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3:0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市场变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具有世界性意义。可喜的是,二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使中国农村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可以预见,从中国农村改革实践中产生并被实践不断修正的发展理论,必将为世界发展经济学说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做出重要贡献。
1.概括地讲,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金融的地位愈加重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单是一个金融问题,必须把金融同国家发展战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结合起来。否则,金融的作用将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改革要采取渐近方式,不断地融入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转轨和转型:农村金融改革必须注意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重新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体系。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然有中国特殊的国情,但这种发展毕竟寓于世界经济发展之中。应该说,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发展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点不能否认。西方若干发展理论对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市场化改革缺乏指导意义,但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中,二元经济理论、农业制度及农业资本理论,特别是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3.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克思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思想影响。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成因,主要源于集权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制度与微观经济制度。其中,超越国力的发展战略和强制性的人民公社制度是突出表现;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金融压制的性质是制度性压制,金融活动完全是被动和消极的。农村资金运行非市场化的结果是大量农村资金无偿流向工业,尤其是无偿流向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偏斜运行,使农村经济更加落后;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当时的这种选择,一方面使国家迅速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另一方面使国家为长远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
4.农村金融改革不能脱离农村经济和国家金融整体改革而单独进行,其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改革需要的指导理论在改革前后的实践对比中得到了确认和创新,即我国任何经济部门的改革都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支撑;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制度安排的市场化选择,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考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否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总体上难以深入下去,即使一时取得了某些成绩,其代价也必然是丧失国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5.货币化是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切入点。应该从农村货币化的广度和深度出发,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等基本问题;市场化条件下的农业资本投入与融通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物质资本投入要注意数量界限和劳动、技术对资本的吸纳能力,同时,要特别重视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和投入;市场化改革将会引起资金供求的迅速变化,农村资金运行格局将改变传统体制下“国家、集体”的框架,而演变为“国家、集体、农户、外资”的新框架,在这种变革中,金融将逐渐成为新框架的核心。
利率市场化本质上是供求双方自主决定资金价格的机制。完全市场化条件下,资金价格(市场化利率)的波动完全取决于供需形势。宏观意义上的利率存在一个上下限:下限取决于通货膨胀,低于通胀的利率意味着资金的时间价值为负;上限取决于资本回报率,高于这一水平的利率,其本息偿还无从保证。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放松金融管制的过程,我国金融管制不仅包括价格管制(利率、汇率),还有数量管制(信贷额度、存贷比指标)。在管制条件下,我国官方利率长期低于通胀下限,因此实际利率长期为负。在2004年以来的过去十年间,实际利率为负的时间超过一半,达64个月。宏观意义上的资金回报率可以用名义GDP增速表示,过去十年间,我国名义GDP增速在(8.6%,22.9%)的区间内波动,平均增速达15.3%,因此理论的利率上限可达15%,但过去十年官方贷款利率(一年期)平均6%,最高为7.47%。管制造成了一个消费者补贴生产者、债权人补贴债务人的利率体系,这是一个鼓励负债、容易滋生泡沫的体系,还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如图1所示)。
这种情况从2010年开始发生改变,通胀上升、理财意识的成熟使资金收益率要求提高,给银行负债端扩张造成困难,而信贷额度控制又抑制了银行的资产端扩张。于是银行为了竞争,不得不在“表外”进行业务扩张。银行表外业务往往借助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的渠道,这些机构的兴起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绕开传统的“存款-银行-贷款”的渠道进行配置。
从2009年到2012年的短短三年间,央行公布的“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每年新增规模从16.8万亿元到19.9万亿元,总量波动不大,但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其他存款公司指的是除中央银行以外的,主要进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支票)转账结算等中介服务的存款性公司或准公司。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专门把储蓄存款作为资金来源的储蓄机构等。)
从负债方看,传统意义上的存款作为资金来源的重要性显著下降:存款(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的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从2009年的71.5%下降到2012年56.0%,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占比从32.6%突降到7.5%,同业负债(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占比从7.7%上升到11.8%(2011年高达16.6%),其他负债占比从6.2%升至12.6%。
从资产方看,传统的企业信贷在资金运用中的重要性也大幅下降:企业信贷(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占总资产中比例从51.8%降至34.5%,而通过同业渠道运用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资产占比从13.0%上升到37.1%。
银行困境
如果仅仅怪罪银行“不听话”,显然有些偏颇。表外业务“疯长”的根本原因,是被管制的表内业务不能满足通胀抬升条件下资金配置要求:在负债方,银行以官方利率吸收存款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资产方,信贷扩张不仅受到直接额度控制,也受制于存贷比考核指标(因为存款增长放缓),因此,2010年以来的每季度末,商业银行之间的存款争夺变得异常激烈。这种矛盾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而得到缓解,包括信托公司、券商资产管理公司和基金子公司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成为连通银行表外资产和表外负债的桥梁。如此“里应外合”,才造成了上述“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的巨大变化。
这一变化给银行造成了两大难题。
一是息差减小,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是先贷款、后存款,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当前受制于经济增速下行,上行空间有限,而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逐渐深入,银行负债成本抬升相对较快,银行息差面临向下压力。表1表明,自2011年利率市场化取得明显进展以来,我国主要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息差出现不同程度缩小,其中幅度最大的是民生银行,截至2013年三季度共缩小67个基点(如表1所示)。
二是风险增加。一方面,传统存贷业务息差的减少增强了银行进行“表外”扩张的动力。这部分“新”表外业务,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加上扩张过快,难以被银行内部正规的业务流程和风控体系所完全覆盖,这增加了银行的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2013年3月份的银监会8号文(《关于规范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便是主要针对这样的风险。另外一方面是信用风险,这一风险与我国扭曲的经济结构有关。我国过度扩张的地方政府投资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是经济结构失衡的两大顽症,2010年以后,监管部门严格限制新增贷款投放到这两个领域,但是,由于房地产仍然是当前利润率较高的行业,多数地方投资项目有较为安全的增信措施,这两个领域变成了银行表外资产扩张的主要标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到2013年9月,资金信托中分布在房地产和基础产业(基础产业往往是地方投资项目)的占比达35.3%。虽然地方债务和房地产市场短期仍有持续性,但银行表外业务扩张过快不利于经济再平衡,造成部分经济领域的负债率进一步抬升,无疑增大了经济的中长期风险。
政策钢丝
银监会的8号文似乎没有控住银行表外业务扩张的冲动。2013年二三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同比增长34%和37%,持平或高于一季度的34%,信托资产余额增速分别为71%和60%,二季度增速创2009年以来最高。
这直接导致了6月份以来央行流动性操作趋紧。6月份的“钱荒”无疑是管理层给金融机构的一个惩戒,此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利率一直居高不下,这让以期限错配获取利差的盈利方式不再有吸引力,这对金融体系的资金空转问题有所抑制。
但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导致的另一个现象是,资金成本的抬升使得银行以债券为标的的资产配置行为变得无利可图。债券曾经是银行资产配置的主要对象,而银行也是债券市场的规模最大的投资机构。这又进一步导致债券收益率上升,使得银行转向倚重同业渠道进行资产扩张,银行经营风险没有下降,全社会融资成本抬升导致的经济系统性风险反而上升。
局部风险已经有所显现。2013年以来,包括四川信托、新华信托和中信信托的多款房地产信托产品出现兑付风险。12月13日,中信银行申请将不良资产核销额度从20亿元大幅提升至52亿元,也反映银行面临不断上升的坏账风险。
政策如何破局?本质上讲,有供给、有需求、又有供需对接的渠道,导致了银行表外业务大规模扩张,政策思路无非从这三方面入手。如果不是逆市场化潮流,理想的政策效果应该是达到既能控制风险、又能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从资金供给端看,当前利率市场化的背景是,通胀中枢上升和理财意识增强使得居民对资金回报率的要求提高,这一点政策难以改变(否则利率市场化也不会拖延如此长时间)。
从资金需求端看,高利率的资金需求者(债务人)是银行表外扩张的源头。这样的债务人有两类:一是周小川行长所称的“软约束实体”——地方融资平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全面盘查地方债务的基础上,对地方存量债务分类管理,改革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允许地方政府发债,让地方政府合理的资金需求以公开透明方式实现(比如债券市场)。二是高毛利的房地产企业。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房地产上市毛利率(整体法)高达37.3%,2004年以来年均毛利率为33.1%,而制造业相应指标为16.6%和17.7%,约为房地产行业的一半(图2)。通常,资金流动会使所有行业的利润率趋于一致,但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利差不减反增,这导致资源过度流入房地产行业,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垄断和市场扭曲。对于房地产行业,实现城镇和农村土地同地同权,坚持差别信贷政策,对保有环节征税,消除垄断和扭曲才是根本。地方融资问题和房地产问题是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顽疾,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医治。
从渠道看,虽然信托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为银行的表外扩张起了“垫脚”作用,但表内和表外监管差异才是银行如此热衷的原因,而银行内部关于表外的业务流程和风控体系尚未完善,导致了表外业务的野蛮成长。
金融演义
2013年12月13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因此利率市场化步伐不会放慢。
如果将视角从利率市场化扩展到范畴更大的金融改革问题,眼下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利率偏高和收益率曲线扁平化的问题,这虽然有利于去杠杆,但容易催生债务风险。二是周小川行长提到的金融机构“自我发财”,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欠缺。
在这样的政策目标和问题约束下,未来金融生态的变化将有如下特征:
第一,利率水平将长时间处于相对高位。高利率显然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政策大概不会花大力气去压低利率。实际上,管理层对高利率已有心理准备,周小川行长已经指出,“中国目前相对来说资金的总需求偏大,发展的积极性很强。在这种情况下,资金价格的均衡点就会偏高,这是中国经济的特点”。
第二,金融风险防控将更受重视。在通胀中枢上移和利率市场化方向既定的情况下,既然管理层不能压低利率水平,所以会更加重视由此产生的潜在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清楚地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不仅是地方债务风险,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和融资项目的信用风险也将成为金融风险源头,这些将成为监管的着力点。
第三,直接融资将继续受到鼓励和支持。股票发行制度改革、新三板建设、资产证券化扩大、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加强中小企业债券发行的增信制度,以及拓展债券投资对象到企业和个人,这些制度创新将增加直接融资规模,极大改变融资结构。
这种情况下的政策应对,金融机构至少要做如下准备:
一是强化新业务的内控机制,谨慎选择融资合作对象,降低政策风险和信用风险,包括同业合作对象和融资企业。规避激进的同业机构,在项目选择上对平台企业和房地产企业设置更高门槛。
他认为监管层对此的主要职责在于宏观审慎监管、系统风险的防范以及对违法行为的追究。如果政府一味为个人消费者或企业提供隐形的信贷担保或救助的话,只会导致市场越来越扭曲。任何金融创新只要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并被消费者接受,就表明它是好的创新。
显然监管层的思路也在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会长马德伦日前透露,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推出,制度设计已基本完成。这意味着政府将逐渐放任市场自行主导金融机构的存亡,不再实施过多干预。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怎么样?与国外发达经济体相比还有什么差距?又应如何加强自身信用体系的建设?
朱宁: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我们消费金融的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消费金融给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体量相对较小;二是给消费者提供的融资方式局限于信用卡、人人贷或学生贷款等等。无论从体量还是方式来说,可提供的产品种类较为有限。
在美国,消费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包括消费信贷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还有票据贴现公司、当铺、邮购公司和综合租赁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我国目前能够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机构仅仅限于银行或者小贷公司,但在海外,信用卡的发卡公司只是提供信用卡,可发行信用卡的主体则涵盖有电商、商户、加油站、学校等等,它们都可成为提供消费金融的主体,比我们要丰富得多。
我国消费金融的土壤、环境也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包括:消费习惯保守;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缺乏创新产品等等。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国际化(出国、旅游人数增多)等因素影响,中国的消费金融环境会逐步变化。
但消费金融如果要大规模发展,必须得建立一个完善的征信体系。比如阿里巴巴就建立了对各家商户的征信体系,但其涵盖面较小。
无论是政府机构或者是第三方商业机构,都需要建立大规模完整的征信体系,才能识别消费者的信用级别。只有对不同信用级别提供不同的信贷优惠、利率优惠,才会激励厂家和消费者关注自己的信用质量和信用评级,同时也才可以使消费者注意防范不当的融资行为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将如何建立更专业化的个人消费金融体系?“余额宝”等新的金融产品,会对消费金融带来哪些影响?这类业务将对传统的银行业产生什么影响?
朱宁:与上一问题类似,我们首先还是需要有完善的征信体系,才能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当前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会给今后的消费或融资带来什么影响。只有更好地识别个人的金融消费需求才能够实现金融创新。正是由于存在购房、购车和入学需求,才有房贷、汽车贷、学生贷等金融产品。
另外,我们还需要对风险给予一个正确的判断和估价,之所以现在金融机构不愿意推出很多产品,很大的原因是担心会出现违约和恶性骗保骗贷的行为。今后需要从政府层面来推动立法约束或者禁止这类行为,市场参与者才会通过交易互相了解建立信任,降低风险。
我们也应注意,市场的力量大致能够推动个人消费金融体系的发展,我们应该对市场有信心。政府应该把自己和市场的边界划清楚,一味地为个人消费者或企业提供隐形的信贷担保或救助的话,只会导致市场越来越扭曲。任何金融创新只要能被消费者需求所接受,就表明它是好的创新。
如何更好地将消费行为与消费者联系在一起,是消费金融的使命。监管层对此有三个很重要的职责,第一是宏观审慎监管,第二是系统风险的防范,第三是对于违法行为的追究。从技术上来讲,政府的监管职责并没有包括是否对创新产品进行限制。
支付宝推出“余额宝”一类的业务,对银行有一定的压力,可以倒逼银行苦练内功推出更好的理财产品,消费者也因此受益。这甚至对于今后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都大有裨益。
《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过多年经济发展已经涌现出富人阶层,现在的国内银行也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目前中国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处于什么水平,还有哪些不足?
朱宁:目前国内的私人银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毕竟国内富人阶层的出现也才十多年,这可以理解。而海外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已经经历了三四百年的发展历程。 我们传统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券商还是银行,对此业务都没有深刻的理解。
这是一个复合型的业务,私人银行财富管理首先要求一个人既有丰富的金融方面的知识又同时具备很强的客户服务的态度,而要将这两方面都结合起来,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挑战不小。
其次,这一领域也面临人才短缺。能够从海外引进回来的人才很少,而且很多国际人才也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我们高级金融学院或许能够成为财富管理人才培养的很好平台。我们拥有高端人群的生源,又有教授是金融方面的专家,同时还有第三方专业的教学平台,但我认为人才的培养确实还需要一段时间。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一些民营企业正在申请银行牌照,民营企业进驻金融行业,对于财富管理业务来说会带来哪些变化?
朱宁:我觉得短期之内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虽然很多民资都想进入金融行业,但是具体实施的阻力还蛮大。
第一,创立新的金融机构本身比较困难,并且整个银行金融体系已经固化了,新的进入者会面临严峻的竞争态势,短期之内不会对行业有很大影响。
■国外一些银行为了提高服务和员工团队的表现,他们会向一些已经市场化的行业取经。如:保险公司、饭店、航空公司、百货公司等,学习他们的服务态度, 宣传手段和客户为本服务意识, 这种“盒子”外思维(think out of the box),也是一种改善服务质量的方法。
灵活存款期存款出现,银行为了锁定资金成本,应付利率上升风险,设置一些分别有封顶利率和包底利率的存款,每月或每季检视挂钩利率(一般为当地银行同业拆息息率)平均值是否超出封顶和包底利率,再按存款协议,在市场利率上升时, 只需付出封顶利率, 而当市场利率连续偏低时,银行会付出包底利率, 有些情况下, 银行甚至有权在市场利率持续低于某一水平时, 提早赎回存款,而将利率风险和再投资风险转嫁给客户。
浮息工具:如浮息贷款,按揭会出现, 来平衡资产和小负债的相对风险。
■品质管理。银行会更重视标准服务水平和产品的标准性(standardization with local adaptation),有差异性的产品。
■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国外银行有一套将产品分类,再计算在提供某种产品服务时,所花的时间,直接成本和分摊成本,然后将不同产品,按成本比例换成约当单位(equivalent processing unit),去评估某公司,某部门的表现效率,在利率和服务收费市场化后, 成本数据在处理跑量为主的中间业务会很有用。
[中图分类号] P642.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45-1
1工程概况
龙场镇崩塌在凯里市龙场镇渔洞村岔河组老山新村,距凯里市区约30km。龙场镇崩塌区地貌为中低山河谷。侧面是近直立陡崖,陡崖的顶部地形比较舒缓,植被茂盛、覆盖层较厚,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岩溶地貌特征发育。沟谷的底部有渔洞河至南向北流,鱼洞河左岸紧邻陡崖,陡崖底部分布有残留的崩塌堆积,崩塌区上游90m处为一煤矿主井出口[1]。
2基于Geostudio的边坡数值模拟
2.1模型介质和参数选取
计算模型从上往下依次有栖霞组石灰岩、梁山组泥页岩、煤层、尧梭组石灰岩,主要4种介质。岩土体力学参数取值参照《工程岩体分级标准》进行综合取值。本次计算选用Geostudio软件,计算模型选择Mohr-Coulomb 为本构模型,进行弹塑性求解,计算至平衡后对位移场和速度场清零, 生成初始应力场[3]。
2.2计算工况拟定
由于模型的应力应变在开挖第15步有突变,所以针对性的在模型中煤矿开挖此位置之后,对模型风化段的岩体进行强度参数的微量减小,并对裂缝顶部岩桥的的连接减少至一半。在另一个突变点31步开挖步骤继续减少岩桥连接至裂缝完全贯通。煤矿共进行32步开挖;
2.3边界条件
模型设置为2维平面应变模型,所以垂直于剖面的z轴方向边界不考虑,左右边界上设置为沿x轴方向固定,沿y轴方向可自由滑动;底边界设置为y轴方向约束,沿x轴方向自由。荷载只考虑受重力作用,重力方向为y轴方向。
2.4模型离散化
由软件生成边坡几何模型和地质界面, 然后将网格剖分后生成模型。网格模型一共包含节点3686、单元数3741。模型陡崖后侧栖霞组设置网格宽度为15m,过渡区域栖霞组网格宽度10m,右侧风化区域栖霞组网格宽度设置为3m,下卧软层梁山组泥页岩网格宽度设置为10m,煤层网格宽度设置为5m,下伏的尧梭组设置网格宽度为15m。
3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3.1模型应力
图1和图2为在接近坡脚的裂缝尖端最小主应力的拉应力贯通区域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的变化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σ1从最初开挖的3900KN/m2左右到15步开挖的时候突然降至3000KN/m2左右,再到32步突然降至2300KN/m2左右;σ3也从最初开挖的105KN/m2左右到15步开挖的时候突然降至54KN/m2左右,再到32步突降至拉应力110KN/m2左右。所以可以推断,在这个区域,从最初的开挖到进行至15步开挖的时候应力出现突然的大幅度减小,岩体出现塑性变形,但是塑性变形只会使得坡脚岩体有变形破坏,并不足以使得坡体失稳,而到开挖至32步的时候应力又出现大幅度的减小,最小主应力甚至发展至拉应力,岩体在此时的塑性变形可能使坡体失稳。
3.2模型位移
如图3位于岩溶性裂隙两侧的点1和点2的位移大小变化较为相似,从位移清零后开挖开始有了一定量的位移,约为0.005m左右,直到开挖进行到15步,两点的的位移都有较大的增加约0.006m左右,但是位移的增大和开挖到15步之前的位移量是在一个量级,而且在开挖到15步之后,位移量又有一定程度的减小,说明在开挖进行到此处时坡体有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塑性变形。但是当开挖进行到32步,点1的位移大小为0.008m左右,而点2的位移大小突然增大到了0.72m(图中显示0.02m是为了便于观察)明显和之前的位移大小不是一个量级的,裂缝两边的位移大小差距很大,可以推断此时在裂缝顶部位置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破坏。
4结语
总结分析结果,随着煤矿的开挖。主应力裂缝与坡脚之间区域在开挖到15步的时候出现突变,显示模型此时出现塑性变形,裂缝延伸的风化段石灰岩产生了一定的破坏,当开挖进行到最后的32步时候,此处出现拉应力并贯通此区域,可能使风化段岩体变形破坏加大并整体失稳;而位移的分析明确的指出由于裂缝两侧位移大小的变化不一致,造成了裂缝的扩大使坡体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并从危岩体的位移方向得出了危岩体的变形模式,形成裂缝右侧岩体沿着裂缝尖端到坡脚这一区域发生上部向后倾倒,下部向外翘出并坐落的失稳模式。
参考文献
另一方面,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也具有消极意义,对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负面作用,这主要表现为过度的金融套利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金融套利行为扩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这种市场的波动也不利于宏观金融市场的管理,也进一步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甚至这种金融风险还会诱发金融危机。因此,投资者和国家金融经济管理者都应该充分认识到金融套利行为的两重性,既要合理利用引导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促使其正面作用的发展,来推进金融经济的正常、健康运行,提高金融经济发展的质量,还要充分估计和预测到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的消极影响,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监控,预防其对金融市场和金融经济的负面作用。
金融套利既是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现代金融经济市场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投资者(包括个人和机构)通过在不同市场上同时进行投资活动,在尚未投入实际成本的情况下就能获得无任何风险的利益。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的种类划分有多种视角。按照传统视角来划分套利行为的种类,可以有三种主要的金融套利方式:即跨期套利,这是一种以时间为标志的套利方式;跨市套利,这是一种以空间为标志的套利方式;跨商品套利,这是一种以商品为主要标志的套利方式。具体来讲:跨期套利,这也是一种根据市场运行非均衡现象而进行的套利行为,即当某一种商品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时间点上存在着不同的价格,有时这种价格差异还较大,投资者利用这种时间上的价格差异的机会进行套利,这种套利主要是依靠“低买高卖”的方式进行各种交易活动以获取利益和利润。当然,这里的不同时期的价格差异应该排除正常情况下出现的价格差异或调整。
这种跨期套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产品衍生品与产品所标的资产价格的不一致而进行。这种跨期套利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一些金融机构利用其较强的融资优势,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能力,通过高利房贷,或者是低吸融资等方式来获取利益或利润也都属于在时间上的跨期套利。跨市套利,这种套利方式是通过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出现的不均衡而实现的套利,通常是在同一种商品由于其所处的市场情况发生变化而导致价格不一致,这种市场变化一般有市场制度、交易方式、政策环境、法律变化、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当同一种商品由于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导致价格不一致时,个人、企业等投资者就会利用这种不均衡、不一致而在市场上以相对较低的市场价格买入,同时在价格较高的市场卖出,如此形成差价而套取利润。跨商品套利,这种套利模式则是在商品之间出现的套取利益或利润的情况,即当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出现价格变动,但这些商品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投资者利用这些相互关联的商品之间的价格变动来获取利益或利润。
以上三种套利模式都存在着必要的条件,这就是市场中非均衡现象的发生,这是金融套利得以进行和实现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在一个市场运行处于均衡状态的良性发展中,金融套利是难以实现的,金融市场上也不存在着金融套利的机会。然而,金融市场的完全均衡是一项非常严格的条件,它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概念,这要求金融市场中的所有方面、各个因素之间全部能够实现协调,才能实现金融市场的均衡。因此,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出现非均衡是一种常见的状态,甚至是一种主要的状态,而出现绝对的均衡状态则是一种偶然的、短期的状态。而金融市场上的非均衡状态又通常以价格的非均衡和制度的非均衡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金融市场的非均衡为金融套利提供了机会,金融经济中的套利机会的存在说明可以进行各种金融套利行为。这样一来,金融市场的金融套利行为则具有发生、存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对这一行为却不是可以任其随意发展的,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应该有科学的监督和监管,对金融经济中的金融套利行为进行辨证的具体分析,科学对待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正确处理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关系,这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金融套利管理的基本思路有:
中图分类号:F830.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离岸金融市场是相对于在岸金融市场而言的,指经营可自由兑换货币、交易在货币发行国境内外与非居民之间进行、基本不受市场所在国法规和税制限制并享受一定优惠待遇的独立自由交易市场。其在促进金融业的国际化、引导国际资本流动、调节国际收支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近期国内学者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离岸金融市场众多因素一起分析;二是研究单一的法律风险及其对策建议。缺乏对利率与风险的关系及影响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本文着重以经济理论及数学方法为基础设计一个利率与风险的动态模型来研究利率风险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离岸金融市场利率风险的研究
为了研究离岸金融市场利率与风险的关系,本文设计了一个利率与风险的动态模型,从而证明了利率与风险的关系。为了简化模型分析,而不影响分析结果,现做出如下假设:
1.由于现代离岸金融业务中存贷款业务依然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我们假设离岸金融的利率风险只涉及存贷款业务。
2.假定只有一个离岸金融机构,一个非居民贷款者,一个非居民储蓄者,其行为均满足理性人原则,即其行为均是利己的,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3.假定P是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其影响离岸金融机构的投资成功率,离岸金融机构的投资成功率会影响非居民储蓄者的投资成功率(这里指储蓄),故P=非居民贷款者投资成功率=离岸金融机构投资成功率=非居民储蓄者投资成功率,(1-P)即离岸金融风险,P越高,风险越低,P越低,风险越高。
4.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存贷款利率差很小且不受管制,因此为简化分析,假定离岸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rs=贷款利率rl,从而rs与rl有相同变化趋势。
5.因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行为对离岸金融机构的利益有影响,离岸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对非居民储蓄者的利益有影响,故假设非居民贷款者、离岸金融机构和非居民储蓄者的利益有正相关关系,为简化分析,都用Y来表示。
6.假定离岸金融市场利率遵循货币供需关系变化,即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利率下降,当货币需求大于供给时,利率上升。
7.假定离岸金融市场非居民储蓄者的全部闲散资金都用来储蓄,离岸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储蓄全部用来贷款且无自身资产贷出,非居民贷款者的贷款资金全部用来投资且无自身资产投资,因此,离岸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用s表示。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由于离岸金融市场三方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以得出三方的行为函数:
非居民储蓄者的行为函数 Y=p×s×rs+(1-p)×s
离岸金融机构的行为函数 Y=p×s×(rl-rs)+(1-p)×(s-d)
非居民贷款者的行为函数 Y=p×s×(ri-rl)+(1-p)×d
其中p、Y、s的含义分别在假设(#、(ィ、(В懈予解释,rs为储蓄利率,rl为贷款利率,ri为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回报率,d为贷款抵押品的价值。
根据离岸金融市场的三方行为函数,把离岸金融市场分为借方市场和贷方市场,借方市场由非居民储蓄者与离岸金融机构组成,贷方市场由非居民贷款者与
离岸金融机构组成,通过对借方市场与贷方市场的分析得出r与p的动态模型:
图1 利率与风险的动态模型
对于此模型p与r的关系,可以通过4个象限来解释,第1象限解释了p与s的关系,然后通过第二象限s与r的关系,第三象限rs与rl同步变化,进而解释到第四象限r与p的关系。
图中第1象限ps的关系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p与s呈正相关关系,随着p的增大,s是增大的,反之亦然。对此可通过贷方市场的离岸金融机构行为函数与非居民贷款者的行为函数来证明。
离岸金融机构行为函数Y=p×s×(rl- rs)+(1-p)×(s-d)
=[p×(rl- rs)+(1-p)]×s-d×(1-p)
得到其关于s的反函数 s=
根据反函数对Y求导得 = >0
非居民贷款者的行为函数 Y=p×s×(ri-rl)+(1-p)×d
对p求导得=(ri-rl)×s-d>0 ,因为在信用风险中已经讨论过,由于离岸金融机构对非居民贷款者的不对称,以及贷款抵押品多为房产等财产,易有泡沫效应,因此d
>0 , >0
=×>0
通过上述证明可以看到,s与p呈正向变化关系,随着p的增大s也增大,很容易理解,当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高了,离岸金融机构愿意提供更高的贷款,非居民贷款者也愿意借更多的钱用来投资成功率高的项目。
图中第2象限srs的关系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s与rs呈负相关关系,随着s的增大,rs是减小的,反之亦然。对此可以通过借方市场的离岸金融机构行为函数与非居民储的行为函数来证明。
离岸金融机构行为函数 Y=p×s×(rl-rs)+(1-p)×(s-d)
=p×s×rl -p×s×rs +(1-p)×(s-d)
得到关于rs的反函数 rs=
根据反函数对Y求导
非居民储蓄者行为函数 Y=p×s×rs+(1-p)×s
对s求导得 =p×rs+(1-p)>0
=×
通过上述证明可以看到,s与rs呈反向变化关系,随着s的增大rs减小,很容易理解,可以把储蓄者的存款看成离岸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随着s的增加,当离按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会导致货币的价格下降,也就是说存款增加,会导致利率的下降,即s与r呈反向变化。
图中第3象限曲线的含义较易理解,在前面的假设ぶ幸丫说明,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存贷款利率差很小且不受管制,因此为简化分析,假定离岸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rs=贷款利率rl,且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有同向变化趋势。因此是一条以45°角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图中第4象限便得到了r与p的关系,其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r与p呈反向变化。根据动态变化,通过前三个象限的证明便可以推导出第4象限的rp曲线。前三个象限证明前面已经证过了,现在看动态变化,如图2-1,在第1象限中,离岸金融市场的最初状态在A1点,此时,随着非居民储蓄者的投资成功率p的提高,进入状态B1,而在A1进入B1的过程中,s增大了。对应第2象限,随着s的增大,rs变小了,因此,第2象限中由状态A2进入B2。对应第3象限,随着rs的变小,由于是以45°向右上倾斜的直线,因此,rl也变小了,第2象限中由状态A3进入B3。对应第4象限,随着rl的减小,相应的p增大了,至此一个循环结束。从而证明了r与p呈反向变化关系。
由于p代表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因此其反面既代表了风险。前面已经证明利率与成功率呈反向相关关系,所以可得利率与风险呈正向相关关系。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利率是不受管制的,其水平是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一致,所以,当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上升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控程度;而当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下降时,相关部门的监控程度可适当放松。
二、结论及建议
通过利率与风险的动态模型的研究分析可知离岸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与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呈反向变化。另外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利率是不受管制的,其水平是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一致,所以,当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有所变动时,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利率水平的变动做出相关决策。例如,当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上升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控程度;而当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下降时,相关部门的监控程度可适当放松。
参考文献:
[1]鲁国强.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研究[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8(3).
[2]罗国强.论离岸金融市场准入监管法制[J].上海金融,2010(6).
[3]刘飞.新形势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及监管[J].企业经济,2012(1).
[4]司钰.从离岸账户监管看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13(2).
[5]闻岳春,程天笑.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
开放金融市场,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结构会发生如下变化:第一,现存的银行信用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将转换为间接融资与市场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式;第二,金融资产将大大丰富起来,单一的银行资产将由银行资产、政府资产、企业资产、保险资产、信托资产等多种多样的金融资产所代替:债券、股票、商业票据等将成为现金和存款通货之外的又一种流通一上具,第三,传统的资金地区割据、部门封锁、纵向归流的状态将被打破,而形成与一定经济区域相适应的既有向心力又有离心力的资金纵横流动的金融网络中心,第四,我国货币信用关系的深化,将促使人们观念的更新,树立起资产效应观念、生息盈利观念,从而增强对金融市场信号反应的敏感度,第五,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将冲击目前的利率水平和结构,利率的僵化性和不合理性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影响的,因此,金融市场开放带来的上述金融结构的变化,无疑也会给我国的货币流通带来变化。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流通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对货币的供给,货币的需求以及货币流通的结构三方面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对货币量的单方面影响或是扩张或是收缩。
(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由现金和存款两部分构成。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区分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和潜在的货币两层。所谓现卖流通中的货市是指经常处子商品和劳务市场上为其服务,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潜在的货币.则是指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价值储藏职能执行形态的货币。货币供给一般就是指这两种货币形态之和。为了以后叙述方便,我们用公式来表达:假如用Ms表示货币‘总供给,M:S表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Z。表示潜在的货币,则:Ms=M25+M:s
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供给带来什么样和什么程度的影响,又可分下而三种形况进行分析:
1.如果流向金融市场的资金不是直接来自于银行的货币发行(包括现金货币发行和存款货币信用创造),则货币供给量M。不变,但货币供给层次结构、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货币供给所形成的现实购买力总量会发生变化。
(l)供给层次结构效应这是指金融市场开放引起的货币供给总量中M:。增加M、M:s减少M:s的变化,以致原有结构M;s,M:S变为。这种结构变化程度可以用dms来衡量:
这种变化的实际意义是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到该变化的出现是因为,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由于金融资产、投资场所的提供,人们的资产效益,利息意识加强。使得他们产生了货币资产价值下降,金融资产价值上升的意识,从而,改过去用货币形态来实现价值储藏的习惯为用多种金融资产来实现的新方式。
(2)测算速度效应是指金融市场的开放带来的货币周转速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正反两种影响,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一般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用GNP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则货币周转速度Vo可以这样倒推:
v。是包括M、。,MZ。在内的周转速度,可称之为真实周转速度,而现实流通中货币的周转速度为名义的周转速度。即
我们国家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是指真实的货币流通速度。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开发,真正对商品市场发挥影响的是名义的货币流通速度,即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和由潜在货币转化为现实流通中部分的货币增量才M,s的货币周转速度。
金融市场的开放,对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有正反两个方而的影响。一首先,是导致名义周转速度放慢,实际上,这只是货币供给层次效应的一种表现。即由于潜在的货币一部分转化化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使得其流通速度公式中的分母变大,从而,名义货币周转速度放慢。
v:为负,表示速度放慢。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开放,又产生了导致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加快的因素。因为,在金融市场机制下,金融信用活动活跃,生息偏好增大,人们将尽可能缩短手持货币收人的时间,而将货币尽快投资于金融市场。企业为了本身效益,同样将尽力减少闲置资金数量和滞留时间。货币的平均手持时间缩短。周转速度加快。因此,名义的货币速度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究竟是加快还是放慢应根据这两种因素综合考虑。但是,整个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真实货币速度,一般而言应呈加快的趋势。
(3)购买力流量效应这是金融市场开放后给货币供给形成的购买力总量带来的变化。
这种变化受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及其周转速度的制约。设货币总需求为:
D==Mls.VI
那么购买力流量的效应程度可以用dD表示:
2.前面讨论的是假定货币总供给M。不变。实质上,货币总供给Ms在金融市场开放后也会发生变化。同业拆放市场的开放,提高了专业银行资金使用效率,相对引起货币总供给增加。因为,一方面,同业拆放市场使各行之间的资金余缺得到迅速调剂,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周转运用效率,使各专业银行对信用扩张更充满信心。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周转运用效率提高,各专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般转存款(即超额储备)将减少而变成存款货币扩张的法定准备金。一般转存款的减少,由于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使得各专业银行的货币扩张能力相应增加。这是因为,货币供给的一般扩张模式是M。=mxB,其中B是基础货币,m是扩张乘数:其中r工、r:是法定储备和超额储备占存款货币D的比率,K现金货币与D之比,从乘数公式可见,在其它变量一定时,m与rZ成反比变化。即超额储备率rZ越高,乘数m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在金融市场开放后,rZ将减少,从而m将增大。而在货币总供给M。mxB中,尽管基础货币仍不变,由于乘数m的增大,货币供给也就呈上升趋势升的程度由rZ下降的程度而决定。
影响货币总供给的另一个因素是“替代货币”的出现,即是指部分债券、票据的流通转让,将发挥类似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作用。这在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并未增加的情况下,实际上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开放也给货币需求带来影响,具体表现在:
1.金融资产型货币需求增加。这种需求又可分为交易型需求和投机型需求。
(1)交易型需求金融市场中的二级市场形成后,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成为直接的买卖对象,并象商品一样有自已的价格。这样,金融资产的买卖也就必然要吸收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量与二级市场的交易量相关,交易量的增大,服务于金融资产的货币就要增加。假如原来的商品流通规模为Q;,增加的蠢融资产交易规模为Q:,则过去的货币需求为:
(2)投机型需求这部分需求即是二级市场土的投机者的投机堆备金。二级市场开放之后,由于价格的变动,投机不可避免。一些人将在一定时间内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准备时机一到就及时买进证券,这种货币需求量要超过正常的需求,它的变动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幅度成正比,与金融资产的收益成反比,由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一般用利率来衡量,所以,投机型货币需求又与利率成反比。因此,当价格波动幅度越大越频繁时,投机型货币需求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当资产收益率越高时,更多的手持货币将被放弃转而购买资产;反之就越少。
2.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金融市场的开放,导致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可从短期与长期进行分析:
从饭期来看,在物资商品市场上,生产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增加,生活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相对稳定。因为,企业长期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而金融市场的开放、打破了企业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短缺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利率的诱发作用,潜在货币的转化,替代货币的增加,使得企业对货币需求现实增加,生产资料市场扩大。另方面,由于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金融市场的开放,对消费资料市场无甚重大影响。从长期来看,生产资料市场扩大的结果是企业的生产得到了发展,商品市场得到了发展,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共同扩大。
(三)对货币流通结构的影响
货币的流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这里强调的是货币投向结构和货币种类结构两种。
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影响的,因此,金融市场开放带来的上述金融结构的变化,无疑也会给我国的货币流通带来变化。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流通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对货币的供给,货币的需求以及货币流通的结构三方面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对货币量的单方面影响或是扩张或是收缩。
(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货币供给由现金和存款两部分构成。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区分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和潜在的货币两层。所谓现卖流通中的货市是指经常处子商品和劳务市场上为其服务,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潜在的货币.则是指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价值储藏职能执行形态的货币。货币供给一般就是指这两种货币形态之和。为了以后叙述方便,我们用公式来表达:假如用Ms表示货币‘总供给,M:S表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Z。表示潜在的货币,则:Ms=M25+M:s
金融市场的开放给货币供给带来什么样和什么程度的影响,又可分下而三种形况进行分析:
1.如果流向金融市场的资金不是直接来自于银行的货币发行(包括现金货币发行和存款货币信用创造),则货币供给量M。不变,但货币供给层次结构、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货币供给所形成的现实购买力总量会发生变化。
(l)供给层次结构效应这是指金融市场开放引起的货币供给总量中M:。增加M、M:s减少M:s的变化,以致原有结构M;s,M:S变为。这种结构变化程度可以用dms来衡量:
这种变化的实际意义是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增加到该变化的出现是因为,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由于金融资产、投资场所的提供,人们的资产效益,利息意识加强。使得他们产生了货币资产价值下降,金融资产价值上升的意识,从而,改过去用货币形态来实现价值储藏的习惯为用多种金融资产来实现的新方式。
(2)测算速度效应是指金融市场的开放带来的货币周转速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正反两种影响,货币供给的测算速度一般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与货币供给量之比。用GNP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则货币周转速度Vo可以这样倒推:
v。是包括M、。,MZ。在内的周转速度,可称之为真实周转速度,而现实流通中货币的周转速度为名义的周转速度。即
我们国家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是指真实的货币流通速度。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开发,真正对商品市场发挥影响的是名义的货币流通速度,即现实流通中的货币M:。和由潜在货币转化为现实流通中部分的货币增量才M,s的货币周转速度。
金融市场的开放,对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有正反两个方而的影响。一首先,是导致名义周转速度放慢,实际上,这只是货币供给层次效应的一种表现。即由于潜在的货币一部分转化化为现实流通中的货币,使得其流通速度公式中的分母变大,从而,名义货币周转速度放慢。
v:为负,表示速度放慢。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开放,又产生了导致名义的货币周转速度加快的因素。因为,在金融市场机制下,金融信用活动活跃,生息偏好增大,人们将尽可能缩短手持货币收人的时间,而将货币尽快投资于金融市场。企业为了本身效益,同样将尽力减少闲置资金数量和滞留时间。货币的平均手持时间缩短。周转速度加快。因此,名义的货币速度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究竟是加快还是放慢应根据这两种因素综合考虑。但是,整个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真实货币速度,一般而言应呈加快的趋势。
(3)购买力流量效应这是金融市场开放后给货币供给形成的购买力总量带来的变化。
这种变化受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及其周转速度的制约。设货币总需求为:
D==Mls.VI
那么购买力流量的效应程度可以用dD表示:
2.前面讨论的是假定货币总供给M。不变。实质上,货币总供给Ms在金融市场开放后也会发生变化。同业拆放市场的开放,提高了专业银行资金使用效率,相对引起货币总供给增加。因为,一方面,同业拆放市场使各行之间的资金余缺得到迅速调剂,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周转运用效率,使各专业银行对信用扩张更充满信心。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周转运用效率提高,各专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一般转存款(即超额储备)将减少而变成存款货币扩张的法定准备金。一般转存款的减少,由于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使得各专业银行的货币扩张能力相应增加。这是因为,货币供给的一般扩张模式是M。=mxB,其中B是基础货币,m是扩张乘数:其中r工、r:是法定储备和超额储备占存款货币D的比率,K现金货币与D之比,从乘数公式可见,在其它变量一定时,m与rZ成反比变化。即超额储备率rZ越高,乘数m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在金融市场开放后,rZ将减少,从而m将增大。而在货币总供给M。mxB中,尽管基础货币仍不变,由于乘数m的增大,货币供给也就呈上升趋势升的程度由rZ下降的程度而决定。
影响货币总供给的另一个因素是“替代货币”的出现,即是指部分债券、票据的流通转让,将发挥类似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作用。这在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并未增加的情况下,实际上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金融市场的开放也给货币需求带来影响,具体表现在:
1.金融资产型货币需求增加。这种需求又可分为交易型需求和投机型需求。
(1)交易型需求金融市场中的二级市场形成后,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成为直接的买卖对象,并象商品一样有自已的价格。这样,金融资产的买卖也就必然要吸收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量与二级市场的交易量相关,交易量的增大,服务于金融资产的货币就要增加。假如原来的商品流通规模为Q;,增加的蠢融资产交易规模为Q:,则过去的货币需求为:
(2)投机型需求这部分需求即是二级市场土的投机者的投机堆备金。二级市场开放之后,由于价格的变动,投机不可避免。一些人将在一定时间内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准备时机一到就及时买进证券,这种货币需求量要超过正常的需求,它的变动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幅度成正比,与金融资产的收益成反比,由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一般用利率来衡量,所以,投机型货币需求又与利率成反比。因此,当价格波动幅度越大越频繁时,投机型货币需求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当资产收益率越高时,更多的手持货币将被放弃转而购买资产;反之就越少。
2.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金融市场的开放,导致物资商品型货币需求增加可从短期与长期进行分析:
从饭期来看,在物资商品市场上,生产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增加,生活资料市场对货币需求相对稳定。因为,企业长期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而金融市场的开放、打破了企业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短缺资金供应渠道单一的状态。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利率的诱发作用,潜在货币的转化,替代货币的增加,使得企业对货币需求现实增加,生产资料市场扩大。另方面,由于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金融市场的开放,对消费资料市场无甚重大影响。从长期来看,生产资料市场扩大的结果是企业的生产得到了发展,商品市场得到了发展,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共同扩大。
(三)对货币流通结构的影响
货币的流通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这里强调的是货币投向结构和货币种类结构两种。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根据交易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和离岸金融市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市场所在国直接对其进行监管;而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对其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监管。
三、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
(一)总体形势相对平稳
近两年,从欧元区重债国债务问题日趋缓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高风险资本价格逐步回调等信号可以看出,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环境和情绪有一定的改善,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证明形势完好发展,由于世界经济所处的位置非常复杂并且很多国际政策都存在着多边形,导致了向好发展的趋势相对比较薄弱,一个不利的政策信号就有可能引起巨大的波动。
(二)国际资本的流向逆转
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南降北升的局面,主要表现在新兴经济体股市疲软与发达经济体,所以国际金融市场也随之产生变化,其中主要是由于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和经济发达国家自主增长力渐强而造成的。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流通资金将青睐于发达经济体,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流动。
(三)信贷环境结构性分化
由于在世界经济体资金货币政策分化和世界经济体高速复苏格局的大形势驱动下,全世界资金利率发生了严重的结构性分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资金结构性分化。一些新兴经济体主要采用资金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多次降息,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压低信贷利率;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也表示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是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以维持国际金融市场中长期利率的稳定。但是,新兴经济体由于受到本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没有办法实现宽松的货币政策,只有无奈的被迫加急。第二,发达经济体长期与短期利率的分化。虽然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表示维持长期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就算退出量宽政策,在短时期内的不会提升提高基准利率,但是美联储货币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信号逐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中长期信贷利率开始上升回调,法、德等欧元区核心国家国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已经回调至近几年的高点。
四、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
世界经济体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目前经济比较平稳,但是它的影响因素颇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都会严重制约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可能会出现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这样世界经济发展复杂环境的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同样会随之调整与波动,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主要还是看影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发展的几个方面。
(一)美国经济发展状况
在全球经济中,美国经济占主导地位,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将极大程度的制约着国际金融发展。目前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条件下,美国经济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第一,美元货币资金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第二,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会呈现下降趋势;第三,国际货币资金向美国的流动性会有所削弱。
(二)资金的流动方向
美元虽然处于国际金融货币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和美股的变化将影响资金的流动方向,目前已经有国际资金开始从美国流向亚洲和欧洲的种种迹象。但是,由于国际金融经济受到全球的宏观经济调控保障,因此可以有效的控制国际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从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来看,其危机的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由此迅速的席卷了整个国内外的经济市场,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整个国内外的金融市场开始变得动荡不安,也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受到了波动进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严重制约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甚至有些经济型区域出现了倒退的现象。虽然在此危机出现之后,各个国家也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措施来应对此次来势迅猛的经济危机,这使得一些国家的经济得以缓和,并有所改善,但是再次出现的欧债危机以及美元的信任危机,致使了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注定是漫长的、复杂的、艰难的。而正是因为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碳金融市场也遭受到严重的打击和破坏,各个国家的碳市场开始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且碳市场的份额也出现了发展缓慢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碳经济的发展。此外,《京都议定书》的出台同样是要求发达的国家的减排力度需要有所加强,并且制定了一定的减排指标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直接的影响了国内外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然而,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的应对和解决出现的环境问题,对于改善整个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全国碳使用量和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如何调整企业发展的模式,主动加快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从而来控制社会的碳排放,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碳金融市场的产生及运作机制
1.1碳金融市场产生的缘由
面对当前的全球范围内气候变化的实际情况,国际社会开始逐渐意识到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先后出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来作为其补充的条款,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首次运用法律性的手段来制约和控制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情况,并以此来让其国家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在此次出台的政策中,规定了参与缔约的各个国家的责任以及其所需要履行的义务,具体来说是指在第一次的排放阶段,即2008年到2012年期间,要求缔约的发达国家,将其各自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应当控制在制定的以1990年为标准的范围内,并且尽可能的使其下降5个百分点,主要的是指二氧化碳等引起温室效应的六种气体,而发展中国家在其中则不需要受到制约。
1.2碳金融市场的具体运行机制
因此为了积极的配合此次国际社会的规定和号召,发达国家开始在国内进行大量的企业管理和环境整治,同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建立的相关碳市场机制来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补充,从而来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指标和经济成本。
1.2.1清洁发展机制
该机制具体的指发达国家通过自身采取相关的经济政策、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低碳项目的合作,以及直接性的购买排放量的企业等,来有效的实现对碳市场的减排目标。
1.2.2联合履行机制
该机制具体的是指发达国家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转让和交易手段和方式来达到规定的碳减排的量,紧密联合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以此真正的做到控制碳排放的任务。
1.2.3国际排放放权交易
该机制具体的是指发放国家通过根据在国际社会的实际规定的碳排放量,来适当的进行合理的交易,通过采取买卖的方式来确保碳排放量的要求和指标。
2.金融危机前后碳金融市场的困境及其特点
从碳交易的起源来看,其诞生于90年代时期,从欧洲开始兴起,并且进行了最初的碳排放机制的建立和管理。其后在联合国和欧盟的联合作用下,使得碳金融市场逐渐呈现出国内外的市场补充机制之中,其特点是快速的。当2005年开始,碳金融市场迅速席卷了整个金融市场,其总的交易总额达到了近110亿美元,而当2008年时,碳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在此基础上增长了约11倍,总值达到了1351亿美元。同时,此时爆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碳金融市场的增长趋势也受到了相应的制约,开始在此后放缓了其碳金融交易的增长的速度,其交易总额有所控制。本文分析了从2005年到2010年之间的碳金融市场实际的交易总额、交易量等情况,来发现其碳市场在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前快后慢的特点[1]。
从全局性的角度来分析,整个全球市场的经济总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后,其碳金融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发展速度,在前期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后期的速度却有所控制,逐渐的降下来了。通过下图1所示的2005年到2011年期间的碳市场的各项经济值的变化情况来作具体的分析。
从上图所示的2005年到2010年的碳市场的有关情况来看,其整个金融市场的变化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前后的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具体来说,其交易的总量在2005年到2009年的四年期间内,出现了二氧化碳总量从7.1亿吨到87亿吨的跨越,并且其增长速度依旧保持在87%上,同时在2010年其碳总量,上升到了73.5亿吨,且在原来的发展基础上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长。此外,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即使是在2011年会出现增长的势头,但是却难以下降到2009年的碳交易速度。其次,从交易的总额变化情况来看,前三年的发展速度是较为迅速的,实现了从110亿美元到351亿美元的大跨越,而2008年出现经济危机后,其整体的碳交易量就在1400亿美元上下波动,并未出现之前的增长趋势。
3.在后危机时代碳金融市场困境中,中国需要作出的具体策略
首先,中国需要认清自身在全球碳金融市场体系中的位置,了解其国内实际的碳排放和使用的情况,积极的作出市场定位,并且为此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调整国内的经济政策和企业管理的方式,加强建立和完善碳金融市场体系。
其次,严格的控制中国的碳排放量的指标。由于中国目前的碳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且中国国内的相关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特定的国情是造成我国的碳排放量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积极的转换能源消费的模式,尽可能的开发新型的能源来改善当前化石能源的消耗和使用现状,并且大力的宣传低碳生活、低碳出行低碳生产等环保性的观念,积极的参与到国际性的碳交易过程中去。
此外,由于当前的技术手段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了碳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需要大力开发新型的技术创新项目,依赖一定的政府经济政策的支持,使得更多的企业主动的加入和参与到企业转型的计划中,积极的改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提高其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并运用制度来进行制约和管理。
4.碳减排和碳金融市场前景分析
针对当前的大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使得才发展起来的碳金融市场的破坏力是比较大的,由于其涉及的不仅是碳市场的交易量,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社会的各个国家实现碳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打击了实现全球化的自信心。因此,如何有效的建立和管理碳金融市场体系,实现对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量的控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经济发展现象,联合国开始积极的推动的碳排放量的减少,来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和规定,此后还召开了2010年的坎昆世界气候大会。首先,继续在法律的层面上,通过与发达国家来缔约相关节能减排的条款,来约束各个国家碳的排放量,并且更多的是号召各国自愿的加入到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去;其次,通过在技术方面设立“绿色气候基金”来对发展中国家森林资源的破坏作出约束和管理,利用技术的改革手段来控制各国的碳排放的气体,从而实现对全球环境的保护。最后,对于当前国内外的节能减排的计划,还是需要持有积极的态度和实现目标的决心,而这将会是成为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持。通过上述内容的探讨和分析,对未来碳排放和金融市场的前景可以作出一定的预测,在2012年以后,整个世界的碳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可观的,由于碳的需求依旧会很大,但是对其总的约束和管理力度还不够,所以需要通过加强建立相关碳金融市场的机制来促进企业经济的转型[2]。
5.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和影响,其对于现代的金融市场和环境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中国为了减少和避免这种后危机时代带来的市场发展困境问题,需要采取相对有针对性、较为强硬的策略来积极的应对。最为重要的是,中国需要从上层建设做起,积极的构建具有统一性的环境减排体系,进一步的控制碳的排放,以此来积极的响应国际环境治理的号召和管理。虽然幕墙的中国还不是所谓的减排义务国,这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定要去履行的事项,但是中国从考虑到自身环境发展的角度出发,依旧主动的加入到减排的队伍中去,并以此来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中国把减排作为整个国家企业治理的目标,通过建立企业管理和监督制度,明确权责分离,并且在各个行业领域进行相对合理、公平的分配,明确企业的碳排放的指标,以此来实现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和市场监督的严格化,从而推动标准化的碳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并且以此来逐步提高中国在整个国际社会上有关碳金融发展体系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卢霞,黄旭.低碳金融模式研究:实践考察与战略思考[J].金融论坛,2010,S1:27-35.
随着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与发展,为公司财务管理提供了更为开放、广阔的活动平台。我国社会经济正不断进步与发展,各企业公司均寻求更高的发展机会,扩张公司的规模是重要的发展手段,关键在于需要巨额资金。通过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我国资本市场正逐步完善,企业扩张不再局限于实体经济扩张,而是利用金融手段实现资本运作。可以说,金融市场为公司投资决策与融资创造了更多机会,处于新时期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公司如何创新财务管理,调整财务管理战略,是公司发展适应新时期下金融环境的研究课题。
一、目前我国公司的金融市场环境
按照金融市场范围,可将金融市场划分为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不同金融市场环境对公司的作用均有不同,优质或劣质的金融市场环境,对公司未来收益有直接影响,对公司财务运行方式、财务目标均有影响。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加上传统计划管理体制对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尚未成熟,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与推进,我国公司的金融市场环境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金融市场结构呈不断优化发展趋势。我国公司在近年来,在债券市场大幅增加了信用类债券发行量,有利于改善与调整我国融资的长期性的单一化结构,使公司融资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展,缓解公司发展受到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的制约,使公司融资机会明显增加。另外,2009年,我国开启创业板运行,使资本市场层次性明显增加,为许多中小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更加容易获得资金,保证公司发展。
其次,金融创新呈稳步推进的趋势。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创新产生一些负面评价,然而针对金融创新作用而言,我们应对其创造的价值给予肯定,特别是我国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开展金融改革,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合理、科学推进金融创新。针对我国现有的金融创新状况来说,己获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包含金融服务手段、工具、产品与市场创新。例如,国家创业板的推出,使资本市场广度、深度进一步得到拓展。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使市场交易额明显增加,增加证券流动性,公司在投资、融资过程中,可获得更多证券与资金。另外,为投资者创造了全新的交易方式,使我国证券市场的单边市问题得到改善,有利于投资者规避金融市场风险。
二、金融市场环境对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
2013年,中央银行放松贷款利率,有利于实现利率市场化,针对资金密集型企业来说,可利用金融时间价值、金融资本杠杆与金融产品之间的不同利率,获取公司运营的资源收益,通过银行的资金平台,使沉淀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利用票据买卖与金融产品发行,获得资金利差,使公司盈利能力得以提高。因此,金融市场环境对公司财务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实现公司资金的证券交易。金融市场作为投资、融资场所,公司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通过债券与股票形式进行资金筹集,公司资金在证券市场的投放,将其转化为有价证券,与证券相关财务进行交易活动。金融市场根据使用期限,可划分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的主要融通场所,达到参与者流动性要求。而资本市场作为长期资金的主要融通场所,可为参与保证盈利性、安全性。各个市场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建立一个不可分割的金融市场环境。金融市场体系的稳健,可使中央银行顺畅、有效的传导货币政策,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次,公司利用金融市场,可交互转化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处于资金短缺情况时,公司可出售持有的长期债券与股票,将其转化成短期资金,以填补资金短缺口。另外,若资金周转畅逯,公司可利用短期资金购买债券与股票,将其转化成长期资金。实现长短期资金转化,可提高公司资产的优化转不安。有效利用公司资金。
第三,按照金融市场传达信息,协助公司管理者做出财务管理决策。随着金融体制、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发展,我国金融己获得突破性进展,市场参与主体也逐渐扩大,市场体系基本上己实现初具规模与明确分工,是我国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可以说,金融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有利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传达,公司管理者在金融市场中可准确获取信息,进而提高财务管理决策能力。
三、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