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3: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土地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篇1

前言

当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在土地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表达和分析应用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土地资源信息技术。它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

1.土地资源信息技术的构成

1.1信息获取技术

获取信息是利用信息的先决条件,信息获取技术是土地资源信息技术的基础。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具有全时域、全天候、全球空间的准确定位和实时导航功能, 可以实现对地表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定位, 获取土地资源的空间位置数据; 遥感技术覆盖面大, 宏观性强, 获取地物信息速度快, 能对土地资源的各类信息进行不同尺度、不同时相的观察, 以获取现势性信息。因此, 在土地资源信息技术体系中,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和遥感技术构成了土地资源信息获取技术的基础和核心。

1.2信息存储与处理技术

在获取了土地资源信息后, 就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信息存储和处理技术是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土地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关键。地理信息系统是空间型的信息系统, 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能力, 能快速现对海量的各类土地资源信息数据的综合处理, 并提供各类辅助决策咨询意见。因此, 在土地资源信息技术体系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成为土地资源信息存储与处理的关键和核心技术。

1.3信息表达技术

土地资源的信息表达技术除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本身具有的对空间数据信息的图形化输出功能外,还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将经过加工和处理的各类土地资源信息在网域内进行传输和表达 , 满足用户查询和信息共享的需要, 促进土地资源信息的快速传播和高效利用, 从而实现土地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和系统化。

1.4信息分析

应用技术当前土地资源信息技术体系中的信息分析应用技术主要有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可对特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 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模拟,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土地资源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则是将专家的经验, 采用合适的表示方法, 经过知识的获取、总结、理解、分析, 存入知识库, 然后利用计算机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和应用。它对于实现土地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

2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的应用研究

2.1 应用于土地调查

信息技术在土地调查上的应用,主要是利用RS技术,通过RS获得的图像,利用软件以及相关信息来分析图像,以获得土地的具体信息,最终提供土地的图像和具体的数据信息。在数据的获取方面,由于遥感技术有其特有的优势,可以获取各种波段的信息,分辨率高,而且周期也短,利用这些优势就可以短时间内获取各类土地的信息。在提供丰富数据的同时也节约了时间,可谓高效及时。而全球定位系统在土地调查上也有其独特的优势,那就是空间定位。通过卫星或者航拍系统,GPS 可以准确地确定需要调查的地方的地理坐标,在准确定位后可以帮助技术人员准确迅速的到达目的地,完成相关的研究工作。在这些工作完成后,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获取的土地信息进行分析验证,进一步数字化各类信息。

2.2 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

信息技术在用于土地规划方面无可取代。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那将耗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对于一些山地地区,由于地貌的未知性,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无法保障。而且土地信息的数据繁杂多变,完全依靠人类的大脑是无法完成的。研究人员也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建立了很多数据模型和数据处理的程序,这让土地利用规划有了可参考性,时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3应用于土地评价

在以往的土地评价当中,注重的只是当下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没有长远和科学的考虑和评价体系,这也和当时的科技条件和信息来源的匮乏有关。在信息技术应用于土地评价后,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土地信息,为土地的评价提供基础信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对土地进行准确定位,并对周边环境也有所披露,准确的指导评价工作;而空间信息系统的使用,则对土地进行综合信息的拼接、比较和分析,甚至利用模型还可以通过打分的方式对土地进行评价,便于结果的输出,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普通人都可以直观的认知土地评价的结果。

2.4应用于土地的动态监测

在对土地进行调查、规划和评价之后,还应该对土地信息进行动态的监测。因为土地在经过自然条件和人工干预后会出现变化,而且土地的利用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就需要对土地进行动态的监测,随时掌握土地的变化动态,为科学的利用土地和落实各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由于信息技术具有高效、快速、宏观、覆盖面广等优点,因此在土地的动态监测中信息技术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另外,在监测之后,土地的整理工作也会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3.结语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基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针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必须要受到高度重视,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保障。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这对政府部门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土地资源管理中,随着网络平台的建设和信息化水平的推进,政府部门的服务会更加贴近民众生活,获得民众的青睐。政府信息网络平台的建立使得政府服务信息更加透明化,民众对政府职能也能实现有效监督,这对土地管理业务顺利有效执行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查显节, 邢立新. 3S 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综述[ J] . 世界地质, 2000, 19( 4) : 402- 407.

[2]颉耀文, 徐建华. 基于3S 技术的土地详查方法创新[ J] . 国土资源遥感, 2002( 2) : 4- 9.

[3] 尹君, 许嗥, 林培等.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多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1(1) : 83-88.

[4]乔宁.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9.

[5]付海民.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3,11.

篇2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 A

一、土地资源管理概述

土地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 用地矛盾和土地不合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造成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从而大大制约了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而我国传统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和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 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满足我国现代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需求。由于遥感具有探测的覆盖范围大、获取信息迅速、受地面的限制条件少、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经济性等特点,数据具有良好的现实性和动态性,故在土地利用数据库更新,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3S”等现代信息采集、定位以及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土地资源信息的采集、存储、更新以及管理的模式,并且以更快捷、更有效、更经济的方式进行土地资源的管理工作。

二、“3S”技术简介

3S 集成技术即将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融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3S”技术一体化将会使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快速、灵活、准确、可靠的获取现势资源遥感信息的能力,实现数据库的快速更新,并可在分析模型支持下快速完成多维多元复合分析。就在集成体中的作用及地位而言,GIS 相当于人的大脑,对所得的信息加以管理和分析;RS 和 GPS 相当于人的两只眼睛,负责获取海量信息及其空间定位。

(一)遥感探测技术

遥感即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进行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狭义上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传感器获取地表信息,通过数据传输、处理,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化技术科学。自20世纪60年入使用以来,遥感技术发展迅速,现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自然灾害防治、气象观测预报、农作物估产、环境动态监测等领域。近年来,传感器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为遥感由定性向定量、静态向动态转变创造了新的契机。

(二)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环境监测、资源管理、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工程设计以及政府各部门行政 管 理 提 供 决 策 服务。由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人员和组织机构等4个子系统构成。GIS不但能够管理海量空间信息,供浏览、查询、还可对其进行空间分析,(如路径分析、包含分析、断面分析、格网分析、生成数字模型和制图等),以探析空间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和处理一定区域内分布的现象和过程。该技术正沿着卫星系统性能改进、接收机性能改进和导航定位方法完善个方向发展。

(三)全球定位系统

GPS是由地面控制系统、空间和用户装置等部分组成的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GPS具有全天候全球覆盖、高精度、多用途、定位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目前,GPS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和资源勘察等多个方面。

三、3S 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在应用

(一)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中,GPS 获取准确的像控点及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空间坐标,通过 RS 技术获取遥感影像,经过校正、解疑提取空间信息,加上 GPS 的辅助可以定位、定量到具体的地块。把利用 GPS 和 RS 获取的地物信息,以及其他手段得到的各种信息,提供给 GIS,GIS 利用本身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完成对空间数据的建设。

GIS 技术能够有效的管理各类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并能对海量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促进了土地资源数据管理、分析和处理的规范化,为土地资源管

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目前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以 GIS 为核心,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在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可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业务流程,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改、实施的自动化管理,结束长期以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基本上靠人工管理的落后方法,为土地规划的动态实施和成果的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手段。

(三)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 RS 提供的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可以准确、快速地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GPS 提供精确的定位,GIS 则对资料进行输入、处理、分析,获得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在此基础上准确、客观、及时获取变化信息,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决策。

(四)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的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评定或估价,它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的必要手段,也是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主要是借助于GIS 对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工具,根据土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地资源的潜力!适宜性!地价进行评价并分等定级,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及其数量特征,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别是为有效地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是建立土地资源评价信息系统,不仅有效地利用

了现有的各种土地评价数据,而且极大地减少了土地评价的工作量,同时也起到积累数据,提高评价质量的作用。现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一个问题是数据源数据库滞后,制约了土地资源评价的发展,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直接解译土地资源现状信息,并实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快速更新。从而促进土地资源评价的进一步发展。

(五)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RS 在土地整理中的主要作用是快速准确的把土地利用信息提取出来,绘制精度较高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土地整理提供基础图件。GIS 在土地整理中的作用主要有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进行土地平整填挖方工程量的计算以及三维模拟、土地整理规划等图件的制作。在 GIS的支持下,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方便的进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和显示。利用 GIS 的专题制图功能制作更加美观的专题地图。

四、3S 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前景

随着 3S 技术的发展,其在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中将会提供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由于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全球化和社会化必将推动 3S 技术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向更深和更广的层次发展。真正意义上的 3S 集成技术不只是简单的结合,而是通过某种技术,利用其内在联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功能系统。未来的土地资源管理目标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如土地资源的研究与保护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样,3S 所提供的技术支持也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随着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动态监测技术的提高,GIS 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3S 技术的系统化应用必将不断推动土地资源研究的进程。

总之,“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检测的精确度,为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提供很大的技术上的保障,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印,邢世和,刘留辉. 3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 武夷科学,2008,(12).

篇3

一、国外文献综述

Stieglitz(1974)研究了自然资本(即自然资源)怎样限制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并认为技术进步和人造资本可以对自然资本进行替代,这种替代有利于减弱自然资本的限制;Nordhaus(1992)以索洛模型为基础,将自然资源作为变量,纳入到索洛模型中,构建了有资源约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并与无资源约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比较,测算出美国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力;Noel(1995)分析了能源不足对美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并得出在能源不足的情况下,美国经济的增长要比在能源充足的情况下要低的结论;Bruvoll、Glomsroda、Vennen(1999)使用动态的CGE模型,来模拟由于环境阻尼引起的挪威福利的损失情况;并认为环境阻尼是环境约束而使社会所付出的社会成本;Romer(2001)提出了“growth drag”的概念,并建立了基于C―D生产函数的模型,考察了自然资源影响经济增长的阻力;Copeland和Taylor(2003)分别分析了土地和环境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认为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而降低了经济增长的程度,提出了如何最大化利用土地来促进经济增长;Brock和Taylor(2004)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四个简单的模型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土地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国外关于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研究较少,大部分都停留在对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约束的讨论上,而进一步测算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限制程度的大小的研究很少。

二、国内文献综述

比较而言,国内关于土地资源约束经济增长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关于概念的综述

关于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是采用“增长尾效”、“增长阻尼”或者是“增长阻力”,学者们持不同的意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学者们在翻译“Growth drag”时,采用了不同的词语罢了。薛俊波(2004)、谢书玲等(2005)、崔云(2007)、雷鸣(2007)、庞亮(2010)、王家庭(2010)等均使用了“增长尾效”这一词;杨杨(2008)、曾伟(2012)、万永坤等(2012)等均使用了“增长阻尼”这一词;王学渊等(2008)、李文杰等(2010)、李娟等(2011)均使用了“增长阻力”这一词。这些词只是在叫法上不同,它们的内涵都是一致的,都表示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而导致经济增长降低的现象,在数值上等于“不存在土地资源约束”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存在土地资源约束”的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差额。

然而,杨杨(2007)认为,用“阻尼”一词比用“尾效”一词更贴切,因为“尾效” 一般是指一种滞后的效果或在当前没有发挥完毕的作用,其在后续阶段还会继续产生影响。本文采用了杨杨的研究成果,将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定义为“增长阻尼”。

(二)关于增长模型的综述

在模型的使用上,专家学者们也持不一样的观点,增长模型的采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使用索洛模型的变形形式作为增长模型,测算资源(土地资源)对经济的“增长阻尼”或“增长尾效”

有些学者研究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或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余江(2006)利用该模型,考查了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并且假定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率为一常数;段东平(2010)、王伟同(2012)分别将水土资源和能源纳入C―D生产函数中,测算了水土资源和能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

谢书玲等(2005)、万永坤等(2012)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引入C―D生产函数中,分别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和北京市经济的“增长尾效”或“增长阻尼”。

有些学者专门将土地资源作为变量,纳入C―D生产函数中,分析并测算土地资源对经济的“增长阻尼”或“增长尾效”。 薛俊波(2004)、崔云(2007)、曹中强(2008)、葛杨等(2010)、李文杰等(2010)分别研究了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当然,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杨杨等(2007)、罗黎平(2011)、万永坤等(2012)认为土地资源的增长率并不为零,而是为一常数。其中,杨杨等(2007)、万永坤等(2012)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未利用土地会被逐渐的利用,导致土地增长率并不为零;罗黎平(2011)认为由于土地的虚拟增长和土地的集约利用,导致土地的增长率不为零。

2、采用二级CES生产函数或改进的二级CES生产函数作为增长模型,测算土地对经济的“增长阻尼”

杨杨(2008)采用改进的二级CES生产函数构建经济增长模型,测算了土地资源对中国各省市经济的“增长阻尼”;李娟(2011)基于多要素二级CES生产函数分别构建了有土地资源约束的城市化模型和无土地资源约束的城市化模型,测算出土地资源的约束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力;张琳等(2011)、曾伟(2012)分别采用二级CES生产函数构建的经济增长模型,测算土地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和土地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

3、使用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内生增长模型,测算资源(土地资源)的“增长尾效”

王海建(1999)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将耗竭性资源纳入模型中,构建了R&D增长模型,但缺乏实证分析;于渤等(2006)将能源耗竭和污染治理纳入模型,构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模型;杨新梅(2010)在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引入水土资源要素,利用汉米尔顿函数,并根据增长尾效的概念,测算出中部地区水土资源的“尾效”;刘耀林等(2011)利用内生增长理论,将资源环境作为变量,纳入内生增长模型,并依据平衡增长解求出资源环境的“增长尾效”。

4、增长模型综述小结

由上述增长模型综述可知,增长模型主要来源于C―D生产函数、CES生产函数以及内生增长模型的变形。其中,C―D生产函数和CES生产函数都假定技术为外生,且都假定规模报酬不变;而内生增长模型将技术内生化,将技术进步视为内生变量。此外,内生增长模型重在考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C―D生产函数和CES生产函数重在考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关于变量含义界定的综述

在研究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约束关系的时候,涉及的变量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物质资本)、社会从业人员(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数量。在前三个变量中,学者们的意见较为一致,但对于土地资源数量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谢书玲等(2005)将耕地面积作为土地资源总量,测算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刘雄兵(2010)将城市建成区面积作为土地资源总量,测算建成区的土地面积对武汉市经济的“增长尾效”;

李娟等(2011)、万永坤等(2012)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之和作为土地资源的总量;张琳(2011)采用已经利用了的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之和作为土地资源的总量;杨杨(2008)则是采用除未利用土地以外的土地资源数量作为土地资源的总量。

薛俊波等(2004)、余江(2006)、崔云(2007)、曹中强(2008)、聂华林等(2011)将耕地、林业用地面积和可利用草地面积作为土地资源的总量。

刘耀彬、陈斐(2007)将耕地面积、林业用地面积、可利用草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面积之和表示土地资源总量;李文杰等(2008)将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作为土地资源数量的总和;段东平等(2010)将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园地面积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之和作为土地资源的总量;庞亮(2010)选用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城市建成区面积之和作为土地资源投入量。

众多学者之所以会对土地资源总量的界定持不同观点,主要是因为学者们对土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糊不清以及数据获取较为困难。本文认为,只要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对经济增长有作用或者有影响,都可以将其作为变量,纳入到模型中。因此,本文将除未利用土地以外的土地资源总量作为模型的变量。

三、关于研究展望的综述

薛俊波(2004)认为他测算的结果更适用于第一产业的情况,而将耕地、林业用地和可利用草地三者之和代替整个土地资源的数量较为粗糙,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杨杨(2008)认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应分别考虑它们各自对经济增长作用;曹中强(2008)认为土地资源对第一产业作用要比土地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作用大,因此,应分别计算土地资源对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阻力;罗黎平(2011)虽然提出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虚拟增长会导致土地增长率不再为零,但是没有用实证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虚拟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土地增长率。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展望来看,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厘清,特别是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另外,从学者们的分析结果来看,在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关系缺乏理论上的统一认识,才导致各学者的分析结果迥异。另外,在部分国家或地区,甚至还会出现土地资源约束经济增长的伪命题,因为在这些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根本不存在对经济的约束问题。

参考文献:

[1]薛俊波. 中国经济增长的 “尾

效”分析[J]. 财经研究,2004,30(9):5―14

[2]谢书玲,王铮等.中国经济发展中水土资源的“增长尾效”分析[J].管理世界,2005(7):22―25

[3]杨杨,吴次芳等.土地资源约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技术经济,2007,26(11):34―38

[4]罗黎平.基于土地虚拟增长的土地资源增长尾效模型研究[J].求索,2011:95―96

[5]Stiglitz Joseph E.Growth

with Exhaustible Resource:Efficent and Optimal Growth paths[J].Reviews of Economic Studies,1974(41):123―148

[6]Nordhaus W.D.Lethal Model 2:The Limits to Growth Revised[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2(2)

篇4

1.引言

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国土资源规划和管理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通过合理安排国土资源规划,并加强土地资源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水平。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中,通过应用地籍信息,有利于确定土地权属,从而保障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顺利进行。

2.国土资源管理概括

一直以来,关于国土资源的数据都要经过详细的测评、计算与估化等,十分谨密,国土资源管理也可谓是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等一系列学科,共同实现了土地规划与利用的工作的进行。因为土地资源管理本身就是综合了诸多学科的一门综合学科,它决定着我国每一寸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并预计从中获取的最大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等,促进着国土资源管理带来的诸多利益关系协调和规范,以最优化的方式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属于可调节我国国土资源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大家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国土资源管理就决定着如何促进国土规划和资源利用,其管理过程带来的影响巨大,同时也将会不断计划提升着我国国土的利用价值。

3.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3.1地籍数据组织

集动态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于一体的地籍数据不仅是地籍管理的核心,也是现代地籍的基础。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因为大量的空间数据被输入以及处理,所以就需要制定更为合理的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没有及时更新等问题使项目延期或者无法完成。数据库按照要素种类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许多个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专题图层。数据库组织应按《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地籍调查数据库规范》严格执行。其中空间数据分为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包括点、线、面。需遵循地理覆盖面全、信息不冗余的原则。

3.2数据软件

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重点在于开发土地管理地籍数据的数据库软件,这项数据库技术不仅能处理海量的GIS数据而且还能对其进行合理地管理。现在已有很多数据库软件能用二进制数据将空间数据储存于数据库中,同样的数据的输出、输入处理等也可以用属性数据来储存。

3.3系统软件结构

C/S模式结构和B/S模式结构是现有的两种常用系统软件结构,“请求—响应”这种应答模式是C/S系统基本运行模式,C/S系统软件结构的核心是数据由服务器集中管理,这个系统结构在接收客户机请求的同时还能将响应结果发送回给客户机;客户机除了可以发出请求和接收回应之外,还具备控制、计算能力。C/S系统软件需要在客户端安装,不过安装所花费的流量较少,安装速度比较快。B/S模式结构是由C/S模式结构和WEB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三层体结构,客户端可以通过一般的浏览器进行数据传输和浏览。B/S与C/S混合模式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伴随着WebGIS的发展以及地籍管理部门对网络办公的要求,使用率越来越高。数据检查、管理、输出、专题图制作和数据库维护等是C/S结构模式的核心模块。B/S结构模式的核心是系统服务,用户通过浏览器可以浏览数据的基本情况,确定数据订单后传送给数据库,然后数据库把请求信息回应给用户。

4.地籍信息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4.1地籍信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至关重要,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方案,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城市规划是由很多内容所组成的,包括城市总体划分、功能分区、城市设计等等,在各项规划内容的实施过程中,都必须依靠完善的地籍信息资料作为基础数据。在城市规划中,地籍信息不仅可以作为基础数据资料,而且由于其具有空间特征,因此,通过应用地籍信息,还可以对城市容积率、城市规划建设经济指标等进行计算分析,提升国土资源利用水平。

4.2地籍信息在地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地政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在于供应土地资料,并制定完善的土地出让以及地价政策,在拆迁征地方面,需要加强拆迁赔偿管理,地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即为地籍信息。地籍信息中包括土地来源、土地所在位置、面积、信息代码等各类资料,其详细记录了土地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以及规划利用现状,因此,能够为地政管理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在土地出让方面,地籍信息也可以充分发挥作用,首先,由地政部门拟定具体的用地方案,然后由地基管理部门制作地图信息,比较用地方案是否符合地籍信息数据,如果发现矛盾问题,则还需要对用地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用地方案进行调整后,即可返回地政管理部门,并签订规划后的土地出让合同,最后返回地籍系统,完善最新的地籍信息,包括土地规划设计、建筑工程性质、土地用途等等。由此可见,将地籍信息应用于地政管理中,不仅能够保证土地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还有利于完善地籍信息资料。

4.3地籍信息在房地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地籍信息是由很多内容所组成的,其中房地产产籍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籍信息是由国家负责监管的,地籍信息中的土地信息具有法律意义,因此,在房地产产权认定方面,也应该合理利用房地产产籍。在地籍信息中,房地产数据是由很多部门所组成的,包括房地产登记数据、历史用地数据、临时用地数据等等,通过合理利用各类房地产地籍信息,能够为房地产规划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4.4地籍信息在土地使用费征收工作中的应用

在国土资源规划利用方面,土地使用费又被称为地租,其能够体现出国土资源的经济特征,通过征收土地使用费,有利于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加土地税收。在土地使用费征收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各类信息,包括土地所在位置、土地等级、土地面积、土地用途等等,对于不同的土地,需要征收不同标准的土地使用费。因此,在征收土地使用费方面,也可以充分应用地籍信息,提供完整的土地使用资料,为土地费用的征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5地籍信息在土地监察工作中的应用

在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中,土地监察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土地监察,能够及时发现随意滥用土地资源的问题,比如擅自增加建筑容积率、违章建筑等等。为了保证土地监察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也应该充分利用地籍信息,促进城市化建设,避免国土资源流失。

5.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通过加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城市规划建设、地政管理、房地产管理、土地使用费征收、土地监察等等,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需要以地籍信息作为重要依据,确保国土资源规划合理,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磊,杨昆,赵俊三.云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32(3):1-10.

[2]刘彦随.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127-133.

[3]姜建军.“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土资源部的科技与国际合作管理工作[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4):1-8.

[4]春雨.赤峰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初具成效[J].西部资源,2014(2):20-20.

[5]张淑培.国土资源部牵头建立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J].西部资源,2014(4):54-54.

[6]张宝,彭志帆,赵锁志.我国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发展现状综述[J].西部资源,2012(1):135-136.

[7]刘敏.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840-3841.

[8]李玉春,丁志平.关于数字地形图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其重要作用[J].西部资源,2010(6):17-18.

[9]姚彤彤.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分析[J].西部资源,2013(1):78-79.

篇5

【关键词】

措施;自然资源;资源利用;保护问题;土地资源

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土地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之一。土地是农民手头仅有的资源,与土地有关的问题一直是农民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还与国家粮食安全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一直是农业部与其他相关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深化,当前农村中出现了很多土地利用问题,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这也是近期三农问题当中的热点,急需有关部门尽心协调与解决。即便如此,我国当前的土地开发模式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以此促进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多样化进行。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主要研究了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缺陷,对促进我国土地的利用率起到了有针对性的作用,希望能有效指导有关部门的土地工作。

1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1. 1 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作为世界国土总面积排名第三的国家,在高达十三亿人口的压力之下,每个人能拥有的耕地面积就变得捉襟见肘了,每个人连一公顷的面积都难以达到,仅仅勉强达到了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我国利用世界百分之2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百分之22的人口,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部门面临的压力都是十分巨大的。我国的更低面积小,并且耕地的质量有待提高,有些地区的土地情况不适合耕种,土地角度较陡,在上面耕种需要冒着较大的风险,并且没有稳定的水源,给农民的耕种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除了耕种土地以外,我国的森林面积、草地面积虽然巨大,但是分配到人均之后就难以满足每个人对其的需求,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草地与林区处于不断退化的过程中。

1.2 国土面积中山地与高原占的面积较大,平原面积较小

一直以来,土地结构都是制约我国土地利用工作开展的关键原因之一。我国的整体地貌从东向西呈阶梯式提升,东方的土地大都以平原为主,而逐渐向西,则转化成丘陵、山区,并且山地面积要占到极大的比例。在我国以往的土地利用情况当中,耕地面积占到了国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每年要产出能够养活十三亿人的农业资源。在所有的耕地当中,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实现高产,还要受到季节、温度等非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每年能够稳定提供的农业资源是有限的。

我国的主要耕地主要存在于东部地区,由于这些地区主要以平原为主,因此利于耕种农作物。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常年气候正常,很少出现剧烈变化的气候,因此与西部地区相比较为适合耕种。这种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导致了东西两个方面的农业生产情况有较大的区别,由此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1.3 土地储备少,整体资源利用率较低

由于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长时间的土地开发已经大大消耗了我国原本就羸弱的土地储备资源,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一地难求的情况。在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我国当前的土地资源储备情况不容乐观,仅仅拥有全国土地面积百分之8左右的土地资源储备。并且大部分储备的土地都被利用于林业和牧业的发展,并没有更多的土地用来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给耕地的扩展带来了难度。

2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断缩减的耕地面积

随着土地利用率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耕地面积却呈现出逐步减少的态势。在一些欠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给土地带来了较大的使用压力,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耕地由于人为原因而丧失耕种能力。其次,地方政府不重视护林工作,任由当地居民毁坏丛林、草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使土壤难以发挥相应的功效。很多地方的人们不顾环境保护,人为破坏天然的土地资源,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损失。

2.2 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

在我国以往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当中,整个耕地的使用方式以种植粮食为主,而并没有重视林牧渔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土地利用失调。很多地方只有单一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这种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流失。

2.3 土地利用之后没有进行正确的保养

很多地区并没有重视徒弟的保养工作,而只是不断地利用土地。假若维持这样的利用方式一定时间,整个土地的肥力水平就会不断降低,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比例失衡,农作物也将更难存活。

2.4 滥排放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

在一些地区的土地使用中,主要有三个造成土地资源污染的原因,而不同的原因都给土地资源的正常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参考近几年的耕地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农药、化肥等农业材料的使用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过量使用塑料薄膜的情况,这都是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

3 土地资源的保护及措施

3.1 制定一套有效的土地利用规范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土地使用都有一定的长期目标,要想保证能够准确地实现目标,就必须要为其编制有效的土地使用规范,为长期的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并确保其落实到位。

3.2 如何减缓耕地不断减少的势头

耕地的不断减少与其周边环境有着紧密地联系。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由于很多耕地周围都有数量众多的工业设施,这些工业设施往往要占用一定的耕地,影响耕地的正常使用。

3.3 建立起与耕地有关的法律法规

为了加强对耕地的保护机制,出台建设性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各地的土地管理部门都能以该项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建立起规范化程度较高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

3.4 避免土地的过度污染

土地的使用应当结合周边环境来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不应当过度使用,也不应当过度保养,更要避免出现大范围污染的情况。通过循序渐进的手段来提升土壤的肥力,确保农业用地能培养出健康高产的农产品。

3.5 提升农业系统的产业化管理强度

对于一个地方的农业体系来说,要想实现产业化经营,就必须要建立起稳定的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我国传统的农村发展市场当中,由于农户主要以分散的方式存在于市场当中,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在一起的方法,将原来分散的农村土地经营体系聚集成牢固的集体,让农户也能在农业市场中分一杯羹,早日实现农民阶层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