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文献综述
(1)外汇储备理论。外汇储备又称储备性货币,它是指由一国官方掌握的国外可兑换货币的存款和其他可变现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外币存款、债券、债券回购、同业拆放等各项外汇资产。这些储备性货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能够自由兑换成其他国际的货币;第二,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具有相对平稳的购买力。(2)国外研究现状。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国际经济交易的高度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研究领域逐渐开始流行函数回归方法。这种方法的思想认为储备需求与某种(或几种)经济变量存在关系,在得知这些经济变量的多年数据后,可以利用回归的方法,在它们之间建立一种线性的(或非线性的)函数关系,并利用这种函数关系估计储备需求。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弗兰德斯、弗伦克尔和埃尤哈等人的参数模型。
二、实证分析
1.模型变量的选择及具体说明。中国外汇储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巨额贸易顺差;(2)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3)外国贷款的持续增多;(4)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热钱”流入。结合能够代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笔者最终选取:直接投资净流入(FDI),人民币汇率(ER)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来作为影响外汇储备的指标。外汇储备的数额巨大,在做出处理前做出其直方图,观察图形可知,外汇储备近乎成指数增长,为了避免数据存在异方差性,对数据进行平稳化处理。平稳化处理后的数据并不会消除原数据的趋势,只是将数据的趋势变得较为平缓,因此不会对模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此处,我将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序列取自然对数,记为lnFR, lnFDI,lnER,lnGDP。
2.建立模型与模型的对比分析。从1982年起,我国开始对外公布国家外汇储备的数额,当时我国公布的外汇储备包括两个部分:国家外汇库存和中国银行营运外汇库存。而从1994年开始,考虑到与国际管理接轨和中国银行向商业银行体制转化的需要,我国公布的外汇储备范围中不再包括中国银行营运外汇结存,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1994年以来汇率出现较大波动,可能存在拐点。因此,加入虚拟变量D。建立模型如:lnFR=α0lnER+α1DlnER+α2lnGDP+α3lnFDI+c。运行eviews软件得到如下结果:
在模型解释变量为4,观察值个数为25的情形下,D.W.统计量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条件下,D.W.统计量上下界是dl=10.4,du=1.77。由于du
3.模型说明
D=0时,lnFR=4.41lnER+2.39lnGDP-0.51lnFDI-20.24
D=1时,lnFR=4.16lnER+2.39lnGDP-0.51lnFDI-20.24
这说明,经济运行存在内在约束机制,制约着我国外汇储备、汇率、GDP和直接投资净流入之间的相互变动,令其变动呈现向长期均衡关系收敛的趋势。长期来看,在1994年以前,汇率增加1%,会带动外汇储备提高约4.14%,而1994年之后,外汇储备将增加4.68%;GDP增加1%,长期会带动外汇储备增加约2.39%;直接投资净流入增长l%,长期会带动外汇储备下降0.51。在影响外汇储备的三个变量中,汇率的影响最大。解释变量汇率和GDP的系数均大于1,说明汇率和GDP增加1%,均会引起外汇储备发生多倍的增加。
三、实证分析结论
1.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得知,人民币汇率(ER)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中国外汇储备量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实施审慎性管理政策,简单地概括为:职责分割,有限授权和保守经营。其核心是运用适当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内。这意味着必要时中央银行可以入市对人民币汇率进行适当干预,进行逆市场操作来稳定人民币汇率。但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具有被动性,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巨额贸易顺差不仅加剧了外汇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无论从经济还是国际政治的角度,都会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对应于美元的贬值,必然会造成外汇储备的缩水,影响对外贸易,诱使投资资本进入,从而导致我国出口竞争力弱化,出口增长放慢,进口加快,贸易顺差减少,不仅会削弱外汇储备的稳定基础,也会影响国内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另外,人民币汇率的稳中有升,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预期汇率,不断有“国际热钱”资本潜入国内进行套利套汇活动,导致外汇储备虚增,使国内资产市场聚集了更多的风险隐患。在现阶段,汇率是影响外汇储备的一个重要因素。保持汇率的稳定有利于控制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也有利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稳健性增长,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2.直接投资净流入(FDI)长期以来会导致外汇储备的减少。吸引外资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外商的直接投资也相应增加,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投资获得的回报水平也较高,其利润回流所需付汇需求也在逐渐增加,这部分外汇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短期内,直接投资净流入增加会导致外汇储备的增长;然而从长期而言,外商的直接投资最终都要回流的,外商投资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越大,就越容易引起外汇储备的巨大波动。此部分外汇面临着交易风险,经济风险,转换风险和政治风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该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扶植力度,使得本土企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进而逐渐降低对外商投资的依赖程度。
四、实践应用: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
我国的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有喜有忧。庞大的外汇储备,表明我国经济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实力也得到增强。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巨大的外汇储备是一把“双刃剑”,外汇储备并非是越多越好。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设想:(1)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到海外投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利用好巨额的外汇,用来开发国外市场,并且逐步降低对外商投资的依赖程度,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维持本国经济的独立性,降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危机对本国的影响。(2)维持汇率的稳定。人民币升值,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预期汇率,在美元,欧元,英镑不断贬值的形势下,不断有“国际热钱”资本潜入国内进行套利套汇活动,导致外汇储备虚增,从而使国内资产市场聚集了更多的风险隐患。因此,保持汇率的稳定有利于维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3)积极有效地实施外汇储备的投资策略。利用好外汇储备这笔财富无疑会为我国带来巨大的收益。首先,可以考虑委托外汇指定银行进行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或者建立外汇储备的专业投资机构对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管理,以实现储备的保值和升值。在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投资,要优先考虑国内短缺或落后的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同时,必须理性选择投资方向和渠道,使得巨额的外汇储备真正能造福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剑.“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分析与界定”.《经济研究》.1998(6)
2003年到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从10.73万亿元增长到39.25万亿元,实现净利润从3262.3亿元增长到1.94万亿元,上缴税金从8361.6亿元增长到3.45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了17.6%、25.2%和19.4%。1994年我国国有企业500强全年销售收入总和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而在2012年我国已有54家国企进入世界500强。特别是中央企业表现更为突出,这期间央企总数由196家减少为117家,但资产总额却从7.13万亿增加到28万亿。同时,国有企业还在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走出去”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走在了前头。
目前看,国有企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三个较大差距”: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国有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完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但到目前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仍不合理、经营机制也不灵活。同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矛盾突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亟待完善。二是转变国有企业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国有企业发展方式粗放,重速度轻效益现象比较突出,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布局结构也不合理,传统产业改造进展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三是提高国有企业竞争能力与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诸多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更新换代较慢,“走出去”水平较低,远不适应国际激烈竞争需要。
二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在已是铺天盖地、顶天立地了。数字显示,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表明民营企业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总数达到1.04亿,民营企业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工商系统共登记私营企业967.68万户,注册资本(金)25.79万亿元;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约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为70%。除了继续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保持优势外,民营企业正加速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是支撑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主体还停留在低层次产业和产业链低端,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民营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民营经济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所谓“玻璃门”“弹簧门”等仍阻碍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普遍面临一个发展的‘天花板’。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对民营企业的不认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民营企业将长期缺乏上升动力,做大做强非常困难。”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说。
三 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主要是三股力量支撑的。一是国有企业。二是民营企业。三是外资企业。据统计,2001年到2011年这10年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分别为16.7% 、31.2% 和20.1%,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增幅低了14.5个百分点,比外资企业增幅低了3.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不是“国进民退”,而是三者都进,并且民进最快、外进居中、国进居后。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中小企业,对社会需求、对市场机遇最敏感。而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国有大企业在企业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国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可以有机互补。大企业可以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小企业去,中小企业把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市场对科技创新需求的紧迫感传递给国有大企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谋创新发展的状态。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二者唇齿相依。国有经济发展壮大了,就能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民营经济获得健康发展,会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平等的竞争氛围,促使国有经济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发展活力。总之,只有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打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魔咒,早日实现赶超战略。
中国要实现经济赶超,必须推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经济赶超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为此,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新的产品和现代服务。国有企业具有人才和资金的优势,应该成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主体,在引领技术进步中实现发展,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它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生力军,今后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民营企业的很多产品仍处于低端行业,但生产低端产品并不意味着企业在竞争中就缺乏优势。实际上,这些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只要企业能够在精细化上做文章,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以及品牌推广上下功夫,同样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见,单纯地依靠任何一种所有制,都会阻滞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成就了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奇迹,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
四 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共生共赢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及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民间金融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民营银行作为银行系统的新贵,逐渐成为我国银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我国加入 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大肆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我国银行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金融市场的体制结构有待发生变化,金融效率需要逐步提高。这些事实反映出,我国金融垄断的局面将打破,民营银行将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而发展民营银行有利于完善和发展我国金融体系,兴办民营银行体系有利于解决我国银行业的低效问题,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民营银行的概述
(一)民营银行的内涵
从1999年至今,对民营银行的定义大致存在四种不同观点,一是民间资本控股论,它认为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姜应祥撰文说,股权构成中一半以上为民营资本即是民营银行,而不应考虑其经营方式或者资产结构,民营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的组成部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民营资本构成超过一半的商业银行。二是民营企业服务论,它认为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三是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公司治理结构,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以市场化机制来引导经营活动,由民间资本控股,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任免高级管理人员的银行。四是经营者身份说,典型的是国有民营和民有民营的提法。李国峰认为,民营银行是相对于国有银行、私人银行而言的一个概念,三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不是体现在各自的资金来源、业务资产结构和服务对象上,而是体现在所有制性质及其决定的产权客体,也可以是国家享有所有权的客体。
通过对以上观点的综合,本文认为民营银行是指主要引入民间资本,具有合理产权结构,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精明的银行家队伍和良好的企业文化,按市场化机制经营和按法定程序成立的银行。
(二)民营银行的特征
1、在产权结构上,民营银行有别于国有银行,但也不等同于私人银行。国有民营是指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而民有民营的所有权完全为个人所有的商业银行。我们所讨论的民营银行是指由若干战略出资人及众多中小股东组成的混合股份所有制银行。
2、民营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个经营权问题,是采用市场化机制进行经营和管理。经营管理的客体,可以是民间资本控股的所有者。
3、民营银行是金融企业,必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拥有市场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能办成家族制银行或国有制银行。
4、民营银行的经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管理层的产生不受政府干预,完全按股份制企业运行机制进行。
二、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民营银行总体发展规模
我国的民营银行虽然规模都比较小,网点比较少,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型银行它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清晰的产权结构有助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灵活的奖励机制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商业化的服务模式能够促进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抵制国有的商业银行的完全垄断地位以及帮助国有银行共同抵御外部竞争。我国的银行体制通过了将近20年的不断改革,如今仍然是以国有和国有的控股银行为主,我国的民营银行面临着银行网点少的局限性,与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相比,民营银行在存款和结算这两大市场上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运作效率比较低。目前我国完全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屈指可数,从 1996 年至今,我国仅增加了两家民营银行:浙江银行与民生银行。这说明我国的民营银行发展遇到了较大障碍。
(二)我国民营银行的业务范围及拓展
我国民营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资产类业务和负债业务。资产类业务在当前我国的民营银行业务中占有较大比重。我国民营银行的资产类业务主要包括贷款业务,证券投资业务等,其中以贷款业务为主。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信托业及租赁业等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步伐加快及民营银行自身高速的资产扩张与贷款的高速增长,我国民营银行的贷款业务占比,较往年已有所下降,但在全部的资产类业务中仍占据着大额的比重。近年来,随着公司类贷款的缓慢增长,我国民营银行加快了公司了业务的内部调整。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和中间业务的基础,我国民营银行主要经营的负债业务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可转让定期存单、自动转账服务存款账户和掉期存款等。
(三)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潜力
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发展起来的民营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机制造成的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融资以及储蓄业务需求,大大丰富了对城乡居民的服务,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它打破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促进了整体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从而推动了整个银行业的发展。从1986年7月交通银行恢复营业以后,截至2005年10月末,我国先后建立了1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15家城市商业银行、57家农村商业银行。截止2009年末,民营银行的资产总额占了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6%。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民营银行的总体实力还不是很强,但它的发展速度很快,它的自身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民营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缺乏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首先,随着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其竞争能力加强,致使民营银行的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的优势呈弱化趋势;其次,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外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构成了对民营银行的又一竞争市场。再次,在资金来源上,相对于国有银行的信誉,民营银行在信誉上处于劣势,而我国缺少防范信用风险的风险防范体系,民营银行在吸收公众存款上存在一定困难,影响到民营银行的生存。最后,从资金运用上看,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存在问题,企业欠贷不还、逃避债务等现象,直接影响了银行贷款的收回,导致不良贷款大量上升,从而影响民营银行的发展。
(二)民营银行产权制度和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尚不完善
从历史发展的历程来看,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从早期的自然人产权制度发展到现代的法人产权制度,股份制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最基本的特征。民营银行采用的是真正的股份公司制,但其法人治理结构并不规范,在界定产权受益、受损界限时不明确,导致银行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缺乏相应的自我约束。而银行业是风险与利润并存的行业,对民营银行的准入和退出制度的根本需求是保障公平竞争的同时,要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转,因此,没有制度的保障,民营银行的发展前景也就无从谈起。
(三)我国民营银行配套的法制系统不够健全
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发展民营银行必定需要相应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进行规范。从我国目前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有关民营银行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首先,对于民营银行的准入条件尚没有法律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让民营银行无法按照市场的公平机制进行市场竞争,并且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条件下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紊乱,引发金融危机。其次,没有建立民营银行的退出法规,结果使民营银行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竞争,从而实现优胜劣汰。再次,我国民营银行尚未设计出一整套能够有效防止民营银行风险且具有可行性的民营银行监管法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坚持放开发展民营银行,必然会给本已非常脆弱的金融体系大大增加监管风险。
(四)我国民营银行股权结构不合理,治理结构失灵
首先,从很多民营银行的股权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股权存在很大的问题,股权分布不均是最常见的情况,通常情况下能分到散股权的人很少,一个大股东可能就占有50%的股份,有的还不到十个股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大股东独揽大权的现象,内部的财政问题就会出现,公司的治理就会出现各种困难。其次,我国民营银行虽然许多都由个人出资,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是由地方财政、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提供,这就意味着行政管理的色彩比较浓,民营银行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多流于形式,未能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和矫正机制,法人治理结构一定程度上是失灵的。
(五)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定位不准,创新能力低
当前我国民营银行规模较小,盈利水平较低;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承受过多的创新投资负担。首先,在资本金的补充上,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政府发行国债、增发和配股等方式注资,而多数民营银行一般只能通过私募扩股、收益留存、红利转注册资本等方法来补充资本金,难以适应资产规模日益扩大后对资本金的需求。其次,我国民营银行的内部运行机制也存在缺陷,市场定位不准,经营同质化,产品创新机制并不完善。我国一些民营银行市场定位与国有商业银行雷同,表现为经营产品的一致性、客户群体的一致性和发展方向的一致性。除了提供各种标准产品之外,很难以适应复杂的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这样只能更多地专注于服务形式上,如服务团队配备、专属场所、亲情服务等。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轻视零售业务,没有形成经营特色,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比较低,成为其开展市场化运作的严重羁绊。
(六)我国民营银行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目前,我国民营银行中年轻人比较多,没有太多的经验。同时我国民营银行的人员认证体系、培训体系都不是很完善,同时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以及专业的金融实操人员,客户经理也缺乏经验。
四、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对策
(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完善的外部信誉环境是民营银行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的民营银行在信用方面处于劣势,存在吸收公众存款难的问题。所以我国在治理信用环境,推进民间信用体系建立时,必须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而该制度的建立,切实的保障了存款人的利益,提升了民营银行的社会信誉并有利于其业务的发展。同时,该制度也是民营银行市场化退出的必要配套措施,可以有利于防止个别民营银行破产倒闭而出现挤兑风险,确保民营银行的良性竞争发展,避免出现行业垄断现象,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二)制定合理的民营银行准入和退出制度
通过金融立法规范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 通过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审核制度,将存在过高经营风险、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民营银行排除在金融市场之外,保障民营银行的整体经营质量。 市场准入制度也应当有一定的梯次性,适合于不同规模、不同业务内容的民营银行的发展需求。 对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考核应该具有相当的透明性,保障公开、公正、公平。 退出机制是保障民营银行整体经营健康环境的必然要求,在实际的退出操作中,民营银行可依法兼并、联合、重组,或者是破产清算的方式进行债务清算,金融监管当局则可依法对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或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民营银行强制进行清理、关闭、兼并重组,维护银行业的稳定。
(三)优化民营银行治理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民营银行采用的股份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制,所以它具有产权明确,责任清晰的优势。首先要在管理结构和产权制度上进行创新,不断的完善治理结构,明确规定管理机构的各自的权限,使之相互制约,相互约束,增强权力的约束力,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取胜。其次,在目前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已达到较高程度的基础上,放松相关限制,推动银行股权相对集中,并允许民间资本注入,优化民营银行业治理结构,对现有银行进行民营化改造。同时应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防止风险的传递。
(四)建立和完善金融法规监管体系
由于民营银行透明度较低, 金融监管缺乏有效性,容易积累金融风险, 引发金融危机。为此, 我国民营银行应建立适合的监管体系。首先应制订有关民营银行的监管法规, 包括公司治理结构、最低资本额、经理人员的执业资格、股东资质的审核、监管内部自律监管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业务范围等方面的规定,为实施监管提供法律保证。其次,应建立规范的信用报告制度,利用网络技术,采集分散在银行、税务、工商、公安以及法院等部门中的与企业和个人信用有关的信息,形成信用信息数据库,同时进行资信评估,实现信息共享。再次,要依法实施监管,建立独立的金融审计公司,负责日常监督、查账,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指标和措施,充分运用金融稽核手段, 将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 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管体制。
(五)因地制宜选择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
我国建立民营银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新组建民营银行;二是改革现有的金融机构,即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和农信社,使其民营化。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已为数不少,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对现有风险不大的中小银行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轨道应当是最佳选择。如果抛开现有的数以万计的中小银行,放手组建新的民营银行,那么成本、风险和收益很可能会不成比例。因此,应当本着重组存量和发展增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在极少数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整体信用较好的地区新组建少量民营银行;在大部分中小城市,采取改造城市商业银行、城信社、城区农信社的方式设立民营银行。
(六)拓展中小企业业务,通过民营银行的品牌竞争力
民营银行要想在金融业中胜出,必须树立自身的品牌,业务上除了广度以外还要有深度,在金融产品技术性能的优越性、持续性及顾客的满意度上下功夫,使客户对本行业的认识度大大提高,从而促进各项业务的发展。由于当前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融资难",为我国民营银行的借贷业务提供了大量的潜在客户。因此,我国民营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致力于完善和丰富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业务产品,还应将信贷业务产品与支付结算,网上银行,企业理财,现金管理,税费,托管,企业主和员工个人理财等中间业务,零售业务以一条龙服务的模式的加以规划和拓展。此外,努力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建立专家治行制度,积极吸引优秀的银行家到民营银行来,对其进行包装,以个性化、情感化的宣传,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
民营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应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民营银行体系。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把民间资金引导到合法的投资轨道上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遏制非法金融活动,有助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庆亮.体制转轨中的中国民有金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孙露,李丹.浅析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5,(3).
[3]郑泽华.中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战略思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99,(8).
[4]周浩明,胡文明.民营银行的比较优势及发展路径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2,(6)..
[5]张日新,李庆生.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时机与框架设计[J].金融论坛,2002,(3).
[6]文晖.民营银行的构建模式与发展方向[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4).
[7]王慎之.民营银行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战略选择[J].求是学刊,2003,(7)..
[8]彭建平,苏发金.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催化剂[J].现代经济信息,2004,(11).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传统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理论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夏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的,他根据不同的属性作为产业结构划分的依据。第一次产业是指农林渔等直接生产于自然资源的产业;第二次产业为加工取自于自然资源的生产物的加工业;第三次产业是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服务业。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三次产业分类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在:首先,社会分工的多样化和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产业范围逐渐扩大,使产业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新形式和新内容。三产业划分法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制定适合经济增长的政策,三次产业分类理论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
二、层次产业结构的提出
产业结构理论的作用是分析和掌握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的状况,判断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趋势,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所以,产业结构的划分,离不开国民经济的结构。
准确地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就要分析各产业的发展状况,按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比重来划分产业,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现状和全貌。不仅要考察各产业对国民经济中数量上的贡献,还要考察各产业增长的质量。为此,我们将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和产业所创造产值中的附加值作为划分标准,来对民国经济各产业进行划分。具体划分法如下:
基础产业。指在GNP(GDP)中所占比重大,但产品的平均利润率较低的产业,归纳为基础产业,主要包括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和为厂商提供生产保障的产业。其特点是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必需品,利润率低,为其他产业提供生产和服务支持。
支柱产业。指在GNP(GDP)中所占比重较大,产品的平均利润率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业,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附加值较高的加工业和一些传统服务业。其特点是产值大,是国民经济主要组成部分。产品利润率相对较高,它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尖端产业。指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产品附加值高,引导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尖端产业的特点是,产值小附加值大、发展前景广阔,代表国民经济结构发展方向和趋势,引导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的优化
按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尖端产业来划分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可以清晰地显示国民经济结构。显然,基础产业是满足经济系统的基本消费需求和基本生产需求的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产业是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和生产不断发展需要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反映着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产业。尖端产业主要是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但发民迅速,其产业内部的变动,会引导和带动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结构的变化。
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将产业结构调整到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我们称之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调整。
从产业结构数量方向来考察,三个层次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要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基础产业是主要的和基本的需求,发展基础产业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其次才是支柱产业和尖端产业。其产业结构呈逐渐减少的“金字塔”型。对于中等发达国家来说,国民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和尖端产业作为辅助的两级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体”型。发达国家则以尖端产业为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作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呈现逐渐增加的“倒金字塔”型的产业结构。图1、图2、图3显示这3种产业结构的形状。
从产业结构的质量上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国民经济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基础产业便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重点,并适当发展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由基础产业逐渐向支柱产业过渡的方式,尖端产业则是完成这一结构调整的支持和辅助。对于中等发达国家来说,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国民经济以资金密集型生产为主,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产业结构内部的调整为主。支柱产业不断吸引尖端产业的新技术和产品,壮大支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则是在尖端产业的技术向支柱产业的扩散和转让方面,在开放经济系统中,则是完成技术输出和转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其事业不断扩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业不但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生产、产品分配及消费等过程中起枢纽作用,人民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步入了物品全流通时代,在社会发展中交通运输所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作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连接枢纽,交通运输业也在逐步完善及发展,只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对社会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需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同时向国家及人民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进而对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同时增强了人们出行的安全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交通运输是社会生存的重要前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事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交通运输是指在人们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借助于运输设施完成人和物位移的全过程。为满足生活需求人们必须进行连续性的生产,在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中,生产商品等都会发生位置转变的情况,实现这种转变情况的主要工具为交通工具。在生产过程中运输占有重要位置,也是社会生产及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交通运输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进而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经大量数据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足及稳定,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是国家安定、繁荣的可靠保障。
2.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则有效提高了其运输效率及服务水平,在运输业发展的同时,还对其成本进行了极大的降低,这就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当经济水平过低时,就会对交通运输的规模、科技创新及方式等方面产生极大的约束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水平的提升才能促进交通运输产业的平稳发展。基于此,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协调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及探究。只有确保经济发展,才能满通运输发展的需求,还能为交通运输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市场。
三、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推动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1.交通运输业推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直接带动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石油产业的发展并实现在经济链上的扩展。据交通运输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关昌余介绍,高速公路的建设是拉动经济最有效的载体之一。高速公路投入一亿元,就可以直接创造1800个就业岗位,间接创造2100个就业岗位。每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就要消耗500t到1500t的钢材,4000t到12000t的水泥及1900t左右的沥青等。这样庞大的数字,充分显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交通网的便捷可以有效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补,进而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还能拉动交通路线附近的产业,增加就业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交通运输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部原名为交通部,随着名称的更改,交通运输业结构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也代表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结构与交通运输业结构存在密切的联系,如某一方面产生改变都会对另一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经济产业结构起到重要的调整作用,从本质而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推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缩短产业之间的距离,推动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高效化,同时还起到调整能源配置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不断加快速度,技术产业结构在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对运输人才需求的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对交通运输人才的专业性及多样性有着诸多的限制。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业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民生建设的基本内容就是对人民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衣食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出行更是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任务。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升的今天,安全出行已经成为人们及社会关注的主要热点。当交通运输业发展过慢将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将交通建设提到国家发展日程中,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将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将极大促进城乡交流和文明生态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四、国民经济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措施
1.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
为健全交通运输管理机制,必须不断对交通运输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进行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如交通运输发展策略的合理制定,可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对产业发展战略进行适当地调整,加大交通运输业建设项目的力度,对城市交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以此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确保交通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相关部门不重视交通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必将对经济增长造成极大损害。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起着先导性作用,因此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并加大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推动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改良交通运输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已初步形成了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航空水路运输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适应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应站在全局高度增加、协调各运输方式的发展和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而优化资源结构及降低运输成本。为改善交通运输市场的竞争环境,发展多种运输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同时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能增加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还能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及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实现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在深刻认识到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性的基础上,优化交通运输产业结构、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规模及改良交通运输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新泽,姚智礼.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及其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35):278-279.
[2]张云,孙启鹏,丁海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刘秉镰,赵金涛.中国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06).
1 计量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第一步,起着关键作用。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综合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科学要发展、计量须现行”,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计量科技技术,其他科学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计量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现代计量技术的变革也给我国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提供了新的思路[1]12-34。
2 计量科技概述
计量科技包含探索性、先行性、基础性的研究——科学计量,同时计量技术也包含了应用技术——工业计量和政府主导的社会事业的法制计量。在科学研究领域,计量科技可以真实的反映社会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还可以为先进科技发展提供可靠的计量基础;在应用技术领域上,计量技术是我国工农业生产中有效的实用技术,对工业生产提高了技术保障;在法制管理技术领域上,计量技术也影响着国家和公共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计量技术已经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被广泛的应用起来,其技术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在社会服务业、工农业、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计量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将法制计量推到了一个重要位置,法制计量是政府或相关授权机构根据技术、行政和法制的需要对计量器具、计量单位、测量方法在测量实验室中实施管理控制。其目的主要是用合同和法规方式保证并规定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资源监测、环境监测、安全防护、社会管理等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公共利益的测量工作的可靠性和公正性[2]26-29。
3.1 医疗计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民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也在不断的增强,所以越来越多的医院选择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测量技术来提高医院的医疗综合能力。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人医疗保健的开支每年高达到2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5%,其中用于计量或测量的技术设备开销占25%以上。测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精密的测量技术、改进医疗标准参考物等领域。医疗计量技术的发展不但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疾病、还可以有效的避免误诊现象的发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3.2 贸易计量
贸易是计量科技发展的推动力,随着商品交换和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我国商品贸易交易额巨大,贸易计量出现微小错误就会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损失,目前,我国现代贸易计量发展迅速,有效的减少了计量误差,在法制计量控制下,最大允许误差范围正在逐步的减小,有效的维护我国贸易经济各领域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3 资源与环保计量
资源和环保计量科技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当前,我国生态资源环境破坏严重,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条件的恶化、生态资源枯竭等问题都会限制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坚持的基本国策之一。我国人口基数,资源的浪费和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和资源与环保计量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资源计量的有效控制,可以实现我国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相对匮乏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开采制度也会相对完善,在优化和改善人们生存条件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35-38。
4 计量科学在科学进步上的主导作用
科学计量是计量科技中探索性、基础性的计量科学,通常情况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是通过计量技术来定义和实现的,为先进科学技术提供了可靠的测量基础,是工程计量和法制计量的基础,为科学技术发展服务的计量科学研究。
(1)高新技术产业的计量科学技术支持,众所周知,产品的技术要求越高,其制作工艺越复杂,所以对测量技术的要求也会越高,例如:波分复用技术可以通过一根光纤传输不同信号,其间距仅为0.08nm,这种距离的计算就需要纳米计量技术来完成。
(2)随着市场国际化和贸易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国民经济贸易生产总值以每年15%的速率快速增长,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产品的复杂性和技术含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质量检测要求,国民市场的交易模式的转换,其测量、符合性测试、标准物质数据计量越来越复杂,所以为了避免我国国民经济受到贸易计量的影响,我国相关科研人员正在建设以国民经济为基础现代测量科学。
5 结论
计量科学的发展可以有效的解决企业的增收节支、节能降耗、增强产品开发后劲、提高生产效率等问题。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自动化、科学化的管理要求,计量科学已经由传统的静态孤立计量转化为实时监控和动态计量,实现了我国企业生产过程中对工艺参数、投入产出的控制要求。完善检测设备、改进计量手段、发展计量技术是实现企业生产、检测自动化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现代工业提供更有效的技术保证[4]134-137。
参考文献:
[1]虞惠霞,刘月晗.计量科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应用[J].工业计量,2001,6(7):12-34.
关键词:
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运行;具体影响
国民经济是在宏观层面上,对一个国家各种经济活动总和的反映。在社会再生产方面,就生产过程来说,国民经济是生产领域、分配领域、流通领域和使用领域各种活动的总和;就组成要素来说,国民经济除劳动者经济活动之外,还包括实物、资金流量;就行业角度而言,国民经济是农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的总和。经济主体不同,所活动的部门和环节也不同,各种经济流量的产生和交织,最终形成国民经济这一整体。
一、国民经济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包括统计学方法、经济核算体系以及统计结果的应用和反馈。国民经济统计以统计学方法为基础,根据多个指标和大量调查数据,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统计学方法以数字的形式呈现统计对象与统计结果,利用简明、直观的数字来反映国民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选择有效的统计学方法,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前提,账户式平衡法、经济数学模型法、投入–产出法、综合指标法等是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主要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依托。在制定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相应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统计理论与实际,明确相关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确立主要的国民经济核算规范,设定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具体指标,保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以及逻辑的完善性[1]。实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是对国内外有关经济统计资料的搜集。统计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国民经济统计,在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改进依据。在分析统计结果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把握好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也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潜在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此外,国内与国外国民经济统计结果的对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的经济实力,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也有一定提升。
二、国民经济统计要求
首先是整体性。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对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国民经济统计应满足相应的整体性要求,从整体角度,全面统计各种数值,保证核算体系的完整性。其次是关联性。国民经济中的组成元素相对比较多,因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国民经济统计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分类,根据各个部门之间的关联性,找到共同的关联要素。此外,还应分析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部门之间的关联性,为各种数值的有效统计提供依据。最后是层次性。不同的数据所反映的经济问题也不一样,国民经济在整体上,有一定的层次性。国民经济统计的各种数值,需要保证其完整性和清晰性,有效运用各种统计标准分析数值核算,积累相应的数值核算资料[2]。在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清晰性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通过满足层次性方面的要求,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在宏观层面上的反映,主要是从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行业结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口结构与数量等角度,以此为依据,明确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在《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0万亿元,高达636463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8.2%,相对于42.6%的第二产业,超出5.6%,这意味着我国服务业逐渐取代工业的主导地位,成为新时代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因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应以此为方向,转变经济发展结构,顺应经济发展趋势[3]。
(二)反映国民经济发展问题国民经济统计能够反映具体地区、部门的经济发展问题,也能反映文化、创新、环保等产业方面的发展问题。如广东省地税局在2015年1月所的相关数据中,广东省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8.5%,而地税系统组织税费累积的增长速度则达到11.1%,即税收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广东省的经济成果分配中,政府财政所占比例偏大。因此,广东省在2015年的经济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经济成果的分配,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减少相应的税收费用。
(三)提高国家经济全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民经济统计也包括对外贸易统计。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三大世界对外投资国家之一,是世界投资所关注的重要潜力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联系。在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应充分重视对外贸易统计。对外贸易统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发展状况,以此为依据,改善我国经济在全球化发展中的融入状况,使我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4]。
四、结语
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一项工作,而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国民经济统计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数据统计,保证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清晰性。国民经济统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影响,主要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具体的经济发展问题,明确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提升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滢西.论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5,06:264-265.
[2]汪小英,王林珠,李奇明.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多维互动专题教学法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174-176.
中图分类号:F31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01
由于我国经济形势与国际形势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变化速度较快,针对随之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为了保障市场经济正常发展,必须采用对应的措施,不断强化国际宏观调控,并对相关政策进行正确的调整,让国家经济向着预期目标发展。从2011年上半年的发展进程来看,根据多样化的国际形势与国内经济情况,国务院实施了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总体良好的过程中,朝着宏观调控发展。2011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4459亿元,与同比价格相比,直接增长了9.6%。由于国内外环境复杂,很多政府都存在财力紧张、无钱可贷的现象,进而出现一系列的钱紧、钱荒、钱流、钱多现象。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为了确保经济平稳发展,必须及时调控经济政策。
一、我国经济政策调控原则以及发展现状
从当前的经济政策实行情况来看,为了保障经济政策落实力度,必须以坚持主题、落实主线为原则,从根本上保障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在这过程中,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的形势,主题则是科学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程度是影响经济政策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努力坚持相关原则不动摇,在大力推行国民经济改革的同时,对经济政策有效性、持久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价,争取得到更有效的改革方法,辅助国民经济发展。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以及相关政策发展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整合。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将从紧的货币政策转换成适当宽松的货币形势;第二方面是将稳健的财政方法转变成积极稳定的财政策略。调整后的经济发展策略,主要包括扩大内需、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等相关措施,也就是“国十条”。第一条是,加快农村经济文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第二条是,增强建设性居民的保障住房策略;第三条是,增强居民自主创新以及国民经济文化建设力度;第四条是,增强机场与公路、铁路等重大基础性建设策略;第五条是,增强灾后相关区域重建工作;第六条是,增强医疗卫生事业以及文化教育发展;第七条是,努力健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第七条是,进一步完全生态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第八条是,增强金融单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持力度,进而逐步代替我国各种银行的信贷限制;第九条是,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第十条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转型增值税的改革策略。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这次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并且将遏制国民经济下滑、带动国民经济增长放在各个工作的第一大位。从我国经济政策改革过程来看,近十年不可能达到经济形势的完全转变,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必须以相关经济策略、基础制度为依靠进行对应的调整。从经济政策发展侧面来看,不是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而进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制度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在拉大内需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战略发展。一旦经济增长速率太低,就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带动我国经济政策改革的建议
为了达到社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目标,必须以经济政策改革为基础,从各方面推动经济文化建设。
(一)努力实行科学发展观,扩大内需与供给。在经济政策改革中,为了带动经济增长,必须努力实行科学发展观,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在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环境中,为更好的实行科学发展观打下基础。首先,在扩大投资规模时,必须不断优化投资结构,而不是一味追求更高的投资利润与数量,进而忽视投资结构转换。其次,在投资方向与投资项目选择中,为了避免一哄而上造成的不良局面,必须有压有保。对于高污染、高成本、高能耗的项目,必须坚决抵制,在将重复性项目过剩削减的过程中,注重大规模数量以及质量投资,并且各种项目必须拥有对应的可持续性与技术含量。在严格禁止豆腐渣工程的同时,充分调动私人、企业与政府的投资积极性。
在供给过剩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中,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必须扩大供给,增加供给能力;在供给改革中,必须对供给总体需求与总供给同时发力,以带动经济发展。
(二)扩大投资消费,调整财政政策。消费需求作为总需求的重要部分,但是从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更加注重投资需求,而不是消费过程。由于居民消费需求已经根深蒂固,在短时间很难改变,所以必须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必须扩大投资力度与消费需求。
在财政政策调整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中带有很多负面影响,如果政府只注重发展,而忽略了钱的实质意义,就会出现钱“贵”的局面。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坚持积极的发展战略,在财政改革的同时,以国家财力为后盾。因此,在实施经济发展策略时,必须积极调整财政政策,带动国民经济积极发展。
(三)调整货币政策与税收政策。从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大企业已经感受到融资压力,并且融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与经营目标。很多银行也存在存款、贷款的双重压力,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借贷或者高利贷现象,这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这类现象,我们不仅要努力健全货币政策,更要及时调整相关制度,在“双高”与“低差”并存的过程中,进一步降低企业、单位金融结构备金率。
对于国家税收的调整,很多地方仍然存在非法税收的现象。针对这类现象,我们不仅要调整税收结构,更要减少税收项目区,在提高财政收入的同时,进行闺房税收改革,进一步强化税收扶持力度。
经济政策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持续的工作,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以政策改革为根本,在完善改革策略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靳卫萍,尹晓菲.滞胀威胁下的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8(11):9-12.
一、简单概述
所谓国民经济,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活动的总和。一般情况下,涉及到一整个国家的经济,称为国民经济,比方说中国经济、英国经济等等。所谓“国民经济”也即是宏观的、整体的,整个国家经济。本文就对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程度做一下分析。
二、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我国各层次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按照产业部门的理论划分依据,可将我国国民经济划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三个层次。第一产业也即为农业,目前制造业统称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即是服务业。从1985年我国开始实施3次产业结构划分模式,将林业、牧业、渔业也包含在了第一产业里面,第将采掘业和建筑业包含在了第二产业里面,而将科技文化部门(譬如科研单位、教育部门、广电娱乐部门、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等)、公共管理部门(如各级政府部门、军警等)包含在了第三产业里。 概括起来说,上一级产业归属为下一级产业的基础,也即是农业为第二、三产业的基础,而第三产业(服务业)属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制造业)所派生出的,并主要是为农业和制造业服务;换句话说,假使没有了农业,就不可能有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就是说没有农业和制造业那么服务业就无从谈起。
三、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影响力
分析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力可知,农业作为食品的基本来源、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社会所赖以生产、发展的根本基础。之所以将农业认为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因为要生存,首先要获得的就是最根本的生活资料,而在生活资料当中首要的就是食物。其次,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其它部门赖以独立和发展的基础。换句话来说,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才使社会分工成为可能。农业生产一直是生产力水平极低的人类早期社会仅有的生产部门。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产生了剩余产品,才使得人们从事农业以外的生产活动成为可能。
四、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
1、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三大生产要素
农业作为非农部门的基础,为非农部门提供基础的劳动力,同时也是“要素贡献”中的基础和核心,是农业发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基础。若没有农业劳动力为非农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劳动支持,后者的发展也便无法存在。
2、农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
农业提供者以粮食为代表的各种食品,用以城乡居民的日常所需,以此来保障劳动力,且用于再生产,以此来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农业产品的贡献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除了粮食的供给以外,渔业、林业、畜牧业等也给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大量的产品,以此来满足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各种生产、生活需求。
3、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除了基础性的贡献外,还有外汇方面的贡献
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外汇, 而出口的农产品同时给国家的经济发展赚取大量的外汇。对于外汇来说除了通过借款获得以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出口来换取。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是取得外汇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在力求满足国内普通用户对农产品需求的同时,将国内一些冗余的如水果、大米、药材等用于出口,以此来换取外汇。目前来看,国内出口换汇已逐步从农产品专项工业品,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产品被世界的逐步认可。
4、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对资金方面的影响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影响,体现在资金方面,则比较特殊,主要是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采取的多方面“进贡”。之所以出现和长期存在该情况,主要是因社会财产权利分配的不合理原因,是因为农民财产权利未收到应有的尊重结果。这就需要做好惠农、扶农工作。
从以上进行的分析不难看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作用,及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实质上可将其贡献分为价值形态贡献和实物形态贡献两类。事物形态贡献主要有农产品、劳动力、土地三大方面,价值形态贡献主要体现在市场、资金、外汇三大基本要素上。而且多种贡献中,通常都具有互惠性和双向性的特点,将农业作为一方,同时将国民经济中的剩余其他部门作为另外一方,将二者从“贡献”与“受惠”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互为对象的,体现出了国民经济整体性及紧密关联性的特征。
总而言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第二、三产业的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主导,必须加强其基础地位的建设。随着近两年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幅度上升,这就要求农业相关部门一方面保持现有农业产品的发生生产优势,另一方还应将农业由过去传统单一的生产部门逐步完善成为多元化的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综合部门,从而走向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只有这也,农业才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才能使农民增收,进而增加农业生产资源的投入,强化我国农业发展能力,并以此来拉动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市场,形成工农业协调发展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会计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和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对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核算和监督,并提供会计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职能在逐步加强,拓展到诸如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等重要领域。对于国民经济而言,会计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与此相对应,开展会计理论的研究对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会计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据史料记载,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会计的官职――司会,并制定出了“月计岁会”的会计结算方法。会计制度与会计官职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明末清初,手工业和商业日益繁荣,会计活动也日益频繁,并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帐”。“四柱清册”、“龙门账”和”四脚账”等会计规则的出现,显示了当时中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处于世界前列。
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打败了东方的封建制度,中国逐渐沦为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更谈不上会计理论的发展了。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企业数量与规模都获得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主动融入全球化的大趋势,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企业面临的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空前提高。这对会计职业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数量也大幅增加。特别是高级会计人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从微观角度来讲,会计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国家来讲,国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经济总体,也需要对其经济活动进行记录与分析,会计也承担着对国民经济的统计与分析的重要作用,会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统计与分析是否科学合理,这些数字是否真实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也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因此,从宏观上看,会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
从目前世界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看,随着全球市场的繁荣,一些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扩张,会计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成倍增加,会计的信息统计与分析对于企业的生产决策与日常管理产生着重大影响,会计部门已经从早期单纯的财务管理,发展成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核心部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会计的发展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国民经济繁荣稳定,会计的发展也会进步较快,国民经济发展停滞倒退,会计的发展也会进展缓慢甚至步不前。另一方面,会计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也有反作用力。如果会计的职业水准和理论水平能够及时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就会促进了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相反,如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就会带来经济秩序的混乱,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会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会计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增值。企业是为追求利益而存在的。传统的会计岗位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活动产生的信息进行客观记录,会计的职能局限于给生产管理提供依据。在现代会计行业中,会计的职能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在企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大的跨国公司,企业的会计师是企业决策层的重要成员,会计师的意见对于企业决策的影响要大于一般的董事。这主要是因为会计能够在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增值,高水平的会计师能够通过合法避税等方法,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
2.会计能够保证企业合理营运。会计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会计与企业运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细胞,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现在企业制度中,会计对于企业效益的增长和经营决策的制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传统企业的决策过程,往往依靠企业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和主观意念,决策的随意性比较大,使企业承担着较高的决策风险。在现代企业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必须依靠会计师在其资产负债表之上提出的金融资产数据分析。从这个角度讲,会计行业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将会直接促成企业领导者的决策,如果会计职业水平较高,提供的信息科学准确及时,就会对企业的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性保障,相反,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将影响到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可能造成经营风险。正因为此,建立一整套随着业务不断发展、变化而能够随之适时改进和完善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结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对于单位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3.会计对于企业的运营起到监督作用。会计监督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会计监督为企业的合法经营提供了一个外在的推动力,特别的审计监督,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经营中的漏洞或者是违规违法的地方,并给出改正的建议,避免企业更大的失误。其次,通过会计监督,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从而督促企业针对情况的变化去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企业提高效益,规避市场风险,保持稳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三、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会计重要性的论述,本文认为今后应加快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使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我国经济的科学健康发展。
1.重视会计理论的研究。要联合企业、学校与科研机构的力量,对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相关制度进行细致研究,剔除传统会计制度中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经济发展方向。
2.重视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会计方法结合。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也给会计技术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当然,机会也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展现代科技与会计技能提高相结合方面的研究,引进西方高水平的会计方法,开发更加科学实用的会计工具,使之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重视与邻近学科关系的研究。会计学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因此,经济学是会计学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会计学才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因此,要进一步研究经济效果、价值管理、经济核算制、经济统计学、财政学和财务管理学、经济分析学、审计学等同会计科学的关系。要研究建立企业经济信息系统的问题,研究多种量度的综合使用,几种核算的相互结合。总之,要重视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分化和复合的辩证过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会计科学的发展.
4.重视学习发达国家的会计理论和实践。要本着学习没有的理念,将其他国家好的会计方式和技术引进我国的会计制度中来,我国的会计制度只有在自己发展的同时,注意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成果,才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综上所述,会计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会计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同时,会计职业水平与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承担着对国民经济的统计与分析的重要作用,会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统计与分析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真实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也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从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的运营实践来看,会计理论研究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任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我们应加快会计的科学发展,使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梅梅,宏观环境会计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2]兰小玲,美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研究[D].湘潭大学,2009.
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变迁下,能源消费量以及其部门结构也会产生变迁。具体来说,就是国民经济总产值数量之下,由于经济部门结构形势上的变化,而产生了能源消费量的变化。目前来看,农业国所消耗的能源就少于现代化工业国,能产生较大能耗的工业生产占据能源消费的大比重,可以说其生产规模的改变对能源消耗的影响较大。早在19世纪70年代,国际上部分石油大国由于某些因素导致石油运输出现问题,从而石油价格上涨,为了抑制能源价格相关部门会以经济部门结构调控的形势,来减少单位产品能耗较大的部门,提升能耗较少部门的比重,又或者是将大能耗巩工业转移到符合条件的地区、国家,最终所实现的是单位总产值能源消耗的降低[1]。我国能源消耗以及部门结构上的改变,当中需要考虑的除了能源消耗量的消减,还有发展产值高、能耗较少的经济部门,这些都需要参考党时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以此为基础出发。近几年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各项比例之间的关系,需要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是满足国民经济的积累消费需要、原材料需求、燃料需求、工业与农业需求,以及加工业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方面的比列进行合理调整。
2.能源与国民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
若要切实的分析能源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关系,除了对国民经济部门结构与能源之间关系的分析外,还需要详细的了解衡量指标及标准,例如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电力生产弹性系数、能源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系比重等。
2.1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所决定的是能源生产量增长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指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进出口量相差无几,这一数据能代替能源消费言行系数。如若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指标,则需要对国民生产总值数据进行收集,因而需要根据公式来得出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为能源生产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的比值,而具体的公式如下所示:一般情况下对能源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能源弹性系数的衡量工作,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发展时期的指标有所不同。在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有高降低,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逐渐加深,能源再生率与在利用率逐步提升,由此所带来的便是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数值的降低。笔者通过分析发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当不低于0.8时,能源处于高消耗的阶段,要解决之一问题,便需要不断更新技术,制造出低能耗的技术设备,能有效的降低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这时的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要维持在0.5至0.7之间是最恰当的[2]。
2.2电力生产弹性系数
电力生产量所实现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指标便是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现阶段我国电力发展处于再发展阶段,电力生产量几乎等同电力消耗量,再这样的情况下,研究电力生产弹性系数能切实的了解到能源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而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相关数据的得出依靠电力生产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电力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最便于清洁、运输的能源,比起石油、煤炭更受用户的欢迎,所以现阶段我国生产生活能源主要是电力能源,并且一次能源转化为二次能源的使用范围也更大。并且我国工业越来越发达,对于能源的应用量也逐渐提升,虽然我国也在倡导节能减排,但是能源供应量与使用量仍然存在问题。通过笔者的了解,相关人员的研究下发现要确保电力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站,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应当维持在1.2上下。
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总称,它是当前社会所有产业部门的所必须的物质空间,也是各产业部门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各类不同使用功能的房屋建筑构成了各行各业的基本场所,如工业、服务业、商业、以及金融业等等。可以说房地产是各个产业部门中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直接参与生产及价值实现的经济过程。对物业的租赁或是购置是生产经营企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此,房地产是社会财富构成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保障。
(二)房地产业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整个社会生产力当中,劳动者是最活跃也是最基本的因素之一。现阶段,随着国民总体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也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对于当前的人们而言,房屋住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其生活居住的空间,也不单纯是家庭的平台和载体,它已经升华成为一种发展及享受的资源,是居住者自身运用和发展智力及创造力的场所,也是其体现社会价值和学习、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必备场所。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说房地产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
(三)房地产业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现如今,城市数字化、社会工业化实质上都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从某种角度上看就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基本框架是由房屋、土地、公路以及一些相关的公共设施所组成的,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住宅建筑群体,不但是城市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备空间之一,同时也是城市形象的主体,更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从效率的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是否具备高效率的经济活动,主要取决于建筑结构是否合理、基础设施是否高效,以上的这些内容都是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由此不难看出,城市经济发展是要以房地产业为物质基础进行的。
二、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及解决影响的几点建议
(一)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
可以说经济发展离不开发地产也的发展,两者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不发生经济危机的前提下,经济发展并不会对房地产开发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研究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研究当地产开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着手,如果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是有利影响,那么则可以这样认为,后者的发展则是对前者的不利影响。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1.房地产开发增长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增长率主要是但应房地产开发年度的变化比率,这一指标是房地产开发的重要指标之一。当该指标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率时,意味着房地产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相应的房地产业也会随之成为当前一段时期内的朝阳产业之一,并且会使其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从长远的角度上讲,房地产业的发展将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反之,如果这一指标低于同期经济增长率,以上结论则会完全相反,由此便可看出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
2.房地产信用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房地产的信用规模通常分为绝对和相对两种。其一,绝对规模。具体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的收缩、停滞及膨胀趋势。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绝对规模越大,投资量也就越大,相应的产业发展速度也就会越快,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反之,规模缩小,实际投资比例就会遭到抑制,这样便会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其二,相对规模。主要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房地产的信用两占社会总信用量的实际比重。按照这一比重,能够分析出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反映出金融业对其的支持力度。从相反的角度上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会使房地产开发的信用规模增大,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则会使其信用规模降低。
3.房地产供给及需求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民经济中的三大需求具体是指出口需求、投资需求以及消费需求。而就房地产而言,其不仅包括投资需求,也包括消费需求。房地产需求不但与各个产业部门中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成正比,同时也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社会人均收入的提高成正比。房地产的供给水平则主要与投资量和成本利润等有关。由此可见,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供求平衡时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前提和基本保障,也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之所在。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已经开始取代部分物质资本成为经济活动中新的重要的生产要素。高等教育处在整个国家教育知识体系中的较高位置,其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强劲支持和特殊依赖。随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和国民经济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体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1.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经济的发展需要人类不断的创新与创造,人类的培养同样又需要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作为支撑。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对人类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就可以叫做一种广义的高等教育。这样就需要从根本上保证有持续性的教育投入,而前提就是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健的增长。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层次和深度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规模、方式、手段和形式,同样也决定着培养出来的劳动力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高低。总体来看,高等教育投资的需要量和投资的供给量都是由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的。
2.高等教育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首先,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重要的知识基础的是高等教育。一方面培养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另一方面通过科研活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各种技术保障。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离不开高等教育。
其次,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储备。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创造出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而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向着这种高水平、高素质的目标奋进的。可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在基础知识、社会认知、技术能力等方面都要高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中之重就是高等教育。
二、我国高等教育在现代经济全球化下的发展方向
现代经济已然在朝着经济全球化的目标奋进,其规模与形式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一成不变,要探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教育方式。
1.对待高等教育的态度应该是积极适应与积极批判
社会体系的一个小的缩影就是大学,它又和社会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信息才是高等教育设置学校和专业的依据,同样科研方向也应该随着经济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高等教育的改革过程应该坚持一种客观、求是的中立的态度,应该有批判的态度,对不好、不适合的方面提出意见,但要保持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和评判标准。
2.树立现代经济与教育结合的统筹观念
现代经济是指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时代。现代教育观念则是以人为本、教育的终身化与国际化。在未来,认知、做事、与人相处、发展必会成为教育的四大重要任务。而要培养这些能力,首先就应该有一种现代经济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观念;其次要把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着重培养人才的自主意识,让其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去发挥;第三要发挥经济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将经济社会中一些好的、合适的、有益处的观念用于高等教育中;第四,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建立与我国经济、国际经济相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3.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拉动经济不仅仅只有经济层面的一些手段,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则主要就是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我们要明确这种经济功能的含义,首先是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高的生产力,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其次这种功能不是靠自身的消费去拉动经济增长的。而高等教育被制约的关键原因就是经费不足。造成经费不足的根源就是现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把经济的市场机制引入之后,必定会将教育资源合理高效地配置。所以既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也要重视它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文化的传承、交流、选择与创造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也这是因为此它也是国家文化的重中之重,也是国民经济的源动力。所以让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与增长是国家的重要任务,使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的体制相适应相融合,让高等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承与选择来继承和优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这样使高等教育也反作用于国民经济,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更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芬.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