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11-02
1 引言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一书中划分了教与学目标类型,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功能性融入某一具体领域的能力,这当中包括培养和发展学习者融入公共社会、职场、教育领域和个人生活领域的能力。这一目标应显现在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培养要求及其培养手段中。[1]王守仁教授曾指出,高校要以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使命,既要保留大学英语“人文性”的本色,也要挖掘其“工具性”与“行业性”的特色。[2]可见,中外学者专家都高度重视英语在实际场合中的运用,并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向国家输送现代化、国际化、高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了其向地方及国家所输送人才的质量。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因此肩负着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现代化及走向世界的重要使命。因此,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如何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相区分,如何发展农业院校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来突显农业特色,其人才培养如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高等农业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2 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 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近年来,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往来愈发频繁。随着对外开放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度的不断放宽,具有高水平并能胜任市场需求的英语人才极其紧缺。在区域及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高素质、高水平,懂专业英语人才及其需求的现状下,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依据和参考《教学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具有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有助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趋势,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亦有助于为企业和公司输送具备一定英语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因此从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角度来讲,探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视角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2.2 农业院校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必然途径
党的十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而“更高质量”则成为最亮眼的词汇。更高质量的就业包含了人们劳动环境改善、劳动工资提高、劳动安全保障加强等因素。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已然成为连接我们国家和世界的纽带。农业院校的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掌握就业岗位所具备的英语技能,具备实际工作中英语运用的能力,如可以与国外客户进行常规的贸易往来,可以阅读和理解国外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可以用英文推广企业所研发的产品,可以与外商洽谈并拟定书面合同等。因此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指导性意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条主线,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及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这一研究对于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及实现农业人才的高质量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3 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
我国对农业的支持是一贯国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应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的支持为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家的政策支持也为农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策保证,为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质量的农业人才将成为拉近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农业方面差距的中坚力量。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明确的思路,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农业院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注重并充分利用r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所带来的机遇,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来设置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使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鉴于此,农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并逐渐形成服务“三农”需求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社会需求相呼应,如何适应国家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大学英语课程将如何根据需求进行适当改革,都是农业院校英语教学必须研究思考的问题。因此,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对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际化视野的拓宽及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因此,为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满足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对英语人才的需要,实现农业院校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此研究对于扩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帮助学生提高国际素质,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培养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探讨实现英语和农业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此研究对于农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促进作用,对英语教学来说是个有利的契机。探讨如何把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结合,培养学生就业中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完善,同时有助于教师尝试新的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提出为农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标准和依据,其实施有助于加快农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2).
[2] 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
改革开放40年来,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发展动力等,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变化,如果发展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错失良机。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集聚壮大,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催生传统产业增长的新动能。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结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使传统企业真正由大转强、变优。二是要启动创新这个新引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等,大力发展高科技、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经济新的增长动能。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加速形成城市、商业、文化、旅游、信息等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县还存在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新一轮产业转移将加快工业化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土地、环境、劳动力、商务成本等系列约束情况下,我县如果能发挥土地、水、矿产、农副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以及生态环境优越的后发优势,利用产业落差加快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代工类产业转移,跨越式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城镇化建设将为我县注入长期发展动力。在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随着我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城镇化必将步入快速推进阶段,这不仅可以加快我县发展,优化整个城镇空间格局,而且进一步推动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从而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泛长三角同城化将推动我县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泛长三角区域的交通实现网络化、公交化、共享化,势必推动同城化加快形成,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亦将成为必然。为我县外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与外相比还有差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评价种子质量仅使用种子发芽率,而对判断种子是否能够在逆境下的出苗能力即种子活力以及种子健康指标的缺失,是造成与发达家种子质量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以玉米种子为例,我要求的发芽率是85%,按照这一标准,目前我们家95%以上的玉米种子都是合格的,而在外,玉米种子发芽率都在92%以上,先玉335在中玉米种子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品种具有明显优势,更重要的是种子质量显著较高。”王建华说。
85%的合格率也相当于15%的“残次品率”,其实,农民真正的关注点不是产品的“合格率”,而是产品的“残次品率”,即播下去的种子有多少粒不能够发芽。很显然,我们家的这一标准还很低,远远不能够满足种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而仅仅只是一个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初级标准。
“对于蔬菜种子质量,目前主要还是靠企业自律,家监控还不是很严格。”王建华称,在荷兰,蔬菜种子质量标准都要求98%的发芽率,而我因对蔬菜种子监控的松懈,致使与外种子质量差别较大,高端市场失守,蔬菜因种子质量差,造成种苗生长势弱,抗病虫能力低,迫使农民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高质量的种子来源于种子生产过程
种子是有生命力的特殊商品,在种子的生长环节当中,从亲本的繁殖,繁种地块的选择,隔离区的划分,后期加工工序的控制以及仓储运输过程的管理等,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王建华认为,高质量的种子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靠后期的检测。高质量的种子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品种特性方面除了我们常关注的产量性状、抗病性等以外,还需要把种子的出苗性状、种子的抗衰老特性等遗传性状纳入品种选育中。
种子作为一个活的生命,其发育也遵循生命形成到活力最高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王建华认为,如何在种子活力最高时采收种子,采用保持种子活力不下降的种子干燥、清选分级、包衣、包装、贮藏措施,能够正确科学预测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田间出苗能力以及采取合理杀虫杀菌处理的种子健康技术方法,通过这些配套技术才能生产和供给市场高质量的种子。
非常遗憾的是我在生产高质量种子方面观念落后,技术匮乏,人才能力不足。王建华说,例如判断种子发芽率很多还用种子的生理发芽指标衡量,而荷兰的蔬菜种子要求种子不但出苗还要幼苗整齐度不低于98%,美的玉米种子在签订销售合同时都要求种子发芽率高于92%,活力不低于85%,种子能够单粒播种,极大地节约劳动力,同时由于田间出苗整齐度好,植株的养分利用率更高,一般至少可增加产量10%-15%;对于企业来说,在种子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
那何为高质量的种子?王建华给出答案:只有种子的播种品质能够满足出苗快、整齐一致、幼苗健壮,无种传病害,能够至少安全储藏一到多个生长季的特性才可以称之为高质量的种子。“面对这一目标,企业在生产种子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观念,用“活力”的概念去指导生产。”王建华说。
同时,种子生产也要有必要的投资作保证,“自然晾晒”的原始种子干燥方式受自然气候影响大,种子质量不稳定,必要的机械化干燥加工是高质量种子生产的基础。王建华认为,规避自然晾晒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机械干燥,然而我们家机械干燥的水平不够高,依然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
在种子质量检测技术上,我虽然有完善的体系,但是在种子质量检验技术方面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据王建华透露,我们家种子质量检测员仍停留在现在的技术标准上进行考试,而并没有根据农民要求的高质量的种子指标、方法来进行培训,这也是质量检测很大的缺失。
中图分类号:X7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6(c)-0043-01
中国烟草工业企业原料需求发展趋势取决于中国卷烟产品的发展方向,而中式卷烟是当前全行业高举的一面旗帜,是中国烟草共同的发展方向,因此,只有从中式卷烟发展的要求出发,才能准确把握中国烟草的发展方向、把握原料需求的发展趋势。中式卷烟应该成为指导中国烟草发展几十年的一面旗帜。
一、中式卷烟:中式卷烟具有中国自身特色。其主要特点归纳如下:(1)卷烟特有的危害相对较低(低TSNA、低自由基,有利于应对吸烟与健康的矛盾);(2)中式烤烟型卷烟与国外混合型卷烟不同,注重烤烟本香,用料要求不同(符合当代崇尚自然的消费理念,原料的质量要求不同于国外的混合型卷烟,原料应该具有中国特色);(3)烤烟烟叶,特别是国产烤烟烟叶是中式烤烟型卷烟构建产品风格特征的基础;(4)中式烤烟型卷烟对原料依赖性大(优质卷烟产品需要优质烤烟烟叶支撑,国产烤烟烟叶原料地位提升责任加大)。
二、中式卷烟对原料的要求:
1、中式卷烟原料需要具有中国特色:(1)中式卷烟烟叶原料“中国特色”的现象剖析。中国烟草公司在国内所种植加工的烟叶,香气比较充足,但与国内卷烟产品所需要的烟叶比较,香气类型变化较大,这些烟叶与国内正常生产的烟叶配伍性不佳,融合性不好,加入以后对我们产品的香气风格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太适合国内在烤烟型卷烟而可能比较适合混合型卷烟的需要,所以我们一般不会采购和使用这类烟叶加入到我们的配方中去。(2)中国特色的关键在于更好地满足国内卷烟工业对原料的需求。烟叶的中国特色,首先是要在理论层面上理解,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卷烟工业企业与国外卷烟企业对烤烟烟叶的质量需求不可能一样。从生产上看:一是在于烟碱和糖碱比的恰当把握,一般混合型卷烟所需要的烟叶,其烟碱可以稍高一点、糖碱比适当低一点。烤烟型卷烟则与之相反,需要烟碱适中、糖碱比不能过低;二是在成熟度的把握上,烤烟型卷烟需要适度成熟的烟叶,而混合型卷烟需要的成熟度相对稍高一点。
2、中式卷烟的原料需要强化地方特色:(1)尊重自然环境,选择和使用好环境条件。烟叶的特色主要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某个地方能否生产出特色烟叶,实际上由那个地方的环节条件决定了,人定胜天的作用相对有限,生产特色烟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使用技术来改造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好环境、充分利用环境条件的问题。(2)尊重工业的主导地位,努力适应和满足工业的需求。首先我们要明确特色到底由谁认定?我们应该如何追求和培育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使用者喜欢的烟叶的某种风格特征,这个问题该由谁回答?应该是烟叶的使用者,也就是烟草工业企业,而最终决定的实际上是卷烟消费者。什么是特色?大家公认你的烟叶好,大家都来抢购,即使在烟叶资源富余的情况下大家也来抢你的烟叶,这就说明你的烟叶好、有特色。烟草农业应该如何做?就是科学、合理、充分地利用你的环境条件,揣摩、研究和发现工业所喜欢的特性,努力生产出工业所喜欢的合格烟叶、优质烟叶,喜欢的人越来越多了,给你的烟叶起个名字,这就是你的特色了。生产者自己再怎么说有特色,没人用实际行动来喜欢的话,再好听的名字也没用。(3)国产烟叶特色化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国产烟叶的特色化之路必须需要以下问题:a、避免忽视基本质量要素追求特色;b、避免超越环境条件空谈特色;c、避免钻入所谓“科学”的胡同里研究特色;d、避免无人喝彩自说自话地宣扬特色。对烟草农业和科研单位,通过对工业所喜欢的热点地区烟叶的质量分析,以及环境条件、品种和生产加工技术之间的关系研究,逐步发现受市场欢迎的特色烟的成因,进而用来指导特色烟叶生产的发展,这样可以逐步使特色烟的生产逐步走上理性、科学的道路。
3、国产烟叶需提高质量符合性均匀性稳定性,支撑中式卷烟发展:(1)为什么要提高质量符合性均匀性稳定性?上面讨论的构建中国特色、强化地方特色,所探讨的是烟叶发展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是事关烟叶发展的思路、方向的问题,那么当前烟叶工作的基础和具体抓手在哪?我认为在于基础质量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质量的三性,即质量符合性、质量均匀性、质量稳定性。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抓好这些基础的质量工作?站在国际烟草角度比较,各种卷烟的风格特点无法进行优劣比较,但国产卷烟的内在质量及风格稳定性明显不如国际先进水平,这是不容我们回避的客观现实。为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配合国内卷烟品牌不断整合和做大的需求,必须解决好中式卷烟质量风格稳定性这一关键矛盾。要做好这项工作,目前的难度和关键抓手就是要提高国产烟叶的质量三性。(2)如何提高质量符合性均匀性稳定性?质量符合性是指烟叶质量符合工业需求的程度。要提高质量符合性,就是要更多地倾听和关注工业的质量需求,特别是内在质量方面的要求,要根据工业的需求和质量反馈意见,调整生产技术方案,调节烟叶质量,这种工农互动的质量改进机制是提高质量符合性的最佳途径。质量均匀性是指同等级烟叶质量的一致性。要解决烟叶质量的均匀性,有农业生产和烟叶加工使用两大环节。农业生产方面,要面对和正视国内小农生产方式这一现状,通过加大标准化生产的组织管理力度,尽量通过统一的生产模式来提高不同农户烟叶质量的一致性;烟叶加工环节,则需要集中混合配打的模式,提高同一等级的烟叶质量一致性,商业环节要尽量支持和配合工业的跨地区配打的工作需求。质量稳定性是指不同年度间烟叶质量的相似性,目前烟叶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非常大,所以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不同年度气候变化对质量的影响,努力降低不同年度间质量的波动。
三、结语。中式卷烟是对中国烟草工农业均具有重大影响的一面旗帜,中式卷烟的提出提升了国产烟叶的地位、加大了国产烟叶的责任,也为烟草科研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在中式卷烟大旗下,国产烟叶的发展方向可以简单归纳为:国产烟叶要有中国特色、国产烟叶要强化地方特色、国产烟叶要提高质量支撑国产卷烟的进步与发展。
总书记反复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以绿色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把生态保护修复与农牧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既落实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又体现我区农牧业优势和高质量发展方向。培育更多绿色发展的生态乡镇苏木、嘎查村,是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二)实现绿色发展关键在知行合一。
X镇发展经济林产业的实践启示我们,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既要牢固树立更要全力践行“两山理论”。发展绿色产业需要较长的过程,要打破粗放经营方式下的既得利益格局,更面临各种困难和风险。要取得绿色发展成绩,必须要把道理和干事紧紧结合,善作善成。
既要有想干事的忠诚和激情,又要有干成事的担当和本领;既要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又要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思维新能力;既要有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谋产业”的智本领,更要有坚定不移“抓落实”的硬本事。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逐渐深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如今,为了让农村的区域建设得到更加良性的发展,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协调,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农村来说,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主要是围绕农业发展而展开,以农业生产水平提升为核心目标,以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为最终目的,从地理、市场、生产科技以及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来实现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
1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主要信息内容
只要对农业发展能够产生影响的信息,都是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中所涵盖的服务内容。在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上,所涵盖的信息面非常广,涉及到地理资源、农业科技、农业市场以及农村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农业发展基础较差的地区,为了实现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全面入手,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而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所包含的内容具体包括了以下几点:
1.1 地理资源方面的信息内容
地理资源是决定当地农业能否得到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没有得到飞速发展的时代,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都需依赖地理资源的支持。地理资源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最为常见的包括了当地的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农业资源等等。这些地理资源信息每一项都会对农业的生产造成十分深远的影响,比如说农作物在生长时需要依靠土壤、养分,就需要地质条件适合;需要光照、温度以及水分,就需要气候条件适合;在确定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时,则需要考虑到农业资源方面的信息。另外,对地理资源信息的深入了解,也可以为旱灾、水灾、虫灾等农业灾害的发生提供预防依据,是实现农业生产机制顺利建立的基础。
1.2 农业科技方面的信息内容
农业科技信息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体,对农业生产所起到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当今我国的农村背景条件下,农业科技信息包含了硬件科技以及软件科技两个方向。硬件科技主要是指当今的农业机械设备,包括了播种机、灌溉设施以及收割机。另外,农作物品种的研发也是硬件科技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农作物品种能够带来单位面积上产量的飞跃式提升。而软件科技则是指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当今我国的许多农民,都具有较为深厚的传统农业生产经验,但现代科技背景下的农业生产知识却较为缺乏,对农民科技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农业科技信息方面的重要内容。
1.3 农业市场方面的信息内容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市场环境相比于以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完善的信息服务平台,才能够让农民对农业市场信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说农作物种子、肥料、农药以及农业生产器具的采购就需要考虑到农业市场环境,尽量控制农业生产的成本。另外,农作物的外销也需要依赖于完善的市场信息,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作物质量较好,但却没有全面的市场信息,造成了农产品的滞销。
1.4 农业生态方面的信息内容
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农业生态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生态农业是当今以及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同时,对农业生态信息的了解,也可以对当地农耕环境的恶化提供良好的改善基础,让当地地质、气候条件能够向着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方向转变。
2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过程中的策略要点
通过上文的分析,了解到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了地理资源、农业科技、农业市场以及农业生态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全面的农业信息系统。而要构件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在将这类信息内容涵盖到服务平台的同时,还要让农民能够充分利用这类信息,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就需要注意以下的构建策略要点:
(1)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中的各类信息的来源渠道非常多样,在信息的完整性与可靠性之间往往不能够完全兼顾。在这种情况下,构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时,首先需要考虑到信息的可靠性,使用能够稳定运行的信息服务软件,在确保了信息的可信度之后,再扩大信息量,这样可以提升服务平台的整体信息质量。
(2)完善公众信息服务。在确保了信息可信度的基础上,在构建服务平台的过程中,最为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完善农村相关公众信息的内容,让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个高质量的体系。比如说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动态以及农村周边环境新闻等等,都是在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
(3)确保农业生产信息的规范性。历年来的农业生产信息,可以作为对当地农业发展的总结,同时也可以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让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对农业生产新的管理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以县、乡、村为结构体系,将农业生产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这类信息可以选择性地进行公布,方便人们在需要的时候查询。
3 结语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是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对农村的农业经济生产水平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地理资源、农业科技、农业市场以及农业生态信息的整理,建立在信息可靠性、完善性以及规范性的策略要点上,可以构建起高质量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高万林,张港红,李桢等.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66-470.
一、成立领导机构
农业农村局成立了“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班,实行责任分工,通过收集资料,下乡调研,征求意见,开门问策,进行科学谋划。
二、制定工作思路
根据县政府“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的规划思路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特色产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以“6个提高”为目标(1、提高农产品质量,2、提高产业效益,3、提高生产效率,4、提高农民素质,5、提高市场竞争力,6、提高农民收入),以“十大举措”为抓手(1、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行动。2、实施高效种养业发展行动。
3、实施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4、实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5、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6、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7、实施数字农业建设行动。8、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9、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10、实施农业科技支撑行动。)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工作开展情况
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人民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
【观点】
观点一:“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
观点二:如果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社会而言,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观点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
一问 更高质量=找份好工作?
记者:就业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表述备受社会关注。人们想知道,“更高质量的就业”意味着什么?
信长星: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对就业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也是总体要求,报告关于就业工作的相关论述和具体要求都是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展开的。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那么,“更高质量的就业”究竟是什么样?如何理解其内涵?
信长星:可以这样理解,十报告中提出的“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从宏观层面讲的,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就业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记者:提起“更高质量的就业”,有人认为就是找一份“好工作”。对此,您怎么看?
信长星:党的十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在“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这样一个就业总方针下,针对整个就业工作的总要求。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要去“推动实现”。实现这一目标,要靠发展,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来创造。
十报告同时还强调,“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常言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政府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引导树立合理的择业观,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劳动者人尽其才。
二问 质量和数量,哪个该先抓?
记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们还面临哪些难题和挑战?
信长星: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在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方面还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们扩大就业、稳定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
从国内看,经济增速趋缓,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均有待加强;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新的变化,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劳动者就业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此,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
记者: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就业数量的增长,每年会确定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如今,在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的前提下谋求“更高质量的就业”,该如何处理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
信长星: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偏废,应当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并重,让“量”与“质”协同发展。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过去、现在和将来,解决好就业问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前提,还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
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一般也是先要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失业率较高,大量劳动者得不到就业机会,就谈不上提升就业质量。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那么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社会而言,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我们要推进就业“量”与“质”的共同发展,互促共进,良性互动。
三问 就业上台阶,有啥好办法?
记者:在未来一段时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应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推动?
信长星: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
从就业工作的角度讲,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千方百计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有效防止和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业。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工作,切实营造更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宽松环境。
随着蔬菜供应链的延长、蔬菜供给方式的复杂化和基于效率目标的技术追求,以及工业“三废”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食用蔬菜发生中毒和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事件时有发生。本文拟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角度运用“逆向选择”模型解释此现象,并指出提高蔬菜安全水平的措施。
一、我国蔬菜市场逆向选择问题的形成
在自由竞争的蔬菜市场,如果存在关于蔬菜质量的信息不对称,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类:一是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实施不利于信息劣势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即“道德风险”;二是信息劣势方为保护自己不得不面临“逆向选择”,从而出现即“劣币驱逐良币”,极端情况下,市场根本不存在。
假定蔬菜市场中,只有生产者能观察到蔬菜质量,即生产者对蔬菜质量具有完全信息,且其提供的质量信息不足以使消费者了解并相信蔬菜的质量,而消费者在购买前至多只能观察到生鲜蔬菜的质量分布,不能具体判断每单位蔬菜的真实质量。
二、蔬菜市场逆向选择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
1.逆向选择导致社会资源不能有效配置。优质不能优价,而安全蔬菜的生产成本较普通菜高,使得生产安全蔬菜的利润反而低于普通菜,从而导致菜农不愿生产安全优质蔬菜,这样农业生产资源就流向普通菜甚至农残超标蔬菜的生产,形成农业资源的不良利用与循环。
2.逆向选择降低了社会经济的福利水平。周应恒、周洁红等的研究表明,在我国生鲜蔬菜市场上,74%的消费者愿意为可识别的安全蔬菜支付高价,约55.9%的菜农愿意生产高质量的安全蔬菜,但只是苦于优质不能优价。但如果信息是完全的,安全菜与不安全菜能被消费者识别,即会出现一种分离均衡,这部分交易能有效完成。但事实上,现实蔬菜市场的质量信息是不完全的,导致对高质量安全菜的潜在需求与高质量安全菜的潜在供给不能进行交易,即高质量的消费者买不到货真价实的产品,优质的蔬菜卖不到其应有的价格,就选择退出市场,而蔬菜是生活必需品,偏好高质量的消费者不得不购买低质量蔬菜,对这部分消费者而言,就出现了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同样当高质量安全蔬菜的潜在供给不能转化为现实供给时,也出现了生产者剩余的损失,这样就存在社会交易效率的损失。
三、对策与建议
由上可见,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关于蔬菜农药残留信息的不对称是我国蔬菜市场发生逆向选择的根本原因。为了保证蔬菜质量安全,促进优质优价的安全蔬菜市场形成,必须降低甚至消除蔬菜农残信息的不对称。在生鲜蔬菜市场上,其具体解决方案有:
1.发展现代协作式的蔬菜供应链。在分散的蔬菜产销结构下,菜农和商贩规模狭小,单个的蔬菜生产经营者没有能力和激励进行信号显示,现实的做法是以地域为标准将众多的菜农联合起来,或者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以超市为“龙头”,使传统的蔬菜供应链向现代协作式供应链发展,创立各种品牌,而品牌则是消费者区分不同质量的重要标志。
2.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理论依据,政府干预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严格执法;需要建立健全蔬菜认证制度和严格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实现蔬菜的标识和可追踪制度。
参考文献:
二、恭城县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证分析
(一)红岩村概况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恭城县城14.7km,距离桂林市中心122.7km。红岩村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7℃,年降雨量1490mm,且雨热同期,十分适合柿子、柑橘等农作物的生长。村内无工业污染源,空气环境质量高,森林覆盖率达95%。红岩村有农户95户,人口395人。过去,红岩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恭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红岩村坚定不移地发展生态农业,因地制宜栽培月柿、柑橙等水果,逐渐富裕,并建成了富裕生态家园。
(二)生态农业中的循环经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广大农村能源短缺,红岩村人决定走生态农业建设之路,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良性循环链中,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提供充足的原料。办沼气可照明、做饭,这样既净化、美化了环境,保护了生态,同时又可利用沼气池排出的沼渣、沼液给月柿施肥,提高了月柿的品质,减少了其病虫害的发生。生态肥的使用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使红岩村生产的“恭城月柿”个大、形圆、肉厚、质软、核少、含糖量高,受到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恭城月柿”先后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和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月柿之乡”和“中华名果”称号。
(三)从生态农业到生态农业旅游的产业延伸
“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生态链催生了当地的生态工业和方兴未艾的以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旅游在“五位一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城里人面对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压力,向往农村的清新空气、田园生活和民族风情。红岩村人抓住机遇,从2003年开始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民俗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推行“人畜分离,规模养殖,集中供气,统一管理”的沼气建设理念和模式。几年来,红岩新村共投资1100多万元,建起了农家别墅、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观景台、月柿节主会场、大型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修建了景区大门,修通了直通红岩新村的柏油路和果园观光小路,开设了平江河水上乐园,建起了垂钓小区。到目前为止,全村共建有独立别墅43幢、开办旅游餐馆29家,共有客房250余间,床位500余张。开辟了4条旅游线路,可进行观花采果、自助探岩、垂钓、水上游乐、民族风情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基本形成了食、宿、行、娱、购、游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形成了富有红岩村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动力机制。详情为:(1)需求系统,即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需求;(2)中介系统,即月柿节及各类媒体的宣传;(3)引力系统,即良好的生态、休闲环境,优质的柿子、碰柑等农作物,浓郁的民族风情;(4)支持系统,即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农家别墅区等良好旅游设施,村旅游协会。目前旅游收入占村民收入的40%。2005年80万的游客人次为红岩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旅游年收入突破10万元。2005年底红岩村通过国家级验收,成为农民自己管理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10月3日,红岩村再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月柿节,标志着日渐红火起来的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2006年底,红岩村以其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风情表演、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突出特点,入选“中国十大魅力乡村”。
三、创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红岩村是“富裕家园生态农业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也是中国农业旅游的一个缩影,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如,旅游的内容过于单调、特色农产品未能实现深加工、缺乏高科技的管理手段、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因此提高可持续发展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议。
(一)加强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尽管目前红岩村的生态环境良好,但毕竟生态环境脆弱,并且随着游客的增多及经济利益的驱动,环境卫生的处理、旅游资源的保护等问题将直接影响红岩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环保的投资、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及建立环境跟踪监测系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丰富生态农业内涵,做强做大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应该如何定位。首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已有优势,不断丰富生态农业内涵,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能源结构,实现旅游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旅游。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三高”(高产、高质、高效)生态农业;二是继续研究探索沼池建设新技术,提高其能量转化效率和沼气使用效能;三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生态农业,使全县由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例如,在水果品种选择、搭配时不仅考虑其经济性能,还要考虑其观赏价值和旅游功能;在养殖方面不仅考虑发展沼气积累粪肥的需要,还应考虑旅游美食的需求。其次,红岩村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形式简单,旅游景点过分地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按照生态性、休闲性应合理的增加一些娱乐、康体或饮食文化等项目,可提高入住率,增加人均旅游天数,提高经济效益。红岩村作为恭城典型,其生态农业主要以果树为主,果子成熟的时候旅游者比较多,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季节性的旅游,出现了淡旺季。为了旅游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发展花卉旅游,或者根据地域土壤条件种植四季果树和当地的特色举行节日旅游,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农业生态特色开展会展和重大会议来宣传恭城的旅游。可以运用像海南的博鳌论坛一样的方式来彰显恭城的“中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魅力。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及专业人才引进
高质量的旅游源于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源于高质量的员工。红岩村现有的生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亦没有专职讲解员,尚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要求。所以,培养生态农业旅游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是培育高质量的生态农业旅游服务的软环境,已成为红岩村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加强生态意识
研究表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旅游发展。社区居民只有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合理的利益,才能积极的参与旅游发展;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红岩村建立社区参与旅游机制是该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绿色住宿,目前恭城的旅游住宿和都市里的三星级酒店的住宿可以媲美,这虽然会给旅游者带来舒适的感觉,但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这里似乎缺失了原生态和本民族风格的建筑样式。其实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体验瑶族的特色民居是他们的目的所在。民俗日渐消逝的今天,若恭城保留了民族的特色,就是一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成功。提倡绿色饮食,游客在菜园里自己挑选蔬菜决定饮食。目的是让游客知道自己在旅游生态地方感受到是名副其实的原生态。这些策略都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的实施。
(五)加强法制建设,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31-2
0 前言
近年来,达州地区人民对农产品质量需求的提高和蔬菜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蔬菜市场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良莠不分,所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当前达州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我国近年来发展的一种产品信息化监控系统,可有效监测进行蔬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实现达州市场蔬菜产品的秩序化,促进高质量食品的健康稳定发展,减少蔬菜交易中“绿色贸易壁垒”。
1 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1.1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达州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区位优越;襄渝、达成、达万铁路和达渝高速、G318、G210在此交汇,交通便捷;加上便捷的水运和空运,达州集陆、水、空运输于一体,成为四川通江达海的东通道和第二大交通枢纽,重要的区域优势及交通位置使达州在四川的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蔬菜在达州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达州市印发了《达州市2009年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确保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该年蔬菜产量达263.81万吨,比上年增长5.3%(达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重视产量的同时也加快了蔬菜质量体系建设,还分别规划了“绿色蔬菜”及“有机蔬菜”基地的建设,促进蔬菜加工产业的发展。随着达州蔬菜产业化的发展以及外地蔬菜的大量涌入导致了蔬菜质量问题的尖锐化,市场鱼龙混杂,甚至出现了“有毒蔬菜”,所以亟需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实现对“有毒蔬菜”、“普通蔬菜”、“无公害农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有效区分,满足民众及社会的需求。
1.2 蔬菜质量安全质量可追溯系统建设简介
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蔬菜产品质量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质量信息的记录和传递体系,记录了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与质量有关的详细信息,通过该体系可实现对蔬菜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追溯,明确产品生产及传递的详细信息。该体系的开发,不但明确了蔬菜质量信息,同时监控了蔬菜产运环节。所以进行在达州进行蔬菜安全质量可追溯系统建设研究,可极大满足人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及蔬菜贸易需求。
2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结构与组建
2.1 系统构建目标
蔬菜一般以鲜食为主,所以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目标构建首先是要满足普通民众对鲜食食品的基本需求,即品名、商标、产地、生产日期,除此以外更为详细产前及产后信息还应该以文字说图表的形式进行反馈。
2.2 蔬菜可追溯系统结构及功能
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针对蔬菜产品的特点进行设计,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生产销售中心、中央信息中心和用户服务中心(图1)。在链条分析中采用HACCP、FMECA等技术方法,进而提出蔬菜生产过程中影响质量品质的重要因素,同时采用国家及行业的相关生产标准及编码,如番茄无公害生产采用《无公害食品 茄果类蔬菜》(NY/T5005-2008)。其中生产销售中心主要包括蔬菜产前和产后信息,包括蔬菜生产过程中厂家信息、品种信息、农药与肥料信息、贮运信息、包装信息、加工信息等。该信息会随着蔬菜的生产、加工、贮运等逐一提交到中央信息中心,最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短信、电话、网络、手机)即可以获得蔬菜生产及后期处理的所有信息,从而实现较为详细的了解蔬菜生产信息。
图1 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总体框架图
2.3 追溯码设计方案
蔬菜质量安全质量可追溯系统当中追溯码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是追溯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易懂、美观是其设计的主要原则(图2)。目前追溯码的设计主要包括根据《农产品产地编码导则》(NY/T 1430-2007)《农产品追溯编码导则》(NY/T1431-2007)等进行设计,设计方案主要包括EAN编码、UCC条码、IC卡、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RSS扩展条码及复合条码、二维码等。在众多编码技术当中,二维码技术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信息量大、编码范围广、容错能力强、译码可靠、成本低、保密性好、形状大小可变、识别方便等,故建议在发展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当中直接以二维码进行追溯码的设计。如对常见的UCC码和二维码进行比较(图2),我们发现在追溯码表观上基本无很大差别,但进行信息扫描后我们发现二维码信息含量要超出UCC码几倍,同时也使蔬菜生产当中产地、贮运、加工等各种信息均得到显示。以鲜食番茄为例,根据达州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蔬菜质量安全二维追溯码的设计(图2,B;图3)(手机扫描二维QR码电子标识)。该追溯码上明确显示了商品的名称、产地和生产日期,可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明确商品的基本信息,如果该商品是无公害食品,亦应在追溯码当中添加该标志,以示商品的质量等级。该二维码的设计采用手机二维QR码电子表示进行设计,使用手机摄像头进行二维码的识别(或短信获得WEB联接),可以方便采用手机WEB技术联接互联网,实现对商品所以生产信息的查看(移动条码识别软件);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话及短信的方式进行产品信息的查询。
图2 蔬菜产品追溯码设计方案
注:B中二维码示例引自互联网
图3 二维追溯码构建示意图
注:二维码及联想手机图片引自互联网
虽然手机扫描二维QR码电子标识技术已经发展比较完善,但是由于现在WEB网站的建设未能配套跟进,所以大多数获得WEB产品信息比较杂乱,未能一目了然显示该商品的基本信息,且短信回复也需进接才可以查看产品的相关信息,这些需要进行技术改进。同时由于蔬菜为鲜食商品,进行单个标示难度及成本过高,建议采用集装箱式标示。
3 蔬菜配套生产模式
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需要配套的生产技术相配合,才可以更好体现追溯制度的意义。同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达州市农业仍相对比较落后,所以如何实现高质量产品的蔬菜是今后达州市蔬菜发展的重点。
3.1 产前生产技术
3.1.1 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代表了高产、优质、抗逆、抗病虫。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可以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增加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几率。同时适合设施栽培的品种还为蔬菜设施栽培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3.1.2 配套耕作制度 品种的更新换代、生产条件的逐渐变化都需要相应的耕作制度改革。如蔬菜的播种技术,条播、穴播等;大棚、旱地及水田浇水灌溉制度及技术等。
3.1.3 配方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技术的前提是测土,该技术已经在达州市得到开展,所以如何利用已经获得的土壤成分进行配方施肥是高质量蔬菜生产的重中之重;同时蔬菜种类及品种的不同对肥效的需求也不相同,这些也是需要在进行施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3.1.4 “绿色”防控病虫 农药残留是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如何降低有害农药的使用是今后蔬菜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所以建议达州在进行蔬菜生产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以天敌、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物理防治为主,实现真正的绿色食品生产。
3.2 采后技术
对于需要贮运、加工的蔬菜,则需要配套的采后技术实现产品的高质量供应。以物理贮藏保鲜为主,减少工业防腐剂的使用;同时建立配套的蔬菜加工制度和检测制度,实现产品的绿色供应。
4 小结
综合来讲,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对于达州地区蔬菜产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高科技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其中以手机扫描二维QR码电子标识体系为佳。同时该系统的建立需要相应的高质量的配套生产技术,以更好体现蔬菜产品的质量分级,实现蔬菜的现代产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1] 宁孝勇,贾炼,杨洪娟.达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江蔬菜,2009,(7):53-55.
[2] Moe T. Perspectives on traceability in food manufacture[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9):211-214.
[3] Levi DS. Designing and 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concepts, strategies, and case studies[J].Boston,Irwin/McGraw-Hill.2003.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031-02
一、引言
农村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其利用效率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基石,而土地租赁是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因而对土地租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现有文献研究了影响农村土地租赁的存在因素,比如家庭非农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的社会和经济特征(张丁,万蕾,2007),又如是否有富余劳动力、是否外出打工和是否种植经济作物(陈午,聂斌,2006);或者分析土地租赁的不完全合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后果,如:长期有效的农家肥的不充分使用和短期速效的化肥的广泛使用(Hanan G.Jacob,Ghazala Mansuri,2006);或者带来的土地租赁关系的改变,由此引起贫富差距的缩小(Timothy besley ,Robin Burgess,1998)。而国内外关于土地租赁博弈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见。那么,租赁双方博弈模型是什么呢?以及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有何影响呢?为了分析这些问题,本研究结合调查资料进行了具体探讨。
二、研究区域概况及入户调查情况
(一)研究区域概况
本研究区域为湖南省资兴市、宁乡县和怀化市。资兴市是全国重点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柑橘、茶叶远销俄罗斯和东南亚各国(如越南,泰国);农业耕地面积2万公顷,农业人口24万人。宁乡县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生猪之乡”、“茶叶之乡”,先后被列为全国优质米、瘦肉型猪、水产品生产基地,生猪和粮食产量分列全国第五位和第九位;农业耕地面积9.461万公顷,农业人口113.79万人。怀化市主要农业特产有薇菜、腌肉、苦酒等;农村耕地面积29.8万公顷,农业人口400万人。3个市(县)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土地耕种面积和农业人口各有差异,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和差异性。
(二)入户调查的主要内容
博弈的数据来源于笔者2008年对湖南省资兴市、宁乡县和怀化市3个市(县)的调查,每市(县)随机抽取了5个村庄,每个村庄随机抽取4―7个土地出租方和4―7个租入方,共150个样本。采取入户访问形式,数据来源可靠。调查时间范围为2008 年5月至2008 年8 月,重点了解在该时间段内农村土地租赁双方的土地收益。
样本分析。资兴市5个村庄的土地租入方为5、5、4、5和6个,土地租出方为:6、5、4、4和6个。宁乡县5个村庄的土地租入方为5、6、4、5和5个,土地租出方为5、5、4、6和5个。怀化市5个村庄的土地租入方为7、5、4、5和4个,土地租出方为6、5、5、5和4个。
各个村庄收益分配总体分布。高质量土地收取高地租、中等地租和低地租的条件下,土地租入方的收益为50、100和150;土地出租方的收益为150、100和50。中等质量土地收取高地租、中等地租和低地租的条件下,土地租入方的收益为-50、50和75;土地出租方的收益为100、50和25。低质量土地收取高地租、中等地租和低地租的条件下,土地租入方的收益为-100、-50和25;土地出租方的收益为75、32和25。
土地质量的分类是以低质量土地为标准,划分中等质量和高质量土地;地租的分类是以低地租为标准,划分中等地租和高地租;不同地区,土地和地租的划分标准不尽相同,但总体差异不大。在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对土地出租方与土地租入方的收入做了一定调解,但仍保持数据基本一致性。
三、博弈模型分析
(一)建立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此模型中,2个参与人,土地租入方和土地出租方。第一阶段,参与人土地租入方类型空间只有一个类型;出租方类型空间T1,分别是高质量土地、中等质量土地和低质量土地。类型依存策略空间A1,A1(T1)为高地租、中等地租和低地租3类。参与人土地出租方知道自己的类型,参与人土地租入方不知道土地出租方的类型。
第二阶段,参与人土地租入方类型空间T2有2个类型,分别是机会主义行为(欺骗)和非机会主义行为(诚实);类型依存策略空间A2,A2(T2)为骗中等质量土地为低质量土地和中等质量土地为中等质量土地2类;参与人土地出租方的类型空间只有一个类型。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支付函数不变,U表示参与人支付函数,支付函数由调查各个村庄收益分配总体分布决定,即出租方出租土地带来收益为出租方的支付函数,租入方的租入土地带来的收益为租入方的支付函数;支付函数U(R)是R的函数(具体见表1、表2和表3)。
(二)土地租入方和出租方博弈模型分析
第一阶段
(1)土地租入方有区分高质量和低质量土地的能力,不具备区分高质量和中等质量土地的能力,因而可以认为土地出租方的类型为高质量和中等质量土地。概率P1是土地租入方认为,高质量土地的概率;概率P1大于0,小于1。
土地出租方选择不同行动策略,导致土地租入方不同的期望收益。策略是高地租、中等地租和低地租的条件下,土地租入方期望收益各为:R*(2P-1)、R*P1+R和3/2R*P1+3/2R。
比较不同期望收益差。比较高地租和中等地租、高地租和低地租、中等地租和低地租的土地租入方期望收益差各为:R(P1-2)
分析上述结果:1):在出租方收取高地租的条件下,仅有P1>=1/2时,即租入方认为高质量土地的概率大于50%,土地租入方期望收益大于0,才有参与的可能;而在出租方收取中等地租和低地租的条件下,无论P1为多少,土地租入方都有参与博弈的积极性。
2)相比出租方收取中等地租和低地租,出租方收取高地租,租入方的期望收益要小,没有激励;相比低地租,出租方收取中等地租,租入方的期望收入要小,没有激励。博弈结果将导致,低地租的土地最有可能出租出去,高地租的土地最没有可能出租出去,而中等地租的土地介于两方之间。
3)出租方对租入方的反应了解,出租方被迫把高质量土地按中等质量土地出租,这样,出租方就没有激励改良中等质量土地为高质量土地;同样,多次博弈以后,中等质量土地将占据统治地位。
(2)租入方有区分高质量土地和低质量土地的能力,不具备区分中等质量土地和低质量土地的能力,可以认为出租方的类型为低质量土地和中等质量土地。P2是租入方认为是中等质量土地的概率,概率P2大于0,小于1。
出租方选择不同的行动策略,租入方的期望收益也不同。在土地出租方选择高地租、中等地租和低地租策略的条件下,土地租入方期望收益各为:R(P2-2)、R(2P2-1)和1/2R(1+2P2)。
比较不同期望收益差。比较高地租和中等地租、高地租和低地租、中等地租和低地租,不同行动策略的租入方期望收益差各为:-R(P2+1)
分析上述结果:1)在出租方收取高地租的条件下,租入方期望收益为负数,租入方不会雇用这样的土地,没有参与的可能;在出租方收取中等地租的条件下,仅当概率P2大于1/3时,即租入方认为中等质量的土地有大于1/3的概率时,租入方的期望收益为正数,租入方有参与的激励;在出租方收取低地租的条件下,租入方期望的收益为正,不管概率P2为多少。
2)比较高地租和中等地租或者比较高地租和低地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高地租时,租入方期望收益小于0,租入方永远不会租用高地租的土地。比较中等地租和低地租,当P2大于2/5,租用中等地租土地,所带来的期望收益要大于低地租土地。当P2小于2/5时,租用低地租土地,所带来的期望收益要大于中等地租土地的期望收益。
3)出租方的类型为低质量土地和中等质量土地时,高地租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如果出租方知道土地租入方的选择时,中等地租和低地租的概率大致各占一半,出租方有改造低质量土地为中等质量的激励,但动力不大。
第二阶段
出租方是机会主义者。在第一阶段出租方将中等质量土地不以中等地租出租,而是按高质量土地高地租的价格出租,并且成功出租给不知情的地租入方,即获得额外收益:3R-R=2R。
假设1:租入方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即“如果出租方是机会主义者,那么,租入方在下一次谈判中也变成机会主义者”。租入方很有可能在第二阶段的地租谈判中,把中等质量土地伪装成低质量土地。并且租入方以P3的概率成功欺骗了出租方,即相信了租入方认为中等质量土地是低质量土地。
那么第一阶段以后,每阶段损失为:P3*(R-1/2R)=P3*1/2R。按银行10%的利息,计算第二阶段到无穷期的损失的现值为:P3*(1/2*R/(1+10%)+1/2*R/((1+10%)^2)+....+1/2*R/((1+10%)^n)),取正无穷极性为:P3*5R。
对比,可知::P3大于40%,第一阶段的额外收益要小于以后阶段额外损失的现值和。:P3小于40%,第一阶段的额外收益要大于以后阶段额外损失的现值和。
因而出租方知道租入方会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也知道有小于40%的概率被成功欺骗,在第一阶段就有欺骗租入方的激励;相反,出租方知道有大于40%的概率被成功欺骗,就有在第一阶段没有欺骗租入方的激励。
假设2:租入方采取“冷酷到底”的策略,一旦发现被出租方欺骗,在以后各阶段都不与土地出租方合作,即出租方以后各阶段的收益都为0。很明显,出租方净收益大于以后净损失总现值,出租方不敢欺骗租入方。
对出租方将低质量土地以中等质量土地价格出租做类似分析可知:“针锋相对”的策略是不可信威胁;“冷酷到底”的策略是一个可信威胁。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土地租入方偏爱于低地租土地,或者是低质量土地;相对于中等质量和低质量土地,对高质量土地有参与积极性,没有激励作用。土地租入方是“针锋相对”的策略,并且相信自己有较低的被欺骗率,土地租出方有欺骗土地租入方的激励;但是,发现土地租入方是“冷酷到底”的策略,租出方没有欺骗租入方的激励。
(2)参与人博弈的结果,使得出租方更加偏爱低质量土地,对高质量土地敬而远之。随着博弈次数的增大,租入方更多地耕种低质量土地,更加偏爱实施“冷酷到底”的策略;结果将导致高质量土地不可能被出租。出租方丧失高质量土地高地租行动;最终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低效率。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日益重视与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的食品质量问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同时,通过发展农业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延长。在这一背景下,农产品零售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农产品专营店得到了快速发展。
对农产品零售模式的研究集中在零售渠道的管理与发展方面,万丽亚、连先亮(2007)和陈雪凤(2007)分别对特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零售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几种农产品的零售模式,包括“农户+公司+订单+市场”和“农产品+超市”模式。储宇奇(2007)从市场策略方面阐述了农产品销售存在的问题,例如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品质量不高、品牌意识淡薄和产品包装不受重视。董晓霞、毕翔和胡定寰(2006)阐述了各时期不同的采购体系,重点探讨了新兴零售业态――超市的现代化采购体系及其给中国小规模农户生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李春成、李崇光(2007)认为不管采用何种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政府都需加强市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王成荣、李诚(2006)和王海岐(2007)认为我国专营店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尽管不少学者对零售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对于新兴的农产品专卖店的研究文献仍然较为缺乏。专卖店是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是专卖店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具有高质量和品牌形象的农产品专卖店能否将其农产品质量信号有效传递给消费者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信号传递模型(Spence,1974),分析农产品专营店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
依据农产品专营店与消费者在实际中的质量信号传递与购买决策行为,对质量信号博弈模型做出以下基本假设:
1.博弈的参加者。在农产品专营店与消费者的博弈模型中,博弈的双方为农产品专营店和消费者,为方便起见将农产品专营店作为参加者1,将消费者作为参加者2。模型中引入“自然”作为虚拟参加者,其以一种纯机械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在博弈的起始点上以特定的概率随机选择参加者的类型。参加人1(农产品专营店)为信号发送者,其类型为私人信息;参加人2(消费者)为信号接收者,其类型为公共信息。
2.策略空间。参加者1(农产品专营店)的信号空间为(高质量信号RH、低质量信号RL),这里的信号主要是通过价格来体现的。农产品专营店根据其出售的农产品分为高质量和低质量,消费者对这两种类型的农产品专营店的评价分别为Vg和Vd,Vg>Vd,消费者只能根据农产品专营店的定价,判断其销售农产品的质量(以下简称农产品专营店的质量),即消费者对农产品专营店的质量具有不完全信息。消费者的全部可选策略只包括购买或不购买,农产品专营店的全部可选策略包括定高价或定低价,分别用Ph和Pi表示,且Ph>Pi。
3.农产品专营店与消费者是经济理性的,严格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具有通过交易获取利益的动力。
4.农产品专营店与消费者的交易能否达成取决于双方的博弈过程,外部因素暂不加以考虑。
二、模型构建
农产品专营店只有两种类型:销售高质量农产品的专营店(g),销售低质量农产品的专营店(d)。用Vh表示销售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销售的高质量农产品价值(以下简称高质量农产品价值,这一价值中已经包含农产品专营店的正常成本),用Vl表示销售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销售的低质量农产品价值(以下简称低质量农产品价值,这一价值中同样已经包含农产品专营店的正常成本)。农产品专营店的可选策略空间包括定高价和定低价,用Ph表示定高价,用Pl表示定低价,当然Ph>Pl,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g)可以选择定高价(Ph),或者选择定低价(Pl);同样的,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d)也可以选择定高价(Ph),或者选择定低价(Pl)。C表示农产品专营店的非正常成本(只发生在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d),包括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选择定高价时所花费的成本(伪装成本)与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为了高价销售弄虚作假被发现后受到查处的成本(惩罚成本)。
消费者的行动空间为(购买,不购买),这里假定消费者不能讨价还价,要么以农产品专营店所定的价格购买,要么不购买。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可接受的价格为Wh,对低质量农产品可接受的价格为Wl,显然Wh>Wl。W与P之间的差额为消费者剩余(或称为消费者净收益),只有为正值时消费者才会购买;P与V之间的差额为销售者剩余(或称为销售者净收益),只有为正值的时候销售者才会出售。
1. 博弈双方的净收益情况。
(1)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g选择高价格Ph:消费者选择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Ph-Vh,消费者的净收益为Wh- Ph;当消费者选择不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0,消费者的净收益为0。
(2)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g选择低价格Pl:消费者选择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Pl-Vh,消费者的净收益为Wh- Pl;当消费者选择不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0,消费者的净收益为0。
(3)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d选择高价格Ph:消费者选择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Ph-Vl-C,消费者的净收益为Wl-Ph;当消费者选择不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C,消费者的净收益为0。
(4)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d选择低价格Pl:消费者选择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Pl-Vl,消费者的净收益为Wl- Pl;当消费者选择不购买时,农产品专营店的净收益为0,消费者的净收益为0。
由于Ph>Pl,所以(Wh-Pl)>(Wh-Ph);同理(Wl-Pl)>(Wl-Ph)。可以假定(Wh-Ph)>(Wl- Pl),即认为相对于用较低的价格购买低质量农产品,消费者更愿意以高价格购买高质量的农产品(该假定仅为分析方便设定,没有该假定不影响博弈的结论);同时假定消费者对于低质量农产品所愿意承受的最高价也低于农产品专营店出售高质量农产品的价格,即(Wl-Ph)(Wh-Ph)>(Wl-Pl)> 0 >(Wl-Ph)。值得注意的是,当低质量农产品的质量低到对人的健康有所损害(即不安全)的时候,Wl会足够低(甚至为0),此时(Wl-Pl)
2. 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专营店出售的农产品的期望净收益。
E(V)=p(g/h)(Wh-Ph)+p(d/h)(Wl-Ph)+p(g/l)(Wh-Pl)+p(d/l)(Wl-Pl)
其中h表示事件定价高,l表示事件定价低。p(g/h)表示定价高的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的条件概率,p(d/h)表示定价高的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的条件概率,p(g/l)表示定价低的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的条件概率,p(d/l)表示定价低的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的条件概率。显然,当E(V)>0时,消费者选择购买;当E(V)
3.博弈过程。
(1)“自然”首先选择参加者1(农产品专营店)的类型θ∈,其中={θ1,…,θk}是参加者1(农产品专营店)的类型空间。基于以上的假定农产品专营店只有高质量(g)与低质量(d)两种类型,即θ∈{高质量g,低质量d}。参加者1(农产品专营店)知道自己的类型θ,但参加者2(消费者)不知道,只知道农产品专营店属于θ的先验概率是p=p(θ),θ∈{g,d},p(g)+p(d)=1,我们令p(g)=θ,则p(d)=1-θ。
(2)农产品专营店观测到自己的类型(高质量g,低质量d)后选择发出信号p(价格)∈P,这里P={高价格Ph,低价格Pl}是信号空间。
(3)消费者观测到农产品专营店发出的信号p(注意不是类型θ),使用贝叶斯法则从先验概率p=p(θ)得到后验概率p(θ|p),然后根据后验概率选择α∈Α,Α={购买,不购买}是消费者的行动空间。该博弈过程如图1所示。
三、均衡分析
1. 分离均衡。分离均衡是指农产品专营店传递的信号能反映出它的真实类型(g或者d),能够给消费者的判断提供充分的信息和依据,当(Ph-Vl-C)
p(g/h)=1,p(d/h)=0,p(g/l)=0,p(d/l)= 1
对于消费者来说,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购买的期望收益是:
E(V)=p(g/h)(Wh-Ph)+p(d/h)(Wl-Ph)+p(g/l)(Wh-Pl)+p(d/l)(Wl- Pl)=(Wh- Ph)+(Wl- Pl)
对于消费者而言,当(Wh-Ph)+(Wl-Pl)>0是,购买大于不购买时的收益,消费者应该选择购买。对农产品专营店来说,当企业质量高时,因为Ph>Pl,所以(Ph-Vh)>(Pl-Vh)应当选择定高价;当企业质量低时,则取决于C的大小,当(Ph-Vl-C)(Ph-Pl)时选择定低价是合理的。因此在分离均衡情况下,价格信号可以真实地反映农产品专营店质量,即高质量的农产品专营店会选择高定价,低质量的农产品专营店会选择定低价。此时如果依照前面假设(Wh-Ph)>(Wl-Pl),即消费者在高质量、高价格的农产品专营店购买的总收益会大于在低质量、低价格农产品专营店购买的总收益,所以消费者会到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购买,分离均衡使得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逐渐萎缩、退出市场,农产品专营店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当然,如果(Wl-Pl)>(Wh-Ph),即消费者在低质量、低价格的农产品专营店购买的总收益会大于在高质量、高价格农产品专营店购买的总收益,消费者会到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购买,分离均衡使得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逐渐萎缩、退出市场,农产品专营店向低质量方向发展。综上所述,在分离均衡状态下,消费者会选择到农产品专营店购买,而农产品专营店的发展方向随着消费者对高、低质量农产品的偏好而变化。
特别是当低质量农产品的质量低到对人的健康有所损害(即不安全)的时候,Wl会足够低(甚至为0),此时(Wl-Pl)
2. 混同均衡。混同均衡是指质量高、低的农产品专营店都选择相同的信号,即定高价,此时价格已经起不到传递信息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根据贝叶斯法则和农产品专营店的策略做出的判断为:p(g/h)= p(g),p(d/h)=p(d);而p(g/l)=0,p(d/l)=0。给定(Ph-Vl-C)>(Pl-Vl),由于此时p(g/h)=p(g)=θ,p(d/h)=p(d)=1-θ。
对于消费者来说,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购买的期望净收益是:
E(V)=p(g/h)(Wh-Ph)+p(d/h)(Wl-Ph)+p(g/l)(Wh-Pl)+p(d/l)(Wl- Pl)=p(g)(Wh- Ph)+p(d)(Wl-Ph)=θ(Wh- Ph)+(1-θ)(Wl-Ph)
当θ趋近于1的时候:E(V)= θ(Wh-Ph)+(1-θ)(Wl-Ph)=(Wh- Ph)>0,此时市场上只存在高质量的农产品专营店,期望净收益为正,消费者选择购买。
当θ趋近于0的时候:E(V)= θ(Wh-Ph)+(1-θ)(Wl-Ph)=(Wl-Ph)
消费者是否购买取决于E(V)>0还是E(V)0时,消费者选择购买,当E(V)>0时,消费者选择不购买。
求解以上不等式得到θ的临界值:θ=[SX(]W1-Pk[]Wl-Wk[SX)]。
当θ>[SX(]W1-Pk[]Wl-Wk[SX)]时,说明市场中质量高的农产品专营店很多,购买是有益的,消费者购买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的农产品收益足以弥补购买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农产品的损失,消费者选择购买。对农产品专营店来说,当质量高时,因为Ph>Pl,应当选择定高价;当企业质量低时,由于(Ph-Vl-C)>(Pl-Vl),因此仍然选择定高价。
当θ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C很大,使得(Ph-Vl-C)
3. 准分离均衡。根据贝叶斯法则,企业的判断为:准分离均衡是指当农产品专营店质量高时,选择定高价,当农产品专营店质量低时,以概率ω定高价,以概率(1-ω)定低价,即p(h/g)=1,p(h/d)=ω,p(l/d)=1-ω,其中ω∈[0,1]表示市场中存在“欺骗”的农产品专营店的概率。根据前述消费者期望收益的公式:
E(V)=p(g/h)(Wh-Ph)+p(d/h)(Wl-Ph)+p(g/l)(Wh-Pl)+p(d/l)(Wl- Pl)。
其中p(g/h)=[SX(]p(g)p(h/g)[]p(g)p(h/g)+p(d)p(h/d)[SX)]
=[SX(]p(g)[]p(g)+p(d)ω[SX)]=[SX(]θ[]θ+(1-θ)ω[SX)]
p(d/h)=[SX(]p(d)p(h/d)[]p(g)p(h/g)+p(d)p(h/d)[SX)]
=[SX(]p(d)ω[]p(g)p(d)ω[SX)]
=[SX(](1-θ)ω[]θ+(1-θ)ω[SX)]
p(g/l)=0;p(d/l)=1
所以:E(V)=[SX(]θ[]θ+(1-θ)ω[SX)] (Wh-Ph)+[SX(](1-θ)ω[]θ+(1-θ)ω[SX)] (Wl-Ph)+(Wl-Pl)
此时,消费者的期望净收益和均衡策略会随ω的变化而变化,并随机选择购买或不购买,当ω=1时,变成混同均衡状态下的期望收益和均衡策略,当ω=0时,变成分离均衡状态下的期望收益和均衡策略,可以把分离均衡和混同均衡理解为准分离均衡的特殊情况。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表明:消费者是否到农产品专营店购买农产品是双方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博弈的结果。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可能产生多种均衡,其中分离均衡是理想和有效率的均衡。
如果将三种均衡与农产品专营店的不同发展阶段想联系,那么目前的农产品专营店处在混同均衡的状态下,此时农产品专营店作为一种崭新的刚刚建立不久,由于市场运作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市场运作效率很低。同时,由于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的购买风险较大。随着农产品专营店这一零售模式的逐步完善发展,可以近似看成准分离均衡状态下的市场,此时买卖双方的收益和策略随着概率ω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概率ω表示并购市场中“欺骗”的农产品专营店出现的概率,是消费者根据收集的市场信息做出判断的结果,随着监督惩罚机制、认证机制的不断发展,伴随着诚信体系的完善,使得“欺骗”的农产品专营店越来越少,即ω越来越小,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农产品专营店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分离均衡状态下,农产品专营店各种管理运作体制已经完全建立起来,同时,随着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偏好越来越强,高品质农产品专营店逐步彻底取代低质量农产品专营店,这也是农产品专营店发展的目标。当然,此时,高品质与低品质会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下重新界定,新的高低差距仍然存在,买卖双方按照市场运作规律进行操作,就能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最理想和最有效率的均衡。
现阶段,农产品专营店处在发展的初期,相关制度不健全,市场上鱼目混珠,很多农产品专营店质次价高,让消费者望而怯步。从信号博弈的角度看,目前正处在混同均衡向准分离均衡过度的阶段。此时,如果不能采取措施打破混同均衡,同时减小准分离均衡中的ω,是市场逐渐过渡到分离均衡,那么农产品专营店这一新式的将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很可能在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的道路上之前就已经夭折。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首先,如前所述,当(Ph-Vl- C)(Ph-Pl),这正式分离均衡形成的条件之一。因此,通过政策提高C是目前打破混同均衡、形成分离均衡的关键方法之一。
如前所述,C表示农产品专营店的非正常成本,主要包括 “伪装成本”与 “惩罚成本”。通过完善农产品认证机制、提升品牌影响力以及增加专用性资产投资等方式都可以增加“欺骗”的农产品专营店的“伪装成本”;加大对质次价高、欺骗消费者的农产品专营店的打击力度和制裁,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惩罚成本”。其次,市场诚信体系的建设可以减小ω,使得准分离均衡尽量接近乃至最后达到分离均衡,农产品专营店将得到更快发展。最后,提高θ,即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的比例,当然这似乎已经超越了该博弈模型的高度。通过政策支撑,大力扶持高质量农产品专营店,使其数量、规模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在市场中占有足够大的比重,那么即使出现混同均衡,对于消费者和农产品专营店这一零售主体的发展,影响也是比较小的。
参考文献:
[1] Spence, M. Market signali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2] 陈雪凤,徐晓波,徐红梅. 吴江市无公害农产品销售模式[J].江苏农村经济,2007(7): 48-49.
[3] 储宇奇.我国农产品营销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8): 107-108.
[4] 董晓霞,毕翔,胡定寰.中国城市农产品零售市场变迁及其对农户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2): 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