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03-02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和社会稳定。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已全面普及,但高校往往追求高的就业率,而忽略就业指导教育的真正意义,纯粹为就业而进行就业指导,但是对于当前高校生存在的问题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势必是要将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向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转变。

一、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的区别与联系

现行的就业指导是侧重于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的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进行必要的准备和合理的短期评估等等,简单地说,就是给予求职大学生必要的帮助,以便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和职业,时间的跨度主要是大学生的四年就读时间,尤其是毕业生离校前的学期。

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指导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将职业指导的含义表述为: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可以概括为三点:帮助就业,帮助就业稳定,帮助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指导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是其职业角色的总和。从职业指导的含义和工作目标可以看出,职业指导区别于就业指导是其不单是就业指导的帮助就业,还要帮助就业稳定,帮助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就业指导只是职业指导中的一部分,两者虽有相同的地方,但又是不能等同的。

二、职业指导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内容

从职业指导工作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高校就业中的职业指导可以理解为:高校的职业指导是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的一个就业教育、职业发展培养和职业咨询,同时及时与社会用人单位合理用人进行调查沟通,从而帮助大学生就业稳定并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在高校整个教学计划中,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规划,职业目标及职业道德的针对性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并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来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作出合理的职业决策。也就是说,在高校进行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时,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能力水平以及价值观,帮助他们认清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提高他们的职业决策的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稳定工作,以适应将来的生活。

三、职业指导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1.职业指导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职业指导的功能和作用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查,不仅在对促进就业方面有重要作用外,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人和工作两个方面。从个人方面,概括地说,在职业准备中具有导向功能,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具有定向功能,在求职过程中具有信息提供、能力训练的功能,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从工作方面,有助于建立科学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意识;有助于促进就业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就业服务工作的提升和改革;有助于就业服务队伍的建设。那么,无论是从促进就业还是从对个人和工作的影响,对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以促进其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大学生对职业有定向选择的作用,也会在求职过程中针对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锻炼和提升,进一步完善自我的职业生涯目标;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而言,能够使得高校职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意识和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2.职业指导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高校就业工作现状来看,开展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指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体现对个人的价值

首先,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不同职业角色的具体要求,了解企业文化、价值,从而确定个人职业理想,增强自我社会适应能力。其次,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制定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分析,提高就业竞争力。再次,职业指导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高校大学生本身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通过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职业选择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

(2)针对高校大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

高校的职业指导是通过积极获取社会就业信息,然后向大学生传递社会职业的全面信息,使得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的需要和机会,了解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岗位对应聘者的知识、能力、个性的要求,从而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需要作出合理的职业决策。这是有益于社会合理地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合适人才,以提高人才效益的重要举措,发挥了较强的社会价值。

(3)职业指导是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必要手段

2003年开始扩招以来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而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有限,这使得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这种状况同时体现出高校在职业指导方面需要更加深入开展。如何去应对这种形势,使得大学生顺利就业,职业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如果高校还停留在单纯的追求高就业率指标上,没有真正重视职业指导,从实际意义上帮助学生稳定就业,后果是严重的。

四、促进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课程体现转变的实施策略

1.促使高校领导对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真正重视

促使高校领导的重视是必要的,只有领导的重视才会在各方面给予强大的职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支持,这是最为重要的一步。让高校领导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不是就业指导工作,两者有关联也有不同,主要是内涵的深浅不一致。高校在做好就业指导的工作时候还是不够的,帮助学生就业达到提升就业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实现职业指导的目标,帮助就业稳定,帮助职业生涯的发展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

2.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专门职业指导机构

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立,直接影响到职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高校应该深入研究适合本校大学生特点,建立起涉及到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到步入社会的整个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同时也积极研究实践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多采用让学生参与实践参与讨论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在实践中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另外,高校除了进一步完善原有的就业指导中心外,也要研究专门职业指导机构的设立,有效地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

3.加强对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发挥学生工作教师的优势

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直接聘请有相关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加入职业指导队伍,从而带领整个职业指导队伍;另一方面是对校内原有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教育,可通过定期的职业指导培训,要求考取职业资格才能上岗。另外,也要发挥学生工作教师的特长,因为学生工作教师本身在做学生管理工作,跟学生有着最直接的接触,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可以发挥及时指导,有效跟踪的作用。

4.运用校内外教学实训资源,深入开展职业指导实践活动

目前高校内根据不同专业都有不同的专业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学校可将课程实训和职业指导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课程实训中贯穿职业指导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使用机会,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职业指导的有效性。

五、结论

总之,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起着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重要的社会价值,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必要手段。因此,从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向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转变是形势的要求,是各个高校今后就业工作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

[2]曾雅丽,谢珊.大学生全程化职业指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3]吴家霆,梁鹏,刘贤桂.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推动和开展[J].价值工程,2010.5

篇2

一、课程设置的前提

风景园林设计作为一门理工类学科,在不同的院校系别中专业侧重有所不同。随着国内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发展及境外优秀设计师向中国的大量涌入,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遵循客观规律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施工员,也不仅仅是只能提笔画图的绘图员,而是具有设计创新能力的设计师。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充分重视设计思维学及相关课程的设置。

二、设计教学方式

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理论讲授、互动讨论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掌握直线型思维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等思维方法,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十二个一和田思维法”等方法进行思维整合,能够将思维过程推向图形阶段,完成从构成到设计进而转变成设计图纸的过程。

三、课程内容设置

1.思维

(1)思维的定义与分类。思维,即沿着一定方向的思考,或是有一定顺序地想。思维可分为直观行动思维/行动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灵感思维。思维科学研究的对象为哲学、逻辑学、脑科学与语言学。(思考:人是怎样思维的?人应该如何思维?怎样思维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2)设计过程。思考阶段――分析设计任务和定义项目的阶段,重点是对设计进程的不同阶段以及成功设计的每个步骤进行全面思考;调研――这部分是信息收集阶段,它有助于形成设计构思;构思――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灵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创意方案;改进――如何提炼一个笼统的设计概念;实施。

2.理性思维与设计

(1)思维。思维是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情绪、意志这一系列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可以细化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知觉思维、灵感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单一性思维、系统性思维、顺向思维和反馈性思维等。(2)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指导着形象思维的具体运用,得出符合设想或构想的最终形象,在体现审美规律的同时,也满足市场和功能的需求。

3.符号化思维(以汉字为例)

(1)格式塔视觉理论。局部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的效果会大于局部的相加。(2)汉字的符号化解析:形态、字意、繁体字。

4.思维模式的使用

(1)发散思维: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也就是从同一来源中推展、转移出大量子系统的信息输出。(2)收敛思维: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其重点是产生独有的、集中的、归纳的、最好的解决问题的焦点。(3)逆向思维:把思维方向加以逆转,用对立的、表面看似乎不可能并存的两条思路同时寻找解决问题之答案的形式。(4)分合思维:是一种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获得一种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式。

5.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的特点与作用:激发设计灵感,约束思维方向,整合设计思路。(2)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利用线条、符号、词汇、图像对设计思维过程加以描述,把主题放在中央,向外发散,使用关键词表达各分支的内容。

6.“十二个一和田思维训练法”

(1)由来:头脑风暴法的创始人奥斯本博士于1946年提出的“检核表法”,以及创造学研究者许立言、张福奎和上海和田路小学的教师在检核表法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来。(2)训练内容: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变一变、缩一缩、联一联、改一改、学一学、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组一组。

7.图形

以传播信息为目的,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因素塑造形象鲜明、内涵深刻的视觉形象。

8.图形创造过程与方法

(1)图形创造过程:感知阶段、酝酿发现阶段、横向震荡阶段、元素重组阶段、完善正稿阶段。(2)图形创造方法:寓意、象征、形象替代、形象变异、形象夸张。

9.图形创造形式阶段

(1)设计的基本元素:点、线、面、形体、运动、颜色、质地、声音、气味、触觉。(2)设计形式:几何形式与自然形式。几何形体开始于三个基本的图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基本图形可以衍生出次级基本类型。自然形式:模仿、抽象、类比。几种常用形式:自由的螺旋形、不规则的多边形、生物有机体的边沿线、聚合和分散。

四、课程影响

当前中国的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应当顺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风景园林设计师。相信设计思维学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并有针对性地补充以招收理科生为主的风景园林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为高校培养合格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前言

众所周知,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劳动力的竞争,即在单位时间内劳动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故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企业招聘人才之首选。那么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将如何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重要内容。体育课程肩负着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的职责。从体育课程出发,实现高职院校学生锻炼好身体的同时更好更快的掌握专门技能是体育课程的终极任务;同时实现发展中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是奠定学生快速掌握专门技能的基础,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对接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专门技术的进度。因此,体育课程的学习是高职院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较高专业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基础课程;它能有效促进体育教学与专业劳动准备素质的融合,实现体育教学课程与学生专业的“零距离”对接,从而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概念的定义

(一)劳动准备素质

劳动准备素质:简单的说就是劳动时应具备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身体条件是指在劳动时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心理素质是指在任何劳动环境中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状态;道德品质是指在劳动时应有的敢于吃苦耐劳和团队的团结协作与敬业精神。

(二)零距离

所谓“零距离”,即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要求完全吻合,这个吻合,不仅吻合在专业对接上,而且是不论任何岗位所需要劳动准备素质,就是学校要培养的。从而,达到毕业生就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顶岗就能顶用,顶用就能创造财富的目的。

(三)课程

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课程四大要素包括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现在人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找人难”和“找活难”并存的矛盾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尽管我们可以归纳出诸多原因,但是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诸如“要有几年实践经验”、“要有敬业精神”等并不太高的要求看,无疑是针对当前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存在的“爱岗敬业不足”、“动手能力不强”、“职业意识不深”、“忠诚企业不够”等现象(在企业里常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学生味儿”、 “脚不生根”等通俗的语言来形容此类现象),而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益加剧,“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各企业竞争的人才焦点,而后相继出现的抬高就业的门槛,实际上是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同一性”水平上,因为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紧密联系。在发展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的同时,根据目前所学专业的特点传授与其未来第一职业所需的特殊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应有具备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对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的价值

随着生产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和技术形式的日益复杂,社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技术的进步丝毫没有降低对劳动者体力方面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身体能力和技能训练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故而高职院校实现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的价值显露无疑:1、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目标看其主要任务是学生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编制锻炼计划;它的特色是根据劳动者的职业劳动特点选择运动项目,编制个人锻炼计划;2、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运动技能目标看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它的特色是提高劳动者从事未来职业相关技能能力;3、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身体健康目标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保健知识及运动技能知识;它的特色是劳动者学会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基础保健知识和运动知识;4、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心理健康目标看主要是改善学生身体机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它的特色是劳动者改善身体机能,促进与职业相关的心理调解能力;5、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社会适应目标看主要是提高学生体育适应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它的特色是提高劳动者社会职业适应能力。

(二)从宏观层面上实现了专业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众所皆知,随着生产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和技术形式的日益复杂,社会对人才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技术的进步丝毫没有降低对劳动者体力方面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身体素质和技能训练,以及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专业劳动准备素质 “零距离” 对接,既适应了社会发展,也要满足了学生对专业体育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实现了学生专业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三)从中观层面上实现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零距离”对接

从表1可知,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不同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以接轨企业相应的工作岗位,因此实现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的“零距离”对接,各高职业院校即可依据各院校的结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未来社会需求和学生生存发展的需要安排合理的体育课程,如资源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国土资源开发以及土地测量方面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而且所要的身体素质以耐力素质为主,在设置体育课程方面可以长跑、登山和定向越野等有利于发展耐力素质的体育项目为主;旅游学院的学生需要一定的气质、形象和体力服务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导游等工作,体育课程可设置礼仪、形体、登山、户外拓展等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为主。从而以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顶岗就能顶用,顶用就能创造财富的终极培养目标。

故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的“零距离”对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零距离”对接。

(四)从微观层面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迫切诉求

本课题组成员对九江市某高职院校300名学生进行了题为“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的必要性”的随机性调查,回收问卷280份,有效问卷275份,其中选择“非常必要”的19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70.18%,选择“没必要”的5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91%,觉得“无所谓”的3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0.91%,具体数据如表2:

依据表2 从可以看出,赞成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的占到调查总人数的70.18%,这说明二者的对接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迫切诉求,即从学生个人愿望出发,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对接不仅满足了学生锻炼身体,促进其身体健康;同时满足了体育课程与专业对口发展的社会需要。因此,体育课程与劳动准备素质的对接不仅仅实现了学生掌握一至两门运动技能的终身体育目标,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达到与专业对口的身体素质要求,为学生学习扎实的专项技能奠定较充分的身体条件,从而为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热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零距离”对接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体现了体育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潜在价值,实现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目标(学生形成自觉锻炼习惯,编制锻炼计划)、运动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身体健康目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础保健知识及运动技能知识)、心理健康目标(改善学生身体机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社会适应目标(提高学生体育适应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它的特色是提高劳动者社会职业适应能力);(二)从宏观层面上实现了专业与就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三)从中观层面上实现了体育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零距离”对接;(四)从微观层面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迫切诉求。

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劳动准备素质的“零距离” 对接,是必要的、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满足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个人愿望,也实现了专业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现实需求,为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7.

[2]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6.

篇4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5-0017-04

收稿日期:2012-12-11

作者简介:朱平(1965- ),男,江苏南通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模糊理论的高职课程多元化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编号:B-b/

2011/03/004),主持人:顾卫杰;2012年度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基金重点项目《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专业群

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K2012211),主持人:刘贤锋。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国内的课程体系评价主要是建立在单纯性的课程评价的基础上,如精品课程评价、网络课程评价等,而对于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评价方法主要通过专家论证等定性评价,标准不统一,受主观因素影响大[1]。同时,课程体系的评价标准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传统的评价方法较难准确反映出实际指标的内涵。

本文将模糊数学的概念引入课程体系评价中,通过构造模糊一致判断矩阵[2]来确定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的权重,将评价主体的价值判断与数学模型相结合,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减少主观判断的失误与定性评价的不足。

一、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的建立

(一)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的选择

课程体系是学校为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并指导学生的所有学习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在建立课程体系评价模型前必须弄清楚课程体系评价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些因素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它们如何影响课程体系最终目标的实现等问题。本文按照课程体系的作用过程,根据课程体系的制订、实施和反馈三个阶段,把对课程体系的影响因素分为培养目标、规划设计、运行及反馈、效能结果等。通过对课程体系评价因素的分析与归类,得到三个一级指标:课程体系的实施目标(课程体系制订阶段)、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课程体系实施阶段)、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课程体系反馈阶段),再把三个一级指标细化成若干个关键评价点,形成二级指标,并给出具体的评价要求,从而形成课程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二)指标的评价标准

从理论上说,等级数量越多,评价的精确度就越高,但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五元划分,一般人就很难掌握。所以,一般评价标准等级为3~5个为宜。本文选用“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档作为评价结论。

在评价过程中,评价的基本准则是事物满足需要的程度,评价者需从评价主体的需求出发,来确定评价内容的价值。在课程体系的实施目标评价过程中,需从社会经济发展、学生自身发展、学校办学目标与实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完整性四个方面来衡量课程体系所能达到的等级。如二级指标A1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的评价标准分别对应为:与其他学校竞争处于绝对优势,能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与其他学校竞争具有优势,能较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有特色,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较明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其余的评价标准可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每个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二、模糊评价法概述

(一)模糊集合概述

模糊集合是一种特别定义的集合,可用来描述模糊现象,它与普通的集合既有联系也有分别。对于普通集合来说,任何一个元素要么属于该集合,要么不属于,非此即彼,界限分明。而对于模糊集合来说,一个元素可以既属于又不属于,亦此亦彼,界限模糊[3]。

(二)模糊评价法的原理及步骤

模糊评价是基于评价过程的非线性特点而提出的,它是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运算法则,对非线性的评价论域进行量化综合,从而得到可以量化的评价结果的过程[4]。

模糊评价法是建立在模糊集合和模糊矩阵的基础上,其基本思想如下:设被评对象为O,U={u1,u2,…,un}为评价指标集,U上的模糊子集B={b1,b2,…,bn}为指标的权重集,V={v1,v2,…,vn}为评语等级,为各评价等级赋值,构成等级分数集合P={p1,p2,…,pn}。R是U×V上的模糊关系,μR(U1,V1)=rij表示指标Ui在评价等级Vj上的隶属函数,R=(rij)是n×m阶模糊矩阵,称为评价矩阵。对矩阵B和R作矩阵乘法,得到T=B×R=(t1,t2,…,tm),称为综合评价矩阵。对T作归一化处理,得到T*=(t1*,t2*,…,tm*),其中tj*=tj|(t1+t2+…+tm)(j=1,2,…,m)。引入评价等级分数矩阵P,令Q=T*×P′(P′是P的转置矩阵),Q为最终的评价结果。模糊评价法的步骤为:选定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因素权重确定评价等级隶属度选定模糊算子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采集样本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三、模糊评价法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中的应用

(一)课程体系简介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向三个岗位: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安装、使用与维护,物联网系统的规划、组建与管理,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测试与运用。这三个岗位分别对应物联网技术的传感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通过分析岗位能力,基于三条能力主线,融入“工业计算机与物联网终端设备相结合,

装备制造企业与物联网应用相结合,物联网平台与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相结合”,体现装备制造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特色,从而构建“三结合、三主线”专业课程体系。

(二)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给出了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的一级和二级指标,并给出了评价标准,但各个评价指标各有侧重点,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也不一样,因此,必须给各个评价指标赋予权重,常用的求权重的方法有专家打分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但因这些方法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各指标间的重要程度。研究表明,当因素个数大于4时,人们给出的比较结果往往不太准确,只有在两两比较时才能给出比较确切的判断,因此可以采用构造模糊一致判断矩阵的方法来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

模糊一致判断矩阵R表示在本层次中与之相关的因素之间的重要性的相对比较结果,矩阵可以表示为:

R=

其中rij表示因素ai与因素aj之间相比较得到的重要性的隶属度,可以用以下的模糊度来描述。当隶属度为0.5时,表示两因素同等重要;当隶属度为0.6时,表示ai比aj略微重要;当隶属度为0.7时,表示ai比aj明显重要;当隶属度为0.8时,表示ai比aj重要很多;当隶属度为0.9时,表示ai比aj极端重要;当隶属度为0.1~0.4时,表示反向比较的重要性。

对矩阵中的每一行进行求和,得到h1、h2…hn,则因素ai的权重可以表示为:

根据以上权重确定的方法,以及专家比较,得到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三)构造模糊评价矩阵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邀请包括多类评价主体在内的专家形成多元化评价专家组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本课题中邀请了20位专家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见表2。

各项指标因素集合表示为X={x1,x2,…,xn},评价集表示为Y={y1,y2,…,ym},根据上文所述,采用五级评价制,y1为“优”,y2为“良”,y3为“中”,y4为“合格”,y5为“不合格”。因此,对于一级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可以用T表示:

T=

其中:

tij=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得出:

TA=

同样方式可得出TB、TC。

(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1.二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对因素集进行综合评价,因素集的权重为A[a1 a2 … an],则评价矩阵的值为H=A・T。

由此可得:

HA=AA・TA=[0.18 0.33 0.23 0.26]・

=[0.182 0.488 0.312 0.018 0]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目标模糊综合评价为“良”。

用同样的方法,可得HB=AB・TB=[0.145 0.3875 0.3155 0.152 0],即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模糊评价为“良”。

HC=AC・TC=[0.511 0.3035 0.1455 0.04 0],即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模糊评价为“优”。

2.一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H=A・T=[0.27 0.4 0.33]・

=[0.27577 0.386915 0.258455 0.07886 0]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总体模糊综合评价为“良”。

(五)评价结果的处理分析

课题组在对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后,认真分析了评价结果,并总结了评价主体提出的各种意见,得出该专业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于课程间的顺序、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库建设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专业建设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专业发展情况,改进这些薄弱环节。

四、结论

基于模糊理论的评价法可以消除传统的专家论证等方式的人为因素影响,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合理性。采用模糊评价法的关键点是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各项指标权重的确定,在评价前应该反复论证。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课题组将结合实际情况,完善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同时着手设计开发模糊评价软件,从而为统计者省去大量的矩阵运算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余向平.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6(13):52-54.

篇5

我校是全国第一批示范建设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区示范性专业,实训基地为是区示范性实训基地,为了更好的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紧抓改革、发展、示范的主线,我专业邀请了多名全国著名专家指导建设工作,有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所邓泽民教授、天津职业大学丁建石教授、上海信息技术学校邬宪伟校长、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教授、广西教育厅职成处李栋学处长。

一、改革的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分析

为了完成我们的建设计划,我们专业与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共同合作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长石伟平教授全程指导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充分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设置建设方案,必须先从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入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是到汽车维修服务类企业工作,企业对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最有发言权,企业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为此,我们邀请了区内奔驰、大众、本田、五菱等10多家汽车4S店或者汽车维修服务类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分析会。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认为可以把汽车维修企业的岗位分成八个工作领域:整车销售、机电维修、钣金、喷漆、前台接待、售前和售后客户服务、保险评估、汽车装饰,然后分别对每一个工作领域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有职业能力、重要性程度和难易程度三个指标。下面是以机电维修和喷漆两个工作领域为例子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得到的结果:

(一)机电维修

1、工作任务1——车辆常规检查

(1)职业能力:

1)了解各车型技术参数、各部件使用周期

2)了解各零部件的检查方法

3)会用店内开单系统查阅车辆历史记录,了解各检测车型的特性、功能使用

4)会使用各检测工具(万用表、气压表、专用检测仪、雪种分析仪、电瓶检测仪等)

5)了解检查项目(发动机、汽车周围、汽车内饰)

(2)重要性程度4.70(范围:1-5)

(3)难易程度2.60(范围:1-5)

2、工作任务2——车辆保养

(1)职业能力:

1)熟悉各车型保养流程

2)了解各车型技术参数(气压、力矩、加注量)

3)能正常操作工具设备(举升机、气压表、专用电脑、电瓶检测仪、扭力扳手、万用表等)

4)能正常使用各车型的功能

5)能检查车辆简单故障

6)了解二次报单项目及会使用开单系统查车辆历史维护记录,按规定报单

(2)重要性程度5(范围:1-5)

(3)难易程度2.36(范围:1-5)

3、工作任务3——车辆故障排查与检修

(1)职业能力:

1)会用万用表、专用工具、雪种分析仪、电瓶检测仪

2)具备试车资格

3)熟悉汽车各部件的工作构造原理

4)熟悉维修手册或维修资料的查阅并分析

5)会分析检测仪内各数据

6)能确认故障现象,并分析现象种类

(2)重要性程度5(范围:1-5)

(3)难易程度2.36(范围:1-5)

(二)喷漆(工作领域)

1、工作任务1——打底

(1)职业能力:

1)会磨圆,结合面的打磨

2)会对线条

3)掌握去油后刮灰的技巧

4)掌握刮灰后干磨技巧,会使用劳保用品

5)掌握点检技巧,检查出因气泡产生的灰孔及尘点

(2)重要性程度4.80(范围:1-5)

(3)难易程度3.00(范围:1-5)

2、工作任务2——中涂

(1)职业能力:

1)掌握打磨后喷底漆的技巧

2)掌握遮蔽技巧,喷漆后进行尘点见车和修补

3)掌握底漆与结合面的检查技巧

4)掌握平滑细腻度的检查技巧

(2)重要性程度4.55(范围:1-5)

(3)难易程度3.55(范围:1-5)

3、工作任务3——面漆

(1)职业能力:

1)掌握面漆喷涂技巧

2)掌握面漆内颗粒均匀度的检查技巧

3)掌握颜色差异的判断技能

4)了解调漆的方法与技巧

(2)重要性程度4.55(范围:1-5)

(3)难易程度3.55(范围:1-5)

4、工作任务4——照光

(1)职业能力:掌握照光、上光油的技能

(2)重要性程度4.50(范围:1-5)

(3)难易程度3.40(范围:1-5)

5、工作任务5——抛光

(1)职业能力:

1)掌握结合面的处理技巧

2)掌握尘点的处理技巧

3)掌握漆面流泪的处理技巧

4)具备把握抛光程度的能力

(2)重要性程度4.09(范围:1-5)

(3)难易程度2.91(范围:1-5)

6、工作任务6——打蜡

(1)职业能力:

1)掌握表面漆面的护理技巧

2)掌握检查与清洁的方法

(2)重要性程度4.09(范围:1-5)

(3)难易程度2.91(范围:1-5)

二、改革的第二阶段:专业课程结构分析

2012年11月我专业召开了专业课程结构分析会,根据前面对八个不同工作领域的分析,对应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每一项具体能力目标和要求,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若干个相关课程和训练项目组成一个教学模块,各教学模块还设计有相应的选修课程及训练项目,由此构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下面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1、基础课程4门:《汽车概论》、《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驾驶》、《汽车识图与钳工》。

2、核心课程7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维护模块》、《汽车故障排除》、《汽车性能检测》、《汽车维修前台接待》。

3、选修课程3门:《汽车钣金与喷漆》、《汽车美容与装饰》、《汽车营销》。

三、改革的初步成果

1、进行了基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直接对接。

2、素质教育特点突出,对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及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课程设置灵活、适用、针对性强,课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既能进行分项目教学,又能围绕职业岗位形成一条主线授课,可操作性强。

4、重新编写了课程标准,专业核心课程整理完成并要求使用统一的教案、课件。

结束语:

我们正在改革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的前进,改革的效果现在还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出来,但是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可以实现我们改革的目标。我们可能也还有很多做不好,做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职业教育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胡秀锦,李栋学.职业教育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6

为满足烟草行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局提出“突出重点、分级分类、做好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工作”的要求,烟草行业各单位认真编制了轮训规划,全面开展全员轮训工作,通过培训全面提升行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社会进步、行业发展,现有的培训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烟机设备技能人员的培训需求。为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培养出一批“大国工匠”,需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培训体系,而作为培训体系建设中重要性最高、比重最大的课程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近几年自身的工作实践,以河南中烟烟机设备修理工为例,阐述企业烟机设备技能人员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关内容。

一、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现在很多企业虽然定期组织培训,但并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他们只是将课程名称简单整合在一起,各个课程之间、课程与培训对象之间、课程与培训计划之间并没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不仅培训效果不明显,也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要想形成一个真正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需要经过从培训需求调研到培训需求呈现,从培训需求呈现到培训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体系组建直至培训课程体系完善等多个环节。河南中烟基于此思路,通过调研,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了适用于河南中烟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培训课程体系,真正做到教育培训为行业服务。

二、企业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培训课程的建立需要以企业目标为导向,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和针对性;以工作岗位为基础,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使用性;以员工职业发展为路径,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为促进企业培训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技能人员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意以下关键环节。

1.培训需求调研。针对烟机设备技能人员素质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掌握烟机设备技能人员真实的培训需求,明确培训方向和培训目标。在调研之前,撰写调研方案和调查问卷表,并且在调查问卷表中列出相关课程,以供调研对象参考。

2.培训层次划分。不同岗位、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由于个体差异、能力要求的不同,在培训需求上也会存在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培训需求调研报告将不同岗位、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划分为不同的培训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制订培训内容,以适应自身发展和行业需求。比如,烟机设备修理人员根据能力素质对各岗位的要求划分为技能人员和高技能人员,技能人员包括初级、中级和高级修理工,高技能人员包括修理技师和高级修理技师。

3.培训需求呈现。根据调研报告和调查问卷表的统计结果,不同层级的培训需求就可以呈现出来。比如,操作工在工作中缺乏动手能力,修理工在工作中缺乏动作的规范性。这样,就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课程。但应该注意的是,培在员工成长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并不是万能的,即使一个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也不可能涵盖所有内容,这些培训内容需要具有连贯性和阶段性,才能起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4.培训课程设置。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培训目标的具体化过程,同时也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前提,所以,培训课程的设置要以培训需求为基础,以培训目标为导向。根据培训目标优先选择在工作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性的内容,把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有效结合,组成模块和综合课程。按照这个原则,烟机设备修理工技能人员培训课程体系设置三大模块: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维修技能,三大模块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以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具体课程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气压传动基础知识、钳工装配知识、卷烟工艺、卷烟工艺与标准、烟机设备专业知识、烟机设备电气基本知识、钳工操作技能和烟机设备维修技能等。

5.课程结构体系组建。根据受训者在职业活动中所需综合能力的发展规律,把培训课程进行科学排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基础技能和基本专业知识的课程体系,保证学习单元间横向联系紧密、纵向衔接有序。比如,模块的搭建以修理工的工作过程编排,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维修技能三大模块不一定按顺序学习,可以提前进行维修技能专业实践,使培训课程及内容真正适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学员的知识技能需求。

6.培训课程体系完善。知识不断更新,行业不断发展,为保证培训效果,培训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在培训课程体系建立和实施后,要根据培训对象、送培单位及培训师的反馈意见和培训效果评估,分析课程体系及内容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改完善。比如,在培训中发现河南中烟修理工缺乏论文写作和工作总结能力,在以后的培训课程体系中可以增添这项内容,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层次清晰、互相联系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逐步实现针对性培训和规范化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为以后烟草行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篇7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1.评价要素的设置

评价要素的设置,是对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由于评价对象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因此选取课程体系目标作为评价要素。考虑到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能力,因此可以参照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来选择评价要素。温卫宁等认为酒店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酒店的经营管理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及职业发展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丁雨莲等指出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多基于专业性、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和个人素养等方面。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包括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四个方面。其中每个目标的实现与否又取决于各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就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评价要素。评价要素集合为:

U={U1,U2 ,U3,U4}(1)

Ui={Uik}(i=1,2,3,4;k=1,2, …,nk) (2)

(1)式中,Ui代表U的子集,为各单要素。其中,U1 代表专业基础知识,U2代表经营管理知识,U3代表实际操作知识,U4代表专业外语知识。

(2)式表示子集Ui 中含有nk个评判因素,Uik代表各门课程。各单要素具体包括哪些课程,取决于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

2.评语集合及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的确定

在对要素开展评价时,主要通过衡量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来判断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根据评价决策的实际需要,将评价等级标准划分为“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和“几乎没什么帮助”四个等级。即评语集合为:V={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几乎没什么帮助}(3)

为了衡量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需要确定其权重系数。在确定各子集Ui权重(一级权重)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主要依据学生对各子集的重要性判断来确定权重。在重要性判断中,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分为5,4,3,2,1共5个等级标度,5代表非常重要,4代表较重要,3代表一般,2代表较不重要,1代表不重要。在学生做出重要性判断后,计算各子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各子集权重。在确定各子集中要素的权重(二级权重)时,将各门课程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1/nk即为子集中各要素权重。

3.评判的实施

在模型评判的过程中,首先对子集Ui中的各门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分别求出其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构成评判决策矩阵Ri,如果Ui中各门课程的权重集为Ai,则第i个子集Ui的综合评判结果为:Bi=AiRi=[bi1,bi2,bi3,bi4] (i=1,2,3,4)(4)

然后对4个子集Ui(i=1,2,3,4)进行综合评判,其评判决策矩阵R为: (5)

如果各子集的权数分配为A,则可得综合评判结果:B=AR(6)

最后依照评语集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综合评判结果进行判断,得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

1.问卷调查概况

为了获取评价要素权重子集和评判决策矩阵,我们选取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06级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50份,有效回收45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女生占88.9%,男生占11.1%。

2.问卷内容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分为各项知识重要性和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两大部分。其中知识重要性判断依照前述的5个等级,对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进行判断。

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则依照评语集所确定的四个等级来评价。在具体操作时,首先,依据各门课程所侧重的目标,将所有课程分为四类,结果如表1所示。然后请学生评价每门课程对其帮助程度。

表1专业课程分类

类别 课程

专业基础知识 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 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美学

经营管理知识 现代饭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与规划

实际操作知识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导游业务旅游礼仪

专业外语知识 实用旅游英语

3.信度分析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份量表所测分数的可信度。同一群被调查者在同一份问卷上多次填写的答案如果具有一致性,则表示信度高。衡量信度的方法中,以Cronbach α 系数应用较多。根据美国统计学家黑尔、安德森、泰萨姆和布莱克的研究,计量尺度的Cronbachα值大于0.7时,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当计量尺度中的项目数小于6个时,Cronbachα值大于0.6,表明数据是可靠的。此处我们对各类课程对学生帮助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信度分析结果

课程所属类别 项目数 Cronbachα

专业基础知识 7 0.8225

实际操作知识 3 0.6760

经营管理知识 6 0.8417

(说明:由于专业外语知识方面,仅有《实用旅游英语》一门课程,故未做信度分析)

从信度分析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部分各门课程帮助程度判断的数据可靠性均较高,其中,实际操作知识方面的数据可信度虽然低于0.7,但由于其项目数为3,因此数据仍为可靠的。

4.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确定

在一级权重确定过程中,依据学生的重要性判断结果,得出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一级权重子集A为:A=[0.2496,0.2480,0.2480,0.2544](7)

由于此处将各门课程对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二级权重子集A1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43(1/7),A2中课程权重为1(1/1),A3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333(1/3),A4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66(1/6)。

5.综合评判

综合评判过程中,由学生依照评价等级标准对各门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确定各子集中单要素的评判决策矩阵Ri(i=1,2,3,4)为:

(8)

对二级权重子集Ai和评判决策矩阵Ri进行合成运算,即可得到基于单要素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Bi(i=1,2,3,4),然后得出U中各子集的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对一级权重子集A与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进行合成运算,得出课程体系

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B。

(9)

(10)

对照评语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总体上对学生较有帮助,因此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较好。但评价结果同时也说明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

三、课程体系完善建议

1.重视经营管理课程设置

在各项知识的重要性判断中,学生普遍认为经营管理知识重要性高于其他知识,其权重在四项知识中相对较高,为0.2544。这一结果的形成,与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密切联系的。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还调查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95.6%的学生选择了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相对于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要求,现阶段经营管理课程门数较少,因此建议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专业经营管理课程,如可以围绕旅游业中的某一行业(如酒店业)来设置相关的课程,着重培养该行业的专业人才。

2.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

从学生对操作技能课程的评判来看,大多数认为此类课程非常有帮助。一般来说,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后,需要先从基层做起,然后再逐渐升至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从人才市场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操作能力较强,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本科生则往往由于操作能力欠缺,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继续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应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这样既有助于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其就业后较快地融入企业。

3.少量开设研究型课程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中,有33.3%的学生认为培养研究型人才也是培养目标之一。企业的管理和专业的发展都需要研究型人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需要研究型人才去深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尤其需要研究型人才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建设。综合来说,旅游行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需要人才具有一定的研究素养,这种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多个方面,其中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篇8

内训师系统化培养工作还是企业内训师体系建设与落地的核心内容(如图1所示):

因此,研究与开发分层分类的内训师培养课程体系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训师队伍的业务价值与关键任务

“做什么,就发展什么”。内训师应该发展哪些能力,接受哪些课程,应由内训师队伍在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业务价值与承担的任务决定。

1.内训师队伍的业务价值

2012―2014年,我们对多个大型企业的内训师体系研究与建设项目进行总结时发现,内训师队伍在企业内部发挥着以下6项业务价值(如图2所示)。

作为一支由各级管理者与业务骨干组成的“兼职队伍”,内训师在企业业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这些价值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

2.内训师队伍的关键任务

我们通过项目研究与梳理发现,要发挥以上6大业务价值,内训师队伍在企业内部共需承担17项任务。依据重要性、使用频率等维度为这些任务评价打分,我们确定了辅导员工、讲授课程、组织经验萃取与案例开发等6项关键任务。

以上梳理成果是内训师进行培养课程体系开发的重要依据。从中可以看到,内训师队伍需要发展的能力已不止是“课程讲授技能”。因此,传统的TTT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内训师队伍多元化的任务与技能发展需要。

内训师阶梯式培养课程体系

在内训师队伍关键任务梳理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开发出分层分类的内训师阶梯式培养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具备三大特色。

1.任务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帮助内训师发展某项关键任务胜任力。

2.训练为核心:围绕任务胜任力的体验训练活动占课程60%的时间。

3.多层级覆盖:课程依据胜任力测评结果,按难易度排序,覆盖初、中、高级内训师专业发展需求。

内训师阶梯式培养课程体系设计如下:

篇9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篇10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篇11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篇12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72-01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部门对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逐层的深入,对各个高校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对于该怎样将专业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促进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提高高校毕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的就业,是当前必须考虑的话题。以下是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综合化改革相关策略的分析。

1、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策略

作为课程体系的建设,其主要内容基本包括了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不同环节。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课程体系需要经历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其基本特性是动态的。在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重要的出发点,与此同时,还需对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恰当的考虑。在构建课程框架时需要强调技能和实践的重要性。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考虑,促进不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以及形成有效的连接。需着重强调的是要确保教育体系优化的整体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原有的课程结构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加强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其技能、知识与职业发展的整合,促进综合性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课程体系的整合形式需要和高校的实际状况相结合,要对当下的体育资源情况进行考虑,把运动技能、教学应用、职业素质这三个模块进行统一化、系统化的发展,尽量降低不必要课程内容的重复,使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性能够明显的突现出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树立“能力本位”的观念,促进教学课程应用效益的提升。

2、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作用下,以及体育教育专业综合化改革的深化发展,体育教育专业传统的教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是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此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的重点。在课程设置的上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应当突破体育运动的竞技模式,不在以其作为体育专业的教育中心,对“健身体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恰当的引入,力争形成体育运动的快乐氛围。在进行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对健身技术和知识的传授,对全民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强化。另外,需要注重交叉学科或综合学科的处理,保证各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素质化教育,加快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是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关键。

当前,随着快速发展的各学科建设和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必须掌握了解新兴学科知识或者边缘学科的知识,同时在教学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中能够得到体现。对课程体系进行综合、整体的优化,使教学内容的能够实现创新性的发展,还需注意对课程类别和课程时限进进行完善,促进教学效率及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最大程度的满足专业宽口径的需求,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关注,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到全面的、系统的知识,从而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3、符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

职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未来工作从事职业活动中的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能力。对体育教育专业而言,职业能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需求。在进行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当中,无论是在设置课程内容、制定培养方案,还是教学计划的实施,都必须意识到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应当以职业能力为教育的核心,以其为中心进行展开。因此,在课程体系的综合优化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强调能力本位,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在加强学生对体育专业核心课程掌握的同时,也需要使其适应社会职业变化设计社会去体育、体育管理等多种模块的职业课程训练,增强社会和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利用研究性课程和基础性课程的相互交叉过程,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来看,提出了体育教学能力、运动技术水平双重的要求。所以说,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实用性为主,增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比重进行适当的加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就业相结合,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4、注重教育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我国实际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该专业主要进行体育教师人才的输送。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准教师,其充当的角色必然是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教育的一个新要求就是创新。由此可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必须具备最基础的创新能力,同时还需具备运动技术、体育学、心理学等基础技能。对过去单一、传统的体育技能或体育知识的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开拓和发展的空间,最重要的是对体育教学能力的掌握,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在知识经济的到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学生在求学阶段不能够完全的掌握全部的技能和知识,而是需要根据岗位的要求、社会形式的变化进行适应性的发展,因此,必须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能够较快、较好的适应社会变化。

篇1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156-02

1 论文研究的背景

目前高校各专业面临新的形式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而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大多停留在原来几个专业的简单合并上,专业基本平台过于宽泛,难以确保专业教学的重点性与实效性,各课程之间因为内容发生冲突而无法彼此协调。特别是作为一个兼有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性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然存在改善的空间,尚未完成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整合,知识融合度不够,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也未能充分发挥“1+1>2”的效应。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2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因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专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与整合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四个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难度较大,知识融合度不够,所以还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课程内容交叉,课程之间融合度不高

专业教学计划中许多专业课程存在知识体系交叉和重复现象,知识条块融合度不高,使得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存在着浪费,甚至落后的现象,跟不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工程合同管理》和《施工索赔》之间,施工索赔是一门仅20学时的课,但在工程合同管理中又作为一章非常重要的内容存在,是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交叉非常严重。另外《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和《建筑法律》等法律类课程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内容重叠。

2.2 技术类课程耗时多,效果少

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是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课程,目前技术课程存在许多人为设置的障碍,学生在技术课程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但却无法达到学以致用。像《工程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制图》等课程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不及格率最高的几门课程之一。

2.3 实践环节的缺乏,导致知识应用障碍

学生毕业时对所学课程仍未形成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要为学生打好基础以适应未来面对面的工作与挑战,仅仅传授给学生一般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供整体优化的基础教育和应用教育。现在用人单位对部分学生能力下降、进入工作角色慢的呼声日渐升高,缩小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差距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要尽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课时量,注重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学生很难获得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课程所组成的系统。现在的教学一般都是按照课程单独安排的,每位教师都在强调自己所承担课程的重要性,要求增加学时,并力图保持其完整性,但却忽略了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而导致了课程体系被“人为”地割裂了,有时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学生很难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本着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着眼点,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注重通识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科学构建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即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3.1 整合课程内容

按照“技术是基础、管理是核心、经济目的、法律是保证”的总体思想对四个平台知识进行筛选、取精,并力图减少课程内容交叉和重叠。定期召开课程负责人协调会,合理规划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单元,优化课程结构,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教学内容,合同确定学时学分,进而实现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解决课程之间内容重复、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目的不明确、课程内容体系不完整等问题。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对课程进行筛选、取精并整合。

3.2 白话技术课程

进行技术课程的“白话”革命,将复杂、抽象和枯燥的知识以简单,生动和形象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讲授。这要通过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来实现。目前,国内尚没有一套专门适用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更不用说专用的教材了。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都是在土木工程专业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压缩和简化直接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上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更没有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其它课程平台的要求。所以,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技术课程的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亟待解决。另外,教学方法与手段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工程管理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课程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3.3 树立新型教学理念

摆脱传统教学思维与教学模式,侧重培养教师“统揽全局”、“点面结合”的教学理念,树立知识融合与知识集成,案例研讨与实践检验,系统科学与行为科学相结合的新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观。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前导课程对自己课程的影响和自己所授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前导、后引”克服教师过分强调自己所授课程的重要性,人为割裂课程体系的弊端。

3.4 强化实践教学

利用对理论课程进行梳理和优化所节省的教学资源来增加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时间,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就业竞争性。

4 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平台和公共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等七个模块组成的“平台+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

4.1 公共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保证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知识能力等基本素质,满足学生共性发展需求,其设置过程中既有严格的统一性,又体现出层次性。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与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系列必修课程。

4.2 公共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适应时展对未来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力求体现文、管、工、艺相互交叉渗透。该模块的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体育卫生与艺术、外语与计算机等五类。

4.3 基础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为学生提供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是后续专业知识学习和应用的基本工具、方法和语言。主要由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系列课程组成,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图学、计算机语言等课程。

4.4 专业基础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应具有的主干知识和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能力。涵盖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反映专业发展前沿的基础知识。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融合。

4.5 专业基础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面、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优势。

4.6 专业或专业方向必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个或某些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主要由本专业或专业方向核心知识单元构成,重点突出专业主干课程,体现工程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优势和特色。这些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强,是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需不断更新和融合。

4.7 专业或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

该课程模块的作用旨在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反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而设置的课程。要侧重知识的交叉性,强调专业前沿信息和专业特色的传播,部分专业课程强调前瞻性。

5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缩小学校与工作环境差距的主要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与质量的保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性作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突出“实训、实战、实践”为特色,构建由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组成的分阶段、全程化培养并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按教学的层次可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基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基础性技能;专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专业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组织形式分为课内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育三个形式。每个形式下面分若干模块,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 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与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即能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完善基本的工作能力和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对建筑领域人才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