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素质教育

中学生素质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08:30: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学生素质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学生素质教育

篇1

一、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作者发现,当前,从总体发展状况来看,中学生素质教育效果比较令人满意,无论是身处一线的人民教师,还是不同地区的中学办学单位,亦或是上级的教育管理机构,都在进行着不同角度的教育实践探索,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在教材使用上,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积极探索和发现。

1.教育过程对教材过于依赖

中学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教材作为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出发点这个没有错,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教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究竟应该发挥多大的作用,我们是不是应该照本宣科。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看做的是没有生命体征的教育对象,把教材的东西强行的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之中,让学生被动的去学习。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关注的角度也只是停留在这本书中都有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们去掌握,却不去分辨有哪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教材之外的其他实践性途径来解决,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就缺乏了系统性。

2.教学过程重理论缺乏实践

对于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来说,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依赖于理论教学,相对而言,实践教学的机会更少。真正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应该是学生们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把这些理论与具体的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教育的实效性。尤其是西部不发达地区,一些中学生毕业后,无论是选择升学还是直接就业,都希望未来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地方的发展建设上来,而单纯的理论教育显然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3.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单一

中学阶段在我们的教育中是比较注重知识学习的,往往忽视了素质教育,对于中学的素质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更是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考核中学的素质教育,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这样的评价体系不能真正让中学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要想把中学的素质教育搞好,必须要从实际入手,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既然是素质教育,就应该从学生的素质入手,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让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实到提高学生素质上,把教学效果与学生实际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结合起来,这样制定出的评价体系才是科学的。

二、中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详细调查,我们发现问题中存在的几个原因,如素质教育的理念问题,教学过程的方法问题,教育改革的社会问题等,下面逐一进行论述。

1.素质教育的理念瓶颈

在我们展开调研的一些中学中,我们发现:素质教育是需要正确的理念的指引,但对素质教育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我们的理念一直没有走上正轨,一直没有脱离开考试成绩这一魔咒。中学阶段是学生青春期的关键时期,正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最好时期,如果我们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提高学习成绩上,那就不要谈素质教育了。

2.教学过程的方法瓶颈

在很多学校中,教师的教学过程由于受到考试成绩的压力,变成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根本不考虑学生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帮助,只要题会做了,就是一堂好课,就是一名好教师,在这样的方针指引下的教学如何能提高素质教育的能力呢?所以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是存在问题的,应该本着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为宗旨,从思路上,从方法上指引学生,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把题目解开。

3.教育改革的社会瓶颈

另外,现在的中学还面临着教育改革问题,社会上的观点颇多,一直存在着争议,所以关于中学素质教育的改革还在进行之中。搞好的素质教育又怕失去考试成绩,有了考试成绩又缺少了素质教育,二者如何能相互协调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调查原因的整合,我们为中学的素质教学找到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创新教育理念,摆脱传统教育观念束缚

创新教育理念,理念是教育实践的灵魂,只有理念正确,才能指引我们走上正确的教育之路。中学的素质教育要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将国内外的教育理念进行有机的整合,不以分数论英雄,要用综合的素质指标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2.灵活教育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篇2

学校教育枯燥呆板的原因有三:一是学生课业负担重。表现时间紧张,从早到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迎考书”,各种试卷、练习册太多;学生除在学校学习外,回家还要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把学生搞得很疲倦。二是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用“一好”代替“多好”,造成“老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的倾向,忽视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学校教育仍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有的教师没有更新观念,教育方法陈旧、过时,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只重视学生分数,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一切精力都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上。如果考试不好,轻者,受到家长的批评;重者,受到家长的体罚,造成学生对家长产生敌对情绪,甚至离家出走。家长的错误教育思想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认为只有好学生能考入重点学校,才有出息,才是人才,这无疑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强大的压力。

从社会教育来看,首先,社会把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出现所谓的“重点校”,继而,学生纷纷择校,若学生没有到所谓重点校学习,这无疑对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其次,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大中专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让家长和学生认为学习和不学习没有什么两样。

从学生自身来看,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话体会到对学习生活的厌恶――“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归心似箭,星期六胜利大逃亡,星期日快乐的单身汉”。这些话道出了学生厌学的心声,集中反映了学生厌学的程度和对学校生活的无聊,没有感受到学校是一个“乐园”。

二、适应性差

从小学升到中学,课程多、书多、老师多,各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使有的学生难以应付中学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方法上,小学主要死记硬背,中学主要靠理解记忆,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靠能够科学而合理安排智力活动,这一转变,学生深感不适应。在班级管理方法上,小学主要靠老师包办代替,中学主要靠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中学生希望民主、公正、合理的参与班级管理。

三、意志薄弱

从小学到中学,确实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好好学,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新的学校、老师、班级和学生中,努力把学习搞上去,做一个好学生。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对主客观条件科学的分析,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上进的热情就会逐渐冷却。

四、理想渺茫

目前,有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目标。学习目的不明,动机不清,不知道将来干点什么,不知道有什么远大理想和抱负;有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安排,自身不求上进,失去了奋斗精神,对前途理想也就自然淡化了。

五、承受力弱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性格任性。特别是对老师、同学的评价和对工作、学习等抱有许多希望和幻想,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引起的悲观、失望、紧张等心理,听不进老师、家长的指教和好友的劝说,就会导致承受力明显下降。

面对上述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学校教育要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其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纳入学校工作日程中,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0,学习的成功显然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一个人要想学习好,要想成才,从心理学角度看,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因此,不但要注重一个人的智商,而且更要注重一个人的情商。

其次,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纳入教育科研规划。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调动他们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老师提出的种种外部要求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化为主体的东西,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重在实效上下功夫。

第三,建议开设中学生心理教育课,使广大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塑造良好行为的自觉性。

第四,利用广播、板报、画廊大力宣传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学生适应力。

篇3

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而素质教育是当今中学生教育的新理念,是对很长时间以来统治学校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的极大超越。在今天提倡素质教育的新环境里,古典诗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能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受到熏陶。善良心灵得到滋润。中小学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心性形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是我们民族母语的精美之本,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让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词,既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智慧,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在今天提倡素质教育的新环境里,古典诗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面对生活和创造生活。可以说,古典诗词是社会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类真普美情感的结晶,是可以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可以塑造青年学子美好的心灵及健全其人格。因此,古典诗词具有极大的素质教育价值。

对于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素质教育价值而言,当前古典诗词课文讲授的方法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把古典诗词当作一般课文来对待,对于其文体的特殊性注意不够。因此没有把古典诗词教育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品位,而浪费了这一宝贵文化资源。因此,要充分实现古典诗词的素质教育价值,必须从具体的诗词教学手段人手。这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传统诗词教育法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其次,提高教学教师的素质。

讲读法、朗诵法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传统方法,在继承这些传统方法的同时,还必须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因此,新的创新教学必须明了这种大趋势。就古典寿词的教学来看,在实践中有必要探索以下几种新的方法一

学生讲评讨论法

学生讲评讨论法是让学生作为主体来分析诗词作品,教师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预先的搜寻资料、分析作品,在讨论中互相启发,相互讨论,不断发掘深层的内涵。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在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重要帮助。在此过程中,让他们能充分领略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格美、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和艺术美。比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激励多少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流露真挚质朴的朋友之情,成为人们称道传颂的佳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普济众生的阔达襟怀,感触至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铮铮誓言何等洒脱痛快,着实令当今的某―些当权者汗颜;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吟出了普通而崇高的母爱,成为千古绝唱;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浩然正气,曾激励多少中华儿女面对,威武不屈,视死如归。比如,读《静女》等诗作,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之情,就会深深触动着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千年之下,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宏的气势;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不禁胸襟开阔,有湘江美景一览无遗之感。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自然会感到作者那种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古典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领略到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蝉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然景物之美;“开场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社会生活之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人物形象之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的意境、情境之美。我们尤其要教学生感受语言表达形式之美。古典诗词的声感、色感、质感、节奏感,使其具有了形象、音乐、整齐、错综美等的品质。就艺术手法而言,传神的描写,强烈的对比,鲜明的烘托,成功的抑扬、悬念常常使人产生、惊心动容,魂牵心随的艺术效果。就艺术风格而言,有的平实,有的华美,有的清新、沉郁、豪放、委婉、庄重,不同风格也会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与美感。

学生翻译改写法

学生翻译改写法是让学生将古诗翻译为白话诗或改写为散文、故事。这是古典诗词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将古诗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了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古典诗词。同时,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往往在翻译改写中培养了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对古典诗词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即使学生翻译和改写得不那么准确也不要紧,关键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也许有的学生因此喜欢上了写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了解了古典诗词与白话诗及外国诗的差异性,也就了解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化底蕴,这也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学生模仿写作法

篇4

一、改变以高考指挥棒为中心的功利主义观念

在国内不少中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中,受社会功利主义、世俗主义倾向的影响,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成绩教育的过分关注,而在这关注的背后,仍然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仍然是学而优则仕的陈腐观念。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没有从旧的应试教育的影子中走出,相反,单纯追求高分的功利主义色彩更浓。在有些家长看来,学生学习优秀,就能上一流的重点大学,就能有好的前程,因此,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仍然排在首要位置。不少家长给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数学补习班,并且希望能像药到病除那样很快就看到学生成绩的提升,如果学生的分数短期内不见提高,学生家长就会表现出焦虑,甚至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还有的家长不惜“重金买分”,即用金钱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每进步一分或一个名次就有多少相应的奖励等;而在学校,则是仍然继续把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老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于是,在家长和学校的双重压力下,数学教师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提高学生成绩,最大限度地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给学生施压,施行周考、月考过关制度,并“坚持不懈地”搞“题海战术”。于是,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疲于奔命,学生的厌学情绪进一步提升,不少学生更加沉溺于网络世界,寻求精神的暂时解脱,以获得愉悦体验,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的学生甚至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表现。正常的家长子女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遭到扭曲,表现为一种相互对立、乃至敌对的紧张关系。这些都从根本上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标准,不但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也不能使他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融入社会。因此,必须摆脱传统的以高考为中心的错误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为本,以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放弃以数学分数来作为衡量学生、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同时,数学教师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放到首位。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针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相对枯燥性,数学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温馨的师生关系。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正遭遇青春成长的叛逆期,他们的身心正经历和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刻,并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对周围的事物,他们既充满好奇,又心怀畏惧,既自负,又自卑,对老师也往往采取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度,没有与老师的亲密感和信任感,不利于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对其施加影响,增加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公平对待学生,多找学生谈心、聊天,多与学生一起开展各种互动活动,增加师生友谊和感情;二是要发挥学生课堂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增加学生对数学在生活中作用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三是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力和艺术性。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数学教学,把教学内容与以前的学习内容进行自然地无缝联系和对接,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数学素质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具备了数学思维能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才能增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深挖其中的数学思维方法,在讲授时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并鼓励学生对各种数学问题进行分类;二是特别重视对于数学概念的讲授。概念是逻辑的基本要素,数学概念本身就是数学规律的体现,因此,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直接关系学生思维逻辑的结果。数学教师应利用讲授、发现与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增进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为其进一步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打好基础;三是在与学生的各种共同活动中积极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基于良好师生关系开展的各类与学生的互动活动,都是难得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在这些活动中,气氛轻松,心情愉悦,是传授真知的最佳时刻,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根据实际情况引入对数学问题的争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辩论,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二、艺术教育在初中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艺术教育在审美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艺术教育涵盖了音乐、美术等基础学科教学,它在提升初中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的听觉,使他们善于发现跳动音符所展示的美;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视觉,为他们开启进入美术天堂的大门,体会别样的艺术之美。这些艺术教育都开发了学生欣赏美的心智,使他们能够具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拥有两只感知鸟语花香、自然万物之美的耳朵,并且可以丰富他们对美的表达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们发现生活学习中的美,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和发现美的能力。

2、艺术教育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教育还是一种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开发学生智力水平的教育方式。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缓解大脑的压力,使学生放松心情;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从其他角度对科学文化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能够推动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进程。很多科学家正是在艺术世界的熏陶下,收获了一项项重大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成果。此外在初中科学文化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轻音乐来缓解学生的压力,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充分体现艺术教育对初中素质教育的作用

1、艺术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艺术教育是响应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改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其在素质教育中应该发挥的效应。主要的问题包括3个方面:①初中艺术教师自身水平有限;②艺术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内容,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作用;③艺术课程安排不合理,难以实现与其他教育的良好配合。

2、改革艺术教育缺陷的具体措施

以上所述缺陷都是由于艺术教育启迪时间较短、实践不足造成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主要改革措施如下:①艺术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艺术素养,增强美的鉴赏与启迪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升审美水平。学校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艺术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或者通过建立艺术论坛来熏陶教师的艺术鉴赏,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②合理分配艺术课堂教学时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欣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之美、声音之美以及万物之美,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美的事物,使学生近距离鉴别美、体验美。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播放音乐的形式来熏陶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参观美术展览馆进行课外鉴赏教学。这些都克服了单一的理论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③艺术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小部分,教学的重点仍然要放在科学文化教育中,为此必须合理控制艺术教育时间。此外,对于不同的艺术课程,要保持良好的教学配合,最好能够实现各门艺术教学的良好结合。比如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听觉感应来强化对艺术的熏陶投入程度。

篇6

在当前社会,公民素质教育十分重要。首先,公民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公民素质教育关乎我国的人才培养;其次,公民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公民是构成社会的个体,只有公民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的宏伟目标;最后,公民素质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可见,对公民进行素质教育是当前社会的一项必然趋势。

二、当前高中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现状

对公民进行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同时也需要每个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和道德准则,但在对广大高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学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学校里,学校是他们接受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高中学生在接受教育方面更容易对学校产生归属感,更倾向于接受学校传播的思想理念。那么当前我国高中生公民素质教育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

1.内容老套,与社会脱节

我国高中生公民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内容过于陈旧,往往与社会脱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前的中学生公民素质教育过于强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反而忽视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这往往导致我们的学生知道许多大道理,但是对生活中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反而不了解;二是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心理发育过程,很多高中教师和家长还认为高中学生是小孩子,过于保护,这就导致对高中生的公民教育内容往往与社会脱节。这种内容陈旧的公民素质教育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和社会都没有什么用,反而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2.方式落后,吸引力不强

当前高中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另一个缺点就是教育的方式太落后,没有吸引力。高中生介于青少年和成年之间,虽然已经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还是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是我国当前的高中生公民素质教育往往采用比较直接的颁布规章制度或者学生守则的方式来灌输给学生,有些学校甚至强行要求学生背诵,看起来似乎学生都掌握了,但实际上这种生硬的教学方法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即使他们熟记了这些规则,也不会发自内心地去遵守,这正是许多学校公民素质教育开展得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3.缺乏实践,以理论为主

当前高中生公民素质教育中还存在一种倾向就是学生只能接受公民素质的理论教育,缺少相应的具体实践,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学校普遍认为高中生学业比较紧张,如果参与这种课后实践将会耽误其学习,所以很少组织学生参与这类型的实践;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生对公民素质教育缺乏热情,不会主动去参与课后实践,这就导致对广大高中生的公民素质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转化成具体的实践和行动。

4.学生缺乏主体性

学生在公民素质教育中缺乏主体性是当前的另一大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当前的公民素质教育过于强调学生的义务,强调学生必须做什么,而对学生享有的权利却很少涉及,这就使学生对公民素质教育感到失望和疲倦,不知道接受公民素质教育的好处和意义,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加强高中学生公民素质教育的对策

首先,应该丰富教育内容,并与当前的社会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时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和热点问题,不能一味地采用旧的陈词滥调,例如,在一带一路政策出台时,就可以给学生讲解我国当前的经济制度以及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这样比较新鲜的内容,既能够结合时事政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的社會制度。

其次,应该改革教育方式,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传统的灌输方式只能引起学生的方案,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博物馆或是社区送温暖的志愿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帮助清洁工打扫卫生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来提升中学生的公民素质。

篇7

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老师和家长要求过高,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其二是教不得法,课内损失课外补,使学生疲于应付,产生了厌学情绪;其三是评价手段不当,学生往往对学习,特别是学习成绩好坏产生紧张心理。因此,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学校、教师多和家长联系,减轻家庭对学生的压力

大凡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希望子女考上高一级重点学校,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而重点学校的招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得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尽管教育部曾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各种宣传媒体也竞相报道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但忧心忡忡的家长却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表现出极大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老师要帮助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走出重才轻德,“按分付爱”的家教误区。

1.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减轻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教师观念陈旧,业务素质偏低,对教材挖得不透,只能是课上“满堂灌”、“满堂问”;课下搞“题海战”,致使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由此可见,教师只靠旧有的知识很难雄踞讲台,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在教学方面,要研究教材、教法,不能把学生当成“加工”的对象或“复印机”。更重要的是要潜心研究学生,赋予学生活的思想和思维空间,力求创造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要经常地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各方面的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得清,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从而达到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精神境界。

1.3 改革评价标准,减轻不良社会成才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升学率几乎成为社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将升学人数下达到学校,学校又与教师的奖金和职称挂钩,于是升学率、平均分就成了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些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考什么就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只有学生考了高分才说明自己有能力,学校才承认有成绩,考试排名愈演愈烈,导致学生视分数为宝贝,视考场为战场。这样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却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测试的目的,克服惊慌、紧张、焦虑、厌烦等情绪;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测的方式。测试只应成为老师掌握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手段,而不应把测试或公开学生的分数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的工具。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时要富有激励和亲切感,让学生有一种愉快和谐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2 实施挫折教育

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大部分中学生属独生子女,他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生活一般也一帆风顺,无忧无虑。因而经受挫折,尤其是严重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稍有挫折和不顺,便会一蹶不起,甚至滋生轻生念头。因此对中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进行承受挫折的心理教育

在挫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事例引导,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是短暂但又是漫长的,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是不平坦的,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连遭挫折的境遇。虽然人人希冀时时幸运、事事顺利,可是难免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社会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在曲折中前进。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2.2 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就人们的愿望来说,自己的努力与事情的结果最好能“同步”。可是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不仅需要付出努力,而且还会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所以,要注意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增强承受挫折的韧劲。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迎接困难的勇气,遇到了困难挫折便会退缩,甚至一蹶不振,那么成功和胜利怎会跟他有缘呢?如果没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地学习,即使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外部条件再好,也不能保证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历经坎坷、战胜挫折方面,小平同志堪称青少年学生的楷模。他一生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且每次复出后肩负的担子更重,做出的贡献更大。除了雄才大略外,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坚定的生活态度和不畏挫折的非凡勇气,才使其成为了“打不倒的一代伟人”。

篇8

(一)取其精华之利

首先,传统舞蹈教育课对于舞蹈教学的“三性”即舞蹈的“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非常明确,这对于舞蹈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传统舞蹈教育课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与参与力,培养了专门的舞蹈人才。

(二) 审视反思其弊

在舞蹈教学中,教学方法较单一,仍然是以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容易僵化学生的思维,程式化的动作限制了舞蹈内容的表现,这对于已经具备相对独立思维的中学生群体来说,是对艺术热情和修养提高的一种扼杀。而追求舞蹈动作完成的规格和完美性向来是中国传统舞蹈教学的特点,加以灌输方法为主的教学法,使得学生很少能真正参与到舞蹈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和学生都显得很被动。这种根深蒂固的舞蹈教学形式思维潜移默化地造成了教师的惯性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遏制,是一种不适合“全体学生”的一种舞蹈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舞蹈课对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一)艺术创造力及其构成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中学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阶段,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于艺术学科来说至关重要。

艺术创造力是创造力领域特异性研究的重要成果。它是个体产生新颖、独特而具有审美或艺术价值产品的能力,和科学创造力一样也属于个体创造力的范畴。艺术创造力主要包括艺术观察力、艺术感受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传达能力等,是这诸种能力的综合作用。

(二)素质教育舞蹈课对培养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主要途径

培养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应有别于传统舞蹈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素质教育舞蹈课就是从以下方法和途径来培养中学的艺术创造力:

1.重视艺术创造力培养在舞蹈课中的位置

创造性,是素质教育舞蹈最重要的特性,也可以说是核心特性。各种理念,各种方法,最终都集中在创造的环节上,学生最终获得的最大、最重要的收益便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方法、创造性习惯的培养,是创新型的追求。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创造力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中的重要位置也决定着对学生在这方面能力上的培养。

2.培养艺术创造力思维

素质教育舞蹈课就是在舞蹈的过程中,强调即兴表现,不要重复别人。当自己前面的人在运动时,自己就会快速的思考如何做出不同于前人的动作,这就是在创造。素质教育舞蹈课例《魔纸》中,笔者先发给每个人一张报纸,并提问学生:一张我们平常用来阅读的报纸除了是报纸,还可以是什么?我做了个示范,报纸即刻成了脚下踢的球。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创意给了所有人一次次的惊喜。报纸变成了喇叭、纱布、毛巾,甚至变成了书包、雪花、新郎的缎带、婴儿的包被……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创作后,同学们用简单的报纸编创了一个个让人惊喜的主题:《飞》、《老鼠嫁女》……这个课例让学生们发现人与纸之间竟然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学生们打破了惯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习惯。

这种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的方法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中时时存在。教学实践也经常证明,素质教育舞蹈课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课,可以使一个普通的没有接受过任何舞蹈训练的孩子,很快成为一个舞蹈的创造者。

3.看艺术创造力与其它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

篇9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创新思想,把准方向,突出主体

作为知识本身,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更新。近几年,试题中紧密联系实际的蔬菜问题、行路问题、储蓄问题、探究性问题的引入,都需通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解答的题目,就是数学知识更新的充分重要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的教育目标要有固有的“解答型”向“能力型”转变,不仅授之“鱼”更要授予“渔”,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尤为重要。

三、创新课堂,创设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能力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人发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发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探索,积极讨论、积极发现。当学生的发现不够完善条理时,教师也要表扬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及所持的依据或者说明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完善。使学生明确其错的原因,修正思想,加以改正。这样,学生才会有成功的喜悦,才会感到教师的作用,才会有利于今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学习。

2.创设探究环境,培养参与意识

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建立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与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四、改革教育的评价体制

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一考定终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评价体制,老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卷面成绩,还应有实践操作动手、动口等成绩,更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真正确保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五、创新教学方法

篇10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学校在慢慢转变教学观念,渐渐地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各个学校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思想品德课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板块主题。每个板块有机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但要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先弄明白需要注意的问题,知道问题后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课堂。下面就对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提升学生素质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应试教育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教师平时以课本为主,只是教会学生怎么做题,以帮助学生取得理想成绩,不能内化为行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就可能因此变得无关紧要。当然,升学考试对于选拨更好的人才来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也存在其合理性,但我们需要的是多方面全方位人才,而不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机械人才。同时,思想品德教学偏于标准化,部分知识需要学生去记,虽然也经过课堂讨论,但往往提前设定了答案,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向自己所需的答案引导。时间一长,学生明白了教师的意图,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因此,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是教师将自己的观点隐形强加于学生,学生并没有情感体验。教师只是完成了教学,学生没有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应该是只注重升学,而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也当做重点。思想品德课要善于围绕学生生活与成长主题组织教学,教师应该是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积极引发讨论和思考,创设条件帮助学生积累正向的情感体验、丰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释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每个青少年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拥有不同家庭教育背景和思想道德水平,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标准化的流水线式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开放才是春。

二、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影响学生最大的无非是家长和老师,单就校园环境来说,应该让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让教师队伍贴上高素质的标签,这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不必是美德的典范,但必须用行动证明他们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可替代。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而对于中学生来说心智尚未成熟,就越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在心中建立一杆秤。教师必须专业知识过硬,熟悉学科内容,尤其是思想品德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担负起传授马列主义等理论知识,更要在传授这些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思想品德老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要善于学习,不断地学习,在教学中树立榜样,要有良好的教师品德,成为一位素质型、立体型的教师。

三、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

课本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相对于时政热点、社会热点,课本内容确实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应注重把时事新闻材料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理解、分析、运用等能力的综合考查与教育。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关心时政的,对国内外比较热门的问题还是很感兴趣,时政热点反映出社会百态,教师可以对此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有自己的社会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

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教师应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鼓励学生多看新闻,多看时政内容,让学生发现政治学科的价值,教师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长此以往,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独立地对某一事件进行判断、思考,才能明辨是非,这既是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就需要明确转变教育观念,必须由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同时还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一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程,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持之以恒地开展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篇11

教育观的片面性现在的家长大部分都重智力轻德育,重技巧轻能力。家长对于孩子成长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学习成绩问题,简单认为只要孩子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其他方面,例如:是否尊老爱幼、是否明礼诚信等等这些就都已经处于次要地位。学校里都有乱划课桌、污损图书、考试作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有的甚至多次出现了未成年学生暴力事件。家长过分重视智力,除了在课堂的学习之外,还让孩子在课外不断练习,压力增大,片面地教育观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

(二)家长素质和方法落后

1.家长本身行为素质落后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家长们的道德品行和心理素质参差不齐,将自己不好的方面如拜金主义等等全部展现在孩子面前。例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红灯停,绿灯行”,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管红绿灯,不走人行横道线,不走地下通道,而是采取翻栏杆、横穿马路的简便方式。孩子善于学习,模仿,他们没有分辨事物好坏的能力,在无形之中将这些不好的方面也教授给了孩子,阻碍了孩子高尚的道德的形成。

2.缺乏与子女有效沟通交流许多家长存在“家长制”的作风,不给孩子“说话”的权利。有的家长甚至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采取强制性的办法杜绝孩子从事某些行为,而不是耐心劝诫,听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一项针对90后学生的教育的调查,90%以上的孩子在小时候都经历了犯错后家长对自己的“冷战”,不说明错误原因,不纠正错误行为,家长就知道生气不和孩子说话来证明孩子犯错了。家庭中的这种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对孩子过分的专制,容易形成沉闷压抑的氛围,导致许多“问题孩子”的形成。

3.教育方法传统保守现在大多数的家长都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家庭教育新的方法的了解不够,因而,家庭教育方法比较简单、陈旧。有的家长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例如网络流行的“狼爸”、“虎妈”,坚持打是教育孩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影响了父母子女的亲密关系,而且容易激化家庭矛盾。这些老方法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道德。

(三)家庭关系不和谐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父母离异无疑会给孩子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根据民政部统计,预计2013年结婚对数1410万对,离婚对数317万对,结婚率和离婚率将达到4∶1。不健全的家庭让孩子心理承受巨大的伤痛,导致性格有缺陷,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有报道称,中学生犯罪率仍在上升,未来五年总量将增加。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温床”。如果孩子经常看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孩子便会感到不安和畏惧,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孩子也会越来越不相信父母,产生隔阂,教育也越来越难进行。

二、探索家庭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

1.树立素质教育新观念素质教育要求人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长要充分发挥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家长不能光用书本知识来压孩子,更不能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孩子的优劣。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许多家长减少了自己给孩子布置的家庭作业,有的家长还在寒暑假带孩子去旅游而不是报寒暑假班了。国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有知识的孩子,还要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孩子。家长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争取各方面全面发展。

2.建立全面的教育观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家庭教育更要以此为目的。孩子有精神、行为等方面的需求,家长应该注意到这些,除了对知识的重视外,还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家长们对新闻里多次出现的学生跳楼自杀、投毒杀人事件产生恐惧,渐渐地了解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优秀外,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家长必须要建立全面的教育观,在强调孩子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对子女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等给予高度重视。

(二)改变行为方式

1.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家长的为人处事态度和判别是非的标准,都是一本无字教材。家长必须拥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模式,例如:在教孩子有孝心的时候,家长首先就要孝顺自己的长辈。在CCTV-8的一段公益广告中,家长给自己父母洗脚时被孩子看见,于是孩子也抬水给自己洗脚,这就是家长的素质影响孩子。只有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家长才可根据孩子的实际,对孩子进行积极向上的教育。家长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为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也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2.积极和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家长和孩子的“心近”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很好的办法,所以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对于孩子犯的错误,父母应该耐心地对其进行教育,让孩子渐渐明白人生的道理。平时可以一起看报纸、看电影,与孩子讲讲心得体会等等,这些集体活动有利于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只有经常和孩子沟通才能拉近子女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才可以让子女更加信赖自己。通过一些学校的《家长与孩子沟通情况问卷调查》结论研究发现,善于倾听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加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的发展。

3.创新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教育方法很重要。家长可以多阅读优秀的报刊、杂志,通过网络、电视等等对自己进行系统的教育,然后通过自身感受,来感觉哪种教育方法比较好,再结合孩子实际,将教育灌输到生活的点滴之中。许多家长喜欢带着孩子去参加社会实践,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从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活动来教育孩子哪种行为是值得学习的,哪种行为是错误的。

(三)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和万事兴”,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每个家庭的幸福。家长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应该相亲相爱,用爱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同时给予孩子最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以培养他们坚定的生活意志、健全的精神人格,以求得孩子的最好发展。家长要明确孩子是独立的社会成员,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希望得到家长的尊重。父母要调整好心态,树立平等意识,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而大声责备。父母创造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从而构建和谐家庭。

篇12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与观点,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时代不同,背景不同,教师的认识角度和教育思想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待学生的看法和所采取的教育策略也不尽相同。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客体,进行统一化教学,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成绩的优差。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尤其是针对初中学生,教师更应该有正确的学生观。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传统学生观的反思

1.静止的学生观

怀有这种学生观的教师,往往没有看到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学生亦如此。教师把现在的“优生”看做是永远的优生。而对于“差生” 则放任其流,认为他们无法改变。

2.主观臆断的学生观

有些教师由于自己所经历的独特背景或者受世俗社会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片面的“晕轮效应”,对某些学生的看法主观化而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比如,有些教师会认为学生的顽劣是一种必有的天性,而极端强制性的措施则是约束这一特性的最好手段,忽视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单一评价标准的学生观

所谓单一评价标准的学生观是建立在单纯的智力观,即智商理论的基础上。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一切基本技能中存在着共同成分,这一共同成分是形成所有个体能力差异的基础,心理学家称之为“一般智力”。所以大部分教师则把学习成绩看做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习好则是好学生,学习差就是所谓的后进生。

而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标准是极其不科学的。为了成为所谓的优生,学生们埋头题海,苦苦奋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能力,也磨灭了自身的创造力,最后只换来了“高分低能”四个大字。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正确学生观的构建

1.改变观念,坚持发展的观点,做到正确认识学生

对待学生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要看到学生的发展变化,切记主观的把学生固定化。对于优等生,也不一定各方面都优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引导其改正缺点,争取更大的进步。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相信他们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是能够转变的,更是能够进步的。

2.运用策略,做到正确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决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终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因而教师要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做到正确引导学生同样是关键。

第一,要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所谓的学困生往往觉得自己学习差就是各个方面都技不如人。觉得无论是班级里评选团员还是评选学生干部,甚至是去参加有评选性的课外活动都与自己无缘。于是便会产生一种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的态度。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想不成熟,遇事爱钻牛角尖,情绪波动大,往往对老师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对待这样的学生,首先要帮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走出阴影。那么教师就要创设教育时机,调控学生的心态,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可以经常与学生谈心,而不是一味的批评与惩罚。要关心,理解,平等的对待他们,在教育中给予良好的期望与鼓励。

第二,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中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初中学生正处于向青春期的过渡时期,各方面并没有定性,因此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从而培养学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第三,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利用学生的成就动力。任何学生都有上进心,都希望进步,而且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扬。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积极的上进心。教师应随时看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鼓励,让他们尝到取得成绩的快乐。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知道自己的成绩在提高,自然而然的就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实践证明,表扬和鼓励远比批评和训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成就动力则能持续地推动学习动机带来的自我强化作用。

篇1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语文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据本人的多年实践就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悉心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作为语文课教师,要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准确把握各年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中的位置及目标要求,明确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例如在语言文字训练的作文方面,一年级,学生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完整,通顺的句子;二年级,能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并能写留言条;三年级能写出内容较具体的片断;四年级能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五年级能写出有中心、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并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便达到了小学阶段的最高目标,教师要为完成这一目标而不断努力。

语文课实践着素质教育,在智育中,语文课教学是主要阵地,在德育中,语文课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动力,语文课还渗透了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等,它直接或间接地发展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应发挥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推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精心备课,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交流活动,是师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它包含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三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化教学过程对于语文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就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言,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在问题和情境之中,教师去努力激发学生认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完成学习的过程。只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1.研究学生,准确放矢

研究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实际,是提高学生学习素质的关键,因为语文课不仅要解决学生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学生信不信、愿不愿意学的问题。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实效,更着重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接能力和思想品质的不特点,了解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要找准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变式”导课,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恰当地破题导入,不但提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且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预备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变式”导课,激发兴趣,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之中,为学习课好铺垫,为体会中心渲染气氛。我常采用启发谈话,实物图片演示,实际操作,讲故事,学格言,设疑等形式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好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学生时期是人的大脑容易疲劳的时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着力于美的课堂设计,创设一种动静结合,张弛相挤的氛围,将学生引入学习佳境,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致。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景艺术,通过图像,画片,音乐,表演等手段进行情景渲染,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向往,精力充沛,兴趣浓厚地接受教育。如九册课文《桂林山水》,我在讲授时,一边播放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的录相,一边用优美的音乐配合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漓江畔,有好些小船在等着我们,现在我们一起承着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这就叫‘荡舟漓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舒缓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加上教师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像一涓小溪流入学生的心田,这些信息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了强烈的刺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4.善于组织讨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主要靠学生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强化,在语文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组织讨论。善于组织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优化学习环境,实现自我教育;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师讲解的单向、单调,把知识强加于学生等弊端;有利于活跃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5.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谓“全”,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因此,在教学上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在知识传授上要因材施教。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同,自身条件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脑可动,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各有所得。我在教学中多给后进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通过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信心,逐步达到教学基本要求。

友情链接