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农村医疗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农村医疗发展现状

篇1

1.1参合情况

2013年全县应参合农民为133892人,实际参合132821人,其中自费118687人,民政支助14129,全费缴纳5人,参合率99.2%。

1.2基金筹集到位情况

2013年参合农民人均筹资378元(筹资分别为:个人70元、县财政37元、市财政38元、自治区财政46元、中央财政188元),共筹集基金为5033.9万元。

1.3就医补偿运行情况分析对比

普通门诊 27803人,补偿 70.56万;特殊慢性病门诊 1794 人(次),医药费总额51.2万元,补偿39.7万元;住院正常分娩337人,医药费总额89.26万元,尿毒症门诊透析57人,医药费总额11.7万元,单病种付费121人(次),医药费总额89.26万,补偿29万元。

一般住院9542人(次),医药费总额7229.6万元,补偿3066.3万元。

镇级医疗机构住院1693人(次),占住院人数的17.7 %,医药费240.56万元,占住院医药费总额的3.3%,次均住院费用为1421元,补偿大病统筹金201.8万元,占住院补偿金的6.57%,次均补偿1192元。

县级医疗机构住院1389人(次),占住院人数的14.6%,医药费459.22 万元,占住院医药费总额的6.3%,次均住院费用为3306元,补偿263.12万元,占住院补偿金的8.6%,次均补偿1894元。

县外医疗机构住院6460人(次),占住院人数的 67.7%,医药费6529.82万元,占住院医药费总额的90.4 %,次均住院费用为10108元,补偿2601.38万元,占住院补偿金的 84.83%,次均补偿4040元。

2.固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存在问题

(1)宣传工作存在不到位情况,基金征收难度大成本,好多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乡失去联系,不知道新农合政策和缴费时间,有些年轻力壮的农民存在一定侥幸心理,不愿参加新农合认为自己年轻不会得病,白交冤枉钱,同时各乡镇投入大量的人力进村入户安排筹资工作,增加了新农合筹资成本。

(2)部分参合农民认为报销程序比较繁琐,补新农合偿款领取时间比较长。由于新农合管理机构对非定点医疗机构的发票审核比较严格,部分定点医疗机构没有配备即时兑付所需的设备,再加上部分农民对新农合的报销程序不是非常了解,致使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用往往不是一两次就能完成的。

(3)人员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工作人员与工作量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镇合管办工作人员调整频繁,造成工作不熟悉,参合信息采集错误率高,给参合农民办理报销补偿带来诸多不便;新农合制度与医疗救助衔接不够好,原因是新农合采取一年一度限时缴费,民政支助对象是动态管理,当年系统内民政支助对象为上年度享受民政支助的人员,所以造成当年纳入民政支助的参合农民不能享受新农合提高补偿。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监管不到。部分定点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随意放宽新农合病人住院标准。部分定点医疗机构未认真落实各项住院管理制度,存在挂床现象。有些医生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乱开药,开人情方、大处方及超标准出院带药,住院费用的过快增长,一方面使农民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补偿客观上打了折扣,另一方面也使政府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来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的目的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5)2013年乡镇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85%,住院率为17.7%,县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75%,住院率为14.6%,县外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55%,而住院率为67.7%,报销比例高的反而住院的人少,这说明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有待于提高。

3.对策和建议

(1)在对全县农民进行宣传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培训把相关部门领导、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变成新农合工作的宣传者、动员者,利用农民返乡过年、春耕、秋收时节积极开展应急宣,充分利用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对新农合制度进行宣传,使广大农民对新农合制度有充分的认识。采取大厅集中征缴和上门征缴相结合,集中收缴与群众提前预缴相结合,贫困人、残疾人的参保与民政、残联救济补助相结合等方法,广开筹资渠道。

(2)要简化报销程序,缩短报销时间,在辖区内定点医院机构住院的参合农民,在办理出院缴费手续时可直接享受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无需缴纳合作医疗应补助部分的费用,只需缴纳个人负担部分的医疗费用,该制度使住院的参合农民得到了很大便利,确保他们及时受益。

(3)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力度,定编定岗,提高人员的工作水平,切实做好参合人员信息采集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和完整,做好新农合制度与医疗救助衔接工作,及时更新系统内的民政救助对象,使民政支助对象及时享受新农合提高补偿标准,得到真正的实惠。

篇2

[1]崔卓兰,赵静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创新——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

[2]王峰.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法制与社会.2010(1).

[3]曾国平,曹跃群,王韧.重庆: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协调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黄泓.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现状与问题.重庆出版社.2006.

[5]何淑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重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开发研究.2008(2).

[6]周辉.试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3).

[7]李铮.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0(4).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王保真.医疗保障[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田勇,冯振翼.医疗保险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王陇德.用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J].中国卫生,2005(10).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医改的成败得失[J].中国卫生,2005(8).

[6]沈松泉.推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小康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J].中国医疗保险,2004(4).

[7]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

[8]张晓,刘蓉.社会医疗保险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9]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蔡仁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11]许正中.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选择与管理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乌日图.医疗保障制度国际比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论文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祝小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体系的当代解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3]姜作培.统筹城乡发展:主要矛盾和出路分析[J].理论前沿,2003(22).

[4]党双忍.城乡统筹推动九大制度创新[J].经济学家,2004(13).

[5]陈希玉.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方针[J].山东农业,2005(05).

篇3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B

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包括人力资源、财政支持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等方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卫生人才奇缺、年龄结构老化、医疗机构简陋、仪器设备落后等,导致大、中医院患者人满为患而乡镇卫生院则成为饿汉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对于满足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针对广大农村群众的一种农村公共服务,包括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建设以及对各种多发病、常见病、传染病等的控制与治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村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和救治急症病人,同时负责对下属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而村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向其周围居民提供一般性的疾病诊治工作。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以及承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即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强而有力的财政支持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二是政策,政策支持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基础,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落实预防保健工作、防止因病致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同样大大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和医疗队伍的发展;三是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农村居民的大力配合,才能使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达到一个比较广的覆盖率。

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1.政府投入不到位,部分基层卫生机构运转困难

虽然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乡镇卫生院房屋和配套设施都得到了改善,但部分基层卫生机构仍存在诸多问题,运转困难,主要表现为:首先设施技术水平落后,部份乡镇卫生院由于资金压力无法引进一些新型医疗设备,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需求;其次,村卫生室业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虽然有关部门加大了村卫生室建设的力度,但仍存在几个村周围仅有一个卫生室的现象,同时相当一部分的村卫生服务站只有“老三样”——听诊器、血压器、体温计,卫生事业发展于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2.人才队伍水平和结构不合理

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赤脚医生;二是各地卫生院校或医学院的毕业生。从比例看前者居多,其主要问题表现在非科班出身,医术不精,责任心不强,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广泛的医疗需求。部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仍相对偏低,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另外,由于农村交通、生活条件和待遇等问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稳定性并不高,很多卫生机构出现“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的局面,技术骨干呈现入少出多的情况,人才流失严重。

3.制度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

一是在新医改实施后,虽然农村居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对重大疾病的应急和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相对薄弱,相应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体制不畅、收支不平衡以及补偿范围狭窄等问题,难以发挥医疗卫生体系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二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运作机制不完善,缺乏规范性,随意性大,当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分散程度高,卫生机构之间竞争处于无序状态,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存在职位缺失和错位的现象,既影响服务体系的规模和质量,又降低了医疗卫生组织体系的运行效率。三是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如处理医患纠纷机制不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其他部门政策公益性不明显,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培训支持政策不完善等。

4.医疗服务质量低下,医疗事故频发

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由于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和医药监管导致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事故问题屡见不鲜。由于医师数量缺乏医疗人员专业水平低下,部分“医生”根本就不具备开处方的资格,或是一些医生为谋取个人利益,乱开药、拿提成、吃回扣,给患者造成更大负担,甚者危害患者身体健康。根据有关调查,部分村卫生室未能配备高压灭菌设备、紫外线灯管,甚至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的情况,在对相关药品的抽检记录中,不合格率也相对较高,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1.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资金投入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投入上要突出重点,资金投入应以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医疗救治以及卫生院基本建设为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询医、求医需求;二是创新投入方式,建立既投入、又考核、能激励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制度措施,如根据卫生机构的服务绩效,定向拨付一定的卫生费用,或是进行相关的业务经费补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功能和效率,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各类资金投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举办农村卫生机构,改善农民就医条件;三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巩固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基础上,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尽早进行危旧病房的改造及医疗仪器设备的更新,将基本建设、设备更新、正常维护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安排,改变过去“老三样”的就医条件。

2.加强卫生人才引进,构建人才队伍长效机制

农村需要进一步严格医疗卫生人员进入标准,构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长效机制。首先,严格人才选拔机制和用人机制,杜绝“走后门”、“关系户”现象,通过竞争机制选拨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公开招录临床专业毕业生进入乡镇卫生院,尽快改变镇、村医务人员队伍老化、人才匮乏的被动局面;其次,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制度,要求各层次医药人员均须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试,杜绝无证上岗,在三级医疗机构中应合理配备现有的职业医师和乡村医生,尽可能为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便利;再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轮岗培训机制,例如政府可以从卫生事业经费中列出一块培训经费,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补助,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完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编制管理政策,鼓励医学高等院校优秀毕业到基层服务、对口支援,并在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最后,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前期取得的成果,把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激发乡镇、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完善对口帮扶、双向互动、定期进修制度

农村基层医院要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大中医院建立起较为牢固的协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农村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委托管理、团队引进、人才柔性流动等方式加强与医学高校科研院的对接,可以通过脱产学习、进修培养和专家带教等形式对乡镇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养,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各基层医院可以在各个领域中选不少于1名的业务骨干外派到市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等进修,逐步形成每个主要业务科室有一个带头人。

4.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的内部运行机制,调整合作医疗的参与条件、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等,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并通过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来弥补新农合中资金补偿不足的缺点,以此来保障农民的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农村药品监管机制、保证政策有效性,药物对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来说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农村卫生服务的质量,完善和强化农村药品监管机制可以有效保障农村人口的用药安全。同时,加大宣传,减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道德风险,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严格监督体系,对医院与医生的业务水平、患者治愈率及满意度、医德、服务质量及效率等做出评估,从而满足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总之,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应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加强医生职业化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设,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引进新型医疗设备,提高医生的技术层次,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引进并留住优秀卫生人才,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以提高农村卫生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稳定农村医疗队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商业保险 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管理优势

国家政府针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在2003年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至今已过去十二年,在这十二年时间内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阻碍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发展,对我国农村居民的卫生医疗环境造成危害。

一、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发展现状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农村开始实行,过去的集体经济形势逐渐开始瓦解,原有的合作医疗模式由于制度问题无法再执行下去,农民失去了医疗服务的保障。在1980年我国还有70.2%的农村有合作医疗,但是到了1990年这一年全国具有合作医疗报站的农村只占总体的3.9%。在这一段时期内我国多数农村家庭因病致贫,据不完全统计调查一些农村因病致贫的人数占村庄总人数的88%,那段时间的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2002年10月我国政府为了改善农村卫生医疗的困境,提出“要创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且确定了农村合理医疗制度的相关方针,次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工作。三年之后,随着《关于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出台,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2008年该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试点。到现在全国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了8.55亿,参合率提升到了97%。

二、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不利于吸引农村参加保险。由于一些商业保险公司缺乏较高的公信度,再加上社会上一些对商业保险企业的非议,让商业保险得不到农民的信任,部分参与商业保险合作的农民对保险企业的操作存在疑虑,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商业保险在农村医疗合作中的工作。

2.受到政府管理费用的影响。例如,农村政府支付管理费的委托合同管理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政府定期支付全额的管理费用,不然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工作就难以展开。政府以委托合同的方式托付商业保险企业开展运行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所支付的管理费用难以准时到位,因此,支付费用是否能够及时到位是开展相关业务的主要条件。如果政府的费用不能够及时到位,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进度。

3.不利于商业保险在农村医疗合作中的长期持续发展。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商业保险与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但是以现在的合作模式,给商业保险企业留下的盈利空间非常之小,一些中小型的商业保险企业甚至会出现亏损的现象。所以,在新农合中引进商业保险,并且还要保证新农合基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让商业保险企业还要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这种情况还得不到有效的证实,需要长时间观察。

三、促进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有效措施

1.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业务的税收支持法案,点明商业保险企业在新农合中的位置,创建定时更新的厘定费率的制度,为商业保险企业开展工作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2.推算出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费用,同时保证费用及时到位。根据现有的人均医疗保险数额,再结合商业保险的相关信息,推算出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所需的相关费用,这项费用的推算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当地的政府单位和监督机构一定要保证经费及时到位。

3.全面提升专业服务的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商业保险公司应该注重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特点,注重加强信息管理、客户维护、基金完整和医疗风险控制这几个方面的管理力度,优化传统的理赔流程,增强医疗服务的效率。

所述,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无疑是一种多元化商业发展的体现,在提升我国农村卫生医疗环节的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商业保险多途径的发展,盘活了我国的保险市场。

参考文献

[1]隋宇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商业保险合作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篇5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37-02

一、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及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百性“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一大批因经济困难而不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贫困农民,这些人一旦患病后,需要支付的医药费是低保救济金的数倍,疾病让他们陷入“贫困―疾病―治病―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对贫困人群实施医疗救助制度,帮助他们摆脱疾病困扰,维持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从2002年开始,国家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在这个文件中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3年,在民政部下发的《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中指出“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同时也对医疗救助的内涵、目标原则、救助对象和救助办法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2004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对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来源、使用和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2009年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救助体制,提高农村医疗救助标准和救助水平。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的医疗救助形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实施制度。医疗救助主要通过国家、地方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方式进行筹资,并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各地在自身财政收入情况,需要医疗救助的对象数量基础上制定救助标准,按照按照“广覆盖,低标准”原则对贫困人员进行救助。

在国家民政部门及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下,中国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和医疗救助对象的数量不断增加,救助水平也不断提高。在民政部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到2009年,国家投入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为58.6亿元,比2005年5.7亿元投入多了将近10倍。但是,由于中国农村贫困群体中需要救助的人群基数较大,救助资金有限等因素,农村贫困群体在医疗救助方面的全国人均水平起伏较大,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二、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救助对象界定缺乏科学性

在民政部2003年的《关于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为“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以及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但是在实际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地方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通常是以政府定期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为主要依据来确定救助对象,虽然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固定的救助标准和动态的救助对象之间就形成了矛盾。另外也容易导致申请者设法隐瞒自己的实际收入,以获取救助的行为。

(二)政府对农村医疗资源投入不足

目前,中国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和先进仪器设备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的卫生资源十分欠缺。2005年底,全国1 633个县共有综合医院仅2 009所,县妇幼保健院(所、站)1 526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 586所。每千农业人口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5人,2005年中国各类医疗机构人员达542.7万,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6.0万,平均每千人有医疗人员3.59人。即便是有限的农村卫生预算和卫生费用,也越来越向高层次医院转移,中、下级的医疗机构却无人问津,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运作效率,导致贫困农民无力就医、无处就医,引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医疗救助资金不足

由于中国现行的医疗救助制度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因此,医疗救助水平的高低不取决于疾病的种类,而是以各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作为最终的决定因素。由于受救助资金不足的限制,各地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一般都确定了救助的起付线、封顶线、以及救助病种。较高的起付线使得患一般疾病的贫困农民不能享受救助,较低的封顶线对患大病的贫困农民来说杯水车薪,将某些大病、重病作为主要救助病种的做法又将一些患有病种规定之外、亟须救助的重病贫困农民和患有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贫困农民除在救助范围之外。医疗救助体制中的这些门槛,已经让很多的贫困农民处于贫困疾病交加的状态中,给贫困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

(四)医疗救助和“新农合”衔接断层和错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都是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都是为了有效缓解和降低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但是由于两者在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使得这两种制度的衔接出现断层和错位。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在救助与参合对象方面,农村医疗救助覆盖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困难群众中五保户、特困户。但在农村地区还有不少困难群众也交不起参合费,需政府的资助。其次是起付线的设定问题,新型合作医疗实行的是报销制,发生医疗费用并达到起付线后才能得到报销,医疗费用达不到起付线的则不能受益。作为农村医疗救助对象的五保户和农村特困户,虽然已经由民政部门资助参加了合作医疗,但是却由于起付较高可能享受不到相应的待遇。最后是制度推进进度上的问题,部分地区认为做好两项制度的衔接就是将两者完全同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只能在新农合试点地区开展,其他地区不宜开展,这在客观上会导致新农合阻碍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开展。

三、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探析

(一)科学界定救助对象

首先,民政部门在确定救助对象的过程应严格审批程序,落实调查工作,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尤其是在审批过程中,民政部要切实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医疗支出等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其次,要做好医疗救助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对政策的知晓率,在救助对象确定过程中发挥村民的舆论监督作用,减少操作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最后,考虑到贫困人口的动态性,对于救助对象要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救助对象,确保制度的相对公平性。准确界定救助对象才能真正切实为贫困人口提供一个较高水平的健康保障体系。

(二)扩大医疗救助资金来源

目前中国医疗救助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是财政性资金,社会捐助为辅。财政性资金应当根据各地方财政实力的大小,实现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有机结合。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财政负担能力相应较强,地方财政负担比例要稍大;中、西部农村地区财政负担能力较弱,中央政府根据当地的“五保”供养和低保对象规模,加大专项资金转移力度,受援助的地区省政府要按规定比例提供相应的财政配套资金。还要运用法律手段来保证政府的财政拨款及时到位,做到专款专用。就中国医疗救助实现状况来看,仅靠单一的政府财政性拨款的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额是不足的,还要积极发展多渠道的筹资方法,建立起确实能够发挥作用的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系统。例如可以通过规范社会捐赠行为,让广大公民参与到扶贫救困中来。还可以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救助的民间组织,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加,利用民间组织筹资、发行的福利彩票、社会捐助向社会筹集医疗救助基金。

(三)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与医疗救助政策都是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重要的成员,两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疗救助基金部分用于为救助对象代缴参加合作医疗制度的费用,其他医疗救助基金用于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附加补偿,救助对象除了从合作医疗基金报销部分医疗费用外,还可在此基础上从医疗救助基金获得部分补偿,其医疗费用补偿比例显著提高,从而使医疗救助力度大为增强。医疗救助通过合作医疗管理网络的实施,制度运行成本因而下降,管理操作易行和高效,双方的衔接有利于管理成本的控制及制度的持续发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对参合的救助对象就医服务质量、费用控制和补助等方面给予协助,民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筹集及费用的支付终审,以降低整体管理成本。

(四)完善医疗救助政策法规体系

完善医疗救助的政策法规体系,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基层民政管理部门要规范医疗救助申请、审核、审批与发放等环节的档案管理制度,上级民政、财政和有关纪律检查部门对下级农村医疗救助尤其是基金管理与发放等情况实行定期监督审查与通报制度,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也要根据医疗救助的相关文件制定医疗机构相关的配套制度,提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对医疗救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除此之外,国家也要通过立法程序,加快出台《社会救助法》,并且通过修订已有的法律法规或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对农村具体医疗救助的对象、主体、范围、标准等作出规定,使得农村医疗救助得到规范,实现医疗救助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崔秀荣.农村医疗救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推进策略[J].安徽农业科技,2008,(10).

[2]洪人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制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华,等.完善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思考[J].人口学刊,2009,(1).

篇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602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状况却不容乐观。我国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构成。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基层单位,以保护农村居民健康为目标,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和转诊,为农村居民提供优质、价廉、便捷的综合卫生服务。因此,完善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刻不容缓的,提高农村整体的生活质量,加快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2研究方法与对象

2.1研究对象:通过德育课题对湖南省国家级贫困地级市20个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个)、娄底(2个)、怀化(1个)等贫困地区农村进行问卷调查,并走访调查张家界市国家级贫困县桑植县。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按区域随机抽取贫困县的乡镇以及村庄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20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95份,回收率100%,有效回收率99.75%。

2.2.2走访调查法:为让调研结果更真实可靠,走访调查了娄底市新化县坐石乡和张家界市桑植县,了解当地关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

2.2.3文献资料法:通过万方数据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网和长沙医学院图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检索、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2.2.4数据统计法:采用SPSS13.0对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图表在Excel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医疗点建设覆盖范围:

表1村卫生室或诊所的建设(n=1995)

A.有 B、无 C、不清楚

1776 196 23

89.02% 9.82% 1.16%

表1数据显示,湘西贫困地区的医疗点建设覆盖范围达到89.02%,已经是相当高的一个比例,但是2013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村卫生室65.4万个,诊所(医务室)18.5万个,与2012年11月底比较,诊所(医务室)增加,村卫生室减少,说明村卫生室和诊所的数量和分布存在一定的问题。

3.2基本的医疗设备配置:

表2村卫生室或诊所的医疗基本设备(n=3762)

A、检查床 B、药物厨 C、无菌厨 D、常用的手术器械 E、心电图机

1373 1586 436 173 194

36.50% 42.16% 11.59% 4.60% 5.16%

通过表2结果分析得出,目前湘西贫困地区村卫生室或诊所的医疗设备78.66%还滞留在低配置(检查床、药物厨等)时期,而像无菌厨、常用的手术器械和心电图机等新设备的使用普及存在严重的阻碍。从而可知,在公共卫生设备、急诊抢救类设备、诊断类设备、治疗类设备、其他设备等的配置方面也存在相应的匮乏,从而会导致“看病难”的逆反现象。

3.3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评估:

综合上面两个圆饼图可知:目前,湘西贫困地区农村村卫生室和诊所的医生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本科医生只占了约20.66%。同时,村民健康意识不强,基本处于“如果没有重病从来不检查”的状态(占了约63.51%)。结合两者,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存在相当大的阻力。

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

A.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情况(n=1995): B.就医过程中药价虚高的情况(n=1995):

A、有 B、 没有 C、 不清楚 A、存在 B、不存在 C、不知道

1575 293 127 751 946 298

78.95% 14.69% 6.37% 37.64% 47.42% 14.94%

根据上面A、B表可以得出结论:湘西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度达到了78.95%,基本达到了高度参与的水平,但是在“新农合”的普及下,就“药价虚高”的问题还是占了约37.64%的比例。综合来说,“新农合”还没有完全达到理想的状态,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说“新农合”处于“量变-质欠变”的阶段。

4结论与建议

湖南省湘西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医疗点建设(村卫生室或诊所的数量和分布)、医疗设备(公共卫生设备、急诊抢救类设备、诊断类设备、治疗类设备、其他设备)、医务水平(医务人员配制以及医学文化程度)、医疗政策(新农村合作医疗)等四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待解决的问题:医疗点的数量与分布不均、公共卫生设备和急诊抢救类设备等严重缺乏、“新农合”发展需完善、医务水平普遍偏低于国家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配制标准。“看病难,看病贵”现象还有比较多的缓存。

建议当地政府以下几点:(1)合理规划农村医疗点的数量与分布,着重根据人口密度和地理位置,实施“因地制宜”的建设方案,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加强基层卫生网络建设,打造“1560”的就医圈,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2)标准配置村卫生室或诊所的基础医疗设备,重视公共卫生、健康保健等工作,尤其是在公共卫生方面,力求达到国家基层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3)提高基层医务工作人员待遇,鼓励和支持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从医生水平提升来带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4)充分落实“新农合”政策,统一规范药价等医疗费用,并进一步扩大“新农合”定点机构的数量与分布;(5)健全医保支付、转诊系统、信息化建设、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培养。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不我待,建立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是有很多工作要做,其发展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2013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2014-01-16) , [Online]Available:

http:///mohwsbwstjxxzx/s7967/201401/c796ac5bdd4c41bbaa

1409f4def9e1ab.shtml(2014/2/23).

[2]张勘,董伟.上海医疗服务体系现状分析及新医改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6):32-35.

[3]“《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解读” (2013-12-30), [Online]Available:http:///yzygj/s3586/201312/14e701ff134e4ddf8b

篇7

1.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提升新农合整体绩效的迫切需要。由于制度设计的初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足于农村,也服务于农村,构成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新农合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配合与支持,两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新农合的制度效能发挥,主要依赖于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来实现,其实现程度受制于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及服务递送能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因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相对粗糙,新农合实施的整体绩效也将大打折扣。

2.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农村卫生事业、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重大使命,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保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农业生产力的保护,构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因素。

3.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以卫生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内在要求。党的十报告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政府责任践履的展示,是政府形象的窗口,是政府与广大农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广大农民群众往往通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状况,来评判政府对群众利益的关心程度,评判社会和谐与公平的实现程度。卫生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卫生公平是社会公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有利于实质性重塑城乡二元医疗格局,实现卫生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以赣州为样本的调查

赣州市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区域,也被称为赣南苏区,是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其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如下:

1.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具规模,但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滞后。截至2011年,赣州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医院的目标,初步建立了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从国际公认的综合反映健康水平的三个重要指标来看,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4岁)、孕产妇死亡率(13.9/10万)、婴儿死亡率(7.06‰)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然而,现行农村卫生网络的服务能力提升滞后:一是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略显粗糙。2011年全市有老年人109万、儿童205万,但没有专门的老年病医院和儿童医院,很多患者需到外地诊治。二是卫生基础设施比较粗陋。全市每年约12万产妇,但妇幼保健医院产科病床仅640张;2011年全市县级医院总床位数8777张,平均每所医院床位仅有115.49张,难以满足农民“大病不出县”的要求;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基本依托乡村医生的家,且村卫生室的主要诊疗设备依然是“老三件”(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还有297个行政村没有卫生室和固定村医。

2.卫生投入快速增长,但卫生资源总量依然短缺。近年来,赣州市不断加大卫生投入,2011年全市财政决算卫生经费由2002年的11563万元、2010年的238052万元增加到320721万元,为2002年的27倍。然而,由于战争创伤、自然禀赋、经济落后等因素制约,加之人口多、底子薄、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卫生资源总量仍然短缺。2011年全市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2.49张,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3.81)的65.35%,全省平均水平(2.72)的91.54%,湖南郴州市平均值(3.9)的63.84%,东邻福建龙岩市平均值(4.78)的52.09%。

3.运行管理机制及人事制度渐趋灵活,但卫生技术人才依旧紧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下,赣州初步建立了“定编定岗不定人、能进能出全员聘”的用人机制;重新核定了全市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8220个,比医改前增加了1338个;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卫生管理干部轮训实现经常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执业医师实现机制化;财政补助与绩效考核紧密挂钩、医务人员福利待遇与绩效钩挂实现常态化,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然而,农村卫生技术人才依旧紧缺。一是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2012年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99人,分别是全国(4.8人)、全省(3.99人)平均水平的62.29%、74.93%。二是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不高。县级医院高级职称人数仅占总人员的4.19%,乡镇卫生院基本没有高级职称人员。三是乡镇卫生院大多缺乏周转住房、生活条件较差、发展空间不足,对医学人才的吸附能力弱。

三、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对策

综上所述,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虽已草创成型,但毕竟其网络还比较粗糙、卫生设施还比较粗陋。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除了要继续完成打基础“、铺摊子”的遗留任务外,要更加注重卫生资源的积累,更加注重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

1.继续增加卫生投入,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倾斜力度。农村卫生事业是一项重大卫生惠民工程,理应加大“民生财政”的惠泽力度。卫生事业经费或专项建设是一种投入,政策倾斜也是一种投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筹资渠道、补偿机制以确保其公益性的彰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基本医疗设备的添置及更新换代,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福利待遇等等,都需要增加资金与政策的投入,也需要启动更多的专项建设来带动。除了希冀地方政府增加投入外,国家和省级政府尤其要对欠发达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与此同时,提高投入效率,实行投入力度与卫生机构的服务效能挂钩,确保有限的卫生经费适得其所。

篇8

1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是城乡一体化的保险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这三个主要的模块。当前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有很多不平衡的地方,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水平要优于农村居民,这是城乡医保制度整合中的大问题,应该受到相关医疗机构的重视。医疗保险涉及到多个办理单位,是国家为城镇与农村居民提供的一种服务保障,关系到很多民生问题和安全事宜。所以医疗保险也面临着一定的道德风险与资金安全问题。只有制定出完善的医疗保险发展模式,才能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障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做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一致的发展。在正常的工作生活中,人们对医疗保险只停留在概念阶段,有些居民不理解医疗保险的作用,不会合理的去使用。当出现问题时,有的居民还会产生抱怨的情绪,认为政府工作结构不合理,医疗服务系统没有保障。基于这样的问题,国家应该经常组织医疗保险知识讲座,聘请专家和学者到讲座中进行演讲和教育,为人们讲解医疗保险的作用。通过这种宣讲活动,居民能更加了解缴纳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并且积极面对各种缴纳医疗保险的事宜,全民共同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从事医疗保险工作的人员也能各尽其职,为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问题

篇9

第一部分:现状特点

珠江镇五里村是一个当代农村的典型。在五里村调查三天,我们从五里村的发展现状看到了我国当代农村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当代农村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产结构有所调整。几十年来,农村的生产结构发生过多次变化。目前,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我们调查采访的农户中,大部分农民种植蔬菜等粮食的目的是自己食用,且规模不大。而像柿子、玉米等非主食类作物的比例较多。另外,枣子等干果的种植也有一定的发展。

二、生产方式发生不同程度变革。目前农村的生产种植方式有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这种变革的程度主要有生产的规模决定。既有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大棚种植,也有规模不等的私人种植。我们采访的农户由于种植规模有限,所以没有过多地使用现代化耕作设备;但是我们了解到,在大型的农场中,大型机械的运用还是非常广泛的。

三、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显著发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五里村的马飞是一位有名的枣子大王。他培育的超级大枣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这一切都是凭借对科学知识的钻研精神,加上踏实的作风。他们都是当代先进农民的代表,他们是我国农业向科技化、专业化发展的干将。而普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则是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表现。在短短三天中,我们接触到许多当地农民。他们和我们交谈时,对一些现状的分析都比较客观和透彻,阐述了他们对于我国基层农村政策的看法和意见。他们的观点充实了我们的调查报告。

    农村基础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也有了显著的发展。我们实践基地所在的行知小学就是当地的著名的农民子弟小学,招收附近六个村子的农民孩子。学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设备先进、师资力量优良的学校。许多农民孩子不但圆了读书梦,还享受到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待遇和教育资源。

四、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及收入结构的变革。目前农村农业人员的收入已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等方式来增加收入。同时,由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出力。这样,丰富了农民的收入结构,农民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农村劳动力也加快了城市的建设。以农户李伯伯家为例,他的儿女均在县城打工,他自己在农闲时也偶尔外出做活。这样,他们的收入就大大增加,并且,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城市,也大大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农民收入结构的变革也使他们的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我们采访的若干农户中,电话、电视的拥有率高达九成;有四成的农户家中有摩托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电扇、洗衣机等电器已比较普及,我们还能看到农民从腰间取下手机发短信。这一切,电子商务资料库’"//85*2*9&:9+"说明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和改善。

五、先进的大型种植基地逐步兴起。在五里村,我们参观了浦禾园果树基地和艺莲苑水生花卉基地。这两个基地都是国家级的重点基地,许多先进的品种、技术在这里进行试验,然后推广到普通农业生产中。先进种植基地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相关农业的发展,同时形成连锁反应,提供了旅游、教育等一系列资源,无形中又增加了农村其他产业的产值。这也是我国农业向专业化、大型化发展的表现。

第二部分:存在的问题

农村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多个方面。由于调查程度有限,仅从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一、农民权益保障问题。保障农民权益是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然而事实上,侵犯农民权益的事件太多。仅在五里村,农民普遍反映他们的权益受损。当地工厂建设宿舍,征用农民土地,补偿十分不合理,甚至使一些农民觉得生活无依靠。而工厂在申报征用时,竟称农民的良田为荒地!这一现象引起当地许多农民的不满。而对于这种现状,农民大多抱悲观绝望态度,没有想到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无形中助长了此类现象的发生。

农民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一定数量存在的行政问题为农民威权设置了障碍。这是短期无法解决的。正如一位农民说的,中央、省、市的政策是好的,但在村、县落实时,有时发生了差错。所以,农村问题更多的是基层工作的开展和改进,这也正是三农问题的难点和重点。中国的农村人口太多,范围太广,仅五里村就发生这些问题,放眼全国,农民维权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农村城市化问题。随着农村的发展,农民对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势必使农村逐步过渡到城市。目前看来,这种过程似乎还不是很明显,但在农村中已可以看到许多城市化的现象。仅从环境角度看,农村中也有了高耸的烟囱。虽然现在环境问题还不明显,没有影响到农村的发展,但是从长远角度,农村环境的保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如何从开始做起,发展农村环保经济,避免重走城市污染的老路子,是不久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 1

三、农村医疗、保险问题。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许多地方已开展农村医疗保险。五里村的农民一年只需交纳24元,在乡村医院看病便可以报销10%的费用。这无疑是一个好政策。但是农民反映药价太高,许多农民生病基本上是用土办法凑合或硬熬。药价高是普遍现象,但是能否正对农民实际,采取不同的措施,让农民的基本医疗得到进一步的保障,是我们还需努力改进的。

篇10

大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设备全部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淘汰医疗设施,根本不能满足临床要求,致使病患外流严重。而且卫生医院自身和社会力量均无投资基础建设积极性,任其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从而在群众心中也失去了地位和信任。

1.2医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在农村当前医务人员之中,具备大专学历以上的只占百分之几。中专学历以上的虽占有一定比例,但大部分是没有临床经验的新任人员,大部分就医人员并不具备相适应的学历要求,并且平均年纪较大,技术水准落后,与服务对象对医疗品质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相当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连正规检验、放射人员都没有配备。

1.3村医疗卫生经费极为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原有卫生体制被打破。医疗单位也把自我经济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尽管国家每年针对卫生事业投入都在持续加大,但农村卫生部分根本得不到多少利益可运用。因此,乡镇卫生医院经济状况普遍都不景气,很多乡镇卫生医院拖欠职工工资是常见现象。这种经费严重不足将导致医疗设备落后、医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水准跟不上等不良后果。

2对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培养的分析

2.1积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除了要了解相关仪器专业知识和运用外,还要掌握生物工程和有关医学知识。作为医疗人员要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升医护人员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要与临床医生进行紧密配合,充分运用仪器设备功能,让医疗设备发挥应有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团队意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既发挥群体智慧,又在互相学习中强化理解,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2.2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交流

鼓励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积极参加学术沟通,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相关医疗新动态,紧跟相关学科发展前沿,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了解当今最新医疗发展趋势,学习先进医疗设备管理方法,研究学术交流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探索现代医疗器械管理方法,总结经验,动手撰写有关论文,提升自我,为进一步提高医学造诣奠定基础。

2.3创造进修条件,争取脱产学习

脱产学习是继续教育中较为普遍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其最大优势在于可暂时摆脱工作劳累,到院校专心学习或培训,并满足不同技术层次人员的需求。院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培养和传播基地,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通过院校能够传播和发展。通过院校学习让理论知识扎实、技术精湛,为今后在工作中处理疑难杂症打下坚实基础。还要求鼓励专业人员到社会上考取等级证书或单科结业证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为参加培训学习的医务人员提供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

2.4紧抓良好机遇,引进高端人才

在当前这一阶段,部分医疗机构已开始招收相关的医疗人员,尤其在缺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医院,可采取这种招收形式从地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引入有关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短缺、技术滞后、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的矛盾和压力。

3如何培养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人才

3.1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适应社会经济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生产力水准提升,现展更需要宽、专、多能的综合型医疗人才,以往那些单能型工作职位已出现下降走势,纯体力劳动的工作是要被智力工作所替代的,以智力支持为主的智能工作岗位已成为21世纪人才市场的主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应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更好为社会经济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3.2工作之余继续学习,跟上知识更新步伐

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知识更新最快时期,在知识量上不断进行翻番更新,很多学者将这种知识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效应称之为知识革命,所以,特别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创新和老化总是在不断交替中进行,不加强学习而只靠经验一样是会落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技术素质提升可通过多种方式,听取专家授课、积极参与各类社会调查活动、和老师共同从事科研活动等均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医疗能力提升。

3.3培养拓展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进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2-0060-02

一、当前吕梁市农村养老保障现状

(一)基本情况

吕梁市是革命老区,辖13个县(市、区),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区之一,总人口353万,其中农业人口280万人,贫困人口55万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73元。目前,吕梁市农民养老主要形式有家庭养老、“五保”制度、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三种形式。

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开小型座谈会和进户实地察看等方式,对吕梁市13个县(市、区)50个村的425名6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居住、饮食、衣着、生活设施、医疗、经济收入、劳动和生活自理、儿女尽孝、精神状态和娱乐等内容。在受访的425名调查对象中,47%的老人与儿女分居,三餐难保的占4.5%,平均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的占91%,64%的人生病吃不起药,95%的人得病住不起医院。调查时还发现,在这些60岁以上的老人中,只有6.6%的人精神状态良好,88%的人精神文化生活仅限于看电视或者聊天。与之相对的是,儿女的生活水平要高于父母几倍乃至更多。在农村,看到的普遍情况是,穿得最破的是老人,小、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这些老人不是村里的“五保户”,也不是民政救济对象,只是因为儿女不能很好地照顾,其生活境况甚至不如那些无儿无女享受政府“五保”的老人。基本结论是养老保险刚刚起步,农村合作医疗出现退化,农民养老主要依靠子女来维持,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均处于相对较差水平,并有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当前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存在问题

1.农民收入与支出增长的不对称。近年来,农村农民收入有了持续的增长,但与农资生产资料、食品消费资料和其他日常生活资料费用开支相比,其增长幅度很低。尤其是教育费用、医疗费用激增使农民根本无力考虑养老问题。在吕梁山区广大农村地区,农民一旦患有重病,高额的医疗费将花光农民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一般的农村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资力不从心,根本无力负担。资料显示,目前,吕梁市因供孩子上学、看病导致的贫困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45%。

2.土地经营权与开发权不匹配。一是违规征地操作与民争利。突出表现为两类现象:一类是篡改征地性质,通过两级土地市场流转高额获利。个别政府部门以公益性用地名义低价征地后,高价转让给开发商进行商业性开发;另一类是擅自降低补偿标准,造成补偿标准就低不就高,征地价格偏离了作为资本性质的土地的真实价值,侵害了农民利益。二是受现行户籍、社保体制制约,失地农民处于“低保无份、社保无门”的窘境。三是就业安置效果不理想。目前,农民失地后的安置措施主要采取货币安置和招工安置两种办法。简单的货币安置面临着理财挑战,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财知识和投资环境,往往难以保证补偿钱款的有效运用;招工安置同样面临着问题,一方面,农民对新环境所需的技能水平偏低,岗位竞争劣势明显;另一方面,企业用工并非土地耕作那样稳定,一旦企业出现关停并转,对务工农民冲击最大。

3.家庭规模萎缩与家庭责任巨大不平衡。一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往往一对中年夫妇将要承担赡养双方父母四人和一个或两个子女的抚养责任,这将使未来家庭不堪重负。二是农村劳动转移,形成老年人独居的“空巢家庭”,使家庭养老无法实现。三是人口老龄化影响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延续。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并且以年均3.2%的速度持续增长,这就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而激烈的生存竞争,又使年轻人无暇顾及个人生活,必然增加了消极拒养老人情绪。

4.“五保”制度的弱化与社会养老保险启步缓慢不衔接。我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以来,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在吕梁市刚开始起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未执行。由于农村经济收入低,养老保险起步较晚,宣传教育不到位,制度建设不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据调查,到2005年末,吕梁市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不足全市农业人口的8%,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还很遥远。从农民缴费的情况看,人均缴费不到150元钱,主要涉及人员有村干部和比较富裕的家庭,由于缴费金额太低,基本上起不到养老保险的目的。而在农村实行了几十年的“五保户”制度,也因基层乡镇、村委在取消农业税,乡镇企业民营化后没有了收入来源变得难以为继。

5.大量的进城农民工与相应保障制度缺失不对等。据调查。在相同行业工作的农民工却不能向正式工一样,获得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尤其是在他们遭遇工伤事故时,不能获得事故保险待遇或者只能获得数额极少的一次性补偿。农民工随着年龄增加终将失去劳动能力,他们的养老将无着落。据调查,吕梁市文水县离村外出打工人员达13.8万人,占文水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2%,调查对象中无一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6.社保基金对象广泛、作用巨大与管理不顺、循环不畅的矛盾。现行农村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存在条块分割:民政部门管一块(社会救助),卫生部门管一块(农村合作医疗),社保部门管一块(养老保险),这种条块分割的现实造成了政策协调、资源共享等诸方面的人为矛盾,不利于农保工作的开展。此外,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收益有限,使基金的增值同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不同步,难以回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县级管理基金分散、运营层次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支持

(一)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村养老保障提供根本性支撑

增加农业收益,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础。我国农村分田到户造成过高的农产品生产成本,低效的农业生产率发展现状迫切需要走农业经营规模、集约化生产的道路。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地涌入城市和进入当地乡镇企业,仅靠留守农村的女人、老人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推进农村土地集中经营,发展现代科技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以解决农村养老的基础性问题。

(二)改革现行土地制度,对离地和失地农民做出制度性安排

政府应当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并从法律上给予强有力的保障,尤其是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具体操作可以实行谁用地谁承担土地所承载的农民养老保障责任,其资金缴纳方式,可以考虑从土地出让金或增值收益中扣缴,也可以在土地权属变化之前提前缴纳,这样不但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土地养老保障责任问题,而且还能有效地遏制土地滥占滥用等现象。当然土地所能提供的仅是农民初级的或部分的社会保障,要实现农民的完全养老保障,还需政府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出重大调整,继续推进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失地、离地农民的有序流动与安置提供就业岗位,经济发达及有条件的市郊地区,可以考虑将失地和离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当中。

(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为解决农村“三保”问题设计战略性步骤

一是优先考虑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要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医疗合作制度作为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积极推进与完善其它形式的农村医疗制度。对困难家庭、贫困人员,各级政府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实行医疗救助。努力探索与实行适合当地条件、符合农民意愿的民办公助集资型的合作医疗保险方式,对经济发达地区,条件成熟的农村要引导与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二是分层次推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基础性和主体性工程,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农村财税制的改革,加强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正确处理各级财政资金确保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支付;努力提高社会保障的支出比例。另一方面要科学地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面排查,合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厚实低保资金筹措基础。

三是全面实施农村养老保障基金制度。在养老保险金的制度建设中,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不同的保障对象,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农村务农人口来讲,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以市级筹措为主,在此基础上建立省级的调剂基金,政府提供部分资金给予担保支持,承担有限责任;对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可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与制度建设的可能,分层分类面向农民工建立相应的保障项目,对该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障可采取个人账户储备积累、个人与用工单位相结合的缴费确定型办法;对面向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和小城镇人口其养老保险应有步骤地、分阶段实现与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有效衔接,并最终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

(四)完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营运机制,为提高农村有限的养老基金的使用效率打造长久性平台

为保证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受保险人手中。一是整合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资源(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合作医疗),进行统一管理,严肃养老保障基金的专用性,二是拓宽养老保障基金的有效投资运营渠道。对于农民养老保障基金除了要求存银行和买国债以外,积极探索投资资本市场的渠道,社会保障基金应按不同比例择机投资于股票、公司债券、基金权证以及直接投资和国际投资等领域。

篇12

1.1 医疗保障松动,不够规范

根据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来看,主要的法律来自于2011年推行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在本法的第三章中对医疗保障问题作出了基本的规定,但是这个规定比较宽松和广泛,对于流动人口群众并未作出医疗保障的明显规定;另外我国当前和医疗保险制度相关的法律大多数都是普通的条例规定和建议,法律制度十分的不规范,层次十分的低下,造成这样一种想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各地的地方政府都是按照地方性政策执行,普遍的素质不高,主要的保险模式分为北京大病统筹模式、山海成都保险综合模式以及深圳门诊统筹模式这三种。这些政策因为各个地区的不一样,所以存在着大大小小不同的缺点,使得社会保障的核心被分割,使得立法的滞后,造成了许多保障方面的问题以及在诉讼处有状告无门的现象。

1.2 法律监督和机制薄弱

我国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法律制度在实施的方面力度还是不够,机制的建设也相对薄弱,缺乏了医疗保险方面的明文规定,也缺乏了法律的效益。我国大部分的城市都存在着挪用医疗保险资金、挤占医疗保险资金和截留医疗保险资金的现象,这些现象中出现的挪用、挤占和截留等行为都是违法的行为,但是因为保险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这些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和惩罚,使得这些行为越发的放肆。流动人口医疗保障不仅仅需要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更加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从根本上为流动人口进行医疗保障的保证,阻碍一切侵害保护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的行为,从根本上为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保驾护航。

1.3 医疗保障救助制度不全面

医疗保障救助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医疗保障制度的最高级别,国外很多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完善全面的救助制度,而我国还处于对救助制度的不断摸索阶段,只能算的上是中下水平。我国现在存有的一些救助机构都是一些社会公益性的组织,依靠着和企业的捐助和社会政府的拨款来进行基本的维持,这些公益的机构影响力并不大,能够接受帮助的人也并不多,大多数都是不被世人所看重的。因为我国社会会对于这种救助制度的缺失,使得大批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都得不到相应的经济保障和生活保障,这使得我国的弱势群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大幅度的减弱,从而使得这些儿童和老人在发病的时候承受不起巨额的医疗费用,造成了恶性的社会现象[2]。

2 对建设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议

2.1 建立起健全的医疗保障法律制度

因为大部分流动人口虽然在城市进行工作,但是他们的户口多数还留在农村。他们享受这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制度但是这种制度还缺乏完善的规定。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建立农村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进程,同时针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特点和属性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法律法规的细化和完善,务必保证其法律制度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根据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来看,我国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法律建设方面还处于空白的状态,农民的权益得不到真正的保护。因此法律制度的建设需要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个方向和目标,从确定法律上要明确的规定好农民医疗保障的模式、农民医疗保障筹资的机构以及农民医疗保障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责任,这样才可以有效的解决存在在农民医疗保障中的医疗纠纷和问题。

2.2 健全农村医疗保障监督的体系

从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监督和管理上的薄弱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医疗保障资金的运作和筹建上的监督力度还不够。我们需要修改修改现行的刑法法律,对于挪用、挤占和截留医疗保障资金的不法分子进行严惩,杜绝这种行为的出现。根据我国的现状,还可以在法院中增加保障社会劳动的小分庭,专门对于这类社会保障纠纷的案子进行处理,有司法的保护使得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再受到侵害。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强化自身的管理制度,努力承担起保障农村流动人口权益的责任。第一步就需要政府出面解决好农村合作的医疗制度运行透明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特别是要建立起监督的体系,提高制度的运行效率,保证农民的服务优质和补偿公平。第二步就是政府需要为建设和调整农村的医疗为甚服务机构负起责任,需要加大对于医疗保险制度的资金投入,在建设制度的过程当中充分的考虑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满足更多的贫困人口需求,积极的安排医疗救助,尊重他们的生命安全。根据每个地区不同的状况,选择符合当地农民适合的医疗保障体系,从根本上使得农民都能够有病就医和有病能医,进一步保障好农民的医疗保障合法权益。

2.3 增强农民自身的医疗保障法律观念

篇13

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情况看,目前仍有一些困扰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为此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收集了某市近几年的会计决算资料和统计数据,对卫生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情况、卫生事业经费的安排使用情况、卫生医疗单位的经济运行情况、人员队伍情况及设施设备状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查找影响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问题及症结,为进一步深化卫生改革、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一些想法及建议。

一、2009年某市卫生资源的基本情况

1.某市城乡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42个,比2003年增加147个。在总机构中:医院44个;卫生院98个;疗养院2个。疾病控制机构5个、卫生监督机构及检验所5个;专科防治所站4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其他卫生事业机构11个;急救中心2个;采供血机构4个;个体诊所及医务室和社区456个(比2003年增加151个);门诊部2个。

2、实有病床10446张,比2003年增加1629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3.16张。

3、人员总数18922人。比2003年增加178人。在总人员中:卫生技术人员14178,其他技术人员724人;管理人员1849人;工勤人员217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3人。 

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

(一)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非典”过后,各级政府加强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经济补偿政策力度逐渐加大,到2009年某市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等机构总投入1.3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8887万元、增加了109%。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卫生监督及传染病院(区)等预防保建机构房屋设备等基础设施得到改造更新。由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增加、从而应对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一些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结核病得到有效控制。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达98%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妇幼卫生工作取得新成绩。婴幼儿及孕产妇死亡率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果。

近几年来,国家及省全面启动实施了农村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目前,某市已有73家乡镇卫生院实现了标准化建设。累计总投资4087万元,建设改造面积52276平方米。配置设备520万元。其就医环境、诊治水平都明改善。乡镇卫生院人员及业务经费大多数县已在02年上划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有效调动了农村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乡村医生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三)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稳步进行?

1.政府所属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稳步进行。目前,以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形式的用人机制已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建立,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服务质量及效益效率增加明显。到2009年卫生系统总收入(含拨款)达11.1亿元。是2003年的2.6倍。医院门诊量2009年为322万,比2003年增加了132万人次,增加66%。住院床日达121万日,增加了44万日,增长57%。卫生服务能力提高。满足不断增长百姓就医需求。

2.公立医院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多年来,尽管财政补偿水平很低,但是医院以发展求生存,千方百计稳定队伍,尽可能地改善就医环境。自筹人员经费及设备资金,使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都有很大的改观。

(四)城镇社区及医保、农村合作医疗惠及全市百姓

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雏形初现。2009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815604人(职工308539人居民507065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筹资2亿元(全市职工1.4亿、居民6354万元)。

全市共有87 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5家服务站、22家服务中心),现已完成了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并全部通过省级验收。并将遂步显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满足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的社区服务新模式新格局。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参合农民170万人,参合率82.2%。全市筹资总额1.35亿元。共有65万人获得补偿。总补偿额1.25亿元。使参保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有效缓解了部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

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仍有薄弱环节。一是各县(市)、区的发展建设不平衡,突出地表现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所必须的人、财、物及政策支持未能全面落实,几年来由于管理体制及行政划归不顺,人员经费及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影响和制约基层公共卫生网络体系建设和发展。二是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与事业发展不协调。如市县两级疾控监督和保健及急救机构人员编制是按照20多年前标准确定的,已经严重不适应当前防病需要。乡村两级缺乏稳定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缺乏应对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能力。三是“防病难”。由于财政困难,一些正常及专项经费收入拨款不能及时到位。使疾病预防食品安全等工作难度加大。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多样性、多发性和复杂性趋势,艾兹病、结核病、H1N1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地方病、食物中毒等的防治形势严峻。??

2、卫生资源分布不尽合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在全市卫生医疗设备配置和利用上,效率不高且处于失衡状态。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超规划重复配置。其中甲乙类设备超过省下达指标41%。而且分布不尽合理。如CT城区平均约8.6万人口拥有一台;而县(市)平均约25万拥有一台。MRI平均市区约15万人拥有一台,而县市约93万人拥有一台。不尽合理。

(二)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县乡两级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从学历看,乡镇卫生院大专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仅占乡镇卫生技术人 员总数的17.5%;从职称看,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比重仅为10.9%;人才问题影响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质量。

(三)是农村基层卫生医疗 “家底”差,难以摆脱困境。一些乡镇卫生院虽然房屋及基本的医疗设备得到一定改善,但因多年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其业务清淡、收不抵支、需求不足,床位使用率低,据统计全市乡镇卫生院床位平均使用率仅为26.2%,全市卫生院每年约有1/3亏损。到2009年仍有12家。农村卫生仍未走出困境。

3、政府投入水平低带来一系列问题。

(一)政府财政投入明显不足。近几年虽然卫生拨款总额呈增加,但从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看并未增长。全市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003年为17.8%;2009年为17.5%;全市卫生事业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2003年为3.6;2009年为4.2%,仅增加了0.6个百分点。医疗单位生存发展困难。卫生系统总负债由2003年的2.2亿已增至2008年的5.亿元。

(二)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过度市场化倾向。由于拨款不足,其生存发展只能靠自身收入解决。一些医院靠贷款、融资购买高级医疗设备、修建病房大楼,相当一部分要靠患者负担的医疗费用来偿还,客观上导致看病贵、看病难。

4、“以药养医”的发展模式诱发医药费用增长过快。据统计2008年每门诊人次费用已达95元;比2003年增加48%。住院床日收费为343元。比2003年增加86%,出院者平均医药费2496元。比2003年增加91%。

四、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防控水平和能力。

1、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责任。尽快改变公共卫生管理缺位或不到位的现状,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工资和经费标准。科学、合理调整或解快机构人员及管理方式方法与社会卫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和矛盾。

2、加强公共卫生政策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督。尽快贯彻落实国家新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实施方案。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和保障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内容,建设科学防治、依法防治、规范运作的公共卫生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实施国家免疫规划、跨地区的重大传染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等补助,加大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力度。同时,提高各级政府对基本和重大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监管力度和水平。

(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统筹城乡医疗卫生协调发展。

1、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卫生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对于原有的基建债务应由政府统筹安排偿还。对困难乡镇卫生补助额度,不搞“一刀切”。保障其业务运行所必需的资金及周转,扶助薄弱卫生院走出困境。对于未落实国家有关的卫生经济补偿政策的行政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的制约措施,以实现区域平衡协调发展。

2、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建设。人力资源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改善人才环境,制定留住人才有效措施,在编制待迂、职称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鼓励采取引进省内外医学专家。加大培训力度,市县级做好传、帮、带。建立稳定的培训制度,加强丞须的全科医生培养。

(三)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1、合理调整医院布局和规模,落实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部分公立医院,可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优化重组,包括迁建、整合、转型、改制。如:二级以下医院可变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护理院、康复院等。一方面可缓解患者在大医院,看病难、住院难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不减少不必要的大型医疗设备重复引进和购置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2、着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尽快改革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增加卫生投入、履行政府职责,关健是政策落实。应有切实的制约措施。在解决政府如何“补供方”方面,新医改方案提出一个全新思路,即政府购买服务,根据服务契约向服务承担者支付合同款,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扭转趋利行为。同时,还规定医疗单位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及离退休及政策性亏损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由政府给予专项补助。建全完善医院补偿机制是解决“以药养医”“看病贵”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四)完善医药保障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1、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一继续扩大覆盖面、提高统筹报销比利,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二是建立国家、单位、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社会互助共济。三是积极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打破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属地及所有制限制。四是不断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医疗保险监督管理。促进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2、巩固新农合制度成果。一是要建立稳定的新农合筹资机制。使新农合基金筹资科学化、规范化,二是要加强对新农合的管理和监督。要建立健全新农合管理组织、参保者和医疗单位三方制约机制,规范新农合保险的运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三是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四是明确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的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必须引入契约共济的保险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医疗保障制

3、加快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医改方案近期重点工作之一。这是一顶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意义重大。政府要尽快制订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本药品目录,并对药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实行严格的市场监管。使广大群众获得""安全、方便、廉价、质优""的基本药物服务。为人民健康提供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经济研究  2010.7(总276期)《聚焦医改》.

[2]05 以“管办分开”理顺公立医院治理结构  李卫平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