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德育教育的方法

德育教育的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3: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德育教育的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德育教育的方法

篇1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转贴于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笔者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师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准确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二是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三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篇3

学校应当构建一套完整的德育教育组织和体系,充分利用工会、教代会、团委会、政教处等等深入践行“三全”的教育观念。“三全”是指全面、全员、全部。“全面”是指全面培育学生,面向全部学生,教育学生的一切,一切都是教育学生,从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全员”就是学校的各个部分、各位老师都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员,每位老师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成自己的义务和职责,不能把德育看成就是班主任的事情,而应当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管理服务。“全部”是指通过家长、社会、学校和军民共建单位及校外德育基地、实训基地,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网络合力配合。充分利用、发挥、挖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发挥整体育人功能,切实提高高职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学校应务实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我国历来的教育都很重视德育,由“德智体美劳”可直观地看到是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的,但时至今天效果总是不如人意,收效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之社会生活节奏变快、就业压力增大等等,导致了部分学生产生焦虑、狂躁及逆反心理,部分极度自卑、自虐,行为过激、冲动等等。因此我们高职学校应切实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一是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有序有列的系统性的心理辅导疏导和预防教育。二是强化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意识,努力改变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式和体系,减轻学生因学业造成的心理负担,纠正过去重智育轻品德和重分数轻素质的错误评价倾向,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性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给学生自我纠正、自我发展的时空。三是给学生开辟心理咨询的时空。在此,教师一定要注意:当学生怀着复杂的心理、心情来咨询时,我们一定要用爱心关怀他们,用静心来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呼吁,包括他们的迷茫以及他们对事情的特殊看法,在此过程中要冷静地理解他们的行为,用心听清他们所表述的内容,用脑分析他们的动机,最后再用平等的、朋友的身份充满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甚至心理治疗。大量的实例也证明德育教学中利用心理咨询法教育学生往往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所以,德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初中教育已经同传统的应试教育大不相同,在教育上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一味的追求高分数上,而是要对初中生进行除课本知识外的全面教育,如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同时初中生在这个阶段正是心理和生理处于成长和形成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为此,初中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最佳阶段,更要加强对对公民道德的培养,为初中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这个阶段,社会、学校、家庭在初中教育中均扮演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只有三者相顾配合、协调一致,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对初中教育的意义,共同探究出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方法,才能进一步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社会对德育教育的环境渲染

社会在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可谓起到了一种助推的作用,现阶段,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同时也为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设立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国家对初中的教育进行了深化改革,不断要加强对初中生的智力培养,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更要注重对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全面提高,国家正确的方针策略对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其次,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如书籍、媒体等,潜移默化的灌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初中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公民道德。最后,社会还要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要树立好权利意识、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激起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权利保护意识,更好的陶冶道德情操。

二、学校教育对德育教育的正确引导

学校作为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上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为此,学校应该很好的利用社会对德育教育重视的大背景,除了家长在家庭中对初中生公民道德的培养外,更要加强在初中生上学阶段对公民道德的培养。

一是,学校和老师要利用好课堂的教育,正确引导初中生对公民道德的学习。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初中生德育教育渗透,老师应该改善传统的课本教育法,要创新课本教学,利用好多媒体的影像效果,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中,把课本知识生动地和公民道德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公民道德学习的意识。二是,学校可以定期为初中生提供爱国影片的放映,或者为初中生开展更多的公益活动,让初中生在亲身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充分调动初中生积极踊跃的参与精神。三是,学校还可以设立一些有关公民道德知识的宣传栏,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浓郁的公民道德学习的氛围,同时还要注重家长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三、家庭影响对德育教育的榜样启迪

家长作为孩子教育模板,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德育教育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家长的言行是孩子重点效仿的对象,为此,家长应该在德育教育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要尊老爱幼,要在言行中潜移默化的教导孩子有关公民道德方面的培养。对孩子的错误言行,不要采用传统的打骂教育,只会令学生产生更多的逆反心理,而是要正确引导,耐心说教,让学生真正认识对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同时家长在德育教育上还可以让学生注重对劳动习惯的培养,不要过分宠爱孩子,要让孩子身体力行,从劳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道理,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了解到父母养儿的不易,加深对父母的尊敬。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对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如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活动,通过公益活动让孩子学会懂得关心和照顾他人,还要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结语

通过以上对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方法的探究,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关键在于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配合,忽视了任何一方都会给德育教育带来影响,直接关系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但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必须抓住初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最佳契机,不要错过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社会要为初中生德育教育设立好环境的熏陶,要注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要树立好权利意识、网络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学校要在课堂教育中进行引导式的教育,加强公民道德的培养;家庭中的父母就要在德育教育中做以正确的表率作用,给予学生对道德培养的启迪,通过三者的共同实践,一定会达到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育的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章勋.让劳动分层教育滋润孩子幼小心灵[J],《初中时代(教育研究)》,2010;(04):15-16

[2]谢立进.试论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作文教学[J],《新课程(中)》,2010;(07):33-34

篇5

思想品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重要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1 知行合一,重视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知行合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2 学校应该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全体学生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为了搞好学习上的合作,课堂上还要根据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座位,把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合理地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课下,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动小组”,相互质疑问答,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等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发挥优等生的传、帮、带作用,促进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在班会上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良好的学风,促进了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形成了你追我赶奔优异的好风气,坏的习气逐渐减少的好局面。

3 营造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1 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3.2 充分利用黑板报、教室标语作为宣传阵地,着力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感染学生,使学生关注诚信教育。如组织学生出版“诚信专刊”,阐述诚信的含义,列举诚信的事例,对涌现出来的诚信人物加以表扬。在班内张贴“诚实守信,立身之本”,“取信于民,方可得天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关注诚信教育。

3.3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篇6

一、理解和尊重是一种教育策略

教育理解是一种包括实践体验和价值选择在内的教育基本认识和判断,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教育“视觉”、教育感受和教育行为。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解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学会理解就是学会教育,智慧的理解才有智慧的教育。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没有尊重就没有人性化的教育,也不可能获得教育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学会理解和尊重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有一个《通融五分钟》的案例。说的是:孩子们在操场上游戏,欢声笑语兴致正浓,班主任老师匆匆赶来,她需要立即把孩子们召集起来,因为原定的大扫除就要开始了。“同学们,我们该干活了!”班主任扫了一眼因突然中止游戏而满脸懊丧的学生们,继续说道:“这样吧,再给你们五分钟。但五分钟后必须集合!”孩子们又重新高兴起来,他们赶紧去给快乐的游戏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仅仅五分钟,这就够了。

五分钟这是一种交易,它抵消了孩子们可能产生的怨恨,换得了心甘情愿;五分钟这是一种宽厚,它不至于撕破孩子们完整的欢悦,而只是善意地将这种欢悦加以浓缩;五分钟这是一种通融,它使教育者显得富有人情、善于理解和易于沟通,同时又不失权威和原则;五分钟这是一种策略,它使孩子们觉得本来要放弃的东西又意外获得,使得心理平衡。在教师看来,大扫除当然比玩游戏重要得多,而在孩子们看来,正在做的游戏也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讲究方法。象这位老师那样,给一点理解、搞一点妥协、做一点通融,冲突就消泯了,教育者的要求也就不失原则地实现了。妥协与通融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智慧,是教师每天都要放在口袋里不时取用的一件小小的法宝。得放手时须放手,该通融处且通融。

二、体验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要求思想品德课程的建构以成长中的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思想教育改革从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道德践行,而不是道德行为规范的说教与强制灌输。从大教育观看,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是首位,而德育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在学科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承、生活的认识、道德的践行,来丰富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走向德育体验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英国作家卢卡斯的《毕姆小姐的学校》一文中介绍,毕姆小姐为了使这些幼稚心灵真正能够理解和同情疾苦与不幸,要刻意使他们实际参加进去。所以一个学期当中,每个孩子都要过一个盲日、一个瘸日、一个聋日、一个哑日。例如在盲日那天,他们的眼睛便要被严格地绷扎上,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别人来扶持,而别的孩子也被分派去帮助他们,引领他们。这会使盲者和帮助他们的人都从中受到教益。毕姆小姐的高明之处,不是简单告诉孩子要关心、帮助残疾人,而是让健康的孩子去过盲日、瘸日、聋日和哑日,去亲身体验由于身体残疾而带来的不便与痛苦,在实际体验与相互帮助中,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毕姆小姐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毕姆小姐的做法给我们许多有益启示:体验理应走进学校德育的视野,成为教师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三、爱是无声的教育

教育因美而精彩,因爱而永恒没有,没有真诚、情感和爱的投入的教育必定是苍白无力的。

还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叫《精神糖果》。讲的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育才小学校长时的一次经历。

“一次他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先生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站在那里准备挨训。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 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时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诧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辱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在这个案例中陶校长没有简单地用纪律制度去逼他就范,却从“砸人”事件中、事件后发现了王友身上的闪光点——诚恳的态度。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来强化其闪光点,糖果不仅“甜”了王友的口,更“甜”了王友的心,使批评教育的过程变成了其改过自新的强大动力。

篇7

1 德育平台网络化,促时空拓展

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构建网站及栏目,使之成为学生的网上俱乐部,实现了德育平台网络化,有效拓展了德育教育网络空间(见表1)。

以“文明网”为例,通过“文明视窗”采集社会上发生的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活动,如《白衣天使为病患献血》《“节约”闹元宵》等,把阳光播撒到孩子的心中;“文明公告”反映学校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果;“文明之星”宣传校园里的文明小榜样;“主题活动”报道学校为传播文明举行的各项活动;“文明故事”给学生们提供典型的文明小故事;“师德建设”把老师们对师德的理解诠释其中。一系列平台的搭建让文明教育时间灵动、空间无限。

2 德育方式网络化,促自主修炼

网络时代,学生德育方式也应该实现自主开放。俗话说,他律不如自律。学生的道德意识、文明意识等事实上很多是在家里自主修炼完成的。

2.1 建立班级网页,培养集体意识、竞争意识

对班级主页的维护及更新完全可以托付给同学进行,发挥集体协作的精神,增强集体意识。各班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灵活地设置栏目,如班级公告、班队活动、本班之星、班级荣誉、教师寄语、家长心语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学生通过建设主页培养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通过访问主页自主学习“本班之星”的先进事迹,班主任的“每周一信”让学生明白这周哪些方面值得表扬,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而且通过每年一次的优秀班级主页评比,又能增强竞争意识。

2.2 制作个人主页,自主修炼理想信念、创新精神

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班级主页中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设置学生日志、个人相册、优秀作品等栏目,鼓励学生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访问个人网页,在比较学习中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使学生网页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网页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不断提高,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增强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3 德育题材网络化,促资源开放

在网络环境下,德育过程应该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全方位的、全面的开放,既共享校内的德育资源,更要利用校外的包括网络上的德育资源。首先,要将德育范围向社会生活全方位开放。德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内,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其次,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德育主题活动,让他们关注、调查、分析、思考各种复杂现象和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洞察力、判断力和思辨力。

3.1 上传校内德育资源,增强德育活动时效

1)校园主题活动上网。结合学校德育目标,分年级设立学生德育研究的若干专题,如爱护地球、拒绝、公共空间意识等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让学生上网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再根据自己的设计,加工整理,最后做出电子演示稿并上传到“团队活动”栏目进行展示。通过活动,学生既学习了相关的德育知识,又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2)原创德育视频上网。

一是制作“校园动态”等特色原创节目,在校园网“专题报道”中播出,“校园动态”报道本月学校大事,弘扬学校精神。专题报道以大型活动报道为主,让一时的德育活动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正能量。如“童心向党”庆六一联欢活动、“励志奖学金首发式”活动、彭成教授大型感恩演讲等视频均已上网。

二是录制优秀德育课例,形成网上德育精品课堂。每学期录制优秀的班队活动、党团活动、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德育课例,让一堂课影响一批人,教育一批人。经过几年的积累,已形成了一批丰富的原创德育课例资源,供全校师生共享。

三是学校宣传片和毕业生留念光碟在网站“视频点播”栏目播出。宣传片以宣传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育设备、一流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办学效果为主线,毕业生纪念光碟则以入学以来的学校重大活动、个人成长足迹、校长寄语、恩师寄语为主题,增强学生的爱校、尊师、感恩、向上的意识。临近毕业的孩子们打开网站的留念光碟,时而因为成功而欢笑,时而因为感动而落泪。有时校园的一处风景、恩师的一句鼓励会让孩子们陷入深深的思索、得到无穷的力量。

3.2 引进外部德育资源,积极参加网络主题活动

如组织参加“文明小博客”撰写、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的“网上祭奠”活动、杭州文明在线的“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中国文明在线的“向雷锋学习”专栏学习活动,还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三维纪念馆、“最美司机”吴斌事迹展等。

如学校组织各班在信息课上网学习“践行我的中国梦,争做最美小公民”倡议书,并结合学习倡议书开展“我的中国梦”系列征文比赛、主题演讲,“文明公共空间行为,争做最美小公民”、学雷锋实践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通过网上主题德育活动的积极参与,孩子们经受了心灵的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

4 德育互动网络化,促进沟通

儿童的成长不仅需要学校的引领和教育,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长的通力合作。网络为师生交流、家校互动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方法,促进深度沟通。

4.1 建立校长信箱,拓宽信息通道

为了加强学校主要领导与家长、学生的热线联系,我们除了在校园网站上公布学校主要领导的联系电话,还在校园网首页设置了校长邮箱,欢迎广大家长朋友、学生随时反馈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校长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与家长、学生反馈问题的解决情况,答疑解惑,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

校长信箱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如学生孙晗给校长写信:

尊敬的校长,您好!我是四年级的孙晗,近几天,我为一则小小的新闻而伤心,新闻告诉我们:地球的温度越来越高,照这样下去人类会灭亡。我希望学校能在寒假时做些活动,让同学们多多宣传环保和节约知识,养成环保节约的好习惯。

校长回复:

一个学生有如此的社会责任感,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你很棒!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关注我们的未来,要从我们自己做起,然后再去影响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我一定按照你说的建议去做,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争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对集体对自己负责的人,欢迎以后再提建议。谢谢!

校长的及时回复让学生看到了学校认真育人的态度。德育处结合学生的建议在假期组织了“保护母亲河”系列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同学们组成假日小队,有的发问卷,有的搞宣传,有的写调查报告,用各种形式宣传节水、环保意识,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深度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2 运用“家校通”等,促进和谐沟通

在生活节奏快、工作任务重、孩子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家校通”成了老师与家长联系的好帮手。孩子的点滴进步通过“家校通’短信,得到老师“激励赏识”、安全教育得到老师“温馨提示”、节假日得到老师与家长“沟通传情”。随着网络的普及,QQ等交流成为很多学生喜爱的方式,学校实行德育导师制,要求德育导师加学生为“好友”,进行网上辅导。促进了师生双方的和谐沟通。

4.3 网络心理辅导,开一把把心锁

在“健康网”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室,高度重视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有“心灵互动”与“心理信箱”两个版块,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担任版主,提供在线咨询及邮件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网上心理咨询外,还编辑网络心理杂志,供学生阅读。“学海心苑”杂志由学校心理组老师主编,每两周一期,每期一个主题,如“直面竞争、复习心理、如何训练自信心”等,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以及“心苑寄语”等形式为师生提供心理辅导类文章,介绍“减压”的办法等。通过网络心理辅导,既解决了学生的心结,又使心理咨询工作摆脱了以往的时间、空间限制,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的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校德育中恰当地应用网络技术可以产生良好的育人效应。同时,还应加强学生上网的自律意识,鼓励学生善于网上学习,自觉、健康地运用网络资源,提升公民素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更加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大力开发教育资源,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德育工作寻求更加富有实效的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等.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

篇8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 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2.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2.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篇9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上,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动。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大量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它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科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篇10

首先是领导领导不够重视。德育工作机构不健全或者形同虚设。据了解有些农村中学根本没有德育工作机构,有些学校虽有但只是摆设而已,甚至连起码的德育工作计划都没有,更谈不上开展有关“德育”的工作了。领导只讲不抓或走走过场罢了,有些学校领导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部分教师政治思想觉悟不高或不关心政治。正因为部分教师不关心政治、少问及政治,因此他们只埋头传授知识,什么德育、政治,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情,作为教师,“授业、解惑”才是天职。片面追求学习分数、注重教学质量。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所教的班级总分高、教学质量好,什么也就好了,一俊遮百丑嘛!正因为只注重教学质量,搞题海战术,哪有什么时间顾及德育工作?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学校领导衡量教师的工作成绩还是依据教学质量的好差,如果哪个教师差了就要“戴着笠帽等雨淋了”,因此教师只有注重教书、狠抓教学质量,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

其次是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方法。我们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研究,所以,长时间来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停留在把学生在学校的信息或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家长,要求家长如何给予配合,这样做的结果把家长在家庭中作为德育教师的地位大大消弱,最后我们的家长没有扮演德育教师的角色,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除了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外,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有时不畅通、家访有时不及时甚至不家访、对家长有时还存在不尊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有时我们还在经常埋怨家长素质怎么这么差。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把德育教育全推给学校,孩子在家期间放任自流。许多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甚至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

最后是随着“四、二、一”和“留守儿童”家庭的激增,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到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成为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一大隐患。在这样的家庭里一般“母慈”有余“父严”不足,溺爱盛行,缺乏严格的要求和教育。由于没有兄弟姐妹,难以感受到协作、平等、“有序”等人伦关系的体验,所以造成他们的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个性,无疑这一切都增加了日后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加之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大部分家长进城务工,又出现了大批的“留守儿童”,他们基础道德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差。这部分学生处处表现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份学生在劳动中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表里不一。

二 解决农村初中德育工作问题的对策

1、学校要端正认识

要深刻认识把德育摆在首位的必要性、时代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德育首位是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负面的、丑陋的、腐朽的东西入侵,青少年一代深受其害。另外西方国家经常无端指责,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如最近美国会通过“售台”武器法案、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等。因此非常必要、及时地从时代的发展需要、从国家利益高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确保德育首位,确保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要深刻认识德育的特点、难度。在当前搞好德育确实不容易,这需要充分认识。德育有难点,一是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现实的实践性;二是它具有克己性。德育的社会性比智育、体育大得多,学生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来自方方面面,思想表现也是方方面面,可控程度较低,这就加大了德育的难度。德育既要抓“外用”又要抓“内化”。“外用”就是学了就用、讲了就做,这不容易;“内化”就是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点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方法,那更不容易,没有时间和关键时刻的考验,难以测量。克己性是德育的特点,德育不是教人利己而是克己,克己奉公一直是我国提倡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德育更讲求克己,因此要知难而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集中力量,加大德育工作力度,保证教师工作要到位。

学校德工作主要靠教师来做,德育工作要落实,教师必须到位,到人师之位。经师易做,人师难求。所谓“人师”,就是具有人类灵魂工程师资格的教师;而经师就是教书不育人的教书匠。如果教师进到人师岗位,为人师表,管教管导,德育为首,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德育为首。

2、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大的。“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中的基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家长的素质是一个人形成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条件。那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注重身教,形成良好的家风。其次,家庭成员之间要彼此尊重信任、关心爱护,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最终,要严爱结合、要求统一。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但应该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溺爱只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扭曲孩子的个性,产生病态心理。尤其是在“四、二、一”和“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中父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给孩子施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做到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学校要与家庭密切联系。学校教育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对原有认识、观念的加深、扩展或补充,因此学校与家庭应及时保持联系。学校只有事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进一步深入教育。另一方面,定期举行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教育科学方法,对家庭德育进行指导,推动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了解,协调一致地做好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保证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的实现。通过交流经验,促进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分发挥情感陶冶法——长期培养,适时运用。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初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学校行政、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优良的校风、班风可以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校风、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

篇1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拉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特别是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照管,久而久之,隔代教育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隔代亲的教育造成了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从而致使孩子们的“畸形心理”日益呈现。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心理、身心发展不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他人唆使,而产生偷摸、打架、耍流氓等行为。往往好的不易学,坏的模仿学。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来自外界环境里的不良习气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针对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各农村小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塑学生美好心灵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如何使思想教育入情、入礼、入心,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小学生的心坎上呢?这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不只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优良的思想品德,进而为教育事业贡献微薄力量。

学校领导定期和教育工作者一起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并对教育工作提出要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也是学生的榜样。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更是生的楷模。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e一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完善自己,以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即使在最细微处也要彰显“为人师表”的风范。教师要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

其次,在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的同时要兼顾对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家庭、学校携手共同关注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心理支持,为他们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因学习压力而导致的消极情绪反应,远离学习倦怠现象的困扰。

孩子的父母、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颇高,但自己却不读书、不学习,不能率先垂范:缺乏合理的约束,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是“放纵型”的就是“专制型”。家长要以身作则,当好孩子的表率。真实的德育应该是“静悄悄”的,它融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体现在这样一种不声不响的言行之中。所以家长们的心理素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在提高家长和监护人的素质的同时,无疑也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因此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家长委员会,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邀请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倾听,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使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提醒家长还应主动与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再次,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帮助小同学拎水,帮助同学学习,拾金不昧,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都要记在本子上。学校每月都对各班的记录进行评比,在校会上进行表扬。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的最好体现。

针对农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德育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德育教育列入学校日常管理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和方案等。

举行各种活动。举办红歌赛“党在我心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教育;利用节假日,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更好地发扬尊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组织学生为孤寡老人做一件好事,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等。

篇12

一、萌发爱的情感

一个有“爱心”的人处处都会被人喜爱。每一个人包括幼儿,爱自己是非常容易的,可是让他们去爱父母、爱长辈、爱同伴、爱朋友、爱同事就很难做到了,更不用谈及什么爱家乡、爱祖国、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了。

做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应有爱的情感,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引导他们一起活动。在活动中,细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适当地介入并引导他们关心同伴、关心集体。要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要服从集体,逐步形成集体荣誉感,并养成遵守集体活动规则的行为习惯。例如:让幼儿分成两组,做《运积木盖房子》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有的幼儿负责运积木,有的幼儿负责搭积木,哪组幼儿的积木最先运完、房子最先搭好就获胜。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关心同伴,而且还学会了分工与合作。不管输赢,他们都付出了努力,都获得了成就感,从而学会了遵守规则,产生了集体荣誉感。同时,我们还可以请家长和社区配合,有意识地随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使他们产生爱的意识、萌发爱的情感。

二、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学习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人的一生中,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在公共场合成为焦点,有的人却独坐一旁无可奈何;有的人出门时非要找个同伴前行;有的人独来独往,事情照样办得井井有条;有的人怕在人多的地方露面,有的人却“自来熟”,人越多的地方,他越活跃。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交往能力不同。能否建立起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是人们适应环境,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学习的关键。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幼儿多与同伴交往,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让他们在自由、自主、愉快的环境中游戏、交往、合作。

在日常生活和专门的德育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孩子学会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等社会行为规范。

例如,在组织孩子带班时,我有一个习惯,当孩子为大家做了什么事情,我会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比如,小朋友帮老师摆椅子,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小朋友为大家发勺子、发书,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其他孩子也跟着很自然地说“谢谢”。渐渐的我发现小朋友也会说“谢谢”了。哪个孩子尿裤子了,我帮他换好衣裤,他会说:“谢谢老师!”给孩子们讲完故事,他们会说:“谢谢老师!”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老师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点滴印迹,这些印迹日复一日地积累,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潜在的道德萌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可以推动幼儿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往,有利于幼儿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13

一、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

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就是,要求我们在设计品德课堂导入时,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高度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1.以“趣”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2.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3.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 ,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警察”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

(2)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