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本科金融经济

本科金融经济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3: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本科金融经济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本科金融经济

篇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本科人才成为当今社会成为最重要也是最紧缺的人才之一,金融本科学生因其数量多在金融教育中受到格外的重视。因此,根据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面临的环境,在对其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的前提下研究改进金融本科教育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面临的理论与市场环境

(一)面临的理论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以银行活动为核心的金融格局,逐渐向以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为核心转化,由此以财务决策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微观金融理论逐渐被大家重视起来。由托宾和马克维茨创建的现资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形成了现代西方金融学的主流学派。

伴随西方金融理论向微观转化的潮流,西方金融教学开始日益重视资产定价、衍生金融工具、货币时间价值等金融经济学的内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的金融本科教育也应该适应这一世界金融理论引领的金融教学方向的趋势,使金融本科教育与金融理论的发展保持一致。

(二)面临的市场环境

1. 国内市场环境

从1994年实行新的金融体制以来,我国的金融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发生了较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及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

市场经济改革之后,我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的“大一统”的金融模式解体,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体系:除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1994年又建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而且出现了大量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和合资银行大量涌入,可以预见:随着入世带来的金融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伴随金融机构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转变,中国的金融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除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做出界定、整顿同业拆借市场、规范货币市场外,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化和上市以及利率的市场化。这些新变化无一不对金融学本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而且要求其要能够紧跟时代特征更新知识。

(2)金融市场趋于成熟

我国金融市场经过20多年的锤炼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以银行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市场为核心的货币市场和以股票债券为主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货币资本市场规模的发展壮大,又带来了筹资方式由间接为主转为直接为主,筹资方式多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工具的不断更新及金融风险的不断加剧。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使金融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要求以往金融本科教育中忽视金融市场理论和实务的传统金融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加入与金融市场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及技术,以使金融本科教育的内容有多元知识的结构。

2. 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

当前,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伴随这种经济发展潮流,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进程明显在加快,经济领域中对单一性金融人才的需求必将减少,从而增加复合性金融人才,即既懂管理又懂金融的人才和既通英语又懂金融的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的金融本科教育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不断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二、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我国金融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曾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做过几次大的调整。20世纪50年代主要强调培养金融战线的领导干部,60-70年代主要培养又红又专的财经工作者,改革开放以后强调为金融系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其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普遍定位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无疑对金融本科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临新时期金融本科的人才市场需求,这个目标定位显然要加以调整。通过对近几年金融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结合国内外金融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当今金融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重点培养通才中的专才”较为合适。理由如下:

1. 以“通才”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过去我国的金融高等教育基本上属于“专才”教育,这种培养模式比较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当前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入世6年来金融业越来越开放,这就要求金融本科教育不能只注重某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既要掌握银行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同时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学生还必须掌握大量的国际金融知识,熟悉和了解国际金融的有关原理和规则。因此,金融本科教育必须以“通才”为主要的培养目标,打造宽厚的基础,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全方位的能力。

2.市场需求状况要求必须强化“专才”教育

市场需求是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而当前各类企业的需求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的金融本科教育在“通才”的基础上必须强化“专才”教育。一个专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的满意程度。当前金融本科生的就业问题存在一种矛盾,一方面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金融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当然这与个别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各类企业的不同特点要求金融本科学生在具备丰富金融知识的同时,要根据本企业的业务特点强化某方面的技能。金融专科生较薄弱的金融基础知识使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更高级别的研究生又因过于侧重理论知识也不适合做具体的金融工作,大量的企业需要的是既有广博的金融知识又在某方面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如金融市场决策,需要金融本科生在具备丰富的知识之后又把“专”的知识学会,在市场决策中专管某项业务,而且决策要正确。所以,我们的金融本科教育仅局限在“通才”培养上还不够,而应该是不论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是“通才中的专才”。

三、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思考

(一)改革并完善金融本科课程设置,以适应新的培养目标定位

无论是何种培养目标定位,都必须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强化或弱化某些教学环节来实现。“通才中的专才”这一金融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课程设置,总体应以“淡化专业课,强化选修课”为思路。专业课可以保证学生掌握本科阶段必需的基础知识,满足本科阶段“通才”教育这一培养目标,选修课则可以保证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满足“专才”这一目标定位。学生毕业后无非两大去向,一是就业,二是考研。基于这种实际,可在金融学专业上设定多个金融方向,并在各方向上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群体,这样来保证所有本科学生在具备一定金融基础知识的“通才”基础上,既满足部分学生就业的“专才”需求,也满足部分考研学生的“专才”需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新的环境需要

1. 结合专业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学后知识又掌握得不牢固,导致“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弊端出现。因此,可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并用的形式教学,如采取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如《国际金融市场》、《银行会计》、《证券投资学》等实际上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运用案例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激发兴趣,运用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校企联系,建立“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注重学历这一社会潮流下,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基本上由硕士或博士组成。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自身的实践能力却不够丰富,具体到微观的业务操作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之后加大学生校外实习的力度,让学生到实际的金融部门去实习,实现“走出去”的方式。这一方式的实现可通过教师与实际金融部门的课题研究,加强与金融企业的联系,以方便本校学生的实习。同时,还要运用“请进来”的方式,定期聘请金融实际部门的专业人士以办讲座、座谈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和简单的实际业务操作。

(三)在适宜的课程中推广双语教学,以强化金融本科学生的外语能力

中国入世带来的金融开放程度的扩大及金融全球化趋势都要求现代的金融本科人才既要掌握大量金融基础知识,又要强化英语和通晓国际金融惯例,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就是在适宜的课程中推广双语教学。目前双语教学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受到重视,但总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一探索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一定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课堂容量确定是否进行双语教学,一般来说,课程难易程度适中,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适宜推广双语教学;二是要注意加强双语授课教师本身的英语及金融理念的修养,某种程度上这是决定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三是要注意双语教学选择的教材应以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这既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跟踪金融理论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理论知识。

(四)积极筹建金融实验室,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为了达到“通才中的专才”这一目标,除了课程设置上在专业课之外加大选修课的份量来体现以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要有配套的金融实验室来体现。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培养方向建立相应的金融实验室,如模拟银行、模拟股市等。又如在模拟银行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会计等理论知识,通过计算机谋求一个职位,模拟银行业务。在这种模拟环境中,学生通过进行业务模拟实践,可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扬等.中国金融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李洪梅等.关于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思考.全国高等院校金融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2006.4.

[3]王学武.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考[J].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8).

[4]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5]曾康霖等.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M].西南财大出版社,1998.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35-02

1 金融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与课程建设情况

金融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随后理论界开始不断地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金融学中的均衡与套利、单期风险配置以及跨期风险配置、最优投资组合、最优消费与投资、证券估值与定价等,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崭新的经济学与金融学交叉性的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前,金融学作为经济学二级学科,其学科体系层次是单薄的,其内容主要是货币银行与经济的关系及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宏观金融学,其研究方法论与当时研究实质经济的方法论相同,以定性的思维推理和描述分析为主,数理与计量分析均以实质产品为研究对象,还未涉及到金融服务与产品,这与当时的经济和金融实践是相符的。以哈里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为标志,现代金融研究在内容上从宏观进入到微观,金融产品本身成为研究对象,方法也上引进了数理分析工具,此后金融学科层次内容和分析方法渐渐丰富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三位金融经济学家,这表明金融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重要的地位。

金融经济学是现代金融的理论核心,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个人与公司)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金融决策行为及其结果,是一门分析金融市场均衡机制的具有较强理论性的金融学专业基础课。金融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是无套利假设和一般经济均衡框架,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在不确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对金融资产定价,其核心理论包括资产定价基本定理,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市场有效性理论、利率期限结构等都是这一框架中的组成部分。根据金融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金融市场的均衡机制,除了研究传统的一般经济均衡框架(竞争均衡机制)外,金融经济学更注重研究无套利均衡机制,这是金融市场特有的均衡机制,因此《金融经济学》既包含一般均衡定价机制的内容,也包含金融市场的特殊均衡机制即无风险套利均衡机制的内容。由此,可以学习和研究金融市场资产定价的两种基本方法:均衡定价法和套利定价法。

金融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是微观金融的基础理论课,为其它相关课程提供分析方法、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是对学生有关微观金融运行逻辑和方法的培训。鉴于金融经济学所涉及内容在微观金融中对金融市场均衡及资产定价研究的方法论、逻辑思维和基本模型的重要性,在金融市场、证券投资和金融工程等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目前国内外大学均将《金融经济学》作为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进行设置,国外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学院等非常重视此课程的教学。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也在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中引进《金融经济学》课程。目前,现代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已形成两条主线,一是针对实质经济运行,主要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的宏观金融,另外就是针对虚拟经济以金融产品和金融投融资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这二者之间有很深的紧密关系,但二者的运行机制越来越呈现差异,因而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具有相对独立性。对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运行机制的研究,需要在理论上确立二者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并对其加以比较,以深刻了解和把握现代金融经济的实际运行。这种对现代金融经济运行分析方法和分析框架的培训和教育,完全应该也可以在本科教育中就开始进行。因此,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精心准备,《金融经济学》课程正式纳入北京林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作为金融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2 金融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于2009年在金融学本科正式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金融经济学》课程内容引起同学们较大的关注和兴趣。在这一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有诸多体会与感受:第一,《金融经济学》课程涉及很多金融定量分析模型的教学内容,如金融资产定价和金融风险识别与计量等,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课堂上的理论介绍外,在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证研究能力培养,这不仅是本课程应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传统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可以使定性的思维和定量的分析有机统一,同时也使得数理思维方法与经济学、金融学的教学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地可操作性地解决金融问题。第二,本科生阶段《金融经济学》涉及大量的数理和计量金融,同学们接受能力欠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此前缺少有关《金融经济学》基本方法和逻辑的训练和培养,在微观经济学中涉及的数学模型方面的知识较少,特别是部分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学习金融经济学时较为困难;第三,由于用很多时间讲授应在此前学习的内容,而占用了本科生本应该学习的更深入的金融经济学的内容;第四,现有课程体系中,微观金融方面仅开设了金融经济学和公司理财两门课程,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微观课程尚未开设,金融经济学难以与其它微观课程形成良性互动,金融经济学作为基础课程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未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为全面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和评估教学效果,我们针对2007级金融专业70名本科生进行了教学情况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析,我们了解这一课程对本科层次学生的教学信息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等,以此评估整体的教学效果,具体情况如下:第一,学生普遍认为授课教师的学术水平与专业知识比较高,认为“较好”或“很好”的超过95%以上。第二,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授课方式较好。超过9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并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和组织教学”方面“较好”或“很好”;9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方面“较好”或“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根据教学情况,主动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方面“较好”或“很好”;第三,学生普遍认为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较高。94%的学生认为“较好”或“很好”;第四,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手段较好;第五,学生普遍认为教师上课表现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是否情绪饱满,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这方面“较好”或“很好”;98%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的仪表和教学态度“较好”或“很好”;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时"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方面“较好”或“很好”;第六,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一般。约有45%的学生认为能够很好理解所学内容,33%的学生认为能够较好理解,17%的学生认为只能一般理解,还有5%的学生认为理解不了;第七,学生肯定教师在课前准备和授课内容安排上所作的努力。96%的学生认为教师备课情况“较好”或“很好”;93%的学生认为在授课内容充实方面为“较好”或“很好”。

除了上述几方面以外,学生认为该课程知识量和信息量较多,希望能结合一定的实例进行深入讲解,对于涉及到数学模型的内容,希望能够有机房提供在电脑上模拟的机会,建议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此课程,并希望能够加强微观经济学教学深度,尤其是在数学模型和理论框架方面,以此为金融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同学们也充分肯定了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认为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微观金融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方法。

3 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建设目标及主要任务

金融经济学本科课程的开设为研究生阶段金融学经济课程开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此课程建设和研究,特别是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在教学上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套既规范合理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在今后的几年中,《金融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后续任务是:

第一,明确课程性质和定位,界定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如何更好地开设本科生的《金融经济学》,明确本科生《金融经济学》课程性质和定位。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专门研究,以此确定本科生《金融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和指导思想,界定《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鉴于本科阶段《金融经济学》教学的基础性,现阶段可以将本科课程内容定位于金融经济学基础理论介绍分析,重点突出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第二,做好教学自评和考核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每学期对课程进行自评,以便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查找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做出总结分析并不断改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以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加大案例课程的比例,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任课教师提高参与业务实践的自觉性;二是增加专项问题研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上可以采取教师引导与师生讨论、学生自问自答相结合的方式,课堂下教师以引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指导查阅参考书目等为主要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编写金融经济学课程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选择和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培育目标的重要步骤,目前还没有适合本科层次使用的《金融经济学》教材。我们按照选用教材、自编讲义、编写教材的步骤完成该课程的教材建设。随着高校对微观金融教学的重视,《金融经济学》的国内版教材和引进教材很多,一些投资学和金融工程教材也有大量的内容与金融经济学相关,这些教材或多或少有些作为本科生教材不适合的地方,如编排体例没有照顾本科生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逻辑的分明和突出,对金融经济学的整体框架和分析方法的介绍不够等。因此,在未来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使用和课件教案使用情况做出分析,将有益的心得、经验和学生所提有价值的建议在编写教材中体现出来。总之,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上我们应坚持教材编写内容与金融实践的变革同步,并具有超前性,注意不断更新,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

第四,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力度,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由于金融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与复杂性,需要建立丰富的资源库供学生学习参考,比如讲义、课件PPT、案例库、习题库、论文素材库、名师讲解视频库等。通过对案例汇编成集,一方面可供教室上课讲解之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课堂讨论和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与实践能力;习题库里的习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难度适中,可以作为教师检验教学成果、学生复习备考之用;论文素材库中的资料作为学生写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参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及写作能力。总之,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扩大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为学生课外自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二)投资学专业与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与联系微观意义上的投资理财活动主要站在政府、企业、个人、非营利组织的角度研究问题,投资学专业教学活动,也是为这些投资主体培养应用人才的。金融即资金的融通,是研究货币资金流通的学科,金融学专业主要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研究问题,主要为金融中介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前者站在金融机构柜台外,后者站在金融机构柜台内,二者是投资与被投资、服务与被服务、营销与被营销的关系,微观管理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从笔者搜集分析近30所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教学方案来看,课程设置基本上以金融投资方向课程为主,与金融学专业课程交集太大,界限也不是十分明显,没有形成显著的投资学专业独立化、个性化学科特色。从投资学专业与金融学专业就业方向来看,投资学专业主要为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投融资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特别是为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输送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投融资管理与投融资咨询专业人才。而金融学专业则主要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与咨询专业技术人才。但大多数院校投资学专业也把为各种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专业人才作为其培养对象,可谓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例如,武汉科技大学2014提交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投资学)设置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全面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投资专门人才,拟为证券、期货、基金、信托、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的投融资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输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投资专门人才。当然,投资与金融的联系在于,从微观来说金融投资是经济主体投资活动与金融机构资金融通活动的交集;金融的本质其实是经营活动资本化的过程,与投资的本质并无区别。

(三)应用型本科投资学专业的特点1.复合性与交叉性。投资学专业是一门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保险学与风险管理等多门学科于一身的复合性与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学科。复合型金融投资人才,既要有经济学基础知识,更要有扎实的专业项目投资知识,既要熟悉宏观的投融资政策背景,又要精通各种投融资的微观技巧。例如,广东商学院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数理分析型、市场营销型、实践应用型相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2.应用性与实践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强调培养目标的应用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训练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应用型本科投资学专业教育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点。3.国际化与地方性。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全球性、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开放,对于金融投资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金融投资意识与操控运营能力十分重要。例如,东北财经大学2014提交的《申请表》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投融资管理专业人才。但对于实业性投资专业人才,适应地方经济的要求则明显重要于国际化的需要。4.创新性与发展性。创新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投资学专业具有注重实用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性特征,同时还具有针对实际问题、面临具体情境、解决具体问题的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发展性特征。5.微观性与营利性。应用型本科投资学专业专门是为企业培养投资管理专业人才,而非培养宏观层面的产业投资规划与管理人才,同时也就具备了显著的追求投资效益的营利性特点。

二、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现资广义地说既包括传统的以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实体性产业为投资对象的实业投资,也包括以证券、期货、外汇、黄金、期权、基金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投资;既包括以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性投资,也包括以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为主体的营利性直接投资,还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非营利性公共(财政)投资,也包括国际投资、房地产投资等特殊领域的投资活动;既包括宏观层面的产业布局、产业投资,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创业投资、项目投资、金融产品投资。近年来,这些领域的投资活动及投资规模持续高速增长,这必然需要大量的投资专业人才。狭义的投资则专指金融性间接投资。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前提也要以投资活动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为前提,并由此规划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方案。投资人才专业能力体现为管理投资活动的应用能力,如图2所示,具体体现为对某一投资项目的分析、评价、规划、决策与效益评估等方面能力。按照具体职业规划,可以是直接投资运营也可是受聘充当投资顾问,发挥投资咨询与策划作用。

笔者分析了已经开设投资学专业和2014年新申报投资学专业的近30所本科院校专业教学方案,如图3所示,约60%院校的投资学专业基本定位于金融投资人才的培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投资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具备……的高级投资管理专门人才。主要学习经济学科和金融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金融学科学研究的方法。[3]结合所列核心课程分析,可以看出,教育部对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侧重于金融投资人才培养。例如,沈阳化工大学2014提交的《申请表》设定的培养目标为:胜任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投资咨询及管理工作。再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14提交的《申请表》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金融单位、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投资业务操作和管理。山西财经大学2014提交的《申请表》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投资实务专业技能与注册金融分析师(CFA)业务技能。如图3所示,30%院校的投资学专业定位于金融投资人才培养,同时兼顾实业投资领域房地产投资专业人才培养。

例如,广州商学院2014提交的《申请表》为:本专业融实物投资、金融投资和其他各类投资于一体……[4];例如,长春光华学院2014提交的《申请表》设定的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处理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国际投资等方面的……面向大中型投资公司、金融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投资管理及相关业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14提交的《申请表》设定的培养目标为:结合注册投资咨询师(RCE)的考试知识要求,按照应用型培养目标在各个模块进行课程修订,已经形成实物投资课程与金融投资课程并重、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协调搭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推进的投资学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另有不足10%院校的投资学专业定位于金融投资方向投资人才培养,同时兼顾公共投资专业人才培养。例如,湖南工业大学2014提交的《申请表》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处理公共投资、项目投资、投资理财等投资实务及资本运作基本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从事公共投资管理、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在专门投资机构从事投资理财咨询服务和投资理财规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湖南农业大学投资学专业建设特色是从经济体生命周期的角度去把握投(融)资理论及实务,并以公共投资(尤其是农村公共投资)的方式与效率作为研究特色。

三、新设投资学专业特色的形成

篇4

二、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分析

(一)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概述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在《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指出,高校应依据自身优势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理工类大学可发展数理金融和方法论特色。经过几年改革,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工科特色,强调金融学与数理方法、工程思维相结合,强调定量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微观金融课程开设的比例,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目前一些理工类大学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主要表现为强调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金融学与工程思维、数理方法的密切结合,以及强调金融实践课程的教学。

(二)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

从辽宁省来看,开设本科金融学专业的9所理工类高校也在进行着课程体系的优化。其中走在前沿的如大连理工大学,依靠学校深厚的理工背景,使金融学和数学密切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量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目前大连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形成逐层推进的包括数理基础、国际化(英语能力)、金融专业知识、金融专业实践和金融专业拓展的五大模块。辽宁工业大学本科金融学专业是新设专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和优化。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金融学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成长创新型、国际视野型和综合应用型金融人才。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将培养重点放在具备优良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专业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实现“经济理论+金融理论+金融投资实务”三位一体,能力结构实现“获取+应用+创新”层次递进,以保证优良的综合业务素质。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目前优化为四个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包括外语必修、计算机、数理分析方法、管理学科基础、法律基础五个子模块,共80学分,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41%,充分符合了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要求,知识结构全面合理。子模块课程依托学校公共基础课平台,逐渐从基础教育必修课程过渡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语必修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金融英语、经济预测与决策(双语)等;计算机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金融电子化等;数理分析方法模块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管理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信用管理概论、企业信用管理等;法律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经济法、国际商法、金融监管学等。此外,学校其他院系和其他专业教师还未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公共选修课,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75学分,由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39%,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66%。由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组成。宏观金融类课程以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为核心展开,包括中央银行学、财政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等,注重金融理论的夯实,微观金融类课程以金融市场学为核心展开,包括金融投资学、投资银行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程、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用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公司金融、资本运营、基金管理、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将根据实际需求,在规定的学分内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风险管理、金融产品等各类业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形成适应性较强的、灵活的专业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36学分,由金融基础技能和实务技能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9%,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32%。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包括统计软件实训、会计模拟实训、社会调查、商务礼仪等,金融实务技能模块包括国际结算实训、保险业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金融投资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2学分,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个模块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2%。具体包括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参加研究性学习项目;参加专业能力竞赛;进行社会调研及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开放性实验;创业实训等。这一模块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经过几年的研讨与改革,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不断地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然而,就目前改革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比改革效果好的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体系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突出,外语必修模块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信贷、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学等课程脱节,双语课程开设不足。其次,数理分析方法模块与计算机模块突出了工科院校特色,但与金融学专业的融合度还不足。第三,专业选修课程虽在更新,但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第四,实践和创新模块比例有增加的空间。结合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并借鉴老牌名校的建设经验,提出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的具体建议。

三、进一步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总体思想

工科院校优化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应立足于本科阶段培养通识人才的大目标,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同时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数理、计算机等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后续可塑性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成长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建议

1.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强调知识结构体系的全面性。在金融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金融正在演化为以电子信息化、系统工程化为特点的现代金融。金融学科的发展特点要求金融人才的培养要强化外语、数学、法律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尤其是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更要突出自身的数理优势。同时,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仅仅通过四年的学习不可能掌握金融专业全部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建设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时注重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高知识综合化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块体现了金融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进一步优化时可以考虑在高年级开设一些与数理、计算机知识融合度更高的选修课程,如金融计量学等。同时提高英语与专业融合度,如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增强学生国际化程度。

2.注重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的平衡,突出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灵活性。金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就是以宏观金融课程为基础,如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培养学生宏观思维和分析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以微观金融类课程为核心,丰富如商业银行经营、金融市场运作、公司金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方向的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经营、评估等实际工作做好铺垫。

篇5

首先从我们熟悉的情况讲起。根据我的观察,国内大学中的学科设置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经济学科设在经济学院,管理学科设在管理学院,像原来的综合性大学,比如北大和复旦都是这种模式;另一种是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同设在一个学院,有的叫经济管理学院,也有叫其他名称的,一个学院中有两个学科,像清华、南大;还有一种是包括东财在内的各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模式,即经济学科分设在数个学院,比如我们这里有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等等。

 

我们在专业设置上跟国外不一样,我们一般设置得比较细,比如我们这儿有旅游专业,管理我们就有好几种。有的是以二级学科,甚至以三级学科为单位,比如金融是二级学科,下面有保险,有的保险也算一个专业,就是三级学科了,非常细。而且,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在学科目录上是人为地分开,比如说,金融财政是应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但是,金融财政中也有理论,而政治经济学中也有应用。

 

这是我们的情况,那么国外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国外的大学情况也很多,我介绍的主要是国外综合性大学的情况。我不想给大家一种印象,国外的大学都是一种模式,实际上有各种各样的模式,但在教育理念上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当然,我所在过的六所学校都是综合性大学。

 

国外的综合性大学内部是有层次的。首先,国外大学内的学院数目远远低于我们。我去过吉林大学,有三四十个学院,非常庞大。即使不是这么大的学校,学院的设置也是非常之多。国外的情况不一样。一个层次是叫做文理学院,基本上包括了我们所说的基础学科,有三大部分:一个是自然科学,就是我们所说的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第二部分是社会科学,经济、政治、社会、心理;第三部分是人文科学,即我们通常说的文、史、哲。通常这三部分放在一起,构成了文理学院。

 

我之所以讲这个,是为了由此来看清楚经济学的位置: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文理学院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它通常是面对本科生的最主要的学院,甚至是惟一的学院,比如在哈佛、耶鲁。如果你被哈佛大学本科录取,你只能到文理学院。假如你将来想读管理,学MBA,那么本科时你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在文理学院,你可以选择经济学为专业。但是也有一些学校,比如我现在所在的伯克利加州大学,本科也招一些学管理的学生,但数量不多。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但大致差不多。还有一个就是关于本科金融专业,据我所知,宾州大学的本科是有金融专业的,但其他的著名大学的本科并没有金融专业,它是涵盖在经济学专业中的。

 

第二条,文理学院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理学院是培养博士的最主要学院。其他的学院也培养博士,但是数量远远不如文理学院。这很自然,因为文理学院覆盖的学科主要是基础学科。其他的学院有一个名称,叫做职业学院(professionalschool)其中包括工学、化学、医学、法学、管理、新闻,其中管理又包括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这些就比较实用,要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说力学是物理里边的,但要研究盖房子,就是一个工程问题。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里边,但是具体管理一个企业,那就是管理学。也就是说,这里边有一个基础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差别。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职业学院多数是研究生院,不面对本科生。工学比较特殊,既招本科生也收研究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商学院,像芝加哥、斯坦福的,干脆叫做GraduateSchoolofBusiness(商学研究院)名称上就规定了是研究生院,有点像我们这里的MBA学院,没有本科生。这就是国外综合性大学的情况。国外的综合性大学,一般是设立经济系和管理学院,不设立单独的经济学院,经济系通常设在文理学院中,属于社会科学部。当然也有学校把经济系设在管理学院内,像普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美国没有教育部规定,一定要设在哪里,但通常是经济系在文理学院。虽然叫经济系,但它覆盖的领域非常广泛,像我学习工作过的几所大学,它包括了我们所说的所有二级学科,财政、金融、货币银行,宏观、微观、区域经济等。有意思的是,虽然概括得非常广泛,但是系的下面不设教研室,所有的教授在一起,这个很重要。虽然经济学科内部有很多分支,并不人为地把他们分到其中的一个,呆会儿在讲到博士生的培养时,我们会发现确实有好处。

 

以上是经济系的情况,下面我介绍一下管理学院的情况。管理学院有时也叫商学院,管理学院下设组(roup)有时也叫系。用我们国内的话说,文理学院下面的系是实体管理学院是实体但管理学院下面的组或系不是实体。主要的组包括有会计、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公司战略、人力资源、运筹和管理科学、管理信息系统、金融、经济(economy等。这些是共同的,有的学校有一些特舰比如网络跟国内的情况相比,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点,虽然管理学院设经济组,但通常经济组较小,教管理经济学等一些服务性的课程。因此,通常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力量在经济系。

 

再一点,我们会发现,国内管理学院,尤其是原工科院校的管理学院,是由这里说的运筹和管理科学(国内叫做管理工程与科学)发展而来。很多工科院校的管理学院,是在1985年成立的,核心的师资原来是研究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后来就形成了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个一级学科,是工科背景。还有管理信息系统,在工科院校是很强的。相比之下,公司战略、组织行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金融、经济就比较弱,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跟许多搞管理学的人,以前是由工程转过来有关系。当然在我们这里,情况很不同,因为我们原来的背景是财经院校。

 

这跟国外的情况很不一样。国外的管理学院,公司战略、组织行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金融等等与工程关系都不大,相反,与经济学和心理学关系非常密切。

 

上个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有一位是心理学家①心理学在国外是一个很大的学科,很多本科生选择心理学为主修。在我国,由于过去跟随苏联,只有教育心理学,设在师范大学,一般的心理学是受批判的。在某种意义上,国外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中的学科受经济学、心理学影响大,受工程的影响小。国内偏重运筹学、控制论,跟工程有关。在清华、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我猜想大连理工大学,都是这样。特别要指出的是金融学(finance)的定义。首先,它是经济学科的一部分,这一点国内外是一致的。金融学虽然有很多特殊的工具和方法,但它是研究经济中的一个市场一金融市场。当然它跟别的市场不太一样,比如它允许卖空,一般商品是不允许的。金融是许多人很热衷的领域但对金融学的理解国内外差异很大。

 

什么是金融,为何国内外差别如此大?原因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来我们所说的金融包括货币银行学(moneyandbanldng)。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黄达是中国金融学会会长,是研究货币银行学的权威。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五道口”研究的是货币银行学。还有一部分叫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finance),改革开放以后国际贸易变得很重要,其中有外汇结算问题、汇率问题。这两块在计划经济下就被定义为金融,我们的大部分金融的师资、教科书都是关于这两方面的,这跟我们的体制有关系。这两块在国外不被称为finance,但我们翻译成“金融”。这两部分都是比较宏观的,可称“宏观金融”,在这里我打了一个引号,就是说我并不认为它是一个领域。货币银行学在国外称为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是国际经济学的一部分。我在国外遇到过一些中国留学生,他说他在五道口是学金融的,美国人认为在他的成绩单上,找不到可以称作finance的课程。在美国,finance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称为corporatefinance(公司金融),还有一部分是资产定价(assetpricing),企业及证券或衍生物在市场上的价格如何确定,以及由此导出的投资决策。他们所指的金融是指研究金融市场中的问题,都是微观的。90年代初期以前所有国内研究金融的是研究宏观金融。90年代以后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我们有了证券市场,公司企业有了自主权,出现了融资问题,因此,现实生活中对“微观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大。

 

还有一个误解我们认为学金融就是去金融部门,比如证券公司工作。不错,在美国是有一部分学金融的人去华尔街,但更多的人还是去公司,公司金融相当重要。公司金融包括融资、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等等。

 

我们是处在一个转轨时期,从供给方讲,在金融方面,学校专业设置、教科书,百分之八九十是货币银行、国际金融。另一方面,从市场需求讲,事实上,一个国家需要研究货币银行、货币政策的人是很少的,绝大多数市场需求是微观金融。那么金融在管理学院和经济系之间是如何设置的呢?经济系是一定有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方向的,也就是宏观金融;同时往往也会有微观金融领域,但不一定,有的学校就没有。在管理学院,一定有金融组或金融系,这是因为任何一个MBA的学生,公司金融、资产定价、投资学都是必修课,但通常管理学院只有微观金融,没有宏观金融。

 

国内金融比较热,有些学校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是分设的,经常会出现争金融这个专业的“产权”,因为这个产权有价值,既可以办班创收,又可以招好学生。在过渡期间,有些重复建设也许并不是坏事,因为在微观金融方面市场需求缺口很大。接下来介绍一下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我们财经大学办管理学,许多教授有经济学背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许多工科院校,管理学是从管理科学与工程转过来的。事实上,过去一二十年经济学与管理学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物理和工程、理科和工科的关系。举几个例子,如市场营销中非常重要的定价策略非常得益于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这都是微观经济学在近二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运用组织经济学和激励理论来分析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CEO的积极性。会计过去被认为是一个很死板的领域就是记账,现在会计学前沿受到信息经济学的很大影响,因为会计本身是一个信息累加的过程,你需要用比较少的数字来反映公司的业绩、成本。现在有了安然的事情,我们可以发现,会计信息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怎样防止假信息,减少假信息造成的成本有很多的经济学道理。最后公司战略管理学很大程度上是博弈论和产业组织管理的延伸。我们这儿有一个产业和商业组织研究中心,把产业和商业放在一起是很有道理的,博弈论的方法、产业组织的方法可以延伸到公司战略中去。大家知道,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①是哈佛商学院公司战略管理学专家,他是哈佛的经济学博士。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学确实深受经济学的影响。所以,管理学院受经济学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受工程的影响。

 

篇6

1、金融学和经济学在将来就业上几乎是没有啥区别的。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相对更细化的领域专业分支。

2、本科的学习中,经济学相对更宏观,偏重宏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而金融学则更多偏重于实际金融产品,金融行业的分析和学习。

3、如:经济学专业本科会对宏微观经济学分等级学习,不断深入,介绍经济领域的背景和理论。而金融学专业更多分析金融机构,金融企业,中央银行等经济运行主题以及金融市场的规律分析。

4、但从根本上,二者都是对经济问题的分析,都归属于经济学学习,内容本质差别不大,只是研究方向不同。研究生之后会更加细化。且两个对数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要求都基本相同。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1从金融企业校园招聘条件看人才需求

2017年长沙银行校园招聘启事招聘条件:全国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院校2017届毕业生,年龄在24周岁以下,需在2017年7月份之前毕业,大学英语过四级,且报到时取得国家认可的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和学位证。吃苦耐劳,服从岗位安排。遵纪守法、品德端正、身体健康、有较强事业心、较强沟通能力,具备合作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招聘流程:七所高校校园宣讲(其中湖南包括: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现场初面笔试网上人才测评面试体检录取。笔试环节考试内容主要为能力测试和素质能力,其中能力测试包括综合能力测试、职业基本知识测试、英语能力测试。通用素质能力包括个性测试。建行还有一个独特的考试模块———知觉与速度。不能参加现场初面的应聘者需上传视频简历。个性视频要求现场录制时长约2分钟的自我介绍,要求画质清晰,能展现个人整体形象。个人简历除包含最基本的个人信息外,还需包括裸高、体重、个人特长(特指取得国家级证书的专长)、家庭成员等信息。从银行招聘的条件,我们可以分析出银行机构对本科层次用人的具体要求。

1.1知识要求方面

英语要求明确,要过英语四级证,并在笔试中有专门的英语测试模块。大学里所有专业课程都要合格(才能取得毕业证)。从笔试内容看,经济、金融、会计、法律、管理、时政、银行发展史、计算机,都是考试内容。其中又以经济学、金融学、会计的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

1.2能力要求方面

要求具备行政职业能力、银行职业基本能力、英语听说能力。面试中对能力的要求更广泛,言谈举止、对问题的把握都是考核范围。面试中的专业题多为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两难问题或实际操作流程问题。这要求应聘的学生除了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能灵活恰当的处理一些部门协调、客户服务等问题。

1.3素质要求方面

招聘条件中明文要求“吃苦耐劳,服从岗位安排。遵纪守法、品德端正、身体健康、有较强事业心、较强沟通能力,具备合作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这对应聘人员提出了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首先,金融企业工作压力大、精细化程度高,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点多面广、人少事杂、头绪多、任务重、责任大、临时情况多,如果仅仅停留在按部就班日常处理上,很难保证各项经营管理目标的圆满实现,它需要银行员工的真诚努力和奉献。其次,银行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诚信意识。银行从本质上讲是信用中介,每天与资金打交道,是靠信用买卖货币。因此,诚信是银行的生命线。作为银行的一名员工,作为金融产品的直接经营者,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应用型本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应用型本科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随着时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量大增,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各行业急需的“高级蓝领”。就金融行业来看,从业人员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2014年从业人数达566.3万,人员增速也一改2011年到2013年的低迷,达到5.28%的增速。从本地区来看,长沙以及武汉已被列入计划,将建设成为国家级区域性金融中心,为此湖南湖北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需培养大量金融人才做支撑。但企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专业化的,我们不可能在大学四年里培养出金融通才,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大胆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争取最大限度强化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课程结构,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优势,结合个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课程体系。图1金融业从业人员(2006~2014年)

2.1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定位培养目标

从本科生毕业就业的去向反向溯源思考,全面提高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和专业基础技能的训练,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方向以及业务热点,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断调整,力求使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界定更明晰。

2.2调整金融专业的课程结构和体系

金融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应以职业应用为目的,加大素质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比重。如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可选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推广的系列课程,包含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六大能力模块。这些能力是人最基本的能力,是职业能力形成和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它处在最底层,最宽厚。是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从上文中银行招聘条件中对职员的素质要求来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内容是高度符合金融企业用人需求的。此外,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英语应用的需求在职场中大大增加。应该在大学英语后继续开设金融英语课程,并重点加强英语四级的考试通过率。互联网金融在近十年里迅速发展,对“金融+互联网”这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传统金融行业自身也纷纷加入互联网,除了传统业务上网,更发展了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这对我们的金融专业课程调整提出了新要求,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增加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十分必要。精通互联网、数据挖掘的人才能在金融产品大数据分析等岗位有出色表现。金融产品营销类的课程也应加强。如金融产品营销岗位需要掌握同时具备金融产品专业知识和营销学基础知识。现在金融企业中营销类岗位多由有销售经验的“外行”经过短期的针对性产品知识培训而来,或是在金融企业中挑选营销潜质较好、业绩较好的金融专业人员来担任金融产品营销管理。

2.3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

“临场”能力金融行业源于自身业务的严谨性、保密性以及对人才需求的严苛标准,较难在重点岗位实施深度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但在金融产品推广方面还是可以接受实习并提供培训的。如保险行业现已取消保险行业从业资格的考试,这并非意味着入行门槛的降低,反而会逐步提高人才准入的学历至本科,缩小专业范围要求至经济、金融、营销等专业。金融本科生正是特别符合这一要求的招聘对象。因此我们要加大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必要的资金投入,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鼓励、资助,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走向企业的起点和摇篮。

2.4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高水平金融专业人才,充实师资力量,同时对现有教师制定培训计划,鼓励外出进修、参加行业学术会议、继续攻读学位、加强科研。引进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金融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不但可以满足对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对教师们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培训,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使学生老师都能及时了解行业和市场的最新变化。

3结语

金融是经济的主动脉,是国民经济的枢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市场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加强,国家将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应用型本科大学有责任有义务来思考和实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更贴近企业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旭霞.金融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4,(4).

篇8

国际金融这门本科课程是以国际金融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促进一国国际收支均衡的金融学科。该课程是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的基础课程,在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其先导课程一般会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由于专业的差别,其后续课程会随之有所差异。开设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了解和对国家国际金融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一、国际金融本科课程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差距

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而目前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课程教学又以本课程为体系形成实践教学要求,在国际金融教学领域普遍存在脱离金融工作实际情况,强调课程为主,割裂课程间联系,最终脱离实践的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主导地位,教与学内容的取舍、实施的方式、实际运作中的控制权、效果的评定等,几乎都是由教师决定的。虽然近年来高校特别是本科高校在教学工作中比较关注理论性和创新性的知识,但教学环境偏于理想状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企业运作整体真实情况的了解,在进入社会之初,普遍存在不适应的情况。为此,不少高校采取到企业实习的形式,然而受学制和实习岗位限制,学生难以了解金融工作的全貌,实效并不明显。此外,在国际金融本科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抑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体系有待完善

从该门课程的教材来看,虽然教材数目种类林林总总,但很少有教材能够既满足教学内容组织具有系统逻辑性、表述准确而精炼的要求,又能满足宏观微观内容构造合理,知识点有所延伸的要求。此外,国际金融是一个变化非常快的鲜活领域,在这个领域内,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光靠一本教材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过程中,国际金融变化日新月异,国际金融教科书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对教材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继续吸收和理解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发展,并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有效合适的方法传递给学生。

2、应用性的内容讲述不够

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国际金融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满足实践和创新型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宗旨。如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各国货币汇率变化无常且波动幅度在进一步加剧。我国的人民币与外币的汇率也经常大幅度变化,且自2011年底以来出现了“双向”波动的趋势。汇率波动趋势的变化和波动幅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进出口企业的贸易业务往来,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和管理难度。特别是当世界经济和市场一体化到来,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步伐不断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步伐也将进一步推进。在此背景下,进出口企业和金融机构如何规避外汇风险,进行外汇保值操作,将成为这些企业和机构面临的严峻问题。但现行的《国际金融》教材对于外汇保值和外汇风险防范这些内容,绝大多数分散在“外汇业务”与“外汇风险”两章中,而且教材中关于这两部分的内容重点并不突出。内容不集中,结构不紧凑是现行《国际金融》教材的通病。除此以外,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外债管理等章节的内容则相当陈旧,与当前的国际金融与国内金融实际脱钩严重。国际金融实际领域的千变万化与《国际金融》教材的相对落后与陈旧矛盾突出。

3、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学习国际金融本科课程必须同时具备文科和理科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注重研究国际金融领域内诸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规律。通过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提高对开放的经济体系的理解程度,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储备、外汇汇率、外汇业务、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能掌握国际投资和融资,外汇市场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防止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方法,并在实际业务中使用这些技能和方法;了解和掌握涉外金融政策和方针法规,并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加以执行。通过对国际金融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集实践与创新能力于一体的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的高素质精英型人才。

在本科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迫切希望增加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但在涉及到实践内容的国际金融热点问题分析和案例讨论中,却发现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国际金融形势,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我们要积极探索和改进的方向。

二、整合国际金融教学内容,衔接本科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精神,结合国际金融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应用型本科金融人才培养必须是以理论支撑的、具有实践性和验证性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这种人才的能力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性思维和态度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结合实践对国际金融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开放经济大背景下了解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因而在授课内容方面应该进行适当调整,可以适当增加教材中很少涉及到的热点问题,比如说近期的欧债危机的新进展,美国的QE3,“财政悬崖”,中国的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短期内大量“热钱”的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同时,还应当增加学生易混淆的点:如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计算,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原则,本币升值与贬值等内容。当然《国际金融》教材有一部分内容是需要删减的,比如说太过艰深的理论知识和一些衍生金融产品的计算,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货币评价理论国际结算、国际融资和国际金融市场等理论内容。此外,应避免与其他学科内容重复,比如与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结算以及国际投资学和货币银行学等重合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只需与前面内容进行整合贯穿即可。

1、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用鲜活的资讯充实教学

国际金融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作为专职任课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的理论视野,提升学术水平,以最大的责任心和敏感度捕捉学科前沿动态和资讯,对国际金融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理论和实践的完善程度,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紧跟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状况潮流形势。特别是要在加强教材、教辅资料的建设,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数据收集和使用互联网的同时,重点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了解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思路、新问题和新趋势,并及时纳入教学。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授课内容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高校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是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此外,大量的多媒体教学文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在屏幕上,非常适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国际金融的新理论、新发展。因此,国际金融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加深学生的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三、运用案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实践

案例教学是增强课程应用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利器。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但案例教学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在案例教学的稍后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既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可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还要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升华。

在国际金融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案例,并要求教师也是学生。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教师也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

四、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国际金融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设计必须突出自己的实践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培训并重。目前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训进行。

1、校内模拟实验

校内模拟实验室内可以建立外汇交易、国际结算和国际金融实战演练中心三个模拟教学系统,外汇交易模拟教学系统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外汇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和外汇虚盘模拟交易,计算盈亏情况并查询结果,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加强学生对外汇知识的理解,使其熟悉外汇交易流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通过国际结算系统的实际操作,可以使学生完全掌握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全部业务流程,熟练处理各类业务面函和账务凭证,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加深对国际结算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国际金融实战演练中心的功能,一是对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流程模拟:采用国际业务流程软件模拟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整体流程,包括数据录入、单据编制、单据审核审批,让学生熟悉国际结算的过程,了解国际贸易融资如国际保理、福费廷业务的操作规范和优缺点。二是涉外信托理财产品和国际投资产品的研发,可借鉴保险软件的搭配和开发原理,为银行和客户个性化设计涉外理财信托产品,对产品进行优劣势分析,并通过选取客户相关定量和定性指标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依据指标分析结果,开发设计满足不同客户群的涉外理财信托产品,为金融机构研发设计产品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三是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和风险分析研究:收集相关短期资本流动的横截面数据和纵向数据,并进行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然后进行筛选,验证指标有效性后,选取相关系数高的指标建立短期资本流动风险预警模型,以期建立短期资本流动监测系统,通过模型的验证分析,给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风险进行监控的政策建议。

2、校外实训

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教学计划,开展校外培训计划,结合教学目标,参与相关企业和机构开展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或具体的业务操作,其目的是实现深度的专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校外实训是课堂的延伸和衔接,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外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国际金融课程整体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解决学生实训、实习难题。而通过理论基础和实践体系的学习,可锻造出与就业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治辉: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1(8).

[2] 王全意、邱冬阳:对国际金融教材的比较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1).

篇9

金融数学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结合了金融学与数学,它以经济为背景,以数学为工具,以金融为例证,即服从于经济的应用数学即这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我国金融本科高等教育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在90年代初初具规模,92年更是繁荣扩大时期,各类院校争相设立。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数学专业的研究及应用也多了起来。96年我国将其与金融工程以及金融管理一并列为国家九五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03年中科院系统“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这无疑共同促进了我国金融数学学科的快速发展。以上种种足以彰显国家对这个领域的极端重视。

但是,这门应用性极强的基础学科涉及了基础数学和现代数学的高等知识,在某些地区,以西部地区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存在着很多空白。如何进行完善教学,培养金融数学兼备的优秀人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金融数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以西部地区的本科院校为例,金融数学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存在着诸多不足:教学资源投入有限;实验室经费缺乏,甚至有些没有建设实验室;师资力量不足、质量低下,严重缺少硕士学位教师等等。无疑与发达地区再加上是老牌院校相较之下,差距可见一斑。

(二)区域劣势。

前已叙及,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还是很迅速的,但是,地西部区域差异现状我们有目共睹,东部地区人才聚集,金融发达,研究所比比皆是;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劣势,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难与东部相较量。

(三)实践技能薄弱。

在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本科院校倾向于为祖国培养合适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加强实践技能是举足轻重的环节。但是,大部分的由原有院校升级的新建本科院校传统教育痕迹颇多,教学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重视灌输专业知识,而轻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训练,导致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上缺乏动手、实践和思考、自学的能力,难以与社会需求接轨。

(四)专业指导思想无科学定位。

既然在不发达的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建设本科院校,其宗旨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人才。但是,这些学校中的不少盲目与老牌院校攀比,致力于建设一流大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迷失了目标,明显脱离学校的实际情况,这显然不是一蹴而就那么简单的。

三、金融数学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以及关于人才培养的研究

(一)课程体系。

在不发达地区更要注重必须以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全面的理论武装该专业学生的头脑,以实践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解决常见金融问题的能力,以应社会之需。前人的探索和实践业已具体形成四个教学环节:现代金融市场概论——介绍金融工程涉及的基本概念、方法与工具,培养学生金融意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理论——介绍金融数学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对冲原理、求解方法;金融工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金融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实习环节,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提升本科生的就业率。

(二)教材建设。

篇10

1.注重通识教育。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追求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强调通识性基础知识和专业性理论基础并重,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创新等方面综合品质的培养,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例如,美国印弟安那大学凯利商学院制订的金融学本科教学计划侧重于对本科生各方面知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对通识性基础知识的兴趣,使得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自然、人文、艺术等各门类科学的突出贡献,理解国际、国内、政治、社会、经济的环境对公司运作的影响。

2.注重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注重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如日本一桥大学和九州大学以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为战略目标,英国大学教育则奉行全球化的人才观念,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罗德经济管理学院强调与国际市场实践结合的方式等。

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注重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学生需要熟悉专业外的知识与技术,强调本人知识和能力的增加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有机结合。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对包括金融学在内各个专业的共同培养目标是:“通过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般要求和管理学院的课程相结合,使本科生学会科学技术和管理技能的独特结合,并能够胜任当今技术密集的商界中的顶尖工作。”

4.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本科金融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西方许多顶级名校在培养本科金融人才方面,往往根据社会需求的内容和特点来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把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作为教育工作的实际考核标准。许多高校注重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课程。如英国牛津大学设置了金融就业关系、中央管制与转型经济、社会科学统计方法等课程;威尔士波戈尔大学商学院的银行与金融学专业设置了银行发展战略与业绩、模拟金融数据、投资与私人银行业等课程。

二、发达国家金融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特点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大多数西方国家大学(尤其要英美国家在大学)的教学计划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它们认为学生不仅应该谙熟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美国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通识教育课程、公共核心课程、金融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选修课程所构成。这些学校注重新生通识类知识的积累,在大一至大二的课程中,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兴趣跨学科选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课程,此类课程学分所占比重高达20%~30%。以麻省理工学院此类一流大学金融专业的本科课程为例,金融专业学生需首先修完微积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核心课程,才继续学习公共核心课程和金融学专业课程。与广泛的选修课程相比,其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则显得少而精,其比例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但是,其选修课程也并非随意设置,有大量关注金融学研究前沿、反映金融市场变化、贴近金融类岗位需求特征、培养学生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的选修课程可供学生选择,有利于金融专业学生拓宽专业视野、激发创新思维、适应市场节奏。

2.更注重微观领域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国内本科金融学教育不同,国外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微观金融为主,如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工程、金融衍生工具等,而诸如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课程并不占主流,而且学生从大三才开始进行系统的专业领域学习。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为了加强金融学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专门开设了金融管理案例课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一改系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开设了诸如金融市场实践、东亚商务等金融实验课程;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为了培养投资领域的实务类人才,专门开设了风险资本、证券投资基金、资本运作等课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特色专业课程包括日本金融系统、证券市场交易、固定收入模型与方法、投资心理学、风险评估与管理等;耶鲁大学则设有竞争策略、计划评估、税收和商业策略、私募证券投资、金融状态分析等课程。

篇11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日益发展的金融业不仅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上升,而且对金融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果出现:一方面,国内许多金融机构面临金融专业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有相当一批金融学专业毕业却面临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满足金融部门的需要。

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其教学体系息息相关,教学体系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体系问题突出,主要体现为,在金融学教学中,盲目采用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没有过多考虑自身的教学条件及环境、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没有很好体现出其办学目标和突出地方院校的特色,在金融人才培养上脱离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培养人才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金融,那么,如何改革其教学体系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陷

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教材的选择无统一规划而是由任课教师个人选择教材。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偏重于宏观金融的教学,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这样不仅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而且由于课程的理论较多,导致人才培养上仍然延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知识传授方法。这种只注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的教学方式,忽视了金融学专业的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结果,脱离了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本科专业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的目标。

(二)课程内容少而陈旧

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丰富性和新颖性,且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很难适应新时代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教师上课参考书籍少,一般一门课一本书,教师上课内容涉及面窄,学生掌握的知识浅浮。

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少,往往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设置,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充分反映金融学前沿理论的进展。

(三)教学方法单一

金融学专业教学方法落后,主要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教学和实际调研等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培养。同时,考核方式仍以死记硬背的“记忆性”考核为主,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学设施不足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教育经费紧张,金融专业教学的硬、软件设施建设往往无能顾及,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教学设施差,不仅不能顺利地开展模拟教学,而且不能进行产学研结合。

同时,由于自身知名度不大,很难与校外的金融机构签署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五)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培养能力的决定因素,而要培养出应用型金融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应用型的教学团队。而新建本科院校中金融学专业教师一部分从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另一部分来源于升本前的教师,其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表现为:(1)金融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欠缺,如教师们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不完善;(2)金融专业师资力量不强,如不少教金融学的教师是非金融专业出身的,导致教师本身对金融学研究不深;(3)教师任课随意性大,上课课程跨度宽,教师自己对所任课程钻研不够;(4)缺乏“双师型”教师。

二、基于应用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设计

(一)以行业为导向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应本着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实践教学,以满足行业需要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能及时调整课程体系。

1.对于课程的总体设计应该是基础适度,强化实践课程

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深度、学时比例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能够根据行业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最新趋势进行及时调整,以缩小行业技能需要与学校教学之间的差距。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使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内容上与行业发展实际紧密相连,突出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要体现层次性、系统性,突出应用性

在公共基础课中,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或了解相关的金融软件,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金融业国际化、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公共选修课既要体现专业的延伸性和学科的交叉性,又要注重与学生就业的相关性。例如为提高学生的沟通谈判能力可开设金融公关、银行营销等课程使学生处理金融业务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要强化专业方向,突出前沿性。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应紧跟未来经济、金融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及时增加新的内容,开设新的专业课程,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合理调整宏、微观金融课程比例,增加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投资理财能力和业务操作技能的课程。专业选修课可根据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方向,采用“模块化”的方式设置。加强课堂外教学内容建设,例如对现实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可邀请金融业的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出发点,可分为课程专项基本操作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和实习等部分。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以传统的“以教室为场地、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金融业发展需要,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多元化教学手段和开放型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方法由传授知识型转变为培养能力型,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不同的教学形式,如理论课较强的专业课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证券投资学、金融期货实务、外汇交易等金融投资课程)可采取模拟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多种专业软件工具开展金融统计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可采用任务教学和项目教学。例如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教研项目,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特定的实践调研活动。采用任务教学和项目教学法,教师要有计划地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要激励、支持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主持科研项目。

(三)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重,不仅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使他们具备适用的金融业务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角度、多渠道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得教学内容立足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衔接性与实用性,体现时效性与针对性,即要紧随金融业的发展,及时把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引入教学内容。

做好教材建设规划,精心选用优秀教材,完善教材信息跟踪与评价机制,逐步完成与课程配套的教材、参考教材、实验指导书、题库等资料的建设,从源头上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果。健全考评机制,规范教学行为,调动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造就一支治学严谨、结构合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

1.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启动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公开招聘高学历优秀人才、鼓励教师进修、访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优化教师结构,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2.建立教学科研专项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申报重点科研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3.通过与地方金融业及其他相关行业横向交流的途径,鼓励教师到金融机构或相关企业从事项目研究或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可聘请地方金融机构或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或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开展实务、实训和专题讲座。

4.加大教学团队的培养力度,整合教师力量,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结构优化,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五)加强教学设施建设

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建设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业务的模拟操作实验室,及配置相应的模拟实验软件,用于教学、科研、实践教学。同时,争取与地方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建立密切联系,通过签署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实现资源共享。

三、结论

改善金融专业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有助于其教学体系的建设,可有效促进金融学专业学生操作技能、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建立一套能使教学目标与行业对金融人才需求相一致的教学体系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需要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机构及相关企业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史瑛.从金融产业发展看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新乡学院学报,2009(05).

[2]刘明显.地方性财经院校金融学教学改革探讨[J].市场论坛,2008(10).

篇12

【Abstract】Based on the author?蒺s teaching practices, this article probe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 undergraduates of applied international trade. It starts with an explanation of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guidelines. Then, it carries out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ontents of the mainstream textbooks in China. Finally it deliberates on how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ontent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should highlight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nable students to familiarize the financial practice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reflect regional features.

【Key words】applied undergraduat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finance; teaching content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4-02

《国际金融》是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包括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内容广泛,信息量大,专业性强。在《国际金融》的教学中,为达到“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如何设计和取舍教学内容,是值得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

一、《国际金融》教学的指导思路与目标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把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三种:研究型大学以理论创新为己任,培养的是“理论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侧重于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是“实务技能型”人才;而教学型本科院校大都突出“应用型”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的是培养“理论应用型”人才。基于这样的分析,对于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学生而言,《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总体指导思路应该有如下三点:

1.《国际金融》教学应有意识地体现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这是在教学中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在经常项目占国际收支绝大比重的时候,国际收支几乎等同于贸易收支,当时的国际金融还没有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是从属于国际贸易的一个内容。国际贸易需要有国际间的金融运作才能完成;反过来,国际金融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国际投资、国际投机、国际借贷规模的逐渐增加,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越来越有其独立的规律性,国际金融也不再是国际贸易的附属而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与国际贸易一道,共同构成了国际经济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一直要强调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联系,以避免学生在学完了国际金融之后,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国际金融,弄不清贸易和金融之间的密切关系。

2.《国际金融》教学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又要避免纯理论性。在教学实践中,国际金融理论授课的分寸最不容易把握。研究型大学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可以把大量的课时用于对纯理论的研讨,高职院校以掌握实务为教学目的,国际金融的理论学习仅满足够用就行。应用型本科国际金融理论部分的教学应介于这两者之间,理论的教学应该要求“扎实”,即理论的科学性准确、实在,但是不要求过深。具体来说,对于一些常用的国际金融理论,学生能够掌握这个理论的假设前提、数理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并能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就可以了。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数理模型的详细推导、构成学派等等,就适可而止。应该着重于这些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1]

3.《国际金融》的实务教学要以透彻理解原理为基础,以熟练掌握为目的。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精神,在应用型本科的《国际金融》教学中,要特别突出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并结合实践,灵活应用国际金融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对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金融实务,特别是金融衍生交易,教师要分析透彻,使学生首先能从原理上理解清楚,继而就需要借助仿真系统进行大量的实训,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至于衍生工具中的很多理论模型则可浅尝即止。

按照上述教学指导思路,应用型国贸本科《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能独立分析和解释国际经济中发生的现实问题;理解并熟悉常用的国际金融实务,能满足国际贸易业务中报价核算、经营风险防范、投融资安排等业务的需要,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现行《国际金融》教材教学内容评述

和欧美的教学方式不同,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往往是由所采用的教材限定的。国内目前影响较大且较为流行的《国际金融》教材主要有四种:一是姜波克编著的《国际金融新编》,二是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三是易纲、张磊合著的《国际金融》,四是刘舒年、温晓芳主编的《国际金融》(第四版)。这些教材已多次再版或修订,各具特色,是众多国际金融教材中的精品。

姜波克的《国际金融新编》,确定了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和经济可持续增长(长期)条件下的外部平衡,主要工作变量是汇率。内容包括国际储备和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中国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相互冲突的根源问题、次贷危机问题,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年来的新变化等问题。该教材的最新版又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核心变量汇率为工具,构建了中国内部均衡条件下外部平衡的系列调节模型[2],是一部很不错的金融理论教材。但由于理论过深又缺乏实务,显然很不适合应用型国贸本科的国际金融教学。

陈雨露从应用经济学视角出发、按照“本土化”要求编写的《国际金融》,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兼顾理论与实务。但其中的“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与国贸专业的《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管理》等课程中的许多内容有重复,加之理论部分也不够简明,以及课时数的约束,该书也不是应用型本科的理想教材,但不排除选用。

易纲、张磊合著的《国际金融》分为宏观篇、微观篇、市场篇和体制与政策篇。全书论述严谨、全面,并能结合中国的实践。但学生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数学水平,且需要80个课时以上,因此也不适合应用型的教学。

刘舒年、温晓芳主编的《国际金融》(第四版)以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基本业务、基本技能为主线,密切结合对外经贸实际,深入分析与贸易有关的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衍生金融工具、国际融资等内容。[3] 理论简明,实务全面,是国际商务师考试的指定教材。笔者认为,该教材最适合应用型本科教学。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每个学校会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使用时还应根据教学实际增减内容。

综上所述,上好《国际金融》这门课程,首先寄望于有一本适合的教材。尽管国际金融的教材汗牛充栋,但适合于某一特定学校教学需求的教材可能不多。因此,鼓励任课老师积极总结教学经验,编写出符合所在学校教学要求、体现其教学特色及地域经济需求的教材,意义重大。

三、《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优化

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金融》授课大都设计为40个课时左右。我校前几年主要使用刘舒年和陈雨露的教材。通过几年的教学积累,我们将应本国贸《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并编写了教材,基本满足了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教学需要。按照上述的教学指导思路,笔者将《国际金融》授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设计如下:

1.外汇和汇率 在搞懂外汇、汇率、标价法这些入门概念后,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影响汇率的主要几个经济因素以及汇率对经济的影响这两方面,这是国际金融分析的基本功,应紧扣金融和贸易的联系来阐明汇率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汇率理论一节主要讲授购买力平价理论,特别是要讲透利率平价理论,因为后面很多外汇交易的学习需要对利率平价理论有很好的理解。其他的汇率理论仅做一般性介绍。至于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是属于介绍性的,可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深入钻研。

2.国际收支 在上述章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国际收支的概念,理解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及其记账方法。教学重心是要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国际收支、经常收支和汇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关系。国际收支理论可以着重讲授弹性论和吸收论,对于斯旺图和蒙代尔的有效市场分类理论可作为知识性介绍。

3.传统的外汇交易 这一章是衍生工具的基础,也是整个国际金融实务的基础。对于应用型国贸本科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应该包括的内容有:即期交易、远期交易、套汇、套利、掉期、择期和不同币种的报价换算。教学难点一是有买卖价的银行汇率套算,二是结合利率平价理论讲透套利的原理。

4.金融衍生工具 这一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考虑到对外贸易的实际,衍生工具的内容选取了期货、期权和互换三个内容。教学重点是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和习题讲清楚这些衍生金融交易的“原理”。

5.外汇风险防范 这一章的教学要结合传统交易和衍生工具的知识,重点是应收、应付外汇账款的管理。其实就是如何运用上面两章的知识来规避汇率风险。

6.国际金融市场 这一章安排了国际金融市场概述、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特点等内容。教学重点一是欧洲货币市场,二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

7.国际资本流动 内容有:国际资本流动的概述、发展、理论和债务危机。着重讲述当今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债务危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可做一般性介绍。

8.国际贸易融资 根据外贸公司常用的融资方法,该章设计的内容有:出口信贷、项目融资、出口保理、福费廷和结构性贸易融资。教学重点是要使学生理解每一种融资方式的运作原理和流程,各当事人的权利和责任。

9.国际储备 内容有:国际储备的概述、构成、管理和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重点是结合国际收支一章的内容,分析我国国际储备的现状,以进一步巩固国际收支的有关理论。

10.国际货币体系 这一章设计了五个小节,即:国际货币体系概述、国际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协定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重点一是讲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双挂钩、特里芬难题)及其崩溃的原因,二是当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11.国际金融机构 主要介绍IMF、世界银行和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重点放在IMF、世界银行和亚行的性质、使命和贷款特点。

12.区域金融合作 考虑到笔者所在学校地处中国――东盟自贸区前沿,故专门设计了这一章。内容有区域金融合作概述、最适度通货区理论、欧盟货币一体化的实践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金融合作。除了介绍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外,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欧盟、特别是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的相关问题。

总的来说,笔者认为《国际金融》的教学重点内容是“外汇和汇率”、“国际收支”、“传统的外汇交易”、“金融衍生工具”、“外汇风险防范”和“国际贸易融资”六个章节。在课时的约束下,其他章节的教学,教师可以事先指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案例讨论、课堂点评等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值得指出的是,除了优化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重点外,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必须重视教师的授课水平、教学手段、实验室、课程建设等因素。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Positioning Analysis and Safeguard Measures

of Undergraduate Financial Talents

LI Yue[1], ZHAO Yuping[2]

([1]College of Insurance,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611130)

([2]College of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AbstractThere is highlight contradiction between quality, structure of financial talents in university and social requirement, and there is new demand because financial subject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In order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lents quality, prescribe a limit to core curriculum and optimize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widening professional growing platform and optimize structure of teachers knowledge; practice creativity of class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apillary innovating quality; alert educational idea and develop student mixed ability.

Key wordsfinance; talent quality; social demand

1 高校本科金融人才质量定位分析

1.1 人才质量现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金融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层次发生了明显变化,即不仅需要从事金融理论研究的人才,更需要大量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技术人才。这种变化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拟合,导致国内许多高校新设立了与金融经济相关的本科专业以及新成立了许多专门的独立学院。但是由于受传统专业教育思想和人们公认的国内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使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设置在表面上看起来有多种层次,但事实上多数高校将培养理论金融人才作为指导思想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门培养金融一线应用人才的学校很少,这种结构性的失调使毕业生难以满足金融部门对高素质、应用型一线人才的需要,尤其缺乏金融新产品开发、风险控制、营销管理、大额资金管理和保险精算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另一方面,从近年金融经济相关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企业虽有需求但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量毕业生就业不对口。其主要原因是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未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核心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缺乏满足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表现为学生学校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很少,动手能力不强,创新精神和能力缺乏等,企业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满意,我国金融专业本科教育与金融企业间已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产品”供需脱节矛盾。

1.2 社会金融经济及学科内涵发展对人才质量标准的影响

1.2.1 金融国际化对我国金融人才质量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金融混业经营与集团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金融产品及工具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金融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即使以我国金融核心上海为例,该领域专业人才占比仅是发达国家金融核心城市的10%,且本土专业骨干与上海金融机构引进的海外人才相比,拥有国际通行专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低近10%,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能够适应国际竞争和我国金融业快速高水平发展对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

金融业一线技术人才需要掌握金融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又能将数学、法学、信息技术等知识技能有效应用于金融新产品的开发和运作过程中。由此看来,高校培养的金融人才首先必须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并能将知识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其次能够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学习,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理论实践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即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金融人才。

1.2.2 学科内涵发展对我国金融人才质量提出的新要求

金融混业经营局面的形成,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使金融从银行、证弧⒈O盏却统金融机构不断向工商企业渗透并与之融合,学科内涵也从狭义的金融向广义金融过度,而建立在学科建设基础上的高校专业建设也必须适应这种发展,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反映到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即打破原有的金融学科“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并行发展的格局,使学生学习货币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金融市场学和金融中介学等课程,掌握金融理论和解决宏观金融问题需要的基本知识。

2 保障高校本科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高校三大功能的核心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因此当社会对金融经济人才数量及质量需求发生变化时,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也必须随之调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学科组曾对49所高校金融学科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65%的被调查者认为明确培养目标是改善金融学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现状的关键,70%的被调查者特别强调“实用性”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外,金融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就业难度加大的事实,也说明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是高校金融及其相关本科教育的主要缺陷。因此,为了达到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保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笔者认为需要抓好如下四方面的工作。

2.1 限定核心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过程组织和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教学文件。然而由于历史以及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够开放和发达等原因,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搬用了西方国家的“商学院模式”或“经济学院模式”,前者注重设置微观金融课程,后者注重设置宏观金融课程,使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与金融混业经营和高度集团化的现实不匹配,这样的课程体系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用人实际的金融人才。因此以人才质量的企业标准为指导思想,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整合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以创新思维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内涵建设,使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本学科领域的优秀教学成果和先进科研成果,以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金融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

2.2 拓宽教师职业成长平台,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策划和组织者,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培养的引导者,是学生行为和习惯的榜样,因此打造良好的教师职业成长平台,构建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

从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可以看出,复合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是目前毕业生的主要缺陷,所以必须摒弃“教师是理论研究者,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观念,并清晰地认识到教师必须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广博实践技能,为此一是加强培训,输送教师到国内外相关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进修学习,充实理论基础;二是融入实践。即通过不同的方式,使教师参与金融业的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掌握实际的运作情况,充实教学案例;三是校企合作,搭建研究平台,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现互利双赢。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教师能够适时体会和总结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进而运用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围绕学生能力培养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课程教学体系,甚至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分析每一堂课的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使教师的教学学术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3 打造创造性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造性是企业最注重的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但也是学校教育最难培养的一种学生能力,对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技艺、敬业精神等方面的要求均比较高,要求教师在长期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与学生共同分析实际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要求学生在跟随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等专业活动过程中,不仅要学会专业的理论和知识,而且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有能力感悟教师的创新思维、创新手段和创新精神,并能够加以吸收利用,达到不在迷信书本和教师,能够创性的解决实际问题。

金融学专业的创造性课堂教育,一是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模拟期货、模拟股票大赛、保险营销等方式,从风险意识、市场意识、团队意识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二是搭建学生实习基地,建立学生长期实践学习机制;三是建立学生参与教师研究机制,在合作中学习,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

2.4 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普遍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仅比较死,而且体系也偏窄。所以,可以通过课程调整和教学方式调整,改变培养学生的理念,从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改变为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自主开展相关的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大型学术会议的组织等,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最终实现金融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爱俭.金融教育改革需要建设金融一级学科[J].中国金融,2010.7.

[2]邱兆祥.建立与中国金融崛起相适应的高等金融教育[J].西部金融,2010.11.

[3]李峻.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本科教学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2.

[4]王戈.高校金融学专业建设刍议[J].黑龙江金融,2011.2.

[5]潘懋元.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研究,2009(2A).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