书会活动,且各有侧重,三、四年级为童话系列;五年级为古典名著系列;六年级为了解中外著名诗人、作家与作品系列活动。而背诵积累中华古诗词活动则始终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阶段。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44-01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是学生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在现代这个信息密集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当前许多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数量不够、效率不高和能力下降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到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目前的现状很是担忧,不过我并不气馁,对于未来还是充满信心,以及对于农村小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自己深刻的看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找原因,方能对症想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渐受到大家重视,其实不管是县城的学生还是农村的学生都应该享受同等的待遇,可是目前由于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导致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不容乐观。在此我总结了一些原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第一个方面是环境问题。相比城里,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还是相对落后的。学生喜爱的高质量的图书十分匮乏,学校图书室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相对落后,阅览室成了藏书室,书香工程、农远工程捐助的图书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村小学缺少图书管理员的编制.由于借阅,登记、管理的繁琐,使很多农村小学的图书室因为缺少管理人员而形同虚设,少数学校的图书室根本不向学生开放,仅有的图书也不能借发给学生。学生难以在学校里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校内的课外阅读难以组织。第二个方面,由于阅读材料匮缺,导致学生无书可读。目前在农村市场上很难买到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仅有的几个文具商店代销的都是各种各样的过关试卷和达标试卷。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喜爱的读物很难见到。而且在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除了父母和亲戚帮助下购买的以外,常常可以看见学生手中捧着从地摊上买来的书籍或不适合学生的成人杂志在读。同时在农村,家长知识水平和教育观念的落后。个别家长在孩子身上教育消费的意识非常淡薄,调查中有的购书支出是空白。阅读材料的匮乏,使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只能埋头于作业堆中。阅读材料的芜杂。挤掉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三个方面,由于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小学语文教师还是以课本为中心,每周的七节语文课只让学生学那本薄簿的课本,很少有意识或根本无意识让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拓展。知识进行迁移,能力进行提升。从而造成许多学生的阅读跟不上,导致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的缺失,从而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篇3

除了阅读方法外,通过课外阅读还能巩固在课内学过的字词,也能获得更多的新词,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在遇到新词时,通过上下文或查阅资料获得新词意思,也能提高解词的能力。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能增强学生见识,农村学生由于生长的环境相对封闭,见识少,从课外书上可见到自己不曾见识的事物,在写作时,不至于因为无知而无话可说:比如《我家的小档案》,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很多学生是不知小档案为何物,更别说《我家的小档案》了。

第三,通过课外阅读不但可以了解很多不知的事物,还可以学得新的句型与写作章法,这句法与章法积累多了,在自己写作时就能加以变通与运用,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

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语文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规定:“5-6年级要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比重,而农村学生几乎很少阅读,原因有客观的如办学条件差,社会家庭等因素,也有主观的,如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缺乏兴趣等。总的概括如下:

1、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读书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也有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却因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2、阅读环境不完善。好多学习生条件不具备。学校也没有开设课外阅读课,从而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

针对小学生阅读的实际,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

1认真搞好阅读教学环境的完善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1.1学校要完善。学校应多方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小学应着力建起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查索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学习知识的好场所。

1.2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增长见识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经常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书。一般而言,低年级学生以拼音读物为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过渡到纯文字,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误导学生。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泛。除陪孩子购书外,家长还应多陪孩子一起读书,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2采取恰当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1榜样激励。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伟人、科学家及身边成功人士是如何读书的,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课外读书兴趣。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他一生学习了几种语言,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往今来,凡是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

2.2好书引读。根据学生特点,教师可选择一些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了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阅读,还可选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读物让学生读,学生读来倍感亲切就会去读。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3收获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佳句,举行朗读比赛,摘抄本展评,讲故事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读书体验,教师要即使给学生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读书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不可少的内容。

3认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要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效果。

3.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在培养天天阅读的习惯,这要求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适合的读书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所读之书一旦选定就要读完,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读书要一本一本地读,切忌粗枝大叶,而且每天的阅读量要适合自己,开始可以少读些,慢慢地就可增加阅读量。其次是要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对书上的好词佳句,不理解的字词可以边读边用笔圈一圈、划一划,有感触时,也可以写一写。最后是作笔记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

3.2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曾有人这样指出:不同之书,应 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简。读书方法有多种:粗读、略读、精读、品读等。小学生背诵的古诗词、名人名言可品读,对一些报纸,信息资料可略读。小学生读书一般的程序是:先领略全文,把握主要内容,接着到各部分,理解词句,再到整体,领悟作者的写作思想与写作技巧。这些方法教师主要在课内阅读中加以培养。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时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得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会逐渐成为自觉行为。课外阅读将给孩子同样多的乐趣,将给孩子一个多彩的世界。参考文献

篇4

情境回放悦读型,即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渐入佳境,产生愉悦的情感,创设朗读的氛围,体味课文的情境之美。这种阅读课型的基本步骤是:①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② 情境回放,引导学生渐入佳境。③ 学生轻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境之美。④ 结合课文重点,反复吟诵,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⑤ 情境片段回放,理解语言的情感之美。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设计出具体的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 金蝉脱壳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下同)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第一步,自主阅读,圈点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要求学生思考:① 课文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② 文中说“最有趣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有趣在哪里?③ 文中说刚出壳的蝉儿“很快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奇迹般的变化”过程是什么?第二步,情境回放,渐入佳境。在课堂上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再现“金蝉脱壳”的情景。第三步,学生轻读课文,读出爱蝉、守蝉、观蝉、恋蝉的感情。第四步,结合第4自然段关于“金蝉脱壳”的描写,读出惊奇、惊喜、惊叹的不同感情,梳理出“蝉背露出来了”“头钻出来了”“蝉尾就出来了”的描写的顺序。第五步,重点语段情境片段回放,在观察中明确描写顺序,在吟诵中体会语言之美(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形容词和动词如何配合使用以及比喻的运用),在想象中体验情感的变化。本课的教学,由于采用了情境回放悦读型,因此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为学生背诵第4、第5自然段奠定了基础。

二、凸显主旨拓展型

凸显主旨拓展型,即从教学的目标出发,结合文章的主旨,作适当的延伸与拓展的一种课型。这种课型的特点是,教学目标的集中性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的有机融合。其流程是: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关键词。②学生略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并说出文章是如何围绕主旨句展开记叙或议论的。③根据文章的主旨,结合生活实际,作适当的延伸或拓展。④针对课文语段中归纳或演绎的议论方式,通过仿写,把握语段的表达方法。

例如,在教学《 学会合作 》(六年级下册)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关键句,比如“什么是合作呢?”“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②学生略读课文,说说文章是如何围绕主旨句“不仅……而且……”展开记叙或议论的。③根据文章的主旨,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在合作中受益的。④反复阅读文章第2段,说说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并学习这种表达方式,仿写一段话,并用上“总之”这个词。这样,在围绕中心进行拓展和延伸中,丰富了“合作”的感性材料,并通过仿写的形式,用归纳推理的方式,由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

三、角色转换体验型

角色转换体验型,即以转换文本角色的途径,直接体验文本中角色的思想与情感,凸显物我交融的阅读境界。这种课型的基本步骤是:①分角色朗读,体验文本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②细读课文,说出中心人物的活动背景。③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中心人物的性格特点。④揣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说出开头和结尾的作用。⑤联系课文内容,选择含义凝练的语句,将抽象的语言化为具体的语言。其主要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情感体验,唤醒学生深层的领悟。

例如,在教学《 船长 》(六年级上册)时,笔者根据课文情节的推进,选择在黑暗中那“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具体过程如下:①自主阅读课文,让学生说说哈尔威船长那晚遇到了怎样的险情。②分角色朗读黑暗中的那一段对话,体会船长哈尔威在千钧一发之际所表现出的镇定的情态和临危不惧的指挥才能。③质疑与析疑。第一个问题:实际船上共有61人,为什么他却说“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第二个问题:当船上只剩船长和见习水手克莱芒时,船长毅然决定先救克莱芒,而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假如你是见习水手克莱芒,你将会对船长说些什么?④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船长的思想品质。⑤细读文章结尾,说说最后一句的含义。⑥联系全文,思考:你觉得文章的标题还可以怎样更换?为什么?……本课的教学,突出了对话的情境性,加强了对话的体验性,深化了思维的层次性,从而使阅读教学成为启迪学生思维、强化学生体验、砥砺学生意志的磁化场。

四、朗读欣赏回味型

朗读欣赏回味型,即以朗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的音韵之美,回味文章的主旨之美。这种课型的基本步骤是:①自由朗读,确定朗读的基调。②重点朗读,准确把握句子的朗读节奏和朗读重音。③有表情地朗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④展开想象朗读,读出文章(诗歌)的主旨。这种课型的特点是,以朗读展拓想象的空间,从欣赏的角度回味诗文的主旨。

例如,在教学《 秋天 》(四年级上册)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①意趣诱发,说一说秋天的感受。②情趣诱发,说一说关于秋天的诗文。③情境诱发,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创设秋天的情境,配乐朗诵《 秋天 》。④朗读训练(说出对夏天的留恋之情、对秋天的向往之情、对收获的喜悦之情)。⑤欣赏回味文中的重点句子。⑥情境交融,想象性阅读,读出诗歌主旨。比如,从诗歌的结尾,想象秋天的田野,这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想象秋天的农民,他们是成就梦想的农民。诗歌截取发生在秋天的生活画面,赞颂了劳动人民勤劳的品质,启迪人们,只有辛勤劳作,才能换来成功的微笑。本课的教学,以朗读为主线,以欣赏为主导,以诗意回味为目的,唤起学生的思索和体验,起到了以简驭繁的教育作用。

五、披文入情品读型

披文入情品读型,即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实现由语言向思想情感的转化。品读课型的特点是,突出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语段、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的斟酌,彰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课型的基本步骤是:①自读课文,进入情境。②披文入情,把握重点。③一线穿珠,明确主旨。④读说结合,重点运用。

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6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阅读,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储备知识,积累和构建文化,构建智力背景,提高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等等。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在教师的热爱、尊重以及期待中,产生阅读兴趣。教室的墙壁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如:“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等。利用黑板报宣传阅读的好处及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阅读可以使教师更加充实,永不落伍,阅读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早读课时,学生在读书,老师也津津有味地朗读着;课余时间,学生经常看到老师除了备课、批改作业外,在如饥似渴地阅读。那么,老师酷爱阅读的习惯一定会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带来巨大的影响。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比如,让学生讲出课外阅读时,读到的精彩故事,开展演讲比赛、读书笔记评展等。通过活动,使表演者有一种成就感,观众能分享到其他同学阅读的体会。

二、选择阅读书籍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辨别事物的能力不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等,采用教师推荐阅读与学生自选阅读想结合的方式,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选择的图书,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课内学习。如,可向小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教育部有向小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选择后推荐给学生阅读。

三、指导阅读方法

对于各种各样的书,指导学生选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阅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指导学生学会“动笔墨”的阅读方式。圈点勾画、作批注、作卡片、写读书笔记、进行再创作等。孟轲在《孟子》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讲述了不迷信书本、学思结合的思想。要求学生阅读时,学会思考。与学生一起读同一本书,阅读后,再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阅读的感受与思考,适当编拟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回答;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读一本书,碰到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让学生查阅其他书籍,以便能解决。新的阅读当然会带来新的问题,就容易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篇6

一、营造氛围,引导阅读

要引导学生阅读,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宣传活动,带领学生布置教室,每期黑板报有固定的读书角,如“名人读书”“好书推荐”“奇文共赏”“读书一得”等。教室四周悬挂学生自己书写的读书名言,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书香环境中。

其次,设立班级图书架,发动学生买书、捐书,组建班级小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500多本印刷精美、可读性非常强的图书摆上了图书架,教师和学生一起将图书分类,登记造册,制定图书借阅及管理制度。学生可以随时借阅图书,午休、课间常见学生捧一大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学生也可以把图书带回家,利用早晨起床后的时间、晚上回家作业后的时间以及节假日进行阅读。

再次,争取家长的配合,鼓励家长茶余饭后与孩子一起读书,可以带孩子到书店逛逛,选购合适的图书;也可以到邮局瞧瞧,订阅少儿报刊,让孩子有好书好报可读。教师这种有意无意的引导,让学生耳濡目染,许多学生也因此不知不觉地爱上了阅读。

二、巧借资源,拓展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有意识、有系统地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学完节选的文章,笔者总是要求学生将整本书读完。

课外阅读是自由阅读,一定读什么或一定不读什么,不该由教师或别人去决定,而该由兴趣决定。俗话说:“开卷有益。”只要学生打开课外书开始读,不管读什么,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其实,扪心自问,谁开始读书,不是挑自己喜欢的、篇幅短一些的、情节吸引人的来读?读到人物关系复杂的地方,遇到冗长的描写,有多少人不是大段大段地跳过?因此,名著固然要读,但不适宜强行推荐。当然,“放任自流”,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一种宽容,是寻找合适的时间、地点、场合进行不露痕迹的引导。

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表演和竞赛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丰富多彩的阅读展示,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能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如开展“书香学生”“书香家庭”的评选、具有学生个性特色的故事会、办手抄报、给书中一段话配画、写续集、读书笔记、读书周、诗词诵读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丰富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也是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课外资源开发的主要依据。教师从教材文本出发,综合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拓展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拓展形式,于课堂教学中最佳时机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将文本和课外资源进行有机的融合。此举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活学活用,训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又能彰显教师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完成好单元的学习目标后,剩余的课时就作为学生课外拓展的时间。

篇7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阅读也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在平等对话中引发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一名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教学接近尾声时,在课堂上开展了一个题为“实话实说”的谈话节目,以主题为“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让学生自择观点、自由说话。结果,学生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学生甚至把《十万个为什么》、《科技博览》等书也搬到了课堂,旁征博引。在这样一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以外,还对文本所阐述的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入,学生的个性在对话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以上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了对话,包括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还包括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以及学生自我的对话,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在平等对话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充分展示了对话在阅读教学的作用以及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价值。

二、在自我感悟中体验成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就读而言,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读。于是学生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地阅读。在稍后的自由交流中学生不但表达对九寨沟是个童话般世界的惊叹,还对九寨沟的美丽风景进行了赞美,有对九寨沟稀有动物表现出的浓厚兴趣,更有对保护九寨沟自然风光的热切呼唤……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受情况。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学生的“合理偏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个性化,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在阅读过程中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探索、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间接的创新感受,从而满足学生自主探索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启发学生:学了课文,你最想对同学们,对全社会的人们说的是什么?在学生说话以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精心保护地球吧,然后引发讨论: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相互交流交流。于是学生纷纷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课后教师就带领学生调查周围存在哪些环境破坏、污染的情况,要求学生拟一个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比,然后带领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以上教例中学生就将与环保有关的信息进行了有效的研究、探索,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就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实现创新的基本要素之一。

四、在自由活动中飞扬个性

篇8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存在的误区

1.相关概念模糊不清

生成性教学概念模糊不清,是导致该课程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主要原因。在对生成性教学的认识与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上来理解,还有的人是从立足于生命的高度中来理解。再比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中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来自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干扰当成是生成性因素。基于此,生成就导致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只重视形式上的互动,而忽略了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忽略了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所接纳。总而言之,由于对生成性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含糊不清,缺乏统一的看法,才导致课堂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2.教学设计主观化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前的教学设计通常都是静态的。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参考资料进行认真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安排甚至教学中的提问行为,都是教师的固有意识和已有经验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教什么、怎样教,很少会考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的问题,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教学经验和主观判断出发而形成的教学设计,不但剥夺了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的主动权,同时还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得不到有效落实。

3.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也让小学阅读教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鼠标代替了粉笔,屏幕代替了黑板,录音代替了示范诵读,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碰撞被人机互动取而代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想境界――联想、想象,也因多媒体所呈现的纷繁视觉材料而受到限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在课堂上也有所表现,但也由于“预设”的静止化而没有发挥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1.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由此可以了解到,智慧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的知识、技能、经验与能力。智慧在教学中表征为“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是课堂教学智慧。具体来说,课堂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育学知识,创造性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技能,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机智性和创造性,是教师教育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的综合体现。

2.把读、思、议、练有机结合在一起

宋学家朱熹的“朱子读书六法”提出的“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科本位,读书既要做到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朱熹提出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明熟读有助于理解。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虚心涵泳”,说明读书方法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含义,虚心静滤;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为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诵读与范读,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认真诵读,可以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孕育学生良好的审美品质;伴随教师精彩的范读,课文中真善美的丰富意蕴会像一股清泉流淌于学生稚嫩的心田,会引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这样,语文的教与学便可实现和谐完美的统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征在生成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在整个教学期间,教师应找准语言训练点、知识能力生长点,适时创造读写训练的机会,设计诸如仿写、续写等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创作新文本,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3.要做到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体验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书本知识的传达者,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主体性丧失,教学生活成为通过课程授受而进行的规训与被规训的生活,课堂则成为了一个规训与被规训的场域。肖川曾经说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体现教学主体的两面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信条把教师与学生之间本应存在的沟通与理解完全割裂开来了。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不再具有绝对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存贮器,他们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的方式,共同营造一种探究式的教育过程和氛围。通过“学习场域”的建构和不断改造,教师和学生双方通过合作学习、交往对话、行动体验,实现人性的发展与完善。在生成性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的实践诉求表现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与合作是对话的过程、建构自我意义的对话目标。

4.改变教学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预成性思维方式已不适应教学的发展,更不适应动态的课堂,具体反映的课堂上,就是教师按继定的计划和步骤来组织教学,毫无挑战和创造可言,将教师和学生牢牢地束缚住。而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具有重创造、重差异的特点,正如邹广文与崔唯航在《从现成到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中指出的那样,“在生成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生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之中,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这说明,只有用生成性思维来看待社会,研究教学才是科学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推进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教学的演化是多变的,我们要彻底摒弃以往的线性的预成性思维,设计多个框架式的方案,这样才能保证阅读课堂教学的路径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具有生机与活力,并充满弹性和张力。

结语: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实践。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是生成追求的目标,所以,在科学的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性教学就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开展的必然选择。

篇9

阅读教学是一门充满教育智慧的艺术。要使学生学得好,学得轻松,教师应挖掘教材,巧用教材,选择多种阅读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内在潜力,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得到最高互补与融合,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阅读状态,从而打开思维闸门,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实践告诉我们,乐学之下无负担,如果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兴趣,就会对阅读内容产生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高质量的、富有技巧的“悬念”,牢牢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文本时,利用这些悬念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课堂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讲《半截蜡烛》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悬念:为什么说烛光是生死攸关的?它关乎谁一家人的生死?这是布下的第一道悬念。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表现怎样?如果某一处暴露结局会如何?这是布下的第二道悬念。杰奎琳端走蜡烛,如果蜡烛提前熄灭,又会怎样?这是布下的第三道悬念。这样采用“悬念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推动力,学生的心就会紧紧跟着“悬念”积极思考,思维空间不断拓展。当学生读到最后,蜡烛熄灭,情报安全,学生也跟着本文松一口气。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去想象德军走后,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会有如何表现?这样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产生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求知欲望,从而获得足够的学习动力。

2.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都会有自己个性化的心理活动,这种具有强烈个性体验的活动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越俎代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感悟的情景化的“场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专注地去阅读,并且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最终达到“不用教师教”的目的。个性化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但它绝不是漫无目的的牧羊式自由化阅读。现在有些教师误读了个性化阅读,认为既然要放手让学生去读,那就让学生想读什么内容就读什么内容,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教师根本就没有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往往不提出任何要求,也不提示阅读思路,更谈不上学法指导,即使提一点要求也很笼统。这些做法无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缺乏教师必要的价值引领、方法提示和有效组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只能是片面的、肤浅的。所以,教师应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定阅读目标,对不同学段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阅读中的错误理解应及时纠正,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或不解也应及时给予帮助。

3.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想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读后感交流,指导学生把握文本精髓、积累佳句、借鉴写作手法。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祖父的园子》时,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相关知识,对阅读材料整体把握,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在阅读语言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概括和积累的能力。由词句到语段到篇章,不仅要抓理解,还要抓表达。如第一段写出了昆虫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以及蜜蜂的样子和姿态。文中还描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等,园子中的所有生命都自由自在,快乐无忧。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让他们画出哪里表现出了祖父的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课堂;懂得大自然处处皆学问,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写作,用心感受生活的写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全班交流,畅谈自己的感受。

4.拓展阅读,有助于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10

G623.2

智慧学习这一理念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课程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在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过程中,智慧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同样也是形成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生成性教学的重要前提,为此,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智慧学习环境,而笔者也主要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一、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

1.资源推送,预学导读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按照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资源,其中可以包括图片、文字,甚至是声音、影像,然后将其推送到电子书包学生端,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这些资源进行自主预习,以此来对整体阅读内容进行感知,为教学过程中的拓展阅读作好准备。而教师则可以按照电子书包学生端所反馈的学习情况对自身教学方式以及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就能保证其教学的灵活性,进而就能保证教学质量。

2.个性阅读,即时测试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并且还能够将学生阅读检测情况同步到云服务中,这样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查看或者是点评,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学生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1]。

3.记录过程,智能分析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还可以自动记录学生阅读检测习题完成情况,并且还会对其进行分析,之后再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这一数据引导学社过进行深入阅读,还可以针对这一情况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而学生则可以按照这些数据对自身进行改善,这样就能提高自身阅读效果以及能力。

4.提供工具,师生联接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还为为师生联系提供相的通信工具,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这一工具为学生推动相应的阅读材料,或者是为学生进行解答,最大程度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以此来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5.拓展资源,情感体验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还为学生拓展阅读提供了相应的资源,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创作交流,这样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就能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训练,或者是写作训练,这样就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使其阅读水平明显上升[2]。

6.多元评价,总结反思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其中就包括了电子档案袋、个人评价、教师日志等评价方式,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这些评价对自身进行总结和反思,进而就能有效地对自身阅读情况进行优化,以此来实现阅读生成。

二、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途径分析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司马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进而就能更好实现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寻找语文教学资源

在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成性教学模式融入到其中,这样就能将语文阅读教学资源合理的利用到其中,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和发展,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秦兵马俑》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查找教学资源,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就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3]。

3.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在智慧学习环境下,要想对学生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其教学方式十分多样,而生成性教学法作为教学有效地方式之一,其对于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里面有着非常多的高科技,以及专业内容,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就能让学生对阅读课程进行有效地吸收和接纳,进而就能保证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教学重点着重突出,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阅读课程的影响和理解,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此来保证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生成性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7-0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学习、交流的方式多是通过提问来展开的。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组织教学和启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要手段。然而实际上,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些提问,目的并不在引发学生作真实的深入思考,而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寻求活跃的表面效果,这种提问对激发学生思维没有真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计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论不休的有效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扩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切入点:

1.提问方法应多样

有效提问可运用概括、推断、比较、假设、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方式来进行。比如:

1.1 刘邦、项羽谁是英雄?以人物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可将思维的触须伸向课外书籍,伸向网络。项羽没有成王,自称西楚霸王,他是英雄吗?司马迁为何在《史记》中将他列入记载帝王事迹的本纪呢?刘邦成就了王业,有人称他是圣祖明君,他是英雄吗?为什么在《高祖还乡》要那样讥讽他呢?

1.2 杜十娘不沉百宝箱会怎么样?与沉百宝箱的结尾相比哪个更好,为什么?通过想象比较人物性格发展的其他可能走向,再与课文比较,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

1.3 假如阿Q来到21世纪,他可能对哪些人和事不会奇怪?请联系现代社会中的情景加以说明。这一问,引导学生把握阿Q特征,联系现实生活,从中筛选出现代阿Q的行事——倘若鲁镇的阿Q真能来到现实中,自然不会对现代阿Q骨子里的相像而陌生(这正应了鲁迅先生的话“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深刻性。

1.4 高中课文必修3第二单元,大都是有关探讨人的生命意义的作品,学完后可让学生作一思考:用最简洁的文字,运用比喻的方法,给“生命”一个解释。学生比较课文,整合内容,提取精髓,组织语言,既通过想象进行恰当的比喻,又有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他们的表述是相对漂亮的:

生命像在茧中蜕变的蝴蝶,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才能长出美丽的翅膀。

生命就是高耸入云的大厦,走到哪一层完全依靠每个人自己的意志。

生命就像一口井,只有当地下水从井底不断涌出,才会有价值,否则就是一口枯井。

2.提问的意义

“创新必思,思出于疑,疑源于趣。”蒸汽机代替铁铧是创新,电脑代替计算器是创新,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并使之燃成燎原之势,进而形成创新的习惯和能力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肩负的历史重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非常必要;要求学生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由此可见,提问,是教学语言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

2.1 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四个基本要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拉斯提出的评价学生创造能力的0个指标中有6项涉及了问题意识。这6项指标分别是这样表述的:“能从他人的谈话中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和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除了日常生活外,平时都在探讨学问”、“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除一种方法外,能从多方面探索问题的可能性”、“能不断产生新的设想”。因此,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切入口。

2.2 提问是教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学体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那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oGo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以肯定地说,教师都把提问当作他们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质量水平。

2.3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需下点功夫提高教学提问艺术水平,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特别注意区分“重要的提问”和“徒劳的提问”,认为后者劳而无功,影响甚至破坏教学的效果。这类问题之所以徒劳,是跟提问不重教材分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而一味贪多求快分不开的。它表现为:①目标不明确;②零碎、不系统;③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能力大小;④用语不妥,意思不明;⑤感情用事,不重师道;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间隔和停顿。国内近来的研究表明:教师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也是比较低的,有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提问的理论,加强教师教学提问的艺术修养,对于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2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意识与行为习惯发展的基础阶段,同时也是进行行为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语文课程教学活动需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应用能力角度而言,阅读是尤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而由于课本教学内容的限制,导致学生的阅读学习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小学生具有强烈的猎奇心理,往往对于新鲜事物颇感兴趣,课外阅读能够为学生拓展多样化阅读素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针对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多关注与字、词、句,对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文学素养培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调动学生自主开展阅读活动的驱动力,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能够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阅读活动,在广泛的阅读文本中寻求自身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并能够在兴趣引导下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以实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育目的[1]。

(二)积累阅读素材,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写作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写作训练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小学生在生活经验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很多学生在写作环节都会存在“无话可说”、“无处下笔”的情况。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有效途径,由于课外阅读素材相对广泛,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积累更为多元的阅读素材,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学生在面对写作材料时,能够从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搜集相关元素内容,为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文本写作奠定基础,

(三)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小学教学不仅要完成“教书”任务,“育人”更是教学活动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多类型的文本内容,通过阅读文本的自主学习,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与内涵,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如:学生阅读《西游记》,在了解师徒四人降妖除魔取得真经的故事情节中,能够学习到师徒面对困难与苦难的坚韧;阅读《声律启蒙》,在吟诵中能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化所表现的韵律美;阅读《超新星纪元》可以让学生在科幻世界中调动自己的想象,并理解生命的真谛,游戏中可能存在快乐、可以存在杀戮,犯了错误可以“Game over”,重新开始游戏,但是生命只有一次,让学生理解珍爱生命、珍爱地球的重要意义。多样的阅读内容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首先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场所等。学校应当积极开展“班级书架”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阅读资源,班级书架可以为班内学生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也可以成为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中转站,同年级的不同班级可以进行班级书架图书的互换,便于学生可以获取更多优质的阅读资源[2]。

(二)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教材内容学习情况,同时还要在教学计划中为学生预留一定的课外阅读实践,组织每周一次或者两次的课外阅读学习和交流活动。在课外阅读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其他同学的带动,使学生将课外阅读重视起来,并利用交流过程,深化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活动,能够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侃侃而谈,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信念感,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对学生进行优质读物的推荐

当前文化市场中充斥各种类型的青少年读物,读物的文本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读物的选择时会无所适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优质读物的推荐,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取高质量的课外阅读读物,避免由于文本质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造成影响。如针对中年级小学生可以推荐《千家诗》、《绿野仙踪》、《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等读物,针对高年级小学生可以推荐《狼王梦》、《绘本聊斋》、《三国演义》等读物,便于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四)发挥家庭教育对于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也具有直观影响,教师要重视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家长能够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监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等,摆脱智能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对学生假期的束缚,让学生能够自觉阅读、爱上阅读,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3]。

结束语:

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积累阅读素材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校与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条件、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对学生进行优质读物的推荐、发挥家庭教育对于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作用等途径,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篇13

新课标指导下的阅读课还要求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认识能力是学生通过阅读来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小学生处于对这个世界不断认识的过程中,他们会充满好奇的看待这个世界,在学习中认识这个世界,小学语文的阅读课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能力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3.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上记载了先进的文明和丰富的知识,学生们需要通过丰富的阅读来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人类的文化智慧以及优秀的文化营养。

2.培养自身崇高的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被里面的文字所感染,尤其是当我们阅读一些爱国主义文章的时候,就会感到振奋人心的鼓舞。通过阅读来培养自身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自己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这也是新课标指导下对于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一个要求。

3.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己的优秀品质。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

很多小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不高,没有阅读积极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他们喜欢动,不喜欢安安静静地停下来坐在座位上看书阅读,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于规矩和纪律的观念没那么强,比较喜欢自由,安静地在座位上阅读他们会感觉受到了束缚,会比较反感和抗拒。比如,在很多小学教室的课堂上,总会有一些学生不听老师讲课,自己一个人在下面搞小动作开小差,这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它对于阅读没有兴趣,通常小学生不喜欢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还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很多小学老师在阅读课上没有严格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主导式的讲解,没有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比如有的老师在进行《滥竽充数》的阅读课时,都会将整个滥竽充数的故事讲述一遍当做是教学的核心任务,会忽略了对于这个故事的思考,这是需要师生之间进行良好讨论的阅读课题,如果老师只是将故事讲述一遍,会对阅读课的质量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2.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安排不合理以及教学过程的安排不合理。一些小学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课不够重视,常常会将阅读课改成语文课、数学课等重要课程,阅读课的课程会被大幅度减少。在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将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看,然后老师将全文通读一遍,最后让学生背诵其中的一些重要段落。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没有新意也没有质量,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目标地讲解。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这和老师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在进行《飞夺泸定桥》的阅读课中,素质比较高的老师,会给学生先看有关《飞夺泸定桥》的电影或者资料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英雄们强烈的爱国情操,然后再让学生阅读《飞夺泸定桥》的课文,并且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学生交流解决完成。

三、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仅仅是学习阅读课的重要习惯,也是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中都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多都是有良好的课前预习开始。在进行阅读课之前,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做好上课准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不仅要阅读,还要看、听、写、说,自行设置一些问题,然后自己问自己,自己去寻找答案,如果找不到答案就记下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提出来。比如,学生在预习《琥珀》这篇阅读文章时,可以在预习过程中对以下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琥珀》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琥珀有什么特点?“”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约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约莫’这个词?它好在哪里?“”讨论松脂球是怎么变成化石的?”除了学生需要在课前进行预习,老师同样也要进行预习。老师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调查,也需要根据自己的教课需要来进行课前预习,比如在进行《赤壁之战》的阅读课程教学时,可以先播放《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或者电影给学生看,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花一两节课的时间来看,作为阅读课的预习。

2.在课堂上设置阅读障碍

老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设置相关的阅读障碍,所谓的阅读障碍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设置问题,能够提高学生们阅读的积极性,如果效果好的话,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