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内部审计知识点归纳

内部审计知识点归纳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内部审计知识点归纳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内部审计知识点归纳

篇1

审计实践教学策略

(1)审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具体包括课程实验、集中模拟实验、暑期社会实践。审计课程实验要求讲授理论课程的老师在讲完每一个知识点之后,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例如,在讲授完审计证据之后,指导学生进行收集审计证据的实验。课程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指导学生制定审计计划,即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指导学生收集审计证据和分析审计证据;指导学生制定审计工作底稿;指导学生撰写审计报告;指导学生撰写审计工作总结;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审计软件操作。审计集中模拟实验就是在审计理论课程讲授完之后,专门安排一段时间在审计实验室中指导学生进行综合的审计模拟实验,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是一种校内实习。集中模拟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复杂的审计案例;审计全过程的操作,熟悉运用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设计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在暑假期间,安排学生进行各种与审计有关的社会实践,例如到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公司的审计部门实践。学生也可自己找实习单位。这样学生便能真正地步入审计环境,接触真实的审计活动,在实习中学习审计。

(2)审计实践教学的形式。教学形式是指教育活动的存在与教育活动得以运行的表现形式(胡海德,2006)。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J.E.Kemp)提出了三种教学形式:集体教,学的形式、个别学习的形式和小组教,学的形式(袁振国,2005)。审计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应为小班教学、小组讨论、个别指导、学生动手。审计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这与理论教学完全不同,理论教学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在审计实践教学中主要是学生动手,老师只是在旁边指导,或者在进行实验前做一些指导,之后完全由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做实验。个别指导在审计实践教学中很重要,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做审计实验的学生人数直控制在20人以下。

(3)审计实践教学的方法。法国的德雷维伦(Drevillon)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严格的科学研究,提出了五种教学方法:灵活而主动的方法、系统而主动的方法、灵活而强制的方法、系统而强制的方法和混合方法(袁振国,2005)。审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实验内容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审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不断的研究、尝试和创新,让学生在审计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地掌握审计的实际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技能。在审计模拟实验中要运用演示法、观摩法和案例分析法等。要以案例、真实数据为基础进行演示、分析,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演绎、推理、归纳、渗透、分析和综合,训练学生的思维。

(4)审计实践教学的手段。教学手段就是教师通过何种载体将自己的意识传达给学生。一般来说,教学手段有听觉、视觉和触觉手段等。听觉、视觉和触觉手段又各自有不同的具体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发明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最有效地传达教师的意识。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考虑该种教学手段传输信息量的大小、信息保真度和易接收程度。教学手段有很多,传统的如各种非言语符号系统、语言文字符号系统、黑板和各种活页资料等;现代的如幻灯机、录音机、投影仪和计算机等。审计实践教学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手工资料、计算机和投影仪。手工资料如一些模拟的公司账本、会计凭证和审计工作底稿等等,计算机主要是用于操作一些审计软件,投影仪用于演示审计软件的操作。当然,审计实践教学也用到语言文字符号系统和黑板,但这不是主要手段。审计实践教学也可使用电视机和录像带来传达审计的具体操作程序,如通过电视机观看现实中审计人员的操作过程。总之,审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授对象等因素选择最优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篇2

本次考试命题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考核了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相对而言是一次比较适宜的命题考试。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的试题来看,其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一是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注册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今年首次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从难易程度分析,该科目试题命题的中度,难易程度掌握得较为得当,测试了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命题范围和各部分比例来看,本科目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以及人物观点思想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这一类试题如果能够认真领会掌握教材及其大纲要领,考生是能较为容易地回答出来的。

二是重视测试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同时又能联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与注册会计师的实际业务相联系。这一点相对于前面第一条,即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初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不熟悉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如试题第一题目中的第1、23、13、16、19、21、23等等,第二大题中的第1、2、3、4、5、6、7、8、10、13、14、15、16等等。这种考察考生从复杂变化的信息中(抑或人为的增加迷惑考生的因素),能透过现象做出判断的能力是依赖于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理解,只有在这一基础和前提上,才能正确运用。这也提醒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比如第三大题中所提的两问,即根据命题者提供的一些信息,来做出判断。本题中要求考生能够做出:判断甲公司上述有关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是否恰当,并简要说明理由;假设考生是甲公司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考生在招聘内部审计人员时将从哪些方面考察候选人是否具备所需的要求。这实际上考察了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是体现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要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

在《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特别体现在第三大题,提出考生可用英文回答,分数要略高于汉语回答。这既有一定的难度,又为考生提供了一定的发挥空间。对于习惯汉语回答问题,分析判断问题的考生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也是富有挑战性的。

二、试题题型、分值及考察能力分析

忪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作为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有别于其他注会课程,不只是狭窄地集中于某一领域,而是跨越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整个范畴,重点研究和解决企业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和风险管理问题。增设《公司战略和风险管理》这一科目,就是为了使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学员了解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战略制定的方法,学会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成功地实施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

本文由收集整理

上述要求从2009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试题中,鲜明地体现出来。本年度试题题型分析,单项选择题共26个小题,计26分;多项选择题16个小题,计24分。上述两大题合计50分。其余为客观试题,其中第三大题4个小题,计20分,其中第1和第2小题如果采用英文回答可比汉语多5分。后两个小题各5分,计10分。第四大题为主观性综合试题共1个大题,计30分。从上述题型结构及分值来看,既强调基础知识,更强调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有关考试题型、分值安排和知识考点的情况,归纳如表1所示: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

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

据笔者统计,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该趋势还会加强。

三、课程复习建议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在掌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前提下,考生需要从应试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提高。参加了注会考试的学员可能体会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相对容易一些,但事实上,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它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学习中、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一是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要像大家儿时玩的积木和魔方两种游戏一样,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

篇3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是衡量审计教学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当务之急,一要明确审计课教学目标;二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三要应用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应该使用哪些全新的教学方法,如何在审计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一、《审计学》教学目标定位

《审计学》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课程之后的后续专业课。《审计学》课程以注册会计师报表审计为主线,着重介绍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鉴证,同时还介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内容。

我国高等审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单位、研究机构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我们长期以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审计职业的工作者。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高新技术不断向生产和生活方面渗透,竞争不断加剧,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审计课教学必须为此做出努力。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育教学目标应在原目标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除了使学生掌握审计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述审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就是审计课教学改革所应体现的素质教育目标。

二、改革审计教学传统模式

审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有着独特的教学规律,而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顺应审计专业教学规律,影响未来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可是我国高校审计专业教学方法,目前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很清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往往还是走“填鸭式、满堂灌”的老路子,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的需要。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一教学目标的。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和内容,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审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前社会及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所以案例教学法应成为该门课程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案例教学主要不是研讨理论本身,而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它要求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的飞跃,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审计专业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适当地选用案例教学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审计案例教学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1.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比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时,教材中介绍了工作底稿的种类及所包括的各项内容,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我在讲课中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告诉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填制,怎么填制,然后将复印好的底稿发给学生,让他们动手填制,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理论。比如在实务审计部分讲授过程中,我让学生做了大量案例习题,通过这些案例习题,让学生总结审计测试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这样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就能够很容易的理解。

3.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习题课等时间,专门进行审计案例的讲解,通过一些案例的讨论,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如教学中引入“安达信对世界通信的审计失败”案例,“安然事件”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总结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中对审计独立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等重点、难点问题有较深的理解。教师应注重引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归纳总结法

审计课的内容多,而且细,学生学完后,会觉得乱,没有系统性,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把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组合起来,使所学知识条例化、系统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完审计理论部分的内容后,教师就可以使用该种方法。审计理论部分的内容包括审计概念、审计目标、审计组织体系与审计规范、审计的分类和方法、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程序、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等,这么多的内容学完后,学生会觉得很乱,甚至有些学生都记不得学过了哪些内容。因此,在讲完理论部分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对理论部分包括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介绍审计理论体系构成问题。关于此问题国内外学者有不同观点,包括审计目标导向型、审计本质导向型、审计假设导向型等,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其中任意一种类型,例如审计目标导向型,这种观点是从审计目标出发,根据审计目标规定审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然后研究作为信息传递手段的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等问题,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目标审计对象、性质审计原则审计准则。这样学生就能知道在全部的理论知识中,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变书上的内容为自己的知识。在审计实务部分,每一个审计科目都包括许多道审计程序,对于较难的审计科目的审计程序,就可以采用归纳总结法,对重点程序进行总结,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三)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在审计课实务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此种方法效果较好。在实务审计部分,常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有函证法、盘点法、分析性复核、检查等方法,虽然每个科目的实质性测试基本上都围绕这些方法展开,但在审计不同内容的时候,在使用上还是有区别的,如果不注意这些区别,会造成审计方法使用上的错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为此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应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加深对审计方法的理解,提高运用审计方法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应收账款函证和应付账款函证时,就可使用此方法,对比应收账款函证与应付账款函证的区别,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在使用要求、函证对象选择、函证方式上存在不同,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学生在对这两个内容进行审计时就不会用错这道程序,保证审计质量,也加深了对这道程序的理解。同样在银行存款函证与银行借款函证、库存现金盘点与存货盘点等内容的学习上,都可使用该种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有效分析方法,也是我们审计课教师进行审计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 袁春梅.对审计专业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几点思考.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7(2).

[2] 牛莉。如何搞好《审计案例研究》课程教学.中央电大时讯网.2003(12).

[3] 何玉.国外审计教学研究及启示. 生产力研究.2008(7)

篇4

一、国外职业团体的研究

(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就开始此类研究,并于1967年了《职业知识框架》,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必备知识的范围。1968年,AICPA了《会计职业的院校教育准备》,并两次进行更新。20世纪9()年代中期AICPA启动了远景项目(AICPAVisionProject)。该项目从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人力资源和职业规范等因素人手,归纳出注册会计师的核心价值、核心服务及核心能力,提出注册会计师应具备包括交流与领导能力、战略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消费者与客户和市场的关注、综合信息演绎能力、技术能力等在内的5种核心能力。并在此项目基础上,于1998~AICPA了《新财务职业的能力模式》。1999年,AICPA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胜任能力框架》,该框架包括了会计行业普遍适用的能力,并为会计教育由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该框架列示了包括功能性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等3类核心胜任能力。功能性胜任能力包括决策模型、风险分析、计量、报告、研究、技术;个人胜任能力包括职业行为、解决问题、人际交往、领导能力、沟通、项目管理、技术;广泛的经营视野包括战略性/批判性思维,行业/分部视野,国际性/全球牲视野,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视野,市场技术。AICPA的委员会提出当前的鉴证服务需要的能力分为高机会(Highopportunity)的能力和低机会(Lowopportunity)的能力两种,共19项能力。低机会的能力包括会计和审计准则、行政管理能力和管理审计风险;高机会能力包括:分析性技能、企业咨询技能、企业知识、工作能力、沟通技能、对客户的业务流程的理解、效率、智力能力、学习和恢复活力、营销及销售、模型构建、人的发展、关系管理、回应及与时俱进、技术、验证。高机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提供新兴鉴证服务打下很好的基础,而低机会的能力在提供现时的鉴证业务时很重要,但却无法应付未来新兴鉴证服务。启示:一名优秀的注册会计师须重在掌握核心能力,会计教育应由知识型教育转向技能型教育,对会计能力的研究越来越详细。

(二)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研究及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的研究在内部审计方面,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于1999年了《内部审计能力框架》,该书从全球内审职业、内审知识、职业未来、最佳实务、胜任能力及胜任能力评价等角度,分析了能力发展的要求,认为能力包括知识、经验、技能、任务、执业标准,技能又分为认知技能和行为技能。启示:内部审计师的能力框架中对技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胜任能力及其评价提到重要位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于1999年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管理会计领域过去发生、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其成果反映在《哪些更重要,哪些不重要:1999管理会计实务分析》。启示:对会计能力的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

(三)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研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在1996年了国际教育指南修订版第9号(IEG9)《预备教育、专业胜任能力评价及职业会计师的实践要求》,将会计教育和实践的目标定位于使会计师能为职业界和社会做出贡献,提出会计教育应使会计师具备持续学习的技能以及对变化的适应性,同时还将会计人员的能力划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提出宽基础的会计教育;此后,IFAC的教育委员会于1998年了名为《基于胜任能力的会计师职业入门方法》的讨论稿,讨论了“胜任能力”这一概念,介绍了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2001年,IFAC又了修订后的讨论稿,旨在为IFAC的会员提供指南,以运用这些方法来评估会计人员的能力。针对管理会计师的能力需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FMAC)于2002年了第12号研究报告:《管理会计实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及管理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档案》,对能力及胜任能力进行界定,并对什么是有能力的管理会计师进行阐述。在总结各职业团体研究经验的基础上,IFAC2003年的《国际教育白皮书》(IEP2)《成为胜任的会计师》指出,会计教育和培训的目标是培养有能力的职业会计师。IFAC提出,能力(capabilities)包括:态度(如职业行为和价值观)、行为技能(如行为能力)、广阔的企业视野(如战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功能性技能(如风险分析)、技术知识(如审计)、智力能力(如知识、理解力、运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IFACEaig,与职业会计师相关的核心实务领域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与报告、审计与鉴证(内部和外部)、管理和成本会计、税务、财务管理、一般管理、11技术、公司治理与伦理。职业团体也可视具体情况向现金管理、清算与公司重整、财务分析、组织与物流、公司理财、经管责任与控制、股东报告、战略规划与决策支持等方向拓展与核心实务相关的核心知识是胜任能力的基础,要达到既定业绩目标,职业会计师至少还需具备一些素质,如正直公正、行为技能、广阔的经营视野、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及智力等。职业团体可扩展能力需求,如分析技能、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和交流技能等。除了核心知识之外,职业会计师至少应具备法律、经济、数量方法、营销和行为科学等相关知识。IFAC指出,知识、技能和态度分别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考试、模拟现场、口试、自我评价、直接观察等)。启示:会计教育应使会计师具备持续学习的技能以及对变化的适应性,同时将会计人员的能力划分为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提出宽基础的会计教育。引入胜任能力的概念,并提出胜任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范畴。

(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AS)的研究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AS)于1986年就开始运用基于胜任能力的方法研究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框架,并于2000年了《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框架》,列示了各领域职业会计师所需的147项能力。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于2004年了《特许会计师能力图》,同年又了《候选特许会计师能力图:CAS职业能力的理解》,从胜任能力和胜任领域两个层面设计会计师的能力图。CICA为特许会计师通用的胜任能力包括道德行为和职业观(如保护公众利益、正直与公正、独立、保密等)、个l生特征(如自我管理、创新、适应能力等)及职业技能(生成计划和信息、检验计划和信息、交流、问题解决等)三部分,提出特许会计师的6个特殊胜任领域:组织有效性与控制和风险管理、财务、税收、鉴证、业绩评价、信息及信息技术等。

(五)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研究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澳大利亚特许会汁师协会(ICAA)、注册会计师协会(ASCPA)与新西兰特许会计师协会联合发起了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的研究,其最终成果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职业会计师基于胜任能力的标准》,提出了职业会计师的人际技能、组织技能、分析与构造技能以及理解技能。此后。ICAA-~ASCPA专门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1999年了《注册公司审计师能力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启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研究也是注重会计技能的研究。

(六)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的研究

ACCA在其制定的职业发展手册中提出了一个技能框架,以帮助会员针对特定的能力分析培训需要。依据会员所承担的角色不同,会员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增加或删减特定的能力。该能力框架将能力分为以下四大类:人员管理及领导才能、个人更有效的工作、商务管理和技术。以上每一种能力都可以按照从1到的水平来进行评估。其中l代表基础,2代表中级,3代表高级。

(七)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1999年了《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国际指南》。该指南旨在为各国制定注册会计师资格要求和教学大纲提供—套国际标准该指南说明了对于想获取职业会计师资格的人士在教育、胜任能力、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指南中包括的《职业会计师教育的国际教学大纲》对职业会计师应接受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进行了规范,包括三大类,分别是:(1)组织和商业经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五类知识点:经济学;数量方法和商业统计;一般经营政策和基本组织结构;管理功能和实务、组织行为、营销功能、国际商业原则;经营管理和战略。(2)信息技术。其_体包括以下内容:经营系统中信息技术的概念;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商务系统的内部控制;商务系统的开发标准与实务;信息技术采用、实施与运用的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与模糊逻辑及电子商务。(3)会计和会计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基础会计、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职业和国际会计准则;高级财务会计实务;高级财务报告原则;管理会计——基本概念;管理会计——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的信息;税务;企业法和商法;审计基础;审计——高级概念;企业财务和财务管理。

二、国外会计公司、学术团体的研究

(一)国外会计公司的研究

普华、德勤、安永等国际会计公司也都直接或间接进行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的研究。1989年,当时的“”联合了《教育的展望:会计职业成功的能力》白皮书,提出了成功的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技能指沟通技能、智力技能以及人际关系技能,应具备知识包括一般知识、企业与组织相关知识以及会计与审计知识。白皮书对现行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表示了担忧,呼吁美国会计学会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解决这个问题6这份白皮书对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年来,各大会计公司都十分关注CFO的发展趋势,如普华永道1997年发表的《CFO:公司未来的设计师》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CFO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营和跨国竞争的要求,未来的CFO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基本技能主要与专业知识、技术和控制有关,这是CFO的最低要求,操作能力包括战略思考、创新、企业风险管理和变革、团队精神、训练能力和领导能力等;德勤咨询与商业周刊委托机构“研究国际”(ResearchInternational)形成的调研报告《授权CFO》(2003年)认为,CFO不仅扮演管家角色,而且是战略伙伴。各会汁公司从不同的角度对未来成功的CFO的能力做出分析。启示:成功的会计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技能指沟通技能、智力技能以及人际关系技能。CF0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

(二)国外学术团体的研究美国会计学会(AAA)回顾了美国1925年到1985的会计教育和会计实务于1986年形成了贝德福德报告(TheBedfordReport)——《未来会计教育:为日益拓展的职业做准备》报告指出,会计教育的实质没有改变,即教师仅仅是教学生簿记和进行技术训练,而没有教他们如何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和沟通的技巧,会汁专业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人沟通,怎样进行逻辑性思维以及怎样解决问题。还指出,会汁功能已超越传统领域,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目前的新环境,强调大学会计教育应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不仅应该确保学生可以学到会计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能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这种分析须是创新性的,而且应与较高的标准相适应。并提出建议:把学生引向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成为终生学习型的人);把会计教育看成是信息发展和进行经济决策的工具。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鼓励教师要摒弃课程式的、被动式的教学,而转向更加积极活跃式的教学,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合作式的教学互动是这个新方法的关键。1990年,AECC发表了《会计教育的目标:立场公告第1号》。该公告认为,会汁教育的目标应当为会汁毕业生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而不是使其在进入会计职业界时已经是职业会计师,会计教育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要终身学习。公告指出,会计教育应定位在“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做准备”,并对会计教育的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阐述。公告指出,会计毕业生必须具备沟通技能、智力技能、以及人际关系技能,应具备一般知识、企业与组织相关知识以及会计与审计知识。除了关注教学模式和强调厚基础的教育之外,AECC还发行了一系列的会计立场公告(Position statements),如《第1门会计课程:立场公告第2号》。公告强调会汁导论课程(Introductoryaccountingcourse)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当了解会汁信息在经理人员、投资者、信贷者、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经济决策时所发挥的作用,应从更广阔的视角看会计的作用,应提高分析性技能及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篇5

1 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1 审计信息化的高效革新态势

1.1.1 信息技术发展影响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管理理论等造就了如今信息社会的产生与发展,会计与财务领域融合信息技术,通过一系列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开发、安装,实现了电子化管理。会计的无纸化对审计信息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电子数据取代了传统的纸质凭证、账簿和报表,使得一些传统的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业务时不断遭遇“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严重自信危机,如何将手工审计转变成计算机审计成为一个划时代的课题。目前,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审计信息化不仅仅成为了现实,还获得了有效推动。

1.1.2 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内部监督关键环节,其信息化建设也应当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子系统。外部审计的快捷性和合法性能够增强企业的商誉价值,获得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审计信息化能够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战略的整体优化也将带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1.1.3 国际环境影响

在国外,特别是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计算机联网审计方面起步较早,意大利早在1975年就已经建立了联通意大利审计法院和财政部的共享网络,更不用提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较为发达的美国、德国等国家。目前,我国开发的审计信息化软件很多都依托了国外大型软件公司的技术,比如微软公司的办公系统、SQLSERVER数据库,甲骨文公司Oracle数据库等。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开发了适用于我国审计环境下的审计应用软件,比如审计署开发的AO系统。2004年,来自巴西、加拿大、德国、匈牙利等17个国家和地区最高审计机关的代表参加了在我国举办的第二届计算机审计国际研讨会,着重围绕计算机环境下的审计标准建设,联网审计的法律法规要求,审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与使用以及信息系统安全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我国审计事业在与国际社会审计信息化合作交流中不断发展。

1.1.4 国家政策支持

前审计长李金华曰:“审计人员如不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可见审计信息化获得官方重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批准的第一个金字号工程“金审工程”是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简称。2002年开始了,开始审计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金审工程建成了对政府部门和重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有效审计监督的信息化系统。目前国家不仅仅关注政府审计信息化,还重视社会审计的信息化。

1.2 计算机审计课程现状与改革

在国家审计发展的引领下,社会审计获得了指明灯。大型软件公司开始开发审计应用软件,比如审易、审计大师、金剑、中普等等,还有一些企业利用已有的软件,比如EXCEL自行创建审计模板,审计信息化在我国得到了广泛而又迅速的发展。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管理理论为审计信息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与管理系统本身相结合。

审计信息化的日新月异必然导致高校计算机审计课程的不断变革。目前,各院校根据学生素质层次和学生就业区域审计软件应用设置了不同的计算机审计课程。纵观计算机审计教材,基本上停留在某一应用性软件的一般操作介绍上,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教师操作应用菜单,学生跟着教师演示操作应用程序,缺乏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建立。PBL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变软件单调演示,不解其意,不能够顺利应用于审计实践的难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审计问题,按照审计流程完成具体项目的审计工作。

2 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

随着审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审计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计自动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使学生学会某一软件操作,还要让学生学会能够使用这一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当软件升级,学生要具备再运用能力。审计教学不能够囊括所有的审计流行软件,如何能够使学生在学完某一应用软件后具备使用其他类型软件的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PBL是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它在计算机审计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不断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PBL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点化整理成系列,举一反三,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PBL教学法下,教师在讲解完软件基础知识之后,慢慢“隐退”,让学生自主解决提出的审计问题;在软件基础操作部分,对于一般难度的操作,也可以进行引领,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信息的咨询者、答案的总结者、问题的终结者。

3 PBL下的计算机审计课程改革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改革传统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小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引导,分项目有关联地完成审计工作。将整个审计工作分成若干项目,通过问题引导,来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审计案例的设计思路,结合教师指导,动手操作,将割裂的小案例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使得学生工作小组掌握计算机审计的技能,真正能够实现与职业“零距离”对接。

3.1 PBL的总体设计

计算机审计教学共分成了五个项目,每个项目都设置了项目问题引入,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项目整体框架,引发学生学习该项目的兴趣。学生首先要思考手工审计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得审计实施工作内容,然后结合审计软件菜单做出个性化的答案。教师结合课程,总结反馈答案。

3.2 PBL与案例的结合使用

首先,教师应用案例教学带领学生边学边做软件工具的使用,使学生具备软件操作意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审计问题,思考审计问题,也可分组讨论,学习小组充分利用企业实际背景和计算机审计知识尝试自行解决相关问题。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主动学习。在审计实施这一项目教学中分成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审计实施软件应用基础,第二部分就是对审计项目的具体审计工作。第二部分侧重于PBL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理解了软件工具操作,学习了手工审计理论,已经具备了解决实际审计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提出的审计问题能够进行思考并解决。在解(下转第111页)(上接第16页)决过程中,难度较大的可以分组讨论,难度最高的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示思考的方向,一般问题学生个体解决。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操作软件,完成审计任务。

【参考文献】

[1]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05).

[2]绕艳怒.计算机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问题研究[J].审计文摘,2009.

篇6

当今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朝着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使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时展的要求,已成为会计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众多教改项目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重点和难点项目,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一、我国应用型本科会计课程体系模式的现状

当前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与实践脱节,简单照搬一本高校的课程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课程所覆盖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脱节,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由于缺乏高仿真训练而导致就业后无法立即开展业务工作,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关于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李丽君,姚雨晴(2013)认为存在理论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授课模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秦海敏(2011)认为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一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等问题;关于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邓孙棠(2013)提出构建一个与"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相应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胡琼(2013)提出多角度构建"多元化"的理实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李传宪(2013)提出CPA考试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融合,蓝文永、许蔚君、孟凡芳、罗小明(2011)等学者提出了能力导向(本位)的课程建设体系等等。学者们提出了课程建设方案的多重理论,但是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建设方案。

二、应用型本科“岗证课赛”的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岗课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就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改变以知识点安排所学课程,所学内容普遍使用性强,岗位针对性不足的现状。根据学生就业时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兼顾本校学生就业方向,加强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确定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例如针对会计核算岗位设置会计学原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会计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针对出纳员岗位设置出纳实务;针对成本核算岗设置成本管理实务等课程;针对纳税申报岗设置税收实务、税务会计等课程;针对企业理财岗设置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等课程;针对财务审计岗设置审计实务等课程,并在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增加岗位群实操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各岗位职责有初步的认识。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证课融合”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级别和职称的提高也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取相应的证书,此外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相关的专业工作,也要求有不同的资格证书。会计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分为国内考证和国外考证两大板块,归纳起来国内考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造价师、造价工程师、价格鉴证师、初级审计师、中级审计师等,国外考证包括英国特许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美国注册会计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美国管理会计师、英国国际会计师、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等。学生为了能顺利地获取就业相关的证书,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尽量包括各类别、各层次的资格、职称考试所涉及的内容,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地安排专业课,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配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考试的时间,从而有效助考。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国际合作班开展课程相关课程建设,帮助学生考取国外的资格证书,以便学生在毕业时能进入更高层次的就业平台。

(三)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赛课融合”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竞赛,使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通过竞赛集中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让学生能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利用课堂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中,把“赛”作为“课”的有效补充,通过“赛”提高“课”的实际效果,进而提升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的课外竞赛主要有珠算大赛、点钞大赛、综合计算技术技能竞赛、会计操作实务大赛、会计分录大赛、会计百题知识竞赛、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会计技能比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计划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进行引导。

三、“岗证赛课”四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使“岗”能够体现企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需要企业的参与,最好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建立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实际工作岗位和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同时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平台,也有利于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多项社会培训和专题讲座、组队参加各种会计知识技能大赛、合作等项目的开展,既能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又能提升教师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企业员工形成创新意识,实现多赢。

(二)在课程体系的开发上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工作过程

在“岗证赛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深入企业调研,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拆分为具体任务,明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以便确定课程设计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图

(三)将职业证书、竞赛获奖计入学分,实现课证赛相融合

学生为了取得珠算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初级会计职称)职业资格证书,将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现行学分制下,将证书量化计入学分,实现与相关专业课的学分互认,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鉴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及拓展取得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信息化工程师证书,可作为额外的加分,代替选修课程学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获取奖励的,可按照奖励类别、奖励级别计入相应的学分,或者作为相关课程考试成绩的加分项目,提高学生参与课外竞赛活动的兴趣。

(四)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

鉴于校外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岗实践机会有限的现实条件,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需投资引入先进的模拟实训平台,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混岗、轮岗实训,将事将实践教学贯彻到系列专业课程中,延生到定岗实训阶段,为学生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当前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重视程度不够,理论功底不足,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流于形式。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毕业论文选题和行文应结合校外顶岗实训的实践撰写,改变毕业论文的写作模式,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发现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采用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7

一、引言

自2005年起,部分名牌工科院校在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开始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重点建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3门会计学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孙涛,2007)。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既是一项教改的创新,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对于促进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创新和教学相长、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会计学专业研究团体的形成、规范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逐步构建会计学专业教学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使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取得成效,《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是关键,而在《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创新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以及教学管理(主要是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如何围绕《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目标进行教学创新,值得探究。

二、教学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队伍创新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关系到《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质量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是一项根本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但由于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师队伍基础较为薄弱,具有高学历及出国进修访问经历的教师人数较少,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科研能力、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等方面的现状与建设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的奋斗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不断进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队伍创新。

(二)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除增强理论知识和能力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会计技能的训练,因此,教学内容的创新表现在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理论上的内容创新取决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性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性质特殊,既有边沿性的内容也有前瞻性的内容,所以,《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论内容应在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实践上的内容创新,既要注重传统的特殊会计业务的实践创新,也要注重新型会计业务的实践创新,既要注重基本动手能力的训练,也要注重操作能力提升训练。《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不能流于形式,应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根据教学需要和效果进行创新,充分发挥会计学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

(三)教学方法创新

《高级财务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能性都很强的课程。但是,在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中,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着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刘梅娟,2007)。为了实现新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四)教材创新

目前《高级财务会计》的教材有很多版本,但是所有版本的内容和体系都差不多,严重制约着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创新。教材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引擎,因此,《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要从教材创新和建设开始。《高级财务会计》教材急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与时俱进,反映会计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信息,不止内容新颖,而且体系也要有所创新;二是本教材不同于专著,它要把基本概念交代清楚,说理要透彻,系统性要强;三是本教材要摆正在会计学专业课程群中的位置,处理好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关系,把相关内容衔接得好,而且篇幅适当。

(五)教学评价创新

1.课程考核评价制度创新

长期以来,工科院校对学生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的最主要方法是卷面考试,主要根据考试卷面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考试一般在课程结束后或期末集中进行,教师先出一些复习提纲,大部分学生都是临时突击,死记硬背教师所提示的复习重点。这样的考核评价当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业好坏,虽然这对促进学生刻苦学习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从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出发,工科院校应创新《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制度。

2.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创新

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提高,现行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评价模式,是泰勒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以结果评价和定性评价为主,只重视教师劳动结果的评价,而忽视教师教学的具体过程;只重视教师过去教学行为的评价,着眼于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特别是教师在评价之前的工作表现,而忽视教师未来的发展能力;只重视评价的管理与奖惩功能(教师评价的结果往往作为领导决定奖励和晋升职称等的依据),而忽视评价的导向、激励和改进功能。

三、教学创新的主要对策

《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创新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需要结合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从我国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可以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选配优秀任课教师

任课教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既然已经认识到了《高级财务会计》主干课程在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就必须要把最优秀的教师选配承担主干课程的讲授。由于会计是一种职业,讲授人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选配任课教师时应充分考虑其实践能力。

加强“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王荣娟等,2008),优化课程团队的双师结构,形成一支既熟悉企业财务会计最新动态,又能把握会计准则发展方向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师资队伍,以提高《高级财务会计》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具体措施有:一是鼓励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二是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会计人员做兼职教授。

(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

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的带领下,应紧跟时代形势及专业发展,及时吸收会计学专业前沿知识,进行课程内容更新。《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性教学内容应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基础,紧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动向,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有效地渗透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李莉,2009),把最新的知识内容、最前沿内容讲述给学生,使《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性教学内容常变常新,常讲常新。

《高级财务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性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外,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创新也是本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创新的目标应是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实际操作能力和会计工作岗位适应能力。比如,创新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实验内容,在合并范围只有一个子公司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子公司,或者增加一个子公司的子公司,或者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相融合,增加投资核算的内容等等,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

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基础,运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模拟实验等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法,以达到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互补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有效措施有。

1.改进课堂讲授方式

尽管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式有多种,但课堂仍然是最主要的途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保证信息的充分传递。同时,课堂讲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课程精华,突出重点难点。所以,课堂讲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环节。因此,《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仍是课堂讲授。但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方法,每一节课内容都是教师从头讲到末,不容学生半点思考就将答案全盘托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适应《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基于《高级财务会计》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应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基础上,辅之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蒋卫东,2005)。将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启发式教学,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来掌握新知识;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已有的课程群知识逐渐融合到《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中,达到课程群的知识相互融通。

2.实施案例教学

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多种渠道,其中将案例教学融入专业教学中是一种有效途径。案例教学的实战性特征适应了《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复杂、研究性强等特点(李江萍,2007)。案例教学的方式也有多种,一种是让学生先掌握相关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剖析;另一种是教师先通过案例介绍把问题引出,从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出发,一一讲授相关教学内容。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一方面应把多个专业知识点融会于一个案例之中,注重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另一方面,应借助不断涌现的上市公司会计业务案例,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启示,使他们考虑问题时不囿于教材和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而是独立思考解决方案,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3.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合并财务报表部分,常因其内容多、合并对象之间关系复杂、会计处理的工作量大而成为《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难点,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方式,将复杂的关系及过程图示,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也有效节省时间。在外币业务会计部分,将汇率变化的形式和种类及其影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既便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4.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近年来针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创新的一种举措,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紧密教学沟通、强化师生交流,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生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具有应用性的特点,涉及的问题均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实务中的热点问题,通过课堂讨论,为学生搭建一个关注、参与专业热点的平台。选择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现实问题,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讨问题的热情、提高语言表达、观点表述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模拟实验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有:(1)手工《高级财务会计》模拟操作。让学生在实验室手工完成《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实验的全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企业特殊业务会计核算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2)会计电算化操作。将手工会计模拟操作转换成网上模拟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学生有了比较,进一步掌握了特殊业务会计电算化操作的过程和原理。(3)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与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共建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方法、金融工具会计核算方法、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等特殊会计业务。(4)重点投资建设软硬件设施先进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及时更新教学软硬件设施,保持实践性教学条件和环境的先进性,训练和强化学生特殊会计业务操作技能。(5)整合课程设计、互联网实战、课程辅助教学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和历届会计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创业案例调研等多种教学手段,搭建实践性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特殊会计业务操作能力。

(四)建设精品教材

《高级财务会计》精品教材是充分反映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能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先进理论与概念,充分吸收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科学系统地归纳本学科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反映区域和学校特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注重素质教育,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应优先建设《高级财务会计》精品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同时应积极开发多媒体立体化教材,构建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品教材网络平台,实现精品教材资源共知、共建、共享。

(五)优化教学评价

优化教学评价,在评价功能上由过去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向注重激励和发展,在评价标准上更加人性化、弹性化,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参与,而且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更重要。

1.创新课程考核评价形式

以笔试为主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考核方式束缚了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改变这种现象,在《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逐步改变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方式,把笔试成绩和平时作业、实习和实验过程中的成绩、创新性表现等各方面的成绩综合在一起,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确定最后的课程成绩。同时,对笔试考试的方式和内容也应进行创新,形式上主要是改变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适当选用开卷考试、案例分析、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在内容上主要是在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实务性内容以及可发挥性内容,同时在考试内容的选取上,采用试题库的方式,采取随机的方式从试题库中选择考试内容,以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对品学兼优,通过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实行相应课程免修、免试制度。总而言之,使《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2.改进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制度

对任课教师实施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评价工作应根据各工科院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从评价的要求来看,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包括学生的评价、同行教师的评价、督学的评价、领导的评价和综合评价,要综合各方面的评价结果,得出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结论,使评价工作有利于任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结论

精品课程是高校课程中的精华,强调以信息化为手段,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孙春军,2008)。因此,《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不仅仅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教学与管理,将相关教学大纲、教案、习题集、试题集、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教学资料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还是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管理等在内的一个系统工程。工科院校《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创新,应紧扣会计学专业精品课程群建设步伐,在不断进行总结和调整的基础上,逐渐探索适合会计学专业《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新方法,从而最终实现《高级财务会计》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奇杰.《高级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创新――任务型教学[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0):248-250.

[2] 孙涛.会计学精品课程群建设中的教学改革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75-77.

[3] 刘梅娟.会计专业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会计之友(下),2007(12):60-61.

[4] 王荣娟,樊伟,刘智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152,101.

[5] 李莉.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123-125.

[6] 蒋卫东.导向式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综合),2005(30):72-73.

[7] 李江萍.案例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0):53-5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