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

篇1

体育课程和教学是内在统一的,教学内容是作用于学生的有效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则是具有体育文化价值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就是向学生明示的有关体育方面的教养财富、教育财富和发展财富。本文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与方法谈谈自己不太成熟的认识。一、选择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学校的体育课程与教学则以增进学生的整体健康为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兴趣性:学生的体育兴趣决定着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注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的方向,成为决定体育学习的主导力量。因此,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健身性: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所谓健身性是指学生所从事的体育活动要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具有增强体质、改善机能、愉悦身心的特征。通过体育的健身功能,培养青少年强健的体魄、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成为具有现代化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科学性原则:教学内容的健康身性是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紧密相连的,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要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生长和发育。同时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做到先后得当。例如学生在课初思想和注意力比较集中,对学习新技术比较有利,因此必须把新授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为了使运动负荷的变化符合人体活动的规律,应将运动负荷较小的教材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等。

(四)基础性:中学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练习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新课标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但学生不掌握最基本运动技能,不具备基本的跑、跳、投等能力和身体素质,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吃力,对体育课便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日后就不可能在体育学习、锻炼中挑战新的运动项目,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运动都要以一定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保障。

(五)实效性原则:所谓实效性,简单地讲就是某一活动是否实用、是否简便易行,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体育课程内容的简便易学是能否较好地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技能的关键。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应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六)全面性原则: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要找准教材中的知识、技术的传授与德育的“结合点”,既要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又要与不同学生的实际密切相关,还要和教材本身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相一致。

(七)地域性原则: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有许多体育传统文化可以取其精华为我们所有。民间体育项目和地域性的体育活动也是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对一些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就可以直接引入运用,如踢毽子、打陀螺、跳房子、滚铁环等,把这些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不仅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时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中再回归社会。

二、体育教师选择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

篇2

前言: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曾明确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由此可以看出,审美育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道德修养,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体现出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审美育德的原则

(一)是时展的需求。当前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改革的重点便是,改进美学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以及人文素养,进而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2)。审美育德对于维护社会的平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重要,这也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试想一下,在实际生活中,若是有人缺失了审美或者育德观念,无法正确理解审美育德理念,就很有可能缺失掉正确的价值观与信仰,难以明辨是非,最终甚至做出威胁社会民生的事情,给人们的安全带来威胁。现在的各高校里,不少大学生因学习压力过重或者别的诸多因素,导致心理上的障碍或者拜金、享乐等负面情绪逐渐增多,对于善恶最基本的认识也很难辨清,甚至有些学生有愤世嫉俗情节,而且并不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些都很有可能导致他们做出出格的举动,莘莘学子的大好前程就这样被浪费。而美学教育不止是外在美的表现,更是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上是很关键的一点,至于育德教育,它能够帮助到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以及由秩序和规则的生活理念。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在审美育德上的修养。

(二)审美育德的完美融合是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育更倾向的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输送,很少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审美与育德教育,这样很容易致使学生的人格不完整。审美教育与育德教育本着一个相辅相成、相互连接的关系,二者在教育中完美融合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培养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让学生今早成长为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

二、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审美育德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教学模式。审美育德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有待高校的探索,这个过程也需循序渐进,不能急于一时。首先必须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做一个明确了解,并且在制定教学大纲或者教学方法时,要把目标放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以及整体道德修养上(4)。再一个,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对教学的内容也要深入透彻的了解清楚,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全面清楚教学内容后,更要重视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强化艺术教育中的审美育德教育,因此,其教学内容必须充满正能量,选用那些能够突出民族功能特色、同时又不乏时代气息且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主观审美,而且也突出了审美育德的教育功效。最后,审美育德的一个重要教育方式就是对其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设置相应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还可以采用课堂情景教学,基于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之上,经过艺术鉴赏、艺术表现以及艺术创造等形式,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理会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创造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正确价值观,认同当今社会主义下的思想道德。

(二)扩展教学实践活动。不同于别的学科专业,艺术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学中,合唱作为教学时常见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其施行力高、影响范围广,育德功能相当明显。还可以经常性的带学生参观一些价值观正确的讲座、演讲以及电影话剧等等,或者是定期举办班级联欢会,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等等,这些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正确的价值观,其审美育德的功效相当不错。另外,除了欣赏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作品之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自行创作符合本校精神以及价值观正确的歌曲、绘画作品或者小说散文等等,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育德能力。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协助,帮助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对于不健康作品或者理念要积极自觉地进行抵制,让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和道德品质进一步的得到提高。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中生动的插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育德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到审美育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上课时没有了传统的说教感,学生从心理上自然不会产生反感或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念,对学生的成长百利而无一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课审美育德的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能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帮助学生在艺术造诣上更进一层楼,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人生价值观念,从而让学生在社会上不止是成为专业技能型人才,而是兼具知识与审美以及道德的三重优秀型人才。同时在审美育德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只有当教师本身具备了“审美育德”,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到学生。审美育德教育所能描绘的远不止这些,因本人才疏学浅,对其认识尚还不够透彻全面,再加上篇幅限制等因素,其余便不再做赘述。

参考文献:

[1]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篇3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94-02

由于市场经济的推动,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快速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体育经济在这一大背景下开始展现出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由于体育经济的开发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管理工作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从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出发,对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原则和对策方法,已成为我国体育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发展体育经济的意义

体育经济在我国还属于新兴产业,然而在发达国家,体育经济已进入了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体育本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就已经在西方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美国在体育经济的开发方面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每年可以产生超过千亿的体育总值,而在欧洲国家,体育产业每年也可带来上百亿美元的经济价值。我国对于体育经济的开发是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而展开的,虽然开发的时间不长,但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在国民经济总值中,体育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第一,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和扩大,进而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丰厚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又能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实现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第二,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我国的人口就业,通过扩大消费市场,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的社会就业压力。第三,体育经济的特点在于,不仅可以开发体育事业本身的经济价值,还可以推动相关的下游产业的发展,增加第三产业的发展途径,从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更全面、健康的发展。第四,不可否认,从增强我国国民的体质出发,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对于国民医疗的投入,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的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发展体育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也正在逐步加大对体育经济的开发,以使体育经济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潜力。

1.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由于我国经济大环境的特殊性,对于体育经济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国民对于体育相关的消费从需求量到投资量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作为一个拥有15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体育相关消费远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这已严重制约了对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也是导致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第一,由于没有建立科学、健全的制度体系,使得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一直相对落后于整体经济的发展。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体育经济的开发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因此我国在进行体育经济的管理时,借鉴了不少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我国自身体育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然而,由于我国进行体育经济的开发管理的时间较短,同时鉴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形势,在管理模式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由此,也引发了不科学的体育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对体育市场的不良影响,导致了我国在体育投资和经营方面出现了各种问题,使得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始终处于相对较为低迷的状态。第二,与国际体育经济相比,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体育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开发,占领了体育经济开发的先机,在国际市场上这些发达国家已占据了主流的体育市场,并在我国抢占了大量的市场,这为我国本土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阻碍和考验。第三,与体育经济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整体经济结构并不合理,过大的农村人口比重使得我国第三产业的开发并不充分,而体育经济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第三产业结构的内容,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2.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首先,暴露出来的是我国在发展体育经济时的定位不准确和服务制度不完善。随着我国对体育经济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相关产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加,由于定位不准确,在体育市场的商业开发方面,依然体现出投入力度和消费引导上的不足。由于相关服务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我国在体育市场管理方面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再加上经验的欠缺,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服务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相关人才匮乏致使无法实现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有效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由于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年头并不长,导致了我国在进行体育经济的开发和管理方面缺乏正确的判断,在体育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方面盲目跟风,常常出现众多商家同时争夺同一种产品的市场份额,而其他产品出现市场空白的尴尬局面,这一方面造成了重复性的建设生产,形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又无法满足市场的平衡发展,使得我国的体育经济陷入不良的发展状态。而相关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正是商家在面μ逵市场时,无法形成对其经济结构充分了解、实现对市场发展规律进行充分把控的关键。由于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劣势,使得我国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上,始终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不能使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充分的作用。

三、实现体育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及管理原则

1.大力促进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体育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建立在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之上。而实现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应从体育事业向体育产品的转变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体育经济的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措施有:一是实现体育经济的品牌化经营。通过加强相关企业对市场行情的分析,不断进行企业产品结构的科学、合理调整,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建立品牌效应,打开市场、扩展发展空间。二是利用名人效应推动我国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相关企业和投资商集中进行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通过体育赛事的影响加深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的参与程度,并通过名人代言等明星效应,树立体育产品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相关产品的知名度,从而促进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打造秃闲吞逵经营人才队伍。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管理,而复合型人才人匮乏是目前我国体育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到位的主要原因,因此需加强对复合型体育经营人才队伍的建立工作。在培养和教育阶段,积极引进先进的人才,通过对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深入培养,使相关人才对体育经济的市场走向、运转模式、管理原则、实施手段等进行充分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自身的才华,共同努力,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3.不断完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想要实现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在进行相关管理工作中摸清体育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在发展进程中可能会面临到的相关障碍,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的体育市场管理体系克服这些障碍,实现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强对体育市场管理体系的调整与完善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完善的市场管理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相关制度与人才的潜力,加强体育各部门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协调,促进体育市场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实现体育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四、加强体育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法

1.宣传、鼓励法。加强体育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社会大众对体育的认识,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从增强体质、提升生活水平的角度出发,提高人们运动的动机,激发人们的体育兴趣,调动人们的体育消费热情,最终实现对体育经济的促进作用。

2.社会调查法。体育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离不开对市场的有效把控。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调查,有利于相关部门和企业了解社会体育的相关信息,针对社会大众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相关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建立工作,指导相关部门开展大众感兴趣的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产品企业也可以将产品的生产与市场进行充分的结合,保证企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对体育经济管理的有的放矢,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3.评比竞赛法。火热的体育赛事对于开发体育市场具有非常好的效果。通过引入各种形式的运动活动,有利于提升社会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从而加强其对体育的参与意识,进一步扩大体育市场,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4.典型引导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名人效应对于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作用已得到了充分证实。榜样的作用有利于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通过树立社会典型,为人们提供学习的楷模,激发人们的体育消费热情,从而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随着社会大众对于体育运动参与热情的日渐高涨,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对我国相关部门对体育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体育经济的同时,加强相关的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对体育经济发展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对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本着正面、积极的体育经济管理原则,制定有效的措施,科学、合理地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两种。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例如:幼儿开始学英语时,一般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如果教师能采用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引起幼儿的求知欲,使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学英语,当他们学会了一句日常用语,学会说几个英语单词后,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趣体验,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启蒙教育阶段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越学越爱学。兴趣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和保护才能形成和发展。幼儿的特征是好动、爱表演、不怕羞,乐于接受新奇的、趣味性强的事物,而教师教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游戏教学,为幼儿乐于接受。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可以为幼儿创造一种良好的语言交际情况,这样,有利于幼儿的英语学习,同时也能培养幼儿各方面的素质。

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英语的兴趣

幼儿园英语教学是一种启蒙,要把重点放在学习英语的兴趣上,如果幼儿对英语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情绪,会主动融入到活动中。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游戏化,注意让孩子在各种游戏中慢慢学习单词。比如把要掌握的单词以图片、头饰、动作等各种不同形式展现给学生,实行整体定量输入,那么,根据不同孩子的记忆特点,他们会或多或少记住不同的单词。在玩中学、学中用能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并巩固所学的语言形式,激发幼儿的成就感。在游戏中通过多听、反复感觉,会将脑海里的印象就加深,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尽情投入到游戏中,同时还给孩子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使得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故事教学法。故事对学龄前幼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情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在故事中贯穿英语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幼儿在和谐的气氛中增进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教“Come in,please.”与“Go out.”时,先为孩子们讲一个兔妈妈要去买菜,要兔宝宝在家等候,却来了一只大灰狼要兔宝宝开门,兔宝宝发现是大灰狼,一齐将大灰狼赶跑的故事。在讲述中,将“Come in,please.”“Go out.”穿插其中,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会在不知不觉中全部掌握,且印象极深。

2.情景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很多幼儿会说一些英语,既流畅又标准,但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便“哑”了。如,对幼儿说:“Nice to see you!”幼儿会回答:“Nice to see you!”却从来不会自发性的用这句话跟别人打招呼,只是在别人对他说:“Nice to see you!”后回答别人:“Nice to see you!”造成幼儿只会说而不会用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幼儿不明白每一句英语的含义。

针对这种现象,不提倡教师教一句英语,马上用汉语来解释,但应该提倡积极为幼儿创设情境,而且这种情境要生活化,使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每一句英语的含义。例如:教师创设按门铃、拜访朋友的情境,使用与当前情景直接相关的英语,并辅以大量的动作和表情,然后再让幼儿玩开门、请朋友的游戏,就会及时地巩固教学内容。

以这种方式学习英语,幼儿即理解又能学以致用。这种形式能够比较好地培养孩子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能够培养彼此之间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而提高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有了一定量的词汇、句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孩子自由组合,进行表演。

3.游戏教学法。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的确,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形式之一。游戏能激起幼儿学英语的兴趣,密切师生间的关系,提供幼儿充分运用语言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应尽量游戏化,寓教育于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轻轻松松学英语。如:户外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这个游戏是幼儿熟悉而喜欢的。于是,我把游戏改为:“Wolf,wolf,00 what can you do?”请一位幼儿当老狼,其它当小羊。小羊问“Wolf,wolf,what can you do?”老狼回答“I can eat.”然后开始追逐小羊。幼儿在他们原有的游戏经验的基础上轻松愉快地习得了英语,学会了句型“What can you do?I can jump/run.…”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幼儿觉得学习英语好玩,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英语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幼儿的天赋,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皮亚杰指出:儿童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实物、直观教具等教学手段,尽量创设情景和语境,让幼儿进行丰富有趣的对话活动。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幼儿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印象深刻,有助于记忆,且适合于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唤起幼儿的有意注意,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好奇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幼儿学习动物名称时,使用一些手指玩具,用自我介绍的方式引出动物名称,“Hello,I‘m a…How do you do!”而后让幼儿手戴玩偶,学说句子和新单词。这样,幼儿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大家兴趣很高。在学习表示颜色的句子和单词时,可以设计一个“幸运转盘”,转盘上面有七种颜色,教师问:“What color is it?”幼儿纷纷举手回答,有的猜红色,有的猜绿色,有的猜蓝色。最后教师转动转盘,猜对的幼儿可以得到一件小礼物,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不但激发了幼儿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而且记忆深刻。

四、重视“自我表露”,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喜欢自我表露是孩子们共同的心理特点,尤其是这种表露能受到教师的夸奖,能使幼儿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在活动过程中,让他们充分进行表露。这样,既能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还能极大地调动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五、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任何一种活动形式,时间久了,孩子都会厌倦。冷漠的情绪会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引入竞争机制,这一难题便会迎刃而解。竞争能激活幼儿潜在的支力,能激起幼儿的进取心,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运用竞争机制,并配以各种形式的奖励,以表示对胜利者的赏识,对进步者的鼓励。有时可以是几句鼓励的话语,有时也可以是一朵小红花、一颗小星星……孩子们在热闹的气氛中会你追我赶,学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

当然,调动幼儿学英语的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还很多,如:谜语法、儿歌法、顺口溜法、歌曲法、形象教学法、肢体语言教学法等,我们要根据教学参考书及自己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六、创设多层次的课外语言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仅仅靠孩子每天20分钟的学习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学习只能让孩子掌握零星的单词,达不到学英语的目的。因此,教师应着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英语教学深入到一日常规的各个环节。

1.要坚持不懈地运用日常用语,将日常生活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如:早上幼儿入园时,对幼儿说Good morning. Nice to see you.在幼儿课间休息时,说Go to the washroom,please. Did you wash you hand?Drink some water,please.在幼儿准备进餐时,让幼儿认识餐具和介绍食谱等。如:These are plates/bowls…We have noodles/milk…for breakfast,etc.在非英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对孩子们说Stand up、Raise your hands、Put down your hands等。在生活中,要将双语生活情境贯穿幼儿一日生活中,抓住一切机会与幼儿进行交流,努力消除上课与生活的界限,不断丰富幼儿的语言,使生活与教学连接起来,打破固定情境对幼儿英语发展约束的认识界限,使他们在生活情境中自如地运用英语,让他们学得无意,学得随意,学得乐意。

2.创设物质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学习英语。在幼儿英语学习中,语言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安排一定的情景画面、活动工具和动手材料。在观察、操作中引发他们对英语的反应和使用。如:墙面设置,它是幼儿园环境布置中最大最为醒目的画面。它如同一幅大的广告,浓缩了教育内容和目的,还渗入了思想道德教育,给幼儿以直接的刺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如英语活动角,它是一个让幼儿通过对实物、图片、头饰等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在游戏中运用英语的一个区域。十分吸引孩子,孩子们只要一有空,就会主动地指读单词,或是两两结伴玩语言游戏,愉快地游乐于英语语言的气氛中。

篇5

《课程标准》就教材问题提出了“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用渠道” 的教学新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教材活用问题,如对教学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重要的是强调教师在教材灵活使用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的知识和才智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应包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教育教学的同时应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然渗入教师的才智,从而增加教材的资源内涵。

Harmer 在 How to teach English 里提到教材的使用问题。他认为,正是因为教材中一切都不是很精彩,也正是因为教师要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为此,对教材的补充、改编、替换就显得如此重要。正是在这时,教师为学生的利益与教材的沟通才真正起作用。

基于以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深入研究解析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从教材整合方法、整合原则两个角度,阐述一下初中英语教材的整合。

整合方法

方法1――转换。学生学习的材料如果是可以感受到的、生活中能触及到的,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更加主动感兴趣。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由于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迅速发展,某些内容会逐渐脱离我们生活的实际,失去生活感、时代感,因此我们把不符合学生认知现实的转换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方法 2――拓展。新目标英语这本教材,在七、八年级教材中,阅读类的短文大多是短小型的,缺乏丰富的文字素材和信息。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依据教材中文章的内容,从课外精选具有时代气息或学科前沿成果的资料,或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素材,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增加学生的思维量。

方法3 ――删除。对于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像某些听力练习、复杂的句式、较难的语法知识等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舍而弃之。

方法4 ――调序。我们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教学的需要,改变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进行单元内部教学顺序的调整或者是教材单元之间的顺序调整,使之有利于教学的展开和学生的接受。

方法5――深化。我们通过教材的主题思想、情感渗透、知识内涵等方面的深化,来实现我们教学的三维目标。如有关人物传记的叙事型题材,我们通过挖掘相关励志故事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与追求,有关食物、游乐、旅游型的说明文题材,我们通过挖掘相关风俗文化的介绍进行文化价值观的渗透,有关生活、成长的议论文题材,我们通过主题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恰恰是中考英语话题考点。

整合原则

教师在整合教材前,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说明,分析教材、“吃透”教材。英语教学是一个整体,教材也是一个整体。教师要用整体理念为指导对英语教材进行全程整合,才能够清楚地知道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应该如何整合教材。

总之,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我改变了过去较为孤立的使用教材的做法,以新课标作为指南,树立了科学的教材观,增加了教材整合的智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6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及时性原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可以说这两句诗道出了及时性原则的精髓。教师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时,或在学生遇到了困难,思维暂时受阻时,教师都应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一定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3 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能达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的效果。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4 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5 独特性原则

独特性,反映的是新奇、不同寻常的思维。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设计CAI课件时就必须对学生的各种发散联想予以详尽考虑。例如:在教授line(直线),circle(圆),square(方形),triangle(三角形)等词汇时,充分利用Authorware编程和有关工具精心设计文本、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并链接起来,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网状的结构。学生学习时可通过按钮把内容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根据图形提示识别单词之意,并联想起很多有关的词汇,进行人机对话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又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5.1 激情法。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

5.2 创境法。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5.3 设疑法。“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篇7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时所运用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接受和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培养更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是相对性。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其中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就唯物主义的观点而言,不管是何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只是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用这种方法解决什么问题,要做好利与弊之间的平衡。

二是针对性。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使教学过程更为顺畅自然,教师一般会采用自己比较熟悉和擅长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针对各种综合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三是综合性。教学方法应该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综合选择,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所以,教师既要重视示范、引导和点拨,又要培养学生观察、运用和创造的能力。只有有助于发挥两方面作用的教学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是多样性。语文教材当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观察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二、使用教学方法的原则

一是坚持启发性。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探索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本质上都应该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教师既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又不能放任学生自流,需通过正确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二是坚持培养三维目标。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工作应该实现对学生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学习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对于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优化教学方法,使它们更具启发性和针对性,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坚持因材施教。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因材施教就是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快乐、主动地获得知识。

三、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把这些教学方法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话,可以从以教为主、以学为主、教学结合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以教师的语言讲解为主,传递语文知识信息,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向学生讲授本堂课的语文知识,包括课堂导入、课程引导、介绍背景分析课文、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使语文知识更加系统化,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目前讲授法还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一堂语文课,教师适当的讲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能为了避免“满堂灌”的嫌疑而不敢开口讲,该讲则讲,而且还要讲透彻讲到位。

2.串讲法。串讲法一般是指教师把文章中的内容从字、词、句、段、篇章全部连贯起来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章进行概括,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理解。串讲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由教师单一的讲解转变为师生的双边互动,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讨论法。讨论法主要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集体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碰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2.研究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探索新知识、提高语文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法中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

(三)常见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1.问答法。这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回答问题,或者学生提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或者疑问,在小组内或者班内互动交流、共同解决。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情境来讲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美感染人、以情感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只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具体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并妥善实施,都会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努力探索,创新更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毛森梅.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1):125-126.

[2]苏敏.探索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6):76.

篇8

美术是选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 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中学美术教学究竟主要有哪些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有些什么要求,笔者有如下认为:

(一)审美性原则。1989年中央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 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并再次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 穿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可见,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二)直观性原则。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 语言表达清楚,这就只有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去形象地认识世界。如把握 构成美术的基本因素—一形体、比例、结构、空间、明暗、色彩、笔、墨、线条等,才能获得较明确的概念。

(三)启发性原则。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 极思维,以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填鸭式的满堂灌是起不到美术教学效果的。

(四)精讲善练原则。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不精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在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少讲,把所用之道理讲清楚,把重点、难点讲透,把方法、步骤和要求讲准确,以达到指导“善练”的目的。“善练”,就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严格的训练计划、方法步骤,按质按量地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

(五)以点带面,面向全体的原则。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生活条件、所处之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乃至天赋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 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即划一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

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唯一的办法,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在不同基点上去要求、提高。

(六)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性才能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发展学 生智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切不可忽视。美术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以上之中学美术教学原则,既有他们间的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他们配合起来,灵活地、创造性地遵循和运用。

二、认真研究和选择美术教学的方法

美术教学原则是美术课教学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于指导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性原理 ,也是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依据。认真贯彻教学原则,有利于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但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精神的要求和笔者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的经验体会 ,最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讲授法。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

(二)演示法。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 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三)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 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

(四)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 .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

篇9

        0 引言

        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各级管理主体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对企业的会计及经济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及影响和制约公司经营目标的各种因素实施约束与监督的管理活动。其意义不仅在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更重要的是对于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是贯彻《会计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尽管从观念到现实还很不完善,还有许多因素制约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完成,但狠抓内部会计控制是加强管理的关键环节,内控工作的完善、到位,各项管理工作的水平就会很自然地得到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促使内控工作各环节更科学、更合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内控方法的准确、合理运用尤为重要。 

        1 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 

        1.1 不兼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各单位按照不兼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兼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发挥。 

        1.2 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各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滥用职权。授权批准有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两种形式:一般授权是对办理一般经济业务时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通常在单位的内部控制中予以明确;特别授权是对特别经济业务处理权利等级和批准条件的规定,如当某项经济业务的数额超过某部门的批准权限时,只有经过特定授权批准才能处理。 

        1.3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各单位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1.4 预算控制要求各单位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 

        1.5 财产保全控制要求各单位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1.6 风险控制要求各单位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1.7 内部报告控制要求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1.8 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除上述内部控制外,还有文件记录控制、业绩控制和职工素质控制等方面。新《会计法》关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规定,实际上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严格程序、如实记录、定期检查等。实务中,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还应当考虑企业规模、组织系统和所有者权益等特点,经营性质、多样性及复杂程度等。 

        2 在内控方法的运用中要遵循的几项原则 

        2.1 内部控制应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人都不得拥有越权办理业务的权力; 

        2.2 内部控制要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岗位,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2.3 内部控制要保证涉及会计工作机构与岗位的合理设置、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 

篇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古老神秘的中国文化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 带动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旅游资料的翻译也就成了旅游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资料的翻译是跨国界、跨文化、跨社会的宣传活动。翻译工作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又面临各国文化与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困难。译者需具备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美学、心理学、市场经济学、广告原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 我国旅游资料的英译情况仍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拼写语法错误;措辞不当;滥用汉语拼音(中式英语);文化信息处理不当等等。

旅游资料是一种宣传资料, 其功能就是向读者亦即游客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历史背景, 文化特色,引起游客参观的兴趣,达到传播本地文化的目的。同时,旅游资料中所蕴涵的信息以文化为主,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历史考古到风土人情,无所不有,极具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因此,翻译旅游资料就是要把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转换到译文中,这才是旅游资料翻译的重点所在,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却给这种文化的转换带来极大的困难。有的译文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有的译文的语法杂乱无章,错误百出。有的译者强行按中文的句法进行翻译。那就无法达到其英译的目的——吸引游客。比如用hang foot building 来翻译吊脚楼让人无法想象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建筑物。下面就旅游业相关的几方面内容进行探讨。

旅游资料的翻译

虽然旅游资料的翻译应该以读者的文化为主,以译文为重,但是外国游客感兴趣的是旅游资料中与其不同的文化,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在读者接受范围内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如果译文不作任何改变照直翻译,不但令外国游客不知何意,而且还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达不到翻译的目的。那么译者应适当地增减文化点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所以采用删减、释义、类比、改译等方法。

典故是旅游资料中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谚语、某些作品等。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因结构固定,义在言外,已失去指称意义,只有语用意义,在直译以后读者无法理解典故含义时,要对典故作适当转换。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 意译向译文读者忠实地转达原文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如:“玉兔”为什么英译成“Moon Rabbit ”而不译成“Jade Rabbit”?让人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

旅游景点的翻译

旅游景点的翻译在旅游文化的介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译者对景点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学习,有条件的最好作实事求是的实地考察。想办法拉近外国游客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中国悠久历史中有许多着名事件,英雄人物,典故传奇等, 旅游资料中经常提到的许多风景名胜往往与他们有关。不增加说明,一般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有时候在翻译旅游资料中删减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多数外国游客阅读这些资料都是为了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增加一些旅游兴趣。

值得一提的就是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在翻译选词时更应该慎重。比如说“楼”在英语中有许多个对应语,并不是可以随便调用的。浩然楼译为Haoran Mansion,是因为这是一座公馆大楼式的建筑,岳阳楼译为Yueyang Tower,因为其形状类似塔, 而天安门城楼是众所周知的类似检阅台、主席台的建筑,故译为the Tian An Men Rostrum。

饮食文化的翻译

我国由于历史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众多菜系,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它的中、西文化差异、其原料成份及烹调方法等。如将韭菜合子译成Chive Box就会让人费解,何为“Chive Box”?看到“盒子”就直接对应了“box”? 可见译者在翻译菜单时对这种传统小吃本身还不够了解。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不禁想到了“dumpling”一词,其所指不仅限于“饺子”,还可以指其它食品,如:粽子、水饺、锅贴等,虾饺可译为Shrimp Dumpling,素菜锅贴可译为Vegetable Dump1ing。此类英译名现已广为接受,而韭菜合子的形状与饺子相似,体积较大,看似扁平,dumpling一词也可适用。综合考虑韭菜合子的制作方式,制作原料,笔者建议译为Fried Leek Dumplings。

在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翻译时,可采用直译:烹饪方法+原料名,如:清蒸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回锅肉Twice-cooked Pork、炖牛肉Stewed Beef 。音译+意译:麻婆豆腐 Bean Curd Sichuan Style、西苑饭店 Xiyuan Hotel。意译:红烧狮子头Braised Met Ballswith Brawn Sauce、棕子Pyramid -shaped Dumpling 。

公示语的翻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举办奥运会、世博会都需要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然而,当海外旅游者来华发现“Entrance Visa”(凭票入内)、“FeePark”(收费停车场)、“Ticket Office For”(补票处),Off Limits(旅客止步)等非规范英译的公示语时又会作何感想呢? 在北京,各街道路口都设置了路街名牌, 如“长安街”。路牌上汉语“长安街”置于汉语拼音“CHANG'AN JIE”之上组合共用。像这种路标中国人只看汉字就一目了然,而无看拼音的必要;海外旅游者不懂汉字,看了标注的汉语拼音也不会明白这“J IE”意味着什么。如能将拼音CHAN G'ANJIE 的“JIE”改用“AVE”或“AVENUE”岂不更恰当。公示语的应用功能特色公示语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公示语应用功能的不同直接导致英译公示语的语言风格、语气的差异。

突出服务、指示功能的公示语广泛应用于旅游设施、旅游景点、旅游服务、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街区名称、旅游信息咨询等方面,如:International Departure 国际出发、InternetCafe 网吧、Drinking Water 饮用水、Shopping Mall 购物商城、Information 问询服务、CarRental 租车服务。突出提示、限制、强制功能的公示语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公共设施、紧急救援等方面, 如:Turn Right 向右转弯、Slow 减速行驶、No Parking严禁停车。严格禁用生僻词汇,英语公示语的词汇选择非常重视公众化, 严格避免使用生僻词语、古语、俚语、术语。

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必须在汉英两种文化中对相同使用场合的具有相同功能的公示语进行一对一的汉英对译。一些具有中国本土意义的公示信息经确认实有必要保留,在暂时无法找到对应译法的情况下应当参照实际功能需要选择适宜形式风格进行试译,然后在部分海外旅游者中进行检验。在确认不会产生任何误解的情况下才可广泛应用。

总之,中国要实现在2020 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目标, 必须重视旅游英语翻译的作用。分析其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恰当翻译旅游资料,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旅游英语翻译得好,会唤起外国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有助于他们领略华夏千古文明的醇厚魅力,译得不好,则会破坏游客的兴致,影响我国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班主任的为人师表不仅影响着全班学生的言行,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情感会产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通常情况下,学生不仅听老师怎么说,更会看老师怎么做。所以,作为班主任,要时时在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

班主任要做惜时守信的模范;对待学生应平等相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做到感情丰富,情绪稳定;要有一种亲和力,使学生产生亲切感。通常班主任的人格修养和表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折射到班级的班风学风班貌上,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客观性原则

班主任工作应从变化的客观出发,防止认识上的主观主义。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思想、兴趣、爱好、健康、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等都不一样。所以作为班主任平时要多注意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3、公平公正性原则

班主任在工作时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处理每一件事都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绝不能分亲疏和感情用事。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讽刺、挖苦、谩骂,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不偏不倚。

4、民主性原则

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和学生应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说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要真心实意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要与学生交朋友,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并善于采纳正确的建议。作为班主任,在育人工作中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给学生造成无形的伤害。

二、班级情境教育的艺术

1、情感育人法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求班主任要学会用真诚的情感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在生活学习上对学生多帮助,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学生会对班级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关心,他们便会情绪饱满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良好的班风。因此,情感育人法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方法。

2、激情渲染法

激情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自信的洋溢,传递出奋勇向前的昂扬斗志。拥有了激情,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都将得到增强。作为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多多鼓励,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充满激情。

3、心境疏导法

班主任与学生在感情上的沟通和疏导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有件事对我触动很大,班里有位学生,平时性格开朗,成绩在班里也名列前茅。但在一次期中考试后因成绩不理想而变得有些垂头伤气,而且还经常上课迟到。课间,我就把该生叫到办公室,问他原因,他低头不语,于是当着很多老师的面我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此时的他不但不说,反而表现出很不服气的样子。我当时差一点“发火”,但忍了忍,心想他是不是还有其他隐情不便在众人面前说。于是我就让他先进教室上课。大课间休息时,我和他单独地进行了谈话,得知近期他爸爸在外打工,妈妈因病住了院,姐姐又忙于即将到来的高考,家中无人照看住院的妈妈,因此而影响了学习。为此,放学后我及时到他家里了解,情况属实。并且在医院当着她妈妈的面对他前期在班里的表现和成绩都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也客观地说明了近期的存在的问题,对他的今后提出了一些希望。并告诉他今后有困难时应及时给老师讲,老师和同学们会给你帮助的,不要埋在心里,影响情绪而耽误学习。第二天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一切恢复正常,学习成绩很快赶了上去,到了期末考试总成绩就进了班里的前三名。作为班主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我们的教育他才能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多一些,对路了,教育才会有效果。

4、换位移情法

篇12

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词汇的教和学作为大学英语课程一部分,也应体现这一双重性质。学生不但要有一定词汇量,而且应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此外,还要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教师应在传统词汇教学基础上进行改进,探寻出词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合适的方法。

一.词汇的教学原则

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独立的,又和其他环节相辅相成。它的教和学绝不是无章可循。教师应及时随时吸收新的东西,然后在原有经验上进行思考创新,探寻出适合自己,符合学生要求教学原则和方法。而对学生来说,词汇学习也不是简单机械的活动,它需要老师的正确原则和方法指导,需要结合自身磨合出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1.实用性

2015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与专门用途英语能力。在此,工具性突出了语言的实用性,而语言的实用性需要借助词汇来实现。对于大学英语学习者来说,首先需要加强基础词汇的学习,而后较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如写求学申请、求职申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突出具有实用性英语词汇,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学以致用。另外,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自主发现生活中高频使用词汇,并根据不同情景场合进行分类,吃饭、约会、购物等,可设置一些竞赛类项目如:模拟求职面试,生活小短剧。而学生则需要积极配合,逐渐培养自己词汇实践性的能力。

2.关联性

词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读音、单词的拼写等,词汇的含义需要借助上下文来表现出含义。因此,通常情况下,词汇学习多靠举例句实现。而传统上,一些例句太过于正式和学术化,与学生生活缺乏相应关联性,这就让学生感觉陌生难懂,很容易忘记词汇含义等。我们在讲解某些词汇时候,可以考虑以学生生活相关联事物作为切入点,这样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接触某些事物或事件时,相应词汇学习可能会得到加深。当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专业进行某些词汇的拓展。这种与专业的关联性有利于拓展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查阅资料等相关方面的学习。作为学生,要学会拓展思路,建立属于自己的词汇关联网。

3.新潮性

当今大学生是90后的一代,他们生活中大数据时代,思想开放,想法新潮,学习生活与信息密不可分。对于英语词汇学习,也应该是与时俱进,保持新潮性。例如,可以加入一些热词新词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鲜活性和发展性。如自拍selfie,闺蜜bestie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应发现关注新词热词,进而思考并查找如何用英文表达。

4.趣味性

英语词汇教学需要一定的趣味性,枯燥乏味的词汇让教师和学生感到头痛。教师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学生采用死记硬背方法,这都会影响词汇的学习和应用效果和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图片、动画、绕口令、打油诗、有趣英文片段等来辅助词汇教学。例如,在讲解commit一词用法时,让同学现场演绎该片段。

He has been committed to marrying me. Suddenly, he said to me he couldn’t marry me because he committed a crime and he would go to prison. I told him I would wait for him.

We have been together for 12 years but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his proposal for 10 years. I really don’t know why men are so scared to commit?

学生也可以开动大脑有意识地将英文学习变得有趣。

5.层次性

学生英语成绩水平参差不齐。词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具体水平进行分级分层教学。主要以中等难度词汇为准,可以适当增加高难度词汇,做到循循渐进。另外,针对具体词语讲解时,可以采取循序渐进方法,也即是先从学生熟悉词性含义用法讲解,逐步过渡到新的词性、含义和用法。

6.文化性

我们知道,词汇的教授不能仅仅局限在意义、语音等上,教师还应适时适量地解释词汇的文化性含义。文化性的适当突出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例如,比较常见的词汇“dragon”,该词在中西方文化中含义不同。此外,可以适时地讲解词汇背后的故事。例如“echo”,厄科(Echo)是一位希腊女神,因说话喋喋不休,受到天后的责罚,只允许她重复别人向她说的最后一句话。她狂热地爱上了英俊的河神之子那耳客索斯(Narcissus),却遭到拒绝。那耳客索斯厌烦地说:“别梦想我为你着迷!”厄科只能重复:“我为你着迷。我为你着迷……”从此厄科躲进山洞,不久憔悴而死。山洞里只余下她的回声,重复着别人的话。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时时往文化层面上靠拢,文化的渗透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合适的文化含义讲解能活跃课堂气氛,打开学生思维,提高词汇教学效果。

二.词汇教和学的方法

对教师来说,词汇的教授不是简单读音、词义的解释,词汇教学需要正确方式方法。否则,机械的灌输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无法触类旁通;对学生来说,词汇学习不是简单的识记,适当的方法才能让词汇学习事半功倍。

1.多渠道涉猎英文素材

我们都知道,课本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这就提出了对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要求。教师当然不能只是在课本上下功夫,应把视野放宽,多增加自己知识量,这样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融会贯通,给学生树立正确榜样,逐渐让自己的词汇教学理念渗透到学生中。另一方面,大学生仅仅学习课本上的文章和词汇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多看英文类材料,例如可以根据自己水平多涉猎多形式多主题的英文材料,可以读英语文学作品,浏览一些英文网站,可以涉猎英语期刊、杂志等,学习演唱英文歌曲,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剧等。英语的学习材料无处不在,只是需要花费时间去学习。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进行学习,如“英语流利说”,“百词斩”,“可可英语”。

2.学会举一反三

识记英文词汇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当然不是死记硬背。记忆英文单词可以从几方面下手,但核心原则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首先,可以从词汇外形记忆,对相近相似单词进行对比记忆,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要求学生进行相关词汇收集和分类。例如:dessert和desert,dump和dumb等。第二,可以让学生根据读音记忆单词,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单词进行归类,如weak和week、course和coarse等。再者,根据词汇含义进行归类。这个归类可以分为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如,可以将所有餐具归类,总结人物表情。如,看到北冰洋正确表达,就应考虑其他三个大洋如何翻译。最后,也是最常见的记忆单词方法“词根词缀法”。当然,词根词缀法也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学生可以就某一个词按照“词缀法”中词性原则进行梳理总结,找出更多相关词汇,如assure-assuring-assurance等。另一方面,可以总结特定含义词缀,如表否定的前缀和后缀,in-,non-,un-,dis-,-less,-proof,-free等,然后将适用这些前后缀词汇归类,标出特殊词汇的特殊词缀。

3.及时检测和学以致用

词汇学习效果如何当然需要检测。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检测,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方式如听写、造句、写文章,出词汇测试题等进行测试。当然,教师可利用互联网优势,例如使用某些平台进行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如利用“问卷星”进行词汇测试,利用“批改网”等平台布置相关作业。这样会大大提高效率,且生成的数据会有效反映学生情况,教师可以根据每次的数据制定相应策略。当然,学生自己可根据自己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学生可以下载相应APP,如“可可英语”自我学习和检测,之后分析结果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词汇学习中另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用。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记忆,而不是学以致用,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正确的使用是对词汇记忆的加强,是学的结果,也是新的学的开始。学生要尝试使用新学会的词汇,这个使用包括阅读、写作、翻译、口语等。

词汇犹如语言大楼的砖块,它的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无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需要方式方法。一方面,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人”和“监督人”角色;另一方面,学生学会有效配合教师,并形成自我学习方式。当然,教和学当中少不了“互联网+”大形势下各种软件平台工具的使用,它要求教师和学生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更为有效词汇教和学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艾娟.词汇学习策略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6):141-143.

[2]潘育春.大学词汇教学策略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06(21):271-272.

[3]秦苏芳.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技巧探析[J].中国科技翻译,2000(4):37-40.

[4]吴慧姗.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56-15

篇13

摘要:预防原则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二甘醇牙膏”事件便是预防原则向国际贸易领域渗透的例证。风险社会理论的勃兴和科学本身的不确定性为预防原则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背景及内在的合理性。作为立法理念与风险管理理念,预防原则实际上已为许多国家普遍采纳。另外,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并未否定预防原则的发展空间。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占据中心与主导位置的我国,预防原则应当居于与发展原则同样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预防原则;国际贸易;争论;发展;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F7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3-0080-05 收稿日期:2007-10-31

2007年6月1日,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进口警报称,从中国进口的牙膏中检出最高4%的二甘醇,警告消费者不要使用中国制造的牙膏,同时对进口自中国的一批牙膏采取了扣留措施。随后该“二甘醇牙膏”事件不断扩大:新加坡建议消费者停用含有二甘醇的两个品牌的中国牙膏。香港海关呼吁市民停用三款含有二甘醇的牙膏。随后6月19日,日本新泻县宣布,他们从中国生产的名为“瑞穗(MIZUHO)牙膏QX”的一次性牙膏中检测出了二甘醇,并在日本开始回收该产品。对于“二甘醇牙膏”事件产生的原因,许多业界专家认为是各国及地区对牙膏产品执行不同标准的结果。但我们应注意到该事件的不同寻常之处:首先,中国卫生部组织专家对牙膏中二甘醇的危害性进行的评估表明,二甘醇属低毒类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由于代谢排出迅速,迄今尚未发现有致癌、致畸和诱变作用的证据。欧盟食品科学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规定,每人每天摄入不超过0.5mg/kg(千万分之五)的二甘醇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其次,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在进口警报时称:“目前在美国还没有收到关于牙膏中二甘醇毒性的任何相关报告,但本机构对二甘醇给特定人群,如儿童或患有肾脏、肝脏疾病的人群带来的潜在风险表示忧虑,牙膏中的二甘醇对这些人群存在低度的但值得注意的毒性和损害风险。”也就是说,上述国家和地区在对含二甘醇的牙膏产品采取贸易措施时,实际上并没有充分、确定的科学依据。笔者以为对该事件的处理不应仅限于健全牙膏生产技术标准,禁止使用二甘醇作为牙膏原料的补救措施。二甘醇牙膏事件应引发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实际上它昭示了全球范围内预防原则在国际贸易领域的渗透及应用。

一、预防原则的发展轨迹及理论纷争

(一)由国际环境法向国际贸易法的渗透预防原则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联邦德国,最初其核心理念是社会应当通过认真的提前规划和阻止潜在的有害行为来寻求避免破坏环境。1976年德国的空气污染防治法第一次将该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则,并用以指导政府与污染者之间的谈判,随后,德国将该原则介绍进入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国际宣言与条约。1984年通过的《第一次保护北海国际会议宣言》,其序言规定,国家采取行动前不必等待损害后果的证据。此后通过的系列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国际法律文件都承认预防原则,这些文件几乎覆盖了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包括空气污染、渔业、森林、能源、永久有机污染物等。其中关于预防原则的最著名论述出现在1992年的《里约宣言》第15条:“为了保护环境,各国政府应该根据其能力广泛采用预防措施。在有严重或不可逆转的损害威胁时,缺乏科学确定性不应被用来作为延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退化的理由。”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环境与贸易之间愈益密切的关系,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出发,禁止或限制对环境有潜在损害的物质的国际贸易成为必要的举措,由此推动了预防原则向国际贸易领域的渗透。目前在国际贸易领域涉及预防原则的国际法律文件主要有WTO《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以下简称SPS协议)与2003年9月生效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SPS协议在强调科学依据的前提下,也考虑了缺乏科学依据的例外。其第5条第7款规定:“在有关科学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一成员可根据可获得的有关信息,包括来自有关国际组织以及其他成员实施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信息,临时采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各成员应寻求获得更加客观地进行风险评估所必需的额外信息,并在合理期限内据此审议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在《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中预防原则这一概念不仅出现在其序言中,同时还出现在其正文条款中,其第10(6)条和第11(8)条都规定:在顾及对人类健康构成风险的情况下,即使在转基因活生物体对进口缔约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所产生的潜在不利影响的程度方面。未掌握充分的相关科学资料和知识,因而缺乏科学定论,亦不应妨碍该缔约方酌情对转基因活生物体的进口问题做出适当的决定,以避免此类不利影响或将此类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

(二)围绕预防原则的主要争论尽管预防原则似乎呈现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围绕预防原则展开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歇。就争论的主题而言,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主要有:预防原则在国际法中的地位问题,预防原则本身的定义问题,预防原则实施的后果问题。

关于预防原则在国际法中的地位问题,有观点认为。预防原则被数十项多边环境条约所采纳且为其中重要的原则,不仅对成员方有约束力,而且采取该原则的国家实践是划一的,所以已成为国际习惯法的一项原则。有观点则认为,现在预防原则还没有形成国际环境法领域的习惯法,但很多国家愿意在处理缺少确切科学证据的环境风险时,使用与其相关的方法或措施。预防原则也并未成为WTO法中的一般法律原则和国际习惯法。还有观点认为,预防原则是国际环境法领域正在形成中的习惯法。

关于预防原则本身的定义问题,争论集中在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质。在上述公约或宣言中,关于预防原则的表述显然并不一致。针对这种情况,国外一些学者在考察许多关于预防原则的陈述后,力图对其内容结构做出概括。N.A.曼森认为在环境法领域,预防原则的普遍结构包括三部分:首先是损害情况,决定了是否应该采取该原则;第二部分是知识状况,它体现了人们对环境活动和环境影响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水平;第三部分是对环境补救的具体规定,这是决策人针对环境活动所应采取的措施。而Deborah Katz则将预防原则拆分为四大要素:风险可接受度。根据不同风险程度应采取的合理预防措施,风险程度和收益的综合性评估,科学不确定性级别的确认。上述分析无疑使预防原则的内容趋向清晰化,但却仍无法解决该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因为每一个部分/要素内部尚有许多问题不具有确定性。比如,如何确定哪一等级的风险

是不可接受的?“严重风险”,“不可逆转的风险”和“一般风险”的界限在哪里?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答案将完全取决于各国主管当局基于对每一特,定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做出的判断。因而,从理论上而言。预防原则可以适用于任何风险,各国甚至可以将可接受的风险标准定为“零风险”。预防原则的应用需经过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两个阶段,从逻辑上而言,风险评估由专家负责,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由政府做出决策,采取预防措施。但实际上,就特定的风险,政府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经济、社会、传统、伦理、环境及措施的可行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至于“合理的预防措施”,具体包括哪些措施?措施实施的时间有无限制?另外,预防原则已由国际环境法领域渗透至国际贸易法领域,那么在这两个领域中是否可适用同一个定义?我们需注意到这两个领域的一些区别:比较而言,国际贸易领域的科学知识水平要远高于环境领域,基于生态系统对生态风险反应的复杂性,强调环境领域中科学的不确定性更为重要;国际贸易法的原则与规定除了关乎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健康与安全外,还关乎全球性的自由贸易体制,国际贸易法领域中的预防原则既要保护环境,保证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健康与安全,又要避免对自由贸易体制的过分阻碍。

关于预防原则实施的后果问题,人们主要担心该原则会被各国政府滥用,沦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实施预防原则会使我们“考虑某些风险但同时忽略另一些风险”,“妨碍投资,扼杀有风险性的创新,阻碍经济发展,从而使人们更易受到风险的侵害。”前一种观点其实更多地反映了对预防原则定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担忧。后一种观点则基于成本与收益的经济学分析,其结果的得出存在一个前提:预防原则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天然的冲突,发展的利益优于实行预防原则可能带来的其他收益。

二、预防原则在国际贸易领域存在与发展的趋势判断

在立法上,预防原则虽已由国际环境法领域渗透到国际贸易法领域,却并未在国际贸易法中取得名正言顺的原则性地位。在WTO成员提交给争端解决机构涉及SPS协议的争端中,有五个争端与预防原则有关(欧共体一影响生物技术产品的批准及销售措施案WT/DS291、WT/DS292、WT/DS293,日本苹果案WT/DS245,日本农产品案WT/DS76,欧共体荷尔蒙牛肉案WT/DS26、WT/DS48,澳大利亚鲑鱼案WT/DS18):在欧盟内部则有PfitzerAnimalHealth V.Council,ArtegodanV,Commission,Monsanto AgricolturaItalia等众多涉及到预防原则的案件。但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定中,没有一个明确支持了援引预防原则的合法性,欧盟虽一直致力于将预防原则发展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但尚未形成清晰的定义和操作规则。这些都为预防原则的前景增添了不确定因素,但笔者却以为预防原则在国际贸易领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很可能最终成为国际贸易法中的基本原则。围绕预防原则的争议的解决仅取决于该原则自身的发展与健全。

第一,预防原则的产生与发展存在深厚的社会背景及内在的合理性。

首先,基于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深刻反思,风险社会理论勃兴。1986年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出版《风险社会》一书,提出“风险社会理论”。贝克赋予了“风险”一词新的涵义。他认为“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在乌尔里希・贝克看来,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文明正在从工业社会(第一现代性)转向风险社会(第二现代性,或反思性现代性)。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生产与分配的逻辑正在取代财富生产与分配的逻辑而成为时代的主题和社会的中心组织原理。这意味着,在风险社会中,随着人们的基本需要已经(西方国家)或正在(非西方国家)得到满足,人们将把健康、安全和环境置于优先的地位来加以考虑。如果一项政策或决策会给人们的健康、安全和环境带来巨大的风险,那么人们宁可暂时放弃这项政策或决策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不愿拿对自己的福利来说是如此重要的健康、安全和环境去冒风险。对健康和环境的这种优先考虑使得人们把回避风险看得比获取利益更重要。这种认识与生态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奥雷利奥・佩西的“新人道主义理论”相契合。佩西在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把以需要为中心的发展观转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上来。所谓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也就是将人和人的存在及生活方式放在一切中心的发展观。

其次,科学在本质上的不确定性使预防原则的存在具有内在合理性。科学知识自身的不确定性会带来风险。依传统观念,科学即真理。但是按照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科学只有概率意义上的真理性或确定性,即科学在本质上具有不确定性。相对于无限广阔的世界,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范围始终是有限的,人类不可能确切知道所有事物的初始条件及其未来的全部信息。另一方面,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微妙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科技活动却把世界分成一个个部分、方面去研究,难免片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如风险社会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吉登斯所言:“科学理应使世界的可预测性增强,但与此同时,科学已造成新的不确定性一其中许多具有全球性,对这些捉摸不定的因素,我们基本上无法用以往的经验来消除。”关注制度上的解决方式,“通过风险的精确推算,通过一系列的信号灯和指示器,我们现在就可以对未来的灾难未雨绸缪,制定出关于预防预警、事故赔偿、善后处理等一系列预案,从而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

第二,预防原则作为立法理念与风险管理理念实际上已为许多国家普遍采纳。

尽管对于预防原则在国际法中的地位存在争议,对其定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批评不断,但考察典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立法就会发现,作为一种立法理念与风险管理理念的预防原则实际上已为多国普遍采纳。欧盟是预防原则的积极倡导者与实践者。《欧洲共同体条约》第174(2)条明确将预防原则规定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而根据该条约第152条,欧共体所实施的一切政策和行为应该确保人类健康保护水平的提高。以此为前提,欧洲法院通过系列案件的裁决成功将预防原则推广适用于公共健康领域。2005年2月28日由法国议会通过的环境使得预防原则成为法国宪法的一部分。可以说,预防原则已成为欧盟法中的一项一般法律原则,它要求欧盟及各成员国当局采取合适的措施以预防给公共健康、安全和环境带来的特定的潜在风险,对公共健康、安全和环境利益的

保护应优于对经济利益的保护。为统一各成员国对预防原则的应用。促进预防原则自身的发展,2000年2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一个通报(Communication fromthe Commission On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r COM(2000)),旨在陈述其对预防原则的理解;确立应用预防原则的指导建议:在科学不确定情况下,就如何评估和管理风险确立共同的理念;避免使预防原则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隐蔽形式。

相对于欧盟对待预防原则的积极态度,美国似乎采取了对立的主张。对于以预防原则为基础的《生物安全议定书》,美国选择拒绝加入;在转基因产品贸易中。2003年美国就欧盟针对转基因农产品的“事实上的禁止”正式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从而引发了欧共体一影响生物技术产品的批准及销售措施案(WT/DS291)。实际上该案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转基因农产品种植大国和以预防原则来对待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欧盟及其成员国之间针对转基因农产品贸易而引发的长期对立的结果。尽管,美国在国际会议等多种场合都表明其坚持“充分科学依据”的立场,但反观美国国内的决策,我们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2000年的美国星连玉米事件上,预防原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法国安万特(Aventis)公司美国子公司AventisCropScience研发的星连(Starlink)转基因玉米制作的食物被指会引起食用者的过敏反应,但问题在于。对食物的过敏反应并不是只发生在转基因食品上。世界各地都有相当多的人也会对大量的传统食物有过敏反应。并且,最初的研究没有得出确切的科学证据以证实星连玉米在食用方面存在不安全性。但最终为了避免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后果的产生,美国政府下令回收了市场上所有成分中含有星连玉米的食品,并由环境署在2001年1月宣布撤销对星连玉米的许可证。同样,在本文开头提及的“二甘醇牙膏”事件中。美国在未掌握二甘醇对人体毒性的确切科学证明的前提下,依然毫不犹豫地发出进口警报,扣留来自中国的一批含“二甘醇”成分的牙膏产品。此举正是对预防原则最好的践行。可见,在对待风险原则的态度上,实际上美国采取的是“外松内紧”的实用主义态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生物种植及转基因产品出口大国,为实现贸易利益的最大化,需坚持“充分科学依据”,反对预防原则;在国内,则视环境、人类、动物与植物的健康利益高于经济利益,积极践行预防原则。美国并非反对预防原则,只是反对他国对其适用预防原则。

第三,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并未否定预防原则的发展空间。

尽管,迄今为止在与预防原则有关的五个案件中(详见本文第二部分),WTO争端解决机构尚未有明确支持预防原则的裁定,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争端解决机构也从未明确否定过预防原则的意义。在欧共体荷尔蒙牛肉案中,WTO上诉机构认为SPS协议第5条第7款反映了预防原则,对该原则的法律地位未给予正面回答,认为对于该原则是否(至少在国际环境法领域之外)已被广泛接受为一项国际法的一般法律原则或国际习惯法的问题无法做出回答。在欧共体一影响生物技术产品的批准及销售措施案中,专家组就预防原则的法律地位问题仍然拒绝表明观点。在该案的裁决中。专家组虽然认定欧盟对转基因产品“事实上的一般性禁止”导致了其在处理特定的批准程序时产生不适当的延误。但并没有认定以预防原则为基础的欧盟转基因产品管制体制在总体上与WTO规则相冲突。2006年11月26日争端解决机构采纳了专家组报告,根据该裁决,欧盟将修改与之不符的转基因产品管理制度,但因为欧盟Regulationl892/2003关于转基因产品强制标识之规定的继续存在,欧盟实际上只是将预防原则的应用由政府转为个人。由消费者基于自己对转基因产品风险的判断和价值考量,做出购买与否的决定。许多国家对预防原则展开讨论,例如瑞典已经开展了在适用预防原则时究竟应该进行成本效益还是非成本效益的讨论。欧盟坚持新一轮多边贸易体制谈判应包括对预防原则定义的讨论,认为预防原则应该允许在并未证明存在明显风险时从健康卫生预防角度出发实施贸易禁令。考虑到全球对环境、人类健康的持续关注,预防原则有可能成为WTO后续谈判的议题之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