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3: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济发展案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45-02
1前言
就目前来看,我国旅游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各个地方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与地方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方经济想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旅游文化的开发。山西省左权县,总体面积2023平方千米,左权县涵盖淳朴的民风、传统民族文化以及峻秀的山川,这些独特、丰富的资源是左权旅游文化的精髓,也是推动左权县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2左权旅游文化的类型
21古文化
左权县的历史悠久,涵盖的古文化十分丰富。郭守敬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仪器仪表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以及天文学家,他发明了很多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左权县紫金山书院以及郭守敬观象台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与地位,紫金山上不仅有很多美如画的自然景观,还有很多人文古迹,特别是古代科技文化。对于左权县古文化的合理开发,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左权县旅游风景区,增加左权县的旅游收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22军事文化
战国时期,辽阳邑是赵国西部非常重要的一个镇区,即左权县。左权县中的古兵寨与紫金山“三关一院”涵盖了大量的古军事文化,时期,左权县作为太行山抗日的主要革命根据地,很多抗日英雄都牺牲在左权县。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等新闻媒体人员血洒左权,是当今世界新闻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左权县中完整保存的高大石头房,是时期白求恩医院的旧址,还有一些墙壁上写满了朝鲜文字,诉说着当年朝鲜的英雄事迹。在军事家的眼里,左权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风水宝地,八路军曾经在左权县驻扎了5年左右,麻田八路军总部的旧址中,彰显着左权、、等民族精英的英勇事迹。左权县涵盖的这些军事文化,对于游客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应当重视军事文化的开发,将其作为左权旅游文化的标志。
23民俗文化
左权县的民间文化艺术十分浓郁,地方文化独具风味。左权县中的小花戏子、民歌在民间流传的范围较为广泛,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一种富有乡土气息、曲调风格多样的民间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区域。左权县的民众基本上从小就会唱歌、跳舞,如郝玉兰、冀爱芳等左权民间歌手唱遍了山西,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除此之外,一江晚霞剪纸馆、魏建忠曙光钱币博物馆、古婚书馆等,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左权民俗文化的内容,左权县从来不缺书法、剪纸、集币、绘画、刺绣以及集报等民间艺人。
24影视文化
张艺谋与吴天明共同拍摄的《老井》,拍摄地就是在左权县,这部电影曾经轰动了全世界,2001年左权县玉茭村中的150口枯井才打出水,在回首左权县掘进那一段往事的时候,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份勇敢、执着的精神。
3左权旅游文化主题的开发
现代旅游,是一种高层次享受与文化再创造,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真实体现。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它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文化主题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整合现代人的内心需求,左权文化具有丰富、独特的内涵,能够有效地满足现代人对于生活的精神追求。
31度假游玩
人们对于自然的崇尚与情感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现代人在生活中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享受。左权县中,龙泉沟的气候条件非常好,洞、林、水、寺以及山等一系列旅游景观应有尽有,非常适合人们在此度假游玩;人们在左权旅游景观中能够体会到“密林深处有人家,牧羊坡上唱民歌”的浪漫之情,使游客完全融入到左权县旅游文化的氛围中。左权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可以将度假游玩作为主导。
32红色之旅
就目前来看,人们越来越崇尚历史,红色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了解与掌握历史的必然方向。左权县具有的独特历史背景与地理条件,使它涵盖了非常丰富精彩的军事文化内容与故事。左权旅游文化主题开发过程中,可以将红色之旅作为左权旅游文化的主题,借助抗日根据地,能够与黎城、武乡之间达到一个互补效果,加强左权旅游文化主题的鲜明性。
4左权旅游文化开发的营销策略
41营销思路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地方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只有不断地对地方文化进行合理的创新,促进地方文化中的认同进程,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想要达到一个良好的文化认同,就必须对文化形象进行合理的营销策划。优秀的文化形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不仅能够进行招商引资,还能够吸引大量的旅游产业人才。所以,在对左权旅游文化主题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树立一个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富含地方特色以及积极健康的旅游文化形象。
左权县境内包含了太行山最高山峰孟兴垴,可以将其改名为“左权峰”,在左权旅游文化营销过程中将太行山最高山峰与左权县紧紧联系在一起,将红色之旅作为左权旅游文化中的主题,将度假游玩作为左权旅游文化开发的主导,然后推出相应的旅游文化产品。
首先,将左权县中的民歌作为左权旅游文化产品的形象,对其进行包装,以传承传统民歌曲调为前提,创新左权县人民的生活内容,利用各种媒体、网络在市场中进行宣传,并且重点将左权县中的英雄事迹进行突出,纳入太行山“红色之旅”这一旅游文化主题中,并且与一些发展成熟的旅游景区进行合作,对左权旅游文化产品进行联合销售。
其次,应当兴办文化产业,对一些文化设施进行合理的运作,在左权县中将民间工艺品与收藏品集中在一起,可以在左权县中设立一条民俗文化街,并且还能够借助当地新闻媒体举办相应的民歌大赛或者民歌节等,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左权旅游文化的影响力,还能够对新人进行选拔,充分地对左权县涵盖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挖掘。
最后,应当对现有龙泉沟景区中的景点范围进行扩大,在对旅游文化产品进行设计与生产的过程中,将度假游玩、红色之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根据左权旅游文化市场上的实际情况,对左权旅游文化产品进行合理的组合;左权县各个旅游景区还应当设定多经典一票制的收费模式,对各个旅游景区中的收费价格进行统一,然后推向旅游市场,达到旅游文化开发促进消费增长的目标。
42服务行为
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是人,左权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规范服务行为非常的重要。左权旅游文化营销服务行为应当充分体现出左权独特的民族风俗,设计与左权文化、景观相协调的服饰,对于不同特色的左权旅游景区,对于各个景点的设计要体现出不同色调与不同风格,使左权旅游景区服务人员的服饰、造型等一系列事项能够协调统一、富有特色,与旅游景点相互融合。同时,左权旅游景区中导游队伍的专业性、服务性水平直接影响着左权旅游产品营销与左权旅游文化传播状况,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导游队伍的健全,为了能够确保左权县纯正的民族风俗能够吸引广大的游客,可以在一些特色景区中配置当地人作为向导,使游客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左权旅游文化具有的特色,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左权旅游景区的游客量,扩大左权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5结论
本文通过对左权旅游文化主题开发作为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实践证明地方旅游文化的有效开发,在促进地方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杰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2)
[2]雷清旅游业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推动作用探析――以陕南为例[J].中国商贸,2011(23)
党的十强调,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独特的示范作用。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落脚点是在中部县域,重点、难点在中部县域,必须根据中部县域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发展要素,转变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推进中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中部县域自主创新力度,发展低碳经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本文试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就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一理性的梳理。
一、湖南省长沙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
1、湖南省长沙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湖南省长沙县自古为三湘“首善之区”,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县”、“最具幸福感县城”等荣誉称号。2011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排名中,分别位居第18位和17位,均列中部第一。人均GDP8035元,城镇化率51.99%,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见下表。
中部地区各省县域经济平均规模与长沙县对比一览表
中部地区
省份 平均县域人口
(万人) 平均县域GDP
(亿元) 平均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山西省 25.93 68.93 4.22
河南省 66.74 174.90 6.03
湖北省 57.02 125.33 5.37
安徽省 80.30 119.21 7.28
江西省 43.66 82.48 6.28
湖南省 58.36 128.98 4.91
长沙县 80.38 789.90 96.90
2、湖南省长沙县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过程
改革开放前,湖南省长沙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典型农业县,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对外封闭,经济体制单一,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停留在温饱阶段。到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仅2亿余元,工业总产值为6800多万元,财政收入只有1919万元,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为51:32:1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27元和143元。1978年,党的的召开,拉开了长沙县改革开放的序幕,经济发展方式开始由粗放经营逐步向集约经营转变。
一是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199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0:42:18,以工业为主的二产业首次超过一产业,并在三次产业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2011年底,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5:73.2:20.3,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70%,约有70%的财政收入和农民新增收入来自于工业。
二是实现分散化向集约化、集群化的转变。湖南省长沙县90%的企业都集中在“一区六园”,95%的工业产值来源于“一区六园”,并逐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及家电三大支柱产业和食品饮料、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印刷包装等主导产业。
三是经济增长逐步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转变。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建立了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1家,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3%。节能降耗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二、湖南省长沙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促进中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系统问题,湖南省长沙县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发展要素,转变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推进中部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中部县域自主创新力度,发展低碳经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1、建设生态文明的两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湖南省长沙县效率优先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业已面临资源瓶颈等诸多深层次因素的挑战,经济快速发展与土地、能源、重要原材料短缺矛盾及国家对土地利用、能源节约、二氧化碳以及污染物排放更高要求使发展压力增大,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成为一个紧迫的重大课题。县域绿色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关工作,包含绿色经济、生态保护、宜居环境、两型社会、低碳经济等内容,需要增强分析经济发展的成绩与代价、产出与投入和节能减排等工作能力,加强技术进步和统筹发展等工作手段。
一是注重规划,制定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城镇规划等,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主动选择污染少的合适项目,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中集聚集约效应;二是注重功能区建设,将县域划分不同功能区,统筹发展,积极推进两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拓展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三是注重城乡统筹,建设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农村地区分散型农户及乡村学校污水处理工程、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及其清运系统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四是注重环境生态建设,加强“两河”流域林地、湿地保护力度,建设浏阳河、捞刀河风光带,加快推进绿色市政建设,创造低碳出行条件。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就是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使县域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湖南省长沙县二产业比重过高,三产业比重偏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仍然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要打好“转换牌”,着力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借鉴工业组织形式培育农业市场主体。推进组织创新,重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上市,提高产业化水平。二在现有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可持续节能环保建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形成“高端产业自主化,关键部位自产化,产业布局集群化”的良性发展格局。三要把发展“生产业”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铁经济、空港经济,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会展业、金融保险、工业设计等生产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经济等都市型经济业态;进一步提升房地产、社区服务、农村服务等生活业发展水平,推进商贸服务、休闲旅游、房产装修、汽车服务等生活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3、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从总体上看,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金高投入的状况和严重依赖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严重依赖引进技术,部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提高原自主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是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催生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的支撑。湖南省长沙县要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须在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
要进一步增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理念,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上来,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体制和环境。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和支持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构建以技术为中心的集成创新体系,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加快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骨干企业。在重点支持梅花新能源汽车、远大集团、顶立科技、众兴新材、瑞翔新材料等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做大优势,突出特色,树立自主创新发展的理念,着力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要促进技术要素与自然资源要素、人力资源要素、资本要素的有机结合,集中力量开发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为特色产业的发育和成长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迟福林.“十二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与重点[J].新华文摘2011.3
[2]姚永康.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研究.[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12.
[3]浅谈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河北博才网.2013.10.8.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78-02
一、前言
发展经济学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一门综合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现代新兴经济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近年来,国内多名教授和学者对这门新兴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何忠伟等指出,发展经济学教学除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主流教材和主流文献外,教学内容设置应突出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政策分析和经济形势分析等。王文青等认为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发现对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选取的案例质量不高,本土化案例库建设滞后。穆月英认为发展经济学在授课内容上关于中国发展的相关内容应该占有一定比重,在授课方式上传统教学与互动式讨论相结合。鲁静芳等尝试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引入“六步参与式教学法”。杨清认为发展经济学教材内容刻板,案例陈旧,授课老师可在教学中结合时政,引入大量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比较突出,但对民族院校在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如何选取民族地区的发展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增加民族院校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为发展经济学课程在民族类院校的开展做出有益的探讨。
二、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意义
发展经济学课程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解决如何加快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地增长的问题,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做好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从推动各民族和谐发展的角度看,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方面看,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经典的理论模型,以及认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外,还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发展环境,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看,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资本形成、人力资源、人口流动以及经济发展中优先顺序的选择等章节中,以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民族地区为研究案例,使得理论学习更接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从而提高民族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资本形成章节中,以某民族自治区为例,结合当前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现状,分析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和地位,以及地区资本来源、资本结构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等问题,通过课前案例准备、课堂案例展示和讨论及课后的案例总结,了解各地区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定位,既要充分利用资本,也要注意不能过分依赖资本。
从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方面看,试图找到一套适合民族院校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依据各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引入互动式案例教学方法,与课堂讨论、小组案例分析,以及参与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投入地学习,并最终能学有所用,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寻找和选择更加适宜的发展道路。
三、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发展经济学课程中的实现路径
发展经济学是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世界经济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民族院校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需要从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具体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针对当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结合发展经济学课程特征及主要教学内容,建立发展经济学民族地区案例库,并在教学中推广运用,最终推动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首先要克服发展经济学教材案例陈旧等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发展经济学课程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比较起来是一门非常年轻的课程,从20世纪40年代形成以来,其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经济学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近年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资本等概念也进入了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然而,与本学科的快速成长不太协调的状况是,发展经济学课程教材的更新相对滞后,特别是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案例分析基本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学生在学习和分析过程中普遍感觉与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脱节。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发展经济学课程各章节研究内容,设计有足够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要结合民族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难度并不大,但是,因其探讨的经济理论和发展问题都是基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与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已学课程所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有较大反差,因此,同一理论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可能截然相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觉无所适从。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环境的差异,熟悉本课程的研究基础。因此,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抓住民族高校学生的特点,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最后要综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引入多种教学手段。为了与发展经济学案例式教学方法相呼应,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的各类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民族地区社会调研等一手资料,通过图片、视频或是民族地区同学的家乡介绍等各种方式,丰富案例的展现形式,让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时有更直观的认识。在每一次案例分析结束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和完善案例内容和分析讨论的结果,不但让学生们对每一个案例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通过每一届学生对案例数据和内容的更新升级,能够持续性地保持每一案例分析的连续性,因而每次学生面对案例时都是最新的资料和数据。
四、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最终目标
民族院校与一般院校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构建适合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体系的实质是通过以案例式教学方法为中心,综合互动式教学方法、情景式体验教学方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教学形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各民族地区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经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改进教学的实际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让各民族地区学生能够理解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路径,并能找出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和改善的方法。
通过建立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学课程案例库可以改善和解决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解决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教材适用性差的问题。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不适应教学目标定位的要求,缺乏自己的特色,不能体现出民族院校课程在教学目的上的不同要求;在结构、内容等方面也不能体现出民族院校的特点。因此,民族院校应该加强适合自己的教材建设和案例分析库,通过选择相应教材(适当时间应该自己编写教材)完成教学内容体系的选择与完善。二是解决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体系欠缺的问题。目前民族院校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或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将课程的理论发展与实际问题很好地联系起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构建一套适合民族院校的发展经济学教学方法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三是解决学科教学和科研落后于实践发展问题。学科教学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落后国家或地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特别是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教学,我们缺乏难度适中、理解性很好的案例教材。教师通过与各民族学生一起参与民族地区实际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寻找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案,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以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县十二次党代会和县经济发展环境整治优化活动动员会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创建“重法制、讲信誉、高效率、优服务”的经济发展环境,为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二、整治内容
1、保证政令畅通。重点解决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行其是,不顾大局和部门、小团体利益至上、政令不畅通等问题。
2、转变工作作风。重点解决机关纪律松驰、办事拖拉,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和串岗聊天、上网玩游戏、上班办私事等不良行为。
3、规范执法行为。重点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办事不公、乱收费、乱罚款和、违法行政等问题。
4、加强诚信建设。重点解决不守诚信、不履行承诺、不按规定办事,道德失范、言行不一、坑商骗商,损坏部门形象等问题。
三、方法步骤
经济发展环境整治优化活动从现在开始,至年11月3日结束,整个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宣传发动和自查自纠阶段。从现在开始至9月23日结束。
一是宣传发动,要开好全局干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县长讲话和县委、县政府关于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活动方案》和《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把县会议精神及时传达到每个干职工。
二是自查自纠,各中心、站、股、室要认真联系本部门工作实际,集中时间,认真组织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要严格对照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廉洁自律、依法行政的有关规定和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十条禁令”查找问题;要认真从群众意见反映强烈的问题中查找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各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搞好本部门的自查自纠。
第二阶段为重点整治阶段。从9月24日至10月23日结束。
在整治阶段,各部门对查摆和被举报出来的问题要分门别类,重点问题要逐个查处,一般问题要逐个解决。并于10月20日前以书面形式将情况报局整治办。
第三阶段为违章立制阶段。从10月24日至11月3日结束。
各部门要针对自查和重点整治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整改和认真总结,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并于10月30日以前将本次活动的书面总结报局整治办,局整治办将结合行风评议工作及时进行检查验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253-02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遵循教学目的与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师生对特定案例的学习分析与研讨,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高度的拟真性、鲜明的针对性、灵活的启发性等特征,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笔者主要借助于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优势与特点,结合教学的实践, 探讨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适合发展经济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要求。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经济学,它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案例教学中,一方面,要特别重视案例的作用,在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上发挥其解释和验证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强化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基础,发展经济学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经济学课程。在理论上,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例如,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有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等,这些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学术观点和分析方法,对于学生而言非常地晦涩难懂,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若能辅以相关的现实案例,则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更易于对理论进行理解与把握。所以,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发展经济学要求学生首先具备一定的西方经济学基础,一般在大学的高年级开设,相对而言更适合开展案例教学,符合案例教学只适合在高年级班的综合性课程使用的条件。
第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多所高等院校的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开设了发展经济学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基础理论课。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社会提供能胜任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发展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所开设的基础理论课之一,必须秉承经管类专业学科的培养目标。采用案例教学法更能将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且,案例教学既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合作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
第三,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的需要。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与高效的教学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发展经济学教学中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而采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讲授教学中一言堂的主体地位,成为设计、组织和指导课堂的“编剧”和“导演”角色。而对案例的选取和编写,以及对课堂上案例讨论过程中所能出现的问题与状况,教师都必须要提前预设,这些都相对增加了教师对课堂和教学的驾驭难度,更需要教师有相当高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技艺。而要做好这一切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深刻的认识。这些无疑都促使教师必须成长为研究型、学者型和智慧型的教师,而不是单纯的“教书匠”。
二、案例教学法在发展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法具有多种组织方式,如穿插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专题辩论式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式案例教学等。下面主要介绍课堂“讨论式案例教学”方式在发展经济学教学中大致的实施过程,它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一)案例的设计及准备
在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选择与设计恰当的案例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在设计案例之前,必须要准确全面地把握教材,明确需要进行讨论式案例教学的章节,对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要吃透,并且弄懂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教学目的。这是案例设计的大前提。其次,在案例的设计上,教师可以从国内外现有的案例库中精选组织,也可以摘录相关的新闻、报纸、杂志和网络上的实例亲自编写。最后,在案例呈现给学生之前,还要求教师将与某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然后可根据需要将学生分组,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并且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包括熟读案例内容、需要重点明确的基本理论观点、明确思考题的要求、写出分析报告等,并给学生个人充分的准备时间。
(二)案例的讨论与分析
讨论可以采取全班同学自由发言的形式,也可以按小组选取发言人形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主持人”与“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热烈有序地讨论,激发学生踊跃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讨论的“主角”。教师通过适时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导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限制学生的发言观点但又要确保发言围绕主题进行。同时,也要注意控制讨论的进度,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加以小结、归纳、提炼,逐步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所讨论的内容。
(三)案例的总结与评价
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每一种意见进行中肯的点评,为学生理清思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相关的理论与知识点,深刻领会发展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此外,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等进行总结和点评,分析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是否得当,并指出本次讨论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激励同学们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与分析。
三、教师在发展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须注意的问题
(一)做好案例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时间
教学计划是保证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学效果的提高,任课教师在开课前,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教学对象的选取、教学内容的选择、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协调、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等内容。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笔者建议仍以理论讲授为主,而案例教学为辅助手段,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讨论式的案例教学方式比较占用课时,一个案例大概需占用1至2学时讨论,所以,不是主张每一章的教学内容都要使用,可以采用综合性的案例。例如,可以用“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为案例来阐释影响经济增长的多种因素,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教育为主的人力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将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形成理论、人力资源理论、技术进步与创新理论以及经济增长核算理论在一个案例中综合串联起来,这样可节约一定的教学时间,同时,又能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建议对本科生进行案例教学的时间占总学时的30%左右为宜。
(二)选取和设计恰当的案例,注意案例的更新,确保教学案例的高质量
在案例的设计上,教师要考虑在案例中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来层层剥离出原理,使案例的选择具有问题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因为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现世的致用之学,所以又要注重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和时效性。这里尤其要注意多选取本土化新颖的案例,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当前中国的经济环境与国情,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使用与外国、国际的经济情况相关的案例,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提高案例教学技巧,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理论知识是前提,而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并且与实际相结合编写恰当的案例是关键,教师能够娴熟地运用理论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是重点。这要求教师掌握案例选取和编写的技巧,提高对课堂的组织和驾驭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首先,要求教师能适时地变换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教师还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宽容的、人性化的课堂氛围,能自动将学生带入讨论的氛围,使学生从心理上消除紧张感,从容地参与讨论。此外,教师还应该多采用一些激励措施,如对发言的学生进行打分并记入本课程最终的成绩,在讨论过程中多采用一些赞扬和肯定的话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等等。
当然,对于初始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来讲,可能很多的技巧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这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学习,如参加学校举办的案例教学培训班,通过对有经验的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进行观摩学习,来提高案例教学的技能。
(四)采用多种案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前面提到过案例教学有多种实施方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只是其中之一。在发展经济学的教学中,应该注重适当采用多种方式。如可采用穿插式案例教学,即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适当举例来阐明某一理论问题,并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增强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也可采用案例辩论的形式,对争议性较大的问题和观点,指导学生分组辩论;此外也可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无论如何,需要教师多方下工夫,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宏庆.保险学案例教学模式初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 崇曦农.对在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网络财富,2009,(3).
1、认定条件
凡在我市新注册设立的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企业,可认定为新引进的总部企业。
(1)在我市境内工商登记注册和税务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统一核算,并在市境内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2)总部企业投资或授权管理和服务的企业不少于3个。
(3)营业收入中来自下属企业和分支机构的比例不低于20%。
(4)实际到位注册资本金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中介服务、研发机构、软件、动漫创意、文化产业等总部企业实际到位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
(5)年度入库税收(不含海关税收)在全省纳税不低于1000万元;中介服务、研发机构、软件、动漫创意、文化产业等总部年度入库税收(不含海关税收)在全省纳税不低于500万元。
(6)经特别批准的总部企业,企业未能达到以上认定条件,但企业具有行业领军优势地位或新兴产业、对市财政或经济增长贡献大,经市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可适当放宽认定条件。
2、扶持政策
(1)开办补助
注册资本5000万元至1亿元以下的,给予2%的开办补助;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给予3%的开办补助。
对于中介服务、研发机构、软件、动漫创意、文化产业等总部,注册资本1000万元至5000万元以下的,给予2%的开办补助;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的,给予3%的开办补助。
开办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从企业入驻后地方级收入中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以下涉及的地方税收贡献额均按照本口径执行)中分年安排。企业注册资金分期到位的,每年按实际到位数进行计算和补差。
(2)用地优惠
①为充分发挥企业总部的产业集聚效应,境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的企业总部,原则上应相对集中规划布局。
②按同地段同用途基准地价的楼面地价确定的宗地价格为底价挂牌出让;以基准地价的楼面地价确定的宗地价格低于土地取得费、前期开发费及出让规费之和的,按成本价为底价挂牌出让。
③经认定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可联合申请建设总部大楼。
④实施灵活用地年限和出让金收取方式。对国内外大型总部企业的供地,经市国土资源局审核并报市政府同意后,根据国内外大型总部企业发展需要,准予在法律规划的年限内合理确定用地年限,经批准可分期付款缴纳土地出让金。
⑤总部企业应按出让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土地,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项目建成后应以自用为主,未经批准不得转让。
(3)办公用房补助
①新引进的总部企业,在本市新购建总部办公用房或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给予一次性补助。总部企业投资购建办公用房(不包括附属和配套用房),自新建成或购置之月起3年内,可按房产实际入库的房产税的40%给予补助;租用写字楼的总部企业,按自用办公用房建筑面积计算,按照租金市场指导价的40%给予一次性18个月的租金补助。每个总部企业享受的办公用房补助原则上最高累计不超过500万元,从企业入驻后对地方税收贡献额中分年安排。
②总部企业在享受补贴和奖励期间不得转租、转让,不得改变办公用房的用途。如因特殊原因必须改变房屋用途、转让或转租,其已领取的补助应予退还。
(4)经营贡献奖励
经认定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前2年,按企业对地方税收贡献额的80%给予奖励,后3年按企业对地方税收贡献额的40%给予奖励。
(5)规费减免
新引进的总部企业,自认定当年起,其应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地方政府审批权限范围内的部分,前2年全部免收,后3年减半征收。
(6)人才支持
①总部企业引进的人才符合《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经市政府认定后发放住房补贴、给予科研经费支持等。市引进人才服务中心和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将为总部经济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②对总部企业个人所得税年纳税额在3万元以上的高管人员,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i市财政按其上一年度所缴工薪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返还,返还期不超过三年。
ii其子女入园、入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由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就近安排优质学校入学入园。
iii招聘专业技术职务,不受评聘时限和岗位数的限制。优秀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经市公务员局组织专家委员认定可破格评审。
IV高管人员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落户本市不受户口指标限制,凭相关证明到公安部门办理户口迁入手续。
③总部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建站资助;对进站开展科研工作的博士后,每年每人资助5万元。
④优先办理总部企业人员的因公出境申请。对总部企业负责人、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根据企业的需要,按公安部规定进行备案后,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为其办理往来港澳商务1年多次或3个月多次有效签注;台湾居民可优先办理5年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和1至5年居留签注或一年多次往返签注;因紧急商务活动急需办理出国、出境手续的,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子以审批办理。
(二)现有总部企业认定条件和扶持政策
1、认定条件
(1)在市境内工商登记注册和税务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统一核算,并在市境内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2)总部企业投资或授权管理和服务的企业不少于3个。
(3)营业收入中来自下属企业和分支机构的比例不低于20%。
(4)实际到位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对于中介服务、研发机构、软件、动漫创意、文化产业等总部,实际到位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
(5)上年度在全省纳税不低于1000万元,在本市纳税额不低于500万元;对于中介服务、研发机构、软件、动漫创意、文化产业等总部上年度在本市纳税额不低于300万元。
(6)企业所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应全部改制为分支机构。
(7)经特别批准的总部企业,未能达到以上认定条件,但企业具有行业领军优势地位或新兴产业、对市财政或经济增长贡献大,经市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可适当放宽认定条件。
2、扶持政策
(1)用地优惠
①经认定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可申请总部办公大楼建设用地,总部办公大楼用地按同地段同用途基准地价的楼面地价确定的宗地价格为底价挂牌出让;以基准地价的楼面地价确定的宗地价格低于土地取得费、前期开发费及出让规费之和的,按成本价为底价挂牌出让。
②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建设企业总部的,以现批准用途与原工业用途基准地价的楼面地价的差价补缴土地出让金,原工业用地使用权类型为划拨的,还应按规定缴交划拨工业用地转出让有关土地费税。
③经认定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可联合申请建设总部大楼。
④实施灵活用地年限和出让金收取方式。对国内外大型总部企业的供地,经市国土局审核并报市政府同意后,根据国内外大型总部企业发展需要,准予在法律规划的年限内合理确定用地年限,经批准可分期付款缴纳土地出让金。
⑤总部企业应按出让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土地,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项目建成后应以自用为主,未经批准不得转让。
(2)办公用房补助
①现有总部企业因业务发展需要新购建或新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按照新引进总部企业办公用房补贴标准的50%给予补助。
②总部企业在享受补贴和奖励期间不得转租,不得改变办公用房的用途。如因特殊原因必须改变房屋用途、转让或转租,其已领取的补助应予退还。
(3)经营贡献奖励
本年度比上年度对地方纳税额新增20%以内,按增量的60%给予奖励;新增20%至50%部分,按增量的70%给予奖励;新增50%以上部分,按增量的80%给予奖励。
(4)人才支持
比照新设立总部企业相关政策。
(三)省外企业新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改为子公司的认定条件和扶持政策
1、认定条件
(1)省外企业在我市新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或将我市分支机构改为子公司。
(2)在市境内工商登记注册和税务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统一核算,并在市境内缴纳企业所得税。
2、扶持政策
(1)自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为子公司当年起,对地方税收贡献额100万元以上且年度环比新增贡献额30万元以上的,前2年按新增量的80%给予奖励;后3年按新增量的40%给予奖励。奖励期限暂定为5年。
(2)自新设子公司或将分支机构改为子公司当年起,前2年全部免收市级行政性收费,后3年市级行政性收费减半。
二、认定审核程序和申报材料
(一)认定审核程序
1、企业申报
总部企业申报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县(市)区政府负责对辖区内总部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核实,经县(市)区政府核实后,报市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申请表格详见附件1,统一由市发改委网站提供。)
总部企业申报时间一年两次,上半年3月1日至20日,下半年9月1日至20日。
2、初步审核
市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县(市)区政府核实上报的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将企业申报材料转报相关部门审核。相关部门应对企业申报的材料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市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相关部门提交的审核意见,综合提出审核意见。
3、审定发证
经市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上报市政府审定通过后发放认定证书。
(二)申报材料
1、现有总部企业申报材料
(1)企业法人代表签署的《市总部企业认定申请表》;
(2)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原件查验);
(3)符合本办法“总部企业认定条件和标准”的证明文件;
(4)经审计的企业上年度的财务会计报表复印件(原件查验);
(5)税务部门出具的企业上年度纳税证明文件原件;
(6)下属控股公司或分支机构的证明文件复印件(包括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明、批准证书等);
(7)其他相关证明文件。
2、新设立或迁入本市总部企业申报材料
(1)企业法人代表签署的《市总部企业认定申请表》;
(2)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原件查验);
(3)符合本办法“总部企业认定条件和标准”的证明文件;
(4)母公司法人代表签署的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履行基本职能的授权文件和对拟任总部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授权文件,以及管理的下属控股企业或分支机构名单和基本情况(包括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明、批准证书等);
(5)申请用地扶持的,提供企业与土地交易中心签订的《成交确认书》复印件,企业与国土资源局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复印件,国土资源局颁发的《建设用地批准书》复印件、缴费凭证,土地使用证复印件等;
(6)申请购置办公用房补助的,提供按市国土、房产交易登记有关规定办理的购房合同复印件、购房发票复印件、房屋所有权证复印件;
(7)申请租赁办公用房补助的,提供经房地产交易登记部门备案的房屋租赁合同复印件、支付租金的发票复印件;
(8)其他相关证明文件。
三、保障机制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市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经委、商贸服务业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工商管理局、外经贸局、城乡规划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务员局、文化新闻出版局、科技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该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市总部经济的发展规划、政策制定、资格认定的审定、奖励政策确定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设在市发改委,负责总部企业资格综合审核及重大问题协调工作,协同有关部门进行总部企业的认定,建立总部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落实本辖区的发展总部经济的工作。
2、建立总部企业信息库。市工商管理局、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要增加总部企业的识别标志,建立总部企业信息库,定期反馈总部企业的数量和主要经济指标,为动态掌握总部企业的变动情况提供基础性资料。
3、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进行动态跟踪,每年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总部企业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价。
(二)优化发展环境
为营造适合总部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制定《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各县(市)区总部经济规划区和集聚区,使全市总部经济形成清晰的功能区分,实现错位、互补发展。加强总部企业办公用地的保障,在每年新供用地中,提供一定比例的用地,以满足总部企业用地需求。在中心城区集中建设或改造一批高档商务楼宇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加快推动总部经济发展。
(三)总部企业履约保障
1、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注册地在5年内迁离我市的,由该领导小组办公室责令其按一定比例退回所得奖励和补助。以虚假资料获得财政奖励和补助的,由该领导小组办公室责令其全额退回所得奖励和补助,情节严重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2、经认定的总部企业不再具备总部职能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且情节严重的,市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定确认后,报请市政府取消其总部企业资格,其享受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终止。
(四)政策实施
1、企业总部税收按属地原则在总部经济区属地各县(市)区缴纳入库。本实施意见涉及的各项奖励、补贴资金,由市级财政和县(市)区财政根据现行财政体制按分成比例承担。
2、市级财政每年通过预算适度安排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各县(市)区可根据地方总部经济发展及奖励情况每年相应安排专项资金。
3、市级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市属各区发展总部经济,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涉及市、区的分享部分,按奖励金额根据市对区财政体制分担。
0引言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不仅关乎企业的经济收益,更是与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紧紧相连。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电力资源需求量日益提升,进而显现出很多方面的安全生产管理问题。新形势下电力生产环节中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电力产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电力生产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在于发电、送电、配电、变电站四个方面[1]。有效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措施,能保证电力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高效运行,促进电力行业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
1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电力安全生产主要指在整个电力系统生产过程中职工人员没有伤亡情况发生,没有电网设备的损坏造成的任何事故,保证人员、电力系统和设备都能够正常、安全运行。电力生产系统涵盖内容较多,包含发电、配电、送电、用电等各个环节。而电力的安全生产管理就是科学有效地管理这些环节,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正常运转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电力的安全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促进了国家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2]。①电力企业的长期稳定运行可以保证电力的日常供应、社会的日常生产所需,实现电力企业的效益最大化。②电力的安全生产可以使电力所有环节的工作人员保证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减少电力设备的各种维修费用,推动企业发展处于安全可靠的环境中。③电力的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广大电力企业、社会用户以及其他行业的运行,比如国际边防、医院、通信以及交通等,有的行业离开电力供应会立马瘫痪,造成重大财产和生命安全损失。因此,无论电力企业本身还是社会各行各业,管理好电力的安全生产是十分重要的。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违规作业危害性认识程度不高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的高层以及操作人员并没有正视违规操作带来的危害,也没有及时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安全漏洞,在各电力企业中经常会看到以下现象: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无证操作情况,一些简单的电力机械工作或者检查维修工作,会招聘临时工完成工作,而临时工人普遍没有正规的工作证,甚至可能没有经过专业安全的上岗培训;在电力系统开始运转之前,管理者一般不会对其正常状态以及模拟故障状态进行全面实验和研究,导致很多突发状况的危害性无法显露出来。
2.2安全管理职责重视度不足
从当下电力发展趋势可以看出,人们对电力的依赖越来越强,表面上有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制定了各自适应的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责任也逐渐合理、明确。但从实际运营来看,很多企业依旧不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形式化严重,没有付出足够人力、精力、财力来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甚至,电力企业高层管理者并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认为在当今智能电力系统下,电力潜在安全问题不会有大概率发生,没有进行全面深度的试验研究,对突发危险没有提前研究对应的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真的发生了电力系统意外事故,工作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检查出故障的原因。电力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管理需要有匹配的生产制度和管理制度,对安全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安全生产管理不会为电力企业直接创造价值,但又碍于社会对电力安全的关注,所以有些企业往往只要求了安全生产,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这样并没有达到安全生产管理的效果。没有强制性的政策监督,也没有专门的设备检测维修人员和风险预估人员,以至于电力设备的定期检修、电力系统运行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分析等都没有达到国家要求。
2.3管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行业的创新进展,人们对电力安全生产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企业根据新时代下电力生产要求,改革优化了部分管理制度,详细电力企业或者工程业主的安全生产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管理制度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工作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现实中的管理体系还需要与实际经验结合,只有进一步补充改善管理体系,规划出合理、高效的管理内容,各项制度的作用才能充分展示出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制定依旧欠缺一些合理规划。
3新形势下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发展路径
3.1规范安全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应顺应时展潮流,及时优化电力安全生产制度,并利用实践之中员工反馈的建议来规范制度内容。整个企业自上而下需要严格遵守电力生产安全管理制度,相关高层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重视制度的执行力,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电力生产安全管理部门,将管理制度的规范执行任务主要归于该部门员工,落实到具体工作岗位上,以此来强化安全管理制度的实际成效[3]。电力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也要重视安全管理制度的作用,养成良好的安全、规范工作习惯。
3.2提升监督管理水平
安全是任何行业有效生产、创造价值的重要前提条件,每逢特殊时间段,社会民众对电力的需求会呈现出固定特点,为此,电力企业需要根据实际用电情况进行合理调整。例如在春节期间,居民用电需求大量上升,且处于关键时期,各大电力企业要加大监督力度,加派工作人员,定期检查电力系统生产设备和输送设备,一旦发现故障,应立即开展全面安全检修任务,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电力正常供应。现实电力生产过程中,监督部门也要提高电力生产监管水平,定期检查电力系统。在电力系统正常生产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安全管理与使用。
3.3加强人员的安全培训
在电力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必须时刻牢记自身的安全意识,在工作中保持精力集中,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排除安全隐患。企业要在工作中固定时间举办安全知识教育讲堂,开展电力安全保护竞赛,通过实践强化员工自身电力生产工作技能和安全防护能力。为员工分配合理的安全防护工具,确保人身安全。根据员工安全生产管理档案的记录,监督检查部门及时发现员工不当的操作和排查时的疏忽,对于员工在电力生产工作中遇到的安全防护问题或者生产知识技术问题,及时进行讲解与培训,确保工作人员自身过硬的安全技能。
3.4引进新的管理方法和设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各个行业中技术水平均得以提升,促进了企业前进的脚步。电力安全生产领域,也有很多新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和电力设备应运而生。为了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电力生产方面应结合当下时展趋势,引进创新技术,并根据电力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对管理方法进行有效调整。例如在管理系统中引入“互联网+”技术,根据对设备的在线检测和远程监控协助管理电力生产的安全问题。如果电力生产期间发生了人员或设备安全事故,监督人员也能尽快检查出问题所在,避免造成安全事故,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巨大影响。新的管理方法和高科技设备的引进,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执行提供了有利条件[4]。
4结语
各个电力企业要想做到理想的安全生产管理,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的生产管理体系与监督管理制度,企业高层管理者以及每位员工都要有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有效落实下去,同时定期安排电力安全生产的培训工作,强化生产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和检修维护能力,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为社会用电需求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来源。
参考文献:
[1]黄剑.新形势下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9):31-32.
[2]刁洪虎.新形势下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思考[J].通信电源技术,2018,35(2):261-262.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离不开人事管理活动,包括对医院工作者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思想品德素养等方方面面的真实反映,它不仅为医院人才调度和选拔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在医院人事管理的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发展,医疗改革也越来越深化,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更新的要求,我们对其的重视度也应该随之增强。
一、当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状况及问题
(一)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有待提高医院过分看重临床一线服务,认为医院的主要性质就是救死扶伤,保证医疗服务的高水平,而对人事档案管理不那么看重,导致该岗位的工作人员普遍管理意识不够。
(二)提升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现如今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差别很大,主要是有些医院不曾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进行该岗位的人员分配时存在随意分配的情况。殊不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具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来从事,主要是该工作业务性较强。现代信息技术日益进步,为适应时展,在医院档案管理方面应培养更多具备较强计算机操作水平的人才。
二、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对医院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在医院人事活动中形成了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记录医务工作人员过去的工作经历和获得业绩的情况。其中包括一个人的专业方向、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情况。工作人员的综合情况可以通过查看人事档案获得。现代医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主要是社会的进步和不断深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务人员作为医院的一种无形资产,关系到医院能够健康快速发展,而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治疗水平便是医院彼此之间竞争的重要筹码。医院的收入要提高,整体综合竞争力想更强,就必须有厉害的学科带头人和高精尖的医务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管理着医院高素质医疗人才,记录了所有医务人才的重要信息。医院若能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意识,认识到该工作的重要性,将每个医务工作者的真实水平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大力支持医务工作者的学术研究,为促进医院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医院因此形成良好的口碑,不仅能让医务工作人员的收入增加,而且医院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
(一)高效的人事档案管理通过降低医院成本的方式,促进了医院经济发展现代人事管理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可以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现代计算机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强大,能够将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信息准确的记录下来,因此计算机管理系统可以用于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借助专业软件速度更快,不仅大大提高了医院人员信息的实用性,同时也使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过去,计算机管理还没出现,人事档案管理都是采用纸质版的形式,医院的人数众多,每年需要收集和整理的纸质档案都很多,这些纸质档案怕潮湿,为了保持纸质的干燥和完整,必须有专人管理,并且建有安装了除湿设备的专门的仓库。而今,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手段开始被用于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自从计算机处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后,纸张的使用减少,办公费用也随之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人员也大幅减少,人力资源成本也因此降低。医院可以将以前被人力资源档案占用的仓库用于临床一线工作,这不仅节省了库房的成本,而且医院的收入也因此增加,进一步为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高效的人事档案管理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医院每年都会进行绩效考核工作,部门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与工作量紧密联系,目的是让医院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促进绩效考核更科学更合理的开展,它为医院提供了各工作人员包括工作能力和职称信息等方面的详细信息。同时为了使得医务工作人员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严格进行绩效考核,加强惩戒医务人员的绩效。人事档案管理为促进绩效考核的进行提供了指导价值,进一步为医院各部门创收,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解决医院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的具体建议
(一)树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人事档案管理关系到医院人事管理中的很多方面,其中包括医院人员调动,所以急需对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进行树立。发展医院业务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该工作的积极性和认可度,提高他们自身的档案管理意识,就要求医院不论是人力还是财力上都需要更多的支持档案管理部门。
(二)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在选拔人才时,不仅要求其对医院工作熟悉,而且必须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对医院已有的管理人员而言,需要起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医院内部考核过程中选出潜力大的人员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和专业水平,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提供更多有能力的骨干人员。同时,医院也可以利用高薪加强引进人才,使得全所档案管理人员的水平整体提高。
(三)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就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医院领导在日常工作中,应注意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开拓思路的调动,使得他们勇于创新,打破原有的自我约束模式,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思维;同时大力提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鼓励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被动接受的鸵鸟模式向主动创新的模式转变。医院档案人事管理应加强优秀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合理人才的配置,平时增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宣传。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想要最大限度实现价值,就必须通过使用高科技设备的手段,使得人才信息传播速度提高,同时建立起与其它部分的密切联系。
(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有待健全提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医院人员档案管理制度,保证档案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就必须做到与人与档案不分离。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绩效考核制度需要从实际出发,更应该以人为本。在建立激励制度时,应该给那些富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成绩优异的员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对他们的成绩进行广泛宣传,主要目的是为医院营造良好的工作风气。在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时,应重点把握批评和赞扬的力度,同时采用不定期与定期检查的方式。
(五)建立并完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医院积极开发和引入可以为日常人事档案管理和医疗服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到认真分析医疗服务的特点,从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和整合优势资源,虚心学习,借鉴其他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成功经验。通过有效集成医院已有信息管理技术与新型信息管理技术,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人员招聘、技术研究、日常运行档案管理平台和岗位调动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才培养管理与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梯度。同时将临时工就业管理系统进行建立健全,对临时工信息录入申报、查询、临时工保险、核准用工计划、工资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总之,科学建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并在实际工作中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完善,可促进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高效进行。
一、科技馆档案管理中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科技馆界对档案工作普遍还固守“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存在“重业务、轻档案”的情况。档案工作缺乏应有的管理措施,更谈不上有效的指导,档案管理工作严重滞后。实际上,高质量的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科技馆对过去的工作进行相关的回顾,而且能为科技馆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促进科技馆各项运营管理工作改革创新,提高运营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由于科技馆界普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价值缺乏充分的认识,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科技馆是我国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业,这一行业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些新型的档案缺乏相关的管理标准,导致科技馆在进行档案管理过程中遇到难题。例如:因科技馆建设而出现的新型的科普展项档案管理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甚至连地方标准、行业标准都欠缺。此外,有些科技馆由于本身对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或即使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档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一部分有价值档案流失,档案管理应该具备的可靠性和价值不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
(三)档案管理方式相对落后
科技馆档案管理虽然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管理,但管理模式与时展未能匹配,实际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是在信息存贮和检索方面,缺乏档案信息有效开发利用的综合平台。为了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有一部分科技馆也在提高档案检索效率方面下了功夫,在研发检索工具方面也投入了人力和物力,但缺乏真正有效的检索方式,结果因检索方式不当造成档案重复检索,反而导致检索效率下降。有的科技馆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不擅于主动收集科普活动的有关声像、图片、视频资料及其它数字化信息,导致了档案信息收集不齐全、不完整,需要用档案时总感到缺乏足够可参与的档案信息,这也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利用效果。
(四)档案开发利用不足
科技馆档案管理“重藏轻用”的观念直接导致档案资料的应用有效性不高。有些档案知识的应用也只是表面,无法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应用价值。事实上,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活动档案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只要将其活化利用,对科普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有利的,可以用最少的钱办成最好的事。例如,广东科学中心由于在科普交流系列活动和各项科普教育活动中注意收集、整理活动资料,形成了丰富的有价值的科普活动档案。又善于利用档案信息指导以后的工作,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广东科学中心的“两岸四地”科普交流活动已成为了广东及省港澳台的著名科普品牌。
(五)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
由于受传统的档案观念影响,部分科技馆还未能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工作,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不高,人员更替频繁,更不重视人员培训。因此,经验丰富的档案专业管理人员不多,一专多能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科技馆缺乏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直接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强差人意。
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路径
(一)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指导科技馆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工作是科技馆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档案资料的合理利用才能够有效发挥档案作用,才能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的知识资源。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类型的机构、企业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观念已与时俱进,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待档案管理工作,档案信息的有效开发利用已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科技馆的领导,科普知识传播的带头人,更应该以现代的档案管理理念指导科技馆的档案工作,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使科技馆档案这一重要的知识资源在科技馆发展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以完善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制度为保障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做好科技馆档案工作的基础。科技馆档案管理的内容包括搜集、归档、保管、利用、转移、销毁等,对这一系列内容进行制度化,才有利于科技馆档案信息收集、保管得齐全和完整,在使用时也会更加便捷。科技馆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科技馆档案中有一部分是缺乏国家标准的新型档案,还需要在充分了解国家对档案管理工作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根据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档案管理规范来管理这类型档案。科技馆在制定档案管理制度时,要注意涵括的管理工作内容要全面,具体操作文件的表述要规范,操作流程的指引要明确,可操作性强。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是促进科技馆档案管理科学、高效的重要保障。
(三)以现代化方式管理科技馆档案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普遍应用于科技馆运营管理和科普教育工作,科技馆档案的形成方式和载体更加多样化。科技馆的电子文档、数字文档的快速增长,仅以传统的纸质记录和储存信息资料的方式已显然不适合大量数据的保存。加强科技馆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储存,安全有效地利用网络传播信息,不仅能够保证科技馆档案管理跟上时展的脚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和资源共享率,而且还能有效地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防止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丢失的现象。
(四)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科技馆档案管理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科技馆档案不仅仅是科技馆本身的宝贵知识资源,而且是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不可再生的信息资源。在科技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中,需要促进档案管理市场化运作,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档案管理的价值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能够培养大众和科技馆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五)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培训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直接影响档案管理质量。所以,想要显著提升档案管理质量,首先应该强化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培训。培训目的是造就具有良好政治素养、专业思想稳定的一专多能的档案专业人员。因此,培训重点要立足档案工作职业道德和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引导档案管理人员对其工作有全面认识,在工作中能够保持正确态度。其次,加强科技馆管理者对档案管理科学化及信息化的重视,通过不同形式的讲座,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等,改变他们以往的观念,促使他们在科技馆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总之,在科技馆档案管理中,以现代管理理念为指导,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并融入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才能够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只有这样,科技馆的档案管理才能有效支持科技馆的运营管理,在促进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赖碧英.科技馆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的主要内容及若干建议[J].商,2015(37):36.
[2]李明沼.科技馆展品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4:331.
[3]杨静.新时期科技馆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J].科协论坛,2016(7).
关键词:离岸金融;制度;创新
一、离岸金融概述
对于离岸金融的定义,随着其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界定也不同。
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展之初开始,离岸金融最原始的状态以欧洲美元(Euro-Dollar)的形式存在。随着美朝战争的爆发,美国冻结了苏联在美国的所有以美元形式的存款,为了避免遭受经济损失及政治打击,苏联在欧洲大陆的银行开立美元账户进行农作物、工业设备以及其他商品的结算,形成欧洲美元市场,同时步入离岸金融市场的萌芽期。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离岸金融市场从欧洲美元的形式扩展到欧洲马克、欧洲法郎和欧洲英镑等。在这一阶段中,美国由于一系列政府干预行为,产生货币流通的阻力,使得货币从流通性较差的国内市场流入环境宽松的离岸市场。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相继发生通货膨胀,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以减少货币疲软造成的影响,减少本币在流通中的数量。面对各国采取的措施,德国马克、瑞士法郎及英镑等进入到欧洲货币市场,使得欧洲金融市场的多样化,促进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离岸金融的定义更为广泛,出现“石油美元”的同时,离岸金融市场从欧洲大陆的拓展到其他大陆。70年代初爆发“石油危机”,欧洲各国相继陷入国际收支失衡的困境,大量以欧洲国家商业银行存款及直接投资形式流通的资金,通过欧洲货币市场流入美国和欧洲,形成“石油美元”。同时,美国政府取消银行跨国经营的限制,进入欧洲、亚洲和加勒比地区,促进多个不同类型的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新加坡成为亚洲离岸金融中心标志着亚洲美元的形成。此后,中国香港地区、马尼拉等也相继采取措施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这一时期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另一突破是以避税为目的的分离型和薄记型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活跃了国际离岸金融市场。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离岸金融市场飞速发展,此时离岸金融的涵义突破离岸金融中心这一地理范畴,成为一种制度影响着本国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美国为巩固和提高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国际银行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y,IBF)于1981年在美国设立,开创了离岸金融业务在岸交易的先河。此后,日本在东京设立国际银行设施,东京离岸金融市场(Japan Offshore Market,JOM)于1986年正式运行标志着离岸金融业务突破离岸金融中心的局限向日本全国范围扩展。
离岸金融从形成发展至今,已形成全球地理分布和较完备的发展模式,根据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形态,可以看出,离岸金融已不单是发展之初的一个地理范围的概念,而是成为一种制度创新的概念。总结离岸金融的发展历程,可将离岸金融的定义概括为:在高度发达的金融自由化及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下,在本国金融体系之外不受本国金融法规约束的,面对非居民的资金融通。
二、离岸金融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从上文关于离岸金融概念演变的叙述,可以看出,离岸金融市场从最初一个地域性概念发展为一个全球性金融制度概念,体现着制度的变迁。制度经济学家将制度定义为用以建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系列社会、经济规则,这些规则之中一部分为强制性规则,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占比不大;而另一部分则是在社会变迁中逐渐演化而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在社会成员的日常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自发性的约束,这种规则在整个社会规则中占比较大,影响也较大。
科斯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和“边际分析法”引入到制度经济学中,使得制度经济学的分析研究进入到新的阶段,可以更为直观地解释整个社会经济的制度演变。当一国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存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不平等的现象时,金融制度便产生非均衡状态,此时金融体系中的各主体便会产生改变现状以使得收益最大或成本最小的动机,从而促使旧制度的改变以达到新制度的均衡。同时,诺斯和舒尔茨的制度变迁理论,又使得制度成为资源最优配置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制度虽然是一个经济体系运行的内在因素,却存在着外部性影响,而产生外部性的根源则是制度结构无法适应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有学者指出,从本质上讲,离岸金融的最初形态――欧洲美元,本是没有产生的必要的。正是由于一国对本国金融机构的管制过于严厉,严重制约了本国金融机构对于本国货币的流通性需求;而同时又对外国金融机构运用本国货币的管制、或本国金融机构运用外国货币的管制相对松动,使得一国使用外国货币进行国际结算、外汇对冲或跨国投融资的信贷业务等业务均可由该外币发行国的金融机构完成,避免了本国政府的严厉管制,实现金融资源最优配置。由此可见,欧洲美元正是在供需双方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而美元迅速成为国际结算单位也正是由于美国本国对金融制度管制的松动,造成国际各国金融管制不对称形成的。
后又有学者将制度因素进一步量化,设定一个指标――净管制负担(Net Regulatory Burden, NRB),包含三个变量:(1)一国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一国的利息、股息等资本收益税率;(3)一国对利息、股息等财务数据公开程度的要求,这三个变量与NRB为正向关系,三变量越高,NRB也相应越高。通过对当时国际几大金融中心运用该指标的定量分析,得出伦敦NRB指标最低,从而得出欧洲美元市场首先出现于伦敦的结论。这一指标的运用将制度对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进一步说明制度对金融市场演变的重要性,也很好地阐述了离岸金融是一个制度性概念。
此外,离岸金融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制度创新的一个过程。“创新”的概念首先由熊彼得提出:创新是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或新的生产条件或二者的结合引入到生产过程当中,产生出超越性的产物或提高生产效率。这种创新是广义的,不仅仅指涉及技术性变革,也包括非技术性变革的组织创新。离岸金融的出现与发展是创新与制度一个互动机制,制度不断创新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而市场为更好地应对制度变迁,也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创新。这种制度上的创新不断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前进。
三、我国发展离岸金融的必要性
发展离岸金融对于我国经济领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由于上文进行的制度的分析,所以仅谈制度方面的促进意义。发展离岸金融是一种制度的创新,也体现着制度的完善。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影响着。一方面,从微观上讲,离岸金融市场突破了传统上的地域、部门、制度上的限制,通过资本的灵活转移,将本地资本市场与更为高效的国际资本市场结合到一起,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实现利益最大化,活跃市场,更可以利用离岸业务的开展与国际市场接轨,实现国际化经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从宏观上讲,在发展离岸金融的过程中,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制度,使其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创新的同时,推动我国金融制度的创新,不断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三)产煤区群众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无视国家法律、法规,非法开采时有发生。
(四)煤炭资源整合及规范煤炭经营秩序与社会秩序稳定、当地人民群众利益矛盾十分突出、尖锐。
四、下半年工作思路及打算
上半年,尽管我局为推动我县煤炭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苦努力,但离上级领导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在下半年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上级政府、部门的要求及各级领导的指示精神,按照“安全生产年”的各项部署,克服一切困难,正视并着力解决存在问题,狠抓落实,扎实工作,确保全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推进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做好煤矿安全监管工作
1、强化“两个主体”责任,狠抓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一要认真抓好监管主体责任的落实。继续推行分组负责监管责任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督促整改,把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做实、做严、做细。二要抓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按照目标责任要求和相关规定,督促企业业主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实行全面、全员、全过程地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2、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煤矿企业整体素质。通过省州煤矿安全培训机构,加强对煤矿企业负责人、管理层人员及下井新工人、特员等各类人员的培复训,严格禁止煤矿安排未经培训取得合格证的工人下井作业。
3、加大安全执法力度,督促落实事故隐患整改到位。针对各阶段煤矿安全工作重点,认真开展“三项行动”、“三项建设”活动,坚持开展不断线的安全大检查。以煤矿现场管理为重点,全面排查安全隐患,多方位、多渠道地督促和推动煤矿企业安全隐患整改工作,把煤矿安全检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4、强化生产技术指导,提高煤矿办矿水平。结合我县实际,选定基本具备条件的煤矿作试点,推行采煤工艺改革和支护方式改革,逐步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减少顶板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大服务力度,做好技术指导,积极组织、协调做好整合技改煤矿矿界、矿权变更等相关后续工作,保障整合工作的顺利推进。按照省州有关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上报*县2009年-2010年关闭整合煤矿矿井的实施方案,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强化组织协调,按计划组织整合谈判,推进全县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有序开展。同时抓紧做好吉田、羊乃箐等技改扩能项目竣工验收等工作,努力做好规划、协调、监管和服务。
5、扎实抓好节后煤矿复产检查验收工作,加快复产进度。到目前,全县春节期间放假及停产整顿的23个煤矿,有18家通过验收合格恢复生产,尚有5家未通过验收。要认真按照复产检查验收工作方案,严格按照标准,做好检查指导工作,坚持“谁检查、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做到成熟一个验收一个,加快复产进度,严把检查验收关。
6、严格法律依据,坚决打击取缔私拉乱运、无证经营,进一步规范煤炭流通秩序。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贯彻《煤炭法》、《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第446号令)等国家法律、法规,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坚决取缔非法矿井,严厉惩处非法开采投资人、组织者,继续巩固深化煤炭市场专项整治成果;加大巡查工作力度,严格煤炭票证制度,严厉打击违法拉运、无证经营煤产品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县内煤炭流通秩序;做好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经营资格证的日常监管工作,认真抓好三证的年检工作,使煤矿达到合法生产、合法经营。
1. 工商档案涵义
工商档案是一种专门的独立的档案, 它是工商管理机关对市场经济活动依法进行计划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凭证。
2. 工商档案的特点
2.1工商档案主要种类
工商档案主要的种类有:企业登记档案、个体工商业户登记档案、商标档案、经济合同档案和经济案件检查档案五个门类。工商档案的类型有很多,并且每个类别都有自己的体系, 档案的 ,都有自己特别的形式。管理工商档案有一般适用的方法,也有自己独特的形式[1]。
2.2工商档案特点
2.2.1 工商档案的静态性
静态性主要是指工商档案管理呈现一种静止的状态,主要有经济纠纷案件档案和经济合同档案。经济案件检查档案是工商管理部门对各种违法违章经济活动进行查处形成的材料, 包括发案材料调查取证材料、笔录材料、结案材料等。这些材料一旦形成,所记载和反映的事物就不再变更。事后调查的主要是原始的材料。这类档案的用处主要是便于调查原有的资料。
2.2.2工商档案的动态性
这是指档案材料形成以后, 材料的数字和内容带要经常变更, 呈现一种动态的变换。这类档案包括企业登记档案、个体工商业户登记档案和商标档案,这属于档案的动态性。以企业登记档案为例, 一个企业从开业到结束需要的材料有企业筹建、开业、资质验证、年检换照、名称变更、经营机制转变等方面的材料。在营业期间, 无论是企业法人和企业性质的变更, 还是经营范围和经营地址的变更等等, 职能部门都必须依据原有的档案随时办理和记载其变更情况, 离开了这些档案, 职能部门就无法正常开展工作[2]。这类档案的利用体现为现行机关从事本职工作提供必备的依据上。
3.对工商档案管理形式的探讨
因为工商档案具有静态性和动态性两个特征,所以管理的时候不能搞一般化,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 统分结合, 以统为主” 的综合化管理形式。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档案, 因其相同于一般专门档案, 具有静态性的特征, 可以纳入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保管。即: 经检档案按“ 一案一卷” , 经济合同档案按“ 一事一卷” 的原则, 由职能部门整理立卷,逐年度向综合档案室移交。综合档案室根据全宗内全部档案的情况, 统一分类、排列、编号、统计、编目、提供利用等综合管理。
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档案, 因其是职能部门日常工作必备的依据, 则应由职能部门设专人专柜保管。文件材料整理立卷, 档案的编号编目, 日常提供利用均由职能部门进行, 综合档案室对其进行目录管理,并负责档案统计及其它业务的监督指导。如企业登记档案, 按谁发照谁立卷的原则, 由企业登记部门分筹建企业、企业法人登记、无企业法人的营业登记和歇业企业登记四种类型分别立卷、编号, 建立登记台帐。编制案卷目录, 然后根据企业的性质, 分别不同类型, 建立企业分类卡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登记档案呈动态, 应由企业登记部门设专人专柜延续保管使用。案卷目录交综合档案室保存一份,以便综合档案室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企业歇业后, 档案材料由动态转化为静态, 其保管形式应按静态档案处理, 即将歇业企业原有的档案抽出组卷, 按歇业登记时间先后。
对两种管理形式的思考由于主管部门对工商档案管理形式尚没有统一的规范, 其管理形式往往各行其是, 有的强调集中统一管理, 搞一刀切, 要求把机关全部档案集中于档案室保管, 其结果, 因有些材料变动频繁, 给档案的管理和机关的日常工作造成不便;有的强调使用方便,将档案材料分散到各个职能部门保管, 使综合档案室徒有虚名, 其结果, 违背了综合管理的原则, 破坏了全宗内档案的完整性。这两种管理形式, 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工商档案的管理都是不可取的。
4.工商档案管理该如何发挥作用
4.1 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制定工商档案管理的详细制度,加强对各个档案的管理机,分类建立档案管理室。此外可以建立电子档案管理,促进工商档案管理电子化,建立企业登记电子化的工商管理档案数据库,完善工商信息。
4.2 提高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监管执法和消费维权整体水平
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效能通过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档案、个体工商户分层类监管档案、商品交易市场分类监管档案的综合利用,完善12315信息系统、打击传销规范直销系统、公平交易执法办案系统,建立上下联动、快速反应的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形成信息互通、业务联动的市场主体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执法、消费维权的整体水平和服务效能[3]。
4.3 转变管理观念和方式,将档案进行系统化分类
转变我国对于工商档案管理的管理观念。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的变化,以前纸质的档案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电子化的管理已经逐步成为主要的管理方式。此外为各级政府提供辅助决策依据,引进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建立一个强大的完善的电子数据库供于查阅,建立市场主体现状、市场发展预测、市场监管趋势等分析模型,建设工商行政管理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系统, 为各级领导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为社会公众提供市场预测和消费预测服务。
4.4 完善电子系统及其信息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加强对于工商档案的管理利用,发挥档案的作用,服务社会的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档案的扫描、排序、系统用户认证等功能,完善电子档案查询系统,提高查询服务效率,是企业方便查阅,提供工作效率,完善系统信息资源。
5. 结语
中图分类号:S79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175-2
桉树的原产地是澳大利亚,对于中国来说,桉树是一种已经有一百来年历史的外来引进树种,它以培育周期短,生长快,适应性强等诸多特点,迅速在我国诸多省份广泛推广种植,随着桉树栽培区域的不断扩大,桉树的生态价值以及过度使用桉树对生态造成的影响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通过科学的发展桉树速丰林,使桉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平衡,就是桉树营林管理的核心。
1 桉树的营林管理
桉树的生产管理环节主要分为整地、挖坑、施肥、种植、抚育管理等多个技术环节,每个技术环节都对桉树的营林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探讨这些技术环节的技术标准对桉树的营林管理尤为必要。
1.1 桉树营林管理――整地
整地的目的是通过对林地土壤的深耕、松土、除杂草等作业手段,改变林地土壤的原有的理化特性,使原来的土壤变得透气性更强,蓄水能力增加,在板结的坚硬土壤上整地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幼林整地时,通过整地能明显增加桉树幼苗的生长速度,在整地时可以选择人工整地和机械整地。机械整地较人工整地幼苗生长速度明显提高,尤其是机械全垦,极大的提高了桉树的生长速度,但是,机械全垦对整个林地的生态环境是一次极大的破坏。在选择整地的方式方法时一定要考虑桉树营林的目的,假如作为生态林营林,不建议进行机械全垦。同时,目前应用最多的整地方式是多种整地方式相融合,根据不同的地势,地理位置选择不同的整地方式。
1.2 桉树营林管理――挖坑
在桉树营林管理中,挖坑时应注意为防止水土流失需要先耕地后挖坑,并且耕地一般要求在四十厘米以上,假如未通过机耕应先挖明穴,挖出的土要分表土和底土分别堆放,挖坑的排列密度一般在行株距3×2m,成品字形排列。
1.3 桉树营林管理――施肥
在桉树营林过程中的施肥环节,我们要力求在满足养分需要的前提下,肥料的投入量越小越好,也就是说,用最为经济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因此,在研究施肥技术时,我们不仅要研究施肥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所需的肥料以及需肥环节。在桉树营林过程中有基肥和追肥两个重要的环节,基肥一般选择经过充分发酵处理后的城市垃圾、鸡屎、厩肥等,在定植前一个月左右,在回填挖坑的表土时可予穴内施肥,一般是农家肥加氮磷钾肥,在施肥时,尤其是在幼苗期施肥时,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幼苗根系较弱,要防止根系与肥料直接接触造成烧根进而烧苗的现象。在速丰桉种植的前三年要连续的对桉树进行追肥管理,在进行追肥时要伴随着对杂草的清理,防止肥料的损失。一般首次追肥为种植后四十天左右,假如前期基肥中氮含量较高可适当延后首次追肥时间,后两年的追肥则需根据桉树的长势,重点是桉树树冠的郁闭程度,确定施肥的量以及时机。
1.4 桉树营林管理――种植
当整地和基肥施肥完毕后,就要选择合适的造林时间,一般选择春季,温度较低、雨水充沛、树苗成活率较高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幼苗进行防虫防病处理,保持幼苗湿润,在种植时要做到脱袋、深栽、压实,栽植后应浇足定根水,根据桉树苗的成活率进行补栽。
1.5 桉树营林管理――抚育管理
桉树苗定栽成功后的3-6个月长势一般较弱,为保证有充足的养分,充足的光照,为桉树苗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此阶段一定要注意杂草同桉树苗的竞争,尤其是栽植时机恰逢杂草生长的旺季,在此阶段除草就更为必要。为使桉树土壤疏松,使土壤释放更多的肥力,促进苗木对养分的吸收,保证土壤的通透性,同时辅助进行除草,应适时对桉树进行松土作业,在进行松土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同桉树的根部保持一定距离,防止机械伤害根部。
2 桉树营林的发展前景
桉树生态林兼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既可保护环境又可满足经济需要,因此,在营林的发展中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2.1 桉树水源涵养林
森林资源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山洪爆发、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方面的作用已得到人们认可,但是,很多人认为,桉树人工林营林过程中需要较大的水量,长期种植会降低地下水的水位,减少地表水,但是前提是过度追求桉树林的经济效益,缩短其生长周期造成的,随着桉树树龄的增加,桉树对水的消耗逐渐降低,进而起到对水源的保持作用,其生态效益逐渐体现。
2.2 沿海桉树防护林带
沿海防护林建设是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之一,由于沿海的诸多恶劣天气,如海风、风暴潮等使沿海的土壤较为贫瘠,旱涝交替频繁,土壤的盐分含量过高,风沙的危害以及温度频繁变化的危害都较为明显,而桉树对环境的较为宽泛的选择性决定了其在营林过程中的优越性。在降低风速、调节气候,提高海堤安全、保护沿海农作物、增加沿海生物的多样性等生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为沿海的景观建设增光添彩。
2.3 桉树的护路绿化林带
由于桉树生长速度较快,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非常适宜作为护林路在道路两旁进行营林,同样在发挥其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发挥着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
2.4 桉树的生态景观林
桉树可作为园林景观的价值在景观建设方面广泛存在,以桉树的景观建设为目的在城市园林绿化以及城市森林建设两个方面都较为常见,在对城市起到装扮作用的同时,对净化城市空气,为城市居民提供一方净土的作用日益显现。
3 桉树作为生态林发展的优势
桉树较我国原有的一些针叶林相比,具有明显的作为生态林发展的优势,首先,其生长的速度较快,能够迅速的对林地进行覆盖,很快的进入生态效益发挥阶段;其次,由于其基因的多样性,可以同多种生物共生,还有,作为生态林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较为显著,可以减轻国家在发展生态林过程中的经济压力,使林农以及业主共同受益;再加上其对条件选择的宽泛性以及抗虫抗病不至于因为病虫害防治造成次生污染。综合决定了桉树作为生态林发展的明显优势。
4 桉树营林的市场前景及制约因素
桉树是纸张的重要原材料,我国是纸张的重要生产与消费的大国,纸张及其原材料进口数额巨大,但木浆生产发展缓慢,尽快通过国内的营林技术的提高解决用纸木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为发展桉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市场保障。我国林地资源非常广泛,适宜桉树生长的区域较大,国家和政府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均为桉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户经营政策多以单一农户分散承包形式为主,很难实现桉树的大面积种植,同时我国林业税费相对繁重,极大的阻碍了桉树种植。加之台风对桉树的巨大危害使我国的桉树种植遇到了一定的市场阻力。
5 总结
努力提高桉树的营林管理技术,抓住桉树的市场机遇,克服目前桉树发展的各种阻力是桉树发展的主要方向。有关行政部门要加强产业引导,加强对山地的可持续发展桉树种植的方法普及,避免过多的关注短期利益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广开资金渠道,减免相关赋税,研制适用于我国桉树种植的现代化林业机械,降低桉树的种植成本,提高桉树种植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现产业化经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毕秀芹,韩焕利.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06).
[2]张岩.关于森林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简要探讨[J].民营科技,2010,(03).
[3] 李慧敏.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5).
[4] 李长龙.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