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5 11:53: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新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68-02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对我国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科技进步的步伐,为此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主体性教学方法的提出,符合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从职高语文课的主体性教学出发,对其教学改革中兴趣与学法的相关内容展开介绍。
一、主体性教学
主体性教学是指以教育的主体需要作为改善教学方法及完善教学内容的根本考虑点,以提升教学主体的知识接纳水平和课程兴趣爱好为改革的准则。主体性教学中的所谓主体是指受教育的学生,并不是传授学问的老师。众所周知,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所学的要点,并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扩展和运用。那么教学有必要改革旧的教育方法,完善前期教育中的不足,使教学针对受教育的主角进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角作用,课程学习中以单一的教师授课作为主要方式,未能实现挖掘学生课程参与度与提升学生思考积极度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主体性教学就是针对传统教学手法中与时展不相符合的部分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手段,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职高语文课主体性教学中兴趣与学法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方法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主体性教学改革中,也不例外。为了进一步增强职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在职高语文教与学中,实现教学的主角性应该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兴趣和督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法两个方面入手。
1.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开启一切探索宝库的先驱钥匙,唯有拥有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地、深入地探索语文知识的奥秘。主体性教学模式实施的首要关键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兴趣的培养与提升是学生在课堂教育中发挥主体主要的必备要素,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与老师学生的交流中吸收新知识,接纳新思想。
2.学法的重要性。相较于兴趣,学法则是继续深入探索只是语文知识奥秘的必要手段,它指明了通往语文知识巅峰的基本路径。在职高语文教与学中,唯有摸索清基础的学法,才可以体会语文的神秘乐趣,发现并利用语文学习的相关规则。和兴趣一样,学法也是主体性教育的主要判断指标之一。
由此可见,兴趣与学法在主体性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要善于运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也要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便于学生较快的融入语文教学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学习的意义及重要性。
三、职高语文课主体性教学中兴趣与学法的培养对策
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主体性教学的教学效果,对其兴趣与学法进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具体的培养对策进行简单介绍。
1.明确职高语文课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目的。要彻底实现对语文课程的主角性教育的改革,必须使教师和学生充分理解其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根本目的。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基于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自由言谈水平进行的,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革旧的教育方法中的缺点,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演绎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角作用。它是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进行的改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2.改善职高语文教学的授课方式。职高语文教与学中要摆脱“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旧的教育方式,争取向“学生积极讨论―教师辅助指导”的方向进行变革,也就是向“还课堂给学生”的方向改变。这种新的改革方向,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上有很大帮助。它可以营造一种活跃的学术讨论氛围,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摆脱成为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呆板”人才的局限,有利于发展有自我思想、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此外,多媒体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枯燥的授课模式也有很大帮助,丰富多彩的课程学习模式可以在心理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将职高语文教学内容扩展到生活实践中。语文学习要加强学生的乐趣、爱好,有必要在教育内容上进行改革。拘谨于书本内容的语文教育,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培养“本本主义”的学生,因此,必须将语文学习与实践操作进行结合。在生活实践中,随处可见语文应用的实例,通过这种结合,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意义,进而提升对语文学习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可以开启学生挖掘生活美的眼眸,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提升了学生创造性思考的水平。
4.将职高语文教学空间扩展到教室外。职高语文教学的空间往往局限于教室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不利于学生发散创新与想象。将职高语文教学空间扩展到教室外,突破了传统教室授课模式的禁锢,打破了限制学生思维的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文学天才、诗人和艺术家人才的培养。在职高语文教育中,老师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欣赏大自然,感悟语文之美。此外,可以通过进行适当的小组调研学习,考察学生在教室外对语文的应用能力。小组调研的进行可以以课外作业的形式进行,在小组成员对语文课题进行研究、组织与调查汇总中,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操作水平上有很大助益。
四、总结
主体性教学有利于未来创造性人才的栽培,是符合我国教育改善的主要方向。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进行主体性教学改革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本文中对其兴趣与学法的思考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分层次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增加了当今时展所要求的创新的内涵。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导,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依据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需求,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采取一种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到各方的需求。分层教学方式,适应了初中生因个体的知识基础不同、了解实践社会生活的不同、学习和理解能力的不同所存在的差异性,而采取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层次分明,可以促进学生个体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又能整体提高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水平和语文理解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对语文学习非常感兴趣,这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就要好很多,但是有一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理解能力都很差,对语文的学习也没有什么兴趣。特别是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贪玩心都比较强烈,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这样就会在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对初中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之间的差异,这时实施差异性教学方式,对不同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有效、高效教学。
2.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对于初中语文来说,学好初中语文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而最主要的就是,必须有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较强的理解能力。但是从这一方面来讲,同样的学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都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导致的。从这一方面来说,初中语文实施分层教学方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在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上的表现,对他们进行分层次的差异性教学,这样可以兼顾到所有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3.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实施差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是新课改之后新课标对初中教学目标的要求。实施分层次教学方式,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促进学生差异性的发展,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精神。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培养出适应当前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专业化的人才打好基础。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1.确定初中语文教学的分层标准。初中时期对语文的教学要求主要是以语文基础知识水平为主。根据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结合学生未来的学科学习重点和选择,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语文教学方式和要求。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做一个调查,这样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同时确定不同层次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对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加强他们的语文理解和鉴赏水平的培养。对于那些对语文的学习没有兴趣,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积极地鼓励和帮助他们,主要是对他们进行语文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训练。
2.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必须要求教师提高综合协调能力。由于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就会导致那些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自卑感,而那些基础较强的学生也会有骄傲的情绪。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协调好不同的层次之间的和谐。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更多地鼓励和肯定他们的进步,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该让他们了解到自己还有很多的知识并没有学到,使他们了解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能骄傲自大,而经老师的指导帮助获得更好的提高和发展。
3.在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时间多一个大体的规划和局部的调整,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也应该是分层次的。虽说应该给予初中生一定的学业压力,但是过多的作业也会导致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这样就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或者是不同要求的课后作业,实施不同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在对语文教学效果的考查中,对试卷的难度和题目的设定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用不同难度的试卷,可以分为A卷和B卷,这样就可以充分考虑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可以避免由于语文水平不好的学生做较难的试卷,产生的对语文学习的压力,最后失去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是新课标之后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一次较大的改革,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生的对语文学习的能力和要求。分层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挥并发展他们的专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培养全面的专业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彦.新培养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09).
语感问题,前人们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先生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他们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2 语感训练的重要作用
2.1 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语感培养: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2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者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2.3 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累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3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3.1 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累。
3.2 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二、阅读量增加的外在影响
在现代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对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教学目标也有了一定的改变。新课改之前,对语文教学多是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对阅读量并没有实质性的要求。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初中语文阅读量的要求,也逐渐体现在课程标准上。课程改革中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上,以往的语文教学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需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也逐渐重视了学生对语言的能力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就是新课程改革下所提出的加强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下,课程标准对要求学生扩大阅读、从阅读中学习语言并强化记忆,有了更深层的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大量阅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策略。随着在教学中对阅读量的不断增加,让语文教学向语文阅读的方向发展,实现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的教学转型。
三、对阅读质量的把握
在追求阅读数量的同时,我们也要保证阅读的质量,不要让数量迷惑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首先要对课文的难度定位,在课堂阅读中,能让大部分学生所理解,以取得课堂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如果对课文的难度选择不恰当,就会让课堂阅读进度受到阻碍,以至于不能完成阅读任务,不仅在量上没有得到保证,在质上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所以在选材上,教师要仔细地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选择,不仅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还要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课本的阅读量达到要求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思考空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使用精读和略读两种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的课堂主要是一“以对多”的教学模式为主,而近些年来高中的教育模式更多带有应试教育的色彩,应对高考成为学校老师最主要的教学目的,高中语文课堂更多的是练习习题和备战考试,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以致于课堂学习缺少主动性,教学的手段也变得单一,读写背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形式,课堂上缺乏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场景设计和师生互动,使语文这门需要对生活充满观察和反思的学科变得失去了主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定义为单纯课堂上死记硬背,课后通过复杂的强化练习来加以巩固的刻板的学习过程,未能真正地认识语文、学习语文,以至于在课堂上缺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样也没能发挥学习语文为学生带来的积极意义,丧
失了语文原有的魅力,其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
1.语文教学考试化
当前我国语文教学多以高考为目标,导致教育方向的失衡,
多是以固定的内容经过多次记忆强化来确保学生加强对语文知识的记忆。但是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弊端,强制的记忆不能使学生加深对语文内容的理解,更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最
终只是沦为考试的机器,不能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语文教学模式化
当前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方式比较落后,学生不能完全地参与进去,更不能对语文教学产生自己的见解。教师多是参照课本对学生进行程序化的讲授,不仅学习效率低,而且影响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模式的养成以及语文水平的提高。
3.语文教学落后化
当前高中学习中最不被重视的就是语文学科,经常为其他学科让路,导致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逐年下降。各学科的竞争激烈,往往能够拉开分数,而语文被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是中国人就应该会的科目,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与思考;而学校也对语文教学不够重视,不仅教师资源薄弱,而且教育资源缺少,导致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与内容都在不同程度上落后于其他学科。
二、新课程理念下实施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前提
1.新教学理念与旧教学精神的融合
在教育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高中实行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转变原有的教学思路,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的成绩而进行无休止的题海战术,要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打开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敢于质疑、敢于思考的创新精神。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之下,学生之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面对语文试卷,不再是从前的紧锁愁眉,而是一个个奋笔疾书,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之下纷纷各抒己见。一方面,学生的思想变得深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可以以饱满的热情与精力面对语文的学习。
与此同时,新的教学理念下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在新的教学理念之下,教师放弃了原有的题海战术。但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强化也开始变得放松,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发挥自己观点与见解的前提,这些知识一旦出现松动,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在进行古诗文《离骚》的默写过程中,很多同学都能很好地理解《离骚》的文章大意以及表达思想,但对于具体诗句的默写显得有些捉襟见肘,错别字、张冠李戴的现象频频出现。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主张新理念与新思路,另一方面,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基础知识强化”这一块的内容融入新的教学理念之中,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
2.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但在多媒体引入新课程下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一些教师往往掌握不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度”,过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虽然课堂的活跃度提高了,却会使教学行为本末倒置。例如,有时教师利用电视剧、小品相声来讲解课文时,学生受到剧情的吸引,往往会把思绪停留在多媒体内容之中,不能很好地过渡到课堂教学之中,影响了课堂
授课效率。因此,在新教学设备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将新的教学设备与原有的那种严谨的教学氛围相融合,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在保证正常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最大效用,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三、新课程理念下实施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具体措施
1.调整课时,掌握教学进度
各省市的教育机构应加大改革力度,针对高中语文以及其他学科课改后出现的课时紧张问题进行系统统一的规划与安排。针对课改后新课本的教育内容制定新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压缩与规划,使课改后的语文教育能够回到正轨。
2.制定并实施评估体系,加强配套基础练习的出版与上市
由教育部牵头对语文等其他学科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估,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正,保证课改后语文教学的提升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并有效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当下,我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经济和社会生活长足进步的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前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文化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文化环境,也为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思想的培养,以便于加强他们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我们必须要研究在当前的经济文化环境下,高中语文的新型教育方法。
高中语文重点强调的是理论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国学思想,建立学生的文化观念的关键时刻。高中语文教学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观察,一个语文学习较好的人,在工作中的能力都会相对较强,人际关系也会相对较好。因而,在向大学输送人才的最后一
站――高中阶段,我们必须要站好这班岗。让学生学以致用,做一个文武全才,我们责无旁贷。
高中语文教学主要分为文言文教育、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教育、基本字词教育。我们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充分地与语文教师互动,发表自己的想法,活跃语文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教师要充分讲解文章和字词,将基本的理念和理论传递给学生。这点对于语文教师做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是去浅析课本知识,而是要将课本知识所蕴含的深意完整地传递给
学生。接下来,就是实践结合的部分,教师应当在课堂和课下询问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何认识和想法,以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自己对于相关问题思考的程度。
其次,教师应当定期召开座谈会,讨论一些当下的热点话题,让大家畅所欲言,提高学生对于热点的关注度,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够如此思考社会问题,担当重任。同时,教师通过座谈会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如遇不恰当的,可以及时修正。
再次,针对语文教育,教师应当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多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例如,教师在讲述《论语》时,可以让学生也试着去写简短,但寓意深厚的语句,也可以让学生去写心得。
综上所述,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语文教育一定会紧紧贴合时代前进的脚步,在世界历史文化的大洪流中,站稳脚跟。并且,通过这种结合,语文教育也可以实现为国家、为社会储备健全的新型人才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228-01
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智力障碍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普遍低于正常的孩子。这样的现状造成智力障碍儿童普遍存在着发音不准、词汇量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语言障碍,让他们很难在现代社会中适应和生存。因此,提高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解决这些智力有缺陷孩子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主要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确定全面化、分层化的语文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语文的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1]。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语文教活动的具体展开方式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与导向标,对语文教学过程的激励与评价机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在教育部门对培智语文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必须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具体生理与心理特点、接受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考量,确立起全面化、分层化的培智语文教学目标。
1.1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新时代的培智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改变传统的灌输知识理论,不仅要重视起对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授,还要努力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综合素质,寻找并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个性,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与学习技能,并帮助他们熟练掌握。
1.2教学目标任务的分层化
语文教师在对语文教学课程进行设计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与接受、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在对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后再加以整合,确定最终的分层化语文教学目标,从而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
二、语文教学过程民主化、平等化、和谐化
新的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具体的学习能力以及语文学习的特点,来关注好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因为智障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他们对学好语文知识的信心较差,因此,教师要努力建立起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树立起学生们的学习信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的做法如下:
①努力营造起轻松、和谐、互帮互助的语文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几个教学小组,每组中一定要安排程度不一的学生,由轻度智障学生当小组长,负责帮助本组中程度较差的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习,组织他们一起讨论、学习,共同体验分工合作后成功的喜悦[3]。
②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的同学以平等的展示与表达机会,重视其对那些反应较慢同学的关注,并帮助其克服心理困难,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勇敢的站起来回答问题,让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
三、语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致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培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1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总体把握
每节语文课都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点,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不同的语文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对讲授法、游戏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让智障学生们在娱乐与游戏中轻松快乐地学习,寓学于乐,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2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存的各种语文教学方法都是根据前人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来的,具有其自身不同的优势,针对某种类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此,在整节语文课中单独的采用某种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4]。
四、建立起学生们的语文学习评价机制
及时对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并给于智障学生适当的奖励能够使学生们感受到成就与荣誉的快乐,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培智学生们学习成效的一大法宝。
结束语:
由于智障学生在生理上具有一定的缺陷,使他们较正常学生的学习能力低,因此在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重视起游戏教学法与以轻度智障学生带动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习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培智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康艳玲.创建和谐灵动的培智语文课堂[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0,12(5):48-67.
【文章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交流学习能力,来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其自身的教学特点,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入手,深入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讨论和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
语文教学;改革;重要性;教学现状
1 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我们有很强的语言组织和学习交流能力,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提高社会活动的能力。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语文教学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教育是培养新世界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因此,语文教育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现阶段的语文教育恰恰缺少这方面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因此语文教学应以实用出发点,结合专业的要求,从多个方面来提高思维和语言知识实践的能力。
随着我国科学和技术的飞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然而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语文教学课程中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以语文教学为例,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现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差,很多学生忙于就业或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文课程的学习,同时在教师教学上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原因,亦存在很多问题。当然,我国教师的选拔制度还不够完善,很多专业知识不足或者是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资质的人也从事教师职业,这就造成了我国语文教学师资力量普遍薄弱,这和我国当前重理轻文的普遍学习和教学观念有很的关系。
2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专业知识的匮乏
教师一般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对自己本专业和本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虽然有些地区和学校对教师要求相对较低, 但是这不能成为专业知识不足的理由。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对知识的要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很丰富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由于受到教学背景和教学观念的限制,很多语文教师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没有足够的语文教学深度。同时,现阶段我国还缺乏一个完整的教师教学技能考评制度,这就造成很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师培训,也就造成了我国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2.2 学科地位弱化
有些学校突出于就业,这就造成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仅仅单纯的为了将来的就业,所以对于语文课这样的文学性课程, 根本不够重视,都认为语文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同时对于有些学校领导来看,语文教学同样不受到重视,学校仅仅关注于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语文这样的文化课在教学规划中扮演着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更不用谈语文教学投资了,所以这势必不造成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从我国教学现状来看,如今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多方面努力来提高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建立实践资源库,编写培训教材,创立成长课程都是有效的解决对策。
2.3 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从当前我国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来看,我国语文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旧的教学观念上,很多教师自认为经验丰富,所以有时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认为语文教育是一成不变的。这是造成教育观念落后的主要根源。同时,由于受到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语文老师仅仅停留在对语文课本的讲读,忽视了语文课程的宽度和广度。从国外的教学来看,我国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学习国外先进的开放式教学,接受多方面的思想和知识,为大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3 语文教学的改革建议
3.1 提高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有些学校的教学目的是直接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社会就业提高。在当今时代能力不光仅仅限定在能够完成工作的层面上,更包括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创新的能力。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则的汉语教学方法,而且还必须明确定位,深化改革,重在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才有更深刻的积极意义。所以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势在必行,只有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语文教学,才能落实各方面的改革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深化语文教学额改革,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真正为培养新世纪、新时代的现代化人才作出一定的贡献。
3.2 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第一要做到及时学习掌握先进的本专业的知识,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进步,注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习教学同行的优势,对课程的设置要新颖,发人深省,给学生以启迪。第二,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学习精美丰富的课件的制作方法,综合美学和视觉的艺术。同时拓宽多媒体的方面不光局限于制作幻灯片,拓宽思路,开拓创新。第三、开展讲解与互动的新式课堂,师生互动共同学习进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同时也可以学习学生的思想,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总结经验充分应用与今后的教学中。
3.3 语文教师能力的提高
首先要定期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营造教师交流合作的氛围,多个学校可以协同创建一个教师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其次,定期开展教师技能的培训学习, 聘请知名教授言传身教,进行现场培训, 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最后,利用先进的教学多媒体设备,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进行培训,通过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改革需要全体人员一起努力包括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协同努力。语文教学的改革在中国教育改革中势在必行,我们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优化语文教材,改进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学校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同时改变学生以就业为目的的传统错误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提高应用能力为指导的新时代学习观念,从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真正通过专业知识和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雪红. 强化语文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J] .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2, 12(7) :48-49
[2] 黄玉中. 语文教学改革刍议[J]. 新校园:理论版, 2011,20 (12) : 68-69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构建这种新型的道德价值观,不是依靠空泛的说教,而是要使其在充满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诗化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在当前形势下,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各种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实际上是远离了诗,远离了诗化教学的。从语文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语文教学无疑是诗一般的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体验的过程。因为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创造,是语文学科也是学生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全部内容,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外,还应侧重于作品的人性美、人情美、意境美的观照。初中语文教学中着力强调诗化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着力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塑
造他们高尚的情操,以此充实他们的精神底蕴,这是当前初中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中应当肩负的历史重托。
二、深刻理解古代语文教育方法论,不断“内省”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要深刻领会古代语文教育方法的精神实质,及时做到自省自纠,并把这些作为教师职业活动的自觉需要。
1.反思教学行为,升华教学境界。
在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中,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就是要研究学习主体的个别差异,从较高的层次上看,这实际上是一种关注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解和借鉴这一理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新理解古代的教育方法,应积极提倡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语文课堂教学,即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促使其提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并使其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答案也不是惟一的,而是多样的。因此,强调语文教师学习传统教育方法,又不满足已有教学经验,就是要求教师及时“内省”,不断创新,使语文教学做到情趣化、文采化,从而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2.加强教学积累,夯实文化基础。
古人强调和重视“博览群书”(王充),“厚积薄发”(韩愈),这是针对学生读书习作而言的,对于教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纵览中国语文教育史,每一位在教育领域内有所建树的语文教育家,无不是用书本来武装自己的。远的不说,当代的于漪、魏书生、李镇西等语文名师,哪一位不是书的受益者?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就拥有五千多册藏书,二十本剪报、三抽屉卡片,这样的“家底”我们有吗?据《中国教育报》调查显示:在教师必读书籍中,教学参考书居第一位。有人断言,离开教参,有80%的语文教师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种种迹象表明,初中语文教师文化学识底蕴不足的现象已越来越严重影响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人说,只有当语文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宽广得无可比拟时,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强手、艺术家和诗人。不读书的后果,可能会是语文教师思想上的“僵化”、心理上的“老化”和智能上的“退化”。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应当从让教师广泛地阅读这一点抓起。
3.培养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
语文教学中的“内省”,不仅要求教育者单方面的自省自纠,而且要求学生的自主自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际就是强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使学生把“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的生存体验和需要,仍然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学生“自省”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能动性的大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只有当学生把“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作为一种个体生存的自觉追求时,语文学习才会走向真正的自觉。
一.引 言
自2001年至今,我国九年义务教学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开。在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的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师范高等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性、实用性和专业性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须课程。虽然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高师院校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和教学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遵循学生的各方面特点,结合其他学科教学优点,依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对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
二.教材体系与教材内容改革
(一)构建科学教材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应有以下三编构成,即语文课程与教学概论,中学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这一教材体系的逻辑关系是: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主体内容――教学技能训练。首先,课程与教学理论,主要是阐述语文课程教学的历史和研究理论,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语文教学的过程及其原则,为学生展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此外,通过开设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辅助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依据。其次,语文教师素质教育。通过语文理论教学的更新,是学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中明确自身所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第三,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主要介绍语文教学的设计技能、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和评价技能,通过让学生对全国中小学现行各种版本教材的分析,纵横交叉并且立体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知识。
(二)整合教材内容,增删有度。
全国高师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五花八门,层次不齐。新课程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以顾之川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为例(人教版语文教学):1.坚持“守正出新”,适应新时代的特点和各类中学的教学需要。注意继承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制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适当考虑中学语文课程教材改革的循序度和适用面。2.构建“立体系统”,体现内容的综合性和体例的模块化。3.突出“过程和方法”,以“浸润式”学习的设计整合各个方向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应该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需求,对教材应该适当调整。语文教学结合所在院校的人文、自然和风俗等方面,突出语文学习生活化。例如:西安是历史文化古都,为语文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三.中英教学的影响及改革
中文教学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英语教学注重英语思维和四项能力的提升。两者有众多不同,也有许多相似性。导致语文学习或多或少受英语的误导。例如:Protect environment, everything begins with me. (译: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就是典型的汉语式英语表达,它受汉语表达的定势影响,学生可以直接表达成:Don’t throw rubbish here.
对中英文教学秉着“相辅相成,自我发展”的思想。首先: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明确,地位至高。高等师院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要与时展接轨,才是教学目标明确化。在突出英语地位同时,语文教学也要同英语具有同样地位。大学生普通话测试内容,可以加入语文基础知识的测试。这样,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次:语文与英语异同互教,所谓的语文与英语异同互教是指在两种语言教学中,包含相同内容的和不同内容的教学内容,要时常进行对比教学并相互借鉴。例如:对诗中月的教学,除国内作品古今对照外,还可以通过中外原作的对照教学。最后,强化中英文篇章的翻译教学。比如:《红楼梦》的外文翻译有很多版本,但是哪种版本最忠实原文呢?比如《巴黎圣母院》的外文翻译众多,但是哪种版本又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原文呢?通过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别样的体验。
四.高校教师队伍进修与研讨
自高校师范院校建设以来,许多高校的一线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进修,导致他们个人教学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马克思哲学认为,从层次上看,人的需要可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级,其中一至四级是属于缺失需要,具体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五到七级是属于成长或发展的需要,具体包括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新闻媒体报道的学术研讨,参会人员大多是专家或者中文系领导。此外,由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权缺失、缺乏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发展规划、教师个体差异明显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未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呈现片面性、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存在功利倾向和培训形式缺少个性化、缺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评估机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的缺陷以及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师自身要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保持谦虚向上的学习心态;2、国家制度和法律对教师进修加大保护;3、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考核推出科学有效的制度,并培训前和培训中薪酬和休假等要一碗水端平;4、政府对教师培训提供政策便利,并能够组织或资金支持;5、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教师进修行列中;6、在政府宏观把握,学校自我管理剔除官本位存在。
参考文献:
[1]武永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改革的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201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顾之川.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介绍[J]http://.cn/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是作为整个课堂活动的中心进行教学,学生只是作为旁观者、受教者。这样的教学过于沉闷,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甚至还会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使其逐渐丧失语文学习的乐趣。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精益求精的教学设计……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观察其平时表现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课业辅导等教学设计上体现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均有收获。具体而言,就是对语文基础较差且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教师需要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以保护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自主学习。而对于语文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通过深层次的内容及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设计来激发其求知欲,使其语文水平能够再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要参考依据,构建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以此促进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推动自主学习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都会将自己对教材内容的认知强加于学生,完全不顾学生的意愿,就更谈不上质疑精神的培养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需要的恰恰是质疑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当然,刚开始,学生受知识水平的局限,对于一些问题难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明显的破绽,引导学生去发现、质疑,并给予鼓励。如此,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质疑精神也就培养出来了。但要让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所提升,对待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主张,学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故而,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要把学生的阅读范围只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具有一定水平的课外读物,如此一来,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也推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进而推动自主学习。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推动自主学习
一成不变地教和一成不变地学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只能一味被动接受而失去了创造性,无自主意识,这并不是教育的初衷。时展需要创新,自主学习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也需要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有效促进自主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设置问题、创造性的解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给予学生一个勇于提出自己见解的创新平台,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想碰撞,实现双赢,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学生一旦具备了创新意识,便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自主学习便真正落到了实处,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亦得到提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01-01
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是科学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愿意接受的、感兴趣的这一命题变得突出重要。语文作为自古以来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担当着新课改的先锋作用。那么怎样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是科学的,是切合新时代学生需求并与时俱进的呢?在新课改下,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应该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反思。
结合新时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一、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学科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而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和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更为突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的重点是在重视学生语文知识基础的同时,更注重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现代教育要求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古人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牢固树立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思想,这是现代教学的要求。能力和智力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应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语文是升学的必考科目,它重视的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背诵、反复的习题演练、按标准答案去答题的一个强化储存的教学过程,学生是被动的吸收者,没有主体的体验。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都在焦灼于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机械化,学生从根本上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知识的容器,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教育状况和学生学得好却考不好的现象。种种的教育现状已经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协调,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教学改革是对教师教学的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前提。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正确审视教与学的关系。沐浴着新课改的阳光,教师不是“统治者”,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不是“奴隶”,不再是“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仆;师为尊,生为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去发现问题、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过程。
三、科学化教学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以系统论的方法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所谓语文教学体系科学化,就是从实际出发,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导思想,促进语文教学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教学体系按照其只能来可分为,课内与课外系统;教学内容系统;教学方式系统以及教学反馈系统。科学化的教学体系是保证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到实处的关键。在科学的教学体系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都会增强,从而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具体到教学方法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系统改进:
1、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小学语文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这成为了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语文领域的新思想、新发现和新方法等,从而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才能成为生命生长与健康成长的沃土,创新教育才能在教学中得以落实和正确实施。
一、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