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民生保险的经营理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寻找并利用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手段。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属性,建设先进保险行业文化首先应从文化的内在规律出发,把握好以下几点基本要求:(一)保险行业文化应植根于中国社会大环境一方面,保险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保险保障、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三大功能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保险业的经营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大环境,保险行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必然受整个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制约。一定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和人们普遍的行为方式必将通过多种渠道各种方式对整个保险行业及其从业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广义的保险行业文化不应是保险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的简单叠加,更高层次上还应形成保险的社会文化。保险社会文化是保险消费者和从业者共同创造的社会公众对保险的认识总和,是保险企业和行业文化在社会的外在体现。①通过文化的辐射功能,保险行业文化不仅会对本行业,还将对整个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构建先进保险行业文化,应植根于当前中国社会大环境,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业文化,并积极反作用于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二)保险行业文化应体现行业的本质特征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经营范围和行为方式,保险行业文化也要体现本行业根本特征,这不仅是保险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标志,也是保险业安身立命、发展壮大的基础。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其本职工作是为社会、企业和个人分担风险、提供保障。当前,部分保险公司为笼络更多资金,重规模轻效益,重速度轻质量,重保费轻服务,严重偏离了保险的本质,使得保险业的功能弱化,行业边缘化。这种舍本逐末、揠苗助长的经营方式,也给行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恶果,对保险资源的掠夺破坏了行业的发展基础,经营理念和考核机制的不科学诱发了错误的价值导向,销售误导和理赔难导致了整个社会乃至从业人员对保险业的不认可。因此,构建先进的保险行业文化,应突出体现行业的本质特征,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回归正确的发展方向。(三)保险行业文化需要长期积累与吸收文化建设不同于其他方面的建设,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需要长期积累才能逐渐形成文化共识,进而潜移默化为文化自觉。先进的保险行业文化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挖掘、总结提炼能够引领行业科学发展、凝聚行业力量、约束行业行为,彰显行业价值的可以上升为行业文化高度的积极因素,并对其进行宣传普及,使之成为行业上下普遍接受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逐步形成符合行业实际、利于行业发展的保险行业文化。另外,保险作为一种舶来品,应吸收消化西方发达国家成熟保险市场的先进做法与理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形成具有中国保险行业特色,具有深刻内涵和广阔外延的先进保险行业文化。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在政策引导的前提下,金融行业注重民生领域的发展,通过产品创新满足民生金融发展的需求。这个发展方向与我国民生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不谋而合,针对有关民生金融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有关民生金融发展问题和措施进行研究。
二、民生金融内涵
民生金融是近些年兴起的一个概念,现阶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我国对于民生金融的定义,指的是发展、改善及服务民生为目标的金融活动。换言之,就是在民生理念的前提下,利用金融制度、产品设计、业务理念等,使得金融活动能够起到服务民生、提高民生水平的作用。从广义上来说,民生金融包括一切和民生相关的金融活动;狭义上认为民生金融是为了改善弱势群体生活水平的一种金融活动。
三、民生金融发展问题分析
发展民生金融是促进民生改善的关键,民生金融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政府和民生金融的关系、竞争机制和金融普惠的关系,以及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的关系,这是发展民生金融的重要前提。但就目前来说,民生金融由于欠缺以上三种关系的协调制度,导致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民生金融的融资覆盖面窄
民生金融的融资覆盖面窄,如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融资需求,尽管城商行等银行持续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但在大型银行方面存在极其严重的信贷配给情况。数据调查显示,银行信贷市场份额中中小银行的贷款总量占比低于20%,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比99%,经济总量占比60%,就业人数占比80%。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欠缺一定的资产担保,治理结构有待完善,导致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无法满足。
(二)民生金融产品过于单一
弱势群体享受不到金融普惠制度下的好处。民生金融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多样化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包括应急救灾、养老保险及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但因保险产品欠缺针对性和多样性,导致我国许多金融普惠需求比较大的省份,存在显著的保险深度水平低的现象。
(三)民生金融的创新激励制度有待完善
民生金融的发展面临高风险低收益的窘境。实际上,这个现象是由民生金融的特点决定的,近些年对民生金融发展进行分析,一是欠缺持续而又稳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二是欠缺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担制度;三是实践环节存在各部门分工职责不明,导致民生金融的创新发展陷入困境。
四、有关民生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的转变
要转变民生金融的理念,金融机构要明确金融和民生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但又因为商业特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冲突,可以利用政策进行引导,所以必须建立全新的民生金融理念,以此指导民生金融开展各项业务;其次,民生金融服务方式方面也要有所转变,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金融宣传,使得民生金融可以被大众熟知,贴近大众,且让大众掌握和运用;(2)确保客户服务平等化,金融机构不能嫌贫爱富,要做到服务对象平等对待,避免出现歧视弱势群体的现象;(3)产品设计时要考虑贴近大众,了解民生领域的真实需求,设计具有多样化特点的金融产品;(4)业务流程要简化便捷,降低业务的门槛,促进民生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适当调整业务规则,从而提高民生金融服务能力。
(二)创新民生金融业务
创新民生金融业务要在民生现状调查的前提下进行,比如小额贷款、公积金贷款、助学贷款、理财产品等业务,农民房地产抵押金融业务;三农复合型金融业务;农民联合担保信用贷款;固定收益类证券业务等。
(三)民生金融制度保障
民生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制度政策的保障作用,具体而言:(1)结合民生需求对金融机构、网点布局进行相应调整;(2)对民生金融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调整;(3)采取对民生金融有利的财政税收政策;(4)建立和完善民生金融相关风险管理的制度。
中图分类号:F8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2002705
一、引言
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形成了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和保险资产管理协调发展的比较健全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保险集团公司8家,保险公司126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0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共有73家,外资保险公司共有53家;全国省级分公司1 294家,中支和中支以下营业性机构68 061家;从业人员达34685万人。从保险业务发展情况来看,2010年保险总资产达到490万亿元,全国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 52797亿元,同比增长1383%,发展势头强劲。从另一方面看,2009年保险深度世界平均为7%,我国为340%;保险密度世界平均为595美元,我国为121美元[1]。这说明,我国保险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保险业发展和国际保险水平相比仍任重道远。本次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没有直接产生较大影响,但危机发生后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并对一国经济安全与发展提出挑战。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保险业,在处理危机方面应采取相应的经营政策调整,以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二、文献回顾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以及保险业发展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本质和特征研究上,张志波和齐中英界定了国家安全的内涵,指出现阶段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通过消除经济风险、保持经济稳定以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实质是提高国际竞争力[2]。郭连成和李卿燕对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点领域进行研究,认为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3]。顾海兵和沈继楼提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通过加强自身机制的建设,使经济具备抵御外来风险冲击的能力,应实施“积极而稳健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4]。从经济全球化角度,俞益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环境因素[5]。黄永红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所在是要实现经济稳定发展与国力增强,包括经济预警机制的建设和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网络的构建,消除经济安全隐患,增强抗御经济风险的能力[6]。从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与保险相关影响角度,孟汉颖等分析了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养老保险产生的影响,就政府、企业及农民工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养老保险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7]。吴建广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的影响,提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保险资金运用的战略选择,包括稳健投资策略以及投资不动产[8]。孙艳颖和涂吉华对我国失业保险应对经济危机的发展对策进行研究,提出缓解经济危机导致的失业保险支出大幅增加压力的建议[9]。冷煜从金融一体化监管趋势下的保险监管角度,提出我国保险监管组织架构的未来取向[10]。
目前,绝大多数文献研究的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宏观经济战略以及保险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具体政策建议,忽略了保险业在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以及与自身发展的有机结合。因而,有必要基于欧债危机防范经验对保险业经营理念变革做出调整以适应自身健康发展和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欧债危机对于我国保险业经营理念变革的影响
1单一发展模式与综合平衡发展模式
从欧债危机看,欧洲国家经济增长模式普遍存在缺陷,严重失衡。一般来说,债务问题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在欧洲内部传统的贸易分工格局中具有比较优势,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这种优势随着高福利制度的实施以及国家的工资水平持续上升而逐渐丧失。比如,欧债危机起始国家希腊产业资源配置就不合理,主要支柱产业为旅游业和航运业,属于典型依靠外需拉动产业,具有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特征。希腊政府为了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并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对旅游业及其相关的房地产业加大投资力度,其投资规模超过了自身能力,导致负债提高。另一支柱产业航运业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入发展周期低谷,它的衰退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形成了巨大负面冲击。这样,在欧债危机中希腊经济难以抵御危机的冲击。同样的例证可以看到在产业结构中主要以出口加工业和房地产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意大利,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西班牙和爱尔兰以及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葡萄牙基本上是单一型发展模式为主,经济基础比较脆弱,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本身存在致命缺陷。
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稳定器的保险业首先自身要保持健康发展态势。在我国保险业表面辉煌的发展背后,产业结构内部存在着严重的业务比例失衡。表1为2010年全国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原保险费收入。
从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尽管产业内各个险种发展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但是保险产业内部结构极不平衡,整个产业基本以单一发展模式进行运营。在财产保险业务中,机动车辆保险业务占到整个财产保险业务的70%以上,而与农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农业保险所占比例不到4%,信用保险占财产险业务的比例不到3%,对于经济危机中具有防范贸易损失扩大的出口信用保险占比更小。在人身保险业务中同样的情况仍然很明显,人寿保险业务甚至占到90%以上,健康险业务和意外伤害险业务占不到10%。这样财产保险中的主干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的暴露风险以及人身保险的核心人寿保险业务在所面临的长寿风险、利率风险全部加总在整个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上,由整个保险业承担。我国保险业产业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具有类似欧债危机发生的前提条件。同时,保险业地区发展严重失衡:2010年东部16省市原保险保费收入8 50755亿元,占全国原保险总保费的5856%;中部8省市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 37142亿元,占全国原保险总保费的2321%;西部12省市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 60620亿元,占全国原保险总保费的1794%[1]。为此,要转变保险经营理念,变单一发展为综合平衡发展,统筹规划,形成各个险种以及各个发展地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配合。
2单纯商业运营和参与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
由于历史传统,欧洲债务问题国家普遍实行较高福利的刚性社会保障制度,而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其生产力发展长期落后于福利增长,造成福利政策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11]。巨大的福利支出和政府养老服务支出造成财政支出负担沉重、入不敷出。财政收入减少和政府债务的不断上升给国家财政带来巨额赤字,形成恶性循环,是欧债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12]。同时,在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下,失业人口激增,这给本已经承担巨大压力的财政支持带来更大的缺口,加剧危机影响。
商业保险公司具有普通商业性公司的经营特性: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同时应该看到,保险产品同样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即保险具有参与社会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功能。目前,我国人口即将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激增,而由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和力度都很有限,如何应对养老和失业问题,仅靠国家财政投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而商业性养老保险可以在这一方面提供有益的必要的补充,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发挥其社会管理的功能,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国家财政提供有力的支持,消除危机发生的根源。同时,保险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具有吸收劳动力的作用,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失业压力。
3虚拟经济投资与实体经济投资
欧洲债务危机的快速蔓延,给全球资本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为避险需要,资金将会纷纷流回,大量资金从中国资本市场流出,必将导致我国股市较大程度波动,给所涉及的我国公司企业带来经营危机。此外,欧债危机导致欧元的贬值使得中国投资者的在欧资产大幅度缩水,资本回流停滞。从国内保险投资角度看,据统计至2010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490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为460万亿元。从配置结构上看,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8006%,权益类资产占比1680%,股权和债权投资余额占比499%[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非常狭窄,银行存款和债券资金占比过大。这样,欧债危机对我国国内债市与股市产生巨幅波动,保险机构的股票和基金资产净值减损,债券收益率连续下跌,直接影响着保险资金占比80%以上的固定收益资产配置的投资收益。
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为解决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值增值难度大的问题,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做出新的具体规定:将现行的“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拓宽为“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并增加了“投资不动产”的内容,极大地拓宽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指明保险资金投资的具体方向。保险资金运用由原来的以虚拟经济为主要投资方向应该逐渐向以增加社会总福利的实体经济方向转移。加大实体经济的投资比重,投资以养老、医疗为主要经营业务的社区服务实体或者投资以建设保障房、廉租房为主的实体企业。这样一方面增加全社会总福利,同时保证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
4纯粹行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安全
欧债国家在这次危机中金融机构体制机制不完善,抵御风险和保护金融安全能力不强。可以看到,欧盟国家普遍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基础薄弱,也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源。最为明显的例子是,葡萄牙服务行业持续增长,创造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绝大比重,而工业和农、林、牧、渔业创造增加值比重极小。近几年,葡萄牙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新技术行业转型,政府通过大量贷款来扶持高科技企业,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融资成本剧增,从而使葡萄牙整个国民经济受到冲击,也给欧债危机埋下隐患。同时由于欧元区存在制度缺陷,使得维持低通胀和保持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和着力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很难统一协调,加剧危机发生[13]。
应当看到,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也不近成熟,保险业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如间接融资比重较高、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够及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度较低等,这说明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深化,金融保险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的保险业在保证本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具有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使命。因此应建立与我国经济地位相适应的金融安全服务体系,发挥保险服务金融的重要作用,提高保险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保持经济和金融安全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保险业长期发展战略,为重点发展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提供急需资金,为高风险领域提供保险。这同时涉及到保险业发展模式的确定,是短期高额获利经营还是长期可持续发展。保险业是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保险不能完全脱离国民经济发展,形成完全的虚拟经济,应该与国民经济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其他部分形成互相支持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国民经济安全和稳定发展是保险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我国保险业经营政策调整
1积极进行保险产品结构调整
在稳步发展现有主干机动车辆保险和人寿保险产品基础上,大力发展有关国计民生的各个险种,以形成产业平衡发展。重点发展全面覆盖农、林、牧、副和渔业等方面的农业保险,这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改变我国“二元制”经济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扩大企业财产保险投保比例和经营规模,积极探索企业财产保险作为财产保险又一主要业务来源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专业化建设;大力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与本地区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性特色保险,形成独特品牌;打破行业垄断,营造竞争有序的保险市场,并最终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彻底改变目前保险业中“一支独大”和保险产品“同质性严重”单一的运营格局,从根本上为保险业自身发展奠定良好的风险防范基础和不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2积极发挥社会管理的职能
目前,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应该汲取欧债危机教训,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大力发展商业性专业化养老保险,提高居民养老生活水平,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从资金利用成本方面减少类似欧债危机发生的可能。同时,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的保险业具有吸收劳动力功能,可以解决由于人口转型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稳定社会发展基础。值得重视的是,2亿多的农民工没有参加失业保险,而他们恰恰是失业风险较大的群体。另外,在目前业务开展基础上,应重点发展和完善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稳定和谐发展领域的保险制度,诸如医疗责任保险及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保险、校方责任保险及进城农民工医疗和养老保险等,营造安定团结的经济发展环境。
3调整保险资金的主要投资方向
从主要投资银行存款、股票和债券,逐渐转移到实体经济投资。欧债危机爆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债务问题国家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脆弱性,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结构难以满足保险资产与负债匹配的要求,尤其近两年我国资本市场巨幅波动,造成保险资金面临巨大风险,不利于保险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调整保险投资方向势在必行。加大保险资金以债权、股权等投资方式投资不动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参与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比例。一方面,可以在较长时期内保证保险资金有稳定的收益和风险最小化,另一方面,保险业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逐渐提高全社会居民生活服务水平,增加社会总福利。
4服务于国家经济安全
应制定保险业长期发展战略并全面稳步推进各项保险改革,不断开拓保险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丰富社会资金的投资渠道,继续推进保险机构治理机制完善和风险管理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保险业国际化进程。大力扶持具有稳定出口贸易功能的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服务于国家应对危机需要和国民经济安全;加速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存款保险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服务于国家金融安全;大力开展高新科技保险、核保险类保险产品设计,为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提供有力保险支持;积极探索水、森林、矿产、煤炭和稀有金属等环境资源保险;参与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低碳企业发展并提供低碳保险,促进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发展;以商业保险为牵头,加快政策性巨灾保险建设形成较完善的巨灾风险防范体系,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综上,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继续坚持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经济结构失衡是引发欧债危机的重要原因。对于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在快速增长的背后经济结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现代化农业发展规模小;工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过小,服务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以粗放式、能源高消耗式增长为主,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等。因此为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继续坚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使我国经济朝着结构更加协调和优化的方向发展。在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挥保险业服务金融与经济的重要作用。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稳定器的保险业发展自身持续健康发展与发挥其对经济的积极作用两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目前我们应该积极调整保险经营理念和采取相应对策,给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支持和有力保障。总而言之,欧洲债务危机给我们所带来的教训和影响不能仅仅放眼于短期政策的微调,更要考虑到今后长远发展的影响。这次危机我们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完善安全保障机制,大力发展保险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名副其实的稳定器。短期内的保险发展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问题,不能只一味地追求短时期的高业绩与高回报,而忽略对未来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影响。应从宏观的角度和长远的眼光,采取真正有效有实质性改变的保险体制改革发展措施,促使保险经营理念真正改变。保险的基本功能是分散风险,应转变经营理念、务实服务经济,保持保险业自身和国民经济协调一致发展,提高防御金融危机能力,保护国家经济安全,达到“双赢”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年鉴编委会中国保险年鉴2011[M]北京:中国保险年鉴社,2011
[2]张志波,齐中英论国家经济安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2-76
[3]郭连成,李卿燕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经济安全相关性[J]世界经济,2005,(11):54-63
[4]顾海兵,沈继楼中国经济安全分析:内涵与特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79-84
[5]俞益强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J]商场现代化,2006,(17):314-316
[6]黄永红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探索[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0-44
[7]孟汉颖,俞晓勤,周莹莹论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0,(7):22-26
[8]吴建广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保险资金的战略选择[J]黑龙江金融,2010,(6):41-44
[9]孙艳颖,涂吉华我国失业保险应对经济危机的发展对策[J]管理观察,2009,(6):45-49
[10]冷煜金融危机启示:金融一体化监管趋势下的保险监管[J]保险研究,2009,(4):61-67
[11]郑秉文欧债危机下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从福利国家到高债国家的教训[J]中国人口科学,2011(5):43-48
[12]朱冬希腊债务危机全景透视[J]中国金融家,2011,(8):24-27
[13]许丹青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原因与启示[J]福建金融,2011,(11):32-35
[14]周海珍保险业发展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8,(11):170-171
一、经营理念决定经营网点的设置
银行经营网点不仅是服务客户的窗口,而且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经营网点资源,提升网点的竞争力,与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经营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集约化经营意识不强,为抢占市场份额,曾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尽可能多地在城市主要街道市口、居民小区、甚至大企业(公司)、高等院校内部设立经营网点或设立单一功能的联(代)办储蓄所。这种靠外延广设网点的经营模式,虽然一度对吸收存款,做大负债业务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成本高、效益差、风险隐患多等弊端也逐渐凸现。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监管的加强,经营管理层眼界的开阔,以及电子化发展的快速推进,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组建及经营网点设置模式、经营理念的出新,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过去那种广设网点、依靠外延扩张型经营冲动已回归理性。各行在加强成本管理、强化内控建设、网点合理布局、加快自助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了清晰的理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一家银行的经营网点布局在一个城市要形成网络,不仅要方便客户,而且要有一定的业务覆盖面并能产生幅射带动效应。
2、经营网点的功能要齐全,网点要成为能为客户提供对公对私、本币外币、存款贷款、中间业务及以电子化为载体的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各类服务的金融“超市”,或成为把某项业务做大做强的“特色银行”。
3、为满足客户需要,经营网点除必须有足够的“窗口”为广大散户和VIP客户提供优质柜面服务外,还要有一批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熟悉银行产品、有营销技巧的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以此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传统的单一柜面“微笑服务”向多元化、人性化服务方式转变。
4、经营网点的形象是银行的无形资产,“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今天银行的经营网点,不仅要有宽畅明亮的营业大厅,统一标识的装修和便民的服务设施,而且要有星级酒店的服务水准,使客户享有“宾至如归”的优质服务和“养眼”的视觉享受。
5、在行式、离行式自助服务银行(区)是人工经营网点的补充,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的金融自助工具是银行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行式还是离行式自助服务银行(区)都应配有存、取款机、以及查询等多种自助设备,才能满足客户多种自我服务的需求。同时,以电子化为载体的自助服务不仅操作要方便,而且一定要安全、可靠,让客户无后顾之忧。
基于以上认识,各家商业银行近年来在经营网点布局调整、开发推出新型金融服务工具方面,开始了新一轮资源整合和更加激烈的竞争。
二、同业经营网点设置给我们的启示
近期笔者对同城商业银行经营网点设置及有关情况作了初步了解,截止2005年9月30日,存款余额超过200亿元商业银行经营网点及存款情况见表。
通过上表对比,可以看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人工网点数量多,但是网均存款很少,均在5亿元以下,农行网均存款仅为2.8亿元。而招行、民生、浦发、华夏等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网点不多,但是网均存款均达15亿元以上,招行甚至超过了20亿元,达到24.7亿元。城市商行也相类似,数量偏多,人员配备少,网点功能单一,制度制约机制薄弱,网均存款较少,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尤其是与招行等4家行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除网均存款上的差距外,
笔者还了解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网点数量虽不多,但都实行综合性经营,其特点是网点功能齐全、人员配备充足,一般经营网点员工数都在20人以上。岗位配置为:正、副支行行长2-3人,分工明确,有的侧重外部营销,有的侧重内部管理。高、低柜柜面窗口8-10个不等,配备综合柜员10-12人左右。另配备客户经理、产品经理8-10人左右,专司公、私业务的营销和新品推广工作。这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经营网点既可经营对公、对私、本外币业务,又可从事票据、贴现、贸易融资等授信业务,还可以办理诸如保险、有价债券等中间业务,这种全功能的经营网点通过各种业务的优势互补,形成了团队合力的放大效应,对客户具有强有力的吸引。笔者同时了解到,民生、浦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工经营网点数量虽不多,但自助银行(区)为数不少,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开展得非常活跃。这种以现代化通讯技术和电子化平台为载体的新型服务工具的使用和推广,与传统的人工网点的柜面服务形成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新型服务方式的转变吸引了广大有潜质的中青年客户和贡献率较高的VIP大客户。
三、整合经营网点资源,加速银行新型服务方式转变
为实现银行服务转型,就经营网点设置这一具体问题而言,商业银行应根据战略转型和办精品网点的发展目标要求,加快经营网点布局的重新整合和新型金融服务工具的开发、推广工作。
一、经营理念决定经营网点的设置
银行经营网点不仅是服务客户的窗口,而且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经营网点资源,提升网点的竞争力,与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经营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集约化经营意识不强,为抢占市场份额,曾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尽可能多地在城市主要街道市口、居民小区、甚至大企业(公司)、高等院校内部设立经营网点或设立单一功能的联(代)办储蓄所。这种靠外延广设网点的经营模式,虽然一度对吸收存款,做大负债业务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成本高、效益差、风险隐患多等弊端也逐渐凸现。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监管的加强,经营管理层眼界的开阔,以及电子化发展的快速推进,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组建及经营网点设置模式、经营理念的出新,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过去那种广设网点、依靠外延扩张型经营冲动已回归理性。各行在加强成本管理、强化内控建设、网点合理布局、加快自助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了清晰的理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一家银行的经营网点布局在一个城市要形成网络,不仅要方便客户,而且要有一定的业务覆盖面并能产生幅射带动效应。
2、经营网点的功能要齐全,网点要成为能为客户提供对公对私、本币外币、存款贷款、中间业务及以电子化为载体的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各类服务的金融“超市”,或成为把某项业务做大做强的“特色银行”。
3、为满足客户需要,经营网点除必须有足够的“窗口”为广大散户和VIP客户提供优质柜面服务外,还要有一批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熟悉银行产品、有营销技巧的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以此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传统的单一柜面“微笑服务”向多元化、人性化服务方式转变。
4、经营网点的形象是银行的无形资产,“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今天银行的经营网点,不仅要有宽畅明亮的营业大厅,统一标识的装修和便民的服务设施,而且要有星级酒店的服务水准,使客户享有“宾至如归”的优质服务和“养眼”的视觉享受。
5、在行式、离行式自助服务银行(区)是人工经营网点的补充,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的金融自助工具是银行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行式还是离行式自助服务银行(区)都应配有存、取款机、以及查询等多种自助设备,才能满足客户多种自我服务的需求。同时,以电子化为载体的自助服务不仅操作要方便,而且一定要安全、可靠,让客户无后顾之忧。
基于以上认识,各家商业银行近年来在经营网点布局调整、开发推出新型金融服务工具方面,开始了新一轮资源整合和更加激烈的竞争。
二、同业经营网点设置给我们的启示
近期笔者对同城商业银行经营网点设置及有关情况作了初步了解,截止2005年9月30日,存款余额超过200亿元商业银行经营网点及存款情况见表。
通过上表对比,可以看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人工网点数量多,但是网均存款很少,均在5亿元以下,农行网均存款仅为2.8亿元。而招行、民生、浦发、华夏等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网点不多,但是网均存款均达15亿元以上,招行甚至超过了20亿元,达到24.7亿元。城市商行也相类似,数量偏多,人员配备少,网点功能单一,制度制约机制薄弱,网均存款较少,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尤其是与招行等4家行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除网均存款上的差距外
笔者还了解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网点数量虽不多,但都实行综合性经营,其特点是网点功能齐全、人员配备充足,一般经营网点员工数都在20人以上。岗位配置为:正、副支行行长2-3人,分工明确,有的侧重外部营销,有的侧重内部管理。高、低柜柜面窗口8-10个不等,配备综合柜员10-12人左右。另配备客户经理、产品经理8-10人左右,专司公、私业务的营销和新品推广工作。这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经营网点既可经营对公、对私、本外币业务,又可从事票据、贴现、贸易融资等授信业务,还可以办理诸如保险、有价债券等中间业务,这种全功能的经营网点通过各种业务的优势互补,形成了团队合力的放大效应,对客户具有强有力的吸引。笔者同时了解到,民生、浦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工经营网点数量虽不多,但自助银行(区)为数不少,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开展得非常活跃。这种以现代化通讯技术和电子化平台为载体的新型服务工具的使用和推广,与传统的人工网点的柜面服务形成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新型服务方式的转变吸引了广大有潜质的中青年客户和贡献率较高的VIP大客户。
三、整合经营网点资源,加速银行新型服务方式转变
为实现银行服务转型,就经营网点设置这一具体问题而言,商业银行应根据战略转型和办精品网点的发展目标要求,加快经营网点布局的重新整合和新型金融服务工具的开发、推广工作。
一、我国寿险业营销的发展现状分析
1.寿险市场主体经营状况
目前的中国寿险按照实力可以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2003年以前一直占有中国寿险市场55%以上的市场份额,近年来随着寿险市场主体增多和竞争加剧,市场份额有一定下降,但仍占据寿险市场主导地位。
第二梯队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发展较早、实力较强的股份制保险公司,近年来保持基本稳定的市场份额。2011年底,平安寿险占的份额为12.44%,太保寿险占9.75%。此外,新华人寿近年发展迅速,在2011年年底市场占有份额已上升至9.92%。
第三梯队为其他保险公司。这当中既有一些是全国性公司,如泰康人寿,也有一些是成立不久的中资寿险公司,如民生人寿等,还有数量众多的外资保险公司,如美国友邦等。从近年寿险市场份额变化来看,一些中资保险公司增长速度很快,外资保险公司也异军突起。虽然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还不足以影响国内寿险市场格局,但其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比较灵活,发展潜力和空间大,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
2.寿险从业人员状况
中国保险业个人营销作为重要的销售渠道对保险业的贡献很大,其中寿险业务体现更为突出。近年来,营销员队伍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从2007年1季度的163.5万人发展到2008年年底的256.1万人,增幅达56.64%,同时各家寿险公司重视保护营销队伍,加大了对寿险营销员的投入,这一转变有利于保持寿险营销员队伍的稳定。同时,各保险公司注意并加强了保险营销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加大对保险营销队伍的投入,包括主动为营销员购买商业保险,专门为营销员设计了补充养老保险产品等。但是,当前保险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诚信服务水平不高,与社会公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我国的寿险营销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个人人营销机制及其特点
个人人制度是寿险营销的一种高级销售模式,它是建立在严格的理性、科学甚至数据化基础上的按照市场法则运作的管理模式。利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约束营销员的销售行为,理顺人关系,激发销售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达到营销业绩迅速提升的目的,是营销机制得以健康发展、合理运作的集中体现。总体看,目前的寿险营销已经形成个人业务以个人人为主导,团险业务以业务员直销和兼业为主导的营销模式,各公司没有明确的市场区隔目标,以圈地为主,产品没有本质区别,营销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随着个人人营销机制的不断发展,这种销售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其鲜明独具的特征,例如保险商品的特性决定了个人营销的主观能动性,佣金制的薪酬方式决定了营销机制的利益驱动性,团队属员的人力资本化决定了寿险营销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等。
(二)个人人制度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经营规划短期行为的弊端
经营规划的短期行为导致了个人人与公司行为目的的不一致,使管理层与销售层产生了矛盾。营销机制对公司发展和市场拓展的影响是间接和长远的,但多数经营者为追求在短期内拓展市场的目的,在制定公司业务规划时多为短期突击行为,表现为重业绩、轻增员;重展业、轻培训;重形式推动,轻理性引导。营销员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支持,缺乏与公司进行深入沟通,逐渐陷入了单兵作战状态,久而久之就容易迷失方向。
2.个人人员素质总体偏低
个人人员素质偏低,失信行为严重,对投保人有误导、欺骗、弄虚作假等失信行为,严重损坏保险行业声誉,也在客观上引发了寿险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制约了寿险业的快速发展。
3.业务形式存在的问题
业务形式单调、模式单一、过多过滥,对营销员展业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有些公司业务推进活动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多是通过不断加大奖励措施来保持营销员的最佳状态。这种做法,一方面容易使营销员滋生等靠思想,一旦推进活动结束,业绩就明显下滑,不利于总体业绩的持续稳定提升。另一方面有悖于营销机制自我发展的原则,且在无形中加大了经营成本。
4.各级主管管理职能划分不清
销售人员与主管人员界线划分不清晰,影响了各级主管管理职能的发挥。各级主管的主要职能就是要不断发展属员,迅速壮大自己的团队,同时还要帮助属员提高业绩,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实际上多数主管定位不准,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他们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展业,很少关心属员的发展和团队中存在的问题,走的依然是靠提取业务佣金获取薪酬的路子。这样,就使得各级主管主而不管,团队缺乏凝聚力和亲和力,大量的问题积压下来得不到解决,影响了营销队伍的发展。
(三)影响我国寿险营销的其他因素分析
1.营销方式粗放,营销渠道单一
主要表现在:一,在没有质量保证前提下,单纯以保费数量作为人佣金分配的指标,促成了轻营销管理和服务,重销售市场的粗放型营销管理模式。二,重规模扩张,轻经营效益。各级机构在粗放型的经营政策推动下,普遍不重视对“投入―产出比”的分析,经营费用与成本负担日重,危机日重。三,寿险营销培训急功近利,培训效果不佳。当前虽然表面上看保险公司的培训活动多而到位,实际上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2.部分险种结构单一,开发设计不合理,缺少竞争优势
保险产品是保险公司的基础,虽然近年来各家公司都加大了产品开发的力度,但仍不能适应寿险市场需求,可供消费者选择的险种很少,无法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种状况使得保险公司的产品同质性大、差异性小,导致过度竞争和有限资源的浪费。
3.保险监管能力弱
我国保监会自1998年成立以来,在规范保险市场行为、完善保险市场秩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当前我国保险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和水平不尽如人意之处尚多。表现为监管理念欠科学,监管力量不足,监管力度不够。
三、我国寿险营销体系的完善对策及措施
(一)发展和完善寿险营销体制
1.严格执行营销员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营销员晋升考核办法
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职级升降机制。重视营销员的工作成果,准确、及时地核发业务员的各项佣金和津贴;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尊重组织发展,不人为地干涉营销人员的组织发展,避免通过长官意志利用行政手段随意任免各级主管,靠公平竞争实现团队的优胜劣汰。
2.优化人队伍素质,走精兵强将之路
首先,把好人的入口关,提高考试人员的文化条件,增加考试内容的技术含量,严格考试制度。营销管理中的增员、选择、训练三者是互为一体不可偏废的。目前,保监部门正不断完善人持证上岗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从源头保证人的基本素质。其次,对已经或准备进入保险行业的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必须是全方位的。寿险公司不能仅注重技能的培训,人对行业、对客户、对公司忠诚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习惯更为重要。只有用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筑起寿险营销的高平台,才能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增强公司的诚信度。
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激发营销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的激励能使营销员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种心理稳定状态,目标与欲望的平衡将产生无穷的动力,落实在行动上就是每个人永远都有一种不断超越的冲劲。把握营销员内在的、真实的需求是制定激励机制的关键所在。
4.建立全方位监管体系,约束营销员不良执业行为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订立营销员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让广大营销人自觉做到自律自强,自觉规范执业行为,做到诚实守信、文明服务;二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保险行业协会内部成立个人人专业管理委员会,建立营销员档案信息,进行不良执业行为登记;三是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四是加强监管处罚力度,保险监管部门对个人人的规范行为,应及时查处。
(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以客户为中心,一切从方便客户出发,这是真正以客户满意为本经营思想的体现。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以客户需要为最高标准,以尊重客户为道德核心,充分挖掘客户风险需求,开发出能最大满足客户需求的险种,通过最方便、客户最能接受的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保险需求,把客户满意作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信念和行为准则,贯穿到寿险营销的全过程。
(三)创新并拓宽寿险营销渠道
1.个人营销渠道创新
要创新发展思路,依靠人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均绩效的增加来实现扩张的集约式增长模式;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对人的培训和辅导,增强人的销售技能;要创新考核模式,从以保费规模为关键考核指标转变成以业务结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关键指标;要创新队伍管理模式,对现有人队伍逐步实现分级管理,变现有的单一管理模式为差异化管理模式。
2.团体直销渠道创新
要创新销售模式,通过推进员工福利计划等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风险保障手段,提高团体直销渠道的创费创利能力;要创新人才培养,努力培养职业化、专业化、具有丰富团体保险和员工福利知识的优秀销售队伍。
3.整合渠道资源
一是建立渠道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客户资源的共享、产品资源的共享和销售队伍资源的共享;二是共同开发客户资源,银行和团体渠道客户资源可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借助人队伍实现二次开发;三是个人渠道的客户资源也可借助人开展团体保险的销售,实现客户资源的深度开发;四是共同维护客户资源,通过规范的客户服务体系来实现对客户资源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客户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四)加强政府监管及诚信服务,创造公平有序的寿险营销市场
从政府监管角度,需要做到:一是按照国际保险监管的发展趋势,建立保险营销市场的监管制度,明确监管内容,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寿险营销提供政策法规保障;三是督促保险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定期对保险公司的章程、议事规则、会议决议和内控制度等方面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或抽查,强化制度执行,督促保险公司改进,实施重点监管;四是突出以被保险人为主的利益相关的利益保护,保险公司营销活动应体现社会责任的要求。
从诚信服务角度,加强诚信建设,重点在保险市场的主体,即保险公司。保险服务分为拜访、签单、理赔等业务环节,保险公司在各个环节都应以诚信道德观为指导,制定诚信行为准则规范保险从业者的行为,使诚信经营落到实处,不仅要诚信承保,更要诚信理赔,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保险合同通俗化建设,降低保险合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参考文献:
[1]潘瑾,徐晶.《保险服务营销》,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2]陈教斌.《寿险公司市场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关明明.《论我国寿险营销机制的发展与完善》,保险研究,2007年第7期
1.农民参保意识较弱,对保险的认知程度不高。广大农民缺乏保险意识,对农业保险的意义、作用及保险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部分农民对保险业务心存疑虑,认为保险索赔很困难。
2.农业保险业务风险大、责任范围难界定。农业受自然界影响因素比较大,如洪涝、干旱、风雹灾害,而且每年都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灾害一旦发生,其损失是巨大的,赔付率也很高。农业保险只能对责任范围内的灾害损失给予补偿,没有达到规定损失程度不能赔偿,农业保险不等于“包险”。
3.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财险公司是商业性保险公司,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理念。农险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积极性不高,保险纠纷也制约着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二、建议和对策
农业保险是政府支农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农业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促进农业金融体系的稳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对农业保险事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大宣传,增强保险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采取新闻媒体、保险咨询等多种形式,对政府开展农业保险的目的意义、风险责任、保险条款、定损标准等宣传报道,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是政府为了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农民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项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和灾害补偿制度,是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使农民朋友将参加农业保险作为一种自觉意识,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可以新组建农业保险公司,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实行专职负责,也可整合现有资源,选择一家全国性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农业政策性保险部门,实行单独核算、分账管理。
3.加大政策扶持,建立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政府应建立农业保险专项风险补偿金,把政府主导与商业经营结合起来。在扶持措施上,财政方面可以对农户提供保费补贴;在风险分摊机制上,由各级政府财政拨出一定的资金设立农业保险基金,用于补贴保险部门的保险费。
2013年以来,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及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批准,对我国商业银行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我国银行业必须从战略高度认清转型的紧迫性,转变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重塑核心竞争力,以期寻求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未来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两大方面的战略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零售业务的比重将逐渐增加,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中间业务发展前景广阔,金融创新伴随其中,必将带来一场新的业务变革。
一、战略转型的趋势分析
(一)持续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曾表示:“不做批发业务现在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将来没饭吃。”同时,明确表示必须着手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实现收入多元化,改变传统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并树立正确的风险资本观。纵览国际银行业的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的提升,零售银行业务正在成为当今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利润增长的后备引擎。国外银行的零售业务一般平均占整体业务的40%之多,而著名的国际大银行如花旗、汇丰、富国银行等,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都在50%以上,比如美国的富国银行,他们完整地经历了由传统公司业务向零售业务的转变,所以现在零售业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逐年增加,这是提前布局的结果。从战略转型的角度看,过去30年中,美欧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从传统的储蓄存款转变为个人短期批发融资,正是充分意识到零售业务的发展前景和必然趋势后,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对自身业务重点的战略调整。诚然,在转型初期,美欧商业银行也经历了艰难痛苦的过渡期,但沿着顺势而为的正确路线走下来,还是创造了现在骄人的业绩。随着国内金融监管和市场环境的改变,中国商业银行纷纷着力于零售业务的大力发展,加快了调整的速度。作为国内转型最为成功的股份制零售银行——招商银行,目前储蓄存款在全行自营存款中的占比接近40%,个人消费信贷在全行自营贷款中的占比超过20%,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超过60%,零售银行在全行业务中的比重不断增大,核心竞争力明显,未来可持续增长态势强劲。而招行实现这些亮丽业绩主要依靠的是“较早启动的先发优势以及先进管理机制下的零售战略执行力。”同时,零售银行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产品,招行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就好比开餐厅,一定要有独特的招牌菜。目前,招行“一卡通”、信用卡、财富账户等产品都独具特色,在同业中获得了较好的竞争态势。
就整个国内银行业而言,商业银行在财富业务、信用卡、借记卡、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代销产品等多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金融服务不断创新,新产品层出不穷。零售业务领域正在成为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未来发展的前沿阵地。
(二)经营服务重点转向小微企业
无论是迫于金融脱媒加速的市场压力,还是监管部门的政策驱动,长期来看,商业银行的业务重点必将逐渐从大中型国有企业转向小微企业。各家银行已充分认识到,小企业和小客户是个大市场,随着大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取直接融资能力越来越强,商业银行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向小微企业市场。同时,中央政府也在大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
在针对向小微企业服务的转型改革中,美国富国银行被银行业内人士反复提及,因为在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问题上该行有很多过人之处。作为美国小企业贷款排名首位的银行,富国银行拥有全美第一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1年能受理200万笔小企业贷款。其中,2/3通过系统自动审批,仅有1/3需人工审批,因此该行在全行业中操作成本最低。从富国银行的经验来看,低操作成本、高效率和切合实际的大胆创新将是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上突破瓶颈的关键所在。在国内,提到小微企业服务,民生银行的“商贷通”可谓是业界的一个典范。该行的小微贷款为小微企业提供单笔不超过500万元、平均150万元左右的贷款,主要采取抵押和强担保方式,新增客户多围绕商圈和产业链进行开发,散单占比较少。近两年,民生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实现了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抓手是“小微金融提升版2.0”,它使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提升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在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和组织架构上,民生银行以小微专业支行和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为两大支撑点,实现传统零售银行和产业链金融“两翼”突破,深度开发的战略目标。同时,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表示:“未来5年,小微金融服务将占民生银行业务的半壁江山。届时,民生银行将真正成为‘小微企业的银行’。”
(三)向互联网金融领域逐步深化
当今,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传统的融资渠道,在和各合作方的合作中多数时处于优势地位。以银行和券商、基金及保险的合作为例,券商、基金、保险所发产品,要支付给银行渠道较高的管理费用,部分小型基金尤其是其发行的股票型产品基本上是在为银行渠道“打工”。2012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推动,部分涉及金融领域的互联网企业,由于其拥有大量用户同时具备商业运作平台,部分用户寻求的金融功能已经开始通过自身的牌照解决。已经出现一种趋势,就是类似支付宝这样的平台,他们大量的中小客户最终只在自身互联网链条内进行封闭运行,基本不需要银行的介入。如果他们逐步获得相关牌照,这些互联网企业链条上的中小商家、年轻用户从消费到理财都会在这一个体系内循环,基本脱离了银行渠道。其中,面对普通民众的大众化标准化服务,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可以叫“屌丝金融”,会受到互联网技术进步的深刻影响。
而商业银行做深做透互联网金融要着眼于利用网络平台,充分整合支付、融资、财富管理、移动金融等业务板块。同时,进行深层次的经营模式变革,第一是数据分析挖掘的变革。因为互联网时代是数据为王的时代,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自己的数据采集、挖掘分析的能力。而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良好的数据挖掘才能更好地支持精准营销、支持管理决策及支持风险管控。第二是营销服务模式的变革。可以利用微信营销,利用微信做客户服务,其中,招行等多家银行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尝试。
二、战略转型的路径分析
(一)战略布局
目前,我国金融业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而近年来,银行综合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各家备战综合经营可谓争先恐后,除了保险、证券外,银行已基本涉足了基金、金融租赁、私募、信托等非银行业务领域。商业银行看到,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带来的传统存贷市场变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只有积极发展综合经营,全面调整金融结构,改变增长方式才是发展之路。
在专业化经营战略方面,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树立具有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例如,招商银行的综合零售业务、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民生银行的小微金融等,都已经成为业内的亮点。
(二)经营模式
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要尽快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加快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转型。随着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过去商业银行那种拼资本消耗、扩张贷款规模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将难以持续。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向创新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经营模式转变。同时,银行的资本充足达标主要依赖内部积累,资本的使用效率决定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组织架构
在广泛借鉴国外优秀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其中,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已取得了成功,平安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也已经启动。而平安银行针对传统模式进行了充分的改良,设立了交通金融事业部等3个行业事业部,信用卡及消费金融事业部、私人银行事业部等11个产品事业部,以及平台事业部——公司网络金融事业,力求以客户为中心,整合银行内部的产品、服务和营销资源,对全产业链上的客户提供融资融智、撮合、线上电商等专业化的服务,塑造“综合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两大特色,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而谈到银行前后台的模式转变上,将向“大运营、大后台”的方式演变,将围绕建设现代商业银行运营体系理念,整合业务运营有效资源,构建覆盖全产品全业务,集交易处理、账务核算、风险控制、客户服务及业务支持于一体的大后台格局。实现运营管理由注重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向服务保障和营销产品的根本转变。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和节约运营成本。
(四)客户结构
在当前的大形势下,银行的客户目标必然从以大客户、大项目为主的对公客户结构转变为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为主的零售客户结构,将目标转移到创新型成长企业,关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同时,进行营销流程和风险流程改造,建立专门的营销团队,设立新的企业评分、信用评级系统等。
在客户分类上,主要借助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来吸收沉淀存款。同时,在零售业务方面,强调对私人银行客户、贵宾客户、女性客户和老年客户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存款的吸收沉淀。
(五)产品创新
首先,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决定了客户分层管理和细分成为产品创新的重要基础。在零售业务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纷纷针对高净值客户开立私人银行或财富管理中心,提供专属高收益理财产品,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个人财富管理业务。
其次,中小企业金融和银行卡等创新产品支撑银行业务的进一步增长。信贷和银行卡业务是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和中间业务收入提升的重要支点,也是产品创新最为活跃的业务板块。
最后,产品的创新与互联网金融在业务领域的融合,具体体现在支付创新、移动应用创新数及数据挖掘创新,以移动网络金融服务能力的革新带动大众需求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魏苗.利率市场化与中国银行业的战略转型[J].上海金融,2012年12期.
[2]李瑞红.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经验 加快我国农信社战略转型[J].浙江金融,2012年5期.
欧阳卫民指出,广州存款量为人民币2.5万亿,贷款量为1.6万亿,存贷差高达9000亿,扣除存款准备金2000亿,有7000亿的资金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他分析道,这部分资金应该很好地用在广州,否则只能说明广州银行业没有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
他透露,广州市政府未来将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存贷比较低的银行用好资金,打造资金供求的平台,而银行也应该主动寻找商机将资金反哺实体经济,尤其是新兴产业。他强调,广东是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因此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需要两手抓,而银行应该重视以实业经济为本。他认为,自身的优势不能丢。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不可偏废,要坚持“两条腿走路”。
现在的银行业靠利差过日子,而这种日子或许不会长久。发展综合金融才是银行业的出路。而对现有银行机构做大做强的路径,他指出两个努力的方向:一是大幅增加资本金,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二是加快上市步伐。
广州本土的金融机构要通过扩大资本金的手段力争做大做强。欧阳卫民说表示:“与其与大银行抢存款,拼规模,不如通过大幅增加资本金规模的方式做大做强,本地企业未必愿意将存款放在你的机构,但他们肯定愿意参股持股”,他认为,银行上市也应是近期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广发银行、广州农商行、广州银行都应加快上市的步伐,各方监管机构都对此很支持。
在银行经营理念方面,欧阳卫民表示,银行应该注重综合金融业务和重视中间业务,目前金融机构靠吃利差的经营理念需要转变。他表示,广州市政府非常重视民生金融的发展,未来广州要大力推进社区金融服务,“让公众足不出区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这也符合低碳广州的目标。社区应该既能够实现无偿的服务,也能够实现有偿的服务”。
欧阳卫民还建言州证券业,要牢记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他指出要促进企业多渠道上市,包括境内、境外尤其是拥有地缘优势的香港和新加坡。鼓励企业在多层次市场上市,主板、创业板、中小板以及三板市场,而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于企业融资亦不可或缺。“市政府将积极支持私募基金发展,别的省、市有的政策,广州可以有,别的省、市没有的广州也可以有”,国有产权基金也是政府将重点支持发展的产品,这对国有资产盘活、保值增值以及支持新兴产业和创业资本都有重要的意义。
证券业和保险业应该多渠道促进企业上市。他告诫证券业要重视债券市场的发展,鼓励发行长期债。此外,还要重视中小企业的集合债。他说,90%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但是“所有有钱人都是从没钱的人变来的”。
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内容,目的是解决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之后的基本生活问题,以保障其有可靠而稳定的经济来源,并借助社会保障形式来实现对老年人生活实现有效保障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企业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不仅可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优化员工工作效率、降低员工流动性,而且还可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条件,从长远利益来看对企业发展有很大积极作用。因此,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养老保险管理工作,促进养老保险发挥更大积极作用。
一、当前养老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调查发现,当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私企参保率低下。在现实中很多私企经营者都没有为员工办理保险的意识,在他们看来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会造成企业资金的流失,完全忽略了将购买保险作为激励措施在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的作用。②退休年龄的差异性,导致了退休待遇的过大差异。依据我国当前的退休政策:男职工60周岁退休;女干部55周岁退休;女工人50周岁退休。而从事有毒工种、繁重体力劳动的职工,退休年龄可提前:男职工55周岁退休;女职工45周岁退休。由于退休年龄上的差异,造成了不同性别、不同工种职工在养老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异。③收入差异,导致了养老保险缴纳金的差异,进而造成了退休后所享受待遇上存在过大差异。依据当前我国执行的养老保险政策,参保缴费标准是有上年度的收入平均值来决定的。但是,大多数企业采用的都是效益工资,这就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状况,收入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养老保险缴纳金的不同,进而造成了退休后所享受的保障金也有很大差异。
二、强化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策略
针对上文总结的我国企业养老保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在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期优化养老保险管理工作,进而使得养老保险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1、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险监管制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企业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应充分认识员工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有关调查表明,很多企业都只注重短期利益,认为为员工办理保险会降低企业净收益,这就加剧了养老保险管理难度。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养老保险管理制度,以实现对企业经营者思想的有效引导,使其正确认识与社会保险、劳动保障有关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对于那些不尊重养老保险法规制度及劳动者权益的不良企业,就需要借助有力的制度对其进行管理与监督,逐渐引导其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只有企业规范经营,才能确保员工的各种合法权益得以有效维护,才能激发员工以更加积极性投入到日常工作中。由此可见,企业积极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而员工的出色工作又可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可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而这一切都要以完善的养老保险监管制度为前提,只有在有力的监管措施中,大多数企业才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积极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进而促进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合理调整职工离退休年龄
由于企业职工的养老待遇和离退休年龄有很大关系,这就使得有些企业因为职工年龄方面不够合理而面临过大压力。因此,合理调整员工的离退休年龄,可有效延长企业员工的工作年限,通过缴纳足够养老金的途径以获得更丰厚的退休金。实践表明,合理调整企业职工的离退休年龄,可大幅减少企业负担,提升经济效益。当前,我国企业员工的离退休年龄和其他国家相比,处于偏低状态,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有很大关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情况已不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企业遭遇了破产,这就使得这些企业的员工应该领取一定的救济金或者最低保障金,但是根据离退休年龄来讲,这些失业员工中有些人符合特殊工种退休条件,而应该领取相应数额的退休金,这就使得破产企业的员工所享受的保障金额有很大差异,这种现象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对企业职工离退休年龄的统一规定有很大的不公平性。依据当前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人们的身体状态比以往的同龄人要好很多,并且寿命也比以往要延长不少,因此适当延长企业员工的离退休年龄,也属于正常现象。
3、加大监督与执法力度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制度的大范围顺利推广,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法律措施以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实用性。国家将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到法律层面进行规范,表明国家高度关注居民的利益,将居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要地位,这就使得人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政府的关怀,进而对政府机构更加信任,最终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颁发《保险法》可帮助社会及企业清楚了解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以减少各种冲突的出现,并减少各个部门遇事推诿状况的出现。当前,已有部分与养老保险制度相关的法令条文在发挥作用,这就加速了《保险法》出台的进程。把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到法律层面,有利于养老保险相关制度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与普及,使得企业在管理养老保险工作方面有了更明确方向。《保险法》的适用范围是全国性的,其不仅可有效保障养老保险制度快速、高效地落实,而且还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养老保险工作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不仅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且还与企业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在全面了解当前养老保险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优化对养老保险工作的管理实效。
参考文献:
[1]王红梅.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47-48.
[2]刘利军.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历史沿革及现行政策解读[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11:54+57.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手机等软硬件技术的成熟和进步;互联网企业寻求多元化经营和技术应用;我国金融环境和现行金融体制中金融创新难、金融交易活动流程冗杂、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利率市场化程度低引致的资金成本偏高等问题;互联网金融行业兴起之初未明确纳入金融监管体系,明确监管机构等因素,共同促进了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和蓬勃发展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信息处理低成本、集中支付和个体移动支付系统统一、供需双方直接撮合等优势,以平等、便利化的服务理念和以客户和交易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基础业务造成较大冲击,也对其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和战略向导产生影响。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逐渐被弱化,致使客户增长率增速减缓,部分商业银行出现负增长。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冲击 新客户吸引度逐渐减弱
互联网金融行业个人客户快速增长,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的客户,呈几何形式增长。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和网络社区,互联网金融平台将市场信息碎片进行整合分析,有效地减少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并及时根据信息提品信息的挖掘和产品向导,拉近了供需双方间关系。虽然互联网金融行业客户总量无法与商业银行客户总量相提并论,但商业银行对比互联网金融,用户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不强,产品和业务创新能力较弱,造成客户的粘性减弱,新客户开发难度大。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客户增长率,却是商业银行的30-50倍,与商业银行竞争趋势加强。
中国工商银行2013年,累计个人客户总量为4.32亿,增长了0.39亿人次。增速则从2012年的39.30%跌至9.9%,呈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与互联网金融抢占客户不无关系。但工商银行公司客户呈较好的增长趋势,增长了35.5万户,增速为8.1%,达近4年来最高
招商银行作为中小商业银行的代表,2013年在客户数量,尤其是个人客户方面受到较大冲击,从2012年的5383万回落至4763万,首次出现11.52%的负增长值,在客户黏性和新客户开发方面形势较为严峻 支付结算业务减少
支付结算是商业银行基本的业务和职能。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不断占领市场,商业银行支付业务正逐渐被边缘化。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统计,2013年全国支付机构累计互联网支付业务达153.38亿笔,支付总量为9.22万亿元,同比增长56.06%和48.57%。相比互联网金融支付的快速增长。商业银行支付工具在客户增量、支付规模增量等方面,增速放缓。2013年个人银行结算账户56.07亿户,增速同比减缓4.56%。通过ATM和柜面进行的跨行交易分别为1898.91亿笔和34.07亿笔,同比增长23.1%和-16.6%。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在个人客户的转账、消费等资金的流通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第三方支付结算仍以个人商业银行账户为基础,因此商业银行在交易规模和总量方面未呈现较大的下滑趋势。
依托互联网生态链、大数据信息以及灵活的商业模式,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在更深入的挑战商业银行的支付业务中的核心地位。国际结算领域,快钱已经介入跨境结算;国际汇兑方面,阿里巴巴已经实现了境内外买卖双方的支付交易。我国商业银行未来支付结算业务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存贷业务增长缓慢
存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和作用,直接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和盈利能力。虽然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重心已在向中间业务转移,但存贷业务对银行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将活期存款吸收至互联网货币基金,再以协议存款回到银行;贷款业务被P2P、众筹等业务所分割,给商业银行存贷业务方面造成较大冲击。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全国商业银行2013年个人活期存款总量38814.75亿元,相较2012年增长4626.87亿元,增速为13.53%。2013年各季度活期存款增量较2012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缓。在企业短期贷款方面,2013年为23985.47亿元,同比增长19.44%,速度放
图1.全国商业银行存贷业务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材料)
缓0.17%(见图1)。逐步放缓的存贷速度虽然跟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流动资金减少有关,但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存贷增速放缓的趋势逐步显现。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影响较显著。 共享理财产品市场
互联网金融元年,阿里巴巴余额宝、招财宝、腾讯现金宝等理财产品等不断抢占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中间业务。互联网企业联合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进行货币基金发售和赎回。以余额宝为例,认购零门槛,赎回当日到账T+0,分享收益的同时也可用于消费和转出。互联网金融拥有得天独厚的便捷性,加上新媒体推广,营销,在短时间内实现高速增长,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有利竞争者。
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13年虽然实现了理财金客户快快速增长,从2042万户升至2683万户,增长率达31.39%,但其累计发行的个人理财产品总量增长率仅为16.4%。部分中小银行中出现了高端理财客户数量大量下滑的现象,较大程度上也是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具有网点分布广泛、专业性强、信用良好等优势,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尤其是客户粘性较高的电商平台不断地拓展业务,使传统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的优势逐渐减弱,甚至因为其一成不变的格局而变成其弱势,给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带来冲击。 经营理念改革迫在眉睫
金融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有较为严苛的要求,民营资本较难进入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天然的制度红利,促使其树立起信用品牌优势,金融专业优势以及风险管理优势。同时也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变革动力小,改革难度大等问题。
商业银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使得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无法在一次次改革中完全彰显,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无法真正地实现,商业银行也未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其经营理念,将庞大的网络银行客户数据进行分析。截然相反,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互联网平台优势,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为变革动力,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互联网金融企业实现信息处理高效、低成本;跨地供给销售;大数据来源稳定;用户数量规模庞大、粘性高等竞争优势。数量激增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唯有通过不断地改革、优化操作,丰富网络平台功能,才可以避免在行业中被边缘化
相比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新模式和理念,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模式较弱。一方面有制度、规模等限制创新改革的因素,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创新能力弱化,创新模式中无法以客户为中心。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经营理念,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垄断,共同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样倒逼银行改革与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也可能是商业银行创新改革、经营理念提升的推动力。 银行间竞争压力增大
互联网金融行业是传统金融的搅局者,利用互联网渠道进行金融创新,将普惠金融理念深化推广。同时也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尤其是客户量,存贷业务、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经营成本、人才战略、改革转型、创新能力等方面。
互联网金融显著优势之一即经营成本低,运用“平台即媒体”的思维进行营销推广,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业务操作处理。商业银行经营会产生产品成本、人力资源成本、项目成本和客户成本等。互联网金融的产生给商业银行间的客户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造成较大压力,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加快创新速度,从经营理念上进行转型,也积极布局电商,或是与电商进行紧密合作。如民生银行,将社区银行作为战略和经营的重点;招商银行则在轻型银行的理念下,同步地推出“非常e购”信用卡商城,通过跨界合作来进一步提升同业竞争力。
人才战略方面,商业银行同业竞争,以人才优势带动资源优势和运营优势外,互联网金融的人才战略使得竞争压力增大。互联网金融本质是跨界融合,即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的融合,需要大量专业能力强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银行从业人员,金融人才招聘压力加剧,如阿里副总裁,曾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在个人和公司业务,融资,信用体系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商业银行应对冲击的策略 优化银行操作流程
相对于新兴互联网金融平台操作,银行传统的操作流程周期长、环节过多,不仅客户耗时长,银行支付的管理成本与效率代价较为高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业务模式将会被完全取代。传统的柜面业务仍必不可少,只是必须优化其操作流程以适应发展。
1.简化业务操作环节
商业银行应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减少现有业务的操作环节,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以小额信贷为例,商业银行从借款申请开始,需分别经历贷款审核、风险评估、逐级审批、签订合同以及贷款发放等步骤,资金至少经过半个月才能放款。但互联网凭金融小额贷款从申请到资金到账,仅需几天甚至更快捷。差异的运营速度直接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为了改善操作繁杂的境况,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重新评估各业务操作流程的必要性,剔除或整合效率低的环节,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提高时效。
2.提高各环节有效性与及时性
在简化业务操作环节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该提高各环节实施的有效性与及时性。便捷与快速的业务办理能够使客户的感受度提升,因此各环节及时有效实施不仅可以消除重复作业,更是提高业务效率的重要保障。 拓宽支付结算渠道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日臻成熟,传统的银行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上各阶层客户的需求。尤其是客户对于支付结算快捷,方便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的便捷程度方面始终是处在第三方支付结算公司之下,也是商业银行的劣势。商业银行若不能够及时调整支付结算方面运营策略,会让商业银行损失更多的客户,尤其是个人客户。
拓宽支付结算渠道,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从客户的性质角度出发,针对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开展支付结算业务。个人客户以便捷、快速、安全为理念,加强与第三方支付结算公司的合作共赢,为个人客户提供更为周全的服务;企业客户目前占据了支付结算业务客户数量的大头,尤其是进出口贸易的支付结算,包括信用证、福费廷等支付结算方式,商业银行应该将其电子化、互联网化。发挥商业银行在企业结算方面的优势,巩固企业客户。二是从业务创新角度,在加强与第三方支付结算公司合作,继续做好个人客户的服务工作的同时,进行企业客户支付结算的创新工作,才能够有效地应对互联网金融在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方面的冲击。 加强传统理财产品创新
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发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本质为货币基金和分红保险,究其根本并无现实意义上的金融创新或是理财产品的创新,而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在线理财平台的开发、运营和营销,从而实现实时的数据分析和优化功能。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同样可以进行理财产品认购和赎回,但是相比余额宝、招财宝等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认购和赎回,手续相对较为繁琐,并伴随有认购资金门槛和资金流动性问题,部分产品还必须到实体的网点进行操作。
针对商业银行的表现不足,商业银行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应对。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强传统理财产品的创新,通过专业人士或专业投资公司的打理,拓宽投资渠道,丰富理财产品种类和组合,在保障投资资金安全性的同时提高收益率,需要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研发部门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理财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从理财产品的认购和赎回的手续,简化操作流程,降低理财产品的认购起点,并解决资金的流动性等问题。从其本质而言,就是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一种挑战,也是商业银行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方式。 培养网络信息技术,金融专业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既有信息技术的科技属性,又兼具经济金融属性,对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竞争需立足于人才、管理和资源的竞争。目前商业银行员工的知识结构普遍专一化,缺少精通互联网技术、金融业务知识和管理决策的复合人才。
对商业银行人才培养和招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招聘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注重金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吸纳,保证时刻能注入新鲜血液,从软实力方面提升银行的竞争实力。人才培养方面,从两个方面着手:在工作中加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科技知识培训以及科技专业人才的金融业务培训,在现有人才基础上培养兼具金融知识,互联网工具,信息技术等知识技能的互联网金融复合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可以采取定向合作培养模式,通过银行和高校的合作,注重金融实务和计算机科学的学习和操作,从本质上改变人才知识结构,提升商业银行在人才方面的优势。 转变经营理念,推动长效变革
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服务理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主要是集中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但是在互联网金融大行其道的2013年,商业银行传统经营理念备受冲击和影响。
商业银行需深刻认识到互联网金融所带来冲击的本质,即互联网金融将金融倡导的深刻的普惠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借助移动互联的运营模式,组织模式,成本模式,运营模式和利润模式,通过开放平台、大数据、云计算支持,将普惠金融理念融入到互联网金融的各项业务。商业银行需要实时调整经营理念,加强总体战略布局,不断地进行变革来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加强同互联网科技企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1.搭建自有的电商平台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创新产物,在我国生活消费市场,企业生产经营和商贸流通等方面都引发了深刻的变革,对传统行业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艰巨的挑战。也可以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的转型和创新,尤其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地冲击下,商业银行更需要不断地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实现多元化经营的目标。
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自身资金雄厚,客户资源广泛,信用度高的优势,积极布局电子商务,在扩大金融业务范围的同时,提升银行在新时期的竞争力。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加快转型,分别推出“交博汇”、“善融商务”和“云”购物平台。创新电商的发展战略将成为银行电商更好服务企业的一个突破口,同时银行也应积极地摆脱单纯的金融服务角色。
2.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
商业银行目前电子支付系统主要是依托各家商业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以及第三方支付结算公司的支付结算渠道。面对第三方结算公司庞大的客户全体和便捷的支付结算流程,商业银行应该借助第三方支付结算渠道,实现自身支付结算功能的扩大。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来延伸和补充自身的金融服务,推动业务优势互补和客户资源共享,不断提高银行卡的使用率和网银业务量,推动向零售银行业务的转型。同时,商业银行也需协同第三方支付结算公司,努力开拓对公业务。
3.以互联网企业的思维方式和理念,融入新技术
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商业银行应该引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战略。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数据分析和运用技术,在数据分的精准性以及重要细节的挖掘和利用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商业银行可以将客户偏好,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客户行为分析结果,运用到银行运营的相关环节,实现客户需求的精准分析和定位。
现代信息设备、工具和技术在银行经营中的应用,能够帮助银行在信息管理辅助下提高人工管理运营效率,依靠信息技术组织统筹银行经营管理,是银行的一种创新举措,具有系统整合、运营集中、信息共享和数据挖掘的特征,能有效促进业务拓展和经营管理模式转型。 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客户增长速度、客户总量,交易量的增长和总量,都有表现良好,而商业银行虽在总量上保持者优势,但在增速放缓,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甚至出现存贷客户总量下降、理财客户流失等情况。商业银行急需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倡导普惠金融理念。
互联网金融无法完全颠覆传统商业银行,但可以倒逼着商业银行进行改革,来切实加强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商业银行在应对互联网金融中所提出的应对策略,其本身也是一种改革和突破。相信在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共赢下,我国金融行业的服务必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 金融研究, 2012,(12).
[2]刘士余.互联网金融存在三大风险[J].清华金融评论,2014,(2).
[3]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十二原则[N].第一财经日报,2014-1-20.
[4]邱勋.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4).
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制定与实施对公司的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世界零售产业巨头沃尔玛以“让顾客满意”作为战略目标,据以实施一系列的战术,如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并每周作关于顾客期望和反映的调查,及时更新商品的组合与摆放,通过建立独特的供应链条、配送中心、商用卫星,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使发展战略有效指导日常经营活动,短中期规划与长远目标战略保持一致,最终实现公司愿景。各行业对战略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对于我国保险公司,尤其寿险公司,实施战略管理是公司成长成熟的最佳途径,其建立战略计划、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突出。
一、我国寿险公司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司产品的长期性和无形性要求寿险公司树立品牌,作好长远规划
首先,寿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人寿保险,从订立保险合同到合同终止往往历时几十年,作为先销售后生产的企业,保险公司能够持续经营是消费者得到应有保险保障的首要前提。虽然我国保险法对寿险公司一旦发生破产,如何保障投保人利益不受影响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持续经营都无法保障的公司如何承诺为客户提供终身、优质的服务?无疑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会构成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的重要因素。其次,从产品形态来分寿险产品作为一种保险保障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直接接触与鉴别,只是通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介绍来进行比较判断,主观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公司的诚信建设、文化理念不仅会影响到已有客户得到服务、实现自身权益的质量,更会成为吸引或失去潜在购买者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居民对保险的认识接受程度还很低,保险意识水平不高,推广产品必须先推广保险理念,居民对保险的品牌认知度也仅限于几家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而树立保险品牌在保险销售中的重要意义为中小保险公司推广产品带来特别的挑战。
以上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寿险公司作好长远的规划,公司整体形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公司业务的发展之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且这种依赖要强于一般企业。
(二)战略管理符合保险行业的特殊性
保险业恢复以来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寿险保费收入2008年全国总计6658亿元,我国2008年保险密度达到736.74元,保险深度为3.25%,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主体从一家国有到21家中资、26家外资寿险公司,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也逐渐增多。但是,经过仅仅二十几年的发展,保险市场完善程度、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及保险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待提高,发展中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在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变化较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更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长远规划,保证在未来变化的形势下,公司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会因外界变化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正常发展。
(三)公司的不成熟需要战略管理的支持
保险公司一方面,因为整体行业的不成熟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寿险公司自身成立时间短,经验不足,缺乏人才,如何面对未知的市场、应对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竞争力对于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客观环境下,怎样分配资源,平衡各方面不足,集中力量创造自身优势,立足于中国保险市场,需要各公司有合理长远的规划。战略管理不同于普通管理,更能帮助公司实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前的协调和统一。
二、我国各寿险公司当前长远战略分析
(一)从企业愿景看公司战略
各寿险公司都纷纷提出公司所培养、秉承和追求的企业文化、企业使命及企业愿景。本文选择各公司所公开的长远发展目标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进行如下归类分析:
1.顾客
即寿险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大多数保险公司笼统表述为“客户”或是“中国客户”,泰康人寿则较明确提出其市场定位——“融入21世纪大众生活,为日益崛起的工薪白领提供高品质的寿险”。虽然寿险标的不及财产保险标的差异显著,但不同产品针对的需求群体在年龄、经济状况、生活负担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别。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分析公司选择客户方面的优势,然后集中资源针对特定群体开发产品并全力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不仅是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当今策略,即使是长远战略考虑,中国特定群体的潜在保险需求都有很大开发空间,公司也可以在形成的客户资源、特定人群的品牌效应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满足保险需求,为凭借专业化经营、提供高品质服务和特色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帮助。
2.产品和服务
根据公司的目标产品和服务,可以把我国寿险公司的战略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如招商信诺详细列出“我们的使命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国际级品质的、价格合理、购买便利的人寿、意外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和服务,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意外或疾病情况下的财务保障。”最终目标产品定位于寿险的还有泰康人寿、华泰人寿、信德人寿、华夏人寿、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友邦、海尔纽约等。另一类公司将同时提供保险保障和理财方案或进行全面理财规划作为目标,走综合化道路,如新华人寿的愿景是“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服务”;合众人寿明确订立目标“2010年发展成为国内前七大人寿保险集团,2020年成为国内十大金融企业集团,最终发展成为一流的综合金融企业集团。”金盛目标“成为财务保障和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领军力量”;信诚、光大永明、瑞泰人寿、中美大都会等都以提供全面的投资理财服务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产品和服务是公司存在的核心,一个公司产品的不同直接决定公司的整个运营体系的差别,同样保险公司不同的战略目标会影响当前公司发展的重心及业务发展中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
3.市场
即公司在哪些地区发展业务,可分国内和国际两种。外资公司多作为股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定位于中国,中资公司中国寿股份“推进国际一流寿险公司进程,创建‘学习创新型、资源优化型、成长增值型’企业”是目标国际化的典范,而且公司当前发展进程也在一步步靠近该战略目标,太平人寿“成为中国寿险行业管理、流程和制度的标杆,使太平人寿进入国际A级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品牌,并打造成为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同样体现出走国际化道路的目标。其他中资公司多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公司为愿景,在当前公司实力状况下是切合实际的,国际市场的复杂是需要一定实力作为保障的。
4.技术
即公司的技术状况及对技术的追求。保险属于服务业,技术体现在专业人才上,不少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提到“专业经营”、“专业服务”,其中中意人寿“创建知识型人寿保险公司”较有特色。产品开发、优质服务及公司治理上如果能形成核心优势将是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占领市场的重要技术。我国寿险技术较国际先进水平仍然落后,导致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老百姓想买的产品买不到,同时保费高进一步加剧保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在保险市场持续竞争发展的背景下,摈弃恶性竞争,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乃至人才的竞争才是未来保险发展的趋势。
5.对生存、成长和赢利的关注
中国人寿目标中包括“成长增值型”;平安“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民生人寿希望“把自己建设成为成长性强、富有特色的一流保险企业”;华泰“努力建设一家效益和品质最好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以卓越的绩效,提供高品质的寿险服务,成为客户的最佳选择”;信泰“做稳健于世的百年金控蓝筹”;英大人寿“秉承‘专业规范、高效稳健’的经营理念”。可以看出,公司价值最大化是保险公司一致的追求,这符合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会因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盲目扩张市场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从近年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华泰人寿追求“效益”并将其定为战略目标对公司的经营指导作用显著,在业务质量、投资收益上都有较好的控制。
6.基本信念、价值观
泰康目标成为“最具亲和力、最受市场青睐”公司;生命人寿“秉持‘内诚于心,外信于行’的核心价值观”。除公司多提到诚信这个保险业的最基本最重要理念外,中资公司的价值观中加入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如合众人寿以“和合”为企业理念基石,在核心价值、企业文化中都予强调,并最终目标实现“和睦共生、和谐共事、和美共荣、‘司和万事兴’的完美境界”。基本信念、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公司经营、人员工作的共同信念,一个得到员工和客户认可的公司价值观可以加强公司凝聚力,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7.定位
平安“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联泰大都会“依托全球领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多公司在战略表述中并没有指出自己的优势,但不代表它们缺乏优势,不同的背景下各公司正确定位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企业所处的环境,意识到自身的威胁识别出机会。比如根据股东及公司规模不同,表1分别选择中国人寿、民生人寿、友邦、中意人寿和太平洋安泰五家公司的优劣势进行粗略总结。
8.对公众形象、社会影响的关注
生命人寿肩负“携手提升生命价值”的企业使命,奉行“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经营理念,英大人寿“发扬‘责任心’理念,服务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回馈社会,争取为中国保险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与品牌建设相一致,各公司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良好公众形象,这将是公司一直携带的标志,体现着各公司的价值观。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与一致,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保险公司必须面对平衡的难题,一味强调其一都会将公司下一步的发展置于困难境地。
9.对雇员的关注
正德人寿“为把正德人寿建设成为一家‘让消费者满意,股东放心,员工幸福’的一流寿险公司和百年老店而努力奋斗,为创造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国华人寿将”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最能为客户、员工、股东创造价值的金融保险集团”。中宏人寿“成为一家令客户、股东、人和员工信赖并为之骄傲的公司,为大众提供最佳保障产品和服务”。公司员工的忠诚度是公司长期储备人才的保障,人才的竞争又是公司竞争的核心,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公司必须作出的战略规划。保险公司中一类特殊的人员是保险营销员,保险营销员的定位当前存在很多的不完善,致使营销员流动性大,出现大量孤儿保单,同时客户源也随营销员不断流失变化,不利于公司锁定目标群,且不利于公司进行长期培训。保险营销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定位,同时保险公司也要重视营销员的长期稳定性。
各公司在制定公司战略时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注重产品类型、关注市场开拓、看重股东雇员利益等,反映出公司在追求公司价值的过程中欲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上存在的差别。通过对我国寿险公司长远目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按照市场占有率区分,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中国人寿、平安寿、太保寿、新华寿、泰康寿)更强调公司的向外发展,如向国际化看齐、综合服务平台、追求卓越等,中小公司更多强调提高客户满意度、树立品牌;按照公司性质分,外资公司更多强调提供专业性、高品质服务,中资公司则强调社会效应、传统文化的相对较多。
战略管理是一组管理决策和行动,它决定了组织的长期绩效。战略制定与实施对公司的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成功或失败的典型案例。世界零售产业巨头沃尔玛以“让顾客满意”作为战略目标,据以实施一系列的战术,如为顾客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无条件退款”,并每周作关于顾客期望和反映的调查,及时更新商品的组合与摆放,通过建立独特的供应链条、配送中心、商用卫星,培养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公司通过实施战略管理,使发展战略有效指导日常经营活动,短中期规划与长远目标战略保持一致,最终实现公司愿景。各行业对战略有不同的要求和体现,对于我国保险公司,尤其寿险公司,实施战略管理是公司成长成熟的最佳途径,其建立战略计划、进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也较其他行业显得更为突出。
一、我国寿险公司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公司产品的长期性和无形性要求寿险公司树立品牌,作好长远规划
首先,寿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人寿保险,从订立保险合同到合同终止往往历时几十年,作为先销售后生产的企业,保险公司能够持续经营是消费者得到应有保险保障的首要前提。虽然我国保险法对寿险公司一旦发生破产,如何保障投保人利益不受影响作出了明确规定,但试问一个连自己的持续经营都无法保障的公司如何承诺为客户提供终身、优质的服务?无疑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会构成消费者选择保险公司的重要因素。其次,从产品形态来分寿险产品作为一种保险保障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直接接触与鉴别,只是通过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介绍来进行比较判断,主观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公司的诚信建设、文化理念不仅会影响到已有客户得到服务、实现自身权益的质量,更会成为吸引或失去潜在购买者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居民对保险的认识接受程度还很低,保险意识水平不高,推广产品必须先推广保险理念,居民对保险的品牌认知度也仅限于几家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而树立保险品牌在保险销售中的重要意义为中小保险公司推广产品带来特别的挑战。
以上产品的特殊性要求寿险公司作好长远的规划,公司整体形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公司业务的发展之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而且这种依赖要强于一般企业。
(二)战略管理符合保险行业的特殊性
保险业恢复以来快速发展,具体来看,寿险保费收入2008年全国总计6658亿元,我国2008年保险密度达到736.74元,保险深度为3.25%,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主体从一家国有到21家中资、26家外资寿险公司,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也逐渐增多。但是,经过仅仅二十几年的发展,保险市场完善程度、保险公司管理水平及保险产品开发、核保核赔以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各个环节都有待提高,发展中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在行业发展尚不成熟、变化较大的前提下,保险公司更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长远规划,保证在未来变化的形势下,公司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会因外界变化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生存和正常发展。
(三)公司的不成熟需要战略管理的支持
保险公司一方面,因为整体行业的不成熟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寿险公司自身成立时间短,经验不足,缺乏人才,如何面对未知的市场、应对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身竞争力对于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在当前的客观环境下,怎样分配资源,平衡各方面不足,集中力量创造自身优势,立足于中国保险市场,需要各公司有合理长远的规划。战略管理不同于普通管理,更能帮助公司实现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前的协调和统一。
二、我国各寿险公司当前长远战略分析
(一)从企业愿景看公司战略
各寿险公司都纷纷提出公司所培养、秉承和追求的企业文化、企业使命及企业愿景。本文选择各公司所公开的长远发展目标按照构成要素的不同进行如下归类分析:
1.顾客
即寿险公司的目标客户群。大多数保险公司笼统表述为“客户”或是“中国客户”,泰康人寿则较明确提出其市场定位——“融入21世纪大众生活,为日益崛起的工薪白领提供高品质的寿险”。虽然寿险标的不及财产保险标的差异显著,但不同产品针对的需求群体在年龄、经济状况、生活负担等方面仍然有较大差别。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分析公司选择客户方面的优势,然后集中资源针对特定群体开发产品并全力经营,实现规模经济不仅是占领市场一席之地的当今策略,即使是长远战略考虑,中国特定群体的潜在保险需求都有很大开发空间,公司也可以在形成的客户资源、特定人群的品牌效应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满足保险需求,为凭借专业化经营、提供高品质服务和特色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帮助。
2.产品和服务
根据公司的目标产品和服务,可以把我国寿险公司的战略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保险保障服务,如招商信诺详细列出“我们的使命是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国际级品质的、价格合理、购买便利的人寿、意外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和服务,为客户及其家庭提供意外或疾病情况下的财务保障。”最终目标产品定位于寿险的还有泰康人寿、华泰人寿、信德人寿、华夏人寿、中意人寿、中英人寿、友邦、海尔纽约等。另一类公司将同时提供保险保障和理财方案或进行全面理财规划作为目标,走综合化道路,如新华人寿的愿景是“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风险保障和投资理财服务”;合众人寿明确订立目标“2010年发展成为国内前七大人寿保险集团,2020年成为国内十大金融企业集团,最终发展成为一流的综合金融企业集团。”金盛目标“成为财务保障和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领军力量”;信诚、光大永明、瑞泰人寿、中美大都会等都以提供全面的投资理财服务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产品和服务是公司存在的核心,一个公司产品的不同直接决定公司的整个运营体系的差别,同样保险公司不同的战略目标会影响当前公司发展的重心及业务发展中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
3.市场
即公司在哪些地区发展业务,可分国内和国际两种。外资公司多作为股东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而定位于中国,中资公司中国寿股份“推进国际一流寿险公司进程,创建‘学习创新型、资源优化型、成长增值型’企业”是目标国际化的典范,而且公司当前发展进程也在一步步靠近该战略目标,太平人寿“成为中国寿险行业管理、流程和制度的标杆,使太平人寿进入国际A级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杰出品牌,并打造成为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店’”。同样体现出走国际化道路的目标。其他中资公司多以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公司为愿景,在当前公司实力状况下是切合实际的,国际市场的复杂是需要一定实力作为保障的。
4.技术
即公司的技术状况及对技术的追求。保险属于服务业,技术体现在专业人才上,不少公司尤其是合资公司提到“专业经营”、“专业服务”,其中中意人寿“创建知识型人寿保险公司”较有特色。产品开发、优质服务及公司治理上如果能形成核心优势将是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占领市场的重要技术。我国寿险技术较国际先进水平仍然落后,导致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老百姓想买的产品买不到,同时保费高进一步加剧保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在保险市场持续竞争发展的背景下,摈弃恶性竞争,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乃至人才的竞争才是未来保险发展的趋势。
5.对生存、成长和赢利的关注
中国人寿目标中包括“成长增值型”;平安“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民生人寿希望“把自己建设成为成长性强、富有特色的一流保险企业”;华泰“努力建设一家效益和品质最好的寿险公司”,太平洋安泰“以卓越的绩效,提供高品质的寿险服务,成为客户的最佳选择”;信泰“做稳健于世的百年金控蓝筹”;英大人寿“秉承‘专业规范、高效稳健’的经营理念”。可以看出,公司价值最大化是保险公司一致的追求,这符合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会因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是盲目扩张市场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从近年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华泰人寿追求“效益”并将其定为战略目标对公司的经营指导作用显著,在业务质量、投资收益上都有较好的控制。
6.基本信念、价值观
泰康目标成为“最具亲和力、最受市场青睐”公司;生命人寿“秉持‘内诚于心,外信于行’的核心价值观”。除公司多提到诚信这个保险业的最基本最重要理念外,中资公司的价值观中加入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如合众人寿以“和合”为企业理念基石,在核心价值、企业文化中都予强调,并最终目标实现“和睦共生、和谐共事、和美共荣、‘司和万事兴’的完美境界”。基本信念、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公司经营、人员工作的共同信念,一个得到员工和客户认可的公司价值观可以加强公司凝聚力,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7.定位
平安“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联泰大都会“依托全球领先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很多公司在战略表述中并没有指出自己的优势,但不代表它们缺乏优势,不同的背景下各公司正确定位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优劣势,认识企业所处的环境,意识到自身的威胁识别出机会。比如根据股东及公司规模不同,表1分别选择中国人寿、民生人寿、友邦、中意人寿和太平洋安泰五家公司的优劣势进行粗略总结。
8.对公众形象、社会影响的关注
生命人寿肩负“携手提升生命价值”的企业使命,奉行“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经营理念,英大人寿“发扬‘责任心’理念,服务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回馈社会,争取为中国保险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与品牌建设相一致,各公司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良好公众形象,这将是公司一直携带的标志,体现着各公司的价值观。公司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与一致,社会责任的承担是保险公司必须面对平衡的难题,一味强调其一都会将公司下一步的发展置于困难境地。
9.对雇员的关注
正德人寿“为把正德人寿建设成为一家‘让消费者满意,股东放心,员工幸福’的一流寿险公司和百年老店而努力奋斗,为创造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国华人寿将”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最能为客户、员工、股东创造价值的金融保险集团”。中宏人寿“成为一家令客户、股东、人和员工信赖并为之骄傲的公司,为大众提供最佳保障产品和服务”。公司员工的忠诚度是公司长期储备人才的保障,人才的竞争又是公司竞争的核心,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公司必须作出的战略规划。保险公司中一类特殊的人员是保险营销员,保险营销员的定位当前存在很多的不完善,致使营销员流动性大,出现大量孤儿保单,同时客户源也随营销员不断流失变化,不利于公司锁定目标群,且不利于公司进行长期培训。保险营销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明确定位,同时保险公司也要重视营销员的长期稳定性。
各公司在制定公司战略时侧重点各有不同,如注重产品类型、关注市场开拓、看重股东雇员利益等,反映出公司在追求公司价值的过程中欲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上存在的差别。通过对我国寿险公司长远目标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按照市场占有率区分,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中国人寿、平安寿、太保寿、新华寿、泰康寿)更强调公司的向外发展,如向国际化看齐、综合服务平台、追求卓越等,中小公司更多强调提高客户满意度、树立品牌;按照公司性质分,外资公司更多强调提供专业性、高品质服务,中资公司则强调社会效应、传统文化的相对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