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理论知识

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3: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旅游管理理论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旅游管理理论知识

篇1

二、职业教学能力

1、职业教育能力

教师应该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选择更好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构建适合学生实践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考核制定较好的评价机制。同时,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种失落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旅游管理专业是社会服务型较强的行业,需要学生能够从基础做起,不断丰富知识,不断积累经验,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教师能够因材施教,结合旅游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高职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旅游专业的特点,不断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

2、职业教学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实际,设计更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具备较强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学生不仅要掌握地理历史知识,还应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人文知识、心理学知识。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备全局观念,理清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的提升。还应该具备教学的设计组织、课堂的控制以及对学生综合考核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实习和实训,提高自己课堂驾驭能力。能够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策略,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合旅游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级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还应该具备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精心制作各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同时根据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运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比如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等,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和驾驭能力。

三、科研能力

教师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应该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围绕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开展学术研究,努力成就高素质研究型教师。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旅游行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针对当前旅游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既能够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能力,又能够针对当前旅游业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出更多的解决方案。和同类院校开展合作研究,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开展有针对性教学。

四、沟通交流协调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教育必须紧跟社会和时展步伐,围绕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立足旅游行业特点,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发展动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还能够逐步培养学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所需要的沟通协调能力。因此,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多参加一些专家交流会,多参加一些学术性会议,尤其是多与企业进行沟通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

篇2

酒店行业发展迅猛,许多国际酒店集团都看好中国这一庞大的市场,纷纷登陆并迅速发展。然而中国酒店业却面临奇特的“工荒”,招聘服务人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许多酒店都将眼光盯上了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学生。使用实习生还有以下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实习学生在校已具有一定的服务意识和技能基础,上手快、好使用;二是相对稳定,最起码实习期间(一般5-6个月)不会离开;三是工资成本低,一般为正式员工工资的一半。因此,虽然酒店也知道,学生实习结束后大部分都不会在该行业发展,但是,高素质、低成本的实习学生还是对酒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些知名的国际酒店其实习生人数甚至会占到基层服务员的60-70%。

面对酒店对实习学生的青睐有加,高职院校的专业实习状况又是如何呢?能否平衡这种需求、能否在院校众多的竞争中保持活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创新专业实习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在接受两年的基础和专业教育后,在第三年便进入实体企业开始为期一年的专业岗位实习和毕业实习。一般学院在选择实习单位的时候,多是选择本市或邻近省市有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或旅游企业,譬如旅行社、少数旅游景点、西五星级饭店度假村和经济型酒店。除了个别协调外基本遵循保全大局的决定,这在发挥个性上会对学生有部分限制。

为期5个月的的专业实习,学生会在单位的岗位安排上以实习生的身份顶岗工作,在业务上除了最初的适应期和培训期都是一视同仁的,必须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工作作息甚至加班加点,脱离了学校老师的管家式指导,面临可能的差错、批评和客人的指责,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的不安与自我怀疑,很多情况下实习单位是观察不到或者不予重视,因为不是“正式员工”,这就给学生们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基本可圈可点,有热爱工作岗位发挥优势完成的很好的,结束专业实习后留任了原单位,这种情况占到20%左右;有基本完成实习任务,没有过失也没有表扬,平稳结束实习转换就业实习单位或方向的,这种情况占到主要的75%左右;剩下的5%表现差强人意,经常在实习期间被单位和指导老师“关照”监督,勉强甚至不能完成专业实习的。很明显,这样的结果不是当初院系在进行制定专业实习计划效果目标是希望的。

二、高职院校专业实习教学现状

作为以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专业实习的目的是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和加强,所以学院基本上都安排专业实习加就业实习的模式进行,主要通过与几家实习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成立实习基地,互为利益合作协作。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教育院校互为竞争激烈的残酷现实下,学院与实习基地或非实习基地的实习合作越来越多的呈现商业化操作的趋势,在这种运作模式下进行专业老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要求操作,主要的程序包括:制定专业实习教学计划、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学生实习动员与组织、明确和下发学生实习任务书、与实习单位一起选派和接送实习生到达单位并落实生活起居,最后全程进行实习管理。

对于院系专业教学来说,专业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氛围中感受体会,在实际工作中加强锻炼,增加实践工作能力和经验,以期学生能在毕业就业时增加自身实力,获得企业工作的青睐,而很多专业老师也在为此不断调研、修改教学计划、内容与方法,但实际行业工作的不足使的这些努力仍然存在许多的缺陷,导致现实的专业实习效果不理想。

三、导致教学目标与实习效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以我校为例,近两年出乎意料地学生在毕业择业时,10%左右的因为考到了导游证选择近旅行社工作;有30%的同学并不很情愿地进了酒店服务行业工作;只有14%左右的同学是真心实意地到酒店中去,坚守岗位、学以致用,为酒店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有18%左右的同学根本不愿意到相关的单位去,只要环境允许,宁可留待家中待业等待时机;有28%的同学面对多项选择,如文秘接待、保险业务员、公司职员、业务销售员等职务时,他们宁愿“跳槽”,而放弃所读专业;以上是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情况分析,尽管是以点概面,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专业目标与实际效果的巨大差异,有大批的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对口企业就业,形成这种专业矛盾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一)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1.专业兴趣培养缺乏

有不少学生当初选择专业并非出于喜欢,或是专业调配或是家长强迫,而后的专业学习也没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努力,专业兴趣不大,在专业老师平时的专业培养中也只是敷衍缺乏自我动力,这种积累的“不专业”加上平时的“不务正业”就直接导致就业时的不选专业。

2.专业岗位实习“挫折”是学生产生专业逃离心理的最直接导火线

专业实习时为了学生将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在行业实际中参与体会,缩短就业时与实际需要的差距,但是良好的出发点经常没有很好的效果,使得学生在专业实习后的就业实习中偏离本专业,选择其他行业就业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1)实习生因陌生和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普遍受到酒店老员工的歧视,时常遭到非议和白眼。(2)出现客人投诉时,员工往往把责任推给同组的实习生而让自己免遭被扣发奖金的处罚。(3)老员工出于对自身工作机会的保护(害怕较高学历的职业学院的学生毕业来工作抢了自己的工作的岗位),对实习学员讲述企业的种种不是和严苛之处,以此来打消学生毕业就业的念头。(4)单位上级对实习生的疏于交流和关怀,向实习生与老员工们产生利益冲突时的无助使实习生在正常的工作中有苦难言,(5)实习单位待遇不吸引人,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3.就业严峻形势的压力

面对日益严峻和残酷的就业,为了能早早地落定工作或户口,很多学生放弃了专业而选择易上手、能解决一些现实的实际问题并确定就业的工作;相对于需要实际工作经验和一些职业证书的酒店基层管理、旅行社工作人员、国际国内导游乃至一些票务工作等等,业务员、营业员等工作就成了学生刚毕业时的无奈选择。

(二)学院教学方面的原因

作为专业实习的授予方,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的原因,院系也存在不能忽视的原因。

1.专业实习指导老师分散——精力分散、能力分散、人员分散

专业实习指导老师(或称为带队老师)因为还要承担学院课务、科研论文及其他院校事务,在对于分散在几个不同对口企业实习的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全身心管理与指导,而自身专业专长的限制决定不能对所有实习学生针对性指导;因为一些实际操作的困难,专业实习一般采用一个老师带一个实习点的方式进行,导致无法很好地全盘考虑和协调,并且有可能产生“木桶短板”效应。

2.专业实习教学计划与实习企业缺乏很好的沟通与协调,不够系统

理论与行业实际总是会存在些许的差异和碰撞,由于企业经营的忙碌,接纳实习生的时期基本都是旅游旺季,企业无暇与学校多次进行实习计划的磋商和确定,而是单方面的在专业教师根据经验或些许调研后制定的计划内容上匆匆表示认可。在实际的实习中根据计划来进行的学生实习内容就显得很少,因为不切合企业实际!

(三)实习单住方面的原因

通过我对于多家实习单位的问卷调查发现,以酒店、旅行社和景区为代表的旅游企业留任实习生的比例在10—20%,希望能留任实习生,但对留任实习生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学习接受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上,比较学生调查表中相关的因素,实习单位愿意花在实习生身上的职业培训、工作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很少,甚至从基层领导到企业人事部对他们的关心因为比较老师的关心陡然降落,这就导致了独立思维能力渐强的大学生的反感,在实习工作中不愿意或少愿意发挥创新精神和能力,团队协作效应也就大打折扣,因为在实习学生的印象中单位就是压榨他们,把其当做“廉价劳动力”而不是人才或者储备人才。另外,企业因自身经营管理的原因缺乏对实习生的系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教育与拓展。

四、专业实习教学几点创新思考

人们对于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有了新的标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高职院校若要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基于行业现状地创新教学思维,不能固定于死板的常规教学,建立一整套适应就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本专业,激发并加深学生的专业兴趣

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及观念,利用可能的场合及活动充分发挥旅游类报刊杂志及声像资料的宣传与教育作用,使学生了解全国各地饭店业的管理现状及学习他们的服务典范;这类读物主要有《现代饭店》、《饭店世界》、《现代旅游报》、《中国旅游报》、各大著名饭店集团的网站等等。另外,可组织学生开展“酒店技能操作优秀选手”的培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只有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开拓,参与到其中,才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能更深入地了解本专业,并利用场景教学对酒店当前存在的管理问题、员工素质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升他们的自觉性和改造这种不良现象的决心和责任感,了解优秀饭店集团的管理理念和先进文化理念。

(二)完善校内外实际训练和双师教师的实际能力的建设

首先,加强建设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我国各旅游院校已经具备简单的示范操作室。但要获得更好的教学和实训效果示范操作室的设施设备应该更完备,以使模拟场景更接近实际这点可以建议学院建设一座具备前台、客房、餐饮部的小型酒店,在部分固定员工之外,将日常营业作为实训内容以外,学校的嘉宾礼仪接待、领导宴请、学生家长和其他普通客人的住宿交由他们来负责,同时进行操作技能、文艺表演等比赛,并推荐他们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同类大赛。帮助学生成立诸如“旅游协会等社团组织,让学生在自己组织旅游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其次,对校外实训基地应慎重进行选择和建设。如前原因分析中所说,实习企业环境对学生的专业意识等影响很大。学院在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上更应选择那些声誉、管理良好,服务管理理念更贴合或接近专业老师授课要求,对员工的忠诚度培养比较有特色的酒店企业。另外一点就是实训基地的选择与建设要形成梯队层次,从旅行社、景区景点到酒店,而接纳实习生站多数的酒店则从高星级酒店到经济型旅馆,从世界连锁饭店集团到有特色的单体酒店,旅馆,形成多种多效的锻炼层面。

再者,在于对专业实习指导老师的选择与培养。专业实习老师的专业素质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企业工作能力过硬,专业实习指导期间校内事务的适当减少以便于专著精力于学生的实践协调和指导。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由旅游行业、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各类职业资格课程培训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国导证、领队证、技师证等,并要求他们定期去旅行社、饭店等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派遣专业教师轮流去相关院校参加短期进修、做访问学者,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

(三)实施真正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高职学院一直提倡“工学交替”式教学,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尤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教学对于专业教学效果将会有非常明显的提高,这种模式教学进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新生第一学年,教学重点主要是培养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职业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上。除了进行一般常规性的认识性实习,邀请旅游行业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之外,重点放在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上,例如礼节、礼貌、仪容、仪表、仪态、服务意识、卫生习惯、劳动观念,都是在课外时间通过活动来培养;另外,必须十分注意学生的职业着装,塑造充满职业氛围的环境,让学生时时刻刻都生活在一个旅游从业的氛围里,每一个环节都要让学生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以“实用”为主,不苛求知识的完整与系统性,减少基础课程的无为学习,一切为到旅游企业实习作平稳过渡的准备.

第二阶段一一在校学习的第二学年主要是在高星级酒店实习,在这期间,学生按照实习教学大纲和酒店的培训计划完成实践课教学所需的一切技能与能力,获得实践教学的学分(每周一个学分,共36学分)。实习结束后评出优秀实习生,树立实践教学标兵。这个阶段主要是院系专业与实习单位的密切配合和对学生的关注,发挥企业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阶段——教学第三学年,是学生酒店管理理论与职业英语提高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学生同时加强学习相关专业教材,用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职业英语能力。另外,学生还要考核各种技能证书,为就业做准备。在这一年里,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发展分流,有的同学会想取得大学本科文凭和学位而努力,有的因为自身的职业能力较强会到更高的企业甚至到国外就业,这些都是他们根据实习而对自己专业学习有的新规划,值得鼓励。

图1是表现“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企业与学校实习的组织与协调过程。如图所示,学生实习教育、实践教学管理、办学形式和教学计划(培训计划)上都要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

(四)相信学生的能力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管理

学生实习之初,在技能操作方面不如正式员工熟练细致,但他们有理论、有上进心、愿意承担责任,敢于接受不同岗位的挑战。因此在学生实习开始时,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就应多了解、多观察,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安排部分学生逐渐参与到基础管理之中,如可以从参加管理人员会议或向他们征询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始,哪怕只是员工之间的小组长管理,迫使他们勤思考,把自己迅速融人酒店的整体之中;通过参与,他们会加深对酒店的了解。并对酒店的一些做法或结果容易理解。对个别适应性强、头脑灵活的实习生,在对岗位工作有了一定的成熟度后,要大胆使用,担任管理职务,指导老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因为对实习学生的最大激励,莫过于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信任。

篇3

笔者所在的三线城市旅游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中职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虽然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在各个学校的重视下,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下面我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改革思路。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一)教材知识老化,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在教材内容上普遍存在知识老化、案例陈旧的现象。教材虽几经更新,但仍落后于行业现状,难以满足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由于缺乏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受订单式培养的影响,学校单纯地传授技能,刻意把学生打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忽视了学生个体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方式保守

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填鸭式为主,局限于课堂,老师在讲台上自导自演,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三)考核制度不完善

1.把期末成绩当成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优劣的唯一标准,造成“平时放轻松考试再用功”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考试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在中职学校几乎完全丧失。无论成绩如何,学生都可顺利毕业。

2.考评方式单一,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教条化,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改革

1.针对市场需求,联系具体工作岗位安排教学内容,必要时编写校本教材

首先,学校组织教师深入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企业进行岗位实践,了解新时期新形势下旅游行业服务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行动能力的具体要求。其次,以具体岗位的服务工作任务为导向,并结合学生实际,学校教研组邀请旅游企业的资深从业人员一起研究、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必要时编写校本教材。

2.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教学中要多设计学习活动,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独立和积极主动性、操作能力等软技能融入教学中去;其次,开设普通话、英语口语、艺术修养、茶艺课、形体训练课、音乐欣赏课等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使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二)从教学方式上改革

学校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请旅游企业进校园参与教学,优化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将课堂搬进旅游企业,如将酒店服务课堂设在宾馆,请一线高级服务员示范、部门负责人授课;导游专业则将课堂搬到景区,通过现场实践教学,强化动口动手能力培养。既有利于教师学到先进旅游理论知识,又可弥补教师在专业实践上的欠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知识更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实现教育和市场的无缝衔接。

(三)完善考核评价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与学习积极性,可适当地采用多种考评方法:

1.实施过程学分和替代学分

过程学分就是把教学目标细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分,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中职学生往往文化课基础薄弱,但却有其他特长。数学、英语不及格,可寻找选修科目去替代,只有总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方可毕业。

2.把考试划分为理论考试与技能大赛两种形式,改变理论知识和技能“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

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定期到旅行社等企业去实践,把企业评价列入考评范围,使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旅游教育的发展,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的变化,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适合旅游行业的需要,使中职学校教育事业更具市场竞争力,并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1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必要性、管理策略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支持机制的建设,缺乏具体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本文将着力研究具体的管理模式,结合支持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全面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2.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1]。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快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在提高企业发展过程的知识含量(以高科技为代表)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两个方面有所突破[2]。

2.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3]。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2.4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业是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知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要求[2]。其次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对顾客需求、自然规律、环境承载力、管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精确的判断。

3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4]。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5]。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3.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6]。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7],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3.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5]。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9]。

3.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3.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知识应用是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不断形成新知识。旅游企业要重视新知识的生成和积累,积极总结来自知识交流环节的各个层面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化和调整的意见,并最终反馈给企业的知识库,形成一种知识不断更新升级的态势。比如旅游企业中的一体化服务设计,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变化,不能将一体化服务固定为不变的范式,而应该成为不断更新的标杆。

4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4.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4.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10]。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4.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11]。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

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12]。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13]。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4.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篇5

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高等学校探索教育改革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对本科生配备教师以指导其品德、学业、科研、生活等方面发展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制度。这种制度起源于牛津导师制,据唐汉琦研究,其在中国高校大规模试行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石荣传认为,此制度在我国实施,既可弥补传统学分制的缺陷,改善师生关系,还可促使管理模式从以“管”为主转向以“导”为主。孟宏君指出,该制度实施可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辅导,有助于学生拟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徐明珠以CiteSpace软件为工具进行分析,认为导师制研究主要包括教育改革研究、学生创新能力研究、学生实施学分制研究、培养模式研究等4个方面的内容。该制度在实施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如唐汉琦、孟宏君等指出主要包括对导师职责要求过高和激励机制不完善、指导机制较为松散、效率低下和效果不佳等问题。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兴起于1978年,据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显示,2017年已在608所本科院校和1086所高职院校中开办。张河清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导师制是必要的,其研究也是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最早成果。李振东进一步指出,这种必要性是由学科属性、教学现状、教育学分制和人才培养等因素决定的。包善驹以安徽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运用IPA分析法从“注重学生品德培养”“专业指导”“学术引导”“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4个维度评价了学生对导师制实施的满意度。对于该专业实施导师制出现的问题,沈惊宏、李振东等指出主要包括导师资源匮乏和投入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指导过程随意性较大和专业性有待加强等。综上所述,从学生视角出发,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满意度的成果尚不多见,从对制度的认知、制度实施中师生表现及未来行动意愿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进行量化评价的成果更为缺乏。

一、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认为,本科生对导师制的认知及其自学能力、导师的指导态度和指导水平、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对制度实施的满意度与忠诚度产生影响。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满意度量表设计共包括导师制认知程度、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态度、指导专业性、师生互动、满意度和忠诚度7个方面。认知程度方面,靳明认为可通过对研究对象概念内涵的认知程度、等级重要性的认知程度等指标进行测量。根据哈斯巴根的研究,测量指导态度的指标主要包括认真负责、指导文件齐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认真投入、热情饱满,治学严谨、严格要求4个方面。曾凯生指出,指导专业性可采用下述4个直接观测指标:在相关领域信息丰富、对相关事情很了解、在相关领域很擅长、对相关事情很在行。师生互动方面,Rugutt采用的鼓励继续深造、对学习计划给予建议、师生相互尊重、给予学生情感支持与鼓励、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等5个指标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采用Zimmerman构建的指标测算学生自主学习,这些指标具体如下:会在自由时间试图弄明白课堂上不清楚的学习内容;通过制定阶段性目标指导自己的学习;认真对待学习,尽量不拖延;认真对待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克服厌倦情绪,坚持学习;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Oliver提出的满意度理论架构中,满意度主要包括经历的愉快程度、符合预期程度等两个方面。Srinivasan等指出忠诚度主要由再次购买意愿和向他人推荐意愿构成。上述7个维度的25个测量指标构成了本科生导师满意度的测量模型。对25个测量指标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一般;4=比较同意;5=完全同意)进行评分赋值。项目组于2019年11月3日—2019年12月11日,对江苏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已实施导师制的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三年级的同学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4份。

二、结果分析

测度模型7个维度的分值区间为4.25~4.62分,25个评价指标的均值为4.41分(表1),分值普遍较高,说明学生对制度实施较为满意。这与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如包善驹等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得出,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制度实施的满意度评价中,很高和较高者合占50%,一般和较低者合占50%。但本研究与唐汉琦获得的,我国高校学生对导师制实施成效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较为一般的结论相比要略好。这除了与学校、个人等层面的因素有关之外,还与该专业依托较多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实施“项目带指导”密切相关。从维度层面看,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指导专业性、指导态度、忠诚度、师生互动、满意度、导师制认知程度、学生自主学习。最高评分来自指导专业性,达4.62分,说明学生较认同导师专业水平,或者说学生觉得导师的专业水平能基本满足指导需要。指导态度评分位居第二,达4.50分,说明在学生心目中,导师指导态度端正,工作认真负责。忠诚度分值为4.43分,位列第三,高于排名第五的满意度的4.38分,但二者差距并不明显,说明学生对制度实施现状较为满意,对未来更充满期待。除师生互动评价中等外,评分最低的维度有两个,分别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导师制认知程度,均为4.25分,这说明导师制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推动作用较小,也说明了作为一项实施历史较短的制度来说,学生对其了解较为有限。沈惊宏认为,由于目前本科生导师制推广程度较低,很多师生对导师制价值的认知不足,今后需明确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内在精神。综上所述,排名前两位的维度来自教师,排名倒数两名则来自学生方面,但这些维度都受师生双方的影响。从指标层面看,最高评分来自“师生相互尊重”,达4.72分,说明实施过程中师生双方彼此十分尊重。排名第二的“导师对旅游管理相关事情很了解”的分值达4.64分。最低评分来自“对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认知”,为4.06分,这意味着学生对该制度的内涵了解不甚清楚,需师生双方进一步加强认识。自主学习相关内容的评价值也较低,为4.09分。

三、结论与讨论

篇6

2.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以广西为例

3.论国外旅游MBA和旅游管理硕士课程设计 

4.近十年旅游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统计分析 

5.中国“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展望 

6.海南省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7.国(境)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8.英国旅游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启示 

9.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问题与对策

10.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情况分析

11.试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12.英国萨里大学旅游管理硕士教育的特色 

13.基于受众分析的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 

1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发展分析

15.英国萨里大学旅游管理硕士教育的思考与借鉴

16.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反思与创新  

17.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综述

18.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初探

19.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以郑州大学为例

20.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思考

21.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特色培育实施策略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

22.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23.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教学 

24.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构建

25.加快吉林省旅游应用型人才战略对策研究——在吉林省高校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

26.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初探  

27.浅谈泰国旅游管理法律制度

28.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

29.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式分析及对策

30.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结构与挑战——基于教学大纲的内容分析 

31.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 

32.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33.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34.基于服务地方旅游经济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咸宁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

35.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6.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  

37.江西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拓宽就业渠道的对策研究

38.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39.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实证分析 

40.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初探

41.基于CDIO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4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3+1”教学模式探讨

43.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建设探究 

44.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研究

45.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46.基于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47.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维度分析——基于南京林业大学的案例 

48.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 

49.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50.基于合作博弈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  

51.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新思路和基本模式

52.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困境与竞争力的提升 

53.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54.基于顶层设计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

5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56.旅游管理专业“校·企·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57.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58.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饭店就业观的塑造 

59.CBE模式在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产业计划”项目为例

60.旅游管理专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61.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想与研究

62.试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3.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64.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

65.广州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66.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研究

67.实训教学与高校旅游管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68.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69.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以宁波市高校为例

70.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7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

7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三·三·二”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73.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理论概念及理论定位 

74.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与饭店行业之契合 

7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华南理工大学香格里拉优才发展计划的案例分析 

76.“三个课堂联动”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7.系统基模分析方法在旅游管理和规划中的运用 

78.海南高校旅游管理本科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79.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改革探索与研究 

80.论旅游管理教育中案例教学的本土化 

81.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  

82.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与管理研究——基于物联网模式下的分析 

83.“政研产学用”五位一体的旅游管理本科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84.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估 

85.高校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探究  

86.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途径的尝试——“学院+行业”大旅游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87.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象分析及思考

88.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探索 

89.试论创新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90.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实践教学研究  

91.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考 

92.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93.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94.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9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河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96.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97.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98.国(境)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99.基于职业能力本位教育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课程建设探索 

100.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学习模式探析  

101.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英语学习行为特征的分析

102.浅谈《导游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以河池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10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顶岗实习创新模式研究——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104.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10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基于校企合作视角

106.从实习满意度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生为对象的调研分析

107.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满意度测评研究 

108.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偏差问题的探讨 

109.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110.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及在线运营服务专业群建设研究 

111.基于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析

112.企业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市场满意度研究 

11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心理问题及对策  

114.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吉林省为例 

115.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6.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三赢”实习模式探讨 

篇7

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依据学校和企业在合作办学的结合点的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需求方(通常是企、事业)与人才提供方(主要是学校)经过协商,由人才提供方根据人才需求方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才需求方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约式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培养对象今后确定的工作岗位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2. 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

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进行实习指导,还与学校进行教学领域的合作,如联合研究教学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确立教学内容、确定师资标准、进行人员交流,企业对教学成果进行检测,企业向学校提供招生、毕业需求信息;联合进行社会培训,及时研究国内外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等。企业为学校适当提供资金上的帮助,比如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资金投入和建设,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岗位培训等。

3.校办企业

一些有实力并且主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创办自己的实践基地来培训学生的模式称为校办企业。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当地文化特色建立旅行社、酒店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毕业设计场所,同时也为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学校教师积极投身到企业的管理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掌握该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丰富、生动。这样可以充分运用学校的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4. 学校与职业培训公司合作

这种模式的基本做法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联姻,由学校完成学历教育部分,职业培训公司完成就业前的实践技能培训。学校挑选有经验、有实力、信度好的职业培训公司(专业导游、职业经理人、调酒师等),将本校毕业班的学生送到公司去培训。学校参与培训内容的制订,培训合格后,由培训公司推荐介绍工作。校方的责任是保证选送的学生学历的真实性(因为被送出培训时未毕业),并保证学生简历中所述内容的真实性。与学生直接到培训公司接受培训相比,学生得到的好处是:培训费大幅度降低,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学生到培训公司后,由每个学生与培训公司签订就业协议,约定学生完成培训后,培训公司在推荐工作方面的责任。

二、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主导地位缺失

政府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其职能是任何组织和个人所无法替代的,在教育领域里,同样如此。从我国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政府的主导地位缺失是校企合作没有深入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职业教育领域,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仅仅依靠学校和企业是远远不行的,必须要有政府的扶持。要确立政府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政策支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以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顺畅进行。

2.合作机制尚不健全

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方式以及校企双方义务、责任与权利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没有专门负责指导、管理、监督与考核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没有较为权威和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与指导手册在内的合作机制与体系。这种情况导致校企双方的利益都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从而限制了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由于缺乏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高。大多数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训基地和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等浅层次形式,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合作等领域的全方位、多层面、深层次的合作还比较少。

3.“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很多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都非常高。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具有“双师型”身份的教师中,有多少人真正参与过旅游行业一线的实践,是名副其实的“双师”。很多人将具有双证的教师就定义为“双师”,这种理解是不确切的。事实是,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双师型”教师都是“有证无业”,只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却没有真正参与生产、管理一线的工作,没有从业的实践经验。因此,虽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很多,但是质量却不高。

4.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亟待改进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力就业。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当初的专科转型过来或是由若干个中专联合组建而成,因此不免多多少少都留有以前办学的痕迹,学校以前的专业培养计划中大多沿用专科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上,忽视就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性,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落实不到位。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策略

1.完善政府导向机制

高职教育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就必须重视校企合作,这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从国际经验来看,政策因素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支持是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第一推动力。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政府为改革和发展主导的国家,国家的法律、政策的支持将会成为推动我国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强大动力,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出发,要完善高职教育的政府导向机制,需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和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2.建立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

要想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取得合作的成功,就必须找到双方利益结合点,才能达成持久、稳固、有效的校企合作。首先,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使之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其次,建立企业优先选才制度。企业都希望自己雇用的员工是非常优秀的。对于企业来讲,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获得优先录取优秀学生的权利。第三,建立校企人才共享制度。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实现人才共享。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旅游业一线的优秀业界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来自旅游界的最新行业动态和管理思想,协助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课程的设计等工作。同时,学校的教师也可以深入企业,协助企业组织讲座和培训等活动,帮助企业员工开拓视野,更新服务和管理观念,为员工提供岗位和攻读学历等培训,使其能够更加胜任自己岗位。

3.加快“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知识运用实践能力,是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指导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可分为学校自己培养和到企业聘请技术技能型人才两种形式。一方面,学校要坚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全面合作,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厂矿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或者参与厂矿企业的生产设备管理与技术改造工作。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锻炼和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定期聘请企业的技术顾问、专家、中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上课。

4.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是指:首先,根据人才市场需要,分析就业市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再根据目标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能、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推出所需设置的技术核心课程,最后,由技术核心课程推出所需的基础课程。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应始终坚持就业这一导向,牢牢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就以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目标实质上是充分考虑了高职课程体系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也充分考虑了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高职的课程体系多元整合,形成以应用型、复合型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篇8

1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必要性、管理策略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支持机制的建设,缺乏具体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本文将着力研究具体的管理模式,结合支持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全面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2.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1]。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快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在提高企业发展过程的知识含量(以高科技为代表)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两个方面有所突破[2]。

2.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3]。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2.4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业是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知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要求[2]。其次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对顾客需求、自然规律、环境承载力、管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精确的判断。

3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4]。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5]。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3.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6]。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7],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3.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5]。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9]。

3.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3.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知识应用是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不断形成新知识。旅游企业要重视新知识的生成和积累,积极总结来自知识交流环节的各个层面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化和调整的意见,并最终反馈给企业的知识库,形成一种知识不断更新升级的态势。比如旅游企业中的一体化服务设计,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变化,不能将一体化服务固定为不变的范式,而应该成为不断更新的标杆。

4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4.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4.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10]。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4.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11]。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

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12]。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13]。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4.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5结论

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迅速,且随着产业性质的转型,在旅游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目前的旅游企业应该尽快转变战略重心,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是较为滞后的,因此对知识管理的基础建制有更多的要求。当前,在我国旅游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也必须仍然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国网.2007

[2]刘纬华,郑向敏.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发展新趋势.旅游科学[J].2000,2:p8-11

[3]ChristineWilliams,JohnBuswell.ServiceQualityinLeisureandTourism[M].NankaiUniversityPress.2003:p168-170

[4]郭华.论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社会科学家[J].2000,6:p48-51

[5]王广宁.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31-44

[6]肖拥军.我国旅游饭店知识管理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1,1:p101-103

[7]李晓莉.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企业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2000,5:p45-48

[8]洪秋兰.公共事业组织知识馆奴隶的实施模式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p48-51

[9]王素珍,刘戈衡.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与管理[J].商业研究.2001,234(10):p52-54

[10]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p123-124

篇9

        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将逐步由三年过渡为两年。同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两年制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上,专家均指出两年制高职利大于弊。至此,全国高职院校积极拥护和推进各专业学制“三改二”的工作,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便是在此大潮中作为学院第一个两年制高职开始招生。经过8年的实践,我们开始反思,两年制高职是否符合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是否能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在上述疑问中,笔者就旅游管理专业两年制办学的局限性,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分析

        旅游业涵盖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饭店住宿、旅游会展等行业,具备综合性强、关联度大、涉及面广、服务要求高等特点。作为为旅游业培养人才的旅游管理专业很显然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是一个社会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通过学习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饭店住宿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等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广的专业服务管理人才。对于高职层面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正确的服务意识是对学生的培养重点。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宗旨分析

        随着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座右铭——“我们以绅士淑女的态度为绅士淑女服务”的提出,并在旅游业内被广泛推广,以山东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一批高等职业院校也相继将“我们培养的是为绅士和淑女提供服务的绅士和淑女”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分析

        很显然,在“我们培养的是为绅士和淑女提供服务的绅士和淑女”这样一个人才培养宗旨的指导下,高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重点将从传统的重技能转变为技能与综合素质并重,具体目标和要求如下:

        (一)专业、熟练的服务技能

        旅游业是传统的服务性行业,服务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服务业着重强调的标准化、人性化和个性化,是服务的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首先通过标准化的服务让客人认可,再通过人性化的服务让客人满意,最后通过特别的、专属的个性化服务超越客人的心理预期,最终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很显然,作为旅游业的从业者,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便是熟练的服务技能,这是让客人认可的基本条件。因此,对学生服务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较高的情商

        旅游业是为旅游者服务的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较高的情商,以便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旅游者,提供针对性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介于本专业的特殊性,就业单位认为,语言表达能力是衡量毕业生合格与否的基本条件,而情商的高低则是衡量毕业生是否优秀的条件。

        (三)能熟练运用英语完成对客服务

        旅游业是我国与世界接轨最多的行业之一,旅游企业尤其是高等级的企业均会提供涉外服务,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要求比较高。能否熟练运用英语完成对客服务,是目前衡量旅游业人才质量的一大标准,同时,能否培养出能熟练运用英语完成对客服务学生,也是衡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办学质量的一大标准。

        (四)优雅得体的仪态举止

        旅游业越发展,人类现代交往越频繁,对旅游服务者的礼仪要求就越高。旅游业是为绅士和淑女服务的,但旅游服务者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绅士、淑女,使自己成为一个优雅的人。优雅的标准体现在旅游服务者与客人的言语沟通以及非言语沟通两方面。非言语沟通是人们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的方式来沟通感情、交流信息的过程,一般包括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穿着打扮、交往距离等内容。对学生仪态举止的培养便是非言语沟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旅游业本身是服务行业,向客人出售的是服务产品,服务产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服务的提供者——各个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和服务热情的高低。旅游服务人员通过与客人的交往为客人提供服务,而这种交往是客人在旅游全部经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服务者作为客我交往的首要环节,对旅游服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塑造良好的旅游服务者文化人格是旅游业的必然选择。

文化修养是旅游服务者圆满完成接待任务的关键,是判定一个旅游企业员工有无发展前途的重要标准,旅游企业员工文化修养的优劣决定了企业的兴衰。

        四、旅游管理专业两年制高职局限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两年制高职的局限性开始凸显,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不符合目前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

        近期,教育部出台文件对高职教育重新定位:高职教育要区别与中职教育,强调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学制所限,学生应具备的专业人文知识不得不被删减,压缩到只有基本的技能知识,这无形中就是在培训只会做的“机器人”,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与“培养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原则相悖。

       (二)专业课程设置“名不符实”

        由于学制限制,我院现有两年制旅游管理专业仅能选择性的开设旅游管理类的部分重点课程或者倾向于旅游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如:酒店管理或旅行社管理,这与旅游业涉及面广的特点相矛盾,导致现有专业课程设置“名不符实”。

        (三)人才培养未能达到要求,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正如前文所说,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宗旨是“培养为淑女和绅士提供服务的淑女和绅士”。符合这一培养宗旨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优雅得体的仪态举止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很显然,上述能力的培养仅仅用两年的时间是远远不能达到的,所以,两年制使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达到相关要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市场预期。 

        (四)限制了专业方向的拓展和专业群的建设,不利于专业特色的塑造

        旅游业涵盖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饭店住宿、旅游会展等行业,与之相对应,旅游管理专业也可相应的分为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旅游交通运输管理、酒店管理和旅游会展策划等多个方向。而现有的两年学制,在开设完基本专业课程和部分重点课程之后,便没有空间开设其他课程,这使得我专业分方向建设成为空谈,专业群的建设更是遥不可及,没有强有力的专业群支撑,在塑造办学特色方面更是难上加难。

        (五)不利于新教学模式的推进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不断完善,“3+2”、“双轨制”等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逐渐为国内各高职院校认可和推行。旅游管理专业无论从专业特点、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可持续发展还是从市场需求方面来说,都急需推行新的、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而目前的两年学制,学生仅能学习完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便匆匆毕业,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推进新的教学模式,这无疑来说是限制了我专业与市场接轨、与世界接轨。

        (六)考取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难度大

        众所周知,在旅游业中,在校学生能报考的各项职业资格证里,导游资格证的含金量是最高,也是受到行业认可度最高的证书,学生持证便可直接上岗,正是由于其较高的含金量,所以考证难度较大。在现有的两年制教学中,我专业仅能选择性的选取导游资格证考试中的两门课程开设,其余课程均靠学生自学;另外由于学制短,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相对较多,压缩了其自学的时间和精力。上述因素均是导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持证率低的主要原因。

        (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学制过短,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不够系统和扎实,使大部分期望通过专升本进行再深造的学生面临很大的升学难度,最终导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专升本比率低。因此,两年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八)学生对“两年制”办学的怀疑,导致招生瓶颈的产生

        通过问卷调查,网上调查、学生座谈、电话回访等方式,我们发现,在从我专业流失的生源中,大部分学生均对“两年制”的文凭和学习产生怀疑:45%的学生认为两年制学不到太多的知识, 不足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32%的学生认为两年制大专文凭与三年制大专文凭有区别。上述问题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了我专业招生瓶颈的产生,使得招生规模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九)办学成本高,投入产出低

        为保证专业的正常运转,在学校的教学投入、师资投入、实训室投入方面,并不会因为是两年制而相应的减少,很显然这将直接导致办学成本高、投入产出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1.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设施

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硬件设施是高职旅游教学特色的重要保障。它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实践的机会。学校要加大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保证各种多媒体电脑、投影仪、数码摄像机、以及教学软件的齐全配套,并且及时对其更新换代。校方可以在校内加设导游模拟室、客房模拟室、餐饮模拟室等实训基地,改善学生的实训条件,增强其实践能力。学校还应和企业积极合作,稳定并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2.打造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组建一支高水平、高学历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学校要加快高职师资的培养,尤其对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教学能力、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培养。这是保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改革的基础。学校要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还要鼓励老师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到更好的学校进修或者到国外进修,进一步丰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3.改革课程体系,突出高职特色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重点应放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校时,老师应多多向学生传授与旅游有关的理论知识,首先要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鼓励学生进入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了解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对社会有较全面的了解,懂得行业竞争之间的残酷性和激烈性,让学生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打破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传统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不能求全、贪多,不能完全效仿内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要结合本地区特点和学生的求职方向等方面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对重复内容较多的专业课进行适当整合,酌情把地方性、民族性等相关内容增加到课程设置中,真正体现旅游管理专业鲜明的民族化、地方化的特色。

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为例,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充分依据了本地的民族特色和地方优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通过地方性、民族性以及面向东南亚的课程特色体系研究,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的适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从事旅游管理领域实际工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点景区服务与管理、旅游酒店服务和管理等职业岗位能力,专业知识和民族风情都了解的全能型人才。

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要以“地方化、民族化、国际化”为指导思想,以周边旅游景点的特色作为经济发展战略,以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适合市场需求的综合实力为目标,以直接对客户服务为载体;并且要多多借鉴国内各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结合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的先进思想和特色,分析当前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和从业人才需求所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特色课程和工作岗位。

篇11

旅游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岗位类型繁多,可进入性比较强,就业人员竞争压力较大,旅游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利润率也相对较低。因此,各旅游企业虽然用人数量较大,但一般要求聘用人员上班即可顶岗,一般不愿为员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去培训。鉴于此,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想让自己的学生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就必须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使他们走出校门就可以成为熟练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不断强化、革新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使其在新的形势下更加科学、规范,对促进高职高专旅游教育的整体发展有具着决定性作用。

一﹑高职高专实践教学的特点

实践教学是学生形成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属性都是一致的,但由于教育类别和层次的不同,实践教学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目标等方面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有其特点。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着以下特点。

1.规范性、基准性特点。

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基本的实践知识、规范的动作技能是学生能力结构中的基础,是学生从业的基本功,需要进行正规、严格的训练,最终达到熟练、规范的程度,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应变性、开发性特点。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一线,主要是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以旅游管理类高职高专教育为例,毕业生主要从事诸如导游﹑酒店管理等工作,这就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于操作阶段,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应变能力,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还要有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一定的规划、设计、开发及创新能力。为此,实践教学要体现出开发性,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尽可能地体现综合性。

3.实操性、领先性特点。

教学内容符合一线企业需求,用实用和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工作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命脉。在教学规划时,将新理论、新技能等来源于生产实际的实用技术引入学校教学中,按照职业资格要求,按照生产实际的规范等对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为学生储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用先进、高新、超前的实用技术培养、训练出来的学生,才能体现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才能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使高职高专教育更具生命力。

二、高职高专旅游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整合或升格而成的,由于前身办学条件的相对薄弱,加上从业人员长期形成的既定思维模式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办学实践上,承接了以往只注重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做法。高职高专的旅游专业开设时间更晚,多数是在旅游业逐渐兴旺的近几年陆续上马的,师资和办学能力都有待提高,造成目前高职高专旅游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对高职高专办学认识不到位。

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如果从原国家教委1980年批准首批建立的13所职业大学算起,至今只有32年的历史,但在国家政策地支持下发展神速,目前几乎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高职的这种高速发展间接造成了人们心理准备不足,对高职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在教学环节中,照搬原来的教学模式或盲目克隆普通高校的做法,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把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放在首位,把实践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的补充形式。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按照高职培养目标对专业教学计划做了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却落实不到位。由于对高职办学的认识不足,学校在资金和人员分配,管理人员在资源配备,教学人员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均倾向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

2.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欠缺。

高职的前身决定了它办学层次低、规模小、观念陈旧等问题,社会对高职的认可度也较低。政府教育经费的大部分投在了本科院校,这就使得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自己的创收,因此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学校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即使为数不多的一些设施也是较为简陋、落后的,难以满足正常教学需要。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又属于高投入专业,设备昂贵,仅一个导游实训模拟实验室设备按2007年报价即高达150余万,这对许多刚升格进行了大量基础建设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使其望而却步,这也是多数高职不得不注重理论教学的重要原因。

篇12

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在旅游资源认知、旅游开发、旅游行业经营、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状况等方面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积累行业经验的较好教学形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四年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实习时间有限、实习经费紧张等原因,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存在组织难度大、实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收获小等问题,野外实习也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将认知迁移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将提高学生参与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从而改进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

一、认知迁移理论简介

认知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景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认知迁移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我们一般所说的迁移指的就是正迁移即一种经验的获能够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了认知迁移理论中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和贾德的经验概括说。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贾德的经验概括说认为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够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或对经验做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后期学习活动中。

二、认知迁移理论对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重要性

(一)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

迁移规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带队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野外实习的实践教学中,带队老师应掌握迁移规律,教会实习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学习能力,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校外更广泛的知识学习中去。同时,教师根据认知迁移理论更好地选择排野外实习区域和地点,更科学地编排教学内容,建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的知识迁移效果达到最佳。

(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迁移是由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能力的形成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习中积累起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来,把知识应用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去游览,在游览过程中发现旅游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游客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并以未来旅游从业者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发现旅游行业发展现状、特点和规律,从而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迁移理论的应用将丰富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来提高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迅速找到同化新知识的附着点,而且容易分辨新旧知识间的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和长久地保持新知识。学生通过野外实习了解旅游行业基本情况,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了实践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有较大收获。

三、认知迁移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中的应用

(一)实习前的准备阶段

1.明确实习目的和任务

明确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对于迁移理论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和改进实习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只有在明确了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以后才会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才知道在实习中自己需要做哪些事情,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因此,要通过实习动员会告知学生实习的目的与意义、实习前应做的知识准备、实习中应完成的任务、考核内容与标准等,从而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野外实习,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并能在实习中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实习。

2.参与实习线路设计

让学生参与实习线路设计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去接受知识,比老师单方面授以知识效果更佳,学生记忆会很深刻,他们的知识迁移效果将更好。可以先告知学生此次实习的主要区域与任务,让学生通过咨询老师、走访旅行社、查阅资料等形式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设计此次实习的具体线路,教师从学生所设计线路中选择最优线路。

3.充分准备野外实习相关知识

根据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因此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野外实习相关知识,才能形成基本技能,发展起解决问题的能力,触类旁通,实现积极的迁移。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设置一份野外实习调查问卷,为后期的实结报告做准备。学生在设计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要自行查阅、思考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知识能更广泛、更准确、更迅速地迁移。

(二)实习中的运用阶段

1.模拟旅游业真实情境

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学习迁移依赖于最初学习的情境与后来应用的情境之间的相似程度。为此,我们必须在与真实生活很相似的情境中教学生运用迁移的技能。如在野外实习中增加导游带团模拟实习环节,将会改进野外实习效果。可以将整个实习队分组进行导游带团模拟,在景区内,每小组内安排学生做现场讲解;在景区外的行程中,安排学生分别担任地陪与全陪的角色,并尽量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锻炼。至于行程中的食宿安排、人员组织、沟通协调等问题,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负责完成。这样使得学生充分实践,把课程上的理论学着迁移到现实中。经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将得到相关深刻的经验甚至教训,为日后更好的知识迁移奠定厚实的基础。

2.加强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接触

在野外实习中,鼓励学生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与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接触,收集旅游行业一手信息与资料,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打下认知基础。另外,学校可以提前与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行业的管理人员联系,安排他们以讲座、座谈的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了解旅游业的情况。由于这些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们所讲授的实践知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迁移价值高,而且更有益于他们了解旅游行业以及日后从事相关工作。

3.每天分组进行小结

野外实习中,在每天的野外考察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导老师组织下进行内部讨论,组员根据自己考察中所关注和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感受,对于某些问题小组内部还可展开深入的讨论。实习指导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对于某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与指导。这样学生在野外实践中碰到问题得后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探索阶段,就有充分的时间去接受更多的问题和挑战,知识迁移将更充分,学生收获更多。

(三)实习后的总结阶段

1.举办知识提升讲座

实习结束后,学校可委派相关经验丰富的教师举办知识提升讲座。讲座应就野外实习中最有价值的或者学生最关注的以及通常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予以分析。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表对实习的看法和意见,反映实习见闻,发表实习感受,尤其应注重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为学生一一答疑。同时,应让学生确定个人在实习中所关注的或是特别感兴趣的点,教师可对相关问题现场指导。学生通过讲座获得大量的知识,同时联系野外实习的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于其以后的学习迁移意义重大。

2.撰写实习报告

根据认知理论,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越有助于同化新知识,即有助于迁移。实习后的实习报告正是需要学生对实习过程结合相关知识进行整理与概括,该过程将大大促进学生知识的消化与迁移,从而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野外实习结束回校后,每位同学必须根据个人确定的主题和野外实习中收集到的信息和调查问卷等资料撰写野外实习报告。通过实习报告,实习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其专业知识结构将更丰富、更合理,知识概括水平也将更高。

3.举行经验交流会

通过野外实习不同的实习学生会有不同的经验与收获,实习经验交流将能促进知识迁移的范围,让更多的同学获得实习的更多的收获。学校可以组织野外实习经验交流会,让实习学生通过实习经验交流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实习的经验与收获。实习经验交流会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是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伍先福.旅游专业本科教学应强化野外实习环节[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42-44.

[2]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才秀颖.十五种学习迁移理论通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

[4]黄超文,贾腊生,胡惠明.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9.

[5]骆辰君.旅游专业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6,94-95.

[6]何静.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研究,2003,(7):46-47.

[7]高迎浩.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08,108-109.

篇13

 

1新背景下课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在逐渐加大,中等职业学校为旅游行业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保障。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9年,中国共有旅游院校2045所,其中高等院校666所,中等职业院校1379所,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297931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359573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总体人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作为中职学校来说,更是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摇篮。虽然这几年旅游管理专业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但是自身在发展中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比如课程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教学方式单一等,教师所传授的理论与学生的兴趣相矛盾。面对当前教学状况,我们必须要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进行教学改革,通过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在思想上把握旅游管理的思想与方法,进而投入到未来的事业当中。 

2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首先,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中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部分教师依然按照原有的教材进行知识灌输,却无法与实际市场相联系,进行实践活动,导致学生专业技能较差,毕业之后无法直接投入到工作岗位中。 

其次,教学方式单一。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但是部分中职院校教学方式依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参与到教学中的学生少之又少。整个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技能得不到锻炼,因此对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 

3提升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教学体系与现代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悖,因此中职院校应当转变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实际教学需求与当地旅游特色来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原有理论教学内容基础上,重新制定相关的各实践环节的内容与方法,比如以1∶1的课程比例带领学生到当地旅游景点进行实践,再回到课堂中由教师补充学生的不足,通过开放性、科学性、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旅游人才,除了保证他们的理论知识素养,也要兼备专业技能,成为全能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对课程有着多角度的了解。由于一些理论性知识较为枯燥,内容相对概念化,许多学生感到十分吃力。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合理辅助我们的教学,不但弥补了传统板书的效率低的问题,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多在课堂中放一些旅游方面的视频,让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了解,并且通过视听合一、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去认识与解决问题。 

第三,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就业指导活动。职业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需要根据市场来对人才进行培养。学校应将就业引导融入到教学中,将不断变化的行业需求对学生进行普及,学校可以请一些在职的专业人员来开展讲座,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能够及时解开困惑。在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旅游管理需要不同风格的人才,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都是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首先我们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发展方案,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来挖掘他们不同的特色,然后与他们进行不同的互动,再加上多方面的引导,进而让学生能够对自身有着良好的认知,找准自己的工作方向。 

4结语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悖,这种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当今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因此我们应当改革旅游管理教学,形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引导型”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以贴近实际工作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习能力,进而为我国旅游业输送大量优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志平.建立“双体系”教育体系突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特色[j].旅游学刊,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