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0: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篇1

2借助标准促进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

所谓标准化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标准化既能规范信息化建设过程,又能促使一个组织单元内部的相关系统相互关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软件开发标准在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全面的支撑作用。软件项目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软件开发标准能够详细定义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及每一阶段的任务、实施步骤、实施要求、完成标志及交付文件,提高软件质量,控制和管理开发过程;并且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规范、统一的分类编码、统一的交换格式、统一的术语、统一的文件格式和统一的质量指标体系,实现软件资源的充分共享。2)行业、企业标准是实现系统集成的有效途径。一般认为诺兰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跃的,要一个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就统一规划根本无法实现,所以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是解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有效方法。各个领域的管理部门协同标准化主管部门建立本领域信息化技术标准,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建立主题数据库,对信息数据进行统一定义并分类,规范其用途,确保行业内部做到标准统一。同时,要加强相关领域的联系沟通,研究制定跨领域系统对接规范和接口标准,避免形成跨领域信息孤岛。3)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实现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信息分类就是在某个确定的范围内,为达到某个目的,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充性、兼容性和综合实用性等原则,按照数据的内容、性质及管理者使用要求等,将各类数据按照一定的体系分门别类的管理起来。信息编码以分类为基础,将某个领域的各类信息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律,赋予一定符号,以便于管理和使用。在信息数据较少的情况下,有无编码也许无足轻重,但在信息数据量不断增大时,对信息数据分类编码管理就尤为重要了。此时,对原始信息数据的操作较为频繁,而通过对信息数据的分类编码管理,能使各部门提高效率,提高各类资料传递速度、促进沟通协调。所以,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进行信息交换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搞好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帮助组织单位打好业务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互操作的基础,消除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壁垒,为数据应用和深度挖掘奠定基础。

篇2

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档案工作领域中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档案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的共同准则和依据。在数字化条件下,由于电脑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所涉及的标准化问题,将更加尖锐和苛刻,也就更需要统一全面的档案信息化技术和规范。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在面临的标准化问题

1、统筹指导缺失,导致系统标准的制定滞后。我国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应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起步,并迅速普及到众多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90年代以后,电子文件大量出现,电子档案管理日益成为广泛需要。然而,我国档案计算机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直至90年代末才刚起步,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即便定标工作已经起步,但进展缓慢,已制定出台的相关标准寥寥无几,内容缺乏系统性、配套性,对于实际工作需要杯水车薪i。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已经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因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引导而陷于盲区之中。

从现状看,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各类档案管理升级中,国家档案局对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档案馆普遍提出的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档案现代化管理要求,在客观上是一种国家推动力,但对工作深入发展的组织力度和后续措施显然不够,因而使工作较多地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

2、各自为政,系统、数据不兼容。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尤其是国家综合性档案馆纷纷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上已经有所突破。但是,由于各自为政,独立开发,首先是致使各机构的档案管理基础软件标准不一,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分散孤立,难以共享;其次是采集数据的内容、质量标准各异,良莠不齐,形成基础数据结构的鸿沟,造成信息资源整合上先天困难。

这种现状之下,必然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并拖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⑴由于各地区、各单位各行其是、互不沟通,技术研发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⑵由于盲目研发,各地区、各单位出现了大量非兼容的系统和数据库,档案信息化运行中的文件格式、数据内容、库结构的规定各不相同,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到档案信息的共享,制约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⑶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效益,不仅因大量低水平技术重复研发使总成本拉高,更由于日后随着相关标准的实施,新系统研发、原数据库转换等,必然发生二次投入的现象。

3、现有档案管理标准与信息技术契合度低,导致高新科技利用水平低。

我国现行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基本是针对有形档案资料来制定的,缺乏专门针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管理标准,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设备在档案工作中的利用水平。

二、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标准化问题的对策

1、必须以国家战略的指导思想,自上而下地组织对档案信息化的标准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涉及技术,更是涵盖了纷繁复杂的法制、体制、机制问题,档案作为社会性极强的信息形式,连结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协调和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仅依靠社会组织、机构的低层努力,实在勉为其难,因而必须从政府和国家层面入手。社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紧密依托政策导向,加强统筹组织,明确工作走向,以求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与传统的档案工作相比,档案信息化建设更加需要讲求统一的技术体系,更加需要讲求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先天上更加需要统筹规划,以便最终达成高度的信息共享。加强标准化建设,有效规范档案信息化工作已十分紧迫,而此项工作应是政府的职责,因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定实施国家战略。

2、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贯彻标准化先行的原则。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信息化技术研发工作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重具体技术研发、轻标准规范研制是重要的症结所在。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科研中,从课题的内容结构看,几乎都是为了解决各单位个性化问题,仅仅针对和解决各个点上的局部需要,日益增多的课题研究反而加剧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各自为政、分散孤立的信息孤岛现象。这表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应仅仅囿于个别和局部,解决具体的微观问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面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坚持标准先行的原则,把工作重点从解决具体、局部操作问题转向标准的制定、实施上来,有力提升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指导力度iii。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各级档案部门都应通力合作,协力构建全国统一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而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统一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使之能联结各个应用系统,从而为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创造基础条件。就必须做到所有入网的档案信息都执行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统一的逻辑数据库。因此只有提供关于信息资源系统整合的一系列完整的标准,并在资源的开发、产品化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加以遵循,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理想整合,所以应围绕标准化来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坚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先行原则。

3、必须做到目光长远、高屋建瓴的制定适当的标准体系。一方面由于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而应用研发与实际推广又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往往形成技术应用与技术发展的代差,使得广大档案工作者一边羡慕和畅想着新技术的好处,一边抱怨着手中的软硬件设备生涩落后;另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中容易形成希望硬件设备的配置应该是高档次先进的,软件系统的设计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想法,好像不这样,不足以体现现代化和先进性。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IT产业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即每18个月芯片的运算速度便增长一倍。盲目跟进的结果,将导致原有设备还未充分发挥作用就被新设备所淘汰的局面,损失可想而知。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在制定标准时对技术的发展作出适当预判;其次是设立标准研究的常设机构,形成标准跟随技术进步而衔接发展的常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标准体系制定时做到目光长远、高屋建瓴,使标准体系不形成对新技术应用的瓶颈,既可以使档案工作者切实应用到先进技术设备,又可以指导信息化建设的适当水准,不会造成因盲目建设而造成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 吴品才.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学术聚合门户网,2008.7.25

篇3

背景

受“5·12”大地震影响,绵阳市受灾学校1 160所,受灾教学用房6 304 345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45.846 7亿元;受灾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72亿元。

国家对“5·12”灾后重建给予了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使灾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需要强大的基础教育作支撑。市委、市政府在《绵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多元化、现代化步伐,到2020年,在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全面建成西部教育强市、西部人力资源强市和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的战略目标。

结合灾后重建和《绵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实施,绵阳市提出了加快推进全市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的工程项目。

工作推进的作法

在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之余,把工作重心及时转向灾后重建工作,在策略方面倾向几个重要环节。

摸清灾情,弄清家底

绵阳市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科学规范的工作方法,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功能用房按完全损毁、可维修、完好等情况作分类统计,尤其对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江油市、安县4个极重灾县的完全损毁学校的受灾情况作了详实统计和测算。

明确标准,编制规划

灾情统计结束后,绵阳市根据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已颁发的政策法规和教育行业标准,拟定了绵阳市学校灾后重建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相应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分为功能用房建设、教学仪器装备、图书装备和信息技术装备等。包括《绵阳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功能教室、场地装备标准》《绵阳市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教学仪器装备标准》《绵阳市中小信息化建设装备标准》《绵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灾后重建标准化建设工作手册》等。

根据“装备标准”,结合灾后重建,学校调整规划,编制了《绵阳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灾后重建及标准化建设方案》。绵阳市“十二五”期间,按照全面完成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80%学校建成数字化校园的奋斗目标,共需新增投入经费近6亿。

纳入统筹,政策支持

在灾后重建工程项目中,坚持把各类功能用房纳入灾后重建土建工程统筹规划,教学仪器设备纳入灾后设备重置统筹规划;坚持在公用经费中每年划出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技术装备和资源建设;坚持与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省级教育示范县创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学校创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创建紧密结合。通过几年努力,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基本解决了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资金多渠道筹措的政策问题,使经费投入得到有力保障。

履行职责,加强督查

绵阳市各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技术监督,在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严把方案审签关。对实验室等功能用房的平面布局和室内装饰方案的编制,要接受技装部门指导,并经审签后再送建筑设计部门。尤其是对“交钥匙援建工程项目”,北方援建省对南方建筑要求不太熟悉,绵阳市技装部门主动协商,确保项目按标准和规范设计、施工。

2)组织现场交流会。市教育体育局及时召开教学仪器设备灾后重置暨标准化建设现场交流会,现场参观新建学校,进一步明确灾后重建教学仪器设备装备标准和实验室建设规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指导学校科学规划、科学重建。

3)深入学校多指导。实验室等功能用房建设除涉及建筑专业知识外,还涉及实验室技术规范,比如,实验用房功能设置,面积与间数,通风、采光,照明,给排水、综合布线,地平与窗户,垃圾及废液处理,固定设施安装、实验桌布置,仪器设备及药品陈列与保管等,要求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要自身熟悉业务,经常到学校施工现场检查、指导。

4)建立评标专家库。灾后设备重置必须进入政府招标采购程序。技术装备部门有责任去完善教学仪器设备政府招标采购的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建立教育系统懂政策、懂技术、素质高的评标专家队伍,并多次举办了培训班;二是坚持由技装部门按标准对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采购方案的编制加强指导和审查,要经审签后再送政府招标采购部门。

5)严把仪器交验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学校,是技装部门的重要职责。绵阳市注重充分发挥“四川省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所绵阳工作站”的监督职能作用,组建了绵阳市教学仪器设备质量检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并多次举办了专业培训班,对考核合格的人员,发放了质量检测上岗证。要求灾后重置教学仪器设备必须进行交收检验,质量检测不合格,不得付款。

加强管理,提升效益

灾后重建及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我们提出加强灾后教育技术装备公共设施管理的实施意见,各级学校建立了“教育技术中心”,建立政策导向激励机制和目标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学校教育技术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组织初中理科教师基于新课改的探究性实验技能及实验室管理技术全员培训班,组织教育技术装备公共设施管理校长培训班,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和教育技术全员培训,大力研制开发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系列实验教学研究活动和实践制作、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实验教学课题研究和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研究,研究开发了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平台,整理颁发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系列管理制度和表册。

工作推进的成效

绵阳市教育系统751个恢复重建项目已竣工708个,累计完成投资79.884 2亿元。灾后重建完全新建(含援建)学校近300所、改建学校近400所基本达到了标准化建设规范和要求,已累计完成近3亿元的设备重置任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计算机装备生机比、图书生均册数等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全市有近400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近300所学校建成了数字化校园,近700所学校接入绵阳教育城域网,近100所学校教师人手一部手提电脑。

建成了绵阳教育体育信息网(/)、绵阳教育技术网(/)、绵阳教育体育视频网、绵阳教育VOD电视频道、绵阳市数字图书馆、绵阳市教育学术视频网、绵阳市电子期刊阅览室、绵阳市高中选修课学习平台、绵阳市教育技术能力学习平台、绵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绵阳市学籍管理平台、绵阳市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管理平台等。

绵阳市已全面完成近3万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中级和职称计算机C级第一轮培训任务以及教育技术初级能力培训任务,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周期缩短,“技术支持和促进教学”的现代教育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今后工作的思路

绵阳市将紧紧围绕《绵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均衡化、优质化、多元化、现代化”的目标,以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以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128-02

1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标准化的概念

1.1 企业信息化——即应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企业已有的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形态,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及时、准确而有效的各类数据,从而使企业决策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

①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②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实现手段;

③涉及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

④需要企业各级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

⑤具有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等功能;

⑥是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平台、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

1.2 企业标准化——即“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是一项活动,包括标准的编制、、实施全过程。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为了建立企业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的最佳秩序,使企业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使企业取得经济收益。企业标准化建设

①是企业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国家、行业、企业各级标准制定和贯彻的基础;

③是企业内各部门联系的纽带;

④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⑤是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

⑥是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2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标准化的目标

2.1 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在于:

①信息化的第一个目标是为了快速而正确地决策。信息的匮乏和信息的泛滥,都不能使企业各级管理层做到快速而正确地决策,只有当人们在第一时间掌握了正确的数据,才能快速而正确地决策。

②简化及加速作业流程是信息化的第二个目标。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企业实现信息化后,其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的作业流程与传统人工的作业流程会完全不一样的,如:企业的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管理文件都需要审核、批准等签章,信息化起到了简化流程、加速流程的流转,可以使企业的反应力和执行力更加快捷。

③信息化的第三个目标是避免人为的失误和舞弊。人难免会失误,有的时候也会舞弊,计算机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大量的、重复的或其逻辑关系明确的数据,通过设置可以自动处理。所以信息化可以自动校对,自动查核。失误了系统会提示;有人舞弊系统会反映出来,因此信息化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④信息化的第四个目标是减少企业组织结构的层级数。在实施信息化之前,企业需要很多管理人员,而每个人的精力又有限,所以企业组织的层级数越来越多,快速反应和决策能力受限。而实施信息化之后,企业信息在企业管理平台上共享,所以企业中间的管理层级可以大幅减少,沟通渠道更加顺畅,管理更加有效。

⑤信息化的第五个目标是加速培养人才,其实信息对于人才的脱颖而出是非常显现的,人才要在企业中成长,就必须拥有企业的各种信息。在实施信息化之前,企业里只有少数人能得到完整的信息,对企业的历史或未来的发展规划,新人们无法知悉。信息化之后,企业大多数人都能获得完整的信息,信息对人们学习、判断和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2.2 企业标准化目标在于:

① 标准是规范化的程序,通过技术标准,特别是产品标准的实施,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规范企业管理。标准化工作为评价产品质量提供了准则,而贯彻实施先进的标准,可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并适应和满足市场的要求。

②通过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接轨,可以缩短新产品试制和生产准备的周期,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③一项标准是一门知识,是一种成功经验的总结。通过标准的形式把科研成果和先进经验固定下来,有助于市场推广和应用。同时,标准的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又为新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方便。

④建立与客户的沟通渠道。通过标准化工作与客户形成了固定的技术沟通方式,促进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特别是通过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了与客户沟通的可信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速,技术标准为解决市场争端提供了依据,降低了技术壁垒风险,通过标准化,明确供需双方的责、权、利,有利于贸易双方分歧的解决。

3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标准化的关系

3.1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标准化

①在企业实施信息化进程中,首先遇到的是企业传统的人工操作流程与计算机系统信息化流程不相适应的问题,许多企业信息化实施案例告诫,当企业传统人工操作流程与计算机系统信息化软件不符时,切记不要修改软件包,而应修改企业的流程,使之纳入标准化进程中。标准化工作将保证企业流程转变的正常进行。

②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工程立项调研开始,就必须介入标准化工作,直到投入使用以及不断进行的信息化治理工作,都离不开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和保证。标准化工作可以使信息化工作更规范、科学,在减少投资、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方面功不可没。

③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经营、设计、制造和管理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就是把大量例行的、重复的操作过程,用各种体系文件、技术标准、工艺规范等形式,作合理的、规范的处理。这项工作实质就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部分。

3.2 企业标准化同样离不开信息化

①企业标准化工作首先遇到的是文档化的管理过程,信息化之前,文档都是纸质文件,基本靠手工完成,需要文档管理人员多,手工查询速度慢,企业标准化工作使文档管理更具有逻辑性和可追溯性,更易于计算机系统识别和信息化管理。

②企业标准化工作其目的在于把一项项规范的操作过程进行程序化,如: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审核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管理评审控制、测量系统分析等工作,都是程序化的标准化工作过程。利用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产品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③企业标准化工作是一个执行各级标准的过程,企业在执行各级标准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这对于企业来说既是宝贵的资源,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信息化之前,这些数据信息往往被少数人掌握,一旦人员调动或流失,企业就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无法正常运行。信息化之后,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保证了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连续性。

篇5

财政部在2011年9月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该《纲要》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第八条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会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供助力。应该看到,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会计软件和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标准相对落后。

在国内,无论是会计审核准则、内部管理还是窗口对接,甚至在宏观经济决策方面也都倚重于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基础。因此,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但是顺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助于提高会计行业对环境的适应力,也为我国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协调提供基础性保障;同时,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延伸和发展,无论是在技术手段、功能范围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做了进一步完善。

随着会计业务处理的程序化、自动化、信息化发展,标准化会计信息建设也被人们日益关注。

一、从企业管理看会计信息标准化建设

当前,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和内部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内容逐步转向为以EPR为代表的资源管理。这是会计行业出现的新形势,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首先,使用多年的电算化规章不能很好的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企业在经营和市场发展中需要更高效的会计信息化指导;其次,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未来的会计工作将更加繁重,客观上需要财政主管部门采用信息化方式,以便全以更高的视野和全局角度,科学谋划会计改革与发展大计,全面提升会计管理工作效能和水平。

在这种背景下,标准化信息建设对会计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至关重要。客观上说,多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工作具有高度不平衡性,会计信息化发挥的作用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有显著差异,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和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与信息化手段的结合还有待加强,财务报告的标准化程度普遍较低,财务报告信息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亟需提高;同时,EPR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主要针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在会计制度框架不统一的情况下,内部和外部造成信息不对称,反而会适得其反。

标准化信息建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近年来出现的各类会计事故中可以看到,由于缺乏统一数据标准,导致会计数据多头报送、口径不一,既增加了企事业单位的负担,也不利于政府和监管部门节约行政成本。财政部在十一五期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中不断发现,部分企业的信贷报表和纳税报表不符,个别企业存在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 转贴于

二、有利于会计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事业在不断进步。会计软件厂商、各类咨询机构和会计信息服务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因素在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初具规模,商品化会计软件买方市场越来越有庞大,随着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日益增多、日趋成熟,整个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将占据主导地位,功能也将越来越完善。如果不同的会计软件之间有统一的交换标准,那么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就能得以交换,系统可以互联,这样有利于用户数据的共享,也有利于会计行业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形成。这其中包括:包括软硬件提供、技术支持和后期服务团队。

财政部门需要的是简单经济、易于理解、方便使用的企业报告数据,方便为宏观经济管理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提供数据支持。当前经济活动中,各企事业单位使用的信息化产品纷杂不一,加上内部形态各有特点,因此无法实现“数出一门”,资源共享也相当困难这样一来,既增加了企事业单位的负担,也不利于政府和监管部门节约行政成本;标准化建设能够解决不同会计软硬件之间的对接,易于各个不同平台的数据交流。

2004年,财政部制定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的国家标准,为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了操作平台和技术保障;2010年财政部了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规范框架内的国家标准,同年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为财务报告信息深度利用和实现会计信息的输出和共享提供了理论依据,打响了标准化建设的第一枪。

同时,标准化信息建设在国家层面上产生重要影响。在“十一五”期间,财政部已经着手XBRL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加入XBRL的国际组织外,在国际XBRL 领域具备了一定影响力、掌控了一些话语权。以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可以降低信息交换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减少不同格式间资料的重复输入,降低信息供给成本,和国内建设标准化会计信息的目的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篇6

信息标准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信息标准化的重要性也是日益凸显。医学信息标准化一直落后于信息标准化的建设。这种现状也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医院的高度重视,制定了多个有关医疗卫生方面的信息标准化,如《医院基本数据集的标准》、《公共卫生数据集标准》。中医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全国统一的中医院信息系统标准,目前,在中医院,大多都使用西医院的信息系统,缺乏中医模块,不能体现中医院自身的特点。另外,医疗保险信息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接口传输问题,由于相互之间的内容不统一,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了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准化的认识。相当多的人和单位认识不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不了解中医药标准,认为中医不需要标准也无法进行标准化,这种认识就会导致他们不能去执行标准,更会影响标准化的进程。(二)标准本身的水平。本文由收集整理中医基础标准工作开展较晚,导致中医药其他标准的制定受其影响,使得中医药标准的整体开展比较缓慢,自身水平的不重影响了中医药标准化的实施与开展。(三)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制定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广泛的协商,导致目前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困难重重。比如在已经实施的标准中,不同中医药标准之间的内容常有不统一的地方,有的甚至出现矛盾。(四)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标准化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保障机制缺乏,造成了中医药标准实施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才能完善中医药信息系统标准化的运行机制。

三、加强中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

为加强中医院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要从系统建立初始,进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包括信息编码、信息数据、信息表格、单据、文档资料的标准化。

(一)信息资源管理及其标准化。信息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数据资源管理、信息处理管理。数据资源管理注重的是对数据的控制,信息处理管理则注重的是医院管理人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医院要实现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在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管理标准化两个方面做工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体现在信息的传输、存储和处理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组织技术。而这,也是往往被边缘化的,然而信息组织技术中的数据管理标准化和数据结构规范化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包含的理论与原理,是不会变化的,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违背信息组织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对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的违背。当前,很多中医院具备一流的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设施,但是在数据环境建设方面却相当落后,很多中医院数据库十分混乱,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会影响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不断提高中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水平。(二)数据环境。在中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数据环境的建设至关重要,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数据集成,一是中医院自身的数据集成,二是中医院与医疗保险部门或者其它医疗单位的信息交换。关于中医院自身的信息数据集成,主要体现在信息共享方面,使得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集中体现在共享数据信息的标准化建设上来。关于中医院与医疗保险部门或者其他医疗单位的信息交换,使得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体现在数据交换的标准化上来。这两个方面的数据集中,是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三)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一些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比如数据元素、信息分类编码、用户视图、概念数据库、逻辑数据库都属于信息资源管理基础。这些元素的标准都属于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建立,表现在信息需求分析、数据建模和应用开发的全过程中。

篇7

一、信息化过程中标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的标准是指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推行的为确保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得以贯彻实施,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功,与信息化相关的业务过程以及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软件选型、系统实施、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系统集成、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系统管理规程和操作规程、系统维护和升级、系统评测等信息化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规定。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企业的基础设施,就像法律法规在法制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一样,标准是构成企业基础管理、业务操作、信息共享、信息交互和信息安全等的技术起跑点和落脚点。

1.统一口径、有效沟通

在信息化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业务与业务之间的沟通以及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而统一标准是沟通的前提。标准是桥梁和纽带,就像《圣经》中 “巴别塔 ”故事中,语言所起的作用一样,只有在统一的编码标准、统一的流程定义标准、统一的业务术语标准的前提下,业务和业务、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业务需求才能准确地转化为信息化功能,信息化工具才能切实地为业务服务,信息化企业这座“巴别塔”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2.优化管理、提高效率

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个技术项目,从更大范围、更多内容上,究其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这不仅仅体现在信息化系统本身是为了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而运作的,就信息化项目管理而言,也需要极强的管理的科学和艺术,这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共识是,信息化项目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人、财、物的各个方面,必须用工程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就意味着,在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过程、开发过程、实施过程和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采用或建立相关的技术、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证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功。

3.规范操作、提高质量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从项目管理,到数据整理,都需要有统一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只有在统一的操作标准下,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建立业务操作和技术管理标准,规范开发、实施和具体操作行为,有助于提高信息化项目开发实施的质量。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问题

国内制造企业相对于国际先进企业,信息化基础差,但起点相对较高,缺少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往往形成揠苗助长的状况。信息化标准更是如此,多模仿、借用,存在很多问题。

1.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全面应用时间并不长,企业信息化标准更是在一片空白中艰难摸索。如何与业务结合、如何具有可操作性,各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都是信息化标准制定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企业信息化标准既要服务于业务,又要对业务起到促进、引领作用。而随着企业信息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缺失等问题逐步凸现,需要进行完善和逐步优化。

2.标准滞后

制造企业以产品为主,信息化标准虽是企业的基础标准,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企业主营业务的标准更新较快,但是信息化相关标准往往更新较慢,制定之后,缺少修订和更新,不能与国际、国家标准同步,甚至不能与企业业务发展同步,采用过期、作废标准的现象比较普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导致信息技术无法发挥作用。

3.标准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

国内企业的信息化起步晚,管理基础落后,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在对信息系统的选择上应小心谨慎,这同样也适用于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很多企业的信息化标准建设初期往往起点很高,与国际接轨,引用先进标准,但是与企业的实际水平相差太远,贯彻实施难度巨大,最终沦为空纸,不得不从头再来。

4.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企业制定了适应实际情况的相关标准之后,应大力推进贯彻,在应用中完善。但是在很多企业中,为了完成信息化项目目标,花大力气制定了标准,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忽视标准的长期作用,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执行不严,在具体的业务中没有得到应用,成为摆设。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信息技术刚开始必定是新事物,无先例,需逐步探索,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是逐步建立。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渗入性,必然影响企业其他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发挥着作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也逐步明确。

制造企业主要围绕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开展信息化工作,根据信息化涉及的对象,信息化标准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基础的与信息化相关的传统业务标准。要实施信息化,首先要对传统业务进行梳理,使数据规范化、流程透明化,必要的话需要对业务进行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针对业务情况,结合信息化要求,同时修订和完善基础业务标准;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例如:CAD标准、MBD标准和MES操作规范等,此类标准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还有一类标准和规范是指信息化项目实施所涉及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如项目管理标准、软件工程规范等。这是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的重要保障,此类标准也要因地制宜,引进国际、国家先进标准的同时,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原则

1.关注全局,打好基础

企业信息化标准应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代表的是企业的整体最高目标和利益,而不仅仅代表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局部利益,因而制定标准具有企业目标的全局性,制定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出发,要有助于应用的开展,有助于取得企业综合效益。

信息化不但涉及企业技术、管理的各个方面,甚至影响到了企业活动的准则――企业文化,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信息化标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出现和完善的,这是一个逐步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做好基础工作十分重要。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托于具体业务,什么样的技术可行,什么是未来发展趋势,要找准方向,打好基础,使信息化实现对企业促进和提高作用。

2.因地制宜,先进适用

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共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脱离信息技术的支持,任何企业都不会成功。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必须的,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标准,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管理准则和操作规范,应因地制宜,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既实用又应具有提升作用,实现与业务的互相促进,在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修订和完善。

3.业务融合,全面考虑

信息化标准的编制应依从体系,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统一标准基础上进行编制。标准应做到承上启下,有理有据,与企业管理、技术现状完全融合。不但在企业内部能够实行,在企业参与市场的过程中也能够起到沟通作用。同时,信息化标准要考虑长远利益,能够适应企业技术和管理的不断提升:一方面奠定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能够推动企业各方面的进步。

4.注重细节,合理可行

在编制具体信息化标准时,应注重细节,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操作规程等要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使之能够与信息技术融合匹配,与企业具体情况相吻合,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具有有效的规范作用,能够指导具体工作。不能盲目引用或脱离实际,形成标准高高在上,行动无法可依的状况。

五、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过程

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立必须要与具体业务相结合,要根据企业业务的具体特点,在对采购、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和维修维护等业务流程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特性,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提升促进作用和对业务的改造作用,构建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具体分类。在具体分类确定后,按照体系确定具体分类中信息化标准的内容范围,明确标准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状况和业务情况,确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和制定方案。然后,完善企业涉及信息化的业务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经营、生产制造等具体环节涉及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同时,对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的规范化进行研究,涉及规划、立项、方案、开发、实施与维护等多个环节,完善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提高信息化项目推进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对企业现有信息系统开发的规范化问题展开研究,如系统开发涉及的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接口和运行操作规程等,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信息共享,会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的出现,增加管理成本。标准制定后,要建立标准贯彻和实施的相关制度,明确奖惩条例,全力推进标准的执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基于业务,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对标准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使之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信息化具体情况,真正起到指导促进作用。整个建立过程如图1所示。

六、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示例

某企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企业,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设计加工技术难度高,信息化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的重要推力。该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面推进信息化,从基础网络建设、甩图板工程到知识管理、企业门户建设等信息化项目的分步实施,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整个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和维修等生产制造环节和采购、计划、财务、人力资源和销售等企业管理环节大量应用了信息技术,实施了多个信息化系统,基本覆盖了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用的增幅越来越小,系统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基础管理薄弱、业务系统间沟通困难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业务状况,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实施成功的重要保证。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企业各环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还需要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为了使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符合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在调查和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标准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具体情况,结合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运用标准化原理,按照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兼容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原则,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总体构架,如图2所示。

篇8

在企业进行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会计工作更有效开展,其也是国家建设标准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国财政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指导意见,为会计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平台,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也显得非常重要。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标准体系的建设思路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从更多角度对其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展相关领域中的会计工作。

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所谓会计信息化,主要指的是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机结合,其理论基础依托于会计学,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发展手段,实现对会计信息的加工与储存,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将更有针对性的会计模型构建起来,从而达到将会计信息共享出去的目的。而所谓的会计信息化标准,则主要指的是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重复性事物,需要以一定的标准为基础,来实现信息收集、加工以及储存等活动,建设信息技术的相关标准的根本目的,是将全行业的活动统一起来,是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业准则。建设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会计行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该标准体系中,主要包括应用环境、综合控制、有效评价等方面,其主要目的便是将会计信息化中的相关标准具体化,这些要素的完善程度能够体现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1]。在建设标准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则:第一,需要具有整体性,这一原则主要是将不同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并建立起要素之间的联系,产生制约效应,是信息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达到“1+1>2”的效果。第二,要具有结构性,这一原则主要指的是以一定的规律为基础,可以是时间序列,也可以是空间序列,对会计信息进行合理分布,从而更有利于进行接下来的处理工作。第三,要遵循分类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指的是以会计信息的相似度为基础,运用基础、技术等分类标准,对会计信息进行划分。

二、框架建设与限制因素

(一)框架建设

想要构建起健全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首要工作便是将体系的框架结构确定下来,根据框架结构,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构建原则,从而建立起相关模型[2]。现阶段,该体系框架结构的建设主要分为前导、规范、结构以及解析等四个层次。在建设框架的过程中,需要先对整个体系进行客观科学的定位,找到其与其他信息化标准之间的联系,制定相应目标,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建设工作打好基础。另外,构建起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提升相关领域的会计管理效率,进而促进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所以,需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化建设,着重进行相关的分析工作与总结工作,并整合出有效的总结经验,用以完善与规范会计信息化标准,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

(二)限制因素

现阶段,我国在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很多限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相关体系不完善。这是限制我国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体系的不完善,会计信息在分类标准方面出现的差异,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对标准体系的构建造成阻碍[3]。而科学合理的体系能够提升信息效能,帮助相关决策人员作出更加准确的决策,从而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其次,认识上存在偏差。对于会计领域来说,会计信息标准化是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其中不仅涉及到会计学,还涉及到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相关学科,可以提升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但现阶段我国对该体系的认识并不深刻,很多企业也没有树立起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概念,这也是限制该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再次,会计发展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发展也并不平衡,而且这种现象在短期内很难改变,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发展水平更高,因此,想要构建起统一的标准体系存在一定难度。最后,相关专业人才少。会计信息化需要相关会计人员具备更高的的业务与道德素质,但从我国当前发展和情况来看,会计信息的相关专业人才比较欠缺,很多会计从业人员都不能运用专业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相关业务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

三、建设标准体系的思路

从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来看,想要构建起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人才建设

相关专业人才过少,是限制标准体系构建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我国需要着重对会计信息化的相关专业人才进行培养,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将专业人才的队伍壮大起来,提升人才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使其与当代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相符合[4]。通过培养专业人才的方式,达到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的目的,完善标准体系的构建。

(二)健全内部机制

在构建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完善内部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内部机制的完善需要达到以下两方面要求:其一,构建公平的奖惩制度,通过工资与奖金的发放来控制会计审核质量,从而促进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二,构建科学的人才标准,将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职权等信息进一步标准化。

(三)制定技术标准

构建标准体系,还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技术与资源标准。其中技术标准主要用于对相关信息技术的规范,该标准需要以专业人才为依托进行构建,要求在进行会计信息的采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有一套完善的信息交换标准,并构建起系统集成以及数据结构等一系列标准,将会计信息相关资源统一起来。

(四)明确根本功能

在构建标准体系时,相关企业需要以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准确定位,改变传统的会计工作思路,将信息化技术与会计工作有效结合起来[5]。想要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首要工作便是将标准体系的构建目标明确下来,之后以目标为基础,深刻剖析相关会计管理案例,形成工作经验总结,最后在此基础上,作出有利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的相关资料,这个过程对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来说,构建起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促进企业发展与行业进步的主要手段,在产业结构转型的条件下,标准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中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面对当前存在的限制因素,我国需要运用强化人才建设、健全内部机制、制定技术标准、明确根本功能等方式,以促进标准体系的建立。

作者:周克文 单位: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

参考文献:

[1]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切实助力会计改革与发展——《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之五[J].财务与会计,2012,02:10—15.

[2]王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的迈进[J].财务与会计,2012,06:4—13.

篇9

一、信息标准

笔者认为信息标准建设是院校数字校园项目的基础,也是保障数字校园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还是实现全校范围内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的必要组成部分。一套完整、合理的信息交换标准和信息管理标准能够为全校范围内的数据库设计提供参考,为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提供基础性条件。

要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过程中有统一、规范的分类和描述,科学、合理的设计信息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在高度统一的信息标准之下调度各类资源,能使信息交换更加顺畅有序,使信息资源实现最大限度地共享,从而发挥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实际上,院校信息标准是各类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用户访问、传输过程中的统一规范,也是实现院校信息资源共享和各个信息应用系统之间协同处理数据的基础。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各项信息标准,给出信息分类编码规格说明书,形成一整套符合学校自身实际需求的信息化管理办法,能够被绝大多数网络技术(如:XML、WEB Service网络数据传输技术)所支持,建立统一的数据传输与数据交换规范,实现不同部门、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如果国家和教育部已颁布标准,那么就尽量采用国家和教育部已颁布的标准,如《国家经济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标准化规范》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和教育信息化技术规范、网络教育技术规范等教育信息化技术规范。

第二,对于已颁布的中高职院校部分管理信息标准,在设计自己院校的信息标准时应尽量与已颁布的标准保持一致。

第三,尽量采用学校已经颁布执行的信息管理标准。

第四,在参照相关信息标准的基础上,要切实保证能够满足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的实际需求,不能满足学校实际需求的不予参照。

第五,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应该根据国家、教育部、行业、学校信息管理与服务的需要,不断完善、补充,形成院校所特有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第六,在“数字化校园信息管理标准集”颁布执行后,信息化系统必须符合和兼容该信息标准体系,同时将新的标准纳入到该标准集中进行管理和应用。

二、数据标准

院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设计的数据标准必须包括元数据、数据代码集、数据集、数据交换标准等内容。通过对学校整体业务的分析,我们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对信息标准的建设分别进行整理:对人、财、物(学生、教师、资产、财务)等主题对象进行数据的分析整理;按照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等业务流程来进行数据分析整理。

元数据管理是数据交换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完整的元数据管理系统,才能实现数据的交换,从而为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元数据组成

(1)基准元数据:是指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标准元数据系统,用于标识数字化校园中的各类数字化信息资源,以标准形式描述整个数字化校园各个层面的实体,为各种网络信息应用系统、信息挖掘工具提供数字化信息。

(2)元数据字典:是用于各种元数据体系到系统基准元数据系统相互转换的对照表,它描述了各种元数据的基本特征,构建了各种元数据与基准元数据系统的对应关系,其基本作用是为系统的转换模块提供转换依据。

(3)数据属性集:是指数字化校园存储数据的属性总和,元数据管理系统可通过数据属性集将数字化校园的数据结构和基准元数据相对照,保障它们之间的可互换性。

(4)数字化信息资源集:它描述的对象是信息源,数字化校园可以通过信息源特征集来确定各信息源所采用的元数据体系,将用基准元数据表达的查询式转换成各个信息源所采用的元数据表达式,从而决定各个信息源的检索方法并解释检索结构。

(5)转换模块:提供了实现各种元数据之间相互转换、翻译的方法。

(6)维护模块:可以对各种对照表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动态管理,保证元数据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2.元数据层次结构

数据标准集(包含数据子集、标准代码集),按业务流程将各个数据子集划分成数据类,部分数据类还要划分数据子类。一组相关数据项集合构成数据类,规范描述的数据元素属性称为数据项,又称之为标准化元数据,数据属性包含了编号、数据项名、中文简称、类型、长度、可选性、取值范围等。数据标准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

3.元数据设计

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也称为数据元素的属性描述。元数据结构的设计是信息标准的基础,它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信息标准的质量。笔者在标准中采用了9个属性来描述每个数据元。下面(见下表)以一个实例来说明数据项属性的描述(学生管理数据子集——学生基本数据类)。

三、数据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原则

一是标准的唯一性,一个编码对象用唯一一个代码表示;

二是标准的可扩性,代码结构能适应增加新的编码对象,即扩展的需要,预留充裕的备用代码,适应新的扩充;

三是标准的简单性,即尽量简单的代码结构,尽量短的长度,能节省机器存储空间和减少代码的出错率;

四是标准的规范性,即必须统一代码的书写格式、代码的类型和代码的结构;

篇10

中图分类号:P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003-03

航海保障信息化作为航海保障工作的重要支撑,在综合航海保障体系建设和航海保障工作机制完善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而在航海保障相关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中,关于海上服务信息的提供,客观上需要更加高效协调的通信链路与更加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建设[2]。同时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了《深化标准工作改革方案》,就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3]。在此大背景下,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对航海保障实际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1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背景

1.1 航海保障中心业务及信息化发展现状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有航标、测绘、通信3大核心业务,主要承担辖区范围内航标建设养护、港口航道测量绘图、水上安全通信以及航海保障应急处置等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职责。目前,已推广应用上级管理系统20余个,涵盖人事、财务、党务等工作;自主建设使用的航标、测绘、通信业务信息系统主要有17个,覆盖航海保障的关键业务,有效支撑业务发展。

中心自建的各类业务管理系统数量繁多,且各个业务管理系统采用的技术与建设方式不统一,各系统均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规范”与“标准”,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特别是系统产生的数据,格式与标准均不同,如果没有标准进行统一,很难实现数据与信息的共享。此外,各单位在各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均建设一些基础设施,如:网络机房,这种资源建设重复性高、利用率低。以上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航海保障中心信息化的建设。通过调研与分析得出,要解决数据格式不统一、系统难以互联互通、信息安全管理标准不一致、运行维护要求不明确等问题,需要首先进行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通过标准来统一现有系统,并进一步规范未来信息化的建设。

1.2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1)建立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目前,航海保障中心自建的各类业务管理应用系统30多个,覆盖了航标、测绘、通信等各主要业务,涉及航海保障数据资源共9大类,20余个子类,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系统之间是孤立的,且数据是不能互通的;同时,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心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也面临挑战。只有建设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才能为现有系统的升级改造提供依据,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复用,才能对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打破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

(2)建立航海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据,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原动力是为了使工作人员从繁重或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即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力。但目前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局限性。信息化的建设是基于本单位或部门的实际业务情况,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缺乏全局意识。因此,站在宏观信息化层面,如何指导各业务部门按照既定的整体规划进行信息化建设,才是各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3)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能够有效促进资源与数据的整合,按照信息化建设的著名模型,即诺兰模型的描述,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分为6个阶段: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5]目前,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处于从第四阶段(集成阶段)向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迈进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便是:努力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且信息系统开始从支持单项应用发展到在逻辑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资源与数据的整合是这个过程的重点,而促进整合的基础是信息化标准体系。因此,只有在现阶段做好标准体系的建设,才能够进行资源与数据整合的工作,才能够促使信息化向更高阶段迈进。

2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架构

2.1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涉及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全部内容(如图1所示),共分为7个分体系,分别是:(1)总体标准。它为国家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提供基本原则、指南和框架;(2)基础环境与设施标准。它为网络的组织、建设、运行、维护、管理以及软硬件设备生产、引进提供了主要技术依据,确保网络基础设施间能互联互通;(3)信息与数据标准。用于规范化描述各类航海保障信息化(包括数据元、代码集、统计指标等)以及对信息进行分类与编码,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与管理;(4)应用支撑标准。它为各项航海保障信息化业务提供独立于网络与应用的支撑和服务,确保各类业务资源之间可互联、可访问、可交换、可共享以及可整合;(5)应用标准。它为航海保障信息化系统提供应用方面的标准与规范;(6)信息安全标准。它是确保航海保障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行、确保信息和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障体系,为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提供各种安全保障的技g和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7)信息化运维管理。它为航海保障信息化提供项目管理、运维及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以确保航海保障信息化项目的顺利建设和管理维护。这7个分体系从信息化的建设角度是自下而上的设计策略,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每个大类又可再划分成多个二级类目。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中包括业务功能规范、系统划分规范、数据模型规范、技术规范、集成规范、接口规范、基础设施规范、安全架构规范等规范的内容组成要求和适用对象与适用场景,而各个标准规范的具体内容从各自不同视角详细描述航海保障信息化总体架构目标。

2.2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逻辑结构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总体标准为其他6个标准分体系提供总体指导和编制实施原则,信息安全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贯穿于基础环境及设施、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和应用标准之中。

2.3 航海保障信息化俗继逑涤胝体标准的关系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共有三大业务,分别为航标、测绘、通信。这三大业务是航海保障的具体业务,每一项业务还包括管理、制度、业务、技术、信息化等方面。其中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内容被纳定为航海保障信息化的范畴。因此,北航航海保障中心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是关于航海保障信息化相关业务的标准规范,其定位是以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业务为主体,同时包含航标、测绘、通信三大业务中所涉及的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内容。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各个业务有一定的交集,是整体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一部分。

3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建设思路探索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建设是在充分研究现有国家标准、相关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开展研究的,研究过程中结合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与中心现有信息化建设的经验,逐步探索出了以下建设思路。

3.1 编制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的总体思路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的制定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且专业性强,需要专业团队较长期的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等工作。

标准编制前期,需确定研究目标及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工作大纲、调研提纲和标准编写提纲。通过广泛开展有关资料收集、业务需求调研、专家技术咨询、业务部门走访、座谈等调研工作,结合研究目标和要求,对调研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汇总出制定标准体系的基础素材,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编制过程中,通过总结已有的信息系统建设成果及调研相关资料,分析航海保障中心各个业务系统的特点,从宏观层面探讨通用的技术与管理标准,理清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架构,同时编制各个信息标准化文件。除此之外,还应重视标准化专业队伍建设。从事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制定的团队成员,既要有一定的标准化知识,又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航海保障专业知识及必要的文字撰写水平。在标准制定之后,还应采取措施加大贯彻实施力度,并随时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2 制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原则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应放在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全球信息化标准化的框架内,结合航海保障业务系统的特点提出具有该行业自身特点的信息化标准,并据此形成指导全国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指导性文件。

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编制过程中,应结合我国信息化标准的有关成果和发展趋势,认真贯彻“有国标,采用国标,无国标,采用行标”的基本方针,在“科学、合理、先进、适用”标准制修订原则的基础上,突出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的特点和需求,探索航海保障信息化的发展规律,确定其信息化标准体系。

在编制过程中,应按照GB/T13016-1991中的有关规定,注重总体的分类合理和结构科学。既要注重与现有行业信息技术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相互衔接,又要充分考虑航海保障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对标准提出的更新、拓展和延伸的要求。

标准编制过程中为了便于编写、审查和使用,应参考和使用国际标准机构对编写标准的基本规定,使用统一的编写方法。如ISO/IEC技术工作导则,BS 0.3《英国标准导则制订标准用标准第3部分英国标准的起草和编排》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一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等。编制内容应表达准确、简明、通俗易懂,并做到与国家法规、有关标准协调一致。

具体来说,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标准编写的基础原则。该标准的内容、格式应符合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标准的统一规定和要求。(2)标准体系一致的原则。该标准的编制采用我国标准体系的要求,在与相关标准体系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指标的对比、分析和转化。(3)满足使用要求的原则。在前期以中心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参照国内外先进的标准,满足使用要求。(4)引用基础标准的原则。在该标准的适用范围内,尽量引用基础标准,发挥基础标准的功能。

4 结语

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与建设是根据航海保障中心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规律、需求而开展的。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架构为航海保障信息化总体标准、基础环境及设施标准、信息与数据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信息化管理标准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对规范信息化建设以及实现各个系统的资源共享、促进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道琦.北方海区航海保障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3.

[2] 李建涛.航海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海事,2017(1):46-47.

篇11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2-0159-02

1 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某公司是集电力、铝业、煤炭多产业集群的综合性能源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分三个产业板块进行管理,每个产业分别包括设计技术标准、产品标准、采购技术标准、工艺技术标准、运行与维修规程、半成品技术标准、设备、工艺装备、检验方法和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数值与精度等标准明细。各标准明细内容繁多,文档格式为WORD或PDF,由标准管理人员单机保存。技术标准管理没有信息系统支持,不利于标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便查阅。针对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司拟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技术标准信息化管理,同时要求支持保密控制,限制技术标准文档打印及下载。

2 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内容

2.1 建设目标

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确保生产科研安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创建公司标准化管理体系为宗旨,建立公司技术标准体系为具体目标,从建立规范的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着手,通过编制技术标准管理办法,规范公司制定、采用技术标准的流程,收集整理公司科研经营管理范围内的技术标准并纳入体系,形成技术标准体系表,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技术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

2.2 建设内容

本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共有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基础标准体系框架结构、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结构。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标准化工作导则、术语标准、符号代号代码标志标准、技术制图标准、量和单位、数值与精度明细内容。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结构按电力、铝业、煤炭三个产业板块进行分类。电力技术标准体系包括火电技术标准体系、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太阳能发电技术标准体系,各标准体系分别包括各自产业的电站勘察规划设计标准、电站施工安装标准、电站生产运行标准、电站设备材料等方面标准内容。铝业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市场与贸易、设备安装与维护、检验方法与分析、产品与质量、安全生产、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标准等内容。煤炭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勘探设计、地质测量防治水、井工开采技术、机电运输技术、一通三防技术、智能化技术、地面建筑、安全环保培训、设备材料、煤炭洗选加工技术等标准内容。

2.3 信息化建设要求

为了保证公司技术标准信息化建设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规范的起点,首先要进行大量的需求分析和准备工作。制定管理办法,建立技术标准数据库,规范公司技术标准的计划、起草、制定、批准、、实施、复审、修订流程。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要求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支持限制下载与打印权限,按分配的权限进行标准内容的查阅等。利用流程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技术标准修订与复审的规范化管理。

3 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简介

3.1 系统设计

技术标准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模式为浏览器/服务器的模式,采用Visual C#作为系统开发工具,作为界面设计工具,SQL Server2005作为数据库管理工具。由于技术标准体系涉及公司保密业务,在系统开发设计中使用了NTKO_Office文档控件,通过在程序开发过程中,对该控件的编程设置,实现对文档按权限的查阅、打印及下载。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技术标准库建立、技术标准复审、技术标准修订模块。

3.2 系统功能模块说明

3.2.1 建立技术标准库

技术标准库是存放公司所有技术标准的“仓库”,可以通过多种查询条件来检索和浏览标准,查看标准属性、下载标准。技术标准库按公司产业分类,每个产业包括细化的标准分类,各标准分类包括该类对应的标准明细内容。

3.2.2 技术标准复审

技术标准复审模块主要实现功能是对技术标准库中的标准明细进行每年一次的复审,以确定该标准是否继续有效、废止或修订,实现对技术标准库的更新和完善。

3.2.3 技术标准修订

技术标准修订主要实现对技术标准的制定与修订管理,实现技术标准库的补充与完善。编制人创建送审稿页面中使用了NTKO_Office文档控件,创建送审稿时,系统打开标准编辑模板,可在线编辑文档,完成标准草案起草后保存退出。也可以下载模板进行线下编辑,完成后上传到系统中。编辑送审稿页面如下图。

3.3 NTKO_Office文档控件的应用

在信息服务平台设计过程中,通过在页面中嵌入NTKO Office文档控件,实现文档在IE页面中的查阅、编辑并保存到Web服务器。NTKO OFFICE文档控件支持在线编辑、痕迹保留、手写签名、电子印章、全屏批注、电子签名、简单OCR等实用功能,支持ASP,等各种web编程语言和服务器。NTKOOFFICE文档控件能够在浏览器窗口中直接编辑Word、Excel、Wps等Office文档并保存到任意Web服务器。实现文档和电子表格的统一管理。

3.3.1 在IE页面中嵌入NTKO_Office文档控件原理

NTKO_Office文档控件是一个OLE文档容器,可以支持嵌入WORD或PDF文档对象。在IE页面中嵌入该控件,通过控件本身的ActiveDocument接口,使用JAVAScript编程语言,实现对NTKO_Office文档控件的控制,完成文档的创建、保存或打开功能。

3.3.2 数据提交到Web服务器原理

NTKO_Office文档控件将文档数据提交到Web服务器是通过调用控件的SaveToUrl方法。控件会自动分析并获取指定FORM的其他INPUT,SELECT,TEXTAREA等标志中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和编辑的文档一起,提交到WEB服务器的某个页面。因为控件产生的数据是基于RFC表单提交标准的,因此,NTKO OFFICE文档控件是和浏览器无缝集成的,可以支持任意后台WEB服务器(只要该Web服务器支持上传文件),并且可以和现有应用迅速集成。

4 结论

企业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技术标准体系进行管理,规范了公司技术标准文件,统一了技术标准应用,规范了管理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好地支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了技术标准体系持续完善的科学化与透明化。

篇12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4-0067-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对于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北方海区航海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贯彻海事系统“三化”建设要求,落实部海事局顶层设计思路,加快“两个一流、两个满意”战略目标推进,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引领航海保障转型升级、推动航海保障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尤其是航海保障航标、测绘、通信三大业务信息化标准的研究是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是保障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准则。

1 航海保障三大业务信息化标准研究背景及意义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以服务航海保障为工作重点,以航标、测绘、通信为三大核心业务,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各个业务部门已经建设了各种信息系统。但是,中心自建的各类业务管理系统数量繁多,难以实现数据与信息的共享。

开展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能够对今后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更为航标、测绘、通信业务应用系统及对外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统一的标准指导,从根本上消除系统异构、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

2 国内外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研究综述及方法

2.1 国内外航海保障信息化标准研究综述

航海保障相关的国际标准主要是航标、测绘和水上安全通信的标准,仅就航标专业为例,截至2015年底,搜集到国际海事组织的与航标相关的公约和通函6项;国际航标协会的建议60项、指南99项、示范课程3个、技术规范和培训手册2个。与航标有关的建议和指南120个,其中涉及航标技术的101项,涉及航标管理的19项,与e-航海相关的文件12项[ 1 ]。

在编制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航标、测绘、通信的信息化标准时,需要针对我国航海保障实际需求,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修订规定,结合国际上针对航标、测绘、通信的信息化标准,不同程度地转化为我国不同层次的标准,并贯彻实施。

2.2 研究方法

研究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航标、测绘、通信信息化标准的核心在于研究航海保障中心航标、测绘、通信三大业务的内容及其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本文立足于目前北方海区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特别是航标、测绘、通信三大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分析实际问题入手,对航海保障中心信息化标准体系中航标、测绘、通信的标准做出详细概述。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的研究方法。

3 航海保障中心三大业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信息化工作始终以互联网思维为指引,坚持创业创新和航运发展的需求导向,大力拓展信息技术与航海保障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调动航保事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着力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复用,着力推动综合管理提质增效,着力创新航海保障服务模式,着力保障网络环境安全便捷。积极与智慧航保发展相适应,打造航海保障发展新引擎,为实现航海保障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

3.1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航标业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中心建立的一系列航标信息化系统,例如全国沿海航标基础数据库、北方海区航标业务综合管理平台、航标遥测遥控系统、港域环境监测系统等,有效提升了航标静态数据的管理和动态数据的采集水平,对航标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作用突出。通过这些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规范了航标维护管理流程,提升了航标管理和应急反应能力[ 2 ]。

3.2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测绘业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天津海事测绘中心通过建设的海事测绘资料数据库、北方海区重点港口水文信息服务系统、电子海图桌、海图改正发行系统、外业测量船舶动态管理等系统,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水文、气象信息自动采集、处理和,并积极开展对外信息服务。

3.3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通信业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通信中心认真做好国际履约工作,并积极开展对外信息服务工作,相继建成了通信业务管理平台、NAVTEX中英文播发系统、天津港实时气象服务系统、“天津海岸电台”微信公众号以及“北海之声”电台。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有效整合了公众信息和安全信息,提升了通信履约和信息服务能力[ 2 ]。

3.4 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三大业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自建的各类业务管理应用系统30多个,覆盖了航标、测绘、通信等各主要业务,航海保障数据资源共9个大类,20余个子类。但中心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仍存在基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信息服务内容和手段单一、标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航海保障业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程度有待提升,新技术、智能化应用不够。信息服务内容和手段单一,缺乏基于大数据挖掘分析后的综合信息展现以及个性化、可定制性信息服务。标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航海保障业务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业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仍缺乏统一标准。信息化制度体系建设有待深化,在信息安全、运维管理、对外服务等方面的制度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因而,建立航海保障中心信息化俗继逑担尤其是针对航标、测绘、通信三大业务的信息化标准的研究是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3 ]。

4 航海保障中心三大业务信息化标准体系

信息化标准规范根据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规律、需求而设计制订,是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是保障信息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准则。

4.1 三大业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方法

开展航海保障三大业务的信息化标准研究前期工作需通过有关资料收集、业务需求调研、专家技术咨询、业务部门的走访、座谈等调研工作的广泛开展,并贴合航海保障实际需求,运用多种标准化手段。对调研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对标准体系的编写提供基础和素材。

接下来,需总结已经有的信息系统建设成果及调研相关资料,分析三大业务各个业务系统的特点,从宏观层面探讨通用的技术与管理标准。

4.2 三大业务信息化标准体系内容

航海保障三大业务的信息化标准规范根据业务划分主要包括航标、测绘、通信的基础术语标准规范、基础数据元规范、信息代码集的规范,而三大业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及环境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应用系统的建设规范等内容可统一标准编制。

4.2.1 航标业务信息化标准内容

1)基础术语:规定航海保障信息化所需要的航标业务相关基础术语。适用于航海保障信息化航标业务模块在设计、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维护等阶段工作。

2)基础数据元:规范航海保障信息化中有关航标业务基本的信息数据元。总体包括:航标数据元、器材数据元、航标设施数据元、航标维护数据表。

3)信息代码集:规范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信息中航标相关的数据元值域代码。总体包括:港口代码、航标分类代码、航标设备代码、航标灯光类型和特征代码、海区浮标与岸标代码。

4.2.2 测绘业务信息化标准内容

1)基础术语:规定航海保障信息化所需的测绘业务相关基础术语。适用于航海保障信息化测绘业务模块在设计、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维护等阶段的工作。

2)基础数据元:规范航海保障信息化所需的测绘业务相关基础数据元。总体包括:测量控制点、矢量地图数据、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地形图这些部分的数据元。

3)信息代码集:规范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信息中测绘相关的数据元值域代码。总体包括:定位基础、水系、海洋气象、海洋水文、海洋地貌的数据元值域代码。

4.2.3 通信业务信息化标准内容

1)基础术语:规定航海保障信息化所需要的通信业务相关基础术语。适用于水上安全通信所用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包括通信业务、基本技术、通信系统、通信设备的术语及定义等。

2)基础数据元:范航海保障信息化所需的通信业务相关基础数据元。总体包括:电缆通信、微波中继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业务的数据元。

3)信息代码集:规范北海航海保障中心信息中通信相关的数据元值域代码。总体包括:电缆通信、微波中继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业务的数据元值域代码。

5 结论

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关于航标、测绘、通信三大业务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过程中应从分析航海保障三大业务信息化现状出发,总结北方海区基于航标、测绘、通信业务的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并综合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是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规范,并针对这一需求编制三大业务相关的标准。

根据《海事航海保障“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覆盖全面、管理高效、服务优质、保障及时的综合航海保障体系[ 4 ]。其中航海保障信息化建设标准尤其是三大业务的建设标准是建设航海综合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是中心各业务部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依据,更为航标、测绘、通信业务应用系统及对外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统一的标准指导,从根本上消除系统异构、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慧敏.航海保障标准化建设与国际标准化研究[J].中国海事,2016(8):49-52.

篇13

1 信息工程监理的现状

首先我们知道信息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程建设投资大、周期长、高风险、高技术、密知识、所涉及的领域宽广。这样以来,在信息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和控制,并建立一套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1.1 我国信息工程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的信息工程建设起步较慢,而且,对信息技术了解人员的稀少严重制约着信息工程建立机制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信息工程的建设表现出来的特点都是建设单位往往由于技术力量有限,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的人不多,无力对工程的技术、设备、进度及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这就使业主和承建方在工程建设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很难保证工程建设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从整体上看,我国信息工程项目建设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项目的质量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工程质量不合格对建设单位整体决策体系影响如何,如何才能按计划、按进度、高效完成工程建设,这一系列的问题急需解决,因此,目前对信息工程建设的研究很有必要。

1.2 加强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

从目前信息工程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信息工程建立的限制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监理工作管理难度比较大,统一的标准和行为规范并不容易制定,再有人员业务素质偏低,导致监理业务的开展复杂化;再有一点就是工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约束,监理人员工作随意性比较大,致使很多监理工作仅仅是表现在形式上,在实际中并没有太大的成效。为此, 信息工程监理企业只有加强监理标准化管理, 才能有效克服上述矛盾和问题, 从而不断提高监理能力和监理水平, 确保监理目标的实现。

2 信息工程工作监理标准化的建设

2.1 信息工程监理特点

信息工程因为其创新成分高、新开发工作量大、涉及各行各业、用户需求容易发生变化等特殊性, 具备自己的独立特点,显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策略让信息工程工作建立走向标准化是必须的。首先,监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监理能力, 还要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企业储备人员力量有限,所以要聘请一些业内专家组成监理机构的专家组,协助开展监理工作;监理工作往往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包括前期需求分析、方案咨询与项目立项、工程招标、工程实施、工程验收, 最后还要协助运行单位制定运行管理制度;信息工程可视性差、隐蔽性强, 在度量和检查方面难度大, 现场监理机构除了采用常规的旁站、巡视、检验与检查等监理手段外, 还要采用评审、测试和审查等手段。

2.2 信息工程标准化建设的内容

在信息工程监理建设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起来,都要有一规定和统一要求, 而且简单明了, 它是衡量监理工作活动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的依据。监理工作标准化内容包含两个方面:首先监理企业内部管理标准化, 它是监理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是规范现场监理机构运行和监理人员行为的客观需求;第二点是监理企业外部控制标准化,要求开发单位按照监理规定的标准化控制要求开展工作, 包括提交施工开发组织计划和方案, 接受监督和检查、测试, 处理有关事项, 报送图表和文档资料等, 它是监理机构实施监理控制的重要手段。

3 信息工程监理工作标准化实践与工作成效

武汉长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信息系统工程设计咨询与建设监理、具备部级监理资质的企业, 隶属于长江水利委员会网络与信息中心。在多年的信息工程监理工作中总结了大量的经验。

3.1 策划编制工作内容包括:对信息工程监理给予准确定义, 对其特点、作用、内容、依据和阶段划分予以细化明确;分析归纳监理项目投标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技术文档和注意事项;注重前期准备期间监理工作体系的建立与落实,以监理业务流程为主线, 调研、分析和总结信息工程项目各阶段工作流程、控制内容及其重难点与关键点,分析和总结监理项目收尾时的监理主要工作、监理归档资料及监理工作验收、交接。

3.2 统一编制要求。以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与技术标准为依据, 调研、分析国内知名监理公司的成功案例,编制武汉长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信息工程监理手册。监理手册编制总体要求内容全面、格式报表完备、细则简明、操作性强, 同时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鼓励全体技术骨干共同参与编制,这是落实标准化工作、提高监理人员水平的有效途径,更多人的参与, 便于监理手册的推广应用。另外还要组织专题讨论和进行专家咨询。

4 信息工程监理工作的实践

自2003年成立以来, 武汉长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已承担和完成了40 多个信息系统工程监理项目, 是全国水利行业最早有能力承担大型信息系统监理任务的监理单位, 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松辽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和湖北省、江西省水利厅等单位电子政务、防汛指挥系统、网络基础工程、堤防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会商和暴雨洪水监测系统等工程的建设中承担了监理工作任务, 在全国水利行业信息工程监理领域有着较高的声誉。长源公司在承担信息工程监理业务初期, 监理工作的开展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实现监理业务的更大发展, 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长源公司实行监理工作标准化管理后, 监理人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同时通过展示和交流监理工作流程、内容、方法, 以及相关技术要求, 大大提高了现场监理工作质量, 建设单位对监理的作用有了充分认识。并且在这之后的监理实践中切实注重监理标准化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 效果非常突出。

参考文献:

[1]信息工程监理单位的风险分析及防范,[J],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