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差异分析

统计学差异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统计学差异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统计学差异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G80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068-05

职业压力问题在国外早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而我国关于职业压力的研究迄今尚未成熟,还没有形成特有的“本土化”理论体系。许多研究者对于职业压力问题的理解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多发生于人际服务领域,因此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教师、护理、医生和管理工作者等职业[1-2],关于教练员职业压力问题一直被人们所忽略,相关领域研究较少涉及。通过检索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Elsevier Science外文期刊数据库,发现国内相关文献

甚少,国外研究也不多见。表明体育人力资源管理还未将教练员职业压力问题正式纳入研究。Maslach和Jackson(1984)[3]认为,持续的压力会导致教练员生理和心理上的精疲力竭,最终形成职业倦怠。Dingle(2002)[4]对印地安那州田径教练员的研究显示,性别对其感知到的职业压力无显著差异。而Acosta和Carpenter(2003)[5]研究发现,女性教练员因职业压力有较高离职意愿,得出工作性质、强度在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影响下女性感知到更多的工作-家庭冲突压力。但同时Burrows(2002)[6]的研究表明,篮球教练职业压力在性别、婚姻和父母地位3变量上无显著差异,表现出结论的不一致性。我国学者顾海勇(2004)[7]认为,足球职业教练员承受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其中俱乐部方面、联赛成绩和名次、创新意识、知识水平和指挥能力是主要压力源。许欣(2007)等人[8]经调研证实收入水平高低与教练员工作-家庭冲突程度有显著性差异,积极渗溢和补偿行为对工作满意度有较强预测力。

以上关于职业压力的研究文献,对于研究和认识我国教练员职业压力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然而,以往零散的教练员职业压力研究尚存在不少的缺憾及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背景:我国与西方的文化背景有着巨大差异,造成了东西方种族价值追求、伦理取向、职业压力等方面迥然相悖。因此,不能将国外的东西直接照抄照搬,而应该加强其“本土化”的研究,更加关注和加强职业压力特征在我国文化背景和组织管理模式下的研究,使以往研究成果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以真正揭示我国教练员职业压力的跨文化特征。2)研究方法:从依据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看,由于知识及能力偏于一隅,其研究成果也仅是停留于局部定性的描述,或简单的数据罗列分析,缺乏深度及广度的领域拓展。3)研究类型:研究类型只是研究者主观思想观点的阐述和经验总结,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较为匮乏。4)研究内容:研究内容多为现状认识和观点陈述,侧重于表面层次的分析和探讨,特别是研究范围仅局限于工作组织和个体职业压力或职业倦怠一个单独变量上,显得比较片面单一。本研究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对山东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教练员职业压力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特征进行实证探究,以希为今后体育领域个体或组织进行压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内容和样本采集的可行性,本研究主要在山东省济南市体育运动学校、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烟台市体育运动学校、新泰市业余体育运动学校等59个“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主要考察基层和中层运动队教练员)随机分层抽取278名教练员为被试进行量表的测查;项目包括田径、游泳、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拳击、体操、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自行车、射击、帆船帆板、赛艇皮划艇、武术散打、武术套路、手球、射箭、跳水共21个项目。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12份,经筛查剔除其整份问卷答案成规则作答的,或一个题项选取两个及以上答案的,以及整份问卷漏答题目≥2个的,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78份。其中,男性205人,女性73人;年龄30岁以下81人,30岁~40岁109人,41岁以上88人;已婚217人,未婚61人;具有大专学历97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81人。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2 数据处理

运用SPSS12.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竞技体育教练员职业压力总体现状分析

篇2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5-0091-02

1 前 言

我国经济在迅猛发展,国人的工资收入也在不断上涨,但同时出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行业间的工资差异在逐步扩大。这种收入的差距是引发仇富心理和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我们一直在讲“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根本目标”,但行业工资的差异似乎使我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实则不然,行业工资存在差异的因素有很多,为了突出本文分析的指向性,以下将以辽宁省行业工资作为考察对象进行分析,分析结论显示:行业工资决定分别受体制因素影响、区域环境影响和技术系数影响。

辽宁省作为我国传统工业省份,从整体来看工资水平位于全国中位。从这一点来看,似乎可以理解为工薪阶层具有相对于全国其他地方较为均质的购买力。实则不然,在以产业升级为导向的辽宁省各行业,必然存在着工资水平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种必然还是一种缺陷,则难以在规范分析下进行探讨。

根据马克思价值转型理论可知,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因为竞争因素的作用,使得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获得了资本有机构成低的行业的部分剩余价值。从而,剩余价值在竞争因素的推动下最终使全社会各非农行业获得了平均利润率。就辽宁省的具体情况来看,有机构成高的行业主要体现为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而反之则是以服务、农林等生产的行业。就这一点来看,行业工资差异现象的存在应是必然的。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2 行业工资差异的现状描述

2011年辽宁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5057元,月平均工资2921.42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3.8%,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7%;辽宁省职工平均工资(社会平均工资)30814元,月平均工资2567.84元,与上年相比,同比增长16.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3%。这是全省的平均状况。

分行业门类看,与2010年相比各行业年平均工资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2011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两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业60433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6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484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6倍。年平均工资较低的行业如:农、林、牧、渔业9451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30%;住宿和餐饮业19262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62%。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年平均工资之比为6.4∶1。

3 针对现状的统计学分析

3.1 基于价值转型视角下的分析

马克思所构建的价值转型原理适用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从而能够实现资本在逐利性冲动下的平均化,进而在各行业中形成平均利润率。而针对上述行业类型来看,它们部分属于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部分又属于行政配置资源的手段,因此,并不完全符合各经济学原理中的基本假设。从这一点来看,上述行业工资差异具有必然性。其中,资本密集型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工资水平又明显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如:住宿和餐饮业)工资水平的3.1倍。从这一点来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各行业间仍满足价值转型原理。

3.2 基于辽宁省情视角下的分析

辽宁省作为工业基础相对优越,体制转型不断深入的省份,应更能体现行业效率作为工资决定的特点。然而,为何金融业却高居榜首。笔者认为,这与辽宁省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地位,以及本土商业环境密不可分。而作为行政垄断行业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之所以能获得各行业收入的高位,实则在于它获取了相当数量的垄断租金的结果。

4 分析基础上的研究结论

4.1 行业工资决定受体制因素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有大量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受到形成垄断的作用,其内部职工拥有的工资水平普遍较高。正如,上文所指出的该工资构成中具有相当数量的垄断租金,进而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而作为体制外的行业,因其主要以效率作为工资决定的因素,从而工资决定也部分反映出了行业绩效水平。不难看出,在中央强调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下,辽宁省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有效的工资监管机制,着重于对行政垄断性行业的工资管控,特别是其中的高管。

4.2 行业工资决定受区域环境影响

上文指出了金融业工资水平最高的事实,这实则说明了辽宁省各行业工资决定还部分受区域环境的影响。作为交通服务业在其市场环境本身缺乏绩效的情况下,又因大量存在着简单劳动的经济学原因,其工资水平较低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区域商业环境具有动态可调整性,并且也将随产业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因此未来金融业工资水平是否仍处于首位并不确定。

4.3 行业工资决定受技术系数影响

技术系数可以被看做为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之间的比例,从中可以把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两大类。对于前者而言,劳动密集型因其固有的简单劳动特征,以及产品市场价格约束,存在着工资水平低位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反之,作为辽宁省支柱的高科技行业具有高工资水平也不奇怪。但辽宁省还应在提升交通服务业整体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该行业内部员工的收入水平。

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结论,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全国行业工资差异的原因。针对体制因素的影响,在我国中、西部市场经济不甚发达的区域更为明显,特别表现在行政垄断企业(如电力公司)与民营中小企业之间。针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则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比较东部地区,内陆地区的金融行业仍是孕育高工资的孵化器,但其一枝独秀的地位并不存在。如在四川成都,因城镇化进程的推动,房地产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仍处于高位。针对技术系数而言,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相似性,这或许与经济学原理有关。

5 结论支撑下的实证材料解读

5.1 实证材料

(1) 19个行业工资差距持续缩小。对比从2003年到2011年行业工资差距,报告显示,差距呈现收敛、缩小的动向。首先,近年来行业工资高低比连续降低。从行业门类看,各行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高低差距在2005年时达到峰值4.88倍。行业工资高低比已连续3年下降,到2011年缩小到4.48倍。其次,19个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持续缩小。高低比只是反映出最高最低两个行业之间平均工资的变动情况,而不能反映其他行业相互间工资关系的变化。研究表明,由行业工资变异系数表示的行业工资差距自2005年起开始明显扩大,在经历了2008年至2010年连续3年的较高状态后,2011年回落到较低水平,与2003年和2004年的情况接近。

(2)金融业工资水平仍为最高。2011年非私营单位金融业工资增长率为13.2%,6年来首次低于全国的平均增幅(14.3%)。与此同时,工资水平较低的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工资增长已经连续3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批发和零售业更是连续4年工资增长超过平均水平,2011年工资增速达到20.2%,是各行业中唯一一个工资增长超过20%的行业。在私营单位中,2011年制造业、住宿餐饮业的工资增长率也分别达到20%和19%,超过全部行业18.3%的平均增速。报告指出,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最高的行业与最低的行业年平均工资之比为6.39∶1,其中最高的金融业年平均工资为60433元,工资最低的农林牧渔业年平均工资仅为9451元,绝对工资差距达到50982元。

5.2 材料解读

以上2012年7月份的报告所显示的信息与本文的分析结论基本一致,这实则表明目前行业工资差距并没有改变其主要格局,而是虚拟经济为首,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为次之,劳动密集型行业为末尾的收入分配现状。我们在思考这一现状时,不应过分对其展开价值判断,而是需要结合经济原因来进行客观分析。随着十的召开,关于公平收入分配体制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建立在尊重经济学原理和推崇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国家应工资性收入分配上向劳动要素倾斜;同时,针对因价值转型原理而导致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经济剩余被部分剥夺的现实,国家应制定出相应的补偿措施。其中,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则是实施成本较少的方式之一。最后,辽宁省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有效的工资监管机制,同时应以立法的形式建立正常的工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行为和分配比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着重于对行政垄断性行业的工资进行管控,特别是其中的高管。

6 结 论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可以从找出最高位和最低位的行业工资水平,即前者为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而后者则是餐饮、服务业等。本文认为,辽宁省行业工资差异现象的存在应是必然的。而目前全国范围内的行业工资差异更是不可避免。通过实证研究,造成工资差异的原因包括:行业工资决定受体制因素影响;行业工资决定受区域环境影响;行业工资决定受技术系数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蒙蒙,赵羚,郭如平,等.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行业工资差异现状分析[J].特区经济,2012(8).

篇3

为了比较选修大学日语Ⅰ与Ⅳ课程成绩的差异,随机抽取了近两年来中国海洋大学选修日语的本科生大学日语Ⅰ55名与大学日语Ⅳ33人的期末试卷,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与检验。

一、大学日语Ⅰ与Ⅳ的成绩差异

55名本科生(非日语专业)选修大学日语Ⅰ成绩如下:

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变异情况,一组数据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波动越大。标准差也是一个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量。一组数据的标准差越大,同样说明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

二、成绩差异的统计学检验

在此我们使用参数检验。参数检验是通过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因为参数检验通常比相应的非参数检验更有检验力,对于同样的参数,参数检验更可能达到显著性差异。

虽然参数检验更灵敏,更容易得到显著性结果,然而参数检验要求数据满足以下假定条件:独立样本t检验的前提假设包括:(1)每个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分数应该是正态分布的;抽取样本的潜在总体必须假定为正态的,然而我们得不到总体,也很少知道总体是否正态。一般可通过大体上观察偏态来检验正态性。这可以通过简单观察数据的直方图中明显偏离常态的点的情况来进行判断。(2)每个总体的离散程度是相同的,即方差齐性。因此当我们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得知 且总体方差未知时,这时就不能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这时只能用两个样本方差作为各自的无偏估计量,在 = 成立的条件下,根据下面的公式:

计算出的统计量t值不再服从自由度为 的t分布。柯克兰与柯克斯于1957年提出一种方法,认为当总体方差不齐时计算出的统计量 是近似的t分布,因此临界值不能直接用df= 所对应的 ,而要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三、方差齐性检验

当 与 都未知时,以各自的无偏估计量 与

代替。如果假定两个总体的方差是相等的,即 ,那

么 的值应该在1的附近波动,其比值服从F分布。如

果这个比值过大或过小,超过了我们所设定的某个水平,那

么根据小概率事件原理,将对 这个前提假设产生疑

问,从而拒绝这个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即 。

四、平均数的差异检验

五、选修动机的调查与成绩差异原因的分析

首先制作动机调查表,内容包括(1)兴趣动机(2)成绩动机(3)职业动机(4)学分动机(5)其他。在以上5个问题后面,附有五种不同的选择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看法,从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项。四种选择项:很不同意(-2分),不同意(-1分),不知道(0分)同意(1分),非常同意(2分)。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55名被试的动机的分值分别是:

下面看大学日语Ⅰ一组学生选修动机的算术平均数 =3.4;大学日语Ⅳ一组学生选修动机的算术平均数 =3.4,两者是相等的。再看选修大学日语Ⅰ的动机标准差S=2.4, 选修大学日语Ⅳ的动机标准差S=2.7,两者相差无几。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与比较中可以看出大学日语语Ⅰ与Ⅳ选修动机基本相同但成绩差异显著。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在学习动机而在大学日语Ⅰ与Ⅳ的难易程度上。

《新编日语Ⅰ》是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第一册,供一年级上学期使用。本书编入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型、功能意念等方面的内容。题材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同时兼顾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题材除会话和短文之外,还有少量的书信、日记等。本书第一册共二十课,分为四个单元,每五课为一个单元。第一单元为语音阶段,各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单元复习。每课教学时间为十二学时左右。本书除语音阶段稍有不同,每课由前文、会话、功能用语、解说、读解文、练习六个部分构成。前文是引子,供朗读练习和连贯叙述用。会话是连贯性的对话,用于听说训练。功能用语只要求模仿,目的在于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提高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解说是说明该课出现的语言现象,包括语法、句型以及某些词组和惯用语。单元复习课后面有单元归纳,除复习和归纳外,还补充有关的语言知识。读解文是为了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读写能力,其中基本上没有新的语法现象。各课练习和单元练习包括机械练习和活用练习,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又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新编日语Ⅱ》是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第二册,供一年级下学期使用。第二册共二十课,分为四个单元,每五课为一个单元。各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单元复习。每课教学时间为十二学时左右。每课有前文、会话、功能用语、解说、读解文、练习六个部分组成。二十课的练习是模拟考试,参照了日语能力考试的要求和形式。

参考文献

[1]周平,陈小芬.新编日语(第一册)第二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UPI;特征差异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UPI;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32-02

0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不仅学校等教育部门为此绞尽脑汁,而且理论界也纷纷研讨防范与治理对策。戴梅竞等(1995)以医科大学生15年健康档案资料和1~4年级学生198名(男91人,女107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大学学习阶段各年级学生健康的变化规律,对其死亡、疾病、退学、休学、学习疲劳、视力、吸烟等生活习性和人格类型与特征,采用Bech-H、Scl90、EPQ个性问卷和RRT调查技术,评价大学生健康状况。发现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差,心理卫生问题最多,是高等学校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对象。Allen D. Kanner(1981),周生江等(2009),雒力静等(2009)的研究都表明个体的经济特征与社会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影响很大。大学生特征差异的客观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其方方面面,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

1学生样本特征描述

本文问卷表是从湖南某高校随机抽选5个班级,然后由班级辅导员老师发放问卷,安排专门的时间由学生当场填写,辅导员老师对填表进行了简要的讲解,务必使学生理解。问卷表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健康测量表(UPI,共64个问题);第三部分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问题)。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全部收回,最后确认有效问卷162份,即为研究样本,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样本涵盖了新生与老生、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基于样本特征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统计分析

首先,我们执行了样本中大学生的基本状况特征差异在UPI的得分上是否具有显著性进行了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UPI的得分在性别差异、入学时间差异、独生与非独生、是否学生干部、出生农村/城镇、贫困与非贫困方面不显著;然后,我们进行了具体问题上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某些问题上特征差异是具有显著性的。同时也采用了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法),得到的结论与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完全一致。

2.1 大学生性别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显著性水平为0.05)检验了性别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4、23、56等三个问题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更多的“关注心悸和脉搏”;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焦躁不安”;女生比男生更在乎“别人在自己背后说坏话”。雒力静等人(2009)的研究表明海南省本岛籍贯大学生与内地籍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男女生之间整体差异不显著,女生与男生相比在抑郁、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精神病性5个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女生人际交往是非多、多愁善感、易紧张、胆小有关与男生考虑问题好偏激、情绪好激动、争强好胜、易激怒有关。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国内的同类研究基本一致。

2.2 新生与老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3、15、23、53等四个问题上新生与老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得出:老生比新生更容易“拉肚子或便秘”;老生比新生“情绪起伏更大”;老生比新生更加“焦躁不安”;但新生比老生更加“对脏很在乎”。大学新生刚开始还很激动,觉得大学还挺漂亮。可是新鲜劲头一过,就觉得食堂太差,“学习上也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老师讲课容量很大,很大知识都需要自己自学,而且学习完全靠自觉,很多大学新生难以适应。但大学老生又面临着学业、社交恋爱、毕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老生更易焦躁不安等。

2.3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担任学生干部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12、13、50、53、54等五个问题上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热情和积极”;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人缘好受欢迎”;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加“对脏很在乎”;但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悲观”;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

2.4 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1、2、5、53等四个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食欲不振”;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易“恶心、胃口难受、肚子疼”;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加“对脏很在乎”;但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感觉“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大学生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的经济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都较大,心理易产生焦虑不安等意向。多数农村大学生经济非常紧张,切实感到读书不容易,常常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又不能为家里分忧,还要让家人负担自己上学的费用而负疚感重,易伴有自卑、多疑、焦虑等倾向。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没什么社会背景,在求职择业上会比城镇大学生更难,对即将走上社会充满恐惧心理。高校对农村大学生应该充分关注。

2.5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24(容易动怒)、29(缺乏判断)等两个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即非贫困生更容易动怒,贫困生更缺乏决断能力。与之相类似的是,周生江等人(2009)研究认为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家庭变故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大主要压力。

2.6 大学生特征差异在“是否有过轻生念头”问题上的显著性检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项量表的162名大学生测量中,有21人回答“有过轻生念头”,占参加测量学生总数的12.96%,比例较高,需要引起极大的关注。然后我们进行了相应的t值检验,发现了男生与女生、新生与老生在“有过轻生念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为贫困生等方面不显著,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大学生正处在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很多,心理上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文化基础差,学业不顺,学习受挫,失恋、爱情受挫是大学生常见的轻生原因。值得高校注意的是,近期许多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轻生。

3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而大学生特征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方法,对UPI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特征差异上是否具有显著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热情和积极”;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人缘好受欢迎”;非贫困生比贫困生更“容易动怒”;但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缺乏决断能力”。表明了大学生的特征差异对于其心理健康有显著地影响,而且各个特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方面与程度有很显然的不同,这就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①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预警干预系统;②要针对大学生的特征差异,进行心理预警及心理辅导工作,认识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优势与心理劣势,从而使心理教育工作更具成效;③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及时输入相应信息,及时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尽早识别心理健康高危群体,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本文的研究不足首先是限于财经院校,研究样本都来自经济管理类的文科大学生,缺乏对理工科大学生心理的分析,其次研究样本还不大,这些还有待于将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篇5

1.国外

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4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把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和戏剧艺术)引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

以哈佛大学为例,该校规定,每一位哈佛学生至少应修习通过32门课程才可毕业,其中8~10门课程为核心课程即通识教育课程,涉及的领域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思考、科学、社会分析、数理统计、民俗等。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思考和理解的能力,寻求精神素质的发展。

2.国内

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高校一直在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但成效并不明显。我国高校中,课程设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课程学时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且中国革命史、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等政治类课程偏多,占到人文社会课程的73%。

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国家艺术教育发展规划》之后,各级各类院校的艺术教育随之开展起来,纳入教学计划的艺术类公共课程,是院校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主渠道。就普通高校教育而言,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着眼于提高教育者的艺术素质和促进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

二、调查的目的

为了解艺术欣赏课在高职高专的开设情况,特针对2011级和2012级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随机展开调查,根据得到的相关数据,对目前普通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探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调查对象

选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艺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进行探讨。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美术教师访谈

2012年9月至12月,笔者对担任艺术欣赏公共课的4位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其中3位美术教师、1位音乐教师),访谈主要采取面谈和问卷的形式,内容主要为教师对艺术欣赏教学的认知度和教学的开展情况。以下是4位老师观点的综合整理如下:

1.您认为在非艺术专业学生中开设“艺术欣赏”课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吗?

答:有帮助。大学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变,艺术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开设艺术欣赏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欣赏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考虑到学生所学专业的因素,这里的“艺术”也不是仅包含美术、音乐、舞蹈等“纯粹”的艺术教育,而是包含在审美理论上相通的各类艺术教育,更应该是人文的艺术教育。

2.您认为学校支持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吗?

答:比较支持。开设的艺术欣赏课为学校的公共课,每学期16学时,分单双周上课,4个学期,共计64学时,课程容量为200人。与此同时,借助艺术欣赏课这个平台,学生也能及时和任课老师沟通,在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下,积极主动开展各类的艺术活动,例如:书画作品展、时装表演、漫画作品比赛、校园歌手大赛等,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您认为学校所有的教学设备能满足您教学的需要吗?

答:基本能满足。因为上课的学生全部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也主要是艺术欣赏类的理论课,不需要画室、琴房等场地,学校目前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

4.请你谈谈在进行教学时会遇到哪些问题?

答:(1)教师的知识储备:要让学生对内容感兴趣,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其进入,由被动变为主动。(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的课时设计只是让学生浮于表面,做一个蜻蜓点水似的了解,其实学到的东西很少。要深入一个领域,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学生易于消化,琢磨,反复实践,从而产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二)学生调查

1.概况

2012年10月~2013年4月期间,笔者针对2011级、2012级学生开展了《大学生对开设艺术欣赏课的认知及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认知程度,以及艺术欣赏课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情况,旨在调查大学生于艺术欣赏课的认知及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

由于条件所限,每次调查主要是每个年级随机选取50名学生进行调查,在发放问卷时,注意到兼顾不同的专业,基本涉及到所有系和专业,基本能发映出目前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及学生对艺术的认知。

2.问卷结果调查:

发出份数:100份,收回94份,回收率:94%

(1)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初步调查

①理科生占61.7 %,文科生占38.3%;②27.66%的同学从没有接触过艺术,17.02%接触过艺术,但有55.32%的同学接触过,但接触非常少。

这说明,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因为国家加大对学生素质文化教育的力度,从小学开始,直至高中,每所学校都或多或少的开设音乐、美术等相关课程,学生大多都接触过艺术,但也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虽然接触过艺术,了解的内容却非常少。虽然是这样,但这却为学生进入高校开设艺术欣赏课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对开设艺术欣赏课的态度

①有91.49%的学生喜欢艺术,有8.51%不喜欢艺术;②在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艺术欣赏课这一问题上,80.8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17.02%认为开与不开区别不大,2.127%认为没有必要;③95.74%的学生认为艺术对个性成长和生活有帮助,4.26%则认为是没有帮助的;④有42.55%的学生认为艺术与自己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55.32%认为有些联系,仅有1.063%的认为是完全没有联系的。⑤57.449%的学生参观过美术馆或参加过与艺术有关的活动,42.55%则从来没有过。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学生对开设艺术欣赏课程还是非常认可的,大家几乎都认可艺术对个性成长和生活上的帮助,认为艺术与自己的生活是有联系的,近一半的人认为是联系非常密切的。也因为我国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大环境大氛围,过于注重非音体美的文化课教学,学生在参加与艺术有关的活动方面要欠缺一些。

(3)对艺术的认识

①对于曾经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艺术方面的教育这一点,只有19.15%表示曾有过这方面的学习,有80.85%则表示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锻炼;②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学生更关心的是:23.4%关心作品的内容和技法,34.04%关心作品的创作背景,42.55%关心作者的创作思想。

因为面对的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所以,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且学生更加关心的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思想,并不太关心作品的内容和技法等,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在教学时就要有所侧重,压缩作品技法的讲解,而注重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品的寓意。

(4)在艺术欣赏课上学生喜欢的内容

在艺术欣赏课上,学生更喜欢的:6.38%喜欢美术欣赏,31.92%喜欢音乐欣赏,61.7%喜欢影视欣赏。

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在上课内容的组织里要多插播一些视频资料,避免简单的图片讲解,利用声音、图片及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上课内容的枯燥。

(5)对课程的期望

①最近流行的艺术,现代艺术,与时代结合,与生活接近;②能够提高个人的欣赏水平,增加气质,提高审美能力,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所帮助;③通过学习可以缓解一下学习的压力;④希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结论、建议及影响

1.结论

(1)非艺术专业的高校学生认可艺术欣赏课的开设,且在学生的社团组织等方面,艺术越来越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2)开课效果却并不是太理想,主要是因为学生所学专业是非艺术专业,在课程的组织方面就需要学校老师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去组织教学内容,而往往老师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并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2.建议

(1)通过与老师访谈,可以看出各位老师对上课态度比较认真,但是因为面对的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

(2)引导训练学生在面对各种文化艺术现象时,能有自己的观点,老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其本人的能力和理念将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授课老师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外,还更应该多了解一些美学、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不是艺术技法类的讲解。

3.影响

通过学校艺术欣赏课程的开设,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艺术进行讲解,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或多或少明白了审美的意义,拓宽他们视野。学生开始主动阅读和寻找与艺术有关的知识,带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去欣赏艺术作品,并能对作品进行主动性的评价,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艺术并不是艺术专业学生的专利,更多的是大众的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欣赏课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个重要课程,在通过课程学习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授课老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篇6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c)-143-02

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及各种高科技技术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血液分析仪已经成为各级医疗机构常规实验诊断中不可缺少的仪器,具有快速、方便、所测项目多等诸多优点,但由于设计原理的问题,某些情况下易造成结果的假性增高或减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的儿童血小板(platelet,PLT)值高于正常参考范围的较成人偏多。我们随机分析了日常工作中使用MEK-6108型血液分析仪测得的600例血小板值,其中,成人(14岁以上)400例,儿童(14岁及以下)200例。并对儿童的标本同时用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光学显微镜法计数血小板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血液分析仪采用日本光电公司生产的MEK-6108型和日本东亚医用电子株式会社生产的KX-21型;稀释液、溶血剂等均使用各自配套试剂;光学显微镜计数血小板稀释液由实验室自配。

1.2 标本的采集

采用EDTA-2K抗凝的真空管,严格按规定要求(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严格控制、血流要顺畅)采集静脉血,标本要求无凝块和溶血。采集后在15 min~1 h测试完毕。

1.3 方法

400份成人标本只用MEK-6108型分析仪测定。200份儿童标本分别用两种仪器进行测定,且各测定两次取其平均值,同时用光学显微镜法计数其血小板值,每份标本计数两次取其平均值。各仪器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手工法采用改良许汝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进行。

2 结果

MEK-6108型血细胞分析仪所测的400例成人血小板值高于正常参考上限(300×109/L)者占6%,200例儿童血小板值高于正常参考上限(300×109/L)者占21%,儿童高于成人。

MEK-6108和KX-21两种血细胞分析仪测得的儿童血小板值分别为(204.0±80.5)×109/L、(194.0±71.2)×109/L,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MEK-6108测得的值[(204.0±80.5)×109/L]与手工显微镜计数值[(190.0±65.3)×109/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将MEK-6108血液分析仪分析时出现异常报警(URI)的28例标本的血小板值[(486.0±98.7)×109/L]与显微镜计数的结果[(279.0±76.5)×109/L]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不同的血液分析仪虽然有不同的生产厂家,且分析原理及试剂有所不同,但在分析时只要按其要求操作,所取标本合格、操作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内(15~60 min),所得的血小板结果无明显差异[1],笔者的结论也与之相符。

血液分析仪所测得的血小板值高于正常参考上限的儿童多于成人,考虑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某些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溶血性贫血、川崎病、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喘息发作期、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可引起血小板增高,这可能与血小板活化参与其发病机制有关[2],而这几种疾病儿童的发病几率要大于成人。②在采集儿童静脉血液时由于儿童与工作人员难以很好地配合,采集到的标本很容易造成红、白细胞破坏形成碎片。由于血液分析仪对血小板的测定是与红细胞在同一个计数池中进行,其原理是在一定体积(2~24 fl)范围内的颗粒被计数为血小板[3]。当所测标本中有大量小红细胞或红、白细胞碎片,其体积进入血小板计数范围的被误认为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假性增高[4]。③儿童多有厌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易发生营养不良性小细胞贫血,如缺铁性贫血。④有少数儿童在生理状况及操作因素的影响下其血小板本身就高于正常。

因血球计数仪具有“浮动界标”纠正功能,并非只要当血液标本中存在小红细胞时就可以使计数的血小板值偏高于实际值,即使其体积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是反映体内红细胞大小的一项指标,当血液内小红细胞数量增多时,MCV值就会低于正常参考值,而小红细胞数量增多到一定数量时又会影响血球计数仪对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故而MCV值也可间接判断血球计数仪所计数血小板值的准确与否。和强等[2]报道MCV

鉴于上述结果,笔者建议在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儿童血小板值时,并不需要每一标本都进行手工显微镜计数,即使其结果高于正常参考范围。但只要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就必须用人工显微镜计数加以补充,以得到准确的结果:①血小板计数有警示信号(URI);②MCV

[参考文献]

[1]章文,徐刚,陈月生.血液分析仪计数小儿血小板升高因素浅析[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26(3):188-191.

[2]和强,廖志勤,虞靖虹.哮喘患儿血小板计数与平均血小板容积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小儿血液,2002,7(2):54-55.

篇7

作者简介:袁洪华(1973-),男,山东聊城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讲师。(山东聊城252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50-02

近年来,PBL的学习理念在世界各国的大学得到广泛重视,并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形态。从院校或系科层面的大规模推行到单门课程的小范围采用,多种层次并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PBL科研所副主任杜翔云撰文谈到,研究显示,PBL的成效取决于其推行程度,但即使只在单门课程中采用,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技能方面的发展。尽管多数情况下推行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在院校层面上,但小规模的教育创新对于积累新的教育和学习模式经验尤为重要。

整体上,在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方面,采用PBL的院校往往排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院校之前。并且,学校的毕业生在企业的各项评估中被评为最有创新力、最能学以致用。从长远规划的角度看,PBL已被证实为一种经济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国内,自杨耀防等在《西北医学教育》1994年第l期《以问题为中心教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至今,国内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对PBL的研究和使用已历经十多年。但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查阅结果显示,我国对PBL教学法的研究和使用多集中在医学领域,少量应用在计算机、机械基础、物流管理、体育、思想政治、数学、数控加工实训、研究生信息检索、生物学、化学、高等旅游教育、工程力学、远程教育等领域的教学。有关经济管理类PBL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仅见黄永斌、谭福和、鞠芳辉等发表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年第6期的《基于情景平台的经济管理类PBL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一文。该文详细介绍了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PBL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做法,对同类院校的经济管理类教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相比较,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及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优势。

一、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

参加这个研究的学生是2009级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和2009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共同的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他们于2009年秋进入聊城某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至调查之日,他们已在同一个学校学习了两年,他们专业相近,入学考试成绩都在统一录取线之上,而且都以外地生源为主,所用教材一样都是由校图书馆统一购进。“国际贸易实务”都是各自专业的核心课。所学学时都是64学时。尽管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条件下学习,相比之下,电子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的条件更好一点。但两年后,他们的专业技能成绩出现了很大差异。电子商务专业的平均分是64.3,商务专业的学生平均分是85.6,相差21.3分。鉴于两个专业的学生同一门课程同一样的试题,其他情况基本相仿,造成他们学习成绩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似乎可以归于教学方法上的不同。

2.数据收集

在个案研究时,对两个专业的授课教师进行了面谈、听课。这二项活动都是个别进行的。面谈的内容紧紧围绕着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例如:“你认为整堂课都有教师来讲授是不是教学的一种好方法?为什么?”“你平时有没有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他们的回答是“用了”,下一个问题便是:“你是如何使用这一策略的?”听课的内容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课堂组织情况、学生课堂活跃气氛。二、调查结果

1.教学观念与策略上的差异

(1)备课。如何备好每堂课?在面谈中,杨老师对这一问题作了如下回答:我把要讲的教材上的内容先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然后再把课本中的内容熟记于心。有时要查一下其他的资料来补充讲课内容。并把握好时间,以便下课时要把应当讲的内容讲完。根据她的描述可以看出,她备课的内容主要有两项:列提纲;把握好时间和节奏。她要求自己对课本中的内容必须非常熟悉,然后再讲授给学生。

包老师意识到对于学生进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的弊端,她参阅了不少教学方法,当被问及她是如何备课时,她说道:我从教学方法论中查阅了不少国内外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尝试了PBL这一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把教材打乱分成若干个模块,以案例为纲,尽可能搜集足够多的教学材料,把整个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显示,学生参与讨论。

从备课方式可以看出,包老师比较注意教学方法,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而杨老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比较传统。

(2)课堂组织。当包老师被问及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时,她作了如下描述:我对课堂组织非常重视,因为我认为这是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对于积极回答并参与讨论踊跃发言的学生给予鼓励,每一个问题都让学生发表看法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再进行总结。上课气氛活跃而有秩序。

以上的描述清楚地体现了包老师教学的一些特点。一是重视课堂组织。二是注重课堂效果。面谈中,杨老师却是这样回答同一问题的:给学生上课基本不涉及什么课堂组织,一节课从上课到下课一直由教师讲授,课本上的知识能讲完就不错了。

2.教学管理与策略上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包老师有很好的宏观调控能力,她经常对教学进展情况和策略的成效进行反思,并及时做出调查。在面谈中,当问及如何评价自身的教学情况时,她说道:我喜欢阅读教学方法之类的书,读这种书,容易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如果课堂上不能很好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或学生学习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也会思考其中的原因。

当问及如何评价自身的教学策略时,她作了如下描述:我非常喜欢对自己用过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例如上大学时,许多我的大学老师就是先备好课,一言堂,满堂灌,滔滔不绝。当我成为教师后,开始也这样做。过了一段时间,就意识到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因为即使教师讲得再好,也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缺少互动。因此我就改变了教学方法。我看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引用了PBL学习法并把它带入课堂,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起传统的方法要有效得多。

包老师不仅有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且有突出的微观调控能力。这种微观调控发生在进行某个教学活动之前、之中或之后。例如,上课前,她要区分不同的问题,从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她区分难易度,只解决很难的问题,容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查。教学完成后,她反思自己所选用的策略的有效性。而杨老师在管理策略上有明显的学习要略。下面是她的描述:我说不清楚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备课、讲授、布置作业,好像就这些。她自我报告的情况和平时的行为是一致的。例如,她知道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她想过尝试改变一下教学方法,但当她的努力没有带来明显效果时,她没想过她选择的方法可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下面是调查者和她的一段对话:

调查者:你知道你的教学方法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杨老师:不知道,如果知道原因,效果就不会那么不理想了。

调查者:你有没有考虑过原因呢?

杨老师:没有。大概是尝试的不够吧。

同样,她知道教学方法有问题,但从来没有花气力考虑过选择教学方法的策略是否得当。另外,在微观调控上,也做得比较差。在进行某项教学任务时,往往不能有意识地区分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此,使用的教学策略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致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以上个案研究表明,两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导致了她们在教学效果上的明显差异。另外有无企业工作经历也是其中因素之一,它对于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有帮助作用。

三、讨论

下面就她们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主要差别进行讨论。

第一,包老师能从教学论的高度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认真学习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本质,自己的见解与企业经历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达到全面发展。而杨老师显然不重视教学方法的学习,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其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包老师对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区分,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要求,且不刻板。一方面吸取别的教学方法中的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对于PBL教学模式会把握的更加得心应手。杨老师对教学活动没有区分,每次的教学活动基本一样,没什么变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错误,为什么效果差别这么大呢?笔者认为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方法不能与研究性大学的方法一样,一方面应当结合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企业经历也非常重要。而杨老师却忽略了这两个因素。

第三,包老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把企业经历反应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这对提高教学水平有促进作用。教学过程要结合企业用人要求。高职教育通常要考虑企业用人的实际要求,而教师大都从学校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没有企业经历,如果自身再不努力,就很难摆脱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大学的区分。杨老师不仅没有企业经历,没有去企业了解本门课程的应用情况,而且教学方法上的尝试也不够。

第四,她们教学方法上的最重要的差别体现在管理策略上。包老师成功地管理了自己的教学过程,掌握了教学主动权。对自己有分析、有评价,对教学策略有选择、有评估,发现问题立即进行调整。而杨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控制远没有达到意识层面上,对自身的教学缺少反思,对教学策略的使用随意性强,因此效果的好坏就无法预测。

从上述两个典型的个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教学方法对教学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PBL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技能成绩的差异非常明显。作为高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当多加尝试,从改变教学的不恰当观念入手,把培养教学的自我评价能力作为中心任务。此外还要有意识地结合企业实践,训练产学研结合的能力,这对提高自己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将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丽明,李雁玲,韩之怡.关于PBL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设想[J].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2010,(5).

篇8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48-04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处于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其学生年龄段为17~22岁,正值青春期的他们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动荡期。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十几岁的阶段是人生根本上左右为难的阶段,他们要生长,要成熟,还要安全。[1]”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来源主要是高考失败的学生,他们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较大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自卑、消极的心理状态。这些外在的压力使高职学生集中表现为一种自我认同感缺失,这种缺失将持久的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与学习的目标动力,最终导致自我的迷失和心理不健康,从而严重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成长。

自我认同感也即自我同一性,是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理论中的一个核心专用术语。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2]。高职生自我认同感代表了处于特殊社会环境下青年学生对过去、现在及未来自我的一种积极整合水平,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有效建立自信心与自尊,为以后的成功和幸福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因此,本文针对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直观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客观依据,以有效促进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为提高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天津市7所高职院校随机抽取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78份,有效问卷359份,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184人,女生175人;城镇生源学生237人,农村生源学生122人;独生子女204人,非独生子女155人;一年级学生157人,二年级学生99人,三年级学生103人。

(二)研究设计

在设计问卷时,参照文献的自我认同感量表,并根据天津市的地域特点和学科专业特点,形成符合天津市高职学生认同感的调查问卷。在经过专家的审定和修改后,最终确定问卷的维度和相关问题。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学校名称、性别、年级、独生子女否、地域情况等;第二部分为学生自我认同感相关的问题正文,共16道题目,均采用4级计分制,“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计1分、2分、3分、4分,得分越高说明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越高。调查卷分为学习态度、自我意识和人际信任三个维度,对该部分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可知,问卷的克朗巴赫(Cronbach)α系数为0.835,说明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问卷具有很 好 的 一 致 性、稳 定 性 和 可 靠 性。 问 卷 的KMO值为0.92,Bartlett's球形检 验 值为18.254(自由度为347),p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分析,调查所得的数据使用EXCEL进行汇总,然后用SPSS18.0进行具体的统计分析。

三、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基本特点及差异分析

(一) 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的的基本特点(见表1)

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总均分为2.672,标准差为0.334,总均分略大于理论中值2.5分,表明自我认同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人格、能力具有表象性初步认识,但仍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自主选择能力和抗压能力有待提高。在自我认同感的3个维度中,学习态度因子的总均分为2.862,标准差为0.438,学生的学习认同感高于理论中值2.5,这表明学生对学习存在一定的认可心理,内心存在学习自制力与自我约束力。学生自我意识感的总均分为2.379,标准差为0.706。通过与理论中值2.5进行比较表明高职学生对自我意识处于中下等水平,自我同一性尚未建立,处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期,且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高职学生的人际信任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总均分为2.764,标准差0.490,大于理论中值,表明高职学生的沟通意识与合作意识初步形成,外在行为的可靠性开始凸显。在自我认同感三方面的维度中,相比其他两个维度,学生学习态度的均值处于较高地位,高职学生普遍对学习存在较高的认可度,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中,形成了对学习积极的反应倾向。而高职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方面处于成熟期,社会适应能力与自我调控能力需要提高。此外,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我意识、人际信任感与自我认同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通过增加学生的自我意识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加学生的人际信任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二)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差异分析

表2结果显示,天津市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在性别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分析表3结果表明,天津市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在区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城市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p

分析表4结果表明,天津市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在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的认同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p

分析下页表5结果表明,天津市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在年级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三年级的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显著高于一年级的学生(p

四、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随机选取的天津市400名高职学生进行实证调查,分析了天津市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现状并从性别、区域、独生子女、年级四个方面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1)天津市高职学生的总体认同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待学习存在较高的认同感,对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偏低,人际信任感初步形成。

(2)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学习态度、自我意识、人际信任呈显著正相关。

(3)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水平在性别维度上没有差异,在区域、独生子女、年级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天津市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高职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内涵与德育建设,在高职院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特别是针对由于高考失败走进高职学校的学生,将团体活动与个案咨询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心灵的依靠与支持,带领他们走出无助的迷茫。因此天津市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人际交往的信任感初步形成,个人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形成了基本整合与协调,对学习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技术的必要与重要性。但由于大多数高职学生自身正处于叛逆期,加之家庭、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偏颇,使得大部分学生内心存在自我认识的矛盾与情感的两极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内在斗争,学生自身存在意义感淡薄,自卑感突出,由此导致高职学生自我意识感水平相对较低。

在针对天津市高职学生进行自我认同感差异分析方面,呈现出在区域、独生子女、年级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的特点。在区域方面,城市学生自我认同感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子女。受经济条件、教育条件的限制,来自农村的高职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人际交往空间相对狭窄,对于大城市存在陌生感,而城市学生接触新的教育理念的机会较多,并且处于相对开放的家庭中,因此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认同感差异。在独生子女方面,非独生子女的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表明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究其原因,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更倾向于采用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大部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同辈、同龄人的沟通与分享,自我中心性意识较强,在此过程中独生子女逐渐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心理状态,从而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内心矛盾感。而非独生子女在家庭氛围中形成了较强的合作意识与全局观念,其适应能力与责任意识高于独生子女,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年级方面三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随着年级增长学生自我认同感不断增强。由于一年级属于学生由家庭生活到社会交往的过渡期,处于人际交往的适应期,大多数学生处于学习的迷茫与混乱期。二年级与三年级的学生,在“本我”与“自我”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随着成长与生活经验的不断累积,慢慢学会接受自己,更加贴近现实与务实,从而促进自我认同感不断提升。

五、对策建议

(一)以生命教育为导向提升课堂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面对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偏差呈现出的自我图式混乱、挫败感强烈、焦虑程度高的特点,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应走出对单一的咨询室的依赖,走向有生命的教学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自觉、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进行课堂心理辅导,从而有效地利用教学环境,利用倾听、提问等心理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认知。此外,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积极情感,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形成师生之间积极的精神与心灵的互动,促进学生性格的完善与发展,从而实现心理辅导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分层分类提高高职学生心理辅导的针对性与预见性

心理素质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具有特殊性、阶段性、发展性的特点。作为职业教育基础阶段的高职教育,其学生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特殊群体,心理发展呈现鲜明的独特性,高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应依托学生自我认同感的现状特点,提倡个性化辅导,突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构建整体性学生心理管理系统与重点化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相结合的心理辅导体系。通过对天津市359名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发现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在独生与否、生源地及年级维度方面呈显著差异,对高职学生进行团体辅导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学生自我认同感在形成过程中的层次性及不平衡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具体分析,给予独生子女学生、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以及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心理支持,并采用多样性的心理辅导手段,降低学生内心的无助感,从而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与预见性,最终实现学生各项心理素质的合理性整合。

(三)创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模式

美国著名生态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他1979年出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提出“微观系统”理论,他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并非孤立的,而是能动地与周围其他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家庭、学校、社会等与之有着紧密联系的外部环境组成了个体成长的微观系统,且三者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打破家庭――学校――社会分节的阶段性教育模式,转变家庭和社会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的旁观者角色[3],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体化教育模式,将学生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学习的关系三者融为一体,共同促M自我认同感的提升。家长应随时和学校、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彼此分担责任,相互支持,共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而社会作为一个统一体,一方面影响着个体内在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另一方面塑造着个人成长的外部环境。学校应该加强和校外各种社会组织的联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心智和能力,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和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b)-0116-03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因此受感染的机会很多,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不仅造成自身伤害,还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1]。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研究并证实护士是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危险职业群体[2]。而皮肤锐器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液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3],一旦发生锐器伤,只需0.004 mL带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被空心带血的针头刺伤而感染乙肝的可能性为6%~30%,感染丙肝的可能性为1.8%~10%,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为0.13%~0.4%[4]。为了解我市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及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现状,笔者根据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方式和自身防护的要求,对全市不同级别医院护理人员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法,于2010年9~12月,随机抽取中山市三级综合医院3所,二级综合医院3所,一级综合医院26所,民营综合医院5所,共37所医院的临床护理人员2 000名。

1.2 方法

所用问卷是在参考大量文献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经预调查后反复修改而成。在各医院护理部的协助下,由护理部向本院护理人员分发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以匿名的形式填写后,护理部统一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2 000份,回收1 933份,回收率为96.65%。对每份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检查,筛除63份不合格的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 870份。调查内容包括:医院级别、在过去一年中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途径、操作环节、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等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医院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级别医院职业暴露损伤主要途径比较

由表1可见,1 870份问卷中玻璃割伤、针刺伤、刀片割伤损伤率分别为80.21%、64.55%、14.44%。从三甲医院至民营医院玻璃割伤、针刺伤、刀片割伤损伤率呈递增顺序,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民营医院、一甲医院锐器损伤明显高于二甲医院、三甲医院,与民营医院、一甲医院设备落后、防护设施不健全有关。

2.2 不同级别医院职业暴露损伤操作环节比较

由表2可见,从三甲医院至民营医院掰安瓿、整理医疗废物、针头回套、清洗利器损伤率呈递增顺序,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三甲医院至民营医院配药针头损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民营医院、一甲医院在掰安瓿、整理医疗废物、针头回套、清洗利器操作环节损伤明显高于二甲、三甲医院。

2.3 不同级别医院自我防护措施执行情况比较

由表3可见,抽血检查戴手套、输液戴手套、手皮肤有破损时戴手套操作、可能被体液、血液溅到眼部戴护目镜方面,从三甲医院至民营医院防护率呈递减顺序,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伤口换药戴手套方面,从三甲医院至民营医院防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甲医院在手皮肤有破损时戴手套操作防护措施执行率最高,一甲医院及民营医院在可能被体液血液溅到眼部戴护目镜的防护率为0。

2.4 不同级别医院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原因比较

由表4可见,各级医院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甲医院防护不到位与工作太忙关系较大,一甲医院、民营医院防护不到位与用品提供不足、认为没必要防护关系较大。

3 讨论

3.1 规范使用医疗安全装置

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安全防护,制订了很多相关职业防护的政策、制度,如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使用后的锐器要求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本调查结果显示,中山市37所医院2 000名护士中玻璃割伤损伤率为80.21%,针刺伤损伤率为64.55%,刀片割伤损伤率为14.44%,其中,加药过程中徒手掰安瓿导致了72.35%护士被碎安瓿割伤,针头回套导致了17.65%针刺伤,19.95%的针刺伤发生在整理医疗用物时。提示护士加药掰安瓿时要用纱布包裹安瓿、禁止针头回套、使用后的锐器必须直接放入利器盒等。只有正确使用医疗安全装置,改变以往错误的行为习惯,才能控制损伤操作环节,减少锐器伤发生。

3.2 认真执行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的含义:应把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看作有传染性,接触上述物质均应戴手套,对可能被体液、血液溅到面部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护理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有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等。使用手套等防护屏障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5]。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6],证明了在操作及处理污物时戴手套的重要性。虽然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不可完全避免,但是美国CDC评估表明,62%~88%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可以预防的。所以认真执行标准预防,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发生。

3.3 自我防护意识有待提高

本调查显示:抽血检查戴手套执行率仅27.33%,输液戴手套执行率为19.47%,手皮肤有破损时戴手套操作执行率为38.40%,可能被体液、血液溅到眼部戴护目镜执行率为3.64%;其中一甲医院及民营医院戴护目镜率为0。说明只有少部分人员能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进行自我防护,大多数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防护行为不规范。对于没有使用防护用具的原因,76.58%护理人员因为工作忙,在注射、抽血及输液等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操作中不戴防护用具。现阶段护士紧缺,工作负荷重,紧急时候执行操作经常是刻不容缓,忙碌中有时候来不及防护[7]。所以职业暴露与工作忙乱有关[8],提示管理层需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9]。有46.79%护理人员不戴防护用具的原因是觉得不方便、太麻烦,仍有14.81%的护理人员认为没有必要,未意识到使用防护用具的重要性。有33.48%护理人员认为用品提供不足,提示防护用具的使用与提供,得靠管理者,特别是科室护士长的监督与落实[10]。

3.4 加强防护知识培训

加强医务人员防护知识教育已经被公认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11]。Mc Coy等[12]研究发现,医疗机构内持续的培训对医务人员坚持标准预防非常重要,是提高医务人员自身防护依从性的关键[3]。调查发现,级别越低的医院锐器损伤发生率越高、自我防护措施执行率越低(P

3.5 增加职业防护的投入及行政干预

职业防护一般被认为是“只有投入、不见效益”的工作,大部分医院防护用品费用全部由科室承担,且不能收费。本调查显示,级别越高的医院实施自我防护措施越好,说明职业防护需要经济基础做后盾[7]。所以要做好职业防护需要管理层重视,增加职业防护的投入。工作中笔者还发现通过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文件,强制执行,并实行督查,有助于自我防护行为的建立[7],从而保证防护措施的具体落实。

[参考文献]

[1] 李玲,陈晓玲.关注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 25(8):613-615.

[2] Ann ND,Ciesielski CA,Metler RP,et al. Occupationally acquir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infection:national case surveillance data during 20 years of the HIV epi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 [J].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2003,224(2):86-95.

[3] 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2-564.

[4] 秦小平,王兰英,李爱萍.271例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及建议[J].中国护理管理,2008,8(9):53-54.

[5] 谭妙莲,刘霞,龙硕,等.2002-2007年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9):2931-2933.

[6] 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2(2):110-112.

[7] 杨筱多,姜亚芳,李春,等.长沙市23家医院手术室护士应用个人防护用品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874-877.

[8] 李素英,韩秀芬,张秀珍.医院工作人员利器损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1007-1008.

[9] 陈小燕,徐春丽,陈倩,等.156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90-1392.

[10] 陈宝勤,傅建国,王小燕.临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用具的使用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7):2282-2284.

[1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12] Mc Coy KD,Beekmann SE,Feiguson KJ,et al. Monitoring adherece to standard precautions [J]. Am J Infect Control,2001,29(1):24-3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70-02

《医学统计学》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医学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学好《医学统计学》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决与统计学有关问题的技能等帮助极大。但该课程中公式多、理解难,统计方法介绍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因此学生常感觉“学,而不会”。实践性教学是《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巩固理论教学知识,同时能提高统计方法应用技能的有效教学安排。因此,积极探索《医学统计学》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课题组在预防医学本科生中开展了《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的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实践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基本要求,统计软件(如SPSS)的操作要领,以及实践学习报告撰写要求,等给学生作简洁明了的讲授,时间为40分钟;然后,教师布置案例讨论题,案例涉及内容基本覆盖讲授理论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讨论中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网络课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互联网获取优秀的《医学统计学》网络课程授课视频和课件,对课堂上讲述的内容进行再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案例分析的理解程度,针对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环节,自主探索、寻求、交流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包括利用统计软件对案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做出推断结论。学生完成案例讨论练习后,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作点评并给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或问题的参考答案(60~80分钟)。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3~5题统计学方法运用的案例应用分析题。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相关教学网站反复学习作业涉及的教学内容和课件,同时还可能通过微博、微信、QQ等互联网交流平台,随时随地与其他同学、老师、统计学爱好者等交流自己观点和见解,以便有效高质量地完成实践学习报告的撰写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评价情况,为更好地提高《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信息。

一、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于2015年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2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班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共调查46人,其中男生17人,占36.96%,女生29人,占63.04%。

2.调查方法。先行访谈并参考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在《卫生统计学》基础统计学方法实践性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学生匿名独立完成,并当场收回。调查内容主要除学生性别、年级、专业等一般情况外,主要是对《卫生统计学》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认知和评价等。

3.统计方法。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逻辑性检查、纠错和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学生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非常认可的,其中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其次是认为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占91.3%。但认为该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见表1。

2.对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评价情况。46名调查对象中,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三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较高,分别为86.9%、82.6%和85.6%;对提高统计学课程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认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统计软件的操作和运用能力四个方面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也分别达76.1%、69.6%、76.1%和71.8。但认为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比较有帮助和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仅为56.5%,见表2。

三、讨论

网络辅助教学借助互联网有关功能和交流平台所建设的教学、交流讨论等各种应用子系统和工具,实现对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多媒体讲授或加课堂讨论)和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教师指出实践要求、学生课堂完成作业或讨论、或再加撰写实践报告)等教学方法、方式和环节进行支持或辅助,其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教学形式上的跨时空性打破了上课时间、地点的限制,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也促进了教学手段的更新,为《医学统计学》提供了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境[1-3]。研究表明,网络辅助教学使教材展示丰富生动,对教学过程进行连续的跟踪与管理,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有力工具[4]。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践教学中采取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较高,对其优点有较好的认识,如认为该教学模式学习交流的互动性和广泛性好占97.8%;同时也能较好认识到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如认为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占95.6%。大部分学生认为网络辅助实践性教学模式对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选择率最高(86.9%)。这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5]。同时,也认为该模式对巩固统计方法理论的理解和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等方面都是比较甚至非常有帮助的。但有56.5%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对提高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帮助甚至无帮助,这可能与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际工作较少,于是将统计学知识运用少,未能充分体会到作为一门工具的重要程度有关,也可能与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不高或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或资源质量不高有关。

四、建议和结语

大数据时代已来临,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变革意义以及目前统计学专业教学的现状[6],医学统计学的教学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的优点来组织教学工作,以满足有不同需求和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但针对网络教学内容良莠不齐,筛选并内化花时间等问题,我们必须优化网络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专业学术信息新颖的高质量医学统计学知识,才能实现高质量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闻歆,单子鹏.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下“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66-69.

[2]史云燕.微博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2012,33(5):116-118.

[3]平智广,刘莉,王爱英,等.微博在卫生统计学辅助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4):729-730.

篇11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20所大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出5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78份,有效回收率为85.36%。样本基本资料分为教师个体背景变量与学校背景变量。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描述性统计法、测验法与问卷法,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和amos9.0统计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

3.1.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现状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卷为四等级记分,中等水平的记分为2.5。将表2中各维度的总分除以每一维度上的项目数(情绪衰竭维度9个项目,去个性化维度5个项目,个人成就感维度8个项目),得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情绪衰竭2.13,去个性化2.12,个人成效感2.90。

情绪衰竭和个性化程度低于平均数2.5,而个人成就感略高于平均值2.5,因此高校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一般,说明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整体并不严重。

3.1.2高校教师与其他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比较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情绪衰竭程度明显低于其他从业人员的枯竭水平;在去个性化程度明显低于警察和中小学教师,但高于医生、护士和幼儿园教师;在个人成效感上,比医生、护士得分低,但明显高于警察、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

3.2人口学变量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分析

3.2.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分析

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分值分别以性别为变量分组作方差分析。大学男教师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上都高于大学女教师。研究发现,男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几率高于女教师。原因: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显得更有耐心;大学男性教师,相对来说在社会上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工作,交际范围也就受到限制;同时,社会对大学男教师以及他们对自己的个人职业期望也要比女教师高。因此职业倦怠程度相对于大学女教师要高一些。

3.2.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年龄差异分析

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分值分别以年龄为分组变量作方差分析。经过Fishe最小显著差异(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的事后检验(post Hoc test),得知,36~40岁与21~25岁年龄段和50岁以上年龄段在情绪衰竭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3.2.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学历差异分析

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分值分别以学历为分组变量作方差分析。经过Fisher最小显著差异(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的事后检验(post Hoc test),得知,具有硕士学历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和成效感程度上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高校教师,在去个性化方面,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程度相比硕士和博士要低,硕士又比博士要低。由此可知:学历越高,去个性化程度也越高。

研究表明,有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程度上,明显高于本科学历和博士学历的教师。研究者认为,在职业倦怠的成效感上,本科学历的高校教师成效感显著高于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的教师。可能的原因在大学只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3.2.4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婚姻差异分析

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分值分别以婚姻为分组变量作方差分析。经过Fisher最小显著差异(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的事后检验(post Hoc test)。姻在情绪衰竭和成效感方面无显著差异,而在去个性方面,已婚者比未婚者去个性化程度更高一些。

3.2.5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职称差异分析

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分值分别以职称为分组变量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副教授在情绪衰竭和成效感维度上职业倦怠程度最高,依次为讲师和助教,而教授最低。目前职称已成为高校教师的很重要的压力源之一。研究表明,具有副教授职称的高校教师枯竭感最为显著,相反,教授的枯竭程度最为轻微。副教授处于中间位置,有着向上发展的压力。所以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是最大的。

3.2.6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聘任职称时间分析

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分值分别以聘任职称时间为分组变量作方差分析。显示在去个性化和成效感方面,无显著差异。经过进一步Fisher最小显著差异(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的事后检验(post Hoc test)。聘任职称时间在3~4年的高校教师,情绪衰竭程度上要高于1~3年者或5年以上者。

3.2.7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收入差异分析

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分值分别以收入为分组变量作方差分析。经过进一步Fisher最小显著差异(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的事后检验(post Hoctest)。得知,年收入在8~10万的高校教师情绪衰竭程度明显高于12万元以上者,收入在15万元的高校教师去个性化程度最低,同时成效感程度也高。

3.2.8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教龄差异分析

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分值分别以工作年限为分组变量作方差分析。经过Fisher最小显著差异(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的事后检验(post Hoctest)。研究表明,教龄在2~5年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程度上高于教龄在10年以上者和2年以下者,在成效感上,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比其他教龄段呈现低成效感。

3.2.9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学校属性差异分析

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的分值分别以学校属性为分组变量作方差分析。经过Fisher最小显著差异(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的事后检验(post Hoctest)。研究表明,重点大学的教师在成就感和去个性化程度上明显高于非重点大学的教师。非重点大学的教师比高校教师更易枯竭。特别是在去个性化和成效感方面。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其他从业人员相比,并不严重。

4.1.2性别差异、年龄、学历、职称、收入、学校属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婚姻、聘任职称时间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4.2建议

4.2.1正确认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篇12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3-0037-03

中图分类号:G642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入学后首先接受的计算机教育。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對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好坏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很重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1 研究對象

本次调查实施时间是2012年4月中旬,调查范围涉及怀化学院2010年级非计算机各专业学生,调查内容是對本校担任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16位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其中,硕士13位、本科3位,副高4位、讲师10位、助教2位,青年教师9位、中年教师5位、老年教师2位。青年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中年教师年龄在36周岁以上50岁以下,老年教师年龄在50周岁以上(含50周岁),均为在职教师。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电子问卷形式,由教师组织在相對统一的时间内发放并回收。

调查用选择题形式的质量评估表,参与调查的样本人群数量约为1212人,有效问卷11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7%。从样本人群涉及的学科分布来看,分散度较大,政法系11.1%、经济学系8.99%、教育系8.41%、人文教育系12.3%、体育系4.04%、中国语言文学系2.64%、外国语言文学系10.56%、数学与应用数序系1.15%、物理与信息工程系1.15%、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4.6%、生命科学系7.26%、音乐系8.99%、艺术设计系5.94%、工商管理系2.64%。总体来说,样本的整体分布较合理,随机抽取的样本涵盖各个学科,有助于提升问卷调查结果的信度。

2 研究方法

2.1调查问卷

本研究在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用)的基础上,结合怀化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际情况,對问卷的项目进行修改和编制。问卷主要内容包含34个项目,前2项为基本信息。后32项分为9个方面:问卷的3~5题调查学习价值、问卷的6~10题调查教学热情、问卷的11~14题调查教学组织、问卷的15~18题调查师生互动、问卷的19~21题调查师生关系、问卷的22~25题调查教学广度、问卷的26~28题调查考核与评价、问卷的29~30题调查作业与阅读材料、问卷的31~34题调查功课量与难度。32个项目采用5点量表计分,分别为“很同意”为5分、“同意”为4分、“一般”为3分、“不同意”为2分、“很不同意”为1分。

2.2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处理。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问卷信度分析

问卷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才能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结论的科学性。信度即可靠性,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分析的方法有多种,目前最常用的是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s α系数),其公式为:

其中,n为问卷包含题项的总数,S2i为答卷者在第i题得分的题内方差,S2x为答卷者测试题项总得分的方差。

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试的可信程度越大。通常说,问卷的信度系数在0.8以上,表示该问卷的信度可以接受,具有使用价值。信度系数在0.85以上,表示该问卷的信度良好。

另外,折半信度法常用于意见式问卷的信度分析。在不可能进行重复调查的情况下,将全部题项按奇偶或前后分为两部分,计算二者各自的信度及相关系数,相关性高则认为信度好。

利用SPSS13.0系统中Reliability Analysis模块检验问卷总的信度系数,得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4,split-half reliability分半信度为0.882,表明此问卷可靠性较高。

3.2教学效果评价因素检验结果与分析

3.2.116位教师在各项目上的得分情况及差异分析

對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项目的标准差都比较小,表明学生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时意见比较一致。

排在前5项的问卷题目为:教学热情3即教师按时上下课,很少调课、停课或缺课;教学热情1即老师對教学很热诚;教学热情5即老师教学认真、治学严谨;师生关系3即能够欢迎学生课堂内外向老师求助或咨询;师生关系2即老师能够友好地對待学生。表明我系特别重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授课老师师德观念较强,對教学工作不敷衍,教学态度好,授课前做了充分的备课准备。

排在后5项的问卷题目为:学习价值2即通过老师的教授提高了该课程的兴趣;功课量3即教师教课的教学进度掌握是否合理;学习价值3即通过老师的教授,我学会利用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功课量2即老师每次教授的功课量是否合理;功课量4即老师要求的每周课外的功课时间是否合理。上述结果表明,我校授课教师不够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知识宽度和深度方面的不足也是突出问题,教学呆板,教学内容不够开阔,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不同年龄教师之间差异分析

将年龄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显示各得分的p值均大于0.05,可以认为不同年龄的老师并无显著差异。

3.2.3不同职称教师之间差异分析

将职称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除师生互动均值、功课量均值外其他指标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各指标在不同职称的老师上得分不全相同,运用Lsd對不同职称教师进一步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可知:学习价值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42,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45,有统计学差异;教学热情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07,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05,有统计学差异;教学组织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13,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08,有统计学差异;师生关系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18,有统计学差异;教学广度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06,讲师和副高显著性值为0.021,有统计学差异;考核与评价均值一栏中助教和讲师显著性值为0.029,有统计学差异。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职称教师评价显著差异主要在助教与讲师之间、讲师和副高之间,助教和副高之间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對所获得的数据分别进行不同职称的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从评价总分来看讲师高于助教和副高。说明讲师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中坚力量,助教限于教学经验欠缺和知识广度局限,获得的教学评价得分较低。副高可能由于年龄、看问题的观点、精力侧重科研、与学生互动较少,教学评价得分也较低。

3.2.4不同学历教师之间差异分析

将学历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5所示。

由上表可知,教学热情均值不满足方差齐,t=-2.962,p=.011,p

教学组织均值t=--2.254,p=.041,p

其他得分p值均大于0.05,可以得出不同学历的老师其他指标,如学习价值均值、考核与评价均值等没有统计学差异。

3.2.5不同专业学生對教师的评价的差异分析

将专业作为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如表6所示。

上表显示各得分的p值均大于0.05,可以认为不同专业的授课老师的各指标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

4 效果

怀化学院担任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获得学生认可度较高,教师依法治教,敬业爱岗,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但部分教师存在专业知识陈旧,授课技巧单一,讲解内容枯燥的情况,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對教师的培养培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由上述分析可知,学生對中级职称的教师评价相對较高。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怀化学院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级职称教师已成为我校本科教学的主力。因此,进一步加强中级职称教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学能力,是怀化学院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背景变量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對于教师的评价不存在差异。学生對不同年龄教师的评价不存在差异。这说明,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上,专业和年龄并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数据可知,学历高的教师各项得分较高。计算机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以应用为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积累,会随着技术更新很快被淘汰,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提高业务水平,不断进修学习和参加科学研究。

篇13

学习倦怠是大学生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抑郁、冷漠、迷惑、无力、低自尊等消极学习心理的表现,反映了大学生对待学习的负面态度,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倦怠是反映大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重要指标。学习倦怠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其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也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移到质量提升的时代背景下,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状,可以反映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状况,对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研究发现,我国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的情况,为此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方面来考察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分析其学习心理,为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提高学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师范性大学、综合性性大学和医科性大学的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08份,有效率为94.4%。其中,师范性大学206人,综合性大学237人,医科性大学265人。男大学生为278人,女大学生为430人。城镇大学生480人,乡村大学生228人。汉族大学生462人,少数民族大学生246人。贫困生156人,非贫困生552人。大一学生167人,大二学生150人,大三学生234人,大四学生157人。

2.测量工具

采用李富业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共13道测验,分为3个维度,即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该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记分。学习倦怠量表的Cronbach α为0.83,情绪低落的Cronbach α为0.82,行为不当的Cronbach α为0.71,成就感低的Cronbach α为0.74。

3.质量控制

为了减少调查偏倚,调查之前与被调查班级取得联系。统一培训调查小组,认真学习量表内容,统一调查用语和调查方法。问卷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由调查组统一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一编号和复查,填写内容不足80%者剔除。数据录入有两名专业人员完成,录入完毕后,随机抽取20%的问卷进行复核,利用统计软件检查输入的一致性,最终形成分析数据库。

4.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录入Epidata 3.1数据库,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

二、结果

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分析

2.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生源差异分析

男生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以及学习倦怠总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要高于女大学生,性别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变量。

城镇学生和乡村学生在学习倦怠各维度和总分上均无差异(P>0.05),说明大学生来源于城镇还是乡村不是造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变量。

3.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民族差异分析

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和学习倦怠总分上,少数民族学生均高于汉族学生,但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民族不是造成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变量。

4.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家庭状况差异分析

贫困大学生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以及学习倦怠总分都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贫困大学生成就感低得分也低于非贫困大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分析

不同年级学生在情绪低落维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P<0.01),其中大一学生情绪低落得分最低,大四学生情绪低落得分最高。在行为不当维度上大一学生得分最低,大三学生得分最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二和大四学生得分较接近。随着年级的递增,成就感逐渐增高,大四学生成就感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学生(P<0.05,P<0.01)。就学习倦怠总分而言,大一学生得分最低,大三学生得分最高(P<0.05)。说明大一学生学习心理可能更积极,大三学生比其它年级学生更容易出现学习倦怠。

6.大学生学习倦怠的专业差异分析

在情绪低落维度、成就感低维度和学习倦怠,医科类学生与其它二个专业的学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医科类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最低。

三、讨论

在性别方面,男生比女生的总体学习倦怠程度严重,男生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女生,尤其在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方面。探其原因:首先,是目前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大、负担重,使得男大学生对专业的发展前景缺乏信心,产生畏惧心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和及时的指导与支持,学习较盲目。其次,是男大学生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低于女生,而这些会影响到男大学生的情绪,造成其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行为不当;再次,是由于受长期的传统思想影响,女生的社会期望相对较低,进入大学以后,外在的压力相对较小。男生对自己抱有更大的期望值,易出现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较之于女生更大,从而导致其成就感低于女生。

城乡学生在学习倦怠各因子方面均未表现出差异,这与郭彩琴、张传月等人的研究一致。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倦怠高于汉族学生,可能跟其生活习惯、语言等有关。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更积极,因为他们深深体会到在家庭经济条件窘迫的情况下,能进入大学学习很不容易,因此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把努力学习作为改变生活境遇的重要途径,学习动机更强。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程度相同,随着年级的递增,倦怠水平逐渐增高,大一学生的倦怠水平低于其他各年级。一年级的新生表现出对学习充满较高的热情,但成就感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而二、三年级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在成就感的表现好于前三者。大学一年级新生刚刚进入学校,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这一切都促使他们要好好表现。进入大二后,他们发现大学学习面临很多挑战,而这时如没有得到外在有效的指导和关注,他们一时可能难以适应,形成较严重的学习倦怠心理,表现在情绪上略低于大一学生,而成就感也稍高于大一学生。大三学生,面临考研和就业的两难抉择,使得情绪低落,产生学习倦怠心理。大四学生,就业的现实压力也促使他们感到学习成绩的重要性,这是他们会更加珍惜在校的时间。另外,实习、见习使得他们切实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促使他们提高自信心,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师范类和综合类大学生的倦怠水平高于医科类大学生,说明师范类和综合类学生的学习心理较消极。与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的师范类和综合类相比,医科的学科规范更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密切,更注重形成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掌握临床基本操作的专业能力,医学的规范性最强。因此,学科的专业规范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1.

[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3]孙丽丽,张晓瑜,张淑华.大学生学习倦怠、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629-631.

[4]赵文进,刘清梅.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现状与展望[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9(1):84-86.

[5]李富业,王学涵,刘继文.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信效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2):234-235.

[6]郭彩琴,肖海雁.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93-97.

[7]张传月,黄宗海,莫华善.高师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167-170.

[8]谭雪晴.贫困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165-1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