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文化产业经营模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从四维文明视野看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上世纪初。它最初出现在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汉语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完全有不同的理解。本论文从四维文明划分的角度认识文化产业的精神属性,以区别于认为文化产业只是文化艺术产业或创意产业的狭隘认识。
自从梁启超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分以来,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论述越来越多。但是仅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维文明不足以概括人类文明全貌,一些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曾经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分野,也有人把人类文明区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个层面,最为流行的是就人类文明的主干部分简单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板块。其实,人类始终生存于自然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体系之中,人类文明可以大而化之地分为自然文明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四个区域。自然文明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文明是处理人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物质文明是处理人与物质的关系;精神文明是处理人与精神的关系。
四维文明之间互相贯通彼此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融为人类文明整体。在上述划分之中,四维文明之间也是互相交错,彼此交融的,并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线,但是各自的主干是相对明晰的,大致说来,政治属于社会文明,经济属于物质文明,文化属于精神文明。
而现代经济已经早已突破了物质经济的狭隘概念,走向“大经济”的广阔天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物质经济、社会经济和精神经济等多个领域。在经济中心时代,从经济视角透视人类文明的一切方面,所有的活动均可以经济尺度加以衡量。国民生产总值(GDP)可以相应分解为自然生产总值、物质生产总值、社会生产总值和精神生产总值四个基本方面,各自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结构的重要指标,进而自然生活消费、物质生活消费、社会生活消费和精神生活消费在人们生活总消费中所占比例也成为衡量人们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尺度。从这个角度出发,满足人们自然需要,扩展人们自然自由的产业群落为自然产业;满足人们社会需要,扩展人们社会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社会产业;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扩展人们物质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物质产业;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扩展人们精神自由的产业群落为精神产业。
从四维文明视野看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属于精神产业。
二、浙江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特点分析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民营企业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大半江山,在生产总值(GDP)中超过国有经济成分。国家工商联公布的数据表明,全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总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省还按照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思路,搭建产业平台,以基地园区的形式吸引民营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广厦集团、宋城集团及宁波文体用品、德清钢琴制造、富阳古籍影印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区块迅速崛起,浙江正成为全国文化产品的制造基地和集散中心。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和LOFT49创意产业基地,在较短时间内吸纳了7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集聚效应正在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归纳浙江民营文化产业主题文化企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1.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急速增长。宋城集团、横店集团、广厦集团等一批龙头民营文化企业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2.民营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产业集群,表现为区域块状经济结构。如德清钢琴制造中心。
3.民营文化企业家素质不断提高。一是民营文化企业主素质有了明显地提高。在早期,浙江民营企业主体是乡镇企业,经营者绝大部分是刚刚从田地里上岸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20多年的发展中,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文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有着扩大再生产欲望和能力的企业,产生了希望提升素质的自发要求,开始加强自身的学习。二是注重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民营文化企业普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地位,因此千方百计吸引各类人才。
4.注重文化创新,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如:横店影视城的全国品牌推广。
5.民营文化企业国际化迅速提升。浙江义乌文化商品国际贸易覆盖世界各国,宋城集团筹办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
6.民营文化企业已融入市场,面对竞争找市场不找政府,形成开发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产业集群的独特运营模式。
三、结语
近期,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于民营资本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和政策的强心针。这既拓宽了民营资本的投资渠道,又能对文化产业起到很重要的推进作用,能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建设。
浙江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各省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民营文化产业在促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的进入。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技术创新、法制保障、人才支撑、品牌引领、产业集聚、开放带动、政策扶持等各个方面来加快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
[2]柳士发.从经济学看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信息,1999,(2).
[3]“浙江省私营经济发展前景的思考”课题组.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浙江民营企业的抽样调查报告.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遗产在管理尤其是产业开发之时都面临着几大问题,第一是与生俱来的非营利机构(文化事业)性质与市场经济的矛盾;第二是资金问题在国家财政支持紧缩减少情况下越发突出;第三是在多元文化、新媒体、娱乐消费潮流下,传统文化遗产的营销策略如何得到民众(消费者)认同。面对这些矛盾,只有在保护前提下,将文化遗产的公益性和产业功能充分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永续利用”。世界各国在这个基本理念确立前提下,开展了各种开发经营模式。
1文化旅游
文化遗产为了融入现代社会,为之发展而服务,就必须全方位大力开展各项商业广告宣传和公关活动,以便让受众了解和接受,同时争取社会资源。
为了弘扬韩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韩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互相促进发展,具体实施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地域选择。以民俗村来选定地域,韩国人把民俗村的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在汉城城南有一个古代民俗村。一进民俗村,村口就有韩、中、英、日四种文字的介绍。进入村内,可以看到李朝时期先民们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观和祭祀活动。宗庙的祭祀典礼和音乐都被看做无形文化财产。②时间和内容的选择。韩国还十分注重以民俗节和祭祀活动来吸引游客。例如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戏年年在当地举办盛大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为了吸引外来游客,那些表演人士每天都要去不同的场地进行传统技艺表演。
同样,意大利的乡村生态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很发达,尤其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意大利政府积极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剧场木偶艺术。木偶艺人们根据一些古代诗歌、浪漫传奇或流行的歌剧情节,用精雕细刻的木偶和道具进行即席创作,吸引众多国际游客。这里的商店和地摊到处都可以买到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木偶——它已经成为西西里岛的著名纪念品。政府还计划为青年木偶艺人开办培训机构,举办西西里木偶节,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兴建木偶戏学校等。
2“文化遗产日”打造国家文化品牌
法国的国家集中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保证了国家管理的权威性。作为文化大国,法国是最早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国度。这项活动是由法国中央政府主导、各级地方政府执行、社会各方支持的整体工程。活动期间,所有公立博物馆免票,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并给予税收优惠,旨在引导和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20多年来,该活动调动了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热情,群众性的保护活动随之兴起。法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着巴黎凯旋门、卢浮宫等112处“民族古迹”和4万余处“纪念建筑”,此外,未列入保护行列的全国各地40余万处“地方宝藏”均妥善得到相关部门和民间协会、民间人士的有效保护。一些民间组织积极讨论国家文化遗产政策,向议员提出建议。很多民间组织还颁发奖金鼓励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奖励在此领域作出贡献的人士。文化遗产学校、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纷纷建立。
这种特定节日的设定以及所带动起来的社会各方的反应和行动,对法国的历史文化品牌无疑有着巨大的塑造和宣传效益,显示了法国民众的文化品位,对促进法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法国,2006年接待了7800万名外国游客,当年的旅游收入达350亿欧元,继续蝉联“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称号。可以看出,文化遗产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文化生态博物馆
所谓生态博物馆就是把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中,它不是一座封闭的建筑场馆,而是动态、开放的展示社区,被称为“无墙的博物馆”。自然、人文、环境、传统、民俗等无形和有形的遗产在其原生地由发明和使用它们的居民自发保护,使人、物、环境处于固有生活关系中。游客也是在这种环境中观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可移动实物、传统习俗和民间表演等系列的、完整的文化。这种营建“活的文化”的博物馆由于契合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共有300余座生态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造乡运动”就类似于这种生态博物馆。当时,由于日本经济飞速增长和城市进程加快,城乡落差加大,人口疏密失衡,对日本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有些学者提出:如何让乡村挖掘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营造一个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乡,以吸引都市人群,于是,“造乡运动”应运而生。“造乡运动”强调内发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例如福岛县大沼郡的三岛町宣布,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只要交纳一定费用,全家都被视为特别町民。他们可以自由出入,让孩子们呼朋引伴在小溪中捕虾,到山上采蘑菇。村里还成立了生活工艺馆,馆内设木工、陶艺、编织、涂装等工房设备。观光客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亲手体验器物的制作,并有专人指导,接受咨询。这是一个在城市里的人无法想象也不可能具备的空间。
1995年,中国与挪威两国的博物馆学界提出了在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苗族地区创族生态博物馆。这支久居深山只有4000余人的苗族,头饰独特,有繁多的婚丧、祭祀礼仪,有别致的音乐、舞蹈和精美刺绣,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遗存。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的民居、神龛、庙宇、戏台、作坊、油坊、剪纸、刺绣等文化遗产均保持完整,婚礼、葬礼和游戏的整套仪式规矩复杂,饮食品种繁多,在政府投入和保护下,已成为北方农耕桃花源和文化遗产抢救示范基地。这种乡土艺术、农业文化是一方水土的产物,生态博物馆就地取材,化陈旧为神奇,在生活中得以创造、使用和传承。可以看出,生态博物馆非常值得在我国进行探索和推广。
4文化遗产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模式,这是因为公园的历史文化主题内涵的不同,而国内外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成功案例,深圳华侨城控股公司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主题公园比较典型。经营者就着眼于历史文化,从中寻找主题经营的灵感。可以说该产业的发展历程无一例外都建立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过程上。1989年开业的“锦绣中华”,以微缩景观为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历史和文明的80处名胜古迹,成为中国旅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91年开业的“民俗文化村”,将24个村寨、56种风情集于一身,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1994年建立的“世界之窗”,荟萃世界文明精髓,一直是珠三角旅游的第一品牌。
主题公园是以游客体验为目的,游客体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难以量化,又牵涉投入、产出、技术水平、行为习惯、时尚追求等众多因素,因而主题公园是最需要创意的产业形态。对主题公园而言,产业经营模式主要表现为:
(1)娱乐体验结合历史景观。自主创新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文化的选择上,更体现在素材的组织和运用上。“世界之窗”如果没有108个景点和气势恢弘的广场巨幕,就不会有“你给我一天,我给你世界”的展示方式。在对游园设施的组织、运用中渗透着创造者对历史、文化的理解、阐述和演绎,并且注入了一种时尚娱乐元素。脱胎于国外的欢乐谷公园,既有美国的小镇,又有加勒比的港湾,还有香格里拉的生灵,这些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都源于“智慧创造情景”的理念,并借助娱乐设施给予消费者不同文化的娱乐化体验。超级秘书网
(2)广场表演和节日狂欢。源远流长的中华民间文化中升华出“广场演绎”的形式。深圳“世界之窗”斥巨资建设了大型舞台,在“锦绣中华”建立了中华广场,创作“龙凤舞中华”等大型的广场演绎节目,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此相配套的是剧场式的演出和大量的村寨表演。过节是我们民族格外重视的风俗,造节是经营文化的手段。为了塑造独特性,管理经营者提出了月月有节日的口号,使节庆活动成为亮丽的风景,国际啤酒节、狂欢节、泼水节都成为经典的文化品牌。从2002年开始又集中所有的文化品牌创办了唯一的旅游狂欢节,游行队伍与观众一道构成了独特的文化形象,使主题公园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从以上各国的文化遗产开发模式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一,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抢救和保护放在第一位;第二,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决定了我们要尽可能避免以静止、凝固的方式去保护,在不改变其按内在规律自然演变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及与旅游开发等的良性互动结合;第三,坚持“创意产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不仅体现在对历史文化的选择上,更体现在文化素材的整合运用上,并使之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消费体验方式,与市场和受众接轨,最终实现产业链的完善和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飞龙.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6):59-66.
文化遗产为了融入现代社会,为之发展而服务,就必须全方位大力开展各项商业广告宣传和公关活动,以便让受众了解和接受,同时争取社会资源。
为了弘扬韩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韩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互相促进发展,具体实施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地域选择。以民俗村来选定地域,韩国人把民俗村的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在汉城城南有一个古代民俗村。一进民俗村,村口就有韩、中、英、日四种文字的介绍。进入村内,可以看到李朝时期先民们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观和祭祀活动。宗庙的祭祀典礼和音乐都被看做无形文化财产。②时间和内容的选择。韩国还十分注重以民俗节和祭祀活动来吸引游客。例如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戏年年在当地举办盛大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了当地的经济。为了吸引外来游客,那些表演人士每天都要去不同的场地进行传统技艺表演。
同样,意大利的乡村生态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很发达,尤其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意大利政府积极抢救和保护这一古老剧场木偶艺术。木偶艺人们根据一些古代诗歌、浪漫传奇或流行的歌剧情节,用精雕细刻的木偶和道具进行即席创作,吸引众多国际游客。这里的商店和地摊到处都可以买到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木偶——它已经成为西西里岛的著名纪念品。政府还计划为青年木偶艺人开办培训机构,举办西西里木偶节,在国内外举办展览,兴建木偶戏学校等。
2“文化遗产日”打造国家文化品牌
法国的国家集中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保证了国家管理的权威性。作为文化大国,法国是最早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国度。这项活动是由法国中央政府主导、各级地方政府执行、社会各方支持的整体工程。活动期间,所有公立博物馆免票,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并给予税收优惠,旨在引导和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20多年来,该活动调动了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热情,群众性的保护活动随之兴起。法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着巴黎凯旋门、卢浮宫等112处“民族古迹”和4万余处“纪念建筑”,此外,未列入保护行列的全国各地40余万处“地方宝藏”均妥善得到相关部门和民间协会、民间人士的有效保护。一些民间组织积极讨论国家文化遗产政策,向议员提出建议。很多民间组织还颁发奖金鼓励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奖励在此领域作出贡献的人士。文化遗产学校、文化遗产基金会、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纷纷建立。
这种特定节日的设定以及所带动起来的社会各方的反应和行动,对法国的历史文化品牌无疑有着巨大的塑造和宣传效益,显示了法国民众的文化品位,对促进法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法国,2006年接待了7800万名外国游客,当年的旅游收入达350亿欧元,继续蝉联“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称号。可以看出,文化遗产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文化生态博物馆
所谓生态博物馆就是把文化遗产原状保存和保护在其所属的社区及环境中,它不是一座封闭的建筑场馆,而是动态、开放的展示社区,被称为“无墙的博物馆”。自然、人文、环境、传统、民俗等无形和有形的遗产在其原生地由发明和使用它们的居民自发保护,使人、物、环境处于固有生活关系中。游客也是在这种环境中观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可移动实物、传统习俗和民间表演等系列的、完整的文化。这种营建“活的文化”的博物馆由于契合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共有300余座生态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造乡运动”就类似于这种生态博物馆。当时,由于日本经济飞速增长和城市进程加快,城乡落差加大,人口疏密失衡,对日本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有些学者提出:如何让乡村挖掘富有乡土特色的人文资源,营造一个优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乡,以吸引都市人群,于是,“造乡运动”应运而生。“造乡运动”强调内发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例如福岛县大沼郡的三岛町宣布,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只要交纳一定费用,全家都被视为特别町民。他们可以自由出入,让孩子们呼朋引伴在小溪中捕虾,到山上采蘑菇。村里还成立了生活工艺馆,馆内设木工、陶艺、编织、涂装等工房设备。观光客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亲手体验器物的制作,并有专人指导,接受咨询。这是一个在城市里的人无法想象也不可能具备的空间。
1995年,中国与挪威两国的博物馆学界提出了在贵州六枝特区梭嘎乡苗族地区创族生态博物馆。这支久居深山只有4000余人的苗族,头饰独特,有繁多的婚丧、祭祀礼仪,有别致的音乐、舞蹈和精美刺绣,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遗存。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后沟村的民居、神龛、庙宇、戏台、作坊、油坊、剪纸、刺绣等文化遗产均保持完整,婚礼、葬礼和游戏的整套仪式规矩复杂,饮食品种繁多,在政府投入和保护下,已成为北方农耕桃花源和文化遗产抢救示范基地。这种乡土艺术、农业文化是一方水土的产物,生态博物馆就地取材,化陈旧为神奇,在生活中得以创造、使用和传承。可以看出,生态博物馆非常值得在我国进行探索和推广。
4文化遗产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模式,这是因为公园的历史文化主题内涵的不同,而国内外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中国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成功案例,深圳华侨城控股公司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主题公园比较典型。经营者就着眼于历史文化,从中寻找主题经营的灵感。可以说该产业的发展历程无一例外都建立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过程上。1989年开业的“锦绣中华”,以微缩景观为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历史和文明的80处名胜古迹,成为中国旅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91年开业的“民俗文化村”,将24个村寨、56种风情集于一身,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1994年建立的“世界之窗”,荟萃世界文明精髓,一直是珠三角旅游的第一品牌。
主题公园是以游客体验为目的,游客体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难以量化,又牵涉投入、产出、技术水平、行为习惯、时尚追求等众多因素,因而主题公园是最需要创意的产业形态。对主题公园而言,产业经营模式主要表现为: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以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为基础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的有效途径[1-2]。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不断创新,出现了从最初的“养殖户+经销商”到“养殖户+企业”“养殖户+合作社”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但这些经营模式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最终出现了“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以合作社为依托,联合农业生产类型相同或相近的家庭农场组成利益共同体,开展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是现行分散家庭经营制度和传统经营模式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1“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模式产生的背景分析
畜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养殖水平低,规模小,主要采用现金采购饲养和自行销售的模式。这种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养殖模式特点是市场风险小,养殖风险小,但销售难度大,养殖水平低,养殖成本较高。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经销商,他们开拓市场,垫付资金,形成了“经销商+养殖户”的经营模式,该模式市场风险大,养殖户利润没保证,不利于养殖业发展。21世纪初,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始出现,并且出现了“企业+养殖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公司保价回收,降低了养殖户的市场风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养殖户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维护了养殖户的部分利益,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壮大了养殖队伍。但养殖户始终处于产业化链条的“产中”位置,实力和地位无法与处于产前和产后公司相抗衡,难以形成平等的利益共同体。互助合作、改变弱势地位的内在要求驱使养殖户联合起来建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且通过“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将养殖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内化为与合作社的交易,由合作社组织养殖户进行有序养殖、畜牧业投入品的购买和畜产品的加工销售,增强了养殖户的话语权,合作社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佳载体。养殖业虽已进入稳定发展期,但仍然受到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管理经验等各个方面的制约,当遭遇价格波动和疫病流行等重大因素影响时,散养户便成为风险的最大承担者。如何降低养殖风险,也就是如何提高生产力、降低养殖成本[3],已经是摆在养殖业面前的最大困难。这就需要从改善养殖条件、提高养殖水平、提高机械化水平、改进品种、完善服务体系、增加个体养殖量等方面入手。最终导致养殖业进入变革期,产生了“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该经营模式中,合作社帮助一部分优秀社员进行“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一系列改造,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等手段,提高农户收入,增强规避风险的能力[4]。
2“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概念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商品化程度高,更注重实现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社是劳动群众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所建立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家庭农场+合作社”是一种以合作社为依托,农业生产类型相同或类似的家庭农场在自愿基础上组成利益共同体的制度安排,通过市场信息资源共享,农技农机统一安排使用,在农产品的产、加、销各个阶段为社员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生产资料、销售渠道等社会化服务[5-6]。
3“家庭农场+合作社”的4种模式
3.1“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模式
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与合作社签订契约,合作社按照契约规定的品种、数量、质量组织家庭农场生产。畜产品由合作社初验、收购,而后由公司进行加工和销售。家庭农场以合作社为依托,与公司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了家庭农场与公司的谈判地位,有效约束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畜产品的价格和销路。
3.2“家庭农场+合作社+超市”模式
合作社与超市建立供求关系,保证超市的货源供应,由合作社统一品牌和标准化生产服务,建立畜产品可追溯机制,家庭农场根据订单由合作社组织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产生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7]。
3.3“家庭农场+合作社+直销”模式
合作社与学校、企业食堂、餐饮等企业签订供货合同,通过该方式将畜产品直接销到消费者手中,缩短了由“养殖场”到“餐桌”的距离,节约了成本。
3.4“家庭农场+合作社+合作社自办加工企业”模式
这是4种经营模式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模式,以合作社为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力量,对农业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统一经营管理,合作社对社员生产的畜产品自行加工销售,组织稳定性和合作性增强,内部成员利益高度一致。
4“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模式的机遇
“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模式必然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技术,使传统养殖过程发生转型升级,扩大养殖规模,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殖效率,实现社员收入倍增。一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不可估量,它能够改造传统畜牧业,使畜牧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在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员流动带来疫病传播的风险,提高畜产品质量。通过互联网不但可以建立养殖服务平台,为养殖户提供技术、销售等各方面的服务,还可以建立金融体系,为养殖户提供资金支持[8]。二是以现代生物科技实现农户养殖技术创新。通过开发引进新品种、加强免疫接种、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研究完善的饲料配方、研究和推广新的养殖技术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
5畜牧业“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的社会效益分析
5.1经济效益在“家庭农场+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中,家庭农场从事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负责提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有利于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实现优化组合。1个家庭农场一次性投资100万元,建设4000m2养殖场,年出栏30万羽肉鸡,年产值500万元,年利润60万元,2年就可收回投资。有利于一部分社员在当地找到投资方向,实现自我价值。5.2节约养殖资源、保障粮食安全肉鸡养殖是目前粮食转换食用蛋白比例最高的畜禽养殖品种,大力推进肉鸡养殖,是增加人均蛋白提供、节约粮食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生产效率高,可以有效降低料肉比,提高粮食利用率,从而减少粮食浪费,节约资源,保障粮食安全。5.3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养殖技术水平较高,能严格执行肉鸡防疫、休药期等制度,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强,降低了肉鸡疾病发生的可能,减少了兽药的使用,降低了畜产品的兽药残留,最终保障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5.4生态效益“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对培育主导农业产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地区养殖业全面走向规模化、高效化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养殖业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聚效应是反映某一产业在当地发展速度与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通常来讲,要分析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主要是利用对产业集聚效应的测算结果来衡量的。本文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为例,以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为基础,通过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并在深入分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CES模型
一、引言
近几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低污染等独特的优势,各国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旨在通过提升软实力而提升本国经济实力。为此,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也把握住发展机遇,各地区充分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如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意人才、政策不健全、产业链构建不完整等一系列问题。
北京市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并且高校云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先天的优越条件,在我国居于领先地位,显示出持续发展的活力,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着核心引领的作用。本文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为目的,利用CES生产函数测算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并分析了影响集聚效应的因素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本文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有助于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门类,完善资源供给体系,丰富产业形态等,同时也将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中创意设计等关联要素在其他产业中植入,为其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引擎,提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及路径。
一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的背景、概念及其边界
区别于其他产业门类,以头脑风暴、智力集成为主要动能的文化产业富于极大的产业张力。一方面,新的创意思维、新的艺术创作手法、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会赋予文化产业自身跨越代际障碍、资源禀赋局限,具有较强独创性的文化产业门类、产业形态和经营模式等,形成具有排他性的文化产业竞合优势。同时,这种以智力创新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门类对其他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整合性,对关联产业具有越界改造的内在基础。而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为文化产业的跨界整合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将实现整体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份额。2011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5414美元,其中浙江人均GDP达到9115美元。虽然近几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持续深入,但危机背景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战略空间。与此同时,3G和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的推进,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实施,以及全球一体化市场的构建等为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条件。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确立了文化强国战略,文化产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发展思路与战略抉择也获得了良好的政策条件与要素支持。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将催生出两种新的产业形态。一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视阈内,通过新的产业内容、产业要素等的植入对传统文化产业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经营门类、产业形态等方面产生变革促进力,进而带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文化产业门类的孕育,成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重要驱动器。比如,依托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出版物的崛起,以及网络阅读终端普及的机遇,改革传统的图书营销模式与盈利机制,大力建设网上书城,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等。对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网络拓展问题也是具有相似性质的产业发展命题。又如,在会展业、演艺业、观光业等发展中与传统建筑业的有效结合,带动主题民俗文化旅游等业务版块的崛起。同时在文化企业经营与发展中,如何在立足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引进与吸收传统产业发展进程中一些好的机制与做法,如企业内部管理及绩效考核机制、政产学研合作及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等,这也将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创意思维、创新技术等文化产业要素在其他产业中的渗透,赋予其他产业全新的产业形态、经营模式及发展的动力机制等,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比如通过创意思维、创新技术在传统木质玩具制造业中的引入,提升玩具的设计、包装及制作水平,提高产业附加值,扩大产业规模,发展玩具衍生产业等。又如,通过提升工业设计、创意等环节的实力提升工业产品竞争力,通过新文化要素、文化理念的植入提升农业观光游的层次等。
二 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从整体上说,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案例不断涌现。而文化产业跨界整合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正集中暴露在跨界整合的质量与快速发展速度不相匹配,跨界整合的市场秩序及竞争规则的建构滞后于市场发展的现状等。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软实力
文化创意产业是后工业化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的产物,是继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两次飞跃后,步入下一次飞跃的催化剂,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蕴含了文化、经济、社会等多层面的丰富内容。20世纪末,在约翰•霍金斯(JohnHawkins)教授的建议下,英国政府率先提出发展创意经济思路,经过短短的十几年的发展和实践,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文化创意产业显现出抗风险性和稳定的竞争力等特殊性,不仅是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而且已成为引领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一、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创意产业其本质是一种创意经济,它能够解放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1.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根本性转折,资源环境约束和科技竞争压力日趋突出,经济转型升级要求日益迫切。创意、创新、创造变为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因素,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成为推进创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新战略。文化创意产业强调文化对经济的支持和推进,其最现实的意义表现在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其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通过发挥各种文化和创意要素对相关产业普遍而深刻的带动作用,有效提升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创新能力,共同促进经济增长。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通过文化创意的发展,产业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山东省全面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山东省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2010~2012年山东省文化及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010年为1230亿元,2011年迅速膨胀为2300亿元,2012年达到2720亿元,三年平均年增幅达到54.8%,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长幅度,对山东省GDP的贡献增加值超过2倍多,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产业经济转型中新的增长点。
2.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本质的含义,就是指把中国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产品推到世界上去。在当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特点,日渐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有鉴于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和经济社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大国。软实力的核心是具有吸引力的价值观。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掘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际市场上营销“中华牌”文化产品,能有效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输出民族文化品牌,我们的文化产品可以更具全球化的市场视野并且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在引领文化消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最终得以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3.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是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以及广泛的产业渗透力和辐射力。文化创意产业凭借独特的产业价值链、快速的成长方式,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经济进步的同时,还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推动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接轨,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关联产业的品牌塑造和提升内含价值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创新、研发、制造、生产等的一体化有效运行和跨界融合,增强了产业的盈利能力。在中国有一个很好的例子。2012年国产电影《泰囧》票房超过12亿元,创中国影史之最。这部制作成本不到3000万元的小成本电影,却是颇有创意的好产品,影响着演员和电影投资人,甚至是整个国产影片的发展方向。继《泰囧》之后,2015年国产3D西游题材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票房9.56亿元,在戛纳创下中国动画电影海外最高销售纪录。同年《夏洛特烦恼》上映30天票房达13.75亿元。中国电影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电影市场用了3年时间,从2010年仅为100亿元增长到200亿元,达到2014年的近300亿元,仅用了一年时间。2014年新增影院1015家,新增银幕5397块,日均增长15块银幕,目前全国银幕总数已达2.36万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的成功在于努力向世界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努力树立自己的品牌。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最现实的意义表现在价值观念的转变,它作为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引领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愈显重要。
二、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态和业态进行了界定,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任务,标志着国家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放在文化创新的高度进行了整体布局。创新是文化产业增长和发展的动力。
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民族凝聚力
近两年,央视开办了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原创文化节目,将中华文化元素与现代电视节目形态有机结合,在深入挖掘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节目形态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备受业界赞誉和观众追捧。节目引发了全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电视观众对汉字文化、民族文化的广泛关注,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民族文化热潮。首届《中国成语大会》在央视两个频道播出时,共有5.59亿人次的观众收看;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参与选拔人数达2000万人以上。这种形式简单、收视率高、制作成本低的文化节目,冠名费却破纪录地超过8000万元,成为一档名副其实的低投入高产出的中国好节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挖掘传承民族文化的形式有很多种,而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认识和思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打通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关节点,把能够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文化资源经过系统整理,使之进入文化的生产过程中,解决浅层次的文化传播问题。通过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增加文化自信力,激发民众对中国文化、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渴望,创造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精品,这种文化精品承载着民族魂、中国梦,具有无形价值,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核心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2.拉长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引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处于产业链的高端,它不仅可以加快现有文化资源和创意资源的成果转化,以此提高产业经济的附加值;而且还能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相互接驳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拉长了产业的价值链,形成促进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驱动力。迪士尼经营模式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迪士尼公司的创意思路是,用故事内容和角色性格唤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这是整个产业链的开始。因为观众对故事和里面的角色感兴趣,他们会去书店买迪士尼的书、DVD,到剧场欣赏舞台剧,在网上玩迪士尼游戏,到迪士尼乐园主题公园,亲密接触喜爱的角色,亲身体验故事场景。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是一个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因此,迪士尼产品一年在全世界的许可零售达1120亿美元。
3.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激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活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得(JosephAloisSchumpeter)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以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动态竞争过程,这就是著名的创造性破坏理论(CreativeDestruction)。这种创造性破坏被认为是新经济得以发展的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总是围绕着产业的创意、创新、创造而展开的,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良性的创新过程,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常态。自马云在1999年创立网上贸易市场平台开始到目前,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公司和世界第二大网络公司。创始于“中国创意”、根植于“中国需求”的阿里巴巴,为中国电商业乃至世界电商业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和神话,每个季度利润增速超过40%,销售额相当于芬兰的GDP,而2014年“双十一”这个网络购物狂欢节,全网络单天交易额805.11亿元人民币,其中阿里巴巴天猫交易额达到571亿元,相当于全国人均花销42元,国货卖到了217个国家;全网络包裹数4.09亿个,平均客单价197元,近3万个品牌参与到了这个购物节日中。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传统行业带来一场革命,直接冲击着传统行业和企业,改变了人们传统消费方式。其对相关产业链产生的溢出效应,直接带动物流、金融、广告和IT等服务类型的行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10.2万亿元,年增长29.9%;到2014年6月末,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50万人;截至2014年前三季度,余额宝规模达5349亿元,用户数1.49亿户,创造的总收益超过200亿元;阿里小贷规模为150亿元,累计发放贷款突破2000亿元,服务的小微企业达80万家;到2015年快递业务量将达到61亿件以上,年均增长21%;快递业务收入超过1430亿元,年均增长20%;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以上,从业人员总数达到100万。
2009年国务院下发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也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地市一级报纸满足本地群众需求的贴近性优势,着力推动地市报纸出版单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目前,我国省级报业产业发展渐臻成熟,占据我国报业资产半壁江山的地市报,却面临着产业发展的困境。突出体现在管理体制不够明确、产业化意识淡薄、报业产值和效益不高、投资主体单一、具备现代管理才能的专门人才缺乏等。地市报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文化传播、文化普及、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加快推进地市报业的改革,必将推动地市级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
一、我国地市报产业发展特点
1.产业范围不断拓宽。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地市报产业逐渐起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突出表现在报业产业的范围不断拓宽。地市报在做好报纸相关产业,如广告、印刷、物流等的同时,开始涉足其他经济实体。如杂志、广播、网络、影视等领域,更有部分报业实现跨行业运营,进军房地产、教育、旅游等行业,产业多元化效应凸显。
2.报业管理体制得到优化。
以往的报业管理实行的是“定编、定岗、定薪”的“三定”方式。实施报业产业化后,报业管理全部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进行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报业管理体制的核心思想。多元产权、全员聘用、资本运营等新观念开始运用于报业管理,如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就提出了“政治家办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思路。形成了地市报业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
3.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环,报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的来说,产业化程度高的地市报业大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佛山传媒集团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索地市报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可以称作是有开创性意义的报业。如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这个处于经济并不发达地区的报业集团。却实现了由行政事业型向产业经营型的转变。是地市媒介产业化的代表。
二、地市报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营管理体制僵化。
从管理体制上看,由于受到地方直属行政管理的制约,地市报受到种种来自行政力量的约束和干扰。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地市报的发展起到了抵御市场风险的作用,然而,这种行政管理却又极大地束缚了地市报改革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从运行体制上讲。我国的报纸经营单位属“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由于这种特殊的定位,报社在经营和管理上存在着政企不分、管理不明的现象,政府部门按事业管理方式管理报社,报社不能像真正的现代企业那样享有充足的经营管理自由,员工只进不出、人浮于事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报社的产业化发展造成了不便。
2.报纸产业结构单一。
从我国大多数地市报现在的产业结构和经营项目来看。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经营收人比重失衡,产业辐射范围窄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多元产业链。据统计,地方报业出版单位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达69.8%。广告收入直接成为地市报业经营收入的“风向标”。部分地市报纸呈现“党报―都市报―印刷厂―新闻网―广告公司”这一简单的纵向结构,横向产业发展几乎为零。从整体看,报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多,产业互补机制的不健全,严重影响到了报业的抗风险能力。
3.市场资源容量有限。
地市一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和省会城市比。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市报实力较强以外,全国地市报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的问题。地市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群众文化消费水平偏低,城市化水平低,报纸的发行量和赢利能力受到影响。地市报较小的发行量,所处地区较弱的经济基础。制约着报纸广告收入。加之当前普遍存在的媒介多元发展,有限的市场资源却被包括电视、网站、移动媒体、户外广告在内的媒介条块分割,使得地市报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欠缺。
4.产业发展理念落后。
长期以来。报业一直是作为事业进行发展,忽略了其产业属性。特别是在地市一级,注重的是报纸的政治功能,对其经济功能重视不够。报纸管理理念重舆论引导、轻产业发展,重社会属性、轻经济功能。重行政指导、轻市场发展,使得报社无法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削弱了报纸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导致报业的市场化程度低,产业化进程慢。
三、推进地市报产业发展策略
1.加快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行政办报职能。
报业产业作为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还处在发展的萌芽阶段,必须建立起有利于其产业发展的体制、原则,才能促进和保护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西方的报业产业正是因为其处在“政府主导、政策扶持、法制完善”的有利环境下才得以快速发展。而我国报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常遭遇政策性问题和体制:地市报业目前一般以地市党报为核心,都市报、地方新闻网、生活杂志等组成的,除党报外,大多实行的是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要在行政管理与市场推动之间寻求合适的报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就必须做到管理体制创新,推行“管办分离”,行政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只是在宏观政策上予以把关。报业的发展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政策,在-企业化管理”的理念下,成长为真正拥有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拥有自主经营权,这样才能解放报业生产力,放开手脚,搞活经营,加快报业产业的发展。
2.以市场为主体。推进多媒体融合。
随着新媒体革命的发展,当前报业呈现出大融合格局,即改变以往单纯的报刊经营模式,实现报纸、网络、广播电视、手机新媒体、楼宇媒体、城市流动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为报纸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媒介环境,这从当前我国一些大型报业集团更名为传媒集团即可看出。对地市报业而言,“媒介融合”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
要是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并藉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很多媒体看来。媒介融合的主要诉求在于应对新兴媒体压力,探寻未来报业形态。究其融合的实质,媒介融合是将报纸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变,由报纸生产商向内容提供商转型。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社长郑强认为:“报社不是‘报纸社’,而是‘报道社’,其核心业务不应该是报纸而是报道。是内容。”这对当前媒体融合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实现媒介融合。也需要解决当前管理体制的问题。多媒体融合应当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真正落实好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指导原则。科学地认识不同媒体的不同属性,不同的属性发挥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功能实行不同的管理政策,实现报业做大做强的且标。
3.调整产业布局,形成报业产业链。
动漫游戏游艺产业被称为我国创新型文化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当前它的主要价值特征体现为创意性、文化性、科技性、娱乐性、休闲性、产业可持续发展性和附加值快速增长性上。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动漫游戏游艺产业价值链涵盖到集声、光、电、机械、动漫、影视、娱乐、休闲旅游一体化的高科技与旅游商贸结合互动的产业链,同时,也是传播一个国家意识形态信息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动漫游戏游艺产业是创新型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传播范围、互动效益最广的产业。如何能够更快更好地推动这一产业健康、阳光、时尚的发展成为我国政府正在探索的方向。中山市是中国动漫游戏游艺机产业的发源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20多家游戏游艺机企业,包括室内和室外游艺机的行业龙头企业金龙和金马。中山市目前动漫游戏游艺机产品占国内70%、全球40%的销售份额,2006年,中山成为全国第一批游戏游乐经营场所管理工作试点城市后,动漫游戏游艺产业呈现出发展上升的良好机遇和前景,被广东省确定为打造动漫游戏游艺产业集群的龙头。
制定优惠的产业发展政策,推动产业朝深度和广度发展
政策的引导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依据,中山市成立了以政府牵头,联系经贸局、发改局、财政局、文广局、科技局、教育局、国土局等相关部门制定本部门扶持游戏游艺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在中山市港口镇中国游戏游艺机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和加大了产业园的规划、配套服务和建设力度。加快制定游戏游艺企业引进和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将产业园的建设与创新型文化产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扩大产业园建设规模和产业经营、销售、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了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引进力度,对待动漫游戏游艺机企业不嫌贫爱富,在产业相关的政策范围做到优惠共享,吸引一些配套的小企业到产业园落户经营,逐步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集群发展的地域优势。
对以动漫游戏游艺产业带动创新型文化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企业进行发展重点扶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对于以动漫游戏游艺产业带动的特色旅游项目,从中山市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抽出资金按项目审定给予奖励,监督企业专款专用,扶持企业创新发展产业链,拓展新的盈利模式。
鼓励有条件的游戏游艺企业上市,政府帮助企业进行上市前辅导,提前在科技创新、专利申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等方面进行帮助,从而加快了动漫游戏游艺企业转变企业经营和发展思路,推动动漫游戏游艺企业通过上市来带动产业集群式跨越发展。
支持原创,对研发的产品获得各种奖项的企业和个人,经相关主管部门认定后,予以补助和奖励。鼓励企业跨地区并购或参股相关的动漫游戏游艺企业,投资动漫游戏游艺项目的孵化和开发,建立良好的创新发展机制,为中山动漫游戏游艺企业产业链完备建设和延长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贷款支持。目前中山市的金马、金龙、世宇和智乐等游戏游艺企业都加大了科技研发力度,成功申报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专项科研成果,并进行跨地区产业经营,已逐渐成为动漫游戏游艺行业的龙头企业。
注重中国(中山)国际动漫游戏游艺产业博览会的价值宣传,提升品牌形象
中山市委、市政府把动漫游戏游艺产业作为中山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的战略产业,大力培育和支持其发展。从2008年第18届中国国际游艺机产业博览会暨2008中国(中山)国际动漫游戏游艺产业商贸洽谈会在中山举行开始,中山市已争取到博览会永久落户中山的资格。中山市将中国(中山)国际游戏游艺产业博览会的宣传内涵外延进行拓展,通过办展会的机会和途径,宣传中山发展动漫游戏游艺产业、发展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新型娱乐旅游产业、发展动漫游戏教育产业的成就和产业配套发展措施,吸引了国内外相关的企业、高校、投资人、专业技术人员来中山发展。通过专业的动漫游戏游艺机展会平台,达到企业、资金、人才、新闻舆论、社会认知度朝中山聚集的目的,扩大了中山在上述领域的社会影响力,奠定了中山动漫游戏游艺产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提升了中山市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形象,正在实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会的目标。
整合动漫游戏教育资源,为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动漫游戏游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当前动漫游戏游艺产业的发展遇到创新的瓶颈问题,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是解决中山动漫游戏游艺机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市政府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下,中山市相关的高校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加大了对动漫游戏游艺师资队伍的引进和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同时鼓励本地教育培训机构与国内外动漫游戏游艺教育机构开展联合办学,引导学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在动漫游戏游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动漫游戏游艺人才专项培养经费,用于扶持和奖励人才培养优秀的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使动漫游戏专业建设能够与游戏游艺企业科研进行高度的结合,实现工学结合、校企政三级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中山动漫游戏游艺产业创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与文化、休闲旅游有机结合,把中山建设成动漫游戏游艺产业创新发展和经营模式转变的实践基地
中山市游戏游艺企业经过近几年的滚动发展和壮大,一些企业已经积聚一定的能力和能量,在研发、生产、销售、主题乐园或游乐园连锁经营、游乐与休闲娱乐业结合等方面走出了一条产业链经营发展创新之路。形成新形势下产业互动发展的态势。如中山市金马游戏游艺设备有限公司,利用自主开发生产的产品,打造中山市长江5A级游乐园项目,形成了一条集开发、生产、游乐园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为产业创新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盈利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开始将这种盈利模式逐渐在全国推广。
1、周城产业概况
周城村是全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村中的白族建筑、服饰、饮食、民俗、节庆、扎染等传统手工艺等可称为白族民俗之典型,具有“白族民俗活化石”之称。周城村自古人多地少,耕地有限,村民擅长“亦耕亦织”的生活,染织产业基础较好。周城扎染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独特,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扎染技艺不仅是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品,更是当地主要的文化产业支撑。从80年代开始至今依靠扎染产业的发展,周城村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金花之乡”、“扎染之乡”,曾先后荣获“中国特色经济村”、“小康村”、“亿元村”等荣誉。1996年周城村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扎染艺术之乡”,2005年,该村的扎染工艺又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扎染产业的空前地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周城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扎染为龙头,以服装加工、特色餐饮、民俗旅游、建筑、运输等为辅助的多元产业结构和模式,其产业发展潜力大,社区参与面广,农民经济收益好,其发展模式成为了大理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同时,对大理地区其他村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2、周城村扎染产业生命周期及产业模式分析
要借助“周城模式”更好地带动大理其他民族村落的发展,对周城扎染产业生命周期的解读和产业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产业生命周期(Industry Life Cycle)是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是指从产业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该理论显示,产业发展必经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主要衡量指标为企业数量、产业规模、市场结构、产品价格、产品质量等方面。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产业模式。以下是对周城扎染产业发展过程及模式变化的分析。
2.1初创期:农户自发模式(1982年-1986年)
初创期为产业发展初始,由于自古染布的传统,到上世纪20年代,周城已经成为大理著名的织染村。有规模的扎染加工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后,产业结构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开始向多元商品经济发展,萧条多年的白族扎染产业兴旺起来。1983年,历史上经营染布业的农户,率先开办了家庭扎染作坊,恢复了扎染这种民族传统手工艺。主要以散户经营为主,规模小,产品以本地生活消费品为主。在此基础上,1984年,村中成立了扎染厂,但染制设施极为简陋,产值低。此阶段扎染产业发展特点为:龙头企业刚起步,主导产业力量弱,产业旁侧效应小。整体处于散户自发、保守经营和观望状态,品种少,产量低,质量不高。市场狭小。急需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带动。
2.2成长期:龙头带动模式(1987-1996)
随着扎染厂规模的扩张,1987年,染缸增至100多个,随后几年建盖了厂房,增加了脱水机、洗水机、熨平机等重要设备,随着设施设备的不断改善,扎染厂内部的运营和管理机制也得到了完善。扎染厂采取了统一图样、统一下料、集中培训、分户扎花、统一回收浸染、分户拆线、统一漂洗和销售的方式组织生产。由于重视质量,扎染厂村民务农扎花两不误,酬劳稳定与其它产业又不冲突,极大地带动了周城及周边村寨扎花的积极性。1987年当年,周城扎染海外市场得到拓展,首先出口床单到日本,后到90年代中期,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规模也随之扩大,由于外单定制,产品种类丰富起来,质量也获得显著提升,参与人数更是逐年增长。鼎盛时期,周城村同时有七八千村民参与扎染产业,占全村劳动力的78%。加上邻村劳力,每年以周城为中心的扎花劳动力保守统计超过三万人,每年村民从扎染厂领回的扎花费用可达700多万人民币,村民由此致富。以“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模式空前成功,周城扎染迅速成长,借助旅游业的发展,产品不仅在大理和云南地区销量大增,还出口英、美、法、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的贸易额都达到几百万美元。至1999年进入全盛时期。周城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条件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此阶段扎染产业发展特点是:出现“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模式,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个体经营逐渐形成规模,市场更为稳定并由内转外,产品种类增多,价格和质量显著提高,产品外销多于内销,产量增长较快。
2.3成熟期:精英主导模式(1997-2007)
从1996年开始,周城旅游业发展迅速,作为大理“一日游”的水陆交汇点,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周城成为了这一时期众多旅游团队的午餐用餐点,大量游客的到来,刺激了白族餐饮和扎染等旅游商品的消费。扎染产业的经营模式出现显著变化。扎染厂部分熟知工艺流程和销售渠道的技术骨干脱离扎染厂开起了家庭扎染作坊,主要经营模式为:前店后厂,一边生产扎染,一边接待旅游者,一边搞扎染出口。这种先参观制作工艺后购买成品的“扎染民俗体验游”很受游客欢迎。同时按照原来扎染厂的市场渠道搞出口,无需进行新市场的拓展,节省时间和人力,两种产业一起做,农民经济收益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办了家庭扎染作坊。周城的扎染产业出现了“龙头企业+个体精英+农户”的产业模式。但由于越来越多的骨干离厂,扎染厂的企业规模不断萎缩,个体经济规模明显壮大。
在“个体精英”群体的带动下,该村扎染产业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和稳定期。同时,周城白族居民的经济意识和行为发生了“质”的转变。变化表现在:一、扩大。依托旅游业扩大了扎染产业的规模和经营范围;二、延伸。依托扎染业的积累将产业延伸至白族服装加工、绣品加工、旅游餐饮、特色客栈等高收入旅游副业、;三、退出和转向。部分扎染业的竞争失利者退出,转而经营大蒜等经济作物种植或者外出打工。从1997年开始,周城的其它文化产业诸如白族服装加工、刺绣业和白族餐饮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到2002年,周城人均收入达到3741元,GDP达二亿四千多万,其中扎染产业总收入占到50%左右,全村旅游服务收入达7%。这个比例逐年走高。2006-2007年,扎染制作工艺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产业规模及联动效应进一步扩大,周城人均年收入提升至4500元。2008年,周城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7000元人民币大关。其经济效益在大理地区的行政村中位居前列。这是周城白族民俗旅游“精英”带动,全民参与,转换意识,实现产业联动和增值的结果。经过10年的发展,到2007年,周城形成了以20多家大型个体扎染户,40多户中小扎染户为主的扎染个体产业中间群。这些人成为发展扎染产业和民俗旅游的“精英”,带动其他村民继续发展。成熟期扎染产业的发展特点是个体经营模式趋于稳定和成熟,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减弱,为适应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产业分化明显,农户商品经济意识更加增强。市场和产品质量较为稳定,种类有了一定创新。
2.4衰退期:垄断竞争模式(2006-至今)
文化中小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尤其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中小企业,依托相对灵活的政策环境、特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充沛的民间资本等,实现了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竞争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伴随着当前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持续发酵所带来的出口环境的恶化、国内资本等要素供给瓶颈的进一步凸显,以及在高增长掩盖下的文化中小企业内在治理机制不健全及创新能力不强等矛盾的集中爆发,文化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发展中的难题亟需得到破解。
一 当前长三角文化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中小企业的规模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的经济先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整体实力居于全国前列。在新一轮文化发展浪潮中,长三角地区的文化企业面临全新的机遇,也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当前文化中小企业的规模不足问题正越来越明显地制约着文化产业整体的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当前的规模不足主要分为二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长三角文化中小企业整体数量与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存在较大落差,二是部分文化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与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结构不相匹配,规模、创新力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权重没有得到有效调适。一些文化中小企业长期处于作坊式、袖珍型经营模式中,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综合经营实力长期裹步不前;而一些文化中小企业忽视自我发展基础,盲目扩充产业门类、延伸产业链、扩大企业规模,意图实现自我发展层级的迅速提升,却因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限于困境,让一批原本发展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文化中小企业在竞争版图中迅速“没落”。
2.文化中小企业发展的要素制约问题进一步凸显
由于受到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文化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资金、人力资源、土地等要素制约,其发展环境堪忧。
由于文化出口市场不稳定性增加,文化中小企业的资金回流等发生一定困难,同时由于国内相对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文化中小企业的融资更加困难,民营等社会资本的引入机制也有待在实践层面接受考验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文化人力资源单极集聚现象更加明显,伴随着一批大型文化企业的崛起,一批优秀的文化创意及经营人才从文化中小企业转投大型文化企业,而当前高等院校文化专门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质量与实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造成文化人力资源常态接续补给乏力。这里面既有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素质的问题,同时也有人才流动导向、规则建构及培养机制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来,政府创建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建立了若干文化产业孵化基地,通过低租金或者财政补贴等方式,为一些文化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场地难题。但是当前文化中小企业发展类型多样、结构多样、产业门类及发展模式多样、从业主体也存在多样化的趋势,很多文化中小企业并不符合加入产业园或者孵化基地的要求,很多文化小企业在办公场地的选择上更多考虑周边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商业中心的直线距离、物流发达程度等硬件状况,通过政府调控的方式已经很难系统解决文化中小企业发展的场地瓶颈问题。
二 新时期长三角文化中小企业的发展原则
1.协调性原则
长三角文化中小企业定位及布局必须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目标相协调,规避盲目引进缺乏区域附着力的文化业态、随意逾越发展边界、同质化竞争升级而造成有限文化资源的浪费及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破坏。要注重文化中小企业群内部生态系统的构建。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调控,加快建立市场导向机制,如设立文化中小企业发展功能区块,实现不同文化产业门类在文化企业中的合理布局,规避自发性、短视性、盲目性产业定位造某一产业门类在一定时期内的阶段性过热。通过政策调控,加强文化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等多种要素的流通与互补,打造文化中小企业集群优势。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分工,鼓励做专,实现产业链的分级壮大,如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文化经营企业等分别给予不同激励及保障措施。通过做大产业链的环节门类,加强产业链环节之间的联系,实现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宏观上把好文化中小企业的“大协调观”,使文化中小企业发展的速度与文化市场的内在承载量、市场要素的供给状况及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相协调,与文化大企业建立良性互动及竞合格局,避免区域产业发展的内在壁垒,避免产业内耗。
2.特色性原则
经过长期发展的积淀,不同区域大都积累与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文化精神与文化传统。这为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中小企业产业发展门类的萃取、产业特色的打造、产业竞争力的建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浙江在两浙文化长期熏陶下形成了工艺美术、金石书画等特色文化优势,依托这些传统的文化优势,组建创意工作室、会展策划工作室等,形成与特色性、稀缺性文化资源捆绑发展的经营模式,拓展与强化文化产业链,开展文化衍生产业,将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依托浙江丽水、衢州等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鼓励文化中小企业参与民族文化产品与文化品牌的开发,也将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门类,强化竞争优势。同时,必须引起重视的是,特色文化资源还包括具有区域特色的商业模式与经营理念,它体现和传承着独特的商业文化,如浙江义乌的“鸡毛换糖”的商业传统,也将赋予新时期文化产业经营的“独特基因”。
三 新时期长三角文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
1.创新管理机制,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适应文化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种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不能简单沿袭现代大企业的管理理念或者移植其他门类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始终立足于区域经济及文化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结构乃至所从事文化产业门类的具体特征等。当前,“灵活、迅速、特色”应该是文化中小企业的主要治理导向。“灵活”是指文化中小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面对文化市场竞合与变革趋势,培养高度的“灵敏性”,把握产业升级规律,能够适时乃至超前调整产业门类与产业特色,更好地获取市场主动权。同时,“灵活”也指要积极建立具有良好张弛度的内部运行模式,如面对文化人才向大企业集聚的趋势,不再谋求与大企业在人才所有权上的角力,而是通过“项目制”的方式,实现对人才的灵活使用。不再简单依赖政府孵化基金的投入或风险资本的亲睐,拓展资金引进渠道,抓住金融改革试点的机会,尤其是浙江温州获批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契机,探索多种合法融资方式,解决文化中小企业的资金难题。要建立“灵活”的政策激励机制,文化中小企业创新性强、成长性好,尤其是一些新型文化中小企业凭借某一新兴业务与经营形态实现经营业绩的“井喷式增长”案例不断呈现。文化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收益共享、股权回报等创新方式培育与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素”,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制度基础。“迅速”也是文化中小企业需要着力培养的特殊优势。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迅速研发、迅速创新、迅速介入市场、迅速获得话语权、迅速产生经济效益直接关系着文化中小企业的“竞争主动性”的获得。文化中小企业必须要建立对市场资讯分析、迅即研发与投入实际的一条龙连锁即时反应机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获得主动。“特色”是文化中小企业必须要建立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理念与治理结构。在共性基础上凝练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治理机制。这就要求充分挖掘企业经营者个人阅历、气质、能力上的优势与长处,挖掘所从事文化产业门类的内在特征,挖掘区域特色文化习俗、审美方式对企业治理的积极有益因子,更好地实现对刚性发展规律的遵循,软性文化氛围的营造,构建具有鲜明特征的、独特竞争力的治理结构。
2.创新理念,积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的经济先发地区,文化产业基础好、转型升级快、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形态新颖。当前传媒及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全新的历史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广电网、电信网与互联网,人文、科技与艺术,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等,都呈现出融合发展的势头,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业务形态、体制机制都面临着革命性的变革。文化中小企业要积极把握技术升级、产业创新带来的全新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或新兴文化业态中的某一门类,打造新的增长点。如手机动漫的脚本创意、手机电视的用户体验调查及受众覆盖率、满意度调查,影视传媒娱乐服务业中的形象设计、宣传策划推广、剧本创作业务,各种设计中的创意植入等。通过对新兴产业门类的有效占领,共享文化产业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市场机遇,实现文化中小企业的又好有快发展。
所谓业态,是指针对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按照一定的战略目标,有选择地运用商品经营结构、店铺位置、规模、形态、价格政策、销售方式等经营手段。提供销售和服务的类型化服务形态。而文化业态是指文化产业经营的形态,主要包括:书报刊出版、印刷和发行业;文化艺术类;文物保护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文化娱乐业;体育;摄影及扩印业;园林业(包括公园、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广告业等9类。文化的产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在地产品,是以不可复制、不可依托的资源作为载体的产品,比如故宫和长城;第二类是在场产品,比如说像博物馆、演艺,都是场馆式的;第三类就是在线产品,诸如动漫、网游、游戏,影视等相关的产业。在线产品是不以土地资源为核心要素的产业发展业态,它基于知识产权价值的转移,能够产生文化附加值。新型文化业态相对于传统的在地、在场文化业态,更倾向于在线文化产品。它以知识、科技、信息、智力、符号与媒介为主要运营资本,借助于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发展出具有跨领域、综合性发展、创新型的文化业态。包括: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在线娱乐、新兴电视媒体、文化装备制造、综合性版权贸易、现代文化产品物流服务等。
二、新型文化业态是文化强省的必然选择
新型文化业态的涌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文化生产与传播领域革命的重要表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实力而走在了新型文化业态的前列.新型文化业态在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占到8%-12%。纵览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在线娱乐、版权贸易等,已成为当前国际文化产业的标志性品牌。这些品牌借助于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和四通八达的互联网,衍生出许多新兴文化业态,已成为发达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
我国新型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极为迅速。2006年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IP电视、移动数字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这是国家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思想的初步表达。2007年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将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作为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截至十召开前,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达到5.1亿户,手机用户达到10亿人,网民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文化生产和文化交流队伍。国产动漫、3D网游、影视娱乐等新型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形势表明,凭借互联网、高新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流通背景,新型文化产业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党的十审时度势。赫然将“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具体到河南而言,伴随着十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部署和中原经济区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河南新型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第一,新型文化业态有力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2011年底以来,我省文化产业同比增长23.8%,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7.2个百分点。其中新型文化业态处于领跑地位。在全省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和层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其次是网络文化服务,同比增长29.7%。动漫产业作为河南新兴产业形态,发展态势良好。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动漫产业基地、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三个动漫产业基地带动全省动漫、网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第二,新型文化业态为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开辟了巨大空间。中原华夏文明有着古老而久远的历史,开封古都、洛阳古都、安阳殷墟等都远近闻名,近年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而新型文化产业大多是在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进行创新和创意的,从而带动了传统文化产业的更新换代。如,中原文化成为动漫“宝藏”,《乡土童年红旗渠》、《少林海宝》、《俺的铁蛋俺的娃》、《太昊伏羲》、《太极魂》等众多挖掘中原历史文化、反映中原人文精神的动漫影视作品吸引了众多眼球。一直占有很大比重的传统演艺业、影视业、音像业、图书报刊业,在互联网、多媒体、手机报、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运载下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这一切表明,河南省新型文化产业已经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呈现出蓄势待发的新局面。
三、进一步发展我省新型文化业态的对策思考
就发展潮流而言,新型文化业态是一种朝阳产业。但目前我省在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方面还存在着原创能力不够、增长方式落后、投融资渠道不畅、人才缺乏等明显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选择一些比较有优势的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努力提升新型文化产业在我省文化发展的地位和比重。
1 树立文化发展新理念,营造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政策氛围。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观念的自觉和理念的创新。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河南文化强省的今天,政府应自觉地树立文化创新发展的理念,拓宽文化建设的视野和思路,从而在政策设计层面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这是发展新兴文化业态的重要前提。新兴文化业态的“新”字,不仅仅是指文化内容、文化形态、文化成果的新,更取决于“开花结果”前“育什么种、栽什么树、施什么肥”的理念之新、决策之新、过程之新。新型文化业态是一种创意文化,它首先取决于作为顶层设计的政府应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决策。政府应敏锐地察觉国际和国内两大潮流,紧紧抓住文化发展变革的趋势,转变文化发展观念,加强对新型文化产业的规划、指导、管理和政策扶持,营造有利于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环境氛围。
2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新兴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最新产物,二者就是“毛”与“皮”的关系。没有现代通信、传媒技术、数字化技术,就不可能有影视动漫、网络视频、电子图书等的快速发展。毫不夸张地说,现代高新技术就是新兴文化业态高飞的翅膀,没有高新技术的支撑,新兴文化这只大鹏将很难腾空万里。近年来,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多以高新技术作为撬动文化发展的杠杆,运用高新技术为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着版权贸易、在线娱乐、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等快速发展。而河南在这方面的短板是显而易见的,今后应注重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打造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的文化业态,让科技撑起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蓝天。
首先表现在广电新媒体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市场属性,由于我国广电媒体行业还是实行“四级办广电”的管理制度,对媒体市场自由化竞争形成了一定的束缚。“四级办广电”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广电媒体事业运行的基本管理方案,媒体创办方案审核需要经过中央、省、地、县四级文化系统逐级审核通过,这种陈旧的媒体审核体制在如今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强的阻碍作用。广电网站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很生动的具体实例。互联网数字媒体的开发应用对传统电视广播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由于互联网准入门槛没有设限,具有充分的市场化竞争空间,众多新兴媒体企业看中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在短短几年中就突破300万家互联网传媒企业,而地方广电媒体虽然也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化革新,但观念陈旧,经营理念跟不上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在内容理念方面就已经输给了媒体企业。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硬件的使用方面,各大媒体企业不断开发自己的专属软件应用,有的软件具有强大的生活应用功能,使人们更看重这些新兴媒体企业的创新成果,而广电媒体对于硬件的革新与升级方面已经被媒体企业拉开了巨大的差距。其次,广电媒体在经营与宣传中面临巨大的困境,由于广电媒体在进行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经营模式的转型时间不久,很多广电集团依旧采用事业化管理制度,出现企业管理的“双轨性”特征,这一方面是广电媒体具有社会舆论文化宣传载体的功能,另外在通过转型之后还需要经营企业经济效益,这两个问题是广电媒体发展的中心原则。广电媒体作为国家政策方针的第一宣传阵地,在媒体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另外,广电媒体是作为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宣传前线,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如果考广电媒体企业利益化似乎有些“矛盾性”。广电新媒体是具有高成长的文化产业,其经营方式也需要向着新环境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追求经济利益与广电媒体的舆论宣传并不是背道而驰,只是前者作为企业经营的原则,后者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把广电媒体的宣传与经营二者分开,就不利于广电新媒体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三,广电新媒体的建设和发展缺乏相应的合作竞争机制,所谓合作就是广电新媒体企业与传媒企业进行动态合作,把媒体经营放在市场化的广阔空间中进行。如现在已有的CCTV移动频道就与车载电视移动传媒世通华纳公司进行互利合作,在移动传媒广告宣传中,既能够拓宽广电新媒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又能够通过车载传媒来做到社会舆论宣传,扩大宣传效果,这就是一举两得的成功范例。在新形势下的广电新媒体企业必须注意市场多元化的发展要求,以合作促发展,带动地方(区域)媒体在更广阔范围内的覆盖,获得更为丰富的市场资源。最后,是广电媒体具有的“特权”效应驱使企业“惰性”的出现。由于广电媒体在电视节目中具有强大的垄断性特征,地方电视台就拥有地方广播电视使用的所有权力,导致很大一部分广电媒体企业不思进取,把电视广告投放当做稳定高效的经济收入,由此便失去了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固步自封,坐吃山空只会导致企业被社会淘汰。
在国家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着空前的机遇,新媒体作为传媒产业的生力军,更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眼下广电新媒体抓紧时机融入市场竞争的大军,犹未为晚。因此,要求广电新媒体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常规,在发展中摸索、创新适合我国广电新媒体发展的具体道路。(一)打破行政区域划分,采用多地域联合运作方式我国广电媒体企业的运作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果仅仅依靠本地资源进行广电媒体运作,势必会造成运营成本短缺的现象。因此在广电新媒体的发展中,必须打破行政区域划分,合理利用广阔资源进行媒体传播。各级电视台要建立广电局、台、网络三位一体的新型媒体信息环节,搭建整体运作模式下的广电宣传平台,充分发挥广电网络在市场资源中合理利用,创建新型合作机制,着力扩大广电媒体的覆盖范围。(二)放宽资本准入条件,促进新媒体领域创新广电媒体的资金投入是广电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资金的投入必然要求做到高效的收入回报,因此广电媒体需要不断开拓市场,寻求资金投入的良性循环经营模式,以循环资金促进企业的二次发展。广电媒体对于社会资本的吸纳应该采用多种合作渠道,首先必须树立良好的信用合作形象,在加强与社会传媒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要体现出公平原则,不能再封闭在自我垄断的空间中,在资本投入中,要合理利用广电媒体行业的发展优势,寻求与企业的合作突破,在良性的经济效能运行中为后期发展提供循环资金保障。(三)尽快建立广电媒体发展规划,提升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广电媒体的改进方案与发展规划是在无数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具有高成长的广电媒体企业的成功经验是很多在发展媒体企业应当学习借鉴的。由于区域限制,媒体发展改革思路会受到利益与区域经济的限制,尤其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作为媒体企业发展竞争的核心动力,是不能与所有媒体企业共同分享的。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尽快落实出台关于广电新媒体提升改革的规划方案,提高国内广电媒体发展的整体水平。在广电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经济发展与产业链效应的互利关系,如3D电视台、高清频道的推出,势必会带动3D电视,大屏幕彩电的生产与销售,因此在寻求市场资源方面要注重与产业链之间的共同获利经营,使广电新媒体的发展更为坚实稳定。新型广电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固定发展模式,向媒体行业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发展要求。面对新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广电媒体企业必须时刻革新观念,以市场经济为发展的主要导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广电新媒体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本文作者:丁敏艺工作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