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篇1

1草原生态现状

1.1退化及沙化

草原退化主要表现在植被的覆盖度降低、优质牧草比例下降。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部分草原牧草都为可食性牧草,产草量高,牧草优质。为牲畜的繁衍和栖息提供的优异的环境,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几年,草原过度的超载放牧,致使草原发生了退化,草原产草量的大幅下降,优质牧草比例逐年降低,畜牧业发展受到巨大影响。草原的退化也使狼毒、醉马草、棘豆等有毒有害的植物大量生长,有害生物虫害与鼠害泛滥成灾。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以上情况导致了我国草原逐渐退化、沙化、盐碱化,甚至出现了沙丘以及带状沙群的情况。

1.2自然与人为影响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对草原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无节制无计划的乱垦乱挖行为造成草原的面积不断缩减,现存的草原也不同程度地遭受到破坏。例如,阿坝州红原县月亮湾大草原慕名前来打卡的人越来越多,旅游人数激增,草原人为破坏日益严重。如果不加以限制和保护,长此以往,大草原就会逐渐沙化和消失,土地沙化会到过度吸收阳光造成地表温度升高,导致降雨量降低甚至是干旱的恶性循环后果,会直接和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2现阶段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面临的问题

2.1建设内容单一

现阶段,在进行保护建设过程中,所需要建设的内容安排相对单一,并且不具有系统性,导致相关部门无法从整体上进行草原建设工程的协调,不利于保护建设工作的开展。在进行草原建设的过程中,工作内容需要扩大覆盖面,其中包括对草场的大面积补播改良、封育围栏、治虫灭鼠、优质饲料基地的建设减轻草原压力、对草原进行实时的生态监测等诸多方面。

2.2草原保护和牧民收入的矛盾

一直以来,进行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很多时候都会影响到牧民的经济收入,即使有着新的相关政策,也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为此,需要在保护建设工作中重视牧民的收入因素,在保障牧民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开展工作。

2.3控制牲畜数量和科学合理放牧

一些牧民为了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断添加牲畜的养殖数量,一旦超出草原的承载力就会导致草原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要科学布局,划区轮牧、根据放牧时间合理计算载畜量,科学合理利用草场,使草场对畜牧业发展利益最大化。

3草原生态治理修复策略

3.1大力宣传草原生态建设

在草原生态治理修复工作过程中,各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与当地政府宣传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加强对生态草原的保护与建设的相关宣传,让当地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举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相关宣传讲座、发放有关草原生态建设的宣传单,并充分利用现阶段被人们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如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手机中的公众号等宣传形式,有效提升当地广大人民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与此同时,宣传部门应当及时为人民群众普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人民群众对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视性以及约束性,针对一些恶意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人,应及时按照相关法律进行惩处,保证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效性,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3.2构建科学合理的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

从草原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现阶段的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与当地的畜牧业发展,已经逐渐凸显出了两者相互矛盾的局面。由于畜牧业在日常发展中,一些牲畜饲养人员需要将家畜赶到草原上进食,对草原破坏力度较大,甚至草原中一些牧草在幼苗期间就被牛羊啃食掉,最终导致草原面积逐年萎缩,造成草原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因此,现阶段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是畜牧业良性发展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引导群众秉着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理念去发展畜牧业,并且根据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为其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方可有效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

3.3完善草原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现阶段有关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已经逐渐被制定出来。但在其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法律漏洞,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空子来进行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活动。如现阶段的草原法在执行过程中,对违法的人民群众的惩罚手段与力度相对较轻,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忽视,进而造成了一些法律条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流于表面的现象。因此,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针对在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进展中出现的问题,按照草原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工作。对于草原的占用、征用情况,应当进行一系列的严格审批,尽量降低草原面积被征用的频率与数量。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日常开展中能够有法可依、依法治人,确保草原生态面积不被破坏。

3.4加强相关部门执法力度

草原生态面积的减少以及被破坏的主要因素是人们自身的生态保护意识太低,且部分群众个体在其自身的思想中以利己主义为生活理念。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能力,加强对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查处力度。在实际执法环节中,相关部门应当根据涉事案件的个性化差异,及时调整与完善现阶段的有关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对一些比较典型的草原违法案例,应通过各大信息传播终端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更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该种违法乱纪行为对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巨大危害。最后,相关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应为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执法形象,并且要求执法人员一定要深刻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执法能力。确保执法人员能够在执法过程中坚守文明、公正的执法原则。

3.5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中,相关部门应当创建相应的生态保护补贴或奖励相关政策。需要重点保护的地域中,如水资源保护区、草原生态重点保护区等,应当禁止开垦、放牧、滥采、滥挖等,对周边的生活人员按照相应政策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于一些可辅助畜牧业发展的草原,相关人员应当根据草原生态环境现状、草原覆盖面积以及现阶段可承载的牲畜数量进行合理规划与控制,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草原生态建设体系。与此同时,应积极引导当地畜牧领域中的广大人民应当在草原上进行划区轮牧,为草原区域面积的草地恢复争取时间,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草原建设机制。

篇2

农林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民的经济收入、建筑行业发展及社会林业资源的供求有着密切联系,还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林保护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经济效益显著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林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其他森林资源不同的是,农林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经济优势。农林主要由一些具备经济效益的林业种类充当,通过自身经济价值体系,提高农林的经济收入,在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还能发挥自身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保护农林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我国的国民收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例如:截至2005年,我国华北地区苹果栽培面积为59.6万hm2,苹果产量达609.32万t,经济产值5 623.5万元。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1.2生态效益显著

一是森林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对一些土壤侵蚀物质进行有效的抵抗与控制,避免水分流失的同时,还能通过自身的根系涵养水源;而树冠能够有效的拦截降雨,改变雨滴落地的方式,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而林下的枯落物和林农间作地中的低矮农作物构成的地表覆盖物可降低雨滴的冲击力及片蚀,减少径流中泥沙的输送,储蓄大量的水分。二是农林具备保持土壤肥力的功能。农林地上或地下部分腐烂物能够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下形成有机肥,并通过雨水渗入土壤底层,改变土壤自身的营养结构,增加肥力。三是农林能够改善环境小气候,调节温度与湿度。四是农林还可提高系统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森林的覆盖率等,特别是林农复合经营中的林木对农作物具有保护作用。

1.3社会效益

农林作为我国森林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不仅关系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一是农林基于自身的优势,除了满足工业、农业及手工业的原料需求外,还能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发展农林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农村的就业压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三是农林在发展的过程中,产品的多样化除了能满足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外,还能满足城乡人民的生活需求。四是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和景观的美化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森林的景观美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2农林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保护环节。农林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防风效能

在一些风力较强的地区,农林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一道道屏障,通过改变农林附近地层面的气流运动状况,降低风力的运行速度,保护周围的地面免受风力的侵害,在降低沙尘暴发生的同时,还能对周边城市起到有效的保护。研究表明,1 hm2防护林可保护逾100 hm2农田免受风灾。其防风效益体现在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2个方面。一条疏透结构的防护林带,迎风面防风范围可达林带高度的3~5倍,背风面可达林带高度的25倍,在防风范围内,风速减少20%~50%,然而要想充分发挥出农林的防风效能,还需要注意以下2个方面:一是农林的面积大小。对于风力较强的地区而言,要想真正达到降低风速的功能,则需要结合当地风力的实际状况及周边环境,科学的规划农林面积,确保农林防风体系的完善构建。二是农林的高度以及距林带的距离也与农林的防风性能有关。不同的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下,农林的组成体系不同,农林的实际高度以及防风性能也有所不同,由此就需要相关人员在构建农林防风体系时,能够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及地理环境,科学的选择农林品种,在确保农林品种成活率的同时,还要确保农林防风效能的充分发挥。

2.2对生态环境的调控功能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类气体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还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在生态环境调节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空气污染这一状况,农林中的植物能够凭借自身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人类生存需要的氧气,同时还能吸收大量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例如:1株树能吸收二氧化碳16 kg/d,150 hm2杨、柳、槐等阔叶林可产生氧气100 t/d。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占有树木10 m2或草地25 m2,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处,所需要的氧气也有了来源。

2.3防尘效能

在农林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生态复合体系,使其在面对沙尘暴时,能够及时的改变农林周边近地气层中风场及温度场,使其在随风移动的过程中与大气之间进行相应的物质交换,避免大气污染因子的扩散。树叶上面的绒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对尘粒有很强的吸附和过滤作用。1 hm2森林每年能吸附粉尘50~80 t,城市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一般要比非绿化地带少1/2以上。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大气降尘主要有2个来源:一是来自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外,主要由风力进行输送,除了扩散范围大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远距离输送的性能,破坏性强。二是近距离输送。这种输送模式多来源于下垫面湍流和局地气候。与远距离输送不同的是,这种输送模式能够对农林周边的土层造成严重的破坏。

与此同时,在农林生态复合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与生活环境,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构筑一道天然屏障。事实证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之所以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防尘性能,其主要原因在于系统具备一定的小气候特征与净化性能。在整个农林系统内,农林结构能够在风力到来时削弱风力,减小风力速度;且防风效能越大,越能保障土壤的湿度不受风力影响;在一些局地气候条件下,农林能够减轻尘埃的近距离输送,同时还能吸附周边的一部分尘埃,在抗御封杀降尘灾害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4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

众所周知,森林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涵养水源,在整个自然水循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自然降水,农林能够凭借自身的根冠截留大部分的降水,同时还能通过枯枝败叶将剩下的水源蓄留起来,有的通过农林的根系被吸收,而有的则通过蒸发返回大气。相关研究表明,1 hm2森林一年能蒸发水8 000 t,以此来增加林区周围空气的湿润度,增加降水,调节气候。此外,农林还具备保持水土的功能。研究表明,当雨水达到500 mm时,泥沙的流失量为林区面积的100倍,大量的泥沙势必会造成泥石流及山洪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农林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通过枝叶减小雨水对土地的冲刷力,减少泥土的流失量,保持水土[4-5]。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认识到农林保护的重要性。在关系着我国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由此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在原有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农林保护的各个环节,在确保农林保护质量的同时,还能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基础。

4参考文献

[1] 何新华,徐为山.滇南少数民族农林生态结构多样性与持续发展——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为例[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5(4):39-45.

[2] 任海,李高飞,申卫军,等.发展广东复合农林避免农业土地的荒漠化[J].热带地理,2004(3):231-236.

篇3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排名远远落在后头,而在社会大发展过程中,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做好森林生态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一、森林生态功能价值与森林生态效益价值

(一)森林生态功能价值。森林具有天然的生态功能价值,其对周围环境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森林在土地荒漠化地带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可以起到保持水土平衡的作用,在干旱的地带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在气候严峻的地带还可以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等等。

(二)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森林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具有森林生态的效益。例如,比如利用农田防护林来对周围环境进行调节能够实现农田增产,增产的量就是农田防护林产生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

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自1998年我国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2016年我国南方有再次发生特大型洪水,受灾面积约为14个省份,直接经济损失137亿元,不仅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还对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过度开采森林以及乱砍滥伐是造成洪水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退化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占现有草地面积高达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8.2%,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醒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森林资源匮乏是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政府以及人民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森林工程建设,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努力。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标准水平的23%,与世界水平相差悬殊,因此必须进行不断的努力,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森林资源覆盖率进行有效提高。成熟林和过成熟林是用材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上述木材蓄积量呈现出大幅度下降趋势,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导致树木数量锐减,按照当前消耗速度,地球上的树木使用量仅剩7-8年。因此,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势在必行。退耕还林是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有效手段之一,对该种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可促使荒漠化面积进减少,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三、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存在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具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我国大约有400多种的野生动物长期处于饱受威胁的状态,濒临灭绝。更不要说是世界上的所有野生动物了。野生动物的身上一般会带有很多的传染病,人类食用之后会出现生命的危险,并且,由于病毒的传染性很强,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威胁,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科学研究表明,艾滋病就是由于人类食用森林中灵长类动物所造成的,最后导致一场世界性的灾难。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我们一起生活在地球之上,我们应该对其进行保护,而不是大肆迫害,不能够随意的捕食与杀害。而禁止违法捕杀以及食用野生动物不仅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对人类自身安全的维护。

四、增生态保护意识的意义

(一)保护生态系统完整和多样性。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以植物、动物、微生物为主的生物因素以及包括阳光、水、土等生态系统构成的非生物因素两部分,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表现出多样性,一般来说,当生物的种类越呈现多样性的时候,生态系统就越具有稳定性,能够获得更好的可持续性发展,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被人为地进行破坏,出现种类减少,将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甚至引起整个生态圈的崩溃。

(二)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为我国带来很强的经济效益。我国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建立在对大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之上的,这就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国的自然资源越来越紧张。为此,我国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促进我国的发展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为我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生产开发与对自然环境的利用维持在平衡状态,尽量使得利用少于开发,维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状态。

(三)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想人类能够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大自然的被破坏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对人类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而基础上进行人类的生产活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大渡河生态环境保护

大渡河是岷江水系最大的一级支流,大渡河(泸定段)干流北从冷竹关入境,南至雨洒河出境,纵贯全县烹坝、泸桥、冷碛等9个乡镇,两岸有冷竹关沟、蚂蜂沟、磨西河、雨洒河等48条支流,流水为82公里,落差332.1米。大渡河两岸谷坡陡峭,谷宽300——800米,水流湍急,险滩密布,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洪积扇或冲积扇,扇面上多已开垦成为农田。大渡河均为石质床,河床平均比降3.2%—4.1%水能理论蕴藏量高达174万千瓦,具有巨大开发价值。担负着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和部分居民生活用水的职责,具有供水、排水、景观、防洪、发电等多重功能。

一、大渡河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大渡河蜿蜒曲折,水流缓慢,两岸多自然生长的植被,原生态环境良好,两岸分布着两阶级地及宽窄不等的漫滩,阶地陡峭,河床低洼。大渡河由于受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大渡河(泸定段)呈现出“沙化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草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的生态恶化趋势,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城市发展角度

泸定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甘孜州乃至四川省重要的旅游城市。1996年以来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成为国民经济一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带动旅游业的开发和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泸定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泸定地区本身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加快,城市居民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佳的手段,受到普遍的重视。大渡河城而过,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为泸定城区建立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空间创造条件,大渡河沿岸历史文化景观丰富,两岸旅游业开发可为泸定的旅游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

大渡河,在泸定的发展过程中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泸定的“母亲河”,是甘孜州少有的穿城河之一。随着泸定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渡河遭到很大程度的污染,部分河段污染较严重,沿河两岸垃圾成堆、道路破旧,建筑物陈旧破损,严重影响了泸定各族人民生存居住环境。所以,大渡河的环境整治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环境的影响角度

严格意义上说,水系承担着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增补地下水资源、提高水蒸发量、缓解热岛效应、农业灌溉、发电等方面的功能,但随着大渡河工农业用水及污染的日益严重,这些功能都不可挽回的衰退了。造成水生态和物种的衰退。因此大渡河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已经迫在眉睫。

(四)从生态景观角度

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是城市的“绿肺”,也是特色景观,在环境中尤为重要。大渡河改造完成后,泸定的绿化覆盖率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因此,大渡河的环境整治是改善泸定城市环境最佳措施之一。

二、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

(一)自然因素

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大渡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滞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长期以来,由于财力支持不足,流域规划滞后,跨区河流用水分配缺乏科学、法定的依据,不仅给水行政管理造成困难,在河流两岸上随意扔垃圾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下游水环境状况恶化。

3.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为满足人类需求、生存和经济活动,不断拓展耕地同时也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加剧了下游区域和局部的生态环境恶化。

4.经济实力不足,对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中引发新的生态退化治理不力。

三、对策和措施

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但社会对环境的意识却十分薄弱,尤其是生态问题,应继续加大宣教力度,通过提高政府的生态环境意识,促进政府在形成信息过程中采取科学决策,全面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2、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

3、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要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先保护,后利用,再配置。

4、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减轻夏灌压力,减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5、在大渡河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

6、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7、积极争取外流域调水,增加资源总量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姜翠玲,严以新.水利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篇5

一.电影《风之谷》的介绍

1.电影《风之谷》的影响力

电影《风之谷》是由日本享有国际名望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在上世纪80年代创造的作品,电影一经上映便风靡全球,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而宫崎骏也一举成名,成为了全球公认的动画大师,被誉为日本动画界的“黑泽明”,而影片的女主角娜乌西卡更是连续十年排在日本动画片最佳人气角色的榜首,她的人物形象曾经整整影响了日本乃至全球青少年长达十年的时间。这样的巨大成就在国际动画影片届都是极为罕见的。因此,宫崎骏以本片奠定了他在国际动画片届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2.电影《风之谷》的故事背景

人类的工业文明已经十分发达,然而,“七日之火”的灾难毁灭了人类的世界,人类的文明也随之消逝。在一千年以后,地球上只剩下被锈迹和废墟所覆盖的大地以及被称为“腐海”的腐烂海洋,森林里长满着散发毒气的孢子且正不断地扩张。人类意识到了他们的生存将受到极大的威胁。在海边,有一个山谷,山谷内有着500多人的小国家,由于山谷内一年四季都会有海风不间断地吹过,所以将腐海中的毒气都吹走了,对山谷起到了一个极佳的屏障保护作用,故称之为“风之谷”。影片的女主角娜乌西卡就是风之谷的公主,他美丽善良、聪明警觉又不乏勇敢坚强,她拥有者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可以和王虫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并化解它们与人类之间的矛盾,她更是传说中穿着青色衣服在金黄草原上奔驰的“圣者”,为人类指引了一条光明之路,开创了新的世界。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多鲁美奇亚的公主库夏娜,她野心勃勃,为了能征服世界,烧毁腐海,不惜一切手段。她先侵略了培吉特,挖出了具有毁灭世界力量的巨神兵。培吉特人为了报仇,也想出了令人发指的损招:他们用王虫的孩子作为诱饵,引诱被激怒的王虫攻击占据风之谷的多鲁美奇亚人。就这样,风之谷、多鲁美奇亚、培吉特与王虫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

3.电影《风之谷》故事解析

一天,一家巨大的飞船在和平安详的风之谷失事,风之谷的公主娜乌西卡在飞船的残骸中拯救出培吉特的公主拉丝黛儿,拉丝黛儿嘱咐她将飞船遗骸中的所有货物全部烧毁后,就死去了。次日,风之谷就发现了能散发致命毒气的孢子,并进行了一番仔细地清理行动。随后,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不明生命体,据犹巴打人的传闻,他就是在一千年前毁灭世界的巨神兵,是多鲁美齐亚人从培吉特市挖出来的,而在运往本国的途中飞船失事坠落在了风之谷。

不久后,多鲁美齐亚的公主库夏娜带领军队入侵了风之谷,并杀死了娜乌西卡的父亲――风之谷的国王基尔。为了能使风之谷不发生战争与死亡,娜乌西卡劝谷民投降,自己则答应与几位谷民作为人质与库夏娜一同前往培吉特市。

在飞船飞往培吉特的途中遭到了培吉特市的王子阿斯贝鲁的袭击,娜乌西卡乘坐的飞船也被袭击起火了,于是她便和米特以及库夏娜一起乘坐飞船上的备用机顺利逃脱,并拯救了同行的作为人质的谷民。

在刚才的空战中,阿斯贝鲁的战斗机被多鲁美齐亚的飞船击毁了,所以娜乌西卡乘坐滑翔翼去寻找他的踪迹。正当阿斯贝鲁被蛇蝼蛄袭击的时候,娜乌西卡正好赶到,并成功地解救了他。然而,在逃脱的过程中,蛇蝼蛄猛地撞上了滑翔翼,娜乌西卡与阿斯贝鲁与滑翔翼就都掉进了一片流沙地,并被流沙吞噬到了腐海的底下。娜乌西卡通过在腐海底下的仔细观察,才领悟了:腐海的树木是为了净化人类污浊的世界而生长的,它们吸去人世界的毒气,而虫群们则是这座森林的守护者。他们将滑翔翼修好后,次日就离开了腐海。

在离开腐海后,娜乌西卡得知培吉特人正用王虫的孩子来引诱成群的王虫进功占据风之谷的多鲁美齐亚人。于是,娜乌西卡及时救出了王虫的孩子,欲将它还给王虫们。同时,王虫与多鲁美齐亚人的战争已经打响了。多鲁美齐亚人派出了具有毁灭世界力量的巨神兵,却依旧无法对抗愤怒的王虫们。正当成群王虫向着风之谷进攻时,娜乌西卡带着王虫孩子出现在了王虫面前。娜乌西卡一动不动的站在蜂拥而至的王虫前,希望以此来化解王虫的仇恨。然而,愤怒的王虫却猛地冲过来将娜乌西卡撞死了。不过,没过多久,王虫的愤怒就平息了,它们也停止了进攻,转而向娜乌西卡身边走近。随后,王虫们用触毛将娜乌西卡的身体托起,触毛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于是,奇迹诞生了,娜乌西卡复活了,并且在王虫的触毛上行走。原来,娜乌西卡就是传说中身穿青色衣服在金黄色原野上行走的圣人,拯救了风之谷。

二.电影《风之谷》提醒人类要保护生态环境

在影片中,人们都非常讨厌腐海以及王虫,尤其是多鲁美齐亚的公主库夏娜更是为了烧毁腐海而不择手段,甚至挖出了曾经毁灭世界的巨神兵来对付王虫。而实际上,腐海中的大树不断地吸取弥漫在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它们将毒气吸入自身而枯萎,并最终化无毒素的晶体来养育小树苗,而王虫则是保护腐海中森林的守护者,它们其实都以一种无私的牺牲精神来帮助人类净化世间的污浊,却得不到人类的理解,只有娜乌西卡一人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宽容与慈善。大自然犹如一位以德报怨的圣人,而人类却在她面前显得格外的自私自利。

如今的人们一心要发展工业文明从而振奋经济发展,他们滥砍滥伐,肆意开发自然资源,每天都会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气。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不惜向他国发动战争,使得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生态环境遭到了史无前例的严重破坏。电影《风之谷》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让人们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从而提醒人类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肆意妄为。

篇6

1 概述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江河湖泊水体污染、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理念充分体现了流域系统性治理特点,其提倡以水源保护为核心,以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治污与生态修复相结合,通过调整人类活动和布局,建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流域生态系统,使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基于这一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全新的治理理念,进一步开展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及脆弱区的评价识别,并结合污染源构成及分布特征调查,提出“分区、分期、分级”的时空优化对策,将对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工程的优化布设和实施时序提供技术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昭通渔洞水库径流区环境状况的系统调查,通过开展流域生态系统敏感性、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运用GIS技术将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重点污染分布区进行空间叠加分析,以流域水环境保护为核心,结合渔洞水库径流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需要,提出渔洞水库径流区“分区、分期、分级”的时空优化策略。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区概况

渔洞水库径流区位于昭通市昭阳区西北部,径流区面积709.06km2。受喜马拉雅山运动强烈影响,径流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在地质上地层发育较全,从古生代到新生代均有出露。地质以玄武岩分布最广,库区内有少量石灰岩出露,受水系发育影响,河谷深切,沟壑纵横交错,受河流、冲沟的切割,径流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面积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28.1%、26.0%、22.1%、17.0%。径流区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降水集中在5~10月,多年平均最大一日降水量50~75mm。受山脉不规则分布影响,据现场踏勘统计,有小松树河、瓜寨河、黑鲁河、铁厂河等30余条大小河流汇入径流区。径流区植物区系属“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中的“滇中高原小区”,区内有种子植物98科,299属、约521种,现存植被以人工植被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54.52%,自然植被则以暖温性针叶林、暖性落叶阔叶林、暖温性灌丛灌草丛为主。渔洞水库径流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10.46km2,占流域面积的57.89%,主要以中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

从行政区划看,渔洞水库径流区涉及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永善县的9个乡镇、33个行政村,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径流区土地利用类型51.35%为耕地,约30.18%为有林地,径流区林业用地面积过少,与水源保护区基本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2013年渔洞水库水质类别为Ⅳ类。对比渔洞水库保护目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主要超标因子是总氮和总磷,水库在运行初期为Ⅱ类水质,1999年水质类别为Ⅳ类, 2000年后趋于稳定,近十年来,水质在Ⅲ-Ⅳ类水质之间波动。[2]

3.2 研究区重要生态保护区识别

3.2.1 渔洞水库径流区重要生态功能区识别

针对渔洞水库径流区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其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因子包括包括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

(1)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评价方法:采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模型法,开展土壤保持功能评价。

模型结构:Ac=Ap-Ar=R×K×L×S×(1-C)[3]

式中:Ac为土壤保持量,Ap为潜在土壤侵蚀量,Ar为实际土壤侵蚀量,R为降水因子,K为土壤侵蚀因子,LS为地形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

根据土壤流失通用方程,求出R、K、LS、C、P因子的栅格图层,然后在ARCGIS平台下通过图像乘积运算得到土壤保持量栅格图层,采用GIS软件Quantile(分位数)功能进行分类(Classified),共分为四级,即极为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并赋予分类属性值,得出渔洞水库径流区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空间分布矢量图。

通过GIS空间分析,渔洞水库径流区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极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鲁甸县龙树镇、新街镇及水磨镇东部山区,涉及木瓜冲、梨园沙沟、沈家沟、公家沟、瓦窑沙沟、黑噜小河流域。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极高的区域主要呈现植被覆盖率较低、坡度较陡,土壤侵蚀性强的特点,是径流区产生水土流失污染较大的区域,这些区域是流域重要的水土保持强化区,生态空间管控中应根据重要性程度采取分类分级的保护策略。

(2)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

评价方法:降水和蒸散的水量分解模型法:

WY=P-ET

式中:WY为地表总产水量,作为水源涵养服务能力的代用指标;P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ET为蒸散量,PET为多年平均潜在蒸发量;ω为下垫面(土地覆盖)影响系数,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取值(表1)。该方法采用了高度概化的地表覆盖因子,因此,需要对评价结果做不确定性分析和参数敏感性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基于降水和蒸散的水量分解模型法求出P多年平均年降水量、ET蒸散量,栅格图层,然后在ARCGIS平台下通过图像乘积运算得到地表产水量的栅格图层,采用GIS软件Quantile(分位数)功能进行分类(Classified),共分为四级,即极为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并赋予分类属性值后,得出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空间分布矢量图。

通过GIS空间分析,渔洞水库径流区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极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昭阳区苏甲乡,涉及瓜寨村、布初村等;鲁甸县新街镇的转山包、新街村、酒房村;龙树镇的照壁、新乐;水磨镇的新棚村、铁厂村等。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较高的区域土壤条件好,植被覆盖度高,坡度较为平缓,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功能,但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张与生产生活的干扰,对水源涵养功能产生影响。

(3)生态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本研究生态功能重要性是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单要素评价的综合函数,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最终湖泊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指数,运用GIS Quantile(分位数)功能进行分级,并赋予分类属性值后,得出渔洞水库径流区土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分区空间分布矢量图。经统计分析,渔洞水库径流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面积为129.39km2,其中较重要的区域面积为116.36km2,主要分布在大山包乡、水磨镇、新街乡;极为重要的区域面积为13.03km2,主要分布在龙树乡、苏甲乡。综合评价结果为极高和较高等级的区域即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优先和重点防控的区域。

3.2.2 渔洞水库径流区生态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评价方法:选取降水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和地表植被覆盖等评价指标,并根据径流区的实际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分级评价标准作相应的调整。将反映各因素对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单因子分布图,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乘积运算,公式如下:

式中:SSi为i空间单元水土流失敏感性指数,评价因子包括降雨侵蚀力(Ri)、土壤可蚀性(Ki)、坡长坡度(LSi)、地表植被覆盖(Ci)。不同评价因子对应的敏感性等级值见表2。

根据水土敏感性评价模型计算,评价结果按表2进行分级并通过GIS进行空间分析赋值,得到渔洞水库径流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布图。

渔洞水库径流区土壤敏感性总体水平较高,统计结果具体为:土壤侵蚀不敏感性面积占总面积的42.11%,一般敏感面积占18.59%,较敏感面积占30.81%,高度敏感面积占8.49%。

3.2.3 渔洞水库径流区污染分布

根据污染源调查,渔洞水库整个径流经济区以种植业为主,农业农村面源是径流区的主要污染类型。从各个污染物来看:COD的主要来源是人畜粪便、水土流失和生活垃圾,主要分布在龙树镇,占入库总量的26%,其次是水磨镇;TN的主要来源是农田化肥流失、人畜粪便、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水磨镇、占入库总量的24%;TP的主要来源是人畜粪便、水土流失、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主要分布在龙树镇和水磨镇,均占入库总量的24%;氨氮的主要来源是人畜粪便、农田固废和生活垃圾,主要分布在龙树镇,占入库总量的25%。总体来看,径流区上游的龙树镇、水磨镇和新街镇产生的污染负荷是整个径流区主要污染分布区域。

3.2.4 重要生态保护区和污染防控区综合分析

渔洞水库径流区重要生态保护分区将基于重要生态功能区及生态敏感区的识别,采用综合函数进行评价,即生态保护重要性用V表示:

其中:V1为生态功能重要性,V2为生态脆弱及敏感性。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等级划分分级标准见表3。

根据公式(1)及生态保护重要性评级等级划分标准,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将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落实到渔洞水库径流区空间地块。

经统计分析,渔洞水库径流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面积为168.31km2,其中较重要的区域面积为148.67km2,占径流区面积的20.94%,极重要的区域面积为19.64km2,占径流区面积的2.77%。从空间布局来看,径流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主要分布在龙树乡、新街乡、水磨镇、大山包乡、苏甲乡。结合径流区污染分布情况,龙树乡、水磨镇、新街乡、苏甲乡同时是径流区主要污染源分布区。通过综合评价,渔洞径流区内的龙树镇、新街镇、水磨镇、苏甲乡是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重点优先建设区,此外基于单要素评价中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敏感的重点分布区将是集中进行专项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涵养建设的针对性区域。(详见图1和表4)

3.3 研究区生态建设时空优化对策

渔洞水库径流区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以及生态保护重要性综合评价等级的划分与分布结果为径流区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进行时空优化布置提供了技术支撑,本研究依据渔洞水库径流区具体到地块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结果,以径流区小流域为单元,提出“分期、分区、分级”的综合治理策略,分为两期生态建设时空策略建议:

(1)I期

建设区域:I期生态建设主要针对评价等级为极重要或极敏感,同时为径流区重要污染源分布区。根据识别,布设I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的区域为龙树乡塘房、照壁、新乐村村区域内的木瓜冲小流域、石龙河小流域、梨园沙沟小流域、沈家沟小流域、公家沟小流域;水磨镇水磨村、黑噜村的瓦窑沙沟小流域、黑噜小河小流域;新街镇的李家河、母猪溪小流域;苏甲乡坪地营大木桥河流域;大山包镇车路村、大寨子雨霏村坡耕地区域;水库枢纽工程和水库正常蓄水位(黄海高程1985米)沿地表外延100米库滨敏感区。

环境问题:农业生产生活较集中,人为活动频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由于缺乏整体系统性规划,已有治理工程布局分散,治理效果不显著。

治理策略: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强化河道整治与水源涵养,采取水利工程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方案,通过拦沙坝建设工程、河道清淤清杂工程、河堤加固生态建设工程、谷坊建设工程布设改善河道的水力侵蚀影响,进一步减少泥沙入库量。经测算60.27km2水土流失高度敏感区中分布有基本农田、坡耕地、荒山区、灌木林新幼林区,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及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将有效减少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进一步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其中位于水土流失敏感区的基本农田应加强治水、培肥综合改造,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保土能力,进一步减少农田面源污染。其中大山包车路村、大寨子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实施退耕还草工程。在水库100米库滨敏感区修建物理和生物隔离设施,形成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合理配植的方式构成一道复合型的生态屏障,防止人畜活动对水源保护和管理的干扰,拦截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保障饮水安全。

(2)II期

建设区域:II期生态建设主要针对评价等级为较重要或较敏感,同时为径流区主要污染源分布区。根据识别,布设II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程的区域为苏甲乡瓜寨河流域、居乐河流域、布初河流域、鱼坝河流域;新街镇新街小河流域、酒房小河流域;水磨镇关山小河流域、铁厂小河流域、纳黑租流域。

环境问题: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坡耕地广泛分布,农业生产生活集中,人为活动频繁,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治理策略:以水源涵养林生态维护与建设为主,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生态维护与建设主要通过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宜林荒山的绿化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全面禁封、适地造树、低质林改造等,提高径流区森林覆盖率,增强径流区水源涵养能力,减少径流区水土流失面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改变现有农业广种薄收模式,通过推广科学施肥,实现减污不减收;进一步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采用水利工程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方案,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河道综合整治与河口湿地建设等系列工程,全面控制流域内中强度侵蚀区水土流失、减少入湖河道泥沙含量、削减污染物入库量。

4 结束语

(1)本研究中重要生态保护区的识别,主要基于重要生态功能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采用简单综合函数模型进行综合判别,模型函数权重的确定主要根据专家经验判断,存在主观认识的偏差。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区域多年历史数据为样本,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系统理论等数理统计方法,辅以专家经验判断确定模型函数,进一步减小研究量化结果与现实世界的偏差。

(2)本研究评价标准分级主要采用GIS软件Quantile(分位数)功能进行简单分类分级,其目的主要为初步识别分区分级的差异性,其客观性与科学性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甄别确定。

(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基于GIS技术的生态系统评估模型快速发展,例如InVest模型、ARIES模型、MIMES模型等,这些模型采用多层级设计,可以对生态系统进行多尺度、多情境的综合评价,在今后研究中方法学上可进一步扩充和深入,提高评估的精准性,为区域生态建设规划提供更为精细的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篇7

由于多年来的超载过牧,中国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显得极为重要与迫切。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逐步开始意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的理念已经逐步树立,“畜南下、禽北上”的想法也是一种正在考虑中的新思路。

1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总面积中,拥有各类天然草原(地)总面积为4亿hm2,且草原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由于地势高亢,土壤多呈沙性,沙源丰富,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草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本就十分重要,若建设良好,则是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固土蓄水,紧锁沙龙,保护东南部地区冬春无沙尘之忧、夏秋少洪水之患;而若保护不力,则植被覆盖度显著下降,固持水土能力大幅降低,夏秋多雨季节极易形成洪水,使东南部地区河道和水库淤积,酿成洪灾;而冬春季节极易起尘扬沙,沙尘暴东侵、南下,很容易给东南部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重大影响[1]。

2存在的问题

2.1保护理念已经确立,但思路期待完善与可持续性

在草原生态治理的思路和方向问题上,目前还存在草原生态治理政策综合性、整体性、全局性特点不强,还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走一步、看一步”的倾向,政策预期和项目前景不明确。草原生态治理缺乏长期、可持续性制度和休禁牧制度等,且草原生态治理方式都有一定期限和范围[2]。同时,在制订政策与项目时,往往优先考虑了以草为本,以草和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却偏偏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以致政策和项目常得不到牧民群众的支持。

2.2亟待提高科技水平解决牧民的经营性问题

草场家庭承包到户实行后,牧民也面临着许多生产和生活上的经营性、技术性难题。尤其是纯牧区,当地工业、服务业都比较落后,就业机会少、收入渠道窄,牧民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于草原畜牧业,在这种条件下,牧民想增收致富,又无其他科学技术指导,只有靠多养牲畜来提升效益。同时,随着近年来牧区和外界沟通的增强,牧民的交通、生活、通信、教育等成本日益上升,也更加需要牧民从有限的草地上获取更多的收益来维持现今的高消费,这样必然导致草原不堪重负,致使草场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2.3监督权力亟需加强,且监理经费不足

由于草原管理机构位势低,草原监理部门在执法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在处理草场纠纷、工业征占用等问题时,往往执法能力弱,缺乏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无法完成执法任务,或听而任之。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草原治安派出所、草原经济民警队缺乏必要的执法设备,执法过程中取证困难,制约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3对策

3.1退牧还草,利国惠民

对于草原保护和建设,要“小草,大事业”,即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极理想的对策还是退牧还草。通过退牧还草,完善生态屏障,改善经营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畜牧业的发展[3]。这项工程在项目实施地区,既有效益又能保护生态,还能得到实惠。另外,还应加大对畜牧业特别是草原的投入,在某种情况下,对牧区应重点扶持,这也是中央的政策。不仅农业上要加大投入,还应在环境和生态方面加大投入。此外,还应发挥国内国际慈善机构、基金组织的作用,吸收民间的投资。总之,逐步加大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对牧民实施科技普及与培训,在科技研究上既要重视基础研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促进草原全面协调发展[4]。

3.2“畜南下、禽北上”的新思路

“畜南下、禽北上”的思路也成为目前草原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种新思想。这一思路主要针对畜禽所食植物的特点与植物所分布的特点来解决目前的草原生态退化所面临的难题,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牧区和农区各自的优势,使得单位土地面积的光合产物增值,土地增值,节约出大量的土地用于生态保护[5]。比如全国养鸡47亿只,平均每人年需求3.7只。但是农民滥用饲料添加剂使其速肥,将生理周期由散养的300d以上缩短到不足45d,且狭小的生存空间造成禽流感的蔓延,给食品和卫生安全造成大量隐患。而草原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很好,如果将鸡等家禽转移到草原养殖,不仅生存空间够,而且草原虫害也可得到控制,还可节省1/3的粮食。

4参考文献

[1] 林立.草原生态问题及对策[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5(3):20-22.

[2] 盖志毅.制度视域下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汉)[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篇8

1.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结构是否遭到破坏,其内在的生态功能是否受到了损害。一个生态系统,如果自身提供的服务数量或者质量出现问题,就说明该生态系统的安全正在受到威胁,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所以,生态安全一般包含双层含义:(1)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内部结构是否遭到破坏;(2)生态系统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否能满足人类具体的生存需要。生态系统问题是全球性发展问题,各种各样的生态危机,是历史发展和积淀的结果。生态系统出现危机,既有社会发展不足的因素,也有发展过快的原因。社会发展不足,人们就会破坏生态资源,去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过快,人们更看重经济利益,没有深刻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2.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1)生态破坏不可逆性。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被破坏,就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以目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想要完全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生态安全具有全球性。当前,世界处于全球一体化时代,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一样,也具有跨国界性质。(3)生态恢复具有长期性。生态环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就会长期作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生态环境一旦出现问题,要想解决就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整个恢复过程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主要特点。

二、中学地理教学开展生态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结合教材内容及生活实际进行生态安全教育

中学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教师可以利用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观念。比如,在讲解自然资源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有限性,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匮乏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安全。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在授课时联系生活实际,让教学更加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某中学地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生态灾害的危害性及具体解决措施时,以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及我国淮河水污染为例,让学生在学习时更有代入感。该教师还以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为具体事例,分析海啸发生的具体原因,带来的严重危害,如何进行防灾及建立有效的灾害预警系统。教师就这些问题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清楚明白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生态安全意识。

2.牢固树立生态安全的教育观念

生态安全教育观念的树立是开展生态安全教育的根本条件,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贯穿生态安全教育观,将其纳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综合素养和较强的生态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挖掘出生态安全教育的素材内容,通过亲自授课来达成生态安全教育的目标。中学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新型的生态安全教育观念。

篇9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13503

1河北省生态环境概况

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自然条件差别大。冀西冀北的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是京津冀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环保责任重大。生态功能的巨大差别造成了河北省各设区市间以及京津冀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地方财力差异较大。生态环保往往会影响地方的经济利益。因此构建政府间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积极争取中央对河北省纵向生态转移支付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开展京津冀区域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有效均衡地方生态环保与经济利益。

2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概述

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按财力转移的方向分为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按财力是否规定用途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1]。专项转移支付会明确规定资金的用途,接受方政府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目的是对地方政府提供的收益外溢的产品和劳务进行补偿,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上级政府通过依法核定下级政府的财力缺口,按照规范合理的办法给予下级政府的一种补助,下级政府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并结合当地情况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主要是为了弥补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差额,实现不同地区的财政收支平衡[3]。

均衡性转移支付是一般性转移支付中最重要的项目,均衡性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补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下设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和产粮大县奖励资金,2009~2012年财政部连续颁布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2012年中央对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等文件,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体系下设立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4,5]。

3河北省一般性转移支付现状

2014年中央对河北省均衡性转移支付279.24亿元,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85.97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22.25亿元。河北省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覆盖区县情况见表1。河北省区县共计175个,下拨均衡性转移资金的区县共计175个,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的区县为173个,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区县65个,见图1。

4敏感区县纳入一般性转移支研究

德市的丰宁、围场,张家口市的沽源、张北、尚义、康保等6县被列入补偿范围。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张家口、承德所有县(区)均纳入范围,到2014年为止,河北省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显示共计65个。

在京津冀区域内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补偿的内容应该是一定区域内遭受破坏需要恢复的生态系统或者持续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6~8],因此,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敏感性和重要性,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将河北省的生态敏感区县和生态重要性区县均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范围。《河北省环境功能区划》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扩大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本文采用《河北省环境功能区划》评价结果中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和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对需要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范围内的县(区)进行分析论证[9]。

4.1生态系统敏感性

生态系统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映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可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是在考虑沙漠化敏感性、土壤侵蚀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和盐渍化敏感性4个指标的基础上,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对这些单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河北省生态系统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见图2,根据评价结果,生态系统敏感性高度敏感地区应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即秦皇岛的卢龙县,唐山的曹妃甸区、保定的北市区。

4.2生态系统重要性

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是对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

务能力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体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明确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分布特征和分布区域。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按照[生态系统重要性指数]=Max{[水源涵养重要性],[土壤保持重要性]、[防风固沙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对这些单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河北省生态系统重要性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和图3。

重要性分级县级市极重要地区

沧州的任丘市;衡水的饶阳县、深州市、武强县;秦皇岛的海港区、青龙、卢龙;唐山的曹妃甸区。生态特征详见表3。

参考文献:

[1]程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研究以苏州市环太湖饮用水水源地为中心[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李凡.转移支付、财力均衡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D].济南:山东大学,2013.

篇10

一、面临的问题

(一)过度的开垦

目前我国湿地的面积在大量的减少,盲目和过渡的开垦是造成中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然而很多湿地都被开垦作为城市建设的部分,胡乱的开垦导致很多生态系统失衡,作为生态景区的湿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同时湿地的面积逐步减小,湿地的生态功能显著下降,多样性减少,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的不良现象。

(二)现今,湿地污染是我国生态方面面临的最不可忽视的威胁之一

湿地污染现象不仅严重危害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污染水质。然而,生态景区的很多严重的污染很多来自当地的生活污水或者附近的工业污染导致的,除此之外还由于游客的不正确的行为及遗留的垃圾所导致的污染。当然很多生态景区的的资源除了污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过度使用。比如很多游客都会在景区内进行大量捕抓经济鱼,鱼类资源被严重破坏,这些都影响着湿地的生态平衡,其他水生物种的安全性大幅降低。生态资源的过量使用导致资源存储量大幅降低,同时也会严重的影响整个生态景区的和谐发展,

(三)当地保护措施不够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很多地区都没有重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更没有重视生态旅游景区的湿地的功能和重要性。这也是当下很多湿地导致污染的重要问题,只有我们提高了重视度才能更好的保护上台系统。而同时,经费也成为湿地保护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点。

(四)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不到位

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牵扯面广泛,涉及的部门也很多,不同的地区部门在湿地利用和湿地开发的道路上,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动,最大化己方的利益,造成了非常大的矛盾。生活中常见的采油、旅游、捕~、造纸、采盐、开荒、养殖、狩猎等等,都是在湿地上进行,这都是非常大的利益。而出现问题时,造成的矛盾也就难以调和,严重影响的对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保护。

二、如何保护

(一)规范湿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法律对于湿地保护这一块儿正处在探索和补足期,缺少针对性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现在与湿地保护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分散在《水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一些相似的法律中,湿地的合法管理、保护利用、可持续开发、依法监督等都存在各种各样不足的地方和现象,这不仅影响到湿地保护的有效性,也使同种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在缺少完善的湿地保护法情况下,湿地保护的工作很难进行,只有通过完善湿地立法工作、建立起有效且严格的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湿地的合法保护和合理开发,才能从根本上,一步一步的解决这个问题。

湿地的保护工作,离不开湿地保护管理设施的作用,尤其是基础的,于县、乡一级建立的管理体系,更是湿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建立起完善的,遍布各层的管理设施也是湿地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关于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出台、实行以后,管理设施的存在性更是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是否施行的重要保证机构。

(二)通过科技手段支撑湿地保护工作

现在的湿地保护的研究和同等的科技支持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对湿地的观测、保护等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都不能有效的保护湿地的规律发展。因此要运用到当下科技手段提升对生态系统的定期观测和动态测试体系,掌握湿地的可再生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为湿地的保护利用提供科技的支持和科学的依据。

(三)提升工作人员监管意识

篇11

一、加大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近年来,生态旅游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极大的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同时享受意想不到的美景。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促使生态、社会以及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旅游向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已经势不可挡。

多元化的生态旅游发展方向,需要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而这一过程中,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产生无法弥补的后果。鉴于此,相应保护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我国多元化的生态旅游资源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1]。

二、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中的不足

1.立法的滞后性

同生态旅游较快的发展速度相比,我国这一领域的法律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现阶段,针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导致我国相关部门在开发、利用、设计和规划景区的过程中,都严重缺乏法律依据以及较强的监督和约束,因此混乱开发以及随意规划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旅游资源。

从西方发达国家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经验来看,法律制度的建设是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机制,例如,日本在旅游基本法则当中融入了旅游区景观维护和旅游资源开发、培养等相关规定;美国在保护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积极制定并落实了《国家环境政策法》等[2]。这些法律制度等都明确指出要加大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各国还积极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辅助法律,如《野外旅游条例》等。与之相比,我国的旅游资源保护法律相对空白。

2.社区参与度低

现阶段,西方国家在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加大了社区的参与程度,并将其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全新的形式逐渐发展起来。这一生态旅游模式可以加大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有助于对经济漏损现象进行预防,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可持续性在自然中的实现[3]。由此可见,社区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当中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的多元化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严重缺乏社区的参与,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没有专门的法律制度,鼓励、引导并监督社区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行为。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决策、施工、规划等整个过程中,都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其次,生态旅游景区当中的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旅游知识、生态保护以及自身的职责理解不够深入和明确,因此忽视了自身在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中的重要性,在缺乏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宣传力度的基础上,社区居民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权利和义务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多元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机制的构建

1.加强国家立法力度

首先,制定专门立法,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规范。这一立法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这一核心,抓住旅游活动规律,对我国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想,并将其融入到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当中。在将专门的立法应用于多元化的生态旅游当中时,不仅能够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规范我国的旅游业和旅游活动,同时还能够推动我国旅游项目的健康发展;其次,对生态旅游资源法进行构建。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建立在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4]。针对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过程中,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的滞后性,积极构建有针对性的生态旅游资源法至关重要,它能够促使我国这一领域立法层次得以提升,而法律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也将被充分的体现出来。

2.通过法律制度增加社区的参与力度

篇12

中图分类号:S156.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湿地分布现状及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1.1湿地分布现状

三江平原的湿地现有4489km2,仅存在于几个自然保护区及漫滩河流两岸。

据2002年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结合统计,三江平原现有湿地主要分布统计如下表:

表1-1 三江平原现有湿地统计表

1.2保护湿地的重要性

1.2.1湿地的生态作用

湿地和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也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等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

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能源、原材料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2.2湿地生态的脆弱性

水是建立和维持湿地及其过程特有类型的最重要决定因子,水文流动是营养物质进入湿地的主要渠道,是湿地初级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因此,湿地对水资源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由于水文状况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干扰,所以湿地生态系统也极易受到破坏,且受破坏后难以恢复,表现出很强的脆弱性。因此,良好的湿地生态是需要人类的保护的。

1.2.3我国对湿地的保护政策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 ,简称《湿地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正式生效。

我国早在1992年就加入《湿地公约》,并颁布和实施《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但湿地保护工作因农业的不合理发展而未得到实质的保护,1999年我国政府深刻认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及时停止了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行为。并结合各地区湿地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湿地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对湿地的生态作用、脆弱性以及国家法规的了解认识,可知保护湿地对于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水环境有着重要作用;是确保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对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还湿目标

退耕还湿的目标主要确定在哪些原本是湿地环境的,且不适宜耕种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在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保证粮食的高产量。

遥感解译资料显示八十年代在古河道内开垦的沼泽湿地,因土壤层较薄,现已失去耕种能力,且失去了原有的湿地生态功能。因此选择具有大多数土壤薄,耕种后几年失去肥力,并导致沙化,且经常发生水患的区域作为还湿目标。其类型分别为:一级阶地或低平原面以下地面,高低漫滩、各级河流古河道(水城子古河道、大力加湖古河道、青龙山古河道等,面积约4200km2)及挠力河中游第四纪以来一直沉积地区以及积水湖泡。具体还湿目标如表2,图1:

表2 还湿目标统计表

图1 三江平原退耕还湿图

3三江平原还湿几点工程措施

水是建立和维持湿地及其过程特有类型的最重要决定因子,因此,保护生态用水将是恢复和保护湿地的关键所在。故在开发后的三江平原,想要保证还湿目标的顺利实现,建议还湿建设内容汇总如表2:

表2还湿建设内容汇总表

注:4个流域(挠力河、别拉洪河、浓江、鸭绿河)

除上述的6种工程措施外,还需建立适合的资源环境生态水利体系。

目前,为了有效保障三江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以资源水利和环境水利为指导思想,兴建一些大型水利工程,拦蓄地表水资源;在确保防洪保安的前提下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水利工程,为保护湿地资源有效地利用洪水资源;开展涝渍耕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变水害为水利,发挥土壤水库在调节作物生理需水与地下水资源量的关系,防止农田用水占据湿地生态用水;建立节水灌溉工程,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开展喷灌技术的研究;针对该区的实际情况,可推广田间工程条田化、稻田旱耙旱平,浅湿灌溉技术等,由此形成科学的资源与环境生态水利体系。

总之,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生态恢复建设应在湿地生态结构上下功夫,以环境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保证湿地生态阈限的满足。通过退耕还湿(还林还草)、刹住毁湿(草、林)开荒、划入或组建保护区(地)、新建一批蓄水坝和平沟等措施,保持、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探索适合该区的湿地农业发展模式,是防止农业生产对湿地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的有效途径。从资源水利和环境生态水利的战略高度,配置有利工程设施,在满足农田用水的同时,确保湿地生态用水安全。

4 结论

本文在分析了三江平原湿地分布现状基础上,阐述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依据调查确定了一级阶地或低平原面以下地面,高低漫滩、各级河流古河道等不适宜耕种的区域作为还湿目标。提出了修引水渠、修蓄水坝、平沟、还草、建保护区(地)、搬迁村屯农场等工程措施,并建立适合的资源环境生态水利体系,以确保湿地用水,以保证湿地环境的有效恢复。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三江平原沼泽[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2]王树棕,初本君,王子东等.三江平原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评价报告[R],地矿部90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87.

[3]陶庆法,张万等.佳木斯城市环境地质勘察报告[R],地矿部90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91.

篇1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态教学 教育意识 策略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利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向学生传达情感社会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意识,鼓励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之感受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转变教师思维与文本解读法

在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意识教育,教师应该率先树立生态意识,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学习或模仿教师的行为,从而在自己的心中树立生态意识。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的理解,直接关系到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对文本的解读也是教师渗透生态教育的契机,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与时俱进,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生态环保知识。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转换一种思维,从逆向的思维方式去解读文本。首先,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自学生字,了解“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识,让他们感受到西双版纳的美丽。接着让学生寻找重点段落,《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一文章的作者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作者旨在介绍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说明里面的植物多种多样,生态环境优越。 但是,教师利用逆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教师就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展示了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乱砍滥伐的现象,很多生活在西双版纳森林红濒临绝种的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去感受到现如今西双版纳的变化。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原始森林被破坏的现状。在同学的心灵深处埋下保护环境的火种,让学生自觉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

引导学生主动树立生态意识,主要是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生态文学的研究领域,与时俱进的对现当代的生态问题进行探究;其次,还可以在教师结束课程的时候,预设一些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答问题,展现自我思考的思路;再来,教师引导学生写关于环保的作文,让学生以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环保思维方法,去探究环保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在学习《国宝――大熊猫》这一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文本教育中感受到生态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还有哪些地方较明显地表现大熊猫的特点呢? 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学习了课文以后,知道大熊猫除了体态可爱”这一特点外,还有数量稀少这一特点,学生能从课文第15小节的“正因为……只有1000只左右”,这句话知道大熊猫数量稀少。而且还是“活化石”。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收集关于大熊猫数量减少的原因,这就在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久而久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意识有铺垫作用。

3.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

亲身体验比闭门造车更能加深学生对主题思想的印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首先得让学生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自我反省在生活中自己的破坏环境的行为。那同学们切身的感受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或者开展环境保护交流座谈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如在学习了七年级的第四章节《动物世界》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世界中丰富多样的动物品种,开展了一次《保护动物,热爱地球》的知识讲座。教师在讲座开始之前就学生关于动物的课外作业。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动物的图片,让后向大家介绍这些动物。让学生收集关于濒危动物灭绝的原因,进行交流。讲一讲你家的小动物,或者你跟小动物之间的故事等。教师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次讲座活动中,从自身对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交流感悟,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实践活动的方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获得感悟,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

4.实现生态意识从身边事做起

现如今的社会、学校中存在很多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如:随意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破坏植物,滥捕滥杀等行为。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环境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当一名对环境保护有益的环保小卫士。为了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生态与生活的关系,教师可以将语文课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笔者在学习完《江山多娇》这一单元的时候,采用逆向思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环境,组织了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的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校园各处进行考察,用笔去记录,写下观察到校园后的感受;用相片去记录,真实的发现对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对校园环境的破坏;让后用自己的行动去美化校园,捡起地上掉落的垃圾,扶起被踩踏后的树木花草,树立公示牌,让所有的学生一起来爱护学校的环境。回到课堂之后,让学生画一画,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画一张环保宣传画。或者写一份环境保护建议书,可对个人、也可以对家庭,学校社会发出关于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建议。并且让学生谈谈:你能为环保做一件什么事?活动结束之后,学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从自己做起。这样才能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唯一生存的地球。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重要方向,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要让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在师生之间培养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让自身成为保护社会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一员。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