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3:0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化技术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十三五”期间发电企业将面临节能减排、减员增效等多重压力,但同时也是电力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转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于这样的大背景,电力行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电力市场表明,低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
发电企业如何积极应对经济转型,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建设高效、安全节约的数字化电厂是发电企业的首选。做为培养发电企业中自动控制人才的专业,进行相应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先行启动。本文首先介绍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和国内外数字化电厂的现状,然后阐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措施。
1数字化电厂的概念
数字化工厂在全世界并没有形成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但在我国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术语》DL/T701-2012中,对数字化电厂采用了电厂数字化和数字化 电厂二术语进行解释。电厂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及微处理器技术将反映火电厂生产和管理过程对象的现象、特征、本质及规律的声音、文字、数字、符号、图形和图象等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的过程。数字化电厂是电厂数字化达到一定程度后的概念。
电厂的数字化应包括在其各个生存过程,分为六个层面:即电厂规划和设计的数字化、电厂建设的数字化、电厂运行的数字化、电厂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等各个层面,才可称得上是全面的数字化电厂;数字化电厂具有以下六个特点: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互操作性、信息化、智能化。
热工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参与到电厂的各个层面,因此适应形势、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国内外数字化电厂的现状
2.1 国外现状
近年来,数字化电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德国的尼德豪森电厂是全球第一家数字化电厂,控制系统为西门子TXP-2000,除锅炉安全监控系统(FSSS)、汽轮机控制和保护系统(DEH、ETS)、重要的模拟量采用常规方案外,均采用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被称为尼德豪森二期工程的德国诺伊拉特电厂1100MW的F机组和G机组,控制系统西门子TXP-3000,与尼德豪森一期相比,不仅被控对象采用了Profibus-DP协议,仪表与全部采用了Profibus-PA协议,同时在常用电源系统还采用了IEC61850协议。
2.2国内现状
国内电厂在运行方面基本实现了过程控制及设备运行的初级数字化,具备了一定的控制优化和状态检修能力。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火力发电厂采用了现场总线技术,如即将投产的华电常德电厂(2?60MW)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占40%,在主控和辅控系统中都有用到;
3基于数字化电厂理念的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1数字化电厂的推进,要求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的转型
我国经济正向结构调整的新常态转型,“十三五”规划期间对电力行业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传统能源方面,因此将进一步推进数字化电厂。数字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力消费者对于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及多元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发电企业内部也面临减员增效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基于行业的需求,要求专业人才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适应社会和发电企业的发展,这样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广,在具备理论基础的能力上,着重培养创新能力。
3.2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电厂采用故障预警、无人值守等技术,将满足发电企业节能减排和减员增效的要求,而实现电厂的数字化主要依据自动化技术。其中先进的测量技术、控制技术和在线优化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故障预警技术,能够实现锅炉燃烧的优化及故障预警等,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和减员增效。这些先进的技术和手段都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发电企业将全面实行数字化、智能化,这主要依赖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4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4.1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拓展
目前专业培养人才主要是面向火电、核电行业,但在“十三五”规划期间电力工业的发展重点预计会向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等方向发展,以及更高容量、更高参数、更高效洁净的方向发展,因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能够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利用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并适当开拓新的领域。在优势领域里做深做强,并适当探索新领域,这是当前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
4.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及采用教材的不适应显得尤为突出。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减相应课程,并修订课程中的内容,也需要修订相应教材。
5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5.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校的热工自动化专业是为电力行业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改革首先要适应电力行业的要求,并根据本专业的现状,借鉴和学习其他高校的经验进行改革。因此,首先到本省、外省的先进发电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自动化技术现状,以及对热工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其次,到同行业高校进行调研,学习改革的措施,借鉴成功经验及教训;并实时关注本专业毕业生的动态及听取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切身体验,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动态更新。
5.2 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对具体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主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
5.2.1理论教学的改革
基于数字化电厂理念下,电厂的测量技术、控制技术、在线优化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都将在电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相应这些内容课程的增设就十分必要。除传统的一些必要的专业课外,可增设选修课或开设讲座等,或通过专家学者的报告等,使学生接触和学习这些前沿的知识,做为知识储备,才能在工作岗位上立于不败之地。
现有课程的教材也需要实时更新,测控技术日新月异,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编写讲义、教案等,或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向学生补充先进的技术的内容。
总之,通过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手段相结合,为学生补充信息。
5.2.2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的改革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实验设备及实验手段的改革。
目前学校加大了对教学的投入,不断更新增置教学实验设备。利用此契机,新增加的设备应面向数字化电厂的运行及管理,例如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智能设备的添置,将来还应加大对大数据利用、互联网+等方面的投入,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并为将来的创新提供驱动力。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人才。
6结语
基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大背景,适应数字化电厂的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都是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结合热工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探索改革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二、以“简约、自然”为中心的包装设计理念
如今的设计领域,化繁为简、形随机能、讲究人性的美学理念得到广泛的推崇。包装设计的简约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求实,简约包装的求实,一是反对过度包装欺骗消费者,另一是反对简单包装敷衍消费者。求实的简约包装必须具备:方便性,包括方便顾客携带、使用,包括商家陈列、销售;安全性,包括防潮、防霉、防蛀、防震、防挤压等;明白性,包装上所有的说明性的文字必须完整,如商品名称、重量、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使用说明等等;指导性,包装的开启方法、使用量、是否绿色商品可否回收等等。其二:求美,商品的包装设计是装饰艺术的结晶,精美雅致的包装能激起消费者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在设计包装时,要考虑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强调简洁、清新、健康、积极的思想,具有时代精神的美的享受。其三,求新,商品包装设计的多样化发展,使得消费者产生了应接不暇的感觉,如何在琳琅满目的商品货架上让消费者有独具一格的感觉尤为重要,求新的设计理念就是服务于消费者而产生的。包装设计的自然理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自然材料的直接利用。来源于商品原产地的草绳、竹叶、藤、粽叶等,可以直接用作包装的材料,这些材料来源简单,对商品特别是食品的包装无任何副作用,给予消费者自然之美的感觉。其二,自然形式的设计。自然形式的设计是受自然物象的形态功能的启发,通过对自然美感形式的模仿而进行的创造性设计。这种设计能直观的体现自然界的形态,揭示自然界的美感。如以龙舟形式设计的粽子的包装,以奶牛外形设计的儿童牛奶糖果的包装等等。其三,自然风格的设计。自然风格的设计是使设计作品表现出回归自然的心态,它追求简洁,就像很多水果味饮料的包装设计,都以自然的水果图片为包装瓶贴设计,自然、清新。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电子商务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在电子商务时代,新的产品形式层出不穷。“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这两个概念被广泛地使用。什么是数字化产品,什么是数字产品,它们是指同一产品还是不同产品?厘清这两个概念,能为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也能为实践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概念提供依据。
一、概念的使用情况
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文献总库中搜索,截至2010年4月16日,使用了“数字产品”这一概念的文献共有17,338篇,方宗义教授于1979年在《国外气象卫星资料分析使用情况》中第一次使用这一概念;使用“数字化产品”这一概念的文献共有12,400篇,薛顺贵先生于1982年在《近年来国际摄影测量自动化的发展概况》中第一次使用此概念。方宗义教授所说的“数字产品”,是指气象卫星拍摄的图片等资料,经过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数码形式呈现的气象信息。薛顺贵先生所说的“数字化产品”,是指摄影测绘自动化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对测绘资料进行编辑处理,形成的以计算机数据表达的测绘信息。两位先生分别用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表达了同一个概念,即利用计算机加工处理的,以数字编码的信息产品。也就是说,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两个概念在中国诞生的时候具有相同的内涵。
二、概念的内涵表达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许多学者和机构根据各自的理解定义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产品。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2001)研究报告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既可以通过载体以物理方式运送,也可以通过Internet以电子方式运送的产品。宁振波(2003)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指采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以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为平台,在产品采办―研制―设计―制造―交付―培训―维护―报废的全寿命周期中,以三维CAD设计为核心,全面应用CAE/CAT/CAPP/CAM/CALS/PDM等技术所形成的用户需要的产品。王晓晶(2008)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指信息、计算机软件、视听娱乐产品等可数字化表示,并可用计算机网络转输的产品或劳务。
郭玉军、张函(2007)认为,数字产品指数字编码的计算机软件、文本、录像、镜像及声音和其他产品,无论它们是附着于固定介质还是电子传输。包含了计算机软件、电影、音乐、有声读物和游戏等,既可以基于诸如光盘、磁带或是书本等有形介质来进行贸易,也能通过国际互联网的电子传输进行贸易。
解梅娟(2009)认为,狭义的数字产品是指生产、销售和使用均表现为“比特”流的产品即直接在网上传送的产品,如网上软件、电子期刊、各种网上音频视频产品。广义的数字产品是指可以被数字化并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的产品。它所指的是任何能够被数字化的产品,并不要求实际上已经被数字化,如以磁盘形式销售的软件、书籍、电影、录音等。
芮廷先(2002)定义数字产品的范围广一些,认为凡是Internet上收发的东西都可成为数字产品,同时一些没有相应实物形式的产品或服务以知识和过程的形式存在也可成为数字产品,数字化产品可能是数字产品,也可能不是数字产品,如软件和CD既是数字化产品也是数字产品,而数字化武器或数字化家电是数字化产品但不是数字产品。
杜江萍、薛智韵(2005)认为,数字产品是电子商务中的核心产品概念。数字产品可以分为有形数字产品和无形数字产品。有形数字产品是指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数字电视机、数码摄像机等。无形数字产品,又称数字化产品,是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凡计算机能够数字化、处理和存储的信息都可以归类为数字产品。
袁红、陈伟哲(2007)认为,数字产品又称数字化产品,可以分为有形数字产品和无形数字产品。有形数字产品是指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电子产品,如MP3播放器、数码相机、数字化电视机、数码摄像机等。无形数字产品指的是能够被数字化的一切事物,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化网络传输的产品,比如网络游戏、计算机软件、音乐等。
以上资料显示,学者们对两个概论的认识,分歧较大,在概念的使用上比较混乱。在这些定义中描述了这样三种产品:一是内容基于数字格式、比特流,通过因特网运送的产品;二是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等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无论这种产品是否已经数字化;三是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子产品。
对概念认识的模糊混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内涵认识不一。同为数字产品,有的认为仅指第一种产品,有的认为既指第一种产品,也指第二种产品,还有的认为既包括第二种产品,也包括第三种产品。二是对概念使用混乱。同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有的称其为“数字产品”,如王晓晶;有的称其为“数字化产品”,如曹庆华。三是对概念的关系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即数字产品,如袁红;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不同于数字产品,如芮廷先;有的认为数字化产品是数字产品的一部分,如杜江萍;有的认为数字产品是数字化产品的一部分。
三、概念内涵辨析
电子商务时代,两个概念的使用越来越多,不及早厘清两个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会让人们越来越迷糊,相关研究也不具备科学基础。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产物。概念表达的是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的正确与否是指概念能否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现有文献中使用的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概念对应的三种客观事物。正确使用两个概念,需要在分析三种事物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判定哪个概念表达更为合适。
1、数字产品。这是一个由两个名词构成的偏正词组。“数字”是修饰“产品”的,反映产品的本质特征,即这个产品是数字的、数字形式的、Digital。数字是计算机存储、加工信息的方式。称一个产品是数字产品,意味着这个产品必然是利用计算机生产加工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利用计算机生产加工的、以数字方式存在的产品,既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也可以贮存在光盘等存储介质中传输。
计算机以数字方式生产加工展现出来的产品,没有实物形式,是无形产品。从功能来看,它是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是信息产品。也就是说,数字产品既是无形产品,又是信息产品。互联网上的各种产品,均符合以上特征,是数字产品。虽然不通过互联网传输,但以数字编码形式存在于光盘等存储介质中的软件也是数字产品。
存储于光盘等介质中的软件,属于数字产品的范畴。光盘具有实物形式,存在于光盘中的软件,从表象来看是有形的,是软硬件的结合体。学者们一致认为存储于光盘中的软件是数字产品,是因为从功能角度看,光盘中软件是主体,光盘仅作为软件的载体,满足客户需求的是软件,而非光盘;从价值角度看,光盘中的软件价值才是软件光盘价值的主体,空白光盘价值相对软件而言,可以忽略不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产品中都应用了软件,形成一种软硬件结合体。但大多数软硬件结合体,都不能称为数字产品,如数码相机。数码相机中影像信息的转换、存储和传输等部件,具有数字化存取模式,具有数字产品的部分特征,但不能因此称数码相机为数字产品。因为从本质来看,数码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数字”不是它的本质特征,只是它与一般相机的区别。硬件与软件结合构成的数码相机,其中的软件是数字形式存在的,硬件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只有其中的软件才是数字产品。但数码相机中的软件,只有与硬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不能独立存在,不是主体。因为部件中有软件,就将其称为数字产品,是以偏概全,是不科学的。
与数字产品相对的是非数字产品,即不以数字形式存在,而以有形实物、模拟的音频视频等形式存在的产品,如书籍、服装等。以产品是否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分类,非数字产品可分为信息产品和非信息产品。信息产品是指在信息化社会中产生的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服务性产品,如书籍、报纸、电视节目等;非信息产品则是指满足人们信息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的产品,如服装、交通工具、机器设备等。
2、数字化产品。“化”作为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数字化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从词性上看,数字化是动词,对应的是Digitize。数字化产品是动宾词组,表示将产品转化为数字状态。数字化产品的过程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数据编码的形式建立产品模型的过程,它是一个虚拟生产的过程,它的结果是得到一个数字产品,即以数字形式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无形产品。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任何非数字产品均可数字化。非数字产品经过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产品,首先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其次功能也可能发生变化。一般信息产品如书籍报刊等,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书籍、数字报刊等数字产品,其形式变化了但功能没有变化,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从本质上说,这种数字产品与原产品是同一种产品。
非信息产品,经过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产品在形式和功能上都发生了变化,不再与原产品是同一种产品。如飞机,经过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飞机,不再具备运输功能,而仅是飞机的一个数字模型。这个模型从根本上改变了飞机传统的设计与制造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了飞机设计制造技术水平。这种数字产品,从本质上讲是实物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技术,是一个与原产品形式功能完全不同的新产品。
四、结论
数字产品和数字化产品都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数字产品是以计算机加工生产的,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无形信息产品。数字化产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产品转化为数字形态的生产过程。数字化产品与数字产品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而不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任何产品均可数字化,因此将可数字化并经过因特网传输的产品定义为数字产品,没有任何科学意义。即使如报刊书籍等信息产品,数字化后功能没有发生变化,产品本质没有变化,也不能将其称为数字产品,只能说其具有可数字化的特征。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袁红,陈伟哲.数字产品成本结构的特殊性及其应用.情报杂志,2007.10.
[2]俞明南,鲍琳琳.数字产品的经济特征分析.情报研究,2008.7.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5)09-0036-01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设计领域,数字化协同设计将是发展趋势,也是互联网+的一种实现。PDM则是数字化协同设计的重要实现方法。PDM发展较早,它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结合,可以作为数字化协同设计的重要实现手段,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数字化协同设计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分析PDM与数字化协同设计的概念和内容,并深入探讨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重点从构建PDM数据库和构建新的产品开发平台两个方面入手,分析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效果,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1 数字化协同设计和PDM的主要概念和内容
数字化协同设计DCD(Digital Cooperative Design)是由计算机图形学、远程会议系统、并行工程、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图形与图形通信和协作信息管理系统等多学科知识集成的系统技术。协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单机作业的设计方式,在分布式协同设计环境下,设计人员可以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寻找合作,借助于系统提供的功能共同完成设计。
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产品数据管理)技术出现于八十年代初期,大多是由各CAD供应商推出的配合CAD产品的系统,主要局限在工程图纸的管理,解决了大量工程图纸、技术文档以及CAD文件的计算机管理问题。这是第一代PDM产品。随着PDM技术的发展,目前PDM产品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无论是技术成熟度还是对数字化协同设计的支持,都比第一代产品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正确分析PDM技术,并掌握PDM技术,对推动数字化协同设计发展和提高设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正确分析数字化协同设计和PDM技术的概念和内容,对推动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2 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应构建PDM数据库
PDM作为所有产品知识的唯一数据源,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查询手段,特别是对部件和文档的分类管理,使PDM 真正成为了一个能够读解数据含义的业务知识系统,使得PDM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文档服务器(File Server or FTP)以及VSS这样的协同控制领域,成为最接近知识管理的应用系统。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入手。
1)将PDM作为搭建数据库的主要技术。考虑到PDM技术的优越性,以及PDM技术对数字化协同设计的作用,在数字化协同设计过程中,积极构建PDM数据库是十分重要的。结合当前数字化协同设计实际,将PDM作为搭建数据库的主要技术,对提高数据库构建质量和满足数字化协同设计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掌握PDM技术特点,并根据数字化协同设计的实际需要,利用PDM技术,构建数字化协同设计所需的数据库。
2)根据数字化协同设计的现实需要,构建PDM数据库。在了解了PDM技术之后,我们应认真分析数字化协同设计的需求,并根据数字化协同设计的现实特点,利用PDM技术构建数据库,将该数据库作为数字化协同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数据支撑手段,提高PDM的应用性,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支撑,最大程度的满足数字化协同设计需要,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
3)把握正确的构建原则,提高数据库的实用性。鉴于PDM技术的优点,以及PDM技术在构建数据库中的作用,在构建数据库过程中,我们应把握正确的构建原则,即把握准确性原则,做好技术选择,把握全面性原则,保证数据库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把握有效性原则,保证数据库在实际使用中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提高数字化协同设计的整体质量。因此,把握正确的构建原则,并提高数据库的实用性,对PDM技术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3 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应构建新的产品开发平台
PDM建立了一个产品开发的平台,使企业能够运用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的原理,使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包含产品相关的各个部门,如设计、工艺、制造、采购等,能够让各个部门协同工作。设计人员在初期就可以选用满足要求并且成本低的零部件,产品设计的缺陷(无论是影响产品性能,还是影响产品的可制造性)也可以被及早发现,从而减少了工程变更的次数,缩短厂产品的研发时间。基于PDM的这一优势,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应构建新的产品开发平台。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实际需要,构建新的产品开发平台。在PDM技术应用过程中,考虑到PDM对数字化协同设计的促进,构建新的产品开发平台,是解决数字化协同设计现存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PDM技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构建全面新颖的产品开发平台,提高其针对性。
2)在产品开发平台的构建中,以满足数字化协同设计需求为准。为了保证产品开发平台的构建取得实效,在利用PDM技术构建产品开发平台过程中,应正确分析数字化协同设计的需求,并以满足实际需求为准,做好产品开发平台的构建,提供数字化协同设计的整体质量,提高PDM的应用效果。
3)优化设计流程,提高产品设计的合理性。构建新的产品开发平台之后,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流程的优化上,通过对设计流程的优化,使产品设计的合理性得到全面提高,进而满足数字化协同设计的需要,最终达到提高数字化协同设计效果的目的,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PDM技术可以作为数字化协同设计的重要手段,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保证数字化协同设计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认真分析PDM与数字化协同设计的概念和内容,并深入探讨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重点从构建PDM数据库和构建新的产品开发平台两个方面入手,分析PDM在数字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效果,为数字化协同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新访.工程数据库系统的版本管理模型[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14(2).
[2]曹健,吴瑞珉,张友良.CSCW环境下协同设计的多版本问题及其管理策略[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11).
[3]于源,卢军敏,王小椿.基于多色图理论的PDM版本管理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3(12).
农业机械产品具有种类多、结构复杂、易操作等特点,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潜力。然而,受到传统设计理念与设计工艺的影响,我国机械产品的整体设计水平偏低,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颠覆了农业机械的传统设计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农业机械设计的效率与质量,尤其是CAD、CAE等技术,更是改变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了对农业机械设备整体设计的优化。
1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内涵与优势
1.1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内涵
数字化设计技术指的是一种将声音、图文转化为数据,之后再转化成二进制代码,经过计算机进行信息传递与处理的技术。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设计技术逐渐演变成为依靠计算机进行辅助的新型设计技术,故计算机是数字化设计的基础,也是核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数字化设计技术,即以计算机为核心构建数字化模型,再通过数字化平台展开产品研发的一种技术,数字化技术最明显的特点即不需要实物模型。
1.2数字化设计技术的优势
(1)数字化设计技术视为一种产品定义模型,其可以在各行业领域发挥作用,且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数字化设计技术可进行仿真模拟处理,不需要实物模型,因而可有效降低设计成本;(3)相比传统产品设计形式,数字化设计技术依托数字化平台,以计算机为基础,产品设计更具灵活性,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4)在数字化设计中,可以采取分工合作模式进行多元设计,将不同板块的设计交由不同小组同步进行设计,整体设计更加系统化,提高了设计效率。
2农业机械设计的特征与现状
农业机械设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我国农作物类型比较丰富,所以农业机械种类繁多,例如播种机就包括条播机、精密播种机、穴播机等多个类型;第二,虽然农业机械种类丰富多样,但大多数功能比较简单,上手难度低,操作也比较便利。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设备大部分是由传动系统、机件、镇压器、轴轮等构件组成。这些均为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基础与广阔前景。目前,数字化设计已经在国内外农业机械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应用技术包括CAD、CAE等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了设计成本,而且也极大地缩短了农业机械的设计周期,更便于达到设计要求。而且,为了给农业机械后续维修工作提供便利,在初期设计时,更注重农业机械的整体化设计。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机械的市场需求增加,产品定制需求增多,而且对产品的品质要求也更加严格。在这一新的商业环境下,农业机械设计更应注重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必要时进行跨部门合作,更好地展开农业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发展,提供保障,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内动力。
3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热点
3.1计算机辅助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简称CAD,以现代设计理念为基础,不仅具有开放性较强的产品设计模式,而且开发程序也具有较强规范性。从数字技术层面来看,CAD技术在概念、任务、技术等层面均有所优化,可以设计更多优秀产品。以CAD技术为核心设计的产品,大部分是以概念设计产品与构型设计产品。其中,概念设计即制定产品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而构型设计即明确具体细节。
3.2虚拟原型技术
虚拟原型技术简称VR是最近5年内数字化设计技术的翘楚,得到了设计领域的重点关注。VR技术是在CAD、CAM、CAE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可以在特有技术基础上,对多方面技术进行全面整合。VR技术可以实现成品信息与基本概念的整合,并从行为、感官以及功能等方面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在该技术中,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被视为多个不同极端,且逐渐向全生命周期进行转变,以此推动产品设计与生产两个阶段的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
3.3知识工程技术
知识工程技术简称KBE,是现阶段应用率最高,且特色最明显的一种数字化设计技术。KBE技术主要应用在提前预测未来市场技术发展趋势,因而该技术的应用比较依赖新知识内容。同时,KBE技术在信息传递、知识展示等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而且,还能够单独构建显性、隐性知识统一建模,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横纵向发展。
4数字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产品中的具体应用
4.1VR技术的应用
VR技术在农业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将影音资料、3D影像、多媒体等进行整合,使设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利用个人想法,创设相应的设计情境,所以应用VR技术,设计人员可以享受身临其境般的设计体验。目前,VR技术主要应用在大型设备的设计中,对设备的特殊性能进行模拟,之后逐步实现设备与功能之间的优化。与此同时,通过其创设的信息反馈平台,能够加速产品的投放,提升产品应用效果,让用户直接了解产品的优势,进而更好地掌握设备应用要点。在国外,应用VR展开农业机械设计的技术有很多种,最具代表性的即可视化技术,该技术以CAD技术为基础,构建功能性模型,再通过模型输入的方式,将其传递到VR环境中,最终实现设备强化。例如,用户可以通过VR头盔显示器,直接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操控体验。同时,VR技术在农业设备拆装中也有广泛应用,如小麦联合收获机的各方面功能,均可以通过VR技术展现出来,包括原理展示、内部结构等,让使用者可以进行拆装练习,不断提升自身对机械设备的操控与应用能力。此外,VR-CAD系统在虚拟环境设计中也可以发挥作用,优化农业机械设备的设计模式与功能效果。
4.2农业机械设备产品的创新
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设备产品的创新方面,即利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对农业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使用效果等进行创新,增强产品的新颖性,并提供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目前,在农业机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中,主要从该类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常见使用问题或故障入手,从设计层面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进而降低故障发生率以及农业生产成本,提升该类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一般情况下,在利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对农业机械产品进行创新时,主要从技术分析、材料优选等方面进行。例如,近几年我国研发出了一种新型拖拉机,该拖拉机不同于传统低功率拖拉机,其采用了数字化同步器与动力换挡配合静液压传动系统,具有独立的控制机构与控制面板,不仅更易操作,而且系统更加灵活,功率更高。
4.3协同化优化设计
在当下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农业机械生产不仅涉及市场竞争,而且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必要时还需要进行跨企业合作。所以,农业机械设计中,数字化设计的应用与协同化发展,已经成为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产品的协同化设计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为了从海量的技术信息与零件资源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与数据,必须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搜索技术进行优化,进而实现对所需零件参数与性能的高效率搜索。例如,PTC企业的Web服务器,其中储存了海量的技术型方案,我国的农业机械产品制造企业应借鉴这一做法,以不断地提升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效果。此外,随着环保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农业行业也应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农业机械产品的节能效果,降低了能源损耗,充分发挥了环保能力。
5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机械设计的数字化发展还处在探索性阶段,很多理论、方法等还不够成熟。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农业机械设计更应注重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数字化设计效率高、成本低、可控性强等优势,持续提升农业机械设计的科学性、高效性,并不断利用数字化设计技术展开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的创新,以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规模化,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马云红,董中辉.现代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9,v.39;No.329(12):47-48.
[2]薛先斌,高刚毅.现代农业机械中计算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研究[J].南方农机,2020,v.51;No.343(03):62-63.
关键词:
退耕还林;数字林业技术;理论现状问题前景
引言
林业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资源。它与我国的林业生产和人民的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我国的林业管理当中,管理信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双重运用给我国的林业技术的运用和管理带来了重复。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信息的无法共享和结构上的重复。所以采用数字林业技术既可以让人类社会和林业资源达到协调和统一,又可以建立起高效客观的林业管理模式。
一、数字林业技术的相关理论及退耕还林工程
1概念
数字林业简单地说就是信息化林业。它使得林业的管理呈现出数字性、网络性、智能性、可视性。它可以运用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化技术、智能化、可视化的技术进行林业信息的标准化、统一化收集和整理,建立一个更广泛、更形象的处理系统,推动林业信息生产的信息化和服务化。
2结构
数字林业主要包括技术层的GIS、RS、GPS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数据层的各个空间数据技术,应用层的各个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
3基本功能
数字林业主要具有历史的档案功能、现实的展示功能、前景的预测功能、分析的决策功能、林业的精细功能。数字林业可以就每一株树木建立一个历史的档案,如:生长的时间、长势等,便于林业管理进行有效的查询和监督。而在现实中,我们通过数字林业也可以知道我国的林业信息和森林资源情况,如:森林的面积、质量、长势等,以便于研究者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同时,森林的变迁、采伐、有无火灾和病虫害的情况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数字林业的运用进行认真的管理和预测。我们通过数字林业中的GPS及GIS的运用,就可以制定出详细的管理规划。如:对树木进行科学的喷水、撒药、施肥,减少树木的病虫害,进行科学精细的管理[1]。
4退耕还林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越来越严重。为此我国提出了退耕还林政策。其目的是遏制住水土流失和土地的荒漠化,改善我国的森林植被和水草保持,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
二、数字林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美国的数字化林业研究自从美国副总统戈尔在1998年第一次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以来,数字化已经在各个邻域广泛的应用起来。美国已经运用卫星中的一些数据和机载红外摄影、航空录像、多光谱扫描仪进行森林植被的病虫害监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我国的数字化林业研究自从美国首先出现数字化这个概念之后,就马上引起了我国的领导层和科学家的高度关注。讨论会和探索性的文章接连发表。我国媒体也对数字化进行了极大的关注与报道。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与数字化有关的数字电视和电子商务日新月异。这时我们也意识到我国森林资源开发和管理同样的可以采用数字化。随后我国各省市的数字化林业开始建设。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省市的森林管理完成了数字化[2]。
三、我国数字林业技术的应用问题
1基础薄弱
我国的大部分林区都经济发展落后、交通闭塞、森林生产和管理的设施落后、资金匮乏。这样必然导致森林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困难,得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不但工作量大,还会造成靠人工收集的森林数据不精确。最为重要的是资金的缺乏,造成了许多先进的森林管理设备无法购买,即便是购买了,由于没有专业的人才导致先进的设备无人会用。这更加剧了森林管理的难度。
2标准不一
现在我国的数字林业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造成了各个省市的运用的方法、标准、概念、数据收集和存储的方式、格式都不统一。这也增加了我国数字林业生产和管理中的难度。
3手段单一
现在我国的数字林业管理中,仅仅是使用简单的图表,缺乏对森林植被更加动态、精细、直观的管理。比如:缺乏仿真和模拟、缺乏网络的交流、缺乏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机制,更缺乏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模式[3]。
四、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中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1预防自然灾害
建立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化战略化的目标。在这项工程中运用高效的数字林业技术,会更加的有利于我国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退耕还林工程因为具有面积大、时间长、工程量大的特点,仅仅依靠传统的技术手段和人工管理,显然会造成工作的许多疏漏。比如:遇到自然灾害时传统的管理手段不仅无法提前预知,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也仅仅是依靠简单的防护工具和办法,保护森林植被,这起不到科学有效的管理。而运用数字林业技术后,不仅可以提前的预知,更可以和其他部门提前的沟通,调动最先进的设备进行安全科学的防护。
2提供规划和参考
我们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的数字林业应用,可以收集和分析到大量的森林信息,这可以为我国的整个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4]。
五、结论
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大量运用,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更加安全、准确、高效的监督和管理我国的森林资源,并且为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的长期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剑平.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
[2]陈征宇.数字林业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8:270.
一、数字化对建筑的影响
从应用层面看,物质被信息替代这一基础正是数字化的显著特征。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信息往往是由物质作为媒介来完成信息的交换。网络的出现符合这种物质流被信息流所替代的趋势潮流,如此一来,不仅使信息交换效率有所提高,还使物质资源消耗相应减少。从文化层面看,数字化给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带来了极大改变,从而使建筑发展受到深远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产生对能够体现使用功能的建筑空间及建筑造型提出的要求更高,尤其是能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随着现在很多传统的建筑类型被新型的建筑类型逐渐替代,这种变化给能够体现使用功能的建筑空间及建筑造型注入了新鲜血液,小到住宅范围,大到城市区域,形成一种多元化、多层级的网络通信智能空间。以智能化办公建筑为例,从某种程度上讲,该种建筑类型终将有一天没有存在意义,随着soho族越来越多,住宅范围只有跟得上这种变化才能与之相匹配。
当工作与生活这二者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时,建筑发展便达到了一定高度,以往明确将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规划的方法不复存在。这种改变会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促使生成许多智能空间,从而构成一个全新的建筑类型。数字化技术在其应用优势明显的区域会自动消解部分使用功能,比方说,超市这一功能性消费场所会在新兴起的电子营销冲击下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对休闲型一站式shopping mall则是个利好且发展层次更高。究其本质,这是一次功能再分配的过程,呈现高效、合理的特点,从而衍伸出“比特城市”(信息城市)这一特殊概念。工业革命发展到后期,城市化矛盾日益凸显,这与缺乏物质与信息脱不了干系。数字化时代,比特城市没了形式的外在限制,也可能呈现分散、低层的特点。
二、数字化技术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设计的方法和建筑观念的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目前的数字化时代,建筑设计的立场和态度主要存在两种形态:
1、将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取代了传统建筑设计中的某些部分,建筑占主导地位,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属于数字化技术的工具论:数字化技术的工具论涉及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表达方式,取代了传统建筑设计中的某些过程,将某些现实的环境转化为虚拟环境,其取代设计过程的发展前沿就是虚拟现实。建筑设计师在对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将建筑设计形成为三维艺术模型进行研究,甚至可以加入时间因素使其成为四维对象。数字化技术能够利用其自身的形式分析能力使得建筑造型精确地生成和确定,并且精确广泛地引入光照分析和气流分析等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形式化与理性化相结合的完美建筑设计,并满足人们在虚拟的现实当中达到对建筑真实体验的特色,使其身临其境、漫步其中,使得建筑在完成之前能够及时弥补不足,减小建筑设计的前期与建筑施工后期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2、将建筑行业作为数字化时代当中的一个行业,而数字化技术占据主导地位,建筑设计则服从数字化的要求,重组传统建筑设计,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属于数字化技术的主导论。数字化技术的主导论就是指计算机网络将会逐渐取代传统建筑,网上购物,家里办公等新兴数字化技术的产物将在不久的将来取代传统机构,进而也会对住宅建筑的空间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发展建筑空问中的混用空间和同一空间的多功能使用,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率。需要集中办公的商业办公室也可以避开城市中心的高密度区进行高效办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一定的交通压力。另外,数字化技术还会对建筑公共间产生一定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其提供的虚拟会所则可以暂时代替建筑公共空间,对建筑公共空间的改造发生直接的作用,与现实的建筑公共空间做好对应关系,其专业性强、技术性高,能够满足日益分散和专门的不同社区的需要。
三、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学中的应用
1、项目投标的可行性分析。
也可以实现对建筑项目投标可行性和合理性等方面的分析和预测,从而避免重大决策上失误的出现。但是,当前在进行大面积的建筑设计规划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相关分析和预测的模型以及软件缺乏,无法充分对人口结构,经济水平,交通状况和商业发展等方面地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而只能通过传统设计方法和建筑设计人员积累的经验进行相关调研和分析,也就使得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及项目投标的可行性分析中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瓶颈。
2、制图设计的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03-02
一、引言
校企合作指的是一种办学模式层次上的概念,内涵十分的广泛。校企合作从广义上指的是教育机构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服务等方面展开的种种合作教育形式。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新的学习环境来支持,在普通高校中实施校企合作这种办学模式对于人才培养改革具有重大的推进意义。经论证,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保持学生、教师以及企业三个执行主体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保持同步与异步的联系与沟通,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本文在明确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对于高校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推动作用下解析高校校企合作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基本概念,并对高校校企合作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模式设计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二、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构建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的方式也由单一的课堂物理空间的学习转化成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即使学习环境、学习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等都融入数字化元素,形成了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资源以及数字化的学习方式。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在2000年6月召开的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为主题的第三次年会上,将这种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并着重阐述了为达到将数字技术整合于课程中,建立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资源和方法,是21世纪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必须采取的行动。而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有别于数字化学习、信息共享空间以及数字化学习环境等单独的概念,事实上它是一个以数字化学习模式展开的、从信息共享发展到学习共享的、依托数字化的虚拟学习环境进行的一种全新的、一站式的学习服务形式。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校企合作,调整学习的方式或者说是补充这种数字化学习的方式,建立在该背景下的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不但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要求,而且做到了物理资源与虚拟学习资源充分统一与融合。
三、数字化共享空间的概念与特征
学习的过程需要依托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两个要素,其中对于学习的空间概念随着数字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把它推向了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新境界。目前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已经成为国际教育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信息化这两大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一个热点。所谓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是校园内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协同与交互式学习环境,是一个引人入胜、温馨而又充满活力、用高技术装备的学习场所;一般情况下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是以一个物理设施与虚拟系统集成的服务模式存在的、融合多种信息资源、教学资教学工具等配套设置的整合体,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个人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协作学习的过程。
数字化共享空间具有共享性、协作性的主要特征,即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事实上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一个协作式的学习环境,借以实现学习者相互之间的知识共享。学习共享空间是从信息共享空间发展而来的,因此与信息共享空间一样,强调协作式学习是其一大特点,它可以有效地支持群体学习、协同合作开展知识创新。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以“共享”这一理念为基本指南,为学习者、研究者和信息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实体上的、技术上的和社会上的智能地点,让他们在这里可以自由探索各种教育及研究课程和活动。在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中,学习者和研究者找到一个由共享空间中无缝隙的资源和服务集成的统一体,提供可以独立、自我充分思考、研究的机会,激发出学习者的创造力。同时,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中发生的学习过程更好的体现了协作式这一重要的特征。协作式学习是指在学生中间形成的学习团队中进行的交流、探讨与相互促进等活动,其中也包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指导者的相互写作过程。另外,在利用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潜在的社会网络关系中,研究者可以挖掘出潜在的学习成员以及学习团队的特征,因此,数字化共享空间通过促进隐性学习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可以促进学习团队的形成。
四、高校校企合作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功能与模型
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结构模型构建的主要工作是对空间、资源和服务等各种关键要素的合理安排和配置,对于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模型,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DonaldBeagle认为,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是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构成,其中物理空间主要是由实体的空间场所组成,虚拟空间主要指提供共享资源的虚拟场所。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构建完备的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需要发挥其学习、教学办公管理、学习评价以及决策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因此高校校企合作数字化共享空间系统在设计时不但需要体现出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企业对学生管理的办公管理系统,更核心的部分需要集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其中的学习系统部分,这部分还应该包括学习资源在内的系统构建,在整个集成系统中还需要包含体现学习评价以及决策支持的功能区域,如图1高校校企合作(缩写简称XQHZ)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示意图所示。其中在XQHZ门户系统中体现的是对未注册用户的游客身份的学习者进行浏览其中的学校、企业以及相关的连接信息的共享区域;XQHZ办公OA系统主要完成的是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进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区域,其中应该包括以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三个角色进行权限设置的相应教学管理功能,包括从参与校企合作到学习过程应该进行协议签订、相应学习信息的与浏览、校企合作规章制度的与浏览、企业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学习评价、学生的就业去向跟踪等教学管理功能;XQHZ学习系统主要包括以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的学习资源支持学生学习的区域,这部分应该完成的功能包括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教师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配、跟踪评价等功能,这部分的学习资源质量的保证是学习系统的成败关键;XQHZ数字化学习基础平台设施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底层结构中的物理层,而XQHZ门户系统、XQHZ办公OA系统以及XQHZ学习系统是开放的资源层。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统一处理,使其实现标准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实现通畅的信息传递与共享,让信息在教育领域内的各种控制、管理与决策中发挥其应有作用,从而保证了教育和科研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并以其数字化有效降低教育、科研和学习的日常管理和领导决策的成本。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研究”(项目编号:GBD1211057)]
参考文献:
1.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第3年度报告.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学习(附录B)[DB/OL].省略.cn/lessonplan/resource/r1_3_1.htm#b,2006.07.05
2.李军.高校数字化学习共享空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2)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需求不断地扩大,油井投产的数量正在迅速地增长,油田开发的整体范围也呈现扩大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油田的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工作量也迅速递增,提高生产与管理的效率则成为当前油田建设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将油田建设所投入的人力与物力充分地运用,促进油田建设和开采的现代化操作,就必须要充分地运用数字化技术。时至今日,数字化系统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与油田建设的各个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油田的生产效率大大地提高,企业所投入地人力、物力与财力也都得到了有效地利用,可以说数字化技术为油田的生产与管理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钻研数字化背景下油田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从实际出发,更好地创新工作的理念与方法。
一、数字油田的基本概念
数字油田可以解释为油田的标准化、数字化与信息化,是在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以数据网络交互为主要渠道,包含了硬件、信息、软件以及功能于一体的一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数字油田的概念也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数字油田主要由油田的勘探、开发以及钻采等方面的数字化技术组成。而广义数字油田则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数字油田是油田自然状态的数字化信息虚拟体;2、数字油田是数字地球模型在油田的实际应用;3、数字油田是油田应用系统的有效集成体;4、数字油田是企业的数字化模型;5、数字油田是数字化的企业实体,人是数字油田的主要能动者。近些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对于数字化建设予以了高度的关注,我国诸如长庆、辽河、大庆、塔里木等油田都纷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应制定了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数字油田的建设和发展战略。而广义数字油田的建设是一个十分系统的复杂工程,因此作为油田企业必须要根据本油田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狭义数字油田建设,从而满足生产工作的基本需要。
二、数字化管理的理论原理
数字化管理的理论依托就是把错综复杂的大量信息转变为能够度量的数据与数字,再为这些数据适当地建立起相应的数字化模型,将它们转变为系统的二进制代码,收归于计算机内部,再进行统一地处理。数字化的典型特征是系统性、集成性、智能性以及定量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矩阵式和扁平化的管理。数字化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以及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更好的量化管理行为与对象,实现了计划、研发、组织、协调、生产、服务以及创新等职能的的有效管理。因此可以用“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来总结数字数字化管理的应用状态。
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一)油田地面工程电子控制
1、数据管理可以把数据按照具体的工程划分为油水井系统、油气集输系统、注水、供水和污水系统、道路系统以及供配电系统等不同可自定义的专业层,各层的数据结构都能够依照实际需求进行适当地扩充与修改,更可以实现同其他数据库的边界通信,让不同格式的数据都能够顺利地进行参与与应用。能够对不同种类的设施设备实现统一的管理,为查询其预案、竣工资料以及多媒体资料等信息提供便利条件。
2、设备库管理提供对标准地面设施设备库的编辑、支持以及扩充,对设备的型号、规格与材料等专业属性进行分类管理。
3、设备标注有着多种灵活、自由的标注。能够根据用户设置把标注自动填充到数据库中,同时还可以保持标注信息和数据库相一致。
4、区域裁剪输出系统可以提供对工程区域的裁剪成图。裁剪图可以进行度多种形式的编辑,同时还可以支持不同的打印输出方式。
5、规划设计有着不同类型的编辑途径,能够依照管线设计规范自动地对多层管线的水平净距、垂直净距以及埋深进行系统地检查。
(二)井场的数字化控制与管理
保障井场所有生产设施能够正常有序地生产运行是井场数字化管理项目建设的目的之所在,数字化控制与管理主要是针对抽油机电机单相电参数监测、油水井生产数据采集、抽油井远程启停、自动投球、井场集油管线回压采集、注水井远程调配、井场视频实时监视与闯入智能分析、水源井远程启停以及远程语音警示等多种功能的最终实现来运行,继而达到电子巡井、井场生产数据实时采集、风险预警、危害识别、远程控制以及油井工况智能诊断的目的。
1、预警报警系统自检
数字化管理能够对井场、站场采集的实时数据,系统地建立相应地分析模型,展开多种生产工况自动诊断分析工作,并且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参数优化。利用井和站采集的温度、压力、流量以及液位等不同的具体参数,并通过视频监视系统与可燃气体检测仪,及时地判断运行的异常与对工况影响的具体程度,并能够定时自动巡检网络存在的异常以及设备故障等问题,从而正确地做出预警,提出有效性建议,继而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2、数字化技术的电子值勤功能
在关键的路口和生产区域进行电子路卡的设置,对于过往车辆进行视频拍照,具有提示特殊车辆和识别车牌的功能,并运用软件持续跟踪记录车辆通过装设视频路口的实际情况。电子值勤实现了智能巡护,极大地提高了油田的道路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了油田的安全生产意识。
结 论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在油田的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经营与管理手法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群策群力,积极研究数字化背景下油田建设与发展的新机制,将数字化技术充分地与岗位工作进行有机地结合,促进生产工艺的优化,改良人才队伍的结构,促进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在降低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更好地提高油田的生产与管理效率,并最终实现低成本开发、控制用工总量的最终目的,从而推动我国油田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庞蒂的新作《数字化生存》问世,数字化随后成为信息化时代的称谓,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医院、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城市成为耳熟能详的名词。随着医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基础,全方位与医学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数字医学技术。现代肝胆外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密不可分,特别是由于肝内胆管结石的复杂性及肝内外管道系统的变异性使大部分手术仍具有较大风险和较高复发率,为将手术效果达到最佳而手术风险降至最低,单纯依靠传统的技术和培训手段,恐怕难有根本改变,而数字医学技术的出现则有可能为这种突破指明方向。
1 数字医学的概念及应用
1.1 数字医学的概念
顾名思义,数字医学的“数字”就是指数字化技术,指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数字化的水平和阶段;“医学”就是指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数字化深入渗透应用的具体领域,是经过数字化时代的革命性变化、以数字化技术武装与再造的新医学科学和新医疗技术。
从广义上来说,数字医学包括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与管理、临床医疗技术的数字化、区域医疗协同与信息资源共享、远程医疗会诊与远程医学教育、基础医学各个分支学科的数字技术应用、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管理的数字化等等广大医学科技领域。从狭义上来说,数字医学主要是指在临床医学范围内充分运用计算机科学、数字化手段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
1.2 数字医学的应用
1.2.1 数字医学检测技术。数字医学检测技术是依托数字化、自动化检测仪器设备,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和分析技术,对临床生化、免疫、微生物、病理生理、电生理信号、分子生物等进行检测的技术。
1.2.2 数字医学诊断技术。数字医学诊断技术主要是利用数字医疗设备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准确诊断提供技术支持,如数字化声音诊断仪器,磁共振成像(MRI)、数字x线摄影技术(DR)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等。
1.2.3 数字医学治疗技术。数字医学治疗技术是利用数字医疗设备或装置为疾病提供精确治疗的技术,如机器人辅助显微外科系统,可以精确完成心脏瓣膜修复手术和癌变组织切除手术,又如智能药物释放胶囊,可通过感应消化道内不同部分的酸碱度来确定施药部位,并根据预置程序将药物精确输送到病患部位,达到精确治疗的目的。
1.2.4 数字医学康复技术。数字医疗康复技术是综合运用现代物理运动康复和临床治疗康复方法及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康复动态检测、治疗跟踪和结果评估。在康复治疗方面,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功能测定、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心理康复和临床康复,以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2 数字医学技术在肝胆外科的应用探究
2.1 数字医学技术在肝癌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免疫生化等辅助检查临床广泛应用,能否运用现代医学技术对肝癌进行定位诊断,直接影响到手术的难度及肝癌肝叶、段切除的术前评估。方驰华等收集了2008年2月至7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其中,肝细胞癌9例。胆管细胞癌2例),并将收集的数据输入自主研发的医学图像处理系统进行程序分割、三维重建,然后把重建的三维模璎导人到FreeForm ModelingSystem进行平滑,利用系统的力反馈设备进行肝癌的手术治疗及肝动脉化疗泵放置的仿真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医学有助于充分了解肝脏血管变异情况及肝脏管道与肝癌的空间结构关系,有助于肝癌切除的彻底性,又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肝组织,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
2.2 数字医学在肝胆管结石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电脑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冲击到设计艺术领域。随着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在艺术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驾驭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数字化技术使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已经突破语言的抽象概括而更为直观、更为图像化了。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用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
一、数字化发展的必然与现状
现代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使我们的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图像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首先是信息载体的数字化,书籍印刷,作为几百年来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将逐渐被比特运算的方式所取代,即实现知识的数字化。这种变革使知识可以以更简单的方式传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低廉的成本让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数字化,还可将人类世界的一切物质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示。其次,通信方式的数字化使信息能够突破国界、文化及时空的限制而任意传播,互联网的开通使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而这势必导致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必须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以数字方式传输。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能力,并为人类几千年来沿袭的教育加入新的概念及内涵。
二、数字化带来的影响
从设计工具的变革到新的设计形态的产生,数字媒体的作用已日趋显著,它使设计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媒介的应用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高效的数字化技术工具
设计教育从美术教育中衍生而来,在传统教学中,从概念构思到图形设计或实体建模分成多个层次和阶段,学生的设计水平相应逐步提高。设计学习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及在掌握了有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数字化时代,电脑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大量的手工绘画、制图及模型工具转变为计算机图形设计、制图及建模系统。电脑还替代了学生有关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等大部分的理性工作,从而使设计的速度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中精力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当一个构思成熟后就可交由计算机去修饰、扩展、强化或试验。专业化的电脑软件具有准确方便的参数化、变量化的功能,在设计中只要随时存储变化的结果,就能随时回到设计创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对以前的步骤进行修改并反复调试。
2.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出现
计算机对设计最直接的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计算机构造物体的方式及图像处理上的特点,使计算机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了新的风格,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传统的手绘技法与电脑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它们有本质的区别。运用虚拟的概念而非物质实体进行设计表现,是设计表现领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变革。在平面设计中,由于扫描仪及数码相机的出现,使设计者能直接地输入真实图像,通过二维或三维技术的辅助,就能模拟出逼真的虚幻世界。在立体设计中,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设计师在观察物体时,它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视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艺术设计语言与网页设计语言结合,融入了互动语言和数字符号。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和设计形态。
3.多学科的交融与新学科的兴起
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领域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性发展、研究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有些专业出现综合、合并,甚至消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各种交叉、综合学科大量出现。
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言的表达。这就促使当今的艺术教育必然要融入新的理念,构筑新的教学体系——数码艺术教学。数码图形基础、Internet资源及传播应用、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多媒体技术、数码影像处理等都被纳入艺术设计教学中。目前,艺术教育先进的国家已经将艺术设计的教育重心转向多媒体设计,设立了新的专业——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数码电影特技专业、数码游戏设计专业等。
4.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电脑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以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方便地检索。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和远程传输技术的发展,使交流的发生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互联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存在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5.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受限于繁杂重复的技能示范过程,而限制了设计过程中的偶然性、多变性。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后,直观丰富的表现方法以及全方位、跨时空的思维方式,让设计的翅膀摆脱了美术基础的制约,简单的操作过程可产生多样性的结果,这才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
互动式教学更是改变了以往单向线性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最大限度地支持个性的发展。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开设一直感到有必要却没有能力和条件开设的课程。网上通讯可以排除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全球范围内检索信息,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教师的教学也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辅导者。学生的地位也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只有完成这几种转变,才能适应数字时代对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艺术教育创新与数字化教学
在数字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美术人才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凭借网络可更快地更新艺术观念,更快地创作艺术品,更快地把艺术运用到各个领域。在美术人才的培养上,将从传统的、单一的某一画种或艺术风格的临摹、复制式的教育,发展成为传统手法与电脑数字技术综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将对现存的传统艺术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强调培养方式的创新。
虽然数字化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但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围绕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会不会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降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一问题不能看作是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负面结果。一方面,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分配不合理与传统价值取向等各种深层次矛盾反映在大众教育观念中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的动手能力并非都是有价值的能力。就像现代绣花工人只需了解绣花的原理、针法,而无需学会手工绣花一样,科技进步总会使一些旧的技能失去意义,进而产生新的技能,使知识与技能达到新的平衡。
此外,数字化技术不仅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也给理工科学生插上了艺术创新的翅膀,使设计艺术学科更加显示其艺术学和工学的边缘学科优点。笔者所在院校近几年,已经有部分专业将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生同时招收、对照培养,工科生与艺术生的界限变得模糊,美术基础已经不是阻止工科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障碍。
结语
我们面对的是崭新的数字化时代,它对我们的冲击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文化形象,而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效的数字技术工具,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开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给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带来了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强调创新教育,才能造就一批掌握视觉设计、互联网及多媒体设计,具有创意潜能,能牢牢把握艺术创新和设计未来的专门人才,这是艺术设计教育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
[1]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王波.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思考.山东电大学报,2004年第1期.
[3]陈实.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14卷第3期.
[4]薛生健.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期.
[5]周发强.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综合性美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7卷第3期.
2数字化辅助推动设计流程的改变
现有摩托车外型设计主要普遍采用的设计流程为:概念研究设计草图效果图基本车体制作1:1百格图油泥模型制作定型数据采集曲面设计3D建模RP加工RP样车。随着信息数字化的运用,摩托车数字化设计集成多项先进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分析(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逆向工程技术、速原型制造(RPM)技术等,贯穿整个设计、开发、验证、制造全过程,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技术,同时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设计流程。现有CAID系统(如Alias/CDRSCATIA等软件)更具备自由的曲面创建能力,可充分发挥设计师的想象空间,并通过数字化模型传给CAD/CAM系统,实现整个数字化的系统设计,利用3D打印技术,先行实物模型验证、修改。由于数字化系统设计的导入,设计流程将变更为:概念研究设计草图效果图曲面造型三维概念模型3D打印模型模型修改RP加工RP样车。与油泥模型制作不同的是在效果图完成后直接建立三维概念模型,然后进行3D打印加工。随着CAD、人工智能、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术与其他计算机辅助技术最终必将建立起统一的产品设计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5-0216-02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开始走向普及性应用,各类现代高科技的技术产品开始服务于教育。20世纪末,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开始高度关注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并把它提升到“以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这样的高度。一些先行的学校,在开展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之后,开始思考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性、系统性与应用的效率性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于是,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及现状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创建一个数字信息空间,以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增强校园的业务功能,提高校园工作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校园管理水平的目的。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革和网络及设施的数字化,实际上是信息化教育所带来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转变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从总体上看,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中取得了重大历史性突破,但同时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一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依然处在较低水平,缺乏统筹有效的投入机制。二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的普及性仍需要提高,在实施过程中,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也普遍存在。要做到人人都能享受到新兴数字化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便捷的学习和管理方式,还需要继续深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
2 校园数字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
2.1信息技术发展要求校园数字化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也十分迅猛,这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让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得到更好的实施应用,需要把建设数字化校园早早地提上日程,这样才能使学校的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层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2现代教育发展要求校园数字化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知识快速发展,使社会的整体运行节奏加快,人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率的学习。由于传统的校园教育方式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逐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为了适应知识发展的速度,必然要求知识的流动速度与之相适应,如果知识的流动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就可以使学校的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而校园数字化正是满足这种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教育教学中心。
3 校园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既有传统校园的观念,又在其基础上有所突破,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在各项工作中的深入,数字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校园建设的重点。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数字化校园建设。
数字化校园建设既是网络化、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也是校园数字化发展的基点。数字化校园建设,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数字化,我认为:校园数字化,主要是教学手段、资源以及管理的数字化。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提高,都是源于生产手段与生产工具的变革。建设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教师人手一台电脑、移动硬盘(或U盘)等,都是教学手段的数字化,这都是校园数字化的基础。实现教学课件、教案、试题、参考资料、论文等材料的完全共享,则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起到辅助作用。教学管理是一个学校存在并能够运行的基础。进行校园数字化建设,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是格外重要的。
4 “数字化校园”的应用。
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核心目标是利用当代最新的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学校,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效益。
4.1教学方面
数字化校园的逐步建立,对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互动更是起着推动作用。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建设数字化网络环境,实现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并利用论坛、留言、网络聊天等多种形式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师生的交流,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使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互动更为和谐,随之教学效果也必然事半功倍。
4.2管理方面
引领和组织师生们参与到校园数字化的使用中,灵活运用数字化信息的相关资源,使校园内的各项工作在网络中都有对应,实现信息管理的自动化,以便于上下级部门之间沟通的更迅速便捷、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更加顺畅,提高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综上所述,校园数字化作为一个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型学习、教育平台,是新时代学校的发展目标,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校园把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引入了全新的信息化时代,真正做到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时,也能使管理者对各个职能部门进行更方便、更直观的管理,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准确、及时,达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因此把现代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带进校园,使学校教育数字信息化是一条必经之路。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摄取各种新的知识,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走在时代的最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