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广告是一种文化行为,它的文化行为是通过对产品进行宣传从而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来实现的。而现代的消费,已经从单一的对产品实用性的追求走向对产品文化价值的多元化需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广告已经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一种文化价值。也可以说消费者对广告承载的商品的认可就是对广告所表达的商品的文化价值的认可。
一、广告的重要作用
1、广告为我们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信息是现代社会,同时也是现代广告得以发展的重要资源。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的基础上的,而广告是这个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广告的信息网络,重视广告资源的有效使用。广告为人们提供娱乐和教育的信息,提高了社会的工作效率。
2、广告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
1) 广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在国家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时也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广告向社会大众发表对于某一社会问题的看法,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或是表明即将要采取的政策。国外的许多广告公司在总统或是议员选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广告在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举个例子,陈欧体大家都听过,就是我为自己代言的那则广告。它前一阵推出的聚美优品三周年广告,就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它通过广告对三周年进行宣传,并表示会有大幅度的折扣。这条广告导致聚美优品官网3月1日那天由于登陆人数过多而导致瘫痪,公司决定将店庆延长至3月3日。就单看这三天聚美优品的订单量,就达到4亿元人民币。不得不说这则广告无疑使成功的。广告的成功给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 广告思维方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凝聚。人类思维方式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基本类型。逻辑思维包括人类的一切认知形式,即感性认识形式一一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形式一一概念、判断、推理等。中西广告对此有明显的差异,中国广告重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尚逻辑思维。
中西方的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很多广告中都有表现,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是两则不同的电信广告。中国电信用五个不同的生活片断:沟通就是关怀,沟通就是爱,沟通就是分担,沟通就是理解,沟通就是尊敬。直接、明白地告诉受众,电信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而同样是电信广告,美国的广告则只是巧妙地采用了一个生活细节:打哈欠。一名男子走在街上不经意地打了一个哈欠,不远处一名女子跟着打了一个哈欠,接着一个老人也受感染似的打了一个哈欠,更为有趣的是老人手里牵着的宠物狗也不例外的打了一个哈欠。刚看到这组画面时,我还没反应出广告到底要诉求表现什么,而文案一语道破天机:“communicating is very simple” (沟通其实很简单),在为此广告拍案叫绝的同时,我不得不佩服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就像打哈欠这么简单,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与他人沟通。
2、 广告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在这方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尚敬和尚爱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敬和爱是一对同义词,但两者又不尽相同,敬是自下而上的,而爱则是平等的。受各自不同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广告文化偏重尊敬,而西方的广告则重爱。中国文化崇尚尊敬是自古以来的。中国的家庭规模偏大,亲属众多,讲求以礼法维护秩序。西方家庭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家人父子之间,没有太多的礼仪约束,因此其亲子夫妇相爱之情, 都大方地展现出来,不似中国的含蓄。
这一点在中西广告中有明显体现。今日洋参保健品电视广告:画面上的儿子因为关心父亲的身体,给他父亲买了整盒的今日洋参,却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把洋参送给父亲,也不知道该对父亲说什么。正当儿子小心的面对父亲紧闭的房门练习说:“爸爸,我爱你”时,房门突然开了,露出了父亲惊讶而又迷感的脸孔,儿子终于把洋参递到父亲面前,大胆地说:“爸爸,我爱你”,父亲的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美国一则预防心血管病的药品广告:画而上一位白发苍苍,但是精神矍烁的老年人和他年轻漂亮的新婚妻子站在教堂的前面,脸上露出了自信迷人的微笑。广告语是:“他比他期待的活得要长。”
这两则广告都不失为好的广告,却也说明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一个尚敬,一个尚爱。
3、广告注重的重点不同。
中国的广告文化注重深厚的人情味,体现传统文化的东方价值观,“重群体、轻个体”。西方文化则是由多种民族文化汇合而成的。西方人不以国界为念,到处求学,形成了一种开放型的海洋文化。西方文化强调人性与个性,并影响到西方广告。
“JUST DO IT”(想做就做),看耐克这句与鞋子并无直接联系的广告语,我们似乎就已经感受到了西方世界刮来的劲风,正是这股充分展示个性的的劲风创造了耐克神话。可以说,耐克广告把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它把品牌的忠诚演变成一种信仰,把运动明星“神化”,使耐克品牌不单代表运动鞋,也代表勇于挑战的运动精神。
国内一些成功广告往往懂得满足消费者对文化心理上的需求,安徽高炉家酒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高炉家酒“情满中秋,家好月圆”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炉家酒的市场定位主要象征着家的亲情,而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人团聚,与高炉家酒的市场定位非常融合。再看画面选取的背景是远山和明月,表现出安逸、祥和的氛围,而文字部分,主要考虑到中秋的意境,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采用了“情满中秋,家好月圆”这一广告语,巧妙地把产品的特征――家与团圆的关系融合进去。
三、 中西方广告中文化差异的原因
1、 文化环境不同
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他们的文化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每个地域都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情感需求等方面,并作用于消费行为上。
比如中国文化,自古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部分之中,并占据核心位置。如从文化思想和价值取向上看,注重忠孝节义等人伦道德,这与西方的重利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文化观念截然不同。在中国,国家利益、集团利益、家族利益都被视为是高尚的。偏重情感,重义轻利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
而西方文化则是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的突出和冒尖。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近代文化的主流,整个社会弥漫着尊重个人自由的个人英雄主义氛围。作为西方广告当然无法摆脱与文化本身的粘连着关系,并受制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
2、 文化心理不同
民族情感是影响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这种文化心理是民族文化情感的表现,既有亲和性又有排他性。广告满足了这种文化心理就会获得民族成员的认可,进而接受广告。反之则会遭到排斥。
比如中华民族的家文化,形成于民族成员对于母性的崇拜。很少有民族会像我们这样崇拜母亲,我们会把最高尚、最神圣的事物比作“母亲”。会把最美的赞扬送给母亲。所以,凡是用“母亲”来做广告,普遍都会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心理认同。而西方人的心理结构比较复杂松散,人本、行为为基本内容。形成了西方特有的文化心理。
应该说,中西方广告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中国重视和谐,强调秩序,主张宽容,因此中国广告文化注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感,并以此来求得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完善。但是在重视群体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个人的权利。西方广告文化讲求一人为本,注重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人的权利,通过个人的奋斗和竞争来实现自我价值。充分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往往导致个人主义盛行,人对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淡漠,人际关系的疏远。
总的来说,关照他者,反思自我,取长补短是21世纪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诗文.《电视广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前言
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一词最早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的《无声的语言》中出现,指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不同的民族因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地域环境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交流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天然的屏障与阻碍。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文化特征是国际间“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和冲突,接下来笔者将从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出发多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做一详细分析,并探寻有效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方法途径。
2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2.1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在对待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内在的表现在中西方思想观念的差异。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在注重直接感受的基础上实现从一般到具体的认识过程,而西方的思维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体现在认识的模式上,中国素来重视“天人合一”,即人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整体性思维中国认识世界的基础;西方在自然科学的指导下,建立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保护个人的利益和自由、独立发展等西方观念体现出了西方的个体性思维。
2.2价值观念的差异
有学者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真正发展,必须正确认识中西方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传统的家庭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和血脉观念,家庭内部长幼有序、辈分有别。但是在西方的家庭中,儿女18岁后就离开父母,对父母也不承担赡养的职责。在对待个人隐私上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注重团结和坦诚,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而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的问题,贸然问一名西方女子的年龄,会引起西方女子的极大反感。
2.3法律观念的差异
法律是在文化土壤中盛开的鲜花,不同的文化催生了不同的法律精神,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法律观念的差异上。中国注重“以和为贵”和“家和万事兴”,打官司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是有伤和气和不光彩的事情,制定法律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由于缺乏明确的公共意识,法律的执行也要依靠道德的规范。西方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比较浓厚,法制精神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西方法制化国家里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一所大型商场因建筑不恰当形成旋风致使老人摔倒,商场被告上法庭,老人获取了高额赔偿金。
3中西方日常生活中的差异
3.1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十分重视中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狗”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下多用于贬义,影射坏人、笨蛋或背叛的人,如“狗东西”、“狗屁不通”和“走狗”。但是西方的语言环境下,从“a luck dog”中即可看出与中国的“狗”意象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再如中西方在数字使用习俗的也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喜欢偶数,例如“好事成双”“十全十美”等都寄予了中国人的美好愿望,而在西方国家了人们偏爱奇数,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数字。
3.2交往习惯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加深了国际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强调了把握中西方交往习惯的差异的重要性。首先在称呼上,中国重视“长幼有别”,所以不能直呼长辈的姓名,而在西方亲属之间直呼姓名是亲切和礼貌的表示。其次在见面问候时,中国人为了表达自己的关心之意,常常说“你去哪里?”或“你吃饭了吗?”,而面对西方人“你去哪里?”明显冒犯了他人的隐私,“你吃饭了吗?”西方人会误解为你要请他吃饭。最后再告别用语上,中国人注重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感激,例如在告别时说“多谢您的指点,学生我受益匪浅!”,而西方在告别时多说“Happy talking to you !”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欣赏之意和交往过程的评价。
3.3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方式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国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目的着眼于未来找到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片面注重学生的成绩高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此外,中国孩子缺少必要的社会教育,造成社会使用能力比较低。目前,中国教育不断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方的教育重视孩子多元化的发展,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自由民主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才,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上与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3饮食文化的差异
“民以食为天”,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具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对食物强调“色、香、味、意、形”俱全。中国人习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中国人的饮食工具“筷子”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形象代表。西方人在饮食上追求简单和营养,十分重视进餐礼仪。西方人出于卫生的考虑,在进餐是实行分餐制,以“刀、叉、匙”为饮食工具。
4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途径
4.1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深中西方之间的沟通了解
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深中西方之间沟通和了解,是在差异下实现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文化没有贵贱之分,跨文化交际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世界人民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中西方要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尊重对方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最终实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
4.2在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上提升和完善自我
“入乡随俗”是跨文化交际过程避免出现误会和尴尬的有效方法,实现“入乡随俗”的前提是了解西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即通过交流和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效的语言交流要考虑特定的语境和交流环境,如见到中国朋友仍旧以“你吃饭了吗?”的形式打招呼,见到西方人则说:“How are you !”此外,跨文化交际者要汲取世界文化营养,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交知识和社交技能,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阻隔和文化障碍。
5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交往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和完善自身文化素养是扫除文化差异障碍的有效途径。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不断交流和碰撞,跨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共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最终也将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董芳.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J].理论观察,2012(4)
[2]邵彤.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黄耘.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南方论坛,2010(3)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总的说来,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一般使用两种方法: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人们经常注意到语言交际却很容易忽略非语言交际。然而一些调查显示,在我们的交际行为中,使用非语言交际的比例是65%,而语言交际只占35%。通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发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沉默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旨在对东西方文化之间沉默的不同含义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首先讲述了非语言交际和沉默的重要性;然后谈到了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含义;最后讨论了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
1、非语言交际和沉默的重要性
在萨莫瓦尔所写的《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指出,非语言交际包含了交际环境中由说话者以及他\她对环境的使用而产生的所有非语言刺激,且这些刺激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有潜在的信息价值。(萨莫瓦尔,2000:149)。人们进行交流时谈话者经常会不自觉地进行许多非语言行为,而这些行为对与话者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可以反映说话者的情感状态,从而促使对方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一个人做演讲时,如果有些观众打瞌睡或者坐在那儿玩手机,这时候演讲人就很可能会意识到,听众对他的话题不感兴趣,尽管听众没有发出任何不满的声音。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演讲人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改变话题或者提高声音等等。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它有时可以包含许多言语交际所不具备的信息。
相应地,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沉默也可以表达许多信息,尽管沉默意味着“没有声音”。英语中有谚语提到:讲话是银,沉默是金,而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格言:无声胜有声,大音希声等等。从这些谚语中我们可以知道,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2、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沉默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作用。这一点可以用《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例子进行详细的说明:关于“你愿意嫁给我吗?”的回复,在英语中沉默被理解为不确定,在日本和中国,沉默会被视为接受,而在伊阿古,如果女性沉默地呆在那里会被理解为拒绝,而如果她跑掉会被认为是接受。(克莱斯托, 1987: 172)
尽管不同文化对待沉默有着不同的态度,但是总的说来,东方文化强调沉默而西方文化侧重于说话和讨论。
在东方文化中,例如在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国家,沉默起着主导作用且往往有着积极的意义。人们高度赞扬沉默,并把它视为磨砺人格和美德的一种方式。在中华文化中,人们认为沉默有时比有声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在交际过程中总是把沉默理解为尊重,友好和接受。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沉默才能获得睿智和内心的平静。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讲出自己的意见之前常常深思,尤其是当他们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们总是用沉默表示同意,接受,而不是直接拒绝。日本文化也非常重视沉默的重要影响。非常有趣的是,日本妇女愿意寻找沉默寡言的丈夫,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更可信,而那些健谈的人会被认为是缺乏诚意或很肤浅。
与东方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中沉默具有很多的负面意义。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强调朋友和家人之间的交流,却很少使用沉默(萨莫瓦尔,2000:172)。犹太语中甚至有一个谚语说道,一个人即使上了天堂也不该沉默。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西方文化中交际是多么重要。尽管英语里也有句老话“讲话是银,沉默是金”,但它往往适用于儿童面对成年人的态度,在成人世界里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在成年人的交际中,一个人理解了问题之后必须做出回应,即便是很有可能给出错误的回答。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只是保持沉默的话会被别人理解为是一种蔑视。有时即使是回答:“我不愿意告诉你”也比保持沉默好(宋丽华,陈昭,2003)。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抓住每一秒钟谈论说话,以避免沉默可能造成的尴尬后果。因为在崇尚修辞和对话,赞扬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善于辩论的思想家的西方文化中,人们并不觉得沉思冥想有什么吸引力(萨莫瓦尔,2000:172)。
因此,在东西方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中,沉默的不同含义很容易引起交际障碍、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一方面,西方人认为,东方人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对话题不感兴趣,或是反应速度太慢以至于难以抓住要领,或是缺乏自信。另一方面,东方人总是责怪西方人很容易争吵而且他们声音太大,这些让东方人觉得很不舒服,认为西方人有些粗鲁。比如在国际贸易中,西方人把沉默看作是对建议的否定。因此,东方商人总是保持沉默的举动经常会让他们的西方贸易同伴感到困惑。西方商人常常误解为东方商人缺乏信心或者是怀疑他们对正在洽谈的项目不感兴趣。与此相反,东方商人常常因为西方贸易者的大嗓门感到不舒服。有时,他们会误以为西方人在生气。事实上,在东方文化中沉默只是意味着他们正在花时间消化信息以便于做出正确的回应。然而,这些沉默行为却让西方人感到迷惑。他们不知道沉默意味着什么,是接受?是拒绝?还是犹豫?他们别无选择,只有长时间的等待,慢慢不自觉地就会生气。这种沉默的不同含义引起交际障碍的例子数不胜数,由此可见,了解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对跨文化交际是多么重要。
3、差异产生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呢?最重要的因素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深受儒道佛三教的影响,东方文化强调孤独和沉思冥想的重要性,因为这三教都追求平静的生活,心与心的无声交流而并非语言沟通。因此在东方文化中,沉默往往意味着谦虚和深刻的思想。
佛教教育人们要谨慎说话并且保持心灵的和平。正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突然了悟一样,佛教的信徒们认为只有通过久坐和深思才能理解佛教的真谛。其教义之一就是,真实的东西一旦说出来就不再真实了。 中国伟大的学者孔子曾告诫人们,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告诫人们要谨慎说话,尽量少说话。同样地,道教对于沉默也有类似的看法。在道教的经典之作《老子》中,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这也显示出了沉默的重要性。
与东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并不那么看重沉默。他们的哲学和艺术强调口才的美感和智慧。沉思冥想对他们来讲没有多大吸引力。在西方的历史和文学中很少有关于沉默的典故,而关于修辞和对话的典故却比比皆是。
在西方文化中,人类最初被定义为“一种会说话的动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人眼中语言的重要性。古希腊人把语言作为寻求真理、表达事实、影响他人的工具。当时,学者们一般都是通过交流,有时甚至是和别人辩论来获得新知识和新思想。著名的哲学家和修辞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因他卓越的口才和智慧被后人铭记。因此,西方人重视口才,鼓励争论和辩论。他们很容易跟别人交谈以避免沉默带来的尴尬。
此外,霍夫斯泰德的四个价值维度之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也可以用来解释沉默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在倾向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人们依赖于亲戚、朋友、组织等团体照顾自己,同时作为代价他们也会忠于组织。相比自身,他们更重视组织的观点,需求和目的(霍夫斯泰德,1980:81)。因此,这种文化里的人在和别人有不同意见时,往往会选择沉默而不是直接说出来。显然东方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比如在中国,如果家长错误地责怪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也不会违背他们,而是保持沉默以示尊敬和孝顺;如果老板不公平地责备了员工,员工们也会保持沉默来尊重老板的权威;如果朋友或同事错误地责怪他们,他们仍然会保持沉默给朋友留足面子。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受欢迎。正如霍夫斯泰德指出的,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我”这种意识而不是“我们”盛行,在任何社会环境中个体都是最重要的单位,个人的独特性是最受珍视的价值(霍夫斯泰德,1980: 67)。因此,这种文化中的人们遇到上述同样的各种情况之后,会有不同的反应。孩子们有时会尽全力捍卫自己的正确行为;员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往往会以报告或谈话的形式告诉老板;当朋友和同事误解他们时,他们经常会开诚布公地朋友和同事交谈来澄清事实。他们很少保持沉默,不会让事情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而不管不顾。
因此,东西方文化的人们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当这种不同应用到沉默的使用和功能时就会产生对沉默的不同态度和理解。如果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知道在对方的文化中沉默的意义,那么他们在交流时就很容易误解彼此。因此,要消除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可能造成的误解,谈话者应该预先了解沉默在他们的文化中不同的含义,这对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总的说来,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沉默在东西方文化都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提供许多有声语言不能表达的信息。
然而,不同的文化对沉默有着不同的态度,沉默在不同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在受到儒道佛三教影响且集体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的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多强调的是沉默而非口才。他们坚信,沉默意味着谦虚、尊重和深入的思考。他们总是希望用沉默来达到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因此,在这种文化中沉默拥有许多积极的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因其口才受到了广泛的推崇,个人主义极为盛行,因此人们强调口才和交谈。同时他们认为,沉默代表了许多负面意义,如缺乏自信,心不在焉等等。他们更愿意努力地通过交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东西方文化中沉默的差异很容易在他们的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交际障碍。因此,掌握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Carley H. 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6.
2. E.T.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 Fawcett,1959.
3. E.T. Hall & M.R. Hall, Understanding Culture Differences [M].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 1990.
4. Greet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M]. Beverly Hills: Sage,1980.
5. J.K. Burgoon, D.B. Buller & W.G. Woodal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Unspoken Dialogue [M]. New York: McGraw-Hill,1996.
6. Samovar Larry A., Porter Richard E. & Stefani Lisa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 老子(韦丽英译). Laozi [M]. 湖南:湖南出版社,1994.
龙作为中国的图腾,在我们心中以一种威严而神圣的形象存在着。在西方,希伯来文化(Hebrew)中龙本是拥有不限力量的神圣之物,甚至后来的凯尔特人(Celt)也一度崇拜于龙(dragon),直到基督教诞生后,龙被贬为“恶魔”。今天,大多数西方人认为龙是一种富有力量的邪恶象征。这正如我们认为猫头鹰是不吉利的,而在西方人眼中它确实充满智慧的,从“as wise as an owl”这句话中我们便可窥见一斑。还有,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很重视长幼尊卑,我们不会直呼长辈的大名。在西方则不同,他们更注重平等,他们认为父子、爷孙都应该是朋友,而朋友之间直呼其名则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在听到儿子称呼父亲“John”时肯定会认为这是儿子对父亲的不敬,实则不然。
由此观之,了解其独特文化也是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必不可少的任务。因此,教学改革改的不单单是方法,内容的改革也是必要的。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中西文化差别的意识的培养更应该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由于中学课时的限制,我们自然不能正堂课长篇大论的谈中西文化差异,但是平时的逐渐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分析单词时,我们不应仅限于告知学生们词义和其在文章中的用法,将单词背后的文化意义传授给学生同样重要。有了文化背景的单词不在是一个个干巴巴的字母集合,而更加饱满。这更能帮助学生们记住单词。就说简单的“dog”一词,在中国虽有忠实之含义,但是更多的却是“狗急跳墙”、“狗咬吕洞宾”等不好的意象。相反在英语中,“dog”却常常含有褒义成分,如“lucky dog”意思是“幸运儿”。“又如我们中国人并不介意谈及“年龄”或是“工资”等问题,但是在西方,这些都是很避讳的。
这些零碎的知识不可能在一堂课内串讲完全,但它们又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些基本的文化知识,我们的学生就无法对自己学习的语言有充分的了解,无法很好的使用它,在用这种语言交流时更会暴露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文化的教育,在平日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们介绍文化差异,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这不仅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丰富了文化知识,也培养了他们地道的语言感觉。
比如说我们在接电话时总爱说“我是***”。而在英语交流中,表达为“This is ***.”在接受礼物时我们常会说“真是让您破费了”或者是一些推辞的话语,而地道的说英语的人则是说“Thank you”或者“I really appreciate.”等,多在表达谢意或者喜爱之情。这样的语言差异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困扰,或是在做情景对话练习时会被我们自己的文化引错路,不免会说一些不地道的“Chinglish”。这说明我们的同学们还没有养成一种感知文化差异的自觉意识,也说明我们更要重视在这方面对他们的悉心培养和引导。
关键词:中西建筑 建筑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TU -0文献标识码:A
中西建筑文化的本身具有民族性、丰富性、历史性,但是从宏观上来讲,整个西方建筑具有共通的特征和文化内涵,这与中国建筑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文化视角下的中西方建筑进行比较研究。
一 建筑材料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受其自然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文化心态的影响。中国建筑自古以来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而西方主要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
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由于地理环境辽阔,而导致各个地域之间存在较大的自然差异,但是无论民居或者宫殿等建筑,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土木为建筑材料。中国以农业为主的原始经济,使得人们对土地和植物有着特殊的眷念,造就了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所在从上古时期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人们自然将十分常见的土木作为最为基本的建筑材料。而后衍生而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更是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可以说,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的中国古人,将土木结构作为建筑的最基本的材料,从本质上说是重视生命亲和关系的体现。
据考证,我国古代的穴居、浅穴居、巢居等建筑,基本上都是黄土与树木建造而成的。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以黄土树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传统,却依然被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征。例如,在中国南方,由于气候湿润,植被茂盛,南方民居除了采用青瓦覆顶,以砖砌墙外,大量的建筑材料都是木材。以粉墙青瓦、砖木石雕、亭台楼榭、层楼叠院等为主要建筑基调的徽派,就是一个典型木质结构建筑形态。与此类似的还有我国云贵高原一带常见的木楼和竹楼。西南地区因为气候潮湿把民居抬离地面,便有了所谓的吊脚楼,这类民居所用的材料都是木材。而我国的北方民居却一般多用砖瓦黄土作为建筑材料,例如西北地区的窑洞,东北地区的土坯房,都继承了我国古代穴居的传统。
比较之下,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古罗马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蕴藏有大量石灰岩和大理石等石材资源。这也成为古代西方人选择以石材作为建筑材料的自然环境基础。加之,西方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西方人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心态,而后衍生成为“体分为二”的哲学传统,都影响着西方人的社会文化。西方人选择石材作为建筑材料,一方面体现其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宗教观念的影响,石材隐喻着宗教的神秘感与神圣美感。这种产生于原始文化中的“恋石情结”,使得石材建筑成为欧洲自古希腊到西方现代崛起的20世纪初期,整整2500多年建筑史中的主流建筑文化。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中世纪欧洲的教堂等等,都是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宫殿等官方建筑,都已经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土木为建筑材料的中国建筑,在质感上偏于朴素、自然而优美和谐,更富有生命的情调和阴柔之美。而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西方建筑质地坚硬、可塑性很小,给人以力量感、力度和刚度,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二 建筑结构的差异
北宋精于修造木塔的喻皓在营舍之法的著作《木经》中说:“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这里的“梁以上”指屋顶,“地以下,梁以上”指屋身,屋身以下阶梯、台基便是屋基。喻皓的这种描述,明确指出了中国建筑结构的3个组成部分即:屋顶、屋身和屋基。无论是以木材构架的叠梁式和穿斗式,还是土木混合结构混合式建筑,作为中国建筑的个体,都是由这3个部分构成。在空间造型中,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结构特征莫过于屋顶之美。传统的中国建筑多采用梁柱支撑屋顶,同时为了防止以土木为主要材料的构件损坏或腐烂,而采用了斗拱技术使得屋檐在斗拱的支撑下向外延长,以便阴雨天气将积水排出屋顶。
梁思成曾有过这样的阐释:“历来被视为极特异、极神秘的中国屋顶曲线,其实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并没有什么超出力学原则以外和矫揉造作之处,同时在实用及美观上皆异常的成功。这种屋顶全部的曲线及轮廓,上部巍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美丽的冠冕,是别系建筑所没有的特征。”正如梁思成所说,中国建筑的屋顶多种多样,并且成为中国建筑空间造型中最为精彩的一个部分。这种如翼轻展的具有坡度的屋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各具特征,例如在大唐时期,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屋檐出挑深远,在日照之下投下美丽的阴影,使人深感其自然生动之美。而清代的建筑屋顶坡度陡峭,让人深感其庄严肃穆。总体上,由于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建筑多表现出和谐含蓄之美,重视建筑各个结构部分的协调共生,统一通顺。因此无论是损坏了建筑中的哪个部分,小到一木一墙,都会给人以残缺不全的感觉。
比较而言,西方建筑追求一种与自然对立的结构形式。夸张的尺度和精密的几何比例之下的西方建筑,体现了西方人改造自然的征服精神,这种“数的结构”建筑,处处强调的是人工伟力而非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古希腊帕提侬神庙的立面、平面和剖面,在内外部空间都有着相互适宜的几何比例,从而建造出一种“数的结构”美。
就如中国建筑的屋顶之于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性,西方的雕塑艺术之于西方建筑,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经过了巴洛克文化和洛可可文化以后,西方建筑开始营造一种雕塑美。其注重建筑立面的雕塑,而不是结构,这种雕塑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结构的美是透过雕塑来创造的,结构是内在的,雕塑是外在的,因此从外表看,西方建筑雕塑感十分强烈。这种雕塑感是富有重量和力度的顽强的美感,伟大崇高而又震撼人心。例如柯布西埃充满激情的建筑作品“朗香教堂”,实际上是一座令人充满想象的雕塑品,这部经典创世之作不仅体现了西方建筑追求雕塑感的建筑文化理念,也在现代建筑文化中,体现了西方建筑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 建筑空间布局上的差异
中国社会自古以血亲关系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这种血亲家族关系对中国建筑的群体布局的影响深远。我们常见于中国建筑的群体空间布局,多是以“四合院”的形式出现,讲究以和为贵的中国,建筑上体现了一种家族式集体的美。王国维曾说:“我们家族之制古矣。一家之中,有父子,有兄弟,而父子兄弟各有匹偶焉。即就一男子而言,而其贵者有一妻焉,有若干妾焉。一家之人,断非一室所能容,而堂与房又非可居之地也……然欲诸室相接,非四阿之屋不可。四阿者,四栋也。为四栋之屋,使其堂各各东西南北,于外则四堂,后之四室,亦自向南北凑于中庭矣……”王国维的这段话,说明了中国古代家族制对中国建筑群体布局的影响,家族结构与建筑布局的相互照应,最常见的庭院是四合院、三合院、二合院。总的特点是由数座建筑个体与墙、廊等围合而成,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构成一个递进式的建筑群体。多个庭院被组织到一个群体布局之中,表现在出一种主从分明,轴线齐整。庭院建筑组接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国建筑布局的条理性,也体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秩序和清醒世俗的理性精神。
与中国建筑不同的是,欧洲建筑不受血亲关系,家族观念的影响,不再追求中国式的封闭式的建筑文化形式。在西方,广场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它与城市一起成长,成熟。它是城市政治、经济与文化交往的中心区域,在广场的四周往往建有政府大厦、教堂、剧场、商场、神庙等等。广场是一种富有民族个性的建筑文化,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一个中心广场,周围有市政府大厦、圣西密尼安教堂,总督府与圣马可图书馆等著名建筑。圣马可广场为市民们提供一个开放的娱乐休闲场所,是一个人们用于嬉戏玩耍的露天客厅。广场的开放性,是西方人活泼、好动的个性的体现。
另外,西方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一种高空垂直、挺拔向上的形态。同时,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的社会文化心态,这决定着西方建筑重视个体特性的张扬特点,在空间布局上多努力突出其个性特征,尽可能建造得高大挺拔。例如法国莱茵河畔的斯特拉斯堡主教堂,高达142米;德国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古罗马的万神庙,其穹顶直径和顶端高度均达43.3米,混凝土建造的墙体厚度达6.2米,实为庞然大物。古罗马城的一个平面呈椭圆形的大角斗场,规模巨大。长188米,短轴156米,观众席立面48.5米,分为四层,可容纳8万观众。这些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建筑个体,在体积和高度上的庞大,突出了西方建筑的个性形象。这样的建筑空间布局,是西方世界开放民主的社会文化氛围的有利体现,反映了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利用技术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
四 精神层次的差异
布鲁诺・塞维在《建筑空间》论一书中,对欧洲建筑文化的人与神的冲突做了这样的阐释:“埃及=敬畏的时代,那时的人致力于保存尸体,不然就不能求得复活;希腊=优美的时代,象征热情激荡中的深思安息;罗马式=武力与豪华的时代;早起基督教式=虔诚和爱的时代;哥特式=渴慕的时代;文艺复兴式=雅致的时代;各种复兴式=回忆的时代。他指出在建筑史上这一主题是不断转换的,从精神层面上来讲,建筑和其他文化一样,也是以人与神的文化冲突调和作为文化主题的。
中国建筑文化中提及人与神的关系,当然要从最原始的天地宇宙观开始说起。上古时代的中国建筑实际上就是人们心中的宇宙,世人从天地宇宙中划出一个人为的时空领域,房屋建筑效法人们想象中的天地宇宙的外形。可以说在古代中国,人与建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天地宇宙起源于建筑文化的起源,原是合二为一的。“人类之初,仅能取天然之物自养而已。稍进,乃能从事于农牧。农牧之事,资生之物,咸出于地,而其丰歉,则悬系于田。故天文之智识,此时大形进步;而天象之崇拜,亦随之而盛焉”。早在殷商之际,地上的王权观念放映到“天”上,便形成了人们心中关于“天帝”的观念。而后,“天帝”,“天”,在殷末周初被奉为神灵,人们在行事之前,常常问卜于“天帝”。而古代的皇帝就是“天帝”的替代,帝号统摄天下,进而使得人们对天地宇宙的崇拜,演变成对建筑营造活动的崇拜。
相比较而言,在体现人与神的冲突调和关系时,西方建筑有着比中国建筑更为明显的特征。例如其宗教建筑,都在空间的建构中留下了“神”的痕迹。正如黑格尔所说:“自由地腾空直上,使得它的目的虽然存在等于消失掉,给人一种独立自足的印象”。“它具有而且显示出一种确定的目的,但是在它的雄伟与崇高的静穆之中,它把自己提高到超出单纯的目的而显示它本身的无限”。西方教堂人与神的冲突,基本上是以神的灵光压倒人性为特征,却不等于人性的彻底毁灭。在神面前,人一方面变得渺小,一方面又把自己的理想寄寓到神那里。而在中国,由于儒家传统文化的强大和顽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淡泊宗教的民族,使得中国宗教建筑,尽可能收敛神的灵光,舒展人的姿态。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年版。
[2]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 王振复:《中国建筑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柏瑞克・纽金斯:《世界建筑艺术史》,安徽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
[5]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