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3:0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不是由教育者主观任意选择的,而是有其自身的客观依据。内容的整体构建,就是在遵循客观依据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科学原则,对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确立与设计,保证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客观依据是内容确立的基础,科学原则是对客观依据的反映和体现,是内容整体构建的准绳,二者紧密联系,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科学性。
(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依据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客观依据既有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形势发展要求,又有内在的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等,只有紧跟形势,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规律,才能科学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很好地完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培养出思想政治品德过硬的优秀人才。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性质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根本上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所制约,因此,它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性质;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为实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它们都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决定,同时又为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只不过目标较为抽象集中,具有方向性;内容较为具体分散,具有可操作性。如果不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一主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就失去了根基和准绳。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政治品德发展规律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受教育者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所能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层次的高低、深浅和广度也迥然各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置要求上,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求和选择不同,而且对同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能力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既要考虑与教育对象过去所达到的目标的衔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设置相应的内容。否则,即使内容准确无误,如果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脱离了受教育者的发展实际,不管是过高还是过深还是过浅,其结果必然是无效或收效甚微。
3.形势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情况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由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及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所制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还有另一类不稳定的或者说是多变性的内容,即由时代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的形势要求出发而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由社会环境的动态性决定的。这种多变性的内容,或者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影响,或者是因为党和国家的某些政策的变化和发展,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原则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原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理论构建与现实实施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的基本准则。
1.科学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中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呈现出“工具性”特征。坚持主体性原则,可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显现出“价值理性”的光辉。因此,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中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的原则,也就从根本上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工具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
2.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平而向受教育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只有从现实出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既应体现现实性,又要体现理想性。
3.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历来就有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不同主张。前者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应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计,后者则主张应为了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设计,两者之争实际上是教育价值选择问题。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依据社会要求来确定,存在过分强调社会适应性教育的片面倾向。科学地阐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两者不仅紧密相联,而且还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就其价值关系来说,二者是一致的。
4.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整体性原则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构建,它要求各内容要素协调配合,发挥整体的最佳功效。如果破坏了内容结构的有机整体性,各要素相不配合,互相排斥,则必定破坏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优化内容结构,实现内容构建的全面性
(一)优化内容结构的出发点:加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内容,政治性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看,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政治功能,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虽然仍然受到相当重视,但只是众多功能之一。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主体,主体性的全面提升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逻辑和核心性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离开人,最发达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会因其失去根本而如同大厦建于沙漠,是虚幻的。
(二)优化内容结构的基础:加强内容构建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实现内容构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针对性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基础也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三)优化内容结构的价值取向:实现内容构建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结合
一、中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国社会发展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水平而确定的。中新两国虽同处亚洲和儒学文化圈内,但社会发展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差别很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存在明显不同。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国家意识教育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全局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民众构成复杂,因此,在短时间内要产生凝聚力、认同感、归属感是比较困难的,且新加坡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差异很大,为此,政府特别强调国家意识的培养,强调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981年,总理李光耀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口号,在对国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国家意识教育放在了统领地位,对维护国家的统一性、团结性、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始终
在华人占到70%左右的国家,新加坡的教育特别推崇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虽然在发展经济等方面坚持向西方学习,但在精神层面,新加坡政府毫不动摇地向东方看齐。新加坡人意识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价值观能有效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这一利害关系正如“国父”李光耀在美国一档电视节目中所说的一样:“若模仿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新加坡将会毁灭。”同时,新加坡政府采取宽容、和谐、包容的民族政策,“我国是会合了来自中国、印度及马来西亚不同地域的移民,我们必须传授给我们年轻一代以共同的基本社会行为准则、社会价值观以及道德信条。这些准则以及信念将能塑造完整的未来新加坡人。我们各个不同人种、文化、语言以及宗教所具有的各种优良特点必须保存下来。”新加坡政府积极倡导“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种德行。第二任总统薛尔思曾生动地描述了东方价值观对新加坡成功的意义:“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日本的效率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东方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新加坡的工业化、现代化”。
3.以不同的层次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实施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国情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非常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实效性,避免对受教育者施行“一刀切”现象。新加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分层次展开,符合各学龄阶段的不同特点。新加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分为小、学和高三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内容。从小学到大学,课程循序渐进,设置不同的主题,对不同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不同,比如低年级侧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年级侧重行为品德教育,高年级则侧重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这种由浅入深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科学性。三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致情况是:一是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加坡政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侧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逐步提升。二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着重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进行塑造。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阶段也是青少年走上社会的一个开始,因此,将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成为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4.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和外化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而且十分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方面注重理论的传授,通过课堂等多渠道实现内容的内化,另一方面就是强调内化的内容要及时实现外化,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学校通过开展升旗仪式、敬老爱老活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等形式,将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意识。
(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政治方向坚定,理论素养扎实,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内容的确定为目标的实现服务,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念。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这些腐朽思想势必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我国并没有很好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即便是少量的传统文化在教科书中出现,也没有很好地系统地展现给学生。
(二)内容安排上未能做到层次性和连贯性
我国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时间跨度达到16年之久,每个阶段学生的理解水平、认知水平、年龄特点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的内容安排上没能很好地体现层次性的差异。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复性也是很严重的,内容的雷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
(三)具体内容未能做到创新和与时俱进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总体还没能与时展相一致,甚至说是落后于时展要求。特别是在中国入世以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何在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展要求适应,做到内容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的难题。
三、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我国的启示
(一)强化认同感和共同理想教育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同时,民族分裂势力等不法行为的威胁更为严峻,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阶级结构的复杂化、贫富差距的扩大化等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比起新加坡,我国有着更复杂的国内环境。这就决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认同感和共同理想教育。
(二)推进教育内容的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进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的创新:
1.全球化下的开放意识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展,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我们思想的进步,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我们必须要拓宽视野,放眼全球,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不断解放思想,抵制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善于用包容、开放的态度看待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趋利避害,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竞争下的进取意识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必然带来优胜劣汰,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凸显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竞争的大背景下,积极保持进取精神,反对盲目竞争、不公平竞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培养,我们才能塑造一大批有开拓能力和竞争进取精神的现代化人才,才能在全球化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3.“国际人”培养下的法律法规教育
随着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国际人”开始成为世界人才战略的新潮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培养适合我国发展要求的“国际人”,在内容上要强化国际法律法规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民族经济和国家利益,保障在法律保护之下充分利用全球化的优势,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充分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党的十报告中将文化建设作为我国“五位一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积淀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我们要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并对学生加以引导,相信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会呈现更加夺目的光彩。
(四)注重教育内容层次性的设计和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时代的要求和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在内容设定之后有步骤、有目的、有效果的输送给被教育者,帮助被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内容构建时要体现科学性,同时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建构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确立相应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特征
(一)普遍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普遍性是指其内容无论是在任何时期、任何环境下都具有一脉相承的、较为稳定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其内容的主旨不能随意地变化,否则就不利于一国的稳定。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有连贯性和普遍性。
(二)特殊性。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和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都有着不同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它会随着国内外的形势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丰富完善。
(三)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交叉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具体的内容。其交叉性有助于在教育中通过对教育内容的形式进行分析,从而选择更适合、更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和意义。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上的缺陷
(一)过于理想化和政治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要求和目标的订立上过高,跟社会发展情况和青少年的智育发展水平不相符,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社会脱节,缺乏扎足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基础。空想化和抽象化的内容无法与社会实际情况衔接,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太空洞,也过于形式化。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思想为主,过于政治化,就会导致教育的内容过于狭窄和片面,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二)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集稳定性和连贯性的辩证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结合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教育内容,同时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和人民思想水平的提高及时并且适当的改变教育内容。思想教育内容的确定要在教学目标和计划的线索下制定,这就能确保思想教育的稳定;同时根据社会实际变化适时改变教学内容,这就确保了思想教育的连贯性。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跟随时事政治变化过快,基础和重要的理论无法在时事政治中体现出来,无法贯穿教育内容的始终。零碎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会导致教育的盲目,教育显得过于浅显,缺乏教育的深度,无法真正起到思想层面教育的效果。
(三)缺乏层次性和条理性
传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针对大众,内容设置上过于通用和单调,缺乏层次性和条理性。思想教育内容应结合受教育群体之间的差别而制定,例如思想基础、文化程度、社会阅历和接受能力等。此外,教育内容也过于宽泛、缺乏条理性。时事政策、光荣传统、历史事件和法律常识等都是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内容之间相互重叠且层次不清,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导致内容之间的逻辑性混乱,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重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方法
(一)根据社会性质、不同的发展阶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性质是由所处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无论是哪一个国家都需要采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来说,作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同样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加强政治文化对维护国家稳定的作用。在我国,应该加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作用,运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引导广大青年,教育人民。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确立、发展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定了之后,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内涵,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遵循人类不同的层次目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目标和内容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目标规定内容,内容体现目标。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人的需求、尊重人性是最为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要具有一个身心完整的个体,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成绩。第二,在满足了最低要求之后,人的公民性要求是第二层次的需求。毫无疑问,每一个个体都来自于每个地区,归属于每个国家,作为国家的公民,思想政治教内容中应该体现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但同时也赋予公民一定的权利。第三,每一个个体为了生存、获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他们会寻求职业,在每个行业中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需要遵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构时要考虑到人的职业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满足人性、公民性、职业性,同时也要满足人的阶级性,当今中国尽管不存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但是,无产阶级代表广大人民治理国家的身份和地位不会变,无产阶级必定会对其成员实施与阶级性有关的意识形态教育,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团结,这是思想正是教育的最高层次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针对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其实施教育,使其端正自己的态度、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巩固政治文化的作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根据被教育者的心理条件和思想道德水平来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大与否主要是依据被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被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具有自己的意识、思想观念和对社会的看法,因而,他们对于教育者输送的信息会采取不同的态度。被教育者根据自身的情况接收缺少的方面,再通过自身进行加工;然而对于有的教育内容被教育者会采取忽视和抵触。不同的被教育者具有不同的情况,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心里水平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他们所能接收的教育内容也是不同的,同时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不同的绩效。
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充分结合被教育者的心理条件和个人道德素质水平,针对被教育者需求层次、个性水平设定出被教育者容易接受的教育内容,通过教育者的精心施教与被教育者的乐意接受、学习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是复杂的,具有系统性,教育者必须对教育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不断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体系。在教育内容中要求体现出系统性、时代性、科学性,通过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去教育和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素质,丰富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伟东.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原则[J]. 湖北社会科学, 2008,(07) .
[2] 张良庆. 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绝对性与相对性[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 .
[3] 廖扬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内涵初探[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
[4] 赵玉英.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刍议[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0) .
为了摸清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现状,本文综合了其他研究者针对大学生责任感意识问卷调查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座谈请教,直接与大学生进行责任感意识方面的谈话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责任感方面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一些大学生精神浮躁,充满迷茫情绪。“无聊”、“郁闷”等词汇是大学生口中的高频词汇。现在不少大学生很少关注时事政治、社会发展、国际动态,甚至对于学习生活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毫不在乎学习生活的意义在哪里。第二,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强烈,对家庭、学习缺少责任意识。校园中大学生群体里“月光族”“负翁”不在少数,不少大学生甚至为了购买高档手机、电脑借债度日,而这么做的背后实则是对家庭、自己的不负责任,攀比、个人享乐主义作祟。第三,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修养不够。在一次针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调研中,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对“买饭插队、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自习室吵闹、公共场合情侣亲昵”等现象表示普遍存在。大学生群体理应是高素质、高修养的代表,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大打折扣。
二、我国大学生责任感淡化成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第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全面、理性。由于大学生心智还不完全成熟,加之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有可能使得他们形成对自私社会的错误认知,从而脱离社会主流发展。第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错位。由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天子骄子的观念的影响,使得不少大学生对自己期望过高,当感到自己理想期望实现有困难的时候,就会人为设置思想障碍。第三是习惯养成的影响。不少学生从小便被灌输一种学习的目的即是为了上大学的思想,而不是经过学习明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二)社会原因。第一,社会的多元化影响。多元社会是一个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就使得无论组织还是个人都不能兼顾他人或社会整体的利益,最终导致行为做事以单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第二,市场经济发展中错误观念的影响。市场经济能够充分调动并发挥个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衍生出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对于大学生责任感意识养成极其不利。第三,中外文化交流中外国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现代一些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着个人享乐主义、个人极端主义等糟粕观念跟西方资本主义负面价值观、错误思潮的传入脱不了关系。
(三)家庭原因。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责任感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少父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子女责任感意识的养成。不少父母在子女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把子女当成家庭的中心,大包大揽属于子女的责任,在子女的成长教育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传输作用。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很少独自承担属于自己的事情,从而远离挫折,导致“逆商”指数较低。
(四)学校原因。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的单一化模式,在学生责任感意识培养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第一,教育体制弊端对于学生培养的不良影响。第二,在我国教育传统中,缺少学生个性、人格的培养,过于单纯强调社会价值取向。第三,包括大学在内的学校教育,在日常课程安排和教师讲授教育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很少用社会实践教育来培养学生。
三、多措并举,切实增强大学生责任感意识
通过以上关于大学生责任感意识缺乏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责任感意识的形成主要通过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起作用。做好大学生责任感培养工作,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第一,大学生要着力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责任感现状发展,从思想上重视责任感意识的培养,决不能自恃清高、漠然处之。只有将责任感思想观念深埋脑中,不断反省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责任感观念意识,才能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延伸,即借助网络手段或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我们却不能由此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版”。
由于计算机网络改变了文化传播方式,特别是人的生存环境,并进而对人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人们会形成带有鲜明特点的网络社会意识。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完成常规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外,还要肩负起针对网络社会意识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具体地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网络世界观、网络人生观和网络价值作为核心内容。
一、网络世界观教育
如今,网络已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网络生活也已成为了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观念角度讲,同现实生活一样,在网络世界及生活中,世界观的问题仍然是根本问题,它决定着人们的网络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并左右着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
人们生活在网络世界中,必然会对网络世界产生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即形成一定的网络世界观。人们正是基于网络世界观,形成了对待网络世界的态度,并以此来确定网络生活。在此意义上,人们在网络世界及生活中的所有行为,都是一定的网络世界观的实践和表现。
众所周知,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不仅迎合了青年一代自主选择、勇于探索的心理,而且,为青年一代设下了主动参与、积极实现自我的广阔平台。绝大多数青年仅凭直觉、情感以及心理体验来理解和把握网络世界,使得他们的网络世界观呈现出直观性、朴素性和缺乏科学性等特征。他们对网络世界的本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网络世界中人的本质表现等根本性问题,或是忽略了,没有去认识,或是形成模糊不清的认识,或是做了曲解,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认识。
由于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现实社会中的人的身份,包括职业、年龄、性别等都统统隐匿在了计算机符号之中。部分青年却由此认为,既然人以数字化方式生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那么,物质的、现实世界中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甚至是神圣的法律,在网络世界中则完全失去了意义。
部分青年正是在这种不正确的网络世界观的指导下,才形成了虚拟人生态度、盲目的技术崇拜及有违伦理和法律的种种失常表现。也正是这种不正确的网络世界观,使得众多的青年陷入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之中,如同“两栖动物”穿梭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他们这种双重的身份、人格、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等,使他们困惑不已。为了寻求解脱,他们躲进网络的天地,但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结果形成更可怕的生活危机。
显而易见,若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来解决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就必须首先抓住网络世界观这一网络社会意识的核心,对他们进行教育。
1.要指导青少年认清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要使青少年认识到,网络世界固然是虚拟的世界,但不是虚无的世界。人以数字化方式生存于网络之中,但人的本质并没有虚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尽管可以带上“面具”随意装扮自己,但对现实中的自我并没有改变一丝一毫。任何形式的随心所欲,看似乐趣,实际上是自己在糟践自己。
2.要使青少年懂得,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必然有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秩序
网络世界固然是虚拟的时空,但虚拟对象是活生生的现实,网络世界不可能是超脱尘世的仙界。因此,尽管现实社会的规范不能完全照搬于网络世界中,但网络世界却应有依据自己的特点而形成的维护自己稳定生存及发展的道德和法律。如果离开网络道德和法律的调节、指导和约束,网络世界将会走向毁灭。
3.我们必须努力帮助青年一代树立起网络道德观念和网络法律观念
学校应指导学生认识到,人在网络中,虽然是独自面对计算机,但却无形地走进了人的集体。因此,在网络世界与在现实世界一样,言谈举止都不能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他人的权益,现实社会中做人的原则,在网络世界里同样具有“利他又利己”的意义,进而提高他们在虚拟世界中生活的自控力,真正做到自觉运用网络道德和法律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二、网络人生观教育
应该说绝大多数青少年能正确地对待数字化,他们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从容地应对网络给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合理地设计自己的网络生活。但也有部分青少年因没有树立正确的网络人生观,而在网络社会中迷失了正确方向。
尽管部分青少年也能认识到网络的虚拟性,并不完全相信网络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但另一部分青少年则是对现实生活心灰意冷,似乎是看破了红尘,采取了类似出家的形式,进入虚拟的网络空间,心甘情愿地将自己交给网络,死心塌地地做个网虫,以网络生活取代现实生活,并由此形成一种虚拟人生观。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其网络人生观教育。
1.虚拟人生是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和实现的
网络给人类创设了第二生存空间,当然,也改变了人生追求的形式,并部分地改变了人生追求的内容。然而,现实世界是虚拟世界的基础,虚拟世界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延伸。那么,网络世界的人生追求只能是现实世界人生追求的折射。虚拟人生改变了人生追求的形式和内容,但没有改变人生追求的实质。当我们把人生的追求融入网络生活之中,并根据网络生活的特点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时,从设计原则到设计理念,从设计手段到设计目标,都不能与现实世界的人生追求相脱离。虚拟人生决不是在虚拟的世界中醉生梦死地痛苦,而是借助虚拟的世界获得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使得现实世界的人生更加精彩和更有意义。
转贴于
2.要指导青少年走出虚拟人生的误区
用现实的生活经验教育他们认识到,把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以网络生活取代现实生活,把网络生活简单地当做另类生活,以求所谓的超凡脱俗,甚至成为现实生活的反叛者;或把网络生活肤浅地理解为游戏人生、梦幻人生来应对现实生活,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其结果是扼杀了人的现实生活,把人变成了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网络人”,它将使人生变得更为消极。更可怕的是,在虚拟的人生追求中,人性将遭受摧残,人格将会被扭曲。
3.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解决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矛盾和冲突
要引导青少年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必须教育他们懂得,网络世界固然可以与现实世界共生共存,并行发展,但它绝不能取代现实世界。网络世界的非物质性结构,决定了其必须依附于物质的现实社会,网络世界不过是现实社会的延续。在这种意义上讲,在网络世界虽能满足人的某种欲望,但其价值大小、意义轻重却只能体现在现实世界里。同时,这也表明了现实社会才是人最终栖息的空间,才是人谋求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天地。
三、网络价值观教育
所谓网络价值观教育,即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对社会及人生的价值,学会正确评价网络的利与弊,并真正懂得和理解怎样才算实现了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
青少年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由于社会阅历和个人经验有限,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不强,从而影响了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的形成。考察当代青少年的网络价值观不难发现,目前,青少年在网上主要是交友聊天和玩网络游戏,真正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自己和自我教育的则为数不多。更有甚者,一些青年沉溺于网络中不能自拔,出现了网络综合征、网上娱乐综合征及电脑依赖症、网络癖、互联网痴迷症等症状。这些疾病正在吞噬着上网者的身心健康。有不少学生顾不得上课和做作业,整天泡在网吧,网“线”越拉越长,学业却挂起了“红灯”。更有甚者,个别青少年因上网劳累过度,竟猝死于网吧。
真正值得我们关注和忧虑的是,这种无所作为的网络观念及行为,导致了网络的社会价值功能在青少年面前弱化和萎缩。我们的青少年掌握了网络,却仅仅成为了聊天和游戏的高手,显然与网络时代的人才标准相差了太远了。
十分明显,要使青少年摆脱网络聊天和游戏的“纠缠”,必须对他们进行教育。
1.网络最大的价值是拥有高超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让青少年懂得,网络不仅为人们开辟了有别于传统的学习环境,而且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创新手段。因此,“走进网络”的意义首先在于利用网络资源来充实自己,掌握网络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极大程度地提高自己适于网络时代生存的能力。
2.警惕科学技术“拜物教”的产生
更让人忧虑的是,在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科学技术“拜物教”现象己隐约出现,从青年对“黑客”的认识可略见一斑。据调查显示:76%的被调查人认为“黑客”是“网络侠客”,227%的被调查者认为“黑客”是“网络能人”,而多达39.7%的被调查者对其认识模糊,认为“说不清”。不可否认,青少年群体对网络技术的追求,对“网络能人”的崇拜,有利于激发青少年投身于科技创新的热情,有利于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但青少年过度崇拜技术,往往会成为技术的“奴隶”,也容易造成思想修养的偏废和道德价值的弱化。如今一些青少年热衷于效仿“黑客”,盗用别人的网号,乱闯“禁区”,甚至是恶意制造和传播病毒等等。他们把不文明的、甚至把违法犯罪行为当做是创新,当做是自己价值的体现。据国内外已发现的网络犯罪案件统计,当今,网络罪犯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的占80%,平均年龄只有23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
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教育,不能仅仅偏重其技术上的“行”与“不行”,还要教育其懂得社会层面上的“该”与“不该”。提高其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学会有效地、合理地、科学地利用网络;培养他们自主、自律的主体意识,锻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袭。要让青少年明白,只有运用自己掌握的网络技术,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社会和他人谋福利,才是真正摆正了自己在网络社会上的位置,体现了在网络社会中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张震.网络时代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30—03
一、环境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拓展
环境教育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建构、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为此要从人的發展角度分析人的物质、文化、政治和社会需求。当今社会生态破坏、污染加重、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人类存亡、制约社会發展和民生质量的重大问题,生态文明成为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社会發展内容。2011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联合下發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要求,“强化基础阶段环境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鼓励中小学开办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课堂。推进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早在197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组织召开的“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第比利斯会议)”也提出:“环境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要使个人和社会团体理解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复杂性,造成这种复杂性的一个原因来源于人类的生物活动、物理活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各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获得知识、价值观念、态度和实用技术,以便能以一种负责任的和有效的方式参加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管理环境质量。”按照国际环境教育理念,学校环境教育的完整内容应是环境知识、价值观念和态度、实用技术和环境保护实践等多方面的统一。对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讲,环境教育不全是知识体系和环境治理技术教育,而主要是如何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要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然环境作为生命支持系统有其经济价值、生态服务价值,还有自身存在价值和美学价值。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既要满足社会的可持续發展,也要维持生态系统的自身活力、稳定和可持续性。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教育把社会主流思想、政治观点传授给受众,以期内化为受众的理想和信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發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日益严重的今天,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环境法制观念非常重要。科学發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發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發展观,这种發展理念将是我国长期的發展战略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人与社会关系的教育,还要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环境职业道德,要积极参与从居住环境、食品卫生环境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法制化进程。这些教育目标与政治理论课的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共同之处,因而,把环境教育纳入到政治理论课范畴之中,有利于环境教育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范畴 体系建构
Key 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ic categories; System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王振,男,(1986-)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士,方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理论的二级学科,担负着捍卫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使命,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必须关注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①。
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内容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②。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确立应尊需以下若干原则:一,基本范畴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基本范畴应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性;三,基本范畴的划分应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能最大化。基本范畴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 就构成某一门学科的对象”,即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矛盾表现为社会对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和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对这一矛盾的研究要从主体、客体、载体、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
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的一对矛盾概念,而是由各个链条式的、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效能的最大化。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把思想政治基本范畴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载体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的划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性,为更有效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效能最大化提供了最直接的研究对象。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体系建构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对于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加速建设高水平的科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构和学科独立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的体系研究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入手,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划分为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三个方面。核心范畴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是由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重要,最本质,最普遍的关系,是整体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③。一般范畴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一般数量较多。这种阶梯式划分方法,不仅全面吸收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研究成果,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特别是基本范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为理性、有序的平台。
为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先进性和求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研究必须具有时代性特点。有学者提出,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及其系统,必须遵循三大原则:逻辑与历史一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无数的偶然、曲折和跳跃中展现了其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经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展开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进程基本一致的。另外一方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形成是按照一定得逻辑法则从一对到另一对推到出来的,思维的逻辑最高点也是认识和理论理解的最高点。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的进程和认识的发展都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法,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要坚持三者相统一的原则。笔者认为,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研究要结合学科建立和发展的背景予以分析。对理论体系的整理和完善,构建系统而规范的范畴体系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科建设的最优选择。对基本范畴的研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在学科范畴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范畴,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阶段和规律的基本范畴,在学科体系中处于方针、原则重要地位的基本范畴。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管理尤其是城市建设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它在企业管理中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和特性,能够帮助企业员工建立深厚的企业归属感和认同感,深刻地理解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社会责任,同时从自我做起,在生产、生活中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促进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企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教育,更多的是通过教育让企业员工更好的凝聚在一起,融洽相处,共同促进企业生产发展,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 企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城市建设企业的个人和群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影响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这对于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的认同感,企业的归属感和企业的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方式,在企业管理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并且作用十分显著,不仅对企业员工有影响,还能够积极的影响企业的生产,促进企业的发展,让企业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政治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马克思基本理论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第二,行政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民主法制教育、经济形势教育;第三,经济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企业精神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厂规厂纪教育以及直接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所进行的日常教育等;第四,对个别职工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个别的思想教育,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信念。
城市建设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第一,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理论教育范畴,政治色彩较为浓厚,属于政治文化;第二,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水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企业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生产合格的产品,尽心尽责地为人民服务。
2 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 协调企业内部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在城市建设企业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正确的思想导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城市建设企业员工服从并坚信企业的价值理念,促使员工爱岗敬业,在岗位上尽职尽责,职业精神强烈,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其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树立和强化企业精神,用企业文化来统一员工的思想意识,将全体员工有效的凝聚在一起,工作中、生活中同心同德,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企业的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研究人的是思想和行为,因此需要在尊重人的地位基础上,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协调城市建设企业员工间的关系,重视培养员工的集体意识,更好的去关心员工、培养员工、从而达到促进企业产品生产,经济效益提高的效果。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在协调各方面关系、维护稳定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协调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与否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的知识水平的差异、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差异、对事物认识上的差异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人们在企业中所获得的利益存在差异,因此企业员工之间不免会出现矛盾,而这种矛盾不及时沟通就会出现对抗,不利于企业生产环境的稳定,因此就需要在企业管理中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一个程度上达成“共识”,对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方法的选择上有更多的相似。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人际摩擦,减少人际“内耗”,从而化解矛盾、理顺关系,在企业员工间形成一种团结互助的风气。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企业稳定的安全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的改革,员工工资制度的调整,贫富分化差距的扩大,城市建设企业员工之间的收入也存有一定的差距。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企业稳定的安全阀,为企业寻找不安全因素,并将之有效地及时解决,从而避免出现大的震动,将企业员工间的矛盾冲突控制在一个安全的度之内。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基层员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领导深入基层调研和鼓劲,切实与员工交流沟通,帮助员工解决工作、思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员工而言是有效排解情绪的良好渠道,通过周到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的领导干部就能真正了解基层员工的真实想法和真切愿望,这样便于更好地解决问题,让基层员工满意,使员工感受和体会到企业的温暖。同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媒介,可以使基层员工和企业领导之间增进了解,相互信任,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和误会,领导多多激励员工,以身作则,就能够更好的化解企业中的各种矛盾,维护企业的稳定。
2.2 协调企业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以人为主体而构成的单位或企业也离不开其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所以企业也需要有效的协调其与自然的关系。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正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自然资源,面临着与自然的矛盾。而自然界一系列的灾害、能源资源的被污染以及逐渐枯竭,种种严峻的形式不利于企业的资源的有效获得,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而,企业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效地教育企业员工,从而更好地协调企业与自然的关系。
企业协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可以采用的方式方法很多,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其中一个极其有效的手段。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城市建设企业全体员工确立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发展的思想观念,选用健康文明的、关爱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做危害自然的事情;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城市建设企业的全体人员进行思想教育,讲述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生态伦理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从小事做起,自觉地保护环境,增强企业员工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责任感,让生态意识深入企业员工的内心,最终在城市建设企业形成人人热爱自然,积极保护自然环境的道德情操。最后在企业管理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的宣传、引导,使企业员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善待自然,达到城市建设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城市建设企业的发展。
3 结束语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实体,因此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方式就能够有效的指引企业的发展方向。虽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理念不同,前者偏重的是宣传教育,思想改造,后者更侧重的是进行行政管理,属于行政组织范畴,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两者之间互惠互通,相互渗透、互为借鉴也得到不断的扩大和强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城市建设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现代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本文以西部地方高校的贫困生现状调查分析为切入点,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了泸州医学院、重庆邮电大学、乐山师范学院这三所西部地方高校。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5%。调查按性别、科类、年级分类的人数及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按性别、科类、年级分类的调查人数及比例统计
调查内容:问卷涉及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基本数据分析(3-6题)、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状况(7-16题)、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17-26题)三个部分。
一、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从大一新生进校到毕业生离校,高校都对学生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军训时的国防安全教育、依托“两课”开展的“三观”教育、借助学生组织开展的集体主义教育,毕业生离校时的爱国爱校教育等等,这些内容是针对普通大学生开展的常规性教育,历届内容大同小异,与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但是教育内容却出现了陈旧滞后的状态,存在脱节现象。
问卷第三部分第22题(多选题)是关于在高校贫困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查,其中选择内容为前四位的是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分别为“诚信教育”占94.8%,“感恩教育”占88.8%,“爱国主义教育”占87.1%,“自立自强”教育占64.1%。这说明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重点从以上四个方面予以强化,而这也与笔者访谈的结果相吻合。
(二)教育内容与高校贫困生实际联系不紧密。
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思想、心理、行为上都有别于学校其他非贫困生、不同区域高校贫困生,他们的家庭所在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对称、对外交流少,接受教育的环境、条件和质量较差,学习基础远远低于省会城市和一般二级城市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经济、心理和技能的基础素质相对较差。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各民族文化背景差异很大,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同学融合在一起,更加大了对这类群体开展思想教育的难度。在笔者访谈过程中发现,有不少贫困生认为自己少有接受过专门的针对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外乎都是和其他同学一起上课、开会、搞活动,没有凸显对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目前在部分西部地方高校存在着教育者尚未针对贫困生开展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混为一谈,没有对大学生中的贫困生进行分类研究和教育。
二、强化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贫困生作为普通大学生的一员,常规性的教育内容固然应当接受,针对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群体,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增强教育效果。
(一)加强诚信教育。
政府缩小贫富差距、维持社会稳定的职能决定了其在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西部地方高校作为党和国家重点发展的对象,无论是政府投入、还是社会捐赠,都检验着受助对象的诚信意识。但贫困生诚信缺失现象却频频曝出:银行要求贷款学生在毕业前夕填写还款确认书,留下自己的工作单位信息和联系电话,然而随意更改、撕毁协议书的现象相当严重。即使填有联系单位和电话,毕业后,银行和学校还是找不到人。
加强诚信教育,首先要加大诚信宣传力度,树立典型,通过典型事例或人物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榜样教育;同时加强师德师风、校风学风的建设,营造公平合理、充满正气、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在校园中形成师生讲诚信的良好环境,使贫困生时刻受到诚信氛围的熏陶。其次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形式,将诚信教育渗透到贫困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各种实践中去。组织和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具有良好经营道德的企业,切实感受诚信与成功的关系,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实现诚信认识向诚信行为的转化。第三通过开展相关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如组织社会诚信度的调查、开展以“诚信在我身边”为主题的征文或演讲比赛、定期召开关于诚信的讨论会、主题班会、开展诚信考试签名活动等,从日常行为抓起,要求学生言行一致。针对受到社会资助、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开展诚信讲座,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和回报意识,对讲诚信的同学进行表彰,树立宣传典型,培养学生的诚信观。
(二)加强感恩教育。
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人数多,比例大,贫困生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笔者发现贫困生攀比现象日趋严重,并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和利息,感恩心理缺失,严重影响了贫困生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很多贫困生认为因为自身贫困,国家、社会、学校理所应当给予他们各种恩惠,不需要回报,缺乏感激之情,没有感恩的言行。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这需要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引导:第一,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通过情景再现、故事讲述等途径点拨引导。第二,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院系可适当增加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或利用组织生活、团日观摩、社会实践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进行感恩专题活动。第三,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外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如重庆邮电大学每年11月份开展的感恩系列活动,较有特色的是其中一个名为“生存挑战”的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感恩意识,活动分小组建立团队,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出去挣钱,最后进行评比。通过这个活动,让同学感受社会竞争、感恩父母的养育、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做准备。“生存挑战”项目已经开展了两届,首届只有20余人,第二届就突破了100人参加,受到了很多同学的好评。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状况。加强对这部分地区高校贫困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能使他们了解国情、省情、乡情,成才后积极为家乡的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针对西部地方高校的贫困生,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重点把握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形式多样化,通过专题报告、网络电视、人物专访、校史展览、社会调查等方式,特别要探索适合贫困生特点的教育方法,将爱国主义教育视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持之以恒;二是教育内容贴近贫困生实际,针对不同年级的贫困生要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从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到爱学校爱家乡,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四)加强自立自强教育。
贫困不是贫困生的错,然而对贫困持的态度却取决于贫困生自身。自立自强教育对贫困生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对于西部地方高校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有效防止因思想滑坡而产生“精神贫困”、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重要的作用。贫困生由于现实生活的影响,他们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和功利色彩往往比非贫困生表现得更明显,更具体,这些思想如不及时加以教育引导,将直接影响贫困生正确的“三观”的形成。
高校要积极利用各种网络媒体树立和宣传高校贫困生中自立自强的典型,使他们感到榜样就在身边,从而自觉地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如乐山师范学院2002级学生尹晴梅笑对病魔的事迹也让人振奋,她于大四那年被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家境的贫寒让她对高额的医疗费望而却步,但由乐山师范学院爱心社组织的义卖和社会捐赠活动帮她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阶段,使她远离了病魔的折磨,康复后的她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阳光的面对生活,还每月从有限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资助两名贫困的在校生。再如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乐山师范学院教科学院2007级学生雷庆瑶更是西部地方高校自立自强的典范,她三岁时因一次意外失去了双臂,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勇敢地生活,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了生活自理、游泳、绘画,还写得一手好字,使她的双脚变成了自己隐形的翅膀。雷庆瑶用她身残志坚的事例到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乐山监狱、都江堰聚源中学等机构开展巡回讲座,现在她还在黄埔志友的帮助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传承爱心。帮助贫困生走出困境,最根本的是要激活贫困生的精神动力,使外部的支持帮助与贫困生自身的艰苦努力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贫困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变资助为自助,增强自强自立能力,争做生活的强者。
三、结语
地处西部地区的高校贫困生,由于自小生活的艰辛,容易使他们将物质看得过重、性格孤僻、思想偏颇、兴趣爱好狭小;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不能坚持理想,悲观厌世,丧失生活热情和动力。针对这一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为基础,只有明确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鼓励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全面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确立贫困生自我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念,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
参考文献:
[1]梁军.公平正义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及资助的根本价值理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
[2]吕杰.加强西部高校优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4).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8]何芬林,李湘黔.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2007,(4).
19世纪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关于性的主要的生理知识应当在青春期以前学生们并不激动的时候,简明而自然地教给他们。然而在我国的中学阶段,性教育并未真正实施开来,高校的性教育也长期处于“真空”状态。高职学生性生理已经逐渐成熟,然而性心理却处于幼稚阶段,因为不能得到专业系统的性教育知识和理论,在碰到性问题时通常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去处理。因此,探究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对高职学生性教育的缺失进行有效补位是当务之急。
一、高职学生性教育在“两课”中的缺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银河表示,高职学生性问题之所以得以高度关注,根源在于我国教育体系中性教育的“缺席”。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已经是我国教育界公认的事实,其危害也成为社会的一大隐痛。
(一)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的缘由
1.社会对性持“含蓄”态度。性是人类繁衍的必然途径和正常婚姻建立的“基本量”,然而由于“性本能”和“私”双重效应的相互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际中,普遍认为有关性的话题难以启齿,一旦说出,就意味着贱卑粗俗和不文明出现。在下一代的性教育工作方面,人们似乎也认为没有担心的必要,他们觉得“性本能”是万能的,是生来就有的。因此,社会对性始终持十分“含蓄”的表示态度,虽然表面上谁都不愿提及,但是却心照不宣,好奇和疑问只能憋在心里、藏在肚里,期待“无师自通”。然而,对青少年来说,这种对性问题既无引又无导的社会态度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也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学校对性教育忽视和不解。目前,高职学生性教育既未纳入高校“两课”,又未纳入专业知识教育,性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尚未得到认可,将性教育作为专门课程开设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高职学生对性知识的迫切需求和高校不能提供系统性教育的矛盾时刻存在。另外,受社会对性“含蓄”态度的文化影响,学生也不会主动找学校心理咨询师和教师寻求帮助,他们私下里“偷偷摸摸”地寻找“自学”途径――网络、影视,甚至是性经历的尝试。未经筛选的性信息虽然能解决他们的暂时“懵懂需求”,但更多的是有害信息诱导学生误入歧途。高职学校对学生的性教育还存在两个曲解:一是无师自通论,认为性知识是人的本能,不需要特别讲授;二是引导害怕论,认为教给学生性知识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性冲动。
3.家庭对性教育“云里雾里”。家庭中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基础价值和启蒙意义,但现实却非常遗憾。由于家长自身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性教育,与孩子们谈论性问题时他们难以说出口;孩子一般很少和父母亲谈及此事,多数父母用搪塞、回避、责骂打消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一些父母因为缺乏性知识和沟通能力,即使想和孩子沟通,也因不知道方法,使家庭性教育无法正常、科学进行。
(二)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影响
社会、学校、家庭都未能及时给予高职“萌动期”的学生有效的性教育,打个比方:在肥沃的庄稼地里,如果不及时撒上种子,野草就会长满一地。由于性知识的缺乏梯度教育和性道德的迷失方向,高职学生性观念、和性道德之间不能相互科学有序协调,最终导致顾此失彼。高职学生婚恋观多元化、幼稚化,在对待两性问题时是比较随意盲目的,恋爱和性经验的攀比现象也在校园里逐渐蔓延。高职学生性失误逐年增多,造成了性心理困扰、性道德观念淡薄、性犯罪、性病蔓延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性犯罪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已上升为第二位,女青年参与的犯罪案件中性犯罪占90%以上。科学、有效实施高职学生性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二、高职学生性教育在“两课”中的补位
(一)高职学生性教育的思路
性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采取适当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应遵循以下工作思路。
1.高职学生性教育与“两课”相结合。高职学生性教育与“两课”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功能作用和内容原则上是相互补充、相互交叉的。性教育不能离开“两课”而单独存在,“两课”缺少了性教育也就不具备完整性和科学性。实事求是来讲,高职学生的性困惑不是都可以依靠传统的“两课”来解决的,只有将性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性教育真正达到效果,使“两课”更加贴近高职学生的需要,实现教育“以生为本”的终极目标。
2.教育引导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学校作为性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习某些共同、基本、普遍适用的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在性价值观方面,学校要敢于表达态度和立场,对错误的性价值观敢于说“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高职学生分辨良莠,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
3.高职学生性教育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另外,应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采取适度的方式方法,既要教育到位又要保持适度,充分理解高职学生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其隐私。
4.注重性教育在各专业教学和相关的培训讲座中的渗透。高校还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需要开辟多种性教育渠道,例如服务热线、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性健康教育网站等。这样的性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高职学生个体,使性教育更加个性化。
(二)性教育在高职学生“两课”中的有效补位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性教育是关于人自身的一门科学,了解自身是每个人走向健康的必修课,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内容。青春期经历不可重复,性成熟期不能等待,一旦出现教育的缺失和失误,在个体成长史中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高职学生性教育迫切需要政府、高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并发挥教育引导之合力,使性教育的长期缺失得到较好的有效弥补和不断改善。
1.引导作用在政府。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职学生性教育是解决高职学生“性问题”的前提和保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积极作为:第一,尽快确立高职学生性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要把性教育作为高职学生专业教育和“两课”的一项重要内容确立下来,同时将实施性教育的教育经费纳入政府教育预算,及时足额下拨经费。第二,尽快制定高职学生性教育高职大纲,并在高职纲指导下出版教材,建设高职学生性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高校性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性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及专业指导水平。第三,鼓励开展高职学生性教育相关理论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求高职学生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性教育推向科学化。第四,举办家长性教育短期培训班,帮助家长掌握性知识、性道德、性病防治和性法律知识,增强他们在性教育方面与子女的沟通意识和能力。第五,积极发挥高职众传媒和社会舆论的正面宣传引导效应。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把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意识形态融入各类节目中,发挥其对高职众的引领作用,营造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和道德舆论氛围。
2.主要职责在高校。高校作为性教育的最后一站,作为高职学生“两课”最重要的“红色阵地”,应将性教育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性教育视为“两课”的主要内容和新的教育载体,引导高职学生选择和拥有正确的婚恋观与性道德。
第一,系统科学地开展高职学生性教育。高校应将性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保证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课时,使性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常态化的教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把性教育作为“两课”的抓手,充实“两课”的内容,增强“两课”的魅力和效果。开展高职学生性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观、性荣辱观和法制意识。性教育的目标在于教育高职学生在与异往中知荣明耻,自重自爱;正确认识个人行为对本人、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懂得两性相处的道德原则;增强高职学生的性心理控制能力和性生理抵抗能力。
第二,校园文化是熏陶。在美国“性解放”时期,高校学生恋爱成风,但哈佛学生仍能安心学习钻研,在谈恋爱问题上不跟风不攀比,保持着严谨客观的态度。哈佛淳朴、严谨、开明的校园文化为其保持世界名校的荣誉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在学生性道德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高校应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带动作用,围绕高职学生的能力提升、特长培养、意志锤炼、情操陶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健康的精神家园,为高校性教育的顺利开展搭建服务的良好平台。
第三,改善和优化性教育工作方法。要使性教育取得良好实际效果,还必须注重改善和优化性教育工作方法。高职学生在渴望性知识的同时,更期望性知识来得活泼、感性一些,课堂氛围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生动性和多样性是保证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唤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允许其自由发表想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案例研究、情境设计、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就是目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度沟通和博采众长,在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从而走向成熟。
3.基础功能是家庭。高职学生性教育和家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研究调查发现,家长对性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到三成,大多数学生认为父母从来没有谈论过与青春期有关的话题,有近半数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见,家庭在性教育中仍然处于边缘角色,然而,家长在基础性教育方面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使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发展得以延伸。第一,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家长要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夫妻间的性关系。第二,家长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性教育的方法。第三,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动态,当孩子情况反常时给予关心和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褚卫东.关于高校性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
[2]黎钰林,沈又红.当前我国高职学生性教育的困境及其症结[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
[3]尹红新.高职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剖析及对策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9).
[4]樊蔚,刘冰.高职学生性观念及其性教育的缺失[J].湖南师范高职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5]方若石.改革开放背景下高职学生性教育探索[J].“两课”研究,2009,(1).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原则、法纪规范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2]根据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五个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含义
优化的概念源于现代系统工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从而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即在当前社会条件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外延要素及结构进行改进,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内容功能相加之和,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的最大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要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多重性以及教育对象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多层次的。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并非是盲目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才能保证内容优化的方向性和正确性。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总体而言的,即教育内容必须是涵盖多重内容要素的一个整体。首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心理素养等已成为衡量人才的必要指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化、多样化,摆脱“单一化”“泛政治化”的局限。同时,大学生受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思想实际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地涵盖大学生素质提升多重要素。大学生是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群体,思想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单一的教育要素都不能覆盖其思想的全部。只有运用多重内容要素合力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其复杂的思想问题。
(二)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取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4]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教育内容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方向,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的性原则要求教育者一定要正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内容要素的具体目标,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又应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目标分配到各个内容要素上,使每个内容要素的目标都能与具体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使大学生逐步实现各个层次的目标,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的总目标。
(三)重点要素原则
重点要素原则是指要按照内容要素作用的大小来决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从而突出重点要素。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根本性内容,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在优化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型地位;同时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五大内容要素都涵盖着多重具体内容,每一项内容的作用和地位有别,因此,教育者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应该将相对重要的内容要素放在首要位置,突出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功能。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实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意义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内容达到最佳状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始终坚持的指导,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第二,不断完善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内容、法律教育内容和心理教育内容。第三,要与时俱进增添外延要素。
(一)遵循重点要素原则,坚持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地位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4]任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的指?У匚弧M?时,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然而很明显,只有科学文化素养是不够的,一旦政治立场出现问题,反而会危害社会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
(二)遵循整体性原则,完善教育内容要素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启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它决定着大学生如何看待整个世界,怎样对待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因此,我们要着重加强大学生世界观教育,优化世界观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教育的教育内容,不能再完全依托于哲学原理,而应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系统,不仅让大学生欣然理解接受,还能真正地应用在生活当中。其二,价值观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裸贷事件”,使一部分大学生陷入“以贷养贷”的泥潭,甚至走向不归路。在后期的调查当中,大多学生都表示自己最初只是想购买手机、包包、网游装备等,超出自己当时的承受范围又不好意思向家人朋友借,只好以贷款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这些大学生的悲剧一方面是由其价值认知错误导致的,他们把物质享受当成价值追求,不惜铤而走险也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其价值选择出现偏差,他们愿以失去尊严的方式换取一时的虚荣,也因此付出巨大代价。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断优化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育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对与错,更应启发学生如何进行价值选择。
第二,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大学生道德认识,帮助大学生养成道德行为,再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具体行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把握道德的层次性。首先,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贡献社会的根本途径,而职业道德是所有大学生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强化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使每个大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成为合格公民,这对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和不断发展以及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要强调家庭伦理道德。在一些影视作品、网络节目中,常常出现混乱的情感关系,使一些大学生的情感道德观产生偏差,影响其日后的家庭生活。只有把每个人的“小家”经营好,才能有信心有力量去经营“大家”。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处理好与爱人、亲人的感情和关系。
第三,大学生法纪教育是强化大学生法律观念,促使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品质,能够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享茂跳楼事件”不禁让世人反思这么优秀的高材生为何最终走向命运的深渊。第一,在运营其App的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的问题,这也成为其妻子要挟的把柄;第二,在遭到威胁的时候,不能第一时间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而选择在网上曝光与妻子的交往过程;第三,最后不以法律的方式解决困境,而选择放弃生命,以极端的方式给家人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高校法纪教育内容应能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纪律,承担维护社会主义的法治秩序的责任。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明确的法制意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维护权益。
第四,高校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今社会竞争压力骤增,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优化大学生心理教育,关键在于要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开展相关辅导和咨询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并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政治健康、思想健康、 道德健康和法治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随之发生三大转变,立足四个基点,落实到五项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努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思路、内容,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转变
1.由“统帅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的教育,有“务虚”的特点,但“务虚”必须同“务实”相结合,即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职能定位上,要从传统意义上的统帅职能,逐步向服务职能转变,真正把服务落实到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中有许多新情况出现,在对大学生进行统帅管理的同时应该不断增强科学服务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不仅包括服务学生的政治追求,服务学生的价值体现,服务学生的文化需求,还应包括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顺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能适应时代潮流,学会文明健康的生活。如针对独生子女多的情况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针对大学自费为大学生开拓勤工助学机会;针对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等等。以上这些说明,学生工作由“统帅管理型”转向“服务管理型”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利益出发,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帮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统帅向服务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满腔热情地参与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充满活力。
2.由“说教灌输型”向“交流渗透型”转变
在政治思想教育中采取说教灌输的办法,往往把学生作为影响的对象,片面的强调德育知识的掌握,所施加的多为口号式的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条目,把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等同于对科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整个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个体的主体需要,忽略了人与人心灵之间的交流,忘记了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精神世界,使部分学生容易形成“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双重人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过去的“我说你听”、“我灌你通”,以及“一张嘴、一个本、一支笔”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不适应学生的需要。近几年来随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反应在学生身上,就是接受信息多,思想活跃,渴望独立,关心时政,善于探索,乐于实践,讨厌注入式、保姆型约教育方法。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有强烈的改革愿望和成才要求,并有较强的组织和活动能力。为了新时期的学生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要正确理解和运用说教灌输原理,由“说教灌输型”向“交流渗透型”转变,使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学生的生活中去,形成讲真话不讲假话,讲实话不讲空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相互交流,互相沟通;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其感染力、渗透力。
3.由“理性教育”向“非理想教育”转变
现代科学证明:人的精神活动,除了理性思维以外,还包括非理性的因素。诸如感情、直觉,欲望等等。在过去,我们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一般也把理论上的武装作为首要的任务,这固然不错。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我们要全而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力量。注意强调: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教育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利益问题,找出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交汇点。在交汇点上发挥个人的才干。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同时都得到满足。同时促成人们养就按理性态度办事的习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重视非理性因素对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影响,其中包括:第一,通过感情媒介,协调好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使大家能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工作,让人的积极性在活跃的气氛中发挥出来。第二,看到并承认人的欲望是客观存在,是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虽然它与集体主义原则有着天然的抵触,但是引导好了也能成为前进的动力。要造成这样的结果,前提不在于扼杀人的欲望,而在于重视他的合理性,因势利导。从而使“理想教育”向“非理性教育”过渡,同时把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行之有效。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个基点
基点通常是指基础,即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如建筑的根脚,分析问题的根据,解决问题的根本,均可作为其脚注。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点就是要落回学生这个层面上,要以学生为本,从关怀学生的各种需要开始,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好的落实在实处。。
1.关心学生的利益――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就是关心学生的利益。只有关心学生的利益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从口号的宣讲落回到实处。生命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要通过个体的利益的满足来实现的,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个方面,所以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它要求我们在强调集体利益,倡导奉献精神的同时,也要强调和充分体现个人利益的实现和满足,有时也可以对个人利益进行适当的补偿和满足。只有双方的利益得到适当合理的满足,才能使集体能够更加满足个体的需要,成为更加真实的集体,同时也是学生真正的心灵的归宿和港湾。
2.关心学生的环境――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条件
生命的成长总是在一定得环境下进行的。学生的成长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很容易理解,精神环境主要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尤其的催人向上的文化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正确的舆论导向都是每个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努力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和谐、宽松,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给与更多的支持与鼓舞。
3.关心学生的情感――思想政治工作的纽带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价值生命的和谐统一,而在价值生命中要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关心学生的情感就是要学生政工干部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给学是学生的心灵带去阳光,打开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只有与学生达到一种心灵的沟通,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致人心顺,得人心服,是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的无形的方式实现,取得更加好的效果。
4.关心学生的信仰――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
信仰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它关系到生命个体的走向何处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个来有战略性的问题。信仰问题的核心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确立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能够更全面深刻地剖析理论,把理论的社会内涵、时代内涵,价值内涵更好的告诉学生。同时要联系个人实际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联系实际和个人实践中,去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论,发展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逐步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信仰的教育就是要立足引导大学生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做起,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的重任。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谱写壮美的青春之歌。
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五项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以人为中心,尤其是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尽可能的突出他的社会化,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目标。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三大转变和四个基点的基础上,偏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是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它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它非常具体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它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标和引航员。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核心价值教育资源。如勤劳、勇敢、善良、诚实等等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核心价值的观念是普遍的,稳定的,也是我们人类共同追求的,使我们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的。同时也要在教育中摒弃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狭隘视阈,实现核心价值为人类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为旨的价值追求,从人类共同的生活要素和追求中追寻核心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担负起教育学生的基本道德知识和能力的责任,向他们传授核心价值观。
2.生命教育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倡导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学会生存的教育”,也是“学会关心的教育”其核心是把受教育者个体生命价值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是把培养健全生命意识作为教育的核心,把养成良好的生命行为作为教育的目标。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关键在于提升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呀是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现象,即认识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要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了解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形成对生命的敬畏、热爱进而从容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个种挫折和困难,形成自信和坚强的毅力,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交往教育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将交往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交往教育涉及三个层次,即交往观念教育、交往方式教育、交往能力教育。从中学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远离父母、家庭,大学生活、学习和环境的新特点,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人际储备的新要求,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承担起指导大学生交往的任务。既要指导他们学习相关的人际交往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培养交往的能力,使他们愿意交往,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建立起平等、互助、诚信、宽容、开放的良好人际关系。
4.网络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方法和动员组织渠道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就有信息传播发散多点,交互性强、流量巨大、管理复杂等特点,即给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交往开辟了新的手段和途径,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拓展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手段,但是同时也是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可以借机更加隐蔽、快捷地腐蚀大学生的心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网络的交互式沟通使人们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转变为主动式参与,在思想碰撞中的自然而然接受引导。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网民”的思想动态,以及心理变化对思想道德素质的需求,充分掌握和运用信息手段,如博客,群聊等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教育,使双方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上,达到平等沟通,相互影响,自觉转变,共同提高的目的。
5.幸福教育
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获得和感受幸福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获得幸福的能力和幸福的生活。主要体现在关于幸福的教育上。人们都有获得幸福的本能和想法,但是当前的很多大学生有着错误的幸福观,他们用享乐代替了幸福,追求低层次的感观享受。罗素曾经在《走向幸福》一书中指出:“种种不幸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个人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世界的错误看法、错误的伦理观、错误的生活习惯所引起,结果导致了对那些可能获得的事物的天然热情和追求欲望的丧失。”[2]
一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
大学生思想进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首要内容。人的思想必然产生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的思想不是真正的思想,人的自我意识涵盖价值的实现,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生存及生活的意义等范畴,因此,引导大学生思想进步就是引导并促成其全面素质的发展。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进步一方面要着力在在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上,引导他们去探索生命的最终意义和价值;一方面要着力在社会层面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观上,使其生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支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方法,直接影响其个人成才和价值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既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做好引导大学生思想大学生思想进步,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
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独自子女不占少数,一般来说,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自我接纳障碍存在比较普遍,具体来说就是在独立性、勤俭节约等方面存在缺陷。这些大学生或者深受父母长辈的溺爱,自理能力较低;或者家长无暇顾及,只是本着“重智轻德”思想不断给予压力,使其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要打破这一定式,除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和学校生活上多加以关心之外,还需要与家庭建立配合。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家长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早已精疲力竭,孩子一上大学许多父母自以为长舒一口气,但是,大学生的人际沟通障碍解决特别需要家庭教育发挥作用。所以,思想工作还必须紧密及时地与学生家长沟通,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要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思想上全面进步。
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同于单纯的个体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还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伦理尺度,道德是人格素质的核心元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立足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通过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认知,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激发丰富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培养坚定的道德信念,养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当前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工作需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有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自身辨析能力尚弱,自控能力较差,在没有引导的前提下不能正确分辨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耻辱,这就需要大学思想工作加以引导,工作中还需要注重方法,因人而异,使其偏离的道德观念得以走上正确的方向。
2.纠错,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世界里,呼吸着轻松无羁的自由空气,思想观念很容易想当然地自由化,只知道追求所谓自由,而不明白所有视域下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自由是会被剥夺的。对于思想道德层面出现问题的大学生,一定要明确地指出错误,纠正心态督促其改正,因为对于几个个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忽视,微观上可能导致几个人的思想品德指向问题,如果放任发展,最终会造成一个群体的社会问题。
3.示范,在加强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工作的同时,还应在教师队伍相应地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包括网络用语都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一代学子。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一个自身道德水平不高的人即使满口仁义道德也没有说服力,不能使人真正感同身受,更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其次,根据普遍哲理对事物发展的看法,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有其与时俱进的品质,道德也不例外,不加强自我学习就无法开展工作,守旧落后的道德标准对于学生只能是一种缚束,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除了在大学校园一直贯彻的尊师重道,团结同学,尊老爱幼等道德要求外,当前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还特别需要关注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在学生毕业之前对其灌输职业道德理念指的是:敦促其努力掌握专业技能,使其能够胜任岗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把心态摆正不犯政治与经济错误;灌输其善待他人与奉献的优秀品质,使其能够和同事和谐相处克己奉公。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人生
1.尊重大学生的成才和展才需求,关心和包容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差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展式自我的意识,做到因材施教。针对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没有人生目标自怨自艾的情节要多加以鼓舞,发现其独特的闪光点,帮助其重塑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对于那些不能认清自身“资本”,心态自负的学生在不打压其积极性和成才心态的前提下,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找准人生定位。
2.要对于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误区充分关注并有针对性地一一纠正。人生价值蕴含了人对于社会的贡献、责任以及社会对人的尊重、满足两重含义,针对“奉献意识弱、索取意识强”的错误观念,要加强思想教育与政治学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大学生群体还出现了“追求奢侈享受,摒弃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加之部分社会媒体的误导与渲染,这股不正之风渐入人心。对于享乐主义危机,大学校园中更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面典型,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新时期大学生有理想追求,但动机趋向功利化。针对拜金主义观念要加强引导而不是盲目打压,要帮助学生树立“立足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价值” 的正确价值观,教育学生把个人奋斗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增强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引导学生把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放在首位,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
四关注大学生权益的维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生存状况的变化和大学生权益意识增强的现实背景,尊重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创设必要条件促进大学生权益维护的实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